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作文 >

山行作文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山行作文1

  今天,杜牧在家里也没有写诗的灵感,也没事可干,于是他就去深山里寻找写诗的灵感去了。

  杜牧坐着马车来到深山里,这时,杜牧的马车走在深山里弯弯曲曲的的石头小路上,忽然,他们来到了枫树林里,杜牧觉得这是一个写诗的好灵感,于是,赶忙对车夫说:“停车!”于是,车夫一听到号令,便立刻停了下来,杜牧急匆匆的下车,在美丽的枫树林里散起了步。突然,杜牧发现:“这里的枫叶可真鲜艳啊!比二月的鲜花还鲜艳!”杜牧非常开心,他在心里记下了这种美丽的情景,就赶忙坐上马车,对车夫说:“快驾车走!”车夫连忙驾起了车子,回到了杜牧的家里。

  杜牧一回到家,就赶紧拿起笔开始写诗,只听见:“刷刷刷,刷刷刷。”杜牧就随手写下了一首诗,那就是:“山行”

山行作文2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车夫把我带到一座山下时,天已经要黑了。我从把头探出窗外往上看,看见天上那成群结队的大雁往南飞,我把眼光转到山顶,透过浓浓的雾隐约可以看见几座房子。我让马夫停下车,只见一条小路一直向山顶的房子延伸,小路的两旁,长满了叶子红似火的枫树,这时车夫脱口而出:“多美的枫叶啊!”我接着说:“是啊,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呢!”我正看得出神,车夫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快走吧,客官,天要黑了。”我听了,只好恋恋不舍的上了马车,继续赶路。

山行作文3

  深秋时节,我闲着无聊,打发几个家童陪着我出去走走.

  备好马车,我们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直向上走,但秋风萧瑟,秋景萧凉,正打算打道回府了.只听一个仆人喊道:主子,看那!

  只见白云升腾的.地方炊烟袅袅,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这下我立马就有了兴致,想探寻下究竟是何人幽居在那白云深处.于是,马车继续前行着,我挽起帘子仔细欣赏起这晚秋的深山.

  停车!我吩咐道.

  主人,还没到呢?家童昂起嫩稚的脸庞一脸疑惑地问到.

  我微微一笑,右手惯性抚摸着我的颔徐,不必了.

  啊?童子还是疑惑.

  你看那傍晚枫林的美景,晚霞千里,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这不是够美了么?

山行作文4

  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我带着一罐小酒,坐着马车,去山上散心。

  来到山脚下,只见我走下马车沿着一条弯弯的小路行走,白云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云雾中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还不时传来鸟鸣和孩子的笑声,这样的美景,让我陶醉在美景之中。

  快看,那里有一片枫林,我看着那火红的枫林不由自主地来到那,那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得像一团团火燃烧起来,又像一个喝醉了酒,脸通红通红的,像一张地毯,我摘下一片,仔细看,有的像张开的小手掌,有的像五角星,在夕阳的照耀下比火还红,比玫瑰还艳,真好看!一阵阵风吹来,枫叶沙沙作响,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又像一场枫林雨。

  枫叶是秋的象征,让我如痴如醉,让我陶醉这美景,我灵感大发,不禁吟咏起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作文5

  杜牧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赶紧让车夫停下车,杜牧走下马车,好好的观赏这里的美景。抬起头,只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高耸入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好像穿上了一件红衣裳,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像九天仙女下凡的银绸铺在山间,伸向远方,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忽不定,变化多端,让山上的几户人家若隐若现,从屋顶冒出的袅袅炊烟好像仙境一般。走在山中,漫山遍野的枫树火红火红的,红得鲜艳。一阵风吹过枫叶飘落下来好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飘到小溪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好像一朵朵小红花,诗人弯下腰捡起一片枫叶不由的赞叹起来:“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鲜艳,还红啊!”

  这一切美丽的景色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杜牧情不自禁的吟诵起一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作文6

  今天,我要改写一首非常优美的古诗,名叫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山石铺的小路远上山巅,又弯又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深处隐隐约约有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只因爱那枫林的晚景,我把车停下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染得枫叶红艳艳的,胜过二月的花。

  远望一条由山石铺成的小路蜿蜒而曲折地伸向了高山之巅,走*一看,在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了几户人家。因为被枫林的夜景迷住了,所以把车停下来慢慢欣赏。四周的枫叶像火一样红,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了早春二月的红花。


山行作文6篇扩展阅读


山行作文6篇(扩展1)

——《山行》教学设计6篇

《山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生字

  1、字理识字,学*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远。

  师出示*、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山行》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作文6篇(扩展2)

——山行教学反思6篇

山行教学反思1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2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3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4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一个片断,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帮助第四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

  (教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绕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我读懂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

  (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有点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呢。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上“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小朋友,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小朋友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小朋友,杜牧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6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作文6篇(扩展3)

——《山行》说课稿3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山行》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是《古诗两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掌握古人说话的方式,能根据插图和现在说话的*惯及时调整诗句的意思。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前让学生诵读学过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 “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后主动学*。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 明确日标,尝试学*。

  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意图: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揭题:让学生读两首古诗的题目,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两首诗的共同点。意图:系统的学*古诗。

  3.告诉学生本节课学*第一首。请学生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意图:快速导入课文,留下时间放给学生学*古诗。

  4.释题:在山上行走。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意图: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再电脑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意图: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电脑图片,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讲解“生处”的写法。意图“这个词默诗最容易错。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意图: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五步: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

  电脑出示:

  赠刘景文

  作者: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菊

  作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让学生读读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四、说作业设计:

  1.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古代和现代都可以)

