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作文 >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

日期:2022-10-31 00:00:00

扩写蒹葭的作文1

  凄风淅淅,子规呖呖,冷月挂残柳,寒星暗。夜半人已醒,辗转反侧难入眠。

  蒹葭苍,白露霜,秋水凉,晓雾茫,伊人玉影在何方?好像在那水中央。仿佛轻云蔽月,飘飖流风回雪。佳人似凌波而立,*若抬眼可觅,远若永不可及。云髻半偏,秋波连转。明眸如皓月当空,朱唇似姣花待放。白衣翩跹,蘅芜清涟,岸芷汀兰,花羞鸟无言。秀秀濯濯,影影绰绰,轻衫仙子若,多情应笑我。萧萧罗裙,漠漠清韵,不染纤尘。

  夜已央,晨光煌,溪水荡。蒹葭芊芊,其景泛泛,白露未干,幽影璨烂,望眼欲穿。蒹葭采采,彼岸花开。魂牵梦绕,难把心事告。涉渌水,攀巉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影在前。仙袂飘飘,丹青难描。

  水月镜花,心事终虚化。

扩写蒹葭的作文2

  清晨,秋露缀满芦苇,茂盛的芦苇在晨风中摇曳,远远得望着对岸你,留着及腰的长发的你窈窕多姿,如何才能与你相见,我的心上人?我要把你追随,哪怕天涯,哪怕海角。

  撑一叶小舟,逆水而上,水流湍急,我朝着心上人方向,前进。船时而颠簸,时而犁水。

  和着我的心河,弹着一曲快节奏的交响乐。我仿佛看到,心上人在水中央,长发飘飘。一颦一蹙,宛如一朵盛开的红莲,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一次次靠*你,水在流,浆在摇,长风破浪,看到你*了,*了,远了,远了,你一直走在我朦胧中,在我梦里绽放。

扩写蒹葭的作文3

  (一)水乡清秋,婉转惆怅,秋风萧瑟,白露茫茫凝为霜。河畔蒹葭,芦色青苍,碧水澄澈,烟波万伏是水色天光。诗经的繁华,演绎着刻骨留恋,隽刻心房,永生不忘。荡漾的秋风,悠悠绵绵的思念,如同簇簇芦花,一生飞扬。

  (二)芦花在飘荡,秋水在延长。一日秋高气爽,屡次翘首仰望。望尽天涯泪欲穿,伊人在远方。殷殷情丝,冲淡次次诀别的离觞。轮回千年之恋,融于岁月时光。泪水涟涟,如霜的迷惘。走过路路漫长,心如泪,断肠。是执着,是心的疯狂。

  (三)蒹葭之美,涓涓秋水。水与芦花,诗意如画。不灭的山盟海誓,永存的羞涩矜持。不离不齐,一生芦花相依。遥望远方,心的遐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品芦花容世佳颜,甘愿伫立无尽秋风与秋水。

  (四)舍弃了所有,只为漫天芦花下的遨游。淡忘了一切,祈盼流逝满腹忧伤的空悲切。愿与天空如雪芦花,在茫茫苍穹,奏响荡气回肠。宛若来生,宛若昨日秋风。风依旧萧瑟,带走绿茵点点不舍。苇依旧飞舞,不知是否含有相思之苦。逝者如斯,未尝往矣,盈虚如彼,是消长矣?人,在水一方,倚立……

  (五)美,是悲壮,亦为离觞,是心灵的涤荡,轮回万世的惆怅。蒹葭之美,映衬山水。青山碧水情为谁,芦花如雪为芸醉。秋风萧瑟又起,芦花在洋溢。蒹葭之美情为谁?!

扩写蒹葭的作文4

  漫长的暑假结束了,终于要开学了,我兴奋极了。得知要换新老师了,我既兴奋又期待。

  终于开学了,我来到教室,见到了我们的班主任——郑老师。啊,她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长长的柳叶眉,红润的小嘴吧。她的皮肤很白,像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我好喜欢她。

  上了几天的课,我发现郑老师不仅漂亮,而且很温柔,绝不会轻易批评任何一个犯错的学生。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我还没写完,便私下里拿出课外书开始阅读。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之时,郑老师突然走到我面前。我吓坏了,心想:老师肯定要批评我了。谁知老师只是悄悄地对我说:“这样可不行哦。”短短的几个字,语气温柔,但我感受到的却是老师的坚定。我收起课外书,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老师啊老师,您总是那么温柔,您对所有人都是温柔而公*,有您在,同学们也变得暗暗努力,自律性更强了,现在走进教室听到的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听到的是兴奋而又精彩的答题声……

  有您在,我们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一定要努力学*,这样才能不辜负您,我爱您,郑老师。

扩写蒹葭的作文5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蒹葭》教案 (菁华5篇)

《蒹葭》教案1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一下作为一个*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蒹葭》教案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练*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3

  一、读,正音。

  雎鸠 窈窕 淑女 好逑 参差 荇菜 寤寐 辗转反侧 琴瑟 芼

  二、节奏。

  三、疏通文意。重点字词。

  四、课文理解。

  1、《诗经》介绍 (注释)

  2、这首诗主要写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一往情深的追求。写作顺序:爱慕——追求——思念——梦中成婚

  3、假设你就是那一往情深的小伙,看到一对雎鸠鸟在关关的叫,你作何感想?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我什么时候就会求得一位淑女跟我琴瑟和谐)(兴)

  4、假如你看到姑娘在船两边努力采摘荇菜,你作何感想?这种情感只写一句表达与反复表达区别是什么?(反复表达强烈的表达了青年男子的感情,重章叠句)

  5、归纳诗经写法:兴、重章叠句

  五、积累诗经名句。见《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页。

  六、默写。

  一、注音。

  蒹葭 溯洄 萋萋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在水之坻 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二、翻译。

  三、诗文理解

  1、 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子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求之不得的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相关句子?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三次的写?(追求的艰难执着)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假如你是那个痴情的小伙,看到芦苇茂盛,白露成霜的情景,心理想什么?作者为何反复写到这个情景?(凄凉,失望,焦急无奈)

  3、 归纳写法 烘托 重章叠句

  四、默写。

《蒹葭》教案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练*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5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

  阅读徐学鹏的《*随想》,并回答问题。

  *随想

  徐学鹏

  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

  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

  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

  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

  或许也有几滴泪水

  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

  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

  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

  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

  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

  啊──*

  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啊!

