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课前预*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为主,合作探究学*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方法。为此在*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切实地做到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2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骨干教师培训。听了几位教授对教学的讲座报告,在教学上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使我在课改的教学课堂捂出方法。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在与名师*距离接触中,在于同行真诚地切磋中,收获感悟颇多。

  一、学*中厚实自己

  通过学*,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师们以身示范,在课堂中经典的引领,让我们深深折服。在她们的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这段时间里,我们每位学员都进行了上课、评课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员都深刻感触到课堂教学中最本源的东西,也正视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盲点。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在学*中厚实自己。与导师们同行的日子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导师们有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但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是她们所共同追求的。我深刻地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他们身上,不仅学*教材处理技巧,更让我学到了一些细节的处理,感受到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

  二、交流中成长自己。

  一路走来,同伴们是我学*的榜样。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反思和自我诊断上课的各个环节时,同伴们能真诚地交流他们听课中的感想与困惑,并能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有这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我对教学问题产生疑惑或者思维受阻时,她们又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喝帮助,和我一起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实践期间,我们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在基础课和提高课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真诚交流听课的问题与疑惑,为同伴进行课堂诊断,给出好的建议。我们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在他们身上我也收获了许多。

  与同行们相伴的日子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留给我的记忆和思考也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人只有在不断学*与研究中才会进步。今后,我要以更乐观,更积极的心态重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忙碌而充实的每一天里,奉献着,幸福着。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3

  为人师者,必有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传到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职责;“为人师表”更是我们的使命。所以,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必备的素养。

  在20xx年的暑期师德专题培训会上,郑建海局长作了深刻的报告,他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更是对教师们寄予了厚望。

  一、他希望教师们能增强“三感”,践行使命。首先,对学校要有认同感,包括认同意识、团体意识和。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把“教学”当成一项“事业”,用心经营,而绝非仅仅只是“谋生”的一份职业。其次,对学生的责任感,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对成长中生命的尊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值人生中对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通过他所接触的人、事、物而逐渐定型,而在这一阶段,陪伴学生最多的是老师,故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老师,所以,在*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负责”的原则,以德为先,妥善处理。再者,是对职业的自豪感,包括发现职业的价值、寻找过程的幸福和点燃创造的激情。如此,才可使得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他希望教师在教书育人之中能提升“三力”即学*力、创造力和引导力。学*力包括把学*作为自觉追求、加强专业阅读及团结互助。《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的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如此他们才会自觉学*,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量,并提升他们的团体意识。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在探索“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并要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创造,对于任何一个团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要保证课堂永远是年轻有活力的,就一定要有创新,在创新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汲取养分。引导力,包括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引导者的身份,何其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认真细致地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尽可能地为他们的美好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他希望教师在为人处世中能胸怀三心:爱心——博爱、尊重、宽容并严慈相济;耐心——尊重规律,认真倾听、学会等待;细心——关注每个教书育人的细节、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无“心’之事必不能成。尤其是教育教学,“心向往之”,才会有灿烂的阳光,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才能勾勒出美好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我有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愿修养品德,提升专业素质,尽己所能,使我的学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4

  高中语文90学时培训现已结束,此刻回头想想,12天的连续培训已不漫长,也许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在经历时总是煎熬万分,而回首时却是如此怀念。此次培训给了我许多启示,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重新审视”。

