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音乐教案 >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

日期:2022-06-13 17:24:10

《碰一碰》音乐教案1

  一、活动内容:

  音乐游戏——碰一碰

  二、活动目的:

  1、听音乐合着拍子做走、跑等动作,学*创编各种与同伴“碰”的动作。

  2、认真听指令并做出反应,随音乐有节奏地游戏。

  三、活动准备:

  准备宽敞*整的场地、音乐磁带、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以《碰一碰》作为背景音乐,律动进场。

  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幼儿回答:碰一碰)

  师:如果我们一起来玩碰一碰的游戏,小朋友想要碰哪里呢?

  (引导幼儿说碰肩膀、鼻子、眼睛、脚丫等。)

  3、让幼儿根据音乐同教师有节奏地进行问答训练。

  ⑴教师出示分别画有五官的图片,出示节奏图谱进行练*。“××∣××∣×-”

  ⑵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示,与邻座伙伴碰一碰。

  ⑶师与幼同唱歌曲,让幼儿来问“碰哪里?”,师答“××碰××”。

  ⑷由教师来问“碰哪里?”,幼儿根据图谱回答“××碰××”。

  4、音乐游戏:碰一碰

  ⑴先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幼儿在活动区四散站好,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边拍手唱歌边合着拍子走,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停下,与所找到的朋友面对面站好,幼儿唱“碰哪里?”,师跟着节奏答“鼻子碰鼻子”后,幼儿便与找到的朋友两人一组随最后一句互相轻轻地用手碰一下对方的鼻子,一拍一次。

  ⑵讲明规则:

  唱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幼儿必须找到朋友。

  幼儿必须有节奏地说与做,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部位轻轻碰一碰。

  ⑶前几次游戏由幼儿问老师答,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指令来碰相应的身体部位。

  ⑷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玩此游戏。

  5、活动结束,简要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我采用了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的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赏”“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圆圈的动作、换朋友的动作我又是以游戏的形式在商讨中引导幼儿学*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编的愿望,同时幼儿在艺术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碰一碰》音乐教案2

  时间:20xx.11.26上午第一节 班级:小(3)班

  活动内容:音乐游戏——碰一碰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2、引导幼儿大胆创编动作,能边唱边做边说。

  活动准备:

  磁带、三用机、活动前已教会幼儿演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律动《合拢放开》进场。

  二、复*歌曲,引导幼儿大胆创编动作。

  1、师幼共同演唱歌曲《碰一碰》。

  2、启发幼儿探索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与别人碰一碰,并请幼儿试一试。

  3、要求幼儿在与同伴碰一碰时要轻轻地,不推不挤。

  三、音乐游戏《碰一碰》。

  1、请幼儿听音乐在活动场地自由地找朋友,并能跟随音乐自由地做动作。

  2、当音乐停止时,教师说碰什么地方,幼儿便与自己的朋友轻轻地碰一碰那个地方。

  3、游戏中,可请幼儿做询问者,教师回答,教师用指令不断地变换“碰”的位置;也可请多数幼儿做询问者,个别幼儿做回答者。

  四、延伸部分。

  请家长们也参与到活动中,与自己的孩子玩“碰一碰”的游戏。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共同分享创造的快乐。具体方法:一开始,我让幼儿各自找一位好朋友跟着音乐节奏边拍手边走步(一拍一步),在能够听辩音乐旋律,完整地、有节奏地一拍一步表现拍手走步的动作以后,再让幼儿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先让幼儿找到好朋友互相做友好的动作,找一找身体上的各部位互相碰一碰等动作。然后我就根据幼儿找到的身体上的部位边唱歌边表演去找一个小朋友,重点演示歌曲中好朋友相碰的部位,有节奏的和对方做碰一碰的动作。接下来是让幼儿学唱了歌曲。最后,让幼儿学*《碰一碰》的音乐游戏。玩法:幼儿围成圈,边唱边走步找朋友,音乐终止时,教师说出好朋友相碰的部位,幼儿按指令找朋友碰一碰。在游戏中,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碰鼻子。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跟着音乐节奏有趣的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脚,开心的笑着,游戏着。幼儿能边唱边与同伴合作游戏,刚开始时幼儿只记得去寻找自己的朋友而忘记了唱歌或跟着音乐节奏表现动作,通过我再三的强调和指出,还邀请一位小朋友一起示范后,孩子们不但能很好的边唱边游戏,而且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规则,从而感受到了音乐的风格、旋律和节奏。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我采用了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的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赏”“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圆圈的动作、换朋友的动作我又是以游戏的形式在商讨中引导幼儿学*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编的愿望,同时幼儿在艺术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碰一碰》音乐教案3

  游戏目标:

  1、感受2/4拍音乐节奏,学着按节奏走步。

  2、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情感。

  游戏准备:

  1、录音磁带《朋友碰一碰》。

  2、木偶娃娃两个。

  游戏过程:

  1.听辨旋律:

  (1)"我们都有很多好朋友,请你找一位好朋友。"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边拍手边走步(一拍一步)。

  2、学唱歌曲:

  (1)"好朋友见面可高兴啦,怎样表示呢?"

  (2)幼儿与相邻的好朋友互相做友好动作。

  (3)出示木偶娃娃并进行表演。

  "两个娃娃在干什么?"(握手、拥抱等动作)

  (4)教师边唱边表演木偶戏,演示歌曲中好朋友相碰的部位。

  (5)幼儿学唱歌曲。

  3、音乐游戏《朋友碰一碰》

  (1)游戏过程:幼儿边唱边走步找朋友,音乐终止时,教师说出好朋友相碰的部位,幼儿按指令找朋友碰一碰。

  (2)幼儿游戏若干次。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阅读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1)

——小班音乐碰一碰教案 (菁华3篇)

小班音乐碰一碰教案1

  一、活动内容:音乐游戏——碰一碰

  二、活动目的:

  1、听音乐合着拍子做走、跑等动作,学*创编各种与同伴“碰”的动作。

  2、认真听指令并做出反应,随音乐有节奏地游戏。

  三、活动准备:

  准备宽敞*整的场地、音乐磁带、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以《碰一碰》作为背景音乐,律动进场。

  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幼儿回答:碰一碰)

  师:如果我们一起来玩碰一碰的游戏,小朋友想要碰哪里呢?

  (引导幼儿说碰肩膀、鼻子、眼睛、脚丫等。)

  3、让幼儿根据音乐同教师有节奏地进行问答训练。

  ⑴ 教师出示分别画有五官的图片,出示节奏图谱进行练*。“××∣××∣×-”

  ⑵ 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示,与邻座伙伴碰一碰。

  ⑶ 师与幼同唱歌曲,让幼儿来问“碰哪里?”,师答“××碰××”。

  ⑷ 由教师来问“碰哪里?”,幼儿根据图谱回答“××碰××”。

  4、音乐游戏:碰一碰

  ⑴ 先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幼儿在活动区四散站好,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边拍手唱歌边合着拍子走,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停下,与所找到的朋友面对面站好,幼儿唱“碰哪里?”,师跟着节奏答“鼻子碰鼻子”后,幼儿便与找到的朋友两人一组随最后一句互相轻轻地用手碰一下对方的鼻子,一拍一次。

  ⑵ 讲明规则:

  唱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幼儿必须找到朋友。

  幼儿必须有节奏地说与做,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部位轻轻碰一碰。

  ⑶ 前几次游戏由幼儿问老师答,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指令来碰相应的身体部位。

  ⑷ 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玩此游戏。

  5、活动结束,简要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我采用了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的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赏”“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圆圈的.动作、换朋友的动作我又是以游戏的形式在商讨中引导幼儿学*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编的愿望,同时幼儿在艺术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小班音乐碰一碰教案2

  活动目标:

  1、理解“碰”的动作,初步学唱歌曲《碰一碰》。

  2、通过参与音乐游戏,培养初步的合作精神。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1、 《碰一碰》音乐磁带,录音机。

  2、小兔、小熊玩具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碰”的动作

  1手偶情景创设:一天小兔出来玩,遇到好朋友小熊,可高兴了,它们高兴地碰了碰肩膀。

  师:小兔遇到好朋友小熊,它们很高兴地干什么啊?(肩膀碰肩膀)

  小结:轻轻地碰碰肩膀。

  2、拍肩,理解“碰”的动作。

  师:宝宝们,伸出我们的小手,轻轻来碰碰我们的肩膀。

  二、初步学唱歌曲

  (1)介绍歌曲名称:《碰一碰》

  (2)教师示范唱。(只弹旋律,不弹伴奏)

  提问:刚才宝宝们听到了什么?碰了哪里?(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3)幼儿学唱歌曲2—3遍。