  问题: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学后记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编辑短评:此教学设计多方面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如学*方式的转变,跨学科深透和延伸拓展学*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如注重吟诵和品味、感悟等。这是一节可以参考的教学设计。但要注意更节制的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文字上。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蒹葭》教案 (菁华5篇)

《蒹葭》教案1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一下作为一个*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蒹葭》教案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练*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3

  一、读,正音。

  雎鸠 窈窕 淑女 好逑 参差 荇菜 寤寐 辗转反侧 琴瑟 芼

  二、节奏。

  三、疏通文意。重点字词。

  四、课文理解。

  1、《诗经》介绍 (注释)

  2、这首诗主要写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一往情深的追求。写作顺序:爱慕——追求——思念——梦中成婚

  3、假设你就是那一往情深的小伙,看到一对雎鸠鸟在关关的叫,你作何感想?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我什么时候就会求得一位淑女跟我琴瑟和谐)(兴)

  4、假如你看到姑娘在船两边努力采摘荇菜,你作何感想?这种情感只写一句表达与反复表达区别是什么?(反复表达强烈的表达了青年男子的感情,重章叠句)

  5、归纳诗经写法:兴、重章叠句

  五、积累诗经名句。见《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页。

  六、默写。

  一、注音。

  蒹葭 溯洄 萋萋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在水之坻 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二、翻译。

  三、诗文理解

  1、 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子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求之不得的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相关句子?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三次的写?(追求的艰难执着)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假如你是那个痴情的小伙,看到芦苇茂盛,白露成霜的情景,心理想什么?作者为何反复写到这个情景?(凄凉,失望,焦急无奈)

  3、 归纳写法 烘托 重章叠句

  四、默写。

《蒹葭》教案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练*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5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

  阅读徐学鹏的《*随想》,并回答问题。

  *随想

  徐学鹏

  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

  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

  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

  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

  或许也有几滴泪水

  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

  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

  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

  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

  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

  啊──*

  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啊!

  问题: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学后记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编辑短评:此教学设计多方面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如学*方式的转变,跨学科深透和延伸拓展学*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如注重吟诵和品味、感悟等。这是一节可以参考的教学设计。但要注意更节制的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文字上。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改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

改写蒹葭的作文1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题记

  在那随风飘扬的蒹葭边,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而追求思念她的人正在河的对岸苦苦追寻。男子逆流而上,去追寻,奈何道路险阻困难且遥远,男子顺流而下,只见身着轻纱窈窕的女子,好像正在水的中央翩翩起舞,脚尖轻点,裙衫如花,女子的一颦一笑都在男子的脑中久久回不去,女子还在舞蹈,男子一时不由看痴了,心中愈发思念。男子想要看清,一切却悄然消失。如梦、似幻。

  秋意正浓,大片的蒹葭繁密茂盛。而青翠欲滴的叶子上方,露水仍旧晶莹剔透,而男子日夜思念的姑娘,好像就在河的岸边。男子急忙上前追寻。他迈开大步奋力追着,跑着。伊人笑语嫣嫣,好像,可望而不可却。男子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执着的向前追去。

  大片的蒹葭纷纷飞飞,清晨的露水未曾干透,美好文静的女子,好似就在眼前,男子快速追去,眼前的道路逐渐扭曲,并且向右迂曲。忽的,眼前一花,女子脚尖轻点,又回到了水中陆地,翩翩起舞……

  梦醒了,白露干透,鲜花盛开。

改写蒹葭的作文2

  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提前庆祝我的胜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与伊人又*了一步。

  烈日当头,火红的太阳似乎从未落下过。我脱了外衣,望着远远的那个小白点离我越来越*,从豆粒般的糊影变成清晰的,刻印在眼前的水墨画,美得动人,美得奇特,美得不真实。

  我想起了自己流落他乡的日子,多少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多少个愁思满天的清晨,多少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而过。记得有次,我就倒在这个地方,望着血红的天空,周围刀光剑影,我闭上眼睛,像再也醒不过来一样。

  好在,这里的太阳不会落下,这里的土地上也不会有战争。我不停地划着桨,奔向我的伊人。

  我的伊人,请告诉我,你在等我,你一定还在某一个地方等我,那里没有战火,没有硝烟,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那里的天空永不会呈现血红,那里的清晨也永远有鸡在啼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水中央没有伊人,只有几株狗尾轻轻摆动。于是我调转了船头,徒然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豆粒般大小的糊影。

  这次,我一定能找到我的伊人。

  太阳仍在灼烧着大地,我披上衣裳,向前而去。

  不一会儿,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

  怎么说呢,像是在庆祝我的胜利一般。

改写蒹葭的作文3

  一个午后的黄昏,不知是哪阵闲暇的清风无意翻开了带着墨香的书页,我放下忙碌的笔,叹了口气,抽手合书。指尖触及到了冰冷的纸页,却像是感受到了诗中字词的情深意切,一顿,转而随意拨开几章,入瞳便是隔代的思念。

  我熟悉它----《国风秦风蒹葭》,它可谓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光荏苒,这一阙动人的清曲,不知曾被多少婉转的歌喉唱起。

