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 >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日期:2022-10-31 00:00:00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1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绘画,延续秩序,人际关系等。

  先来说一说执拗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变现出不可逆性。周五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任务就是在户外活动场所的滑梯边上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落叶,老师会把落叶和亲子时光的话语做成书签送给妈妈。孩子们一听是送给妈妈,都非常认真的去捡,左挑挑右挑挑,直到户外时间结束孩子们才最终确定好。下午给小朋友分发书签时,孩子们很高兴,都视为珍宝一样。但是由于老师的疏忽,xx小朋友的书签出现了错误。在和xx小朋友沟通好之后,我和xx决定一起出去从新寻找叶子。换了鞋子,穿了衣服后我和xx一起下了楼。我看到楼下就有xx上午找的那种叶子。我对xx说:“xx,你看咱们楼下就有这种叶子,咱们在楼下找吧”。xx说:“老师,我想去滑梯那边找一模一样的”。很庆幸,xx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清楚。我知道xx现在是执拗的敏感期,所以我带她到滑梯的地方。她一边找一边说:“一模一样的,一模一样的”。最终,找到了她自己很喜欢的。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这种特殊需求通常是执拗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敏感期时怎么解决呢?一是要理解,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很没有耐心的责怪孩子。二是要变通,当孩子的执拗可以实施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做。但是,当执拗不符合常理时,要学会变通。三是要成功,不要否定孩子的执拗,解决执拗的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满意。理解不是特别难,但是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的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接下来再说说剪、贴、涂这个敏感期,可儿现在就是在这个剪、贴、涂的敏感期。每天可儿都会画画,画完找老师要剪刀,把自己画的小花,小动物剪下来,然后拿着小胶带来找老师:“老师,老师,你帮我找找头”。整个做好之后,还会高兴的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剪、贴、涂的敏感期是孩子从两岁开始最常见的活动。剪从开始的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的逐渐完善,最后变成一种艺术的创造。

  还有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现在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的鞋是带有粘扣的,骏骏穿鞋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粘就好了。骏骏会按照粘扣的边一点点的对齐并且粘好。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他从儿童时期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追求完美的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但是**依旧会对一个接*完美的苹果惊叹,会对一个接*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孩子追求完美,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2

  俗话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母亲。今天我们要谈谈同一个*,同一个童年。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大多数是大同小异的。被规矩束缚的自由天性、被教科书埋没的探索好奇心、被父母式权威震慑的率性真情……

  你一定很熟悉这个场景。因为这就是我们被忽视的童年。

  童年,从0岁到12岁。被父母定义为“无知”,因为我们幼小的身体和少量的词汇。*父母是“家长”,不是朋友。

  今天我真诚地向大家推荐《捕捉儿童敏感时期》这本书。本书以蒙台梭利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可视为婴儿心理学的入门读物。

  根据《捕捉》一书的理论,一个人的个性、对世界的认知是在6岁之前建立的。一旦父母不能帮助他们的孩子度过6岁之前的敏感时期,在6-12岁之前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复发。

  如果不到12岁,那么这些“敏感”就会成为一个孩子的性格,伴随其一生。

  本书以各年龄段宝宝敏感期表现的真实案例形式逐一呈现。每个故事都简短生动。

  为什么一个孩子喜欢和他的朋友交换玩具?他们真的相爱了吗?这个孩子最*进入叛逆期了吗?在书中都可以一一解决。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也发现了很多我们成年人存在各种问题——强迫症,对秩序的高要求,失恋时的挫折,对完美的苛求……

  其实,当他们年轻的时候,那些敏感的时期并没有抚*留下的痕迹。那些被摒弃的“矫情”和“作”恰恰是因为那些“宝宝”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需求。而让你不解的“龟毛原则”,只是身边人还没渡过的“敏感期”罢了。

  最后一句话:

  儿童的成长不是在父母的“认为”中。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家庭与世界不断认知和熟悉的过程,是孩子自发的探索。

  尊重他们的“敏感期”,理解他们每一次的细微诉求,帮助他们更好、更全面、更自由地理解世界。因为童年(敏感期)错过了,补救不回来!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3

  我曾在两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触到了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刚开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在寒假的这个假期里,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有所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现行“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着学*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4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5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1)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1

  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时,自己虽有不解,但却未曾真正的去认真思考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仅仅只是想想,心中的疑惑未曾得到半点解答,直到我遇见它:教研培训会上,李玥杉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之前有粗略的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认真研读后,曾几何时盘梗在我心中的疑问,如同缕缕清风,将这些疑问一一吹散,为我拨云见日。这本书给了清晰的答案,为我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命的画卷,让我对幼儿的生命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也使我更加静下心来深入细致的思考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儿童日常行为、大量儿童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育儿理念,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教育方法。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案例分享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生命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阅读了本书后,并与自身工作生活中遇到案例相结合,令我茅塞顿开,真正领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

  案例一:口的敏感期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襁褓中的婴儿,会时常将手放进嘴里不断吮吸着。小侄女,现年2周岁,在其半岁前,时常回家总会看到她很专注的将手往嘴里放,而且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声,这时身边的大人也包括我自己,看到后就会一边说着“不卫生,不干净”,一边将孩子的手从嘴里拿出来,这时会发现刚刚还可爱的乖宝宝,瞬间变成爱哭鬼。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只是会拍拍孩子,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没过一会,再看孩子,她仍在不断努力的将手送入自己的小嘴巴。为什么刚才吃着小手安静快乐的宝贝,把手取出后,瞬间恼怒起来了呢?虽然自己有过思考,但未曾真正的了解过吃手行为背后的原因。直到我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书中提到的口的敏感期中的案例,使我思绪全开,也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更给我今后科学有效地育儿生活指明了方向。

  孩子吃手,这是她用口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使用口来认识她自身,她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她透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出来,最后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她手的感觉是这样开始的,她的世界也是这样开始的。

  儿童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口不仅仅用来饮食,在最早先,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关注幼儿敏感期,至关重要,当婴儿畅通无阻的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

  案例二: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滑滑梯,好些孩子总喜欢在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来回穿梭,玩着各种游戏,十分开心。作为老师总是怕孩子们来回跑不注意,会碰到头或者摔伤,甚至时有打断孩子们的游戏。

  看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关于空间、时间的敏感期后,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原来是通过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感知空间,建立空间意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我们应该给孩子爱和自由,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需求,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

  案例三:婚姻的敏感期

  班级中(中班)的两个小朋友(4—5岁),一一(女)和左左(男)。一段时间里,他们两个总会互相说着“长大了,我要和她/他结婚”“长大了,我要嫁给他”“长大了,我要娶她”。

  儿童时期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童年顺利度过婚姻的敏感期,将为孩子**后的婚姻关系奠定基础。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儿童的婚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实际上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世界的道德问题,当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该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儿童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儿童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金句分享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的学*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弥补敏感期需要条件,需要爱和自由的环境……在爱的包容下,被压制过的儿童会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在自由中儿童逐渐放松和**,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走向正常。

