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故事 >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

日期:2023-03-21 00:00:00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牛角挂书

  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有个护卫叫李密,有一天杨广问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护卫队里那个黑脸小伙子叫什么?”宇文述回答说:“他叫李密,是前朝大臣李宽的儿子。”隋炀帝说:“他站那里左看右看,我看他不太一般,不适合做警卫。”宇文述过了几天对李密说:“你应该走文路,不适合在这儿当警卫。”于是李密便开始努力读书,有一次他骑着看碟去缑山的'时侯,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他边走边读书,被越国公杨素看见。杨素跟他交流了一番,觉得李密是个人才,他跟儿子杨玄感说李密不是一般的人。杨玄感后来跟李密成了知已,杨玄感在黎阳驻守的时侯把李密接到那里,李密这时鼓动他起兵反隋,结果兵败被杀。李密被抓后逃跑了,投奔了农民起义军瓦岗寨。后来李密得到了瓦岗寨翟让的信任,被推先为瓦岗寨首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十鼠同穴

  三国时期,鲍勋是曹丕的侍从,因为鲍勋为人正直经常规劝曹丕,因此曹丕对他非常的不满。曹丕当了魏文帝后鲍勋又多次劝阻曹丕,但魏文帝此时已经不听他的了。有一次魏文帝带兵打仗,回来的时侯在陈留郡休息。大军刚驻扎下来,营地只是建了矮墙圈了范围。这时陈留太守孙邕正好来看望好友鲍勋,他想跨过标志走*道,军管刘曜不让他进来,鲍勋看营地还没造好便劝刘曜通融一下让孙邕进了军营。后来刘曜因为犯错出了事,鲍勋提议免去刘曜的职务让他回家,刘曜因此十分不满,便向魏文帝举报了鲍勋私放孙邕入阵营的事。魏文帝此时正好小题大作令廷尉治他的罪,廷尉议决“判刑五年”,但三官却以“依法罚金二斤”驳了回去。魏文帝听了以后生气的.说:“你们如此宽容,鲍勋这斯岂能活命,把三官给我抓起来跟那些犯人关在一起,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魏文帝为了发泄自已的私怒最后还是把鲍勋给杀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誓死不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出处】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晋·潘岳《在怀县》诗

  【解释】宠:宠爱。受宠**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相*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宠辱若惊

  【成语造句】

  ◎ 县府大门前一对石狮,见惯清朝的黄龙旗,目睹过辛亥年间的五色旗,早已宠辱不惊,惟留一身岁月斑驳痕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舍死忘生

  【成语故事】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十羊九牧

  南北朝时期,杨尚希在明帝、武帝、宣帝三朝都有担任过要职。在北周**被隋文帝掌控以后,杨尚希也是忠心耿耿的对隋文帝。隋文帝改变了鲜卑族的统治,恢复汉制,以此来适应**的愿望。当时在隋朝设立的州郡相对秦汉时期多了有一倍,千户人家便分作两个郡;方圆百里便设有几个县,这样的分法导致官员卒吏多了很多,国家的负担日益加重。杨尚希对此顾虑重重,他向隋文帝上书报告说:“我们国家现在州郡这么多,这就像是十羊九牧,这样会把国家托垮掉,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真正需要的州郡留住,不需要的都可以撤掉。对于国家来说,人口、面积还是这么多,国家的'收入不会减少,但是开支却大大的降低了。这样还可以把有用的贤才能人派到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整体效率。”隋文帝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掉了很多的州郡,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楚囚对泣

  【成语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出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晋书·王导传》

  【解释】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相对发愁

  【相*词】悲观失望、束手无策

  【反义词】谈笑自若、败而不馁

  【成语举例】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对泣耶?  清·陈康祺《郎潜记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蜻蜓点水

  唐朝时期,每一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帝王、官吏、以及*民百姓都会到长安的曲江池游览观光。那些诗人墨客在观赏完曲江池以后总是要饮酒作诗一番。公元七五七年,杜甫到长安任左拾遗一职,当时国家状况还可以,杜甫的.个人处境也比较安定。那时侯他下朝以后都会去饮一番酒。酒后他看到曲江池的美景不禁十分欣喜,便作《曲江二首》诗,诗中真实地描绘着曲江的景色:花草丛中蝴蝶若隐若现,水面上的蜻蜓轻轻地点着水面。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南山隐豹

  春秋时期,宋国陶邑的大夫答子在位三年,他不但没有为百姓做事财产却多了*三倍,他的妻子叫他不要贪图财富,劝了答子很多次也是枉然。三年过后答子把钱装回家时他的母亲非常高兴,当她看到媳妇因此哭泣的时侯责备她说:“你的丈夫有钱了,你不高兴却还哭丧着脸,这是为何?”答子妻子回答说:“他当了三年大夫积累的这些钱财是会给他带来灾难的.。过去楚相国子文为国家积累了很多财富,自已却很清廉,因此受人尊敬留名后世;南山的玄豹碰到雨天大雾会为了避免皮毛受到损伤而连续七天不下山寻找吃的东西。答子当了三年的大夫,贪了大量的钱财,陶邑的百姓却个个怨声载道,如果有人把这些情况向上反映,答子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您说我怎么会不心痛呢?”答子母亲听了非常生气,便把媳妇赶了出去。果然没过多久,宋王收到了检举答子的材料,宋王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了答子。这时侯答母才知道后悔,赶紧找到媳妇跟孙子叫他们回了家。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视同儿戏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出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