  首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目的。崔勇老师说:“人生就是不断的成长,而非学*。”“不要有偏见,人有千形万态,诗歌也是千姿百态。”“在社会中,人要有忍耐肮脏的能力。”等等这些智慧的话语无不在敲击我已类似顽固的脑袋。在继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被我定位为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评论知识等。这无形中让学生囚禁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无边际而使得自己迷失、迷惘。现在我知道,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他们思维,教他们自主认识外界、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次,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无疑是个难点,也是个重中之重的课程。俞磊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的评价系统是混乱的!教师*惯性地在每次评价作文时用如下话语:主题深刻或肤浅,语句通顺,脉络清晰等,这些概述式的话语其实是在敷衍,作**好的评改方式是面批,而评价角度是从语言、思考、视野、逻辑和技术这几个方面出发。而后,他又着重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有张力、有质地、有滋味的语言结构,并加以举例,这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需要看书,老师同样如此,要使学生知道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才气!重视语言,重视作文评价,前面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本身。在文学沙龙中,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在各个方面让我重新审视教育,尤其是来自乐清中学的张金琪老师。他对于教育有许多的看法,比如*的教育不如外国的教育,当他的孩子到外国上学时,跟他这么说了一句:“原来教育是这样的。”而他自己从各种书籍和实践中也发现,我们的老师不合作、不学*,有点什么东西就像宝贝似的不舍得与别人分享,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教育的现状。教师不读书,不与时俱进,早晚要被社会淘汰,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老师如何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同时,又不与现行高考体制相违背?“教育将走向何方?”

  这一次90学时培训收获就这么多,可又岂止这么多?它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我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5

  我曾无数次在自己的博文中写过,我最爱的季节是秋天,而在我最爱的秋天里,一次外出学*的机会突然降临,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了!

  当我双脚踏进新乡河师大校园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我年轻了,我觉得我像周围披肩发或者扎着马尾的大学生一样了,那就是,我也是学生了!

  茂密高大的银杏树亭亭如盖,正在悄悄变红的栾树容颜俏丽,法国梧桐上吊着的褐色小球球,像熄灭了烛火的小灯笼,挂在青青黄黄的叶子中间,藏匿在疏密有致的枝桠里。

  河师大,我来了!

  时间它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不知不觉间,在这里已度过七八天。在这几天里,我就像个新奇的孩子,懵懂的看着听着记着理解着成长着;又像一个贪吃的孩子,在这场精神的盛宴面前,无法控制自己的吸取着吞咽着消化着。

  从美丽惊艳的白秀娟老师引导我们感受幸福教育,幸福人生,到高深莫测的姜好敏老师教我们理性看待他人;从成熟稳重的邵光华老师为我们解读教师专业标准,到冷静从容的刘冬梅老师从法律角度给我们种种提醒;从幽默风趣的李占伟老师对经典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到端庄典雅的郭莉老师对说课艺术如数家珍;从淳朴厚重的刘新选老师走在时代前沿大谈课堂翻转,到温情大方的周枫琳老师倾囊相授作文教学法……

  原谅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风格特点,语言的苍白让我在知识面前束手无策,我只能俯首称臣,甘愿做一个虔诚的小孩子,把更多的东西装进我的脑海里,心里,希望随着我的理解,它们能渗透进我的血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渐渐把我完善,让我更快的成长。

  因为,成长与年龄无关,它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如果要问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老师哪些课程哪些理念的话,我想说,真的都很好,最喜欢的是白老师的幸福教育,李老师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周老师的作文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要我谈谈对这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所受的启发,得到的收获,我突然惶恐起来:新知蜂涌而至,我又怎么理得清说得明呢?可是,不吐不快的冲动,又让我按讷不住,那就说点最真实的感触吧!

  说心里话,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教师这个职业,我从小到大的理想,也不是这样的。可是我敢说,教学十八年来,我也是像白秀娟老师那样真诚的,付出了全身心的,爱过恨过怨过冷过哭过笑过,没有白白走过。

  老师说,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不是白白走过的,N年之后,上帝都会给我们答案。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比如,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太高,对我们的评价太低,工作很累,待遇很低,压力很大,学生难教,家长很难对付……可是,穿越这些黑暗,我们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我们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我们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

  以后再遇到学生犯错,我不会动怒了,我也会选择一种让自己舒服,让学生温暖的方式处理了;以后再遇到困惑,也不会消沉悲观了,只要愿意想办法,总会有惊喜给你回报;以后再觉得自己贫乏,再也不整天追剧不撒手了,有太多的书籍等着我去翻阅……