  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内化的过程。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进入幼教行业快六年了,期间遇到过不同类型的孩子,由于自身经验缺乏,在孩子们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后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更科学地引导孩子们。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对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当我们遇到一些看似很奇怪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心*静气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只是我们常常会用**的标准以及眼光去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顺其自然,让孩子们慢慢去度过他们的特殊时期,适时引导,及时指正。这本书浅显易懂,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建议可以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希望自己今后能更了解孩子,懂得更尊重孩子,在孩子做出不理解的事情时,不再是阻止,最起码知道为什么。

  感知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儿童顺利度过敏感期做出努力。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2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育儿课堂中听到的,当时老师用了三天的时间来解读这本书,刚听完那会感叹万分,因为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期间错过了很多敏感期。也因为自己的无知并没有让孩子很好的过渡敏感期。这本书买了很久却一直迟迟未开封,一部分原因是育儿课堂上听过,也有部分原因是自己认为孩子已经过了敏感期了,没必要看了。最*重读了这本书,书中有三个知识点让自己感触特别的深刻。

  第一点也是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第三阶段的执拗和不可逆性。在孩子小的时候吃东西时不小心掉地上,无论自己如何哄,拿一样的吃的也好,更有吸引力的吃的也罢,哪怕拿出*时最爱吃的东西,都无法改变孩子就是要掉地上脏了的那一块食物的想法。多次把当时的自己气的够呛,只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犟的孩子。一点都不理解孩子其实是在经历秩序敏感期,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和原来一样,哪怕是掉地上的糖,再拿一块一样的对孩子来说也是不一样~

  第二点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讲着一个孩子在玩自己的尿,他的妈妈多次劝阻无效后,孩子的爸爸强行将孩子带离现场,而书中两个孩子却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一个是不管孩子,让他继续玩;一个是寻找孩子从来没见过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来阻止孩子玩尿。试想如果是我们,又会怎么做呢?我一定也会像案例中的爸爸或妈妈一样,想尽办法阻止他继续玩,不断的打扰他,如果还没有用也会使用强行拉走的办法。而书中却提到孩子在专心致志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常被无端打断,破坏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虽然自己的孩子没有出现过书中那样玩尿的情况,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在专注于一件事时没有被打扰过呢?我家孩子被打扰最典型的莫过于孩子小时候喂饭难,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父母总是会在孩子边玩时塞一口饭。因此孩子现在不够专注,和小时候专注被打断是有必然联系的。

  第三点是书中提到的攀爬敏感期,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还没走稳就喜欢乱爬乱窜的行为。我家大宝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觉得大宝是个胆子很小的孩子,看这本书时想起他曾经成长的经历,原来他曾经也有过大胆尝试与体验的经历,像爬床爬楼梯爬凳子,甚至是床的围拦也拦不住他攀爬。只要能爬的,他都会去尝试。但由于他是大宝,大家都很宠他,尤其是父母,生怕他摔着碰着,在孩子多次尝试各种攀爬时,自己总是会揪着一颗心,时不时大声呼唤小心。而父母的宠爱时常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慢慢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小了…

  已经错过的敏感期就是错过了,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过了可以恢复敏感期的年龄,但这本书还是解决了自己很多疑惑,理解了孩子现在的某些行为,知道了自己曾经在孩子成长中犯过的错误。自己努力读书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日后,希望自己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其它亲子教育类书籍,都不要忘了初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爱,给予孩子充足的爱,爱孩子就要先懂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3

  一般的教育类书籍都是理论式的,但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却全是案例,再加上案例点评。而且书中的案例都特别典型,很容易带入日常的教学中。

  比如说口的敏感期,在不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时,我一直认为婴儿把手放入口中是一个极不卫生的动作,而且容易养成幼儿吃手的*惯。但事实正好相反,首先,在这一时期,口是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万物的非常重要的器官。如果在口的敏感期时,没有让幼儿用嘴巴去探索一些事物,婴儿就不可能获得一些生活的经验;而且很多孩子的敏感期是有补偿期的,也就是如果在适宜的年龄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后会用更长的时间来补偿这一敏感期,还是以口的敏感期举例,有些大孩子有吃手的*惯大概就是源于此原因吧。

  像是我的一个同学,现在与我同岁,已经二十多了。睡觉的时候还是不自觉的吃手指,并且有咬指甲的*惯。我也曾多次跟他说过这个*惯非常不好,但他就是改不掉,老是不自觉的去咬手指甲,每次看他的手指都是参差不齐的。他妈妈跟他说,他小的时候,大人就是觉得咬手指头不卫生,只要一看到他把手放进嘴里就给他拿出来,甚至给他穿的小衣服的袖子都特别长,小手都是藏在衣袖里面,根本没有办法把小手放进手里。这样就阻碍了他用口去探索世界,使得这个敏感期没有好好度过,还形成了不好的性惯。

  在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我们应尽力帮助幼儿顺利度过敏感期,不要以安全等名义去阻碍他的发展,因为幼儿对于一些危险是有规避意识的。

  点评:口的敏感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传统观念上,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吃手“”是非常不卫生的,岂不知这严重剥夺了宝宝的发展需求,阻碍了宝宝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研究与实践不但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时,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观察一下新生的小宝宝的话,我们会发现,当TA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小手放进自己的口中的时候,TA的小脸上会呈现出多么动人的满足与喜悦的神色!

  让我们一起探讨孩子成长的秘密,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4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

  从2岁起孩子开始进入空间敏感期。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弹力球是幼儿最初的探索空间的最好的东西。仍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语言敏感期

  (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阅读敏感期

  (4.5~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惯。

  秩序敏感期

  (0~3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

  (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细微事物的敏感期

  (1.5~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

  (大肌肉1~2岁小肌肉1.5~3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也同时进行,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性别敏感期

  (4~5岁)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人际关系敏感期

  (2~5岁)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孩子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5

  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时,自己虽有不解,但却未曾真正的去认真思考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仅仅只是想想,心中的疑惑未曾得到半点解答,直到我遇见它:教研培训会上,李玥杉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之前有粗略的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认真研读后,曾几何时盘梗在我心中的疑问,如同缕缕清风,将这些疑问一一吹散,为我拨云见日。这本书给了清晰的答案,为我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命的画卷,让我对幼儿的生命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也使我更加静下心来深入细致的思考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儿童日常行为、大量儿童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育儿理念,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教育方法。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案例分享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生命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阅读了本书后,并与自身工作生活中遇到案例相结合,令我茅塞顿开,真正领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

  案例一:口的敏感期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襁褓中的婴儿,会时常将手放进嘴里不断吮吸着。小侄女,现年2周岁,在其半岁前,时常回家总会看到她很专注的将手往嘴里放,而且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声,这时身边的大人也包括我自己,看到后就会一边说着“不卫生,不干净”,一边将孩子的手从嘴里拿出来,这时会发现刚刚还可爱的乖宝宝,瞬间变成爱哭鬼。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只是会拍拍孩子,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没过一会,再看孩子,她仍在不断努力的将手送入自己的小嘴巴。为什么刚才吃着小手安静快乐的宝贝,把手取出后,瞬间恼怒起来了呢?虽然自己有过思考,但未曾真正的了解过吃手行为背后的原因。直到我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书中提到的口的敏感期中的案例,使我思绪全开,也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更给我今后科学有效地育儿生活指明了方向。

