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鸡兔同笼》说课稿1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教学内容。下面,我运用新课标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之前安排在六年级重点掌握用方程方法来解决,现在下移至四年级,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理解假设法解题思路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结合画图法,形象直观地将画图法和假设法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多媒体展台,ppt课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画图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尝试、探究、自主的学*,使学生在学*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法:运用“四四教学模式”课堂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三位一体”的“四四”课堂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我设计有四个学*活动

  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第一个学*活动: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利用ppt课件,从《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代数学趣题入手,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由于“鸡兔同笼”的原题中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将数据变小,出示例1。

  第二个学*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利用ppt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1中的问题。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例1问题的列举法和假设法

  第三个学*活动: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解决《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同时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之后引出日本的“龟鹤算”,让学生比较“龟鹤算”和*的“鸡兔同笼”,揭示“龟鹤算”其实就是从“鸡兔同笼”演变而来,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四个学*活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对三位一体四四教学模式的理解。首先它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符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接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和我们学校“以生为本”的课堂的要求是一致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促使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思路,最后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二是四四模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的组织者,老师提供合适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学生运用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老师在整个学*活动中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鸡兔同笼》说课稿2

  数也可以求出来。

  6、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94÷2=47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巩固练*

  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化繁为简

  列表法

  假设法:1)假设都是鸡

  2)假设都是兔

  教学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与常规课不同。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是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会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奔跑吧,兄弟》主题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的主题曲吗?

  2.播放视频,介绍:2015年4月24日这期的《奔跑吧,兄弟》中,各位跑男被带到有密码的房间里,陈赫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被收在《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1)师: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好吗?翻开书104页,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讲解: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3、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帮陈赫找到他房间的密码,**他吧!

  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35个头是70条腿。(94-70)少了2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24除以2等于12。

  生:鸡的只数为:35-12 = 2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140条腿,多出46条腿,多出的是2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

《鸡兔同笼》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能解决有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解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与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学会用假设、举例、列表、作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歌谣吗?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谣,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条腿,一只兔子,一个头,四条腿;

  师:接下来的歌谣不完整,谁能把它填完整呢?

  两只鸡 个头, 条腿,两只兔子, 个头, 条腿,三只鸡三只兔子一共 个头, 条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兔子的腿数乘兔子的只数然后加上鸡的腿数乘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读歌谣、填歌谣,能深深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猜一猜: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

  师:20个头表示什么?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头数。

  师: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大家猜猜看?跟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一说:

  (4)、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生1:我猜鸡有3只,兔子有17只。

  生2:我猜鸡有5只,兔子有15只。

  生3:我猜鸡有16只,兔子有4只。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表格,鸡的只数在变化,兔子的只数也在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鸡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强调鸡兔的总只数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猜测,引出对下边例题的思考,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2、自主探究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引导观察: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个问题多了一个条件“54条腿”

  (3)、理解题意:

  师:20个头,54条腿是什么意思呢?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只数。54条腿表示鸡与兔的总腿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各有多少只?请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前老师提个小小的要求:

  ①、每个小组老师都有一份材料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反馈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1)、逐一列表法:

  生1:我先假设鸡1只,兔子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接着假设鸡2只,兔子18只,算出总腿数76条……我一直算到鸡13只,兔子7只总腿数54条为止。

  师:像这样把每一种情况一一举例,直到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逐一列表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2)、跳跃列表法

  生2:我先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比题目的54条多很多。接着我就假设鸡有5只,兔子有15只,算出总腿数70条,还是多。我就假设鸡有10只,兔子有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还是多。我再假设鸡有15只,兔子有5只,算出总腿数50条,比54条少,说明鸡的只数应在10与15之间。我再假设鸡有13只,兔子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像这种“5只5只增减”,估计鸡与兔的可能范围,以减少列举的次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跳跃列表法。(板书:跳跃列表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3)、折中列表法

  生3:我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是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比54条多,我再假设鸡有12只,兔子8只,算出总腿数56条,还是多一点,所以我就假设鸡有13只,兔子有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由于鸡与兔的只数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然后在举例中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缩小举例的范围,这种方法叫做折中举例法。(板书:折中列表法)

  像同学们刚才的这几种解法,我们把它称为列表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列表解决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对列表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画图法(板书:画图法)

  师:除了列表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假设20只都是鸡,在每个圆的下面画2条竖线表示2条腿,总共画出40条腿,还剩下14条腿,刚好可以给7个圆各添上2条腿,所以兔子有7只,鸡有13只。

  5、归纳算法

  解决“鸡兔同笼”有多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巩固练*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1)、出示:停车场上共停放12辆三轮车和自行车,两种车轮子总和为31个,三轮车和自行车各有几辆?

  (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解决,旨在加深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的理解。此外,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五、拓展延伸

  书P81“你知道吗?”

  师: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鸡兔同笼”的有关问题,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数学热情,使他们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风趣幽默的一门学科。]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了成功与遗憾共存。

  成功之处在于:

  1、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读歌谣、把歌谣补充完整,学生不仅觉得有趣,同时也复*了计算腿数的方法。

  2、新授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不同,我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因此部分学生对列表法掌握得还蛮可以的。在教学列表法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试着解这种类型的问题。

  3、练*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如:停车场上停着自行车和三轮车,让学生自主解决,不仅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遗憾之处在于:

  1、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

  2、练*时,如能引导学生巧妙综合运用三种列表法,把课上得更精彩、生动一点就更好了。

《鸡兔同笼》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学生票数(张)**票数(张)钱数(元)

  2525250

  2426252

  2327254

  2228256

  2129258

  2030260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板书: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图略)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推理思路。)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票价×总张数-总钱数)÷(**票价-学生票价).

