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导游词 >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

日期: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1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2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3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 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4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5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P�镣宰啪薇�,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阅读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1)

——明十三陵导游词6篇

明十三陵导游词1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_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_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明十三陵导游词2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1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3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导游词4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2019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明十三陵导游词5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导游词6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_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_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2)

——明十三陵导游词优选【10】份

  明十三陵导游词 1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P�镣宰啪薇�,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P�痢T谑�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 2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傻恼�权,朱允�稍诠�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傻南侣渫猓�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沙�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 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明十三陵导游词 3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导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个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请大家仔细聆听导游词介绍。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了,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呀,为什么是十三陵呢?请听导游词讲解。是这样的,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孙子朱允炆被朱棣夺去皇位之后,不知所踪,也无法建陵。还有后来的景泰皇帝,他与兄弟争夺皇位,最后被降级为王,失去了资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吗?

  各位现在往这边看——这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现在往前看,这是十三陵的正门——大宫门,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

  好了,我们面前的就是长陵了。长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着看到的是定陵,我们进定陵地宫看一看。这地宫总面积为1195*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地宫的精华部分了,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贵奢侈,大家都叹为观止了吧!

  接下来大家自由活动,下午5点前集合回去。有谁还想更仔细看看导游词的吗?好了,感谢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明十三陵导游词 4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 5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傻恼�权,朱允�稍诠�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傻南侣渫猓�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沙�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 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明十三陵导游词 6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位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到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进行了恢复性修整。就地取材将其缩为面阔五间的殿宇。后又遭破坏,因此今天就只有遗址了。

  明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展览室。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两位皇后的随葬品。

  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修饰,故它和宝城始终未遭严重破坏,以至成为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明”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

  1955年10月,吴晗,郭沫若,范文谰,邓拓,矛盾等人上书***建议开挖明陵,经中央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赵其昌,白万玉分别任正副队长。1956年5月l9日,正式开挖定陵。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挖第一条深沟。挖掘中发现了定陵的隧道门”,其内藏有一块石碣,上刻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刚前皮”。由于种种原因,隧道门”没有从外面打开,因此这块石碣也就是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是在打开地宫后,整理隧道门”时才被发现,致使错过了打开定陵的极好时机。1956年7月6日,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定陵挖掘委员会的队员们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挖第二条探沟,然而却一无所获。挖掘工作受阻。随着探沟的拓宽,9月2日,民工栾世海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吓鼐认为这是打开定陵地宫的钥匙,故成为挖掘定陵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文物。之后不久,考古队员们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在第二条探槽西侧,与其垂直,隔开两米处,对准宝顶的地下中心方位,开挖第三条探槽。终于l957年5月19曰,找到了金刚墙的封口,并于当年9月19日,拆开了金刚墙上封砌成圭”字型的城砖。l957年10月5日上午,赵其昌等人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就这样打开了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大门。经发掘证明,定陵地宫没有暗箭伤人的机关,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被盗。

  明十三陵导游词 7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 8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x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

  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

  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就叫做宝顶。

  明十三陵导游词 9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明十三陵导游词 10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201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乐皇帝初为燕王,后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虑到北京地势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除长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内攘外,不但在军事上修筑长城,而且又派人编著了举世名著――《永乐大典》。不但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又派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但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残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宫妃被赐死殉葬。

  长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分为三进院落。自陵门到陵恩门为第一进院落,东南角有碑亭一座,原来无字,立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皇帝看过长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第二进院落自陵恩门到内红门,院内在汉白玉台阶之上威然矗立着我国最好的楠木大殿――长陵的陵恩殿,殿内有楠木巨柱60根,当中4根直径为1米以上,大殿现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进院落是自内红门至明楼,明楼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楼额上写“长陵”二字,内设“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宝城中央的高大土丘为宝顶,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的地宫尚未发掘,在十三个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宫被打开。

  现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吧?参观完长陵后我们就去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3)

——北京导游词10篇

  外出旅行自然少不了拍照,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无论走到哪都喜欢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旅途,然后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当中,渐渐的这也成为了一种旅游的*惯。但并不是所有的景点都很适合拍照,例如5A级景区颐和园,进去浏览的时候,导游都会提醒到,有些地方不能合影,这是为什么呢?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具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列为了全国第1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故宫一样,这里的人文景观非常浓厚,同时又不缺乏自然美景。在每个节假日,颐和园往往都会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拍照的游客。

  细心的游客可能发现了,在颐和园中有一个地方是不能合影的,这个地方就是位于颐和园乐寿堂院子里的“北太湖石”旁。这块石头体积庞大,重量达到了30多吨,造型奇特,并且上面还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

  颐和园这所园林当中并不缺乏石头,但是这一块石头十分的特殊,在游客们的眼中,这块石头还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败家石”。顾名思义,名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如果游客们想与这块石头合影的`话,导游往往都会站出来进行阻止,说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建议大家不要拍照。

  关于这块石头,背后也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与“败家石”的名字有关。

  故事要追溯到明朝年间,有一个叫米万种的富豪,爱好收集天下的奇石,石头的形状越是不一样,就越受他的青睐。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米万种和管家一起在北京远郊的深山当中发现了这块石头,这块石头实在是太特别了,深受富豪的喜爱。

  可是这块石头的体积如此庞大,如何运输却成为了一个难题,毕竟深山与自己的园林路程比较远。富豪一开始想着找几个强壮的劳动力一起将石头搬回去,可是当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取得的效果非常显微,怪石只挪动了一点点距离。

  这可让富豪感到发愁不已,这个时候管家献上了一计,管家建议修建一条专门的道路,等到冬天的时候,将道路上面泼满水,待道路结冰,这样这块石头运输起来便很容易了。

  听闻此计后,富豪大喜,隔日便开始了修建道路,修建道路修到了一半,富豪却发现自己的家产已经挥霍完了,甚至这个月连修路工人的工资都难以发放。原本富甲一方的富豪,如今已经开始变得身无分文,这块石头也被扔到了路边,无人问津,大家给他起了一个“败家石”的名字。

  石头本无错,但是寓意不好,久而久之便流传成了如今的*俗,对此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

各位游客:

  Hi!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吕佳丽,大家叫我小吕就行了。很高兴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在我的陪伴下能让大家度过愉快的一天。今天我要带领着大家来参观世界遗产之一——北京故宫。

  大家现在可以看到,那座耸立在台阶上金碧辉煌的三层建筑物就是故宫了。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木制结构建筑群。这故宫不一般,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这里登基。历史很悠久,请大家慢慢欣赏。

  紫禁城占地七十二万多*方米,共有宫殿九千多间,都是木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现在我们来到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筑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洞。

  下面就是大家自由游览时间了,提醒大家: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欣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里的文物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天坛游玩。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天坛的历史,我叫尤思媛,大家叫我尤导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天坛的正前方。天坛,是古代皇帝祭祀求佛的地方。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公顷。天坛(Temtple of Heaven 1961年),*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请大家不要掉队,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圖丘。圆丘,在天云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着红色的宫墙,上面装饰着绿色的琉璃瓦,俗都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扇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西门叫广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将各门名称的第一个字顺序排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

  谢谢大家,今天我的天坛一小时讲解结束,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请大家不要破坏文物,大声喧哗,希望给找打五星好评哟!