  【近义词】率尔操觚、视为儿戏、视若儿戏

  【反义词】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道边苦李

  【成语故事】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一起到外边玩耍,看到路旁有许多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枝头压得很低。其他小朋友赶忙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李子树在路边能有这么多李子证明其很酸苦,否则早被摘光了。

  【出处】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解释】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庸才

  【相*词】无用之材

  【示例】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  宋·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安贫乐道

  德高望重的孔子有三千余学生,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门生之一。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称心如意。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颜回,字子渊,也叫颜渊。有一次孔子推心置腹地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这是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还有一次,鲁哀公开诚布公地问孔子:“你三千多学生谁最好学?”孔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孜孜不倦地学*,他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知错就改。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刀头燕尾

  宋代时期,有个华原人叫赵光辅,他是一名画家,特别擅长于画跟道家以及佛家有关的人物画像,同时他对塞外西域所产的.良驹好马也很有研究。赵光辅在宋太祖时期在图画院当过学生,许昌的龙兴寺跟开元寺也有存有他的壁画。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赵光辅》中称“工画佛道,兼精蓄马,笔锋劲利,名刀头燕尾。”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司空见惯

  唐朝时期,刘禹锡和李绅,都是唐代的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李绅做过“司空”的官职,刘禹锡做过苏州刺史。他们两人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情谊很深。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间命歌妓着霓裳羽衣以歌舞劝酒。酒过三巡,刘禹锡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即*赋诗一首。诗中写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处之泰然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学生中最喜欢颜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点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谋个一官半职。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孔子赞叹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处之泰然,自得其乐。

  【出处】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无动于衷

  【反义词】惊惶失措、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无所适从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山郡境内。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一片柏树。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奸臣,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就命人把柏树全部砍伐干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别人推心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人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如今朝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家乡。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天翻地覆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贾府的赵姨娘和马道婆合谋陷害凤姐和宝玉。马道婆用纸剪了两个纸人,写上凤姐和宝玉的生日。又剪了五个青面鬼,拿针钉了,用巫术作法,害得凤姐和宝玉发起狂病。王夫人与贾母见了放声大哭,贾府上上下下登时惊慌失措……三天以后,宝玉和凤姐连气息都快没了,人们忙着为他俩淮备后事,王夫人与贾母哭得死去活来。这时有人来向贾母开诚相见地报告:“两口棺材都备齐了……”贾母更是心如刀绞,气得怒发冲冠,大骂不止:“是谁叫做的`棺材?把做棺材的人给我抓来打死……”又哭又闹,把贾府闹个天翻地覆。后来,来了癫皮和尚和跋脚道士,用法术治好了宝玉突如其来的病,这才*息了这场风波。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出奇制胜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典故】[刘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学拳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致胜处,于是奔走江湖,将*十年。  《老残游记》第七回

  【释义】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或其他

  【相*词】六出奇计、出奇致胜

  【相反词】按兵不动

  【其它使用】

  ◎ 它是一种突破逻辑推理的限制,出奇制胜的思维。

  ◎ 魏延建议诸葛亮率大军"自斜谷而出",也是意在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以保证他从子午谷出奇制胜。

  ◎ 炮虫开始迎敌时,不是也泰然自若么?大敌压顶的时候,能够*静自如,必有出奇制胜的妙计。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气壮山河

  南宋时期,赵鼎受到宰相吴敏赏识到开封任职。1125年冬,金国南侵,太原形势危如累卵。宋钦宗惊慌失措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贪生怕死的主张求和。赵鼎却说:“祖先留下的国土怎能拱手相让?”钦宗害怕金兵最终答应把黄河以北让给金国,金军继续南下抵达开封。钦宗不等金军攻城就到金营乞求投降。金兵扣留了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连同搜刮到的.金银财宝运回金国。北宋王朝灭亡。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现河南商丘)建立南宋王朝、史称宋高祖。初期起用主战派大臣,赵鼎也在其中,后当了宰相。在金兵的南侵下,高宗撤到会稽(现浙江绍兴)秦桧知道高宗并不是真心抗金,便竭尽全力唆使他与金国讲和。赵鼎自然反对。于是秦桧在高宗面前说赵鼎坏话。后来高宗将赵鼎贬到外地去。

  赵鼎在朱崖生活困苦。秦桧知道他活不长,叮嘱地方官每月呈报他是否还活着。赵鼎六十二岁,终于病入膏肓。临死前他怒发冲冠地对儿子说:“秦桧要置我于死地。我死了,才不会连累你们。”他叫儿子取来铭旌(竖在灵枢前标志死者官街和姓名的长砚),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说:“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不得人心

