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日期: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1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2

  通过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一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国产化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3

  翻开郭思乐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第一个印入我眼帘的是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A、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B、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C、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所有观念都是将学生摆在第一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还读到一个“当鞋合脚时”的小故事: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当今的教育就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让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种“忘我”教育,让孩子们能完全将学*当成生活的一种乐趣,而不是充满压力的学*。结合我的音乐教学,生本教育尤为适合。音乐教育不但要让孩子们会唱会跳,更要让孩子们从音乐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生本教育更能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悟性,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与学*空间,轻松自在的学*。

  此书,我才初略的翻阅,今后这段时间要仔细认真的学*,深刻把握郭思乐老师的“生本”思想,并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来,理论运用与实践嘛!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4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5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需要,或独立学*,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阅读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1)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1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2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3

  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发学生学*兴趣和爱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从而自觉地完成生命主体提升过程。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因为谁也不会拒绝快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都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但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上会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每个生命主体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内在驱动力,只不过这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压力,可能来自家庭的,也可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学生都想学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还有天赋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优、中、差三等学生。问题关键在哪里呢?兴趣,生本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中感到学*的快乐。以郭教授的理论,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以学*为快乐,而并不仅仅在乎分数和排名。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当看到学生作文、作业或周记中谈到自身烦恼时,我却只有安慰和鼓励。这些烦恼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个人学*方面的。例如,7班dyj,她的成绩在我们任课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感受不到学*的快乐。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一次下课期间,她告诉我说:“老师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虽然她的总分在全年级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会因某一科目没有拿到第一而沮丧。她在作文中写道,考得好的同学某一眼神、某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似乎在嘲笑我。还有,她在预*《在沙漠中心》一课时,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她是这样写的:通过阅读课文,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我们现在的学*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坚抵住困难,才能走出学*困惑的缠绕,走出沙漠。看到了这些,我内心是很沉重。学生感觉不到学*的快乐,反而产生了学*的压力,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外在的因素而学*。应该说她是有内驱动力的,但她的内驱动力在名次、在保持好成绩上,而不是真正地爱上学*。

  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快乐,学*的快乐。我不会因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而批评学生,反而关注他们的特长和所擅长的方面和兴趣点。我想,这就是生本教育吧!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4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需要,或独立学*,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5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2)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心得体会1

  好书需要分享,阅读丰富人生。拜读了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真是受益匪浅。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学*来自于儿童的天性,这是生本教育所强调的,儿童生来就是学*者。所以,在常态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去统领学生的角度,以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以自己德情感价值观等同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并不是以学生为本,甚至是背道而驰。有句话说的好,要想钓到鱼,就要知道鱼爱吃什么?同理,要想学生学得好,就要知道学生爱怎样学?这就强调高度尊重学生,营造快乐的学*氛围让孩子主动地去学*。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书中写到“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相比之下,无我之境更胜一筹。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的教育,也如同这脚和鞋,我们需要无我之境的教育,让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忘记了自己在学*,甚至忘记了自我,学以忘忧,彻底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高效学*。我们*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中庸。这也我们国人所谓的中庸思想。何谓中庸,恰到好处。生本教育就是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恰到好处的教育。如果让学生进行忘我的学*,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将是一种何等的高效率学*?可以这样说,生本教育的就是让学生学得好,是帮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同时也帮老师提供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这就有点道家思想的味道。道家提倡“我无为而民自化”,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就是“我无为而生自育”。那么何谓无为呢?《道德经》中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说白了无为就是无不为。这就是却道是*常,却又极富哲理。

  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书中还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者。儿童的天性是爱玩的,是好动的,是活泼的,是活动的,也是创造的。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探究的活动,使学生自主的学*,快乐的学*。“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心得体会2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明白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更加适合新课改的需要,对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提倡学生自主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