  2.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3.有感情地背诵。

  4.查询资料,了解杜牧还写过什么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抄一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山行》。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一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根据新大纲精神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这其中识字仍然是我们教学和学生学*的重点。但学*生字不是枯燥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所教的每一个字,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乃至终身学*奠定基础。另外,一年级学生理解诗意不要求一一对译,那样不但会破坏古诗的意境美,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识字,二是积累,三是灵性的培养。关于识字,要充分地从字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关于灵性的培养,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课上得自然、生动、有趣。

  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雨字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具体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略)这样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并释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通过教师的范读及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文字的优美。

  三、随文识字。我相机出示图画,并一句一句引出四句诗,这样图文结合,进入诗的意境,在感受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加一加、对比等方法识记生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最后,把生字放回文中,整体感知诗的意境,体会深秋时节的自然美景。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感知诗的意境基础上指导美读,读出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也读出作者对寒山石径,枫叶似火的喜爱,同时这种情感也感染着学生,一种对秋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便由此而生。

  一、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


山行作文6篇(扩展4)

——山行教学设计6篇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山行作文6篇(扩展5)

——山行的作文 (菁华5篇)

  这是个朗朗的夏日,阳光浅浅地撒了一地,照得晶莹的露珠反射出了并不耀眼的光芒,调皮地滚落到草的根部,然后像捉迷藏似的,藏了起来。我行走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听着不知何处来的蝉浅浅地为这夏日和声,乐曲悦耳动听。山不高,有清澈的溪水流淌而下,流水的声音温和而不显突兀。

  小草。现在已是季夏,山野苍翠满目。小草挺拔地立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反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微芒。露珠在草的根叶上调皮地打了个滚儿,随后轻轻滑落到草的根部,害羞地藏了起来。剔透的露珠浸润了草的那份绿色,显得更加晶莹。这浓绿的夏草,给满山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空旷的野外,飘散着草的清新气息,使漫步在山路上的人心旷神怡。这卑微的生命,不会在乎自己有没有华丽的外衣,亦不在乎自己有没有醉人的馨香,开得肆意而灿烂,只为世界添多一份绿色,令人肃然起敬。

  野花。半山坡上,开满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它们大约有半尺高,一丛一丛,一片一片,铺满了整个山坡。我俯身欣赏着这肆意而张扬的美。它们没有沁人心脾的芬芳,亦没有华贵的外衣,只是大片大片的绽放。丝毫不在意自己的颜色,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卑微,只是静静地开放着,摇曳着浅浅的笑意,使这座小山*添了几分温柔,几分艳丽。似乎是早已*惯了大自然的作息规律,它们不在意自己的花期是多久,不在意什么时候会凋零,只是随意地开开落落,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它们*凡的笑靥如此温柔,如此祥和。

  阳光。我站在山顶上,温暖的阳光倾泻而下,铺在浓绿的草地上,多彩的野花上,以及我的身上。我抬起头仰望着那无比灿烂的阳光,直到眼睛被耀眼的光芒刺激到有想流泪的冲动。夏日的阳光总是那么明亮而耀眼,照暖了我的心田。溪水流动不息,涓涓的流水声不息,在阳光下轻快地飘荡,声音轻缓而动听。阳光下的一切,都变得如此透明而纯净,仿佛这阳光能洗涤干净人内心的污垢,照亮人内心的每一处黑暗。

  溪水。下山途中,我走到溪流前,俯身去看那涓涓流动的小溪。溪水透明澄澈,倒映着淡蓝的天空,显得纯净无瑕。我起身去看这山间溪流要流动到何处,却看不到尽头。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向远处,永不停歇。我不知道这溪流最终会奔向何处,汇集到哪里。但我想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出了山的溪水,便不会再往回流动,不管前面是何处,它都只会奔向前去,永不退缩。微风轻轻拂过我的面庞,格外怡人。山间又沉寂下来,像一个熟睡的孩子,呼吸轻缓而*稳。

  清爽的风轻轻吹在我的脸上,我知道,这是它对我的送别,也是我这一次*常的山行所画下的句号。

  我站定,回首远方,听到叶芝在说话。

  叶芝说啊,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幼儿园的好友一起相约到黄山游玩,早上5.50就到宾馆门口集合坐大巴了。

  一坐上车我和好友们都像一只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可兴奋了,大巴车从金华、兰溪经过,在中途的时候还发生了堵车事件,高速公路上汽车排着长长队伍。很多人下车出去透气的当儿大巴车却又开动了,看着妈妈他们一群人没上车,我急坏了……刚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群人跑上了车,看见妈妈我高兴极了,我生怕妈妈弄丢了。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大巴生涯我们终于到了黄山脚下我和小伙伴们还参观了那里的民居,那里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非常漂亮。

  民居参观完后我们又换乘景区公交到后山坐缆车上山了,下缆车后我们就一步路行到山顶,这里的风景非常秀丽,我们看见了“连理树” “磨菇云”等等,那一棵棵松树都像一棵棵精心修剪的盆景。到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山顶的白鹅宾馆休息了,宾馆门口有很多游客搭满了帐篷,地上坐的是人,过道里睡得也是人……

  第二天一大早5点多我们就早早的起床去看日出了,步行致光明顶看日出,等呀等呀一直等不到刚以为不会出现的时候,突然发现天空中一抹抹云彩变成了红色,越到后来红色越深,慢慢的变成了一团红红的球,随着游人们的惊呼太阳终于升起来了。