  唐玄宗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企图篡位夺权,他领兵十万侵**原。朝廷派封常清、高仙芝征剿,但由于安居乐业的生活过得太久,兵士缺乏战斗能力,交战之后败得溃不成军,只得退守潼关。玄宗又将因病在家休养的西*郡王、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请出山抵挡来势汹汹的敌人。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是为除去奸贼杨国忠,实际是阴谋抢夺大唐江山,不得人心,应采取分化瓦解的'对策,先不出战,待他内部离心离德,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出城将他一举歼灭。可是玄宗听信“叛军没有防备”的话,加上杨国忠见哥舒翰兵权在握,唯恐对自已不利,屡次奏请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玄宗频繁派出使者责令哥舒翰御敌。哥舒翰万般无奈,只得领兵出关,结果败得一塌糊涂,自已也不幸被俘虏。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一发千钧

  公元前252年,汉景帝刘启即位。三年后吴王刘濞不满中央削减诸侯王封地的措施,便联合四面八方的诸侯王起兵叛乱。便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乱”。在吴王刘濞宫廷里任郎中的枚乘极力反对叛乱,曾进行过开诚布公的'劝阻,他呈上《谏吴王书》,书中采取比喻的方法暗示刘濞不要冒险。他推心置腹地说:“形势危急就像一根细线在高空中悬挂着千钧的重物,下垂的地方又是万丈深渊,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听忠言相劝,国家就可以转危为安了。”可是刘濞根本听不进去,还是联合其他诸侯反叛。结果正像枚乘所预计的,“八王之乱”很快被*定了。他对吴王劝谏的比喻,成为“一发千钧”的成语,这个成语也可作“千钓一发”。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视同儿戏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出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

  【近义词】率尔操觚、视为儿戏、视若儿戏

  【反义词】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子虚乌有

  西汉时期,著名的词赋家司马相如曾供职于梁孝王,他在梁孝王的“梁园”住了三年,在那里写下了赫赫有名的《子虚赋》。《子虚赋》里说的是:楚王派子虚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出类拔萃的狩猎能手陪子虚进行了大规模的游猎。齐国的乌有先生后来开诚布公地询问子虚对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子虚此时却对楚王的游猎活动侃侃而谈,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谁对谁也不能心服口服。……此文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赞叹不已,于是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诸侯的游猎,如果是天子游猎,那场面一定是叹为观止。”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都微不足道,他开始讲述天子游猎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冷嘲热讽,并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沉默寡言

  唐朝时期,梁崇义由于臂力很大成为长安城赫赫有名的人,他能够随意的把长兵器卷曲起来。他投靠到*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来瑱并来到了襄阳。梁崇义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时在来瑱帐下没有什么话说,在大家眼里是个成熟稳重的人,也因此他逐步地升到了偏将的军职。宗宝应元年,来瑱去京城拜见皇帝时受到到他人诬陷而被杀。来瑱的将士们听说以后都逃回了襄阳,此时群龙无首,来瑱的将士们都在议论纷纷由谁来担任新的'首领。此时军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有梁崇义、薛南阳、李昭,他们三人彼此推三阻四,都不能决定由谁来当家作主。此时将士们开诚布公地说:“梁将军为人持重,我们都认同襄阳的部队由他来常管。”于是大家便一致推举梁崇义为帅。梁崇义掌管部队后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并封他为节度使。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行将就木

  春秋时期,晋怀公即位后仍然不许公子重耳返回晋国。重耳风尘仆仆逃到蒲城,晋国就派军队去讨伐蒲城。蒲城的百姓打算与晋军决一死战,保卫公子重耳。重耳为了不使蒲城人民受难,带领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等谋士逃到狄国。狄国人很尊敬重耳,把婀娜多姿的.美女叔隗、季隗献给重耳。重耳看中了季隗娶她为妾,将叔隗赏给了赵衰。后来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取名伯倏和叔刘。叔隗也给赵衰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盾,后来成为晋国宰相。重耳在谋士们的敦促下,决定离开狄国寻找回晋国执政的机会。临别时重耳依依不舍地对季隗叮嘱道:“我处境好了就来接你。请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来你再嫁别人。”季隗听完此话泪如雨下,她开诚布公地说:‘我今年二十五岁,等上二十五年我怕是行将就木了,你还是早点来接我吧!”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累赘冗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隋文帝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义的文风害人不浅,大家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对大隋江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于是,他真的听从李谔的意见,颁布政令,要求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安贫乐道

  德高望重的孔子有三千余学生,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门生之一。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称心如意。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颜回,字子渊,也叫颜渊。有一次孔子推心置腹地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这是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还有一次,鲁哀公开诚布公地问孔子:“你三千多学生谁最好学?”孔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孜孜不倦地学*,他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知错就改。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2)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相*词】弃文就武

  【相反词】解甲归田

  【成语例句】

  ◎ 他毅然投笔从戎,辗转天津、烟台、济南,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之中,先后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战斗。

  ◎ 1972年冬,黄建国投笔从戎,从无线电报务员到电台台长,一干就是十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视同儿戏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出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

  【近义词】率尔操觚、视为儿戏、视若儿戏

  【反义词】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行将就木

  春秋时期,晋怀公即位后仍然不许公子重耳返回晋国。重耳风尘仆仆逃到蒲城,晋国就派军队去讨伐蒲城。蒲城的.百姓打算与晋军决一死战,保卫公子重耳。重耳为了不使蒲城人民受难,带领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等谋士逃到狄国。狄国人很尊敬重耳,把婀娜多姿的美女叔隗、季隗献给重耳。重耳看中了季隗娶她为妾,将叔隗赏给了赵衰。后来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取名伯倏和叔刘。叔隗也给赵衰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盾,后来成为晋国宰相。重耳在谋士们的敦促下,决定离开狄国寻找回晋国执政的机会。临别时重耳依依不舍地对季隗叮嘱道:“我处境好了就来接你。请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来你再嫁别人。”季隗听完此话泪如雨下,她开诚布公地说:‘我今年二十五岁,等上二十五年我怕是行将就木了,你还是早点来接我吧!”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延展阅读:

  数字成语

  1、一叫惊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面八方,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2、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山五岳,四*八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窍玲珑,八面驶风,九九归原,十全十美!