  幼儿学唱:宝宝,愿意和老师一起唱吗?(集体学唱两遍)

  三、师幼互动游戏

  (1)老师边唱歌曲边做动。(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与老师合作游戏)

  师:现在老师也要找一个表现好的宝宝,和他做朋友。也来和他轻轻地碰一碰。

  (2)鼓励个别幼儿找同伴一起游戏。

  (3)全体幼儿到户外空地边唱歌曲边游戏。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刚入园时,他们不仅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还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一些缺憾,如退缩、拒绝、远离等,与同伴之间还没有达成很好的沟通。为此,我选择了了《碰一碰》这个音乐活动设计相关教案,组织教学。

  《碰一碰》这首歌曲表达了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友好的情感,歌词浅显易懂,歌曲容易学唱。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歌词进行动作的演绎,体验与同伴碰头、碰肩、碰手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现在正值小班开学初,孩子们与同伴的交往经验不足,因而,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将该活动分成两课时完成。这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唱歌曲,理解“碰”动作,通过参与音乐游戏,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为了更好的让孩子理解“碰”动作,我将原歌词做了适当的调整,将“鼻子碰鼻子”改成小手碰肩膀,让孩子们切身体验“碰”动作的含义。整节活动有序的组织,孩子们情绪积极,课堂氛围轻松,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强烈,活动状态活而不乱,教学目标能够较好的完成。发现的情况有两点:主配班的配合需要加强;孩子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让活动更有效深入地开展。

小班音乐碰一碰教案3

  一、活动内容:

  音乐游戏——碰一碰

  二、活动目的:

  1、听音乐合着拍子做走、跑等动作,学*创编各种与同伴“碰”的动作。

  2、认真听指令并做出反应,随音乐有节奏地游戏。

  三、活动准备:

  准备宽敞*整的场地、音乐磁带、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以《碰一碰》作为背景音乐,律动进场。

  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幼儿回答:碰一碰)

  师:如果我们一起来玩碰一碰的游戏,小朋友想要碰哪里呢?

  (引导幼儿说碰肩膀、鼻子、眼睛、脚丫等。)

  3、让幼儿根据音乐同教师有节奏地进行问答训练。

  ⑴教师出示分别画有五官的图片,出示节奏图谱进行练*。“××∣××∣×-”

  ⑵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示,与邻座伙伴碰一碰。

  ⑶师与幼同唱歌曲,让幼儿来问“碰哪里?”,师答“××碰××”。

  ⑷由教师来问“碰哪里?”,幼儿根据图谱回答“××碰××”。

  4、音乐游戏:碰一碰

  ⑴先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幼儿在活动区四散站好,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边拍手唱歌边合着拍子走,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停下,与所找到的朋友面对面站好,幼儿唱“碰哪里?”,师跟着节奏答“鼻子碰鼻子”后,幼儿便与找到的朋友两人一组随最后一句互相轻轻地用手碰一下对方的鼻子,一拍一次。

  ⑵讲明规则:

  唱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幼儿必须找到朋友。

  幼儿必须有节奏地说与做,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部位轻轻碰一碰。

  ⑶前几次游戏由幼儿问老师答,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指令来碰相应的身体部位。

  ⑷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玩此游戏。

  5、活动结束,简要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我采用了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的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赏”“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圆圈的动作、换朋友的动作我又是以游戏的形式在商讨中引导幼儿学*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编的愿望,同时幼儿在艺术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2)

——碰一碰音乐教案优选【十】份

  碰一碰音乐教案 1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刚入园时,他们不仅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还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一些缺憾,如退缩、拒绝、远离等,与同伴之间还没有达成很好的沟通。为此,我特地设计了《碰一碰》这个音乐活动。《碰一碰》这首歌曲表达了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友好的情感,歌词浅显易懂,歌曲容易学唱。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歌词进行动作的演绎,体验与同伴碰头、碰肩、碰手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 理解“碰”的动作,初步学唱歌曲《碰一碰》。

  2、 通过参与音乐游戏,培养初步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 《碰一碰》音乐磁带,录音机。

  2、 小兔、小熊玩具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理解“碰”的动作

  1手偶情景创设:一天小兔出来玩,遇到好朋友小熊,可高兴了,它们高兴地碰了碰肩膀。

  师:小兔遇到好朋友小熊,它们很高兴地干什么啊?(肩膀碰肩膀)

  小结:轻轻地碰碰肩膀。

  2、拍肩,理解“碰”的动作。

  师:宝宝们,伸出我们的小手,轻轻来碰碰我们的肩膀。

  二、初步学唱歌曲

  (1)介绍歌曲名称:《碰一碰》

  (2)教师示范唱。(只弹旋律,不弹伴奏)

  提问:刚才宝宝们听到了什么?碰了哪里?(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3)幼儿学唱歌曲2-3遍。

  幼儿学唱:宝宝,愿意和老师一起唱吗?(集体学唱两遍)

  三、师幼互动游戏

  (1)老师边唱歌曲边做动。(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与老师合作游戏)

  师:现在老师也要找一个表现好的宝宝,和他做朋友。也来和他轻轻地碰一碰。

  (2)鼓励个别幼儿找同伴一起游戏。

  (3)全体幼儿到户外空地边唱歌曲边游戏。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刚入园时,他们不仅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还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一些缺憾,如退缩、拒绝、远离等,与同伴之间还没有达成很好的沟通。为此,我选择了了《碰一碰》这个音乐活动设计相关教案,组织教学。

  《碰一碰》这首歌曲表达了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友好的情感,歌词浅显易懂,歌曲容易学唱。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歌词进行动作的演绎,体验与同伴碰头、碰肩、碰手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现在正值小班开学初,孩子们与同伴的交往经验不足,因而,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将该活动分成两课时完成。这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唱歌曲,理解“碰”动作,通过参与音乐游戏,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为了更好的让孩子理解“碰”动作,我将原歌词做了适当的调整,将“鼻子碰鼻子”改成小手碰肩膀,让孩子们切身体验 “碰”动作的含义。整节活动有序的组织,孩子们情绪积极,课堂氛围轻松,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强烈,活动状态活而不乱,教学目标能够较好的完成。发现的情况有两点:主配班的配合需要加强;孩子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让活动更有效深入地开展。

  碰一碰音乐教案 2

  设计意图:

  歌曲《碰一碰》是一首表达朋友之间相互友好的情感,体现朋友之间其乐融融的氛围。它的歌词浅显易懂、易学易唱而且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唱、游戏。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都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如退缩、拒绝、远离等情绪倾向,与同伴之间还没有达成很好的沟通。为此,我设计了《碰一碰》这个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通过对歌词进行动作演绎,体验与同伴碰头、碰肩、碰手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身体不同部位创编不同的相互触摸动作,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感受2/4拍乐曲的'节奏特点,练*一拍一下有节奏的动作。

  3、认识、区别身体部位,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游戏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伴奏带、有唱词带)、身体各部位图片

  活动前幼儿已熟悉歌曲《碰一碰》

  用即时贴贴好的内外双圆形场地间隔20厘米。

  活动过程:

  一、听《碰一碰》音乐伴奏带拍手入场,走成一个圆圈。

  我们的活动室里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大圆圈妈妈,它里面有个小圆圈宝宝。我们听着好听的音乐走大圆圈妈妈吧!

  二、游戏:与小圆圈宝宝碰一碰

  1、我们的身体有许多不同的部位,这是(教师手指头部,幼儿回答),这是(教师伸出双手,幼儿回答),还有······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出示相应身体部位图片,请幼儿找出自己相应部位

  3、我们小脚和大圈圈妈妈交朋友了,小圆圈宝宝也想和我们交朋友,你想把身体的哪个部位和小圆圈碰一碰,交个朋友呢?

  根据幼儿回答集体游戏,幼儿看身体部位图片游戏。

  4、幼儿听音乐碰一碰进行游戏。(在音乐的最后一句与小圆圈碰一碰)

  三、游戏:碰一碰

  1、我们把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和小圆圈交朋友了,真有趣!

  2、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游戏,想不想玩?怎么玩的,先来听一听。

  3、你听到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引导幼儿讲述歌词内容。和谁碰一碰?碰哪里?(教师示范)

  4、你想和哪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幼儿个别示范)

  引导幼儿用不同部位替换歌词表演歌曲。如:鼻子碰鼻子、屁股碰屁股、脸碰脸、脚碰脚,并出示图片。

  5、刚才的小朋友碰了哪些地方?(看图片)

  6、幼儿分组、集体游戏。

  四、结束活动

  我们今天玩得真开心,走!我们去和别的朋友玩玩《碰一碰》的游戏吧!