  我也愿意试一试,带着灵魂,带着学生,找一条回家的幸福之路。

  思维极度活跃的李占伟老师,他的课让人沉溺,让人忘却时空的处在古今中外的经典里,回忆,感慨,无法自拔。时而接地气的谈谈现在没有温度的白色交流,快餐文化,时而高大上的引经据典,令我们彻底折服,再加上一些哲学的因素介入,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李老师的分寸拿捏得十分恰当,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我承认,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比其他人,会多一些情怀,多一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气质。而同样,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你会得到更珍贵的回馈,就像某个时刻,你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你,而突然,当你读到了某个作品,里面有一些话,轻而易举就把你击中了,原来,你一直都有人理解……

  我一直没有中断过写文字,就是想寻找文字里的温暖。只是书越看越少,听了老师的课,越发惭愧不已了!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老师的困惑,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程,才能看到一些效果。可是,中学里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总是敷衍了事,眼光短浅,即便有一些想法做法,也是浅尝辄止,以致于老师不喜欢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而我,也一直想寻找一种作文教学法,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周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她从眼耳口鼻手这些五官作为工具入手,对物人景事这些对象进行感知能力训练,强调开拓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小小随笔,一周两次,学生由不愿意写,没东西写,到爱上写,写不尽停不下来,这其中的魔力,岂是神话?当然不是,里面饱含了周老师多少的付出啊!

  每周坚持和班上每个孩子谈两次话,全班的随笔每次全收全改,我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不能。我会偷懒,会坚持不下来,会痴人说梦一样有着很大的期望,却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既如此,还抱怨什么呢?

  周老师不仅用文字点亮了学生的智慧,还点亮了我的心扉;周老师不仅用文字煨热了学生的情感,也煨暖了我的心。

  培训还在继续,心灵还在荡涤,灵魂还在净化。

  白天,在渭河的*,我穿梭在青春的脸庞中间,感受着回味着曾经的年轻;夜晚,在河师大的校园里,看一抹月色,吹一缕夜风,静静的走一走。

  希望我不虚度这段日子,希望银杏叶变黄的时候,雪花纷飞的时候,我收拾行囊,满载而归。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课前预*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为主,合作探究学*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方法。为此在*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切实地做到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2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骨干教师培训。听了几位教授对教学的讲座报告,在教学上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使我在课改的教学课堂捂出方法。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在与名师*距离接触中,在于同行真诚地切磋中,收获感悟颇多。

  一、学*中厚实自己

  通过学*,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师们以身示范,在课堂中经典的引领,让我们深深折服。在她们的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这段时间里,我们每位学员都进行了上课、评课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员都深刻感触到课堂教学中最本源的东西,也正视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盲点。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在学*中厚实自己。与导师们同行的日子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导师们有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但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是她们所共同追求的。我深刻地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他们身上,不仅学*教材处理技巧,更让我学到了一些细节的处理,感受到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

  二、交流中成长自己。

  一路走来,同伴们是我学*的榜样。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反思和自我诊断上课的各个环节时,同伴们能真诚地交流他们听课中的感想与困惑,并能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有这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我对教学问题产生疑惑或者思维受阻时,她们又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喝帮助,和我一起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实践期间,我们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在基础课和提高课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真诚交流听课的问题与疑惑,为同伴进行课堂诊断,给出好的建议。我们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在他们身上我也收获了许多。

  与同行们相伴的日子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留给我的记忆和思考也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人只有在不断学*与研究中才会进步。今后,我要以更乐观,更积极的心态重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忙碌而充实的每一天里,奉献着,幸福着。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3

  为人师者,必有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传到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职责;“为人师表”更是我们的使命。所以,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必备的素养。

  在20xx年的暑期师德专题培训会上,郑建海局长作了深刻的报告,他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更是对教师们寄予了厚望。