  看完日出我们就到了迎客松旁边合影,最有挑战的时刻到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刚开始导游说天都峰非常危险还要我们签保证书我心里就发怵了,但是听见那句: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叫奇的诗句,我们大家都很想看看海拔1810米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同行共有4位小朋友,其中二位留下来了,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朝天都峰爬去了,刚开始感觉还好,可是到后来就越来越陡峭,有的甚至到了85度。最危险的上宽仅1米的“鲫鱼背”,两侧全是万丈悬崖,有的大人们刚到山顶就晕过去了,我和小伙伴一路爬一路都听见别人在说“真了不起,这二个小孩…”有些大哥哥大姐姐还找我们拍照留念,我们自豪极了“鲫鱼背”一过去我们就到了峰顶,峰顶的风景美得令人窒息,向下望去,人群就像蚂蚁一样,我很为另外二位小伙伴遗憾这么美的美景她们居然错过了,1564级台阶,我们一共用了二个小时。

  下天都峰时我们只用了20分钟左右就到了,一路在我都在想任何东西都没有别人口中讲得可怕,再高的山峰,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稳稳的走下去你就一定能爬上山顶,,而且站得越高风景就越美,如果我刚开始听了导游的话那么今天的山顶会成为我永远的遗憾了。

  我的黄山这行结束了,最最让我兴奋的不是那日出,也不是那些美丽的天然盆景,而是天都峰那种辛苦的快乐!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暑假8月28日,我和爸妈,还有好朋友张可欣一起去了仰慕已久的崂山。

  我们一路“高谈阔论”,驱车直达崂山脚下。停下车,爸爸背上大背包,里面装满了水和好多零食,我和张可欣戴上遮阳帽,我们就出发了。走到崂山入口,得先买票,爬崂山的人太多了,所以入口买票就排了一队长龙。我们左顾右盼,终于过了买票关。我和张可欣还免费呢,我们简直太幸运了!爸爸说如果明年来的话就要买票了,因为身高估计要超过一米四了。好吧。然后我们在一位阿姨的指引下统一坐上了一辆大巴车。大巴车带着我们走了好长一段盘山路,左拐右拐,左绕右绕,我真佩服司机伯伯的驾驶技术。好不容易可把我们带到真正的爬山入口。

  崂山很高,听爸爸说,海拔有1132。7米,而且崂山不是一座山,它有很多个小山峰。走进崂山,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奇”,五花八门的大石头,什么形状的都有,有“猴子”,有“乌龟”,有“海豚”,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古树,密密麻麻,好像进了红树林一般。最奇的当属奇形怪状的虫子,这一路上爬的我心惊胆战,有一种虫子太长了,身体呈深褐色,爬的很慢,但路上这种虫子最多,我害怕它们会钻进我的裤子里,我和张可欣就加快了速度,就这样我们被这些怪石奇虫和古树吸引着,一路上爬着都没觉得累。我俩还跟着爸爸爬了一段野路,在一个山路小岔口,我爸没走石阶路,而拐向了另一侧的大石头杂草路,我们感觉有些危险但也很有乐趣,妈妈喊我们小心,我们笑哈哈,我们三个手抓石头脚蹬石头,一步一步往上爬,爸爸还停下捡了一根破木头,美其名曰“登山杖”,真是笑得我们前仰后合。“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段野路子,拖着老爸的“登山杖”,我们终于又走上了“大道”。

  不久我们爬到了半山腰的一个*台上,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险”。放眼望去,那耸入云端的山峰云雾缭绕,让人感觉怎能爬得上去呢?特别是山上那些看着似乎随时都要掉下来的巨石,让人看后不禁心惊胆颤。不远处立着一块牌子,我们走*一看是“自然碑”的介绍牌,我们顺势望去,真有一块巨石,这座方形的巨石高约40米,宽约10米,顶部凸起,下部*削,从正面看侧面凸起的一块小石头就像母亲身边的一只小猴子,有眼睛,有鼻子和嘴,真是活灵活现,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神功造化的奇妙!

  我们继续爬啊爬啊爬,终于爬到了灵巨峰,这是我们这条爬山路的顶峰,站到山顶往下望,我感觉头晕目眩,但是转念我又感觉到了仙界一般,我紧紧拉着妈妈感叹道:真不愧是是天人合一啊。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继续爬其他的山峰了,这次崂山行就要收工了。我们累并快乐着,我感受了崂山的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崂山!

  伴随着崎岖不*的山路到达终点,6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结束。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排简陋的*房,以及并不宽敞的操场。想到即将在这里度过三天,我有些胆怯甚至有些厌恶。一踏进宿舍,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说心里话,我真的不想在这里多待一秒。可事到如今,我只能硬着头皮在这里生活下去。

  晚饭前,已经有荷兰小伙伴与这里的孩子玩在了一起。同时校门口也挤满了当地居民,挤满了满是观看在操场玩耍的小朋友的眼睛,外国小伙伴关注的渴望以及对友情的珍惜。他们之间语言不通,可欢乐的笑声中却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这让我有些感动,不禁想起来此的初衷,我羞愧难耐,我差点因为生活条件而忘记我的初心。

  再仔细看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我不禁一阵心酸。他们身材矮小,皮肤被太阳晒得有些发黑,部分孩子手上还有清楚可见的冻疮。

  我不禁感恩上天让我生活在了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并且赐予了我一副健全的体魄。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在玩耍中露出阳光纯真的笑脸,也同样引起了我的深思。

  当晚下了一场较大的雨,感谢上天,我们的宿舍没有陷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境地。

  第二天,第一个集体活动便是与所有人一起做游戏。我大概永远不会忘记,大家在玩游戏时发自内心的笑脸。下午我们下地干活。种庄稼是这么不容易。种庄稼不仅要有看到各种奇怪虫子不惊的勇气,还要有除草除根到底的力量与耐心。

  当天,我发现我已经较为适应这里的生活了。我在网上搜索。原来,我们所到之处几乎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第三天,从早晨开始就有些尴尬了。前一天晚上在确定集合时间后,我较为放心地看电影,睡得有些晚。结果第二天早晨,我便被早早地叫起来去当科学刷牙法的翻译。

  我就那么迷迷糊糊地去了。去了我幾乎是个闲人,因为刷牙的方式几乎不用言传而需身受。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荷兰老师不仅准备了此次活动的牙膏与牙刷,更是为未来做了详细的打算。可以看出,他们是在用真心去帮助这些人,而不是作秀。

  下午,我们在一起粉刷校园的墙壁。原本有些单调而又肮脏的白墙,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有了新生的活力。

  晚上,令人期待已久的篝火晚会终于到来了。我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的确,音乐与快乐是无国界的,它们随时都可以跨时空传播。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布拖回成都了。对这里的孩子以及这里的风景,我是真的有些不舍。这次旅行坚定了我要帮助他人的决心。这个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希望再次到来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依旧笑着,在更好的条件下生活!