  附录

  碰一碰

  1=c 4/2

  (1 13 4∣5 53 ∣4 42 2∣ 1 - )∣ 13 4∣

  找 一个

  5 3 ∣ 6 4 ∣ 2 –∣ 13 4∣ 5 3 ∣ 4 2 ∣

  朋 友 碰 一 碰, 找 一个 朋 友 碰 一

  1 – ∣ 4 4 ∣ 6 –∣x xx x∣ x 0 ∣

  碰 碰哪 里? xx 碰x x

  1 13 4∣5 53 ∣4 42 2∣ 1 - ║

  (动作)

  碰一碰音乐教案 3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刚入园时,他们不仅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还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一些缺憾,如退缩、拒绝、远离等,与同伴之间还没有达成很好的沟通。为此,我特地设计了《碰一碰》这个音乐活动。《碰一碰》这首歌曲表达了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友好的情感,歌词浅显易懂,歌曲容易学唱。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歌词进行动作的演绎,体验与同伴碰头、碰肩、碰手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 理解“碰”的动作,初步学唱歌曲《碰一碰》。

  2、 根据身体部位的区别来创编不同的相互触摸的动作。

  3、 通过参与音乐游戏,培养初步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 《碰一碰》音乐磁带,录音机。

  2、 兔妈妈头饰一个,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兔宝宝和妈妈在甜美的睡觉,大公鸡叫了,大家揉揉眼睛,伸伸懒腰。

  兔妈妈说:兔宝宝,起床以后要刷牙、洗脸,做一个干净的宝宝,好吗?

  生活动作模仿――刷牙、洗脸。

  2、学*歌曲,参与游戏。

  (1)、兔妈妈说:我的宝宝可真干净呀!妈妈要和宝宝们做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吗?游戏的名字叫“碰一碰”。宝宝们,我们可以和谁碰一碰呀?碰哪些地方呢?我们来试一试。(引导幼儿和同伴做动作)

  (2)、兔妈妈说:妈妈还会唱《碰一碰》的歌呢,你们想不想听呀?

  A、教师清唱一遍

  B、提问:刚才宝宝们听到了什么?碰了哪里?(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B、幼儿学唱:宝宝,愿意和妈妈一起唱吗?(集体学唱两遍)

  C、示范游戏:让妈妈找一个兔宝宝一边唱歌一边做游戏,还有的宝宝就给我们拍拍手好吗?(播放《碰一碰》音乐,进行游戏)

  D、宝宝们一起来碰一碰吧!(引导全体幼儿进行游戏)

  D、刚才兔宝宝们还想了许多好玩的动作来碰一碰呢,我们也来做一做吧!(鼻子、屁股等)

  3、 活动结束。

  兔妈妈:宝宝们今天都学到了“碰一碰”的本领,妈妈知道宝宝们肚子都饿了,我们到外面去找吃的东西吧!

  听着音乐跳出去。

  碰一碰音乐教案 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和节奏,乐意学唱歌曲,喜欢唱歌。

  2、学玩碰一碰的音乐游戏,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3、初步尝试仿编歌曲。

  4、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唱歌曲并能根据歌词的变换进行动作的模仿。

  活动难点:

  能仿编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歌曲

  1、我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见面时都会做些什么呢?(问好、拥抱等)

  2、我们来听一听歌曲里的一对朋友见面后会怎么样呢?

  二、欣赏歌曲

  1、听歌曲一遍,了解歌曲名称,熟悉旋律。

  2、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呢?

  3、小朋友的耳朵听得可真仔细,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再来听一遍,听听歌曲中的好朋友见面时是怎样问候的?

  4、教师完整清唱一遍,请幼儿说一说。

  三、学唱歌曲

  1、跟随琴声,教师带领幼儿唱两遍。

  2、教师请一名幼儿做朋友,边唱边请。

  3、请每位女孩子去邀请一名男孩子做好朋友,碰一碰。

  四、仿编歌曲

  1、刚才我们和好朋友碰了碰鼻子,那除了可以碰鼻子,还可以碰哪里呢?

  2、根据幼儿的回答,仿编歌曲。

  五、音乐游戏“碰一碰”

  幼儿边唱歌边跟随音乐节奏走,找一个朋友互相碰一碰,可以变换身体的不同部位。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音乐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这种活动比较能刺激幼儿的神经,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动中,孩子们能在音乐声有趣的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脚,开心的笑着,游戏着。要求幼儿能边唱歌边与同伴合作游戏,刚开始时幼儿只记得去寻找自己的朋友而忘记了唱歌,但是通过老师与幼儿之间的示范,这让孩子能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本次活动是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的,采取了边唱边与幼儿一起玩的形式,这就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和动作。此外,在活动中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碰一碰”的热情,也给幼儿与幼儿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不足的一点: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不够大胆,教师引导的不够。

  碰一碰音乐教案 5

  活动目标:

  1.积极愉快地参加游戏,并注意在游戏过程中不与他人挤在一起。

  2.乐意边唱边与同伴合作游戏。

  3.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内容及教师提示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幼儿已学唱歌曲《碰一碰》。

  2.教师准备: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手拿布娃娃随音乐内容与幼儿互动进行游戏。

  2.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布娃娃唱歌,引导幼儿找一个朋友听指令玩游戏。重点指导幼儿注意听清楚教师的指令,“碰”之后,再开始做动作,并注意碰的动作不要太用力。

  3.启发幼儿想想还可以用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去与朋友碰一碰,边唱边做动作。

  4.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在游戏中不与他人挤在一起。

  活动提示:

  1.刚开始游戏时,可引导幼儿先集体商量好碰哪里,由老师说出,熟练后可先确定一名回答问话的人,这名幼儿会碰哪里,全体都碰哪里。

  2.在音乐区角活动中可以提供此音乐,供幼儿结伴玩耍。

  3.可作为亲子游戏,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可与孩子玩一些稍有难度的身体接触游戏,如:小脚碰肩膀等。

  附录

  碰一碰

  1=c 4/2

  ( 1 1 3 4 ∣5 5 3 ∣4 4 2 2 ∣ 1 - )∣ 1 3 4 ∣

  找 一个

  5 3 ∣ 6 4 ∣ 2 –∣ 1 3 4 ∣ 5 3 ∣ 4 2 ∣

  朋 友 碰 一 碰, 找 一个 朋 友 碰 一

  1 – ∣ 4 4 ∣ 6 –∣x x x x ∣ x 0 ∣

  碰 碰 哪 里? x x碰 x x

  1 1 3 4 ∣ 5 5 3 ∣4 4 2 2 ∣ 1 - ║

  (动作)

  游戏玩法:

  两两结伴游戏。

  1 ~ 8小节:一边唱歌,一边走路。

  9 ~10小节:脸转向教师唱。

  11~12小节:教师合唱:

  13~16小节:两名幼儿将指定的地方碰在一起。

  碰一碰音乐教案 6

  设计意图:

  歌曲《碰一碰》是一首表达朋友之间相互友好的情感,体现朋友之间其乐融融的氛围。它的歌词浅显易懂、易学易唱而且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唱、游戏。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都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如退缩、拒绝、远离等情绪倾向,与同伴之间还没有达成很好的沟通。为此,我设计了《碰一碰》这个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通过对歌词进行动作演绎,体验与同伴碰头、碰肩、碰手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身体不同部位创编不同的相互触摸动作,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感受2/4拍乐曲的节奏特点,练*一拍一下有节奏的动作。

  3、认识、区别身体部位,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游戏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伴奏带、有唱词带)、身体各部位图片

  活动前幼儿已熟悉歌曲《碰一碰》

  用即时贴贴好的内外双圆形场地间隔20厘米。

  活动过程:

  一、听《碰一碰》音乐伴奏带拍手入场,走成一个圆圈。

  我们的活动室里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大圆圈妈妈,它里面有个小圆圈宝宝。我们听着好听的音乐走大圆圈妈妈吧!

  二、游戏:与小圆圈宝宝碰一碰

  1、我们的身体有许多不同的部位,这是(教师手指头部,幼儿回答),这是(教师伸出双手,幼儿回答),还有······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出示相应身体部位图片,请幼儿找出自己相应部位

  3、我们小脚和大圈圈妈妈交朋友了,小圆圈宝宝也想和我们交朋友,你想把身体的哪个部位和小圆圈碰一碰,交个朋友呢?

  根据幼儿回答集体游戏,幼儿看身体部位图片游戏。

  4、幼儿听音乐碰一碰进行游戏。(在音乐的最后一句与小圆圈碰一碰)

  三、游戏:碰一碰

  1、我们把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和小圆圈交朋友了,真有趣!

