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

日期: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1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2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3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袁隆*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4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院士不仅是中国的袁隆*,也是世界的袁隆*。

  ***说,袁隆*院士为科学界作出了表率,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德学双馨的科学家,他的永不满足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易*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研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这样的专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袁隆*院士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着眼长远、奖掖后学、汇聚人才的团队精神。

  ***在座谈时说,袁隆*院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对国家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绩。我们要在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向袁隆*院士学*的活动,使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继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阅读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1)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 (菁华6篇)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1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珍贵论文手稿,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蕴含其中的“伟大精神”和力量永不褪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对高产水稻的执着追求,是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爱国精神。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带着“禾下乘凉”梦想的袁隆*,希望赶快研究出高产水稻,让人民远离饥荒,确保*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种子”。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大年、于敏、钟南山等新时代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和榜样。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于民的伟大精神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考验着我们在关键时刻和切身利益问题上能否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对高产水稻的不懈研究,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在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时,袁隆*没有在权威面前畏缩,在挫折面前颓废。他依据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科学技术愈加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弘扬袁隆*身上的这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调动全社会“不问出身”抓创新创造的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对高产水稻的苦苦探寻,是克服种种恶劣条件的吃苦精神。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定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定要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每天7点出门,与之相伴的是水壶和两个馒头。如同大海捞针,他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用放大镜观察了无数稻穗后,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那特别的一株。吃苦耐劳是*人的“传家宝”,是推动破浪前行、战胜困难生生不息的力量。要继承发扬“吃苦”的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2

  袁隆*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八旬的袁隆*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3

  袁隆*,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5月22日1:07时,袁隆*爷爷逝世了。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极了。

  袁隆*爷爷91岁。曾任河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在学*当中,我听他说过,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也属于全世界。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听说袁隆*爷爷梦想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虽然只是一个梦想,但是袁隆*爷爷在不停的奋斗。袁隆*爷爷把这个事情看作了现实。。

  袁隆*爷爷在没有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家里已经非常有钱。可袁隆*爷爷。从未享受。连剪头发也要去三五块钱一次的店里。虽然袁隆*爷爷家里很有钱,但是他不像那些富人一样奢侈,而是继续努力从事国家的事业。

  袁隆*爷爷这一生都在为国家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袁隆*爷爷是*的工程,也是全世界的工程,他从事水稻职业让我们所有人都吃上了美味的饭。连联合国也在纪念着他。不仅是*,还有其他国家也都非常的纪念他。让我们向他致敬,努力成为他这样的人。为国家而奉献。我们努力学*吧。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4

  5月22日是悲伤的一天,因为我们敬爱的袁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不只是整个长沙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整个*甚至全世界都感到悲伤。

  记得以前读古诗,有一首《悯农》,里面有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饿肚子的滋味。后来有一次和太婆聊天,她告诉我她们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饿肚子,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很悲惨。袁爷爷也经历过相同的生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让*人都可以吃饱饭,*人的饭碗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袁爷爷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攻坚,杂交水稻大放异彩,亩产连攀高峰。时至今日,我们*人的饭碗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全世界受饥饿的人都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的好处。这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成就。

  可是5月22日这一天,袁爷爷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一定去了他梦想的天国,那里的稻谷一定长得都像参天大树,而他就在树下安静的睡着了。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不浪费粮食,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争取长大以后成为想他一样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加油!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5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下了整整一天的雨,天阴沉沉的……忽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于下午1点07分离开了人世。

  他曾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大饥荒,他见过许多人吃不饱变得骨瘦如柴,最后导致死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稻子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谷子比花生还大。为了寻找雄性不孕水稻,他花了20年时间,只找到了4株,后来还被人拔了,他依旧不放弃,坚持不懈。

  如今,因为袁隆*爷爷的`科技成果,*人终于吃饱了饭,而且把饭牢牢地端在了手上,为了解决世界其它人口吃饭问题,他还有一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沙漠、礁石上等恶劣环境下长出水稻,让世界人民不再挨饿。他的博大胸怀,让人钦佩。

