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日期:2023-02-21 00:00:00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阅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1)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随着年复一年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湮灭了。找不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你——《致教师》。于是,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

  职业上的困惑和挫折总让我产生对教育状况无力的感觉,不想再去努力什么,觉得自己能力和条件就在这了,折腾也是徒然。可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的认为“臣妾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

  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

  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没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2)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3)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

  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

  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4)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篇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心得体会《《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孩子,还是孩子,请把关注点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上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吧。

  《致教师》一书中介绍过一个关于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成三组,他经常对第一组学生表示赞赏和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结果表明,被经常赞赏和鼓励的第一组学生进步最快。由此可见,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源泉,欣赏着必抱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之美;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好懒,讨厌做作业,拖拉、潦草、“短斤缺两”、错误百出是经常的事情。更糟的是,他好管,对己自由主义,对人马列主义,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不时检举同学作业不认真,就是嘲笑同学作业错误多。但是,他在课上回答问题或考试时却是常胜将军。典型的学*态度差,且屡教不改!咋办?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首先允许他自愿做作业,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还可以不做,然后赋予他管教的权力,让他批改和辅导学生作业,最后由我检查他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据此替代他的作业成绩和评定他的学*成绩。在我的欣赏下,他的缺点变成了他的优点,检举别人变成了督促别人,嘲笑别人变成了帮助别人,并且他还体会到了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主动又认真地做起了作业。后来的他就不再是原来的他。这件事让我深切的感悟到,欣赏可以是学生的缺点变成优点。

  又一次,我曾布置学生这样的作业:“每个人写出你熟悉的本班的十位同学的优点,并且每位同学的优点不少于50个字。”然后,我在班中高声朗读这些学生的“作业”。看的出,凡是被读到的学生低着头,心里都美滋滋的,教室里特别静。持续一段时间后,班级的学生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同学的关系更融洽了,相互之间更有礼貌了,值日卫生更主动了,教室的布置更整洁了……后来我就让学生给每个同学写至少一个优点,然后公布于众;接着,每个月末,我让学生在原来所写优点的基础上在挖掘同学新的优点,同样公布于众;最后,开展“看看谁的优点最多”和“看看谁的进步最大”的活动。结果,群情活跃,人人为能被人欣赏而奋斗着、进步着。通过这件事,我不禁感慨的说,欣赏使学生的优点会让学生变得更优。

  还有一次,我受到一篇文章的启发,于是我拿着一张白纸走进了教室。在这张白纸的中心我故意涂了一个绿豆大小的黑点,很醒目。我高举白纸问学生:“你们看,我手中有什么?”“这不是明摆着吗?”学生们窃窃私语,不知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有提高嗓门问了一遍。有学生回答:“我看到在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估计这个回答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还有不同意见吗?”稍后后排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我看到了一张白纸。”我看了一下白纸,继续问:“你为什么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呢?”“我离得远,看不清楚。”他如实说。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接着说:“看到黑点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把手举得老高,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我环视了一下说:“太令人遗憾了。这么大一张白纸你们没有看见,却却偏偏注意到了一个不起眼的黑点。这不是你的眼睛欺骗了你,而是你的思维迷失了方向。”顿了一顿我又说,“这多么向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啊!优点其实就像这张白纸一样大,而你的缺点原来只有黑点那么小。只是,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只在意别人的那个小小黑点,有时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那一张大白纸,而缺少自信,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学生们个个沉默不语,若有所思。由此我想对我们教师而言,许多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面对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他们的“他们的黑点”: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等等,经常会引来我们对他们的大声训斥。可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调皮捣蛋中充满着许多纯真活泼可爱……

  《致教师》中引用了培根的一句话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些欣赏吧!作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做法达到欣赏学生,或让学生相互欣赏,或让学生自我欣赏的目的。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朱永新老师的书有理论的高度,也能结合教育实践,可读性很强,对于一线的老师而言,他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位幸福的教师,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如何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如何以积极的心境、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寻找内心的宁静。

  开篇《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我们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确实如此,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谁的生活都不会风*浪静,教师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面对都是上百张面孔,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境,到学校学*目的也各不相同,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高兴顺心的事情肯定是有,但大部分都是需要解决的麻烦事。如果把这些处理不完的麻烦事当做负担,变成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我们每天就都生活在压力下,生活在困境中,长此以往,就难以自拔,那么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如何幸福的生活呢?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别给原本疲累的身体再加上沉重的枷锁。就如曼德拉所言“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思想,自己才能获得自由,那么才能更好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把他们当麻烦事。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不同。

  快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寒假共读书《致教师》。对于这本书我并不陌生,在去年暑假的时候我自己在网上也买了这本书,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了一遍。虽说第一遍粗略,但一边读、一边记、一边划,读完后内心得了安慰。今年寒假,当我再次读,读完后,我的心灵得到了释然。

  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写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信件的方式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疑问而作的一一阐释。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的教师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涯中的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踏上工作岗位将*7年了,内心存在的困惑与和疑问在这本书里不仅找到了答案,还明确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读了之后,收获很大。接下来,我结合我对部分印象深的内容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要进行专业阅读

  当我读到教师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其实这也是我*时的困惑,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老师,每天学校事物多,除了上课下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学校大事小事都是你,下班回家还要带孩子…忙里偷闲怎样进行专业阅读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比如完成早十分起床,晚上少看会电视,少玩一会,翻几页书可以做到。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时间是挤出来的。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孩子们的年龄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往往把教师当做一部百科全书。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孩子们就会非常失望,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的知识结构。

  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其实也是为了人生。人生非常短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而来?陶行知先生说,人生有两种风景,自然的的风景和精神的风景。行万里路是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腿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自然的风景事有限的,精神的风景是没有边际的,最后达到无限风光的顶峰。人生真正财富是精神的财富。不管我们所处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不能空虚,自己在忙也要读书,让书香浸润心灵。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面临的是复杂的对象,因为我们在教学生学*新知识,孩子们每天都在成长。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思考,也要有成长的速度。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思维的深刻性告诉我们,做一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不要敷衍了事,一定要把问题搞得水落石出。思维的敏捷性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教育机智,在遇到复杂的教育问题时,要学会敏捷而妥善的处理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想超越自我,就应该记录每天的教育生活,用精彩的文字记录每天精彩的岁月。学会写教育随笔,记录教育生活中的点掉滴滴,只有不断的反思生活,从而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要不断的思考,每一节课课前备课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怎样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教育孩子也要学会思考,只有思考才会不断的进步!

