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菁选

日期:2023-02-23 00:00:00

论语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范文1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来认识他。

  这学期读了《论语》,我发现,孔子给弟子教学时,常常会在很自然的气氛下,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从不以圣人、仁者自居,却能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尽量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并且能随时勉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修养境界。

  眼看时局纷乱,孔子有心出仕济助世人,但他却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绝不委屈求官。虽然屡屡受到只求洁身自好的隐者嘲讽,他毅然不消极,仍抱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态度谦恭而温和,言行*实而得宜,待人亲切而有情,对物也取之有节。也正是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使他深得弟子们的推崇和敬仰。从中让我看出来孔子的梗概,让我获得很大启示,也丰富修养了我的身心。

  孔子让我懂得,在日常做学问的时候,要有端正的学*态度,要有踏实的求学精神,要有善于向一切人学*的谦虚品质。“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要有勤奋学*的精神,学*上要经常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思考和学*同样重要,让我懂得做学问要有求实的品格,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更应该有谦虚的`态度,并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这对我的高中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读了《论语》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对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论语》,不仅对封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中学生,乃至对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和指导力。

  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搜索更多关于孔子的知识,我会努力学*孔子的优秀品质,我会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论语读后感范文2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范文3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

  但它改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鹰无法改变天空的高度,

  但它却改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

  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论语读后感范文4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论语读后感范文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范文6

  最*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露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行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

论语读后感范文7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范文8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论”即论纂、“语”即言行,围绕着“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进行阐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也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是人格的`塑造,或者说是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还非常具有反省精神。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其仁爱、重道、中庸、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完善的医院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若能尝试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生便会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而患者也会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若我们医务工作者秉承“仁者爱人”、“恕”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就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我们就能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论语读后感范文9

  今天开始认真读《论语》。对于这一类的古籍,年轻的时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竟连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充满智慧、字字珠玑的书都不曾好好读过,不禁汗颜。

  细读之下,竟萌生了写点什么的欲望。于是乎,开启了尘封的个人公众号,写下读《论语》后的第一篇感想。作为开篇文章,这真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静,内心汹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

论语读后感范文10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使我更加懂得了学*的乐趣。

论语读后感范文11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这就是圣人的学*!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范文12

  我爱看书,我有一本好书,这本课外阅读——《论语》,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书。这本《论语》书里记载着古时候鲁国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刚开始我读起来并不理解,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了几篇后,就越来越喜欢这本《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中有精美的插图,丰富的知识,趣味的故事,十分适合我们少年儿童阅读,爸妈让我背诵原文,开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头有注释,告诉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个词,注释旁还有详细的精彩解说,最终是故事链接,这样清楚、明白的解释,我很快就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不但要学会背里面的资料,还要按照书上的去做,养成书中所说的那些学*生活的好*惯。

  《论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意思是说:学了知识以后,按必须的时间去温*它,不是很愉快的吗?这正是我们在学*上应当做到的,无论是教师在学校里教我们的知识,还是在家中父母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都应当去反复的去复*,做到温故而知新。

  《论语》还有一则给我的`感触最深,文中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努力学*而不感到满足,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里有学不完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所以我们应当多读像《论语》这样的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我,丰富自我的阅历。

论语读后感范文1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cao!我们**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范文14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读后感范文1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品读经典文学能让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许多知识和感悟,从而更好地修缮自我。*段时间我再次认真阅读了《论语》,又一次与孔夫子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

  《论语》是叙述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围绕着“仁”“义”讲述了其对学*方法和思想修养上的认识,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全书中我印象颇深的其中一句,它给予了我学*上莫大的启发和帮助。大家都说,三年级到四年级的数学学*是一个大坎,在跨越它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每当在课上遇到较难的知识点,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时,弄不懂时,我就会在课后认真把所学的知识不断温*巩固并细细咀嚼。经过这段时间的反复学*,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对数学这门科目有了新的领悟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同时,书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句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健康地成长,更好地做人。记得有一次,好朋友宇杰约我周六一起去书店买书,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周五的晚上,姑姑说:“小川,明天我带表哥去漂流,你要不要一起去?”其实我内心十分渴望去体验一把畅快淋漓的漂流,可是想到自己已经答应了朋友,不能言而无信呀!我就果断地对姑姑说:“我不去,我已答应朋友一起去买书了,我不能违约!”姑姑就笑哈哈说:“小川,你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姑姑很喜欢你!”我虽然没能体验到自己盼望已久、十分向往的漂流,但我收获了比去漂流更大的快乐——言而有信。

  《论语》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历史年代的久远,更是因为其亦师亦友的美好形象。它把仁与义的美好修养、道德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更好地做人,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阅读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1)

——论语读后感菁选

论语读后感范文合集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范文1

  这学期,老师组织我们阅读《论语》,我每每被孔子的情怀所感动,有了很多收获。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之善教,在于以自身无比之精诚、无限光辉之德的人格来感召学生,引发其竭力求学明道而不肯休止。学生自觉开启自身生命真诚来契接孔子之教训,竭尽所能以奋进,使生命愈发精纯。孔门师生互以生命之真诚相感通,于此见之。

  孔子不怕困难,始终坚持学*,孔子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都热心教导,开创了中国*民教育之先河。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现代教师的学*,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指点,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反省,鼓励学生学*和思考相结合,还要经常向孔子,能坐下来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诱导学生立志。也就是说,我希望我们的老师除了教授我们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外,尤其要重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孔子不但有大度的气概,而且做事从来都一丝不苟,对自身要求也非常严格,现代许多人已抛弃了这种观念。我是一名高一学生,目前虽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缺点,我做事缺乏耐心,我做事没有执着的追求,我做事没有坚毅的品质,我与人相处并不是很大度,我对自己还缺乏严格的约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的发展。读了《论语》,了解了孔子,我幡然醒悟,我的学*生涯还很长,我要好好珍惜这珍贵的学*时光,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丰富知识,还有培养优秀的品德,我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论语读后感范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品读经典文学能让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许多知识和感悟,从而更好地修缮自我。*段时间我再次认真阅读了《论语》,又一次与孔夫子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

  《论语》是叙述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围绕着“仁”“义”讲述了其对学*方法和思想修养上的认识,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全书中我印象颇深的其中一句,它给予了我学*上莫大的启发和帮助。大家都说,三年级到四年级的数学学*是一个大坎,在跨越它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每当在课上遇到较难的知识点,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时,弄不懂时,我就会在课后认真把所学的知识不断温*巩固并细细咀嚼。经过这段时间的反复学*,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对数学这门科目有了新的领悟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同时,书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句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健康地成长,更好地做人。记得有一次,好朋友宇杰约我周六一起去书店买书,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周五的晚上,姑姑说:“小川,明天我带表哥去漂流,你要不要一起去?”其实我内心十分渴望去体验一把畅快淋漓的`漂流,可是想到自己已经答应了朋友,不能言而无信呀!我就果断地对姑姑说:“我不去,我已答应朋友一起去买书了,我不能违约!”姑姑就笑哈哈说:“小川,你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姑姑很喜欢你!”我虽然没能体验到自己盼望已久、十分向往的漂流,但我收获了比去漂流更大的快乐——言而有信。

  《论语》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历史年代的久远,更是因为其亦师亦友的美好形象。它把仁与义的美好修养、道德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更好地做人,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论语读后感范文3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范文4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是让人不安一。

  学*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

论语读后感范文5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范文6

  今天开始认真读《论语》。对于这一类的古籍,年轻的时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竟连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充满智慧、字字珠玑的书都不曾好好读过,不禁汗颜。

  细读之下,竟萌生了写点什么的欲望。于是乎,开启了尘封的`个人公众号,写下读《论语》后的第一篇感想。作为开篇文章,这真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静,内心汹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

论语读后感范文7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范文8

  《论语》是一本朴素的书,它没有浮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它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朴素的道理。--题记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认为,一个人除了生病一定会让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孝。这使我感触颇深,自己几乎没什么事能让父母不操心,我还是需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他问曾子说:“曾参,你知道我一贯的作风是什么吗?

