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

  苏霍姆林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脉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分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任务。在论述教育时,既强调了教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证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2

  教师,一种很特殊的职业。说它特殊,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怎样做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答案。其中,书中对于课堂45分钟的表述堪称经典。

  书中提到“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1)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达到教学的最大化,实现高效课堂不过如此。一堂课,关键是确定好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通过预*课文,完成问题生成单;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轮换代表发言,完成问题;接着集中师生智慧,进行问题拓展提升。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到拓展延伸,符合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

  在高效课堂的进行中,我发现一些问题,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地进行,班级人数不易过多,否则易流于形式,造成分组讨论乱哄哄的局面;学生学*水*差异不宜过大,否则差生愈差,听不懂课程讲解,优生愈强,只是学科带头人在唱独角戏,造成两极分化;这种课型也适合年龄大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环节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模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相互交叉借鉴,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道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3

  利用暑假时间,粗粗浏览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翻开书,才读了十几页,便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标”!

  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读书是人类灵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的确如此,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的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

  《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列举了100个教育的事例,每个事例都很生动,更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从这本中还了解到,苏霍姆林的教育思想异常丰富,能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深广。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在我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对儿童的爱”。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爱儿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儿童,才能把心灵献给他们,才能把教育工作纳入儿童茁壮成长的轨迹。他说:“如果跟孩子没有友谊,跟孩子思想上没有同一性,这种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养,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养,对祖国的忠诚只能用积极为祖国服务的行为去培养。”

  今年我任教的是苗班,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而又可爱的笑脸,心中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迎来了这32个小天使,忧的是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又是刚离开爸爸、妈妈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感情上较难适应。都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且热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始终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的对待每个幼儿。刚开始,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大,哭的哭,闹的闹,我们每天早晨入园、傍晚离园时坚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家长和孩子,面带微笑用抱抱孩子的方法从家长手中接下孩子,让孩子们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老师对孩子的爱。陈鹤琴先生说:“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儿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态度和蔼,开口常笑,使儿童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他就会接*你。”孩子们是天真的,在我们的抱抱、摸摸、亲亲、轻抚、蹲下来同他们轻轻地交谈、热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后,很多的孩子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在开学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孩子们的生活*惯有所不同,对于午睡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孩子有午睡的*惯,而且知道午睡过后就是爸爸妈妈来接他们的了,于是只要老师说:“宝贝们,睡觉喽!”他们就开开心心的`睡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午睡*惯,于是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在开始的几天里午睡室里难免会传出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看到这一情况,我忙说:“呀!那个小朋友在说话,把小嘴巴关起来,好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没什么反应,仍然各说各的,而且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一急声音就响了起来:“安静!”这下不仅说话的孩子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把原来睡着的几个孩子给吵醒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孩子说悄悄话。没想到效果很好。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贴在他的耳边,说了声悄悄话,他笑眯眯的闭上眼睛。我这一举动一下子被孩子们吸引住了,接连几个,他们马上静下来,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对他说什么?”我装出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说:“你们想知道我说了什么吗,那么谁先闭上眼睛,不和小朋友说话我就告诉他。”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赶忙把自己的小嘴巴和眼睛闭了起来。于是,我就一个一个的对每个小朋友都说了同样的悄悄话——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请你快快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祝你做个美梦!就这样,孩子们都甜甜地睡了,睡梦中,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笑容。原来,让幼儿安静的睡觉是那么的简单,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就能使孩子感到你的爱,让他们自觉的遵守你的规则。

  通过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良机,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且现在的时代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孩子更是在变,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只有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因势利导,灵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孩子们情绪的稳定,和老师也建立了感情,我们把重点工作放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方面,苗班的孩子年龄小,各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照顾,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琐碎的工作也比其他班级来得多些。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也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手把手的教给孩子穿、脱衣服的方法,手把手的带孩子入厕、洗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进餐。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中也要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关注。孩子不愿意吃饭是一大问题,刚入园时孩子们一到吃饭就开始哭着找妈妈。在常规的培养上,老师仔细观察,坚持统一的原则和一贯要求的原则,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

  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从以前的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社会对我们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搞课题研究、教师个人也要搞课题研究,如何实现成为一个教研型的教师?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我们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那么我们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答案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4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管理者、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方式吗?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

  苏霍姆林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脉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分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任务。在论述教育时,既强调了教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证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2

  教师,一种很特殊的职业。说它特殊,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怎样做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答案。其中,书中对于课堂45分钟的表述堪称经典。

  书中提到“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1)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达到教学的最大化,实现高效课堂不过如此。一堂课,关键是确定好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通过预*课文,完成问题生成单;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轮换代表发言,完成问题;接着集中师生智慧,进行问题拓展提升。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到拓展延伸,符合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

  在高效课堂的进行中,我发现一些问题,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地进行,班级人数不易过多,否则易流于形式,造成分组讨论乱哄哄的局面;学生学*水*差异不宜过大,否则差生愈差,听不懂课程讲解,优生愈强,只是学科带头人在唱独角戏,造成两极分化;这种课型也适合年龄大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环节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模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相互交叉借鉴,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道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3

  利用暑假时间,粗粗浏览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翻开书,才读了十几页,便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标”!

