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 >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

日期:2022-11-12 00:00:00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1

  开展“小组合作学*”以来,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走了许多的弯路,但通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发生较大变化,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开学以来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游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以来,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的自信心。

  2、合作学*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论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学生的胆量增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具体的做法

  1、学生课上展风采。通过向其他老师取经,我走了许多弯路,实验一段时间后,针对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我对组长提出了要求,要求组长在本组展示前对小组成员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保证能顺利完成展示。同时,对各组的展示情况由同学们打分,通过此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

  2、抓好课堂上的合作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

  如:同桌互学、四人小组交流、朋友间互教互评、全班集体讨论、师生间的讨论等。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向同学请教,也有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合作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指导他们如何汇报,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补充。小组合作学*由于人员少、距离*,学生读书的机会更多,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接受伙伴评价的机会也更多。这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就会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2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的欲望

  合作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的情境,使合作学*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的氛围

  合作学*是研究性学*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

  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3

  “小组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小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能力、学*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分组,在学*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小组学*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

  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为前提。

  小组合作学*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后教师要进行反思。

  对小组合作学*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分如何提高学*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1)

——小组合作学*心得总结 (菁华3篇)

小组合作学*心得总结1

  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小组合作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行为)。小组合作学*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小组。它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现就结合*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与通过**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的儿童间的最*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其学*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学*心得总结2

  合作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当教师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

  “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

  “第二小组的嘉悦同学这个词不理解,谁来帮他一下?”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心得总结3

  随着新课堂的开展,我参与了学校的生本新课堂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开展小组合作学*,以合作学*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小组学合作*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小组学合作*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三)小组学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小组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组学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的强烈动机,这种学*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时,我也遇到一些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我的困惑主要有:

  困惑一:成绩好的学生是小组活动的权威

  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是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说了算,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依赖严重,甚至会导致学生之间无法友好相处。

  目前的对策:

  第一,要合理组建小组。组建学*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分好的小组在一段时间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不能一成不变,一段时间后,组际间成员应做适当调整,以扩大合作面。

  第二,组内要进行合理分工。每组应设立组长、主持人、汇总人、发言人各一名,并且每周组内岗位轮换一次。

  第三,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成绩好的学生后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要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既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困惑二: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

  有些课堂合作过滥,整堂课学生几乎都在合作学*。但一堂课合作交流的次数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将被削弱。

  目前的对策:教学内容有的适于合作交流,有的适于自主探究,有的适于教师讲解,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

  虽然有很多的困惑,但我也尝试着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堂的路上不断探索,收获成功,收获成长。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2)

——小组合作学*心得优选【10】份

  小组合作学*心得 1

  随着新课堂的开展,我参与了学校的生本新课堂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开展小组合作学*,以合作学*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小组学合作*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小组学合作*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三)小组学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小组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组学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的强烈动机,这种学*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时,我也遇到一些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我的困惑主要有:

  困惑一:成绩好的学生是小组活动的权威

  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是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说了算,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依赖严重,甚至会导致学生之间无法友好相处。

  目前的对策:第一,要合理组建小组。组建学*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分好的小组在一段时间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不能一成不变,一段时间后,组际间成员应做适当调整,以扩大合作面。第二,组内要进行合理分工。每组应设立组长、主持人、汇总人、发言人各一名,并且每周组内岗位轮换一次。第三,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成绩好的学生后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要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既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困惑二: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

  有些课堂合作过滥,整堂课学生几乎都在合作学*。但一堂课合作交流的次数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将被削弱。

  目前的对策:教学内容有的适于合作交流,有的适于自主探究,有的适于教师讲解,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

  虽然有很多的困惑,但我也尝试着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堂的路上不断探索,收获成功,收获成长。

  小组合作学*心得 2

  小组合作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方式,而它在小学数学中更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现将小组合作学*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小组合作学*的意义

  1.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学*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活动的*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的天地。

  2.合作评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合作评价时,学生认真总结自己的看法,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中的几条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以小组整体的学*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进行评价时,我们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对合作学*作出点拨、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自主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方式,但它还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5.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的评价机制

  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小组合作学*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心得 3

  合作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当教师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

  “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

  “第二小组的嘉悦同学这个词不理解,谁来帮他一下?”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心得 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注重学生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案例一: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困扰心头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小组就得出了实验结论,再组织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也有同学提出质疑或异议,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和实验的检验,归纳出来的结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令人印象格外深刻。