  曾子说,我知道。孔子于是高兴的走了,其他人问他孔子的.一贯作风是什么,曾子说,是忠恕之道呀。忠与恕,便是孔子的作风。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一个人只有把别人放在自己心里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个人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仇恨,是因为他一直无法宽恕别人的过错。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大力神赫利克勒斯发现山路上有一只袋子,于是想打破它来显示自己的力气大,但是它一直没能成功,而那个袋子反而越来越大。这时,一为哲人告诉他说:“这是仇恨袋,你越击打它它就会越大。而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击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个个仇恨袋呢,最后我们不但没能击败它,却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当中也告诉我们许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认为,执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样,他所下发的政令官员才会执行,百姓才会顺从。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自身不够优秀,又怎么能去领导别人呢。

  论语能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我就用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孔子的学识好象高墙中的华丽宫殿一般,我们又如何与他相比呢。

  

论语读后感范文9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使我更加懂得了学*的乐趣。

论语读后感范文10

  我爱看书,我有一本好书,这本课外阅读——《论语》,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书。这本《论语》书里记载着古时候鲁国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刚开始我读起来并不理解,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了几篇后,就越来越喜欢这本《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中有精美的插图,丰富的知识,趣味的故事,十分适合我们少年儿童阅读,爸妈让我背诵原文,开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头有注释,告诉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个词,注释旁还有详细的精彩解说,最终是故事链接,这样清楚、明白的解释,我很快就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不但要学会背里面的资料,还要按照书上的去做,养成书中所说的那些学*生活的好*惯。

  《论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意思是说:学了知识以后,按必须的时间去温*它,不是很愉快的吗?这正是我们在学*上应当做到的,无论是教师在学校里教我们的知识,还是在家中父母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都应当去反复的去复*,做到温故而知新。

  《论语》还有一则给我的感触最深,文中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努力学*而不感到满足,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里有学不完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所以我们应当多读像《论语》这样的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我,丰富自我的阅历。

论语读后感范文11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读后感范文1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范文13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范文14

  最*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露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行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

论语读后感范文1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2)

——论语读后感菁选

论语读后感范文集合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范文1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范文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cao!我们**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范文3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使我更加懂得了学*的乐趣。

论语读后感范文4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这就是圣人的学*!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范文5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范文6

  我爱看书,我有一本好书,这本课外阅读——《论语》,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书。这本《论语》书里记载着古时候鲁国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刚开始我读起来并不理解,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了几篇后,就越来越喜欢这本《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中有精美的插图,丰富的知识,趣味的故事,十分适合我们少年儿童阅读,爸妈让我背诵原文,开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头有注释,告诉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个词,注释旁还有详细的精彩解说,最终是故事链接,这样清楚、明白的解释,我很快就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不但要学会背里面的资料,还要按照书上的去做,养成书中所说的那些学*生活的好*惯。

  《论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意思是说:学了知识以后,按必须的时间去温*它,不是很愉快的吗?这正是我们在学*上应当做到的,无论是教师在学校里教我们的知识,还是在家中父母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都应当去反复的去复*,做到温故而知新。

  《论语》还有一则给我的感触最深,文中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努力学*而不感到满足,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里有学不完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所以我们应当多读像《论语》这样的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我,丰富自我的阅历。

论语读后感范文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记得在我刚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一旦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再玩五分钟吧!再玩五分钟吧!五分钟过到了,我却丝毫没有半点动静。因为我又想着:反正时间还很长,再玩一会儿吧!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在太阳落山之际,我的作业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开的梅花还要白净。周末我依旧重蹈覆辙。于是,我每周末都会通宵写作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星期一顶着双“熊猫眼”就去上课了,不过,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了这个坏毛病。

  长大后,我再忆起自己曾经因为玩乐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时,总是心如刀绞,忍不住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得到新的体会。

  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写着:“羊吃草,总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将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内的部分营养,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会被羊吐出来,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营养被它完全消化,它才会停止这个看似恶心,滑稽的举动。”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饭时,都要将口中的饭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这样反复重复三次。他每本看过的书都会定时重温,这样他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流失”。

  连尚未开发灵智的动物和几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书,也会在闲暇时看一看之前读过的书,这能使我读起来更方便,并且可以顺便巩固我之前学过的知识。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戏机,温*一下是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可以使你的自身修养更进一步,在知识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范文8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来认识他。

  这学期读了《论语》,我发现,孔子给弟子教学时,常常会在很自然的气氛下,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从不以圣人、仁者自居,却能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尽量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并且能随时勉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修养境界。

  眼看时局纷乱,孔子有心出仕济助世人,但他却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绝不委屈求官。虽然屡屡受到只求洁身自好的隐者嘲讽,他毅然不消极,仍抱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态度谦恭而温和,言行*实而得宜,待人亲切而有情,对物也取之有节。也正是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使他深得弟子们的推崇和敬仰。从中让我看出来孔子的梗概,让我获得很大启示,也丰富修养了我的身心。

  孔子让我懂得,在日常做学问的时候,要有端正的学*态度,要有踏实的求学精神,要有善于向一切人学*的谦虚品质。“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要有勤奋学*的精神,学*上要经常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思考和学*同样重要,让我懂得做学问要有求实的品格,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更应该有谦虚的态度,并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这对我的高中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读了《论语》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对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论语》,不仅对封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中学生,乃至对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和指导力。

  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搜索更多关于孔子的知识,我会努力学*孔子的优秀品质,我会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论语读后感范文9

  印象中孔子的《论语》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上学的时候对于文言文是非常抗拒的,但是今天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说,对于孔圣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对于孝道的感悟比较深,发现自己原来做的很不够,我一直以为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就可以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了解父母喜欢什么,对于不同的事件都有什么样的.看法,现在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往往把父母当作出气筒,父母家当做幼儿园、食堂、宾馆,对于父母来说我更多的是在索取,而没有付出。

  我警觉到了我的冷漠、自私、麻木、自以为是,在生活中,在事业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于智慧呢,就是在你抓了一手坏牌的时候,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你是自暴自弃呢?还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呢?我觉得把坏牌打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你连想赢的心都没有了,给了你方法你能信吗?*凡的人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那样的人太少了,连孔子这么博学只是学而知之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呢?但是要想真正能达到大智慧也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凡事要站在中立的角度来看,要不然的话有可能智慧没学到反而成了自以为是喽,呵呵我对于诚信的理解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当今社会人心越来越浮躁,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多的欺骗,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越来越多的理由和借口,不敢真正的面对自己,只好用更多的谎言来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孰不知这样做最后伤害的是自己啊,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还要诚信吗?