  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读书是人类灵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的确如此,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的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

  《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列举了100个教育的事例,每个事例都很生动,更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从这本中还了解到,苏霍姆林的教育思想异常丰富,能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深广。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在我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对儿童的爱”。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爱儿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儿童,才能把心灵献给他们,才能把教育工作纳入儿童茁壮成长的轨迹。他说:“如果跟孩子没有友谊,跟孩子思想上没有同一性,这种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养,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养,对祖国的忠诚只能用积极为祖国服务的行为去培养。”

  今年我任教的是苗班,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而又可爱的笑脸,心中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迎来了这32个小天使,忧的是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又是刚离开爸爸、妈妈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感情上较难适应。都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且热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始终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的对待每个幼儿。刚开始,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大,哭的哭,闹的闹,我们每天早晨入园、傍晚离园时坚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家长和孩子,面带微笑用抱抱孩子的方法从家长手中接下孩子,让孩子们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老师对孩子的爱。陈鹤琴先生说:“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儿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态度和蔼,开口常笑,使儿童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他就会接*你。”孩子们是天真的,在我们的抱抱、摸摸、亲亲、轻抚、蹲下来同他们轻轻地交谈、热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后,很多的孩子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在开学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孩子们的生活*惯有所不同,对于午睡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孩子有午睡的*惯,而且知道午睡过后就是爸爸妈妈来接他们的了,于是只要老师说:“宝贝们,睡觉喽!”他们就开开心心的`睡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午睡*惯,于是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在开始的几天里午睡室里难免会传出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看到这一情况,我忙说:“呀!那个小朋友在说话,把小嘴巴关起来,好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没什么反应,仍然各说各的,而且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一急声音就响了起来:“安静!”这下不仅说话的孩子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把原来睡着的几个孩子给吵醒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孩子说悄悄话。没想到效果很好。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贴在他的耳边,说了声悄悄话,他笑眯眯的闭上眼睛。我这一举动一下子被孩子们吸引住了,接连几个,他们马上静下来,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对他说什么?”我装出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说:“你们想知道我说了什么吗,那么谁先闭上眼睛,不和小朋友说话我就告诉他。”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赶忙把自己的小嘴巴和眼睛闭了起来。于是,我就一个一个的对每个小朋友都说了同样的悄悄话——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请你快快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祝你做个美梦!就这样,孩子们都甜甜地睡了,睡梦中,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笑容。原来,让幼儿安静的睡觉是那么的简单,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就能使孩子感到你的爱,让他们自觉的遵守你的规则。

  通过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良机,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且现在的时代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孩子更是在变,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只有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因势利导,灵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孩子们情绪的稳定,和老师也建立了感情,我们把重点工作放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方面,苗班的孩子年龄小,各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照顾,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琐碎的工作也比其他班级来得多些。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也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手把手的教给孩子穿、脱衣服的方法,手把手的带孩子入厕、洗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进餐。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中也要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关注。孩子不愿意吃饭是一大问题,刚入园时孩子们一到吃饭就开始哭着找妈妈。在常规的培养上,老师仔细观察,坚持统一的原则和一贯要求的原则,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

  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从以前的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社会对我们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搞课题研究、教师个人也要搞课题研究,如何实现成为一个教研型的教师?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我们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那么我们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答案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4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管理者、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方式吗?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0篇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

  最*一段期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暑期,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完后深感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研究的好书!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教师,从书中获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修养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书中的好建议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对学困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关爱,因材施教,绝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循序渐进、引导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三、改进方法、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发散思维、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远不能涉及这部著作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今后我将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深入地感悟,把其精华结合实际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假期中,阅读了此书,受益匪浅。也真实体会到: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师的自主学*。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使他们在群体学*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在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管理者、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方式吗?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号召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多篇文章,每一条 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 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 感受颇深, 启发非浅,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自己的理论水*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xx周年,时间在不断推移,经过时间的验证和锻造,他的教育理念更加熠熠生辉。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教育理念被不断更新的新鲜事物所取代,唯有他的理念经久不息,永葆活力。我们不禁赞叹,这位教育界的先驱,更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哲人。