  他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像他一样致力于助人为乐的幸福事业。

  我的眼前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金黄的田野中,稻穗低下头,弯着腰,突然,一阵风微微拂过,一股稻香扑面而来……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6

  在今天我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南日的报道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爷爷去世了,因为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

  新*成立之前,我们*的粮食不多,袁隆*爷爷报考大学时候,他跟父母说他要学农,而他的父母一听说,傻孩子,学农多辛苦,你还是学别的吧,而袁隆*爷爷说了一句,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没办法,父母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袁隆*爷爷毕业后他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失败过无数次,当时他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不过多久,就不上了困难的事,他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不保障的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要为让*人吃饱饭而奋斗!

  从这天起,袁隆*爷爷一直在学农业的知识,也在研究粮食怎么能够保障。结果在1973年袁隆*爷爷终于研制成功了新的*也有了第一代杂交水稻。

  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您就是我们真正的英雄,为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难关。致敬!袁隆*爷爷。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2)

——袁隆*心得体会优选【10】份

  袁隆*心得体会 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4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心得体会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6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心得体会 7

  国电集团和国电科环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向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同志学*的活动,并下发了《袁隆*传》一书,我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开始翻看了这本以政治教育读本身份出现的书籍,但是,它传奇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事迹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它读完。袁隆*同志的传记,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

  学*袁隆*,首先要学*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党员,身处环保工程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电集团的环保事业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环保产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兴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做实、做大、做强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第二要学*袁隆*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袁隆*心得体会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9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顶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做出了杰出奉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决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准那么,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决、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表达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当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着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存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863〞工程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开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心得体会 10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奉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那么。穿那么好干什么,外表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袁隆*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顶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效劳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

  作为科学家,袁隆*院士不仅奉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达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阔知识分子树立了学*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环保事业战线上的一名知识分子,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地学*袁隆*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袁隆*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3)

——观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

  观袁隆*心得体会 1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观袁隆*心得体会 2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袁隆*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观袁隆*心得体会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观袁隆*心得体会 4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观袁隆*心得体会 5

  2021年5月22日,这是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两位国之脊梁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心怀一稻济世,但求万家粮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先生,另一位则是“侠志披肝沥胆,永怀医者仁心”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士无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国士无双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献一生,守住中国人的铁饭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为不让受苦挨饿的饥荒苦难再次出现,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他牢记三个任务:实现超高产、种植海水稻、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日复一日下农田做实验。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基础科研事业,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筑牢中国农业之基石,成功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亩产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杂交水稻造福全球,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他鼓励年轻人要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将年轻的自己投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强国征程中写下精彩的一笔。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来,作为后备力量的我们,必是以知识为应用基础、汗水为苦干实干、把握好经验升华的思想火花、顺应时代大潮尽我所能,不惧人生路漫漫、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淡泊志弥坚,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国士无双是以学投戎攻难题,军人本色护国民健康,守住中国人的医无忧。“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从医七十余年,救治*两万肝胆病人,在工作中争分夺秒去奉献,那是生命终点的意义。他是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悬壶桃李满天下。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勇闯生命禁区,带领同伴不断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时刻为病人利益着想,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主张为病人节约,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每每看望患者,也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他检查时主动拉上屏风,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用“父母仁心”在人生中写满“拯救”二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离黄泉。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砥砺代代医者,不忘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游刃于病魔、刀除患精准,誓言从不悔、冰心在人民。

  年少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将牢记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心当在人民,医难无可挡。致敬“医食无忧”的守护者,以吾辈之青春,捍卫我盛世中华。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4)

——观看名师视频心得体会范本五份

  20xx年12月24日观看了陈祥斌老师高效课堂视频,让我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名师陈祥斌的身上学到了上课、构建高效课堂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自己教学之路还任重道远。

