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1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2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3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 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4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 ”,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5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6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我辈当奉于漪老师为高标,为楷模,追寻于漪老师的足迹,肩负起如天的责任,一辈子学做教师,为教育求索一生。作者:民治中学卢晓丽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7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8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2007年第23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参加“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活动,拿回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心充满崇敬,但觉得自己实在难以企及。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从于漪老师的典型案例看教师成长”这一课题中,与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拿起这本书,感受到于老师是用爱在抒写,用心在表达,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师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达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正如于老师上完《海燕》一课回家之后,她的爱人说的一句话:“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2000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9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10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阅读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1)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篇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

  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2)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1

  最*,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2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3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4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5

  假期中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深有感触。

  《岁月如歌》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写的。了于老师无私奉献的教学生涯,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典范。读《岁月如歌》,于老师告诉我太多太多为人师的真谛。

  于老师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漪老师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她钻研教材的精神让我钦佩不已。以此对照自己,感到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同样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以“科班出身”自居,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少再去读书;备课时不能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所以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语文的教学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每逢备课,我只是看两遍课文,然后把能够找到的教学参考书仔细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属于自己的备课思路,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备课时很少能带着“学生意识”,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

  于老师告诉我:身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2005年省优质课一等奖《马》的授课者但小梅老师,年纪尚轻,但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举止,生动的描绘,课堂的结构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授课老师方燕*,让听课的老师都为她的课堂品味、丰富学识、独到理解而深深折服。这些老师授课如此独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于老师告诉我:用语言粘住学生。

  “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听完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回答于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于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注意教学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于老师从自己教学语言的不足出发,努力克服了罗嗦、词汇贫乏、语病。教学语言的改善,使得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教学语言也同样是面临的问题,太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精炼,这点我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于老师告诉我:要注重教后反思。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回顾与反思是我必修的功课之一。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校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内心为之一震。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那么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水*总停止不前呢?为什么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写论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此刻我顿悟了:如果我只是“对书”而不思,那就只是劳倦眼睛,收获不多。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长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达到教学目标了吗?用其他方式会不会更好?学生的表现还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漪老师,一路笑着走来,一路书声,一路阳光,她的教育教学生涯正如她说的“生命和使命同行”。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于老师的名言为教学的准则和范本,不断地认清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期待和学生共同成长。

  读了于漪老师的书后,我所感悟到的不是我用语言所能表达得完的。我将在实际工作中用心体会,细细品位,以于漪为坐标,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6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7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8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娶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两千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9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10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3)

——“岁月如歌”作文(精选五篇)

  如果说岁月是汪大海,那么初中生活就是海中一朵翻滚的浪花;如果说岁月是浩瀚的天空,那么初中生活就是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如果说岁月是一曲永不休止的歌,那么初中生活就是歌中不可或缺的音符,时而婉转,时而悠扬。

  一首给人希望的歌。初一入学不久,我便要进入考场,迎接入学来的第一次考试。原本信心满满的我看到卷子却不知所措了,原本复*的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看着旁边的人奋笔疾书,仿佛都在与时间赛跑,在这些镇定自若的人群中,我更加慌乱,不由得紧张起来……不久,成绩出来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此时,窗外黑漆漆的一片,看不见一丝光亮,我不敢面对家长老师,此时的我不知如何是好,仿佛时时刻刻生活在压力中。老师似乎观察到了这一点,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本以为迎接我的是一番严厉的批评,令我惊讶的是,老师用和蔼的语气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进入初中肯定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只要你积极投入学*中,定会有所取得。”老师的话瞬间打动了我,我好像看到了希望,此后,我一直谨记老师的教导,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首团结奋进

  在紧张的初三学*中,难免也少不了欢声笑语。十月的一天,学校举办了领人期待已久的篮球比赛,还没等我跑下操场,远远望去,已是人山人海,我奋力从人群中穿梭着,来到了比赛现场。只见双方队员早已准备就绪,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对方球员首先控制了比赛局面,接二连三地赢得了比分,我方队员也不甘气馁,经过场下教练的悉心教导,队员们也逐渐找到了感觉,只见18号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带球突破,球传给6号队员,再传,球进了!上半场比赛结束,我们领先对手十几分。