  还是要的,因为我们每天面对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难道我们对自己都不要诚信了吗?说到忠恕仁爱,惭愧的我啊,什么时候真正能做到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呢,两千年前的孔子通过时空向现代所谓的文明发起了挑战,我们一直以来假装不知道的是什么呢?姚帅

论语读后感范文10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是让人不安一。

  学*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

论语读后感范文11

  《论语》是一本朴素的书,它没有浮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它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朴素的道理。--题记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认为,一个人除了生病一定会让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孝。这使我感触颇深,自己几乎没什么事能让父母不操心,我还是需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他问曾子说:“曾参,你知道我一贯的作风是什么吗?

  曾子说,我知道。孔子于是高兴的走了,其他人问他孔子的一贯作风是什么,曾子说,是忠恕之道呀。忠与恕,便是孔子的作风。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一个人只有把别人放在自己心里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个人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仇恨,是因为他一直无法宽恕别人的过错。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大力神赫利克勒斯发现山路上有一只袋子,于是想打破它来显示自己的力气大,但是它一直没能成功,而那个袋子反而越来越大。这时,一为哲人告诉他说:“这是仇恨袋,你越击打它它就会越大。而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击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个个仇恨袋呢,最后我们不但没能击败它,却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当中也告诉我们许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认为,执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样,他所下发的政令官员才会执行,百姓才会顺从。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自身不够优秀,又怎么能去领导别人呢。

  论语能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我就用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孔子的学识好象高墙中的华丽宫殿一般,我们又如何与他相比呢。

  

论语读后感范文12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范文13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

  但它改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鹰无法改变天空的高度,

  但它却改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

  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论语读后感范文14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论”即论纂、“语”即言行,围绕着“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进行阐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也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是人格的塑造,或者说是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还非常具有反省精神。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其仁爱、重道、中庸、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完善的医院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若能尝试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生便会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而患者也会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若我们医务工作者秉承“仁者爱人”、“恕”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就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我们就能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论语读后感范文15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3)

——论语读后感菁选

论语读后感范文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范文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cao!我们**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范文2

  初读《论语》,无外乎“之乎者也”,无外乎“仁”,无外乎“克己复礼”,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论语》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汪国真曾经说过:“我不管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态,谁能够一生无忧呢,孔子在许多人的眼里,不过是个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认为孔子是个圣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一书,有很多精辟的话语,其中我认为能够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辞令,苟于言笑。是《论语》教会我坚强是人生的准则,永不放弃,永不抛弃。于是,我对生活中的许多应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诸一笑,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泥泞,我都会坚强到底,永不服输。我坚信,坚强为人是智者的选择,我无悔于青春,因为我有坚强的人生。

  坚持,是一种无愧于心的表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当时,它的学说并没有被应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视,但孔子坚持了一生。它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被采纳的'意见,不能阻止孔子前进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当代人无法想到的,一丝文明的曙光照耀着中华大地,映出来的是孔子,是大成至圣的先师。这是孔子一生坚持的结果,当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没在历史的波涛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论语》一书,可以说的上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坚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论语》教给我们的瑰宝。有了它,我们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危险,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于路人的嘲笑。

  每当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静下心来,默默地咏读《论语》,觉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诉我一些道理,这已经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里,我远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纳苦果。

  在淡薄里,我静思明志……

论语读后感范文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记得在我刚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一旦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再玩五分钟吧!再玩五分钟吧!五分钟过到了,我却丝毫没有半点动静。因为我又想着:反正时间还很长,再玩一会儿吧!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在太阳落山之际,我的作业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开的梅花还要白净。周末我依旧重蹈覆辙。于是,我每周末都会通宵写作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星期一顶着双“熊猫眼”就去上课了,不过,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了这个坏毛病。

  长大后,我再忆起自己曾经因为玩乐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时,总是心如刀绞,忍不住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得到新的体会。

  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写着:“羊吃草,总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将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内的部分营养,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会被羊吐出来,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营养被它完全消化,它才会停止这个看似恶心,滑稽的举动。”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饭时,都要将口中的饭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这样反复重复三次。他每本看过的书都会定时重温,这样他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流失”。

  连尚未开发灵智的动物和几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书,也会在闲暇时看一看之前读过的书,这能使我读起来更方便,并且可以顺便巩固我之前学过的知识。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戏机,温*一下是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可以使你的自身修养更进一步,在知识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范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范文5

  这学期,老师组织我们阅读《论语》,我每每被孔子的情怀所感动,有了很多收获。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之善教,在于以自身无比之精诚、无限光辉之德的人格来感召学生,引发其竭力求学明道而不肯休止。学生自觉开启自身生命真诚来契接孔子之教训,竭尽所能以奋进,使生命愈发精纯。孔门师生互以生命之真诚相感通,于此见之。

  孔子不怕困难,始终坚持学*,孔子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都热心教导,开创了中国*民教育之先河。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现代教师的学*,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指点,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反省,鼓励学生学*和思考相结合,还要经常向孔子,能坐下来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诱导学生立志。也就是说,我希望我们的老师除了教授我们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外,尤其要重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孔子不但有大度的气概,而且做事从来都一丝不苟,对自身要求也非常严格,现代许多人已抛弃了这种观念。我是一名高一学生,目前虽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缺点,我做事缺乏耐心,我做事没有执着的追求,我做事没有坚毅的品质,我与人相处并不是很大度,我对自己还缺乏严格的`约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的发展。读了《论语》,了解了孔子,我幡然醒悟,我的学*生涯还很长,我要好好珍惜这珍贵的学*时光,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丰富知识,还有培养优秀的品德,我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论语读后感范文6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论”即论纂、“语”即言行,围绕着“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进行阐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也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是人格的塑造,或者说是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还非常具有反省精神。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其仁爱、重道、中庸、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完善的医院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若能尝试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生便会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而患者也会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若我们医务工作者秉承“仁者爱人”、“恕”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就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我们就能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论语读后感范文7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妈妈让我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和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了也可以了;后一句的意思是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称孔子为“圣人”也不为过。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的宝贝!