  2、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游戏,想不想玩?怎么玩的,先来听一听。

  3、你听到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引导幼儿讲述歌词内容。和谁碰一碰?碰哪里?(教师示范)

  4、你想和哪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幼儿个别示范)

  引导幼儿用不同部位替换歌词表演歌曲。如:鼻子碰鼻子、屁股碰屁股、脸碰脸、脚碰脚,并出示图片。

  5、刚才的小朋友碰了哪些地方?(看图片)

  6、幼儿分组、集体游戏。

  四、结束活动

  我们今天玩得真开心,走!我们去和别的朋友玩玩《碰一碰》的游戏吧!

  附录

  碰一碰

  1=c 4/2

  (1 13 4∣5 53 ∣4 42 2∣ 1 - )∣ 13 4∣

  找 一个

  5 3 ∣ 6 4 ∣ 2 –∣ 13 4∣ 5 3 ∣ 4 2 ∣

  朋 友 碰 一 碰, 找 一个 朋 友 碰 一

  1 – ∣ 4 4 ∣ 6 –∣x xx x∣ x 0 ∣

  碰 碰哪 里? xx 碰x x

  1 13 4∣5 53 ∣4 42 2∣ 1 - ║

  (动作)

  碰一碰音乐教案 7

  一、活动名称:音乐——碰一碰 活动目标:1、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与节奏。2、在感知歌曲节奏的基础上随音乐节奏做身体动作。

  活动准备:钢琴活动过程:一、律动《拍手点头》、《吹喇叭、打鼓、开枪、开炮》

  二、练声《小鸟醒来了》、《小汽车》。

  三、教师演唱歌曲,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趣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碰一碰,小朋友先听一听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师范唱歌曲。

  3、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中找谁碰一碰呀?

  四、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琴声念诵歌词。

  五、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学唱歌曲。

  六、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七、师生一起边唱歌边玩碰一碰的游戏。

  教师:这次,我们一起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八、看教师示范——怎样和同伴玩游戏。

  教师: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玩这个游戏,请你们来唱歌吧。

  九、幼儿与身边的同伴俩俩进行游戏。

  教师进行指导,并进行个别性的指导。

  碰一碰音乐教案 8

  活动准备:

  玩偶两个、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 创设宽松的音乐活动氛围。

  1、律动《跟着老师走》

  重点:愿意跟着老师愉快地动起来。

  2、复*歌曲《问好歌》。

  重点: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唱,不叫喊。

  难点: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替换"小兔"。

  二、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做游戏。

  引子:有两个朋友听到了你们的问好,也想和你们做游戏,欢迎吗?

  (出示玩偶)引导幼儿有礼貌地打招呼。

  (音乐起)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欣赏玩偶表演。

  1、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它们到底是怎么玩的?请你看仔细。(再次欣赏)

  2、小动物碰来碰去玩得真开心,你猜猜看除了碰鼻子,它们还碰哪里?

  语言要求:说请X X 碰X X以歌词贯穿。

  动作要求:随旋律欢快地、大胆地表现。

  指: 找你身边的朋友来动动看,好吗?

  指导重点:以语言辅助动作,给幼儿以多通道的感受,推动幼儿融于游戏之中。

  3、引导发现好的、新的动作。

  指:(以小动物身份)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做游戏真开心,你们有没有好朋友?你想找他做游戏吗?想想看,找朋友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好看的动作。

  A、教师哼唱旋律,幼儿示范。

  B、个别幼儿示范,众幼儿学*。

  C、两幼儿示范,引导幼儿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三、 完整进行音乐游戏:《碰一碰》

  指: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朋友玩?

  1、你们说这一次碰哪里?

  根据幼儿的回答,众幼儿听音乐愉快地游戏。

  2、幼儿自由结伴,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注意引导个别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3、幼儿交换朋友,大胆表现。

  指:我们走得远一点,去找更多的朋友玩好吗?

  碰一碰音乐教案 9

  活动目标:

  1、积极愉快地参加游戏,并注意在游戏过程中不与他人挤在一起。

  2、乐意边唱边与同伴合作游戏。

  3、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内容及教师提示进行游戏。

  4、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幼儿已学唱歌曲《碰一碰》。

  2、教师准备: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手拿布娃娃随音乐内容与幼儿互动进行游戏。

  2、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布娃娃唱歌,引导幼儿找一个朋友听指令玩游戏。重点指导幼儿注意听清楚教师的指令,“碰”之后,再开始做动作,并注意碰的'动作不要太用力。

  3、启发幼儿想想还可以用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去与朋友碰一碰,边唱边做动作。!出自:屈老、师!

  4、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在游戏中不与他人挤在一起。

  活动提示:

  1、刚开始游戏时,可引导幼儿先集体商量好碰哪里,由老师说出,熟练后可先确定一名回答问话的人,这名幼儿会碰哪里,全体都碰哪里。

  2、在音乐区角活动中可以提供此音乐,供幼儿结伴玩耍。

  3、可作为亲子游戏,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可与孩子玩一些稍有难度的身体接触游戏,如:小脚碰肩膀等。

  附录

  碰一碰

  1=C 4/2

  ( 1 1 3 4 ∣5 5 3 ∣4 4 2 2 ∣ 1 - )∣ 1 3 4 ∣

  找 一个

  5 3 ∣ 6 4 ∣ 2 –∣ 1 3 4 ∣ 5 3 ∣ 4 2 ∣

  朋 友 碰 一 碰, 找 一个 朋 友 碰 一

  1 – ∣ 4 4 ∣ 6 –∣x x x x ∣ x 0 ∣

  碰 碰 哪 里? x x碰 x x

  1 1 3 4 ∣ 5 5 3 ∣4 4 2 2 ∣ 1 - ║

  (动作)

  游戏玩法:

  两两结伴游戏。

  1~8小节:一边唱歌,一边走路。

  9~10小节:脸转向教师唱。

  11~12小节:教师合唱:碰

  13~16小节:两名幼儿将指定的地方碰在一起。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我采用了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的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赏”“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圆圈的动作、换朋友的动作我又是以游戏的形式在商讨中引导幼儿学*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编的愿望,同时幼儿在艺术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碰一碰音乐教案 10

  活动目标:

  1.探索多种与同伴进行身体接触的方法,学*用“xx碰xx”的句式进行简单表达。

  2.体验与同伴身体接触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找朋友的游戏经验。

  2.幼儿座位围成半圆形。

  3.录音机、活泼欢快的音乐一段,《碰一碰》的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一、律动:动动身体各部分。

  1.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动动身体吧!

  (放音乐,教师边说边带领幼儿做动作:动动头,耸耸肩膀,转转小手,摸摸屁股,拍拍膝盖,跺

  跺小脚等。)

  2.师:刚才我们动了身上的哪些地方呀?(鼓励幼儿一起说说)

  二、尝试与同伴身体接触,体验接触的快乐。

  1.师:真有趣,我还想找一个朋友来玩一个“碰一碰”的游戏。我要来找啦!

  教师面向大家,边找边说: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停顿询问:我找到的朋友是谁呀?(请幼儿说说名字)碰哪里?小手碰小手。

  2.师:我和我的好朋友在干什么呀?“小手碰小手”(幼儿说)我们和旁边的好朋友也来——小手碰小手。

  3.师:真好玩,我们也来找个朋友做游戏吧!我呀先请一些小朋友来玩。(2遍)。

  教师请五个小朋友引导他们边念边找: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停顿询问几个幼儿:你找到了谁?(让幼儿相互说说)然后说碰哪里?小手碰小手换个朋友,再来碰一碰!!