  下半场比赛仍旧精彩刺激,不知不觉,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一分钟,在场的所有人都紧绷着神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8号队员纵身一跃,球被稳稳地投进篮筐,一个漂亮的三分球。哨声响起,全场比赛结束,我们赢得了比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其中凝聚着同学之间团结合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初中三年的生活似流水在指间滑过,令人流连。但又那么转瞬即逝,来不及记下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痛苦。岁月如歌,初中生活看似简单,回想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题记

  每当傍晚时分俯视栏杆,看到校门口那些提着饭盒为即将高考的学子送晚餐的母亲们;每当穿过高三的教学楼,看到正伏案疾书的师兄师姐们;每当漫步在校园的香樟大道上,想到两年后的我们将天各一方时,我的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莫名的感伤。

  曾经那样憧憬过的高中生活,在不经意间竟到了落幕时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我们又怎能割舍这单纯透明的校园时光,这皎洁美丽的高中岁月,毕竟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不会重复了。

  离别和出发,都是人生的风景,在夏夜的暖风中,仰望点点繁星,想起了一起走过的日子,恍若昨天,却已远去。当无限依恋的微笑在瞬间定格在照片上,当如潮的骊歌响起,一份难于言表的情感雾湿了我起伏的思绪。

  离别终究会来临,这段共处的日子不过是你我短暂的同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没人能挽回过去的时光。但我们依旧微笑,在留言册上诉说着昨日的故事,用最热烈的心祝福着未来,纵使年轻的梦只是一场流星雨,我们也坦然正视,因为毕竟我们成就了流星的美丽。

  有人说,没经过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因为你没有体会到奋斗的火热与激情的勃发。高三生活将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我无法想象。兴许到那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惜时如金”的价值,才能领教“奋斗人生”的份量;才能彻悟什么是“成功的喜悦”,什么是“失败的痛楚”,什么是“悔之晚矣”。蓦然回首,我们在悠哉悠哉的中已磋跎了许多岁月。当一叶扁舟驶出校园的港湾,茫茫然,无依无着时,才后悔自己为何不早定下目标。艳羡那些“成功的花朵”,更敬服那成功背后奋斗的泪泉!

  有一首歌的旋律在我心中缓缓升起:所有欢笑泪水就是这样度过,那一个日子我永远记得;或许现在的我已经改变很多,但是我从没忘记那个做梦的我!噢!年轻时代。愿你可以留下共我曾愉快的忆记,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三年,朋友陪伴的日子如一首歌,朋友陪伴的记忆如一首歌,忧伤,明丽,温馨,让人无法忘怀——题记

  还记得那匆匆过去的三年……

  一些记忆的画面定格在脑海……

  岁月如歌,总有美好的旋律。

  初一,我们相识了。军训时,胆小而又矮小的我坐在了新班级最后一排,在这个新的班级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迷茫。一大股情绪四面袭来,终于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望着蒙蒙的细雨,征了很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种行为似乎成了*惯。

  手中忽的传来了温暖,我慢慢地睁开双眼望去,不知何时,一张单纯的脸映入眼前。“新同桌,你没事吧?在干嘛?一起吃饭去。”我轻轻的呆呆的点了一下头,从那刻起我便决心要跟她做朋友,永远的。

  日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的故事变得更生动而温馨,原来我如此幸运,有个人陪我走过三年的初中生活,陪我走过三年的阴阴暗暗。那时的我们,不用开口。便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她说:一定要写些东西来纪念我们的友谊。难道唯有文字才能记载下一切的曾经吗?我赌气,说:我不写,要是写了便分开了。没想到……真的。

  岁月如歌,总有悲伤的旋律。

  初三,我们吵架了。”真是的,这些老师吃饱了撑着吗?布置那么多作业,堆起来都成山了。借你的作业抄抄“我坐在她旁边,一边等着她给作业我抄,一边发表我的”高谈阔论“忽的,她一把推了我,愤怒地对我吼"够了,你别再闹了,一个人有几个青春可以挥霍,看看你,你还抄作业,你这是自甘堕落"向来柔和细声的她竟吼出如此激烈的声音,我呆了好久,好不容易缓过神来,说:你不借就不借嘛,干嘛发那么大火。之后我们便不了了之了。

