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2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

  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自信的场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时时想要战胜自己的自卑感,却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自信与自卑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为了取得优越感,孩子从小就试图战胜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出的优越感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也会为自己今后的懒惰提供借口。但是现实社会中,包括**在内,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战胜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断的练*,练*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就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安慰自己接受努力过后的不成功。

  因为自卑,儿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能让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垒之中呢?怎么来引导他们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会一下子取得优越感或者正向反馈的事情呢?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当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不要强迫。而是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子,慢慢过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学*英语的时候,她会反感,立即停止,让她先听一下偶有几个单词的中文故事,她会好奇那几个词的意思,也会偶尔自己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这样就是过度。那么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的相对较好的时候,怎么反馈和鼓励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单调的说,“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扬做这件事的热情、勇气及过程中的具体事迹。

  反观,在**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饰的办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难,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担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渴望提高收入,却没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气;渴望自己进步,却什么事情也没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剧,还怪领导不给自己机会;渴望做一个好妈妈,回家之后只会葛优躺,还骂孩子为什么不学*,就知道看电视。其实,有自卑感很正常,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有动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许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够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心静气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尽量不要让这些缺点发展成为危害性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因为*朱者赤,*墨者黑,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则要动用心思来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责骂与惩罚。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4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5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

  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启发他们的学*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时专心学*。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

  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

  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

  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

  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2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

  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

  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

  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心理学》读后感6篇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要不是抱着有始有终的原则后半部分几乎看不下去。其实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毕竟普及的前提在于门槛低。所以这本看似讲心理学的书,更多的像是某个论坛上的猎奇故事帖子,只是相对来说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很多地方比如强调同性恋的基因型、一些边缘**错向者的心理形成原因、精神病人的普遍无攻击性,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用宽容的心接受和了解。这是好的地方。然而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在哪呢?就是通篇矫揉造作的文风和东拼西凑的案例。简直了!我不是对心理学有非常多理论研究的人(不然也不会看这书了),但是*时从各种渠道中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以一种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现在作者的描述中时,分分钟想砸手机。

  具体大家看前一章就可以感受,如有不适,就不要看下去了,后面的更无力吐槽。不过,出于对此类作品的兴趣,还是给个两星,感兴趣可以粗略看看。但不建议推荐,可以找到更好的。

  *航天员,将再次谱写新的英雄篇章。这将是历史性的第一步。从二零零三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完成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短短五年间,中华民族迈出了她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开始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极新探索。名著读后感

  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固然,在现代航天事业中,我们成了厥后者,但不甘落后的*航天人用一连串的跨越式步伐,缩短了与世界航天大国的差距。随着*行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国家,我们已经可以揣测下一步神舟飞行的交会对接实验和不远的将来将出现的具有一定使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这本书很棒,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它需要反复阅读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观察和实践!如果这辈子能和哈里.巴尔肯这样的老师沟通和谈话,更或者是学*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一直喜欢心理学,但没有机会学*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是遗憾!我觉得心理学像一种特异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无形的力量很是强大!

  可以帮助好多人,更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如果自己心里不舒服了、困惑了我该怎样去解决去面对呢?——拿来镜子不停的看自己,左看看右看看没看出微表情呀?只看见一张有些长肉肉的大苦脸,然后告诉自己,对自己重要的人或事执拗是一种伤害……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心理学读后感6篇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

  文章中阐述了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使我对幼儿心理形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树立正确的儿童关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中阐述了学*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从而认识到了了解幼儿幼儿心理特点,与实际教育工作的相互关系。

  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是在幼儿的生活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实际活动进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观察,将会更加切实的体和认识幼儿的心理特点所谓环境就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阳光,空气,水和花草树木等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我们的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对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记得当年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的,每个人都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外在了,而忘了往内寻找。

  曾经我是个焦虑患者。非常焦虑。总害怕赶不上,却也说不清赶不上什么。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落后的那一个。我感觉迷茫却也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我总是不安却找不到方式安慰自己的不安。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大概是因为我发生我身边有一个人,从来不骄不躁,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脾气温和,慢条斯理。你跟他交流,跟着他的节奏,一个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接着是跟着他健身,心态的变化。然后我捡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看电影写东西,内心安稳,慢慢的我的焦虑就不消失无踪了。

  坚持看书是我这个内向患者保持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让我内心保持充盈不觉空虚的最好方式。而看电影是让我富有想象力的有力途径。感谢书籍、电影还有他陪伴我度过焦虑、脾气暴躁的日子。

