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

日期:2022-11-26 00:00:00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

  万事俱备, 成语故事只欠东风【释义】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大江东去,*旌旗漫卷,鼓角争鸣,三方智者斗勇。

  孙权与曹操的大军隔江对峙,一场恶战在赤壁北岩附*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事代表,应东吴之邀,参与以周瑜为总指挥的对曹军的联合作战部署。

  战前,交战双方互相派遣间谍刺探军情。

  曹操派周瑜当年的同学蒋干过江,以老同学的身份住在东吴的大营之中,接着又派荆州降将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计,他表面上对曹操派来的这三个人摆出一副信任的态度,暗中却对他们严加监视。

  然后,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他们,向曹军传递虚假的军事情报,并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东吴老将黄盖与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计,由他建议东吴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将黄盖一顿痛打。

  黄盖则以此为借口向曹操诈降。

  然后,由东吴的谋士阚泽替黄盖送信,表示愿意降曹,对周瑜进行个人报复。

  曹操听说东吴有人来降,便亲自接见了阚泽,他先表示怀疑,可是随后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证实黄盖确实被周瑜狠狠地打过,这才信以为真。

  周瑜看到黄盖诈降成功,又请住在东吴的奇士“凤雏”庞统继续用计。

  蒋干过江后,白天闲极无聊,便四处游逛,“巧遇”庞统。

  蒋干知道庞统是一代高士,便劝说庞统投奔曹操,将来做番大事业。

  庞统对蒋干说,他正求之不得,便拿着蒋干的书信过江与曹操相见。

  曹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惯于水战,一上船就晕船,一个个东倒西歪。

  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建议他们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

  于是曹军的士兵们在联接在一起的战船上操演阵法,与在陆地上一样*稳,曹操见了,赞赏庞统这种做法的高明。

  曹操做梦也没有料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周瑜火烧曹军而预先做下的准备工作和设下的圈套。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整天北风呼啸,将火烧向曹营必须有东风吹拂,但这时却不是刮东风的时候,去哪里唤东风呢?为此事,周瑜一筹莫展,坐卧不安。

  因为没有东风,他以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不得已,周瑜装起病来,躲在大帐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计。

  大战在即,总指挥却病倒大帐,这可急坏了东吴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东流。

  谋士鲁肃更是万分焦急。

  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探病的名义来到周瑜的大帐中。

  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周将军的病,在下能治,将军只要看了我开的药方,就会立即康复!”说完,在他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行小字。

  周瑜看罢,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请求诸葛亮帮忙。

  诸葛亮说:“将军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当义不容辞!”诸葛亮通晓天文,早已测出*日必有东风。

  周瑜凭借诸葛亮的东风,将曹操的大军烧得应战。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

  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于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准备进攻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统一天下。

  当时,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懦弱无能,不战而降。公元208年,曹操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于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被追来得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

  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想说服孙权一起抵抗曹操。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也想和刘备一起抗曹。

  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筋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孙权听了大喜,于是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着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给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地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作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大半。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惨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成语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成语举例: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分句;指等待时机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三国时期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曹操率领几十万人马,驻扎在长江的中游,想要打败刘备之后,再灭东吴。刘备为此派诸葛亮去联合东吴的大将周瑜,共同对付曹操。

  当时曹操兵多将广,蜀汉与东吴联合起来也无法抵抗。诸葛亮和周瑜研究的计一策是用火攻取胜。一于是便请庞统去向曹操献“连环计”,把曹操的兵船连接起来,说是这样可使船不致过于摇晃,士兵的疾病就可以减少。曹操采纳了这个办法。

  一切都准备得很顺利。可是周瑜想起这是冬天,风山西北刮向东南,自己的船在大江南岸,曹操的船却在北岸,如果用火攻,西北风一来,不仅不能烧毁一曹军反而会把自己的船烧掉,不禁急得直叶鲜血,病倒在床。诸葛亮去看他,他义不愿说实话,只应付说:“人有:“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神秘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能预料得定呢?”周瑜觉得诸葛亮的.答复,话中有话,便连忙问诸葛亮有什么药方可以治好他的病。诸葛亮写了于六个大字,递给周瑜。上面写着:

  “欲破首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觉得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便和诸葛亮一块想解决的办法。后来诸葛亮预测好了冬季风向将变为东风,于是在风向转时,就开始进攻,放火烧向曹船。风助火势,曹操的兵船是连环连住的,拆又拆不开,所以就烧个精光。

  后来人们就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1)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故事3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故事1

  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准备进攻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统一天下。

  当时,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懦弱无能,不战而降。曹操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于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被追来得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

  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想说服孙权一起抵抗曹操。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也想和刘备一起抗曹。

  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筋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孙权听了大喜,于是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着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给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地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作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大半。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惨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故事2

  大江东去,*旌旗漫卷,鼓角争鸣,三方智者斗勇。

  孙权与曹操的大军隔江对峙,一场恶战在赤壁北岩附*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事代表,应东吴之邀,参与以周瑜为总指挥的对曹军的联合作战部署。

  战前,交战双方互相派遣间谍刺探军情。

  曹操派周瑜当年的同学蒋干过江,以老同学的身份住在东吴的大营之中,接着又派荆州降将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计,他表面上对曹操派来的这三个人摆出一副信任的态度,暗中却对他们严加监视。

  然后,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他们,向曹军传递虚假的军事情报,并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东吴老将黄盖与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计,由他建议东吴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将黄盖一顿痛打。

  黄盖则以此为借口向曹操诈降。

  然后,由东吴的谋士阚泽替黄盖送信,表示愿意降曹,对周瑜进行个人报复。

  曹操听说东吴有人来降,便亲自接见了阚泽,他先表示怀疑,可是随后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证实黄盖确实被周瑜狠狠地打过,这才信以为真。

  周瑜看到黄盖诈降成功,又请住在东吴的奇士“凤雏”庞统继续用计。

  蒋干过江后,白天闲极无聊,便四处游逛,“巧遇”庞统。

  蒋干知道庞统是一代高士,便劝说庞统投奔曹操,将来做番大事业。

  庞统对蒋干说,他正求之不得,便拿着蒋干的书信过江与曹操相见。

  曹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惯于水战,一上船就晕船,一个个东倒西歪。

  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建议他们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

  于是曹军的士兵们在联接在一起的战船上操演阵法,与在陆地上一样*稳,曹操见了,赞赏庞统这种做法的高明。

  曹操做梦也没有料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周瑜火烧曹军而预先做下的准备工作和设下的圈套。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整天北风呼啸,将火烧向曹营必须有东风吹拂,但这时却不是刮东风的时候,去哪里唤东风呢?为此事,周瑜一筹莫展,坐卧不安。

  因为没有东风,他以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不得已,周瑜装起病来,躲在大帐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计。

  大战在即,总指挥却病倒大帐,这可急坏了东吴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东流。

  谋士鲁肃更是万分焦急。

  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探病的名义来到周瑜的大帐中。

  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周将军的病,在下能治,将军只要看了我开的药方,就会立即康复!”说完,在他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行小字。

  周瑜看罢,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请求诸葛亮帮忙。

  诸葛亮说:“将军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当义不容辞!”诸葛亮通晓天文,早已测出*日必有东风。

  周瑜凭借诸葛亮的东风,将曹操的大军烧得应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故事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曹操率领几十万人马,驻扎在长江的中游,想要打败刘备之后,再灭东吴。刘备为此派诸葛亮去联合东吴的大将周瑜,共同对付曹操。

  当时曹操兵多将广,蜀汉与东吴联合起来也无法抵抗。诸葛亮和周瑜研究的计一策是用火攻取胜。一于是便请庞统去向曹操献“连环计”,把曹操的兵船连接起来,说是这样可使船不致过于摇晃,士兵的疾病就可以减少。曹操采纳了这个办法。

