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认识钟表》评课稿1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2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惯,提升学*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3

  上午在一四班听了老师的《钟表的认识》一课,对于一四班的孩子有很大的感触。整体一四班的孩子的听课的认真程度以及回答问题明亮的声音、清晰地思路令在做听课的老师折服。

  听了杨老师修改之后的课之后,感觉思路特别的顺畅。表现在:

  环节特别的清晰: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知半点;知识总结生活教育,这使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思路特别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比较明确,知识难点处理也比较得当,整体孩子知识掌握牢固,对钟表的认识比较到位。

  但是,觉得有一点在时间的分配上,觉得在前两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多,占据了23分钟的时间,而这节课的知识难点对于半点的认识,却花费了很少的时间,但是却因为孩子回答的比较全面到位,使得课堂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这点应该是注意的,就是重难点分配的时间要多一些。

《认识钟表》评课稿4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 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评课稿5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 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

《认识钟表》评课稿1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2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惯,提升学*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3

  上午在一四班听了老师的《钟表的认识》一课,对于一四班的孩子有很大的感触。整体一四班的孩子的听课的认真程度以及回答问题明亮的声音、清晰地思路令在做听课的老师折服。

  听了杨老师修改之后的课之后,感觉思路特别的顺畅。表现在:

  环节特别的清晰: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知半点;知识总结生活教育,这使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思路特别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比较明确,知识难点处理也比较得当,整体孩子知识掌握牢固,对钟表的认识比较到位。

  但是,觉得有一点在时间的分配上,觉得在前两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多,占据了23分钟的时间,而这节课的知识难点对于半点的认识,却花费了很少的时间,但是却因为孩子回答的比较全面到位,使得课堂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这点应该是注意的,就是重难点分配的时间要多一些。

《认识钟表》评课稿4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 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评课稿5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 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认识钟表》评课稿6篇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 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惯,提升学*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王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如猜谜语等情形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课堂中,王老师出示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9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摆时针、分针说时间练*,很好的把时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说一说身边的生活时间,效果明显。如出示升**8:00时钟、吃饭12:00时钟、踢球4:00时钟等练*设计,还有王老师设计摆时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时间,更加深了对时钟的理解。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认识小数》评课稿 (菁华5篇)

  今天,听了黄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一课。“认识小数”是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黄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黄老师在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小数,学会写小数,应用小数。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具体表现在:

  1、教学气氛比较和谐。课堂上比较有默契,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比较多,学生比较投入。

  2、教学过程比较*实,注重了知识的类比迁移。课堂上,老师尽量大胆地让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象学生自学例2后,采用了学生提问,学生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1的教学,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活味比较重。

  4、关注了学生的学*情感,适当渗透了数学文化。课堂上能大胆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

  5、练*设计形式多样,结合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密度也比较大。大部分的学生掌握较好。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黄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和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黄老师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了有关小数的信息,既能拉*师生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为下面进一步学*小数的意义做准备。这样的导入设计简单、快速、有趣,为探究核心内容留出宝贵时间,也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心,增强学*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的效率。

  分数与小数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意义,既“*均分”之下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在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过程中,分数是介于“*均分”与“小数”之间的媒介,要建立小数意义的表象,就要从“*均分”开始,把“*均分”的过程及结果用分数来表示,进而用小数来表示。

  但分数学好后已经有一段时间,学生有点遗忘,不利于新知学*。所以从分米和米中引出分数,再到小数的整个过程,需要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这里,黄放慢脚步,适时引导,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如: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0.1米。数学语言的梳理也可以使他们思路更清晰,对小数的含义理解更加“透”了。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今天上午听了陈老师《认识小数》这一节课,《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和初步了解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抢红包”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是充满生活的气息,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小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本来就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接触小数的机会,陈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课程资源。其次,陈老师也借助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在上出示米尺,给学生一些长度,比如说10厘米相当于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为米,小数表示为0.1米,从而把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

  2、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陈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了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写成0.1米,0.3米,0.7米的变化,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陈式,又促使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陈面的能力,全面发展。

  3、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整节课中,陈老师能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语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并让学生们时时给予掌声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交流*等积极,并叫学生用分数对教师的这节课进行评价,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学*的成功和愉悦。

  稍稍不足之处的是:在教学中有点“赶”的感觉,特别在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身高时,这个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教学环节中,学生已有了生活经验,可以重点放在总结小数各数位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认识小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了常见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学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设计时力求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并让生活素材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王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较为丰富,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货币单位为教学突破口,以学施教。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是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定,但教学时,并不能把这一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说理、比较中渐渐发现规律。而后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理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中,先告知学生把1元*均分成了10角,要取其中的一份用整数表示(1角),用分数表示(1/10元),这里把重点放在1/10元的含义上,让学生复*了分数的含义,再直接告诉1/10元可以用小数0.1元来表示,得出1元=1/10元=0.1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小数。然后直接找一个点,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出来,有用分数的,也有想到了小数的,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在这里都表示一个意思,都是把1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然后总结出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学*理论。

  三、疑惑:

  1、老师在教学小学的认识时,大都是以米尺引入,这里我们王老师由货币单位引入,对学生的小数的知识构建有没有影响?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货币的认识和接触比米尺要熟悉得多,如是从米尺入手,一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反而要生疏一些。