  在传统的课堂中,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教师认认真真的“糊教”,我们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的本身,并没有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结果是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得超越教师和教材,只是每节课规规矩矩的听,认认真真的背,下来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自以为这样就是学*,就是好学生,对掌握的知识不去更深的思考,去评判,去创新。而陈老师的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状态,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和谐沟通,课堂是否和谐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提前没有准备、甚至无法提前准备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以在再次出现同样状况的时候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下去。这样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总结动态的协调循环运作中,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

  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还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需要教师与学生有全面深入的思想情感交流。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内心生活的独特的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下,教师才能选定既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实践中,实现“双赢”、“双发展”,使和谐高效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一个全新的亮点。

  今天,有幸听到吉林市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演讲,使我受益匪浅,也非常有利于我今后的工作。在学*中,我对学生教育有了更多的体会与感受。

  有一句话说的好:“是金子不管放到哪都会发亮。”。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以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去展开自己新的舞台!我认为,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人,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第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积极的工作热情,每天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我的热情、真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三,我觉得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孩子,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以人为本。

  第四,要养成终身学*的*惯,教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

  每当我读到那句教育名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总忍不住感哎这是何等之高的教育境界啊!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母鸡都有会做的事,但是像母亲一样爱别人的孩子,却是圣人的行为。”老师不是圣人,但特殊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像母亲一样爱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有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因为他们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想这种爱已经超越了责任,它更是为人师者的一种幸福的奉献啊。

  不要笑我太*凡,也不要说我太清贫,我愿留给这个世界,一枚表绿的橄榄和一个难忘的回忆。老师们,我们是同一条船上的水手,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同一个目标,勇敢地向前航行吧!

  20xx年12月24日观看了陈祥斌老师高效课堂视频,让我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名师陈祥斌的身上学到了上课、构建高效课堂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自己教学之路还任重道远。

  在传统的课堂中,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教师认认真真的“糊教”,我们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的本身,并没有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结果是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得超越教师和教材,只是每节课规规矩矩的听,认认真真的背,下来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自以为这样就是学*,就是好学生,对掌握的知识不去更深的思考,去评判,去创新。而陈老师的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状态,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和谐沟通,课堂是否和谐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提前没有准备、甚至无法提前准备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以在再次出现同样状况的'时候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下去。这样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总结动态的协调循环运作中,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

  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还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需要教师与学生有全面深入的思想情感交流。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内心生活的独特的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下,教师才能选定既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实践中,实现“双赢”、“双发展”,使和谐高效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一个全新的亮点。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观看吉林市中小学教师师德演讲后,我更是感受深刻,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师德是多么重要,黄莹老师年纪不大,但她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良好的师德对于我们更是重要。为此,我把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一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传统教育中之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1)是班级的整体管理;(2)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

  最后,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去”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

  以上是我在观看演讲后的点滴体会,自知体会不够全面,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

  在立伟老师的博客之《名师课堂》里我认真的观看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岳志刚老师讲的拔萝卜一课,看完之后让我感觉收获很多,受益匪浅,岳志刚老师的课堂风采及优秀的教学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结合这次活动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

  观看伊始我的重点就是关注老师课上的提问和学生间的互动,关注老师的动作表情是如何融入孩子中间的。而岳老师作法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常常的课堂上会有这么多的精彩。我知道了当孩子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可以示范性的提一个问题,然后就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我知道了简单的计算不能仅仅要求孩子会正确得出结果,还要知道这一计算方法是怎么来的,每一步都是什么意义,真正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知道了当这节课的练*没有完成时,完全可以放在下节课去完成;我还知道了当学生说你的9写得好丑时,老师可以微笑着去改正,直到孩子们满意为止;我还知道了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可以轻松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有采颉,去收获。