  2、突出学*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评价;(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掌握学*的方法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他们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做法作出相应的评价……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是强调学生小组学*,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价总结出最佳答案,整个过程中,小组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小认识、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动笔、动手,阅读、积累是学生的每天必修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则退居一旁,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让教育走向了生本,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带来的巨大改变,无一不在体现着关注人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舒心。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阅读郭教授的教育专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本课堂。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心得体会3

  通过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一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国产化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3)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1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一、学生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2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明白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更加适合新课改的需要,对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提倡学生自主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

  2、突出学*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评价;(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掌握学*的方法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他们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做法作出相应的评价。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是强调学生小组学*,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价总结出最佳答案,整个过程中,小组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小认识、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动笔、动手,阅读、积累是学生的每天必修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则退居一旁,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让教育走向了生本,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带来的巨大改变,无一不在体现着关注人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舒心。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阅读郭教授的教育专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本课堂。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3

  生本教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极分化、高分低能,以及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的人的矛盾等等可以由此获得较好的解决。

  在这一学期重读《教育走向生本》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案例,一些理论有了不一样的观点,对于生本教育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一、对于教学的新认识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真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在*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更多的是会问诸如”3乘以5等于什么“的问题,认为这样就是教学,就是让学生思考,就是学*新知的有效途径,殊不知,这只是低层次的教学。

  而说出诸如“3乘以5等于14“这样的话才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是更加接*教学。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了讲计算时的一个环节,这学期学*100以内的加减法,同学们因为马虎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看错符号,对错数位等等。在发现问题之初,我会把同学们犯得错误说出来,但是,收效甚微。之后,我换了一个方法,将算式和错误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大声的念出来,当我把错误的得数念出来时,很多学生惊奇的抬起头仔细地看了一眼算式,争先恐后地举手,很着急的说,算错了,得数应该是多少,并且说出了错因在哪里。每讲完一个错例都能听到有同学小声的说,”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终于同学们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犯得错误,在纠错之后的测验中,同学们很明显计算时更加的仔细了,正确率也比之前有所进步。

  纠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当学生听到与自己的认知相悖的理论时,就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去研究,去寻找证据,证明理论的错误。这样,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原本在我们的*惯中的所谓的“教”消弭于无形了,当然,它在无形的状态中存在着。书中的这一具体例子,帮助我们对于“教学”有了具体的印象。

  二、教授知识不如训练思维

  书中提到,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000,让儿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与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思想奔涌而出。而当他知道自己想的与人类想的一致时,当他知道人类想的同自己的有某种联系时,会多么兴奋,并对人类的智慧之美产生怎样的赞叹。这段话与数学教学中要求教的不止是知识更是思维,是能力不谋而合。看到此处想到自己的经历,上小学时,在没有学*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地解出了求因数的问题。之后学*了相关知识时,发现自己的认知与书本的知识一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回顾这段经历不难发现,之所以在没有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出此类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于乘除法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思维铺垫。

  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发现学*新的定理,新的知识,相信当他自己找到规律,发现要学*的定理与自己所想一致时,对于学*的热情会更加高涨,且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感悟”也是原理

  数学家迪厄多内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样构想与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直觉或感悟。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读到感悟这部分时,我想到了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读题,做题之前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白题目意思,只有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后面的列式计算。比如,教学求“原来是多少”的问题时,先通过动画,动作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原来是指东西被拿走之前是多少,在理解这层意思后,学生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其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对于如何“借力”,仍然还有很多的疑问,在以后学*,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寻找更多的方法。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4)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3篇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儿童学*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一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活动需要对学*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的不良心态等。

  实际上,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他认为,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教育”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也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郭教授还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评价的比较竞争的功能,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学*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把学*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5)

