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质量体积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物理八年级学*方法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物理八年级学*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

  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力与运动

  一、二力*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衡,简称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所受的力不*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3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什么是力?力是,力不能离开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物体,另一个接受力的物体叫物体;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和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

  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和。这种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会画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会向退,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

  第2节弹力

  1、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对吗?答。

  2、测力计是测量的大小的工具。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它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越大,弹簧的就越长的道理做成的。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质量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不许超过它的。还要观察弹簧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线,若没有,则要调或读数时要进行加减修正。弹簧在测量范围内有: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比,弹簧的伸长=长度-原长。如原长2厘米,受3n时弹簧长5厘米,受6n的拉力时弹簧长厘米。

  4、注意:.测力时力的方向要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一致.

  第3节重力

  1、重力: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方向是。地面附*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2、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成正比,表达式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它的意义是。粗略计算时,g取N/Kg.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而,而质量随位置变。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地面上6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拿到月球上去重力为n。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用量程为5n的弹簧秤能称出它的重力吗?答。

  3、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

  4、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会画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5、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运动的小车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小车将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就是的。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验事实++科学推理得出的,因此(能/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牛顿第一定律直接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所处的状态,即状态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间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指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节二力*衡

  1、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状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物体处于*衡状态。*衡状态是指状态和状态。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它们的合力等于0。归纳为八个字“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3、物体在非*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改变、不变).物体受*衡力作用或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不变)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物体处于匀速或静止(没推动),则受到的力都是一对对的力,即受到的这对力方向、大小、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

  第3节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的力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和大小有关系。越大、接触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3、冰刀与冰面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它们之间产生的摩擦称为摩擦,瓶子与手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它们之间产生的摩擦称为摩擦。自行车在地面上滚动,车轮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称为摩擦。共同点:两个物体相互,都产生了力

  综上可得: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

  (1)两个物体要相互。

  (2)两物体之间发生。

  4、磨擦分为、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5、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些和增大(自行车的刹车)。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2)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八年级北师大版下册物理学*方法

  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稳中求进!

  八年级北师大版下册物理学*技巧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4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5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1/9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公式:G=g 其中g=9.8N/g ,它表示质量为1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1)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6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1/9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公式:G=g 其中g=9.8N/g ,它表示质量为1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3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4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5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6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2)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篇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因此卵细胞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无数个基因。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DNA和基因也随之减少一半;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成对,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条DNA。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3)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菁选6篇)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4、*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衡力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衡力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 强

  公式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方向

  力的关系

  V排与V物

  密度关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悬浮

  静止在液体内部

  F浮= G物

  ρ物=ρ液

  上浮

  向上

  F浮> G物

  ρ物>ρ液

  漂浮

  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G物

  V排物

  ρ物>ρ液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2、浮力的计算: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3)漂浮悬浮法:F浮=G物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 有力无距离: 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 有距离无力: 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 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 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

  5、推导公式:P =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的单位:瓦(W),力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 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衡条件:

  ①杠杆*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三种杠杆:

  名称

  结构特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L1>L2,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

  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L1,F1> F2)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镊子、船桨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L1=L2,F1=F2)

  不省力、不费力

  天*,定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2h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n。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 式: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s或·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s=3.6/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均速度:A.*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均速度,否则,*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 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第1节浮力

  1、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反之亦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排水量——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4、*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衡力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衡力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 强

  公式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方向

  力的关系

  V排与V物

  密度关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悬浮

  静止在液体内部

  F浮= G物

  ρ物=ρ液

  上浮

  向上

  F浮> G物

  ρ物>ρ液

  漂浮

  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G物

  V排物

  ρ物>ρ液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2、浮力的计算: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3)漂浮悬浮法:F浮=G物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 有力无距离: 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 有距离无力: 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 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 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

  5、推导公式:P =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的单位:瓦(W),力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 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衡条件:

  ①杠杆*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三种杠杆:

  名称

  结构特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L1>L2,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

  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L1,F1> F2)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镊子、船桨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L1=L2,F1=F2)

  不省力、不费力

  天*,定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2h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n。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 式: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一、 电荷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2、原子的结构及元电荷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元电荷:在各种带电的微粒中,电子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3、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电荷在导体中可以定向移动。

  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 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二、电流与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 物理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电路的组成

  电路: 用导线把电源、 开关、 用电器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电路中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 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 电源工作时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用电器是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用电器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常见的用电器有电灯、 电风扇、 电铃、 电视机等。