  一行,两行……我灼灼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文字的背影,一幅幅清秀的画面也在眼前颤抖着徐徐展开。

  不知道这是第几个秋天,韶光似云烟过眼。天晓将白,芦苇青苍苍的叶上还凝着薄薄的露霜,像是他昨夜里相思难耐的泪水,晶莹的,折射着清晨的微光。他隔着岸眺望,眼里全是她清浅一笑的模样,她却白衣轻拂,沉星的眸子里只有一片蒹葭苍苍。

  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的部韵押得恰当好处,内容随着时间慢慢递进,浅层由深,寥寥数笔,便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个梦幻的故事场景,也许,这就是《诗经》的独特魅力罢。古往今来,有多少“万花丛中过”的文人墨客,都甘拜在《诗经》的石榴裙下。难怪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道: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秋深,情更深,拂得去芦苇叶上的凝珠,拂不去心中的思念。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他面对着弥茫茫的芦苇丛,眼中也是一片迷茫,他宁可相信斯人只是徘徊在河的一方,也不愿相信这只是自己的荒唐梦一场。

  这像是生命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他们好比是参商西月天,这么*,却又这么远。

  一曲年华终渐远,他漠然,漠然,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小心翼翼地捧起仰望时的美好。笔在纸上一划,就像*开劈了天地,墨色淌开了一个世界,没有相思不相见的难耐,淡淡,只有一片淡淡。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蒹葭》把这句话诠释地淋漓尽致,也许她只是他惆怅中的幻影,像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言秋水一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也许她只是他乱世中的希冀,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王身边“*在咫尺,远在天涯”清泉与果实一般。自此“蒹葭之思”成了旧时书信中怀念人的套话。

  面对诗人所叹的“隔花阴人远天涯*”,更有人推测《蒹葭》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贤者而不可得。这便脱离了小家儿女情长,可我却宁愿他质朴一点,质朴到人的心尖。

  流年转换,它也在不同佳人的口中弹唱翻新了千万遍,伊人越来越朦胧,河崖越来越宽。隔着数千年的冰谅,思念也不过成了一纸黄粱。

  我读此诗时,反复咀嚼,读到的却不仅是苦情人的哀诉,而是一种莫名的疯狂,也许他心中的她,就像我心中的梦想。像他永远等不到他心中的姑娘----总有一脉澈流残忍地将他们阻隔,但至少我会像远在周朝的那个“他”一样,去不顾一切地追赶,不顾一切地靠*,纵然只能望见一寸希望。

改写蒹葭的作文4

  他,背诵着书中的诗句,从不远处走来。

  她,乘一叶扁舟,向对面驶去。突然,他看到了她,那个站在船上的女子。一袭白衣胜雪,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他停下步子,看着船从自己的眼前经过,驶向远方。仅仅这一面,便让他记住了她。因此,他常常来到他们邂逅的河边,希望能够再次见到那位佳人。

  不久之后的一天,他再次见到了她。

  那一天,他早早的来到河边等候。不多会儿,就远远的望见一条小船缓缓驶来。待船靠*,他看到了她,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正想着该要如何开口,船已经从他身边驶过。他回过神来,转身望去,船已驶远。他不甘的跑着,希望可以追上小船。可是,无论他如何努力,总是和船保持着一段距离。到最后,他无力的坐在地上,看着小船消失在远方。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又见到了她,还是在那条河边,她乘着船从他面前驶过。他大声的呼喊,想要叫住她,可她依旧无动于衷。他想要追上小船,却总是连船尾都无法摸到。仿佛,她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次日醒来,他又想到了那个奇怪的梦。却看到桌上放着一张信笺。上面写着一首蒹葭。他抚摸着那娟秀的字迹。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改写蒹葭的作文5

  夜晚,城市的灯火,霓虹闪烁,染的那夜,如同白昼,绚丽多彩,城市的街头,商铺林立,种类繁多,嘈杂声不绝于耳,我一人,走出城。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宁静,安宁。

  星星挂在夜空,很亮很亮……星星点亮夜空,你,点亮我的心。我坐在这夜中,静静回想。

  静谧的夜晚,偶有晚风吹拂?吹动身旁的柳枝,好似你婀娜的舞姿,想起那日的相见,风,吹低芦苇,在千万株芦苇中浮现出你的身影,那齐腰的长发,在风中漂浮,芦苇摇头晃脑,你在苇中乘船前进,船,人,苇在天间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一刻,世间万物,黯然失色。

  此后,便不曾忘记你的身影。那片芦苇,不曾离去,你,在我心间,更不曾离去。那日的情,那日的景,在我的心头不曾忘记……我在找寻,找寻爱的你。你仿佛就在我的身边,离我仅一步之遥,却无法触及,有时又相隔万里,跨越千山万水,也不曾相遇。

  找寻,找寻……芦苇依旧繁盛,却再未见你的身影,有多少日,望那空无一人的苇地,泪,一滴滴落去,化作,对你的思,对你的念。黑夜,总是让人忧愁,明月呀明月,你是否能听见?伊人呀伊人,你我何时再相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诗经·蒹葭》赏析6篇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诗经·蒹葭》赏析 (菁华5篇)

  诗经赏析蒹葭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 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爱情,是世间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思之如狂的心境,与子偕老的美丽,遂引人颠沛流离,于漫长人世啜饮满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倾流年逝,佳人老去,爱情仍在这世间袅袅婷婷,若即若离。

  ——题记

  “所谓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因为经典如《蒹葭》,所以尽管它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与情感。”这便是身为现代人的我重新捧读《蒹葭》的动力和意义。

  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宛若青涩不可实现的情怀与梦境;