  2、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的度要如何把握?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小朋友们*时逛超市有购物经验,他们对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黄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内容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生活为场景,通过人民币、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黄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使同学们在具体实践中了解小数的含义。

  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现老师的自我介绍,学生都很善于观察,说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数,联系了生活,学生都很快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还有学生会读小数后,再次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读小数我也选择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小数,重视在具体情境下的表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人只,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促进学*的正迁移。

  二、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孩子的合作交流。

  在试读小数和归纳小数的读法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读多个小数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小数的读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学一米三分米为什么是1.3米时,也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学完例1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在通过同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感受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学会学*。这节课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他们很善于观察生活,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当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已有认知引导新知。课堂上把学*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探讨交流、讨论、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菁华5篇)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让学生自由发挥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惯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让学生自由发挥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让学生自由发挥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惯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圆的认识评课稿 (菁华5篇)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一、从游戏引入,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游戏,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肢体阅读图形开始,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图形,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最后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记得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动机。

  二、在自主学*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

  创造”的过程,把学*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做过课,形式也是异彩纷呈。

  它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特殊的*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我在欣赏品味孙老师做的这节课之余,思考和感受颇多:

  一、我们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性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这节课孙老师首先用甩动的小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从动态中感知圆;接着从身边的事物引入圆,体会圆,有利于概念的强化。

  二、如何处理好主动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孙老师在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中,从圆心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教师恰当地把握了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关系。首先,从圆规的针尖自然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获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其次,对“半径”的探究,充分相信学生,摒弃接受式的学*,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第一层次,直接让学生感知画出的圆有大有小,并且说明理由。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都能判断,但是对理由的表述不甚明确。正是在这样或正确或错误的表述、辨析中,学生对半径的概念由模糊变清晰,概括定义水到渠成。第二层次在课件展示画半径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半径永远画不完,体验的半径有无数条。然后联系定义中的“到圆上任意一点”来进一步验证半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概念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得出,更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联想、类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建构。在整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了恰当的探究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半径。” “在圆内还发现怎样的线段?”等几个主要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也突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全面参与学*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可见,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经验的重要性,才能设计好探究活动,实现有效的探究和互动。

  总之,从整个课堂可以看出孙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并从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活动。特别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有效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体现。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有效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很深。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打磨,听了这节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与特征。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周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学*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

  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惯。之后,通过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今天听了卫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下面就本课谈谈几点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1、以学生为本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概

  念,对于圆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课的引入就让回忆以前学过的*面图形,联系旧知,找一找生活中圆的图形。在新授中,卫老师让学生先自己徒手画一个圆,让孩子觉得画得不好,必须借助工具来完成,产生了学*的内需。然后教学用圆规来画圆,让学生通过这样操作、观察、尝试的活动来学*,加深对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让孩子自己自学,并请小老师来介绍下,非常适用高年级的学生,体现了自学——点导的教学模式。

  2、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小学生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通过直观体验区感悟。本课教学圆中

  的一些特征时,让学生用圆来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在组内讨论直径、半径的特点,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教师采用多媒体来演示,很直观的凸显这一知识点。

  不足的地方时觉得老师设计的一些练*过于基础话,可以设计一些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目来进行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正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实用十篇

  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觉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课堂语言,自己一点也不熟悉,听了杨老师的讲课,收获颇多。

  整堂课环节特别明确:认知钟表的两个针——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识半点;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重难点也比较清楚,但是或许有由于是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以及参与度不是很高。

  而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思考如下:

  我们*惯于在生活中说几点几点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是几时几时半,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改正,是需要总是改正还是需要随孩子随*时的说法,这点需要老师本身先要明确。

  其次,教授孩子的几点半的问题,这本身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在这个地方处理的时候感觉还是理解的不是很好,老师只是说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但是这个地方孩子没有感知,不知道到底怎样算是几点半,没有真正理解规律中的“走过几点就是几点半”的含义。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今天听了张雁斌老师的《认识钟表》一课,深受感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过生日引入,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练*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粘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

  4、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张老师还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显得乱而无序,应加强对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巧妙引导,以其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新型课堂。各环节的实行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2、由于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3、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4、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整体看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值得同仁学*。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惯,提升学*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杨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杨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杨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杨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杨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杨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①杨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进取探讨,总结规律,可是在实践练*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的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明白分针指向6,不明白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

  下课后,我及时的进行了反思,觉得自我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应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当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能够让第一节课就画的比较准确的同学用它们的方法,它们的语言来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

  设计富有层次的*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我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上午在一四班听了老师的《钟表的认识》一课,对于一四班的孩子有很大的感触。整体一四班的孩子的听课的认真程度以及回答问题明亮的声音、清晰地思路令在做听课的老师折服。

  听了杨老师修改之后的课之后,感觉思路特别的顺畅。表现在:

  环节特别的清晰: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知半点;知识总结生活教育,这使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思路特别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比较明确,知识难点处理也比较得当,整体孩子知识掌握牢固,对钟表的认识比较到位。

  但是,觉得有一点在时间的分配上,觉得在前两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多,占据了23分钟的时间,而这节课的知识难点对于半点的认识,却花费了很少的时间,但是却因为孩子回答的比较全面到位,使得课堂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这点应该是注意的,就是重难点分配的时间要多一些。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

  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晰区分,将直接影响钟面时刻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能力慢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认识。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