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7 00:00:00

古代名人事例1

  像竹子一样做人

  文天祥小的时候,父亲教他读书,而且总是喜欢在功课之外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让小文天祥受益匪浅。

  一天,父亲和他在书房读书,一陈凉风吹来,窗外的竹叶发出一陈细微的声响。父亲喜欢竹子,所以家里种了好多。小文天祥看着窗外几百棵翠竹,不禁问道:“您为什么这样喜欢竹子?”

  父亲拉着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节的绿竹对他说:“你想想看,竹子还在没出土的竹笋时就已经有节了,就像人从小就要有节操;而竹子长到了凌云的高度竹竿里还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后依然很虚心一样;竹叶也不像别的树叶天气寒冷就会凋落,现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绿的,它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将它折断,但却不能让它一直弯曲地存在着,就像人一样宁折不变。所以说,竹子本身的构造很有寓意,象征着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做人也要这样才行啊!”文天祥听得入了神,也从心底萌发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还将“像竹子一样做人”的话写成条幅,并当成座右铭贴在床头,挂在书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所以他暗下决心:“将来,我不但要为国家做事,成就一番事业,还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挠。”从此后读书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样,做很优秀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天祥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军队入侵宋朝时,他自己招募军队,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后,面对*厚禄的引诱不为所动,最后被杀,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壮节高义,也鼓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古代名人事例2

  包拯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古代名人事例3

  黄香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1)

——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 (菁华3篇)

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1

  黄香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2

  子路

  *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3

  黄香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2)

——古代名人故事短篇 (菁华3篇)

古代名人故事短篇1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古代名人故事短篇2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今湖北省*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古代名人故事短篇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3)

——古代名人事迹实用十篇

  古代名人事迹 1

  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伤心,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古代名人事迹 2

  明宪宗成化初年,嘉兴知府杨继宗为官廉洁刚正。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 "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来报名。"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杨继宗说: "治理国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级官吏有不同的责任,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努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一定都在里面。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 "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古代名人事迹 3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这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明白你呢!"苏武怒斥道:"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之后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最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古代名人事迹 4

  魏文侯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那么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惊讶地问:“那为什么只有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一点名气都没有?”

  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防止别人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呢,就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这样,全世界便都以为我是神医。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这个人元气稍有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呢,命是捞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古代名人事迹 5

古代名人事迹故事五篇700字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名人事迹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名人事迹故事1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第二年,“诸生”言语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

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只是活埋一些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但占主导的观点还是赞同传统的说法,即秦始皇坑的是儒,而非仅仅是方士。

因为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既然扶苏以诸生诵法孔子替“术士”求情,更加有力的说明了坑的是儒生)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北卞的宋志辉被秦始皇给诛杀九族。

史称斩宋叼,***。

只是在坑儒的次数上,颇有争论,《史记》、《资治通鉴》、《藏书》以及现代的《中国通史简编》,都说始皇坑儒仅有一次,即公元前212 年的那一次。

剪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也认同这一观点,书中这样写道、“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

起因是有些书生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刑律’、‘乐刑杀为威’等等,秦始皇以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刑拷问。

先后逮捕了460多名儒生,最后全部在咸阳坑杀。

但也有一些材料记载、秦始皇起码坑了两次儒。

第一次是在咸阳坑儒460 余人,这是公开坑杀。

其目的是想“杀鸡做猴”,“使天下知之”, 以惩效尤。

第二次规模更大,一下坑了700 余人,不过采取的是秘密暗害的手段,方法也更为“巧妙”和残忍。

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种瓜,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观看。

当众儒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下令秘杀填土埋杀,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外人不得可知,一直隐瞒了二百余年之久。

后来唐朝张守节编写《史记正义》时,将这段史料编入了史书。

唐朝颜师古注《汉书·儒林外传》也引用了这段故事。

焚书坑儒根本原因在于、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需要全国一个声音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这与汉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大革“文化之命”。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

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

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尽管如此,他却曾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博士可阅览。

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

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以诽谤罪活埋了400多人,其余无罪者释放。

古代名人事迹故事2

郭嘉作为曹操第一谋士,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而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一个鬼才 一个卧龙 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联系?