  早就听说黄山很美,并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在这个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

  刚一进山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只见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的树木被秋姑娘染上了各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真像一个五彩的调色盘。导游指着远处的一个山头说:“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征服的第一座山峰-----白鹅岭,大家加油呀!”开始爬山了,我信心百倍的走在队伍最前面,可走着走着就感觉腿越来越沉,不停地问导游:“还有多远呀,什么时候才能到呀?”导游笑笑说:“这才刚开始,爬到白鹅岭还有十公里的山路呢。”我一听一下子泄了气,央求妈妈:“妈妈,咱回去吧,不爬山了。”妈妈说:“佳佳,爬黄山的提议可是你提出来的呀,你不是说要爬上天都峰吗?怎么一开始就放弃呢?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听了妈妈的话,我鼓足勇气向上爬,累了就站着歇一会,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好风景,最有趣的是“仙人指路”,在一座山峰上立着一块石头,酷似一个仙人手指东方,好像在告诉我们:“白鹅岭就在前面,加油呀!”经过努力,在中午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白鹅岭。

  短暂的休息之后,导游带着我们向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进军。听导游说,光明顶海拔1860米,路上要经过北海、西海,这一段行程很艰难,大概要爬五个小时,但这一段也是景点最多的一段。一听还要爬山,我很害怕,撅着小嘴在队伍后面磨磨蹭蹭,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对面山上的一棵棵松树对我说:“看那些松树,它们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充足的水分,,但它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都长成了高大的松树。”是呀,松树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呀,作为少先队员我也要向它学*,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在鼓励中我一步步向上爬,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小朋友,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都来爬黄山,我们结伴而行,在黄昏时竟然爬上了光明顶。回头看看爬过的崎岖山路,真的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第二天,我们去看了黄山国宝------迎客松,迎客松的树干笔直,一侧的树枝格外茂盛伸向远方,像是伸出手臂欢迎每一位游客。

  坐在下山的索道上,看到被我踩在脚下的一个个山头,想着自己在两天里竟然走了将*25公里的山路,爬了15000多个台阶,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坚持就能战胜困难,面对困难是很辛苦的,但战胜困难的快乐是幸福的。

  挥手作别黄山,我对妈妈说:“妈妈,这一次天都峰封山了,不能爬,等2015年时咱们再来黄山,我一定能爬上天都峰。”黄山再见!


山行作文6篇(扩展6)

——山行教学反思15篇

山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枫桥夜泊》是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在教学时我先检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况。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成为学*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一、自主学*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二、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三、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四、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断

  上课前,我把《山行》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课时却发生了我没想到的事情。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其他同学也说:“是错了一个字,白云深处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活的生。”我的脸微微的红了起来,灵机一动,我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写错了,随后又问:“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学生热烈的展开讨论。

  反思: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很少写错字的,可是今天老师却写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叫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生:“白云生处”的意思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们俩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

  ……

  师:你们真棒,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错字了。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的同学,是把白云给说活了,有想象力!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的同学,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练,言已尽而义无穷!

  (我的话刚说完,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坐着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师:你怎么知道是在深秋?

  生:从“寒山”一词看出是深秋。

  生:从“霜叶”也可以看出,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叶子。

  师:那么你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枫叶太美丽了,诗人看着看着就——

  生:停下车来欣赏。

  师:那么,“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诗人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说得真棒!诗人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只是表扬了那个学生认真看书,敢于说出老师不对的地方,然后把错字一改,接下去上课,我想这节课也许不会出现这么精彩的一幕,学生的体会也许不会这么深。课堂上我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见解。因为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动态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的翱翔。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初二级的学生学***政治课,往往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例如:


山行作文6篇(扩展7)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摸索、积累经验。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年组“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小学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学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山行

  杜牧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xx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一、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和参与热情,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练*中,我贴*学生生活设计了2个“小调查”: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

  ②说出自己星期六一天的时间安排,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进行有效的学*。在认识时刻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为学*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与思考、比较与发现、归纳与总结的机会,激发学*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多动脑,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练*的设计。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山行作文6篇(扩展8)

——山行的作文范文10份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经常在繁华的大都市玩耍。今年,我们决定去僻静的南昆山过年,去山里隐居,去山里吹风,去山里喝泉水,去山里呼吸空气,去品尝山野的味道。

  除夕早上,我们一家人跳上车,兴奋地出发了。远离群山,我看到了多山连绵的南昆山脉。那些高高的山峰,像一个巨大的巨人,形成一个半圆形,俯视着我们的汽车,向它们走去。从其中一个巨人的肩膀上,挂着一个晶莹的白色法阵,是山上清澈的泉水组成的瀑布。我仿佛听到了水声,感受到了浪花的凉意。

  没多久,我们走进了大山,投入了大山的怀抱。清新的山风从敞开的窗户吹进来,清爽醉人。车子一转,在山路右侧的悬崖下,突然出现了一个蓝色的大湖,比天还清,比海还深。

  很快,我们进入了南昆山门,来到了一个小广场。往下看,一个绿色的、滴水的小山谷向我打招呼。山谷里长满了生机勃勃的植物。南昆山的灌木、草、蕨类和树木像一床巨大的绿色被子一样覆盖着所有的岩石。