  一、他希望教师们能增强“三感”,践行使命。首先,对学校要有认同感,包括认同意识、团体意识和。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把“教学”当成一项“事业”,用心经营,而绝非仅仅只是“谋生”的一份职业。其次,对学生的责任感,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对成长中生命的尊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值人生中对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通过他所接触的人、事、物而逐渐定型,而在这一阶段,陪伴学生最多的是老师,故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老师,所以,在*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负责”的原则,以德为先,妥善处理。再者,是对职业的自豪感,包括发现职业的价值、寻找过程的幸福和点燃创造的激情。如此,才可使得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他希望教师在教书育人之中能提升“三力”即学*力、创造力和引导力。学*力包括把学*作为自觉追求、加强专业阅读及团结互助。《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的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如此他们才会自觉学*,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量,并提升他们的团体意识。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在探索“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并要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创造,对于任何一个团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要保证课堂永远是年轻有活力的,就一定要有创新,在创新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汲取养分。引导力,包括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引导者的身份,何其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认真细致地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尽可能地为他们的美好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他希望教师在为人处世中能胸怀三心:爱心——博爱、尊重、宽容并严慈相济;耐心——尊重规律,认真倾听、学会等待;细心——关注每个教书育人的细节、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无“心’之事必不能成。尤其是教育教学,“心向往之”,才会有灿烂的阳光,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才能勾勒出美好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我有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愿修养品德,提升专业素质,尽己所能,使我的学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4

  高中语文90学时培训现已结束,此刻回头想想,12天的连续培训已不漫长,也许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在经历时总是煎熬万分,而回首时却是如此怀念。此次培训给了我许多启示,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重新审视”。

  首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目的。崔勇老师说:“人生就是不断的成长,而非学*。”“不要有偏见,人有千形万态,诗歌也是千姿百态。”“在社会中,人要有忍耐肮脏的能力。”等等这些智慧的话语无不在敲击我已类似顽固的脑袋。在继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被我定位为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评论知识等。这无形中让学生囚禁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无边际而使得自己迷失、迷惘。现在我知道,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他们思维,教他们自主认识外界、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次,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无疑是个难点,也是个重中之重的课程。俞磊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的评价系统是混乱的!教师*惯性地在每次评价作文时用如下话语:主题深刻或肤浅,语句通顺,脉络清晰等,这些概述式的话语其实是在敷衍,作**好的评改方式是面批,而评价角度是从语言、思考、视野、逻辑和技术这几个方面出发。而后,他又着重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有张力、有质地、有滋味的语言结构,并加以举例,这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需要看书,老师同样如此,要使学生知道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才气!重视语言,重视作文评价,前面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本身。在文学沙龙中,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在各个方面让我重新审视教育,尤其是来自乐清中学的张金琪老师。他对于教育有许多的看法,比如*的教育不如外国的教育,当他的孩子到外国上学时,跟他这么说了一句:“原来教育是这样的。”而他自己从各种书籍和实践中也发现,我们的老师不合作、不学*,有点什么东西就像宝贝似的不舍得与别人分享,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教育的现状。教师不读书,不与时俱进,早晚要被社会淘汰,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老师如何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同时,又不与现行高考体制相违背?“教育将走向何方?”

  这一次90学时培训收获就这么多,可又岂止这么多?它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我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5

  我曾无数次在自己的博文中写过,我最爱的季节是秋天,而在我最爱的秋天里,一次外出学*的机会突然降临,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了!

  当我双脚踏进新乡河师大校园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我年轻了,我觉得我像周围披肩发或者扎着马尾的大学生一样了,那就是,我也是学生了!

  茂密高大的银杏树亭亭如盖,正在悄悄变红的栾树容颜俏丽,法国梧桐上吊着的褐色小球球,像熄灭了烛火的小灯笼,挂在青青黄黄的叶子中间,藏匿在疏密有致的枝桠里。

  河师大,我来了!

