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1

  道德与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产生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法治,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和教室这一框框,应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个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让我们的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体会社会生活的规则,播下法治的种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1.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曾兴俊老师教学的《不同肤色的居民》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和不同人种特点;蓝晓霞老师上的《我是一张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制品,了解它们的作用,邱羿昕老师上《小水滴的诉说》,收集了自来水的`制作工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视频,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三节课中,教师都有涉及相关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渗透,如“种族歧视问题”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课堂的“法治”味,学生的学*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不再是课堂的40分钟和教室的几十*方米,学生的学*内容也不局限与课本,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台,老师在参与学生课堂讨论中加以点拨,并维持秩序,指引学生学*的正确方向,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2.多样性的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三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像音乐课一般的放声歌唱,有像美术课一样的剪纸、贴画,还有像语文课一样的美读诗文,又有像数学课一样的计算明理……在多种活动体验中感悟内化道德要求,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突出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与社会性。

  3.大面积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作为综合性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更应突出这一理念。三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设计了同桌、小组合作学*、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教育的主人,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友好和谐相处,这就是校园小课堂的“社会化”。

  (二)学科测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本次培训活动,教研室钟晓菊老师给我们做了《立足儿童生活,科学设计纸笔测试》的专题讲座,从当前学科测试的命题角度,给我们做了一个引领,提出当前纸笔测试命题,应当立足儿童生活,拓展命题空间;关注社会热点,学*社会参与;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儿童生活等理念,可以说,当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命题,和课堂教学一样应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理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一些道理条文。

  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测试的指挥棒影响着教师的教,不管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还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都必须做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明理导行,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人”。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听取了杨前燕老师、刘宝强老师、佟宪峰老师,她们的教学经验的介绍,如何上好品德课。我收获很多,下面谈一谈我听课后的感受:

  、杨前燕老师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分别给我们介绍了经验,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应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小组合作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热情,挖掘个体学*潜能,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同提高。

  、刘宝强老师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阶段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效率。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也达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意图。并且应重视学生课下的知识搜集,丰富学生的体验,补充课堂限有的40分钟的局限性。

  三、佟宪峰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我们讲解了如何上好品德这门课。

  课堂不应再局限于教室里知识的讲授,而是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有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总之,这半天的学*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让我知道如何增加课堂容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3

  暑假我学*了孙彩*老师主编的《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全书分为六章,从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实施、德育意义的通达和教学伦理的彰显六个方面专章讨论。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结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书中细致分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各个环节克服偏差,用好新教材,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做了有效引领。看完这本书,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教材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书中对“人与自然”这一主线背后的伦理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新教材中引导儿童养成的是超越人类中心的功利主义思维,转向弱人类中心的和谐共在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以前自然教育主题中经常出现的,了解动物、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说明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要爱护他们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相符的了。理论指导实践,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中理念的变化,及时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二、积极面对教材

  书中说,“便教利学”是新教材编写的初心,新教材从框架搭建、编写体例及呈现方式都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新教材的陌生与隔阂消失大半。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上为教和学所提供的方便,教学栏目的内在逻辑、各个栏目的实施、绘本式教材的精要……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陌生的板块都为教学带来便利。由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要做教材积极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三、营造道德课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伦理讨论。“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4

  开学初我参加了《道德与法制》课的培训,让我感受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守法。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规。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

  二、从身边做起,预防犯罪。我们积极学*《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5

  下午,参加一个“道德讲堂”活动,深受启发。道德讲堂是中央文明委推广的xx省常州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惠民利民创新之举”。作为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xx市率先在xx的省级以上文明单位试行。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的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这次活动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借用xx常州的经验,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安排了本单位一位先进模范人物,通过“道德讲堂”这种形式,讲述自己经历的工作中很有创意的三个故事,以及工作中的教训,表明公务人员做人做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们还从市环卫处请来一位“xx十大女杰”,讲述她在环卫工作一线的酸甜苦辣,以期对本单位干部职工一些启示和教育。下午尽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但效果很好!

  退下来的老同志讲述的,都是他自己亲自经历的工作中的几件事,所以讲得很生动很有吸引力。我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肯动脑筋。在排污管带水过江敷设、体育馆异型结构吊装工作中,想方设法创新工艺提高效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二是敢于担当。重大活动供电上出了故障,主动承担责任保护干部;抗震救灾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灾后重建有序推进。三是坚持原则。为了工作和整体利益,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怕得罪人,不管相对方官衔和来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四是善于总结。经常以“树立大局观念、维护领导权威、团结协作为重”自律,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环卫工人虽然被誉为“城市美容师”,但真正愿意主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环卫工人三班倒,早班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上班,晚班要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成天跟垃圾打交道,保持城市的清洁卫生,人们是瞧不起又离不得。下午一位管着320多位环卫工人的大班长,讲述她搞好环卫工作的三点体会:一是心态放*和,在人们肯定中感悟成就;二是敬业放首位,在默默无闻中成就事业;三是人本为核心,在相互关爱中展现凝聚力。

  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为自己学*的榜样。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社会上做到诚信为先,文明出行。在工作上,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努力培养新一代的文明小公民。

  积极参加道德讲堂活动,争做道德讲堂活动的宣传员、义务志愿者,为共创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我要在*时的工作中,认真践行,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1

  道德与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产生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法治,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和教室这一框框,应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个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让我们的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体会社会生活的规则,播下法治的种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1.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曾兴俊老师教学的《不同肤色的居民》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和不同人种特点;蓝晓霞老师上的《我是一张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制品,了解它们的作用,邱羿昕老师上《小水滴的诉说》,收集了自来水的`制作工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视频,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三节课中,教师都有涉及相关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渗透,如“种族歧视问题”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课堂的“法治”味,学生的学*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不再是课堂的40分钟和教室的几十*方米,学生的学*内容也不局限与课本,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台,老师在参与学生课堂讨论中加以点拨,并维持秩序,指引学生学*的正确方向,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2.多样性的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三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像音乐课一般的放声歌唱,有像美术课一样的剪纸、贴画,还有像语文课一样的美读诗文,又有像数学课一样的计算明理……在多种活动体验中感悟内化道德要求,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突出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与社会性。