  小组合作学*心得 5

  7月21日,来自广西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二十名优秀的大学生,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随领导一起踏上了奔赴台湾的旅途。其实,出发之前,我们对这次活动的了解仅仅限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这个称呼及想像到的大致方向及活动流程。对于这次行程,我们更多的是抱着亲身体验台大历史悠久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心态。因为作为即将第一次组织类似社会实践活动的我们虽然每个成员都掌握了自己独到的优秀的能力,但对于从没接触过的此类活动,我们还是多少有些心理没底。于是我们对此次台湾之行充满了期待。

  首先回顾一下我们的整个行程

  到台湾那一刻,我们便受到了台大同学的热烈欢迎,同时,与大陆极为相*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回家的亲切感觉。晚宴上,台大师生的热情款待让我们激动不已,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血脉相连的感情。

  在整个活动中,我所担任的角色是第3小队的小组辅导员。顾名思义,小组辅导员就是要以一个参与者身份融入到小队员中的组织者,每一项活动,小队辅导员都要亲自带领小朋友参加,启发、协助小朋友完成小队任务,必要时还要活跃气氛,亲自上阵。在活动结束后,小队辅导员还要继续承担起生活辅导员的角色。督促小队员按时集合,按时睡觉、吃饭等等。同时,与小队员的感情交流也是小队辅导员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我们必须时刻了解小队员的思想感情状况,当他们心事重重时,我们要用真情去问温暖他们,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回到活动当中。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小队员,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及时与小队员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原因所在,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尽快融入集体中。总之,小队辅导员应该是活动中的最辛苦的组织者,他们必须全天候的陪伴在小队员的身边,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欢乐,而且必须全身心的把感情投入到带领小队员参加活动中。在整个活动中,小队辅导员与小队员的感情始终是最深的,始终是小队员最忠实的伙伴。为了把这个海峡**的第一次联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每位工作人员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共同朝着目标前进、奋斗。

  在一天的流程熟悉以后,我们开始营期第一天的活动。先是迎接来自越南和印尼的台商子弟。各组的辅导员首当其冲站在台大校门口,迎接各组的小朋友。之后的开营仪式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这次活动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之后我们进行了RPG游戏及开营晚会等活动。

  第二天,认识台湾大富翁,两性知识讲座,假案侦察让大家开心的玩,尽情的学。

  第三天,化学小实验,学涯规划之后便前往青山农场继续模拟夜市活动。

  第四天,服务管教育,身障体验,舞会。

  第五天,认识世界与文化尊重,水上活动,篝火晚会,星空夜语。

  第六天,砸水球-向你喜欢的人送上祝福,写背卡,结营让大家依依不舍。

  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整个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我对此次台湾之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先谈一下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一、“台大梦工厂”生活营是一个我们所接触到的比较新颖的社会实践服务方式。虽然在台湾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服务方式,但是在大陆还是比较少见,值得我们在今后课外活动中推广开来,拓展了我们课外实践的方式和范围,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二、社会服务生活营这种实践方式的受益者十分广泛。

  首先是参加生活营的学员。通过参加生活营,在参加课程的过程中他们会学到很多在正常课内无法直接学到的东西,比如说公民观、服务观等相关课程的参与,使小队员社会责任感等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最重要是人格的提高。在身障体验和小队日常集体活动中,学员们学会的是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及如何在集体中与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在共同完成集体任务中,学员们还能学到如何在众人面前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如何组织所有的小队员为小队荣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此外生活营还丰富了学员们的暑期生活,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暑期。

  同样,对于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同样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样是在课堂学*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学到的全面的能力。从活动的策划开始,大家就必须综合考虑到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服务条件、突发因素等必须周全考虑的因素,依此制定出初步的计划,然后根据细化的条件约束不断完善改进计划。对于成熟的条件我们要多加利用,对于缺少的条件,我们要尽力创造条件去完善活动。最后,对于定稿的策划,大家还要亲自跑过一遍流程,确保策划的万无一失。尽管前期工作大家都尽量做到了万无一失,但在活动正式开始时,我们面临着更多的突发问题需要及时决策。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目标是共同把这次营队办成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担任什么角色,都能积累到对我们一生都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能力。

  所以,此类活动的影响将是及其深远的,对学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一个宝贵的展示*台。

  三、在生活营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台大同学对于组织此类服务活动的丰富经验。

  在时间的把握上,策划里精确到分钟,确保时间上的安排完全按照活动的要求进行,使整个流程紧凑而不紧张,充实而不紊乱。

  在实际操作中,大家严格按照策划中的流程和时间安排进行操作,使活动时间和流程完全在掌控之中,避免出现不应出现的乱局。

  对于突发状况,经验丰富的台大同学应对自如。对于某个活动的时间伸缩自如,变换自然,丝毫不被人察觉。做到在突发状况的紧张下,轻松的自如的应对。

  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组织类似活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锻炼的能力。