郭嘉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而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由于郭嘉的才华,使许多人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看法。我个人认为郭嘉确实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但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两擅长的领域有不同。

郭嘉对于军事是十分擅长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业达到了巅峰时期,成长迅速。其官渡之战死后,曹操的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他的才华不是贾诩、荀彧、荀攸、程昱可以比得了的,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曹操不一定能一统天下,但应该至少能少了很多弯路,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甚至大于夏候兄弟。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确实比不上郭嘉,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自己比不上郭嘉。但是其外交和治国方面的才华确实很厉害。易中天老师也说过在三国中只有诸葛亮的城府才是真正的城府,比如司马徽的评价说,凤雏卧龙只要得其一就可以得天下,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凡品,他的才华已世人皆知。

对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也无从证实,都是大家的一些猜想罢了,其实不用纠结这个问题。这两人都是当时的人才,郭嘉有鬼才之称,诸葛亮有卧龙的称号。他两各有千秋,如果非要选的话我还是觉得郭嘉略胜一筹,毕竟他是曹操都言听计从的人。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什么意思?

什么叫第一?哪有第一谋士之称?我是郭嘉半个粉,但是这称谓可万万不敢给他。

奉孝的智谋的确绝伦,但也不能说他在曹营就无双、冠绝,更不敢说鹤立鸡群了。

*几年网上排什么榜什么榜,都把他放在很靠前的位置。诚然,他的智谋未必担不起这个排位,但确实也只是“未必。”都说是天妒英才,他去的也的确太早,留下的功绩也确实是少,单拎功绩成果来看,这个位子是要不了的。

好了,回归正题。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大智若妖谋若鬼神,可能确实有,但是历来文人涂抹附会却也少不了。

建议题主不要只看演义话本,读两次三国志之类的史料再发问也不迟。

我个人的偏向是历来附会,如果他俩同时出山说不定就有“会奇才乱世起风烟,齐出山双雄争高下”的说法了。孔明在奉孝在的时候出山,我还能说他看郭嘉谋数无双,心下起了争斗心,要出来和奉孝争个高下呢?

都是历来附会,也许有真,真的是孔明怕他锋芒打算暂避?但我是不想信的,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出发,我都更信前者。

古代名人事迹故事3

战国时有个叫薛谭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学艺。没学多久,薛谭便自以为把老师的技艺全学到手了,于是向老师辞行。秦青也没挽留,只是说明日要为他饯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边的凉亭里为薛谭摆上了酒菜。酒过三巡后,秦青引吭高歌,对薛谭唱起了送别曲。这一曲时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时而婉转动听,使整个树林充满回响。薛谭听后自愧不如,赶紧向秦青谢罪,希望留下继续学*。秦青见薛谭诚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从此,薛谭安下心来学*,再也不轻易说回家了。

薛谭学歌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要有始有终,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到。青少年在学*过程中,同样需要端正学*态度,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精要,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古代名人事迹故事4

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古代名人事迹故事5

才艺超群的女词人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尤其擅长填词。

有一次,李格非宴请文人学士,李清照悄悄坐在厅堂的门边,听大人们评诗论文。*间,李格非拿出一首词《如梦令》,请大家评论。有位诗人接过来大声吟诵:“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话音刚落,赞扬声四起。这时,坐在门边的李清照脸上泛着红晕,同时流露出几分不易觉察的得意。忽然,苏门大学士晁补之无意中扭头瞥见这小姑娘不寻常的神态,马上猜到了其中的奥秘,不由得朝她一笑,然后问大家:“你们猜,这才女是谁?”人们一下子楞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告诉你们,”晁补之站起来说,“远在天边,*在眼前,这才女就是李府的千金小姐李清照!”