  时间它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不知不觉间,在这里已度过七八天。在这几天里,我就像个新奇的孩子,懵懂的看着听着记着理解着成长着;又像一个贪吃的孩子,在这场精神的盛宴面前,无法控制自己的吸取着吞咽着消化着。

  从美丽惊艳的白秀娟老师引导我们感受幸福教育,幸福人生,到高深莫测的姜好敏老师教我们理性看待他人;从成熟稳重的邵光华老师为我们解读教师专业标准,到冷静从容的刘冬梅老师从法律角度给我们种种提醒;从幽默风趣的李占伟老师对经典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到端庄典雅的郭莉老师对说课艺术如数家珍;从淳朴厚重的刘新选老师走在时代前沿大谈课堂翻转,到温情大方的周枫琳老师倾囊相授作文教学法……

  原谅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风格特点,语言的苍白让我在知识面前束手无策,我只能俯首称臣,甘愿做一个虔诚的小孩子,把更多的东西装进我的脑海里,心里,希望随着我的理解,它们能渗透进我的血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渐渐把我完善,让我更快的成长。

  因为,成长与年龄无关,它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如果要问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老师哪些课程哪些理念的话,我想说,真的都很好,最喜欢的是白老师的幸福教育,李老师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周老师的作文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要我谈谈对这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所受的启发,得到的收获,我突然惶恐起来:新知蜂涌而至,我又怎么理得清说得明呢?可是,不吐不快的冲动,又让我按讷不住,那就说点最真实的感触吧!

  说心里话,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教师这个职业,我从小到大的理想,也不是这样的。可是我敢说,教学十八年来,我也是像白秀娟老师那样真诚的,付出了全身心的,爱过恨过怨过冷过哭过笑过,没有白白走过。

  老师说,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不是白白走过的,N年之后,上帝都会给我们答案。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比如,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太高,对我们的评价太低,工作很累,待遇很低,压力很大,学生难教,家长很难对付……可是,穿越这些黑暗,我们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我们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我们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

  以后再遇到学生犯错,我不会动怒了,我也会选择一种让自己舒服,让学生温暖的方式处理了;以后再遇到困惑,也不会消沉悲观了,只要愿意想办法,总会有惊喜给你回报;以后再觉得自己贫乏,再也不整天追剧不撒手了,有太多的书籍等着我去翻阅……

  我也愿意试一试,带着灵魂,带着学生,找一条回家的幸福之路。

  思维极度活跃的李占伟老师,他的课让人沉溺,让人忘却时空的处在古今中外的经典里,回忆,感慨,无法自拔。时而接地气的谈谈现在没有温度的白色交流,快餐文化,时而高大上的引经据典,令我们彻底折服,再加上一些哲学的因素介入,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李老师的分寸拿捏得十分恰当,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我承认,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比其他人,会多一些情怀,多一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气质。而同样,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你会得到更珍贵的回馈,就像某个时刻,你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你,而突然,当你读到了某个作品,里面有一些话,轻而易举就把你击中了,原来,你一直都有人理解……

  我一直没有中断过写文字,就是想寻找文字里的温暖。只是书越看越少,听了老师的课,越发惭愧不已了!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老师的困惑,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程,才能看到一些效果。可是,中学里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总是敷衍了事,眼光短浅,即便有一些想法做法,也是浅尝辄止,以致于老师不喜欢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而我,也一直想寻找一种作文教学法,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周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她从眼耳口鼻手这些五官作为工具入手,对物人景事这些对象进行感知能力训练,强调开拓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小小随笔,一周两次,学生由不愿意写,没东西写,到爱上写,写不尽停不下来,这其中的魔力,岂是神话?当然不是,里面饱含了周老师多少的付出啊!

  每周坚持和班上每个孩子谈两次话,全班的随笔每次全收全改,我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不能。我会偷懒,会坚持不下来,会痴人说梦一样有着很大的期望,却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既如此,还抱怨什么呢?

  周老师不仅用文字点亮了学生的智慧,还点亮了我的心扉;周老师不仅用文字煨热了学生的情感,也煨暖了我的心。

  培训还在继续,心灵还在荡涤,灵魂还在净化。

  白天,在渭河的*,我穿梭在青春的脸庞中间,感受着回味着曾经的年轻;夜晚,在河师大的校园里,看一抹月色,吹一缕夜风,静静的走一走。

  希望我不虚度这段日子,希望银杏叶变黄的时候,雪花纷飞的时候,我收拾行囊,满载而归。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中得到提升。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