  他用自己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同样,全世界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的的心灵交流,所以,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经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原因,更是他个人最伟大之处。他为我们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经得起实践。

  能读到他的书《给教师的建议》,是一种荣幸。

  就第22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来说,作者给了我们十分具体的建议,我将其总结如下:

  1、要有争取让你的学生爱上你的学科之心;

  2、要将你的学科设置成“特殊的”,有吸引力的学科;

  3、要争取那些本身对你的学科没有天赋的孩子;

  4、要让学生在你的学科上首先收获的是被信任、被肯定,其次是知识,最后伴随而来的还有相应的荣誉,包括自信;

  5、要让在你这门学科上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地位,允许他们和你一起进行教育的创造和传递,他们和你是同志,是伙伴关系;

  6、需要有必要的刺激不断为学生提供动力。

  尊重儿童,信任儿童,鼓励儿童。他指出,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和一定范围的只是,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说的多好,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我们现在教育体系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我们教师通常不是一把尺子衡量到底吗?而事实是就存在这样的差异,我们要给不同程度孩子不同的教学、测试评价体系,我们教师每天的上课,作业真正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去相信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鼓励他,这一点,我们急需做出改变。

  教师,你要让你的课有点意思。书中指出: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这不就说的现在的我们吗?现在学生不爱上课,两眼发呆,课堂没有反应,说实话,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是我们老师自己10年了不阅读,不思考,还是自己,没有一丁点的变化,老师没有意思,课也没有意思,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所以呢,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要不断的阅读,每天的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就,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我们就成长了,有阅历了,有意思了,将它融入课堂,我们的多变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这本书来的太迟,读的太晚。对于每条建议的读后感受,成了我和同事们每天交流的主要话题。每条建议,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受益匪浅。“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名著,我还会推荐给周边的同行们,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许多年前学校要求我们手写个人自修笔记,倡议老师们写写自己的随笔,一直到现在的电子博客,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在坚持写随笔,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的教师日记可以说异曲同工。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积累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管理者、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方式吗?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9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利用暑假时间,粗粗浏览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翻开书,才读了十几页,便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标”!

  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读书是人类灵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的确如此,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的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

  《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列举了100个教育的事例,每个事例都很生动,更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从这本中还了解到,苏霍姆林的教育思想异常丰富,能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深广。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在我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对儿童的爱”。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爱儿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儿童,才能把心灵献给他们,才能把教育工作纳入儿童茁壮成长的轨迹。他说:“如果跟孩子没有友谊,跟孩子思想上没有同一性,这种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养,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养,对祖国的忠诚只能用积极为祖国服务的行为去培养。”

  今年我任教的是苗班,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而又可爱的笑脸,心中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迎来了这32个小天使,忧的是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又是刚离开爸爸、妈妈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感情上较难适应。都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且热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始终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的对待每个幼儿。刚开始,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大,哭的哭,闹的闹,我们每天早晨入园、傍晚离园时坚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家长和孩子,面带微笑用抱抱孩子的方法从家长手中接下孩子,让孩子们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老师对孩子的爱。陈鹤琴先生说:“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儿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态度和蔼,开口常笑,使儿童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他就会接*你。”孩子们是天真的,在我们的抱抱、摸摸、亲亲、轻抚、蹲下来同他们轻轻地交谈、热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后,很多的孩子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在开学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孩子们的生活*惯有所不同,对于午睡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孩子有午睡的*惯,而且知道午睡过后就是爸爸妈妈来接他们的了,于是只要老师说:“宝贝们,睡觉喽!”他们就开开心心的`睡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午睡*惯,于是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在开始的几天里午睡室里难免会传出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看到这一情况,我忙说:“呀!那个小朋友在说话,把小嘴巴关起来,好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没什么反应,仍然各说各的,而且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一急声音就响了起来:“安静!”这下不仅说话的孩子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把原来睡着的几个孩子给吵醒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孩子说悄悄话。没想到效果很好。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贴在他的耳边,说了声悄悄话,他笑眯眯的闭上眼睛。我这一举动一下子被孩子们吸引住了,接连几个,他们马上静下来,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对他说什么?”我装出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说:“你们想知道我说了什么吗,那么谁先闭上眼睛,不和小朋友说话我就告诉他。”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赶忙把自己的小嘴巴和眼睛闭了起来。于是,我就一个一个的对每个小朋友都说了同样的悄悄话——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请你快快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祝你做个美梦!就这样,孩子们都甜甜地睡了,睡梦中,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笑容。原来,让幼儿安静的睡觉是那么的简单,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就能使孩子感到你的爱,让他们自觉的遵守你的规则。