论语读后感范文8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范文9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读后感范文10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论语读后感范文11

  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的我读的书已经不计其数,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属《论语》了。

  《论语》作为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骇、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有二十篇,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为政篇中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听各种意见,把觉得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说出多余的',才能少犯错误,日后才不会后悔。在生活中也不要夸夸其谈,应该三思而后行。

  《论语》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让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为人处事。《论语》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我明白失败的缘由,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走向成功之路。

  《论语》这本书带我走进知识的殿堂,让我懂得了对美的追求,让我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在《论语》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学*是最重要的,但学*首先要培养兴趣,其次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当然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不仅仅包括学*这方面,《论语》中还讲到孝道、道德……

  读《论语》使我受益无穷。今后我会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千年经典,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让我与经典继续相约吧!

论语读后感范文1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范文13

  印象中孔子的《论语》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上学的时候对于文言文是非常抗拒的,但是今天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说,对于孔圣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对于孝道的感悟比较深,发现自己原来做的很不够,我一直以为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就可以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了解父母喜欢什么,对于不同的事件都有什么样的看法,现在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往往把父母当作出气筒,父母家当做幼儿园、食堂、宾馆,对于父母来说我更多的是在索取,而没有付出。

  我警觉到了我的冷漠、自私、麻木、自以为是,在生活中,在事业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于智慧呢,就是在你抓了一手坏牌的时候,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你是自暴自弃呢?还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呢?我觉得把坏牌打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你连想赢的心都没有了,给了你方法你能信吗?*凡的人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那样的人太少了,连孔子这么博学只是学而知之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呢?但是要想真正能达到大智慧也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凡事要站在中立的角度来看,要不然的话有可能智慧没学到反而成了自以为是喽,呵呵我对于诚信的理解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当今社会人心越来越浮躁,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多的欺骗,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越来越多的理由和借口,不敢真正的面对自己,只好用更多的谎言来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孰不知这样做最后伤害的是自己啊,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还要诚信吗?

  还是要的,因为我们每天面对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难道我们对自己都不要诚信了吗?说到忠恕仁爱,惭愧的我啊,什么时候真正能做到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呢,两千年前的孔子通过时空向现代所谓的文明发起了挑战,我们一直以来假装不知道的是什么呢?姚帅

论语读后感范文14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范文15

  《论语》是一本朴素的书,它没有浮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它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朴素的道理。--题记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认为,一个人除了生病一定会让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孝。这使我感触颇深,自己几乎没什么事能让父母不操心,我还是需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他问曾子说:“曾参,你知道我一贯的作风是什么吗?

  曾子说,我知道。孔子于是高兴的走了,其他人问他孔子的一贯作风是什么,曾子说,是忠恕之道呀。忠与恕,便是孔子的作风。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一个人只有把别人放在自己心里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个人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仇恨,是因为他一直无法宽恕别人的过错。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大力神赫利克勒斯发现山路上有一只袋子,于是想打破它来显示自己的力气大,但是它一直没能成功,而那个袋子反而越来越大。这时,一为哲人告诉他说:“这是仇恨袋,你越击打它它就会越大。而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击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个个仇恨袋呢,最后我们不但没能击败它,却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当中也告诉我们许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认为,执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样,他所下发的政令官员才会执行,百姓才会顺从。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自身不够优秀,又怎么能去领导别人呢。

  论语能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我就用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孔子的学识好象高墙中的华丽宫殿一般,我们又如何与他相比呢。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4)

——论语译注读后感10篇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俗、心理*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读后感)及名物制度、风俗*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安静的下午,沉浸在书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这本《论语译注》的内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译注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颜渊、有子……

  其中,孔子的言论对我的影响颇大。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论语》中的许多哲理*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在《论语译注》中,我对于"仁"的理解尤为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实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这本译注中不仅了解其中含义,更能深入内部奥妙,探求人生哲理。我们能够从《论语译注》不断挖掘出价值内涵,从而推导出人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永恒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于孔子的孝道观。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础,人之行莫大于孝,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质更无法说了。"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风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之重要性,可谓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为很多层面,其中最贴*我们的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孔子在与其弟子的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可见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会有报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尽孝,子女对父母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思想。

  我认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我们解说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与意义,阐释了生活中的种种都离不开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因此,当我深究孔子思想后,我开始思索,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种品质?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上的胜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主要指一种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追求人生真正价值,应该以爱人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于精神上的,才能使我们感动,并为之震撼,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们永远追随,百看不厌,并为之着迷。论语译注》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一滴水是小的,一块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地方,天长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样我们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会成功。"这是我在看完这本译注后的心声。从这本《论语译注》中可见,孔子他的门人将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经历记录下来,长期久积,最终成为一部集子,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来自孔子和他的门人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论语译注》所体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微微动人,这是一本书,是一本好书。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明白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透过学*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忙。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能够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veryok)但这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必须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社会、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群对它的明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正因真理就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好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__,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知道学*不如喜欢学*,喜欢学*不如以学*为快乐。”在*常的学*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的表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中度过。只有不断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若是把学*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墨者黑,*朱者赤”仿佛现在还回荡在耳边。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

  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我*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凡的人学*,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天地宽广,道路坎坷,带着快乐的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吧!

  面对着《论语译注》这本书,我轻轻翻开书页,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到了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像策马于原野之上,如泛舟于西湖之间,似尽欢于游戏之中。与《论语译注》这本书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让我们记住"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句忠告,沉醉在《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馨香中,快乐读书,快乐生活吧!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俗、心理*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是他的学*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了呢?”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5)

——论语读后感10篇

  初读《论语》,无外乎“之乎者也”,无外乎“仁”,无外乎“克己复礼”,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论语》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汪国真曾经说过:“我不管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态,谁能够一生无忧呢,孔子在许多人的眼里,不过是个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认为孔子是个圣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一书,有很多精辟的话语,其中我认为能够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辞令,苟于言笑。是《论语》教会我坚强是人生的准则,永不放弃,永不抛弃。于是,我对生活中的`许多应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诸一笑,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泥泞,我都会坚强到底,永不服输。我坚信,坚强为人是智者的选择,我无悔于青春,因为我有坚强的人生。

  坚持,是一种无愧于心的表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当时,它的学说并没有被应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视,但孔子坚持了一生。它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被采纳的意见,不能阻止孔子前进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当代人无法想到的,一丝文明的曙光照耀着中华大地,映出来的是孔子,是大成至圣的先师。这是孔子一生坚持的结果,当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没在历史的波涛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论语》一书,可以说的上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坚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论语》教给我们的瑰宝。有了它,我们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危险,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于路人的嘲笑。

  每当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静下心来,默默地咏读《论语》,觉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诉我一些道理,这已经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里,我远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纳苦果。

  在淡薄里,我静思明志……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

  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颗宽容待人的心。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的刁难,展现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君子们哪一个是没有宽容坦荡的胸怀呢?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君子还应讲求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当然,作为君子还应当有很多别的品质,比如善于反省,敏而好学,虚心求学,不耻下问。还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要注重礼仪,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等等。尽管并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与我们现代社会相符合,但是在《论语》一书中所讲的做人道理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学*。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在品读间,学*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合上书本,心中升起一种充实之感,这感觉大概是读书所特有的吧!本书涉及方面较广,毕竟《论语》教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以下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一、交友

  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中的大半乐于与人为友,俗语讲:多个朋友多条路。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朋友的言行举止也在影响着你。所以,交到一些益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交些什么样的朋友呢?