  岁月如歌,总有完美的旋律。

  初三,我们和好了。轻轻地翻开本子,一张纸条映入眼帘:初三了,我们和好吧。顿时,矛盾的旋律飞舞飘学,像雪花般融化了。

  那么多的回忆,匆匆的这三年如一首歌,虽短暂但美好,虽有矛盾但终会和好。

  岁月这首歌记录?了我三年悠长的岁月,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而那悲伤的快乐的如音符般点缀着,如风铃般,在三年的岁月里轻轻地摇曳着。

  风筝飞做了,线头还留在手上。

  炊烟飘散了,源头还留在屋内

  我们毕业了,友谊却还留在心中。

  曲终人未散,这匆匆的三年,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后记

  十五岁的花季,我们一路走来,我们一路歌唱。——题记

  带着激动的心情,踩着没有音乐的铃点,我匆匆地迈进了这个陌生的班级体。回首之间,那初次见面时的纯真的笑脸仿佛就在昨天。面带笑容,我们一路走过这三年,唱着那属于我们的青春的歌。

  团结,我们的歌

  是否还记得初二时的运动会?那是咱们九零五班第一次参加的运动会。所有的运动员都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班级的荣誉,而我所能看到的不仅是运动员们在赛场上飒爽的风姿,更有咱们九零五班那扯破喉咙的呐喊声!多了些激动,多了些期盼,更多了些鼓励!“加油!九零五!加油!”。当裁判员吹响他口中的哨子时;当裁判员挥下他高举的手时,我所能看到的是咱们拔河运动员脸上那狰狞的表情;我所能听到的是观看比赛的同学们的呐喊声;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全班同学全力以赴和坚持不懈的动力!我们一路走来,我们一路歌唱,歌唱着属于我们的歌——团结!

  欢笑,我们的歌

  没有灯光的装饰,没有音乐的伴奏,没有华丽的舞台,我们照样舞动,我们照样歌唱,我们照样享受,我们照样欢笑。犹记得班里第一次大型的活动——元旦文艺汇演。刚刚踏进校门的我们,在班里办了一个颇为幼稚的元旦汇演,班里的同学各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唱歌、跳舞、魔术等等,更有那最令人激动的游戏。我们不是音乐家,但却能换来同学们的微笑;我们不是舞蹈家,但却能换来同学们的掌声;我们不是魔术师,但却能换来同学们钦佩的目光。我们只是学生,只因为我们有零九零五的这些同学,才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激情感慨,充满了团结奋斗。我们一路走来,我们一路歌唱,歌唱着属于我们的歌——欢笑!

  十五岁,我们今年十五岁!我们相伴相随、不离不弃地团结了三年!在这个有成长、有感悟、有快乐、有悲伤的花季,我们团结着、奋斗着、并且珍惜着!

  恰同学少年,在我们这个年龄,在我们这个岁月,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一路走来,风光无限!

  十五岁,用内心最响亮的声音来歌唱我们一路走过的岁月;十五岁,用脸上最美丽的微笑来面对即将分别的同学们;十五岁,用我们最真实的感情去对待我们的同学。永远的九零五!唯一的九零五!

  一路走来,岁月如歌!

  三年光阴如流水一般悄然逝去,弹指间,那些音容笑貌即将变成回忆。虽心有不甘,却揩出泪水,面带笑容吟唱送别的歌曲,十多天后,我们各奔东西。

  岁月如歌,在初中三年里,有回忆,有泪水,有期望,有寂寥,有欢笑,酸甜苦辣咸交织,这是一首我们自谱自唱的歌。

  第一曲金色的友谊

  那是在倾盆大雨中滑溜溜的跑道上,一道道被雨淋得透湿却咬牙奔跑的身影。当有人撞破醒目的红线时便有一帮人殷勤地围过去递上一条条洁白的毛巾、一瓶瓶水,更有人举起一把伞将其小心的搀扶。那是有同学在脚骨折时痛得坐倒在地,旁边的朋友便慌忙架起她去洗手间冲洗受伤的部位。更是当她行走不便时总有一群人替她拿着书包。当体育课大家玩篮球玩得正欢,只有一位*时过于羞涩的同学站在很远的地方看,显得格外单薄。然而没过一会便有热情的同学大声呼唤,硬拉着她来到操场中央,尽管羞涩的她拒绝了投球,但却站在篮球架下看一只只球窜入篮筐。嘴角勾起一抹明媚的笑容,这一刻她很美。不记得从哪里听过这样一句话:“踏花需及时,同惜少年春。”少年,谁不轻快恣肆,谁不拥有一帮“损友”?莫让落花流水随春去,空留一人徒伤悲!