  3、一生幸福,二人同心,三年抱两,四季如意,五福临门,陆续添喜,出进*安,八面玲珑,九九吉祥,十全十美!

  4、一生*安、二人同心、三生有幸、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邻友好、八面威风、九久康泰、十分欢快!

  5、可见一斑、心无二用、垂涎三尺、五湖四海、四分五裂、三头六臂、七擒七纵、五花八门、十拿九稳、化整为零!

  6、一马当先、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世同堂、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7、祝你:一马*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8、一帆风顺、两人同心、三羊开泰、四喜临门、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久久登科、十全十美!

  9、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10、一马*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鼠肝虫臂

  【成语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出处】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庄子·大宗师》

  【释义】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人或物

  【近义词】鼠臂虮肝

  【成语示列】鼠肝虫臂原无择,遇酒犹能罄一欢。 宋·陆游《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诗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古时候,海边一个村子里有个无赖阿三,此人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到处打听在哪里能够不必干活就发大财。

  说来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带有一只贪婪的大鸟,这鸟胃口很大,而且极其凶恶,每天都要去抢周围居民的羊吃,时间久了,牧民们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鸟的食物来源就渐渐的成了问题。

  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做发财的白日梦,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吓的急忙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发财",

  马上忘记了害怕,从屋里探出了脑袋:"怎么发?"大鸟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我带你到岛上捡金子,回来后,作为报答,你每天要给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这买卖合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到:"但是天快亮时,我们得赶紧离开小岛,否则会要被太阳升起时的万丈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大鸟背着阿三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阿三睁眼一看,乖乖,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哪里还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转眼天快亮了,大鸟催促他快走,阿三总是说"再等等"。大鸟看情形不对,丢下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顷刻间,太阳一下子升了起来,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鸟这个气,白白背着阿三飞了这么远,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对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鸟又飞回了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顾吃,却忘记了时间,太阳又一次升起,这次这只贪婪的大鸟和阿三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晨钟暮鼓

  【成语故事】洛阳附*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十万尊,艺术水*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累赘冗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隋文帝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义的文风害人不浅,大家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对大隋江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于是,他真的听从李谔的意见,颁布政令,要求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出处】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晋·潘岳《在怀县》诗

  【解释】宠:宠爱。受宠**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相*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宠辱若惊

  【成语造句】

  ◎ 县府大门前一对石狮,见惯清朝的'黄龙旗,目睹过辛亥年间的五色旗,早已宠辱不惊,惟留一身岁月斑驳痕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楚囚对泣

  【成语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出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晋书·王导传》

  【解释】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相对发愁

  【相*词】悲观失望、束手无策

  【反义词】谈笑自若、败而不馁

  【成语举例】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对泣耶?  清·陈康祺《郎潜记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舟访问齐国,派公子冯出使晋国。

  当时,从楚国到齐国必经宋国;从楚国到晋国必经郑国。按规定,从别国经过,事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可是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可以轻视别国,不把宋国和郑国放在眼里,所以就没有通知宋国和郑国。

  临行前,申舟担心地对楚庄王说:“郑国明于事理,到晋国去不向它借路还关系不大;可宋国不讲情面,到齐国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会被他们杀死。”

  楚庄王说:“不用担心,假如他们真敢杀你,我就替你报仇。”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

  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楚军把宋国围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国被逼无奈,只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

  晋景公欲派援兵去帮助宋国解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极力反对,他对晋景公说:“我们不能派兵帮宋打楚,古话说的好,‘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现今的楚国正在兴旺时期,楚国的强盛是上天赠与它的,别人不能与它相争。我们晋国再强大,也不能违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晋景公仍然犹豫不决,他说:“人家有难相求于我们,我们竟不加理睬,这有点说不过去吧?我感到耻辱。”

  伯宗进一步劝道:“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泽里难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难免有斑点。因此说,国君有时不免要含耻忍辱,这是小毛病损害不了大德。”

  听了伯宗这番道理,晋景公才决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沉默寡言

  唐朝时期,梁崇义由于臂力很大成为长安城赫赫有名的人,他能够随意的把长兵器卷曲起来。他投靠到*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来瑱并来到了襄阳。梁崇义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时在来瑱帐下没有什么话说,在大家眼里是个成熟稳重的人,也因此他逐步地升到了偏将的军职。宗宝应元年,来瑱去京城拜见皇帝时受到到他人诬陷而被杀。来瑱的将士们听说以后都逃回了襄阳,此时群龙无首,来瑱的将士们都在议论纷纷由谁来担任新的首领。此时军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有梁崇义、薛南阳、李昭,他们三人彼此推三阻四,都不能决定由谁来当家作主。此时将士们开诚布公地说:“梁将军为人持重,我们都认同襄阳的部队由他来常管。”于是大家便一致推举梁崇义为帅。梁崇义掌管部队后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并封他为节度使。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3)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相*词】弃文就武