  四、台大的很多有意思的小游戏很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推广开来。比如说“小天使小主人”游戏及写背卡小环节虽然在整个活动中微不足道,但确为整个活动增添了不可替代的缤纷色彩,很有意思。

  接下来谈谈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改进的一些小问题。

  一、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应该更多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可能是学员年龄差距太大等原因,在“两性知识讲座”的时候,有的小队员非常关注,积极性非常高,不断的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与孙中兴教授密切交流,似乎也学到了不少自己迫切想了解的东西。而其他一些小队员也许是年龄太小,对两性知识还不是太感兴趣,于是会觉得这个活动不是很有意思,于是失去了参与的热情,造成活动场面上有的小朋友热情高涨,有的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如果加入低年级小朋友也感兴趣的友情话题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二、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这是好事,但有时候似乎太高,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许多工作人员为了确保第二天的流程万无一失而通宵达旦的工作,准备。虽然说作为组织者,全力以赴把活动准备好是最基本的职责,但是,有时候让自己好好休息,第二天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比熬夜准备更重要。因为人在疲惫的时候,他的热情程度,心情,耐心,应变能力等一系列指标都会因此而下降许多,同样会影响到活动的开展。毕竟都是以搞好活动为目标,工作、休息都不能误。

  三、人力分配可以更加合理。可能是对西大同学不是很了解,台大同学只能随机的分配西大同学的工作。这样分配可能也是客观条件所致,导致很多同学并没有发挥出他们的全部力量或者专长。其实合理分配人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发挥出他们最大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大家各自有更多的发挥能力的空间,相信这样会让我们的活动更精彩。

  最后一点体会,也是我最深的体会:

  台大同学对我们是何等的真诚,是何等的热情,我们西大一行23人是何等的为此而感动。把我们相隔开的仅仅是小小的台湾海峡,但永远隔不断的是我们早已结下的深厚友谊。能够在这次活动中结识这一群海峡彼岸的终身的朋友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愿我们这一批人能够早日重聚,再在一起“星空夜语”,重温这难忘的时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我们同在一起》的时刻,《爱,因为在心中》让我们聚在一起,我们还会继续共同努力《让爱住我家》,因为我们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共同期盼重逢的日子!

  小组合作学*心得 6

  "小组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能力、学*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分组,在学*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小组学*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分如何提高学*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组合作学*心得 7

  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倍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或次序混乱、七嘴八舌……从这些问题中反映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意识尤为重要。

  一、编排最优合作学*的小组

  开展合作学*,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行合作,培养其学*能力。

  合作学*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上。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竞争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在合作学*中,我们还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不同,再加上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会产生厌怠之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的效率。因此有时应灵活改变合作小组的形式。如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学*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合作小组;还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二、优化学*小组成员的分工

  要发挥小组学*功能,成员必须明确分工,使人人都有任务。原则上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纪律监督员、一名质检员,一名报告员。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的机会,协调小组学*的进程,纪律监督员负责本组发言人的音量、程序,质检员负责检查、记录小组学*的时间、学*效果,确保每位成员完全学*任务。报告员要负责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合作学*的结果。岗位要定期轮换,使人人都体验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乐趣,逐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某个学生个体的能力在全班同学中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小组合作中可能是佼佼者,教师要创造多种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为代表集体完成任务而自豪,获得自信。

  三、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合作学*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

  四、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使学生心情愉悦,敢想、敢说、敢问,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五、选取适宜合作学*的内容

  什么内容需要学生合作解决,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提供给小组学*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

  1、有难度的问题值得合作学*。有难度的问题一个人不可能解决,如果有小组的合作,在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中,相互启发,思维与思维产生碰撞,又能激起新的思维,学生通过在合作学*中一起思考,在想、做、说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配合,难点就迎刃而解。

  2、有争议的问题值得合作学*。教学中往往在某些地方学生的意见会产生分歧,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争议,这就需要合作学*。

  3、有较多内容要在短时内学*时,值得合作。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较多内容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合作学*,通过合作,使小组人人有事干,人人有学*的机会,最后合成,就能解决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如检测学*效果时,教师需实施人人过关的策略,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掌握情况的信息都反馈给教师是不可能的,小组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馈场所,它只有4-6人,相互反馈,教师只要在此基础上抽测就行了。