——三生教育教师学*心得体会3篇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气力,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进程。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气力,激起学生的主体熟悉和行为实践,终究到达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进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命是人生的开始和结束,生存是人生的承受与挑战,生活是人生的付出与收获。人,只要你活着,就必须面对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其意义,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教育,则是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让所有的人来:关爱生命,知道生存,学会生活。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熟悉生命,尊重生命,珍重生命,增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熟悉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熟悉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熟悉生命的生老病死进程,熟悉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熟悉生命的短暂和宝贵,终究建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关系的进程中,增进生命的***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生存知识,把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掌控生存规律,进步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建立正确的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熟悉生存及进步生存能力的意义,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合适个体的生存寻求,学会判定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窘境,善待生存挫折,构成一定的劳动力,能够正当、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全立命题目。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磨灭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当让他们学会一个主题——今天我当家。有句古话不是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有一句说:做生活的穷者。所以,我们把二者合并,让现代的孩子学会“当家”,学会做“穷者”。

  生活驾驭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把握生活技能,时间生活进程,取得生活体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寻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熟悉生活的意义,酷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组学生进步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寻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理,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与休闲、工作也生活的关系。幸福是人生的中级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寻求为条件。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寻求一种真正故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展开“三生”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神会责任感,增能人的感恩之心,建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豪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侧重要的增进作用。

  作为一位教师,与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意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以为对学生来讲,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是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都在资助,但是精神*困却是资助不了的。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进步学生的精神素质。进步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我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边学*边运用。刚开始,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是三生教育,更别说是要运用于教学中了。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学*,我不但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同时还明白了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我班幼儿似乎更加懂事和有礼貌了,家长也时时主动配合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教育融入在一片和谐之中。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三生教育的学*,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着力开启幼儿心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培养幼儿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同时,三生教育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要学会好好的生存,珍重自己的生命,为生命创造更高的价值。

  我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边学*边运用。刚开始,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是三生教育,更别说是要运用于教学中了。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学*,我不但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同时还明白了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我班幼儿似乎更加懂事和有礼貌了,家长也时时主动配合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教育融入在一片和谐之中。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6)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9篇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经过*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教师、**学生、**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经过读书,我的浅显的认识是,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本事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结合自我以往的教学,我觉得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学*郭教授的这种教育理念,适合当前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常说把学生当做自我的孩子对待,如果真这样的话,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的实施。

  学*上有很多,依靠孩子,让孩子畅所欲言,说说自我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和而不为呢?这是否就是教少学多的思想啊!

  当然也有很多弊端,我们会慢慢的找准方法,一一克服。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的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展示,甚至主动评价。课堂上应当尽量讲得少些,引导孩子发现的尽量多些。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本教育。

  *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呼吁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了光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生本教育引领敦坊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的兴趣更浓了。

  *来,听了我们学校几位老师的生本课,我很震撼:原来,书可以这么教!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这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小时候的*》一课时,一个孩子大胆地提问:“如果你是*的母亲,你会如何夸奖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无量!他们思维活跃、语言畅达、大胆自信、友爱合群。于是,我顿悟,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

  在学* 《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听!我们班温鑫玥同学的回答:“我们组认为母亲的话应读得轻,因为母亲当时病得很重。”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

  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谜语之后,孩子们自己创编谜语。请听我们班同学创作的谜语:“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睁一只眼。”——这不就是交通信号灯吗?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当马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谜底。在自学、探究中,孩子们闪动着智慧的灵光,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再创作。有的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法作品,有的为文章配乐......学生学* 生活诗情画意,其乐融融。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此刻,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透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我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教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期望上头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教师,让他们过一把当教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十分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并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头学生的反应比*时都好。

  原先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能够从大自然为人带给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教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搞笑而生动了。透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透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我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我的思想和意志。如果教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状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透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我的知识。同时这种学*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十分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我的实际状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必须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好处,投入真正好处上的学*。

  *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呼吁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了光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生本教育引领敦坊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的兴趣更浓了。

  *来,听了我们学校几位老师的生本课,我很震撼:原来,书可以这么教!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这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小时候的*》一课时,一个孩子大胆地提问:“如果你是*的母亲,你会如何夸奖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无量!他们思维活跃、语言畅达、大胆自信、友爱合群。于是,我顿悟,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