  3.大面积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作为综合性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更应突出这一理念。三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设计了同桌、小组合作学*、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教育的主人,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友好和谐相处,这就是校园小课堂的“社会化”。

  (二)学科测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本次培训活动,教研室钟晓菊老师给我们做了《立足儿童生活,科学设计纸笔测试》的专题讲座,从当前学科测试的命题角度,给我们做了一个引领,提出当前纸笔测试命题,应当立足儿童生活,拓展命题空间;关注社会热点,学*社会参与;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儿童生活等理念,可以说,当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命题,和课堂教学一样应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理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一些道理条文。

  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测试的指挥棒影响着教师的教,不管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还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都必须做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明理导行,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人”。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听取了杨前燕老师、刘宝强老师、佟宪峰老师,她们的教学经验的介绍,如何上好品德课。我收获很多,下面谈一谈我听课后的感受:

  、杨前燕老师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分别给我们介绍了经验,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应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小组合作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热情,挖掘个体学*潜能,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同提高。

  、刘宝强老师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阶段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效率。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也达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意图。并且应重视学生课下的知识搜集,丰富学生的体验,补充课堂限有的40分钟的局限性。

  三、佟宪峰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我们讲解了如何上好品德这门课。

  课堂不应再局限于教室里知识的讲授,而是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有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总之,这半天的学*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让我知道如何增加课堂容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3

  暑假我学*了孙彩*老师主编的《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全书分为六章,从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实施、德育意义的通达和教学伦理的彰显六个方面专章讨论。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结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书中细致分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各个环节克服偏差,用好新教材,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做了有效引领。看完这本书,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教材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书中对“人与自然”这一主线背后的伦理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新教材中引导儿童养成的是超越人类中心的功利主义思维,转向弱人类中心的和谐共在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以前自然教育主题中经常出现的,了解动物、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说明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要爱护他们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相符的了。理论指导实践,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中理念的变化,及时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二、积极面对教材

  书中说,“便教利学”是新教材编写的初心,新教材从框架搭建、编写体例及呈现方式都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新教材的陌生与隔阂消失大半。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上为教和学所提供的方便,教学栏目的内在逻辑、各个栏目的实施、绘本式教材的精要……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陌生的板块都为教学带来便利。由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要做教材积极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三、营造道德课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伦理讨论。“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4

  开学初我参加了《道德与法制》课的培训,让我感受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守法。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规。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

  二、从身边做起,预防犯罪。我们积极学*《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5

  下午,参加一个“道德讲堂”活动,深受启发。道德讲堂是中央文明委推广的xx省常州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惠民利民创新之举”。作为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xx市率先在xx的省级以上文明单位试行。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的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这次活动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借用xx常州的经验,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安排了本单位一位先进模范人物,通过“道德讲堂”这种形式,讲述自己经历的工作中很有创意的三个故事,以及工作中的教训,表明公务人员做人做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们还从市环卫处请来一位“xx十大女杰”,讲述她在环卫工作一线的酸甜苦辣,以期对本单位干部职工一些启示和教育。下午尽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但效果很好!

  退下来的老同志讲述的,都是他自己亲自经历的工作中的几件事,所以讲得很生动很有吸引力。我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肯动脑筋。在排污管带水过江敷设、体育馆异型结构吊装工作中,想方设法创新工艺提高效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二是敢于担当。重大活动供电上出了故障,主动承担责任保护干部;抗震救灾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灾后重建有序推进。三是坚持原则。为了工作和整体利益,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怕得罪人,不管相对方官衔和来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四是善于总结。经常以“树立大局观念、维护领导权威、团结协作为重”自律,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环卫工人虽然被誉为“城市美容师”,但真正愿意主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环卫工人三班倒,早班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上班,晚班要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成天跟垃圾打交道,保持城市的清洁卫生,人们是瞧不起又离不得。下午一位管着320多位环卫工人的大班长,讲述她搞好环卫工作的三点体会:一是心态放*和,在人们肯定中感悟成就;二是敬业放首位,在默默无闻中成就事业;三是人本为核心,在相互关爱中展现凝聚力。

  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为自己学*的榜样。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社会上做到诚信为先,文明出行。在工作上,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努力培养新一代的文明小公民。

  积极参加道德讲堂活动,争做道德讲堂活动的宣传员、义务志愿者,为共创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我要在*时的工作中,认真践行,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篇

  道德与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产生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法治,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和教室这一框框,应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个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让我们的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体会社会生活的规则,播下法治的种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1.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曾兴俊老师教学的《不同肤色的居民》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和不同人种特点;蓝晓霞老师上的《我是一张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制品,了解它们的作用,邱羿昕老师上《小水滴的诉说》,收集了自来水的`制作工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视频,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三节课中,教师都有涉及相关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渗透,如“种族歧视问题”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课堂的“法治”味,学生的学*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不再是课堂的40分钟和教室的几十*方米,学生的学*内容也不局限与课本,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台,老师在参与学生课堂讨论中加以点拨,并维持秩序,指引学生学*的正确方向,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2.多样性的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三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像音乐课一般的放声歌唱,有像美术课一样的剪纸、贴画,还有像语文课一样的美读诗文,又有像数学课一样的计算明理……在多种活动体验中感悟内化道德要求,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突出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与社会性。

  3.大面积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作为综合性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更应突出这一理念。三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设计了同桌、小组合作学*、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教育的主人,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友好和谐相处,这就是校园小课堂的“社会化”。