  **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票数+学生票数=50;**钱数+学生钱数=260

  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

  列方程为:6x+4(50-x)=260

  (解略)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回应开课时的问题。)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同桌讨论)。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巩固练*: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这节课大家共同探究,解决了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好多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类问题,抽象出一个总的模型进行解决。

《鸡兔同笼》说课稿5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教材呈现三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列表尝试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列表尝试法解决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以史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可以让我们的头脑越来越聪明。我们*人自古以来就喜欢数学并且研究数学,早在1500年前就有一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那里面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其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

  二、独立探索,构建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指名读)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你从这道题中,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20只,一只鸡2条腿,一只兔4条腿,鸡的腿数+兔的腿数=54条……)

  这样一道1000多年前的数学名题要大家短时间内找到答案,确实不容易,就让我们先来猜测猜测。(板书:猜测)

  谁先来猜一猜,鸡可能多少只?兔可能多少只?(鸡8只,兔12只)

  能说说你猜测的依据吗?(鸡的只数+兔的只数=20只)

  有了猜测的依据,还有谁想继续猜?(……)

  给老师一个机会,我猜鸡是1只,那兔有几只?(19只)

  怎么知道我猜得对不对?(通过计算来验证)

  (板书并验证)计算的腿的条数是78条和实际的腿的条数不相符,说明我的猜测怎么样?(失败了)

  虽然我的猜测失败了,但如果继续猜测下去,我的这次失败的猜测和验证对以后的猜测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吗?(因为78条腿比54条腿多,这就说明兔的只数多了,再猜测应该减少兔的只数,增加鸡的只数。)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你的练*本上,继续老师黑板上的猜测,如果你有更简单的猜测方法,也可以重新列举一个猜测。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

《鸡兔同笼》说课稿1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教学内容。下面,我运用新课标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之前安排在六年级重点掌握用方程方法来解决,现在下移至四年级,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理解假设法解题思路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结合画图法,形象直观地将画图法和假设法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多媒体展台,ppt课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画图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尝试、探究、自主的学*,使学生在学*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法:运用“四四教学模式”课堂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三位一体”的“四四”课堂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我设计有四个学*活动

  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第一个学*活动: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利用ppt课件,从《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代数学趣题入手,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由于“鸡兔同笼”的原题中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将数据变小,出示例1。

  第二个学*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利用ppt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1中的问题。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例1问题的列举法和假设法

  第三个学*活动: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解决《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同时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之后引出日本的“龟鹤算”,让学生比较“龟鹤算”和*的“鸡兔同笼”,揭示“龟鹤算”其实就是从“鸡兔同笼”演变而来,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四个学*活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对三位一体四四教学模式的理解。首先它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符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接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和我们学校“以生为本”的课堂的要求是一致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促使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思路,最后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二是四四模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的组织者,老师提供合适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学生运用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老师在整个学*活动中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鸡兔同笼》说课稿2

  数也可以求出来。

  6、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94÷2=47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巩固练*

  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化繁为简

  列表法

  假设法:1)假设都是鸡

  2)假设都是兔

  教学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与常规课不同。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是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会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奔跑吧,兄弟》主题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的主题曲吗?

  2.播放视频,介绍:2015年4月24日这期的《奔跑吧,兄弟》中,各位跑男被带到有密码的房间里,陈赫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被收在《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1)师: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好吗?翻开书104页,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讲解: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3、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帮陈赫找到他房间的密码,**他吧!

  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35个头是70条腿。(94-70)少了2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24除以2等于12。

  生:鸡的只数为:35-12 = 2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140条腿,多出46条腿,多出的是2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

《鸡兔同笼》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能解决有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解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与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学会用假设、举例、列表、作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歌谣吗?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谣,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条腿,一只兔子,一个头,四条腿;

  师:接下来的歌谣不完整,谁能把它填完整呢?

  两只鸡 个头, 条腿,两只兔子, 个头, 条腿,三只鸡三只兔子一共 个头, 条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兔子的腿数乘兔子的只数然后加上鸡的腿数乘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读歌谣、填歌谣,能深深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猜一猜: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

  师:20个头表示什么?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头数。

  师: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大家猜猜看?跟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一说:

  (4)、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生1:我猜鸡有3只,兔子有17只。

  生2:我猜鸡有5只,兔子有15只。

  生3:我猜鸡有16只,兔子有4只。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表格,鸡的只数在变化,兔子的只数也在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鸡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强调鸡兔的总只数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猜测,引出对下边例题的思考,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2、自主探究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引导观察: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个问题多了一个条件“54条腿”

  (3)、理解题意:

  师:20个头,54条腿是什么意思呢?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只数。54条腿表示鸡与兔的总腿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各有多少只?请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前老师提个小小的要求:

  ①、每个小组老师都有一份材料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反馈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1)、逐一列表法:

  生1:我先假设鸡1只,兔子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接着假设鸡2只,兔子18只,算出总腿数76条……我一直算到鸡13只,兔子7只总腿数54条为止。

  师:像这样把每一种情况一一举例,直到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逐一列表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2)、跳跃列表法

  生2:我先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比题目的54条多很多。接着我就假设鸡有5只,兔子有15只,算出总腿数70条,还是多。我就假设鸡有10只,兔子有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还是多。我再假设鸡有15只,兔子有5只,算出总腿数50条,比54条少,说明鸡的只数应在10与15之间。我再假设鸡有13只,兔子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像这种“5只5只增减”,估计鸡与兔的可能范围,以减少列举的次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跳跃列表法。(板书:跳跃列表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3)、折中列表法

  生3:我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是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比54条多,我再假设鸡有12只,兔子8只,算出总腿数56条,还是多一点,所以我就假设鸡有13只,兔子有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由于鸡与兔的只数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然后在举例中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缩小举例的范围,这种方法叫做折中举例法。(板书:折中列表法)

  像同学们刚才的这几种解法,我们把它称为列表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列表解决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对列表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画图法(板书:画图法)

  师:除了列表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假设20只都是鸡,在每个圆的下面画2条竖线表示2条腿,总共画出40条腿,还剩下14条腿,刚好可以给7个圆各添上2条腿,所以兔子有7只,鸡有13只。

  5、归纳算法

  解决“鸡兔同笼”有多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巩固练*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1)、出示:停车场上共停放12辆三轮车和自行车,两种车轮子总和为31个,三轮车和自行车各有几辆?