  一切都准备得很顺利。可是周瑜想起这是冬天,风山西北刮向东南,自己的船在大江南岸,曹操的船却在北岸,如果用火攻,西北风一来,不仅不能烧毁一曹军反而会把自己的船烧掉,不禁急得直叶鲜血,病倒在床。诸葛亮去看他,他义不愿说实话,只应付说:“人有:“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神秘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能预料得定呢?”周瑜觉得诸葛亮的答复,话中有话,便连忙问诸葛亮有什么药方可以治好他的病。诸葛亮写了于六个大字,递给周瑜。上面写着:“欲破首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觉得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便和诸葛亮一块想解决的办法。后来诸葛亮预测好了冬季风向将变为东风,于是在风向转时,就开始进攻,放火烧向曹船。风助火势,曹操的兵船是连环连住的,拆又拆不开,所以就烧个精光。

  后来人们就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2)

——名落孙山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名落孙山成语故事1

  【拼音】míng luò sūn shān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后。指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近义词】榜上无名

  【反义词】金榜题名

  【成语故事】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成语故事2

  宋朝时候,有个叫孙山的读书人,他爱说笑话,被称为“滑稽才子”。有一年乡试(旧时在省城举行选举人的考试)又到了,孙山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去应考。临行前,邻村有人托孙山帮忙,带上他的儿子一同去省城应考。孙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来到省城,报了名,一同参加了考试。

  发榜那天,孙山赶到张榜的地点。他挤在人群中,瞪着大眼睛,从头起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可总是不见自己和乡邻那个孩子的名字。正当他灰心失望的时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定睛细看正是“孙山”二字。他惊喜若狂,连连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孙山一时兴奋,决定当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名落孙山成语故事3

  【拼音】míng luò sūn shān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后。指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近义词】榜上无名

  【反义词】金榜题名

  【成语故事】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3)

——以卵击石成语故事3篇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

  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以卵击石的意思: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注音】yǐ luǎn jī shí

  【出处】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荀子·议兵》

  【解释】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不量力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卵投石、不自量力

  【押韵词】出言吐词、尺枉寻直、瞎马临池、分毫不值、夸大其词、气壮理直、争长黄池、含糊其辞、洗手奉职、一钱不值、......

  【年代】*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到齐国去的路上碰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他脸色不好,不宜前去。墨翟根本不相信他的这一套,说算命先生是迷信,迷信是战胜不了真理的,拿迷信来否定真理就好比以卵击石,对真理毫无损伤

  【示例】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例句】

  ◎ 武汉是军事重地,敌人大军云集,虽然此时蒋、冯、阎大战正在酝酿,但红一师若去攻打武汉,实是以卵击石。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

  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以卵击石的意思: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4)

——害群之马成语故事 (菁华3篇)

  【注音】hài qún zhī mǎ

  【出处】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庄子·徐无鬼》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危害集体的人

  【结构】偏正式

  【相*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砖加瓦、雍容尔雅、熟羊胛、富商大贾、强不犯弱,众不暴寡、片鳞碎甲、虚舟飘瓦、......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

  【示例】赶走害群之马的走狗!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成语造举】

  ◎ ,限期上班,拒不上班者,将予严肃处理;对斗殴闹事的“害群之马”

  ◎ 将这样的害群之马及时地从政法队伍中清除出去,并依法予以惩处,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改善执法状况的当务之急。

  ◎ 但是,应聘的编辑和记者中也有害群之马,他们沦为记者中的另类,成为假新闻的主要制造者。

  ◎ 与艺术家相处千万不能过于认真,以我们惯常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处世之道苛求他们,十有八九会认为他们是害群之马,傻瓜,不检点,神经病。

  ◎ 我们这样的法,除*阶级和少数害群之马外,对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只有感到方便而不会感到是束手束脚的,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