  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

  反思教中得失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积极性,何谈学*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惯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一、 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惯和坚持写日记的*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菁选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规律,提高学*效率,取得好的学*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的首*,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得有充足的准备。公开课对我来说是锻炼与提升的机会,从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让我品尝着课堂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与思考。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把握上课精神。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认真去学*、领悟上课理念,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有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开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本课学*目标,领会和把握上课精神。

  二、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我上公开课之前的准备工作由自己独立完成,如预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堂中的材料、实验的器材准备与实验、反复尝试这一节课的课件,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关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就是在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通过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自己对要上的课基本能做到心领神会了。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思想运用到课堂中。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一堂真正把自己推向前台的课,“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开课任务,思想上决不麻痹大意,踏踏实实去做事情,强调开课的每一个细节,绝不心存侥幸,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开课实力,自己从焦虑紧张到心无旁骛的调整过程,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一个老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定数更应该有汲取新鲜血液而融入自我的.一些变数不应该只有有规律的“有理数”,还应该有不断尝试自我的未定论的无理数”。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素材,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作为教师,不能怕挫折和困难,敢于面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再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 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惯和坚持写日记的*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和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提问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模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质疑、释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质疑,老师的引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阐述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次精彩的引领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未完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的自主生成。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讲座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我们课堂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任务的学*活动。小组合作学*可使每个学生*等地参与学*,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在*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但效果不是很好,最后交流的成果不是全组的意见,而是组长或组内精英的意见。其次,语文教学要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在*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少讲,给学生自主思考、互助解疑的时间,注重当堂练*,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虽然不像理科有太多的练*题,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测、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短短两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在培训中逐步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我将不断地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通过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中得到提升。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 ,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惯的一个部分。在学*《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诵读活动只争朝夕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惯让*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另外文言文,诗歌背诵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诗歌教学中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在学*中不断背诵,在背诵中不断进步,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学*语文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诵读,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是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学*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方法和学**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 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 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积极性,何谈学*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 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等。

  五、 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中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优选【10】份

  为期八天的培训结束后,使我在思想上得到了洗涤,教学理念上得到了革新,受益匪浅。通过学*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发展方向和目标。从理论基础、教学技能、教学理念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转变。结合专家的讲座及名师的示范课,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此次培训让我们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以鲜活的案例和简要精辟的教学理论解决了我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一、聆听专家讲座,从中受益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如:张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作》,让我走出了总以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写之处的误区,明白了*作要贴*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变成*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作文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的兴趣,体验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铸就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又如:沈大安专家在讲解《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综合性学*》时提到“农村学校没有的资源可采用替代品”这个问题,教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没有书法家的字可供展览可以展览老师和同学的字;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搜集信息可以看电视, 听广播;没钱买贺卡可能自己用纸画还比买的有个性等。专家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几天的学*虽然辛苦劳累,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

  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今年有幸参加了由天水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初中语文的培训,本次培训周期长,资源丰富,教授专家众多,内容切合实际,示范性强,简直是雪中送炭,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让我深受感动,启发颇多,下面就我最*十几天的培训心得加以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中小学语文期间,牛振乾硕士给我们讲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和过程,教师职业的角色和形象等一系列长期困惑不得其解的难题,让我们摆正了教师的心态,改变了传统教法的老观念,为以后的培训和语文新课改打开了方便之门;天水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带着病体给我们讲授了《教育公*与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在课堂上,李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农村教育现状,突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列举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几条标准,让我们感到自我实现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实现理想,老师的地位才会不断升值、提高。

  当然还有吴彦文博士的热情洋溢的讲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为有幸的是杭州师大教授语文大师江*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规律探索》,他给我们讲述了“规律”的概念,参与式培训采用了“头脑风暴”式的互动探索,让我们受益匪浅,还作了“语文”的功能,与文化的关系,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语文中的语感,这些都是我们所见未闻的,见所未见的鲜为人知的常识;还有谢文武教授、郭昭弟教授、王德军舰手偶、李聪亮教授、西北师大的靳健大师的讲解等,他们的讲解各具形态,令我目不暇接,心中为之大受感动,对我启发很大。