  (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解决,旨在加深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的理解。此外,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五、拓展延伸

  书P81“你知道吗?”

  师: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鸡兔同笼”的有关问题,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数学热情,使他们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风趣幽默的一门学科。]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了成功与遗憾共存。

  成功之处在于:

  1、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读歌谣、把歌谣补充完整,学生不仅觉得有趣,同时也复*了计算腿数的方法。

  2、新授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不同,我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因此部分学生对列表法掌握得还蛮可以的。在教学列表法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试着解这种类型的问题。

  3、练*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如:停车场上停着自行车和三轮车,让学生自主解决,不仅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遗憾之处在于:

  1、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

  2、练*时,如能引导学生巧妙综合运用三种列表法,把课上得更精彩、生动一点就更好了。

《鸡兔同笼》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学生票数(张)**票数(张)钱数(元)

  2525250

  2426252

  2327254

  2228256

  2129258

  2030260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板书: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图略)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推理思路。)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票价×总张数-总钱数)÷(**票价-学生票价).

  **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票数+学生票数=50;**钱数+学生钱数=260

  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

  列方程为:6x+4(50-x)=260

  (解略)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回应开课时的问题。)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同桌讨论)。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巩固练*: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这节课大家共同探究,解决了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好多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类问题,抽象出一个总的模型进行解决。

《鸡兔同笼》说课稿5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教材呈现三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列表尝试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列表尝试法解决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以史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可以让我们的头脑越来越聪明。我们*人自古以来就喜欢数学并且研究数学,早在1500年前就有一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那里面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其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

  二、独立探索,构建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指名读)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你从这道题中,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20只,一只鸡2条腿,一只兔4条腿,鸡的腿数+兔的腿数=54条……)

  这样一道1000多年前的数学名题要大家短时间内找到答案,确实不容易,就让我们先来猜测猜测。(板书:猜测)

  谁先来猜一猜,鸡可能多少只?兔可能多少只?(鸡8只,兔12只)

  能说说你猜测的依据吗?(鸡的只数+兔的只数=20只)

  有了猜测的依据,还有谁想继续猜?(……)

  给老师一个机会,我猜鸡是1只,那兔有几只?(19只)

  怎么知道我猜得对不对?(通过计算来验证)

  (板书并验证)计算的腿的条数是78条和实际的腿的条数不相符,说明我的猜测怎么样?(失败了)

  虽然我的猜测失败了,但如果继续猜测下去,我的这次失败的猜测和验证对以后的猜测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吗?(因为78条腿比54条腿多,这就说明兔的只数多了,再猜测应该减少兔的只数,增加鸡的只数。)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你的练*本上,继续老师黑板上的猜测,如果你有更简单的猜测方法,也可以重新列举一个猜测。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9篇

  鸡兔同笼在本册教材中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透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以及后期的列方程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去试: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在每个动物下面画两条腿,20只动物只用了40条腿,还多出14条腿,把剩下的14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动物添上呢?(7只动物分别添2条腿)。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鸡。这时候有学生问能把动物都看成是4条腿的吗?在师生们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减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教学中我补充了其他的解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价值。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注重模式,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这一块不够透彻,没有关注到差生。

  2、我在假设之后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样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小组合作学*中教师调控潜力需进一步提高。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的效果等;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突破,使教学走上一个新台阶。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始,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鸡兔同笼问题就是这样一种问题,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是很少碰到,没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他们的脚呢?直接数头不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鸡兔同笼”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显然不是,鸡兔同笼问题,是让我们通过鸡兔腿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并采用有效的手段来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以下是我上完课的几点体会:

  一、大敢转换情境,提高情境“知名度”。

  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愉快的探索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并掌握知识,时刻把学生推到学*的主体地位,在一个恰当的主题中学*数学,发展能力。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数学与生活”当中,用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引入(幻灯出示:)

  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2、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再课件出示《孙子算经》及鸡兔同笼问题,但同时又聪明地把数改小了: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二足,问鸡兔各几何?一石激起千层浪,鸡兔怎能同笼?学生的探究欲望马上调动起来,这时,又让学生了解“经典”,感受“经典”。

  二、鼓励参与,在合作中提高学*效率。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探讨,充分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兵教兵,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这是很让我感到激动的,因为毕竟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一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水*也有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六种不同的方法:逐一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画图法及古人的砍足法,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总的来说,本节课从学的角度呈现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供操作材料,拨动学生心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的活动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整堂课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1、小组合作学*中教师如何调控才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学*的效率,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的效果等。

  2、学生汇报时,要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小老师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

  3、要注重培优辅困,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取得明显的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一节好的数学课就应让学生懂得一个知识点,获得一种思想,积累学*经验,行走在构成某种技能的路上。教学完《鸡兔同笼》,我留下了这样的感悟。