  (3)开关: 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常见的开关有拉线开关、闸刀开关、 空气开关等。

  (4)导线: 用来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3、电路图

  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 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要简洁整齐。

  三、串联与并联

  1、串联

  定义: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4)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菁华5篇)

  1、《小石潭记》

  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 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⑦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2、《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1)通假字:

  “具”通“俱”,全,皆。

  “属”通“嘱”,嘱咐。

  (2)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3)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

  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

  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a、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

  b、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逃离,逃跑,委而去之。

  c、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4)词语活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先”“后”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状语。 句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乐。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5)成语积累: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

  (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A: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这些就上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色。

  B: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④吾谁与归?(宾语前置,“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常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译:我和谁一道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不是这种人,我又同谁在一起呢?

  C:省略句:

  (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即洞庭湖。

  译:(它)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藤子京)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D:翻译: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是因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60句菁华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5、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6、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7、乐音与噪声:

8、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9、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10、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11、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12、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13、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14、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15、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16、控制噪声:

17、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18、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19、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20、应用及现象:

21、面镜:

22、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3、密度的应用:

24、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5、折射定律:

26、注意: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27、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28、照相机的原理:u>2f f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9、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30、e=1.60×10—19C;

31、长度的单位:

32、骨传导及实例:

33、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34、噪声的控制:

35、温度计使用方法:

36、凝固:

37、汽化的两种方式:

38、小孔成像特点:

39、入射角:

40、色散:

41、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42、焦点:

4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44、凸透镜成像规律:

45、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46、望远镜成像原理:

47、天*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8、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49、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50、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51、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52、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5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54、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5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56、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3、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4、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6、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7、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8、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9、放大镜的原理: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0、换算关系:1m/s=3.6km/h。

1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12、频率:

13、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4、反射的分类:

15、面镜分类

16、*面镜成像规律:

17、物体的颜色:

18、焦距:

19、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21、凸透镜成像规律:

22、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3、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24、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5、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

27、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8、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29、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30、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7)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实用10篇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第一章 声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二、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面镜

  *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一、 电荷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2、原子的结构及元电荷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元电荷:在各种带电的微粒中,电子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3、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电荷在导体中可以定向移动。

  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 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二、电流与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 物理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电路的组成

  电路: 用导线把电源、 开关、 用电器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电路中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 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 电源工作时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用电器是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用电器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常见的用电器有电灯、 电风扇、 电铃、 电视机等。

  (3)开关: 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常见的开关有拉线开关、闸刀开关、 空气开关等。

  (4)导线: 用来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3、电路图

  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 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要简洁整齐。

  三、串联与并联

  1、串联

  定义: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无干路、 支路之分; 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一定通过另一个用电器, 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只要串联电路中,串联接入一只开关, 即可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

  定义: 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特点: 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有干路、 支路之分; 干路电流在分支处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每条支路中都有一部分电流流过,即每条支路都与电源形成一个通路,各支路用电器互不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干路,支路开关控制本支路。

  3、电路的连接

  连接电路要按一定顺序进行;在接线过程中, 开关要断开,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 再闭合开关。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

  意义: 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叫做电流。用字母陨 表示。

  单位:安培, 简称安,符号粤, 比安小的单位有毫安和微安。

  2、电流表

  作用: 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符号: A

  量程:常用的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当用“ -” 和“0.6” 两个接线柱时,其量程为“0-0.6A” ,每一小格表示0.02A,每一大格表示0.2A;当用“ -” 和“3” 两个接线柱时,其量程为“0-3A” ,每一小格表示0.01A,每一大格表示0.1A.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不允许将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

  (2)电流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 +” 接线柱流入,从“ -” 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预先不能估计被测电流的'情况下, 可用试触法判断被测电流是否超过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实验注意事项:

  2、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①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②两确认:

  Ⅰ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

  Ⅱ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两不要:

  Ⅰ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

  Ⅱ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3、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①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②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③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

  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用尺规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

  6、*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8、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频率单位是:次/秒,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nic Wave).(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udness).响度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Aplitude).

  1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1、乐音三要素(或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1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3、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1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1)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2)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3)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15、了解几个数据:

  (1)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85-1100Hz 之间;

  (2)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 20-20000Hz 之间;

  (3)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20-4000Hz 之间;

  (4)狗的听觉范围约在 15-50000Hz 之间.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