  【相反词】解甲归田

  【成语例句】

  ◎ 他毅然投笔从戎,辗转天津、烟台、济南,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之中,先后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战斗。

  ◎ 1972年冬,黄建国投笔从戎,从无线电报务员到电台台长,一干就是十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视同儿戏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出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

  【近义词】率尔操觚、视为儿戏、视若儿戏

  【反义词】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行将就木

  春秋时期,晋怀公即位后仍然不许公子重耳返回晋国。重耳风尘仆仆逃到蒲城,晋国就派军队去讨伐蒲城。蒲城的.百姓打算与晋军决一死战,保卫公子重耳。重耳为了不使蒲城人民受难,带领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等谋士逃到狄国。狄国人很尊敬重耳,把婀娜多姿的美女叔隗、季隗献给重耳。重耳看中了季隗娶她为妾,将叔隗赏给了赵衰。后来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取名伯倏和叔刘。叔隗也给赵衰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盾,后来成为晋国宰相。重耳在谋士们的敦促下,决定离开狄国寻找回晋国执政的机会。临别时重耳依依不舍地对季隗叮嘱道:“我处境好了就来接你。请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来你再嫁别人。”季隗听完此话泪如雨下,她开诚布公地说:‘我今年二十五岁,等上二十五年我怕是行将就木了,你还是早点来接我吧!”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延展阅读:

  数字成语

  1、一叫惊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面八方,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2、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山五岳,四*八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窍玲珑,八面驶风,九九归原,十全十美!

  3、一生幸福,二人同心,三年抱两,四季如意,五福临门,陆续添喜,出进*安,八面玲珑,九九吉祥,十全十美!

  4、一生*安、二人同心、三生有幸、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邻友好、八面威风、九久康泰、十分欢快!

  5、可见一斑、心无二用、垂涎三尺、五湖四海、四分五裂、三头六臂、七擒七纵、五花八门、十拿九稳、化整为零!

  6、一马当先、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世同堂、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7、祝你:一马*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8、一帆风顺、两人同心、三羊开泰、四喜临门、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久久登科、十全十美!

  9、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10、一马*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鼠肝虫臂

  【成语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出处】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庄子·大宗师》

  【释义】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人或物

  【近义词】鼠臂虮肝

  【成语示列】鼠肝虫臂原无择,遇酒犹能罄一欢。 宋·陆游《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诗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古时候,海边一个村子里有个无赖阿三,此人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到处打听在哪里能够不必干活就发大财。

  说来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带有一只贪婪的大鸟,这鸟胃口很大,而且极其凶恶,每天都要去抢周围居民的羊吃,时间久了,牧民们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鸟的食物来源就渐渐的成了问题。

  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做发财的白日梦,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吓的急忙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发财",

  马上忘记了害怕,从屋里探出了脑袋:"怎么发?"大鸟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我带你到岛上捡金子,回来后,作为报答,你每天要给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这买卖合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到:"但是天快亮时,我们得赶紧离开小岛,否则会要被太阳升起时的万丈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大鸟背着阿三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阿三睁眼一看,乖乖,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哪里还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转眼天快亮了,大鸟催促他快走,阿三总是说"再等等"。大鸟看情形不对,丢下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顷刻间,太阳一下子升了起来,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鸟这个气,白白背着阿三飞了这么远,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对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鸟又飞回了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顾吃,却忘记了时间,太阳又一次升起,这次这只贪婪的大鸟和阿三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晨钟暮鼓

  【成语故事】洛阳附*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十万尊,艺术水*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累赘冗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隋文帝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义的文风害人不浅,大家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对大隋江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于是,他真的听从李谔的意见,颁布政令,要求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出处】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晋·潘岳《在怀县》诗

  【解释】宠:宠爱。受宠**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相*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宠辱若惊

  【成语造句】

  ◎ 县府大门前一对石狮,见惯清朝的'黄龙旗,目睹过辛亥年间的五色旗,早已宠辱不惊,惟留一身岁月斑驳痕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楚囚对泣

  【成语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出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晋书·王导传》

  【解释】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相对发愁

  【相*词】悲观失望、束手无策

  【反义词】谈笑自若、败而不馁

  【成语举例】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对泣耶?  清·陈康祺《郎潜记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舟访问齐国,派公子冯出使晋国。

  当时,从楚国到齐国必经宋国;从楚国到晋国必经郑国。按规定,从别国经过,事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可是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可以轻视别国,不把宋国和郑国放在眼里,所以就没有通知宋国和郑国。

  临行前,申舟担心地对楚庄王说:“郑国明于事理,到晋国去不向它借路还关系不大;可宋国不讲情面,到齐国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会被他们杀死。”

  楚庄王说:“不用担心,假如他们真敢杀你,我就替你报仇。”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