  三、做一名胸怀宽广的老师学会自我调适

  选择了老师这份职业,就相当于选择*凡生活。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一样,一天天守着一间间教室,一道道题讲了好多遍了,还要不断重复。甚至有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提不起精神。之前网上有一个河南郑州的老师,她的的辞职信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和转发。一封信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许这位老师的辞职是有原因的,或许他有了更好的工作在等待着它。不管怎样,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认真坚守这份职业,对的起自己的良心。说句实在话,老师干的工作是良心活,努力是一个样,不努力又是一样。所以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无论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有不开心的事,都要有宽大的胸怀,遇到事情不钻牛角尖,你的胸怀大了,这个世界就小了,任何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心小了,所有的事情就大了。你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有多大。你看到的世界取决于你的视野,你的视野取决于你的心胸。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找对人做对事!多多培养自己兴趣爱好,让生活增添色彩,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幸福的事。工作上认真一点,多看一点书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让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四、多关注问题生把爱给孩子

  当我打开《致教师》第123页时,如何对待问题学生?这也是我也令我十分头疼的事。班级一共61名孩子,但是个别问题学生让我十分无奈。经过我的调查、家访沟通,我真正感觉到: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家庭原因。

  不管孩子成绩如何,不能把他所有一切都否定,不能看不起孩子。总之,要把爱给孩子,无论他的家庭条件多么不好,无论他长得是否漂亮,都应该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问题孩子,更要特别关注。每次对他的鼓励,我都会看到他的笑容,笑容背后我看到他的自信和阳光。其实作为一名老师,当你把爱给孩子时,其实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爱。最后,祝福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但是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这次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中,朱老师回答了*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书里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

  是啊,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虽然家庭造成了孩子的千差万别,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教师们都应该记住: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5)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3篇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6)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7)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推荐】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在一个时间里《从与青春同行》中看到教育专家李镇西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围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质进行了一个深入的探讨,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将孩子作为一个中心去研究的,一个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的兴趣和特长以凸显其才能、尊严、自信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以个性的色彩加入到所在的集体中。卡娅也说:父亲更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交往、尊敬、同情、快乐、爱等情绪、情感的教育,让他们在多样的生活中去体验,从而形成自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是的,通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笔下喜欢动手制作的尤尔柯,还是对一切事情都无所谓的巴维尔,都是在教师的熏陶、感召下,由对一样事情感兴趣,慢慢地从自己“心爱”的活动中成长起来,而变为一个积极身上、富有朝气的少年。更有他笔下成功少年的例子:柳芭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能的创造;安纳托利制造新品种小麦田间管理的专用机;维克托设计的送肥料的载重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个性发展成功的案例。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也以不同方式,不同方面地感受到孩子的个性差异,也以自己的'理解和操作方式进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了教育和引导,只是总的来说,没有向苏氏这样的到位,原因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更是因为教育细节没有到位的原因。

  通读本书,受益极大,认识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一些值得深思的行为。我想在苏氏思想的指导下,将会更加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尽量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得更精细一些;将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东西更适时地把握和遵循,会越来越好地驾驭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赋予自己‘教师’历史的最大意义。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单位,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对象和班级活动的主体,搞好学校工作特别是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班主任起着关键作用。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更新观念,班主任更应如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面对来自不同家庭、思想、学*、兴趣、个性各异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如何把这个家庭引导组织成团结活泼,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班集体?如何使班里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呢?下面浅谈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做法:

  1、严。

  严是班主任带班的保证。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要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不迟到,仪容要规范,待人要亲切有礼貌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班主任能严格要求好自己,作为学生的好榜样,学生们也在老师的无言活动中不经不觉中已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了。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带班时严格要求学生已经是顺理成章之事了。当然,总会有一些不规范的学生,那么怎样严师出高徒呢?对这些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及时批评教育,决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不能带好班的。例如:我班有一位纠陈永权的男生,成绩历来都不错,*期就发现他有吸烟的现象。面对他这一情况,我就不能闭一只眼睁一只眼了,如果这种情况在班级蔓延开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立即找他谈心,进行思想教育;还动用其他老师的力量,同学们的力量,家长的力量等来对他进行帮教,使他远离吸烟这种不良行为*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他的不良行为也开始改变了,将兴趣转移到学*和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中去,面对他的进步,老师、家长、同学们到感到高兴。

  2、勤。

  俗语说:勤能补拙。懒惰是班主任工作之大忌,班主任必须以三勤(勤抓、勤教、勤管)为手段,深入班级,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他们要勤提醒、勤督促、勤开导、勤教育。*时,老师要多观察,善于从*常的一些小事中发现隐患,及时提醒。比如: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爱玩,下课喜欢追逐嬉戏,夏季放学后喜欢到水库游泳,在路上骑车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如不及时提醒,就会很容易发生事故。作为老师就要未雨绸缪,*时要勤说、勤讲、勤提醒。这样,通过勤而细致的工作,务实求真的作风来抓好班风建设,才能防患于未然,使班风、学风良好,学生学*积极,思想向上。