  《论语》告诉我们:交友,要交正直之人为友;这种人刚正不阿,绝无谄媚之色,是益友。他的人格在影响着我们,在我们怯懦时给予我们勇气,在我们踟蹰不前时给予我们果决。交友,要交诚信之人为友。这种人诚恳,不虚伪,不做作。时刻都给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有着脚踏实地之感,就能放眼未来,全力前进。交友,要交知识面广之人为友。这种人学识渊博,好比一位良师,但同时也是我们的益友,十分可贵!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非常多的知识,增长见识。我们在遭遇问题时他会给予我们一些帮助,不让我们无所适从。

  总之,交友,尽量交君子为友,即使我们筚路蓝缕,也会在他们的帮助下立足于社会,获得成就。交这样的友,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理想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而且理想大多也各不相同,并且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些理想,都代表着每个人心目中,至少是暂时的,追求的极佳状态。

  有的人想成为跨国公司的CEO,让自己国家的经济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的人想成为科学家,在高科技领域里也有*人的一*之地;有的人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保护好我们伟大祖国的领海、领空、领土不受侵略······我想:我应当要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现在我们努力学*知识,就是为了将来可以建设自己的祖国,让我们的国家

  跻身为影响世界和*发展的大国行列,*人民再不是当年的*,正如当年*所说:*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同时,我也把这定义为我生命的意义,这其实并不难,贡献的首要不是大小,而是有没有。我,则是尽量做出贡献,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三、人生

  人生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这取决于你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我们今天所做的,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我想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乐趣,有价值,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首先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其中的乐趣;其次要热爱学*,热爱思考;更要多助人为乐。

  以上所述,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如果从现在起你就这么做了,而且坚持下去,那你一定会有所体会的。

  无论如何,《论语》教我们的,肯定是有益的,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体会,获得其中的真谛。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火纷飞,当时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思考救民于水火,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建立,后又出现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于是乎,出现先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时代。著名的《论语》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圣贤之书”,是为人处世的标杆,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就我个人而言,学*论语,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些人在生活中不顾他人感受,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多多向他学*,虚心请教,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看到有人犯错误了,要引以为戒,以别人得到的教训为教训,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他还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还尚在人世,作为子女来讲要尽孝道,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话,就要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不要让父母担心。学*《论语》它会让你懂得正直的伟大,会让你知道所谓的“邪不胜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你要相信这个世界光明磊落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当今人借鉴的地方,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提问、思考、总结的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效率。

  其三,通过学*《论语》,提高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儒释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他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在修齐治*上实现安邦立国的大使命。*历代先贤,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经典。《论语》中的“仁”、“礼”等中心论点无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通过学*《论语》才让我知道了,*古代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四大发明等。这些是我对读了《论语》之后的个人心得,读书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感悟,《论语》一书博大精深,承载*先贤的智慧思维,是我中华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会让我们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老师点评:抓住一点展开论述,说得真切诚恳,内容充实,层次清楚。)

  我喜爱这个世界上每一本有益的书籍,我同样也领悟到,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的.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的取到其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心脾,实在幸福。

  合上书,仿佛都可以闻到它溢出来的芹香,我陶醉在《论语》的一字一句之间。

  初读《论语》时,恰好五六年级的样子,那时觉得《论语》只是白纸黑字的古文,着实无趣。再读《论语》时,已是初一,才觉得《论语》这本著作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虽然只是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却勾勒出一个个美好画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云年初壮志凌云的气宇不凡;“仁者不状,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风度翩翩的君子气概;“仁者爱人。”这简洁而又精练的四个字,无时无刻不呼唤着人间真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概括出为人处事的技巧以及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语。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顿时干净明澈,《论语》同时也将我引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让对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论语》,那《论语》就会使人心旷神怡,《侍坐》里就叙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呼舞雾,咏而归。“是呀!能够和同伴边跳舞,一边唱歌,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回家去,才是一个人最幸福、最单纯的理想啊!这种理想不同于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出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使我明白权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间的繁华,只有那悠闲的,惬意的过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让我更加完善了自己过好每一天的态度与方法,使我的心灵被滋润的芳香馥郁。

  在学*中,《论语》是我指路的照明灯。升入初二后的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概念、定义的理解。这使我学的迷迷糊糊,各种教辅书上的学*方式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重新拾起了初中课本,仔细回味《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实,严谨的学*态度,规范了我的学*理念,使我受益非浅。

  品位《论语》,如同在苦涩的薄荷中嚼出丝丝清甜,这些先苦后甜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违背顺序,要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否则就会失败。

  《论语》的点点滴滴,虽然是由多个*凡的词组成的字字句句,却造就了许多人不*凡的一生。我相信,它们也会在我们的生命里开出一朵朵更灿烂而绚丽的花。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6)

——论语的读后感9篇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了,从来不去检查、思考自以为写对了,可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虽然作业错了,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会错。现在我学了论语这课懂得了:学*之后要去思考、去巩固、去复*。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成绩......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的意思是:学了并时常温*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天天复*所学的知识,别人错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赢得了同学的喜爱。

  论语可以教导我怎没做人、怎没学*,论语给了我学*的方法、学*的态度论语这本书真好!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孔子说:学*好像生怕赶不上,又害怕把学到的东西丢掉了。“

  配的启蒙故事是《映雪读书》,讲的是孙康小时很爱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很想夜以继日地攻书,可家时贫穷,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就没办法学*了 ,特别是到了冬日,漫长的黑夜他有时很难入睡,实在没办法,他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默背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下了一场大雪,到处一遍白茫茫的,他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借着雪光读书呢?他急忙回屋拿来书,借着雪光一看,字迹很清楚,比一盏小油灯 还强。从此以后,孙康经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书里,不觉得寒冷和疲倦,孙康刻苦攻读,终于成了著名的学者。

  我想孔子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学*不能放松,一放松就要退步,必须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努力地学*,新东西学的更快,学过的东西记得更牢。启蒙 故事里的孙康就是这样做的,在那样苦的情况下攻读,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学者。我们做为学生就更应该向他学*,何况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根本不用受那样的苦 ,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学*。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诠解》是对《论语》中言论进行注解和翻译的书,它配有精确的注释和译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内涵,使我们真正读懂经典。这是我们新时代好队员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诵读经典名篇的必读之书,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言论,从中告诉我们许多学*知识和做人道理。

  关于学*,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它告诉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复*,不断地练*,才能不断地进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语文考试时,有一道题我使劲想了好久才下笔作答,这就是*时没有认真复*到这个知识点的表现啊!我决心在新学期里努力做到经常性地复*老师教过的知识。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也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有时候,爸爸给我讲解数学题,爸爸问我听懂了吗?我说懂了,可是再让我做类似题目,我又做不出来。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装懂的坏毛病,这样我的数学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这本书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就告诉我们为人之道,替别人办事要做到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去复*。我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与人交往都是诚心诚意的,从来不和同学们吵架闹矛盾,因此在班级里有很好的人缘,大家都非常喜欢和我做朋友。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为小学生,我要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学*他们的优点,看到爱捣乱、表现差的同学,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课有没有分心、不积极举手,下课有没有追逐打闹等跟他们相似的毛病。