  第二曲蓝色的师恩

  老师也许正如那蔚蓝的汪洋大海,我们是其中分出的千万道水流,奔腾着去寻找自己的路,路过沙漠,流过森林,可不管奔波多远,那道瀑布,那条小溪,那片湖泊,那眼清泉都会想起那慈祥的海浪。正如我们忘不了一道道数学公式,一篇篇文言文,一个个英语单词。忘不了黑板被覆盖每日又被洗净,而老师的乌发却**子染出些许银丝;忘不了那张讲台依旧笔直,而老师的背却被岁月的压得微驼……

  第三曲绿色的校园

  在初中最后的学期,不知被多少届学生咒骂过的沼泽操场被铺上了人造草皮,周围建起了塑胶跑道,白色的**台和周围彩色的座位点缀其间。尽管那幢教室装有吊扇和先进教学设备的专供九年级学*的新楼没有大变化,我们却分外不舍。怎么说也在挂了我们班牌子的教室里待了一年,曾经普通的教室怎么也看不够。

  歌声总有停下的一天,舞曲也有跳完的时候,三只曲子的交响乐也即将接*尾声,各色的同学录在教室里飞扬,多么希望短短的十几天是十几个月呀。我们哭,我们笑,但我们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天地很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岁月如歌,初中的歌声告一段落,又一段歌即将开始,这歌声将会更成熟,更青春,更热烈,更激昂!在新的歌里,我们结识新的朋友,有新的老师,坐进新的教室,然而谁也不会忘记曾经那如歌的岁月。岁月如歌,在歌声中我们大步向前一路怀揣甜蜜的记忆。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4)

——岁月如歌作文850字(精选五篇)

  最初的相识,源于新生训练,五十多条彼此陌生的生命线,在那一刻开始有了交集,五十多个充满朝气的少年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华伦中学初一七班。

  很快地我们彼此熟悉,试着喊对方的名字,对上了彼此微笑,一时记不起了,就重新介绍一遍。

  也许,上辈子我们就有缘吧,血液里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天性。发帽子了,五彩斑斓,可最终属于我们的却是不起眼的灰色,开始有人抱怨、有人议论,突然有人说:“灰色有什么不好,灰色一样美丽”。从此,我们的班帽就叫“美丽灰”。十项评比,入学的第一周,第一名不是我们班,听着邻班热烈的掌声,望着他们的笑脸,我们头一仰,我们一定要赢!以后的第一会很少溜出我们七班。

  也许,上辈子我们就是手足吧,浓浓的爱将我们连为一体, 同学不幸出了车祸了,五十多份爱就伴着贺卡、纸鹤、捐款一齐寄到了她的身旁,她奇迹般地康复了,重新回到集体。我想 ,这除了因为医生医术的高超,她自己强劲的生命力以及家人细心的照料外,还得益于我们这个集体的关怀吧?

  也许,上辈子我们就是挚友吧,患难与共,分享成功,烈日下,踩着灼热的沙土,依旧一动不动,汗水流下,绝不擦拭,这为了什么?为了集体的荣誉!拔河,对手是强劲的二班,可我们毫无惧色的上场,用尽全力,虽然是败了,我们叹息,我们自责,我们一起分担失败的痛苦,但我们也曾共同分享过喜悦,歌咏比赛的第一,段长、张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切的一切如今都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回忆往昔,贴在墙上的张张奖状,足以说明我们成长的足迹,足以说明我们的.团结意识。

  可是离别来得那样的悄无声息又理所当然。

  再过半年,我们将又各奔东西,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心中的不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在刚刚懂得珍惜的年龄便要说离别,在刚刚懂得回忆的岁月便要道珍重,不愿面对,只暗怪老天的无情。

  可离别终究要来,所以我们要调整心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便相隔千里,我们还是朋友。

  好好努力吧,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把不服输的天性延续下去,因为,这是我们七班的标志。

  也只有这样,一年、三年或五年以后,我们再次相聚时,才能一起如从前一样分享着成功的快乐

  再见了如歌的初中生活,我将永远,永远地将你留在我心底最温暖的那块地方。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悠扬的旋律轻轻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我是乡下爷爷奶奶带大的。所以爷爷奶奶是我最爱的人。小时候,爷爷奶奶才五十出头,两鬓已斑白,但依旧在田间辛勤地劳作。于是我就有了吃不完的新鲜蔬菜、新鲜瓜果。我也常随爷爷奶奶到田间地头,爷爷教我认识田间的蝴蝶金龟子,奶奶教我认识蒲公英狗尾巴草,日子过得简单愉快。

