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cáo wèi】

[ cáo wèi ]

1.朝代名。即三国魏。因系曹氏所建,故后称曹魏,以别于拓跋魏。

2.指《诗·国风》中的《曹风》、《魏风》。

  1. 朝代名。即 三国 魏 。因系 曹 氏所建,故后称 曹 魏 ,以别于 拓跋魏 。

    《旧唐书·地理志一》:“ 曹 魏 之时,三分鼎峙。” 明 王逢 《赵善长山水》诗:“隐若 赤壁 垒,势压 曹 魏 邦。”

  2. 指《诗·国风》中的《曹风》、《魏风》。

    《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

拆字

英文翻译

Cao Wei, the most powerful of the Three Kingdoms, established as a dynasty in 220 by Cao Pi 曹丕, son of Cao Cao, replaced by Jin dynasty in 265

造句

  1. 父亲是曹魏的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母亲曹氏是曹魏德阳乡主,舅父是曹魏的大将军曹真。
  2. 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3. 纵观孙吴初年不仅在江南地区推行了屯田制度,而且也采用了曹魏的户调制度,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4. 本文认为此制并非东吴独创,而是借鉴并综合曹魏的户调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而来。
  5. 自耕农是曹魏时期生产战线上的主要生产者。
  6. 三国鼎峙,军事对抗成为常态,曹魏与蜀汉的参军逐渐演化成正式的官衔。
  7. 曹魏正始年间,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文化领域展开激烈斗争,双方极力争取学术精英的支持。
  8. 曹魏建立户调制为北朝继承,孙吴最初则继续推行汉制,并结合曹魏制度做了改革。
  9. 姜维拼光了蜀国所有钱和物资,是个曹魏和司马氏潜在的卧底。
  10. 曹魏时期,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曹魏代汉和晋代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
  12. 在赋论史上,曹魏赋论以创新大于继承的特质开启了中古赋论的新篇章。
  13. 这一城制初具于东汉后期,经曹魏、后赵、东魏、北齐不断改进,最终在邺南城的制度中得到总结。
  14. 摘要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虽不同于经学.
  15. 张华主要生活在曹魏末期和西晋初期,其人生经历按朝代可分为曹魏时期、武帝时期、惠帝时期三个阶段。
  16. 我们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始创的选官制度。
  17. 主要内容有:1、说明曹魏三祖的生平及著述,阐明本文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
  18. 当初吕布、袁绍、公孙瓒、张绣是系统安排给曹魏帝国的四大附属诸侯,袁绍、公孙瓒和张绣先后被林剑晨吞并,只剩下吕布还在为曹操鞍前马后。
  19. 五胡十六国,战火燃烧北方大地,曹魏宗族逐步南迁,居于江东,繁衍生息。
  20. ????????三国时曹魏的名士夏侯玄,因是曹家的亲戚,对于司马师的擅权不满,密谋造反,失败后被杀。
  21. 诸葛诞则比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为避孔明之嫌迟迟没有重用他。
  22. 孟津先后有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六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有洛阳“九朝古都半孟津”之说。
  23.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
  24. 曹魏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的需要,推行的是大规模的屯田制,即由士兵、农民垦荒种地,为军队解决粮食问题。
  25. 而汉室宗亲刘备在曹魏篡位之后称帝续炎汉大统,改年号章武,孙权降魏受九锡,但后称帝,国号吴。
  26. 司马氏逼迫曹魏禅位之后,西晋王朝在洛阳历四帝共五十二年,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迫出降匈奴贵族、汉王刘曜,西晋灭亡。
  27. 第二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攻打汉中,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率军拒敌,费祎率军救援,魏军退兵。
  28. 唯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只有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小的改进,或者直接使用现有技术。众所周知,魏国的技术储备不足以做到这一点,拥有成熟弩箭技术的只有蜀国。但这种敏感技术蜀国甚至不会告诉它的盟友东吴,遑论死敌曹魏。马伯庸
  29. 此人以善妒为名,他是贾充的继室,父亲是城阳太守郭配,伯父是曹魏名将郭淮。
  30. 最重要的是,迭部与沓中犄角相依,相为互补,使得整个大汉西线的守备力量倍增,同时,曹魏的陇西各郡便成了大汉予取予夺的地区,在战略上陷入了完全的被动。
  31. 为了日后免遭蚕食鲸吞,众人势必要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强敌!史上的蜀吴联盟,共抗曹魏,不正是如此?猛虎也架不住一群狼,双拳难敌四手啊……
  32. 向来口齿伶俐的李瑟,此刻竟然笨口拙舌,说不出话来,就好像被曹魏的虎豹骑击溃的川蜀白耳军,毫无章法。
  33. 现在我大军无帅才统领,曹魏贼军虎视眈眈于后,一生变故则大军有全军尽没的危险,如果这样则国无可用之兵,军无可用之将,如之奈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