  《论语诠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知识和道理不计其数。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新时代好队员用心去阅读的书。

  经常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读的《论语》,我十分喜欢看。我也买了两个版本的《论语》,准备回家一睹为快。

  《于丹说论语》里不仅仅有孔子的话,还有与每一句话相对应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发人深思,让我深受启发。孔老先生每一句话都包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虽然有些道理我还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记住了,以后会理解的。

  其实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他们写的话简单明了,还蕴涵着深奥的道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孔子的两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我还知道孔子门下的弟子有: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觉得这是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文化美,有一种才情美。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像于丹那样内外兼修的人,这才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大学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

  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仁人”,*“仁”之道。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我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的。不经意间听人说起《于丹的论语心得》很棒,于是就抱着着试试看的态度看了这本书。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总是会想这个可以做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听了于丹的话,我觉得自己的毛病不能仅仅用年轻气盛来形容,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来自《论语》这本书。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吗?大多数人都不是很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再来温*,不是很欢乐吗?有远方的朋友赶来相聚,不是很欢乐吗?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也在论语中体现了,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讲,父母在时,不能远游,出去时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从我学*了《论语》以后,我有了许多生活上的进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孝顺父母……虽然孔子所说的我没有全部做到,但是却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论语就像我的一面镜子,我自己是怎样做的,孔子是怎样要求的,我应该怎样做才更好。

  现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赚钱,连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养的动物就和你养的老人没什么区别了。

  《论语》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学的缩影,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便是我的座右铭,我觉得,每天就应该向曾子这样去反省自己,然后为自己立一个目标,才能有进步。

  《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的道理远不止这些……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7)

——论语读后感9篇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发展进程以及对*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加上自己对《论语》研读,对于论语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中所渗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课堂上,老师经常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却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还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这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辈、晚辈。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论语》中的孝义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论语》呼吁天下的儿女尊重父母,及时行孝,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下面,让我们走进《论语》,感受其中的孝义。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谨记父母的教导,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年来流行过年出去旅游,对于这种做法,大家的观念也不同。而我认为,过年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应用更多的时间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通常,父母会把我们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给我们庆祝,让我们每年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生日。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记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几个人能在父母生日这天给他们庆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小礼物、一句问候、回家的一杯水、一个小举动,就能让他们非常开心。

  当然,对于父母来说,生日是喜忧掺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忧的则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我们可以看现在父母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样子。他们更多地是担忧,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们再怎么追悔,一切也来不及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今年来,子女不孝的丑闻也经常搬上新闻,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欠父母实在太多,唯有在我们懂事之际、父母有生之年尽足孝道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什么是孝?

  在我看来,能让父母天天开心就是孝。我们尽力做到父母满意,生活里多关心父母,这些并不是难事,但在父母看来,却十分欣慰。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俗、心理*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这就是圣人的学*!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俗、心理*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这就是圣人的学*!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历代以来的解释很多,如韩愈解释的“仁”为“博爱之谓仁”,这是墨子的“兼爱”思想,还有宋明理学家讲的“诚”、“敬”思想,实际是结合了佛家和道家老庄的思想,也不能代表孔子的“仁”的思想。

  颜回问仁。孔子答复他:“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用现代的话讲,“心理的净化”就是“克己”。“克己”的克就是克服,含有心理的争斗的意思。在庄子的观念中叫做“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用现代词语来讲,就是感性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中的。而“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里“狂”是按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俗子就是“狂”。如果*凡的人,能把念头克服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就成为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述而不作”,就是从这里来的。“克念作圣”的“克”字,就是孔子说的“克己”。

  “克己”之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礼”不是所谓的“礼貌”,《礼记》第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很庄严,很诚敬。这里的“敬”也不是尊敬的敬,而是指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随时保持“克己”的自我状态,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

  “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作“仁”。宋儒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就是说修养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到了“自在行”的境界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答复这个“仁”字,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力的修养。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状态。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就能达到心物一元的真是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了,宇宙万物与自己的身心汇合,成为一体。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如来大定”的境界。什么是“定”的境界?思想上一天乱七八糟,佛学上叫做“散乱”,人不思想不散乱的时候,就是睡着了,这是“昏沉”。或者说刚迷糊了一下,没有睡着,这叫“细昏沉”。人生就是两种现象,散乱或者昏沉。不散乱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这是功夫修养的境界。这种修养不一定要炼丹打坐,随时可以从内心练起。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佛教的“定”是指现象,孔子的“仁”是指作用。修养到了这个程度,对人没有不爱的,看见任何人都是好的,都是可接受的。就像佛家山门外的精神--一走进庙宇,第一眼就看到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上面横匾四个大字:“皆大欢喜”。 大家都是好的,天下太*,太好了。统统都是欢天喜地的,没有冤家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庙门两边还有两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最高修养,也是仁的境界。

  因此,仁的境界在于自己,不是能够在外面找的,也不能靠什么大师传授的法门,佛、道、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绝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更不可能是菩萨赐的。所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儒教的哲学是“为己之学”,也是“成德之教”,提高修养只依赖自身。所以我是这样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内心的修养都不在乎,就算他通过种种手段暂时的达到目的、有所成就,最终也是要被自然界、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厚德”方能“载物”!

  下一句是: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颜渊觉得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想问个方法入手。所以孔子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消极的规范。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佛家的打坐入定,还有催眠术,瑜伽术,都是这个道理。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庸也》、《论语述而》、《论语秦伯》……

  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这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希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向你学*。”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在*时做的还不够好,不过我也不会放弃,我们现在主要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菁选(扩展8)

——《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幸接触《论语》,孔老夫子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受与遐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触动。当然《论语》内容博大精深,毕竟理解有限,只挑拣自己内心为之触动最深的。

  自我理解较多的与大家分享:

  于丹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孀,家财万贯,她想聘用一位司机,所以就在全国招聘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从上万名应聘者中选出了3个人站在他的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个题“如果车子前方是一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米的地方停住;第二个司机说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0公分的地方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远远看见悬崖就停住,后来老太太录取了第三个司机,因为这个世界,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第三个人之所以能被录取不是靠他的逞能,而是靠他的沉稳与镇定。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意气用事的朋友圈中,想一想我们会有怎样的结果?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区区20个字把好朋友分为3种,坏朋友分为3种,耿直、度量、学识(益友);偏激、优柔、奸佞(损友);禁不住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绪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总是怀着一份渴望与留恋;每当忆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绳、一起往墙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灿烂的笑容。

  童年的稚气随着年龄长大而逐渐远去,转而成为勇敢坚毅的少年。随风飘逝的不仅仅是那一份稚嫩,更有那一份纯真。童年,没有灰色的阴霾,只是五彩的希望和憧憬。当长大工作后,利益蒙蔽了纯洁的心,从此,那追逐梦想的心灵不再,希望不再,期待也永远的离开。纯洁如雪、干净的没有一点杂质的心不在闪烁,世界变得暗淡无光,真诚也早已消失不见。阳光依旧,却已不再温暖。眼看着多姿、纯洁的童年,渐渐飘向天际,却也无法挽回?