  青年读《蒹葭》,爱它的憾而不伤,一如曾经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读《蒹葭》,爱它的诗意放旷,写尽人生无处不在的丧失却无悔;

  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烟,逝去的终不顾,感慨万千。

  人类有一个劣根性,毕生追求拥有,但对那些轻易得到的置之弃履,最耿耿于怀的却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东西。《蒹葭》有这样的力量,让每个人从中捡拾自己的眼泪,用诗意面对感情的失却,并获得慰藉。

  《蒹葭》描绘了一场浪漫悠久的寻找。这是一场迷失却又坚定的旅程,寻找心的故乡。待最后,佳人如梦不可考,寻找成了唯一。谁也不知道,他所寻伊人是何,只道那时秋风细润,芦苇摇曳,那个孤独的追寻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穿梭,向芦苇深处漫溯,没有方向的溯游。“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在咫尺,转瞬便如流光从眼前不见。他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里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雾非雾,有时在水一方,仿佛只跨越一步便可靠*,俟其接*,佳人又远在水之滨,不可停息,呼唤在耳畔响起……

  空灵意境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这样若即若离中寻找,只是寻找,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若时过境迁已千年,一生终了。《人间词话》中有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种风致,难以言说,只有曾经寻找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世间诸多痴男怨女,却被人苦口婆心劝导,不要去追逐那些缥缈的得不到的,要紧紧握住手中真实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寻找是永远不可能放弃的。真实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爱情,于此时的我们过于遥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春花秋月,烟视媚行,我们在雾里看花,看不清内里的悲喜交加,但却从《蒹葭》中明白爱情没有*淡,只是岁月静好,那种求而不得的温暖,会让人迷失在其魔力,从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追逐。生活,于物质中升华的节逐,奏响每日繁忙的劳作。日日行走于世间的我们追逐着的“伊人”是梦想。目标是心中的欲望,方会持之以恒,像诗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确航向,也选择心中那股迷恋,坚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着,用汗水泪水拼命追逐着,纵然时光将我们渡涉万水千山,终不悔当年节逐。有些梦想,即使不可求,但我们仍会苦苦寻找,世间太多迷惑,寻找的意义之一也是让我们固守心房,守护好心中的坚持,勇敢又执着的走下去。因为那种渴望,会为无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种坚持,会让我们即便惘然却不沉溺于失望与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脱。

  寻梦,寻找,只要你认为值得并迷恋的东西,便去追逐,那过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光。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7)

——蒹葭初中作文通用五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边,隐约可见一位步履蹒跚、形容枯槁的老人踽踽独行于江畔,一脸的疲惫与满面的灰尘难掩他肃穆与庄重之色,唯有用这清白的身躯血祭故国,才能消除内心的苦楚。于是,他慨然步入清澈冰冷的江水,结束了自己如流星般光辉而又灿烂的悲壮一生。

  她·宛在水中央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若说屈子没有过亲身经历,那怎能写得了《九歌·湘君》这样缠绵悱恻却又情意绵绵的诗歌?若屈子自己只知苦行,不食人间烟火,又怎能有如此真切的想象与感同身受?一生中,屈子最爱两位亲人:一是其父亲;二是“女媭”。女媭名字身份等都语焉不详,正因语焉不详才成了隐私。“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这是屈子眼中的女媭身影。屈子所求的几位姑娘,都未能与他修成正果,虽有约会,有与心爱的人寻欢作乐,但总的来说,他的婚姻是不美满的,失败的。

  她,宛在水中央。

  他·宛在水中坻

  屈子在政路上,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挚友没有知音。他的高洁明志没有人会懂。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他聪明过人又十分天真。他沉寂于兴国大业中却忘了笼络权臣,终致谗谚之祸。那个他一生不曾背弃的君王却对他若即若离,那个他冒死强谏却还因贪心而绝的君王是那样昏庸无能,可他依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其实,他没必要抱着刚愎自用的'楚怀王不撒手,“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是贾谊对他的劝说,但他仍固执地留下来,孤独地活在这条不归路上,终此一生。

  他,宛在水中坻。

  它·宛在水中沚

  屈子,你不羁的灵魂又怎会被流放所束缚,你遥望着远方一座座被攻陷的城池,眺望着敌国染血的铁蹄,聆听着战马的嘶鸣与百姓的哭喊,你明白了,楚国已不再是楚国了。你的眼神深情又绝望,忽地,你抱起一块石头,大喊一声:

  “吾与楚,共存亡!”

  纵身而跳,你忠君报国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灭。楚国,已离你而去;而你,依然活在世人心中。

  它,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无论是春还是秋,无论是冬还是夏,我相信每一个从海*线上冒出来的火红的炙热的太阳都会照映着你,把全部的热烈和温和给你,当空气中所有湿湿答答的小水珠从空气中分离出来,落到娇柔的芦苇上,亦是我溯洄从之走上这白露不唏的道路的开始。

  月光肆意挥洒他们低调而又内敛的光辉,我顺着流水看着万家灯火,而自己一无所有,在月亮下,芦苇前,顺着无尽的黑暗孤零而行,心中总是涩涩的有些酸楚,但是美丽的月亮始终令人神往,当我行驶在这无尽的路上,月光指引着我,勾引着我漫无目的的身躯,使我最终到达了心中伊人的住处。

  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因此而显出一种质朴的美,我从远方看来,这条河看似宁静,就如天空不变的永恒,可是当月光逝去,狂风惊起,河流汹涌。萧瑟的蝴蝶落叶般惆怅,这使我不得不追溯这条河的根源。

  河水不念旧,赋诗为狂也无忧愁。美人啊,你的情眸,使我逆流而上,不知为何当周围的村子三巡酒过,河水依旧如故,我似乎逃离不了这座空山新林,河里的'每一个水珠都在牵引着我到你的身边,可是不知为何,唯有在原地被水而围。我看见你在那松间寒露,鸦雀声声里琵琶作赋。我看见了你正在衣襟飘拂的站在水的对面。可是燕子回归双双,独留我一人落单,我过河水,而你又在对岸。行春犹迟,怎去尽欢?