  大家好,我姓成,你们可以叫我成导,这次由我带领大家参观颐和园!

  首先,由我来为大家简单地讲述一下。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6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好了,颐和园到了,大家请随我去游览一番吧。看,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横槛上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完长廊,我们再来到万寿山脚下,大家请看,那儿就是佛香阁,下面的是排云殿。

  现在大家自由活动,2小时候后在这里集合!

  大角楼位于慕田峪关东侧的制高点,现编名慕字一台,是慕田峪长城著名景观之一。在历史上它是蓟镇长城和昌镇长城的分界线。往东为蓟镇所辖,往西为昌镇所辖。大角楼在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这里为东部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长城内外尽收眼底,向西警戒慕田峪关,向东警戒亓连关,是进退的必经之路。

  大角楼之所以称为大角楼,是因为此楼三面有长城,一条向西与八达岭相连。一条向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向南,为内支城,因从长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

  此楼建在山势险要之处,四处削壁如刀削斧劈,直上直下。据说,这座大角楼原来打脚楼,只是后来叫俗了,才叫大角楼。传说在秦始皇修长成时,看中了此山峰的险要地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敌楼。圣旨传来,修边兵将不敢不从,只得冒险上山。可是,派上去一批,摔死一批,就这样死的兵丁民夫不计其数。

  后来,消息传到秦始皇耳边。秦始皇想,若大国家,人才众多,连个敌楼都修不起来?好,贴榜招贤,如又能在此处修起敌楼的人,封官赏银。可是几个月过去,仍无人揭榜应聘。这一天,秦始皇正在为此事生气,突然有一扦弱女子揭榜,扬言有修建此楼的妙法。原来此女子是一条蜥蜴(农家百姓之蜥蜴虎子)精所变。每当夜三更无人之际,这女子便出现原形,先是用脚吸在悬崖峭壁之上,开山作基。然后,再用脚吸在已垒好的墙上,继续往上砌砖。只用了十几天功夫,此敌楼便完成了多半儿工程。

  话说慕田峪村有一牛郎,正值二十几岁,终年为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牛郎放牛牧坡回家,主人发现少了一只牛,便斥牛郎去找。此时,天色已晚,牛郎只得摸黑上山,四处查找。约摸到了半夜时分,牛郎来到一高峻山峰之下,忽听似有碰石之声。牛郎循声望去,只见山峰顶处有一丝光亮。牛郎甚觉奇怪,便披荆斩棘,向山峰顶处爬去。待牛郎爬到山峰附*一看,模糊中只看见一女子在敌楼里的灯火处,正向他频频微笑。牛郎三步并作两步闯进敌楼。他刚才所见的女子飘然而去,牛郎只是清清楚楚地看见一只大脚从敌楼地窗口消失。牛郎想,农家女子大凡都是缠足小脚,而这个女子却是大脚,这一定是位仙女无疑了。牛郎回村后,与众乡亲说起看见女人大脚之事,人们都说那是蜥蜴精变的仙女,下凡修敌楼,让牛郎给羞跑了。从此,大家就把那座敌楼叫大脚“角”楼了。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侧。面积14万*方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

  北京太庙以古柏最为著名,园内有多株已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魏峨宏丽,庄严肃穆。1924年辟为和*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此后于清朝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太庙面积为139650*方米。 太庙在明朝时归内府神宫,清朝时归太常寺。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庙。

  民国成立后,北洋*于1926年将其命名为和*公园对公众开放,两年后归内政部。民国二十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太庙划拨给了总工会。太庙从此变为文化宫,设有剧场、电影院、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等。

  太庙 即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汉代已有;明清太庙两庑,是*日贮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宫紫禁城前出端门往东,经太庙街门进入太庙区。此区于太庙垣墙外满布古柏。用常绿树丛造成肃穆气氛,是古代建筑绿化的`成功经验。进入太庙戟门,则庭院空敞,与垣外适成对比。

  经**提议,第一次政务院会议批准,将太庙移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辟为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匾额由*命名并亲笔题写,于1950年4月30日揭幕,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和中外游客旅游的胜地。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优美典雅的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艺术和教育培训造就了大批人才,各种艺术演出和展览也久负盛名,各种娱乐健身项目雅俗共赏,是休闲娱乐的极好去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成立,作为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被全总评为全国示范工人文化宫。

  20xx年3月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被评为北京市一级公园。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自成立以来,成为首都乃至全国职工文化活动的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时,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宫正将太庙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富涵文化价值的学校和乐园。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三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间单檐庑殿,屋顶*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原为九间,清代改为十一间重檐庑殿,与太和殿同属第一级而尺度稍逊。殿内列皇帝祖先牌位,置龙椅上,代表生人。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牌位以西为上,分昭穆而列,*日则存于殿后寝宫。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为“祧庙”。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

  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的良好典型。

  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木构件均为金丝桶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太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

  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庙的正门:设于*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太庙的正门在对外开放后,改设为长安街上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

  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

  大戟门:此门得名于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大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

  燎炉:大戟门内稍东与西南方各有一座黄砖燎炉,专为焚烧祝帛而设。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

  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侧。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之所。占地*14万*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建,明、清多次重修。1924年改为和*公园,1951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庙坐北朝南,围墙两重,外垣正面辟正门,门前建石桥。内垣正门为戟门,门前有单孔白石桥5座,桥南左为神库,右为神厨。进戟门至前殿,为太庙正殿,面阔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汉白玉石砌须弥座台基,分三层,俱围以汉白玉护栏,前出宽阔月台,台前御路,殿内金砖墁地。正殿是祭祀先祖列帝之处,东配殿祀配享王公,西配殿祀配享功臣。前殿之后为中殿,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为清代供奉历代帝后神位之处,两厢配殿贮存祭器。后殿又称祧庙,是供奉清代远祖神位之所,殿前有墙与中殿相隔,自成院落。太庙西垣共有3座门,分别通*、端门、午门,以方便皇帝由紫禁城出入太庙。太庙虽历经修葺,仍大部分保持了明代的建筑法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极为珍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大殿耸立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2240*方米;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的主要梁栋外包沉香木,别的建筑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王诗诗,大家叫我王导好了。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这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黄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个性: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等会儿我们还能够在那儿尽情拍照,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此刻,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

  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大家好!欢迎来北京旅游!我是您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我们来到了什刹海,这里除了可以观赏美景外,主要是让大家见识一下这里的胡同。

  胡同,其实就是我们南方说的巷子,也就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小巷。据说,北京原有胡同六千多条,现在叫胡同的还有一千多条,其中什刹海的胡同有15条,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来北京看胡同不来这里就可惜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胡同,曾经住过很多皇家的亲威、达官贵人,就连新*的一些领导人都住在这里,如*,*......