  孩子吃手,这是她用口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使用口来认识她自身,她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她透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出来,最后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她手的感觉是这样开始的,她的世界也是这样开始的。

  儿童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口不仅仅用来饮食,在最早先,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关注幼儿敏感期,至关重要,当婴儿畅通无阻的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

  案例二: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滑滑梯,好些孩子总喜欢在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来回穿梭,玩着各种游戏,十分开心。作为老师总是怕孩子们来回跑不注意,会碰到头或者摔伤,甚至时有打断孩子们的游戏。

  看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关于空间、时间的敏感期后,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原来是通过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感知空间,建立空间意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我们应该给孩子爱和自由,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需求,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

  案例三:婚姻的敏感期

  班级中(中班)的两个小朋友(4—5岁),一一(女)和左左(男)。一段时间里,他们两个总会互相说着“长大了,我要和她/他结婚”“长大了,我要嫁给他”“长大了,我要娶她”。

  儿童时期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童年顺利度过婚姻的敏感期,将为孩子**后的婚姻关系奠定基础。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儿童的婚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实际上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世界的道德问题,当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该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儿童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儿童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金句分享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的学*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弥补敏感期需要条件,需要爱和自由的环境……在爱的包容下,被压制过的儿童会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在自由中儿童逐渐放松和**,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走向正常。

  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内化的过程。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进入幼教行业快六年了,期间遇到过不同类型的孩子,由于自身经验缺乏,在孩子们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后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更科学地引导孩子们。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对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当我们遇到一些看似很奇怪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心*静气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只是我们常常会用**的标准以及眼光去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顺其自然,让孩子们慢慢去度过他们的特殊时期,适时引导,及时指正。这本书浅显易懂,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建议可以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希望自己今后能更了解孩子,懂得更尊重孩子,在孩子做出不理解的事情时,不再是阻止,最起码知道为什么。

  感知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儿童顺利度过敏感期做出努力。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2)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十)份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1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2

  我曾在两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触到了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刚开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在寒假的这个假期里,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有所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现行“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着学*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3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

  一、**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

  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4

  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宾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本学期构建区角,小朋友带了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老师通知家长多次,但都没有把玩具带来,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孩子坚决不让带。每次妈妈想偷偷带来,孩子发现后都会大哭大闹一场,妈妈还说孩子很小气,怕东西带来后别的小朋友玩,他从不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欢的也不行,真拿他没办法,也许是独生子吧,特自私。”我认同了孩子妈妈的话,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说法。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而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应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拾地上的小东西,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被我发现后,告诉孩子们不许捡地上的东西,它不卫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着孩子们扔东西时依依不舍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

  婴儿从一出生进入了第一个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现在我明白了婴儿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唤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们专心反复地做他喜欢的事时是他的某个敏感期到来了。自从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特别喜欢去捕捉班上幼儿的敏感期和书中对照深刻体会一下。

  一天,孩子们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摆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边看边说。原来杯架上的数字吸引了她,想起*几天她总是喜欢问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认识数字的.敏感期到了。她边读边问:“老师,这是‘8’吗?那是‘19’吗?这是什么?”我依次告诉她,并一一读给她听,她边听边小声跟读,我放慢速度把每个数字读清,生怕她听不清楚读错了。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为幼儿的敏感期多做准备。班上已经有明显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门窗都贴着相应的词语,还有识字家园。也可以在发作业时让识字敏感期中的幼儿对应着小朋友的名字去识字。让儿童把文字和语言与它对应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记住并理解地识字。**要多给幼儿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我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这次学*的机会,让我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5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6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读到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需要广大幼教同仁们和年轻的家长们好好读一读,我看了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书以朴实无华的案例,针对专业的分析,使我在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扶手,本书以从四个孩子:畅畅、恒恒、缇缇、毛毛的日常生活,开启了敏感期的观察之旅,也开始了我的收获之旅。

  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树立孩子们规则意识上,存进孩子们自主的发展中,也有了依据,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说某某儿童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的忽视、强制则使孩子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孩子们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孩子们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已更改更多的关注结果,更多的应该去看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敏感期不同,他们呈现的表达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应该自信观察、分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搭建科学的`*台,创设狂送自由的环境,是孩子们在爱和自由中,自然而然的*得经验。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还没跨进这个工作岗位时常挂在嘴边的,可是等到了真正的情况下,有时候自己也会控制不住,不能对孩子们太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才认为是真理。殊不知,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我们扼杀在*常的一言一词中。

  总之,这本书让身为教师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儿的世界,帮助了我了解幼儿,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下去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爱和自由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观念。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7

  这两天又阅读了一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发现又学到不少东西,理论联系实际,很多知识和米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了解一些小米的敏感期,帮助她顺利按时度过每个敏感期,对她的智力水*发展是很有好处滴。以下妈妈摘抄了一些典型的几点,给大家分享一下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

  米现在正处于这个敏感期,也就是她刚会走路不久,没人教过她旋转啊,有天大家就发现她特别喜欢转圈圈,奶奶有天说没太注意,她自己转得不停,晕了,结果不小心磕着茶几边了,把奶奶给吓得,警告我们以后要小心,不要让她转圈圈了。米妈那时并不知道旋转的重要性,只是觉得小朋友磕磕碰碰没关系,这次碰了,下次她就会小心了。现在知道了,原来她正处于这个敏感期,不让她转她越是会想转,制止她,等她头晕了,自然就会自己坐到地上歇着,更何况旋转的好处大大滴,大人只能费点劲保护她咯。(妈妈还发现她偶尔会后退走,这个能力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用教她就会的,不过目前出现的还不是很多。)

  2、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米从很小就喜欢抓细小的东西,往往是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一根头发丝,一个小线头,或者一个小碎屑,她能盯着它研究半天,最后自己抓起来,越小的东西她越抓,摆在面前的玩具她反而不一定动;自从上桌和我们一起进餐后,就更喜欢抓餐桌上的东西了,特别是米饭,最早还不会用勺子的'时候,她就喜欢我们把米饭或者菜放在桌子上,然后她自己抓着往嘴里塞。现在虽然已经会懂得用勺子了,但是这个敏感期好像还没过去,还是喜欢用手抓所有的东西。外婆家炖的饭,一不留神,她的小手就在里头扒拉来扒拉去了。大人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宝宝的“造反”,因为她是在感受认识这个世界,感受那种粘糊糊的感觉。等有一天,她的敏感期过了,她就不造反了。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3、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

  米好像长期处于执拗敏感期啊~~洗澡一定要抓着妈妈化妆品的盖盖,或者是自己沐浴露的盖盖;在很小的时候,大概就七八个月吧,她有阵子非常喜欢扯卫生间的毛巾,要把所有挂着的毛巾全扯下来,妈妈和奶奶非常崩溃,跟着后面捡,爷爷和爸爸则全力支持她,抱着让她一条条的扯,也不知道哪天,她的这项执拗突然就消失了,之后再也没扯过了;喝完奶,她一定要盖上盖子,无论是奶瓶还是现在的喝水杯;喝水杯一定要立在桌子上,不能躺着放,否则她就会把瓶子扶起来放好;有次在外婆家,妈妈把吐葡萄皮的烟灰缸挪到离米进一点的地方,想好方便她扔皮,她扔完后,居然站起来把烟灰缸推回原来放的位置,然后继续坐下吃葡萄,真令我吃惊这应该就是她的秩序感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8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9