  通过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良机,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且现在的时代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孩子更是在变,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只有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因势利导,灵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孩子们情绪的稳定,和老师也建立了感情,我们把重点工作放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方面,苗班的孩子年龄小,各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照顾,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琐碎的工作也比其他班级来得多些。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也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手把手的教给孩子穿、脱衣服的方法,手把手的带孩子入厕、洗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进餐。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中也要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关注。孩子不愿意吃饭是一大问题,刚入园时孩子们一到吃饭就开始哭着找妈妈。在常规的培养上,老师仔细观察,坚持统一的原则和一贯要求的原则,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

  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从以前的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社会对我们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搞课题研究、教师个人也要搞课题研究,如何实现成为一个教研型的教师?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我们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那么我们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答案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一、一切始于责任

  责任心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树立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小学教育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心灵纯洁,可塑性很大,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效仿,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们姑且保守地计算,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学生,那么工作三十年就会有五百名学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响。有人说:责任,人人具备了它,一个民族将振兴;一个民族具备了它,一个国家将走向繁荣。而作为教师,有了责任心,你将影响的也许会是一个人的一辈子!一旦我们有了较强的责任心,那我们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就会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计报酬地工作着,享受着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二、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如今的我,走进教师行列已十几年,也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殷殷期望,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取成为学生学*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学生每天早读午写不能迟到,自己就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门口,不管风吹雨打或身体不适都从没更改过。开始还有个同学迟到,但当他们来到教室,看到老师已在教室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准时到校了。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消灭错别字,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写粉笔字,做到板书秀丽简洁,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圈出错别字,并示范一个正确的字让学生对照改正;在写《学生手册》中的评语时,我先打草稿,反复修改,注意用词准确,书写端正。我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五讲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主动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时了解情况,从不摆架子。批评学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语。这样,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记得那时当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特别爱模仿,许多家长都对我说:“老师,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模仿您的样子当小老师,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也在学呢!”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也真正体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三、坚持学*是切实提高质量的保证

  都说教学相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学*,才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领路人的角色。把握每个时机给自己充电加油,做到每时每刻都是最佳状态,才能迎接挑战,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若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读书,教学相长,充实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为“园丁”、“蜡烛”、“人梯”……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个个光荣的称号不正是人们对我们满怀的期望吗?我们只有把“提高质量”始终放在心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负人们托付于我们的重任啊!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学*再学*。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6篇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一定的*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咨询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提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学生时代读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工作后再读这本书,它却成了我解决教学难题的一剂良方。

  一、从心底正视每一节课

  还记得文中那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历史教师与别人交流的那番话让人若有所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每个地方都是非常少的。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不断地在问自己:我的课备得充分吗?

  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他们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他们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我很向往这样的课堂,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课堂教学。

  二、从书籍中不断汲取养分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

  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我们就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拥有读书兴趣,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思考。我们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因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的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庸,走向成功。

  当然,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遨游书海,丰润教学,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学*再学*。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出来,使学*变得“简单”;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再结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分别加以阐述。

  一、追求教学的“简单”。

  教学显得繁难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所教学科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让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血肉能够依附在上面的那个“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即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思考,表达出自己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共五种;他认为缺少这个教养的牢固的“骨架”,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我认为在这五种技能中,最首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培养这种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概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概括”到“抽象的概括”;有了概括能力以后再培养反咀细节的能力。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反咀细节”。教师应该牢记这种规则,通过足够数量的事实材料的演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牢记了这种规则,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运用这种规则。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二、追求教学的“有趣”。

  这里所说的“有趣”,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

  努力追求教学的“有趣”,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只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了一些时日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三、追求教学的“丰富”。

  追求教学的丰富,就是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之路走向真理,从而使学*的过程真正地丰富多彩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鼓励优秀的学生超大纲”的教学理念到了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两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的两套材料,第一种就是来自于教材中的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种就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他认为第二种材料就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一个智力背景。所谓“超大纲”,就是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因为在这种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气氛中,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了解、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从事深入的研究,而且使他们理解和学会必须识记的材料变得更加的容易。而这些超越大纲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生活必然使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学*较差或比较*庸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靠把课堂教学与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整套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通过组织并激励学生阅读和组织小组的活动,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或创造性活动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学生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个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了“简单、有趣、丰富”,那么我们的爱就能真正地得到了体现,这种爱才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爱。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休息两天看了王辉先生的《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这本书从对新教师“基础素养”的建议 ,给了我这个教学领域一个新的方向和洞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人际关系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质量,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刚上*台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要不断加强语言素养,学会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一 :倾听为玉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两只眼睛,想让他们多听少看。”能“说”的人,未必能“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连说话的速度都在加快。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表达和倾诉的欲望,但又有多少人有倾听的欲望呢?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是,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们的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和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学生的一些趋势。然而,许多老师总是认为学生是孩子,不愿意听他们的对话。尤其是学生犯错的时候,不给说话的机会,允许训斥。这样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个有倾听意识和*惯的老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情绪,还要用心去倾听声音背后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或想法的萌芽,并做出适当的分析、评价和积极的引导。