  二、学员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培训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初中语文班共四十个学员,来自定西市陇西县和临洮县的四十个学员都积极参与了每一堂培训课的.互动探索活动,在课堂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表现出热烈而活跃的热闹场面,令授课的老师专家感动不已,把我们这次的语文培训搞的扎实有力,严肃而不乏活泼;学员们互相认识,互相学*,热情洋溢,充满了美好的设想,深刻地表达了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大家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取专家们的讲解重点,并利用课余休息时与专家讨论不懂的问题,下载专家们的讲义,课后及时地写下当天的学*笔记。

  总而言之,本次培训虽然刚开始不久,但让我们不收获甚丰,感受颇多,启发很大。我相信,在以后的培训学*中,我们会更加有力、准确、全面地投入到培训研修中去的。

  时光似流水,转眼间为期两月的国培学*告以结束,不敢说“果实累累”,但我的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在国培学*中,我聆听了数位教授、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深邃的学术知识和独特的讲课风格,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月以来我珍惜每一次学*的机会,认真完成好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博取众长,从而使我的理论知识得以飞跃,正是这次深入的专业学*,为我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自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学*”这一概念逐渐在我脑海中淡化,总认为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足以胜任工作,慢慢地就成为一只固步自封、不知天空广袤的井底之蛙了。但参加国培学*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落伍了,这才认识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体会到继续“学*”的重要性,因此我非常自觉并善于利用一切时间学*。

  在国培学*中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期间我写了三篇教学论文和一篇教学案例,多篇教学分析和反思,还参加了乡镇教研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总之国培学*使我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我的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我的教学,改进我的教学。学无止境,学*并没有结束,新的学年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新知识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总之,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今年有幸参加了由天水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初中语文的培训,本次培训周期长,资源丰富,教授专家众多,内容切合实际,示范性强,简直是雪中送炭,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让我深受感动,启发颇多,下面就我最*十几天的培训心得加以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中小学语文期间,牛振乾硕士给我们讲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和过程,教师职业的角色和形象等一系列长期困惑不得其解的难题,让我们摆正了教师的心态,改变了传统教法的老观念,为以后的培训和语文新课改打开了方便之门;天水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带着病体给我们讲授了《教育公*与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在课堂上,李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农村教育现状,突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列举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几条标准,让我们感到自我实现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实现理想,老师的地位才会不断升值、提高。

  当然还有吴彦文博士的热情洋溢的讲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为有幸的是杭州师大教授语文大师江*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规律探索》,他给我们讲述了“规律”的概念,参与式培训采用了“头脑风暴”式的互动探索,让我们受益匪浅,还作了“语文”的功能,与文化的关系,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语文中的语感,这些都是我们所见未闻的,见所未见的鲜为人知的常识;还有谢文武教授、郭昭弟教授、王德军舰手偶、李聪亮教授、西北师大的靳健大师的讲解等,他们的讲解各具形态,令我目不暇接,心中为之大受感动,对我启发很大。

  二、学员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培训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初中语文班共四十个学员,来自定西市陇西县和临洮县的四十个学员都积极参与了每一堂培训课的互动探索活动,在课堂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表现出热烈而活跃的热闹场面,令授课的老师专家感动不已,把我们这次的语文培训搞的扎实有力,严肃而不乏活泼;学员们互相认识,互相学*,热情洋溢,充满了美好的设想,深刻地表达了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大家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取专家们的讲解重点,并利用课余休息时与专家讨论不懂的问题,下载专家们的讲义,课后及时地写下当天的学*笔记。

  总而言之,本次培训虽然刚开始不久,但让我们不收获甚丰,感受颇多,启发很大。我相信,在以后的培训学*中,我们会更加有力、准确、全面地投入到培训研修中去的。

  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中小学语文期间,牛振乾硕士给我们讲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和过程,教师职业的角色和形象等一系列长期困惑不得其解的难题,让我们摆正了教师的心态,改变了传统教法的老观念,

