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

日期:2022-04-06 18:41:29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1

  关于冬至节气的*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2

  关于冬至节气的*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

  冬至的传统*俗

  1、祭祀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气的来历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大雪过后冬至连,兴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后,大部分地区田间管理工作较少,应集中力量抓紧时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积肥送肥,为春种做好准备。农业上的很多害虫和病菌都是在农作物残留在田间的桩茬或秸秆内和杂草上过冬的,应结合冬季积肥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及时处理棉秆、玉米秸秆和穗轴,焚烧或加工成饲料,以消灭过冬的红铃虫、玉米螟等。华南这时气温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里仍是一派生机,要施好菜、麦腊肥,防止冻害。还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现象,万一起苔应及时打去,打苔应在晴天进行,留下两三个节,打后及时追施有机肥。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俗。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么食物

  饺子

  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一般人都会在早晨的时候吃一点作为早饭。有人会说吃了饺子在冬天的时候就能不冻耳朵了,当然这是因为饺子和耳朵比较像,所以才有的说法,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实际上起不到这样作用,大家应该要知道。

  冬至的时候一般人们会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饺子,肉和蔬菜搭配,这样营养会比较丰富。选择那些热性的食物来包饺子,这样吃了之后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于在冬天的时候感觉到冷,这个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羊肉

  冬至的时候吃点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惯。因为羊肉是一种滋补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热性的,热量比较高,铁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点羊肉能帮助造血,增强御寒能力,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八宝粥

  冬至吃八宝粥也是我国的一大*俗。中医认为食用粥类可以养胃,并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润效果,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馄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除了形态相似,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汤圆

  冬至养生吃汤圆,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阅读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1)

——冬至的传统*俗 (菁华5篇)

冬至的传统*俗1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 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 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俗

  【吃汤圆】

  在冬至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惯。长辈会趁着“碎息儿”(温州方言,意为“孩子”)吃汤圆时进行家教,比如“吃了汤圆就要大一岁了”,劝孩子要更听话,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 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 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节】

  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还天愿】

  有些人家在冬至这一天还举行“还天愿”仪式。在年初所许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实现了,都必须在这一天还愿。所以温州人评价一个人懒惰、干事情有精无彩时,会用“还愿”二字来讽刺,如“你这个人怎么干事情还愿恁,一点劲也没有”。

  这 “还愿”也叫作“百家愿”,意思就是还愿时要端出“百家米”来还。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来凑成,这样才证明还了一百个心愿。但这“百家米”从哪凑呢? 据说,冬至这一天,讨饭的乞丐最吃开,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米可当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价将乞丐的米买来作祭拜还愿之用。

冬至的传统*俗2

  关于冬至节气的*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冬至的传统*俗3

  1、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景仲冬至舍药留下的。

  2、羊肉汤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3、糯米饭

  在江南和广东一带,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饭的*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5、擂圆

  擂圆又叫“冬至圆”是浙江台州人们冬至的重头戏,老传统。“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圆圆润润”,与*日里吃的汤圆相比,“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传统*俗4

  关于冬至节气的*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冬至的传统*俗5

  冬至的传统*俗

  1、祭祀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气的来历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大雪过后冬至连,兴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后,大部分地区田间管理工作较少,应集中力量抓紧时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积肥送肥,为春种做好准备。农业上的很多害虫和病菌都是在农作物残留在田间的桩茬或秸秆内和杂草上过冬的,应结合冬季积肥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及时处理棉秆、玉米秸秆和穗轴,焚烧或加工成饲料,以消灭过冬的红铃虫、玉米螟等。华南这时气温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里仍是一派生机,要施好菜、麦腊肥,防止冻害。还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现象,万一起苔应及时打去,打苔应在晴天进行,留下两三个节,打后及时追施有机肥。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俗。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么食物

  饺子

  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一般人都会在早晨的时候吃一点作为早饭。有人会说吃了饺子在冬天的时候就能不冻耳朵了,当然这是因为饺子和耳朵比较像,所以才有的说法,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实际上起不到这样作用,大家应该要知道。