  大家逛胡同时,要注意观察胡同里那些大宅院的结构,单单是大宅院的门就非常有意思,我可以介绍一些:

  很多大宅院门口两旁有门墩,门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方形的,一种是圆形的,方形代表主人是读书人出身,是文官;圆形像鼓,代表主人是武将出身,是武官。

  那些大宅院的门槛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半尺高,有的一尺高。在古代,门槛体现主人的尊严和身份,门槛越高地位就越高。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有些王府上,门边有一条又窄又长的板凳,据说如果主人不愿意见客人,就叫仆人让他们在那边坐一会,板凳太窄不好坐,不管等多久,主人都不会接见。我们俗语说的“坐冷板凳”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你们呆会儿慢慢体会。我们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你们可以租辆三轮车逛逛胡同,有时间还可以去*故居看看,或者到恭王府细细游赏一番,记住:下午五点半要在这里集合。好了,祝您们玩得愉快!

  故宫的前朝部分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太和门广场、太和门、太和殿广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我们穿过午门,眼前的就是太和门广场。北面是太和门,东面是协和门,西面是熙和门。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为“六和”。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称为“六安”。内外相应为“六和六安”,寓意内和外安,天下太*。在广场中部有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河,相对于流经*前的金水河,称作内金水河。河上跨汉白玉石桥五座。内金水河的作用主要有:宣泄宫内的雨水、防止火灾汲水灭火、满足宫廷营造用水、风水中设计的需要、美化环境装饰景观。

  走过汉白玉石桥,面前是太和门。太和门为前朝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时称“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太和门”。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坐落在一层汉白玉台基上。明成祖朱棣曾在这里御门听政;清世祖福临的登基典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西王等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太和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东侧的是雄狮,雄狮旁有一个汉白玉的石佛龛,人称“空庙无神”,雌狮旁有一汉白玉石匣,人称“空匣无玺”,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但这两件陈设究竟有何寓意,已经无人知晓了。

  穿过太和门,就是太和殿广场了。广场东侧是体仁阁,清朝前期,这里是用来招揽科举考试之外的人才的地方。西侧是弘义阁,在清朝,这里是收藏珠宝的地方。广场两侧扇形排列着汉白玉方砖,它是举行大朝礼时仪仗队的站班位置,叫仪仗墩。广场中央是御路,在御路两侧明清两代设有品级山,它是文武百官在举行大朝礼时站班用的。文武官员上大朝时就按品级在相应的位置上站班行礼。

  广场的北侧就是前朝三大殿了。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坐落在高高的“土”字形汉白玉须弥座上。玉阶三层,南向,五出陛。须弥座四周有汉白玉栏板和龙凤云纹望柱,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据说下雨时1142只螭首会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如注,千龙吐水”的奇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在须弥座上。太和殿前三层台阶间列鼎式香炉18只,象征清朝的18个省,是上大朝礼时燃香用的。太和殿前东南角,有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西南角,有嘉量,是古代的计量工具。日晷和嘉量的北侧,各有一只铜龟和一只铜鹤。鹤在南,龟在北,龟鹤都是长寿的象征,摆在这里有千秋万代,江山永存的含义。而实际上,龟、鹤也是香炉,在龟鹤的背上有一块可开启的盖儿,内置香料,当大朝礼燃香的时候,香烟从龟鹤口中溢出,显得神秘而庄严。太和殿山墙两侧,各有鎏金青铜太*缸2口,寓意“金瓯无缺”,象征国家领土完整。每口太*缸需用黄金100两,这几口太*缸上布满刀的刮痕,是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前朝时所为。它的实际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打扫和防火之用。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年间称太和殿。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是现存*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是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太和殿正脊上两头的琉璃构件叫大吻,也叫正吻、鸱吻、龙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之意。太和殿的大吻是现存古建中最大的。另外,太和殿的垂脊上装有垂脊兽10只,是唯一一个10种垂脊兽全班上阵的建筑,显示出太和殿等级之高。10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兽前是骑凤仙人。骑凤仙人是一个手执玉圭的王者骑着凤的形象。传说战国时期,齐闵王兵败济水。正在走投无路时,天降一只凤将齐闵王驮过济水。骑凤仙人被安置在飞檐最前端有天不绝人、遇难呈祥之意。10种脊兽跟在骑凤仙人之后,寓意“圣天子百神护佑”。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乃利贞。”“太”即大,“和”即和谐。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衡,气息运转,万物和谐。

  太和殿在明清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逢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的生日)三大节及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庆典,称为“大朝礼”。另外,金殿传胪也在太和殿举行,仪制等级和大朝礼相同。还有就是皇帝到天坛祭祀前,要到太和殿阅视祝版。

  太和殿内中央放置着地*床,正南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地*床中央放置着皇帝的宝座,宝座通体雕饰金龙。宝座后面是一个雕龙金漆七扇屏风。宝座前有香筒、甪端、仙鹤、宝象。地*床两侧有6根沥粉贴金的盘龙柱。殿顶安置藻井,井内中心雕蟠龙俯首下视,龙口衔宝珠,称轩辕镜,以示下面宝座上的皇帝是轩辕子孙正统嫡脉。殿内金砖墁地,金砖的质地细密,敲击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金砖主要产于苏州,要经过选料、练泥、制坯、阴干、烧制5个阶段,其中烧制就需要130天。烧制出来的金砖叩之有声、断之无空,极其珍贵。最后在铺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算完工。

  太和殿正前方悬挂乾隆御笔“建极绥猷”,匾额,大意是皇上要上承天意,**民情,建立宏大中正之道。

  在太和殿后是中和殿,殿为方形,四角攒尖式,鎏金宝顶。“中和”二字出自《礼记中庸》“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和殿内正中设有宝座,宝座上方有乾隆御笔“允执厥中”匾额。意思是要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治理国家。这里是三大节在太和殿举行典礼之前皇帝休息的地方。另外,皇帝去祭祀前一天,除了去天坛,要到这里阅视祝版。皇帝亲耕前也要到这里阅视祝版,检查农具和放种子的青箱。

  在中和殿后是保和殿。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采用了“减柱造”的建筑方法。保和殿内设有地*床,上有宝座,宝座上方是乾隆御笔“皇建有极”匾额,语义与“建极绥猷”相同。这里是皇帝每逢除夕宴请外藩王公的地方,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清乾隆以后,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保和”二字出处与“太和”相同,意思是保持天人和谐,维护万物*衡。

  保和殿后的台阶上有一块紫禁城内最大的石雕丹陛,雕工精美,重达200多吨,采自房山大石窝。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南锣鼓巷图1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为“蜈蚣巷”。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她里坊,是*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4)

——十三陵导游词 (菁华3篇)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 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十三位皇帝陵墓分别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全年适宜,但是春秋天气最佳,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