  岳老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低下头,俯下身,拉着孩子的手,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急不缓,堂课的开始能用语言、询问等方式打动孩子、激发孩子,走入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兴趣自然就来了,自发地让孩子投入到学*中来,他神奇之处便是悄无声息地来,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开始被引入了他的话题,引入了他的圈套,他们的语言精炼,但都以孩子说为主。

  我发现岳老师很不爱惜间,却总浪费时间,孩子一个劲儿地说,说着说着就说到点上了,说着说着就入门了,说着说着,关键就找着了。唯有这样的课堂,悦纳生存的'知识,充盈生活的气息,激活生命的潜能,才是学生深爱的课堂。好的教育就是要相信学生,就要敢于松下来,让学生首先由身体的自由,有时间**自己的手、脚、嘴、眼等,然后赋予心灵的自由,有空间去梦想,去大胆做自己&&用开放包容孩子的错误,让自主的阳光照进来,让合作的声音、探究的手脑闯进来,要走在永远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但要让思想无论笨拙还是聪颖步子无论精确还是摇摆,都永远有存在的理由与生长的空间。

  我不是名师,但我正在向名师学*,我正在向着名师的目标不断努力着,我希望我也一定会带着我的学生们向着知识的顶峰不断攀登,成就孩子的成才梦,成就自己的名师梦。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5)

——观看冬残奥会心得心得体会范本5份

  一场残奥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从他们的身上可以学到该怎样做人,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约旦轮椅乒乓球运动员马哈·巴尔格提为参加北京残奥会做好了充分准备。她热爱运动,不断地努力,曾在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为约旦夺得历史上第一枚金牌。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投身体育让我重获亲生,让我感觉不再是别人的负担。”是啊,这样的人生多好啊!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她没有被自己的缺陷所难倒,还是一样对自己的事业永不言弃。

  美籍巴西人德梅罗已是第四次参加残奥会。一次事故,导致她右半身瘫痪,后来她相继参加马拉松和击剑运动。北京残奥会她代表美国参加击剑比赛。临行前,她对记者说:“我的生命就是一个连续的康复过程,这种康复包括外在的肢体和内在的灵魂。”美国人保罗·莫兰因交通事故失去了右腿。他从1992年开始投身轮椅排球运动,曾代表美国参加过三届残奥会。北京残奥会,他将首次参加男子轮椅网球双打比赛。他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时说:“我可能不是强有力的奖牌争夺者,但我会尽全力打好比赛。”双腿残疾的巴尔格提通过乒乓球找回了自信,半身瘫痪的德梅罗通过马拉松和击剑修复肢体和心灵,失去右腿的莫兰则通过排球和网球体会到了“重在参与”的乐趣。

  对他们来说,体育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或者娱乐,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一种生活哲学,即创造一种使人在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这样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是剂多好的良药呀!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坚持这样的精神,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我们要在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重要的不是成就,不是获得胜利,而是奋斗拼搏。”巴尔格提和他们残疾朋友们,用行动具体而生动地演绎了奥林匹克的精髓。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要求运动员超越生理的缺陷,通过意志、技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当肢残跳高选手们助跑、起跳、腾越、落地,一连串熟练的技术动作,在空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

  不禁让人惊叹于他们的能力和毅力。在这种精彩的后面,是残奥运动员所付出的倍于常人的艰辛与汗水。走进他们坚强不屈的世界,人们会感受到一种远高于一般运动员的内在精彩,残奥之美尽在于此,生命之美尽在于此。当人们看到那些身体或智力存在缺陷的运动员,带着无比的自信和热情,克服生活缺陷,挑战身体极限,像正常人一样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纵横驰骋的时候,人们会由衷地给他们以最崇高的敬礼,表达最真诚的祝福。

  四年一度的残奥会马上要举行了,我大家都知道举行残奥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那残疾的朋友们像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残奥会更加体现他们的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他们对生活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在赛场各个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肯定在心底暗下决心:我们一定会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认输!虽然他们残疾了,可是他们身残志坚。虽然看上去他们的动作很娴熟,可是这一小小的动作,是他们用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换来的。