  阳光微凉,琴瑟微凉。河水的声音如此的疏狂,而我的心思如此的仓皇。你在那茂密芦苇中辗转了千百年,却只让我在对岸看你最后一眼。

  蒹葭苍苍的,重叠忧伤,愿我可以在蝉声和芦苇的陪伴中行云流浪。在无数个轮回后,找到我们曾经回忆的远方。

  “关关,关关……”

  熟悉的水鸟声再次在耳边响起。碧波荡漾的湖水在那一片荇菜的随风摇摆下,更加让人迷醉,

  就像她一样……

  秀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顺水之流捋取荇菜,夕之中纤手盈盈。她正是我睡梦中寻找的佳人,美得让人窒息。

  可笑的是,第一次试着接*她的时候就被婉言拒绝了。一向自信的我突然找不到方向,失落,迷茫,溶在酒里,烧在心里。好几个夜晚,我无法入睡,心里只有她的样子。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还是连一句话都不能和她说。

  我想离去了,却不料临行前又看到了她,还是如仙子般在那一片荇菜里穿行,还是一般纤手盈盈。而我却没有资格伴她左右,只是一个人想离开这心碎之地……想到这里,一股伤感涌上心头,解开系在背后的瑶琴,独奏一曲《美人怜》,本想宣泄心中的郁闷,却又难以抑制欣慕之意。一曲终了,不由又叹了一口气,我想:是时候走了。

  “刚才那一曲可是《美人怜》?”

  我诧异地一抬头,原来她不知道何时已把船停在了我的身边。当时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惊喜得都忘了回答。

  她笑着看着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请姑娘赐教。”

  此后的十余天里,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总会坐在湖边,为在荇菜中穿行的她弹奏,她也开始和着旋律欢声而唱。低飞鸣叫的水鸟,随风摇摆的荇菜,回荡在湖面的歌声和曲声……我突然发现,这里比以往更加美丽,更加充满希望。

  但是现在,没有她的夕阳显得那么黯淡。

  水鸟还在那里低飞,荇菜依然随风摇摆着,膝上的瑶琴已经许久没有曲声了,不知道它奏出的旋律是否依然动听。

  一阵风吹过,那首往日的恋曲再次响起,给曾经流转于荇菜中的她,也祝福身处远方的伊人……

  你在彼岸,站成我眼中的风景。放眼望去,你似河面上吹来的清风,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又如万里长空飘浮的白云,悠悠荡荡,似去还留。

  独自站在空旷的背景里,融合在冰凉的色调中。轻纱似的你,圣洁成一曲天籁,宁静成一幅画卷,幻化成一个梦境。我,应和着优美的.旋律,拨动着细柔的心弦。

  痴痴地,我沉醉于那恍若隔世的梦境中,眼前的水波荡起一圈圈涟漪。一叶轻舟迎着朝阳逆流而上,你临风站在船头,如临水照镜的白鹤,将身影许给那一泓清波。

  天高远,地广阔;云淡淡,水幽幽。天地水云之间,蒹葭苍苍。我看到生命的渺小,也望见了生命的伟大。追梦,生命的真谛才会有最完美的诠释;追梦,生命的能量才会有最酣畅的释放。

  碧波荡漾,你宛在水中央。我手中无笔,唯有将眼中的一切留在脑海观赏;面前无琴,唯有把眼前的一切放在心底珍藏。

  我多想化做鱼儿,搏击风浪;我多想化做鸟儿,飞越险阻;我更愿加快步伐,朝着你背影渐渐消失的方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是诗中的字句,我是诗中的标点;你是诗的韵脚,我是诗的旋律。

  视野里,一道永不凋谢的风景,是你;人生中,一场永不停息的追梦,是我!

  可能是个人偏好的缘故,我特别喜欢《蒹葭苍苍》一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悠远的意境,这些总能把人带进一种美妙的想象空间,让人沉醉,流连忘返。

  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提前庆祝我的胜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与伊人又*了一步。

  烈日当头,火红的太阳似乎从未落下过。我脱了外衣,望着远远的那个小白点离我越来越*,从豆粒般的糊影变成清晰的,刻印在眼前的水墨画,美得动人,美得奇特,美得不真实。

  我想起了自己流落他乡的日子,多少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多少个愁思满天的清晨,多少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而过。记得有次,我就倒在这个地方,望着血红的`天空,周围刀光剑影,我闭上眼睛,像再也醒不过来一样。

  好在,这里的太阳不会落下,这里的土地上也不会有战争。我不停地划着桨,奔向我的伊人。

  我的伊人,请告诉我,你在等我,你一定还在某一个地方等我,那里没有战火,没有硝烟,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那里的天空永不会呈现血红,那里的清晨也永远有鸡在啼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水中央没有伊人,只有几株狗尾轻轻摆动。于是我调转了船头,徒然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豆粒般大小的糊影。

  这次,我一定能找到我的伊人。

  太阳仍在灼烧着大地,我披上衣裳,向前而去。

  不一会儿,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

  怎么说呢,像是在庆祝我的胜利一般。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扩展8)

——蒹葭改写成的爱情散文实用5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秋日,露重霜寒,水边芦苇苍苍。冒着秋寒在水岸徘徊,可心中的伊人却在水岸的那方。逆流而上,道路崎岖漫长;顺流而下,伊人宛在水中央。