从此李清照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古代名人事迹 6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结交各国,加强往来。年轻的侍从张骞主动报名要承担这项使命。“西域”指的是当时的亚洲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张骞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艰险,可为国探险立功的壮志支配着他带着100多人上了路。路上,他被敌视汉朝的匈奴人扣押了10年,后来逃走,又跋山涉水挨饿受冻,终于到达了西域。

  张骞先后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zhī)、大夏等国(在现在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阿富汗境内),见到了国王,表示了汉朝愿与他们友好来往的愿望。这些国家的人见到汉朝使者十分高兴。几年以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还派出许多副使到身毒(yān dú)、安息(在现在的印度、伊朗一带)等国,和那里的人民建立了关系。这样,汉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了友好往来,特别是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冶铁术、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乐舞蹈也传到了中国。在东西方之间,出现了一条商路,人们叫它“丝绸之路”。来往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古代名人事迹 7

  魏文侯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那么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惊讶地问:“那为什么只有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一点名气都没有?”

  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防止别人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呢,就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这样,全世界便都以为我是神医。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这个人元气稍有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呢,命是捞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古代名人事迹 8

  漫漫黄沙掩盖不了你绝世的风华,高山峨峨止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一代奇女子王昭君甘愿放弃安稳后宫的生活,深入这外看来与世隔绝的大漠荒野,不得不令人深思,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如此的大义与凛然。我们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里面又能看到什么呢?

  昭君,一位生长在汉朝巴山蜀水的`的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奥秘。年幼便貌美如花,后被召入宫中,小小年纪便貌美出人的她原本可以凭借自己不凡的容颜与过人的才智在后宫中谋得一*之地,甚至可以稳坐后宫重要位置,但因生性高洁淡泊不肯贿赂画匠致使画匠弄虚作假让她始终未被皇帝发现,偶然之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边疆匈奴提出与大汉和亲的要求,皇帝不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进入这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所以打算在后宫女子中选一名才智双全的女子作为和亲的对象,然而后宫女子无一愿进入这传言中黄土漫天落后贫瘠的疆漠,这时,王昭君这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嫁这片落后的疆土,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的远嫁给匈奴地区带去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促进了当时匈奴地区的社会发展,“高山峨峨,河水泱泱”正是由于昭君的毅然决然才得以开创了大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友好往来,试想如果没有当初昭君的远嫁塞外,怎会有这数百年来汉匈交往繁荣?她无愧于这奇女子的称号,无愧于“*沙落雁”的千古绝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古代名人事迹 9

古代名人事迹600字素材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名人事迹材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名人事迹材料1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古代名人事迹材料2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古代名人事迹材料3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贫寒,所以他读书不多,懂得的知识很少。有一次,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说读书对治军有很大的益处。吕蒙就决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负吴王的期望。从那以后,吕蒙不管军务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渐渐地,学问大有长进。一天,东吴大都督鲁肃跟吕蒙谈起了军事。吕蒙提出的见解非常深刻而精辟。鲁肃听后,觉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轻文的吕蒙大不相同,就大为赞赏。吕蒙开玩笑地说:“咱们三日不见,你当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吕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最终达到智勇兼全。对青少年来说,为了今后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须从现在开始,抓紧宝贵的学*时间和机会,培养好的学**惯和方法,培养竞争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古代名人事迹材料4

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悲哀,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忙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之后,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古代名人事迹材料5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古代名人事迹 10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出新意的。故事就是这么些个故事,历史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尤其是苏轼,声名远扬,要把他的事迹拍的好,让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记录片的重点不是内容上,而是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苏轼的精神以及风骨,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风韵神情,才是真正难拍摄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讲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也是浓浓的中国风。苏轼被捕入狱前景悲凉,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着地面,后来一直到冬天,皑皑白雪已经深深的.覆盖那肃穆红墙青砖黛瓦,远处唯有一株寒梅迎风绽放,这种感觉怕是让人夏天也觉得冷吧。苏轼游赤壁,清风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与竹筏中**,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萧声,还有一船夫默默划舟于水上,这场景,任谁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词本就不同于唐诗给人的感觉,且宋朝也不同与唐朝的开放,宋朝儒雅,宋词更是让人品评时美到骨子里,所以这类型纪录片非得用无数场景做形容词来描述这一场精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美术设计上完全达到了此种境界,而且展现出了苏轼的旷达之情,让人在了解苏轼之时也有一场美的享受。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4)