  那个春天,小燕子在田野的上空穿梭。我看着那一只只停在电线上的小精灵,便兴致勃勃的央求正在耕作的爷爷奶奶为我抓一只小燕子。爷爷奶奶相视一眼咧开嘴笑了,摇摇头说:“哎哟妮儿,爷爷奶奶可爬不上去哟!”“我就要小燕子嘛!”我跺着脚撒娇。突然,奶奶心生一计,凑*爷爷耳边一阵嘀咕,而后相视一笑。

  春风轻轻的吹拂着,爷爷在田间寻找着什么,一会儿扬着一把肥嫩的狗尾巴草问:“妮儿你看,这是什么?”“狗尾巴草呀,可我要小燕子嘛!”奶奶微笑着说:“妮儿别急,一会儿就有啦。”奶奶接过爷爷手中的狗尾巴草,熟练地一阵编织。我依偎在奶奶身旁轻轻的问:“奶奶你要做什么呀?”奶奶转过头来刮刮我的鼻子笑着对我说:“等会你就知道了。”夕阳西下,爷爷停止了找狗尾巴草,奶奶也停下手中的编织,两人开心地冲着我笑。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燕子,狗尾巴草编的小燕子!我喜笑颜开拿着“小燕子”在落日的余晖中奔跑,身后传来奶奶爷爷奶奶的欢笑声。

  散步已经成为我们三人之间的一种*惯。每当夜晚吃完饭,我和爷爷奶奶都会相伴去散步。每当我走不动时,我就会耍赖,在万般无奈下,奶奶就会把我抱在爷爷的背上。我就会兴高采烈地唱着这首歌:“小燕子,穿花衣……。”爷爷奶奶也会唱和着,两老一小的背影,投射在*滑的小路上,那稚嫩和浑厚沧桑交织的歌声飘荡在小路上空……这温暖的一幕“不思量,自难忘”。

  后来,我回到爸妈的身边读书。星期六日回去发现爷爷奶奶的背弯了,脸上的皱纹多了。由于功课原因,我很少再和他们一起去遛弯了。每年放长假我都会回去爷爷奶奶家常住。可今年的暑假我在回家的路上不再像以往那样欢呼雀跃……

  回到家,已听不到爷爷在屋子里吆喝着:“宝贝孙女你回来啦!”的声音。只有奶奶欣喜但难掩落寞地把我牵进家门。在今年的四月份,爷爷离开了我们,奶奶笑容不再灿烂,眼神不再神采奕奕。春节期间,我还是陪着奶奶去串门,小路已变成宽阔的马路,但三个人影却变成了两个,我赶紧挽起奶奶的手,奶奶微微一愣,但脸上随即漾起一抹温暖的涟漪。

  我又想起了爷爷奶奶跟我一起唱的那首歌:“小燕子,穿花衣……”那熟悉的旋律在心间不停地环绕……

  花开花舞花落去,捻一丝黛玉葬花的哀伤,在这微凉的春季,谱一曲曼妙的青春。

  纯粹的笑靥定格在泛黄的老照片于往昔岁月,我记得无奈逝去的每一秒每一句话,更无法忘记那个没有雪的冬季,67人的温暖,于07年的圣诞节前夕绽放。

  那是我的第一次圣诞晚会,教师张灯结彩,好似回到幼时六一儿童节是的教师。相识三个月的全班同学都陆续来到,兴奋的双颊也许懂得带微红,桌椅摆成正方形贴在教师四周,记不清是谁主持的节目,说了那句“开始”。

  我穿白色的棉袄立在场中央,角落有低声私语,我看见窗外的灯亮了几个班级,指尖在竹笛上飞舞,出着漫不经心而不好意思的讲台。那曲很长,幽静的前奏,欢快且凌乱的快板,哀伤的行板,闭上眼,听……好希望没有一曲终了的时刻,也许那样也就没有曲终人散的惆怅。作文