  师:来,我们一起来玩吧!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小手碰小手。再来碰一碰,小手碰小手。

  三、探索不同的`用身体接触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和好朋友小手碰小手了,还可以哪里碰哪里呢?和好朋友一起去玩一玩,找一找。

  2. 幼儿俩俩结伴玩玩碰碰,教师观察指导,轻轻的说:噢,你们是头碰头的。你们是小脚碰小脚的。你们在干嘛呀,哈哈哈的笑,哦,原来在屁股碰屁股。

  3.组织幼儿交流:刚才你和好朋友哪里碰哪里呀?(重点)

  引导幼儿学说“小脸碰小脸”“小脚碰小脚”“膝盖碰膝盖”等,并采取不同形式鼓励幼儿做做。

  (集体和旁边的好朋友—个别和老师—两个好朋友等。)

  如果幼儿没说到屁股,教师则说:要是屁股碰屁股怎么碰呢?屁股在哪里?摸摸看,我们转过身,和好朋友背靠背,小屁股撅起来,一起来碰一碰:屁股碰屁股。

  4.小结:我们的鼻子是突出来的,可以轻轻的碰一碰,膝盖弯一弯能碰一碰,小屁股撅起来也能够碰得到。我们要轻轻的碰,小心别弄疼了自己,也不要把别人弄疼了。

  四、在完整游戏中进一步体验接触交流的乐趣。

  1.师:我们再来和朋友玩玩“碰一碰”的游戏吧!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师指令:膝盖碰膝盖。巡视幼儿。

  再来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师询问后如:耳朵碰耳朵。巡视幼儿:噢,你是耳朵碰耳朵了,你也是耳朵碰耳朵了。

  (对幼儿的行为要有肯定。)

  2.边唱歌边游戏。(3遍)

  师:现在我们来唱着歌找朋友碰一碰,好吗?(唱到碰哪里?提醒幼儿要变啦)

  五、结束与延伸,继续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快乐。

  师:我们身上还有好多地方可以碰一碰呢,下次再来玩,好吗?和好朋友抱抱,说再见!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3)

——《对对碰》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理论依据

  幼儿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色彩鲜亮的物品总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爱不释手。心理学研究表明,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何引发小班幼儿认知颜色的兴趣,初步感知颜色中的小秘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为此,此次活动创设了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通过实际操作各种与颜色相关的材料,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去交流,去表现、去探索发现,让幼儿在主动操作中感知颜色变化,初步获得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适宜的拓展、深化幼儿原有经验,引发其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糖果小屋”(投放各种颜色的糖、水果、蔬菜等)。

  2、操作用材料:红、黄、蓝三种稀颜色;红、黄、蓝三色面塑彩面;红、黄、蓝色透明玻璃纸若干;透明塑料杯13个;一次性透明手套1支、针管26支、塑料瓶13个;添画用的藕、布团、积木等若干;毛笔、小刷子、图画纸、果盘若干;魔法箱、彩球、彩扇等。

  3、课件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是幼儿能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并能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活动难点是幼儿能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活动过程

  1、创设“糖果小屋”导入活动,利用“魔法箱”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颜色,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创设去“糖果小屋”做客的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幼儿自由参观“糖果小屋”,并说出看到的物品的颜色。

  (2)利用“魔法箱”中的彩球、彩扇“变”出的颜色,让幼儿说出生活中与其颜色相同的物品。

  请幼儿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颜色与“变”出的颜色一样?

  (“小朋友想一想,咱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区,进行自主观察、操作、探索,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操作区一:红、黄、蓝色透明玻璃纸、

  操作区二:红、黄、蓝色三种稀颜色、调色盘及各种调色工具、

  操作区三:红、黄、蓝三色面塑彩面、

  3、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感知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会变成绿色)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利用装有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水的一次性透明手套,将水混合并慢慢摇动,请幼儿观察: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

  (2)引导幼儿操作透明塑料杯,初步感知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配色会发生变化。(会变成绿色)

  幼儿动手操作装有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透明塑料杯,感知蓝色和黄色配色后会变成绿色。

  4、进一步探索感知任意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利用课件进行小结。

  (1)出示装有红色、黄色、蓝色任意两种颜色水的“一次性针管和塑料瓶”,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任意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引导幼儿按变化了的颜色,找到“糖果小屋”中相应颜色的物品,分类摆放塑料瓶。

  (3)教师利用课件和红、黄、蓝三色稀颜料,演示任意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播放课件)

  5、引导幼儿通过印画和品尝各色食品,帮助幼儿巩固感知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颜色。

  (1)创设故事情境《长颈鹿的长围巾》,引导幼儿用配出的颜色及红、黄、蓝色,用藕、布团、积木等在白色的围巾上装饰。

  (2)请幼儿品尝各种颜色的蔬菜、水果做成的拼盘,教育幼儿多吃各色食品,不挑食。

  活动目标:

  1、理解画面的内容,感受画面的纯朴、真实,感知作品中的生活情趣和温暖的亲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现对作品的感受。

  3、能用语言、绘画等方式创造地表达对妈妈浓浓的爱。

  活动准备1、搜集图片

  2、幼儿用书第1册第16-17页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很小的婴儿包括自己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是吃谁的奶?谁照顾你的最多,她是怎样照顾你的?

  2、出示课本《母与子》,引导幼儿观察,分析画面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1)、鼓励幼儿说一说画面中都有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他们在干什么?画面中是一个什么地方?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欣赏画面的感受,尝试将画面创编成故事,充分理解画面所表达的生活情趣及妈妈和孩子之间温暖的亲情。

  3、教师介绍作者、作品的名称及表达的意图。重点引导幼儿讨论:作品的名称为什么定为《母与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4、结合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故事。

  教师提问:妈妈是怎样为你吃饭的?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妈妈*时还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如:穿衣服、洗澡、梳头扎小辫、喂药等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画面中的这位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你想对她说什么?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做什么?

  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幼儿用书中的其它作品,进一步感受母子之爱,并请幼儿将自己与妈妈“爱的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区域之中:(1)、绘画区——-教师指导幼儿大胆创画出自己妈妈的基本特征和妈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动作。

  (2)、手工区-----启发幼儿设计不同的相框造型,并在上面进行自己喜欢的装饰。并将妈妈或自己的照片从相框后面贴上。

  (3)、建构区------指导幼儿创造性地设计妈妈新家的图纸。指导幼儿搭建时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活动内容:

  朋友对对碰

  活动领域:

  语言

  活动目的: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棉花、木头块、沙子、海绵、大小不同的皮球、糠、芦荟、图片、哈哈镜、自制两个小朋友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一会我要请你用耳朵听一听,嘴巴尝一尝,手捏一捏,拎一拎还要仔细观察观察,你们就会发现很多小秘密,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利用实物,通过各种感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利用实物大小不同的球,让幼儿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反义词。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第一件东西什么?(球)你发现它们两个之间的秘密了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对了,这两个球,一个大,一个小)衣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做一下,大——小,现在请小朋友说出和老师相反的词并做出来,我说大你就说小,大——小。

  2、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进一步感知反义词快——慢。

  小朋友老师在做什么?请你听一听,看一看老师两次拍手有什么不一样?(快——慢)你能和老师一起做一下吗?快——慢,这一遍请小朋友做和我说的做的相反。

  3、调动幼儿触觉,味觉等多咱感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反义词。

  小朋友,老师还准备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放在了那边在桌子上,一会儿就请你用小手摸一摸、拎一拎,用嘴尝一尝,仔细观察观察,看你能发现多少秘密,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引导幼儿动手捏、拎、用嘴尝一尝,后说出反义词:轻——重、甜——苦、软——硬,长——短等反义词。象大——小、轻——重、甜——苦它们都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叫它们反义词。

  4、在两个物体之间寻找多对反义词,出示两个不同娃娃,找出反义词:(1)高矮、(2)胖瘦、(3)头发的多少、(4)衣袖的长短、(5)眼睛睁开,眼睛闭上。

  小朋友,还有两们小朋友他们也很喜欢和反义词做游戏,他们想请小朋友在他们身上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多少对反义词朋友。

  5、出示图片,幼儿分组说说图片上还有哪些反义词。通过两个物体的对比说出一对或多对反义词:上下、粗细、高矮、直弯等。

  小朋友都喜欢找反义词朋友,还有许多的反义词朋友它们都藏在了图片里,我们快去找一找吧。请你把找到的反义词朋友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谁找到的反义词朋友最多。

  6、游戏:"唱反调",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反义词。

  小朋友学了这么多反义词,就让我们用反义词玩个"唱反调"的游戏,你说的做的要和我说的做的相反,我说大你们就说小,我说高你们就说矮。

  7、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说出其反义词。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老师说出一些新的词,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反义词:或引导幼儿结合周围环境及生活经验说出新反义词。如:新——旧,好——坏,里——外,远——*,多——少,上——下,左——右,前——后,对——错,深——浅,冷——热,来——去,饱——饿,白天——晚上,天空——地面等。

  8、新奇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哈哈镜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小朋友,神奇的哈哈镜真有趣,大的能变小,小的能变大,高的能变矮,矮的能变高,让我们一起去照一照吧,看看我们身体在不同的哈哈镜里面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9、小朋友,你们玩的开心吗?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反义词朋友,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班级里的其它小朋友吧。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小精灵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4)

——《颜色对对碰》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新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创作的快乐,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

  2、通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3、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A.一瓶黄颜色的水。

  B.每组三个透明的小缸,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及棉签等

  C.记录材料每人一份,小盘若干,瓶子若干。

  2、经验准备:认识颜色。

  活动过程

  一、 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的兴趣。

  1)师:今天,张老师当一次魔术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请仔细观察!