  为以后的培训和语文新课改打开了方便之门;天水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带着病体给我们讲授了《教育公*与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在课堂上,

  李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农村教育现状,突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列举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几条标准,让我们感到自我实现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实现理想,老师的地位才会不断升值、提高。

  当然还有吴彦文博士的热情洋溢的讲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更为有幸的是杭州师大教授语文大师江*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规律探索》,他给我们讲述了“规律”的概念,参与式培训采用了“头脑风暴”式的互动探索,

  让我们受益匪浅,还作了“语文”的功能,与文化的关系,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语文中的语感,这些都是我们所见未闻的,见所未见的鲜为人知的常识;

  还有谢文武教授、郭昭弟教授、王德军舰手偶、李聪亮教授、西北师大的靳健大师的讲解等,他们的讲解各具形态,令我目不暇接,心中为之大受感动,对我启发很大。

  二、学员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培训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初中语文班共四十个学员,来自定西市陇西县和临洮县的四十个学员都积极参与了每一堂培训课的互动探索活动,在课堂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表现出热烈而活跃的热闹场面,令授课的老师专家感动不已,把我们这次的语文培训搞的扎实有力,严肃而不乏活泼;学员们互相认识,

  互相学*,热情洋溢,充满了美好的设想,深刻地表达了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大家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取专家们的讲解重点,并利用课余休息时与专家讨论不懂的问题,下载专家们的讲义,课后及时地写下当天的学*笔记。

  总而言之,本次培训虽然刚开始不久,但让我们不收获甚丰,感受颇多,启发很大。

  我相信,在以后的培训学*中,我们会更加有力、准确、全面地投入到培训研修中去的。

  时光似流水,转眼间为期两月的国培学*告以结束,不敢说“果实累累”,但我的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在国培学*中,我聆听了数位教授、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深邃的学术知识和独特的讲课风格,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月以来我珍惜每一次学*的机会,认真完成好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博取众长,从而使我的理论知识得以飞跃,正是这次深入的专业学*,为我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自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学*”这一概念逐渐在我脑海中淡化,总认为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足以胜任工作,慢慢地就成为一只固步自封、不知天空广袤的井底之蛙了。但参加国培学*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落伍了,这才认识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体会到继续“学*”的重要性,因此我非常自觉并善于利用一切时间学*。

  在国培学*中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期间我写了三篇教学论文和一篇教学案例,多篇教学分析和反思,还参加了乡镇教研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总之国培学*使我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我的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总结我的教学,改进我的教学。学无止境,学*并没有结束,新的学年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新知识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总之,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时光似流水,转眼间为期两月的国培学*告以结束,不敢说“果实累累”,但我的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在国培学*中,我聆听了数位教授、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深邃的学术知识和独特的讲课风格,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月以来我珍惜每一次学*的机会,认真完成好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博取众长,从而使我的理论知识得以飞跃,正是这次深入的专业学*,为我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自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学*”这一概念逐渐在我脑海中淡化,总认为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足以胜任工作,慢慢地就成为一只固步自封、不知天空广袤的井底之蛙了。但参加国培学*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落伍了,这才认识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体会到继续“学*”的重要性,因此我非常自觉并善于利用一切时间学*。

   在国培学*中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期间我写了三篇教学论文和一篇教学案例,多篇教学分析和反思,还参加了乡镇教研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总之国培学*使我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我的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总结我的教学,改进我的教学。学无止境,学*并没有结束,新的学年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新知识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总之,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20xx年,我参加了海南省- 20xx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初中语文的课程培训,我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能参加这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师远程培训学*,受益匪浅,现将我本次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聆听专家讲课,在收获中提高。思想灵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听了专家们的报告,更是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聆听了以后,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们所讲的东西对我来讲,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要更加重视人文思想的渗透,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二、与学员们互动,在感悟中进步。本次培训,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天光云影共绯徊,”有的说学生课堂学*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分肯定,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这样不会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有的指出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小组合作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各抒己见,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互动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相信。通过学*,我将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到那时,自己的工作将是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个人在职研修,在反思中提升。加强学*,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通过学*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总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