  我看这本《焦虑心理学》的时候,里面的故事总是让我想到曾几何时的自己。通俗易懂。后面给的缓解焦虑的tips也很实用。作为一本基础的心理学读物是合格的。但是没有在其中看到太多的饱满的理论基础,而这部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总体来说给三颗星。

  我们曾为三角函数、二次方程、椭圆、双曲线犯头疼,皮亚杰认为那是从具体运算转换到形式运算;我们曾为某个人心动、为爱不顾一切,斯滕伯格认为那是浪漫的爱,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我们曾做过很多梦,毕业时不知何去何从,埃里克森认为那是处在同一性危机中,尝试着体验不同的角色。原来那些忧伤、痛苦和喜悦事出有因,并非只有你一人承受。从学术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认识,不亦乐乎!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认知、社会情绪。生理是心理的基础;认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智力;社会情绪包括情绪、人格、社会关系。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经典发展理论后,阐述了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认知和社会情绪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环境,第四部分介绍青少年发展的问题,逻辑相当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为胎儿、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本书只在青少年阶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丰富,译笔晓畅明白,十分难得。由于文化差异,本书在性、学校教育、青少年问题方面援引的数据恐怕与国内相去甚远,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说,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在伪心理学泛滥的当今,引进西方经典教材以正视听,真是业界良心!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情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读完了《爱情心理学》,我发现自己连最基础的爱情心理都没有掌握。我明白了让我们倍觉感情煎熬的,不是我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而是我一直以来对待我们矛盾和问题的态度。我向你深深的道歉!

  心理学家黄维仁提到美国著名的婚姻家庭方面的专家,两位博士总结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四大毒瘤。一位将其概括为:批评、轻蔑、防卫和筑墙;另一位将其概括为:战火高升、否定、负向诠释和退缩逃避。而批评和轻蔑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抱怨(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二是批评(对对方作出人格上的论断)、三是轻蔑(攻击对方自尊最脆弱之处)。其实,每次吵架,我们都经历了这几个过程。每次我们由对事情的抱怨开始,到我对事情不够积极的解决态度,到你对我的消极态度的批评,到我内心的防卫和筑墙,拒绝沟通,战火就这样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步一步高升了。长期的积怨,让我很难正确的看待每次你对我的抱怨,我开始用敌意对待你,不管你对我的劝告是否是善意的,我总是拒绝接受,我心里在和自己说,你就是在否定我,伤害我。你应该为我们糟糕的感情负责任,而我是无辜的。虽然我对感情的态度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心理未经过教化的,原始而娇纵的表现。但我也深深的知道,这种任性和放纵的结果是每个人都难以承受的。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深陷感情的漩涡,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或者选择报复的方式让一份原本美好的感情跌入无底的深渊。

  而却是被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忽略的学问。其实,在我开始刚刚起步了解些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爱情心理学知识时,我已经感受到了,这方面的收效。它比我学7年的法律、10多年的英语、20多年的语文,对我来说意义更大,而且回报更大。当我刚开始和你在一起时,我也是从你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对待长者,如何积极主动的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我开始积极的按自己想到的乐施的方式去行为。我不再会觉得给妈妈按摩按摩脚是多么让人尴尬。我愿意多花点时间陪陪姥姥、给姥姥做做按摩,多买点她爱吃的东西,听她倾吐心里的不满,现在不能在她身边,多打电话问问她的情况。积极主动的沟通和行为,让我在与姥姥的关系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想对我来说更重大的意义是,我珍惜了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光,我做了我能做的,我不会在有一天失去她时,满腹遗憾。

  可是,我很抱歉,对待我们的感情,我太过消极和被动。还记得《律政俏佳人》里的一幕,女主角看似一份不相干的慷慨陈词,映射了我们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应该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变遭,就像是我们坐在镜子面前,一步一步的看着理发师把我们的头发,弄成我们根本不想要的模样,我们可以在中途制止他,可我们什么都没做,任凭我们预料到的不好的结果一步步的变为现实,我们终于接受了这样一个结果,噢,我的预料原来是对的。这个例子在我看来荒诞可笑极了,可我却在感情上犯着同样的错误。我现在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是与谁在一起都无法获得幸福生活的,因为按照情绪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糟糕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我内心理性的声音告诉我,我应该行动起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变现在对你的教导的负向诠释,针对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履行承诺,并且不断的学*、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幸福是值得一生一世去寻找的东西,对于深陷爱恋不能自拔的人们来说,幸福有时候很遥远,有时候又很*。在初涉爱河的人眼中,只要有她在身边,世间无一处不是天堂,自身无一刻不是幸福。幸福,应该只是心中的一种感受吧,但这种感受却有丝毫不能作假。小学时的幸福,是将100分的试卷交到母亲手中时母亲脸上欣慰的笑容,初中的幸福,是每日能够和她一起上学放学,痴痴的看着一颦一笑,不一定是爱情,但那也是幸福了;高中的幸福,是能够晚自修的时候和她坐在一起,共同挑战着永远看不到尽头的试题;大学的幸福,是能够遥想着自己的未来,和她走过一山一水,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像她说出自己的心声。足够遥远的时间和空间足以割断爱情又或者婚姻,只是幸福,那幸福的感觉即使经历了千年也不会改变,虽然只有刹那的幸福感,却可以经历时间的长河,在心中永存,这是何等的奇异。经由爱情与婚姻所得来的幸福,需要的不仅仅是情感,很多时候,爱情和婚姻就像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和谐,而之后的产物,则名为幸福。