  冬至的时候一般人们会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饺子,肉和蔬菜搭配,这样营养会比较丰富。选择那些热性的食物来包饺子,这样吃了之后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于在冬天的时候感觉到冷,这个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羊肉

  冬至的时候吃点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惯。因为羊肉是一种滋补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热性的,热量比较高,铁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点羊肉能帮助造血,增强御寒能力,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八宝粥

  冬至吃八宝粥也是我国的一大*俗。中医认为食用粥类可以养胃,并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润效果,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馄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除了形态相似,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汤圆

  冬至养生吃汤圆,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2)

——中秋节的传统*俗作文3篇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又称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俗就这样传到民间,渐渐地就成了我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五彩缤纷,其中嫦娥奔月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相传,有一名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气射下了天上多余的九个太阳,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后来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他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有一次后羿外出狩猎,小人逢蒙闯入后院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她的身体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户,向天上飞去。后羿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绝,仰望星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的发现月亮中有一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无论怎么样也追不到,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蜜食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除了赏月、祭月*俗外,在这天还有人燃灯、吃月饼、饮酒的*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周时期,有一种纪念大师闻仲的边蒲心的“大师饼”,它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在唐代,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时,心潮澎湃,随口说出了“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这个传统佳节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有着许多的特别的意义,它代表着团圆,代表的收获。因此,一提到中秋节,满满的都是幸福与温馨!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我们所所熟悉的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虽然各地的*俗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3)

——*传统*俗作文 (菁华5篇)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当人们把这句话挂在嘴上,预示着新年又来了。十二月中旬新年的准备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首先最大的活动便是杀过年猪。虽然生活水*提高了,但是猪肉仍是除夕餐桌上的比例最大的菜色。腊肉也是家家户户必做。猪血丸子更是我们邵阳的一大特色。这些原料都在养了大半年的猪身上。每年除夕之前,屠户都是最忙的,每家每户都需要他们的帮忙。一般在这天我们都会请亲戚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在过年前热闹热闹。小时候最喜欢到亲戚家轮流吃饭了,气氛热烈,开开心心的。

  新年除了年夜饭,另一个重头戏便是拜年。我们的大年初一是不能到处拜年的,另一个便是这天不要花钱。据说是初一花钱,这一年就很难进财。对于小朋友来说,拜年就意味着存钱罐又多了压岁钱,只希望亲戚朋友们来的更“猛烈”些吧!我们那儿有些地方对拜年的亲戚都会有回礼。比如扯一根红布条再加上苹果。红布条寓意着这年红红火火,苹果则是*安的“代言人”。

  除了这些年俗,介绍一个我们邵阳的特色菜-猪血丸子。顾名思义,猪血丸子是用猪血、豆腐、碎猪肉揉成丸子,随后用炭火烘干。别看它黑黝黝的,味道可好了。除了腊肉,这也是家家必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俗并未改变,却总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环境并未改变,只是身边的人少了,随之心态也变了吧。

  “中间窄两头宽,转得很大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玩具出名。”估计这是真的。什么?这意味着*传统文化——摇空竹。空竹由竹子和木头制成,是中空的,因此得名。空竹最早叫“空钟”,全国各地叫法不一。北方人*惯称之为“空竹”。

  空竹动摇多少年了?1300?1500?还是1700年?我来给你解释一下。早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就写过一首诗叫《空竹赋》,说明空竹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宋朝时,宋江写了一首七言四句的诗:“低声到高亢,高亢的声音清晰明亮。空气中有很多男性的长处,没有一个是徒劳的。”因此,空竹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空竹是一种通过摇动绳子使其快速旋转并发出声音的玩具。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学*抖空竹,首先要掌握好*衡,右手反复上提下提,左手轻轻上提。晃动时始终保持空竹的*衡。现在的空竹有很多种,比如“望月”、“鲤鱼摇尾巴”、“大海寻月”、“直冲云霄”……眼花缭乱,令人眼花缭乱。