  总之,合作学*切忌把无价值的、单一的、简单的内容作为一个合作的内容,必须在值得合作时进行才有效果。

  六、准确把握小组学*的时间和时机

  从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考虑,过多过滥的小组合作,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心理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小组学*的效果。从教材的重难点处设想,只有科学地选准合作学*的切入点,处理好‘伤十指与断一指“的关系才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小组学*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小组学*的效果。准确把握小组学*的时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明确。虽然小组学*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在学*过程中”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如遇到教材或学*上的难点)时常要小组合作。②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③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由此可见,目标不明,就易流于形式,也就毫无效率可言了。

  2、时间要限定。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无止的争论。所以最好在每次小组学*之前,教师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

  3、时机要得当。①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学生只要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可以完成,对重难点的问题,学生独立学*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当数量的中上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现象出现后,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思路明确了,学*中也体现到成功的喜悦。②在解决学生质疑问难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时,尤其时初读某个章节、段落时,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是,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交付小组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③当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时,组织小组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强化合作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1、改变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学生的评价转为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根据一定的标准,班级可实行一日一考核,一周一总结,选出l-2个红旗小组,给予该组每名成员奖励,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成功来自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体会到个人与集体、他人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对合作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合作的热情。

  2、改变评价主体,由教师作出评价转为小组自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师组织小组自评,各小组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共同制订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在这个小组自评过程中,学生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意识到每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识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

  3、引入竞争机制

  小学生竞争心理强,教师在引入小组合作学*策略时,就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必不可少。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过程本身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产生强烈的愿望。在教学中,开展”红苹果,金苹果“活动,设立”智多星小组“,表扬表现最突出的小组成员;设立”希望星小组“赞许有最大进步的小组成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竞争。通过”竞争——激励——再竞争——……“的反复训练,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八、制定小组学*的规则

  小组讨论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每一小组中有一名小组长负责。他可由老师推荐、学生自荐、学生推荐产生;既可连续担任,也可有组员轮流担任。组员之间应遵循*等互助的原则,使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其次,小组长应安排好小组讨论学*的方式,我提供了三种学*形式供小组长选择:

  1、比较------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自学成果进行比较,互相补充,得出正确结论,由小组长归纳。

  2、辩论式,由小组长提出问题或先发表看法,然后,组员自由发言,提出不同意见,摆出理由,经过争论比较,大家共同分析,最后由小组长作出归纳。

  3、连锁式,小组成员每人依次发言,陈述各人的看法或汇报自学成果,最后,由一位同学予以归纳。

  以上三种方法除了在小组讨论学*中使用以外,还可以用于组与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同样由小组长确定汇报形式,由组长本人或选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发言,其他三人补充;也可以四人同时起来连锁汇报。

  总之,语文教学中合作学*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环境中开展小组合作学*,每一个学生才能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个体最大潜能,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进而健全人格、形成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心得 8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的欲望

  合作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的情境,使合作学*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的氛围

  合作学*是研究性学*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心得 9

  最*,"小组合作学*"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例如:分组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惯形成有效的学*策略。我认为,小组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例如:我们的学生学*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水*势必参差不齐,学*水*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水*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好的学生,认为,他学*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心得 10

  由于导讲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小组合作学*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在对合作学*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英语合作学*的含义与现状

  合作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目标共同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可以使每个学生*等地参与学*,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了尊重。

  笔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实践时,对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反思,并在反思中改进教学。

  现状一:为了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使学生在英语课中真正“动”起来,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让学生讨论问题。笔者发现,虽然课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但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

  现状二:在合作学*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或多或少都在交流;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有些小组气氛较沉闷,讨论不热烈。

  现状三: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的只是其个人的观点;或各小组汇报的主要观点极为相似。这些雷同或重复的报告既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缺乏创造性和新颖性,从而使学生对讨论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现状四: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兴趣有所减弱,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表示不愿参与小组讨论。

  二、任务型学*法在合作学*中的应用

  任务学*方法:就是以学*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这种学*活动与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相关,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任务学*一般可设计两种活动:

  (1)预*课文的活动(包括查字典,找出重、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等)。

  (2)课前演讲。每个学生围绕学过的内容进行演讲,小组在组员个人演讲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教师也可以将学*内容进行分解,这些活动方式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的兴趣。

  2.课堂中合作小组包括:

  (1)合作归纳知识。在导入对话或课文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和用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发现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2)合作写作。写作课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教学生写一封介绍自己的英文信时,可安排以下小组任务:①独立思考3分钟。让学生考虑文章的主要时态、格式,以及重要的短语,为小组讨论做准备。②集体列出写作要点。首先让中等生确定格式和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小组报告讨论结果。选择一两个小组口头报告讨论结果,并让其他组评价指正。④教师介绍写信格式、相关短语。⑤学生独立写作。⑥小组交换批改。

  3.课后合作小组活动包括:

  (1)合作完成作业。传统的英语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单个人完成。课程标准则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力求作业多样化。如听写单词句子、写英语小作文、与外国朋友通信、阅读英文书籍、表演对话、制作英文贺卡、编辑英语小报等。这些作业可以个别完成,但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学生真正体验到学*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2)合作订正错误。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怎么办?可以在小组内让学*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

  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

  学*语言,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初中的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些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回家不用太多的时间,就能学好英语,而有的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就是记不住。因此,在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方式。

  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负责的人,真正在学*实践中学会学*;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3)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五)份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1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的欲望

  合作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的情境,使合作学*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的氛围

  合作学*是研究性学*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

  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2

  “小组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小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能力、学*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分组,在学*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小组学*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

  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为前提。

  小组合作学*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后教师要进行反思。

  对小组合作学*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分如何提高学*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3

  小组合作学*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内容之外的话;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有的学*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

  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择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怎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我认真地思索着,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4

  小组合作学*的评价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学*者对学*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评价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为了区分,人们自然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划一标准,而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应因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学*的目的不单纯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者来说,学*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者面对未知的领域,目标是方向性的,但没有已知的答案。

  因此,学*者需要的更应是一种新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而不是面对已知标准的受"欠缺"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者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区分"仍应成为研究性学*中转变性发展过程。

  二、评价主要通过学*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

  在学*中,评价的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学*者、导师、学*伙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当然,教师可以成为"*等者中的首*",他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另外,合作小组中的互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学*中,亲身体验贯穿探索的始终,评价致力于促进经验的转变,但任何人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学*者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有效性的评价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的评价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学*者对学*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学生必须是评价的中心对象、主要的评价者。协作者或者同学、教师等重要参与者也应当在评价的主要实施者。评价中的首先应当是考虑的是自我评价;然后是协作者或者同学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或者家长、社会对学*者的评价。

  因此,使用量表对学*的评价将应当是以学生自身为评价的重要主体,以学*过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每项研究活动的不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还会出现对研究计划的评价、对研究过程实施的评价、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协作者的评价等等不同专项评价量规表。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5

  小组合作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任务。

  在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

  小组合作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行为)。小组合作学*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小组。它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现就结合*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与通过**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的儿童间的最*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其学*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4)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6篇

  夏老师跟我说让我在这次班主任论坛上发个言,说实在的每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如果要找一找它们的共性,这就比较难。每个老师在指导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都会积累自己的方法,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我谈谈自己在科技兴趣小组训练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1、与同行之间多联系,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消息。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要真正带好一个兴趣小组,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时投入跟产出是不能成正比的。除了加强学生训练,自己不断地探索创新外,也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例如:在这次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同音乐组一样我也在早在暑假里就开始了准备,只不过我所做的准备是单枪匹马的做的,为了收集材料光商业城就去了十多趟。最为重要的是,一开始就与朝晖初中的黄金堂老师就研究了制作的方法,集中两个人的思维。之所以与朝晖初中的黄老师合作,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利益的竞争,可以毫无保留的分析。为了做这只船,我还请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的施*老师来指导。

  所以我想,很多时候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完成的。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请一些比自己强,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当然,专家的指导有时你也只能做为参考。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施*老师的指导,我也只是参考了他的部分意见,我觉得不合理的,也就不用了。

  2、训练工作有层次,比赛战术合理。

  科技比赛,同其他的比赛可能不太一样,如果说要找一个相似的,那我觉得就是体育比赛。有很多的内容,也都是竞技型的。一是要找冷门,二是要讲战术。科技比赛每二年就有八大类比赛,每个学校可以选择其中的四类比赛。比如智能机器人比赛、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就是偏冷型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一些学校用大量学生进行人海战、运气战。但是随着萧山区科技比赛的发展,从20xx年到现在已经有xx个年头了,这些冷门的项目,现在也已经不冷门了。

  就拿智能机器人比赛来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过四届,前三届都是我带的学生拿团体第一,但去年到了银河后我们只拿了个团体第二,赛后我自我分析找出不了少的原因,冷门不冷也算是其中一条吧。讲战术,就是指根据比赛的要求和项目分类合理调配好学生在你这个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比如无线电测向比赛,简单说它可以分为三个项目,这就要求你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侧重他发展的方向。再细小到你上报比赛名单时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在外场比赛时的出发顺序,我们知道,什么比赛都是先比的吃亏,然无线电比赛是先比后比吃亏。这就是我们*时所说的吃鱼吃中间的道理是一样的。