  还有还有,精心准备的互动节目,一群人一拥而上抢凳子,抓耳挠腮猜谜语……不似后来的矜持,忘记了钟爱的“形象”,欢喜的捧了礼物回到座位,我凯旋而归的将军们。还有一对组合,耳朵里塞着耳机脚打节拍,哼着飞快而精致的歌词,灯光很暗我看不清他们的眼睛,唱得太快我听不清曲调,但当日雀跃的欢呼至今仍回荡耳边。

  也许最令人难忘的是班主任小李的舞步。那夜,谁关了灯在尖叫,谁扯了小李的大手在舞蹈,谁在昏暗的角落听音量最大的歌,谁坐在桌子上无声掩嘴而笑……我该用怎样的文笔浓墨重彩去叙述,用什么样的目光去张望,回首这转眼即逝的三年,留住这么多的春夏秋冬……作文

  后来啊,同学走了5个,次年的九月小李去了福州。我爱上了印尼的组合mocca,爱他们夹杂白、蓝、橙的音乐,永远那么干净而透彻;爱上了缠绵的卡农,亘古的和音缠绕到最后一个完美完结,是人生淡定的折射,是渺小的辉煌,用坚定的信仰让梦想飞翔。

  我曾经浪费父母对我的信任与爱,我曾不屑于一些同学来往,我曾说最大的梦想是从19层楼上不系安全带翻身跃下。时间沉淀,谁偷走了年少。旧日欢声笑语位离耳畔,暮然回首,一切空白,几个月后是中考,中考有是分别,是高中的起点。一生中又有多少悲欢离合,明月又有多少阴晴圆缺,我的十指还在筝弦上舞动旋律,偏偏人走茶凉的惆怅就至眼前。

  轻逝花落空,已隔几招梦。别泪掩妆浓,去年剪春风。

  岁月如何,悠久回肠。

  "我轻轻地走着,就像我轻轻地走过来一样。"岁月悄悄流逝。三年就像同一首歌,几乎结束了。在这些歌声般的岁月里,有多少欢快的音符在跳动。

  初中第二年,我有了一个新班级和一个新同学。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个胖子。他看起来非常可爱和可爱。我叫他“小胖”。他的同桌正好相反。他又瘦又矮。他们两个坐在一起,看起来很滑稽。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对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我越熟悉,就越能展现一个人的本性。尤其是,小胖变得越来越放肆,并开始恶作剧。在课堂上,我刚刚开始学*,要么是一根针扎在我身上,要么是一张纸从后面重重地打在我的头上。有时我会认真思考这个数学问题,但是我的后脑勺突然被挤压了……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伤害发生。我责备了他几句,盯着他看了几次,但他还是走自己的路。从那以后,我在心里可爱的小胖子形象上做了几个记号,但我觉得他的同桌是那么的诚实和可爱。

  有一次,我回到教室,坐在椅子上,双臂伸直,准备学*。但是当我想移动我的手臂来改变位置时,我不能移动它们。我的胳膊卡住了。我想站起来,向我的同学寻求帮助,但是我的臀部受到了同样的对待。我气急了。我残忍地割破衣服,用刀子粘,导致衣服被割破,让我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的脸比苹果还红,我想那一定是小胖。

  不久,小胖从外面回来了,我开始歇斯底里地责骂和抱怨。学生们看着我,我一直很安静,但今天我气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像狮子一样大喊大叫。我很震惊。但是小胖很迷惑,说他没有做。然后他的同桌进来了。看到这种情况,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我道歉。当时,我也为小胖感到非常抱歉,并向他道歉。我也原谅了他的同桌。我真的没想到他诚实的同桌会这么做。

  所谓“不战不和”。从那以后,我和小胖以及他的同桌相处融洽,互相帮助。三年级后,我们三个仍然在同一个班,这也温暖了我们的友谊,使它更加深刻和珍贵。

  "我轻轻地离开了,就像我来的时候一样温柔。"岁月之歌即将结束,但我相信这首歌将永远持续下去,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将永远持续下去。

  时间又溜走了两年多,而我却浑然不知。进入初中后,我该怎样生活,依然很迷茫。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在笑,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叹息,有的人在奋进。只是我,在笑靥停止、泪痕干涸时,收获的只是*淡。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只是上学,回家,吃饭,睡觉,总是比别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知识。我对任何事情都变得不再感兴趣,不管时间是一分一秒,还是一年一度的飞逝;不管知识的获取是丰硕的还是浅薄的,我都没在意过。升入初三后,我才感到后悔的是:前两年的知识都落下了,此刻我脑袋里装的东西,却还不如一个初一的学生多。