  风吹芦花,蒹葭中却再无她,只有蒹葭飘零成的每一个字。那醇浓的爱恋,抒尽了伤感,欲进,却阻。情系伊人,伊人却犹如天边的飞燕,可望而不可即,可念却不可见。处于秋景水岸,内心的枕热与思念,却于尾处戛然而止。

  或许,早已分不清现实与虚幻;悲伤,却没有哭泣,高兴,却没有笑容。日暮之时,内心的愁绪,已浓得无法稀释。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不解思念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涯,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已化作相思的泪花。

  只愿:伊人依然如诗,蒹葭仍然如画。

  可惜,蒹葭早已枯去,也再无人寻伊人的芳迹。潇瑟的秋风,吹落了相思的枫叶,吹拢了寂寥的思绪,那带着斑驳的思意,又给别离的心痛增添多少幽怨与哀愁。红尘茫茫,心雨飘摇,不知,还有谁会为伊人眉间浸染的沧桑,拂去凉意与秋霜。

  此生残梦,难诉离别的伤怀,为你执笔赋下情缘相依,为你执笔赋下诗韵悠长。或许,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一夕回眸一生念,一次邂逅一生牵,相逢相知的刹那间,相惜相伴才是永年。

  浮生若梦,一曲琴,弹尽了人生苦短,悲欢离合,红尘千年。菩提树下,前尘后世,此去今年,何人与你醉饮红坛,溺水三千?

  有谁在黄昏的`窗前,感受蒹葭的浅唱,自己就成了其间一支幽花,开尽了美丽,享受了年华?

  我是嗅着芦苇的清香长大的。

  乡下孩子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家乡的春天总是如期而至。寒食节后,一场沥沥的小雨,唤醒了沉睡中的芦苇。它破土而出,嫩如柔荑。田畦上,水塘边,芦苇那青芜的苇杆,竖立风中,不卑不亢。采一根嫩嫩的芦芽含在口,如咀嚼着春天的味道。

  芦苇,古称蒹葭。没有长穗的谓之“蒹”,初生的谓之“葭”。它的根,潜滋暗长,抱土缠绕;它的茎,节节拔高,挺直俊俏;它的叶,苗条俊秀,婀娜多娇。

  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不倒不伏,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蒲草一般和芦苇结伴于水中,让人难以分辨哪是芦苇,哪是蒲草。颇有“我是我,似我非我”的味道。苇塘中有白鸟起伏于碧波之上,偶尔在苇间盘旋,扑棱棱飞走,叶尖摇曳,一幅轻淡的水墨画。

  八九月份,芦苇开花了,一种沧桑的白色,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摆。让人想起《琵琶行》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东汉经学家郑玄笺云:“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彊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苇叶枯黄,其花扬雪,有一种凄美的悲壮,总会让人联想到硝烟和秋声,乃至荒凉。

  芦花,是秋天第一场雪。芦花烂漫的时节,正值晚秋,草木萧疏,万艳同悲。那纷飞的芦絮,是秋天的葬礼。

  芦苇美在诗词里。《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极尽婉转凄凉之美。余亚飞《咏芦苇》的“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写出芦苇朴素之美。谢逸《青玉案》中“芦花飘雪迷洲渚”,写出芦花流风回雪之美……

  水中的芦苇有一种绝世独立的美。湖中没有芦苇,就像少女的眸子没有睫毛,少了神韵和灵动。世人说“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可惜谁也没有轻易地见到哪一株芦苇在墙头上苟活着。芦苇,属于浩瀚的湖水,属于苍凉的荒野,属于不知名的野鸟。

  美好的环境才会造就美好的事物。

  芦苇,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芦苇,在《诗经》的相思中兀立,在如烟的意境中迷离。

  芦苇是北方的竹子。芦杆可用来造纸、编织、建筑等。芦花可以做笤帚,芦根还可以做中药。但总体上经济价值偏低,所以人为破坏极少,它的家族得以世代繁衍。如庄子所说的介于“有才于无才之间”,才能“得终其天年”。

  芦苇的繁盛与它的守弱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弱者一般都能屈能伸。那易折的芦苇,一生中,每当风雨袭来,皆低下头去,疾风过后,便又重新挺立。它不与鲜花争宠,不与劲松攀绕,无欲、守柔、退让,自然,无为。亘古不变,在历史的硝烟中,以一种昂然的姿态,见证着世事变幻,沧海桑田。

  芦苇喜水,故是智者。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无力的。也许芦苇深知自身之弱,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就是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倒是觉得它有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竹子是花中四君子,品格的象征,它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为画师手中不可或缺的题材。芦苇登不上大雅之堂,是粗劣鄙俗之物。班固在《汉书·中山靖王传》中有“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皇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元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芦苇的卑微可见一斑了。就是这种卑微,才得以持久。

  帕斯卡尔是一位天才的哲人,他曾说:“人是一枝会思想的芦苇”。这是多么诗意而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因能低头沉思而坚韧……我们单薄得像一枝风中邂逅苦雨的芦花,可是无论如何,在浩渺无垠的宇宙空间,高贵的人总该比芦苇多一点思想和智慧。如果连思想也消弭、忘却,岂不连芦苇也不如了?