  3、结合新课程,运用探究模式,提高训练实效。

  2008年,我新进银河时,从未上过科学课,也不晓得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到学校的第一年,几个德意班的学生让我很是头痛。心里想想除了带好几个兴趣小组外,也没有什么进步。但是从进新学校到现在,我已经感觉不一样了。现在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做好教学的准备。也越来越体会到科学探究在本门学科中的重要性。由此,我想到了科学探究也应是我们兴趣小组进行训练改进的重要方面。很多的项目都可以将探究活动贯彻进去,如OM、电子百拼、无线电、机器人等等。

  不仅可以提高兴趣小组训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对兴趣活动的热情的持续性。目前,我现在带的兴趣小组也在这方面做努力。

  4、多参加外面的一些活动,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训练能力非常有帮助。

  20xx年,第一次带学生远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20xx年,我跟随教育局领导利用一周时间专门到上海崇明的各个学校考察过头脑奥林匹克这个项目,回来后在区首届科技节开幕式上作了汇报表演。20xx年,到江苏要塞中学考察他们学校科技馆的建设。20xx年,到广州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的培训。杭州的几个机器人公司的老总也比较熟悉。我现在是省业余电台的会员,如果省里有一些无线电比赛,省协会的秘书长也少不了要我们帮忙。这里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出去过多少次,走过多远。而是指这样的活动对于自己在做科技兴趣小组这件事上,可以看得比别人远些,思维可以打得更开阔些。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能去见识见识,建议大家不要错过,也希望领导们给大家多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5、构建持续、和谐兴趣小组队伍

  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次数越多取得的效果越好。而很多学校或很多兴趣小组中第一次去参加比赛的同学是没有收获的。这其中不乏教师的训练和带队经验,但也反映出兴趣小组的梯队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不让兴趣小组的链条段掉,我们每年可以从三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由高年级同学先带他们,等他们掌握一定技能时再由他们带同一年级新加入的同学。当然,这是我理想中的一个兴趣小组建设方式。

  但是由于我们比赛项目多,科学组与学校其他教研组也是最薄弱的一门学科。众多的原因,使我的这一想法还迟迟不能启动。一些科技活动像车辆模型,有时要花费家长一定数量的费用。大部分学生家长能接受。有些优秀家里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希望学校能全额资助他参加,不让有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被挡在科技活动外。

  6、兴趣小组的发展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现在的兴趣小组的发展往往只停留在“个别”的层面上。这个“个别”是指学生,也是指老师。我们学校现在做得最好的就是“书香文化”的建设。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统一的书柜,这样的氛围,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也会影响到老师。坎山小学是无线电测向的传统学校,他们学校有一个无线电测向俱乐部,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无线电测向,而且他们会定期组织教师到外面开展测向活动。有了这样一个氛围,何愁搞不好兴趣小组呢。就拿我们学校的科技来讲,也应提升到致力于提高科技普及的程度,可以以科普教育活动为专题,形成有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科技节等特定节日,开展全校性的大型科技活动。与“书香文化”等学校特色结合,开展科技“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科普书籍、观看一部科普影视、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等。达到活动普及化、项目多样化、效果社会化的教育目的,也为我们兴趣小组活动奠定基础,输送人材。

  通过这次学*,受益匪浅,从中看出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最终目标。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她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2、教学过程精彩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知识均分”、“而中间的字随着课堂的进行逐渐变换,层层深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3、学生自主学*

  不管是哪节课,老师都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整堂课轻松、自然。教师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以师为尊的角色,首要的一点是让课堂成为*等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放权给孩子,同时给孩子热情的鼓励。田老师让学生自主学*,学生偶尔回答错时的安慰和鼓励,孩子答对时的慷慨奖励,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气氛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我觉得孩子们能在这种宽松,*等的环境中学*,应该是种享受,这一点很值得我学*。

  4、创设良好的学*氛围,制作精美的课件

  *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得到广泛的使用,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用到了多媒体课件。无论是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还是巩固练*等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真真实实地辅助了整节课的教学。

  经过学*,我认识到高新课堂的重要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通过反思自己*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认真学*校本培训。

  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与研究还不足,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

  *时自己在备课时,只*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一、合作学*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效果,一个合作学*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合作学*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活动的*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

  课堂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的天地。

  在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合作与交流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等中的首*”。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5)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 恰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想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效率,需要选好合作内容,并在分组分工、合作技能、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在培养良好合作*惯的基础上,抓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良好的合作*惯,有效合作过程的保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使群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惯。

  1、积极参与的*惯

  即每一个学生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与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为合作学*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在摸球实验前,我就让小组长进行分工,谁摸球,谁记录,谁数次数,谁监督等,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同时还提出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样,大家就会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让摸球实验顺利进行。