  (二)学科测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本次培训活动,教研室钟晓菊老师给我们做了《立足儿童生活,科学设计纸笔测试》的专题讲座,从当前学科测试的命题角度,给我们做了一个引领,提出当前纸笔测试命题,应当立足儿童生活,拓展命题空间;关注社会热点,学*社会参与;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儿童生活等理念,可以说,当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命题,和课堂教学一样应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理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一些道理条文。

  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测试的指挥棒影响着教师的教,不管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还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都必须做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明理导行,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人”。

  暑假我学*了孙彩*老师主编的《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全书分为六章,从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实施、德育意义的通达和教学伦理的彰显六个方面专章讨论。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结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书中细致分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各个环节克服偏差,用好新教材,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做了有效引领。看完这本书,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教材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书中对“人与自然”这一主线背后的伦理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新教材中引导儿童养成的是超越人类中心的功利主义思维,转向弱人类中心的和谐共在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以前自然教育主题中经常出现的,了解动物、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说明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要爱护他们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相符的了。理论指导实践,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中理念的变化,及时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二、积极面对教材

  书中说,“便教利学”是新教材编写的初心,新教材从框架搭建、编写体例及呈现方式都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新教材的陌生与隔阂消失大半。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上为教和学所提供的方便,教学栏目的内在逻辑、各个栏目的实施、绘本式教材的精要……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陌生的板块都为教学带来便利。由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要做教材积极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三、营造道德课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伦理讨论。“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教师要树立人格威信

  1、老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建立起专业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这样才能让人有信服力,让孩子尊重,让孩子信服。

  2、做一个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优点的老师。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评价,应该自己斟酌。这样说了,就能让他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吗?我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他?

  3、让自己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充分认识到坏毛病的顽固恢复现象,要反复抓,抓反复。察觉到不对就应该纠正,而不是抱着一劳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说服”的方式对待孩子,应该用“名片效应”拉*孩子们的距离。“你们怎么搞的”只会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让孩子心理距离更远。然后用“门槛效应”“得寸进尺”,让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强化后达到需求。用“南风效应”润物无声,避免劈头盖脸的惩罚,让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避免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讲清规则即可。

  5、如果真的要惩罚孩子,应该选择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吃饭时候骂孩子上学做的不好的事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应该在有空档时,或者在他欺负人的时候进行教育。

  6、惩罚时还需要注意方式,要尽量让孩子喜欢的目标不要达成。在喜欢讲话时,老师、父母的责骂,只会让他骂的更凶,助长了行为的强度。在喜欢游泳时,朝着河里追只会让他达成“去河里游泳”的愿望,应该从河边往岸上赶。

  人格威信是从教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应该从小事做起。

  二、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它是知识的总和,教导学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人格素养,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下:

  1、我们不能把课程上成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手工课、*惯课。我们在教课的时候,应该为孩子的三观奠定基础,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读必须落在“德”上。

  2、教学设计的“主题性”。

  低段每册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学期教学目标。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门课的定位是什么。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孩子道德发展的转光,生活的现实情况,需要解决什么。从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3、学*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级学*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型。二年级到的学*的方式由体验型变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级的辨析式环节中,不是列出情况判断对错,而是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

  4、辨析问题的开放性。我们在判断问题时,往往应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

  5、范例的示范性。在课文中的例子,如果要进行替换,需要想想是不是问题被替换掉了,或者教学的思路被替换掉了。

  6、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7、教学过程中的“实在性”。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讲正确的话,而是讲真是真诚的话。

  三、对自己教学课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张纸》时,教学目标是: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推论步骤为:纸用途广,纸来之不易,纸历史悠久,从而推断出,应该节约用纸。

  但实际上,有用才是资源,这是功利性的逻辑。如果对我们有用作为该不该珍惜的评判标准,那么即使是美,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装饰品。那些纯粹为了好玩、纯粹的奇妙,就会消失掉。

  思维是有*惯性的,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纸的来之不易才能珍惜,那么久不是纯粹的德行。文化把历史换成了数学概念,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识的堆砌、技术的难易、功利性的判断。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节约用纸”到“我是一张纸”的概念性转换。

  正确的做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在”的世界观——我与世界息息相关。纸对我们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资源”。

  纸有着丰富的样子,与我们时刻相伴。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情绪去与纸思考、互动,他们也会变成相应的样子。例:纸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朵花。他是我们息息相关的心情之花。艺术能让纸变成“艺术的纸”,快乐能让纸变成“快乐的纸”。

  纸是生命的转化,是智慧的结晶。从树到树叶,再到纸,大树的生命力转化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少用一张纸,就是挽救了一分树的生命。

  同时,纸也是先人的智慧结晶。纸是*人的骄傲,他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在我们手里的纸,穿越过悠悠岁月,从发明第一张纸的祖先手里,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悠久的历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这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孩子的德育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做出贡献,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让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孩子,同时,在备课中也尽量以纯粹的道德进行考虑,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错误的思想指引孩子。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

  怎样才能深入浅出;

  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爱上学*。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

  20xx年8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是由四川成都的一位教学经验丰富且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廖洪森教授给我们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块:修订新教材的目的和新旧教材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在将*两天的培训中,我在洪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洪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区域维度、理论维度、个体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洪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洪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洪廖森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6篇)

  教育部*日发布通知称,从20xx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状:

  法制教育不被重视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课堂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第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第四,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对策:

  教育部门、学校、老师齐用力

  谈到法制教育的对策,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他的观点。

  首先便是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和接受能力,编写一套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

  其次是质量要提高。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强,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法律,并且也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以案说法、以例释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能很好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赋教于乐。逐步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

  第三,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最后,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内容更要丰富,不应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不让法制课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要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法制专题讲座、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以案讲法,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活动,让他们不仅仅用头脑记忆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惯,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根本:

  完善课程、依实评价

  法制教材更名,说明国家已意识到了建设法治型社会首要之举是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入手,教材名称的更改类同于广告的渗透性效应,可以增强法制的威慑力和影响力,相信这一举措定会对当今青少年犯罪等现象有所改善。

  德州市陵城区陵城镇明德小学的魏*老师谈到,对于承担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思品课程来说,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课程的全面整合,教材名称更改,那课程标准、内容都要有所改动,课程标准应对法治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地提出。而且,为使法制常识更体系化,可以尝试相关内容再集中一些,对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散落的法制常识进一步归类,以更醒目更完整的样貌呈现。

  课程不只包括教材,社会实践,课外学*资源的拓展都是重要的补充,为防止形式化、碎片化,学校还应研究制定自己的课程纲要,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及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措施(如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等给出全面的系统的安排和设计,使法治教育更系统更有效。

  提到有效,那何为有效?是高分吗?非也,成绩好的学生未必不知法犯法,未必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最根本的是有没有更良好的行为*惯、身心是否健康以及能力如何,而现在衡量学生这些多维标准的方法只有一个,即书面测试,最终归结为小考中考,而且又以此来考评教师。但我们知道,校园暴力等青少年犯罪问题以及其他法治要求于公民的所有标准最终是落实到行为上的,所以,呼吁相关部门更合理地改进道德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比如行为*惯等级评价,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处罚标准、档案记录甚至犯罪行为一票否决等,使评价更具有监管性和引领性,使法治教育真正能抓住根本,立足于根本又见效于根本。

  昌邑外国语学校的杜春玲与孙超两位老师则提出,此次教材内容和名称的改革,必定会加大法制教育的内容,建议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一种道德教育之后紧接着进行与之相关的法制教育,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例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道德教育之后,是一个真实的案例,银行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进入网络黑名单,乘坐动车,飞机等都被法律禁止;超市售卖假苹果手机被处以十倍罚款;山东“乐天在线”网络信贷诈骗人被拘捕……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不遵守道德,势必受到法律的惩处。

  深化:

  教师需要自我提高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昌邑市围子小学的田亚卿与满晓红两位老师认为,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守法。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规。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

  二、从身边做起,预防犯罪。我们积极学*《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9月20日,哈尔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例研讨与教学分享南岗现场会在育红小学举行。哈尔滨市道德与法治(品生)学科教研员王玲、南岗区道德与法治(品生)学科教研员周萍,育红小学校长姚颖、副校长赵胜贤,以及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全体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周萍老师主持。

  活动中,育红小学张宏老师作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认识您了》一课教学展示,通过比眼力、猜名字和填字游戏等活动设计,引领学生观察、模仿、交流,增强对学校的亲*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学会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祝福。

  展示课后,育红小学张宏老师、长虹小学胡宇馨老师、团结小学康宁老师、复华小学曲微娜老师,分别针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就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研讨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呈现了儿童*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基本架构。

  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周萍老师在活动中,对一年级新教材作深入解读,为全体参会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考和新方向。市教研员王玲老师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教育部于20xx在全国范围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并将小学《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要求、新教材,对小学品德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本次活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及学*的*台,对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会后,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利用qq群、微信群,组织区内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本次活动继续进行交流与学*。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国法”。

  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远的。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法律与道德是分不开的,那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村的张大爷一生操劳,抚育了六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子承包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三万余元,但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赡养老人。张大爷孤独地住在村外简陋茅屋里,靠邻里接济度日,也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次出面调解,要求六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六个儿子却互相推脱,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村里人对此义愤填膺,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六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大爷三千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这样的故事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道德无法差遣人们去负起应负的责任时,法律就会体现出它的强制性。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但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同样重要,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便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应为自己是*人而感到骄傲。

  那么,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护法、维德呢?

  我们应该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以此,来维护法律与道德。

  感觉很久都没有遇到过这样质量高的培训了。这次学*,让我收获匪浅。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让更多精彩的知识和思想进入自己的大脑中,指导自己的教学。

  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师要树立人格威信

  《道德与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从行动上去影响学生。

  1、老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建立起专业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这样才能让人有信服力,让孩子尊重,让孩子信服。

  2、做一个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优点的老师。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评价,应该自己斟酌。这样说了,就能让他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吗?我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他?

  3、让自己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充分认识到坏毛病的顽固恢复现象,要反复抓,抓反复。察觉到不对就应该纠正,而不是抱着一劳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说服”的方式对待孩子,应该用“名片效应”拉*孩子们的距离。“你们怎么搞的”只会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让孩子心理距离更远。然后用“门槛效应”“得寸进尺”,让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强化后达到需求。用“南风效应”润物无声,避免劈头盖脸的惩罚,让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避免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讲清规则即可。

  5、如果真的要惩罚孩子,应该选择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吃饭时候骂孩子上学做的不好的事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应该在有空档时,或者在他欺负人的时候进行教育。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在三天的时间里,主要听了教育专家老师的讲座,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主要内容和学*感受做以下汇报。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回顾

  1、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体现学*方式的转变

  3、强调基础性,坚持“四基”不动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重视思想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提高教科书的“思想性”

  5、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

  6、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7、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8、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将配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课标教材特点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改变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课程性质变化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

  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

  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

  2、突出法制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

  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等”;

  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工匠精神”;

  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

  10、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二、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

  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教科书育人的载体,通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构成的,浩如烟海的政治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因此,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从各领域内容的前后顺序、内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政治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配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角度,调整了不合理的内容顺序,构建更加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

  2、加强学*方法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加深对政治核心内容的理解

  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挖掘政治核心知识蕴含的思维教育价值,加强学*方法的引导,以问题引导学*,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体认识,从而体现政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3、反映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志。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科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政治课程教学的精髓。

  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或政治理论发展的背景,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问题引导学*,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政治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4、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修订版教科书着重从本章内容的引入、本章内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导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不追求“实际问题——政治问题”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强探究、重视“综合与实践”,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修订版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