  最*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绘画,延续秩序,人际关系等。

  先来说一说执拗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变现出不可逆性。周五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任务就是在户外活动场所的滑梯边上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落叶,老师会把落叶和亲子时光的话语做成书签送给妈妈。孩子们一听是送给妈妈,都非常认真的去捡,左挑挑右挑挑,直到户外时间结束孩子们才最终确定好。下午给小朋友分发书签时,孩子们很高兴,都视为珍宝一样。但是由于老师的疏忽,xx小朋友的书签出现了错误。在和xx小朋友沟通好之后,我和xx决定一起出去从新寻找叶子。换了鞋子,穿了衣服后我和xx一起下了楼。我看到楼下就有xx上午找的那种叶子。我对xx说:“xx,你看我们楼下就有这种叶子,我们在楼下找吧”。xx说:“老师,我想去滑梯那边找一模一样的”。很庆幸,xx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清楚。我知道xx现在是执拗的敏感期,所以我带她到滑梯的地方。她一边找一边说:“一模一样的,一模一样的”。最终,找到了她自己很喜欢的。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这种特殊需求通常是执拗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敏感期时怎么解决呢?一是要理解,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很没有耐心的责怪孩子。二是要变通,当孩子的执拗可以实施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做。但是,当执拗不符合常理时,要学会变通。三是要成功,不要否定孩子的执拗,解决执拗的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满意。理解不是特别难,但是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的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接下来再说说剪、贴、涂这个敏感期,可儿现在就是在这个剪、贴、涂的'敏感期。每天可儿都会画画,画完找老师要剪刀,把自己画的小花,小动物剪下来,然后拿着小胶带来找老师:“老师,老师,你帮我找找头”。整个做好之后,还会高兴的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剪、贴、涂的敏感期是孩子从两岁开始最常见的活动。剪从开始的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的逐渐完善,最后变成一种艺术的创造。

  还有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现在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的鞋是带有粘扣的,骏骏穿鞋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粘就好了。骏骏会按照粘扣的边一点点的对齐并且粘好。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他从儿童时期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追求完美的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但是**依旧会对一个接*完美的苹果惊叹,会对一个接*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孩子追求完美,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10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绘画,延续秩序,人际关系等。

  先来说一说执拗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变现出不可逆性。周五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任务就是在户外活动场所的滑梯边上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落叶,老师会把落叶和亲子时光的话语做成书签送给妈妈。孩子们一听是送给妈妈,都非常认真的去捡,左挑挑右挑挑,直到户外时间结束孩子们才最终确定好。下午给小朋友分发书签时,孩子们很高兴,都视为珍宝一样。但是由于老师的疏忽,xx小朋友的书签出现了错误。在和xx小朋友沟通好之后,我和xx决定一起出去从新寻找叶子。换了鞋子,穿了衣服后我和xx一起下了楼。我看到楼下就有xx上午找的那种叶子。我对xx说:“xx,你看咱们楼下就有这种叶子,咱们在楼下找吧”。xx说:“老师,我想去滑梯那边找一模一样的”。很庆幸,xx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清楚。我知道xx现在是执拗的敏感期,所以我带她到滑梯的地方。她一边找一边说:“一模一样的,一模一样的”。最终,找到了她自己很喜欢的。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这种特殊需求通常是执拗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敏感期时怎么解决呢?一是要理解,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很没有耐心的责怪孩子。二是要变通,当孩子的执拗可以实施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做。但是,当执拗不符合常理时,要学会变通。三是要成功,不要否定孩子的执拗,解决执拗的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满意。理解不是特别难,但是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的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接下来再说说剪、贴、涂这个敏感期,可儿现在就是在这个剪、贴、涂的敏感期。每天可儿都会画画,画完找老师要剪刀,把自己画的小花,小动物剪下来,然后拿着小胶带来找老师:“老师,老师,你帮我找找头”。整个做好之后,还会高兴的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剪、贴、涂的敏感期是孩子从两岁开始最常见的活动。剪从开始的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的逐渐完善,最后变成一种艺术的创造。

  还有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现在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的鞋是带有粘扣的,骏骏穿鞋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粘就好了。骏骏会按照粘扣的边一点点的对齐并且粘好。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他从儿童时期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追求完美的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但是**依旧会对一个接*完美的苹果惊叹,会对一个接*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孩子追求完美,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3)

——《观察儿童》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为了更加系统掌握观察方法,进一步了解观察的必要性,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我仔细翻看了《观察儿童》一书。通读一遍层层深入的章节,带领我逐渐掌握了观察实施的全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章的标题——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吸引了我的眼球。观察儿童是为了发现他们独自的特点,以及他们怎样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观察者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水*;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那如何呈现观察?第二章细致地解读采用书面/叙事风格来组织和呈现观察时该怎么做。如观察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在洗澡时的表现。观察记录体现了该婴儿的身体技能及婴儿与成年照料者的互动。我们现在使用的观察方法,也多是书面/叙事观察,第三章展示了我们还可能使用的方法:图标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来记录观察,他们都需要包括原始的信息、评价和结论,这一点与叙事性观察是一致的。

  了解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我们怎样培养观察与早期学*目标相联系?例如:如果某儿童在使用剪刀方面有困难,那么就可以提供更加多的练*机会来帮助儿童加强手指肌肉练*的机会;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开发一些游戏或活动,帮助儿童联系倾听的技巧并保持兴趣;某儿童很难与其他孩子融合,教师就要想办法鼓励儿童首先与另外一儿童或**一起互动,再融进一个小组……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做一名观察者,在倡导科研引领教研的当下,幼儿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特定方式和科研过程中的表现和变化,研究者把观察的第一手资料作为重要的过程性资料加以分析和评价,以验证课题研究的成果。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教师,都需要科学的观察促进双方的发展。因此这本书是有着非常高的指导意义,我觉得可以把它作为口袋书、常规工具书,随时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工作。

  看了《观察儿童》一书,结合自己的工作,使我深刻理解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成长中的小花,由于生长环境、种类的不同,生长速度、开花时间也截然不同,但如果我们能静静观察、耐心等待,终有一天会看到美丽的花朵绽放。

  善于发现、观察的教师是多么的重要。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那么教师观察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看着幼儿,需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

  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儿童生长与发展的特点;观察儿童的方法和基本要素。理论之后的案例研究和思考内容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好的理解*台。结合实际,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都在去观察孩子户外游戏,有的老师会看见儿童正在合作开展游戏,有的老师则认为儿童骑车时间太长,不能够与同伴分享。有的教师会注意到,有的孩子站着看别人玩游戏,但没有真正参与游戏。受已有的关于儿童的知识以及自身的先见和态度的影响,每一位观察的人从同一情景中发现了不同的现象。那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如何有效的观察儿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学*和提高的地方。当我们学会拥有了有效的观察技能,我们就能在多种场合与环境中运用这种技能。