  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听,才能要求学生认真听。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事半功倍。

  二 :让爱一视同仁

  教育家陶行知老师说:“‘创造’的最好条件是民族。”在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眼里,我们应该*等地对待学生,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不要因为成绩、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或者个人好恶而“特别尊重”学生或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个有感召力的老师,应该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包容每一个学生的缺点。*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要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等等。可以让他们老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射在每个学生身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只要进展不大,就要充分肯定。让孩子自信一点,觉得老师还在乎我,我想表现的更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成绩不代表一切。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广泛的,不求回报的。如果要把我们的爱献给每一个学生,做一个让学生热爱和敬佩,被自己的人格征服的老师,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三 :做最好的自己。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理解为一个有个人特色、有自己志向、有自己智慧、有自己性格结构的人时,这就能帮助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机会,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成长和阅历。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把握真理,关注死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好感。让学生真诚地感受到,跟随这样的班主任,会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在学*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情感上有很大的满足,让学生成为最成功的人,增强“守时”意识,让学生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防止学生纪律松懈的首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给学生情感满足的好机会。同时,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学*意识,引导学生投入大量的思想来提高他们的学*。

  不管任教哪个班,总会有优秀生和后进生,优秀生对学*具有极大的兴趣,有着非常好的.学*;那些后进生对学*缺少热情,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学*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于是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解,家长用物质奖励做诱饵,但都无济于事。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不讲学*,他什么都好,爱劳动,礼貌好等,说起学*,让人头痛。其实,每个孩子在入学前,都是羡慕着哥哥姐姐能背着书包上学,自己也会背着小书包学哥哥姐姐的样子,非常想进入学校读书。那为什么有孩子会从一开始的无限向往学*到后来开始对学*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呢?我觉得除了孩子的自身、家庭原因外,作为老师的我们恐怕也要找找问题。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五十三条建议——学*愿望是学生学*的重要动力使我受到了不少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动因就是产生动力动机的原因,学生投入学*活动中的动力原因,最重要是来自于他自身的愿望和兴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学目标之第三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在培养学生学*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对“情调”理解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起点,学生已有经验中就激发他自身的愿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学*活动自然而然产生想亲*想投入的愿望。我们数学课要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受学*数学知识的乐趣。课堂中要让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养成聆听别人的回答。我在课堂上给孩子“智慧论战”的机会,我始终把握的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及时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任何一种表现,都要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肯定他。对孩子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个常常有挫败感的孩子,基本上不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自信得不到满足,内心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学*活动产生不了自然而然想亲*的愿望。其实,就算一个大人也大多如此,很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一些些小成功,而更用心的向上伸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是这样做的。我总是会把难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在我心里一直这样认为反正后进学生不会的,叫他们回答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让后进学生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我还一直认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确。我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扣上一顶无形的,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帽子。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美丽,每一个绿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独特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自己。有时候,不用老师说,周围的环境,已经让孩子们无形中感受到了这顶帽子的存在。作为老师,要在*时的一言一行中要消除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建立班级*等的同学观,让每个孩子都自信轻松的环境中进步、成长。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愿望,离不开激情的课堂,关爱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肯定的表扬和。但要解除学生学*态度上的“寒冰”自然也不是一日之事,这可能需要所有老师付出长期不断的努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教师可以也应该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那么,教师在读书中聆听前人的教诲,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灵感,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体悟教育真谛,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学领域,进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满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