  教科书从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节点上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政治思维能力,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20xx年10月16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衡水第八中学举办的“义务教育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听了由天津专家老师郭艳芬的讲座,学*了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政治课标修订教材总体介绍,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主要内容和学*感受做以汇报。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回顾

  1、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体现学*方式的转变。

  3、强调基础性,坚持“四基”不动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重视思想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提高教科书的“思想性”。

  5、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

  6、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7、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8、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将配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性质变化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

  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以学生道德、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

  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

  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

  2、突出法治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

  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等”;

  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工匠精神”;

  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

  10、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二、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

  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教科书育人的载体,通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看到道德与法治是如何构成的,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因此,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2、加强学*方法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悟道德与法治研究的“基本套路”,加深对政治核心内容的理解,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挖掘课本核心知识蕴含的思维教育价值,加强学*方法的引导,以问题引导学*,使学生从中体会课程的学*方法,领悟学*“基本套路”。从而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3、反映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获得的基本思想使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思想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志。

  4、发挥章节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引言是全单元(课)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修订版教科书着重从本单元内容的引入、本课内容的概述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强探究、重视“综合与实践”,积累道德与法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修订版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教科书从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节点上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思维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6、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训练系统。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对内容理解的逐步深入,双基的落实,能力的提高。正文、*题是一个整体,*题是正文的自然延续,是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正文内容的。例子*题整体考虑,加强基础题,注意题量、梯度。教科书的*题与中考题的定位不同,但教科书的*题可以兼顾中考(越往后可以兼顾的内容越多),但绝不等同于中考题,注意了对中考题进行加工和改造,以训练本节(单元)的核心知识。

  三、对教学的一些建议

  1、把整个学段看作一个整体。

  2、“理解道德与法治”是教好本学科的前提。

  3、提高研究教材的水*“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并重。

  4、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暑假我学*了孙彩*老师主编的《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全书分为六章,从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实施、德育意义的通达和教学伦理的彰显六个方面专章讨论。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结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书中细致分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各个环节克服偏差,用好新教材,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做了有效引领。看完这本书,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教材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书中对“人与自然”这一主线背后的伦理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新教材中引导儿童养成的是超越人类中心的功利主义思维,转向弱人类中心的和谐共在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以前自然教育主题中经常出现的,了解动物、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说明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要爱护他们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相符的了。理论指导实践,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中理念的变化,及时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二、积极面对教材

  书中说,“便教利学”是新教材编写的初心,新教材从框架搭建、编写体例及呈现方式都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新教材的陌生与隔阂消失大半。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上为教和学所提供的方便,教学栏目的内在逻辑、各个栏目的实施、绘本式教材的精要……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陌生的板块都为教学带来便利。由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要做教材积极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范文十份

  感觉很久都没有遇到过这样质量高的培训了。这次学*,让我收获匪浅。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让更多精彩的知识和思想进入自己的大脑中,指导自己的教学。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师要树立人格威信。

  《道德与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从行动上去影响学生。

  1、老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建立起专业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这样才能让人有信服力,让孩子尊重,让孩子信服。

  2、做一个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优点的老师。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评价,应该自己斟酌。这样说了,就能让他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吗?我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他?

  3、让自己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充分认识到坏毛病的顽固恢复现象,要反复抓,抓反复。察觉到不对就应该纠正,而不是抱着一劳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说服”的方式对待孩子,应该用“名片效应”拉*孩子们的距离。“你们怎么搞的”只会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手机版让孩子心理距离更远。然后用“门槛效应”“得寸进尺”,让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强化后达到需求。用“南风效应”润物无声,避免劈头盖脸的惩罚,让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避免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讲清规则即可。

  5、如果真的要惩罚孩子,应该选择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吃饭时候骂孩子上学做的不好的事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应该在有空档时,或者在他欺负人的'时候进行教育。

  6、惩罚时还需要注意方式,要尽量让孩子喜欢的目标不要达成。在喜欢讲话时,老师、父母的责骂,只会让他骂的更凶,助长了行为的强度。在喜欢游泳时,朝着河里追只会让他达成“去河里游泳”的愿望,应该从河边往岸上赶。

  人格威信是从教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应该从小事做起。

  二、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它是知识的总和,教导学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人格素养,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下:

  1、我们不能把课程上成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手工课、*惯课。我们在教课的时候,应该为孩子的三观奠定基础,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读必须落在“德”上。

  2、教学设计的“主题性”。低段每册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学期教学目标。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门课的定位是什么。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孩子道德发展的转光,生活的现实情况,需要解决什么。从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3、学*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级学*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型。二年级到的学*的方式由体验型变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级的辨析式环节中,不是列出情况判断对错,而是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

  4、辨析问题的开放性。我们在判断问题时,往往应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

  5、范例的示范性。在课文中的例子,如果要进行替换,需要想想是不是问题被替换掉了,或者教学的思路被替换掉了。

  6、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7、教学过程中的“实在性”。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讲正确的话,而是讲真是真诚的话。

  三、对自己教学课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张纸》时,教学目标是: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推论步骤为:纸用途广,纸来之不易,纸历史悠久,从而推断出,应该节约用纸。

  但实际上,有用才是资源,这是功利性的逻辑。如果对我们有用作为该不该珍惜的评判标准,那么即使是美,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装饰品。那些纯粹为了好玩、纯粹的奇妙,就会消失掉。

  思维是有*惯性的,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纸的来之不易才能珍惜,那么久不是纯粹的德行。文化把历史换成了数学概念,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识的堆砌、技术的难易、功利性的判断。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节约用纸”到“我是一张纸”的概念性转换。

  正确的做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在”的世界观——我与世界息息相关。纸对我们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资源”。