  那么我们从观察儿童中学到了什么了?在学*中,更深的了解到我们会从观察儿童中学到:观察儿童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个体需要。我们也会准确地观察评价儿童的学*和发展,进而设计出适宜的活动。如果想要更加明确的了解如何满足儿童的个体需要或促进儿童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观察程序,进行有效的观察。一旦做好了这些事情,作为教师就会更加明确的意识到儿童的需要,更有把握的评价儿童的需要,并且将更有可能提出并设计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和经验。我觉得这样的观察就会更有效。当然1-2次的观察不可能准确,也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状况,需要观察着长期一贯的坚持,这样的观察才更具说服力。观察才会更加有意义。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认真细致的做好幼儿的观察工作,用合适、简便的方法进行记录,根据观察的内容调整活动,设计组织适合幼儿成长的适宜的活动内容,真正促进幼儿在原有水*上的提高,从而也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用爱拉*老师与孩子的距离——读《教育在十字路口》有感

  寒假读了《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作者对于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时,其才能正真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作为教师的我们,特别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说,用我们的爱来教育孩子,能够使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

  一、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从学生出生到成长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长的爱与关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时没有感受到这一份就在身边的爱,班主任*时可以利用晨会和班会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爱,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父母的赞美,在赞美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因为有爱,有时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但是责备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了分辨对错;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表扬让学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因为有爱,有时老师会批评学生的错误,这批评让学生学会了知错就改;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后的快乐……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二、爱我们身边的人

  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有责任感、文明礼貌、宽容和尊重他人,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

  在冬季三项比赛前的准备阶段中,解萌二年级了还不会跳绳,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在边上帮助她练*跳绳,把自己在学跳绳时的经验和她分享。当解萌学会了跳绳后,其他的同学大声地告诉我“陶老师,解萌会跳绳啦,她能连起来跳二十多个了!”看到一群孩子在那里为她感到高兴,让我也十分地感动。解萌在在练*跳绳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帮助解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分享是多么地快乐,发自内心的关心帮助身边的人。把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能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新一代。

  通过阅读《观察儿童》一书,让我对观察记录有更多的理解,也更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

  书中清楚的告诉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

  一、观察方法形式多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你要想好要观察他的什么行为,了解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水*。我们应当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幼儿。在书中介绍了多种观察儿童的方法,但是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活动中的现实情况,选择观察方法。另外,我们不仅可以从儿童的行为上观察儿童,也可以从儿童的绘画成品、拼图成品等来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儿童,可以分析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学*。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分析出的观察结果,找出更适合儿童发展的方法。

  二、一步步教你如何呈现观察

  在第2章中以书面/叙事风格来组织和呈现观察时该怎么做。用例子让我们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是什么样子的,对我们以后写观察记录时,有了参照,能更好的写出观察记录。在清楚知道了观察记录是如何展现出来后,又给出了一个案例,让我们尝试在这个案例中找到它要告诉我们关于儿童的什么,清楚了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观察中你能针对一个领域进行细致的记录,告诉你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读,从书中能解决你在写观察记录时的一些困惑。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儿童已经达到了什么水*,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这么做,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观察。

  *期,结合培训班的作业要求与自身的工作需要,将《观察儿童》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一、教师要学会观察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运动、游戏中注意观察儿童,注重了幼儿的个性,但没有深层地科学地去观察。通过学*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赏、包容、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

  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教育活动目标的达到程度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要观察幼儿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鹰”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和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孩子发展的水*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材料,使教学活动目标性更强。

  二、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三、教师要学会参与和倾听

  “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例如:某教师要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师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说说话。她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她在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她并没有发现她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师,我不会”。很显然,老师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她所理解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参与、哪里需要她的参与,她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她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和倾听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倾听也比较*,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师、欢迎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操作,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四、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五、注意观察记录的客观有效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还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观察者。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4)

——《观察儿童》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为了更加系统掌握观察方法,进一步了解观察的必要性,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我仔细翻看了《观察儿童》一书。通读一遍层层深入的章节,带领我逐渐掌握了观察实施的全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章的标题——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吸引了我的眼球。观察儿童是为了发现他们独自的特点,以及他们怎样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观察者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水*;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那如何呈现观察?第二章细致地解读采用书面/叙事风格来组织和呈现观察时该怎么做。如观察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在洗澡时的表现。观察记录体现了该婴儿的身体技能及婴儿与成年照料者的互动。我们现在使用的观察方法,也多是书面/叙事观察,第三章展示了我们还可能使用的方法:图标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来记录观察,他们都需要包括原始的信息、评价和结论,这一点与叙事性观察是一致的。

  了解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我们怎样培养观察与早期学*目标相联系?例如:如果某儿童在使用剪刀方面有困难,那么就可以提供更加多的练*机会来帮助儿童加强手指肌肉练*的机会;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开发一些游戏或活动,帮助儿童联系倾听的技巧并保持兴趣;某儿童很难与其他孩子融合,教师就要想办法鼓励儿童首先与另外一儿童或**一起互动,再融进一个小组……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做一名观察者,在倡导科研引领教研的当下,幼儿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特定方式和科研过程中的表现和变化,研究者把观察的第一手资料作为重要的过程性资料加以分析和评价,以验证课题研究的成果。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教师,都需要科学的观察促进双方的发展。因此这本书是有着非常高的指导意义,我觉得可以把它作为口袋书、常规工具书,随时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工作。

  看了《观察儿童》一书,结合自己的工作,使我深刻理解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成长中的小花,由于生长环境、种类的不同,生长速度、开花时间也截然不同,但如果我们能静静观察、耐心等待,终有一天会看到美丽的花朵绽放。

  善于发现、观察的教师是多么的重要。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那么教师观察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看着幼儿,需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

  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儿童生长与发展的特点;观察儿童的方法和基本要素。理论之后的案例研究和思考内容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好的理解*台。结合实际,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都在去观察孩子户外游戏,有的老师会看见儿童正在合作开展游戏,有的老师则认为儿童骑车时间太长,不能够与同伴分享。有的教师会注意到,有的孩子站着看别人玩游戏,但没有真正参与游戏。受已有的关于儿童的知识以及自身的先见和态度的影响,每一位观察的人从同一情景中发现了不同的现象。那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如何有效的观察儿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学*和提高的地方。当我们学会拥有了有效的观察技能,我们就能在多种场合与环境中运用这种技能。

  那么我们从观察儿童中学到了什么了?在学*中,更深的了解到我们会从观察儿童中学到:观察儿童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个体需要。我们也会准确地观察评价儿童的学*和发展,进而设计出适宜的活动。如果想要更加明确的了解如何满足儿童的个体需要或促进儿童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观察程序,进行有效的观察。一旦做好了这些事情,作为教师就会更加明确的意识到儿童的需要,更有把握的评价儿童的需要,并且将更有可能提出并设计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和经验。我觉得这样的观察就会更有效。当然1-2次的观察不可能准确,也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状况,需要观察着长期一贯的坚持,这样的观察才更具说服力。观察才会更加有意义。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认真细致的做好幼儿的观察工作,用合适、简便的方法进行记录,根据观察的内容调整活动,设计组织适合幼儿成长的适宜的活动内容,真正促进幼儿在原有水*上的提高,从而也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用爱拉*老师与孩子的距离——读《教育在十字路口》有感