  教育不仅是科学,教育更是艺术,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阅读无非是与智者、经验和大师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赏和惟我独尊。分享是双向沟通、彼此给予、共同拥有,教育其实也就是老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的精神财富,就是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多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尽管外界的诱惑很多,但是有益的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大家适当投入一些时间、精力和情感,去与书共舞,与时俱进,使教师、学生与社会一起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会让教师更加深沉,远离肤浅.。真正的学*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使你体会到如坐春风之中,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旅行。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阳光的沐寓雨露的滋润,也是心灵的涤荡与素养的提升。当然,读书有时也劳累、孤寂和清贫,但其中的乐趣你体验了吗?伴随着心领会神,豁然开朗,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进取的心态。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成长过程。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山文海,有些不知所措,很重要的要精选,如培根所言:“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奇文共与赏,疑义相与析 ”,同时千万别把书读死,沾染“唯书唯上”积*。同时,还有注意和教学的结合,把阅读、思考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已时不我待,因为假如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必然缺乏文化积淀,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尽管目前学风还是比较功利和浮躁,只得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让我们为中学教育教学默默耕耘,相信明天会更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闲暇时间,在图书大厦里看书时,发现了这本由朱家雄教授主编的《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买完回家仔细的看完了,正如序言里所说的,“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共有七辑,分别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让孩子爱我们;听孩子的话;挤一点时间来反思;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分别从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和班级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收集了全国幼儿教师的一些案例、感受、体会和建议,然后统一编辑而成。书中内容包含了幼儿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品读“职业幸福”》是本书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问道,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只是负责看孩子,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也有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当幼儿教师真的幸福吗?”“当幼儿教师真的能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吗?”看到这个地方,我不禁回想起了我刚踏入幼儿园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思想斗争,甚至还想到过退缩和放弃。我想这也是现在每一位教师踏入幼教行业所要遇到的问题。

  书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快乐的成长过程视为自身生命增值的过程,从中享受奋斗与收获的感动,要学会热爱,要学会奉献”。“幼儿工作的核心是爱”、“幼儿工作需要耐心、细心、诚心和责任心,需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认为,教师是一项*凡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用一份爱,一颗心去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在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有一篇文章叫《不可忽视的教学细节》。作者用实际案例《有趣的管子》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教学细节,如何去做好教学中的细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慎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笔者还提出,细节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时,都要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利用精彩的细节。

  像这样实际解读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在本书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还有许多。当我看到这个部分时,感觉书里所说的就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

  以上是我对于《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看了这本书后,最深的一个感触就是,这不是一本理论类读物,也不是一本纯实用类读物,这本书介于两者之间,可能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能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从专业上来说,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值得大家去阅读的一本书。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已经五年有余了,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许多的甜蜜,却也有诸多的困扰,可是每份工作都不会有人来教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我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可是又在那想,会不会又是一些理论知识呢?因为我需要的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碰到困惑时,从中取得一些启示。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目录由七辑组成。

  第一辑中我喜欢里面的一篇小文章——爱可以这样简单,写出了我的心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当时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那份爱。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不乏来自同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没法再像爱过去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真累!”确实,老师们一天下来,有时用“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但爱孩子就真的那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一个拥抱、甜美的一个微笑、轻轻的一声问候。也许还可以更简单!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去爱孩子,可每次爱得却有点急,急着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孩子年龄太小,尚未**,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全面,难于一下子把爱转移到老师身上来。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我们老师爱的面太窄,只爱“好孩子”,只爱孩子“好的方面”,难于接受“不听话的孩子”及孩子发展“不完善的方面”。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

  即使同一个孩子,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标准来要求他。再次,我们的教育目标太高,缺乏针对性。孩子的`发展水*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早场目标与实际的脱节,难于让孩子接受,更难于让孩子爱上老师。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可见,成功的奥秘来自微笑。微笑是人间的花朵,它芬芳动人;微笑时生命的绿洲,它清新怡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灵动、可爱又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是需要微笑。

  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会从品德、行为等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往往仅从一个人的外表便直接得出结论。不管你学历高低,不管你是不是名师,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展示出他心中的秘密,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班梁凌菲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她的确也是个很爱动的孩子,有时她会把她的脚放在椅背上,有时大声地与小伙伴说话,上课中总要被打乱几次,但只要她仔细听,每次的回答也都能说到点上。所以我对她比较严格,记得有一次与她妈妈交流时,知道现在的她还在让爸爸喂饭吃,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爸爸一直想要主动喂她吃,并不是她愿意这样做的,她妈妈还说,女儿在家里说,她喜欢笑起来的余老师···

  看来,在我们心目中,爱她就对她严格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微笑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我觉得我又该反思了。是呀,虽然是老师,可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学*着,在反思着。

  我们的容貌是天定的,明眸皓齿、面若桃花,那是上天的恩赐,谁都不能强求;我们的品味是自主的,高雅脱俗、卓然优雅,那是我们的选择,谁都可以做主。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微笑,因为连蜗牛都知道,微笑也是礼物,可以送给朋友,让大家一起快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要做到言行举止健康、高雅、自然,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谦恭,仪容整洁、美观、得体,这些都是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只有我们自身不放弃对于正直、正义、宽容、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高尚品格的追求,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比如,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谈起话来就有内涵,使用语言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学方面的修养,便能了解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情趣,穿着打扮自然会更得体;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举手投足、声音表情灯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

  因教育局人事调动,**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让家长理解教养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办、过度地溺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师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职业,但在这个外人看来轻松下面却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适当的排解时,会影响到老师一天的工作情绪。一个人快乐的情绪可能会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颓废的情绪也可能会使一群人情绪低落和感到沮丧。生活中,喜怒哀乐经常让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在工作中,我们却不能如此,即使我们在家,在外省了很大的棋,带到幼儿园的也应该只有微笑。这一段是《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给我带来所思所想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常常会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烦恼,然后从走进幼儿园那一刹那起,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我做好准备了吗?