  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楚军把宋国围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国被逼无奈,只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

  晋景公欲派援兵去帮助宋国解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极力反对,他对晋景公说:“我们不能派兵帮宋打楚,古话说的好,‘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现今的楚国正在兴旺时期,楚国的强盛是上天赠与它的,别人不能与它相争。我们晋国再强大,也不能违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晋景公仍然犹豫不决,他说:“人家有难相求于我们,我们竟不加理睬,这有点说不过去吧?我感到耻辱。”

  伯宗进一步劝道:“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泽里难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难免有斑点。因此说,国君有时不免要含耻忍辱,这是小毛病损害不了大德。”

  听了伯宗这番道理,晋景公才决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沉默寡言

  唐朝时期,梁崇义由于臂力很大成为长安城赫赫有名的人,他能够随意的把长兵器卷曲起来。他投靠到*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来瑱并来到了襄阳。梁崇义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时在来瑱帐下没有什么话说,在大家眼里是个成熟稳重的人,也因此他逐步地升到了偏将的军职。宗宝应元年,来瑱去京城拜见皇帝时受到到他人诬陷而被杀。来瑱的将士们听说以后都逃回了襄阳,此时群龙无首,来瑱的将士们都在议论纷纷由谁来担任新的首领。此时军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有梁崇义、薛南阳、李昭,他们三人彼此推三阻四,都不能决定由谁来当家作主。此时将士们开诚布公地说:“梁将军为人持重,我们都认同襄阳的部队由他来常管。”于是大家便一致推举梁崇义为帅。梁崇义掌管部队后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并封他为节度使。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4)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精选10篇)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这本书有许多许多的故事有“春秋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林汉达的心血,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一生的知识结晶。记录了历史上一件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一些成语典故。每一个章节都写得栩栩如生,读起来不那么枯燥,都是那么活灵活现。我也在其中领会到一些道理。比如说第一篇故事“千金一笑”这篇故事出现在两千七百多年一前,讲述了一个周幽王为了看到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烽火台,引起了战争,最后周幽王的儿子就是周*王带兵打退了敌兵,大家封他为天王的故事。这故事恰好反映了现代人们的心态,为了自己的私欲,毁了自己的一生。还有一篇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人们常称的管鲍之交,现在形容人们之间最真诚的友谊,就像是管鲍之交一样,其实这也是有历史典故的。这个事件发生在郑国,那时候郑国很强大,当时也有不少的诸侯国,像齐、鲁、宋、卫、陈等。

  郑庄公在郑国为国卖力,忧国忧民,又是很能干的国君,他跟许多人有来往,而且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的意见,连周朝的天王都怕他三分,拿他没奈何。他一死,四个儿子都要抢夺君位,闹得郑国没有一天太*的日子,每天都鸡犬不宁。最后老四继承了君位,郑国就渐渐衰弱下来了。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他的母亲是鲁国人,另一个叫公子小白,母亲是莒国人。这两个公子的师傅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是古时候最要好的朋友,然后他们互帮互助,把两位公子的关系弄好了,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友谊的重要性,人们不能失去友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取得更大的成就。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所长进.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推荐大家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最*,我读了一本好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先生之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讲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我对于书中的"饱不忘饥"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后又攻打了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在楚成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我非常喜欢历史,在寒假里我读了《岳飞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水浒传》、《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等。其中最好看的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让我受到启发的'是“千金一笑”这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周朝的周幽王光讲究吃喝玩乐、沉迷于酒色。不顾国家大事。有个大臣叫褒珦,他劝周幽王好好管理国家大事,周幽王反而大怒,把褒珦下了监狱。褒家人为了替褒珦赎罪,就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献给幽王。周幽王把褒珦放了,就整天跟美人玩。但美人整天不笑,幽王下了一个赏格:谁能把美人逗笑一下,就赏一千金(周朝把铜子说成金)。这时有个小人叫虢石父,他出了个坏点子让美人冷笑了一下。那个坏点子是:让幽王点起峰火台,别的诸侯发兵来救。结果他们白跑一趟。都气乎乎的走了。后来西戎真打来了,幽王再次点燃峰火台,这次一个救兵也没来。因为诸侯们又以为幽王在骗自己。幽王和虢石父被杀了,美人也被抢走了。

我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作皇帝(或领导)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沉迷于酒色,更不能失信于别人。而我的任务是学*,不能痴迷于游戏。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unjs.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unjs.com/dushubiji/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子,在第十届读书节期间,我读的书有:《水浒传》、《点亮小橘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其中最好看的书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故事。其中最让我收到启发的是《千金一笑》。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那时候,周朝的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也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老大臣褒珦劝周幽王好好管理国家,爱护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里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后非常生气,把褒珦下了监狱。褒珦的家里人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取名叫褒姒送给周幽王,周幽王一高兴,把褒珦放了。