  在学* 《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听!我们班温鑫玥同学的回答:“我们组认为母亲的话应读得轻,因为母亲当时病得很重。”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

  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谜语之后,孩子们自己创编谜语。请听我们班同学创作的谜语:“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睁一只眼。”——这不就是交通信号灯吗?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当马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谜底。在自学、探究中,孩子们闪动着智慧的灵光,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再创作。有的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法作品,有的为文章配乐......学生学* 生活诗情画意,其乐融融。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书多年的我,实在感到遗憾,很少想到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真的。站在讲堂上,我只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缺少知识,缺少学*热情与方法的求知者,所以淌说我言。考试来临时,我只觉得他们是有待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打磨补缺。学生违纪时,我只觉得他们是行为失调的高等生命个体,强行校正。很多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中潜藏着人类数万年的经验积累。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何尝不是在开放我们自己的潜能呢?

  在每一次备课时,我都要上网找材料,准备很多素材,好像不这么做就不是个优秀的老师,课堂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成了我展示材料与学识的舞台,我的潜能被激发了,而学生呢?连查个资料都要反复问老师:哪里有阿?能不能你帮我们做些现成的吧!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实在宠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学不懂的地方,惯常的做法就是讲,反复讲,练,大量练。这种形式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听烦了,练倦了。成绩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感悟、顿悟。从举三反一,到以点见面。为何学生不懂感悟,因为我们都太急功*利了,教育的急功*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所以每个老师多点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做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从事了十多年的师本此_文_来_源_于__报告汇报 httP:// ] 间也差不到哪儿去,为什么学*成绩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当然就是效率问题了,所以这是值得我花心思去研究的问题。

  通过学*,我明确了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师本教育是教师掌控一切,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生本教育是学生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感悟。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内容——拓展研究、讨论。生本教育实施后的发生了“六大变化”

  (1)进图书阅览室的学生多了;

  (2)上课睡觉的少了,发言的多了;

  (3)教师备课注重实效的多了,繁琐的教案少了;

  (4)学生思维活跃多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少了;

  (5)师生关系和谐多了,学生负面情绪少了;

  (6)敢于创新的学生多了,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

  总之,通过学*,我虽然学得很肤浅,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激扬生命的理念我还是理解的。所以我还应该不断学*,以自己的成长为已任,为学生的发展服好务,不断寻找能够激扬学生生命的方式方法,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学*效率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上一个档次。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7)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瑕、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虽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当我真正地接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才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别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同时生本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课上小组早交流,班级交流,多次反复。评研。它体现了三大步。学会学*,享受学*,收获学*。而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与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使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使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的伙伴,组建起”学*共同体“,与学生*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让赏识教育深入教学。

  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懂得及时的鼓励,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在最*两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赏识教育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没个学生都能在一种*等,自信的环境中学*。

  三是要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内容,选择学*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都是小步子,分层次的设计教和学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充满了热情。

  四是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呈现方式,要注重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相联系。

  如在学*《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们不是盲目的告学生测量公式,而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分组测量,并对小组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小组测量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比较也引进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知识能力”最*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创设出民主、*等、和谐的学*氛围,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自主学*、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学*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8)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范文十份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需要,或独立学*,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下面就结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谈我的思考与问题。

  一、让教学中含有生本教育的理念

  我曾对我的物理课提出了三个希望: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学是一种活动的教学,演绎出最美的探究历程;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学是一种求真的教学,让真理在学生的探究中获得;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学是一种快乐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科学。因此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理念中也应该含有点生本教育的理念,然而理念只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在实践中能否落实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顾我的课堂,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为了赶课时,把该学生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有时应该让学生好好讨论的地方,我却匆匆带过;有时应该让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探究,却因为学生有些困难而轻易地放弃;有时因为实验教学器材准备的困难而放弃了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机会,细细想来,问题真得挺多。虽然其中有部分客观的原因,如教材的课时多,配套实验器材的不到位等等,但从主观上看,还是由自己的懒惰情绪造成的,因此如何改善我的教学,让每节课焕发出生本的教育理念应是我不断思考的地方。