  我妈给我买了个空竹。我试着弹了一下。抖空竹看似简单,其实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不容易学。慢慢来,反复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抖空竹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加乐趣。同学们不要小看。现在已经成为知名的健身娱乐玩具。空竹的玩法有很多种,等待你去探索和体验。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去看赛龙舟和吃粽子;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月饼,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赏月聊天;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收到长辈给我的“压岁钱”,还能和小伙伴们尽情地玩耍,但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个节日,那就非元宵节莫属了。今年的元宵节,我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不但吃到了香甜嫩滑的汤圆,还和小伙伴一起去别人家亮了灯,也到街上观看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晚饭时,妈妈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汤圆,让人一见就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粒,往嘴里一送——呀!烫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爸爸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说:“真是个小馋猫!”吃过晚饭,几个小伙伴约我一起去邻居家“亮灯”。我喜滋滋地拿出自己的“莲花灯”跑了出去,这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一家一家地走进去,叫一声:“恭喜发财!”主人们便抓一把糖果或拿一些零花钱放到我们随身带的小袋子里,等到亮

  完灯,我们的袋子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和零食,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亮完灯,我又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看“花灯”,只见各式各样的灯连成一片,使我们这个小镇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元宵节,我过得太快乐了!我多么盼望下个元宵节快点到来啊!

  十月金秋,经典诵读大型展示活动要在我们学校开展,赵老师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次表演,不仅能为校争光,还能学*到古诗文,真是一举两得呀!”

  接着,我们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我们年级选定诵读的是《少年*说》这首诗,它教会我要为国争光,做一个爱国的好少年。

  在这次演出中,我和张择煊还有七班的两个同学做了领诵。我暗暗下定决心:这次表演我一要赢得满堂贺彩,让观众赞不绝口。

  十月十二日,今天我们要演出了。本来昨天还阳光明媚的天空,今天却刮着四、五级的北风,太阳公公好像也要休息了,迟迟不肯露面,但是丝毫没减少我们表演的热情。我们还是早早来到学校化装,换上服装。表演准时开始了,四个主持人大大方方的走上台去,拉开了演出的帷幕。

  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艺术高中的哥哥姐姐们表演的节目《游子吟》,他们把母亲在儿女将要外出时的那种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人们不停的鼓掌,发出阵阵的赞叹声。

  我们的节目是最后一个,终于到我们上场了,我还是有点紧张。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走上台去,开始了激情的表演:“志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我看见台下的观众露出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心里的紧张立刻减少了许多。我们的表演结束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赵老师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悬着心也终于落了下来,感觉十轻松。

  演出成功了!我以后还要多多学*古诗文,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说起皮影戏,我可是双眼放光,对它情有独钟。

  记得是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饭,爸爸说:“这附*来了个皮影戏剧团,吃完饭我们一起去瞧瞧。“那时的我觉得十分新鲜,不知是啥样。我吃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妈妈老远就听见锣鼓喧天,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屋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了一个一米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接着又表演了《西游记》《哪吒闹海》《葫芦娃》……精彩绝伦,让人流连忘返。节目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旁,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爸爸走过来说:“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就立刻变得非常精致。”这皮影大部分是仿照人的关节制成的,让我越发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我爱皮影戏。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4)

——*传统*俗作文 (菁华5篇)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当人们把这句话挂在嘴上,预示着新年又来了。十二月中旬新年的准备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首先最大的活动便是杀过年猪。虽然生活水*提高了,但是猪肉仍是除夕餐桌上的比例最大的菜色。腊肉也是家家户户必做。猪血丸子更是我们邵阳的一大特色。这些原料都在养了大半年的猪身上。每年除夕之前,屠户都是最忙的,每家每户都需要他们的帮忙。一般在这天我们都会请亲戚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在过年前热闹热闹。小时候最喜欢到亲戚家轮流吃饭了,气氛热烈,开开心心的。

  新年除了年夜饭,另一个重头戏便是拜年。我们的大年初一是不能到处拜年的,另一个便是这天不要花钱。据说是初一花钱,这一年就很难进财。对于小朋友来说,拜年就意味着存钱罐又多了压岁钱,只希望亲戚朋友们来的更“猛烈”些吧!我们那儿有些地方对拜年的亲戚都会有回礼。比如扯一根红布条再加上苹果。红布条寓意着这年红红火火,苹果则是*安的“代言人”。