  我非常佩服这些坚持不懈残疾人,我们一定要学*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们做的到的,理所当然我们也做得到。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些努力,就能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非不能为也,盖因不去为也。比如,失去双臂以后还能夺得游泳金牌;没有一条腿,仍然能够参加正常人的奥运会并且获得不错的名次;双目失明,同样能在绿茵场上驰骋;连生活自理都十分困难,却是运动场上的骄子。他们没有菲尔普斯那样辉煌,也没有博尔特那样闻名于世,但当他们出现在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时,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也许,我们还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身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通过他们,我们突然对人生以及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你想做,你努力去做,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

  残奥会就是这样在赛场之外让我们收获很多。扪心自问,比起他们,我们拥有健全的身躯,但或许少了永不放弃的努力。

  就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的那样,世间“一切皆有可能”,其关键就是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能不能付出超出常人的汗水和决心。

  无论是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报纸上,残奥会就是这样走进我们的视野,给了所有人一个全新的感受。这些天,身边的人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谈起残疾人运动员,谈起残奥会,每个人都露出肃然起敬的神情,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对过往的生活进行一番心灵的拷问。

  这就是残奥会与奥运会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道理。

  9月15日,在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的发布会上,残奥村邓亚萍说,村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直以奉献精神和用心、关心、贴心的态度,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截至9月14日,北京残奥村共接待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官员7379人,其中轮椅使用人士1736人。最高峰的一天9月5日共接待运动员和随队官员6884人,技术官员656人。尽管有这么大的接待量,但在住宿服务、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宗教服务等诸多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都把工作做到了极致:降低了公寓内所有开关和挂钩的高度,将浴室内的肥皂改为挤压式洗手液;工作人员为坐轮椅的顾客解答咨询或介绍商品时,会采取“蹲式服务”,甚至可根据需要提供全程陪同式服务;在交通服务方面,村内班车上专门为轮椅运动员配备了轮椅固定器,让他们更安全放心地乘坐……

  在残奥村之外,酒店里印有盲文的菜单,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电视台的手语主持……人们将更多关注投向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将更多微笑送给需要鼓励的残疾人,将更多爱心献给需要关爱的残疾人。在“鸟巢”、“水立方”及其他比赛场馆,不论这位运动员来自何方,不管他最终获得第几名,同样都会得到支持的掌声和热情的鼓励。不少比赛开始前,台上台下欢声雷动,当志愿者们在台上打出“安静”的牌子,整个场馆瞬时寂静下来。音乐停止,手机静音,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与其说,这是对比赛规则的遵守,倒不如说,这是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无比关爱和最真诚的敬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了真诚的关爱在残奥会上到处流淌。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残疾人运动员身边的最真诚最真切的关爱。射击场上的斯克尔霍恩,每次参加比赛,总有母亲和妹妹陪伴左右;独臂泳王杜剑*曾在5个月大的时候被判了“死刑”,但妈妈含着泪抱着他到处寻医看病,7岁那年,他终于扶着墙站了起来;在“水立方”训练池中,当缺少左小臂的女孩沃娜克出水时,拄着双拐的男友米哈尔斯基都会上前相扶,耳语几句,亲昵一下,然后目送她从出发台上再次跃入水中……因为有爱,我们才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和顽强,才看到了他们来自内心的那种开心的微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残疾人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伟大,是残疾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是残疾人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然而,这些给我们健全人无数生活启迪和生存力量的残疾人,在某些方面注定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尊重和扶持,正因为这样,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才更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程度,考验着这个社会的和谐度。可喜的是,这次北京残奥会,我们看到的是对残疾人运动员、对残疾人的无比尊重、关爱和真心的扶持,这次残奥会,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盛会,正是这种“爱”,让北京残奥会更精彩、更可爱、更难忘。