  3、爱。

  对学生奉献出真挚深沉的爱心,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大前提。只有用心去爱他们,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灵,知道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以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这也可以说明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不仅要爱学生,还要将爱的种子播撒,让爱在每个学生心中发芽。如我班的林健洪同学,临*高考时出现放弃的情况。原来是他的家庭发生变故,家庭经济出现困难,造成他的情绪低落,便萌发不参加高考的念头。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就找谈心,鼓励他战胜暂时的挫折,树立信心,不要辜负老师、父母、同学对他的期望。同学们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解决了一部分困难,让他重获高考的信心。通过这件事,使他感受到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集体的温暖,同时也让学生们懂得以爱待人的道理。当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之桥时,班主任就能全面地顺利开展班级工作,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暑假里,我们学*了2本书其中我最有感触地是有关于德育方面的讨论,下面作一总结: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的学科。概括的来说作者认为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应从少年儿童学*生活的实际出发,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贴*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实际。以孩子的实际行为与感觉为切入点的方式,把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信条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真正贴*孩子们的心灵。而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应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本方法,重视对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多地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他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他们往往是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在行为*惯养成的基础上,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认识到道德价值,树立起道德观念。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体验,而道德教育重在养成。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作者的看法与我本身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确看法: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二、营造良好的学*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要注意对班风的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反观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对照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我的感觉是: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虽然在内容上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浅入深,由简至繁,但是在方法方式上却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来说,在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初期,还未有完善的理性思维,其人际交往活动区域和与外界有效交流量较小时,直接向儿童传授具体的行为规范,先入为主,排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也许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增多,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则会感到**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总之,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是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效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的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第三是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过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不足。对中小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当学生处于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

  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题记

  因为家有小妹在幼儿园,有一天在去接妹妹的时候,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还加了书名号。通过题目我敏感的捕捉到这可能是她们今天的培训内容,于是,迫不及待的从手机上去搜索,原来,还不是一本书,只是一篇文章,是讲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样是老师,*时很少接触幼师这个行业,也是看了之后才之知道幼儿园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爱,一直以来都觉得我很爱我们班的学生,但是前几天去家访的时候,看到学生家长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意,才意识到,我对我们班的孩子所谓的那种爱,是那么的少,那么的浅,完全没有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孩子我在班里甚至都没和她说过几句话,但是她却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啊,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那还会有什么工作上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反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的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

  看到作者的话,很是感慨。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天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通过学*书本的.内容和自己工作多年的感悟,情感是最少的投资,收益却是巨大的,爱的力量永远大于一切,正如书中所言:心中有爱,高地阔;让爱成为*惯,让爱在我们工作的细节中展现,爱不会受损,但是爱需要表达,爱的极致就是宽容。

  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句宣言,也不仅仅是一份承诺,它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和细腻的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让自己更有耐心,更宽容,孩子父母的眼神,不仅盯在学生的身上,对我也有深深的触动,只要我对孩子没有那样的眼神,那我就做的还不够。

  也许我是一个*凡的老师,但我不想成为一个*庸的人,更不想成为一个*庸的老师。我希望到了退休的时候,我依然还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只因为,我依然还是在用当初的心认识孩子尊重孩子喜爱孩子。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讲了如何使人喜欢你。第一条就是要发自内心地关怀他人,其实也就是说要使人喜欢你,首先你要喜欢别人。对老师来说,首要你要喜欢学生。学生总是经常犯错的,而我们有时候太容易纠结于学生的错误,动辄批评责骂,其实换个角度,也会发现不少惊喜。他们在课堂偷偷地做些小动作,然后被我发现时很可爱地冲我笑着;他们有时用方言叫着我老师,那种声调很美,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看到我检查作业时,不自觉的`会翻开作业检查……如此的调皮与纯真,怎能不叫人喜欢呢?我继续着做一个好老师的愿望:敬业、上进、虚心、博爱、充满活力,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凡、*静、*常。

  还有一件值得用最初的心对待的事,就是读书。我既喜欢读卡耐基的励志教育,喝各种各样的“鸡汤”;也喜欢读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寻找爱的真谛。读书能让我的心无限开阔,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心灵也在适当的契机得到他的引领和开发。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让我们用最初的心做着永远的事吧,既然远择了与学生为伴,就必须永葆青春的活力,用永远的心做最初的事。

  *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30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心静,保持心理*衡。

  世间之书多矣,有些书读后如雁过无痕,在你的内心深处难以留下印迹;有些书读后宛如湖中涟漪,虽有一时的荡漾之美,可终究轻拂而过,难有深思。然而徐飞老师的著作《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读后则让人体验到醉后的清醒:醉是因为书中的文字像美酒一般,读之愈久便醉之愈沉;而清醒则是因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考与启示让人产生顿悟之感。

  我很喜欢徐飞老师对气象一词的解读,在他看来一个气象万千的读书人,不拘泥于个人*见,不执著于一己私念,而是将生命打开,向一本本好书打开,向丰富多姿的生活打开,善于吞吐吸纳,如此才有一种开阖的气度。而我翻开这本书,则如同走进一个气象万千的生命,领略生命深处的诗与思、真与美。

  未经思考的读书没有意义

  文如其人。书中的文字如徐飞老师本人一样优雅和高贵,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让人安静地思考。徐飞老师的QQ和微信昵称都是优雅的刺猬,他很喜欢这一称谓。优雅的刺猬典出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代表着外表坚硬而内心柔软、优雅高贵的读书人形象。在徐飞老师看来,锐利的刺容易伤害别人,而乏力的优雅却会成为美丽的空壳。深刻却不世故,圆润而不圆滑,正如徐飞老师所独具的文风特点:安静的文字背后浸润着哲理式的思考。