  公路沿线,常有茂密的竹林。竹子像站岗的士兵一样,守卫着群山周围的道路,欢迎远方的客人。有的枝头金黄,叶子翠绿,优雅奢华;有的很大,像刚吃过的胖娃娃;一些高个子像利剑一样射向天空。也有一些竹子身体弯曲,但没有倒下的迹象。他们有“竭尽全力,让风吹东南西北”的精神。群山云雾缭绕,竹林在白雾中若隐若现。雾,像仙女的气息;竹林,香气沁人心脾,犹如森林仙境。

  终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南昆山河渡水度假村,开始了我们新的快乐旅程。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的2个好朋友一起去舟山玩。我们先开车去码头,把车开到轮渡船上后,我们就到第2楼去了。船开得又快又稳,海风吹着好凉爽呀!船开到码头上岸后,我们开了一段路后就吃饭了。吃好饭后我们又开了一段路,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码头,那个船不能运车,我们就把车停在专用停车场。我们上了船后,我又跑到第2楼了,那艘船也开得又快又稳,海风吹得差点把我帽子都要掉到海里去了,开了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砚瓦岛,我们拿上行李先到宾馆休息。

  休息好后,我和我的小伙伴去玩吊床,沙子,游泳。我们爬上吊床摇来摇去好像荡秋千。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挖沙坑,另一个好朋友把沙子运到别的地方去,一个海浪冲上来把沙坑灌满了水。后来我和爸爸一起去游泳,水凉凉的、咸咸的,我不小心吸了一口海水,好咸啊……我们还玩了香蕉船,好刺激呀!

  第2天一大早我就被我的小伙伴叫醒了,我们上了107号渔船出海捕鱼了。我们一边吃早饭一边吹海风,好舒服呀!船稳稳的,朝大海深处开去,海水越来越蓝了。工作人员把网的一头扔进海里,随着船的前进,网慢慢的往下沉,渐渐消失在蓝蓝的大海中。爸爸带我去船长室,我还当了一会“船长”呢,我把着船舵,戴着望远镜,能看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呢。过了一会儿,船长说:“收网咯!”工作人员把机器开起来,网慢慢得被拉上来了。呀!好多鱼啊!鱼儿在渔网里活蹦乱跳。我们把捕来的鱼装起来准备带回家。吃好午饭,我们拿上行李去环岛游,后来我们就回家了。

  这次去舟山玩得真开心!但是第1天晚上的烧烤由于时间太晚了,我没有吃,还有海上自行车我也没有骑。这些遗憾希望下次再去的时候能补上。期待下次和我的小伙伴再去玩!

  这个周日,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丫山玩。

  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终于来到了丫山的山脚下。我一眼便看到山脚下,有块显示屏,上面写着“丫山欢迎您”,非常醒目。我看了看丫山,情不自禁地说:“丫山真高呀!”

  开始爬山了,我们先穿过一条长廊,高大的银杏树映入眼帘,银杏叶闪闪发光,绿得可爱, 旁边的溪水便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 穿过长廊, 我们便真正进入了丫山。抬头看,一个个石阶组成了 U 字形,仿佛一条银龙盘绕在山上。我们奋力向峰顶爬去,空气清新而湿润,我深吸了一口气,感觉人很轻松,爸爸告诉我丫山有“天然氧吧”之称呢!

  走呀走,我们来到了一处瀑布,名叫连心瀑。溪流从几米高地方冲下来,水花四溅,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下面的溪流形成了一个小水潭,听,溪水吹着急促的号角一直往前冲,好像在告诉我们,它们总有一日会流入大海,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心齐,泰山移。”如果我们团结一心,就会干出一个人办不成的事。我蹲下来用双手捧着溪水,凉凉的,清澈无比,都能直接饮用了。当然,肯定还要再过滤一下,让它变成纯净水。这一路上,我们看了二十来处瀑布。

  接着攀,终于攀上了山顶。站在山上往下看,感觉一切都变得很小了,只见一排排像毛毛虫似的汽车,一条像蛇那么弯曲的栈道,正如杜甫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只听见妈妈一声尖叫“啊”,我和爸爸转过去一看,只见一只白色羽毛的野山鸡,从栈道下窜出来,啪啪啪的往山上跑去,一下就钻进树林了,哇,多么和谐的一副画面!

  丫山水美山美,在这里游玩的人也变美了!

  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傍晚,我带着一壶小酒,乘上马车去山上散心。

  来到山半腰,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挺拔的树木好像许多士兵在站岗。只听见从树上传来杜鹃清脆的叫声,这声音让我感觉像在做梦。

  我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抬头一看,之间天上的云雾若隐若现。笼在山顶的云雾仿佛给山顶带上了绒帽,在半山腰的云雾像是给壮丽的大山系上了腰带。再看看山脚下的云雾隐隐约约,有时还能看见几户人家。

  我继续沿着山路向上走,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才走到山顶。我有走呀走呀,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片树林。这里的景色可真美,远看树林里有许多枫树,枫树的叶子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一片片叶子宛如都喝醉了酒,把脸涨得非常红。摘下一片叶子仔细打量,我发现大的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小的像一枚邮票,把我的爱国之心燃烧起来了。一阵风吹来,叶片沙沙作响,像许多红蝴蝶飘落在地上,地面就像一块红地毯。

  枫叶是秋天的象征,是大自然绚丽的衣服,这景色让我流连忘返,我沉迷了。这时诗句:“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现在我脑海中。