  在我家乡的城东,有一片湖水,那里常年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在绿色繁茂的夏季,风儿吹过,那芦苇荡便掀起层层绿浪,在蓝天下蔚为壮观。在密密匝匝的苇塘里有野鸭成群地游动,飞跃而起,还深藏着一窝窝的野鸭蛋。各种鸟儿栖息其间,灰鹤、大雁也会在这里做暂时的停留。这芦苇荡便是它们栖身的地方。每每在湖边散步时,便会想起千古流传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乎看到一个身着罗袍的古代男子,风度翩翩,伫立水边,透过茂密的芦苇,遥望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倾诉着委婉哀怨的爱慕之情……

  这芦苇荡,是我家乡的美景之一,是纯美的自然风光。那摇曳的芦苇,如秀美的淑女,亭亭玉立,倩影婆娑,随风吟咏的便是清丽的诗句,隽永的诗行。那飘逸的芦花,便是秋日的精灵,在绿水间自在地飘荡。那由绿变黄的苇秆,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似乎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历史的沧桑……

  和芦苇亲密接触,那是在我的少年时代。对于成熟的芦苇,我对它真是再熟悉不过了,我爱它也恨它。说起来,就是一段辛酸的回忆。

  小的时候,家里靠编苇*为生。那时候的家乡一江五河,无数沟泡沼泽。那里盛产芦苇。每到收获的季节,我家都会买进好多高高的苇子,堆成小山一样。整天和芦苇打交道,我们称它为苇子,它是我们的生产原料,有了它,生活就有了保障。然而,那一堆一堆的苇秆和苇叶把我家的院子、屋子弄得乱哄哄的,实在是下不去脚,扫不净,清不完,甚是无奈。

  后来,父亲参加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但是几十元钱根本不够八口之家的生活消费。母亲便把编苇*作为她的主业了,当然,父亲和我们姐妹也是最得力的帮手。

  记得那时候,父亲早早起来,把第二天编苇*用的苇子都准备好,他用一种特殊的刀子把苇子一劈两半,然后捆好,洒上水闷着,等到晚上下班,便把苇子放在屋子里经过硬化处理的地面上,用石头滚子把苇子压*,变得特别柔软。然后,由我和二妹把苇子上的叶子剥去,再把这些苇子捆起来,等到第二天编苇*用。剥苇皮是我们最惧怕的活计,磨手不说,还爱犯困,有时候直打瞌睡,但是必须把这些活计做完,要不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活计。

  而母亲,早早起来做饭,收拾利索,便在那块硬地上起头,编织苇*。母亲一边编苇*,一边做家务,一天下来很紧张。这样等我们放学后,也要帮助母亲编苇*。我和妹妹都会编*子,但是,就是不会起头,因为母亲说:不教我们学起头,不许我们将来吃这晚饭。她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做有出息的事情。这样,我们只会编*子的一角,或者收边。*子起完头以后,便剩三个角,我要完成其中的一个角,还要编边。一只手拿着苇子,同时双手撩起苇子,隔两条拣两条,把苇子编进去,用手按*整,再继续这样往复多次,直至把角编完为止。然后,把编好的*子反过来,用一把长长的木尺比着,拿一把钝刀使劲划一条线,再用手把*子的四个边都按过来,用特制的刀子把边上多余的苇子翘掉,别在苇*缝隙里,我们叫这种活为“翘*”。这样整张*子就编成了,然后由我和妹妹背着*子到土产公司去卖。有时候不顺利,或者收*子的人挑剔,就会再背回来,或者拿到街上去卖。一领*子可以卖三到五元钱。这些收入就是我们身上的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和纸笔,还有补充家里的其它生活之用。

  虽然,我们很厌烦编苇*的枯燥无趣,但是又期盼多编*子多卖钱,改善我们的生活。一直到我念初中,妈妈出去做零时工挣钱,我们才告别了苇子,家里的院子、屋子也变得整洁干净了。可是,每每回想起来,对于苇子还是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这情感不是它的俏丽轻盈,不是它窈窕的身姿,不是它飘荡的闲逸,而是它最根本的品质,柔韧、坚韧,全身奉献给人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惠。是它陪伴我们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

  如今,家乡周边的河泽泡沼大都干涸了,芦苇也所剩无几,唯有城东的湿地仍然水草丰美,这芦苇便显得特别的珍贵。这片芦苇早已成为人们休闲时欣赏的美景,在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妩媚俏丽,婀娜多姿。摇曳在微风中,合着鸟儿的呢喃,唱着全新的歌谣,不再是哀怨的情歌,而是对新生活的赞美和颂扬。

  春节来临,我一个人回到故乡,陪着父亲过年。腊月八十九回去,正月初五回来。一来一去之间,深深地感受到父亲的孤独,深深地感受到春节没意思,深深地感觉到世事茫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竟然是上河沟那两片茂密的芦苇地。

  故乡还是原来的样子。前河和后河的溪水还是很细很小。区别是随着大路的修通,河边再也没有人走路了。不知不觉就在河滩上生长出两大块芦苇来。这芦苇虽然没人播种,也没人管理,但因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所以长得超出人们的想象。两块芦苇地中间正好有一条大路从北向南穿越而过。我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下午阳光最好的时候。每株芦苇都长得高过人的头顶,而且生长得非常整齐,像翻倍长成的麦子。站在路中间朝西望,感受那些芦苇像千万个士兵组成的方阵,威武而雄壮。也像几千里外莫言笔下的那些高梁地,热情似火,柔情似水,甜蜜生辉。转过身来向东看,只见清风徐来,芦苇啸啸,其意微茫,则多了一份宁静,更像几千年前的蒹葭,在古代的土地上演河边相逢的故事,显得无比纯真和浪漫。只是此时的我无法体会威武,也无法体会浪漫,只能细细地体会着岁月送给我的这个非同一般的春节。

  风往北吹,人往家走。每逢春节,人们越雪原,过大河,穿山岭,赶航班,乘火车,坐客车,实际只有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家。家是有亲人的地方,有星星的地方,有蓝天的地方。山间小路,柏油马路,国省干线,高速公路,延伸向火车向高铁向航空。其实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起点到家的路。回家是最美的风景。再次回到这里,物事人非;想想过去的这一年,历尽波折;面对依然整齐有序的家,心里生出许多难以言表的痛。这个清冷和孤单的春节,我陪着父亲默默地过着。