  2、倾听的*惯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因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一)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岔,不插嘴;(二)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适当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听后思考,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想法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勇于发言的*惯

  由于学生的自身思维方式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在合作学*中存在着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多,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因此,我常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条件允许时还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4、守纪的*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合作学*是小组化学*,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二、恰当的合作时机,迸发思维的导火索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最*发展区”。合作学*

  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

  1、独立思考后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时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但老师却不深入到小组内参与学*,也没有掌握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有没有困难,而是一会儿就看看表,有时间的话就继续学生的随意讨论,没有时间的话,一声令下,讨论就要嘎然而止,哪怕学生没有讨论完,哪怕学生正讨论得激烈,教师也全然不顾,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被老师控制得已毫无自主,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效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给足时间、做好调控,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惯,才能达到合作学*的最佳效果。

  2、产生疑问时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题:小红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红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我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3、探究规律时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直角三角形中任选一种)。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提问: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另外一个图形吗?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找出哪些图形是学过的;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新拼成的图形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面积存在着什么关系?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小组讨论,运用已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研究中,找到了规律,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

  整个合作学*过程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让自己小组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在“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促进。

  总之,“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不要否定其他的的学*方式,替代其他的学*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与其他学*方式共同运用,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丰富改善学生的学*生活。

  通过*几周的小组合作教学,本人感受很深,现在简单总结一下:

  1、分配学*任务。

  在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课堂教学上的一点体会,一点心得。

  夏老师跟我说让我在这次班主任论坛上发个言,说实在的每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如果要找一找它们的共性,这就比较难。每个老师在指导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都会积累自己的方法,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我谈谈自己在科技兴趣小组训练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1、与同行之间多联系,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消息。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要真正带好一个兴趣小组,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时投入跟产出是不能成正比的。除了加强学生训练,自己不断地探索创新外,也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例如:在这次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同音乐组一样我也在早在暑假里就开始了准备,只不过我所做的准备是单枪匹马的做的,为了收集材料光商业城就去了十多趟。最为重要的是,一开始就与朝晖初中的黄金堂老师就研究了制作的方法,集中两个人的思维。之所以与朝晖初中的黄老师合作,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利益的竞争,可以毫无保留的分析。为了做这只船,我还请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的施*老师来指导。

  所以我想,很多时候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完成的。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请一些比自己强,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当然,专家的指导有时你也只能做为参考。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施*老师的指导,我也只是参考了他的部分意见,我觉得不合理的,也就不用了。

  2、训练工作有层次,比赛战术合理。

  科技比赛,同其他的比赛可能不太一样,如果说要找一个相似的,那我觉得就是体育比赛。有很多的内容,也都是竞技型的。一是要找冷门,二是要讲战术。科技比赛每二年就有八大类比赛,每个学校可以选择其中的四类比赛。比如智能机器人比赛、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就是偏冷型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一些学校用大量学生进行人海战、运气战。但是随着萧山区科技比赛的发展,从20xx年到现在已经有xx个年头了,这些冷门的项目,现在也已经不冷门了。

  就拿智能机器人比赛来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过四届,前三届都是我带的学生拿团体第一,但去年到了银河后我们只拿了个团体第二,赛后我自我分析找出不了少的原因,冷门不冷也算是其中一条吧。讲战术,就是指根据比赛的要求和项目分类合理调配好学生在你这个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比如无线电测向比赛,简单说它可以分为三个项目,这就要求你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侧重他发展的方向。再细小到你上报比赛名单时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在外场比赛时的出发顺序,我们知道,什么比赛都是先比的吃亏,然无线电比赛是先比后比吃亏。这就是我们*时所说的吃鱼吃中间的道理是一样的。

  3、结合新课程,运用探究模式,提高训练实效。

  2008年,我新进银河时,从未上过科学课,也不晓得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到学校的第一年,几个德意班的学生让我很是头痛。心里想想除了带好几个兴趣小组外,也没有什么进步。但是从进新学校到现在,我已经感觉不一样了。现在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做好教学的准备。也越来越体会到科学探究在本门学科中的重要性。由此,我想到了科学探究也应是我们兴趣小组进行训练改进的重要方面。很多的项目都可以将探究活动贯彻进去,如OM、电子百拼、无线电、机器人等等。

  不仅可以提高兴趣小组训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对兴趣活动的热情的持续性。目前,我现在带的兴趣小组也在这方面做努力。