  《鸡兔同笼》是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资料。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唯一的教学资料,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道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而且它是生活中的一类典型的问题,研究这类题,不仅仅使学生学*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收获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潜力。

  研读教材后,我依据新课标,从设计理念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都做了认真地思考,连教学环节都是几经修改的,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在有些汗颜。

  一、“猜测”形同虚设。

  其实,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同“猜”字而生。猜测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也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就应历经一个猜测——验证——调整——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成长过程。而我把“猜测”只作为一个课堂环节,一个程序,没有将猜测与后面的环节建立联系,致使“猜测”环节形同虚设。

  另外,在学生猜测后,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发现猜测不对,腿的总条数多了,该怎样调整;反之,又该怎样调整,其实调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每一次调整,一个一个地增,或一个一个地减,腿数之间都相差。这是关键。就应给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探究明确了目标和指明了方向。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汇报中的“尝试法”的孤立无援了。

  虽然列表尝试法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笨拙的方法。但本节课的列表尝试法是让学生经历由常规逐一举例向减少举例次数的过渡,实现“跳跃式”列举,而且在学生在思考、交流、感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每增加一只鸡同时减少一只兔,就会减少2条腿;反之,每增加一只兔同时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2条腿。”学生在这样发现下就很容易找到了“假设法”的影子。为下面的假设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做了提前渗透和有力地铺垫,同时也能感受到量与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然而由于我把尝试法探究活动与寻找其他策略并入一个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只顾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而有的同学直接忽略尝试法,失去了此处探究活动的价值和好处。如果我能分步实施,细化活动要求:活动一、列表尝试,汇报后,再进行活动二:寻找其他策略,就不至于出现汇报中的“混乱”。

  二、数学课上的语言规范性有待加强。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明晰,具有逻辑性。本堂课假设法算理是一个难点,如果老蚰能用清晰而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算理引导出来: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一共有几只脚?条件告诉我们几只脚,这样就少了几只脚呢?为什么会少了10只脚呢?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明朗。所以我感到教师的言之有序,才能成就学生的有序思维。

  当我上完了课,我留下了开篇的感悟。由于本课的诸多不足,后面的`*题一道也没有练。对这种低效的课堂我有些惭愧,但我想“教后知困”。使我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看来,在数学教学的这条路上,加强身身的数学修养是教好数学的根本。

  课堂上,黄老师从《孙子算经》中的古代名题导入,让学生解释意思,并猜想鸡和兔的只数。当学生感到困难时,黄老师引出化繁为简的方法,降低题目难度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教材中的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由于,黄老师给足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所以在汇报时,学生精彩纷呈。汇报时,学生依次展示了图示法、列表法、假设法,每种解法黄老师都让学生说全说透,如说图示法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边摆边说,形象具体的解说赢得学生自发的掌声;说列表法时得出结论后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学会用规律快速解决问题;重点而详细的解说假设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让多名学生反复说明每步算式的意义,尤其注重理解核心步骤,直至全体学生都理解假设法。最后,黄老师还将练*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评课,肯定本节课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而后,刘教授对本节课作了总结,讲到兴起之处,刘教授还走上讲台亲自示范教学,引起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刘教授认为:

  1、本课的导入不宜使用原题来化繁为简,不是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是老师强加。

  2、思维是本课的重难点,应该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特别理解“假设法”时应结合图示法操作,并思考操作到哪一步就不用了,而可以推理出结论。这样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应用之后建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维*惯。

  而后,数学组开展了“好书推荐阅读交流”,邓蓓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教师必看的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提倡自主阅读要融合到教学实践之中。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必须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鸡兔同笼》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在本册教材中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透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以及列方程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

  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去试: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在每个动物下面画两条腿,20只动物只用了40条腿,还多出14条腿,把剩下的14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动物添上呢?(7只动物分别添2条腿)。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鸡。这时候有学生问能把动物都看成是4条腿的吗?在师生们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减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教学中我补充了其他的解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价值。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注重模式,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这一块不够透彻,没有关注到差生。

  2、我在假设之后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样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鸡兔同笼》教案6篇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兔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负担的学*,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的内容,做到了良性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均分配学*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的拥堵和孩子们学*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愿望,完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并会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PPT呈现课本的主题图,并提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是什么意思?大家能不能算出各几何呢?

  引出课题——《鸡兔同笼》

  (二)探索新知

  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呈现例1:8个头,26只脚,鸡和兔子各几只?猜测一下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3只兔子,5只鸡,22只脚;4只兔子,4只鸡,24只脚。均不对

  追问:按顺序列表填写一下,应该是各有几只?

  得出结论有3只鸡,5只兔子。

  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活动: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多出来的脚的个数除以2便是兔子的只数,用头数减去便得到鸡的只数。如果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多出的10只脚均为兔子的,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所以算得有10÷2=5只兔,3只鸡。

  (三)课堂练*

  PPT再次出示导入中的问题“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在结束后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课后作业: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自己设计鸡兔同笼的问题去考考小伙伴或家人。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与常规课不同。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是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

  会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奔跑吧,兄弟》主题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的主题曲吗?

  2.播放视频,介绍:20xx年4月24日这期的《奔跑吧,兄弟》中,各位跑男被带到有密码的房间里,陈赫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被收在《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1)师: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好吗?翻开书104页,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讲解: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3、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帮陈赫找到他房间的密码,**他吧!