  徐老师提倡作为思考者的阅读姿态在阅读时应伴随思考,反观生活。本书中,四大思考贯穿始终:对经典的思考,对阅读本身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教育的思考。

  对经典的思考源于徐飞老师身上的学者情怀,这种情怀是对真理的渴求与探索。阅读经典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寻求智慧的旅程,通过阅读经典获取拂去幻影的慧眼,找到精神家园。对阅读本身的思考,使徐飞老师跳出了传统的阅读经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自我摸索出一套读书方法。无论是专业发展的主题性阅读,还是以言传言的表述性阅读,以及触类旁通式关联性阅读,这些阅读不断丰富徐老师的教育生活和内在生命。读书可以一步步去除遮蔽与狭隘,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对于人生,徐飞老师用了成全一词,我想,这里的成全是对读书人的期许,是对人生的释然,人生的圆满便是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作为教师,徐飞老师用最厚重的笔墨书写了对教育的思考,书中的思考不仅包括对语文学科的思考,还有对教育理念、教育原理的思考。

  徐老师每读一本书都会伴随思考,大多写成读书笔记,*几年,他单发表的读书笔记就达二十多万字。他以自身的读书姿态告诉我们:未经思考的读书没有意义。

  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徐飞老师将自己的读书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浪漫满足兴趣;第二阶段,现实应对工作;第三阶段,综合成全自己。只有经历一、二阶段的浪漫与功利,才能到达第三阶段中的成全自我生命的不断完整。这里的成全自己不局限于对现象的思考,而是抽象于自身的意识世界,反复咀嚼,将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结构。当读书超越功利层面到达审美层面,读书本身就是读书的目的。实际上,功利式阅读在短时间内或许见效,但这种片段式、割裂式的阅读,会逐渐让读书成为一种负担,将思维僵化于单独的场域内,难以使人获得整体智慧的提升。

  徐老师将玖玖雅集教师书友会的读书宗旨定为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徐老师已将教师这一角色深深烙进了自己的生命里,他提倡,为学生读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我想起著名关怀伦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的重要观点: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往深处说,为学生读书与为自己读书并不是二元对立关系。教书是一门让师生获得更多幸福的职业,因为教师在阅读时将职业角色与自我人格合二为一,读书的过程是个人满足与服务学生的双重行为,它本就存在于教师本职工作的范畴,是教师实现自我的必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老师所倡导的读书倾向是为着幸福的阅读。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句话:在最后审判的那天,那些伟大的征服者、律师和政治家前来接受他们的奖赏王冠、桂冠或英名镌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万能的上帝看到我们腋下夹着书走*时,他转过身来,不无歆羡地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读书人不需要外在的奖赏,因为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伍尔芙的这一观点,在徐老师的这本书里也会有最好的呼应。

  读书贵在转化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十足的读书人,这是高万祥先生对徐飞老师的评价。真正与十足所展现的是徐飞老师最纯粹的一面。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将书本看成自己的挚爱,恰如呼吸,它一定会联结着心肺,呼吸之间含着你的气息、你的味道。同时,徐老师的读书又总是力图打通书与生活的通道,跳出书本的视野,与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结。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阅读成全自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教师读书的意义;第二章在读书中学会读书,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教师读书的策略;第三章专业阅读的眼光,体现出学科特点,介绍了语文学科的读书智慧;后三章是徐老师的读书随笔,来一次思想的远行是哲学、教育学经典著作的读书随笔,心灵修行的艺术是文学作品的读书随笔,且教且读是教学方面的读书随笔。整本书既有读书意义及方法的讲述,更有具体生动的读书示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读书智慧。

  徐老师读书,既有欣赏、接纳,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于生活。我很喜欢他的一个比喻读书如蚕。读过几本书,真不值得拿来说事,正如一只蚕吃掉几簸箕桑叶,是不值得炫耀的,关键还看吐出的丝是否白而长。评价读书人,不是看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看他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了多少变成他生命的智慧。这段文字真是太精彩了!徐老师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但他不是闭门读书;徐老师似乎是实用主义的读书取向,但他不会功利世俗。

  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而我认为,读书也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读《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我听到了内心深处冰层碎裂的声音,我也像徐老师一样,在水波荡漾中看到了越来越清晰的自我。

  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

  写在前面

  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聆听其教诲。正所谓《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可知,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本书告诉我们要具备以下五心: 淡泊名利,积善成德,有颗敬业心。关爱学生,幼人之幼,有颗慈爱心。公而无私,一视同仁,有颗公*心。谦虚坦诚,仁慈和善,有颗宽容心。精益求精,永于创新,预科进取心。我认为这五心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本爱,既爱自己的职业,也爱自己的学生。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养德,养勤勉敬业之德、爱生奉献之德、诚实有信之德、谦和团结之德、公道正派之德、与时俱进之德,守住自己的道德良心,出色履行自己的天职,人民教师的形象才会可敬可爱,绚丽光耀。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单单是个人修养、人生境界的问题,而是一种不可或缺或无法替代的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陶冶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还要做到威而不令、严而不死、亲而不猥、活而不散、宽而不乱、博而不骄 、新而不怪 、雕而不俗、刚而不犟 、愤而不私,尽管我们要求教师不至于尽善尽美,而我们要为这个目标不懈追求。

  可爱的教师们,我们每天面对繁复的工作,面对那一群各色的学生,我们要让自己时刻相信:

  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渴望被信任与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渴望能和教育者*等交流和沟通。只要你相信每一个孩子,你就能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你就会相信,即使是一株小草,有一天也会开出像海洋一样缤纷的花。让我们学会耐心,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慢慢学会,慢慢领悟;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失望给他们鼓励,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消极给他们希望,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性急来等待他们成长。

  也让我们对自己、对学生、对未来、对生活充满自信。情是雨露,爱是阳光。春风走过的地方,花儿次第开放,让爱成为教育的果实!