  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长眠于此,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逝者去,陵犹在。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4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计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控制北方局势的目的。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开始选择万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意。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推荐下,选中了昌*这块风水吉壤。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天然门户。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一一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长陵的中轴线也就是自然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持续了4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区的标志。石牌坊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其高14米,宽28.86米,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的石牌坊。牌坊的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和十六条云龙的图案。

  (大红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向南,分三洞,是陵区的总门户。它位于虎山,龙山之间一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门口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当时奉旨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由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且山岭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长陵神功圣德碑)

  沿中轴线向北距大宫门0.6千米,就是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正方形,四面劈门,高约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亭内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神功胜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长子一一仁宗朱高炽撰写德神功胜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记述了长陵,水陵,定陵,思陵几座陵墓的残破状况。碑东侧刻有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碑西侧刻有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论述明亡国的教训得失。长陵的神功胜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没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四座华表为墓前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又称陵道。神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3公里,向北直达长陵陵门。在碑亭北侧,各有一列石雕群,统称石像生。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仪制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神兽形象和数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其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狮子,獬豸(xiezhi),骆驼,麒麟,马,象,各四匹,两卧两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两侧。石狮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狮子为镇物,用以驱区避邪;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能辨曲直”,有触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骆驼为沙漠之舟,象征运输。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仪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圣德,天下太*的象征。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石马多被置于陵墓前,原因是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石人6对,文臣,武臣,勋臣各四人,分别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将军和有功之臣。这些石声像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5)

——北京故宫的导游词(精选20篇)

  各位游客你们好,这次由我带领你们去北京故宫,我叫孔繁鹭,希望我能带给大家最好的服务。不过现在我要提几点要求:

  1、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2、如果迷路,请马上给我打电话不要离开;

  3、一定要保护环境。好了,我的要求提完了,请您自觉遵守,谢谢合作!

  首先我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故宫位于北京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至少已有*580年历史了。故宫规模宏大,东西宽为753米,南北长达961米,总占地面积达72万*方米,大约一共有一万间宫室。

  各位游客,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古代宫殿故宫。大家看着四面就是宫墙,四周都是高大的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吧!这里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再看那边,中间的是汉白玉雕刻的"双龙戏珠",两边是汉白玉台阶;台阶的左边是一只乌龟,右边是一只仙鹤,这象征着延年益寿。

  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其他殿吧!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是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学礼仪之地,保和殿呢?它是由多根红色巨柱支撑着,每根柱上都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十分壮观,我们再来看看文华殿吧!他是明代皇太子的读书处。乾清门是故宫中外朝和内延的分界处,由此向北就是延。

  好了,这次游览结束,希望你们再次观赏我国的其它景物并且祝你们玩的愉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统治中国长达500余年。这四面墙就是宫墙了,而且宫墙四面者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墙四门的角楼都是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现在请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这里是明、清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建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每块石头往往重达几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0吨,可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的才能。

  大家好!我叫陈铬欣,是大家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世界遗产——北京故宫。

  大家现在可以看到,那座耸立在台阶上的三层建筑物就是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明永乐四年(公元1460年)开始建,历时十四年才完工。这故宫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历史很悠久,请细细观赏。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紫禁城占地72万多*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怎么样,很了不起吧?

  我们接着看。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筑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跟大家说,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 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 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这就是我跟大家介绍的世界遗产——北京故宫了!

  大家好!我是星星导游社的导游王景瑶,也能够叫我小王。我们这天游览地方是故宫,期望能够和大家度过完美的一天。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堪称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很多人慕名来到故宫,就是为了欣赏 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帝王的奢华。

  故宫始建于1406年,1420年竣工。这片堪称世界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建筑面积有15.5万*方米,内有大小院落九十多座,房屋980间。都是用上等木材、琉璃瓦顶、青白的石座与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交相辉映,尽显出故宫的富贵荣华。故宫很大,它的庞大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畴。

  东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分守故宫东南西北4个方向。故宫内部可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与后妃的住所。后人不远千里迢迢来到这座红色城池前瞻仰、游览、触摸、感怀……

  好了,这天我的导游就到那里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己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吧!但是大家必须要记住,请大家不要乱扔果皮,谢谢配合。445分钟后,请大家来那里集合,愿你们开心快乐。

  大家好,我叫庞煜剑,也可以叫我庞导,下面我为大家当导游吧!大家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故宫,故宫有两个名字,除了故宫以外,还叫紫禁城。它位于北京市中心,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物。

  咱们数一数,故宫的一共有多少间?你一定数不过来吧?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的房间呢?故宫有许多的殿,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乾清门、养心殿等。这里是保和殿,大家向上看,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在原来是举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时皇上更衣的地方。

  大家一定看到我的手指的那一座楼吧?那就是坤宁宫。在明朝,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清朝满族的*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冬暖阁作为皇上大婚的洞房。出坤宁宫北行,我们来到的是御花园。它的门于东西六宫相通。这御花园规模宏大,长130米,宽90米。

  主要建筑钦安殿正处在中轴线上。明朝时。这里秋季大享及祭祀的场所,清代改为了寺庙。这里的大石堆是叠山堆秀,在那时是帝后嫔妃重阳登高的地方。与御花园是以建筑为的宫廷花园,山石树木安排有序,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参观完了故宫,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吧!

  让我一起保护它吧!

  欢迎你来到北京故宫!这里又称紫禁城,是明朝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在最大最富贵的古建筑群,面积达15500*方米,房屋9000多间。故宫四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墙外四角各有一座华丽奇特的角楼。

  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然后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乾明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参观完御花园,可以通过御花园左侧的门进入东六宫依次参观储秀宫,翎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寿宫,太极殿,然后出内右门回到乾明广场,东行进入内左门,可依次参观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乘乾宫。参观完东六宫可沿东长庆门,然后再进入皇极门,可以参观皇极殿,宁寿宫,扮戏楼,畅音阁,养性殿,乾隆花园,贞妃井,最后出贞顺门西行出神武门就可以离开故宫了。

  今天我能给你们当导游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跟着大家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北京故宫,高兴的`度过了一天。希望你们再来北京故宫的时候再请我当导游,我会更好地讲解美丽的故宫的。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蒋,大家可以叫我“蒋导”。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来参观故宫。请注意!一定要跟随我来,千万别跟丢了。大家知道吗?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官南北长961米,东西宽53米,建筑总面积约15.5万*方米,占地面积*12.5万*方米,故宫是不是很大呀?

  游客朋友们,现在停下来,抬头看看这座门楼。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没错,这就是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位于故宫南北轴线。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正步入故宫,往故宫的中心前进。我们现在来到了太和门。太和门是故宫里最大、最奢华的宫门。它的建筑面积有1300*方米,无论是”重檐歇山的结构,还是”雕梁画栋的外观,都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皇家风范。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故宫的中心建筑一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建筑,东方三大殿六一,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屋顶上有什么?大家很快就发现了,屋顶的两端不管有几层都有11只小神兽,那是地位的象征,因为太和殿上的神兽最多,所以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内摆设着龙椅和书桌,大厅上方挂着”建级缓猷”匾,可惜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在***称帝时被换下。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坤宁宫,建于1420年。算是故宫中一个“比较老”的'建筑了。这里原本是皇帝的书房,后来被改成皇后的卧室。

  我们现在进入到了本次故宫行的最后一站——御花园。御花园坐落于故宫的“尾巴”后面。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了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

  游客朋友们,此次的故宫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最见大家在北京玩得开心、玩得愉快!