——*古代名人故事6篇

  这个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激发了他学艺报国的志向。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

  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陆陇其造福一方

  陆陇其是清朝初年讲授程朱理学的学者,当过知县、御史一类的小宫。他与那些口是心非的伪逬学家不同,不仅能够认真领会程朱理学的道理,而且还在实际中履践这些进理,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陆陇其行政断案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之中都包含着同样的“理”,人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循守国家的法制。所以他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审讯犯人,总要首先深入浅出地讲一番逍理,启迪人们的良知知。

  催缴赋税,是朝廷赋予各级宫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务,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县令在催缴陚税时,总是指挥大批衙役下乡督促,稍有缓慢不是惩罚肉体,便是罚粮罚款,搞得官民对立情绪很大,有时还会激成民变。而陆陇其却不这样做。他在当嘉定县令时,每当缴粮纳陚的日子临*的时候,他通常把乡亲父老召集起来,给大家讲一番按时纳陚的道理。他说:“向大家收缴的钱粮,全是朝廷的国课,并不是县官的私蓄。如果百姓们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时上缴钱粮,家心安理得,而且给当官的减去好多麻烦,以便有更多的工夫为民办事。我与大家没有任何宿怨,不想为收钱粮而杖责任何人。何况一旦受到杖责不仅要花许多冤枉钱,还要落得欠粮受责的名声。倒不如及早凑齐应纳之款,使你我都相安无事地办完这件事。”乡民们听了之后,觉得陆陇其的话说得很实在,很透彻,乐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时,很少发生欠粮受责的事。

  对于囚禁在监狱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劝,进行开异。他曾经写过一篇《劝盗文》,派人给犯人们宣讲,大意是:“人的本性原来都是善的,你们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来,关在这里受尽痛苦。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杂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结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们能够深刻地悔过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杂念,就能重新做一个好人,依旧可以成家立业。”读到这里,在场收听的犯人们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1692年陆陇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两名文臣管理直隶、江南的书院。廷臣全都主张从翰林院中物色人选。康熙不同意,发出特旨:直隶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陆陇其去。大学士王熙急忙报告说:“陆某己经病故了。”康熙惋借地说:“为什么不早启奏?”王熙回答说:“按照启奏的条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启奏之列。”康熙沉默了许久,感叹地说:“陆陇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在办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项政策的时候,向人们讲清道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可以减少行动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逬理从陆陇其的政绩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其实不用小编多作解释,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这“东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5)

——古代名人名言

古代名人名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言都不陌生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名言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名人名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志者事竟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志当存高远。

  一、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译文)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译文)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四、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译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译文)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译文)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七、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译文)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译文)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九、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十、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译文)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十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译文)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十三、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十四、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十五、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十六、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译文)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在眼前的忧患。

  十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译文)天道公*,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十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十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译文)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二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二十一、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二十二、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而道德之质也。《刻意》(译文)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二十三、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二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十五、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二十六、*朱者赤,*墨者黑。《太子少傅箴》(译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二十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二十八、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译文)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二十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译文)广博的学*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三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之中。

  三十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译文)(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三十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译文)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三十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三十四、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译文)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三十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三十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译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三十七、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译文)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三十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译文)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三十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译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点点差错。

  四十、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的了。

  四十一、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四十二、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四十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译文)学*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四十四、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译文)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四十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四十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译文)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四十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就不会懂得道理。

  四十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四十九、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五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译文)学*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

  五十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译文)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五十二、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五十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译文)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五十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译文)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和积累,学*超过前辈。

  五十五、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译文)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十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译文)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五十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五十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译文)《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五十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译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