  纸有着丰富的样子,与我们时刻相伴。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情绪去与纸思考、互动,他们也会变成相应的样子。例:纸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朵花。他是我们息息相关的心情之花。艺术能让纸变成“艺术的纸”,快乐能让纸变成“快乐的纸”。

  纸是生命的转化,是智慧的结晶。从树到树叶,再到纸,大树的生命力转化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少用一张纸,就是挽救了一分树的生命。

  同时,纸也是先人的智慧结晶。纸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在我们手里的纸,穿越过悠悠岁月,从发明第一张纸的祖先手里,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悠久的历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这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孩子的德育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做出贡献,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让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孩子,同时,在备课中也尽量以纯粹的道德进行考虑,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错误的思想指引孩子。

  20xx年9月11日,全县小学三年级教师参加了《道德与法治》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是我获益匪浅。虽然是网络学*,但课堂上每一位学员听得都很认真,网授专家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下面我从两个方面阐述我这次培训的心得。

  一、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

  本学期我所任科目是三年级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说实在的,开学一周了,《道德与法治》我还没有上过这门课程,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感觉这门学科抽时间突击简单讲讲就行,但今天听了网络培训老师的讲课以后,我感到上好法制课是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地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担任此科目的老师们,肩上的胆子很重,我们必须把法制课当回事,还要把它上好。

  二、树立不断学*的观念。

  在这次培训中,陶老师和章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再次感谢领导给的这次学*的机会!

  此次培训在专家和名师的精彩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理清教材中的明线和暗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20xx年10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本校网络直播的教科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位专家的讲座:方丽敏老师《德与法融合,教与学互动》,安子琴老师《凸显学科特色,助力学生成长》。学*是一次很好的和别人交流的难得机会,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学*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两位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2、更加贴*学生生活。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中,据方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全体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和部分自愿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培训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其次,任课教师水*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昌邑市围子小学的田亚卿与满晓红两位老师认为,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守法。

  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规。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

  二、从身边做起,预防犯罪。

  我们积极学*《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6)

——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五份

  阳光春日,万物欣欣以向荣。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好春光里,第五片区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带着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潘南小学展开。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次片区研修活动中出课,在磨课的过程中由衷感谢耿校和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能够找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逐步改正自己的教学,让自己成长和进步。通过此次出课,我对“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宗旨有了初步的认识,正如耿校所说教学就是“唤醒和激励”,要唤醒学生,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本身就要做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能够以自己对学科的热爱感染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思维牵着学生走。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这一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知识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表达中对比思考。此外,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提升,而不是流于重复学生回答这样浅层的阶段,这种课堂的掌控需要在*时的课堂中磨炼。

  其次,我认真观看了巩老师和胡老师的出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充满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环节的把握都非常明晰,了然于心。巩老师在课堂上化作纸精灵,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课堂,在教学时将生活中浪费的纸量化,让学生对浪费有直观的认识,让孩子在与纸精灵的互动中懂得节约纸、爱惜纸。胡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浪费行为出发,思考纸浪费带来的危害和节约纸的.好方法,最后倡议书的处理让孩子们能够做节约纸的宣传员,更好地节约用纸,让思想变为行动。

  最后,学生是学*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完美的课堂,但好的课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自主性和学*后实践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辨析,在问题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体会。

  一、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学生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学生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童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性质

  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俞老师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学*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三、新教材四个方面的突破

  1、将涵养实践智慧作为“学*做人”的核心。

  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内涵,使知识成为人的实践智慧的生长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倾向,走向“在―世界―历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鉴生存论的思路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导学生实现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俗教育,注重引导学生与“过去”对话,使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

  3、超越技术主义和狭隘的功利思维。

  新编教材特别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会书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对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体上的好办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

  做人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领会。新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的领悟,从而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懂得感恩。

  xx年3月 9日,市北区张均、孙婷工作室全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研员徐璐老师的组织下,在青岛上海路小学多媒体教室,参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三下)统编教材网络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统编三科教材培训工作方案要求,为使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把握统编教材在全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编写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现统编教材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结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本次培训采用集中观看及分散观看的方式进行培训。过程中,专家们毫无保留地为大家传经送宝,唐燕和何颖老师全面深刻地对每个单元剖析、解读,使任教老师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对每一课的课时安排,重点难点,对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很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从课程理念与教材编写理念、编写者视角进行本源性解读,为任教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教学任务。老师们听得聚精会神,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专家互动交流,听会教师个个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活动,使我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大研究的力度,使该学科教学绽放异彩。

  新学期开始,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版本的一时更新让我有些始料未及。因为我们上学期还是粤教版本,新学期一开始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教版本,正当我饥渴无助之际,今天的新教材网络培训如同一场可贵的春雨及时地滋润了**渴的心田。

  网络培训让我站在"高处"把握了教材的主题、理念与框架:宪法精神是贯穿全册的红线,统帅全篇的灵魂。本册书我应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不断去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材采取总――分框架结构,犹如一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这一切似乎使我顿生驾驭教材,运筹帷幄之感。

  我最赞赏的还是本书很贴*青少年实际,遵循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建构"基于生活――反思生活――回归生活"的路径。这将会使学生们增加很大的学*兴趣,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抽象、枯燥。

  同时,本次培训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教材研读方面,我要肯下苦功。字斟句酌,逐层分析,多思考,勤动脑,既不能想当然的望文生义,也不能迷信权威或墨守成规。

  新学期,新教材,新挑战,我虽不能轻车熟路,但不能不说,这次网络培训,真的很给力。当然,探索学*之路没有止境――我会努力不懈,只求更好!