  相信很久以后,人们依然会记得——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坐在轮椅上的田径运动员侯斌,握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绳索向上攀爬,攀爬……当主火炬熊熊燃烧,美丽圣火映亮夜空,全场沸腾……这一刻,人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这一刻,人们再次读到了:坚强。

  在残奥会这个舞台上,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一个坚强人生故事的持有者——种子未落沃土而落罅隙,当其不屈地穿过岩缝绽放绿色,一抹新绿足以辉映春天;身体虽已外在残缺,但坚强的攀登让生命如圣火般蓬勃热烈。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写一只鹰飞翔的过程:一只鹰,一步步向山的顶端爬去,翅膀被泥沙污水刮擦,步履蹒跚,很是狼狈。但当它终于来至最高处的一块岩石时,展翅飞去,雄姿万里……

  是啊,不管怎样,鹰都要从高处起飞。恰如人,用坚强,成就生命的高度。

  而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坚强成就高度的例子太多太多:霍金轮椅上的美丽人生,海伦黑暗中寻求光明,司马迁隐忍后重于泰山的鸿篇巨制……而生活中对于坚强的呼唤与需要几乎是普适性的:升学,事业,失恋,甚至生老病死等等。人们赞美这些如鹰一般有着坚强品格与意志的人,人们仰视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木一样的坚强灵魂,这些赞美与仰视都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精神向往。

  记得前一阵采访备战本届残奥会的雅典残奥冠军李端时,他说:“奥运会比完了是逗号,残奥会比完了是惊叹号。当一个人只有一条腿,还在奋力向前跑;坐在轮椅上还在向前冲,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种精神。”这样一次盛会,在比赛外更给了人们寻常生活外一个机会,可以更真切、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坚强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震撼与提升。这也许是比金牌更为可贵的。

  走过黑暗与沉重才更明白坚强的含义。在人们的常态人生中,坚强作为励志的语词,也许常挂嘴边,但更多的是浮在人生表面。一场残奥,将坚强的精神意义直观外现,或可成为健全人心灵的鸡汤甚至于心理不甚健全者一剂心灵补剂与良药。正如联合国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的定义一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即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健康。人们需要心灵的这些营养。所以,残奥会,不仅是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一种物化的对象性活动,而更应体现出一种人类灵魂的高贵、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坚强不仅是个人品性,文化特质,更是民族品格,国家脊梁。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改革开放后腾飞的新中国,一部中国*现代史大写着“坚强”。长征精神,抗洪精神……此次汶川地震中展现出的震不垮的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坚强民族品性的依次展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汇集的坚强之力必将让祖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加繁荣昌盛。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6)

——党员教师观看《榜样》心得体会范本5份

  *日,观看了专题节目《榜样》,心潮起伏,倍感激励。而在每一个信息传播终端,都有更多人因之震撼,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种民族危亡的紧迫感深植于***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整个民族的复兴。一开始是救亡,如今是富强,其核心无非是围绕两个字展开:人民。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始终坚持学*优秀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可贵品质,个人才能在不断对比、不断反省、不断追求中汲取向上的正能量,并获得真正的成长。普通人尚且追求进步,党员干部更应该争当先进,观看榜样们的现身宣讲,正如一面面熠熠生辉的铜镜,吾辈当揽镜自照,知吾之不足,而后砥砺前行。