  我们总是在苦苦的追寻幸福,想象着世界上总有些什么东西可以给不幸的人带来幸福,其实这样的东西应该是永远也不会出现的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幸福。有些幸福虽然很微小,却也已经足以让人追求。对于正在相爱,并希望借助婚姻来得到自身幸福的人们来讲,重要的,应该是学会和谐吧,有不骄不躁的心,有信任他的心情,有理解他的心思;那应该是能通过婚姻的考验的吧,世事变迁总是有的,学会相信,学会理解,就学会了如何去呵护那婚姻,以及那小小的幸福。在婚姻中,必然会有的是希望,绝望,爱,恨;当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绝望,所有的爱,所有的恨;合着爱情的火花,以婚姻为基座,以和谐为根的时候,那必将开出幸福的花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则人生在世,又岂能无情;又哪有人能够无情?当若人真能无情,那没有了爱,没有了恨,那情感的荒漠上又怎么会有幸福之花开放?背叛,离别,伤心,痛苦,仇恨;正因为有这些负面的情感,才能让人感受到爱的美好和幸福的感觉。人不能逃避痛苦,不能逃避孤独,不能逃避仇恨,与此同时,人又想得到爱情,得到幸福,此时此刻,和谐,便是手中最重要的武器,用适度的离别和孤独来作调味料,配合着婚姻中的`酸甜苦辣和爱情的美好,方能品出那苍茫人生中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幸福。人们总是在抱怨上天并没有给予自己幸福,其实很多时候,那不过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努力争取罢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则苍天无情,只是,人间有情,更胜苍天。

  对不同的人来说,爱情是不同的吧。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比爱情更理想化,但是也没有一样东西比爱情更加实际;世间既有忘情的负心汉,却也有痴情的傻瓜,对这些傻瓜来说,他们终不会对爱情有个哲学家式的定义,他们所相信的,只有心中刹那间的微光,而正是這些傻瓜,才让世间之情爱,更加让人颠倒迷醉。

  人们总说小孩子不会懂得什么是爱情,我却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公正;又有誰可以站出来宣称自己懂得何谓爱情?初中生的爱情,是每天能够见到他,在那心情初次悸动的年龄,能够远远的眺望,就是爱情了;高中的爱恋,是在高考不扯的情况下,能够每天和她在一起,偶尔想一想未来的事情,却意识不到要想要想坚定的走这条路是多么的困难;大学时的爱情,则是可以牵着她的手,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年少轻狂的笑声,偶尔想一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当意识到未来终究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时候,心中所思所想,也只有现在的幸福了。成年人的爱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情了,他们没有了年少轻狂的资本,更多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心情了。婚姻,家庭,幸福,爱情,这一切切都尝试联系到一起,只是世事不如人意,于是便有了遗憾;老年人的爱情对于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爱情了,当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往昔的少年情怀,纵使依旧看不穿放不下,却也能够比较理性的对待了,有些回忆,终究是应当深深的藏在心底。当老人们共同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艰苦岁月,当他的手再一次牵上她的手的时候,那手上的皱纹,描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关于爱情的故事,而这种情感,本身已经超越了爱情,而成为了世间所有伟大情感的集合。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本10份

  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自信的场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时时想要战胜自己的自卑感,却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自信与自卑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为了取得优越感,孩子从小就试图战胜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出的优越感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也会为自己今后的懒惰提供借口。但是现实社会中,包括**在内,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战胜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断的练*,练*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就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安慰自己接受努力过后的不成功。