  寒假读了《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作者对于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时,其才能正真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作为教师的我们,特别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说,用我们的爱来教育孩子,能够使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

  一、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从学生出生到成长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长的爱与关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时没有感受到这一份就在身边的爱,班主任*时可以利用晨会和班会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爱,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父母的赞美,在赞美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因为有爱,有时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但是责备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了分辨对错;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表扬让学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因为有爱,有时老师会批评学生的错误,这批评让学生学会了知错就改;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后的快乐……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二、爱我们身边的人

  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有责任感、文明礼貌、宽容和尊重他人,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

  在冬季三项比赛前的准备阶段中,解萌二年级了还不会跳绳,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在边上帮助她练*跳绳,把自己在学跳绳时的经验和她分享。当解萌学会了跳绳后,其他的同学大声地告诉我“陶老师,解萌会跳绳啦,她能连起来跳二十多个了!”看到一群孩子在那里为她感到高兴,让我也十分地感动。解萌在在练*跳绳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帮助解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分享是多么地快乐,发自内心的关心帮助身边的人。把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能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新一代。

  通过阅读《观察儿童》一书,让我对观察记录有更多的理解,也更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

  书中清楚的告诉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

  一、观察方法形式多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你要想好要观察他的什么行为,了解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水*。我们应当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幼儿。在书中介绍了多种观察儿童的方法,但是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活动中的现实情况,选择观察方法。另外,我们不仅可以从儿童的行为上观察儿童,也可以从儿童的绘画成品、拼图成品等来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儿童,可以分析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学*。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分析出的观察结果,找出更适合儿童发展的方法。

  二、一步步教你如何呈现观察

  在第2章中以书面/叙事风格来组织和呈现观察时该怎么做。用例子让我们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是什么样子的,对我们以后写观察记录时,有了参照,能更好的写出观察记录。在清楚知道了观察记录是如何展现出来后,又给出了一个案例,让我们尝试在这个案例中找到它要告诉我们关于儿童的什么,清楚了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观察中你能针对一个领域进行细致的记录,告诉你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读,从书中能解决你在写观察记录时的一些困惑。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儿童已经达到了什么水*,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这么做,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观察。

  *期,结合培训班的作业要求与自身的工作需要,将《观察儿童》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一、教师要学会观察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运动、游戏中注意观察儿童,注重了幼儿的个性,但没有深层地科学地去观察。通过学*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赏、包容、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

  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教育活动目标的达到程度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要观察幼儿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鹰”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和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孩子发展的水*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材料,使教学活动目标性更强。

  二、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三、教师要学会参与和倾听

  “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例如:某教师要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师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说说话。她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她在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她并没有发现她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师,我不会”。很显然,老师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她所理解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参与、哪里需要她的参与,她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她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和倾听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倾听也比较*,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师、欢迎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操作,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四、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五、注意观察记录的客观有效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还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观察者。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5)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实用十篇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一、**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一般的教育类书籍都是理论式的,但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却全是案例,再加上案例点评。而且书中的案例都特别典型,很容易带入日常的教学中。

  比如说口的敏感期,在不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时,我一直认为婴儿把手放入口中是一个极不卫生的动作,而且容易养成幼儿吃手的*惯。但事实正好相反,首先,在这一时期,口是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万物的非常重要的器官。如果在口的敏感期时,没有让幼儿用嘴巴去探索一些事物,婴儿就不可能获得一些生活的经验;而且很多孩子的敏感期是有补偿期的,也就是如果在适宜的年龄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后会用更长的时间来补偿这一敏感期,还是以口的敏感期举例,有些大孩子有吃手的*惯大概就是源于此原因吧。

  像是我的一个同学,现在与我同岁,已经二十多了。睡觉的时候还是不自觉的吃手指,并且有咬指甲的*惯。我也曾多次跟他说过这个*惯非常不好,但他就是改不掉,老是不自觉的去咬手指甲,每次看他的手指都是参差不齐的。他妈妈跟他说,他小的时候,大人就是觉得咬手指头不卫生,只要一看到他把手放进嘴里就给他拿出来,甚至给他穿的小衣服的袖子都特别长,小手都是藏在衣袖里面,根本没有办法把小手放进手里。这样就阻碍了他用口去探索世界,使得这个敏感期没有好好度过,还形成了不好的性惯。

  在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我们应尽力帮助幼儿顺利度过敏感期,不要以安全等名义去阻碍他的发展,因为幼儿对于一些危险是有规避意识的。

  点评:口的敏感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传统观念上,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吃手“”是非常不卫生的,岂不知这严重剥夺了宝宝的发展需求,阻碍了宝宝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研究与实践不但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时,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观察一下新生的小宝宝的话,我们会发现,当TA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小手放进自己的口中的时候,TA的小脸上会呈现出多么动人的满足与喜悦的神色!

  让我们一起探讨孩子成长的秘密,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在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育儿课堂中听到的,当时老师用了三天的时间来解读这本书,刚听完那会感叹万分,因为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期间错过了很多敏感期。也因为自己的无知并没有让孩子很好的过渡敏感期。这本书买了很久却一直迟迟未开封,一部分原因是育儿课堂上听过,也有部分原因是自己认为孩子已经过了敏感期了,没必要看了。最*重读了这本书,书中有三个知识点让自己感触特别的深刻。

  第一点也是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第三阶段的执拗和不可逆性。在孩子小的时候吃东西时不小心掉地上,无论自己如何哄,拿一样的吃的也好,更有吸引力的.吃的也罢,哪怕拿出*时最爱吃的东西,都无法改变孩子就是要掉地上脏了的那一块食物的想法。多次把当时的自己气的够呛,只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犟的孩子。一点都不理解孩子其实是在经历秩序敏感期,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和原来一样,哪怕是掉地上的糖,再拿一块一样的对孩子来说也是不一样~

  第二点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讲着一个孩子在玩自己的尿,他的妈妈多次劝阻无效后,孩子的爸爸强行将孩子带离现场,而书中两个孩子却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一个是不管孩子,让他继续玩;一个是寻找孩子从来没见过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来阻止孩子玩尿。试想如果是我们,又会怎么做呢?我一定也会像案例中的爸爸或妈妈一样,想尽办法阻止他继续玩,不断的打扰他,如果还没有用也会使用强行拉走的办法。而书中却提到孩子在专心致志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常被无端打断,破坏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虽然自己的孩子没有出现过书中那样玩尿的情况,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在专注于一件事时没有被打扰过呢?我家孩子被打扰最典型的莫过于孩子小时候喂饭难,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父母总是会在孩子边玩时塞一口饭。因此孩子现在不够专注,和小时候专注被打断是有必然联系的。

  第三点是书中提到的攀爬敏感期,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还没走稳就喜欢乱爬乱窜的行为。我家大宝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觉得大宝是个胆子很小的孩子,看这本书时想起他曾经成长的经历,原来他曾经也有过大胆尝试与体验的经历,像爬床爬楼梯爬凳子,甚至是床的围拦也拦不住他攀爬。只要能爬的,他都会去尝试。但由于他是大宝,大家都很宠他,尤其是父母,生怕他摔着碰着,在孩子多次尝试各种攀爬时,自己总是会揪着一颗心,时不时大声呼唤小心。而父母的宠爱时常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慢慢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小了…

