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美术评课稿(10)份

日期:

  美术评课稿 1

  教学反思:在上这节《画画叶子》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能用长短、粗细、曲直、疏密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叶脉、叶纹,课前我让学生们捡来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叶片。可是因为是一节写生课,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写生,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不知如何下笔。一年级的小朋友画的叶脉、叶纹要么是直直的、硬硬的,没有生机,要么是乱糟糟的一团麻,都没有在仔细观察叶子,只是想着怎么画就怎么画。为了降低难度,在画叶子外形时,我教孩子们采用了印外形的表现方法,使得学生很快就接受并印出了外形,大部分学生的作业构图达到了美观的效果,然而,也有小部分学生准备的叶子小,使画面空荡荡,我就鼓励他们重复多印画几片叶子,最终达到满意的画面效果。

  在讲解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叶脉、叶纹的技法难点时,我结合范画欣赏作示范,并选择一种表现方法在纸上画给学生看,学生的作业难度降低了,作业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让学生感到第一次写生的意外与惊喜,真正地做到了一次“与生物的共成长”。

  美术评课稿 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就孙老师讲的《前前后后》一课作简要的点评。本节课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惯,感受*大远小、前后遮挡的形式规律,学*表现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语言过渡自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下面我就结合孙老师的这节课,针对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谈一点个人看法:

  在这节课中,孙老师紧紧抓住本课的两个教学重点即前后遮挡法、*大远小法展开教学:

  首先利用一组透视感比较强的图片导课,接着出示一组水果静物引出水果的摆放有前有后,并突出前后遮挡,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即怎样表现这样一组有前有后的水果,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教师的直观演示总结出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并且要有意表现出前后遮挡。

  在接下来的解决*大远小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首先利用天空中的热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处的大远处的小,接着展示一组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来印证*大远小这一观点,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得到了*大远小的认知过程。

  在总结出前后遮挡、*大远小两个基本规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作业时,利用画一组热气球直观演示以及对一组作品的分析,告诉学生在作画时要有意识地利用前后遮挡、*大远小的规律完成作业,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带着这种意识去完成作业,从学生的作业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这一效果的取得与老师在上一环节教学重点的突出解决是分不开的。

  由孙老师的这节课,大家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示:在教学中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利用哪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去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去展开,教学重难点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学生也会水到渠成地完成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孙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孙老师的这节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相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阅历的增加,孙老师的课会有更好的进步。同时我也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的课也能越讲越好,谢谢大家!

  美术评课稿 3

  一、教学设计妙

  本节课根据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依次展开教学。在形态美这一环节中梁老师充分利用书中的范作,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摄影等的画种。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多样的鸟的表现手法。其次,在讲授动态美时,梁老师又巧妙地结合教具,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自主地发现鸟的各种动态,并在游戏中轻而易举掌握鸟的结构。

  二、学生范作妙

  如今的美术范画多数都是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把书本中学生作业编辑到课件中,今天,梁老师则是推开了黑板,几张用油画棒描绘的漂亮的范画跃然眼前,这一时刻,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激情完全被释放,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美声,纷纷评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而且深刻领悟到自己作业时的要求。

  三、书本使用妙

  “美术课需要用到美术书吗?”说实在的确让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很纠结。 多数的美术展示课几乎没有看到老师们使用本书,因为所有书本中的范作范画、名师赏析都放置在PPT中,真的没有必要。可反言之,书本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书更直观更亲切更有思考空间,所以,对于常态课而言使用书本这一环节还是必不可少,梁老师的这堂课几次重复使用书本,欣赏书中的作品来讲授贯穿知识还是让我们体会到书本的真正妙处。

  下面几点思索与老师们共勉

  1、在板书设计上不妨把课题写的高点,有更多空间展示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把‘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纳入到板书内容中。

  2、讲授鸟的动态这一环节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拼一拼、摆一摆,我想会更有效地拼贴出各种姿态的鸟。

  3、学生作业要求中可以加入鸟的生活环境,让作业更加丰富、饱满。

  在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这些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感受如下: 优点:

  1、课堂情景恰如其分的设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探究兴趣盎然,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耐心细致的指导,一步步诱发学生缜密的思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确实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的不再是死的知识,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是给学生一个思维方法,是“点金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如二实中黄秀芳老师所讲的《春天的畅想》,通过赏春、赞春、品春、画春四个环节来引领学生全方位的感受春天。以及二十四中刘丽蕴老师所授的《生命―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通过汶川地震及海地地震的真实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带入一个珍爱生命的现实生活中,然后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来体现不同画家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再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

  2、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都非常重要,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所学知识就轻松掌握了。如二十五中的董江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一直保持微笑,用鼓励、欣赏的眼神注视学生、用轻松愉悦、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整节课都使人感到使人很愉快,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能按老师的设计,一步步轻松的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动手制作、及学生自我展示等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作品产生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

  4、课堂环节设计由易到难,问题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学*斗志。

  5、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让学生多展示,多讲解,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表演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6、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评价不仅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促进组内同学的团结协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向心力。 需要改进和不足:

  1、受知识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参与并不是十分积极,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没有随着老师的设计去进行。

  2、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常常因为某些同学表达不清楚,其他同学听得索然无味,或是给课堂带来松散的现象。

  3、由于教师的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认为学生会的知识,常常一提而过,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因知识缺陷而听不懂,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这也正是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亮点。让学生感受生命,感受快乐,感受美术课堂的意义。

  美术评课稿 4

  老师执教的《漂亮的花边》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梅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梅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

  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

  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恐龙玩具是学生自带的、大量恐龙图片和恐龙资料则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

  其四,学生进行创作《漂亮的花边》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梅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互助互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将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团队即机灵小队、佳绩小队、拼搏小队和高峰小队,通过设计小组问答竞赛、画恐龙竞赛等环节四个小队之间互相竞争,组队内学生间互助互动,激发学*兴趣,提高学*效率。

  第二、抓住重难点,展开 “互助互动”。教师出示写实恐龙图片,请学生欣赏,教师引导思考:恐龙的身体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我该如何去表现它呢?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商讨后认为:用基本形去概括比较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画法指导(示范),巧妙解决了重难点。从表面看是学生帮老师解决了难题,实质是学生自己帮助了自己。

  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 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同一事物的表现也各不同,作业的设计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漂亮的花边》,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作业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三、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

  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另外,据我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她还对四年级学生对恐龙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学生是否喜欢用竞赛的形式上美术课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并进行过多次试教的锤炼,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四、教师素质良好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漂亮的花边》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组织小组活动时,小组人数太多,很容易乱,如果是*时上课,纪律能否控制?

  2、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要把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如何把学*的自**更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教学生学会学*,努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3、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

  本课中的小主持人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劲儿和非凡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令人啧啧称赞,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让他既做我们的主持人又不失去自己宝贵的美术课学*锻炼机会? 总之,老师执教的《漂亮的花边》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中解脱出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由于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漂亮的花边》 一课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美术评课稿 5

  听课之后,感受甚多,并不只是因为第一次亲身体验新课程标准授课评比赛,而是真切地认为课之形式、课之内容本身有其特别感人之处。为此次活动写感,心中开始压抑不住兴奋之感,泛起无数涟漪,感慨实在太多太多,不是三言两语的轻描淡写,也不是用草率的语言随意概括。试着回想那时那景,细心品味课中情趣——或*或远、或深或浅、隐约可见,可谓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虽然每节课的时间定为40分钟,但似乎为一场华丽、脱俗的音乐剧,剧中人物姿态万千,剧中情节跌荡起伏,使人思绪无限。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课内有情”是课程本身带有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又延续给了每个听课人,通过这种情怀的传导,与学生内心情感相互交流,产生了意味深远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则使人难以忘却。“情中有趣”则是美术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不断延伸到学*活动中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此次课程评比体现了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多样性,打破了以往教师评价的方式,选择了以学生自主评价作品的教学方式,也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为新美术课程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注意保留传统优秀文化,给新美术课程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美术评课稿 6

  这堂由李建华老师执教的《苍松翠柏——山石画法》是湘美教材第八册中的第二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领域,整节课从总体上看,执教老师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首先,李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惯,感受中国画——山石画法特有的笔情墨趣,学*表现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李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回顾知识,说一说: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树的画法",让学生说出画树的方法,由此引导点明本节课内容.

  二、重点知识,读一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讲解山石画法,教师通过让学生齐读书上的"山石画法",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山石的画法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三、欣赏范作,试一试:通过展示示范作品,让学生了解山石画的各种皴法,并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参与演示——试一试加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山石画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四、重点演示,学一学:通过再次演示,指出学生尝试时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进行练*.

  五、展示作业,评一评:通过展示讲评作业,使课堂达到高潮,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课堂上,李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李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大胆参与演示,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独有魅力,身心得到舒展,同时,他们作品得到了展示,这极大鼓舞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

  二.有效互动,让课堂充盈、灵动

  本课是一节知识和技能性很强的课,内容较为枯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李老师充分实施了"互动"这一方式.第一、通过让学生讲述"**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使学生生动了解"把石看作天地之骨"的内涵,并且由于是学生自己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第二、根据重难点"互动",教师出示不同皴法的山石范画,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皴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加皴?通过"互动".由学生上前演示皴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再进行画法指导示范,巧妙解决了重难点。第三、结合评价"互助互动",在评价时,同伴之间借鉴学*,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新课改非常强调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将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

  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李老师在讲授绘画技巧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并通过提问题答问题,让学生思考,逐渐引导学生获得绘画方法,了解有关注意事项.李老师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她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此外,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显示了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赏析《苍松翠柏——山石画法》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节课重点讲解“皴法”,但在学生练*时,对如何起笔勾出山石轮廓,较为迟疑,我认为教师在画石起手、组合等方法应讲解一下,降低学生难度。

  2、学生参与面较小,虽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了“互动”教学,但参与面较小,只有个别同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小组比赛等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入竞争意识提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虽然,本节课存在着若干缺憾,但总的来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中解脱出来,使我们深切的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美术评课稿 7

  《点的运笔和组字规律》、《四合院》、《篆书》还有《京剧脸谱》这几节,是我最喜欢的课。《让色彩动起来》,堪称“雕刻课”,这是一节手工课,从老师的范作、准备的课件和其它材料用具,均可看出老师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是啊,美术课的特殊性使得老师们在上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省一等奖的优质课,大家可想而知,老师要辛苦成什么样。课前,老师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例如:师生做手工的材料、工具等,一点一滴都需要老师去寻找、揣摩。老师在作品展示的环节,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明艳的色彩、闪烁的灯光真是让人感叹:做一位美术教师真的不容易。再走*些看这些作品:片片精心剪制的五颜六色的逼真的枫叶,细致精美的立体的折纸粘贴。这一切的一切不知花费了老师多少时间和精力。让我佩服的还有老师那超温柔的亲和力和那甜美的嗓音以及那沉稳大方的教态。总之,这节课虽有“秀”的成分,但在课运行的时候老师一定付出了很多很多,也不愧一节好课,我给她点个赞!

  再说《点的运笔和组字规律》这节课。这位老师特逗,他言语幽默诙谐风趣,他把笔画中的点称作是笔画的眼睛,点的两头称作眼角,点的中间被称作眼球。讲解的过程中播放的一眨一眨的动画大眼睛也足够能吸引学生。老师的课堂真是鲜招不断,他把每个*字的软笔写法和硬笔写法分别称作这个字的前世和今生,这样软硬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对书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可加深学生对*字的结构记忆。在讲点的组字规律时,儿歌的编创也非常有新意:像点竖永远找直线,点下有横半悬空,两点对齐下点提,三点四点藕丝连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益于学生记忆牢固并可激发学生学*书法的兴趣。真是艺高人胆大,老师在用毛笔板书和他示范的过程中均可看出老师深厚扎实的书**底。我佩服!