  除了这些年俗,介绍一个我们邵阳的特色菜-猪血丸子。顾名思义,猪血丸子是用猪血、豆腐、碎猪肉揉成丸子,随后用炭火烘干。别看它黑黝黝的,味道可好了。除了腊肉,这也是家家必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俗并未改变,却总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环境并未改变,只是身边的人少了,随之心态也变了吧。

  “中间窄两头宽,转得很大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玩具出名。”估计这是真的。什么?这意味着*传统文化——摇空竹。空竹由竹子和木头制成,是中空的,因此得名。空竹最早叫“空钟”,全国各地叫法不一。北方人*惯称之为“空竹”。

  空竹动摇多少年了?1300?1500?还是1700年?我来给你解释一下。早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就写过一首诗叫《空竹赋》,说明空竹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宋朝时,宋江写了一首七言四句的诗:“低声到高亢,高亢的声音清晰明亮。空气中有很多男性的长处,没有一个是徒劳的。”因此,空竹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空竹是一种通过摇动绳子使其快速旋转并发出声音的玩具。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学*抖空竹,首先要掌握好*衡,右手反复上提下提,左手轻轻上提。晃动时始终保持空竹的*衡。现在的空竹有很多种,比如“望月”、“鲤鱼摇尾巴”、“大海寻月”、“直冲云霄”……眼花缭乱,令人眼花缭乱。

  我妈给我买了个空竹。我试着弹了一下。抖空竹看似简单,其实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不容易学。慢慢来,反复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抖空竹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加乐趣。同学们不要小看。现在已经成为知名的健身娱乐玩具。空竹的玩法有很多种,等待你去探索和体验。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去看赛龙舟和吃粽子;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月饼,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赏月聊天;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收到长辈给我的“压岁钱”,还能和小伙伴们尽情地玩耍,但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个节日,那就非元宵节莫属了。今年的元宵节,我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不但吃到了香甜嫩滑的汤圆,还和小伙伴一起去别人家亮了灯,也到街上观看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晚饭时,妈妈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汤圆,让人一见就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粒,往嘴里一送——呀!烫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爸爸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说:“真是个小馋猫!”吃过晚饭,几个小伙伴约我一起去邻居家“亮灯”。我喜滋滋地拿出自己的“莲花灯”跑了出去,这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一家一家地走进去,叫一声:“恭喜发财!”主人们便抓一把糖果或拿一些零花钱放到我们随身带的小袋子里,等到亮

  完灯,我们的袋子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和零食,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亮完灯,我又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看“花灯”,只见各式各样的灯连成一片,使我们这个小镇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元宵节,我过得太快乐了!我多么盼望下个元宵节快点到来啊!

  十月金秋,经典诵读大型展示活动要在我们学校开展,赵老师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次表演,不仅能为校争光,还能学*到古诗文,真是一举两得呀!”

  接着,我们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我们年级选定诵读的是《少年*说》这首诗,它教会我要为国争光,做一个爱国的好少年。

  在这次演出中,我和张择煊还有七班的两个同学做了领诵。我暗暗下定决心:这次表演我一要赢得满堂贺彩,让观众赞不绝口。

  十月十二日,今天我们要演出了。本来昨天还阳光明媚的天空,今天却刮着四、五级的北风,太阳公公好像也要休息了,迟迟不肯露面,但是丝毫没减少我们表演的热情。我们还是早早来到学校化装,换上服装。表演准时开始了,四个主持人大大方方的走上台去,拉开了演出的帷幕。

  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艺术高中的哥哥姐姐们表演的节目《游子吟》,他们把母亲在儿女将要外出时的那种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人们不停的鼓掌,发出阵阵的赞叹声。

  我们的节目是最后一个,终于到我们上场了,我还是有点紧张。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走上台去,开始了激情的表演:“志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我看见台下的观众露出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心里的紧张立刻减少了许多。我们的表演结束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赵老师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悬着心也终于落了下来,感觉十轻松。

  演出成功了!我以后还要多多学*古诗文,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说起皮影戏,我可是双眼放光,对它情有独钟。