游客们:

  大家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参观故宫。我姓郭,大家可以叫我郭导游。

  来到北京故宫,首先我们看到了宽阔气派的大门。黄色的琉璃屋顶,朱红的柱子,洁白的栏杆,很漂亮吧?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是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直到永乐18年建成,总面积达72万*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方米,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两边为有。高十米的城墙,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地河。

  我们来到了御花园,园中遍植苦柏老槐,各种奇石玉座,盆花桩景以及金麟,铜象,变化的景象,丰富了园景的层次。

  这次的旅途结束了,大家玩得高兴吗?如果大家玩的高兴,就记住这里迷人的风景吧。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故宫来,我叫张家荣,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流览故宫三大殿,希望你们在参观浏览中对故宫文化有更深了解。

  故宫又叫紫禁城,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占地面积72万*方米,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美宫殿建筑群。它有四座城门,分别是,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这进了太和门,就到故宫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是故宫中最大建筑,高28米,面积2377*方米,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中保和太合,而太和观念是上古天人合一观念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各民族之间和谐。和谐是当今中国最强音。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弯子形方殿,殿顶将四道垂脊揽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殿前广场是明清两代举行科举考试——殿试地方。

  好了,我们游览完了故宫三大殿,这样宏伟壮丽古建筑群,这样井然有序布局,这样庄严肃穆,不能不令人惊叹。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大家好,我是山水旅游公司的导游小吕,你们也可以叫我吕导,因为故宫很大,所以大家一定要跟紧了千万别掉队,不然就会迷路了哦!

  现存,我来介绍故宫,故宫是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在故宫实景拍摄的获奥斯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就是取材于清未历史。

  大家往这边走,看,这就是著名的午门了,它是故宫的正门,位于故宫的南北轴线,来,大家看这里的介绍牌,可以更加了解午门。好了,现存我们来到的是太和殿,它高35.05米,面积是2377*方米。太和殿是明清二两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基大典都在这里举办。

  各位游客请往这边走,这就是养心殿,它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是皇帝读书、学*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哦!游客朋友们,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两小时后在午门集中,自由活动的时候不要乱扔垃圾哦!不然会破坏这里的环境。好了,解散。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高兴成为你们的导游,我叫陈子安,大家叫我陈导或小安都可以,我会尽自己全力为你们服务。

  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故宫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有很多古老的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就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

  太和殿高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

  好!这里可以拍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

  各位朋友,北京故宫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细细游赏、拍照。但是要注意不要乱扔垃圾那些,祝你们玩得开心!

  教师评价:全文符合导游词的写法框架,“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的句子显得导游很有人性化。相信大家会喜欢你的。

游客们: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它始建于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我们现在的位置是故宫最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其中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又称“金銮殿”,殿高二十八米,宽十一间,进深五间,共五十五间。有大柱八十六根,气魄雄浑稳重。殿内居中是一座两米高的**台,摆着金漆雕龙宝座。两旁耸立蟠龙金柱,座后是精美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新皇帝登极,以及元旦、冬至、皇帝生日,都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一座方形的殿堂,殿内雕刻着很多金龙,显得金光灿烂,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礼仪的。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末殿,大殿全部木构和内檐彩画,都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原物。殿内也设宝座,每年除夕,皇帝在这里赐宴处藩王公。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太和殿南端的太和门东西两侧,有一组建筑群。东侧是文华殿、文渊阁、传心殿和内阁,再东是清史馆,旁边就是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故宫的后半部分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上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这次游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你的支持,欢迎提出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旅客:

  大家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x,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是您对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吧。

  (进午门之后)进了故宫,大家首先看见的就是人……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呢?因为明朝永乐年间,一百万劳工花了十四年的时间修筑起来的故宫是世界是最大的宫殿,非常有名。每天都有数万名游客来这里观光。

  这个建筑是故宫朝南的正门,叫作午门。午是正晌午时的午,是位于正中的意思。午门的下面,有五个拱门,正中间的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即使地位很高的大臣,也只能使用两侧的门;地方上的诸候只能使用最两端的小门。这些都是根据身份,等级来严格规定的。过去,只有皇后在结婚的时候,才能从午门进入一次,其它女性一律禁止出入午门。当然现在是谁都可以进啦。过去对皇帝的心腹都是这样严厉,一般百姓就更不用提啦。连靠*故宫都不行。所以,这个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紫是紫色的紫。过去有天帝之子,老子住的地方当然也得是紫色的宫殿才中!于是,用了个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内的禁字,也就是禁止随便进放的意思。

  这正中的路是皇帝专用的。这条但是故宫的中轴线,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主要建筑大多都沿着这个中轴线而建,两边的建筑也多是对称的。皇帝的宫殿位于这中轴线的中间,显示着”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这条路是用大理石铺成的。请看,这大理石路比两边的路高出一块儿来。当皇帝将走这段路时,还要在上面铺上地毯之类的东西,这样就高了。所以纵然皇帝身材短小,在这上面一走,也显得高大伟岸!

  皇帝是了不起的”爷们儿”,这中间的门也是了不起的”爷门儿”。每当皇帝经过这中间的门时,都要敲响大钟、大鼓伴奏才行。皇帝就这样迈着步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真戳威严无比!皇帝打心眼儿里感觉到:看!还是老子伟大!下面,我们大家也假装当回皇帝,体会一下皇帝走路的感觉吧!

  (在太和门前)这个建筑叫太和门,是故宫里最大的木制大门。在这个大门的前面,放有一对狮子,这是明代用青铜的。狮子强悍,吼声震天,使百兽惧怕,放在这里,代表着皇帝的威严。那里有个石头做的像邮筒似的东西,那是大臣,诸候求皇帝时,要写申请书放在里边,由皇帝的仆人转达给皇帝:”万岁,此人求见,可以吗?””好。””是,遵命。”就可以有进了。如果皇帝狱:”不行!”那求见的人就会被撵走。和它相对称的那边,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它的形状像一个大印,象征着皇帝的权力。也就是说:老子的权力坚如磐石,不管世间有何变动,老子的权力永远不变!