  二、设法让生本教育在物理课堂里绽放

  生本教育体系的方依法中,提及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生本的教育方法,它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思路。物理教学中的精髓是实验教学,是“做”的范畴,如果只让学生学而不做,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如何让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里绽放,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的过程中来“以学定教”完成教师的使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本教育中的“教”比师本教育中的“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师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基础上,如果空泛地提“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这是对生本教育的误解。因此结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我设想我的生本物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课前自学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以讨论交流来把“教”融入于学的一种*等和谐的教学场景。改“在书本中学物理”为“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物理,在教学中精选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从贴*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探究规律,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设计出贴*学生生活实际又有利于探究的活动,帮助学生探究,以求学生有最大收获和发展。

  三、正确对待课堂教育中不和谐的音符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由于物理学科中的部分内容对初中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来说,理解起来的确有点难度,加之物理学科内容多、课时少的影响,有些学生对物理课的学*认识产生了偏差,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消极、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 “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物理学*。

  总之,我觉得,在“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自主、探究性的学*”就与教育走向生本相类似,“‘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也更体现了教育走向生本的思想。同时,“‘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细化,更有层次感,便于课堂操作。在这样的学*过程中,就不在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聆听者”。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才会彰显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仔细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自拜读此书之后,如获至宝,能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将会受益终生。全书指出了我们现在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教育将来的发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也使得儿童在学*中的地位显现出来,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者,“以人为本”有了更深的含义。

  我从事十几年语文教学,我觉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很多新颖的游戏,来培养孩子识字兴趣。学生是乐于学*的,喜欢探究的。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把课堂或**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

  开学初,我运用自悟的生本理论尝试教学,放手给学生。根据低年级儿童好玩的天性。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蚂蚁怎样在夏天满头大汉辛勤地搬粮食,我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练*和表演,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的理论,结合实际行动,去爱学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吧!这种爱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创造新的天地。

  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之后。郭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经过*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 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

  ,大胆提出了**老师、**学生、**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他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的。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老师提供的教育适合了学生学*的需要时,学生会表现为忘我地学*,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

  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全身心

  地投入学*状态。反之,学生学得差,往往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历史的学*遗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潜能开发利用起来。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引路、学*帮助、学*的激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是靠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是有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则收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生本教育的学生学*的动力靠的是学*兴趣,靠的是学*热情。课内课外的学*都是靠着这种内驱力驱动着,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需要,或独立学*,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瑕、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虽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当我真正地接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才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别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同时生本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课上小组早交流,班级交流,多次反复。评研。它体现了三大步。学会学*,享受学*,收获学*。而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与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使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使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的伙伴,组建起”学*共同体“,与学生*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让赏识教育深入教学。

  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懂得及时的鼓励,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在最*两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赏识教育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没个学生都能在一种*等,自信的环境中学*。

  三是要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内容,选择学*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都是小步子,分层次的设计教和学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充满了热情。

  四是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呈现方式,要注重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相联系。

  如在学*《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们不是盲目的告学生测量公式,而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分组测量,并对小组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小组测量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比较也引进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知识能力”最*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创设出民主、*等、和谐的学*氛围,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自主学*、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学*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下面就结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谈我的思考与问题。

  一、让教学中含有生本教育的理念

  我曾对我的物理课提出了三个希望: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学是一种活动的教学,演绎出最美的探究历程;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学是一种求真的教学,让真理在学生的探究中获得;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学是一种快乐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科学。因此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理念中也应该含有点生本教育的理念,然而理念只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在实践中能否落实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顾我的课堂,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为了赶课时,把该学生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有时应该让学生好好讨论的地方,我却匆匆带过;有时应该让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探究,却因为学生有些困难而轻易地放弃;有时因为实验教学器材准备的困难而放弃了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机会,细细想来,问题真得挺多。虽然其中有部分客观的原因,如教材的课时多,配套实验器材的不到位等等,但从主观上看,还是由自己的懒惰情绪造成的,因此如何改善我的教学,让每节课焕发出生本的教育理念应是我不断思考的地方。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9)