  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家乡的龙鼎山风景区。

  龙鼎山位于辽阳市区的东南部,那里景色迷人,环境优美,是个休闲观光的好地方。龙腾大道自东向西贯穿了整个景区,像一条丝线把祥龙、观鼎坪、万盛龙鼎、龙鼎山阶、万和钟楼串成了一条龙鼎珠链。

  祥龙位于龙腾大道的东端。它高5.8米,长12.8米,为紫铜锻造工艺。它摆尾舞爪,昂首向东,栩栩如生,好像是在呼风唤雨,让家乡风调雨顺。

  祥龙西侧的龙腾大道两侧各耸立着12根汉白玉柱。玉柱上刻有蟠龙、高山、祥云图案,好像巨龙在高山之上、云层之中飞舞,将游人引导至景区的核心部位——万盛龙鼎。

  堪称“华夏第一鼎”的万盛龙鼎是仿青铜工艺铸造的四足方鼎。它高*10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重150吨,相当于150辆吉普车那么重。它的四条腿像四根柱子站在鼎台上,需要四个人张开双臂才能将“一根柱子”围住。大鼎底部像房屋,有两个教室那么大,游客可以在下面小憩。南北两侧的鼎壁分别铸有《百寿图》和《百福图》,底部饰有《五福图》,蕴含着家乡人民对多福多寿、五福临门的祈盼。

  鼎台四周有四圣兽的图案,四圣兽的外围有八个小鼎,四个三足圆鼎,四个四足方鼎,都是仿造我国历史上的名鼎铸造的。其中就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仰望大鼎,我不禁想到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力举千斤大鼎的样子,不过英雄再世恐怕也只好“望鼎兴叹”了吧,“150吨”可是“千斤”的300倍啊!这一个大鼎与八个小鼎加起来就是九个鼎了,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一言九鼎”,想到了那个发一言而利家邦的毛遂。

  大鼎向西,依山势而上,就是龙鼎山阶了,它是登临万和钟楼的阶梯式通道,共有365级台阶,寓意一年步步登高。12个缓步*台,寓意月月*安。读着缓步台两侧节气的介绍,相关的古诗词映入眼帘。我选读了一首与“夏”有关的古诗:“长夏江村风日晴,檐牙燕雀已住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山阶两侧的山坡上,绿树成荫,草木旺盛,一片片洁白的槐花吹来淡淡的清香。

  沿龙鼎山阶拾级而上,就到了万和钟楼。凭栏远眺,北面的居民楼变小了,西边的辽沈公路变细了,东侧山脚下的祥龙、山腰处的大鼎与钟楼在同一中轴线上,南面群山连绵起伏,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钟楼的顶层悬挂着“万和钟”,钟上刻有《龙鼎山记》,“万和者,乃万代和*,万事和顺,万物和谐,万家和睦之谓也。”

  我难忘自己敲出的浑厚、悠远的钟声,祈愿“敲响万和钟,吉祥在其钟”!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车夫把我带到一座山下时,天已经要黑了。我从把头探出窗外往上看,看见天上那成群结队的大雁往南飞,我把眼光转到山顶,透过浓浓的雾隐约可以看见几座房子。我让马夫停下车,只见一条小路一直向山顶的房子延伸,小路的两旁,长满了叶子红似火的枫树,这时车夫脱口而出:“多美的枫叶啊!”我接着说:“是啊,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呢!”我正看得出神,车夫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快走吧,客官,天要黑了。”我听了,只好恋恋不舍的上了马车,继续赶路。

  这是个朗朗的夏日,阳光浅浅地撒了一地,照得晶莹的露珠反射出了并不耀眼的光芒,调皮地滚落到草的根部,然后像捉迷藏似的,藏了起来。我行走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听着不知何处来的蝉浅浅地为这夏日和声,乐曲悦耳动听。山不高,有清澈的溪水流淌而下,流水的声音温和而不显突兀。

  小草。现在已是季夏,山野苍翠满目。小草挺拔地立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反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微芒。露珠在草的根叶上调皮地打了个滚儿,随后轻轻滑落到草的根部,害羞地藏了起来。剔透的露珠浸润了草的那份绿色,显得更加晶莹。这浓绿的夏草,给满山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空旷的野外,飘散着草的清新气息,使漫步在山路上的人心旷神怡。这卑微的生命,不会在乎自己有没有华丽的外衣,亦不在乎自己有没有醉人的馨香,开得肆意而灿烂,只为世界添多一份绿色,令人肃然起敬。

  野花。半山坡上,开满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它们大约有半尺高,一丛一丛,一片一片,铺满了整个山坡。我俯身欣赏着这肆意而张扬的美。它们没有沁人心脾的芬芳,亦没有华贵的外衣,只是大片大片的绽放。丝毫不在意自己的颜色,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卑微,只是静静地开放着,摇曳着浅浅的笑意,使这座小山*添了几分温柔,几分艳丽。似乎是早已*惯了大自然的作息规律,它们不在意自己的花期是多久,不在意什么时候会凋零,只是随意地开开落落,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它们*凡的笑靥如此温柔,如此祥和。

  阳光。我站在山顶上,温暖的阳光倾泻而下,铺在浓绿的草地上,多彩的野花上,以及我的身上。我抬起头仰望着那无比灿烂的阳光,直到眼睛被耀眼的光芒刺激到有想流泪的冲动。夏日的阳光总是那么明亮而耀眼,照暖了我的心田。溪水流动不息,涓涓的流水声不息,在阳光下轻快地飘荡,声音轻缓而动听。阳光下的一切,都变得如此透明而纯净,仿佛这阳光能洗涤干净人内心的污垢,照亮人内心的每一处黑暗。