  这瓶水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好,小朋友看清楚了,魔术开始!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教师摇晃瓶子,变变变。

  师:“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一,二,三 变成什么颜色拉?”(绿色)

  2)教师揭开谜底,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就会变成绿色,同时教师演示做记录。

  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原来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盖拧下在里面涂上什么颜色大家看(黄),摇晃瓶子,水变成了黄色,然后再打开盖,在里面涂上蓝色,然后再摇晃瓶子,水变成了绿色。

  请幼儿帮助教师在表格中作记录:黄+蓝=绿。(用颜色)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 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三、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 个别幼儿展示。

  2) 师幼小结。

  四、打扮美丽瓶宝宝 。(废物利用)

  老师想用一些漂亮的瓶宝宝来装饰咱们的教室,那下面请小朋友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瓶宝宝,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集体分享。

  五、活动结束

  把漂亮的瓶宝宝带到班里装饰教室!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另一中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活动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每节课后都有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为今后的科学活动奠定坚实科学的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水*,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

  2、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各10瓶、一次性塑料杯、色卡、毛巾、纸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故事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绿色时,请小朋友想一想,他们会跟爸爸妈妈怎么说这个好消息?

  二、分组验证

(一)投放蓝色、黄色颜料瓶,请小朋友动手验证,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是否真的会变成绿色。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3、教师小结: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真的会变成绿色(出示色卡)。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气球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二)再投放红色颜料瓶,请幼儿进行配色游戏,感知多种配色方案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幼儿交换场地,进行另一种配色活动。

  3、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4、教师小结:蓝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黄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桔色(出示色卡)。紫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你还知道什么漂亮的颜色?

  四、寻找颜色是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红、黄、蓝三种颜色其中两种配色后的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3.体验配色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大、小猪教具6个颜料矿泉水瓶红黄蓝三色瓶盖、PPT、背景音乐活动建议:

  1.故事导入

  今天,森林里要开音乐会,小猪一家都要去参加,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他们正在挑选漂亮的衣服呢!

  2.说一说

  分别出示红、黄、蓝三颜色,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三种颜色的物品。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红色的?(黄色、蓝色)

  3.变一变

  (1)教师演示黄色和蓝色配色后变成绿色。摇摇摇,变变变,变成什么颜色了?

  揭秘、小结:黄色和蓝色碰到一起会变成绿色。

  (2)幼儿自己实验两种颜色的配色。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并选择两种不一样的颜色进行配色。

  (3)根据幼儿的操作依次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感知掌握哪两种颜色变出了哪一种新颜色。

  (4)将变化后的颜色进行归纳分类。

  猪哥哥喜欢穿绿色的衣服,谁的'变成绿色了?来给猪哥哥穿上吧!(再给猪爸爸、猪妈妈分别穿上)

  教师小结:

  原来,两种不一样的颜色碰到一起能变出新的颜色来。4.自然结束

  你们帮助了小猪一家,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了音乐会,看!他们多开心呀!帮助别人,你们开心吗?原来帮助别人可以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很快乐。为了感谢大家小猪一家也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播放音乐活动结束。

  目标:

  1.探索颜色混合所产生的变化。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准备:

  1.人手一个透明饮料瓶,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或黄色、蓝色)颜料少许。

  2.抹有少许红色(或黄色、蓝色)颜料的珠子。

  3.红黄蓝标签纸人手一份。

  过程:

  一、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

  1、教师示范

  师: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要来变一个好玩的魔术,你们看好了哦!

  师:这是一瓶有魔力的水。(教师用力摇晃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变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师:你们看,变成什么颜色啦?(幼儿回答)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

  师:你们也想来变一下吗?(想)老师在你们座位底下也放了一瓶有魔力的水,你拿出来变变看,看看你能变出什么颜色来!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觉得神不神奇呀,一瓶没有颜色的水,摇一摇怎么能变出漂亮的颜色呢?(幼儿自由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请你打开你的瓶盖看一看,里面有什么?(颜料)

  5、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过程。

  师:你看看你的瓶盖上有什么颜色的颜料,我们就拿出什么颜色的标签纸给它贴上。

  二、变出新的颜色水。

  1、师:刚才的魔术好玩吧,现在,老师请小朋友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他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言)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5)

——科学教案:颜色对对碰 (菁华3篇)

  教学理论依据

  综合活动《颜色对对碰》选自小班主题四《七彩乐园》次主题二“奇妙的颜色”。

  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她们的“学*活动”是通过多感官参与、与其他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运用直观行动性思维与具体形象性思维建构经验的过程。而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孩子所获得的知识,不应由别人简单传递,而是自主获得、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本节课老师在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规律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亲自动手、主动观察、互动发现,鼓励幼儿感知和发现颜色变化的现象,帮助幼儿初步建构起了颜色变化的经验。

  一个有效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调动与激发起幼儿的原有经验,更应把握幼儿的最*发展区,建构和提升幼儿的新经验,实现幼儿精彩经验的建构和达成。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对三原色(红、黄、蓝)已经非常熟悉,并且有丰富的生活感知,属于已有经验。而两种甚至三种颜色混合之后的变化、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妙神奇的色彩变幻和图画创意想象却是幼儿没有尝试过的,属于幼儿未知的新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游戏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已知经验,逐渐发现和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并初步建构起颜色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虽然不需要幼儿正确的说出三原色变三间色这一原理,但却让幼儿充分感知和初步建构了相关经验,提升了幼儿对于颜色的认知水*,为幼儿继续探索颜色的秘密以及色彩艺术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动力和兴趣。

  实施策略

  策略一:创设“魔术游戏情境”

  以变魔术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策略二: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索”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操作,发现水宝宝颜色变化的秘密。并通过换瓶盖、颜色印画等,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策略三:采用“互动教育”的策略

  注重幼儿与多元对象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幼儿与老师的互动等,增强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颜色游戏,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2、充分感知并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尝试对颜色印画进行创意想象。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幼儿能积极主动并有秩序的操作各种材料。

  教学准备

  矿泉水瓶子、瓶盖、红黄蓝颜料、压膜纸、素描纸、塑料筐、杯子、勺子、轻音乐等。

  教学过程

  1、教师魔术表演,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水瓶,并表演魔术,让幼儿观察清水变出颜色的过程,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2、幼儿变魔术,观察水宝宝的颜色变化

  (1)请幼儿取一个水瓶,玩变魔术游戏,体验清水变出颜色的过程。

  (2)请幼儿按水宝宝的颜色分组互动,增加趣味性。

  (3)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红(黄、蓝)色的。

  3、幼儿换瓶盖,观察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1)引导幼儿发现瓶盖上的秘密,并按水宝宝的颜色分组换瓶盖。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的新颜色。

  (3)请幼儿将自己的水瓶按颜色放回相应的筐子里。同时教师小结:两种颜色宝宝在一起又会变出新的颜色来。

  4、师幼动手玩颜色印画游戏

  (1)教师示范颜色印画游戏,并启发幼儿观察想象。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3)鼓励幼儿大胆创意想象,并把自己的作品与老师和小伙伴分享。

  教学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小班幼儿对红、黄、蓝三原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对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不了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过程中,围绕预设目标,通过让幼儿扮演“小粉刷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知颜色的奇妙变化,享受玩颜色的乐趣;同时,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愿望,激发了幼儿继续发现、探究生活中各种颜色的兴趣。

  实施策略

  本次活动主要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察比较法。引导幼儿在扮演“小粉刷匠”的过程中,通过两次粉刷不同颜色,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通过自由调色使幼儿进一步发现颜色的神奇变化,达成预设目标。活动中,教师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若干瓶;粉刷工具(塑料桶、刷子)13套;纸箱房子3座;罩衣13件。

  2.音乐《我是一个粉刷匠》。

  活动过程

  1、随音乐《我是一个粉刷匠》入场,激发幼儿当粉刷匠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体验发现的乐趣。(实现目标一、目标二)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2)分发三种颜料,幼儿分组按照标记粉刷房顶。

  (3)调换颜料,分别给房顶再刷上一种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黄色+蓝色,蓝色+红色),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到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并引导幼儿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些颜色(橙色、绿色、紫色)。

  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颜色进行调配。(实现目标一、目标二)

  (1)请幼儿自由调色,进一步发现颜色对碰后的奇妙变化,并尝试运用语言表达在哪里见过这些颜色。

  (2)通过“粉刷墙面”,享受玩颜色的乐趣。

  (3)分享劳动成果,鼓励幼儿继续去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颜色。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合后能发生变化。