  合理的装束:

  虽说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诠释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简短暴露即为性感美,也有人认为简单端庄即为成熟美,那么,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美的?当我们准备打扮起一天的装束时,不访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我美吗?当心中有了答案时,想必我们的装束一定会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也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情绪的整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世间的万物多变,但我们可以控制对一些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当每天走进幼儿园的哪一瞬间,面对着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叫声和甜甜的微笑时,若是再有消极与悲观的情绪,也请把它们锁紧,放在心中的一角,因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童真,这时不访问一下自己我的情绪整理好了吗?当脸上有了答案时,相信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童真,更多的是他们的信任与依赖!

  教学工作的准备: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那么做再多的准备也是徒劳。从走进班级那时起,我们承担着的是三十几个家长的信任与重托,更肩负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任。这时也不妨问自己一句,我对自己一天的教学工作准备好了吗?当有了自信的言语与表情时,相信我们能够更多的体会到“一份耕耘与一份收获”所带来的欣喜,感受到孩子们在成长中“那一节节的拔节声”。

  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老师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当清晨的朝阳升起时,当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已经五年有余了,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许多的甜蜜,却也有诸多的困扰,可是每份工作都不会有人来教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我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可是又在那想,会不会又是一些理论知识呢?因为我需要的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碰到困惑时,从中取得一些启示。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目录由七辑组成。

  第一辑中我喜欢里面的一篇小文章——爱可以这样简单,写出了我的心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当时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那份爱。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不乏来自同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没法再像爱过去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真累!”确实,老师们一天下来,有时用“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但爱孩子就真的那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一个拥抱、甜美的一个微笑、轻轻的一声问候。也许还可以更简单!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去爱孩子,可每次爱得却有点急,急着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孩子年龄太小,尚未**,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全面,难于一下子把爱转移到老师身上来。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我们老师爱的面太窄,只爱“好孩子”,只爱孩子“好的方面”,难于接受“不听话的孩子”及孩子发展“不完善的方面”。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即使同一个孩子,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标准来要求他。再次,我们的教育目标太高,缺乏针对性。孩子的发展水*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早场目标与实际的脱节,难于让孩子接受,更难于让孩子爱上老师。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可见,成功的奥秘来自微笑。微笑是人间的花朵,它芬芳动人;微笑时生命的绿洲,它清新怡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灵动、可爱又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是需要微笑。

  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会从品德、行为等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往往仅从一个人的外表便直接得出结论。不管你学历高低,不管你是不是名师,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展示出他心中的秘密,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班梁凌菲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她的确也是个很爱动的孩子,有时她会把她的脚放在椅背上,有时大声地与小伙伴说话,上课中总要被打乱几次,但只要她仔细听,每次的回答也都能说到点上。所以我对她比较严格,记得有一次与她妈妈交流时,知道现在的她还在让爸爸喂饭吃,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爸爸一直想要主动喂她吃,并不是她愿意这样做的,她妈妈还说,女儿在家里说,她喜欢笑起来的'余老师···

  看来,在我们心目中,爱她就对她严格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微笑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我觉得我又该反思了。是呀,虽然是老师,可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学*着,在反思着。

  我们的容貌是天定的,明眸皓齿、面若桃花,那是上天的恩赐,谁都不能强求;我们的品味是自主的,高雅脱俗、卓然优雅,那是我们的选择,谁都可以做主。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微笑,因为连蜗牛都知道,微笑也是礼物,可以送给朋友,让大家一起快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要做到言行举止健康、高雅、自然,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谦恭,仪容整洁、美观、得体,这些都是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只有我们自身不放弃对于正直、正义、宽容、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高尚品格的追求,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比如,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谈起话来就有内涵,使用语言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学方面的修养,便能了解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情趣,穿着打扮自然会更得体;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举手投足、声音表情灯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6)

——《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当学生学*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其根源首先当然要归罪于现行的官僚式教育体制及其制度派生的难以更改的评价体系,但是教师也难逃其咎,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已经成为了冷血动物,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了,他们只知道用挤占时间来控制学生的精力,用题海战术来赢得名次和荣誉,用分数排名来刺激学生的斗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成了不堪学业重荷的一头驴子,成了疯狂接受的一只机器鹦鹉,成了丧失生活情感的一架活动书橱。