  记得是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饭,爸爸说:“这附*来了个皮影戏剧团,吃完饭我们一起去瞧瞧。“那时的我觉得十分新鲜,不知是啥样。我吃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妈妈老远就听见锣鼓喧天,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屋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了一个一米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接着又表演了《西游记》《哪吒闹海》《葫芦娃》……精彩绝伦,让人流连忘返。节目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旁,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爸爸走过来说:“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就立刻变得非常精致。”这皮影大部分是仿照人的关节制成的,让我越发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我爱皮影戏。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5)

——春节传统*俗作文(十)份

  我们国家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春节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春节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孩子分发压岁红包,真是其乐融融,春节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正月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爱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俗呢?

  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传统佳节―春节。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交好运;而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听大人们说,以前,过年可以吃到*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因此,人们总盼着天天都过年。如今,我们天天吃得都象过年一样,现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一家人能够相聚在一起。本年,我们家的年夜饭是在饭店里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大人们送给我不少祝福,还有压岁钱呢。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们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今日是春节,农历大年初一。早晨,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驱散了薄雾,天空瓦蓝瓦蓝的。

  我和爸爸、妈妈出门去玩,我们一出门,就看到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人们都穿上节日的新装,个个喜气洋洋。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新年更高兴了。我手上拿着红艳艳,黄澄澄,绿盈盈的气球,笑个不停。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古彭广场。节日的古彭广场人山人海,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到处都漂浮着一串串彩色的气球和条幅;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人们舞着长龙,扭着秧歌,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都沉浸在这节日的欢庆气氛之中。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春节还没到,许多人都耐不住自已激动的心情放起鞭炮来,那零零星星的“流星雨”真美,有人贴春联,有人看春晚,有人吃年夜饭,还有人穿新衣,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年春节,我都会回老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充满欢声笑语,我最喜欢的是放烟花。吃完团圆饭,我们拿出准备好的烟花。点燃烟筒,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烟花在空中绽放:他们有的像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花瓣;有的像一颗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天空;还有的向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有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有的如孔雀开屏……那绚丽多姿的烟花在瞬间绽放出最美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新年快乐,秋秋。”我仿佛感受到烟花对我的连线,在烟花绽放时,许下我对新一年的憧憬和愿望。

  最幸福的事,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青春洋溢的春节联欢晚会。随着央视主持人“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声,我们会跟随主持人一起倒数,那时别提有多激动了。当新年的钟声准时敲响时,窗外的夜空接连开起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大家都在以放烟花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时,我能收到很多长辈们给我发的`红包,都是充满关心和祝福的压岁红包,虽然我有很多压岁钱,但是我从不舍得乱花它们,而是一把又一把,一叠又一叠的把它们保管好存放在我个人的小银行里,如有需要时才动用它们。

  时间过得飞快,春节在全国人民都关注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在大人们厨房的忙碌中,在我与亲朋好友的玩闹中渐渐离去,我真希望欢声笑语的春节不要走!

  春节,福州的*俗称为“做年”。闽俗诸年最重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会延续到元宵节,一般是自从初四起,就开始复工了。

  春节的前一天夜为“除夕”。福州有透夜点灯(称长明灯)的*俗,意思是“长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点烛鸣炮,以迎新岁。厅堂中陈列酒果和贵(桧)花饭甑,焚楮帛,拜天地,谓之“供岁饭”这天早餐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取来年"有余"之意。先吃年糕汤,“年年高升”再吃太*面,象征一年太*。之后重振衣冠,首拜祖先与家中长辈,然后出门往亲友家中庆贺,互相来往,谓之“拜年”至初四为止,小孩向长者祝福,长者则分糖、饼桔子或“压岁钱”给小孩。王式念《梦竹斋诗草》云:“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最妙袖中怀桔满,垒垒堕落画堂前。”路遇熟人时互道庆贺,台江的群众多叫“发财”城内的人则云“恭喜”与“拜年”。清人吴继钱《半野轩诗存》云: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但在水上居住的船民则有所不同,他们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五结伴手携篮子,登岸沿街挨家“贺年”,口唱“十二月花”等民间小调,受贺人家则以年糕等相送,俗称“讨(米齐)”。取一年吉祥之兆。这个贺年之举,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船民渐渐上岸定居而消失。