  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35个头是70条腿。(94-70)少了2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24除以2等于12。

  生:鸡的只数为:35-12 = 2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140条腿,多出46条腿,多出的是2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

  复*目标:

  通过复*进一步用假设法或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复*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本节课从学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内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的积极体验。

  按照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

  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

  首先以猜一猜的游戏谜语导入,让学生猜出鸡和兔,然后开门见山的.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鸡兔同笼”问题;

  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并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接着引出《孙子算经》中的一个数据比较大的鸡兔同笼问题,先让学生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法进行解决,然后再激发学生“了解古人的解题方法”欲望,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书中的一段阅读资料,了解古人的解题方法。

  最后就是利用法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同样也运用于生活。

  “鸡兔同笼”在以前是属于奥赛典型题,如今编入新课程教材中。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经历从多种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展开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鸡兔同笼”问题。

  特别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为此我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先画8个圆圈代表8只鸡,每只鸡画2只脚,这样就有16只脚,缺了10只脚,再把其中的几只鸡每只添上2只脚就变成了兔子,所以有5只兔子。这样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了,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种方法。

  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一、介绍*古代的数学成就。

  *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数学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经典的数学名著。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记载“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巧妙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二、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精髓,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教师适当渗透了化繁为简、猜测验证、假设、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让学生了解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讲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安排了大量与“鸡兔同笼”有着类似数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但在*时的教学中也存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中教师如何调控才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学*的效率,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的效果等;

  2、要想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在课堂中注重培优辅困,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取得明显的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3、有意义的练*及作业的设计要考虑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鸡兔同笼》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估计。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鸡兔同笼》本来就是很抽象的课程,估计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只能按照课本那样的列表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生共同经历了列表方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去试:先画8个圆圈表示8个头,再在每个鸡下面画两条腿,8只鸡有16条腿,还多出10条腿,把剩下的10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鸡添上呢?(5只鸡分别添2条腿)。这5只就是兔子,另外的3只就是鸡。这时候有学生问能把动物都看成是兔吗?在师生们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减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生共同经历了二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假设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选择假设法,自觉进行方法最优化。因为毕竟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1、学生汇报时,可以多找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能会听得更明白。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别人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

  3、学生比较喜欢假设法,但发现推理时思路不清,容易出错,如果及时指导学生写推导过程就会较好地避免问题的出现。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但在*时的教学中也存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中教师如何调控才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学*的效率,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的效果等。

  2、要想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在课堂中注重培优辅困,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取得明显的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3、有意义的练*及作业的设计要考虑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一本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虽历经1500多年,该问题解决办法有多种,是它魅力所在,所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有趣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学*主要是用假设法解答,而列表法是假设发的基础,单独列表麻烦;抬腿方法作为方法的补充,只作为了解,由于有局限性,用得少。

  1、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件出示图画鸡兔同笼,引起学生兴趣,感觉好玩,勾起探知的愿望。接着用古文叙述题目,并说明题目的.时间是1500年前,现在我们需要帮古人解答问题,学生感到好奇,争强好胜心陡然升起,学*劲头十足。

  2、体现方法多样性

  为了研究方便,我变换题目数字,把例题改为8只头,26条腿,数字变小好想像。列表法学生推理填写,数字小可以得出答案。

  假设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我先对列表数字分析、比较,为后面的假设法做好铺垫。我就推荐用中间列表法,发现鸡4只,兔子4只,腿就一共有24条,再进行增加或减少,最后得到了3只鸡,5只兔。学生的速度就加快了。另外,引导学生透过对表格的理解,利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

  3、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画图验证:先画8个圆圈表示8个头,再在每个动物下面画两条腿,8只动物只用了16条腿,还多出10条腿,把剩下的10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动物添上呢?(5只动物分别添2条腿)。这5只就是兔子,另外的3只就是鸡。画图的思考过程实际也就是假设方法的思考过程。

  虽然很难,但我相信,只要学生喜欢了,那么再难的数学题都不是问题了。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

  鸡兔同笼”在以前是属于奥赛典型题,如今编入新课程教材第十一册中。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个性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例:鸡兔同笼,有35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我先化繁为简,把例题改为8只头,26条腿。刚开始采用教材中的逐一列表法,让学生自己去推算出来,学生觉得这种方法罗嗦。我就推荐用中间列表法,发现鸡4只,兔子4只,腿就一共有24条,再进行增加或减少,最后得到了3只鸡,5只兔。学生的速度就加快了。另外,引导学生透过对表格的理解,利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再透过画图验证:先画8个圆圈表示8个头,再在每个动物下面画两条腿,8只动物只用了16条腿,还多出10条腿,把剩下的10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动物添上呢?(5只动物分别添2条腿)。这5只就是兔子,另外的3只就是鸡。画图的思考过程实际也就是假设方法的思考过程。学生听明白以后,让学生试着做练*题。最后还指导学生运用方程来解决这类问题,他们对本节课掌握的`还不错,这天的一些题目里也证明了学生喜欢这类题目,虽然很难,但我相信,只要学生喜欢了,那么再难的数学题都不是问题了

  1、数学教学要通过知识的学*让学生得到思维锻炼,“鸡兔同笼”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很少碰到,没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它们的脚呢,直接数头不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鸡兔同笼”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显然不是,“鸡兔同笼”问题,是让我们在鸡、兔脚数的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并采用有效的手段来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中,主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3、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背景不同,他们对解答此类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一要求,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本节,师生共同经历了列表法、假设法等,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此刻《孙子算经》中。教材首先透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透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本节课我从较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熟悉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再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状况下两种动物的只数和脚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随着鸡兔只数的变化,脚的数量也跟着变化的规律。透过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体验鸡兔同笼中鸡兔的头数和脚的只数关系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的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学生从体验、尝试到此处的讨论、汇报,个人或群众的智慧在那里得到展现,方程解、算术解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至少有一种方法是他自己理解或掌握的。