  (经过太和门之后)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建筑物,并且是过去北京城最高的建筑物。皇帝下令:任何人的房子也不能高出老子的房子。所以京城只好建了*房,北京过去曾被称为”*房之都”。

  (在太和殿广场)尽管故宫周围有十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皇帝还是担心有人挖地道钻进故宫暗杀他,吓得睡不好觉,,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就是把广场用十五层砖横、竖交叉地铺严实了,才终于放下心来。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权力斗争是何等激烈!当然在大典时,文武百官三呼万岁,但皇帝还是怀有戒心:这里面,这家伙,那家伙,说不定哪个家伙想暗杀老子,不注意哪行!这广场的砖层大约有三、四米深。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这个由石头做成的东西叫嘉量,嘉量是当时的标准度量衡,表示皇帝公*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里自然有数。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叫作日晷。发音和日记一样,但不是日记,是用来看时间的石头表。皇帝的意思是:重量和时间的基准都在老子这里。

  那边有鹤和龟,”千年仙鹤,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不过,中国和日本不同,是颠倒过来说的,叫作”万年仙鹤,千年龟”。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大概是过去日本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了词句之后,乘船归国途中,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颠倒了。还有许多例子,如:日本讲良妻贤母,中国讲贤妻良母;日本讲*和,中国讲和*;日本讲法政大学,而在中国叫作政法大学。文章的意思完全一样,但只是顺序不同,大概就是乘船颠簸所致。那鹤和龟不单是一种装饰物,也是一种香炉。它们的背都盖着盖儿,每当大典时,就把盖掀起来,放入檀香燃烧,那烟就从它们的嘴里缓缓溢出,就好像它们都在吞云吐雾一样。

  请大家从石台上回头看广场。我们进了故宫之后还没有看见过树。为什么在这么宽阔的地方连一树都不种呢?……不是为了防止暗杀,而是为了制造气氛。如果种了树,郁郁葱葱一片绿,鸟儿在上面又唱又叫的,就会呈现出生活的气息。如果不种绎,就会产生庄严的气氛。我们来想像一下:过去大臣、诸候要见皇帝时,全都得从***走着进来,走在宽阔的路上看着高大的建筑,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大臣、诸候就会越走越感到压力沉重,当走到皇帝面前时,就会自然地双腿打着哆嗦跪下来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三岁时当上皇帝的,他即位时的御座就在太和殿的正中。

  亲爱的游客们,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张,可以叫我小张,也可以叫我张导。请不要在墙上、古代物品上刻画,也不要乱扔垃圾哦!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它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宫,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被誉为五大宫之首。

  故宫开始建造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至1420年。

  你们看!故宫的四个漂亮的大门,我来告诉你它们的名字吧!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午门一般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呢!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人只可以从此门出入一次。后门“神武门”,明朝为“玄武门”,因为玄武是古代四神兽之一。清代康熙年间因避讳改为“神武门”。“东华门”与“西华门”是个“对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一座,桥北还有三座门。

  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去太和门吧!太和门里有三座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你们自己去看看吧!二十分钟之后记得回来找我哦!

  看!那儿是内廷,内廷就是皇帝、皇后和妃子们生活的地方。快去看看吧!因为内廷比较长,所以拿着你们手中的地图,三十分钟后我们在御花园里碰面哦!

  御花园里鸟语花香,草木茂盛。各位家长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他们爬假山。还有不要折鲜花和小草哦!

  哦,我们到出口了。好了,我们这次的故宫游玩到此结束了。如果下次还想来北京故宫要记得找我哦!在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哦!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故宫,我是今天的小导游,跟我一起去参观一下故宫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故宫的正门。它叫午门。午门又称五凤楼。远远望去,五座崇楼在楼顶展翅飞翔,既雄伟又壮观,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哦!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太和殿,是末代皇帝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总面积为2377*方米。这顶皇椅金碧辉煌,刻着无数条龙,代表着大清皇帝的威严和权势。皇椅前放着一张也刻着龙的板凳,是为了让皇帝舒服,给皇帝搁脚用的。现在大家可以尽情地拍照留念,不过只给大家10分钟时间哦。

  现在咱们来到的是刻着龙的石板上。石板上有各式各样的龙,有的蜿蜒盘旋,有的两条龙互相缠绕在一起,千姿百态。

  大家跟着我,继续走,现在来到的是御花园。里面有用石头拼凑成的一尊石像。看上去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你,可恐怖了!用石头堆积成的一座小小的山上长着一簇草,十分引人注目!御花园里有许多绿色的草木,对眼睛*视的人特别好哦!这儿的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争奇斗艳,有的还只有一两片花瓣。御花园里还有“送星”,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这里还有瀑布呢,大家一定会想起李白的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它不是那么长,但也挺好看的。现在大家可以敬请参观,30分钟后我们集合。

  好了,各位亲爱的朋友,故宫参观完了,大家觉得美吗?欢迎大家再次来故宫参观。

  各位游客你们好,这次由我带领你们去北京故宫,我叫孔繁鹭,希望我能带给大家最好的服务。不过现在我要提几点要求:

  1、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2、如果迷路,请马上给我打电话不要离开;

  3、一定要保护环境。好了,我的要求提完了,请您自觉遵守,谢谢合作!

  首先我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故宫位于北京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至少已有*580年历史了。故宫规模宏大,东西宽为753米,南北长达961米,总占地面积达72万*方米,大约一共有一万间宫室。

  各位游客,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古代宫殿故宫。大家看着四面就是宫墙,四周都是高大的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吧!这里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再看那边,中间的是汉白玉雕刻的"双龙戏珠",两边是汉白玉台阶;台阶的左边是一只乌龟,右边是一只仙鹤,这象征着延年益寿。

  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其他殿吧!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是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学礼仪之地,保和殿呢?它是由多根红色巨柱支撑着,每根柱上都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十分壮观,我们再来看看文华殿吧!他是明代皇太子的读书处。乾清门是故宫中外朝和内延的分界处,由此向北就是延。

  好了,这次游览结束,希望你们再次观赏我国的其它景物并且祝你们玩的愉快!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

  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河北的袁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成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吧!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各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吧,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好,我叫胡大洋,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参观故宫,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代建筑群。

  为了使我们的故宫保持干净、整洁,我在这里提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不要乱扔垃圾,垃圾应放入指定的垃圾桶里;第二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请各位配合遵守!

  好了,现在我们正走向午门。午门中有五洞,其*面为凹形,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太和门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随河宛转,形似玉带。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面积最大的一座。檐角有10只精美的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斗牛等),属中国古代建筑之特例,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谢谢各位,祝大家玩得开心!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代表中国国际旅行社欢迎大家旅游观光,预祝大家旅行愉快身体健康。我叫——,是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是我们的首都。下面请听我向诸位做个介绍:有、地安门、和*门、宣武门、东便门、西便门、东直门、西直门、广安门、复兴门、阜城门、得盛门、安定门、朝阳门、建国门、崇文门、广渠门、永定门。

  主要繁华商业区有:天桥、朱市口、前门大栅栏、王府井、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古楼。如果您想上哪请向我提出我都可以带路。

  我还可以带大家去游览:北海、颐和园、天坛、动物园、陶然亭、紫竹院、中山公园、文化宫。香山碧云寺、西山八大处。看看周口店的古猿人,十三陵的地下宫殿,长城八达岭、密云大水库、故宫博物馆、再看看雍合宫、白塔寺、寺、大钟寺。瞧瞧世界上最大的钟,净重42吨。您看那边,所有罗汉都有位置,唯独济公没地儿呆,在屋梁上趴着的罗汉堂。

  总让您处处感到民族智慧的结晶,到处闪烁着人类文明的火花!好,我不多说了,还是请各位亲自到各处走一走吧,请!