  因为自卑,儿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能让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垒之中呢?怎么来引导他们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会一下子取得优越感或者正向反馈的事情呢?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当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不要强迫。而是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子,慢慢过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学*英语的时候,她会反感,立即停止,让她先听一下偶有几个单词的'中文故事,她会好奇那几个词的意思,也会偶尔自己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这样就是过度。那么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的相对较好的时候,怎么反馈和鼓励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单调的说,“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扬做这件事的热情、勇气及过程中的具体事迹。

  反观,在**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饰的办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难,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担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渴望提高收入,却没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气;渴望自己进步,却什么事情也没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剧,还怪领导不给自己机会;渴望做一个好妈妈,回家之后只会葛优躺,还骂孩子为什么不学*,就知道看电视。其实,有自卑感很正常,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有动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许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够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心静气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尽量不要让这些缺点发展成为危害性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因为*朱者赤,*墨者黑,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则要动用心思来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责骂与惩罚。

  教育是要讲科学、讲方法的,一味的简单、粗放、随意的教法,结果只能是心智不全,给个体、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后果。父母和老师或多或少地学点心理学,对教育子女和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及时发现因教育不当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从而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挽救受教育的个体,又挽救个体的家庭,又避免了有可能祸害社会的源头。

  我们这一代,因父母、老师、朋友因经济条件和社会的原因缺乏这一类的知识,给无数个生命个体心理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社会、家庭、个体对教育心理学认识不够,一味追求孔孟之道和封建糟粕的三纲五常,酿成了一代人辈剧。

  希望社会、教师、家长重视教育心理学,科学施教,使每一位受教育的个体心理健康、学业优秀、有担当有责任。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摘记《儿童教育心理学》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总有人觉得不公*,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总有人觉得不公*,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受益。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摘记《儿童教育心理学》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一、设计说明

  心理素质是培养其他素质的基础,是学生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根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法呢?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认为“在活动中渗透”对学生来说特别有效。为此,我设计了以《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二、活动设计

  名称: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形式:游戏;适用年级:二、三年级;目的:

  ①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遇到困难时**敢地面对。

  ②以游戏的形式对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并在游戏中渗透一些处理情绪困扰的方法。

  三、活动过程

  ⑴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游戏——对诗。

  树林是()的集体;繁星是()的集体;大海是()的集体;学校是()的集体;二(3)班是()的集体。

  ⑵教师小结:对呀,二(3)班就是我们的集体,在这个大集体中有吴高泉,有邵珊……还有朱老师。那么多人生活在一起,天天都会碰到许多事,你能自己处理好吗?

  ⑶进行心理测试。(用手势表达心中的情感:高兴、生气、发火)

  ①同学主动把铅笔借给你。

  ②小红的铅笔掉在地上,你帮她捡起来,她却说是你弄掉的。

  ③在活动课上,五年级的大哥哥抢走了你的垒球。

  ⑷主持人小结:集体中不可能只有快乐的事,也会有令人伤心的事。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⑸小品表演《抢球桌》。

  ⑹《金华晚报》小记者采访当事人的心情。

  ⑺主持人讲话:是啊,每个人都会碰到令人伤心的事,如果这时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话,你一拳,我一拳,就会让更多人伤心啦!

  ⑻介绍“五指图”,渗透处理情绪困扰的方法。

  ⑼再次采访小品中的当事人:你再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做?

  ⑽主持人讲话: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让自己冷静一下,坏事就可能变成好事。那样,你就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⑾班主任讲话: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勇敢地面对,不但要想想自己,也要想想别人,更要想想集体。只有开动脑子,才能想出好的处理办法,让我们的集体永远充满快乐。

  ⑿活动结束:(播放音乐《歌声与微笑》,让学生为能化解彼此之间不愉快的事而握手)。

  四、活动延伸

  在班级中设置“悄悄话信箱”,并定期举行“我来帮你”活动。

  五、活动总结

  ⒈本活动设计以“渴求满足的心理需要原则”为出发点。

  孩子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孩子与人交往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扰情绪的烦心事,这时,孩子又会产生解决困扰的需要。本活动设计就以此为出发点设计的,在游戏中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敢面对,开动脑子想出良好的处理方法。

  ⒉本活动设计以“民主*等的心理安全原则”为贯穿线。

  怎样了解学生的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可以分三步:倾诉——解释——教育。然后,学生能够真心倾诉前提就是他必须有心理安全感。因此在设计时无论从教育环境的布置,活动形式的选择,还是师生关系的处理上,都遵循了“民主*等的心理安全原则”。

  ⒊本活动设计遵循了“发展性的原则”。

  具有发展性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一堂活动课的设计只能给学生提供有限的指导,而学生心理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次实践方可形成,为此,在活动结束后设计了“悄悄话信箱”和“我来帮你”活动,以此作为本次活动的延伸,让学生在反复尝试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辅导目的:

  1、培养学生不追赶潮流,追星,盲目的去泡网吧,玩滑板车等,将精力投入到学*中。

  2、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树立正确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主题分析:

  由于同学们在日常的学*生活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追明星,上网吧,使学懂得如何抵制来自不同环境的诱惑,不盲目的追赶潮流,保持独立的个性,敢对潮流说”不”.