  也许,我玩醒了,或者是我真的懂事了。几个星期前的月考后,当我的英语试卷发下来时,我对着一个鲜红的数字“22”直发愣。这两个形似一种低级动物的数字太刺眼了,它们仿佛在对我发出一种不屑的嘲弄,我的内心顿时涌上一股从未有过的伤痛。我读了九年书,从来都没有考过这么差,这也太对不住自我了吧?那个时候,我不明白是痛责自我太差劲,还是嘲笑自我不能应对现实。就因为这个分数,我由原先表现的能够完全不感到惭愧,到此刻对于考试结果的寝食难安。

  那个晚上,我一夜没能睡安稳,想了许多。初中生活,还有二百多天就要结束了。而此刻的我仍沉迷于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世界里,一点儿也没有上进心。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的紧迫,第一次觉得时间过得好快,第一次因为自我以往的无知而默默哭泣。我告诉自我:如果还这样执迷不悟,你就会一事无成,那你将后悔一辈子的!

  几年前,我和同学们一样,有一颗童稚的心,对于未来也有过最完美的梦想。此刻,这些东西似乎突然清晰地映此刻我的脑海中,它在等着我去实现。此刻我明白,不是虚度年华,浪费光阴才能得到欢乐。那些所谓的欢乐,如果消磨了自我的意志和梦想,那我真的就无法救药了。就是那次英语考试的失利,让我明白应当怎样拯救自我了。我真切地意识到:我已经从那个迷茫无知的泥潭中走出来了!

  自此以后,当我独立自主地做完一道较为深奥的数学题时,我的心里是自信的;当我能够流畅地读完一篇难懂的英语文章时,我的心里是愉悦的;当我每一天都不违背校规校纪时,我的心里是欢乐的;当我逐渐提高、受到教师的表时,我的心里是自豪的……因为我离成功的大门又*了一步。其实跨出这一步并不难,只要自我意志坚定地把腿往上抬一下,你就会尝到一丝成功的喜悦。

  我明白:就在那一刻,我最终迈上了灵魂的新台阶,站到了自我人生的新高地!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5)

——于漪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实用5份

  草长莺飞四月天,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拘囿于高楼林立的城市宅家生活已有2月有余,行动处处受限,内心却一点点地淡然、*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这么多零碎的时间可以畅快地读一读*时里无暇阅读的经典书籍,这并不比外出踏春欢乐少,真是,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4月,我们研修共同体开启了“同读一本书”活动,教育大家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就这样如约而来。从教8年了,我好像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具有教育魅力这个问题,当然,对教育魅力的内涵也是懵懵懂懂。不过在看书的过程中,随着自己对教育魅力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发地勾起自己很多教育回忆。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初入教坛的我对教育魅力的理解。当时的我认为,学识魅力就是教育魅力,一名优秀的老师就是一名学识渊博的人,她的魅力的实现就是育分,老师的价值通过学生的分值得以实现。上班第一年,受校长赏识,前脚刚踏出象牙塔,后脚直接踩进本校唯一一个重点班,“不知天高地厚”的我认为自己专业第一,降服这些高中生还是绰绰有余的,没想到,第一个月的课堂教学就让我如坐针毡。语文课上,我精心备的专业知识没有机会讲,整节课大段的时间都周旋于学生的语文知识之外的问题解答上,学生上问天文,下问地理,凭着着自己多年的文学基本功,堂堂课好在有惊无险,直到有一天有个学生在语文课上问了一个化学题,还高声说“我们化学老师都没解出来,老师,你一研究生再说不出来可就丢人了”,直到这一刻,学生的“挑衅”如一盆冷水把我浇醒,光有学识是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的。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走出教室的,虽然有一万次想冲进校长办公室辞教,但这懦弱的想法又被不服输的自己掐灭。怎么才能降服这些故意发难的孩子?在与班主任、我的带教老师交流之后,我实施了我的计划,与这帮熊孩子斗智斗勇。