  《篆书》一课,知识储备量特别大,通过听这节课,我了解了篆书的特点: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字体整齐大小统一,书写缓慢。还知道了篆书的运笔:中锋运笔圆起圆收,提笔运转粗细一致,弧画运笔搭接无痕。还有篆书的结构:对称中有长短,均衡中求参差。,体势上互补救。

  另外,高中的几节课更是精彩:《四合院》《京剧脸谱》等课,共同的特点是知识点特别多,我想老师课前肯定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筹集资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时的积累。虽然没记住但我鼓掌。

  看着老师们精彩的表现,听着他们思如泉涌、有条不紊地侃侃而谈,我就像听着一段段精妙绝伦的故事沉浸其中。此时,顿觉自己知道的太少,甚至后悔那些被我浪费掉的大块时光。时间真心的不等人啊。唉!反正后悔也没什么用,只是*添许多烦扰,搞得自己不开心,真的没必要。人要快乐地活,高兴地进步。现在我只是悄悄地想着,抓紧之后的所有时光充实自己,让自己也丰富起来。

  美术评课稿 8

  美术教学,于我来说,是个门外汉。上个星期,有幸听了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美术上册中的《虫虫大聚会》一课 。昆虫是学生在自然界最常见的生物。学生对昆虫的品种、形态也都较为熟悉。用纸工创作在以前的教材中也学到过。但本课强调了用合、剪、添三类技法进行昆虫的制作。

  对学生来来说熟悉的事物却未必容易表达,所以,在新课一开始,吴老师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跟昆虫有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欣赏昆虫的有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样子,颜色和特点。接着吴老师让学生看看昆虫在画家的笔下是什么样子的?吴老师通过展现形态万千的昆虫实例,让学生感应,认知,培育了学生的欣赏能力,空间思维概念和求异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认知乐趣,从而让更多的昆虫的形象映入学生的脑海,有利于他们进行昆虫的制作。

  在新授部分,吴老师从制作完成的昆虫展现、让学生通过欣赏七星瓢虫,观察它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向大家介绍。在学生一下子说不清楚时,甚至让学生拆开来看一下。然后依次介绍蜗牛、蝴蝶和甲虫的做法。这样的介绍条理清晰,并且加强了学生研究的乐趣。

  为了让昆虫的制作变得简单,吴老师还让学生上台演示,她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头,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把这张纸变成毛毛虫?当学生想出用合叠的方法之后,接着问:这样的形状还适合作什么?教师在学生演示折纸法的过程中,巧妙的发现学生在具体制作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并加以强调,提醒,指导学生把握合、剪、添的基本要求。

  接下去就是学生用合叠法,并用添画、拼贴等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昆虫。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整堂课学生反应热烈,学*积极性很高。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这是一节比较正规,成功的美术课。但如果,老师在让学生自己制作昆虫的时候,能投影出自己已经制作好的昆虫折纸成品,或许学生自己制作昆虫折纸的难度还会降低一些。

  美术评课稿 9

  《信封纸偶》一课教学为综合学*活动。从学生主体出发,拓展想象空间,运用,进行创造,让学生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去感受、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我最大的感受是: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体验、思考、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改变过去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验,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用美术语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课堂上也能得到阵阵掌声和笑声。制作、评说时由于没有局限,可以说作品的优缺点,也可以根据作品的形式来讲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同学之间也有互相辨认等激励的场面。显然学生学得轻松又所得。

  3、通过剪剪、拼拼、贴贴、画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发挥了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从观察力的培养“猜一猜纸偶是用什么制作成的?”从概括能力的培养“你能说说雄狮纸偶的制作过程吗?”从创造力的培养“从哪些方面来设计,能使纸偶制作的更巧妙、精美?”等等问题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努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找到学*的答案,并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积极思索,寻找方法,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美术评课稿 10

  教学成功之处:

  高老师执教的《变形美术字的设计》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高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高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艺术字、广告字是学生自带的、大量字画来自学生生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四,学生进行创作《变形美术字的设计》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2、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生、师生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3、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高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教学不足之处:

  在赏评《变形美术字的设计》的同时,我们也有以下思考: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要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如何把学*的自**更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教学生学会学*,努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改进教学的建议:

  通过这堂课教学活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以后应当多上公开课,经常和老师们一起交流评课,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阅读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1)

——美术课评课稿实用10份

  美术课评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羊毫街小学美术老师,田卫红,接下来由我对董建丽老师讲的《彩云衣》第二课时评课,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董老师执教的《彩云衣》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自己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其二,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环境和氛围。学生在愉快学*的环境中自然有序的学*和操练,不断的提升学*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情境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尝试,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1,、课前准备充分,课具齐全,课件精美,多媒体使用合理。例如在演示课件“服装变—变—变”的游戏时,学生在观察、游戏中轻松认识到,改变服装的某个部位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服装,这一设计非常直观生动。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董老师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的研究了教材,并进行了多次试教的锤炼。

  3、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

  三、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师素养,扎实的基本功。

  1教师优美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激发了孩子们创新的灵感,彰显了人格魅力,课堂具有向心力,凝聚力。

  2课题中教师能及时、准确、生动地评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热情,起到了激励和引领的效果。

  3板书设计充分显示了美术学科的特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感受到了“美术”功能独有的魅力。

  四、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1抓重点、难点,展开“互助互动”。教师出示自制 “二方连续花边”教具,四人小组讨论并由一小组代表说出四条花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其他学生补充。在互助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2结合作业“互助互动”。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分工,一人画上衣,一人画裤子或裙子,这就要求两人协商互动,分工合作。减轻了学*负担,促进了共同发展。

  3结合评价“互助互动”。在成果展示时学生说出创作意图,采用了小组评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同时,老师颁发“小奖状”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热情,鼓舞了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课上交流与全班共同学*,我们看到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交流时能做到认真倾听,自信表达,教师则在小组汇报展示时补充并适机对重点加以强调板书。提示学生具体明确,设计这样的学*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合作学*的实效性,而且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创新意识、团结合作的能力。

  同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评课中,由于我们的水*有限,一定有值得推敲和改进之处。以上只是我粗浅的感受,不足之处也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指正,并恳请大家就本堂课留下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

  美术课评课稿 2

  星期五,我区全体美术教师到八十一中学去听课教研。听了毛老师的课《吉祥图案》,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驾御。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课堂上毛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令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毛老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毛教师声情并茂,极富有吸引力,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不再是单一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顾及到每位学生对美术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中获取自信。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和研究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毛老师的课对我产生了新的启发,同时在课堂上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次的听课学*,对比反思自己*时的教学,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毛老师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导入环节,毛老师用师生之间互相送祝福的方式,给整堂课营造出其乐融融非常祥和的温馨气氛,并在之后的授课环节以及小组展示的环节,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美术课评课稿 3

  一、评价方式单一化

  笔者就组织美术教学评价环节与我园教师进行过交流:

  问:你一般采用哪些方式进行评价?

  师一: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评价。

  师二:本来美术活动用的时间就长,根本就来不及评价。

  师三:基本上就是让幼儿说说“喜欢哪幅画”,或者让幼儿说说“哪幅画好看”,让幼儿上前来指一指。

  在与我交流过这个问题的老师中,这三种回答比较集中。回答“不知道的”占了绝大多数,日常美术教学中不评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少数注意到这个问题的老师也只是采用传统的第三位老师说的方法走走形式,就算评价过了。

  建议:尝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引导幼儿体验美术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从而培养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代币奖励法。以幼儿熟悉的“笑脸娃娃”、“红苹果”、“红片片”等作为代币刺激物,让幼儿把这些奖品送给自己喜欢的作品,再以奖品的数量多少为依据,选出孩子喜欢的作品,欣赏作品的美。(二)音乐融合法。许多成功的美术活动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可以在轻柔的音乐中让孩子和作品一起翩翩起舞,既陶冶了情操,又体验到了成功的美好感受。如,幼儿在装饰完美丽的斗笠后,可以放着《采茶舞曲》,戴着斗笠,学一学婀娜多姿的采茶姑娘,孩子会很兴奋,很投入,很自然表演。(三)展开想象法。作品完成后,孩子的思绪还沉浸在创作的想象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幼儿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如在画完美丽的花瓣雨后,让孩子欣赏花瓣雨,说说花瓣雨还像什么,如果你在这么美的花瓣雨中还想做什么,把孩子带入唯美的境界,更深刻的体验自然的美。评价的方式很多,选择适合内容的评价,让孩子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让他们乘着自由的翅膀在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翱翔就好。

  二、评价标准单维化

  请看小班美术活动《可爱的蔬菜宝宝》评价环节实录:

  师:白菜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一:不好。白菜的根没有涂。

  生二:不好。颜色涂到了黑线外面。

  师:茄子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涂到外面去了。

  师:小朋友们要注意,下次涂色不能涂到黑线的外面去。

  这是我园评价组的老师在最初的课堂研究活动中的一次实录,同样的场景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比比皆是。简短的对话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师生的一问一答,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评价就是评涂色吗?涂色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孩子的评价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孩子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吗?孩子的真实想法又会是什么呢?

  建议:由于3-6岁幼儿的思维水*、认知水*都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评价的标准也不应该是单维的,不应该让这么小的孩子就学会用固定的条条框框去评判一幅美术作品的好坏。

  当前许多教师在潜意识中还是把美术教学活动看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的认知活动,表现出重结果(作品)轻过程评价的取向依然存在,教师个人的审美情趣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审美情感的培养和审美经验的获得。

  评价一幅作品,除了技能上包括构思、造型、材料运用、表现、涂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评价上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持久性、自信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亟待更新教育观念,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审美教育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以实现美术教育和儿童的完美和谐发展。

  三、评价语言宽泛化

  在对我园和其他美术活动的观摩中,笔者发现在通常的评价环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哇,你是第一名!”、“你(们)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他(自己)!”“宝贝真棒!”似乎除此之外,老师的语言已经枯竭。

  建议:教师评价语言的简单化,一方面可能是思想上对评价环节的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己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缺少研究,的确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能摆摆样子走走过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了得到教师和父母的认可而去学*,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所以说,教师评价的激励性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喜欢**的表扬,这样有助于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给予具体的、启迪性的鼓励和建议。特别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应该把兴趣、情感和操作体验作为评价的重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操作体验和审美感受。

  美术活动“为人而教”,而非“为教而教。”丰子恺在《儿童画》一文中提到,对儿童的美术活动要“培植美术心”与“涵养兴趣”。评价环节在美术活动中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的功能不能小觑,不该忽视。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对材料掌控的快乐,对探索、尝试的兴趣、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对知识的渴求等都会成为他们终生有益的经验。

  美术课评课稿 4

  观摩了由孙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落叶》一课。从整体上看,是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本课属于“设计,运用”领域的课业类型,却表达了呈现出了很庞大的信息量。综合性强,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生双方关系融洽、和谐,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课堂中有一些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和记忆,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那些邻人记忆犹新的瞬间。

  (一)丰富的信息资源,打开学生视野之窗。

  1、落叶的不同外形的图案欣赏。

  2、秋天的落叶景色欣赏。

  3、落叶型书签作品欣赏。

  4、叶型书签的制作方法、步骤的观察与欣赏。

  5、汶川大地震资料的图片欣赏、升华情感。

  6、各种媒材制作的书签欣析。

  (评价:孙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打造了超强的信息容量,旨在扩大学生的视觉储备,这一作法非常必要,因为观察、欣赏、发现是美术课堂学*新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清晰的演示法教学,帮助学生找到方法之匙。

