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2. 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3. 明后天您就要去科举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4. 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5. 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6. 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7.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8. 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9. 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10. 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11. 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12. 张兄家学渊源,这次肯定会中的,其实你可以凭令尊与令兄的关系萌生一官半职的为何还苦于科举?
  13. 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14. 可以说,豪放并自视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性,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经以应科举,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15. 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16. 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17.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18. 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19. 但事实上,考试仅仅是科举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
  20. 不论“状元及第”、“三元及第”的牌匾、小孩戴的状元帽,和科举的相关知识,以及广西历来所出12位状元的生平(其中八位来自桂林),都详细的记载与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