  六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词不漂亮,漂亮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

  六十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六十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译文)聪明,爱好学*,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分。

  六十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译文)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六十四、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六十五、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译文)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礼,原是礼节礼貌。现在人们通常指礼物。

  六十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译文)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六十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译文)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六十八、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六十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译文)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七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七十一、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译文)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七十二、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译文)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

  如果没有坚定远大的志向,天底下什么事也做不成。

  2.英雄出少年。清吴敬梓

  鼓励少年人要从小立下雄心壮志。

  3.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

  不计较一时得失。

  4.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清程允

  只要还存一口气,就不能让自己的意志稍有松懈。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自然界的万物都在刚健地运动变化,一个有品德的人也应当自强不息。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统帅三军的将领可以被人夺取,但是人的意志却难以动摇,指人应当有坚定的意志。

  7.后生可畏。论语子罕

  年轻人有锐气,朝气勃勃,不能轻视。

  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之人。

  9.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kou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尸子卷下

  虎豹的幼兽虽然皮毛还未长出花纹,但已有吞食牛的气势;天鹅的幼鸟虽然羽翼未丰,但已有遨游四海的志气。指从小应当有大志向。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司马迁

  不飞便罢,一飞便冲天而起;不鸣则罢,一鸣则令世惊异,喻指要干就干一番大事业。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汉司马迁

  小小的麻雀怎么理解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12.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汉徐斡

  君子不为年纪将衰而忧虑,而忧虑自己的意志倦怠。

  13.有志者事竟成。南朝宋范晔

  有志气的人终究能成功。

  14.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

  男子汉应当战死沙场,岂能死在儿女手中。喻指男子汉当怀四方之志。

  15.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晋陈寿

  蛟龙一旦得到云雨就会腾空而去,终究不会长久屈服于池塘之中,意指有才能的人终将有所作为。

  16.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晋陈寿

  有志行走万里的人,不会中途停止;谋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计较小利而妨碍大事。

  17.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晋葛洪

  登山如果不畏艰险而止步,必能达到顶峰。

  18.天生我材必有用。唐李白

  坚信自己的天赋之才必有大用。

  19.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苏轼

  能成就大业者,不仅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华,也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20.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

  感叹壮美如画的江山,引发了无数英雄豪杰的雄心壮志。

  21.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宋苏轼

  应当抱定志向不动摇,以此成就可能建树的大功业。

  22.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元刘廷振

  神马在天空奔驰,步伐不同凡俗。

  23.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明吕坤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给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财富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领域。——弗罗姆

  2、构成我们学*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3、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4、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5、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6、“未来”是青年人的一个天堂。——塞拉