  2.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矿泉水瓶、颜料、多媒体课件、橡皮泥、牙刷、画有裙子的画、音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玩魔术,激发幼儿对本节课的兴趣。

  (1)老师要变魔术了,幼儿与教师一起喊: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变红色)

  (2)请几名幼儿一起来试一试这个魔术(分别变红、黄、蓝色)

  (3)出示各种颜色物品的幻灯片,让幼儿说出物品的颜色,以便加深幼儿对红、黄、蓝色的认识。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两种颜色配合后的效果。

  (1)教师为幼儿出示记录纸、橡皮泥,教师讲清楚使用的方法:根据记录纸上提供的两种颜色,将这两种颜色的橡皮泥捏到一起,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然后将相应的颜色记录在记录纸上。

  (2)幼儿每人一张记录纸,幼儿自由操作进行记录。

  (3)教师为幼儿展示幼儿的操作记录表,并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游戏:看谁说的对又快

  (1)教师说红加黄,引导幼儿说变橙色,依次类推。

  (2)游戏:教师边说边出示卡片,配上音乐与幼儿玩游戏:教师说红加黄,幼儿说变橙色,看谁说的对又快。

  4.动手为裙子涂颜色,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1)教师为幼儿出示没有颜色的三件裙子的画,请第一组小朋友为我设计一件橙色的裙子,请第二组小朋友为我设计一件紫色的裙子,请第三组小朋友设计一件绿色的`裙子,但是老师这里只有红、黄、蓝色的颜料和牙刷,怎么办呢?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6)

——《对对碰》小班教案合集五篇

  设计思路:

  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就是在生活中学*,在游戏中学*。而手套对于宝宝来说,也已经不在陌生,但是他们对手套的认知可以说是比较浅显的。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手套对对碰,尝试联系生活,让宝宝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去关注手套。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手套的基本特征,知道手套是各种各样的。

  2学*戴手套的基本方法

  3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手套的基本特征,并根据特征学会配对

  难点:学会戴手套

  对于难点的解决我会在*时的生活中加以锻炼,在本次活动中要求所有幼儿都能学会戴手套比较困难。

  二、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手套,供幼儿配对使用。

  2人手准备一副五指手套,供幼儿练*使用。

  3生活中特别的手套。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教师演示戴手套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了解戴手套的正确方法。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纲要》指出,教师在手套做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中让先幼儿自己尝试戴手套,然后通过教师的师范再尝试戴手套。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

  五、说学法:

  幼儿是学*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究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各种颜色的手套,让幼儿看一看手套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

  2 尝试法:《纲要》指出教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通过自己尝试给手套配对,戴手套,做手指游戏。在游戏氛围中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创作力。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音乐:合拢分开

  (二)、幼儿练*匹配手套,了解手套的基本特征。(在探索中自己发现、)

  1、匹配练*。

  师:最*天气冷了,我们可以活动活动小手。陈老师想送小朋友一件小礼物。猜猜是什么?(分发每人一只手套)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应该发几只?为什么?

  师:手套宝宝呀应该是两兄弟,他们呀长的一样大小,颜色。 请你们帮助小手套找一找,把它的好兄弟请到小手套旁边。

  2、师幼交流。

  师:小手套都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幼儿描述、并共同纠正配对错误的手套)

  说说自己的手套上有什么?摸起来什么感觉

  3、教师:原来一副手套有两只,它们的大小、颜色、花纹都一样。

  (三)、幼儿学*戴五指手套。(儿歌教授法)

  1、幼儿自己尝试戴手套。

  师:你们会戴手套吗?那就拿出小手套戴一戴吧!(幼儿尝试、教师观察)

  2、谈感受。

  师:戴手套时遇到困难了吗?你的手套戴得舒服吗?为什么戴不好?

  3、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让你的小手套先休息一下,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戴的?

  4、教师示范,边念儿歌边戴手套。

  介绍手套有五指,我们的小手也有五指,找到大拇指对准,一个一个戴进去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戴的?那就跟着我一起说儿歌。(教师示范另一只手,幼儿大声念儿歌)

  5、师幼共同练*戴手套。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一起来边念儿歌边戴手套吧!

  6、:戴上手套感觉怎么样?为什么要戴手套?(简单了解手套的作用保暖、美观)

  (四)、了解生活中特别的手套。(提升幼儿对手套的认知,交流中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别的手套,让我们一一看吧!

  出示各种手套,让幼儿自由讨论

  (五)结束

  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手套,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

  儿歌:

  张开五个手指头,来和手套对一对

  爸爸伸进大洞洞,妈妈伸进二洞洞,

  哥哥伸进三洞洞,姐姐伸进四洞洞,

  宝宝伸进***,换只小手再继续,

  张开五个手指头,来和手套对一对

  爸爸伸进大洞洞,妈妈伸进二洞洞,

  哥哥伸进三洞洞,姐姐伸进四洞洞,

  宝宝伸进***,我的手套戴好了。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尝试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的鞋子、袜子、手套,进场音乐和游戏音乐,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1、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老师以兔妈妈的口吻邀请小朋友去做客,随音乐进场。

  师:兔妈妈家到了。

  2、初步尝试。

  师:哎呀,兔宝宝真顽皮,把鞋子弄得乱七八糟,宝宝快来帮兔妈妈把鞋子收好,每个宝宝拿两只只鞋子,把鞋子放在你的椅子前面。

  1)幼儿分散收拾。

  2)讨论:和你旁边的宝宝说说你拿的是怎样的鞋子?

  3)师:我的鞋子这只是白色的,另一只也是白色的,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你的两只鞋子有什么是一样的呀?

  4)让幼儿说说两只鞋子的相同处。

  5)纠正错误。

  6)教师 小结:这两只鞋子的颜色一样、外形一样、花纹一样,我们就叫它们一双鞋,一双鞋要放在一起。请宝宝把鞋子放到鞋柜里,一个盒子只能放一双鞋。

  3、再次探索。

  师:我还洗了很多袜子,现在都和在一起了,怎么办呢?

  每人拿一双袜子,一双袜子是几只?两只袜子要一模一样。

  幼儿分散找袜子。

  讨论:说说两只袜子为什么能在一起?

  4、互动游戏《找朋友》

  1)宝宝们真能干,帮兔妈妈收好了鞋子,理好了袜子,谢谢宝宝!

  我还给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出示手套)是什么?可是太少了,每个宝宝只能拿一只,拿几只?(幼儿上来选手套)

  说说你拿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2)给手套找朋友。

  3)和朋友手拉手,我们去外面做游戏吧!

  反思:

  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配对,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时常拿错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活动目标:

  1、通过袜子的颜色、长短、花纹、厚薄等进行碰对。

  2、体验相互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袜子的判断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袜子的图片 音乐《风的声音》《找朋友》《bar bar bar》(舞蹈音乐) 桌子两张 垫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鞋子里藏了什么呀?

  2、小朋友们真聪明,鞋子里藏的是小脚,小脚上穿着漂亮的袜子。

  3、介绍一下自己的袜子。(请个别小朋友脱下一只鞋,观察自己脚上的袜子)

  二、各种各样的袜子

  1、出示袜子图片,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也有很多好看的袜子。

  2、认识各种款式的袜子,观察袜子的颜色、图案、长短、厚薄等特点。(儿童袜、**袜、长筒袜、丝袜等)

  三、讲述故事

  1、天气真好,外面阳光明媚,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这天,熊妈妈洗了好多袜子,洗完了将袜子一双双晾了出去。(出示图片)晾好之后熊妈妈就出去买菜了。可是,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刮风声)噢!刮来一阵大风,把熊妈妈的袜子都吹掉了。(出示空的晾衣绳图片)

  2、老师之前帮熊妈妈把袜子收回来了,就是有点乱,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帮助熊妈妈把袜子一双一双整理好。(幼儿自由整理、配对)

  3、小朋友们真棒,老师替熊妈妈感谢你们哦!

  四、袜子找朋友

  1、现在老师想看一看小朋友自己脚上的袜子,请小朋友们都脱下鞋子,给老师看看你们漂亮的小袜子吧。(幼儿坐垫子上脱鞋)

  2、咦!你们看看,自己脚上的袜子穿的合适吗?有小朋友的袜子怎么跑到别人脚上去了?这样吧,用你们明亮的小眼睛去找一找你的另一个袜子朋友吧,然后和小伙伴换回来。(播放"找朋友"音乐)

  五、跳跳舞

  1、小朋友们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袜子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在垫子上跳跳舞吧!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小脚要跳舞了哦。(播放音乐,师幼共同舞蹈)

  2、穿上我们的鞋子,一起到户外去跳舞吧!