  9月20日,哈尔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例研讨与教学分享南岗现场会在育红小学举行。哈尔滨市道德与法治(品生)学科教研员王玲、南岗区道德与法治(品生)学科教研员周萍,育红小学校长姚颖、副校长赵胜贤,以及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全体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周萍老师主持。

  活动中,育红小学张宏老师作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认识您了》一课教学展示,通过比眼力、猜名字和填字游戏等活动设计,引领学生观察、模仿、交流,增强对学校的亲*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学会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祝福。

  展示课后,育红小学张宏老师、长虹小学胡宇馨老师、团结小学康宁老师、复华小学曲微娜老师,分别针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就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研讨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呈现了儿童*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基本架构。

  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周萍老师在活动中,对一年级新教材作深入解读,为全体参会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考和新方向。市教研员王玲老师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教育部于20xx在全国范围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并将小学《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要求、新教材,对小学品德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本次活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及学*的*台,对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会后,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利用qq群、微信群,组织区内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本次活动继续进行交流与学*。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7)

——道德与法治听课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本周三参加了在文华中学听课学*,听评了一节课改观摩课,感触颇深,下面就这半天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本节观摩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畅所欲言;

  二、探究篇三、收获篇。在这三大板块的引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如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

  二、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手段 利用了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的事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效果。

  在提高学生学*兴趣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会使这门课成为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厌烦,本节课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十分注重了学生自身的实际,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觉得所学的东西是鲜活的,不是教师在说教,从认识上自然地能接受,增强了学*效果。

  四、恰当地运用短剧,首尾呼应 短剧的设置起到了创设情境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而在课程结束时的短剧表演又突显了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教育作用。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五、板书设计巧妙,独具匠心 本节课的课题是《走向自立人生》,授课教师将本节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自立的重要性、必要性、表现等巧妙地拼成一个“立”字,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起到了很好板书效果。

  以上是我觉得本节课的一些值得学*和借鉴的地方,不过思想品德课有它的特殊之处,就是说课设计得好,可是与现在的考试有时候是不能完全挂钩的,如何能解开这样的困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努力向具有前位思想的同行们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在课改大潮中不落伍。

  1.提高个人教学素养,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法

  第一、要积极钻研新教材、新教参,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政治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全面准确理解,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在“理”字上下功夫,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在“新”字上想办法,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用”字上做文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增强政治教学效果。

  第二、要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和我们政治课的教育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课的实效性,但也会有不少信息与政治课的教育是相抵触的,处理不好就会削弱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教学中把握“六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一致?是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的政策相一致?是否与当今世界的大环境、大趋势相一致?是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一致?只有保持六个“一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负面认识,也才能游刃有余地给学生正确、恰当地释疑解惑。

  2.实行课中课---上微课,师生共同成长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内容上: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形式上:版面更活、颜色更爽、比例更好。”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设计,例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等。这些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实行微课形式呈现出来,以求能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3.勇于担当,努力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艰辛的路要走,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更新,我们的任务——依法治国的教育也任重而道远。我作为工作室的学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制作《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件,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制作课件时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精益求精,在课件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学、互惠互利,力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第二、在qq群中,勇于提出和解决疑难问题。把自己*时遇到的困惑或疑难问题以及经验心得发布在群里,在对这些教学困惑进行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互相启迪彼此的思维与想法,让我们都能在研究与交流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样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完成的事,集所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为一体,让我们之间发生聚变效应,发挥1+1>2的良好效果。

  第三、积极反思,撰写论文。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推己及人地及时将这些感悟提炼成教学论文,力争我们学校政治科组每学年都有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同时也积极呼吁我们全市的政治老师踊跃向相关教育报刊投稿。同时向工作室建议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专题,引领全体成员、学员共同研究、探讨、实践、总结。为工作室将来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著书立说做出贡献。

  20xx年秋季开学,我省中小学校在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小学语文(1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1年级)、初中道德与法治(7年级)新编教材。为确保新编教材在我省顺利使用,省教研室先后在湖州、金华举行了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专题培训,全省300多位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培训中,由xx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柳琏老师、xx市青蓝小学娄屹兰校长等多人组成的小学语文专家团队从教材解读、入学教育、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字词句运用、课外阅读指导等各个层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浙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王健敏教授对新教材的修订背景和教材设计进行了介绍,执行副主编林莉副教授对一年级教材的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雅琴老师对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及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侯定伟老师就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色及培训工作思路与大家做了总结交流。

  与会代表还围绕新教材的培训与使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本次培训活动及时而有效,既有教材编者、出版社人员对教材的整体介绍,又有专家团队对教材的系列解读与教学建议,为新编教材在我省的全面顺利推开使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下阶段我省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跟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明确了方向。

  本次活动是10月15日,《道德与法治》学科变革以来优秀课例的集中展示,通过聆听《道德与法治》编写者鲁洁对课程的时代背景、基本情况、核心理念、实施建议的解析,对该综合性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看法。

  另外,通过三位老师呈现的三节优秀课例,将活动性和实践性融入课堂,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和借鉴。

  通过本次活动中实验小学孙静波老师的课堂演示,我感受到了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的重要性和学*的必要性。课程是基于中国公民素养的现状,基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设的。低年级孩子正是良好品德与行为*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课程立足于低年级孩子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这些密不可分的成长环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生活到创造生活,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的中国“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回归生活,从孩子存在的问题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起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方向。

  通过聆听这三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我觉得每一堂课的活动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教师课下潜心调查,深入学生生活,针对学生的吃、喝、玩、乐设计出来的。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贴*生活,还要贴*整个单元、整个时代的背景,因此,每一个活动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在三节课的活动设计中,刘老师目标非常明确,孩子也很活跃。王老师的课堂目标一目了然。孙老师的课堂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学会了很多。

  最后,我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值得我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一个能够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理论还需要良好的素养,教师的观察能力、聆听能力还有表达能力都会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尤其是这种综合性体验课程,需要带给孩子的是情感的引导,更需要一个专业素养强的老师来把控。

  这次学*带给我的收获还有很多,三位老师的优秀课例将会成为我教授这门课程的指明灯,我喜欢这门课程,它没有数学算式的严谨和语文课文的深厚,但它凝聚着一个人全部的思想,自信和自尊。希望以后的教学中,我能更深入的认识它,通过我的教学,学生们能更加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进而创造生活的美!