  已经错过的敏感期就是错过了,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过了可以恢复敏感期的年龄,但这本书还是解决了自己很多疑惑,理解了孩子现在的某些行为,知道了自己曾经在孩子成长中犯过的错误。自己努力读书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日后,希望自己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其它亲子教育类书籍,都不要忘了初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爱,给予孩子充足的爱,爱孩子就要先懂孩子~

  最*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孩子的敏感期,可以说我是知之甚少的。自从打开这本书,一直阅读到现在。以前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不解的事情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

  最开始看到的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和小朋友玩儿。对于那些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吃手,而且吃到手会感到很开心,吃不到会突然哭泣,这让我很不解。《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第一章就讲述了儿童口的敏感期,我明白原来儿童最初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第二章中儿童口腔的敏感期让我知道孩子喜欢将东西放到嘴里;孩子爱咬人;孩子把拳头放进嘴里这都是孩子在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从而用口来唤醒手,为孩子用手做准备。

  我有个三岁多的`侄子,他叫睿睿。记得一次,睿睿的妈妈没有告诉他妈妈要去洗澡了。等妈妈洗完澡,睿睿大哭并喊道:“妈妈再洗一次,妈妈再洗一次。”看到睿睿哭了,睿睿妈妈赶紧安慰,可是丝毫不见效。妈妈只好妥协答应再洗一次。可还是没用。睿睿哭得更凶了,我走过去告诉他:“妈妈已经洗过了,睿睿不知道妈妈洗澡了,如果希望妈妈要洗澡了告诉你,你可以告诉妈妈。”睿睿哭得撕心裂肺并大喊:“妈妈刚刚重新再洗一次,妈妈刚刚再重新洗一次。”睿睿边说边跺脚,看起来十分焦躁。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回家了。

  一直以来,我都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孩子为什么有时候这么倔强执拗,即使你和他说了原因,他也不理解,依然我行我素不罢休。直到我看到《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第三章儿童秩序的敏感期中找到了答案。睿睿当时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因此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那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感觉真好!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得不说它真的是以一种简单案例呈现的方式却是能直观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孩子的敏感期以及对案例的分析。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宝有着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而这本书就从四个孩子:畅畅、恒恒、缇缇、毛毛开启的敏感期观察之旅,也开始了我的收获之旅。

  我觉得我们**对于孩子的一些思维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用**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孩子在敏感期内的固执、蛮不讲理,老师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孙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还没跨进这个工作岗位时常挂在嘴边的,可是等到的真正的情况下,我们还能记得吗?这时的你是不是只有那句:不能对学生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才认为是真理。这时我依稀记得林剑萍老师在一次教研中也提到过爱和自由,林老师要我每天要抱抱每个宝贝并说“我爱你”,就像孙老师说的“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这件事会成为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后第一件要做的事。

  在这本书中我重点看了3-6岁一些案例,也为我先积累一些处理经验,有些幼儿执拗的`问题如恒恒一定要拿着影碟穿外套,这只是他怕光碟会被拿走而已,教师此时所要做的只是理解他,然后去变通,这只是幼儿对事物一种秩序的追求;幼儿的色彩敏感期,小班属于此阶段,她们喜欢乱涂乱画,尝试不同的新颜色,在以后的绘画中我就会对此有所了解,给幼儿提供形式、材料的绘画工具让其尝试;语言她们追求完美;她们在用手思考;人际关系也有敏感期等等,都有大量非常典型、鲜活的实例阐述和理论的,让我读后既有认识上的提升,又有实践上的指导。

  总之,这本书让身为教师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儿的世界,帮助了我了解幼儿,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下去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爱和自由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观念。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

  从2岁起孩子开始进入空间敏感期。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弹力球是幼儿最初的探索空间的最好的东西。仍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语言敏感期

  (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阅读敏感期

  (4.5~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惯。

  秩序敏感期

  (0~3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

  (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细微事物的敏感期

  (1.5~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6)

——儿童发展读书心得实用5份

  通过学*《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学*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指南》关注教师的操作性,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提出了合理期望。这样细致地深入,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依据。

  幼儿园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命运,是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基。就像盖房子一样,根基没有打好,盖的房子再漂亮,也不牢固。孩子也是这样。这段话让我感悟很深,让我知道幼儿园老师责任的重大,也让我感到很深的压力。自己的一切行为和语言,行事作风,都是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与发展的基础。《指南》将幼儿的学*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健康排在了首位。下面我来谈谈对于健康领域这一块的一些看法。

  这里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为幼儿点亮一盏健康之灯,无疑是为其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与学*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比如,让微笑、鼓励时刻伴随你和孩子,让彼此拥有信任与友谊;比如,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适时和孩子在操场上、草丛中、沙池里,一起尽情的嬉戏、玩耍、探究,既锻炼体魄,又增进感情……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就看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做。

  在细读健康领域环节,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的机会。所以,又那么一句话:能学会偷懒的`老师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有时候,我们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孩子总想帮她做好任何事。午睡起床,老师会三头六臂帮助每个孩子穿衣穿鞋;小朋友入厕洗手拿杯子,老师都会一把手抓,细致到位每个孩子拴好衣服;小朋友画画做作业玩区域,老师帮忙拿蜡笔发作业本收玩具·······看似老师非常称职,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学*的机会,阻拦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做老师,可以适当的学会偷懒,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与其帮助他做好每件事,不如教给他做的方法。或许,一开始孩子总是做不好,但老师一定要坚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能行《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又比如说3-4岁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知道保护眼睛,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5-6岁主动保护眼睛,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在教育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不用脏手揉眼睛,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生活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还有就是让我学到了不能给孩子提太多的问题,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问,明确的提出问题,让孩子能听懂你说的话。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孩子讲故事,经常和孩子看图书,我觉得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能和孩子们搞好关系。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的有用。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本学期,我学*了《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我细细地翻看、品读了一番,在阅读过程中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感觉它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我在工作中找到了方向,下面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

  《指南》,将幼儿的学*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详细、具体的给出了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我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提供了参考依据。

  《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它既可以帮助儿童与他人交流沟通,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因此,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一些书面语言。

  我对《指南》中新增“学*品质领域”有些感慨,《指南》中是这样表述的“学*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和发展的质量”,其实这就是一个学**惯的养成。作为一线的老师,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掌握知识情况等等;再看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行云流水的各个环节之余,总感觉,她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态度,学**惯的培养。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和孩子一起生活、学*时,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我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探索,成为生活、学*、游戏的主人。在学*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既然选择幼教,我就应该热爱这个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责任心。人生童年有几回,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沃土,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不要把**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我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和一颗童心,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

  有了《指南》为我指引方向,我就有了努力的目标。

  *期,结合培训班的作业要求与自身的工作需要,将《儿童发展》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一、教师要学会观察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运动、游戏中注意儿童发展,注重了幼儿的个性,但没有深层地科学地去观察。通过学*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赏、包容、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

  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教育活动目标的达到程度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要观察幼儿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鹰”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和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孩子发展的水*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材料,使教学活动目标性更强。

  二、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__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三、教师要学会参与和倾听