  活动反思:

  我以提问的形式进入了这节课,整节课的内容上下来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我走,而内容中,很多环节我没有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如:从开始游戏“袜子对对碰”的游戏中我没有让幼儿以款式、颜色图案尝试进行搭配,在这次的活动中还存在这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到很多问题就管自己上下来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考虑独到。

  目标:

  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过程:

  1.请幼儿帮猫妈妈(老师)收拾鞋子,初步学*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幼儿分散收拾。

  讨论:你是怎样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是好朋友。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建议:

  1.活动分组进行,鞋子数量稍多一些。

  2.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子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配对。

  3.请幼儿操作幼儿用书中的“鞋子对对碰”练*,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的活动。

  评价:

  1.根据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并能说出配对的理由。

  2.在“对对碰”游戏中能寻找与自己手中鞋子一样的另一只。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去小熊家做客

  [设计意图]

  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学起来乏味无趣,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思维游戏《珍珠变变变》活动中,我试图设计了“去小熊家做客”这一主题,让幼儿通过“给小熊串糖葫芦”和“穿项链打扮自己”等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数量,真正使幼儿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培养幼儿对数数的兴趣。

  2、 通过手眼协调地进行穿珠,培养幼儿专心操作的*惯。

  [活动准备]

  1、 信封一个:幼儿每人一套材料(彩色珠子25颗,穿珠小棒1根,穿珠绳2根)

  2、 场地布置:小河、山洞。

  3、 布置小熊的家:小熊玩具一个、小熊头饰一个、各种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

  (1) 教师出示小熊的来信并念给小朋友听:“亲爱的小朋友们,新年快到了,我家里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欢迎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小熊笨笨。”“我们去小熊家,给它带点什么礼物呢?”“哎,对了小熊最爱吃甜的食物,我们去给它买串糖葫芦吧!”

  (2) 教师带幼儿过“小河”、钻“山洞”,并引导幼儿点数“石头”、“山洞”的数量。

  2、 开活动。

  (1) 串糖葫芦。

  教师带幼儿来到一片空地上,教师发现许多“宝盒”(幼儿活动材料)。教师说:“我们看看能从宝盒里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用小棒、彩色珠子自制“糖葫芦”。


《碰一碰》音乐教案3篇(扩展7)

——碰一碰幼儿园音乐游戏教案范本5份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由于经验不足,在与人打招呼表示友好时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拍别人肩膀,捏别人小脸等,容易产生误会。音乐游戏《碰一碰》歌词简单,趣味性强,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创编各种触碰动作,使幼儿在好玩、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主动与他人交往,强化幼儿之间的友好行为,体验与同伴默契合作、友好交流的美好情感。

  目标:

  1.熟悉《碰一碰》的音乐旋律,初步学会边唱歌边玩游戏。

  2.借助对身体各部位的认知经验,尝试用鼻子、屁股、脚等身体不同部位与同伴“碰一碰”。

  3.与同伴身体相碰时注意控制动作的力度,体验与同伴身体接触的愉快心情。

  准备:

  1.学过律动“蓬蓬头”。

  2.多媒体课件《碰一碰》,MP3音乐《碰一碰》。

  过程:

  一、跟随《蓬蓬头》的音乐旋律模仿洗澡动作

  1.导入课题。

  师:刚才我们去外面活动的时候出了很多汗,现在我们跟着音乐快乐地来洗个澡,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的好吗?请你找个不挤的地方,跟着音乐把身体上上下下仔细地洗一洗。

  2.师幼一起做律动。

  教师用眼神鼓励幼儿微笑,并提醒幼儿“洗呀洗呀洗……”时,揉搓的动作要用力一点。

  3.回忆韵律动作,说出洗澡时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师:宝宝洗完澡了,老师来闻一闻、看一看。哇,每个宝宝都是又香又干净。请你们找个座位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师:刚才,我们用“蓬蓬头”来洗澡,都洗了身体哪些地方?

  师:我们洗澡的时候,会把小脸、鼻子、脖子、肩膀、肚子、小屁股等都洗一洗,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很干净。

  (析:以律动“蓬蓬头”导入并引导幼儿回忆交流,使幼儿能马上迁移自己的洗澡经验,梳理对于身体各部位名称的认知,从而很自然地为后面的“碰一碰”游戏作好铺垫。)

  二、尝试与同伴进行互动游戏,体验身体接触的快乐

  1.介绍并示范游戏玩法。

  师:老师今天想和你们玩一个“碰一碰”的游戏。这个游戏要两个人才能玩,所以我要先找一个朋友。(教师一边找朋友,一边哼唱“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唱完后叉腰站到某一小朋友面前。)现在,谁是我的好朋友?(接着,教师左手叉腰,右手伸出来问“碰哪里”,鼓励幼儿回答“小手碰小手”。)小手碰小手,我的手已经伸出来了,怎么碰呀?(教师和选中的幼儿相互拍一下手。)

  2.再次示范。

  教师继续边哼唱边找新朋友。这一次教师停在某幼儿面前时,故意停顿,让全体幼儿问“碰哪里”,教师答“小手碰小手”,并与幼儿互拍一下手。然后重复第三次游戏。

  3.交流小结。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玩游戏的?我们先是唱“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然后是你们来问我“碰哪里”,我来回答“小手碰小手”,这样我们就可以碰一碰了,对吗?你会玩这个游戏了吗?谁来试一试?

  4.个别幼儿尝试。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哼唱歌曲,在提问、回答处暂停,以便让全体幼儿分清楚谁问谁答。教师可请幼儿换一个朋友再玩,结束时,可突然改变口令如“鼻子碰鼻子”。

  5.再次交流小结。

  师:一开始老师和你们玩“小手碰小手”,后来是怎么玩的?(鼻子碰鼻子。)在我们玩“鼻子碰鼻子”时,是谁来问?(全体幼儿。)谁回答?(老师发出口令。)这个游戏一会儿是小手碰小手,一会儿是鼻子碰鼻子,真有趣。

  6.全体幼儿尝试。

  师:你们想玩这个“碰一碰”的游戏吗?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玩一玩。找到好朋友以后先边唱歌边走路,听到老师发出口令“小手碰小手”“鼻子碰鼻子”后,你们才可以“碰一碰”。听清楚了吗?

  幼儿在钢琴伴奏下重复两遍游戏,教师注意提醒幼儿马上找到好朋友。第二遍游戏时哼唱歌曲的速度可稍微快一点,看看幼儿的反应能力如何。

  (析: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游戏规则,学会游戏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借助示范、慢速哼唱、暂停指导、重复巩固等方式让幼儿理解游戏方法,并轻松地学会游戏。)

  三、探索各种用身体接触的方法

  1.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们玩了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鼻子的游戏,真好玩。那么,除了碰碰小手和鼻子,我们还可以碰身体的哪些地方呢?

  2.幼儿自由尝试。

  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去想一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想出更好玩的方法,一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幼儿两两结伴玩一玩、碰一碰,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MP3音乐轻声伴奏。)

  3.再次交流。

  师:刚才你和谁一起玩的,你们都碰了哪些地方?

  幼儿每讲到一种游戏方法,教师就带领幼儿一起尝试,并强调规则。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学说“膝盖碰膝盖”“小脸碰小脸”“小脚碰小脚”等短句。

  (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可以触碰的身体部位,在幼儿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再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归纳各种触碰方法,突出了“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师:鼻子碰鼻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屁股碰屁股有点难,不容易碰,谁能想出好办法……

  4.教师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游戏方法。我们的鼻子是突出来的,可以轻轻地碰一碰,不能太用力,不然的话会受伤、流鼻血。我们的膝盖如果弯一弯,也能够碰一碰。如果我们转个身,把屁股撅起来,就能玩碰一碰屁股的游戏了。这个《碰一碰》的游戏越来越好玩了。

  四、完整欣赏歌曲并游戏,进一步体验同伴间身体接触的乐趣

  1.欣赏FLASH动画,进一步感知游戏方法。

  师:电视里也有小朋友在玩“碰一碰”的游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的,都唱了些什么。

  2.幼儿跟随FLASH动画进行游戏。

  师:来,大家一起跟着电视里的.小朋友唱一唱、玩一玩吧!要记住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碰,不要搞错了。

  3.教师钢琴伴奏,幼儿集体哼唱并游戏。

  4.教师小结。

  师:刚才我们和好朋友一起玩了“碰一碰”的游戏,我们碰了小手、小脚、小脸蛋,还碰了小屁股……真好玩,真开心。我们身上还有好多地方也可以碰一碰。下次再来玩这个游戏,好吗?

  五、结束环节:进一步体验用动作与同伴亲密交往的快乐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