——绘本培训学*心得体会实用五份

  参加完这次观摩交流会,我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通过听老师的课和讲座,感到她们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绘本的定义 :以绘本作品为核心内容,以儿童自然创作为基本方式,融合语言、艺术、社会各领域内容,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戏剧散学。

  二、了解绘本可以戏剧化,通过听几位专家,尤其是俞春晓老师的课,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语言。绘本课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应该学*故事中传递的知识或其他内涵。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不拘泥于绘本,从故事中引出有用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尤其再配上舒缓动人的音乐,更会让人感动。

  三、儿童在戏剧活动中的发展、关注儿童的肢体语言上的发展,身体的柔韧性,动作的表现性,角色表达的形象化,人物让幼儿自己选,戏剧内语言的练*和创造,模拟角色的'声音、语气、腔调、与同伴的讨论与交流。好的活动设计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去研究活动设计的逻辑。“让幼儿在快乐中学,让老师在快乐中教”。

  四、教育要心*气和,好老师要永远保持率真和善良只有心*气和做教育,才能成功。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永远保持率真和善良。应老师说:“在台上上课时,也不要在乎台下人的眼光。充分享受台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这次学*归来,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我一定会认真反思,争取把专家所讲所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先进的理念,以率真的性格,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5月11日,我去寮步镇实验小学参加了“东莞市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培训活动”,聆听了该校黄美园老师和大朗镇长塘小学叶自娱老师的两节精彩的英语绘本阅读课。以下是我本次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节是黄美园老师的《Best Bird》。

  本节课黄老师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做到拼读生词、会断句、会把握语音语调,会表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预测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新词时,渗透Phonics拼读指导以及猜故事时渗透方法指导,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和展开想象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根据Mind map复述完整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在最后表演故事的环节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顺畅、自然。通过故事的表演,培养学生综合语音运用能力。

  第二节是叶自娱老师的《A Wolf or a sheep》。

  叶老师是借班上课的。课前,在叶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中就已经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她自身的教学素养与开朗大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她的课堂上来。叶老师通过读封面中的题目,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学生通过读封面的图预测语篇内容,从而引入课题。然后采取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三步曲进行故事阅读教学。其中在while-reading这环节,叶老师以演读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过程中适当地设疑;并以Mind map的形式呈现故事梗概。通过老师有效问题的设定,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文本内容,学生深入地学*绘本;通过补充对话与补充内心旁白的方式,推动学生对故事的深度感悟与思考;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进行指读训练,模仿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意义。最后,叶老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基于故事又跳出故事,在师生共同努力中建构故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两位老师同时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专业的素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两位老师柔和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幽默风趣的课堂气氛,美观实用的课件,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等都值得我学*。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受益匪浅。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很多不足。尤其是对绘本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好的绘本教材,加上适当重构与利用,它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上的有利补充和拓展,让课堂变得更高效。

