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ǐng bǐ】
秉笔,读音bǐngbǐ,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执笔。
执笔。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録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拆字
秉笔
英文翻译
to hold the pen; to do the actual writing
造句
- 皇帝口述的命令也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由朱笔记录,再由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 鲁迅先生一息尚存便秉笔直言,抨击黑暗的现实,指斥部分文人的无耻。
- 我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写作上秉笔直书,毫不夸大其词。
- 章具豪放不羁之才,行文如天马行空,恣意驰骋,连下联中重用两“心”字亦未加注意,可能是秉笔愤书,一挥而就所致。
- 安壁县衙内书房,知县林从之正在秉笔伏案,师爷丁志沈疾步迳入,一时忘了叩门。
- 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民主报人,他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编辑家,又是一个秉笔直书的时评家。
- 班固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著名的编辑学家,从他编著的图书中可以分析出他的编辑思想,即宣传儒家思想、关注民生、秉笔直书、既继承又创新。
- 尽管他有着难言的隐痛,但他仍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记录着史实,终著成不朽名作。
- 明燕王朱棣兵变夺取帝位,方孝孺秉笔直书“燕贼篡位”,被杀,灭十族。
- 历史上的史家都怕得罪当朝,事一关联当世,所谓秉笔直书更难做到。
- 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 史家对“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执着追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史家自身素养的规范,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 这篇文章的视角独特,秉笔直抒,入木三分,一气呵成.
- “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宋代诗人更是常把他与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相提并论。
- 秉笔直书:……你现在在哪?绝地生:西城门。
- 客氏被熹宗封为“奉圣夫人”,他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
- 方谦看向秉笔直书,后者摇了摇头。
- 1620年,他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并兼管东厂。
- 方谦和秉笔直书统一战线地认为,把技能喊出来根本就是个羞耻play,偶尔得瑟得瑟就行了,用不着次次都来。
- 负责国家档案的齐太史不动声色,秉笔直书“崔杼弑庄公”。
- 他日清朝应秉笔,党人碑后勒遗文’。
- 张诚斥逐后,由田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孙逻为提督东厂太监。
- 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彰往察来、古为今用是它的功能。
- 于是魏忠贤不仅得到了紫禁城里最有权势的女人,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
- 可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尔等当年劣行,早已牢刻在历史耻辱柱上。
-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
- 天启元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被罢免,按照惯例应该由秉笔太监王安接任。
- 他的同乡后进吴光耀,则不以乡贤阿私为然,访求旧闻,秉笔直书,痛陈湘军之敝。
- 春秋有董狐之笔,恶不掩,善必彰,当年赵盾弑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连杀数名史官,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 而按照明朝的制度,这个掌东厂的太监,通常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第一人担任,可见不是寻常人物。
- 没过多久,他靠自己的花言巧语讨得魏朝的欢心,在他22岁时就已经由一名普通的杂役太监转到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的孙暹手下,负责管理库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