  但是,可能是由于我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或者驾驭课堂的潜力有限,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机敏地倾听和机智地诱导,对于学生的列式没有指明理由,因此感觉学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不能理解的状况。我觉得可能是在处理鸡兔只数和脚的数量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时,我直接让学生透过表格的形式进行观察,并没有引导学生到比较实际的方向上。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节好的数学课就应让学生懂得一个知识点,获得一种思想,积累学*经验,行走在构成某种技能的路上。教学完鸡兔同笼,我留下了这样的感悟。

  鸡兔同笼是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资料。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唯一的教学资料,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道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而且它是生活中的一类典型的问题,研究这类题,不仅仅使学生学*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收获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潜力。

  研读教材后,我依据新课标,从设计理念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都做了认真地思考,连教学环节都是几经修改的,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在有些汗颜。

  一、“猜测”形同虚设。

  其实,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同“猜”字而生。猜测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也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就应历经一个猜测----验证----调整---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成长过程。而我把“猜测”只作为一个课堂环节,一个程序,没有将猜测与后面的环节建立联系,致使“猜测”环节形同虚设。

  另外,在学生猜测后,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发现猜测不对,腿的总条数多了,该怎样调整;反之,又该怎样调整,其实调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每一次调整,一个一个地增,或一个一个地减,腿数之间都相差2。这是关键。就应给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探究明确了目标和指明了方向。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汇报中的“尝试法”的孤立无援了。

  虽然列表尝试法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笨拙的方法。但本节课的列表尝试法是让学生经历由常规逐一举例向减少举例次数的过渡,实现“跳跃式”列举,而且在学生在思考、交流、感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每增加一只鸡同时减少一只兔,就会减少2条腿;反之,每增加一只兔同时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2条腿。”学生在这样发现下就很容易找到了“假设法”的影子。为下面的假设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做了提前渗透和有力地铺垫,同时也能感受到量与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然而由于我把尝试法探究活动与寻找其他策略并入一个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只顾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而有的同学直接忽略尝试法,失去了此处探究活动的价值和好处。如果我能分步实施,细化活动要求:活动一、列表尝试,汇报后,再进行活动二:寻找其他策略,就不至于出现汇报中的“混乱”

  三、数学课上的语言规范性有待加强。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明晰,具有逻辑性。本堂课假设法算理是一个难点,如果老蚰能用清晰而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算理引导出来: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一共有几只脚?条件告诉我们几只脚,这样就少了几只脚呢?为什么会少了10只脚呢?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明朗。所以我感到教师的言之有序,才能成就学生的有序思维。

  当我上完了课,我留下了开篇的感悟。由于本课的诸多不足,后面的*题一道也没有练。对这种低效的课堂我有些惭愧,但我想“教后知困”。使我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来,在数学教学的这条路上,加强身身的数学修养是教好数学的根本。

  今天,我上了《鸡兔同笼》一课作为我们教研组的展示课。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说实话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对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理解不一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方法的应用自然也不一样。最后我们在组内研讨决定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题的处理。高效课堂的体现在一节课中应该是无处不在,他应该分布在教学的每一个坏节,如:重难点的解决,巩固新知的教学活动,例题变式题型的出示等。另外所教学的年级、教学内容不同也应该存在区别。

  《鸡兔同笼》这一课我决定把突破重难点作为高效课堂的手段。课本介绍了3种解题方法,既: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列表法麻烦计算量大;假设法相对来说计算量小,但不容易理解;方程法容易列式不容易解方程教参中说这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没有提出方法优化。那么,克服三种方法的弊端就成了这节课的难点。于是课上在提出猜测法后解决问题的朴素解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汇报中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列表法由于数据小没有出现计算量大的问题,这时我引而不发。继续探究第二种方法——假设法。

  学生汇报完后,我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什么疑问,没有学生提问这时我问汇报的学生:“你为什么用6除以二?”让学生结合画图演示。说明多出6只脚,应再添6只,每只动物添2只,6只里面有几个2只就够添几只动物,所以用6除以2等于3,这三只动物添了2只脚就变成4只脚所以是兔子。在方程法的汇报中(由于这节课不是新授所以没有出现设鸡的只数为未知数的情况)自然避免了不好解的情况。紧接着回过头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这时在汇报列表方法中出现了数据大的问题,学生的方法出现了我预想的“取中列表”也出现了“脚数找规律法”,在“取中列表”中接着算下去是难点,学生在汇报中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法和根据脚数决定鸡和兔谁的数量增加谁的数量减少)解决了这个难点。

  在*题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安排了6道*题,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率虽然不能单纯做*题,但是*题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鸡兔同笼”问题不是单纯的解决鸡和兔的问题还涉及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也是我担心的一个问题,例如:植树,坐船等。在坐船一题中我也安排了演示法加强理解假设法同时也总结规律多或少的只数、人数应该除以几。这样下来一节课看似解决了预想的难点,但是我也有一些遗憾例如因为不是新授所以没有出现第一次上课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另外假设法没有出现类似假设全是鸡的形式,从这一点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由于有些紧张在课堂结束时本想安排总结——同学们相互提醒做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却忘记了。另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比较生硬不自然。