  溪水。下山途中,我走到溪流前,俯身去看那涓涓流动的小溪。溪水透明澄澈,倒映着淡蓝的天空,显得纯净无瑕。我起身去看这山间溪流要流动到何处,却看不到尽头。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向远处,永不停歇。我不知道这溪流最终会奔向何处,汇集到哪里。但我想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出了山的溪水,便不会再往回流动,不管前面是何处,它都只会奔向前去,永不退缩。微风轻轻拂过我的面庞,格外怡人。山间又沉寂下来,像一个熟睡的孩子,呼吸轻缓而*稳。

  清爽的风轻轻吹在我的脸上,我知道,这是它对我的送别,也是我这一次*常的山行所画下的句号。

  我站定,回首远方,听到叶芝在说话。

  叶芝说啊,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8月12日早上,我们一行4家10人,开车前往宁波象山松兰山度假村。经过2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我们终于到了松兰山。搭好帐篷,我们就去沙滩玩了。

  我们几个孩子在挖沙坑,爸爸有些时候也来“拔刀相助”。后来,我去冲浪了,一个浪头把我卷了进去,情况十万火急,爸爸一个箭步冲了上来,他一把把我捞上来,还笑着说:“海水好喝吗?”我无语了,其实我没喝海水。

  天慢慢暗了下来,海风也更大了,于是我们就回宾馆了。今天我玩得非常开心!

  8月13日,我们在石浦急忙吃好中饭,赶去码头乘快艇。快艇在海上急驶,激起了一朵朵浪花,可漂亮了!

  坐了大概20多分钟的快艇,我们到了檀头山岛。一上岛,我就换好了衣服,信心满满地走向沙滩去捡贝壳。这里的沙滩和舟山的朱家尖、深圳的大梅沙不一样,这里有许多的贝壳,贝壳有红的、黄的、白的,黑的……另外,我们还挖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沙哈,能挖到沙哈就像挖到宝藏一样高兴。我们一直开心地玩到太阳落山才去吃晚饭。晚饭很丰富,吃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鱼,也烧了我们自己挖到的沙哈,那沙哈可美味了!我破例喝了半瓶啤酒,头有点晕,然后就回房间看电视了。

  晚上的海滩很热闹。露天卡拉OK,不断传来歌声。篝火晚会上,一群人在跳舞,过了十多分钟后,跳舞的人开始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们仿佛回到了童年里一样,又唱又跳。

  篝火晚会结束后,火也被扑灭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开始“沙滩足球杯”比赛,最后我赢了2球,战胜了他们。玩累了,我们回到扎营的地方睡觉了。忘了告诉你,我们睡的是帐篷!这也是我第一次睡帐篷。

  今天真是难忘的一天!

  去崮山体验生活的日子已经匆匆地去了,但那五天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第一次远离家庭,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许多第一次对我们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练,那是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生活体验。

  五辆大客车把我们送到了远离校园的地方---崮山。我们的集训丰富多彩、紧张有趣。我们动手做彩泥画、做塑像、做彩陶、做可口的饭菜:还有奇妙的定向运动,刺激的模拟驾驶和紧张地爬山活动。

  定向运动是用智能卡在一定时间按正确顺序选择15个打卡器。有的同学来回穿梭,像陀螺似的打转,但打卡器就是不肯鸣叫。助威声嬉笑声响成一片,急得那个同学冒出一身臭汗,还是名落孙山。

  第一次做饭,虽然是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但是自己做得菜吃着真香。

  模拟驾驶是个刺激的活动,我尝试了第一次开车的感觉,真爽。做彩泥画盘,我描出了一只威武的雄鹰,它横空出世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不错,真有才啊,自我表扬一下吧。

  第四天,老师带领我们爬岳阳山。那是一座满山披翠的大山。草木森森,点缀着不同颜色的花。山崖嵯峨,像一个巨人张着臂膀欢迎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我们兴高采烈地向山顶挺进。采一朵路边小花,哼一曲时髦小调,欢声笑语响彻山间。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只剩下一片喘息声。终于我们爬上了顶峰,眼前一片开阔,向四面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朦朦胧胧的山起起伏伏,像在云中盘旋的巨龙;*处村庄像精巧的模型镶在巨大的绿毯上。微风拂过,神清气爽,虽然很累,我们像一群飞上高山的小鸟乐在其中。这一晚我们睡得很香,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五天很快过去了,我们告别了崮山,踏上了回家的路。至今我们还思念着那片令人难忘的地方。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幼儿园的好友一起相约到黄山游玩,早上5.50就到宾馆门口集合坐大巴了。

  一坐上车我和好友们都像一只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可兴奋了,大巴车从金华、兰溪经过,在中途的时候还发生了堵车事件,高速公路上汽车排着长长队伍。很多人下车出去透气的当儿大巴车却又开动了,看着妈妈他们一群人没上车,我急坏了……刚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群人跑上了车,看见妈妈我高兴极了,我生怕妈妈弄丢了。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大巴生涯我们终于到了黄山脚下我和小伙伴们还参观了那里的民居,那里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非常漂亮。

  民居参观完后我们又换乘景区公交到后山坐缆车上山了,下缆车后我们就一步路行到山顶,这里的风景非常秀丽,我们看见了“连理树” “磨菇云”等等,那一棵棵松树都像一棵棵精心修剪的盆景。到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山顶的白鹅宾馆休息了,宾馆门口有很多游客搭满了帐篷,地上坐的是人,过道里睡得也是人……

  第二天一大早5点多我们就早早的起床去看日出了,步行致光明顶看日出,等呀等呀一直等不到刚以为不会出现的时候,突然发现天空中一抹抹云彩变成了红色,越到后来红色越深,慢慢的变成了一团红红的球,随着游人们的惊呼太阳终于升起来了。