  (1)选择有美丽图案的图片(如挂历、明信片、贺卡……)。

  (2)勾勒叶子外形,写祝福语。

  (3)剪出打孔,系绳。

  (评价:演示法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制作方法的金钥匙,突破难点教学,易于掌握,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参与,降低学*难度,激发兴趣的必要教学方法,利于融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三)白鸽送祝福,为学生搭建作品展示的舞台。

  精美、大气的白鸽板书,为学生们的叶型书签作品提供展示的*台,为汶川大地震的人民送去诚挚的祝福。

  (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精美、美观、有美好愿望的展示作品的舞台,还刺激学生创造美的书签作品的热情,从欣赏美、表现美到创造美的自然升华,随时随地为学生创设美的学*氛围为享受美创造条件)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的教与学纵然有许多的可取之处,但还有改进的必要。如:

  (一)课改中“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宗旨,旨在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实践,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与帮助者,教学设计应认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紧紧抓抓学*兴趣和创作热情,让学生保持一种浓厚的学*兴趣,因此,课堂导入尤其关键。欣赏秋天落叶风景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改为为汶川大地震中幸存者中看读中的人送上制作的书签,表达祝福,用情感熏陶,任务驱动,点燃学生的学*热情与兴趣可好。

  (二)课改倡导学生的学*方式应从传统的接受型学*向自主、探究型学*方式转变。本课中教师使用的多是谈话式的启发、发现、演示、传授型教法,学生的学*状态较*稳,多为一问一答式,教法比学法多样,演示过程较长,消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制作的方法。如教师在示范方法(二)时不作示范,而是改为小组合作探究式学法,让更多的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探索、联想,寻找的状态,更能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的学法也会多样化。课堂的动静会更有节奏,富于变化。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亮点十分突出,课堂优美而结实,如果能结合课标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会更妙。总之“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美术课评课稿 5

  王晓波老师执教的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王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王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王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第一,组队内学生间互助互动,激发学*兴趣,提高学*效率。第二、抓住重难点,展开 “互助互动”。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欣赏,教师引导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画法指导(示范),巧妙解决了重难点。从表面看是学生帮老师解决了难题,实质是学生自己帮助了自己。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同一事物的表现也各不同,作业的设计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作业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三、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另外,据我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她还对二年级学生对包装纸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学生是否喜欢用竞赛的形式上美术课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并进行过多次试教的锤炼。

  四、教师素质良好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要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如何把学*的自**更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教学生学会学*,努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2、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 总之,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中解脱出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由于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美术课评课稿 6

  经过三天的听课,获益匪浅。感觉这一次的优质课评选的教师的授课无论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课堂互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以前的这类评比活动也参加过,但多数情况都是就是那么几个教师让人感到特别优秀,其他的都相对比较*常。而这次正好相反。

  三天的观摩时间很短,听完整个课程,仍觉意犹未尽。下面就观摩的过程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本次评比讲授的课程全部为山东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及其他选修教材内容。我校现在使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二者有一定的差别,编写的角度不是一样的。这给听课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受。一定程度上窥探了鲁美版的教材全貌。

  2、参加评比的教师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上都比较有创意,课件制作较为精美,音乐课件的大量使用使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更加良好。

  下面就几个案例谈一下听评课感受:

  案例一:xxxx年5月19日胶州实验中学倪丽娟利津二中

  课程《中国民间美术》

  课:常规导入,使用电脑课件。用喜庆的音乐突出年节的热闹,烘托节日气氛,学生联想音乐所能代表的现实环境。通过音乐导入红红火火的民间美术作品。学生阅读教材,找到什么是民间美术并回答。

  评:音乐和美术合称为艺术,可见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用喜庆音乐的形式导入民间美术,恰到好处。喜庆的音乐容易使人联想到春节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这一传统节日又是由很多民俗活动构成的,民俗活动恰好是民间美术样式的载体。如:春联、门神、挂笺、窗花、年画等等。学生通过音乐很容易想到这些美术样式。整体导入富于联想、贴*生活。

  课: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界定,同学们试着发现一下我们自己身边都有哪些民间美术样式。学生回答(积极踊跃)

  评: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授课的最根本任务,不能空讲,要结合生活才能使知识在学生心里融会贯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美术样式,也是对于美术的定义的一个巩固。

  课:观看视频图像,展示各种样式的美术作品。然后观察同学们手中的民间美术作品,主要是观察色彩和造型两个方面,讨论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寓意性和象征性。

  评:课前教师发给同学们已经准备好的民间美术物件教具风筝、布老虎、年画、泥玩具等。然后利用多媒体表现作品。学生不但能从多媒体中观看到民间美术作品,更能从手中拿到的作品中亲身体验到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特征。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效果不只停留在表象上,更能深入内心。

  课: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共有4名同学回答了手中的作品)。学生分析的不错(感觉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不错,这也是倪老师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引导着逐步深入分析。

  评:分析的过程更要注重启发式的引导方法,少一点直接性的引导。(如布老虎的象征性意义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可以试着让学生从整体观察色彩,再从老虎本身代表的含义上入手,比引导学生说“布老虎身上的大红和黄色是不是很鲜艳”要好一点。

  课:播放教师亲身参与的年画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运用图片手段展示民间美术作品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作简要分析,总结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评:立意新颖,教师亲身体验的视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适时的总结起到了趁热打铁的作用。

  课:教师出示现场的一些较大的民间美术作品,学生观看并讨论分析。扩展练*:1、山东省有哪些民间美术样式?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福娃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学生回答较为不错)

  评:课堂练*必不可少,主要起到知识巩固、总结的作用。练*的关键是选题内容。这两道题选题合理,贴*生活。山东省的民间美术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民间美术样式。如:高密剪纸、胶州面塑、枣庄泥人、莱西葫芦雕刻、杨家阜年画、潍坊风筝等等。奥运福娃选题更趋时代性,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的样式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的。

  课程总评:倪丽娟老师的课程设计整体比较好,没有出现前后时间段不协调的现象,是一节十分生动的互动型的课程。开始用喜庆音乐导入课程,让学生以一个比较热情的节奏不如课堂教学,这时也个十分成功的环节。学生互动的较为成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整节课轻松愉快,也为老师更好地发挥创造了条件。学生中个别同学对民间美术的熟知也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师采用多媒体、挂件和实体物品综合的授课方式不但

  是学生能够看得到,更能摸得着,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两名同学精彩的回答,倪老师即兴送学生的民间美术作品使师生互动气氛达到了高潮。贴*生活的问题设计也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回答山东地区有关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福娃问题更是贴*时代特征,更是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

  倪老师的这节课使整个评比课中的开头课,之前没有可以参考的,但听完她后面的课之后,我们几个人研究了一下,觉得他的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评比继续进行中,好的课程频频出现。张焕玉老师的可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耳目一新。

  张焕玉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张老师的课虽然是让人感到沉重的青铜器,但整个课程的气氛却是十分轻松的。*淡无奇的内容在张老师的课堂中经过创造呈现出另外一种形式。他把课本知识经过揉和、整理、拓展分成三大部分,并且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讲解历史、评说历史,即“识厅”、“赏厅”、“评厅”。三个“厅”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行的。采用导游的形式,比较新颖别致,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课件制作较为新颖,切换时清脆的金属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了同学们对青铜器的印象。

  课:进入“识厅”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青铜器”,图片示例分别列出青铜器的不同的种类样式,并分析各种不同形式的青铜器的主要功用。及各种不同种类青铜器具上的纹样:夔龙纹、饕餮纹、窃曲纹等。根据所认识的不同的樽、爵、鼎、簋等,给出一个图片示例,进入“考考你”环节。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内容,分析展示的图片。

  评:生动的语言描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构成了本课成功的开始。基础性知识铺垫的“识厅”让学生了解到青铜器的真实面貌。而在其后巩固性的练*使同学们加深了对青铜器的认识。

  课:导游继续前行。观察了第一部分的“识厅”后,进入第二展厅“赏厅”。这里主要展示的是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从夏朝到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历程是不尽相同的,每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无论从体积、重量、造型、纹样、用途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总结各自特点并对整个观赏过程进行点评。

  评:课程讲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一半了,张老师从不同的时期着眼于青铜器的不同特点。用图示的方法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接受不易混乱。采用表格对比的手法使每个时期的各自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夏代时期青铜器体积小、重量轻,到商代变得大了一些,西周时期体积更加庞大造型更加规范。等到了春秋时期,体积又再度变小,重量变轻,造型更趋于文明,纹样多是朴实自然的,而且铭文较多。

  课:由“赏厅”出来,进入最后一个展厅“评厅”。评厅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能运用“识厅”和“赏厅”的知识来评价青铜器具。观看两件青铜器作品。一个是尊,一个是鼎。从名称、用途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本环节张老师采用的是挑战的形式进行的,有点类似电视里的“想挑战吗?”,名称就叫“挑战解说员”。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整个课程进行质的飞跃的过程,学生由刚才的赏过渡到了现在的评。分组的解说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到前台的解说,锻炼了学生开放的性格,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课: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出期望。在总结本课内容的同时进而提出了保护文物的方法,使学生意识的保护文物应从自身做起。

  评:本节内容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期望,属扩展内容,不过正是这个扩展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重视育人的观念。

  整体评价: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的张焕玉老师的课程设置合理紧凑,实用性较强,可见整体声音效果很好。三个展厅的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带着好奇去听课。尤其是“挑战解说员”环节更是把课程带到了高潮。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而又活泼。

  随着观摩的继续,许多好的课程都陆续的浮出水面。xxxx年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济宁市第一中学的万璐璐老师的课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xxxx年5月20日上午第一节,我们在胶州三中听取了万老师的优质课《中西古典园林》。

  课:课件采用了图片和视频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中西古典园林。课程首先从欣赏园林的视频开始,然后进入课题中西古典园林,学生参照教材,读出园林定义,教师借园林的繁体“园”字讲园林构成。

  评:繁体“园”字解释园林可谓新颖独到,颇具创意。激发学生学*园林的兴趣。课:园林的欣赏方法——三心二意法。“三心”即“清心”“文心”“镜心”,“二意”即“画意”“意境”。导入本课,诠释园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和园林面对面。

  评:听了万璐璐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流畅的语言表达、完美的语言组织,是本课的授课过程好似一只欢快的乐曲。视频资料的导入,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欣赏园林如身临其境。

  课:对比中西园林。西方的园林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秩序美、人工驯服自然的美感。学生在中戏对比中发现不同,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不同的美的文化差异。列举了四时的园林美景,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园林。

  评:如诗如画的园林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课件中的音乐更是沁人心神。合理的音乐设置会让同学们的学*效果更佳良好。随堂的小练*、提问也起到了知识巩固的作用。学生气氛活跃,回答积极踊跃。

  课:播放苏州园林的短片《忆江南》,从色彩、意境上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提出分类赏析法:框景、借景、分景、移景。对比中西园林艺术,作总结性分析。最后用真实的本地园林(胶州市)景观解说结论。

  评:条理清晰的分类方法,使课程脉络更为清晰。借用实际的胶州本地园林景观,使学生更容易赏析。课后的作业也是很有针对性的实践性问题:拍摄依稀本地的园林景观。让学生在详细了解园林之后再去和园林面对面,更能加深理解。

  总体评析:万璐璐老师的课程听下来,似行云流水,非常流畅,课堂节奏把握的很好,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的互动性也还可以。语言组织和表达精彩,可见优美动人,是本节课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但有一点需要提的是:中西园林中不应把日本园林(枯山水)算作中西园林以内的,可以算作补充教学资料。

  短短的几天观摩的时间结束了,仍觉意犹未尽。百花齐放的省优质课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学到了太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处理课堂事件的手法、对待学生互动的方式等。同时由于本次使用的是鲁美版的教材,也更丰富了我的美术鉴赏知识。纵观整个优质课评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教师的语言组织是整个授课的中心灵魂部分。通过这次胶州之行,我学到了很多: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更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班级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可千篇一律。