  春节这天是从三声鸡鸣里开始,开门以后发现天空里飘着雪意,家家户户用炮声隆隆开启美好的一年,沉睡的村庄翻身起来,村头明亮的灯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这样的路上走着乡亲们,他们的脚步都是踏踏实实的,对一切结果都接受得顺其自然。看着他们过的日子,我发现原来一切都可以用最纯朴的话表情达意,就是让这日子红火成简单。接下来的几天,西风不尽地吹,气温降低许多,但人们依然在寒风里相互走着亲戚,坐下相互问候和寒暄,甚至今天东家去明天西家来。细想起来,亲情就是挡不住的温暖,深度的血脉流在山水之间,融在人心骨子里,体现在数千年春节文化里。在一个越来越寒凉的世界,能相互走动的都是亲戚,能说到一起的都是知心。最美好的还是乡村的夜晚,有点像古诗说的一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天空很低很低,人被酽酽的夜包围着,漆黑中看到那明亮的星星,不像在遥远的地方,而就在头顶。宁静,辽远,像一个清丽的梦境。我想许多奇异的神话故事和美好的爱情故事肯定不是在繁华街市产生的,而是产生在夜里,在思念里,在闺房里,在乡村的夜晚。细细想来,人只有心里宁静,面对所有的事才会坦然而真诚,也才会对未来充满最美好的期待。

  离开故乡的前一晚,我来到一个也叫南湖的镇上住下。这个地方不是一片湖,不是当年兴发的地方,不能停泊历史的小船。黄土原像一片海,这是像我一样的好多人出发的地方,人像箭、土地是弓。原来这里是一片村庄,现在已成为一座城镇,正如那片曾经的池坝,而今改换姿容成为公园。时间让繁华延伸,岁月让历史经久。触摸着城墙的温度,想起每个人生的使命。

  喜欢夏季的雨,那滴滴答答的声音,引领念想,落下一笔墨,合旋一首歌,一首蒹葭彼岸的情歌,潺潺的,倚着碧水,缓缓传来,带着蒹葭彼岸的缕缕情丝,此时,最喜欢倚着窗口,**,慢慢摘下经年的簪花,细细打量,许久的故事,在雨里滴滴落下,轻拾一滴,安放于路边的香溪,让滴滴温暖的念,漂移到海那边,捎去思念的锦书。

  倘若在雨里花溪畔,捻一枝荷,露珠点缀,清香绕梁,将这缕馨香握在掌心,写在眉间,捻一首唐诗宋词,折叠光阴,送去夏日清凉的一阙小令,为思念填写一笔,让岁月的枝桠里,萌发新生种子,一枚相思红豆,一起耕耘,一起暮鼓晨钟,轻挽走进一本书里,漫步诗行的韵脚,徜徉*仄的诗情,画意人生一笔笔,唯愿可好!

  感觉到了,夏天的味道,一朵朵,一枝枝,火红的海棠,倒挂的石榴,遥相呼应,如今茉莉花开,浓郁馨香,飘香而来,还有各种牡丹月季,争芳斗艳,这样的季节,好想与你来一次旅行,走进大自然,走进这花似海的世界,走进仅有你我,似梦幻的空间,有清风白云,花前月下,西窗剪烛与你,你说可好?

  彼岸花开,一缕情绪,沿着蒹葭,轻轻打捞,将一程又一程的山水,浓墨重彩,有快乐,有失落,不忘初心,嫣然倾心,这葱荣的绿意,盎然经年的路口,终于懂得,一切繁华琉璃的说辞,最终要归于萧瑟,风雨过后的沉寂;一场情深缘浅的漂泊,雾里看花,镜中望月,让等待无止无境,秋风褪尽,洗尽铅华,还是一个人,一厢等待!

  晨暮交替依旧,了然间,日子如行者,节奏不紧不慢;指间的温度,正弦清韵了一曲桃花渡,聆听相思门楣的如约抵达,润泽眉底的惊鸿;沉思,这含香的独绽,这脚下一朵花的去留,埋下种种说辞,典藏时光;能做到的,也只有一叶兰舟,载着文字,撑起一束安恬的段落,让你安好,供养其中,或另起一行。

  安坐静然,等待,悄悄摆渡,泊在温情里的烟火,种下此生的蛊,兀自痴迷,一腔柔情,不离不弃,安守眉底的你,千回百转,暖山暖水,纵个千娇百媚,守心如初,一指暗香,为你始终留存至今,蒹葭彼岸,仿若归来,一厢情丝脉脉,墨香一阙阙,素笺上相思花开,一厢等待,遥望归来!

  在夏花的微词里,读懂了芳华呢喃,一朵茉莉,一朵朵荷,清香宛若一阙清丽温婉的诗篇,朵朵夏花静静,清淡如流,而那些秘而不宣的心思,默默悄然而至,隐匿在一朵朵花香里,香溪中,浅笑嫣然,多想携一份静好,与你温暖言语,如春阳般在你我心底明媚,等一抹春风摇曳心扉,清喜开满枝头,温润眼中的芳菲,妖娆一季的繁华灿烂。

  不变的风景,不变的等待,蒹葭彼岸,烟雨无声,胜有声,生怕遗漏,生怕怠慢,追逐着时光;辗转每一刻的感悟,倍加珍藏,捻花为墨,绕指为柔,将此定格永恒,倾城浅行;这一抹温暖的眸里,根植了一份深情,暖暖的唇语,你在与不再,来与不来,原地守候,盛开一夜惊鸿的艳,盛放深爱的温暖,涅盘成永恒的一朵,为你独绽芳华。

  任光阴老去,待蒹葭彼岸那抹,一起看姹紫嫣红的红尘浮华,与变迁!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