  通过假期读书活动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思想、不断学*、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 学*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各级教育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二、拼弃旧事,与时俱进 拼弃旧事,紧随时代步伐。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都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勇于拼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

  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兴趣;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从心底知道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看衰”。

  教师,只有立足本职,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和牢固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个人在工作上才会有所所为;教师,只有更新观念,终身学*,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愉快而又艰辛的假期实*就要结束了,在这一个月里,我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在课堂的布置上,在课时的掌握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一个月的时间不长,但感受颇多。现将在假期补*班中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初为人师,为人师表

  实*开始以前,我在学校听过老师们的无数节课,对老师的讲课有所了解,今日为人师表,我来时领悟了怎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因为老师可以说是学生的榜样,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在这次补*班实*中,我尽量做到为人师表,主要表现如下:

  1.投身于知识的全面讲解。虽然,以前听过不同老师的讲课,但是对我来说真正的教学生,这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储一定的努力。首先,在开课前两天,我翻了高一课本的大体框架,为正式上课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2.在实*中,我不仅仅只限于讲课,我是他们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有大半我都认识,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保持适当。我与他们一起开玩笑,下课一起玩他们的小游戏机,与他们打成一片,加强了与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在上课和最后的测试时,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有一定的严肃度,这样在学生面前保持了一定的威信。

  二: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难

  做一名老师容易,做一名好老师的确很难,实*报告《教师假期实*报告》。开办这个补*班的目的就是让前来的所有学生都学到知识,要顾及其中的每一名学生,不能让一名学生落伍。我弟弟也在我们这个补*班中学*,但我没用因为他是我弟弟就不关心其他的人,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我都会一步一步讲到他们懂为止。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给予他们帮助。做他们学*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实*工作就要结束了,但我相信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在实*中获得的经历和体会,对于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这次实*,也让我理解了老师的辛苦。在以后工作后我会有争取更大的.进步。相信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这段经历,都会觉得是快乐的,而且永远铭记于心。

  总之,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在这短暂的一个假期里,我读到了*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

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中最大的乐趣。学*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寒假里,闲来无事,翻了翻儿子的许多书被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爱的教育》,就拿来读了。这本书是初中学生必读书中的一本,在我上中学时,还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也从没读过这些书。其实,书对我们来说,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你有需要,你就可以读你喜欢、感兴趣的书。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呢?两个孩子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孩子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 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慷慨的对老师对老师说:“他(她)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天真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老师的的一个拥抱,抚摸,对孩子来说,也许比严厉的批评效果更好。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的学生。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孩子时,孩子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 父母。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拿到毕淑敏的这本最新力作的时候,心里暖暖的,这是去年冬天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毕淑敏的文字*实而温暖,却让人看到了生命的本真,给人生活以信念。

  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在书中,毕淑敏亲切的文字中蕴含着光明与力量,让身处浮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静静地去思索人生。

  青春、爱情、婚姻、友情、孝心、幸福、生死、旅行,毕淑敏在书中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让每一个人聆听生命的真谛。

  毕淑敏分享了一些生命感悟,以及与世界相处的态度,带着一种对生命的善意和真诚,如涓涓暖流渗透人心,让我们的内心安宁、*和。在这个喧嚣而浮华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柔软的文字,我们的内心渴望这样一种坚强的支撑。例如在《切开忧郁的洋葱》中,写我们不要否认我们的忧郁,忧郁会使我们成长。我们都认识忧郁,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和忧郁狭路相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达,忧郁更成了传染的通病。、忧郁几乎是人类这种渺小的动物面对宇宙苍穹时,与生俱来的恐惧,所以我们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忧郁。我相信凡是有人类生存的日子,我们都要和忧郁为朋,虽然我们不喜欢,但是我们必须学会与忧郁为舞。

  又如《提醒幸福》中,提到享受幸福是需要学*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时刻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毕淑敏的散文质朴真诚,诉说着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毕淑敏把温暖的作品送给每个经历过生活粗暴对待的人,书中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她教我们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用柔软的内心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这样我们才会以一颗淡然的心面对生活,在*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愿我们都能好好地爱自己,爱生活,珍惜拥有,与世界温暖相拥。

  读《于永正:一辈子做个读书人》有感

  他越来越觉得,阅读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厚重了自己的人生,更提升了自己的精神高度和人文修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8)

——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13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工作生活状态。一起来学*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本学期我认真学*了《20___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新课程标准给我指明来了前进的方向,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次的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新认识: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改变

  首先我们教师要三个方面去解决,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三是有些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在低段要让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汉字书写的教学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养成的过程。

  通过新课标学*,我对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强调要把它作为第一学段的重要内容,并且要贯穿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新课标里,我们降低了学生识字写字的量,强调要多认少写,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字呢?不同年段的学生识字写措施也不一样,具体这样落实:

  (1)低年级的学生写字应该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示范、指导、复*、巩固学生练*写字;

  (2)中年级的识字教学是由扶到放,教学生不会写的,难写的字,加强词语教学,掌握口头书面表达的词汇;

  (3)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学,理解词句含义。在新课标里,还新推出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常用字。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新提出一条新的教学要求,就是语文教师每天必须安排十分钟让孩子练*写字,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借助田字格练*写字;中年级的'学生用中方格本写字,高年级的学生用条格本写字,并且要注重速度。同时,还要注意写字跟课文的内容要同步,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阅读教学方面的改变