  福州民间初一晚上天未黑就要赶着睡觉,谓之“斗夜灯”,也称“斗早登”。据民国蔡人奇《藤山志》释:“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夜不眠,因而元旦之夜,宜斗(比)早登床也。”

  我的老家在福建,那儿的新年处处张灯结彩,门口悬挂着各行各色的灯,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家家在做团圆饭,到处是饭菜的香味。

  新年是最传统的节日。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我们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家禽,鱼类禽畜海鲜,以及水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而从起,“过年”也就开始了。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前。此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长年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则有年年益寿的意思。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是先对长辈说吉祥的话才给红包。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就是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气氛之中。

  这就是我们过新年的过法,这就是独有的过法。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惯,每个城市和每个家庭也有不一样过春节的*俗。

  我家的风俗*惯是这样的。

  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除夕,除夕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大家团团圆圆。吃完饭后要在院子里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寓意是他们在天堂也过春节,给纸钱过年买新衣服过得快乐。之后我们开始包饺子,妈妈和面,爸爸剁馅料,我来擀面皮,全家一起出动,包饺子还要放进一枚硬币,包好后放入冰箱内。忙完后,大家坐在沙发上,8点准时打开电视看春晚,春晚结束了,我们也该睡了。

  第二天醒来,大年初一了,新年的第一天,这天我们不能出门,待在家里一整天,早上妈妈煮水饺,看谁能吃到硬币,便可以领两百元红包,可我并没有吃到,算了,明年可以的我告诉自己。

  大年初二,妈妈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带我去鸡鸣寺烧香,到鸡鸣寺买了票的同时他们会给你三根香,然后我们开始爬楼梯,刚爬一层,便感到有人在我后面推我,便一回头,哇这么多人,再抬头往前看已水泄不通,只好这样挤着挤着上楼了,一楼到了我和妈走到小荷花灯旁,灯上有火,把香点燃,然后对着东南西北拜一拜。

  二楼是各种庙,里有许多尊佛和神,大家需跨过门槛,不可以踩不然是对土地公公的不尊,跪在垫子上叩拜三下,投一块钱在箱子里才可以起来,这样你才能得到祝福,就这样一层一层的拜。

  到了最后一层就得去寺里的饭堂吃饭,我最喜欢吃行是素鸡面,素鸡甜甜咸咸,面条特别有嚼劲,回味无穷,下楼时我还想去拜拜,我便问了妈妈,但妈妈告诉我香烧只能一层层拜和烧不能下楼时再拜,这是寺庙的规矩。

  我们过年的*俗就是这样你们的呢?

  快过年啦,我们一家和我们的亲戚一起做过年小吃,我们要做油角。我本来不会做油角的,妈妈教我两次,我就会了,做成一个饺子的样子,还做了麻花和小猪,最后油炸就可以吃了,其实做小吃也不困难。接着,我们要大扫除,把家里扫把得干干净净,这样就舒服多了。最后贴上对联,准备年货,高高兴兴等着过年了。

  除夕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吃完了,我们要看春晚,我们从八点看到十二点,还看了一会烟花才睡觉呢!年初一早上,我八点多就起床,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兴冲冲地跑下楼去跟长辈们拜年,他们就会给我们小孩红包,我们还要说祝福的话咧,有趣极了。家里放鞭炮,拜神后,爷爷、弟弟和我一起去篮球场看舞狮和拜年,我和我弟弟得了好红包。我们又去妈妈办公室拜年,妈妈的老板也给了我们红包。晚上,我们去看电影了,我们看了《捉妖记2》,感觉十分高兴。到了年初二早上,我们的.亲戚来我们家拜年了,我们也要去外婆家拜年。我们在外婆那里吃完饭就回来了。年初四,我们去惠州泡温泉,初五去桂林旅游,我们看到二十元背景图里的山,那里的水又绿又清,山又多又高,景色很美丽。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能自己动手做好吃的小吃,穿新衣服,又能收红包,真的太开心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结尾: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我的家乡在涡阳,都说:“老子故里,道德之乡。”如果你来到这里,也会觉得名副其实。家乡春节的风俗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我家乡的大年三十别有一番风趣。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一家是非常清闲的,妈妈就去菜市场采购年货,我呢也是在家里待着。等了许久后,妈妈回来了,买了那么多东西。晚上,开始包饺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洗了手,然后就帮妈妈包饺子了,包好饺子后,我们便把包好的饺子先拿出一部分吃,再把那一大部分放进冰箱里。