  2、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组织。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之外,教师的语言和课程组织结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很多优秀的理论型课程也正是从学生的实际环境入手,引导启发。如胜利十中的潘志杰老师的《中西古典园林》利用胶州本地的园林景观引入新课。蓬莱一中的陈湘怡老师的《中西神像雕刻》采用宗教引入的方法等。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创新。本次优质课的课件制作可谓精美。许多老师不但有图片文字,而且都插播视频资料,从全方位进行视觉教学。万璐璐老师的《中西古典园林》精彩的视频片段引人入胜。倪丽娟老师的*亲身体验的视频更是拉*了和学生的距离。枣庄40中学的孙云山老师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凡尔赛宫》,更是用视频恢复了圆明园的原貌,使学生更能感受中国文化建筑的恢宏壮阔。

  4、实物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也更为频繁。实物课件以其“百闻不如一见”“看见不如摸到”的效果,对教学效果的加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张焕玉老师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使用的战国编钟模型,孙云山老师的“斗拱”模型等。

  5、课程设计要更注重实效性,结合具体实际。不要只讲空空的理论,更要教会学生处理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知识发挥作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6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至关重要。一节好的课程要求语言组织合理,语气流畅。这就要求要练好普通话,多读书。这样才能在授课时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

  7学生心理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如授课的导入要抓住学生年龄的特征,分析其爱好,偏向,投其所好,才能做其他的课题,所以学生的心理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8、踏实备课是一堂课的基础因素。只有备好课、备精课,才能上好课、出精品课。备课要不只停留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内,更应广泛涉猎,凡是和本课有关的知识都要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

  还有很多的感悟,自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求证,不断融汇。这一系列的获益对我今后的教学活动将产生很大的触动。为我的教学起到了强大的辅助作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促进教学能力的进步这才是我所希望的,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我会努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自强不息!

  美术课评课稿 7

  看了这段教学视频,让我对何老师的精彩教学非常敬佩,也让我对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了很多想法和反思。相对于过于花俏的美术课,这节课时朴实的,是注重实效的,它实实在在的锻炼了孩子们的美术技能,培养和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美术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首先要弄清楚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不是培养画家,不是培养特长生,不是美术专业的考前培训,而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中关于美的素养的一门学科。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这个目的被细分成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型,,被分为一个个小的教学目标贯穿在不同年级段的美术课中。

  基于以上因素,授课者在备课中,要想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本节课,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树好这个靶子,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放矢,删繁就简,紧扣教学目标和主题。

  美术课如何教?

  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下来要思考解决的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俗话说,教无定法,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我认为最好选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去除掉花俏的摆设环节,回归到简单、实用、快乐的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调动孩子的学*兴趣,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孩子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一般来说,好的作品欣赏、好的导入、或者是教师的高效示范展示,都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教学中,紧扣美术的本体,一定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术”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也是只有美术课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直观的学*到美术造型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教师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大气,直观,准确到位的示范,不但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为孩子们接下来的自主表现扫清障碍,使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另外,教师示范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浓厚兴趣。

  美术作业怎样评价?

  美术课一般不会留课外作业,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几种形式。但是现在更多的课堂评价都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评价,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做出的表面的、肤浅的、仓促的评价,达不到真正的评价目的。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应该要紧扣教学目标,鉴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限制,自评的时候可以教师可以给出评价指标和关键字,让学生从指定的几个方面去谈。他评的范围可以更广泛,更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权威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少些定性的评价,多些建议、多些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美术素养都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不过,由于时间的紧迫,现在我们很多美术课的评价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评价,这于我们现在班额过大,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所限都有关系。让我们对美术课的评价和激趣好好探究,让美术课更加精彩。

  美术课评课稿 8

  《生活中的纹样》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温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精彩的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了动物纹样、风景纹样、人物服饰纹样上的纹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装饰纹样之美。然后以有特点的纹样——马蹄莲为例进行讲解,其纹样是通过简化、变形、夸张、添加绘制而成的从而引出纹样的制作方法,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举例适合纹样设计的方法,从而引出适合纹样均衡式、对称式、辐射式、旋转式的骨架变化。整个课堂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准备充分

  温老师在课前准备的画好的纹样画作,真的做到了精致和高水*,效果好。在单个纹样到适合纹样的变化,都用到了自己准备的素材,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漂亮的纹样作品让学生有种画好纹样的冲动。激起了学生的绘画兴趣。而且在“适合纹样”课堂制作阶段时,温老师准备了多种形状为素材媒介,增强了作品效果。最后展示的学生作品,也具有较高的美术水*,给学生很好的学*借鉴作用,为整个美术课堂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导入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温老师的课从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一股独特的亲和力,说自己是文艺青年,一下子拉*了与学生的距离。然后温老师出示一张漂亮的纹样照片,抛出一个问题:猜猜老师是在哪儿拍的?其实,这样一张漂亮的照片以及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学生展开了各种猜测,但是没有一个人猜中,有的学生看这么漂亮,还以为是博物馆拍的,但是老师的答案大大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原来这是一张窨井盖的照片,同学们万万没想到被人们睬在脚底下的井盖都可以做得这么美,于是深深地被这幅图吸引了,甚至有些同学还想把这样的井盖搬回家珍藏起来。这段精彩的导入不仅对学生一节课的情绪和整堂课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还教会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多角度的发现美,有时候美就在脚下。

  三、讲解到位

  温老师的课堂从一开始进入单个纹样的主题就开始深入细致的讲解,从纹样的整体,色彩,外形,图案,装饰环境,到适合纹样的转化都用了贴切实际的例子。对于纹样的绘制,温老师也进行深入的讲解,无论是从纹样的外形,色彩,图案,绘画的步骤中的画形,勾线,上色都进行了精心的讲解。并做相应示范,加深知识印象。

  四、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温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超有成就感,第一次展示学生的单一纹样,虽然作品还很不成熟,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第二次展示学生的适合纹样,作品一下子丰富起来;第三次展示学生勾线、上色后的作品,让大家眼前一亮,一步一步的升华;多次让学生发言,生互评,说出其优、缺点,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欣赏水*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培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次让学生动手,课堂上不仅学生画纹样,还让学生摆现成的纹样,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对纹样的组织。这些活动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建议:导入部分,讲到井盖时可以渗透一点安全教育;在评价作品时,如果以表格形式给出一个评价的标准会不会更好,再就是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一下,再互评。这样学生评价时就能以准确全面的角度进行评价。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创作作品达到了一定水*,是一堂优秀完整的美术课。

  美术课评课稿 9

各位老师,领导:

  大家好!

  刚刚三位教师,为我们作了《会变的线条》和《有趣的造型》三节美术课堂教学,让我们领略了她们的不同教学风彩。

  三节课共同的亮点:

  一、巧设课堂情景,激发学*兴趣。

  三节课都采用情景导入

  二、注重观察生活,发现线条(事物)特点。

  《会变的线条》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桥、路、动物、事物等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美感,《有趣的造型》是将生活照与工艺品比较发现造型变化的特点的。

  三、加强课堂示范,化解教学难点。

  汪老师当堂示范了太阳,并出示了不同手法表现的太阳。

  吴老师当堂示范了如何美化花瓶,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线的装饰运用。

  卢老师:当堂制作了红太狼,让学生学会了蛋壳造型的方法。

  四、沿伸教学空间,再激艺术学趣。

  三位老师都巧设了课后拓展,如欣赏中外大师的名作等,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空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件不完美的事,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说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会变的线条》教学建议:

  1.本课不仅要认识线,还要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线条,这些线条其实变来变去都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呀——全是直线、曲线和折线的变种。本课要将这三种线以及它们的变种稍些提一下。

  2.怎么用不同的线条以及线条的粗细、密、长来表现美感?

  可以进行比较教学,进一步教学当堂示范。

  3.怎样让学生思维更开扩,作业效果更好?

  作业可以上抽象一点的,强调线条美感的表现。展示时可以应用老师做好的不同物品框来评选作业。

  《有趣的造型》教学建议:

  1.课堂示范时方法还可以拓展一些,如画、贴等,材料可以结合橡皮泥。

  2.运动会参加的角色说一下是怎样抓特点的?怎样大胆夸张的?怎样巧妙设计的?

  感谢三位老师的精心准备、用心设计,给我们带来了精彩教学以及他们的深入反思

  感谢各位老师的深刻思考、精要点评以及毫不保留的教学建议。

  美术课评课稿 10

  星期五,我区全体美术教师到八十一中学去听课教研。听了毛老师的课《吉祥图案》,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驾御。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课堂上毛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令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毛老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毛教师声情并茂,极富有吸引力,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不再是单一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顾及到每位学生对美术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中获取自信。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和研究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毛老师的课对我产生了新的启发,同时在课堂上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次的听课学*,对比反思自己*时的教学,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毛老师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导入环节,毛老师用师生之间互相送祝福的方式,给整堂课营造出其乐融融非常祥和的温馨气氛,并在之后的授课环节以及小组展示的环节,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2)

——小学美术评课稿优选【10】份

  小学美术评课稿 1

  李老师执教的《苍松翠柏》是一节国画技法与表现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跃跃欲试的一堂课。

  一、严谨的教学态度。

  李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知识性错误,说明李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些范画更适用于教学,并绘制出许多范画供学生分析,下足了功夫。

  二、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积极性。

  1、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李老师根据教学需要,绘制更能体现山石技法的范画,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时,邀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技法的理解,也上前去展现一番,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同时在演示过程中,有技法表现方面的失误时也可以及时指出。这样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学*方式具有自主性。

  1、学*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生回忆并讲**开天的故事,理解国画山石是“天地之骨,流云之根”,从精神领域让学生自主联想,知道中国画的神韵,意境。

  2、让学*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释山,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山石的本来面貌延伸到山石的表现技法“皴法”。

  3、学*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获得内心的快乐。在示范时让学生大展身手,使学生的自主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4、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学生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大大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肯定的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积极性的调动。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活动中,乐于尝试,学*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小学美术评课稿 2

  钱老师执教的《生活滋味——画画身边的物品》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钱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是学生自带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学生进行创作时,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钱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生活滋味——画画身边的物品》的同时,我也有以下思考:

  1、学生练*时间是否可以再增加?