  各位大家好,我是四年级二班的小导游郭剑飞。今天我带领大家参观北京故宫。

  故宫有两个名字,除了故宫以外,还叫紫禁城。它位于北京市中心,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物。咱们数一数,故宫的一共有多少间?你一定数不过来吧?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的房间呢?故宫有许多的殿,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乾清门、养心殿等。这里是保和殿,大家向上看,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在原来是举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时皇上更衣的地方。大家一定看到我的手指的那一座楼吧?那就是坤宁宫。在明朝,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出坤宁宫北行,我们来到的是御花园。它的门于东西六宫相通。这御花园规模宏大,长130米,宽90米。主要建筑钦安殿正处在中轴线上。清代改为了寺庙。这里的大石堆是叠山堆秀,在那时是帝后嫔妃重阳登高的地方。

  这次的参观结束了,参观完了故宫,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让我们一起保护它吧!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快旅游社的导游,我叫陈凯瑶,大家叫我小陈好了,当然也可以叫我陈导。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将陪伴大家一起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区。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使您对北京故宫有个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好,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故宫,非常雄伟。

  它占地72万*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5万*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围绕。

  还有穿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有14位,清朝有10位,统治时间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6)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优选【10】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P�镣宰啪薇�,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4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计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控制北方局势的目的。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开始选择万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意。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推荐下,选中了昌*这块风水吉壤。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天然门户。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一一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长陵的中轴线也就是自然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4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区的标志。石牌坊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其高14米,宽28.86米,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的石牌坊。牌坊的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和十六条云龙的图案。

  (大红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向南,分三洞,是陵区的总门户。它位于虎山,龙山之间一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门口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当时奉旨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由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且山岭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长陵神功圣德碑)

  沿中轴线向北距大宫门0.6千米,就是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正方形,四面劈门,高约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亭内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神功胜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长子一一仁宗朱高炽撰写德神功胜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记述了长陵,水陵,定陵,思陵几座陵墓的残破状况。碑东侧刻有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碑西侧刻有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论述明亡国的教训得失。长陵的神功胜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没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四座华表为墓前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又称陵道。神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3公里,向北直达长陵陵门。在碑亭北侧,各有一列石雕群,统称石像生。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仪制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神兽形象和数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其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狮子,獬豸(xiezhi),骆驼,麒麟,马,象,各四匹,两卧两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两侧。石狮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狮子为镇物,用以驱区避邪;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能辨曲直”,有触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骆驼为沙漠之舟,象征运输。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仪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圣德,天下太*的象征。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石马多被置于陵墓前,原因是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石人6对,文臣,武臣,勋臣各四人,分别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将军和有功之臣。这些石声像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棂星门)

  石声像的北端是一座玲珑别致的棂星门。古人认为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故用棂星命名的门成为一种象征,比作天宫之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有火焰珠宝,因此又俗称火焰牌坊”,也叫龙风门。

  北京昌*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原。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谒陵耗费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曾下令修缮明陵。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陵墓区范围

  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陵墓中轴线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门内有数千军士守护,任何人不得闯入。当时规定"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往边疆充军。

  (3)碑楼

  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驮巨碑,即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该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长子仁宗朱高炽撰。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地记录了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九年(1804)清仁宗论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

  (5)棂星门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此处有"天门"之意,门三道之间有短垣相隔。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二)埋葬帝后简表

  陵名埋葬年号庙号在位年代年数享年附葬皇后

  长陵朱棣永乐成祖1403~14242265徐氏

  献陵朱高炽洪熙仁宗1425148张氏

  景陵朱瞻基宣德宣宗1426~14351038孙氏

  裕陵朱祁镇正统天顺英宗1436~1464(前后)2238钱、周氏

  茂陵朱见深成化宪宗1465~14872341纪、王、邵氏

  泰陵朱佑樘弘治孝宗1488~15051836张氏

  康陵朱厚照正德武宗1506~15211631夏氏

  永陵朱厚嘉靖世宗1522~15664560杜、陈、方氏

  昭陵朱载隆庆穆宗1567~1572636李、陈、李氏

  定陵朱翊钧万历神宗1573~16204858王、王氏

  庆陵朱常洛泰昌光宗16201月39郭、王、刘氏

  德陵朱由校天启熹宗1621~1627723张氏

  思陵朱由检崇祯思宗1628~16441735田、周氏

  (三)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顷。墓主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园*面布局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7)

——沈阳福陵景区导游词实用5篇

  清福陵坐落在沈阳市东北郊,又称东陵,这里是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福陵始建于1629年,竣工于1651年,它背倚天柱山,草木茂盛,在这里既能感受到皇家陵园的气势,又能享受到清幽的自然环境。

  福陵的正门是正红门,进入后脚下是砖铺的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华表、驼、马、狮、虎等石雕,在登完108级石台阶(称为108蹬)后,看到的是一座大碑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上面镌刻着康熙帝撰写的碑文,主要是歌颂清太祖创业开国的功德。

  碑楼的北面是方城,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城墙,墙上有马道、垛口,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这座方城好似既像一座小型宫殿又像一座小型城堡。隆恩殿是方城的正殿,里面供奉着神牌和祭祀,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宝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宝城的正中是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由于整个陵墓依山势而建,你会发现建筑物也随着坡势起伏,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方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因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故又称东陵,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

  其子皇太极建立清**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xx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

  19xx年,奉天省**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得此名。福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满族文化风格。道路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东陵依山傍水,令人流连忘返。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

  陵园依山而建,南面正是正红门。一条名曰“一眼望不断”的神道直通山顶。神道两侧有很多石雕刻。像石狮、石马、石骆驼、石虎这和关内的陵墓有些相像。

  过桥是108磴石阶,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数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征帝王对社稷的主宰。过108磴,是碑楼,碑楼后面的城堡式建筑为方城,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部分。

  方城北面是宝城,也称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宝顶,其下的地宫埋藏着努尔哈赤和叶赫纳喇氏的棺木及骨灰。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列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继游福陵,而且不会产生雷同感。xx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清福陵坐落在沈阳市东北郊,又称东陵,这里是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福陵始建于1629年,竣工于1651年,它背倚天柱山,草木茂盛,在这里既能感受到皇家陵园的气势,又能享受到清幽的自然环境。

  福陵的'正门是正红门,进入后脚下是砖铺的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华表、驼、马、狮、虎等石雕,在登完108级石台阶(称为108蹬)后,看到的是一座大碑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上面镌刻着康熙帝撰写的碑文,主要是歌颂清太祖创业开国的功德。