  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在新授中的探讨式气氛,如:新授时我问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大多数学生说喜欢假设法,我说:“那好,我们来做一道题(植树、坐船问题)”做着做着,有的同学会问:”老师,接下来除以几呀?”没有类似这样的生成,整节课堂比较*静,*静像没有一丝涟漪的湖面,不活跃不生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同组的老师给我的一些建议,真的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是的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充实自己。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原先是小学奥数学*的内容之一。现作为数学教材内容《数学广角》,对于我班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原因一,它原先是奥数内容,奥数学*学生感觉很难,思想上存在一个“怕”字。二是班级学生整体基础不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三是学生学**惯不良,缺乏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志。针对上述学生现状,我在教材的处理和目标的制定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多角度地思考,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并且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更具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即假设法和列方程的解法。教学中,当学生经过猜测,并列表进行验证后,提出: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在给学生约五分钟思考或同学互助后,再请学生汇报。用假设法解答,采用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特别指出的是让学生弄清假设全部是鸡或兔时,实际总脚数与假设情况下的总脚数之差表示什么,进而推导出鸡、兔的只数。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由于数量关系非常明确,思路更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明确设一个量为X,另一个量是总头数减X,然后根据只数与脚数之间的关系式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但本节课还存在较多不足。首先是教学时间调控欠合理。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课堂上让学生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的过程,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就只好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类似“鸡兔同笼”问题,待到下一节课再研究。其次课堂预设对学生估计不足。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时,“实际脚数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的交流讨论,用时过多,影响后面的进程,导致与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草草过场。第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虽然帮助了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或理解得比较模糊。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必须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鸡兔同笼》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把“鸡兔同笼”这个内容划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个课时,在本节课中重点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我想通过本节课列表发现的规律为探索新策略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他们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对于列表策略有所体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列表方法,对于多种列表方法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列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中我补充了其他的'解法,但是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方法的掌握。这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2、凸现学*价值

  我觉得学*要让学生感兴趣地去学,发自内心的想去学,觉得学*是有用的。而鸡兔同笼问题来于生活。但它高与生活,它需要用一些数学策略去解决,而学*策略以后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小结时我放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的举例,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此类问题是广泛存在的。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价值。

  3、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

  结果是比较直接的,容易被大家重视,而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同时也需要关注过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一大亮点,有些学生想法很有创意但算错了,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表扬和肯定。

  本节课总的来说把我自己定的目标是完成了,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如何把北师大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进行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使不同思维水*的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真正巩固

  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2 、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 、没有出示一个完整的表格,在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调整假设时的讲解上不直观,只有部分优生能理解。

  4 、由于时间练*量不多,最后一个练*题应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罗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

  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鸡兔同笼》教学反思。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反思《《鸡兔同笼》教学反思》。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2、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没有出示一个完整的表格,在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调整假设时的讲解上不直观,只有部分优生能理解。

  4、由于时间练*量不多,最后一个练*题应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罗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

  《鸡兔同笼》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列举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类重要数学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1)三轮车和自行车共7辆,17个轮子。三轮车、自行车各有几辆?

  (2)小方有2分、5分硬币共10枚,共有32分。2分、5分硬币各有几枚?

  回过头来我们在来看一看《孙子算经》里的这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拭着做一做吗?

  对于我班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

  1、课堂上,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再在全班共同交流评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达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但部分学生会做却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2、课堂上,通过学*,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答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课堂上,注重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在交流探讨中,鼓励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效果还不错。

  今天,我上了《鸡兔同笼》一课作为我们教研组的展示课。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说实话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对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理解不一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方法的应用自然也不一样。最后我们在组内研讨决定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题的处理。高效课堂的体现在一节课中应该是无处不在,他应该分布在教学的每一个坏节,如:重难点的解决,巩固新知的教学活动,例题变式题型的出示等。另外所教学的年级、教学内容不同也应该存在区别。

  《鸡兔同笼》这一课我决定把突破重难点作为高效课堂的手段。课本介绍了3种解题方法,既: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列表法麻烦计算量大;假设法相对来说计算量小,但不容易理解;方程法容易列式不容易解方程教参中说这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没有提出方法优化。那么,克服三种方法的弊端就成了这节课的难点。于是课上在提出猜测法后解决问题的朴素解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汇报中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列表法由于数据小没有出现计算量大的问题,这时我引而不发。继续探究第二种方法——假设法。

  学生汇报完后,我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什么疑问,没有学生提问这时我问汇报的学生:“你为什么用6除以二?”让学生结合画图演示。说明多出6只脚,应再添6只,每只动物添2只,6只里面有几个2只就够添几只动物,所以用6除以2等于3,这三只动物添了2只脚就变成4只脚所以是兔子。在方程法的汇报中(由于这节课不是新授所以没有出现设鸡的只数为未知数的情况)自然避免了不好解的情况。紧接着回过头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这时在汇报列表方法中出现了数据大的问题,学生的方法出现了我预想的“取中列表”也出现了“脚数找规律法”,在“取中列表”中接着算下去是难点,学生在汇报中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法和根据脚数决定鸡和兔谁的数量增加谁的数量减少)解决了这个难点。

  在*题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安排了6道*题,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率虽然不能单纯做*题,但是*题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鸡兔同笼”问题不是单纯的解决鸡和兔的问题还涉及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也是我担心的一个问题,例如:植树,坐船等。在坐船一题中我也安排了演示法加强理解假设法同时也总结规律多或少的只数、人数应该除以几。这样下来一节课看似解决了预想的难点,但是我也有一些遗憾例如因为不是新授所以没有出现第一次上课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另外假设法没有出现类似假设全是鸡的形式,从这一点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由于有些紧张在课堂结束时本想安排总结——同学们相互提醒做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却忘记了。另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比较生硬不自然。

  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在新授中的探讨式气氛,如:新授时我问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大多数学生说喜欢假设法,我说:“那好,我们来做一道题(植树、坐船问题)”做着做着,有的同学会问:”老师,接下来除以几呀?”没有类似这样的生成,整节课堂比较*静,*静像没有一丝涟漪的湖面,不活跃不生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同组的老师给我的一些建议,真的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是的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充实自己。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鸡兔同笼》教案 (菁华5篇)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兔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负担的学*,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的内容,做到了良性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均分配学*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的拥堵和孩子们学*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愿望,完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教材呈现三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列表尝试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列表尝试法解决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以史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可以让我们的头脑越来越聪明。我们*人自古以来就喜欢数学并且研究数学,早在1500年前就有一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那里面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其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