  由于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生活滋味——画画身边的物品》一课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美术评课稿 3

  这堂课由海城小学高磊老师执教的《红色的画》是人美版第5册中的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领域,内容和形式都很新颖,能够抓住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首先,从高老师备课,准备教具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

  从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多样灵活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形式,来引导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思路清晰,形式新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目标比较明确。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利用小游戏作为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这里,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次,在新授部分,为了使学生明确“红色的画”的主要用色以及什么样的颜色辅助构成,才是一幅好看的画,用了对比讲授法与演示法,而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涂一涂,一步一步,层层递进,从只用单一的红色,到与红色相*颜色的配合,最后到可以利用少量其他颜色共同构成一幅画,使学生的思路渐渐清晰--------原来红色的画不只有红色,主要以红色为主,可以配少量其他颜色,甚至冷色。

  再次,丰富有效的教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极大的展示了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具的使用上,不但能够在课前做足了准备,为学生准备了详细的范例,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应用,随机应变,为学生进行当场演示,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视觉与过程上有所收获。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美术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

  因此,我在赏评这节课的时候,认为本节课也相应的存在一点遗憾,归纳如下:首先,在导入部分,当以游戏开始后分别介绍了三原色,并引出了红色的鞭炮,又以鞭炮作为导引,引入新课,我认为有一点繁复,可以直接用红色的鞭炮或者从三原色处直接学*其中一种颜色,并用它绘画,也许会使这个流程更简洁。其次,在介绍红色以及红色的画时,应该带领同学们了解红色所蕴涵的象征意义,红色的色彩感情,使学生们在今后运用颜色的时候,能准确把握不同色彩带来的不同感觉。

  再次,幻灯片的使用应该物尽其用,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时候幻灯片走的有写快,使很多孩子没有看清楚就过去了,教师应该选择一至两幅学生的作品来进行指导性评价,一则可以使学生了解绘画的方向,二则更接*学生的绘画水*,使他们更容易找到基点。然后,在学生进行合作的初始阶段,教师为了营造一定的氛围,选择了用音乐进行辅助,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音乐是否应该选择稍微舒缓一点的,尽量不要使用会使学生听后过于兴奋的音乐,否则容易导致整个课堂纪律混乱。

  最后,在评价作品的时候,应该选择丰富并且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语言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不宜过于笼统,应该使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小学美术评课稿 4

  《蔬菜印章》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节让孩子感兴趣,在活动中并能运用工具进行大胆表现的一节美术活动课。

  一、选材与实际紧密结合

  蔬菜印章是我们大班区域活动时的内容之一,孩子们对于制作印章很感兴趣。但对于如何使用刻刀制作印章,并不清晰。选择《蔬菜印章》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活动设计很有价值。让孩子们在学会使用刻刀的同时,尊重了孩子们自发的表达和表现。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朱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朱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孩子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作品展示的展架设计新颖、独特,还将废旧材料合理利用。值得我们学*。

  三、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孩子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在活动中创设了让孩子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营造了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孩子敢于表达和表现。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积极性。

  小学美术评课稿 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何老师《会变的线条》一课,总体来看整节课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理念新颖,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看出何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这是一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活泼多样

  何老师能够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通过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开始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导入,把线条当作朋友,“这位朋友最会跳舞了,有谁能让他把身子扭动起来?”好奇心促使每个学生都想来尝试。在作业环节让学生为国王设计美丽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置身于童话世界更能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二、联系生活认识美术

  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环节:找线,赏线,画线,评线。

  首先何老师让学生找线,找教室里的线条和他们衣服上的线条找课件中展示建筑物线条、动物身上的线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还让学生了解线条无处不在,它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线条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学生领悟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三、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英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我们要不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何老师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这幅画,感受线条的美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何老师让学生闭着眼听音乐画线条,拓展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线条。这种富有情趣的美术教学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培养丰富的创造力,让学生回家以后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线条知识装扮自己的生活用品,起到了课后拓展的作用。

  这节课的存在一点不足,归纳如下

  1、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还应该采用一些形式多样鼓励的方法,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学生对学*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2、在评价作品的时,引导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我要说何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断积累,教学技艺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小学美术评课稿 6

  备这一课时,我感到我们学校这一批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只是让他们画出小鸟的家的话还不够,也不能很好的体现他们想象力、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乱砍乱伐、捕杀鸟类造成了小鸟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制作了一个配有音乐的课件,当小鸟向大家介绍以前的生活多么美好、安逸时,配合的是曲调优美的《苗岭的早晨》;当展现人类猎鸟时,配合的是《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中唱道:“当我飞上高高的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小鸟围绕着空巢飞来飞去的画面则配着低沉压抑的小提琴曲,使学生体会到了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住在鸟笼里的小鸟有家,但是《我想有个家》的乐曲却在引领学生深思:它有家,为什么却不开心?伴着沉重的钢琴曲,请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感受,来代表人类向小鸟和大树表达自己的歉意;最后伴着欢乐的乐曲,鼓励孩子们来为小鸟营建一个美好的家园。音乐代替了教师的许多提示性的话语,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体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创造态度。

  总之,我是以人文情感为主线贯穿了这节课,我希望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不光学会用废旧材料为小鸟筑巢,还能够引起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惊人的,课堂结束前还缺少时间让他们讲讲自己的“画”,讲出不同的故事来。

  小学美术评课稿 7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观念下,不仅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建立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取资料、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能够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先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个性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善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资料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资料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潜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潜力。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因而,教与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装饰方法是很实用的。而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了。

  在课堂中我学*运用一些有亲和力的语言、动作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到达了很好的效果。

  上完本课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第一次上课时,虽然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但我总感觉课堂上少了些什么。课后反思发现,问题源于教师本身,一是教师的课堂气氛调控没有到位,教师的语言、神态均缺乏激励性。二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因此课堂气氛就比较紧张、沉闷,学生的学*活动不够主动,似乎在给教师“牵”着走。在继续进行教学时,我运用了如:举起大家勇敢的手、把掌声送给善于表达的他、你的理解连老师都自叹不如(竖起大拇指)、让我们更关注还没有发言的同学……等激励性的语言和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个性是听音乐画情感这一环节,学生的热情更是到达了极至,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尽情发泄着自己的情感。从他们的脸上和作业中都流露出对学*的喜悦之情。

  小学美术评课稿 8

  这是由海滨一小的 王老师执教的《风儿吹过》一课,从整体上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王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通过听风――模仿风――感受风――画风,层层诱导深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不足之处:

  1、教师上课语气过于*淡,要富有激情,不要吝啬激励学生。

  2、教师拿出迷你电风扇让学生感受风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凉快,这时教师总结了不同季节吹过来的风有不同的感觉,这时教师是否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冷暖用什么颜色表达好。让学生从不同的色调中尝试出不同的表现风的方法。

  小学美术评课稿 9

  在课堂上,孙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启发教育的美术课,让人耳目一新,感触颇多。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教学艺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式”,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孙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一张白纸做代言,巧妙的引出了瓦楞纸的结构、特性和作用。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发现、探究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在情境中,通过多媒体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欣赏,老师的提问和引导,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和方法创作作品,并发表自己发现和收获,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孙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根据课型“互助互动”,本课《发现印痕》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每一个环节无不突出互助互动。第二、根据难点,“互助互动”,在抓住本课教学难点展开时,提问:你撕出的瓦楞纸美吗?美在那里?通过互助互动,由学生上前演示,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材料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孙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制作方法,了解的材料特性。孙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同时也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小学美术评课稿 10

  美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能让同学学到绘画与制作的能力;能培育同学的综合力量,发挥同学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同学感受美;能使同学喜爱学*。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老师在上面画,同学在下面画。素养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同学为主体,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仆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意同学在学*过程中的探究,让同学学得轻松、学得欢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同学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简单。不论是课前的细心预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行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索、推敲。

  一、课前的预备

  美术课的预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预备那么简洁,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预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预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学问、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需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

  二、课堂的.教学

  课堂的教学是重点,许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化探讨的。在这里我想谈我始终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同学自由创作可能会消失的无序性的冲突。全部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保证,这也是大多数老师认可的一个原则。可往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却不需要孩子们规法规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也学需要几个同学去共同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共同创作难免会各抒己见。而且他们也不会像**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就会造成纪律的不好。就比如,不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晰阳刻与阴刻的区分,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老师就会考虑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嬉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却并非无效。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同学甚至还可以画在桌子上,还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同学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爱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确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的是课堂必需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宁静,往往会抹杀孩子的自由进展的共性,限制孩子的制造性。可怎样才能使两样兼顾呢?那就要求老师在组织教学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纵,不压制。例如:,可以尝试采纳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引导同学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带领同学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剪纸作品展;有同学说他(她)的奶奶(姥姥)很会剪纸,还可以把这些老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而作为老师的我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学问。能让同学在不同的学*氛围中把握学问、学到学问。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美术的大课堂,反而猎取学问的效果会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自己,其实是一件特别满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同学主动学*的力量以及在生活中发觉美、表现美的力量。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那一课之后的一些感想,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其实不论是一班级还是六班级,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于生活。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3)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范本五份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1

  阅读提示: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bull;表现的学*领域,内容和形式贴*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惯。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优秀美术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领域,内容和形式贴*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余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

  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

  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

  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

  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

  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

  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

  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

  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

  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代表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绑架了。

  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

  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

  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羊毫街小学美术老师,田卫红,接下来由我对董建丽老师讲的《彩云衣》第二课时评课,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董老师执教的《彩云衣》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自己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其二,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环境和氛围。学生在愉快学*的环境中自然有序的学*和操练,不断的提升学*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情境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尝试,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1,、课前准备充分,课具齐全,课件精美,多媒体使用合理。例如在演示课件“服装变—变—变”的游戏时,学生在观察、游戏中轻松认识到,改变服装的某个部位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服装,这一设计非常直观生动。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董老师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的研究了教材,并进行了多次试教的锤炼。

  3、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

  三、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师素养,扎实的基本功。

  1教师优美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激发了孩子们创新的灵感,彰显了人格魅力,课堂具有向心力,凝聚力。

  2课题中教师能及时、准确、生动地评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热情,起到了激励和引领的效果。

  3板书设计充分显示了美术学科的特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感受到了“美术”功能独有的魅力。

  四、采用“互助互动”的学*方式

  1抓重点、难点,展开“互助互动”。教师出示自制“二方连续花边”教具,四人小组讨论并由一小组代表说出四条花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其他学生补充。在互助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2结合作业“互助互动”。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分工,一人画上衣,一人画裤子或裙子,这就要求两人协商互动,分工合作。减轻了学*负担,促进了共同发展。

  3结合评价“互助互动”。在成果展示时学生说出创作意图,采用了小组评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同时,老师颁发“小奖状”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热情,鼓舞了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课上交流与全班共同学*,我们看到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交流时能做到认真倾听,自信表达,教师则在小组汇报展示时补充并适机对重点加以强调板书。提示学生具体明确,设计这样的学*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合作学*的实效性,而且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创新意识、团结合作的能力。

  同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评课中,由于我们的水*有限,一定有值得推敲和改进之处。以上只是我粗浅的感受,不足之处也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指正,并恳请大家就本堂课留下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3

  李老师执教的《苍松翠柏》是一节国画技法与表现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跃跃欲试的一堂课。

  一、严谨的教学态度。

  李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知识性错误,说明李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些范画更适用于教学,并绘制出许多范画供学生分析,下足了功夫。

  二、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积极性。

  1、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李老师根据教学需要,绘制更能体现山石技法的范画,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时,邀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技法的理解,也上前去展现一番,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同时在演示过程中,有技法表现方面的失误时也可以及时指出。这样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学*方式具有自主性。

  1、学*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生回忆并讲**开天的故事,理解国画山石是“天地之骨,流云之根”,从精神领域让学生自主联想,知道中国画的神韵,意境。

  2、让学*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释山,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山石的本来面貌延伸到山石的表现技法“皴法”。

  3、学*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获得内心的快乐。在示范时让学生大展身手,使学生的自主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4、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学生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大大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肯定的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积极性的调动。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活动中,乐于尝试,学*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4

  听了高xx老师上的《神奇的红黄蓝》一课,这是一节精彩的色彩课,从总体上看,教师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能够熟练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美术文化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渗透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的感恩教育。课堂活跃、和谐,应该说是一堂极富创意的美术课。欣赏之余,让我收获颇丰。高老师围绕着选选拔绘画之星展开教学,为选拔绘画之星又设计了调色比赛和绘画大比拼两个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评出多幅优秀作品,这样绘画之星的选拔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这节课的主要亮点是:

  一、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的培养

  (1)新课标指出:在美术教学中,应多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和评述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对比。这节课中,学生用三个原色大胆做画通过色彩的碰撞得出更丰富的色彩,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效果理想,目的明确。

  (2)这堂课中高老师的问题设计也很理想,通过多处设问,启迪学生思考。如:那么究竟用红、黄、蓝三色可以调出多少个颜色呢?请问你用三原色都调出了什么色?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还有,在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问题的设计也相当不错。我们都说,美术的评价一定要达到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别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实质上是学生学会学*和自我教育,通过自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相对来说,一堂课中师生互动环节越多,评价多,课堂越活跃。