  秋季开学,我省中小学校在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小学语文(1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1年级)、初中道德与法治(7年级)新编教材。为确保新编教材在我省顺利使用,省教研室先后在湖州、金华举行了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专题培训,全省300多位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培训中,由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柳琏老师、杭州市青蓝小学娄屹兰校长等多人组成的小学语文专家团队从教材解读、入学教育、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字词句运用、课外阅读指导等各个层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浙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王健敏教授对新教材的修订背景和教材设计进行了介绍,执行副主编林莉副教授对一年级教材的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雅琴老师对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及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侯定伟老师就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色及培训工作思路与大家做了总结交流。

  与会代表还围绕新教材的培训与使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本次培训活动及时而有效,既有教材编者、出版社人员对教材的整体介绍,又有专家团队对教材的系列解读与教学建议,为新编教材在我省的全面顺利推开使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下阶段我省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跟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明确了方向。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8)

——道德与法律心得体会合集5篇

  自学院提出要进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部将此事视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全体思政教师对此项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对我们高职院来说,如果做得好,这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是耳目一新的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要求。经过努力,我们对该门课在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心得和想法,不知是否妥切,罗列如下请专家吝教!

  一、应集中全体教研室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经过这半年多的预操作,我们一致认为,进行这一教学改革,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而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涉及到教学模块的分割、课程总项目和许多的单元子项目设计,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思考、来定夺。

  二、在把握了课程的整体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课程的总项目以及各个小项目时,总项目与各个小项目之间要有包容的逻辑关系。

  三、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项目设计之时,由于这类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的隐性性质,我们可以运用听、看、想、体验、感悟等手段,让学生通过演讲、辩论、撰写材料、小组研讨、做规划等方式来设计案例,从而实现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四、在设计项目时,要注意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

  五、在运用这类教案进行教学时,上课的内容不是灌输,而是通过项目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听、想对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的获得,也就是说老师说的要少,学生应该做的、说的多。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法律基础,让我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马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开学伊始,是思修这门课程教给了我如何珍惜大学生活,如何开拓新的境界,告诉我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适应人生新阶段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但在奋斗前,我先得知道该如何树立理想信念,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思修课告诉我作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应立足脚下、结合实际,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与国家的建设相联系,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光有对美好理想信念的向往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和行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在学*中,我们要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虽然实现理想是一个长期、艰巨且曲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能坚持下来,必将收获人生的喜悦,也必将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通过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我们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摆在与国家命运相关戚的高度,努力学*科学文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做一名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建设之才,他教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人,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思修就是我们学*良好思想道德的引路人。是思修带我们了解了法律的概念与历史的发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提高了我们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增强了我们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说到收获,我觉得更应该感谢老师,是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我,交流大于说教,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老师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而非照本宣科。这个学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做一个人,做一个好人。感谢老师的教学模式,课前演讲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从其他同学的演讲中,还有那次属于我的演讲,当我鼓足勇气站在讲台上向同学展示我用心准备的东西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我可以的,原来我只是少了自信,原来我只是少了勇气..... 总之,一学期的思修课学*带给我的有很多很多。相信我能借课上学到的东西更透彻地看这个世界,更合理地规划未来,更稳重地解决各种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做好思修课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谈谈如何做好思修课程教学工作。

  一、了解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了解和分析学情,是做好思修课教学的首要条件。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差异,每个专业班级同样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情。特别是所带专业班级较多的时候,要根据专业班级的特点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特别忌讳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去教授所有的专业班级,否则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累,学生睡得也累的奇葩现象。

  因此,第一课的时候不要急于上课,可以和学生聊聊对思修课的认识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对老师有什么认可的教学方法等。而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投其所好的教学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双主体”课堂,发挥师生的主体互动作用

  “双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往往是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单方面的教学主体,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就某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时,既要善于点评和总结,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须注意从主流角度上来引导。

  总而言之,在思修课堂,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发挥百家争鸣式的主体作用。同时老师也要有万众归一的控制力来实现自己的主体引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既发挥了互动的作用,又实现了教育目的。

  三、注重案例导入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一种利用现实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即教师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由师生的互动来探讨和评价案例事件的行为与缘由,发掘潜在性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既促成教师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不断地学*、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积极向上的心态,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案例教学对于师生来说都有现实价值,因为思修课毕竟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导入具有实践性的案例。

  比如,在讲授理想和信念的知识时,可以引入美国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罗尔罗杰斯不断坚守信念的成功案例;再如讲授依法治国时,可以选入陈满**放火案历时23年终于获得重审的案例组织讨论和教学;又如在讲授有才无德是毒品时,可以引入商纣王和德国教父希特勒的行为来进行佐证。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

  然而,如何激发和引起学生积极性呢?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收不住现在的学生的心。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学课件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图像、逼真的音响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吸引他们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也要恰如其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而言之,搞好思修课的教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以更多的、灵活的教学手段来驾驭、活跃课堂,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舞台。

  开学初我参加了《道德与法制》课的培训,让我感受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守法。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规。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

  二、从身边做起,预防犯罪。我们积极学*《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使我认识到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明白了大学与中学的显著差别。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础,既然明白了这些,那么,我就一定会在大学这个融知识、创新、社交等等于一体的天空中翱翔。

  它不仅教会了我以上这些,还让我懂得了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就让我站在新的'起点上起跑,在现实的基础上勇敢的飞跃,把自己训练成才,肩负起国家的历史新使命吧。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的法律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永远不要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目的地不择手段。

  学完了这门课程,我更明白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及全国人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用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社会主义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繁荣复兴。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