  碑楼的北面是方城,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城墙,墙上有马道、垛口,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这座方城好似既像一座小型宫殿又像一座小型城堡。隆恩殿是方城的正殿,里面供奉着神牌和祭祀,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宝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宝城的正中是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由于整个陵墓依山势而建,你会发现建筑物也随着坡势起伏,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各位朋友,你们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到福陵参观游览,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寝陵,因其位于沈阳城的东郊,故又称东陵,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昭陵被合称为清初的关外三陵。

  福陵,建在天柱山上,天柱山是长白山的余脉,原名石咀头山,东牟山,福陵的修建历史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天聪时期的草创,顺治时期的修缮,康熙时期的改建。

  各位朋友,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座落于翠绿的群山之中,气势雄伟的古群就是福陵。福陵占地面积19.48万*方米,依山傍水,整个陵园由低向高巧妙的依山势而建,宝城、宝顶俱建在山峦之颠。

  福陵按其自然布局可分为三部分,即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三部分,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为第一部分。

  福陵的下马碑有6座,四座在陵前,两座在东、西红门附*,正红门前两侧的下马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了下马碑,陵园前东西两侧各耸立着石狮一对,华表一对,石牌楼一对。石碑楼也叫下马牌楼,为诸色仿木石材建成,四柱三楼,横坊上有斗拱,二龙戏珠等纹饰。正中心刻有文字及各种瑞祥图案,文字朝外,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治”整个牌坊的雕工古朴、典雅、精美。

  从正红门到碑楼为陵园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神道区,正红门是陵园的正门,两侧是五彩蟠龙袖壁,四周是矩形红包缭墙将整个陵园圈为一体,正红门为三楹单桅歇山式仿木架结构,上顶铺满琉璃瓦、大脊、重脊、大吻、重善一抹金黄。拱门三道,彩油为饰,上有染金门钉及兽面铺首”、三道拱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供所谓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供抬祝版,制帛以及其它祭品的官员出入,其它人不得行走。东为:君门”是皇帝祭陵出入之外,西为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过了。正红门一条与神门相逢300米长的神道”直至石拱桥、神道和神门一样有极严格的`使用规定,除抬祭品的官员可以通行以外,其它人一律严行禁走,违者受惩处。对神道的设置,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郎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建一座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事一系。为此。有的清陵在神道上修龙风门,沈阳昭陵修建神功圣德碑,福陵不仅建有神功圣德碑,而且根据条件还修有一百零八蹬。起到双层隔断作用,这是福陵区别于其它清陵之处。

  神道两侧成中轴对称,整齐的排列着一对石望柱和四对石象生。石望柱上各坐犼一只,相传犼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好望,故让其守陵。石象生依次为狮、虎、马、骆驼。据说,石马是仿当年努尔哈赤的坐骑龙马——一种典型的蒙古马雕刻的。神道尽头便是与两座神桥”相连接的,巧妙依山势而建的福陵天蹬”;俗称一百零八蹬”,欲知福陵绝佳处,石阶送尔上天登”;福陵天蹬是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形式,那么石阶为什么要修一百零八级呢?一种说法与星宿有关,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就是就是这些星宿下凡”,一百单八蹬”寓意将天罡地煞星踩于脚下,以保福陵*安无事。也以此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

  另一种说法与佛教有关,佛家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去掉这些烦恼,念佛要108遍。晓钟要叩108下,佛珠要用108颗,所以佛教建筑多与此数有关。据专家考证一百单八蹬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山西五台山上的菩萨顶。

  走过神桥,便会看到碑楼,碑楼建于公元1688元,重檐歇山式建筑。正中立着康熙皇帝亲笔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用满汉两种文字雕刻的,上面详细的定述了努尔哈赤的生*,创业的艰辛以及丰功伟绩,福陵的神功圣德碑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每当阴雨天气,碑身的背面会显现宽袍大袖,飘飘然如踏云而来观音侧身像,所以又称观音石。碑楼内地伏四角各雕一凹型海水漩涡,每个漩涡内各雕一鱼、鳖、虾、蟹,每到阴雨天,漩涡内会蓄满水,其实这就是古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现象。

  碑楼东为茶膳房、果房。面为涤器房、宰牲亭等,这都是祭祀时用来工作的建筑物。

  过了碑楼,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叫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也是最具满族特色的建筑,这是我们要参观的第三部分,方城高1丈5尺7寸,周长113丈8尺4寸,正中为隆恩门,上有三滴水歇山式门楼,周围边廊,尚北明间避门,黄琉璃瓦顶,原来隆恩门两侧有八颗松树,象征皇帝生前文武大臣垂手恭立于门前,故称为“站班松”、隆恩门的两侧有砖砌石阶,拾级而上便到了方城之上。

  相传,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方城的四角有四座角楼,均为两层冲檐歇山式建筑,上悬风铃,风吹铃动,一是可以驱赶鸟雀,使其不在这里筑巢,二是可以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方城角楼的独特建筑是沈阳这两座陵寝区别于其他明清皇陵之处)。方城正殿叫隆恩殿,建在五尺高的大须弥座上,这里是祭祀的重要场所,隆恩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周围边廊。上盖黄色琉璃瓦,架梁全部为和玺彩绘,隆恩殿三间四门八窗,明三间以隔扇门为装饰。殿内有大暖阁,大暖阁内供小暖阁,供有陵牌殿后有二柱门、石祭台、洞门,洞门之上便是大明楼。楼中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此碑就是福陵的“圣号碑”。

  由于“圣号碑”具有特殊地位,此碑和其他碑制不同。其中一点便是它被涂成许多色彩,碑面用朱砂染成红色,碑文填金,其它各部用红、黄、白、兰、绿五色彩丝、金光闪闪、鲜艳夺目。清末以后由于失修色彩脱落,特别是1962年5月7日大明楼着火被毁,此碑受到一定损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明楼是后来修复的,方城后是月牙城,古人认为“天有阴晴,月有盈亏”,满月象征团圆,而月牙则代表离散。人死谓之亏,所以把这修成月牙形,以示悲哀。城内空旷、沉寂,只有北墙正中的琉璃照壁,为这座空城墙添了一些生气,据说这照壁地宫的人口。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精选5篇)(扩展8)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

  昭陵陵园方圆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勋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仍米,才能到达墓门。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1992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鹅吻,高1.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刀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瑚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勃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虞世南和薛棱,号称“初唐四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例如,猪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最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xx两银子。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儿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桶。这种彩绘釉陶桶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桶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领袍的女站桶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桶等。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彩绘釉陶桶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建成了昭陵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位于昭陵陵园中心的.李��(徐懋功)墓前,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西距县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遗址型博物馆。馆内藏有文物8000余件,现有陈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陈列室,唐墓壁画陈列室,碑石陈列室两座(昭陵碑林),四座陈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园*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组)。

  在昭陵文物精华展厅里,陈列着昭陵祭坛遗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昭陵独有的彩绘釉陶和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张士贵墓出土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唐墓壁画陈列室展出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画,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军事活动的视觉再现。昭陵碑林始建于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骏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图碑等60余通,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