  二、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美的追求已产生强烈的欲望,在生活中他们随时都能发现美的存在,高老师利用学生这一特征,课堂中多个环节设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三原色的艺术魅力。如: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用哪种颜色作画代表作者的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在自如运用三原色三间色大胆创作中表达小画家的心声。并在大师作品中寻找美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想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努力去创造美。这就是我们*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尝到的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使对美术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三.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懂得

  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的感恩教育。树立环保意识,以及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教态自然,语言清晰,具有亲和力,多媒体操作熟练。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5

  这是由海滨一小的 王老师执教的《风儿吹过》一课,从整体上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王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通过听风——模仿风——感受风——画风,层层诱导深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环境和氛围。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不足之处:

  1、教师上课语气过于*淡,要富有激情,不要吝啬激励学生。

  2、教师拿出迷你电风扇让学生感受风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凉快,这时教师总结了不同季节吹过来的风有不同的感觉,这时教师是否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冷暖用什么颜色表达好。让学生从不同的色调中尝试出不同的表现风的方法。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4)

——数学评课稿10篇

  整堂课看似**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数学家们说数学十分有趣,可对于尚未对数学入门的小朋友们而言,实在很难体会数学中蕴藏的趣味。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闯关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羊村的羊羊们,创设了和羊羊们一起闯关的游戏情境,把新授内容由浅入深有序地结合在了一起,激发了学生了学*兴趣。整节课,孩子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课堂效果很好。

  二、引导细腻,注重学法的指导。

  在游戏第一关,冯老师耐心的引导学生读规则,解读规则,在孩子们明确了游戏规则后,引发孩子思考,让孩子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的放矢,降低了填数的难度。在展示环节,教师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充分地交流,明确:“在填数前要先观察每行每竖,找只留一空的那行或那竖来填。”有了这样细腻的引导,孩子后续的填数游戏已是水到渠成。

  三、有始有终,注重学生良好解题*惯的养成。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到位

  激励性语言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游戏一过渡到游戏二时,假若过渡语换成:这么简单的问题,大家都能解决,如果来点有难度的,大家有没有信心挑战?一种“挑衅”的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学*激情。

  2、评价语使用欠缺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学*过程中,应适时给予适当的学*评价,如:你的思考真全面;你的思路真清晰;你的想法真独特……

  3、表达语言的使用不够完整

  先观察哪一竖行、哪一横行,学生不能结合语言进行较好的表达,是语言应用的缺失。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4,“对策问题”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从同学们熟悉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从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借助合作、探讨、找规律。在兴趣一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开课伊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然后教师设疑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无疑教师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动态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3、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通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学会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4、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

  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几点见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些实例。

  二、在游戏时,任务要明确要求。

  本节课老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进入,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体现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用奥运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浓厚学*兴趣,老师甜美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图形分析法与文字语言相互交换。因此本节课是很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本节课重点是列1一元一次解应用题的步骤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又如例2的等量关系,学生先找出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3倍,老师没有否定她,而是问她为什么?结果这个学生自己发现这个例题精彩之处,乙的速度=甲的速度×3,这一发现为列方程及找数量关系都大大简便,学生终于自行解决这道难点问题。而在这一学*过程中,老师只作积极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从课堂的学*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但课无完课,下面提几点不同意见,引入时,问题1没有必要,还有前面问题2,要求学生先用算术法计算也是没有必要。这样时间浪废以致后面有些拖课。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向自主探究式学*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1、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教师站.com]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吴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5)

——英语评课稿10篇

  一、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亲切、和蔼、自然、大方的教态,首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空间。节奏明快的英文舞蹈和歌曲,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氛围,而且把学生带到了英语学*的乐园,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中开始愉快的学*,学生享受学*的快乐,产生主动学*的内驱力。

  二、比较科学的教学思想观念

  教师的的教学能够遵循语言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学*合理,合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语言实践能力。

  教师能够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运用课本中的彩色画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听看了解课本上图片的内容,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理解所要学*的语言。老师适时的点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训练,使学生身临其境,并采用事物、图片、手势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从课本内容的机械操练到扩展了的内容练*,到最*新的`情景中的目的,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特点,给学生以实践的空间,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和表演、唱歌等多种方法,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使用师声音、图象、情景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使学生更加形象、明了、快捷,方便。

  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员参与

  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调空者。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理解到技能的训练和灵活的运用,使学生直接参与与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示范多种教学活动,使知识有积累,能力又提高。

  五、扎实、深厚的英语专业基础

  教师专业知识扎实,语音语调规范,英语口语能力较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下面我代表英语组对赵老师的课进行简单点评。赵老师这节英语阅读课,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赵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去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中掌握英语,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在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英语课。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领会。

  1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作为阅读课,赵老师做到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并且设计的阅读活动也很有层次性,整节课的结构安排合理,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步leading—in导入,教师用视频迈克尔·杰克逊的精彩表演导入新课,取代了过去机械的操练,不仅让学生在视频上受到震撼,而且也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被集中,随后教师用freetalk的几个简单问题,自然过渡到原文内容上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对本课学*充满期待。第二步Fast—Reading教师陈列五个问题,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归纳各段大意,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印象,并培养学生快速获取语篇信息的能力,为高考题型——阅读理解做准备练*;第三步careful—reading,在精读过程中啊,布置学生不仅读,而且翻译,同时找出疑难点,师生共同攻破,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部分,培养学生听、读、译、理解等能力。第四步post—reading,巩固练*紧随其后,以检验学生的接收情况,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第五步summing,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对本节课也是一次知识梳理,达到复*目的,第六步Homework,作业布置有深度、有梯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适合各层次的学生。

  2教师素养

  赵老师教学生基本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课堂用语清晰、准确,教师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丰富,俗语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赵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向同学渗透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到教学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做到了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符合我们的校训。

  3教学建议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对赵老师的课,我个人认为在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方面还值得商确与交流。

  1、本节课小组操练新单词、新句子的环节很少,教授新课时,一问一答都以教师为主,个别学生回答为辅,如能将问题分散开,让其他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这样受益的学生会更多,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主人,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2、本节课内容很多,讲授过程很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教师应善于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引人入胜,轻松自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津津有味的学*。

  3、课堂前紧后松,时间分配应在斟酌些,让之更合理。

  总之,赵老师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流程,层次分明的活动创设,流利的课堂用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有不少亮点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浅显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赵老师见谅,谢谢大家!

  徐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重点关注了以下方面:

  1.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挂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方式也让学生的提问难度有所下降,激励了学生的提问欲望。

  2.注重学*方法指导:徐老师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课文的教学中以表格配以小组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是按需学*。

  3.注重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学*离不开交际。在本课的学*过程中,徐老师让学生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充分交流自己所学,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的语篇输出,让语言的交际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本堂课中,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应该更明确,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示范;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时候可以大胆一点,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讨论。同时,我们老师还可以更好地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轻松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更放松投入地学*。

  上午听了两位老师的英语课,觉得自己又收获了一把。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具体对杨老师这节课说一说我的个人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一、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能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勇气。以无私的爱心、童心去包容学生,用甜甜的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推动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

  1、旧知引入新知。课堂伊始,教师对A部分的食物类单词进行了复*。接着,借clock展开对话,“It‘s 10 oclock.I’m hungry. Can I have some??Have some?。”通过这样的free talk活用旧知,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并以一句“ I have so many food. I‘m full,but I’m thirsty. Can I have some water?”过渡到新知。新旧知识相联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新知引入新知。杨老师在用旧知引入新知时,还能利用新知引入新知。如:从drink the Coke到drink the juice.利用刚刚学过的单词Coke来引入drink the Coke,继而也引入了drink the juice.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新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创设真实贴切的教学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真实贴切的情境中,将每个单词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如:前面讲的“I‘m thirsty. Can I have some water?”呈现“water”,而后以a bottle,a cup这样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具,依次呈现了“coffee”,“milk”,教学了“pour the water”这一动作。又如:show the milk,教师又是在Listen and do当中呈现,而不是生硬地把它搬到学生面前。

  四、注重形成色彩明朗的视觉刺激

  从教师的课件到板书,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在课件中出现的chant “ Water,water,I like water.”等,教师就根据不同饮料的特征,设置不同的颜色,给学生形成明朗的视觉刺激,从而为教学服务。在板书的设计上,教师也关注到了这一点,通过几种亮色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个可以做一点补充说明,我们杨老师在大学里主修的是美术专业,所以有着特别的视觉观察力,审美能力,她把这一点带到了她的课堂当中,把美的享受带给了大家。

  五、注重培养英语学*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结束,教师设计了一个Group work,要求学生操练所学单词,运用所学语句:I like?。 Can I have some??Have some?。此活动设计一方面能巩固所学,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其次,课文中的Let‘s do,经杨老师巧妙设计,以一个Listen and number的形式得到了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练*中。看似简单,内容却丰富。那么英语教学,我本人会比较注重学生“说”的这一块,这也是英语学*应用能力的一方面,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都能引领着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那么在课后,我们是否也能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呢?又怎样培养学生课后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我从最后这点引申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问题。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英语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学*优秀老师的先进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谢谢老师作为一位刚工作的的老师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李老师讲的是四年级的一节英语课,四年级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有了一年学*英语的基础,对英语学*有较高的学*兴趣。李老师根据这点课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愉快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目标达成率较高。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需改进的地方总结如下: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结构清晰,通过课前播放英语歌曲调动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通过复*旧知引导新知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2、教师个人素质较高,课堂驾奴能力强,口语流利,动作优美,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自身人格魅力较高,使整个一节课神采飞扬。

  3、注意教学细节,主要体现在给小组用英文字母命名,努力营造一种英语教学的氛围。

  4、活动方式多样化,有group work, look and read,等一系列活动。

  5、准备充分,有课件,图片,卡片等。

  建议:

  1、讲解过多,应让学生更可能多的进行练*,以达到学会的目的,给学生竟可能多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是的运用语言。

  2、尽可能多的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学*英语的气氛。

  3、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多利用小组或者两人一组进行操练,以达到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

  今天市教科院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听取了两位英语教师的课既有共同点,同时又各有千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两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王老师带领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踏进了动物乐园,先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宠物进入新内容的学*。陈老师先是和学生在自由交谈中与学生交朋友,邀请大家到她家做客,进而导入房间的样子学*房间名称,借助形象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各个房间的样子,真是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识的训练,形象而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英语教学以听、说、读为主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地记忆单词,进入情景进行对话练*。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两位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从熟悉的小动物、房子的样子,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从生活需要出发,使英语知识生活化,口语化。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除此之外,两位教师还各自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王老师的课

  1、轻松自如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给学生创造了良好说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音,体验英语语音。这一点非常好,值得我学*。

  2、教学扎实王老师整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活动扎实有效。在新课教学中围绕几个动物的名称展开扎实有效的训练,以猜谜语游戏、词图搭配游戏、运动会入场式等把课推向了高潮,使学生学的很有劲,也很扎实。

  3、活动设计有层次性本课中在出示了动物玩具后,王老师先让学生拿实物说,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猜动物,同时初步感知了单词的写法,然后运用手中的单词卡多种形式的对比练*,学生很快掌握了动物名称及单词的认读。

  拓展部分运用所学内容自由对话,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得规律。需要探讨的地方:

  1、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所布置的任务不够明确,小组活动合作性不强。

  2、整堂课放手给学生的时间少,如果能增加生生对话,小组活动,可以给少数性格内向羞涩的学生提供更多口语练*的机会。

  3、课件制作不够精致,猜谜游戏学生看着动物猜失去猜得意义了。陈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明确,英语口语流利,备课充分,练*方式多样化。本节课单词多,知识密度大,陈老师就选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自己的家)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自信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语言交际能力,遵循了实用性原则。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课堂教学缺少学生操作性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获取知识,主动运用英语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基本上没有小组操练新单词和新句子,教授新课时,一问一答都是以“教师为主,个别学生回答”,关注学生的面不够。

  2、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细节,比如:游戏之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snack”教学时应注意让获得零食的学生说说该生词,体现英语学科说的`特点。

  3、拓展部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是否考虑让学生自己设计理想中的家的样子,然后运用所学加以描述,这样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总之,我们的英语教学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注意细节的处理和发音的准确性,评价机制要公*竞争,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实际运用为出发点,在学中用,用中学。

  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阅读/对话课。老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基本完成情感目标。

  2.本堂课教学重点突出,在活动中突破了重难点,发展了学生能力。不仅**了学生的耳与口,还**了学生的眼、脑、手,不但完成了听与说,还练*了学生的读和写。

  3. 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先图片导入,简单自然,做好了课前热身活动。后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设计了听力、填表、朗读课文/对话,完成了语言输入到输出。

  4.教师关注教学方法,整堂课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借助多媒体,不断运用实物、图片、肢体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5.教学活动设计丰富多彩、有趣。师生对话、小组活动、分角色、个人活动等。

  6.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体现了“学为主体,较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7.板书设计别出心裁清晰自然一目了然。

  8.教师运用了激励性语言,适时表扬与激励。

  本堂课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地方:

  1.本堂课Summary中两个语言知识点,如果附上例子来讲解与回顾,更贴*实际,有助学生更好地使用。

  2.本堂课,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未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现场场面有点儿乱。

  3.教师语言素质较好,但教学语言还有待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时多阅读书籍、报刊,丰富课外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榜样。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为此付出努力,让我们的课堂弹奏出更美的生命华章。

  一、教育理念新

  1、 体现了任务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堂课的题目来看,老师与学生的训练很默契,

  2、 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注重对学生动机、兴趣、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授课方法活

  1、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2、 学生参与面广。据我统计,整堂课有30位左右的同学站起来发言。

  3、 课堂互动频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生生之间的pair work、group work使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三、组织能力强

  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用不同手段完成不同任务。

  2、 有亲和力。上课时老师始终面带笑容,*等待人,对学生耐心启发,循循诱导,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这种氛围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 应变能力强。能妥善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随机问题,并与教师设计的课堂进程以及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步。

  四.课堂效果好

  1、 整堂课下来非常流畅,自然,学生能很好的领会教师的意图。并与教师设计的课堂进程以及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步。

  2、 能有效利用45分钟,听、说、读、写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听了几位老师几堂精彩的英语课后,觉得有以下方面是特别值得我借鉴和学*的。

  1、 在短时间内能准备出内容如此丰富的课,说明老师们*时英语资料的积累是非常多的。

  2、 每堂课的词组以分组竞争的形式展出,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竞争心理。

  3、 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对于基础语言知识,讲得透,讲到位。

  4、 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讲知识点时,能结合语境,提供情景。

  5、 课堂教学有思想。不是照搬而是吸收消化融进自己的思想。

  这堂课流程顺畅,节奏适中。师生问答,学生表演,处处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较强的学*积极性。对于期末复*重点内容的落实更是别出新栽、设计巧妙。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和对课堂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或不同看法望多交流。

  今天我听了陈文新老师的一节英语课,根据听课情况我作了如下评析:

  一、优点:

  1.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本节课,无论是新课的引入、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布局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入课题采用英语歌曲和积极的师生问候。

  2.教学过程流场。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际及时从网络上收集信息,教师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即时产生的资源。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3.能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利用English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能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 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思路设计并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师生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教材中的活动知识内容可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教学中,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发展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教师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唤醒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改变学*方法,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

  3.讲授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规范。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6)

——比的意义评课稿范本10份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结果的评价与学*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感受百分数的价值,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处理、解读信息的能力。吴老师精心的课堂设置和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们的耳目一新,诠释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吴老师的课粗中有细,有自己独到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让学生充分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在教学伊始,吴老师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几个鞋业生产的皮鞋的合格数量,提问:你认为哪家鞋业公司的产品质量最好?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哪家鞋业公司的合格数量最多,产品质量也就最好,然后出示相对应的被抽测数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合格数量最多,产品的质量并不一定最好。从学生的认知层面上看,学生首先关注的是不合格越少,产品质量最好,接着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向要判断产品质量需要看合格数量占被抽测数量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过渡,从而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百分数产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在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吴老师出示先三组信息:(1)咱们学校有60的学生参见兴趣小组。(2)酒精度52。(3)文件下载已完成21。让学生读出百分数,并说出具体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将生活和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丰满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学*的`不只使“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引领学生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教学中,吴老师出示信息:一根绳子长米,减去了它的。通过带领学生讨论和解读,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对百分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将相比的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分离出来,赋予具体内容,深刻感知百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通过比较,突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引起新旧知识的矛盾,促进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识点。

  3、练*设计简约而丰满。

  在练*设计时,吴老师吧练*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课的结尾,吴老师以“情感教育和评价”为载体,让学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在用百分数表达自己学*情绪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去审视自己的学*情绪,反思自己的学*情绪,更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情绪。

  听了朱老师《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第一感觉耳目一新,首先打破传统,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本课始终围绕创造分数,是怎样创造的?这个主题,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单位"1"理解深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感觉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传统上,先讲解分数的产生,然后理解单位“1”,这其中由先理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到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最后归纳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而本课,朱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写分数,并且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表示四分之一。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条线段。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既可以说复*了旧知,又可以说是新课的开始。

  新课开始,也是精彩之处,朱老师就用了素材9个圆,从这9个圆中,任选几个,表示出他们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是交流阶段,第一个学生找出4个圆,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师问:一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一,3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来是多少?学生:是1。老师:是一个圆吗?分析得出这个单位1是指4个圆。开始突破重点。然后以后的几个学生交流,展现了不同个单位1。可以是8个圆,学生逐渐在操作交流中,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个别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让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让我感到惊讶。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怎样的独到认识。

  最后,老师用分奖品这个素材,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后利用古人的经验,深化有拓展了分数的意义。

  研究课《正反比例的意义》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例1,例2,成功地得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进一步体会了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整节课师生互动性强。教师引导恰当。组织的得法。教学学*效果均不错。直接导入课题,简单明了的明确了学*任务。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正反比例的意义。

  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媒体运用恰当,设计科学合理,效果不错。课前教师能充分准备,熟练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中能注重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问题,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较好。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流畅。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学*的目标。并能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比例的异同点。整节课师生互动性强,讨论氛围浓厚,学*效果较好。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多媒体运用熟练,较好地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服务,教学中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讨论,去探究去总结归纳,反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教师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恰当处理教材,语言准确生动,娇态自然亲切,学生在*等的氛围里轻松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正反比例的意义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和练*,营造*等互动的学*氛围,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清晰地分辨正反比例意义的异同点,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采用了*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台是前置性*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惯。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又一个拓展,它是以后进一步认识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厉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不少感受。

  感受一: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学*积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要选择贴*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探索。这节课从打篮球引入,通过问题“哪一场投得准”引发了学生的热议,在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百分数是数之间的关系。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这些百分数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对其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课上交流自己搜集的百分数,学生更能准确地、深入地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在练*中,给学生提供生活情境,然后选择相应的百分数,学生的兴趣已被充分调动,积极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课中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已经足够地深入了。

  感受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老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节课厉老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厉老师举了2个恰到好处的例子,让学生豁然开朗,这里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关注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感受三:练*设计有层次,更利于学生内化新知,连接旧知

  这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让学生写百分数、解释生活中百分数的含义、根据提供的生活情境选择百分数,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运用百分数。在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数表示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优点一:

  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

  学*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

  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王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如:你见过小数吗,举例子,把学生带到自己日常中发现的小数初步的感知,把学*内容具体化,拉*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小数,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王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0.1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操作一张纸,代表1元钱,那么在纸上如何表示1角钱?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自然会思考,1元要*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总结得出0.1表示十分之几。之后带领学生探究0.01,0.001的意义,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找到学*的方法。

  4、跟进练*及时到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每个知识的学*之后,教师及时跟进几个练*,有模仿练*,有小的拓展,让学生分析思考,不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新的启迪,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5、注重数学语言体系训练。

  引导学生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在学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标的基础上,逐步的规范表达的语言体系,在一定规范之后,便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一点建议: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舍得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表达,不要因为考虑知识推进的速度,忽略学生的思维变化的水*。总之,是一节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课例。

  蒋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中间穿插了停电的小插曲,并未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开课前通过教师的年龄和学生的年龄,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节课蒋老师能冲破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曾读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7)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优选【10】份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 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5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列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5×3。*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练*,往往比较关注学生会不会列乘法算式,而李老师把练*反过来,让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比重复机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 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李老师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了7个2的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学生回答:3+3+3+3+3。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这时李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

  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

  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

  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开课时的动手练*,动手后的计算练*,计算后的思维练*,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手段,既调动了学*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开课时的动手练*,动手后的计算练*,计算后的思维练*,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x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学生在学*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巩固和练*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上有所欠缺。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8)

——教师评课稿优选【10】篇

  本学期,我园加大听评课力度,从听课的数量、质量都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也给我们分管教育教学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指导教师会听课、评好课,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听评课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它需要以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来调节。只有真正的让听评课发挥好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和质量的提高。

  1、制定听评课计划

  学期初,我们就制定了听评课计划。对一学期怎样来听课,听哪些教师的课,用怎样的手段提高教师听评课质量都一一进行了设计。

  分类型听课,日常检查型的听课一月普遍听一轮(三位领导分工),重点检查常规培养、执行备课情况;评比型听课进行一轮,以教师特长领域展示为主;观摩型听课,由业务园长、主任进班上课,骨干教师示范上课,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型听课,主要是通过教学评研、日常互听的形式进行。

  分层次听课,听新教师的课,规范上课程序,使其能上好常规课,参加区新苗赛争取好的成绩;听骨干教师课,逐步跟踪提高要求,使其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好示范课;听成长教师的课,规范程序,突出亮点,争取能上优质课。

  对听评课数量做出规定。每学期不同人员的听课数量:园长40节,副园长50节,业务主任60节,骨干教师30节,教师20节,教师分到各月完成,每月不少于4节。骨干教师和成长教师听课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填写听课反馈表,由执教教师签字确认,确保听课数量与质量。

  2、进行各类相关培训

  首先要进行听课培训,如何听课,听课时怎样看、怎样记、思考什么,这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本周第一次教学评研活动前,我就针对此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探讨。

  其次是评课培训,评课时抓住什么来评,运用哪些教育理论作基础,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自己的评课水*,这都是要和老师们交流的问题。

  再次是基于问题的培训,就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教学具的使用是否为目标达成服务”、“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反映了教师什么样的观点”、“教师的教学中哪些可称之为特长”等等。

  这些培训都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实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是内部的交流培训,可以聘请外援进行指导引领,还可以走出去学*开阔思路。

  总之,听评课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心的教育同行来感悟、体验。各单位的业务主管领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她的理念先进,跟得上思路,教师才能用心去思考。抓好教师的听评课,让其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教学水*的不断提高。

  我听的这三节语文课:第一节是鞍钢高中刘建华老师的《作文之步步为赢》;第二节是哈虹桥中学李春玉老师的《伤仲永》;第三节是哈虹桥中学马婧老师的《写人要凸显个性》。以上三节说课都是课前说课。

  一、听课感受

  1、可能是因为有中招和高考的升学压力,三名教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点的讲授、练*的设计,说课过程中学生活动不多,重点都是在知识性的掌握。