  每一名优秀***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都是一座灯塔,激荡人心、照亮前路,引领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优秀***人都始终维护着群众利益这个根本宗旨,都始终保持着时代先进的优秀品质,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经过历史时光的沉淀,共同绽放出“信仰坚定、冲锋在前、默默奉献”的熠熠光辉。这样一个群体,是每一个时代***人的骄傲;这样一批批先进,使人民群众真心爱戴,更是我们每一名***员应当争相学*的榜样。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学*他们“信仰坚定”的高贵品质。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烽火连天,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百废待兴,抑或是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块又一块硬骨头,优秀***人之所以能够克服不同历史年代下的层层难关,正在于他们拥有铁一般牢不可破的坚定信仰。在“两学一做”学*教育正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我们当代党员首先应当进一步筑牢为***奋斗终生的坚定信仰。心中之火,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当我们在**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之际,***人已是我们终生的标志,为人民服务成为们一生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毕生奋斗的目标,只有时时刻刻绷紧信仰之弦,时刻牢记为民奋斗的宗旨,才不会偏离航向,个人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为民服务中得以实现。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学*他们“冲锋在前”的争先精神。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正视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攻坚期、也正面临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经济结构转型期,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我们每一位***员都必须要有各项工作冲锋在前的拼搏精神,尤其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创新思路、抢滩在前、敢闯敢拼,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深化改革夯基垒石,以舍我其谁的拼搏劲头为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学*他们“默默奉献”的为民情怀。

  鲁迅先生笔下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为民之利益默默奉献者的生动写照。干工作做事业,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共事业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默默付出的细水长流。百名全国优秀***员、百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正是在本领域扎下根来、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优秀代表,面对取得的成绩不骄纵、面对一时的困境不气馁,***人在干事创业上永远要保持一颗戒骄戒躁之心,只有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埋头苦干,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原则,在自己的岗位上精心耕耘、奋发进取,才能不愧于党员的称号,只有坚持将“做人民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一以贯之,才能在有意义的工作中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让个体生命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发光发热。

  收看“榜样”专题节目,要按照建设学*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工作、学*和生活中都学*榜样的精神品质,争做出色的时代榜样为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

  树立学*意识。

  我们党依靠学*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走向未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加强学*,推动全党全社会大兴学*之风。要适应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好学*的主题和重点,强化学*责任,注重学*质量,以学*提升思想作风、能力素养和工作本领。

  争做实干先锋。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需要我们学做愚公移山、迎难而上的榜样!“榜样”专题节目中列举的那些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开拓创新的行业闯将、愚公移山的实干先锋、坚韧不拔的钻研典型、迎难而上的党员干部,这些新时代的“愚公”汇聚成了共圆中国梦的巨大力量。当今的时代,需要我们学*他们,争取成成为具有钻劲、韧劲、干劲和疯劲的“愚公”、“工匠”和“傻子”,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

  反腐倡廉、正风肃纪,我们责无旁贷,要做到敢于坚持原则、大胆抵制歪风邪气,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坦荡无私。坚持道义为先、廉洁为要,看淡功名利禄。要集大诚不丢小信,是基层组织干部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要实事求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切实做到沉下心来,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0月26日晚上8:00,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中组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的系列专题节目《榜样》,她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通过访谈、讲述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生动再现了退休县官罗官章回乡扶贫19年、坚守深山36载的山村教师支月英、方志敏烈士唯一女儿方梅、创造奇迹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苗振水等各行各业的党员在工作期间一幕幕感人场景、先进事迹,让每一位收看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心灵得到强烈震撼,大家深深体会了他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感受了榜样与信仰的力量。

  榜样是一面旗帜,能够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榜样是一支号角,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榜样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差距和不足。鞠躬尽瘁的罗官章、执着奉献的支月英、坚守信念的李万君、奋发作为的苗振水、救死扶伤的吴孟超、敢于担当的李贝、开拓创新的王恩东等,是那么的淳朴、真实、可亲、可敬、可爱,他们无疑都是我们永远学*的榜样和

  追赶的目标。罗官章、支月英等党员干部,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履职尽责;他们不忘初心,牢记誓言,信念坚定。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的宗旨观念、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体现了当代***人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体现了***人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优秀品格。

  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开天辟地的辉煌成就?我们党在长达60多年的执政中,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是由具有坚定信仰的人组成的。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在千千万万个***员中,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比比皆是。如一代楷模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等,他们忠诚于信仰,不畏险阻,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同样,在《榜样》节目中,罗官章、支月英等这些普通的党员,以他们*凡的事迹,再次为我们诠释了信仰的伟大力量。