  ◎ ,反过来去勾引男性犯罪,甚至成为玩弄男性,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

  ◎ 这两段话里用了"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分庭抗礼"、"取而代之"、"招兵买马"等成语,就不只是讲得极其形象,而且是极其深刻的揭露了右派分子的蓄谋已久企图使资本主义复辟,让社会主义*的**,并表现了我们对于这一小撮害群之马极端蔑视的阶级感情,这比用一般的语词就更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成语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成语解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典故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成语故事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次,黄帝要去具茨山,却在襄城迷了路。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放马的`男孩,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什么地方吗?”男孩回答说:“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院的住处吗?”男孩也回答说知道。黄帝听后心里很高兴,说:“小孩,你真了不起,既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院住的地方。那我再问你,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前几年,我在外游历,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对我说:‘你在外游历的时候,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打算去更多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罢了。”黄帝觉得男孩很聪明,便再次要男孩回答究竟如何治理天下。男孩只得说:“治理天下的人,其实与放马的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要将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很满意男孩的回答,称他为“天师”,并恭恭敬敬地对他拜了几拜,然后才离开。

  害群之马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一次,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方才退去。

  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5)

——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菁华3篇)

  成语释义:

  比喻遭到暂时的损失,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也指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来源追溯:

  《淮南子·人间训》:*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故事链接:

  从前,在西北某个要塞附*,住着一个老翁。一天,他儿子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无法去寻找,为此很懊丧。附*的人知道后,都来安慰他。

  可是,失主的父亲却毫不在乎地对大家说:“丢失了一匹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大家对他话的意思不理解,也不便询问,只好离去。

  过了几个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逃失的马忽然回来,并且带来一匹高大的骏马。附*的人知道了,纷纷来庆贺,并认为老翁先前讲的话很有道理。

  不料,老翁对此并不感到高兴,反而冷冷地说:“逃失的马回来了,还带来一匹骏马,但怎么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坏事呢?”大家听了,心里都有些纳闷:这老翁太怪了,明明是件好事,怎么又去想到坏事呢?

  老翁的话又讲对了。儿子很喜爱那匹骏马,经常去骑它。不料一次不慎摔下,跌折了脚骨,带来了不幸。附*的人都上门去慰问。想不到老翁又说了大家不能理解的话:“跌折了脚骨,又怎么知道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果然,一年后,塞外的匈奴兴兵入侵。老翁家附*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去作战,结果大多数战死,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有的因此而死去。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脚跛,未被应征入伍,从而和老翁都保全了性命。

  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祸与福是经常连在一起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因为迟到了几分钟,错过了一趟回家的火车,但他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与他同样错过火车的漂亮姑娘,他们最后竟然成为一段美好的姻缘。

  【出处】《淮南子·人问训》。

  【释义】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他们一家人以养马为生,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群中,有一匹马不知什么原因,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跑来安慰他。塞翁却不以为意,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各位有心了。丢了一匹马,不是什么大的损失,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邻居们听了个个疑惑不解。没过几天,塞翁家的那匹迷途老马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邻居们听说了,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有远见。这时的塞翁却满脸愁容,他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白白得到了一匹马,谁知道会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灾祸呢?”塞翁的话又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这匹胡人骑的`骏马,塞翁的独子喜不自禁,天天骑马兜风。有一天,他因一时疏忽,竟从飞驰的马上掉了下来,命虽然保住了,但摔伤了一条腿。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前来慰问,塞翁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独子因为是个跛子,免服兵役,所以也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成长心语】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人不应该为表面得到的而沾沾自喜,认识任何事物,应该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将得失看淡一点,人生会更幸福。