  第一步:搞清楚他们朝我发难的原因。我私下找了几个爱上课、爱攀谈的学生聊天,从他们口中我得知带了他们三年的语文老师解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老教师,学生们很喜欢上他那趣味多多的语文课,原以为高一还是这位有趣的解老师带,没想到杀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学生们一不舍陪伴自己三年的解老师,二不服我这新手,所以才在语文课上上演各种问答场景来“试水”,原来学生排斥我,不仅因为学识,更出于情感。本书当中提到了这两种魅力―情感魅力。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指教师用高尚的情怀去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的情感魅力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疾苦、宽容、谅解学生的过失、*易*人等;学识魅力。主要包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讲授知识得法。学生接受教育,就会被教师的博学所折服,进而对教师产生学识魅力。在了解了原因后,我与学生的相处改变了很多,课堂上,我仍旧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发难”,只不过规则改成了我解答成功学生必须反答一个课堂问题,师生互问互答,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我的抵抗情绪,调动了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看到了我的学识,让他们由衷地说了“你的地盘你做主”。课堂下,我经常找那些课堂不主动发言、*来课堂表现起伏较大的同学聊天,有时候还会跟他们分享自己上学期间遇到类似问题时摸索的经验,渐渐地,我发现这帮孩子跟我越发亲*了,甚至有的孩子还跟我开玩笑“狄姐姐,你这小身材里宝藏不少呀”,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书里说的魅力―才干魅力。包括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对学生有感召力、有清晰的语言表达力等;品格魅力。包括教师的信仰、追求、德行、人格、作风等因素。

  这帮孩子我只带了他们一年,但这一年的泪水和欢笑却改变了我对优秀教师的认知,尤其是后来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业生涯里,我更懂得教师的教育魅力对学生的重要,育分,重要;育人,更必要。教学相长,唯有践行―反思―再践行,才能让我们越来越有魅力。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在这个很忙碌的假期中,几乎每一天都挤出了点时间,即便是在旅途中,飞机上、大巴上、火车上,我都会读几页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这本书的。之所以从几十本书目中选择了这本书,是因为连着两年在上海培训学*都聆听过于漪老师的教诲,感受过这位教育前辈的思想滋养。每天几分钟的阅读,更让我觉得是在和于漪老师对话,也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书中有很多话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教师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他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包括他周围的世界也要去发现。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有魅力,因为他经常会跟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和发现。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领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如果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呢?要使学生有文化,教师首先是文化人,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以*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方能如春风化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专业,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唯有创造,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创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唯有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领悟教师的真谛。

  教师的教育魅力中,形象魅力是表面的,初步的;情感魅力能使学生受感化;学识魅力能使学生真正信服;才敢魅力则有利于凝聚学生;品格魅力既影响学生的品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品读《教育魅力》,让我认识到,教育魅力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精神。就如同于漪老师说的那样,“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教师,我应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我的教育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引领着我的学生,散发恒久的光辉。因此,在工作之余,更要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着人格和学术魅力的教育者,我的生命也将在三尺讲台上一直延伸……

  “教育魅力”一词,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的。与国家教育规划不谋而合的,还有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就像一面透亮的镜子,照出了我*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诸多瑕疵,鞭笞我为做一名更有“教育魅力”的教师而修炼自己。

  一、做善于反思的教师

  读《教育魅力》一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教育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教师应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包括对周围世界也要经常去发现。这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追求持续发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教师应该每天进行自我反思,直面教育的现场,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在撒播中闪光,无私的品格在奉献中发扬,恪尽职守的精神在坚守中凝聚,精益求精的品质在钻研中提升。

  二、做有亲和力的教师

  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才能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教育中,亲和的语言就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后更要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人无完人,学生在学*上难免有失误,或做了错事,这时教师也要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三、做有个性化的教师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自由探索。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上旁征博引,征服了无数的学生;有的教师性格温柔,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调皮的学生被收得服服帖帖;有的教师兴趣爱好广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些都是有自己特色教育风格。在教学中,更应该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e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四、做有魅力的教师

  学校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魅力与其教育教学的成败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自身有了教育的魅力,学生才会更加盼望与之交往学*,教育效果也才会更加有效。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的尊重、友善的态度和自身的幽默感等人格魅力,其次要具备视同仁、爱岗敬业的师德魅力,还得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法和对学生认知的了解这样的学识魅力。做教师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传递、并且始终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读罢此书,我更加坚信自己要做有“教育魅力”的教师,让教育成为一种力量,引导学生前进和向上!

  《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