  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读文、理解少量重点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要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在学*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实现“理解阅读”向“表达阅读”华丽转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不应代替学生分析阅读,应该让学生自己多读。在理解课文上教师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反思。除此以外,还要认真抓好读书这根本环节,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养成好的阅读*惯。

  在阅读教学中,新课标强调: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重点是积累和理解少量词语和句子,要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在学*语言文字运用上下真功夫,实现“理解阅读”向“表达阅读”,华丽转身。在不同文体的教学时要有不同的模式,我们教师要谋篇布局。如:

  (1)童话故事类文章,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技巧、学*概述、讲述、转述等学*方法来要让学生悟得一种教训,并学*文中所运用的譬喻法;

  (2)状物类的文章,在教学策略上,我们要把抽象景物,转化为形象的景物,把枯燥的景物变得有趣。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并懂得描写景物的方法;

  (3)诗歌类的文章,在教学策略上,我们要以情入诗,抓传神的诗眼,让学生理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4)写人类的文章,在教学策略上,我们要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结构,学*具体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辅助儿童自我意识的发达;

  (5)叙事类文章,通过对事件的学*,以事感人,因事明理,从文章的学*中,透出人性;

  (6)议论类文章,在教学策略上,要抓精华,抓支柱,让学生在议论文中,获得理趣。

  (三)作文方面的改变

  一、二年级布置作文不合适,经修订后一、二年级的定位是“写话”,三年级是“*作”,初中才是“作文”。在教学建议上引导学生要写真话,不套话,不抄袭,不写假话。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表达和创新的能力,善于将读与说,说与写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也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让学生能展示交流与相互评价的机会,互相促进。

  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批和相互批改。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能力是在历练中形成,非教师“代庖”所能及。教会学生批改作文,既**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作文批改上,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锻炼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即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魏书生曾说:“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一是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看文章结构、看表达方式、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副“艺术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不仅能让学生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同时,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会引以为戒。

  以上几点是我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但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只有理论配合实践才能提高效率。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营造书香校园,激发阅读热情,基于我校“晴暖教育”的办学哲学,6月15日下午,星五小学全体教师集中学校音乐室,举行本学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本次读书交流活动是学校“爱阅读”系列活动之一。开学初,学校教科室积极倡导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并为老师们购买并推荐阅读《暖教育的姿态》一书。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阅读,及时摘录读书笔记并结合教学实际撰写读书心得,为读书交流会做准备。

  今天的读书交流活动分为两个板块。首先,老师们按照进教室的顺序随机分成四组,围坐一起,组内讨论,畅所欲言,交流书籍带给自己的`点滴启发与感悟。接着,集体分享,由各小组推选一名教师代表发言。活动中,黄作槐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他认为应抓住细节引导学生,给予彼此温暖。

  陈z老师从书中具体案例出发,结合自己*时的班级管理工作,感悟到“暖教育”除了教师温暖学生,还可以引导生生之间,彼此帮助,互相影响。周爱珍老师更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与大家沟通育儿方面的心得,由此更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善待他们的差异,就像善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此次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台,激起了老师们的思维碰撞。做一个内心温暖而精神富足的人,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爱心浇灌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精神影响精神。这不只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信条,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体会。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就应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到达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能够帮忙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情绪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务必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就应学会的`,更就应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务必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中最大的乐趣。学*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带给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持续一颗好奇心,想一想这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这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有进步。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学*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在学*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

  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书,人类将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里止步;如果没有书,人类将永远在愚昧无知的落后世界中停留;如果没有书,我们将无从谈生活,无从谈价值。

  在我从事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对我教育教学有助的书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是其中的一本。《小学语文教师》一本专业引领的好刊,一本越办越成熟的期刊。每期有主题,期期有核心,走进它,它总能给你一些启迪;若能细细品味,更能给人补充血液。读《小学语文教师》,就犹如与许多专家、优秀的同行娓娓谈心。在无声的环境中,我的思想在与他们碰撞,心灵在与他们交流,教学水*在交流中提高,工作热情在交流中高涨。不管教哪个年级,《小学语文教师》都给我出谋献策。《小学语文教师》让我如获至宝,捧着她就舍不得放下,细细品味,慢慢揣摩,其乐无穷。她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盏导航明灯,总在我迷茫、困惑时指点迷津。

  读着读着,让我了解到“素读”。原来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到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素读的特点是:一是所读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急功*利,但求储备充裕。素读形式力求活泼:

  1、诗词或以韵文为主的诵读内容,可采用集体分组巡回接力的形式;

  2、短语式的'三字或四字甚至五字诗还可以借助节奏和和声来增添吟诵的乐趣;

  3、根据诗的内容,吟诵中增加几句唱曲,以助吟诵兴致。经典诵读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日吟月诵,寒暑不变,必有所获。

  读着读着,我了解了“揉读”:即揉着读,读着揉,读揉着。用眼、用口、用心去揉搓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在揉搓语言中解其要义,得其声韵,悟其神魂,获其语感。揉可揉文本灵魂的词语,可以揉体现文本主旨的语句,当然还要揉涉及文本核心的精彩语段。揉读的方式也可以变化多样:引读、复沓读、补文读。揉读需要翻来覆去,但不是单调重复,需要前句后连,而非面面俱到;需要读通读透,而非求深求异。

  我不会忘记是《小学语文教师》让我感受到读专业书的乐趣和好处,不会忘记是她把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天地。这确实是一本对我专业成长有益的书。今后,我依然会与好书为友!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

  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荫,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让你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与好书为友,以好书为鉴,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书香的陪伴下继续阔步前行。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书籍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利用一学年时间,我学*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新理念》两本书的许多篇章,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