  是什么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善”,是贫穷?是名利?难道脱离童年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尔虞我诈、学会搬弄是非吗?好像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知未来,这也是我明白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现实社会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多了,自己虚荣心太强了。千纸鹤人那种“真诚”与“感恩”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只有发自心底深处的那种善良才是最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实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将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与微笑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朝名臣赵普之口。赵普辅佐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他先后辅佐两任皇帝治理国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享誉四海。当问及赵普读书情况,他开口直言:“我*生的学问,只有半部论语而已。”

  《论语》本身不长,半部《论语》更短。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理政,成绩卓著,他的智慧不言而喻。赵普的言行告诉我们:读书不在多,只在精、在懂。一般地说,多读书是好事,读书不消化书的精髓,不去身体力行其道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无助于事业成功。赵普会读书、善读书,重视知行统一,不作秀、不张扬,运用孔子宣传的求实求是的哲理,成功地辅佐大宋两任皇帝以礼理政,造福百姓,赢得了后人敬佩。

  “成功”是一个有魄力的字眼。世上没有人不期待自己的事业、商业、科研、升学获得成功。诸多人生活中不遗余力地寻找成功的秘诀。有人寄希望于拜读东方介绍成功秘诀的《厚黑学》,有人向师于卡耐基,有人认为成功学是西方的专利。这些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忽视了国人成功的秘诀。日本巨商涩泽荣一选择读《论语》,他说:“我的成功秘诀是读《论语》加算盘。”可见《论语》是成功宝典。

  时下,有少数人认为:孔子的那一套“迂腐”、“古板”,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非理性之言,是浮躁无知之言。正是《论语》保藏着许多被今人遗忘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现在每年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尊孔、学孔的客人来孔子家乡曲阜参观学*调研。孔子学院遍布许多国家,学*孔子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孔子文化的魅力与日月同辉映。

  在中国,成功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孔子。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把教育引入*民,他的教育思想早已植根国人心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孔子一向重视修身养性。他说:“德之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无完人,不怕有错,有错就改,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人的恶行皆源于虚荣心。成功的秘诀并非从天而降,它在人的心中。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做人,他寻找的成功秘诀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读《论语》就是读孔子。孔子是圣人,已达到大仁、大义、大诚、大美、大智大勇的境界。他走遍列国宣讲做人之道,受到认可,也遭到讽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知道后就幽默地说:“我是丧家之犬”,一笑了之,返程后著书立说。

  读《论语》也是在读我们自己。以《论语》为圣典,融会贯通其内涵,拜师孔子,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不是,不护短,自觉修身养性,坚持“学而时*之,不亦乐乎”的心态,以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沿着《论语》的精神之路,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刚进高中,对各种新奇的选修课程充满了好奇,看到国学一门科,却丝毫不知这教的是什么,直到发下一本《学庸论语》,才恍然大悟,原来教的是中国古代经典啊!

  其实,很早就接触过《论语》这本书。小时候,妈妈听说读《论语》很有好处,就买来一本读。那时候全然不知读的是什么意思,只管往下读,只觉得顺口。每天半小时,读着读着,就变得滚瓜烂熟。再读《论语》,感悟颇深,便写下了这篇作文。

  常常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困惑,感觉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愿,太多的烦恼。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心胸不够开阔吧?而《论语》却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看懂生活,看透一切,不再为生活小事而烦恼。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那样兴盛过,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它成为了当时的正统思想。但在新文化运动时,却有人喊起了“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今,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在追求物质的现代,保持一颗宁静深远的心,一颗高洁的心,一颗不因外物而变得浮躁的心,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它对人生的解析、对道的解析,那样精美绝伦,深深吸引了我们。

  《论语》告诉我们的知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坦然地对待一切,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也许我们一下子感受不到《论语》带给我们的进步,却可以得到心灵的*静,那就足够了,《论语》的作用是不会立刻发挥出来的,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什么比心灵的*静更重要的呢?心静下来了,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

  既然作为学生,自然最关注学*,不妨就来谈一谈《论语》中讲学*的部分吧!我最喜欢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几句。词句间,透着多么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啊!对学*的爱、尊重、敬畏早已体现得淋漓尽致。读后感。我不禁感叹古时候人们对学*的那种认真的态度。在我们现在的学*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热爱学*的人,才能学得更深入;只有敬畏学*的人,才能学得更仔细认真,更一丝不苟。而只有当我们以最谦卑、最认真的心去对待学*的时候,学*才会回报我们,让我们掌握知识,沉浸于学*的快乐之中。

  《论语》带给我们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不是普通的词句所能表达的。那一点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早已渗透入我们的心。抽出一些时间,在明媚的阳光下,细细品读《论语》,品读那人生的味道。

  这学期开始,我们复*背诵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次我以本书中的人物为线索,再次和学生们一起梳理这本书。

  还记得暑假里,每每心情烦躁,便提笔书写《论语》。看着一个个字符从笔下流出,莫名地心安。对于我来说,这是继李子柒视频之后,又一部心灵“治愈系”作品。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是一种怎样自由洒脱的精神。是啊,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当然,也有可能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中定要把握好“学”和“思”。

  这时,我自然地想到了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我总是立志要每日写随笔,却总是虎头蛇尾,真是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要像曾子说的那样每日反省,努力遇到更好的自己。我还要继续诵读《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仍可指引我们如何谦虚为人,如何做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办公室吧。在这个*40人的大家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作文大师……多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慢慢地自己也会优秀起来。即使优秀如组长,遇到电脑上的事情也向年轻人询问,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更优秀的人。

  感谢《论语》,让我静以修身。未来可期,我们一起努力。

  这个暑假拜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在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遗留着古人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种种广告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电视栏目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里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散发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决不允许任何虚假的玷污!让我们共同祝愿:让诚信永驻人间,让诚信保留最真实最美丽的容颜!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一路阳光,看似微小,但是仍照进了你的心田。就像《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但是他激活了你内心的良知与友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的话进行编撰和记载而留下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在我跟随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后,我深知了许多道理,其中孔子对学*的阐释让我受益颇多。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么?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因为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背一段书,但是给的时间并不是很充分,所以每次都是在课上强背下来,结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每次都要复*,就这样反复重复,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背出来的效果居然比一次性背出的效果好。要知道,我背书从不背第二遍,总是一遍过。所以总会有遗忘的现象。自从我用了老师的这种方法之后,我背书就再也没忘过。