  罗官章、支月英等人的*凡事迹,让我感动。他们质朴的叙述,让我深受鼓舞和激励。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高山不可仰止的神话,但他们的所作

  所为却值得让我们为之醒悟和反思。和他们相比,我们做的够吗?不!我们做的远远不够。诚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阶段,我们中的许多党员干部都不自觉地陷入了迷茫,有的甚至逐渐颓废。与革命先辈们相比,我们淡漠了当初的忠诚和无畏;与电视中的榜样们相比,我们缺少了几分执着和坚定。

  看完《榜样》这个节目,回想着荧屏中这些鲜活的人物,感悟着他们的心迹,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转换观念,振奋精神,坚定信仰!我们也必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

  《榜样 4》一个个*凡故事讲述了深刻道理,一件件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了党的崇高理想,既展现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又彰显了***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

  但是现实中,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党员队伍,仍然还存在着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工作在基层*凡岗位的党员,还缺少成为榜样的决心和意志。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肩上的职责;有些党员认为自己并非身居要职,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还有些党员不知道如何在*凡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种种现象,既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开展,也损害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并给身边的群众造成“党员不等于榜样”的认识。

  此次《榜样》特别节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对症下药”,告诉广大党员群体,如何在芸芸众生里、在*凡岗位上,树立属于自己的丰碑。无论是长期钻研焊接技术的高级技师李

  万君,还是奋战在医疗一线的高龄专家吴孟超;无论是专注于为在外务工人员服务的**苗振水,还是身先士卒与毒贩战斗的**李贝。这些人物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职业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作为***员,他们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在*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党员应有的拼搏英姿。同时,他们的事迹警醒和启发了那些思想认识不足、自我要求不高、努力方向不明的党员。因此,以《榜样》命名,既彰显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又凸显他们在党员群体之中的示范形象。

  希望广大工作在*凡岗位上的党员群体,都认真学*《榜样》节目背后的深刻蕴意,感受***对基层党员群体的殷切期盼,并向这些先进人物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扎根于普通岗位的党员挺身而出,奋力争先,树立更多的丰碑,从细微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要学*他们不忘初心的使命与担当。他们身上都体现了甘为真理付韶光的初心,一辈子从事所选择的事业,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守岗位,初心不变,在岗位上闪光。

  聆听榜样故事,感受榜样力量!去年,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合录制的《榜样4》系列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线,通过榜样们的典型事迹再现,讲述了我们身边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但是同样心中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利用这一方式,发现身边先进典型,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发扬和传承优秀***员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节目《榜样4》讲述了7位优秀***员和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典型事迹,8位榜样们重读入党志愿书,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诠释那一句,为***奋斗终生!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大湖鸿雁”唐真亚20年的水上邮路,风雨无阻,无一差错,在*凡的岗位上践行创先争优;“抽粪女工”李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时代楷模”黄文秀,青春定格,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百姓心中;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以及揽月天团嫦娥四号参研参试人员群体代表等一批优秀***员和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不断努力奋斗,忘我工作,不怕牺牲,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这些优秀***员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代***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

  越是*凡的岗位越能展现一个做为***员的卓越品质,虽然出生在和*年代,但是在改革开放祖国大发展的新时期,革命年代老***员艰苦朴素、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能丢,每个时代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的榜样,他们服务于各行各业,用自己几十年不变的坚持书写着这句话“恪守初心,不负使命”。我们要学*榜样,要对照榜样找差距,敢于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自身做起,扎实工作,而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

  ***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是推动我们基层工作的最大力量,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激励***员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员,要深入学*榜样身上的高贵品质,凝聚和用好榜样的力量,将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将自己与人民群众深深联系在一起,扎实工作,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把自己献给人民,献给祖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