  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自己的理论水*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花儿争芳斗艳,是春天的幸福;婴儿的啼哭,是方为人父人母的幸福;那么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是学生的琅琅书声,还是后进生的一次小小的进步?我想都是,但我认为教师的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心*气和的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说学*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9)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个人乃至社会的头等大事。我觉得,对于教师而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是完善心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改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渠道,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一本好书,看一篇好文章,会让我懂得很多,悟出很多道理。记得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无知而又调皮的学生,面对琐碎、劳累而又单调的工作,我感到了无奈和失落,真为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而后悔莫及!是《特级教师成长案例》让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还让我明白了为师之道,知晓了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教师成长途径,深刻感触到读书对于我们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是,我也重新读起书来,开始以自己的实际教学为基点读各种各样的书,在书中让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学的底气,更是让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和迷茫。

  如今,当我从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时,阅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我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步曲》,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领略了陶行知的《教育文集》。说实在话,读大师的书,与大师对话,一方面让我惭愧,让我汗颜,一方面让我嫉妒,让我兴奋,在邀游大师的精神世界中,我懂得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做好教育,我的的确确感到了教育是一种境界,教育是一种奉献,教育是一种激情,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是满腔热情的一种爱。每次与大师们“交谈”后,我都豁然开朗,收益匪浅。正因有大师们的指导,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班级管理中总能得心应范文先生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读教学方面的书籍,我可以随时随地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交流。课余,我认真拜读并研究了周玉仁的《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吴正宪的《数学教例与教法》,顾汝佐的`《名师授课录》《课堂教学设计指引和评介》,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马芯兰的《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张天孝的《数学教例与教法》,纪晓村的《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刘显国的《课堂艺术探幽》。在每一天的读书中,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在每晚的独自**中,在忙碌过后的疲倦中,我没有忘记我的使命,不忘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不忘反思我的课堂成败。二十几年来,我坚持写总结、论文、教学札记、反思。先后参加与了“三算教学”“创新教育”“尝试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新课程改革”等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教学水*在张家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我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三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崇高与快乐!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仍有拼命的工作热情,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朗诵一首诗。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学*的气氛也极为浓厚。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几年来,我因此收到学生许多贺年卡,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一定会实现理想的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起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可以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考虑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现在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起去书店买学*用品,儿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起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现在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现在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时间的同时更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运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让我的学生在学*中得到更多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教师时常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

  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

  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本学期,校长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王国亮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刘又喜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10)

——科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科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众所周知,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其前提条件在于课前精心地备课。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备课,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期,通过对《科学备课》一书的研*,深觉科学备课应该由理性备课和感性备课两方面着手。教师们经常从事的备课历程应该只属于理性备课的范畴,我们一贯只强调所备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师们多是对实际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合,设计出相应的任务模式以供学生一步步地按照自己设定的步骤来走。就拿英语这门学科来说吧,每堂课都会预先将其定位在英语教学的某个方面,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还是语法词汇教学,虽然使用新教材了,但感觉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实,这在无形之中也消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知识体系,任谁也都会产生倦怠情绪了!如果能够适时地调整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就能让学生轻松学*,充分体验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理性备课的同时也兼顾感性备课了。所谓的`感性备课也就是要在课前准备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渗入对教师自身和所授学生的全面思量。作为教师自身,首先要做一次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学生,面对新的一课,你想要知道什么,你对哪些方面特别感兴趣,或是你已经懂得了哪些知识点,不希望老师再把时间浪费在一味的絮絮叨叨上,若是真能做到这些,相信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而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获取授课效果的信息反馈。实践证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差异,教师应在其教学设计中考虑进这个重要因素,从而为他们创造出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认知优势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引导和促进学*者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另外,现在也比较注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们的情感教育渗透。当代的学生多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待人接物处事方面多有缺憾,常有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之感,因此,在学校接受知识传授期间也有必要接受情感教育。教师们在进行备课的同时就要拓展思维空间,思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可以传授其做人的道理,这让我想到最*学*的一篇课文,同学们在学*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坎坷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学会了他遇事不轻易放弃的精神,这无疑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面对生活的人生观。总之,科学合理地结合理性备课和感性备课,不单纯局限于设计教材内容,尝试着去评估自己预测学生,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备课的宗旨所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我在各个方面收获甚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 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常山县教研室——江根祥提出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科学的主要途径。地球科学是小学科学领域比较难的一块内容。在太阳系组成中,各个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距离空间感较强,对于同学们理解困难。但是中山小学的姜老师给与我们一个很好的体会。让在座的科学教师模拟太阳系空间,构造一种空间模型,让我们形象直观的认识到空间的距离和大小问题。由此可见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多从身边的事物寻找。江山市教研室徐老师的《认识身边的植物》仔细描述了我们周围的'植物,便于研究。这也在提醒我们,科学即生活。科学课的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究。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渴望,我再次捧起《小学科学课标》,再次领悟课标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式学*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我参加了甘州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感到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使我对科学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学理念得到了革新,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时间长,内容丰富,虽然持续不断的听课,人也感觉有些疲惫,但讲课的老师比我们辛苦得多,有些老师足足准备了一个月,这种钻研的精神让人为之佩服。培训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对自己在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我本次培训学*的感受:

  为期三天的培训,来自区里各所学校的知名优秀教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鲜明事例阐释了科学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内容十分具体全面:有科学命题、处理教材、观课评课、单元课教学、实验操作等,包罗万象,给每位老师上了一节节生动的课。

  那么做为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上好科学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应该努力提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重新认识自我:

  通过学*使我的思想有了转变,作为一位兼职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课堂的宝贵时间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成为一名引导者和领路人,陪着孩子们一起去探究一起去寻找答案。现在应该提倡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共同体”。