  “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例如:某教师要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师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说说话。她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她在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她并没有发现她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师,我不会”。很显然,老师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她所理解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参与、哪里需要她的参与,她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她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和倾听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倾听也比较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师、欢迎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操作,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四、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__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五、注意观察记录的客观有效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还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观察者。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学*《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学*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指南》关注教师的操作性,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提出了合理期望。这样细致地深入,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依据。

  幼儿园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命运,是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基。就像盖房子一样,根基没有打好,盖的房子再漂亮,也不牢固。孩子也是这样。这段话让我感悟很深,让我知道幼儿园老师责任的重大,也让我感到很深的压力。自己的一切行为和语言,行事作风,都是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与发展的基础。《指南》将幼儿的学*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健康排在了首位。下面我来谈谈对于健康领域这一块的一些看法。

  这里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为幼儿点亮一盏健康之灯,无疑是为其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与学*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比如,让微笑、鼓励时刻伴随你和孩子,让彼此拥有信任与友谊;比如,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适时和孩子在操场上、草丛中、沙池里,一起尽情的嬉戏、玩耍、探究,既锻炼体魄,又增进感情……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就看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做。

  在细读健康领域环节,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的机会。所以,又那么一句话:能学会偷懒的老师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有时候,我们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孩子总想帮她做好任何事。午睡起床,老师会三头六臂帮助每个孩子穿衣穿鞋;小朋友入厕洗手拿杯子,老师都会一把手抓,细致到位每个孩子拴好衣服;小朋友画画做作业玩区域,老师帮忙拿蜡笔发作业本收玩具·······看似老师非常称职,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学*的机会,阻拦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做老师,可以适当的学会偷懒,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与其帮助他做好每件事,不如教给他做的方法。或许,一开始孩子总是做不好,但老师一定要坚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能行《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又比如说3-4岁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知道保护眼睛,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5-6岁主动保护眼睛,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在教育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不用脏手揉眼睛,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生活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还有就是让我学到了不能给孩子提太多的问题,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问,明确的提出问题,让孩子能听懂你说的话。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孩子讲故事,经常和孩子看图书,我觉得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能和孩子们搞好关系。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的有用。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作者对于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时,其才能正真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作为教师的我们,特别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说,用我们的爱来教育孩子,能够使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

  一、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从学生出生到成长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长的爱与关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时没有感受到这一份就在身边的爱,班主任*时可以利用晨会和班会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爱,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父母的赞美,在赞美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因为有爱,有时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但是责备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了分辨对错;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表扬让学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因为有爱,有时老师会批评学生的错误,这批评让学生学会了知错就改;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后的快乐……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二、爱我们身边的人

  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有责任感、文明礼貌、宽容和尊重他人,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

  在冬季三项比赛前的准备阶段中,解萌二年级了还不会跳绳,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在边上帮助她练*跳绳,把自己在学跳绳时的经验和她分享。当解萌学会了跳绳后,其他的同学大声地告诉我“陶老师,解萌会跳绳啦,她能连起来跳二十多个了!”看到一群孩子在那里为她感到高兴,让我也十分地感动。解萌在在练*跳绳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帮助解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分享是多么地快乐,发自内心的关心帮助身边的人。把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能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新一代。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7)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优选【5】份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孩子的敏感期,可以说我是知之甚少的。自从打开这本书,一直阅读到现在。以前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不解的事情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

  最开始看到的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和小朋友玩儿。对于那些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吃手,而且吃到手会感到很开心,吃不到会突然哭泣,这让我很不解。《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第一章就讲述了儿童口的敏感期,我明白原来儿童最初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第二章中儿童口腔的敏感期让我知道孩子喜欢将东西放到嘴里;孩子爱咬人;孩子把拳头放进嘴里这都是孩子在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从而用口来唤醒手,为孩子用手做准备。

  我有个三岁多的侄子,他叫睿睿。记得一次,睿睿的妈妈没有告诉他妈妈要去洗澡了。等妈妈洗完澡,睿睿大哭并喊道:“妈妈再洗一次,妈妈再洗一次。”看到睿睿哭了,睿睿妈妈赶紧安慰,可是丝毫不见效。妈妈只好妥协答应再洗一次。可还是没用。睿睿哭得更凶了,我走过去告诉他:“妈妈已经洗过了,睿睿不知道妈妈洗澡了,如果希望妈妈要洗澡了告诉你,你可以告诉妈妈。”睿睿哭得撕心裂肺并大喊:“妈妈刚刚重新再洗一次,妈妈刚刚再重新洗一次。”睿睿边说边跺脚,看起来十分焦躁。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回家了。

  一直以来,我都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孩子为什么有时候这么倔强执拗,即使你和他说了原因,他也不理解,依然我行我素不罢休。直到我看到《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第三章儿童秩序的敏感期中找到了答案。睿睿当时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因此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那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感觉真好!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己。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的学*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他们总会有一些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让家长们为此懊恼,比如爬楼梯时专门走一些不*坦的地方、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或是开始崇拜偶像并内化喜欢的角色等等。而作为家长,也许我们会*惯用**的视野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殊不知孩子们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正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避免不了的敏感期。我一直对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倍感困惑,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当敏感期发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孩子的某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或是性格缺陷。比如我家孩子在某段时间内非常注重秩序感,家里的鞋子一定要摆放整齐,如果阻止他这种行为,他会表现地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过了那一段时间,这样强烈的秩序感就慢慢变弱消失了。因此,在我们观察到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要留意是不是某个敏感期到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行为。书中提到,如果孩子的许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到成年甚至老年。孩子就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人。

  那么我们要怎么来面对孩子们敏感期出现的这些行为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1、我们要尽可能的陪伴和观察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2、给孩子自由。比如给孩子买回家的玩具,我不会因为玩具被弄坏而批评他,会给予孩子拆玩具的自由,培养他自由探索并研究的精神。孩子有了自由,他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会产生专注,这样他才能把那项东西发展成他的天赋。

  懂得孩子心理固然好,但家长们也可能疲于工作不能很好地去学*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我想有一个秘诀和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好地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并和他们共同成长,那就是给予孩子宽厚和淳朴的爱,以及当困惑出现时,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一起去为难孩子。我想家长们做好了这两点,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孩子快乐就会健康地成长。

  本书深入的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生长的规律,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我根据此书对大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老二陈誉心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有一天和爸爸视频,她一看见他爸就喊:你好老公,老公我爱你!”当时的我很震惊,我一直对她爸爸的称呼都是爸爸的名字,我就对她说:“这是我老公”,她就跟我争执是我老公。后来我到街上碰到了消防车,她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个消防车”,我说:“那你爸爸挺好啊,那你爸爸帅不帅”她说:“我爸爸很帅,你老公很丑”。

  这表明她对性别、对自己、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等的、正常的、科学地和孩子交流。婚姻的敏感期,其实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世界的道德问题。当着孩子的面,我不会吝啬对她爸爸的爱,同时也会经常告诉她只有长大了她的老公才会出现。婚姻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四岁以后,有些在三岁多就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的表现是对自己父母的喜欢,孩子对男人或者对女人的首次理解是对自己爸爸妈妈的理解,所以婚姻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很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孩子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