  吃过饭后,妈妈带我去紫光公园看灯展了。我也非常的兴奋。到了紫光公园,我看到那里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花灯使我眼花缭乱。它们的颜色也是五彩缤纷。每一个花灯的样子都是栩栩如生,在那里玩了一会就要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和那漂亮的花灯告了别。

  大年初一时,我很早起了床,吃过早饭后,就可以要压岁钱了。妈妈坐在板凳上,我给妈妈磕了头拿到了压岁钱。妈妈乐呵呵的,我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因为我家亲戚很多,所以到了亲戚家里又拿到了许多压岁钱,我也很开心,有那么多压岁钱,我可以成为一个“小富翁”了。

  正月十五时,是要吃元宵的,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旁,吃着元宵看着元宵晚会,全家人团团圆圆的,我也特别开心的。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结束。

  家乡的春节可真热闹,*俗也非常非常有趣丰富。因为现在的民俗、风俗逐渐被淡忘,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记忆和传承,不能让民风*俗失传。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爸爸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他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晚上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6)

——除夕的传统*俗优选【10】份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年祭祖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3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4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5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三十守岁有什么讲究

  1、在传统说法中,守岁要将房子的灯火全都点亮,照得亮堂堂的,有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的说法,在民间这被称之为“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2、有部分地区将通宵守夜(熬年夜)称为守岁,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大年三十没守岁会怎样

  守岁是传统文化,守岁是继承传统文化,不守岁也不会怎么样。

  守岁是中华民族在大年三十会进行的一项传统*俗,以前守岁是为了祈求财富和健康,随着科学文明的深入人心,现代人的守岁更多的是在传承一种传统文化,守岁是传统和弘扬传统*俗,没守岁的话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守岁有什么含义

  年三十守岁有两层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时间的含义;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护佑父母身体健康的含义。

  自汉朝以来,就有除夕夜里守岁的传统了,人们在除夕夜的晚上把酒言欢、共享天伦,在新年到来之际为旧的一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守岁守到几点

  传统的守岁是通宵不睡,直至第二日天亮。现在一般过了12点就可以睡了。

  守岁是表达了对旧年的不舍和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守岁要守到几点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定,如果体质较差,或者是白天忙碌了一天的话,建议还是按照正常的休息时间入睡,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1、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2、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3、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4、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5、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6、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7、置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8、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传统节日的到来我们都会选择吃一些进补的东西,春节同样如此。我们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传统美食。北京的传统美食都特别的多,但是老北京除夕吃的美食跟其他地方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也有一些传统的美食。

  那么,老北京除夕吃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迎新春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年除日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在腊月三十日这一天,活动很多,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除了吃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守岁”至次日凌晨。“守岁”从最初的为怪兽所扰不敢入眠,延伸到后来的所谓老者以身作则教育晚辈珍惜光阴,而年轻人祝长辈增年益寿等等。

  熬年的传说――有关爆竹与拜年

  大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民间流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使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便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黑后,“年”从深山老林里窜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年”毫无收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很快,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 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孩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声响吓得掉头逃窜。于是人们知道了“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有一年,他待“年”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尤铡�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鸣放鞭炮是除日一项重要活动。爆竹是古人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各地风俗不同,鸣放鞭炮的时间也不一,但大都在除夕零点鸣放鞭炮,烟火此起彼伏,炮声响成一片。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各地还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种种*俗,如《西湖游览志》记述:杭州一带置“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 “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休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红红火火贴春联