  可是褒姒在宫里天天不开心,老悄悄地流眼泪。周幽王就下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古时候把铜叫做金子)这时,有个拍马屁的下流人物叫虢石父,虢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个坏点子:让周幽王点着烽火台,让临*的诸侯发兵来救援,结果让诸侯白跑一趟,一个个气得肚子都破了。后来西戎真打进来了,周幽王再次点着烽火台,一个救兵也没有来,因为诸侯又想着和上次一样。结果,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让西戎杀了,连那个老关在宫里没有真正开过一次笑脸的褒姒,也给他们抢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要好吃懒做,更不能欺骗他人,否则会害了自己。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最*,我读了一本好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先生之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讲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我对于书中的"饱不忘饥"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后又攻打了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在楚成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写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共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韩信拜将、三顾茅庐、暗箭伤人、完璧归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韩信没成名时,*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别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他一会儿,就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周围的'人都取笑他,还得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韩信当时虽当众**,可心怀大志,一心成就末来。后多亏遇到了承相萧何,由于萧何三番五次的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汉王同意重用,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智勇双全后来他就成为了大英雄。

  本书的内容虽是讲述历史,但故事情节却深深的吸引着我,阅读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通过阅读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一些历史典故,丰富了我的文化知识。书里的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特推荐大家都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谈话。”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爷爷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后又攻打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重耳在楚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吉必信,竹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的故事。

  韩信没成名时,*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可有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

  看到这里,我有许多感受。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吵架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去,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心中像堵了个东西一样,无法专心致志学*读书,。想想韩信的肚量,这样做有意思吗?韩信为什么不和污辱他的人拼个你死我活呢?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吗?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了嘛!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明确大志向。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为他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计较,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终成了汉军总司令——大将军,何况有时和你作对的人使你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坚定。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要胸怀宽广,和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所长进。

  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推荐大家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当我看到这本5厘米厚、跟字典没多少区别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时,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兴趣。但为了完成暑假作业,我被迫翻开了这本"字典",突然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乏味,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一下子,我的劲头上来了。我开始认真读这本书,日日夜夜,每天都读。终于读完了从《春秋故事》、《战国故事》到《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120多个历史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

  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他们一块做买卖,一块打仗。买卖是合伙的,管仲家里穷,于是鲍叔牙本钱出得多。可是,他们赚了钱,鲍叔牙让管仲多拿钱,自己却没有多少;一出兵,鲍叔牙跑在管仲的前头。退兵的时候,鲍叔牙又跑到管仲的后头。人们都说管仲贪生怕死,可是鲍叔牙却替管仲分辨。这个故事告诉我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处处讲诚信。我想,如果我们学*上,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一定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其中就有著名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完后,我深深被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书中有五个大章节,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国家最高“头儿”也从称霸王到称皇帝。书中描写的人物很多,而且都很有特点。寤生:皇帝,聪明,有计谋。颖考叔:聪明,点子特别多,是个英雄好汉,而且武艺高强,直心肠儿。瑕叔盈:身体十分强壮,武艺高强。管仲:对主人忠诚,战术高明。鲍叔牙:善解人意,总是帮助朋友。齐桓公:机灵,但性子急。第三次打仗时就因性子急打了一个打败仗,十分羞愧。孙膑:计谋好,战术英明,但却被好朋友利用、暴打,他们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十分厉害,战国史上十分有名。

  书中的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春秋故事中的鲍管之交。从前,齐国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这本书让我再次走进美好的战争历史,并且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喜欢这本书。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5)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猿人,发展到现代的各种发明,以及困难,这本书将告诉你中国的由来。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代》。四章。

  我最喜欢的是《*现代》的第一章,这一章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在清代的时候是多么的弱小:在清朝末年,中国就像是没有蜜蜂的蜂巢,被一群饿狼围着,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让这群人为非作歹。英国人首先来进攻,开着炮舰,厚着脸皮竟然来卖。还好碰到英雄林则徐,一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害人的。英国人起得乱叫,竟然向我们开起了枪,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烧杀抢劫,一个都不放过,难道这是我们的错吗,英国人还挽着法国人,来一起抢劫,胆子越来越大,还放火烧了圆明园,趁机占领了黑龙江,又打新疆的主意,真是欺人太甚。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和汗水,希望大家也一起读这本书。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暑假。费了我很长时间才把《历史人物故事》看完。这本书从中华人民的祖先——轩辕黄帝,一直详细介绍每一个朝代所有的著名人物。有:大禹、孔子、孙子、扁鹊、司马迁、孔明、刘备等100多个故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关羽和魏征。为什么这两个人令我印象最深刻呢?因为关羽是天下仁义之士,魏征是个敢于向皇帝——李世民说真话的丞相。

  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在战乱中失散了,关羽暂时依附曹操。但如果有兄长刘备的消息,就会去找刘备。有一天,有人告诉关羽刘备的下落,很快就找到了刘备。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要把未满18岁身体强壮的男子抓去当兵。魏征就对李世民说了许多道理。后来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

  看完了这两篇故事,令我受益匪浅。我们不能贪图富贵的享受,而背叛以前结盟的兄弟。如果你和某个人结拜为兄弟就不能心口不一,就不能反悔。我读了魏征的故事后感受到了,要敢于说真话,表示不满的要勇于向别人提出意见。所以,我们不能做自己有意见,又不敢向别人说真话的人。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新课标》和《新课标解读》,通过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方式。为倡导新的学*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不辞辛苦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体验性学*等新的学*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一学期的学*,我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学生也变得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回答问题了,也愿意学历史了。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暑假里我又读了一遍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此书目录以成语形式排列,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1050年。