  2、说课教师能将系统化意识渗透到这节课上,教学流程规范、详实、有针对性。

  3、其中两节作文课都是主题式教学,对教授内容的提炼到位,思路清晰。

  二、值得我学*的地方

  1、说课教师的系统化思维模式值得我学*。

  2、说课教师的智慧体现在环环相扣的知识树中,我以后可以尝试在知识点复*时使用思维导图模式。

  3、说课教师对作文的复*提高设计模式,我们可以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或者在课程整合时借鉴。

  4、以鞍钢高中刘建华老师说课内容《作文之步步为赢》为例来介绍。

  这是一节高三学生的考前复*课。属于作文专项复*,但是经过这位老师的提炼、系统化的主线式复*,条理非常清晰。

  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之旅,也是一次收获丰盈的快乐之旅。因为准备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预案。但是,当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畅谈喜欢的食品,谈论食品添加剂这个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研究如何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时,那份心息交融的默契,那份彼此成长的快乐就充盈心间,让我切实感到做一名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成就与幸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学

  本课的研究主题围绕“食品添加剂”展开。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天然物质。如果这样解释给学生听,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从学生最喜欢吃的食品谈起,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吃的食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一话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着食物可口的味道,诱人的色泽等。在此基础上,我抛出问题:让食品变得美味诱人的秘密是什么呢?由此引出“食品添加剂”。然后联系学生查阅的资料,谈一谈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聊一聊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资料介绍、视频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感性的认识,产生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循序渐进,授之以渔

  确定课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环节,但是确定一个既有价值又能够研究的课题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把它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问题。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的小组争执不休,有的小组迟疑不定。这表明对于选择问题的标准学生还不清楚。这时,我出示两个问题:“一是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二是我班学生*视情况的调查”让学生从中选择。在对比选择中,学生明确了选题的标准。选好问题后,再来学*如何规范地表述课题。这样,把一个原本抽象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解。学生成功地确定了研究课题,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三、化繁就简,形象直观

  在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套用**的模式,让学生来制定,那他们肯定是望而却步了。所以,我把计划表进行了简化。左侧分为“研究课题、成员分工、研究方法、成果汇报形式、聘请顾问”等五个栏目,右侧栏是相应的备选答案。学生只要在相应的栏目填空或打勾,就能完成。这种方式,不但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制定研究计划的步骤。

  总之,本课的教学始终遵循贴*学生生活,激发兴趣,提高综合素养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自主能动性,发展个性,提升能力。

  沈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富有条理,从引导学生感悟九色鹿的外表美到领悟其内在美,重点突出,层层推进。教师清晰、流畅、干净、利落的过渡语言为本课的教学增色不少。沈老师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关注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诚信教育,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1、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故事中的九色鹿、调达,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课文篇幅较长,沈老师重点抓住表现九色鹿言行的第二、第四、第八自然节来品悟其形象,如通过抓住“立即”“汹涌”“挣扎”“救命”领悟九色鹿在危急关头救调达时的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抓住“只要”感悟九色鹿的不求回报;抓住九色鹿对国王说的那3句话,层层引导,品味九色鹿的智慧。在教学“见利忘义”这个词时,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先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调达看见了什么“利”,是“重金悬赏”,然后说说把什么给忘了,就是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最后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见利忘义”。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了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与此同时,追求***,摒弃假恶丑的教育就在剖析词句中悄悄地渗透。

  2、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加上动作读、变化语气对比阅读等多种形式,读出九色鹿的美丽,读出调达的可恶,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崇尚的情操。

  3、利用文本留白创设说话情境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沈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练说的环节:如调达会怎样郑重起誓;调达看了皇榜后会怎么想等,既训练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通过角色的置换,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调达落水得救后是怎样的感激涕泠,而面对悬赏时又见利忘义,灵魂是多么的肮脏。总之,沈老师用她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的渗透,智育是苍白的。有了德育的渗透,语文的智育课堂才更加丰满,充盈灵动。

  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和自主学*。在轻松,*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开场白:

  上周,我们一起听了三位老师的数学示范课,大家肯定会有不少的启发。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此举行听、评课活动。我希望各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听课的认识、看法、见解、收获等开诚布公的说不来。

  程序:

  一.先请三位作课的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做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评课:教研组长a老师、b老师先带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三.我的总结发言

  总结:

  对这三节课的评价,老师们已经说的很全面了,我不再重复。我只针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提几点建议和自己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精心研读教材,挖掘教材,切实找准每节内容重点、难点上课前要思考一下:我这节课的理想目标是什么?我想让学生经历什么?获得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怎样才能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教学环节怎样处理才算到位?教学内容如何组织?问题如何设计?怎样抛出?用什么方式处理?学生出现某种情况可怎样回应?怎样才能有效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这一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堂好课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实的内容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而好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当内容和形式不能统一时,我们宁可只要内容,不要花架子。

  3. 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学、练结合,不要讲、练割裂开 数学课上少不了大量的练*,学数学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课堂上,要做到讲、学、练结合,切不可偏废那一个环节。

  4. 要精心设计每个练*。我们的练*要有目的性,力求每道题都有存在的价值。现在,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们都能做到练*有密度,在梯度上我们还要多探讨。我觉得基础练*不能过少,只有在经过基础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再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解决起来才能比较容易。我们还要避免重复练*,更不可以是*题的无计划罗列。

  5.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闲暇时间里,我们要多读有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杂志,多掌握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金美丽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金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1、开头金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美术评课稿(10)份(扩展9)

——杠杆评课稿(五)份

  一、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新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基于小学科学六上《杠杆》的课后延续探究课。这节课由内容虽然简单,但是经过钱老师的精心设计,设置了3个挑战项目,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浓厚的课堂氛围。

  二、突出了学生是学*的主体

  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在学*的方法上看,钱老师在学生研究杠杆的*衡时,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从时间的分配上看,对实验的猜测和讨论5分钟,验证猜测3分钟,挑战第2关10分钟,本课交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长达18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中仅仅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她是学生学*科学的引领者、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和学*的伙伴和帮助者。

  三、教法得当,学法扎实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本堂课教师的着重点落在如何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所以,钱老师引导学生在这节课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实验——数据——规律——验证五个环节。通过该节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杠杆的科学》一课。王老师以亲切温柔的语气,自然大方的教态带领学生探究杠杆的秘密,而我也以一位学*者的角度听王老师的课。对于一位教学经验尚不足的青年老师来说王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借鉴。

  1、上课伊始老师先创设了开铁盒盖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节课将要学*的内容。在学生演示开铁盒盖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和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学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一概念。兴趣是学*科学的动力,但是产生动力的源头是学*的素材。贴*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学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学生盲无目的的进行探究,是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带着任务和目的进行探究。这节课实验探究前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在此过程老师的语言简练,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紧然有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记录表设计得清晰明了,因此学生实验后汇报干脆利落。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结果发现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学生作为学*知识的未知者探究过程可能盲无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很重要的过程。

  3、让知识回归现实。这节课中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后,老师通过呈现生活图片让学生辨认是否杠杆,并找出杠杆的三要素,同时呈现生活中的实物,如老虎钳、羊角锤、天*等带领学生认识变形杠杆。最后,学生探究出杠杆的秘密后,老师又联系实际,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杠杆的现象,从而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不正是让知识能够学*致用吗?

  科学课的最大不同就是还须实验探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与真实。我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学课背后不仅仅是备好课,在备好课的同时更离不开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作为科学探究的引导者,要引导好学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不仅要考虑实验的成功,而且要考虑可能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5月27日,我们培训班一行人来到美丽的凤凰初级中学,潘益虎、张志荣和肖浩峰三位老师在这里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杠杆》。下面是我对这三节课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一、整体感觉

  潘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和自主学*。张老师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肖老师从生活中引入杠杆,语言逻辑性强,注重对现象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这节课也很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

  1.潘益虎老师

  (1)能将“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渗透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学生到前面用螺丝刀起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

  (2)在实验过程中潘老师能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衡条件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是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

  2.张志荣老师

  (1)引入通过钓机器人视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提出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进而引入杠杆这种最简单的机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开始上课时张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然后移动点A再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L需要延长)。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为突破本节课画力臂这一难点铺垫。

  3.肖浩峰老师

  (1)实验器材和设计简单有效。在拔钉子实验中肖老师只给学生螺丝刀、小木块、订了图钉的木板,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除了书本上有的那种方法以外,还引导学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ppt使用灵活恰当。在请学生测量杠杆*衡条件实验后,对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请学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写,不用再黑板上画,也不需要退出ppt,处理数据也非常流畅。

  三、建议

  本节的内容较多,三位老师后面杠杆*衡条件讲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个人认为如果剩的时间不多,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讲也可以,因为3、5分钟根本完不成这部分教学,利用这几分钟再让学生画一些力臂,从而进一步突破画力臂这一难点。总之,这三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学*借鉴的地方。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杠杆的科学》一课。王老师以亲切温柔的语气,自然大方的教态带领学生探究杠杆的秘密,而我也以一位学*者的角度听王老师的课。对于一位教学经验尚不足的青年老师来说王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借鉴。

  1、上课伊始老师先创设了开铁盒盖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节课将要学*的内容。在学生演示开铁盒盖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和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学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一概念。兴趣是学*科学的动力,但是产生动力的源头是学*的素材。贴*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学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学生盲无目的的进行探究,是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带着任务和目的进行探究。这节课实验探究前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在此过程老师的语言简练,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紧然有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记录表设计得清晰明了,因此学生实验后汇报干脆利落。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结果发现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学生作为学*知识的未知者探究过程可能盲无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很重要的过程。

  3、让知识回归现实。这节课中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后,老师通过呈现生活图片让学生辨认是否杠杆,并找出杠杆的三要素,同时呈现生活中的实物,如老虎钳、羊角锤、天*等带领学生认识变形杠杆。最后,学生探究出杠杆的秘密后,老师又联系实际,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杠杆的现象,从而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不正是让知识能够学*致用吗?

  科学课的最大不同就是还须实验探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与真实。我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学课背后不仅仅是备好课,在备好课的同时更离不开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作为科学探究的引导者,要引导好学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不仅要考虑实验的成功,而且要考虑可能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下面就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杠杆》课作如下点评:

  一、教学设计

  1.知识性

  科学课的首要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除知识目标以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也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达成的。就本节课而言,关于杠杆的五要素需要必须了解的。任老师结合生活中实际的杠杆例子,请学生从中抽象出杠杆的模型,在实例的分析过程中对杠杆的五要素加以很好的落实。

  2.技能性

  本节课的重要技能是对寻找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和杠杆五要素的识别,以及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师生评价,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都有基本的掌握。

  3.教育性

  科学课虽不是思想教育课,但科学与情感(德育)的结合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引入我国古代劳力人民对杠杆的利用,提升爱国思想教育,以及埃及人民在建金字塔时对杠杆的利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

  二、课堂组织

  1.情景鲜明

  本节课以用棍棒撬石块,开饮料瓶、订书机等贴进让学生身边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用笔和书本、文具盒模拟棍棒撬石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线突出

  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这条主线展开。

  3.活动多样

  本节课堂活动包括了“学生模拟棍棒撬石头”、“读图思考”、“小组站起身讨论”、“现场打开饮料盖子”、“动上臂体验人体上的杠杆”、“学生板画力臂”等环节,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学*。

  三、课堂评价

  1.及时

  课堂上,任老师几乎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最后还有教师的评价,用及时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面广

  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看出,一般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相互之间的评价内容往往能挖掘出更有深层意义的内容。如“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寻找的的评价,学生几乎提到了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支占同侧是方向相反,不同侧时方向相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组织学生对评价进行评价以及反思。

  3.欠实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