  看完日出我们就到了迎客松旁边合影,最有挑战的时刻到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刚开始导游说天都峰非常危险还要我们签保证书我心里就发怵了,但是听见那句: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叫奇的诗句,我们大家都很想看看海拔1810米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同行共有4位小朋友,其中二位留下来了,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朝天都峰爬去了,刚开始感觉还好,可是到后来就越来越陡峭,有的甚至到了85度。最危险的上宽仅1米的“鲫鱼背”,两侧全是万丈悬崖,有的大人们刚到山顶就晕过去了,我和小伙伴一路爬一路都听见别人在说“真了不起,这二个小孩…”有些大哥哥大姐姐还找我们拍照留念,我们自豪极了“鲫鱼背”一过去我们就到了峰顶,峰顶的风景美得令人窒息,向下望去,人群就像蚂蚁一样,我很为另外二位小伙伴遗憾这么美的美景她们居然错过了,1564级台阶,我们一共用了二个小时。

  下天都峰时我们只用了20分钟左右就到了,一路在我都在想任何东西都没有别人口中讲得可怕,再高的山峰,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稳稳的走下去你就一定能爬上山顶,,而且站得越高风景就越美,如果我刚开始听了导游的话那么今天的山顶会成为我永远的遗憾了。


山行作文6篇(扩展9)

——改写《山行》_通用五篇

  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傍晚,我带着一壶小酒,乘上马车去山上散心。

  来到山半腰,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挺拔的树木好像许多士兵在站岗。只听见从树上传来杜鹃清脆的叫声,这声音让我感觉像在做梦。

  我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抬头一看,之间天上的云雾若隐若现。笼在山顶的云雾仿佛给山顶带上了绒帽,在半山腰的云雾像是给壮丽的大山系上了腰带。再看看山脚下的云雾隐隐约约,有时还能看见几户人家。

  我继续沿着山路向上走,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才走到山顶。我有走呀走呀,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片树林。这里的景色可真美,远看树林里有许多枫树,枫树的叶子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一片片叶子宛如都喝醉了酒,把脸涨得非常红。摘下一片叶子仔细打量,我发现大的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小的像一枚邮票,把我的爱国之心燃烧起来了。一阵风吹来,叶片沙沙作响,像许多红蝴蝶飘落在地上,地面就像一块红地毯。

  枫叶是秋天的象征,是大自然绚丽的衣服,这景色让我流连忘返,我沉迷了。这时诗句:“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现在我脑海中。

  深秋的一天,杜甫觉得很烦闷,于是,就去郊外旅游。

  这里真是人间仙境啊!远处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高耸入云真壮观啊!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真想一条巨龙。白云在天上千变万化,一会儿变成一只只绵羊在空中奔跑,一会儿变成几只白天鹅在天空飞来飞去,一会儿又变成一条条小鱼在游来游去。白云里隐隐约约看见有几户人家,瞧!烟囱在冒烟呢。

  突然,杜甫眼睛一亮,他眼前出现了一片枫树。杜甫马上把车停下来,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瞧,枫叶的样子形态各异,有的像拍红的小红掌,有的像鲜红鲜红的五角星,还有的像一颗颗小海星,一阵风吹来,枫叶轻轻飘荡下来,像一只只红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枫叶火红火红的,像一团团火,比二月花还要红,把杜甫的心也给燃烧了。杜甫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的一天,我坐上一辆马车,沿着石头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山路游玩。

  山上的美景数不胜数,虽然花儿没有春夏两季开得那么灿烂,但也别具好看。

  我们继续向山上前进,在那高高的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时隐时现的几间房子,它时而被云雾遮住,时而又露出一角,好似人间仙境。

  突然,我看见远处有一大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我急忙喊道“停车!停车!”车刚停下,我就快速跳下了车,仔细欣赏眼前这片无比美丽的枫树林。那枫树真是太美了,秋风一吹,枫叶就缓缓飘落到地上,像是一朵朵红色的小花:它飘在空中,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它飘在小溪中,像一只只远航的小船。那一片片被秋霜染红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这一切美丽景色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呀。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远上霜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日,我出游来到商山,正是秋季。山上景色迷人,让我留恋,舍不得离去,就多住了一些日子。因为昨夜梦到家乡,所以今天我起的很早。想出去散散步。可一出门便听到了车马行动的铃铛声,我就知道有些旅客又上路了。也许是这些离家在外的人经常思念自己的家乡。急着回家,也早早起床踏上回家的旅途。

  这时远处传来公鸡正在报晓的声音,我有看到天空中正悬着一轮残月,在月光的照映下,留在石板桥的晨霜上可以明显的看清行人的脚印。

  一阵清风吹过,从树上落下来的槲叶已经铺满了山丛之间的小路,脚步踩在上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走在客店的篱笆外的小路上,望着依稀的山景,呼吸着清晨的空气。就连那些已经开的十分茂盛的槐花也把客店的几片围墙装扮的十分漂亮。

  因为我眼前的那些旅途中的早行情景,而想到了我昨天夜里在自己的梦里所出现的故乡杜陵的情景。故乡的弯弯曲曲的一个个池塘里到处都是野鸭和大雁。

  想到这里,我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牧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赶紧让车夫停下车,杜牧走下马车,好好的观赏这里的美景。抬起头,只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高耸入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好像穿上了一件红衣裳,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像九天仙女下凡的银绸铺在山间,伸向远方,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忽不定,变化多端,让山上的几户人家若隐若现,从屋顶冒出的袅袅炊烟好像仙境一般。走在山中,漫山遍野的枫树火红火红的,红得鲜艳。一阵风吹过枫叶飘落下来好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飘到小溪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好像一朵朵小红花,诗人弯下腰捡起一片枫叶不由的赞叹起来:“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鲜艳,还红啊!”

  这一切美丽的景色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杜牧情不自禁的吟诵起一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