  解决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出来,使学*变得“简单”;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再结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分别加以阐述。

  一、追求教学的“简单”

  教学显得繁难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所教学科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让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血肉能够依附在上面的那个“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即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思考,表达出自己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共五种;他认为缺少这个教养的牢固的“骨架”,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我认为在这五种技能中,最首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培养这种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概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概括”到“抽象的概括”;有了概括能力以后再培养反咀细节的能力。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反咀细节”。教师应该牢记这种规则,通过足够数量的事实材料的演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牢记了这种规则,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运用这种规则。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二、追求教学的“有趣”。

  这里所说的“有趣”,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

  努力追求教学的“有趣”,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只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了一些时日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三、追求教学的“丰富”。

  追求教学的丰富,就是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之路走向真理,从而使学*的过程真正地丰富多彩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鼓励优秀的学生超大纲”的教学理念到了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两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的两套材料,第一种就是来自于教材中的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种就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他认为第二种材料就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一个智力背景。所谓“超大纲”,就是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因为在这种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气氛中,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了解、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从事深入的研究,而且使他们理解和学会必须识记的材料变得更加的容易。而这些超越大纲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生活必然使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学*较差或比较*庸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靠把课堂教学与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整套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通过组织并激励学生阅读和组织小组的活动,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或创造性活动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学生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个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了“简单、有趣、丰富”,那么我们的爱就能真正地得到了体现,这种爱才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爱。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都这样对学生强调,让学生一定要对学*自己的科目要有兴趣,然而老师正是忽略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怎么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服务,让课堂自然而然的驾驭学生的兴趣。

  读了这条建议,懂得了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兴趣。首先要合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储备,调动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思路有选择的抽取课堂需要的储备。也就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详细的摸底排查,搞清楚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爱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氛围好,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棒的。其次得激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兴趣。这个前提是他们有一定的阅读量,对于课堂所讲的东西有一定的思考但不足以解决当前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度增强,对获得知识后的满足感有一定的增强。当学生的兴趣有了提高,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这么配合的学生不会是一节精彩的课堂,即使是理论的东西多些,学生仍会带着满足的微笑从你的课堂中走出来!

  本条目开始谈论兴趣,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一个学生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那么其他的问题都不再时问题,因为他有解决问题的力量,这就时兴趣的力量。书中总结了一些兴趣的本源:

  1、认识本身就时兴趣之源。

  让我还是尝试用举例子来说明这里的兴趣时什么吧。虽然我们生活之中都能看到【火】这个东西,于是我们想要去了解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课堂之中老师的引导也好,自己阅读书籍也罢,这里有种对火强烈需要了解的欲望,就是认识本身的兴趣。

  2、发掘万物的实质,寻找其因果也是重要源泉。

  在我们完成初期的大致了解一些与火有关的知识之后,我们又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会产生火?什么情况下/什么物质会产生火?火与温度与水之间的关系时什么?这种想要了解火的实质已经火与其他东西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感觉,也是兴趣的源泉。

  3、把知识加以运用。

  如果说前期的了解存在有思想大脑层面的话,运用知识则是把这个兴趣提升的重要方法。就如同我们做的那些小实验一样,火苗的几层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温度时不一样的,农村用柴火烧出来的食材为什么跟天然气的味道不一样。

  我们通过生活中运用到的火结合起来,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驾驭知识】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他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的棒,以至于对此类事物的兴致越来越高。

  我的收获:兴趣的重要性实在太大了,其实一个老师一旦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么几乎就成功了一半了。我想后面一定会涉及的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对那样的内容我倒是很期待哦。

  从教不长的我,总感到有些问题困扰着我,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找到了解答。

  他的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学生是活生生的,是具体的人,他们在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学*能力和学*素养是不同的,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能获得相同的东西。这里所阐述的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是相似的——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中我们应尽量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目标,让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这样思考过,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过,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其中原因有:

  1、这样做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2、对班级学生人数也有要求,倘若人数太多这样做也难以操作。

  3、在急功*利的大环境下,你提不动五桶水,想办法也要让你能提动。非得让学生都做到一样。

  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最*又一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今天晚上,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五条,第五条是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他所说的两套大纲的含义,与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现在教课程标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等等,而所讲的大纲的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这与我们所说的大纲里的内容比较一致,而他所讲的第二套大纲专门指的是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这样的话,就会对他的学*产生影响,使他慢慢对学*失去兴趣,最终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来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地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期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

  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后进生,恐怕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霍姆林斯基,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的最后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