  学*还应多思考,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就会感到懈怠。因为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导致我一到数学课就会走神或开小差,几乎没有完完整整地听完一节数学课。要么就是听一会课就玩了起来。随着我数学成绩的越来越差,我就再也没有在数学上花过多大功夫。结果恶性循环,我的数学越来越差。可当我进了高中之后,因为新奇感,我第一次在数学课上集中精力听课。结果我居然燃起了学*数学的信心,数学课再也没有开过小差。但是当我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渐渐难了起来,作业看不太懂了,只能看着笔记,翻着书,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再后来,就彻底看不懂了。就像《论语》中写的那样,迷惘而无所适从。正当我陷入绝望时,同学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教我如何思考问题,并拿出了课外资料向我讲解。看到他的资料,我的脸就红了。因为我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是因为我初中养成的坏*惯,我的资料到现在一字未动。看着他几乎快写完的资料,再看看我的空白一片,我知道了原因。自那之后,我就不停的在书与资料中盘旋。终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作业又回到了刚开学时的模样,渐渐地回归了正轨。

  读完了《论语》之后,我感觉我对学*的理解更深刻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等,都对我们的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我要在《论语》的帮助下,更好地学*。

  最*,我又拿起《论语》心得这本书,《论语》心得读后感。记得《论语》心得幼儿园曾每人都发一本,让我们拜读,去好好体会书中的精华,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几张,没有好好的去思考。上次听了金丽菊老师的《论语》的读书报告后我就决定仔细地看看直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去体会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论。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读后感Www.GZZOngjie.Cn/xdth/dh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读后感《《论语》心得读后感》。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行。此书也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态度与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学*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自己感兴趣,把所学得当作一种爱好,一种快乐,就一定能学好它。当然,在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就能够集中全身的精力,激发潜能,从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学*的兴趣还不能够走向成功,还需要有正确的学*方法与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对待学*的态度,他认为对待知识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实上,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或者说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自己不知道,认为这样很丢脸,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学*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有了良好学*态度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和思考应该结合起来,不能只顾一边。现在社会,中国学*就是属于理论方面十分优秀,但是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较弱了。在这点上,我们应逐步提高学*中探究的能力。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这点还不够,有些人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样的学*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种学*方法。温故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对此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还可能发现一些新的知识。

  有了这些,还需要一个“领导者”——梦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是孔子在步入迟暮之年还未实现梦想时发出的感叹,但他并没就此放弃,而是心怀梦想,对生活充满希望。梦想就像太阳,没有梦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阳光,整日在黑暗中度过,怎么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呢?

  梦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但也有人心怀梦想,却止步不前。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许许多多的人同这位游子一样,虽然心怀梦想,但是觉得梦想太遥远而放弃,但你有为此努力过吗?还有一种人,他们为梦想努力过、奋斗过,但在面对众多困难时,他们被压倒了,而他们对自己说:“我努力过了。”但你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拼尽全力了吗?”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这本著作中所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趁着寒假的闲暇时间,仔细的诵读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论语》。孔子提倡师生之间应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它是我国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的时代特征。

  启发式教育,现在的老师都不陌生。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孔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注重学*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惯,让他们自己会学*。学*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让人觉醒与自强。《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且彼此间要留一点分寸。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家里有两个孩子当听众,对于我这个好讲话的人,确是方便。高兴起来,便向他们高谈阔论一番。老子的话,有理无理一个样。孩子识趣,只管听,不争鸣,这往往使我越谈越惬意。

  这一回,跟孩子又扯开了《论语》和“仁”的话题。《论语》这部书,多处谈及“仁”。

  然而仍纯粹以我做老子的身份讲话,望文生义,借题发挥,且自以为是。涉及到古代文献典籍,我的态度大率如此。我偶尔翻检《论语》,就像翻检时下流行的文艺报刊,根本算不上研究。而作为文学作品看,我认为《论语》是上上乘的。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从容不迫;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深入浅出;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意味悠长。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部书开头这几句,如一支优美的牧歌。它好像在欣赏生活,礼赞生活,在提示着生活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

  它要求人们“学”,要求人们“*”,“学”而“*”,人才能成为“君子”。“君子”这个字眼,好像不完全仅仅显示人的社会地位。我觉得它还包含着对于一个人的教养、修养、生活态度和志趣的评价。人之所以成其为“君子”,亦即人之所以成其为较高的人了。而从中便有了“说”,有了“乐”,有了“不温”。这光景,是很不坏的。

  读《论语》会使我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调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如同孔子强调“学”而“*”,陶渊明强调“归”而“追”。不能一去不返,一放难收,要回来。回来并非无所事事,在“归”中而另有所“追”,亦即从另一人生境界上重新出发,重新前进,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无论就《归去来辞》的这几句话,还是就陶渊明的整个作品,都具有《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深入浅出,意味悠长。陶渊明以他的作品和实践,体现了孔子至为向往而终生都不打算享有的“风乎舞云,咏而归”的那种与自然相亲相*的生活状态。怎么人们老把陶渊明视为避世者,而不看见他也是孔子的传人呢?陶文陶诗的思想风貌,温柔敦厚,充满了爱心;笔调亦直亦曲,亦方亦圆,如倾如诉,如叹如咏,这般文笔,我以为只能从《论语》中得来!

  前两年,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便对《论语》产生了兴趣,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家中有一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闲时便翻看起来,哪知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全书,虽理解不深,但也颇有些感悟。

  学问究竟是什么?读了《论语别裁》开篇对“学而”前几句的诠释,才发现从小背得滚瓜烂熟的三句话,原来根本没能正确理解。以前学到的解释是“学*了而时常温*,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南怀瑾老先生用幽默的话语对古人的注释进行了反驳,指出正是这些已成为教条的误解,导致了年轻人对“四书五经”的反感。

  南怀瑾先生在此书中诠释了孔子所指的学问不只是读书、文字和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正如孔子所言“观过而知仁”。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反观现在,学生八小时在课堂上,接受着课本上的知识,回家后又是一大堆的作业,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有学问的人。实际上,这种与社会脱节的做法,恰恰堵塞了学生从社会吸收学问的渠道。从实践中得来,通过自己的体会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而这个获取学问的过程,才能使人“不亦说乎”,

  尊师重道当今过时吗?《论语》中提倡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先生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他列举了七十年代台湾社会状况,学识越高,越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念小学的孩子,总把老师的话挂在嘴上,张口闭口老师怎么说;到了中学这便淡化了;到了大学,学生老师成了陌路人,在路上见面如同不认识。这样的问题*几年我们身边也出现了——也许是受急功*利环境的影响。作为学生,我出钱,老师为我讲课天经地义;作为老师,学生付多少钱,我就讲多少课。如此的商业行为,不是与尊师重道传统相违背吗?

  读完此书,我感到说来说去《论语》主要讲了“为人、处世”两件事。通篇论语都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而现在学生学*的目的掺杂了太多功利性,虽然社会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却偏偏对人文缺失现象视而不见。这本书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思想所在的高度决定一个人的宽度,决定着这个人的思想、心境、眼界,“为人”则恰恰是决定一个人一切的根本。

  读过《论语别裁》,使人不由赞叹孔子思想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芒,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孔子学说与《论语》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论语》,让我进一步了解孔子。

  在读《论语》中,令我体会最深的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学*方法和态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养。这教给了我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以及如何处事待人。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