  在过去,大年三十的主要活动是挂家堂字画,贴春联、年画、窗花,祭天,请神,祭祀等。家堂(卷轴图画)、字画要贴在堂屋正中。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大门上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春联,进门迎壁墙上要贴“抬头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的年关吉利的单联,正房门上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中堂两边要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店铺要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天地堂两边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宅神堂两边要贴“年年多吉庆,月月保*安,”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圈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贴“骡马满槽”,大车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还要贴“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

  年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故事如《唐僧取经》等,有历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汉相争》等,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还有山水画等。年画的形式有中堂、单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在北方农村还有家家贴窗花的*俗,窗花一般都是红颜色,其内容因时而异。

  大年三十祭祖仪式最为隆重,下午开始把家谱挂上,备好香炉、灯笼、长钱、纸表、鞭炮等物,到黄昏时开始请祖。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在山东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给晚辈的钱则称“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块,叫做“甜头”。

  大年三十,民间家家做供品。有鸡(吉祥)、鱼(年年有余)、盛虫(蟠龙,一般在腊月二十八日蒸好,除夕半夜供上,过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掉)、团圆饼(用面做成太阳的形状,分层蒸熟,染色,祭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所以叫团圆饼)、猪蹄、小米枣饭、水果、蜡烛、香纸等。泰安团圆饼供品的造型非常美观,用萝卜、豆腐和豆腐渣做原料,雕塑猪、羊、西瓜,加以彩绘。

  年夜饭――团圆饭


冬至节气的传统*俗3篇(扩展7)

——传统*俗(精选五篇)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俗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 五月初五 ,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俗延续到今天。

  又是一个清明节,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知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怀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今天是星期五,我们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扫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了我的大腿,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来到爷爷的坟前。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爷爷走了,不可能再回来了,我非常思念、悲伤、痛苦。

  我们拿起扫帚,把坟的周围扫了一遍,再用锄头把旁边的草锄干净,又各拿了一把黄土洒向坟头。奶奶拿出祭品,开始向爷爷祭拜,我向爷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拜了拜。奶奶嘴里唠唠叨叨地向爷爷诉说着什么。我想起奶奶*时对我说:“爷爷是一个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人”。但我已经没有机会能看见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们扫墓结束,就要回家了。我心里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杨柳青了,桃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会再回来看您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俗丰富多彩: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品月饼。而除夕,我们的传统是:包饺子、吃年夜饭。

  除夕,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们家也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瞧,奶奶、妈妈、姑姑她们正如火如荼地包着饺子呢。于是,我也来了兴致。

  我拿起一张柔软的饺子皮,看着那一盘盘腆着肚子的胖饺子。我想,何不给这些经典饺子变变身呢!包个什么形状的呢?脑子边思索着,手上也转开了。我舀了一勺肉,左手把饺子皮往里按了一些,右手再把左手弄的波纹按紧,包了一半,发现后面剩下的肉馅儿太多了。略一思索,一个念头闪现——“小葫芦”。大胆试试吧,就把两边的皮轻轻拉长,把剩下的肉馅按压进去,小心翼翼地按紧拉长的皮的边缘。大功告成,我拿起来一看,嘿嘿!这前小后大的模样,就成了我的新发明——“小葫芦”。

  这“小葫芦”还挺可爱,引来大家一致称赞,摆在那一排圆饺子中,当真与众不同!“再来再来!”大家一直催促。“好,看我的!”我在饺子皮上放好肉馅儿,然后把饺子皮对半折一下,把右边的那一半皮用右手弄出波纹,然后捏紧,再把左边的皮往右按。封口朝两边慢慢拉长拉高一些,底面按紧。“小小金元宝”出现了,奶奶乐呵了嘴,直夸这个造型应景又吉利,并宣布我们家以后的饺子就包“金元宝”的了。

  中国的传统*俗源远流长,而我们今天的创新不正给朴素的中国传统绣上了新花样吗?

  我家乡中秋节的*俗

  中秋节到了,我们福州的*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中必定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饼。

  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元兵”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

  月饼是中国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作为传统食物,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呢?一是寄托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二是月饼口味很好,味道丰富多彩,样样有特色。随着制作工艺的改善,月饼的样子也有了改变,花纹多了,漂亮了,也有了一些文字。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月饼的样子和口味会更好。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