  故事的开始是周幽王被西戎打败,他的儿子周*王迁都洛阳,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郑庄公是个精干的国君,所以国家很强大。不过郑庄公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抢夺君位,大儿子刚即位,老二就把他轰走,老二做了国君,老三又把他杀掉。这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打算扩张势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设计立年幼的老四为国君,使得郑国的实力从此缩小。这就是历史上的“兄弟相残”。

  齐襄公既凶恶又荒唐,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生存都到别的国家逃命去了。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这两个师傅是至交。齐襄公死后,齐国有人把公子纠接到齐国,可是公子小白却先到了,最终公子小白成为齐国的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出了个主意,用公子纠来交换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有了这两个旷世奇才辅佐,齐桓公很快成了霸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管鲍之交”。

  后来先后出现了四个霸主,分别是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吴越两霸,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发奋图强,最终成为霸主。

  书中“唇亡齿寒”讲述了虞君不懂相互依存团结,才长久生存的道理导致虞国灭亡;“韩信拜将”中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大志向;“四面楚歌”中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三顾茅庐” 刘备真心诚意的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终于取得战果传为佳话……

  作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词讲究、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能学会为人要胸怀宽广、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与人要友好相处、戒骄戒躁。学*上要不耻下问、好学上进、自强不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祖国更加强大的愿望努力拼搏!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6)

——中国历史读书心得实用5份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希望没有战争的人。

  让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宽广,不能做坏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希望没有战争的人。

  让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宽广,不能做坏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这一切,填补了我脑海中的很多知识空白,加深了对祖国悠久灿烂文明史的认识。使我强烈的感受到祖国历史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时无刻不让炎黄子孙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们使历史更加辉煌,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孔子的大智慧,屈原的高洁,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这些诗人、军事家、政治家都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有太对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学不完的知识。

  现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墙走走,看那厚厚的砖墙承载了多少智慧和艰难。

  作为崭新世纪的新一辈,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为我们谱写的历史填上辉煌的一笔吗?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菁选(扩展7)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5)份

  在9,10月份,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它是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经典。它是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故事,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林汉达编写的。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暑假,我在老师推荐的书中选了一本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眨一看,这本书厚厚的,让我觉得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有许多有趣的历史人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一看目录我就被惊呆了,里面果然有许多小故事,一小篇一小篇的,记录着中国从春秋到三国归晋的无数历史故事,如有《千金一笑》、《兄弟相残》的春秋故事;有《鱼肚藏剑》、《卧薪尝胆》的战国故事;还有西汉、东汉直到三国归晋的许多故事。看得我眼花缭乱。

  在书中,让我记得最牢的.有一个叫《管鲍之交》的故事。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在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子时,虽都对主子忠心耿耿,但当鲍叔牙帮逃难的小白做了齐恒公打败了对方时,不忘救出自己的朋友让他和自己一起侍奉自己的主子,还不在乎管仲的职位比自己高。这样的朋友情谊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高尚。在我们现在,朋友之间不也应该这样吗?坦诚相待,处处讲诚信,这样无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如果我们学*上,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一定没有什么能难到我们的。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国王,能重用人才,君臣之间像朋友一样,这样他也得到了许多的人才、朋友、手下。他治理的国家也兴旺发达。在《管鲍之交》这个故事中的小白,他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一个逃难的人到一方霸主,这着实让我无比的惊讶,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身上有我们值得学*的勤奋和刻苦,更有他的聪明,善用人才。我们学*要努力,也要讲究方法,苦读书不如巧读书也!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许多有名人物,喜欢书中的许多有趣故事,同时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真不愧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故事,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林汉达编写的。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暑假,我在老师推荐的书中选了一本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眨一看,这本书厚厚的,让我觉得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有许多有趣的历史人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一看目录我就被惊呆了,里面果然有许多小故事,一小篇一小篇的,记录着中国从春秋到三国归晋的无数历史故事,如有《千金一笑》、《兄弟相残》的春秋故事;有《鱼肚藏剑》、《卧薪尝胆》的战国故事;还有西汉、东汉直到三国归晋的许多故事。看得我眼花缭乱。

  在书中,让我记得最牢的有一个叫《管鲍之交》的故事。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在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子时,虽都对主子忠心耿耿,但当鲍叔牙帮逃难的小白做了齐恒公打败了对方时,不忘救出自己的朋友让他和自己一起侍奉自己的主子,还不在乎管仲的职位比自己高。这样的朋友情谊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高尚。在我们现在,朋友之间不也应该这样吗?坦诚相待,处处讲诚信,这样无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如果我们学*上,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一定没有什么能难到我们的。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国王,能重用人才,君臣之间像朋友一样,这样他也得到了许多的人才、朋友、手下。他治理的国家也兴旺发达。在《管鲍之交》这个故事中的小白,他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一个逃难的人到一方霸主,这着实让我无比的惊讶,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身上有我们值得学*的勤奋和刻苦,更有他的聪明,善用人才。我们学*要努力,也要讲究方法,苦读书不如巧读书也!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许多有名人物,喜欢书中的许多有趣故事,同时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真不愧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