  辅导过程:

  一、小组讨论:在你的圈子里谁有主见,不盲从,不跟风?

  二、不追赶潮流为自己赢得了什么?

  三、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四、想对盲从说,跟风的同学说什么?

  五、教师总结:

  通过讨论,得出:只有思想和灵魂独立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提示: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不去照搬老师的语言,而是根据老师的示范,用类似的语言表达求助和助人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角色投入和亲身体验。

  一、活动目的:

  1.在学*鲁教版品社课本第二单元《走进健康》中,学生们懂得了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与心的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2.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了解心里健康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关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来探讨研究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如何交往。

  (二)辨析健康: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走进健康》这一课,了解了健康的含义,现在哪位同学来谈论一下什么是健康呢?

  2.指名来回答。

  3.老师出示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最新健康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4.老师总结: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和身体残疾,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结合事例:

  1.老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健康,懂得了什么是健康,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事例,想请同学们帮忙辨析一下:

  事例一:《跳皮筋》

  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才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她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说完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小欣和小红也不跟小芳玩了,小芳又伤心又奇怪,怎么她们都不和我玩了?

  2.师: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指名来谈论一下。

  5.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第二个事例。

  事例二:《上课铃响了》: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6.师:大家来说说,王小燕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7.同学们分小组充分讨论、交流。

  8.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

  9.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容之心原谅他人,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你到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更何况,常生气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只有与同学和谐相处,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

  (四)检测明理:

  1.师: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遇到下列情况,你又该怎样做?相信你会正确处理。(出示)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给你。

  (3)课桌下有纸屑,你说不是你的,你的同桌说不是她的。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2.师小结:是呀!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你对别人友好关爱,别人也会还你一份友好关爱,奉献一份,收获十份,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奉献着,相信你也会快乐着!下面,请看(师读)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来,一起读:同学之间:

  同学之间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

  捧起这本书,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位细心、酷爱阅读的小姑娘的身影。她是我带了四年的学生,心思细腻学*成绩优异。我拥有着学生家长、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在学校面对五十多个“小可爱”,回家还要管理一个“熊孩子”,工作生活中难免出现磕磕绊绊、不尽人意之处。对于不太会掩藏情绪的我来说,也许是脸上的愁云影响了学生,“老师,这本书借给你看看!”孩子怯生生地将这本《实用儿童心理学》拿到了我面前。真的很钦佩孩子独特的眼光,闲暇时翻阅几页,总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从孩子说谎、骂脏话、爱顶嘴、唱反调、拖拉、磨蹭、不爱学*,只想玩、依赖成性等方面对孩子进行个性分析、坏*惯形成的原因,告诉我们责备和处罚是无法有效抑制孩子养成坏*惯的,只有利用能够感动孩子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彻底改掉坏*惯。读完了这本书,我再次深深地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不如身教。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熏陶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他们像摄像机一样的眼睛“记录在案”。任何说教、批评、指责都不如父母言语行动的表率作用来得直接、有效。如果父母或家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谎,或是父母常常说话不算数,说一套做一套,哪有资格教育孩子为人真诚、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呢?那么孩子也很容易从父母身上学会说谎的行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希望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所谓“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虽令而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而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灌输怎样的思想就会留下怎样的印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明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都是通过模仿来学*的,而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父母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不说谎话,自己就不能胡说八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惯的收获;播下*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育是一种慢艺术,作为孩子的妈妈、一名教育工作者,仅以此段话献给大家以此共勉!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徐丽君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启发他们的学*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时专心学*。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www.eduche.com)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态度上还没有准备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例来鼓励儿童学*,启发他们的学*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时专心学*。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20xx年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20xx年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再现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儿童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他们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以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怎么样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光凭一张嘴,而应该放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广阔的弹性空间释放给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智慧,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个台阶。

  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年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年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再现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儿童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他们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以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怎么样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光凭一张嘴,而应该放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广阔的弹性空间释放给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智慧,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个台阶。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