  4、多参加外面的一些活动,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训练能力非常有帮助。

  20xx年,第一次带学生远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20xx年,我跟随教育局领导利用一周时间专门到上海崇明的各个学校考察过头脑奥林匹克这个项目,回来后在区首届科技节开幕式上作了汇报表演。20xx年,到江苏要塞中学考察他们学校科技馆的建设。20xx年,到广州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的培训。杭州的几个机器人公司的老总也比较熟悉。我现在是省业余电台的会员,如果省里有一些无线电比赛,省协会的秘书长也少不了要我们帮忙。这里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出去过多少次,走过多远。而是指这样的活动对于自己在做科技兴趣小组这件事上,可以看得比别人远些,思维可以打得更开阔些。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能去见识见识,建议大家不要错过,也希望领导们给大家多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5、构建持续、和谐兴趣小组队伍

  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次数越多取得的效果越好。而很多学校或很多兴趣小组中第一次去参加比赛的同学是没有收获的。这其中不乏教师的训练和带队经验,但也反映出兴趣小组的梯队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不让兴趣小组的链条段掉,我们每年可以从三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由高年级同学先带他们,等他们掌握一定技能时再由他们带同一年级新加入的同学。当然,这是我理想中的一个兴趣小组建设方式。

  但是由于我们比赛项目多,科学组与学校其他教研组也是最薄弱的一门学科。众多的原因,使我的这一想法还迟迟不能启动。一些科技活动像车辆模型,有时要花费家长一定数量的费用。大部分学生家长能接受。有些优秀家里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希望学校能全额资助他参加,不让有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被挡在科技活动外。

  6、兴趣小组的发展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现在的兴趣小组的发展往往只停留在“个别”的层面上。这个“个别”是指学生,也是指老师。我们学校现在做得最好的就是“书香文化”的建设。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统一的书柜,这样的氛围,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也会影响到老师。坎山小学是无线电测向的传统学校,他们学校有一个无线电测向俱乐部,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无线电测向,而且他们会定期组织教师到外面开展测向活动。有了这样一个氛围,何愁搞不好兴趣小组呢。就拿我们学校的科技来讲,也应提升到致力于提高科技普及的程度,可以以科普教育活动为专题,形成有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科技节等特定节日,开展全校性的大型科技活动。与“书香文化”等学校特色结合,开展科技“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科普书籍、观看一部科普影视、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等。达到活动普及化、项目多样化、效果社会化的教育目的,也为我们兴趣小组活动奠定基础,输送人材。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组合作学*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队之间存在学*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队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达到基本*衡。在学*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学*方式

  学*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过多的焦虑感而不利于学*

  在合作性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

  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学生不用担心犯错误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动机,提高了学*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采用合作学*的学*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几年,我校采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为主,它的应用不仅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方式,因此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用心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授课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向高效发展。

  1、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2、学生合作参与面不广,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

  3、学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只是走过场。

  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所以小组合作学*效率低的原因也同时出此刻师生双方的身上:

  (一)学生方面

  1、许多学生未经准备匆忙活动。比如,主题一给出,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开讨论,对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构成自己的观点。

  2、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用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由此难以构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时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小组学*互动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甚至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而做秀的。

  (2)小组学*互动是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用,*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神。

  (3)小组互动学*占用教师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小组合作个人学*心得 (菁华3篇)(扩展6)

——教师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培育学*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许多合作学*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学*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分阶段培育学*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3人以上(含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3. 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提供给小组学*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我认为以下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的结果而组织的学*方式,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学*,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走出误区不是难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线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走好课改之路。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新课标的要求。

  一、合作学*的意义

  现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参与度,在合作学*的情境下,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处于群体的中心位置。小组内处于劣势的学生,由于能得到同伴的帮助,有了更好的转化条件,学生们积极投入学*,课堂教学形**人参与,个个主动思考的局面,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同时,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和完成分配的任务过程中,相互鼓励。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在争辩中使错误得到修正,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思想和方法,长期坚持合作学*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

  二、小组合作学*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的方式,明显提出了学*本体的参与率,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 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了。

  2. 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 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3. 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的调控。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起到榜样作用。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指导者。

  4. 重视提高课前预*质量。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是否主动也影响预*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掌握预*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个人独立学*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实效更高。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新课标的要求。

  一、合作学*的意义

  现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参与度,在合作学*的情境下,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处于群体的中心位置。小组内处于劣势的'学生,由于能得到同伴的帮助,有了更好的转化条件,学生们积极投入学*,课堂教学形**人参与,个个主动思考的局面,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同时,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和完成分配的任务过程中,相互鼓励。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在争辩中使错误得到修正,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思想和方法,长期坚持合作学*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

  二、小组合作学*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的方式,明显提出了学*本体的参与率,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3.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的调控。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起到榜样作用。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指导者。

  4.重视提高课前预*质量。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是否主动也影响预*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掌握预*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个人独立学*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实效更高。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