  7、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8、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9、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10、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和幸福而奉献。——松下幸之助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3、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1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4、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5、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民国 苏曼殊 本事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2.先秦 佚名 绸缪《诗经.唐风》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先秦 佚名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先秦 佚名击鼓《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5.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6.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汉 佚名 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9.魏晋南北朝 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魏晋南北朝 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1.唐 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2.唐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13.唐 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4.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5.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6.唐 白居易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17.唐 白居易 浪淘沙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18.唐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19.唐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20.唐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1.唐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22.唐 刘禹锡 竹枝词四首其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23.唐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4.唐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5.唐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六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6.唐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7.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8.唐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9.唐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30.唐 张泌 寄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31.唐 陈陶 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2.唐 鱼玄机 江陵愁望有寄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33.唐 卢仝 有所思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34.唐 卢仝 楼上女儿曲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35.唐 戴叔伦 相思曲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36.唐 顾敻 诉衷情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37.唐 温庭筠 新添声杨柳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38.唐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39.唐 温庭筠 南歌子四首其二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40.唐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41.五代十国 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42.五代十国 韦庄 应天长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43.五代十国 李煜 清*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4.宋 范仲淹 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5.宋 晏殊 鹊踏枝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6.宋 晏殊 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47.宋 晏殊 清*乐二首其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48.宋 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49.宋 晏殊 玉楼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50.宋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51.宋 欧阳修 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52.宋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3.宋 欧阳修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54.宋 欧阳修 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55.宋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56.宋 柳永 昼夜乐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57.宋 柳永 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8.宋 柳永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9.宋 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0.宋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1.宋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2.宋 周邦彦 玉楼春 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63.宋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64.宋 晏几道 临江仙二首其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65.宋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一 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66.宋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二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67.宋 李之仪 卜算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68.宋 秦观 八六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69.宋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0.宋 贺铸 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1.宋 辛弃疾 鹧鸪天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72.宋 辛弃疾 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73.宋 范成大 车遥遥篇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74.宋 聂胜琼 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75.宋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76.宋 乐婉 卜算子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77.元 张可久 塞鸿秋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78.元 徐再思 折桂令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79.元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80.明 冯小青 怨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81.清 朱彝尊高阳台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82.清 朱彝尊 鸳鸯湖棹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83.清 文廷式 蝶恋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84.清 邵瑞彭 蝶恋花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85.清 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86.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7.清 况周颐 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88.清 曹雪芹 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89.清 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90.清 曹雪芹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91.清 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92.清 陈端生 寄外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93.清 陈蓬姐 寄外二首其二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94.清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95.清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96.清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97.民国 梁启超 台湾竹枝词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孝顺要及时,行善也要及时。

  以读书立志的修身养性名言: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在困难和逆境中的修身养性名言: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以“静”字修身养性名言: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以“勤”字修身养性名言: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4、誉天地之大,褒日月之明。

  5、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6、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8、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0、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11、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12、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13、月光如水水如天。

  14、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1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1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8、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9、暮雨不来春又去,花满地,月朦胧。

  20、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21、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

  22、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23、日往月来,星移斗换。

  24、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25、疾雷不及掩耳,疾霆不暇掩目。

  26、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27、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28、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溪。

  29、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30、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

  31、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32、山雨欲来风满楼。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美,不**之恶。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朱者赤,*墨者黑。

  *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1、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4、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5、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6、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7、要冒一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

  8、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9、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5、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6、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7、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8、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10、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11、开卷有益。——赵光义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1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5、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16、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2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5、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1.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史记、循吏列传》

  2.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3.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管子、七臣七主》

  4.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

  5.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6. 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7. 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8. 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9. 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10. 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11.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

  12.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3.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

  14.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禹锡《天论》)

  15. 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 (柳宗元《断刑论》)

  16.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致君》)

  17.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8. 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19.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

  20. 视时而立仪。 《管子,国难》

  21.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22. 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 法法》

  23.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文子、自然》

  24.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

  25.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商君书、壹言》

  26. 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27.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韩非子、奸劫弑臣》

  28.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29.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务变。《韩非子、解老》

  30. 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 《韩非子、解老》

  1、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2、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7、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8、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李百药 (唐) - 《北齐书·元景安传》

  9、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 (宋) - 《登飞来峰》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轲 (战国) - 《孟子·滕文公下》

  1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 (唐) - 《蜀相》

  1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诸葛亮 (魏晋) - 《后出师表》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2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古代名人事例 (菁华3篇)(扩展6)

——古代名人励志名言 (菁华3篇)

  1、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增广贤文》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

  3、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曾国藩》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道德经》

  5、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增广贤文》

  6、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7、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罗贯中》

  8、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王阳明》

  9、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曾国藩》

  10、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从入梦来。《白居易》

  11、春宵一刻天长久,人前怎解芙蓉扣。《孔尚任》

  12、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曹雪芹》

  13、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汤显祖》

  14、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纳兰容若》

  15、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

  1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17、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家打墙两家好看。《增广贤文》

  18、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1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0、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曾国藩》

  21、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李时珍》

  22、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

  2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24、我愿*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25、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曾国藩》

  26、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曾国藩》

  27、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28、吾*于官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曾国藩》

  2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30、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6.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就不懂得事理。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