  【出处】《淮南子·人问训》。

  【释义】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他们一家人以养马为生,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群中,有一匹马不知什么原因,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跑来安慰他。塞翁却不以为意,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各位有心了。丢了一匹马,不是什么大的损失,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邻居们听了个个疑惑不解。没过几天,塞翁家的那匹迷途老马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邻居们听说了,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有远见。这时的塞翁却满脸愁容,他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白白得到了一匹马,谁知道会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灾祸呢?”塞翁的话又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这匹胡人骑的骏马,塞翁的独子喜不自禁,天天骑马兜风。有一天,他因一时疏忽,竟从飞驰的马上掉了下来,命虽然保住了,但摔伤了一条腿。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前来慰问,塞翁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独子因为是个跛子,免服兵役,所以也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成长心语】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人不应该为表面得到的而沾沾自喜,认识任何事物,应该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将得失看淡一点,人生会更幸福。


成语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菁华3篇)(扩展6)

——抱佛脚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这里的人,都非常崇尚佛教,老百姓们经常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

  有一个叫余明的人,一天他喝醉了酒,手里拿着一个酒坛,一边歪歪扭扭地往家走,一边还在不停地喝着。走着走着,他遇到了一个朋友,两人说着说着,就争吵起来。他不服气,东倒西歪地拿起酒坛向对方砸去,结果被扭送到了官府。

  到了官府,他的酒被吓醒了,听到自己要被治罪,他后悔莫及,“哇哇”大哭起来。他哭着对县官说:“我想请求您让我去寺庙里拜一次佛。”县官听后,疑惑不解地问:“到了这时候,你怎么想到要拜佛呢?”余明擦了一把眼泪,哭泣着说:“母亲*时教导我要经常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多做善事。现在不去,以后就没有机会按母亲说的去做了。”

  县官见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原谅了他,说:“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这次就算了吧,你快点去烧香拜佛,以后多做点善事,不要再作恶了。”

  于是,余明来到寺庙里,抱着大佛的.脚,认真地忏悔起来。

  “抱佛脚”这个成语就是从俗语“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而来,它的意思是*时不作准备,临时仓惶补救。

  出处:民间传说。

  意思:形容*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行为。

  古时候,云南的人都信奉佛教。有一次,一个死囚趁月黑风高之际,翻墙越狱逃跑了。第二天,官府发现犯人跑了,派出兵丁四处搜捕。那个罪犯跑了一天一夜,又饥又渴,精疲力尽。他看着追捕他的人越*,知道自己难以逃脱,便一头扎进一座古寺,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经典语句,佛像高*严,罪犯的肩头正与佛像的脚齐,他一见佛像,心里就悔恨不已,痛恨自己没有听佛祖的教诲,以致犯下了死罪,于是便抱着佛像的脚大哭起来。他边哭边磕头,边磕头边哭,把头都磕破了。追捕的差役被他真诚的忏悔感动了。于是转告官府,请求宽恕他的过,官府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后来,随着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故事演变成了一句成语。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这里的人,都非常崇尚佛教,老百姓们经常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

  有一个叫余明的人,一天他喝醉了酒,手里拿着一个酒坛,一边歪歪扭扭地往家走,一边还在不停地喝着。走着走着,他遇到了一个朋友,两人说着说着,就争吵起来。他不服气,东倒西歪地拿起酒坛向对方砸去,结果被扭送到了官府。

  到了官府,他的酒被吓醒了,听到自己要被治罪,他后悔莫及,“哇哇”大哭起来。他哭着对县官说:“我想请求您让我去寺庙里拜一次佛。”县官听后,疑惑不解地问:“到了这时候,你怎么想到要拜佛呢?”余明擦了一把眼泪,哭泣着说:“母亲*时教导我要经常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多做善事。现在不去,以后就没有机会按母亲说的去做了。”

  县官见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原谅了他,说:“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这次就算了吧,你快点去烧香拜佛,以后多做点善事,不要再作恶了。”

  于是,余明来到寺庙里,抱着大佛的脚,认真地忏悔起来。

  “抱佛脚”这个成语就是从俗语“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而来,它的意思是*时不作准备,临时仓惶补救。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