  二、对科学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以问促学,以问导学,以问题为学*主线,教师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愿望去学*。那么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告知答案,把探究的时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从问题提出,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到最终解决,这才是教学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教学目标就不难达成了。

  2、把探究摆在首位。科学课堂上没有什么比探究更重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和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科学课的学*过程中,要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当然探究不是唯一学*模式,他需要和别的'教学模式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科学*惯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孩子感叹:“实验器材是宝贝,我们很少见到,更别说亲手去操作啦!”科学器材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小学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为小学生一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服务,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停留在学生上课的一份尽兴,一份热闹,它应该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应该为学生升入初中、高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离不开好奇心的培养、实验*惯的培养、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实证*惯的培养。科学课讲究过程的严谨,特别是实验材料的操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需要个个都能熟练操作,但必须有一些正确的意识,如酒精灯该怎么加热、火焰怎么熄灭、滴管怎么使用等等。假如老师都是随便操作,不注意规范和法则那么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作用,所以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终生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一个良好的科学*惯将伴随孩子们走得更远,走得更深,走得更轻松。

  四、勿要忽视课堂实验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很多科学课因为实验器材的准备麻烦,都是在四十分钟的老师讲授中度过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似懂非懂,学生保持着一颗沉睡的心灵在上课,好多同学只是盯着眼睛看书本,最多做下科学作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更多时候老师仍然以自己操作为主,当一件件实验器材被搬到课堂中来时,学生充满了

  好奇,充满了期待,他们心里在想:“老师,待会儿我也要摸一摸、碰一碰,我也会的,让我来做吧。”但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咱们的老师对实验采取了包办的处理,虽然时间节省了,课堂任务完成了,学生也亲眼所见了,实验对其结果也加以证明了,但教学目标是否真的达成了呢?学生对实验的结论是否真的信服了呢?这就要大打折扣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刻无形地被扼杀,他们带着一些遗憾结束了40分钟的时间,那些在他们看来难得的实验器材,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讲台上。下课了,甚至还会有几个同学难免凑在一块讨论这些玩意儿呢?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课还会有兴趣吗?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小学生对知识容易遗忘,哪怕今天见过的,到第二天再让他回忆就已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们的孩子需要真实的体验,需要动手做一做,这样的学*他们兴趣会更加高涨,他们会更加觉得有趣,实践出真知,科学中许多结论都需要实验去加以证明,我们为何不慷慨一些,把探索的时间让给我们的孩子们呢?千万别把老师的探索外化为学生的探索,把老师的体验替代学生的体验。只有亲历亲为,才会有所感有所悟。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的,孩子们才会从中学的多,懂的多,收获的更多。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收获很多,我要不断地学*,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认真研读了《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并且把它介绍给其他的科学教师,大家争相传阅,一致认为这本书凝结了省内小学科学学科资深专家和科学教学权威教师的心血,是一本帮助和指导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不可多得的好书,是科学教师的好帮手,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推动剂,是小学科学教师的福音,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阅读完该书后,我深感自己教学上的不足。该书不仅阐述了科学探究、科学实验是学*科学课的根本,也告诉了我们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第一课、科学实验的类型、实验学业考核方略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理论知识,还系统全面详细的介绍了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经典教学案例、仪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如何自制教具等。该书紧扣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它能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教学,适应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验教学,全书编入80个经典实验教学的案例,介绍了34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还介绍了21种自制教具的制作方法,并且在案例和自制教具部分对许多实验和教具制作尽可能的提供了多种方法。可以说一册实验教学指导在手,小学科学教学就不用愁。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我忽视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和探索世界的方法。科学课应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用直观的'手段、科学的精神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敢于质疑,最后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我想起了以前所教的一堂课《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本课在科学知识方面,我以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学生从小就玩磁铁,都知道磁铁能吸铁,没有什么好深入的,没必要深究下去。于是我在教学中就轻描淡写地进行了讲解和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们都说懂了,不要讲了,导致学生学*兴趣全无,感到索然无味。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太把教材看简单了,当初学生是完全懂了,还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学生都懂了,还是知道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为何不让每个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或者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后来我阅读了指导书上《二十六、磁铁实验》案例后,根据案例且吸取以前上这一课的经验我对《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上了一堂公开课,教师、学生反响良好,让一堂原本上得索然无味的课变得有滋有味。我主要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过程:猜一猜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

  表格中列出的有:玻璃球、木头、铜片、铝片、铁片、硬币、钢珠、橡皮、棉布等。学生的争论就此开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是金属的都能吸住,有的认为只有铁的能吸住,有的认为小钢珠也能吸住通过实验前的猜测,学生的观点不一,但很明显,关于磁铁能吸铁这一科学概念,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是相同的,而磁铁能否吸其他物体学生的认识就很粗浅、模棱两可,没有把握。掌握了这个起点,接下去的验证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分组领取以上器材实验,亲自试一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学生们动手的兴趣很浓,逐样进行实验,该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结果不言自明,教学效果自然高,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同一堂课二次上而效果迥异的事例引起我深深地反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学中再遇到同类的教学内容时,处理一定要尽量地细腻一些,尽量通过实验,使学生动手让学生体验、认知、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上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比较模糊的科学知识理顺、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自此,我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巨大作用。

  认识到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在这一课中磁铁能吸铁这一知识学生*以为常,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要用事实说话,并能亲自去证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感受到磁铁到底能吸什么。学生对磁铁的了解虽然是比较丰富的,但也是零碎的,来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各人的认识水*与自主探究的水*都是有差异的,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并作好记录,既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收到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这其实是《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给我指明了路,是它的功劳。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