  绘本,对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三年前,我们幼儿园开始接触绘本,开始的时候都认为绘本只不过就是本图画书,每个人对绘本都不熟悉;而三年后的我们又对绘本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深深的理解了绘本,这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园领导一次次对我们的培训,才让我们懂得绘本、理解绘本。绘本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个过程离不开老师与家长的教育方式,优秀的绘本要有良好的方法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上来,而现在的我们虽然对绘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方式,但还是不能把绘本贴*孩子,为此,我们园经常组织老师进行绘本研究学*。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组织了多种绘本阅读研究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在泰安举行的优质课观摩活动,在活动中听到了上海名师应彩云和王红裕两位老师的绘本活动,活动中应老师和王老师用巧妙的语言,精巧的提问,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会、会中乐的情况下进行学*,既觉不到枯燥,又较好的完成目标,让孩子爱读书、快乐地读书,拉*了书本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绘本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绘本的教学可以渗透文字与画面,让孩子进入不同的情境下,对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动作等展开想象。如在应老师执教的《幸福的`大桌子》活动中,应老师的提问让幼儿了解了“海员、厨师、音乐家”等职业,并从中让孩子们懂得要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老人,由此不难看出绘本阅读的魅力,通过绘本的阅读可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绘本阅读通过直观化的绘本内容、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让孩子在无形的活动中发生变化,如上周我所执教的《我爸爸》这个活动了,在活动前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谁经常陪在你的身边、逗你开心,有80%的孩子说是妈妈,这个回答也是在我的预料当中的,爸爸一般*常工作忙很少与孩子沟通,为何不借此机会让孩子与爸爸联络一下,于是在园领导的支持下,本次教学活动请来了爸爸,在活动中,我把故事中的爸爸来当做我的爸爸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在听的过程中还模仿爸爸的动作,让孩子们感觉到爸爸的勇敢、高大;在提问的环节上让孩子们体验到爸爸的爱,在最后环节,让孩子对爸爸说一声:“爸爸,我爱你!”并拥抱自己的爸爸,我看到了每个爸爸脸上甜蜜的笑容,孩子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孩子们体会到了爸爸虽然忙但还是爱着他们的,也会逗他们开心的,对爸爸的情感油然而生。本次活动的教学让我对绘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绘本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可以用很多方法,但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需要慢慢品味,当你用创新的表达去理解绘本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会不知不觉的铭刻在心,会从中学会怎样对待人生。

  通过本学期的绘本研究学*,让我对绘本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走出了绘本教学的误区,在以后的绘本教学活动中,我会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把孩子带入到绘本的意境中。

  5月18日,在两位老师及专家的带领与指导下,自己对绘本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想法,自己虽然上了*一个学年的绘本课,但是,说实话,绘本课究竟该怎么上,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在一天的学*中,自己也有了一些新的、想要去尝试的想法。

  1.自己上绘本课时,通常需要3--4节课才可以完成一本书,每节课都是我们一起看图、说话、找细节,这样下来,总是觉得缺少设计与探究。其实,在听课之前,自己心里就一直有一个问题:绘本阅读课是带领学生大致观看全文,还是只带他们详细地阅读一部分?总觉得一节课学完一本书太过于仓促,并且,绘本当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发现,值得咀嚼。而两位老师的'课,却是将主要情节提取出来,而细节的挖掘可以再作为一节课来实施。

  2.绘本课需要教师提炼主要线索、主题。我的绘本课最需要学*的是要带领学生找到“中心点”,细节品读可以有,但是提纲挈领的东西也必须有。

  3.在学*中,袁校长多次提到教师的阅读。要教绘本,就要多多阅读绘本,自己若是没有积累,又如何带孩子阅读?反观自己,阅读量太少,并且总是喜欢读一些“大人”的书,没有童书的滋养,总是觉得缺少“童趣”,同时,也不能给他们好的推荐,不利于孩子拓宽阅读的“眼界”。

  4.我的阅读课需要向专业化发展。听袁校长讲了许多阅读的方法之后才发现,我的课堂不够严谨,不够专业,缺少有深度的设计,缺少有意义的挖掘。所以,在以后的绘本课上,需要提前设计好有意义的主题、目标,不能总是定位于细节的发现,要着眼于高度的发现。

  5.阅读课上,在引导学生发现主旨时,是不是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孩子在充分的交流上熟悉文本,思考文本的意义,这样是不是更加有效?

  6.阅读课不是语文课,但是也需要像高质量的课堂那样,以学生的发现为主,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重点,而不是由教师来帮他们总结重点。

  非常感谢幼儿园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绘本学*的机会,在周末的时间里,认真地聆听,观摩应彩云名师团队的绘本讲座,对于我们已经开展的绘本教学真的有了许多的教学思路和心得体会。

  我们都在羡慕着应老师他们能“玩转绘本”细细想来确实我们许多工作的不到位。

  我们在选择绘本的时候有认真的去筛选绘本嘛吗?在认真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了吗?互动,游戏的角色都有适时的加入吗?原来我总是以自己的教育经验不足为借口,其实不然,很大时候,可能真的是自己的拖延而致。在面对文库中诸多的领域,不同作者的绘本,常常不知该作何选择。在这次的绘本交流会中,我也见识到了许多优秀的绘本,算是一种收获了,但最值得的还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选择思路:

  1、 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2、 依据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

  3、 适合幼儿的学*方式

  4、 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当然,光是有选择也还是不够的。一本很好的绘本要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方式也说一种失败。看应老师的课,觉得很轻松,所以的衔接都是特别适宜的。在听了4场后,我们在羡慕的同时也在总结着:

  1、 导入(出售绘本封面,请幼儿描述,引入主题)约3min

  2、 开始故事(声请并茂,节奏,语调很重要。大概3、4副画面)3min左右

  3、 互动,引入游戏或练*(与主题有关)10min左右

  4、 继续故事3min左右

  5、 互动,讨论,教师小结并将兴趣继续延伸,激发幼儿阅读兴趣。2min左右

  除去这些,也还是要根据幼儿的学*兴趣来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我所看到的几堂课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及时流程相类似。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林老师和何老师的亲和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值得我们学*的。像投影仪出现问题了,孩子们开始躁动,但老师还是以幽默的方式“原来风太大了”逗得孩子们大笑,课堂继续。

  由此可见,绘本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状态都是重要的。

  我也在反思,我们班级在周五开展的绘本集教到底欠缺了什么? 好像都欠缺了许多,更觉得自己失败极了,不过也幸好在这次的学*中,让我发现了所欠缺的东西。因此必须要加强要求自己,了解绘本,了解孩子,同事也了解自己。希望我们的班级绘本课会越上越好。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扩展10)

——教育走向心得体会实用5份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最*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的自主学*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作为教师,备课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去询问一个教师“你会备课吗?”,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然而看了上文郭教授的这段话,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我会备课吗?”我们的备课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教还是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是否只关注了自己和文本,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的基础等等?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教育要给人以自由,郭教授举了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插秧与抛秧。与插秧讲究整齐、细密相比,抛秧无疑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不再需要规范,那样随意地一抛一撒,任它落于何处,任它东倒西歪,然而带来的却是丰收。这看起来不是很奇怪吗?其实,这不正是因为插秧过多地限制、束缚了秧苗,而抛秧则给了秧苗自由生长的空间吗?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掌握好自由与限制的度,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记得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在我抓住肖邦临终前的遗言引导学生体会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了:“肖邦死后他的姐姐真的把肖邦的心脏带回了波兰吗?”问得我一愣,而好几个学生举手发表意见,但几方也是各执一词,有的说是肖邦的骨灰被带回了波兰,有的说肖邦就葬在巴黎,但姐姐把他坟前的一掊土带了回去??且各方都说自己查阅过资料。课前我并没有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因此也无从判断。快速思索后,我没有简单地支持哪一方,而是问学生:“无论这几种说法孰真孰假,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

  什么?”这样将这一问题依然回到对肖邦爱国情的体会中来,并生发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并非只将心脏带回去,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进一步感悟肖邦对祖国全心全意的至爱真情。现在回想起来,正因为课堂中给了学生自由,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更上一台阶,而体会爱国情这一不变的目标不就是学生自由思考、发言的限制吗?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之后。郭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经过*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 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

  ,大胆提出了**老师、**学生、**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他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的。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老师提供的教育适合了学生学*的需要时,学生会表现为忘我地学*,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

  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全身心

  地投入学*状态。反之,学生学得差,往往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历史的学*遗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潜能开发利用起来。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引路、学*帮助、学*的激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是靠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是有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则收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生本教育的学生学*的动力靠的是学*兴趣,靠的是学*热情。课内课外的学*都是靠着这种内驱力驱动着,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最*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