  二、独立探索,构建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指名读)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你从这道题中,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20只,一只鸡2条腿,一只兔4条腿,鸡的腿数+兔的腿数=54条……)

  这样一道1000多年前的数学名题要大家短时间内找到答案,确实不容易,就让我们先来猜测猜测。(板书:猜测)

  谁先来猜一猜,鸡可能多少只?兔可能多少只?(鸡8只,兔12只)

  能说说你猜测的依据吗?(鸡的只数+兔的只数=20只)

  有了猜测的依据,还有谁想继续猜?

  给老师一个机会,我猜鸡是1只,那兔有几只?(19只)

  怎么知道我猜得对不对?(通过计算来验证)

  (板书并验证)计算的腿的条数是78条和实际的腿的条数不相符,说明我的猜测怎么样?(失败了)

  虽然我的猜测失败了,但如果继续猜测下去,我的这次失败的猜测和验证对以后的猜测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吗?(因为78条腿比54条腿多,这就说明兔的只数多了,再猜测应该减少兔的只数,增加鸡的只数。)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你的练*本上,继续老师黑板上的猜测,如果你有更简单的猜测方法,也可以重新列举一个猜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二十六第一、二题。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与常规课不同。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是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

  会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奔跑吧,兄弟》主题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的主题曲吗?

  2.播放视频,介绍:20xx年4月24日这期的《奔跑吧,兄弟》中,各位跑男被带到有密码的房间里,陈赫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被收在《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1)师: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好吗?翻开书104页,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讲解: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3、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帮陈赫找到他房间的密码,**他吧!

  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35个头是70条腿。(94-70)少了2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24除以2等于12。

  生:鸡的只数为:35-12 = 2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140条腿,多出46条腿,多出的是2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

  教学目标:

  1、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能解决有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解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与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学会用假设、举例、列表、作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歌谣吗?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谣,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条腿,一只兔子,一个头,四条腿;

  师:接下来的`歌谣不完整,谁能把它填完整呢?

  两只鸡 个头, 条腿,两只兔子, 个头, 条腿,三只鸡三只兔子一共 个头, 条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兔子的腿数乘兔子的只数然后加上鸡的腿数乘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读歌谣、填歌谣,能深深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猜一猜: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

  师:20个头表示什么?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头数。

  师: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大家猜猜看?跟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一说:

  (4)、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生1:我猜鸡有3只,兔子有17只。

  生2:我猜鸡有5只,兔子有15只。

  生3:我猜鸡有16只,兔子有4只。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表格,鸡的只数在变化,兔子的只数也在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鸡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强调鸡兔的总只数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猜测,引出对下边例题的思考,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2、自主探究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引导观察: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个问题多了一个条件“54条腿”

  (3)、理解题意:

  师:20个头,54条腿是什么意思呢?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只数。54条腿表示鸡与兔的总腿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各有多少只?请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前老师提个小小的要求:

  ①、每个小组老师都有一份材料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反馈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1)、逐一列表法:

  生1:我先假设鸡1只,兔子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接着假设鸡2只,兔子18只,算出总腿数76条……我一直算到鸡13只,兔子7只总腿数54条为止。

  师:像这样把每一种情况一一举例,直到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逐一列表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2)、跳跃列表法

  生2:我先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比题目的54条多很多。接着我就假设鸡有5只,兔子有15只,算出总腿数70条,还是多。我就假设鸡有10只,兔子有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还是多。我再假设鸡有15只,兔子有5只,算出总腿数50条,比54条少,说明鸡的只数应在10与15之间。我再假设鸡有13只,兔子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像这种“5只5只增减”,估计鸡与兔的可能范围,以减少列举的次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跳跃列表法。(板书:跳跃列表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3)、折中列表法

  生3:我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是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比54条多,我再假设鸡有12只,兔子8只,算出总腿数56条,还是多一点,所以我就假设鸡有13只,兔子有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由于鸡与兔的只数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然后在举例中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缩小举例的范围,这种方法叫做折中举例法。(板书:折中列表法)

  像同学们刚才的这几种解法,我们把它称为列表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列表解决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对列表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画图法(板书:画图法)

  师:除了列表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假设20只都是鸡,在每个圆的下面画2条竖线表示2条腿,总共画出40条腿,还剩下14条腿,刚好可以给7个圆各添上2条腿,所以兔子有7只,鸡有13只。

  5、归纳算法

  解决“鸡兔同笼”有多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巩固练*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1)、出示:停车场上共停放12辆三轮车和自行车,两种车轮子总和为31个,三轮车和自行车各有几辆?

  (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解决,旨在加深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的理解。此外,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五、拓展延伸

  书P81“你知道吗?”


《鸡兔同笼》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8)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节好的数学课就应让学生懂得一个知识点,获得一种思想,积累学*经验,行走在构成某种技能的路上。教学完鸡兔同笼,我留下了这样的感悟。

  鸡兔同笼是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资料。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唯一的教学资料,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道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而且它是生活中的一类典型的问题,研究这类题,不仅仅使学生学*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收获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潜力。

  研读教材后,我依据新课标,从设计理念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都做了认真地思考,连教学环节都是几经修改的,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在有些汗颜。

  一、“猜测”形同虚设。

  其实,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同“猜”字而生。猜测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也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就应历经一个猜测----验证----调整---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成长过程。而我把“猜测”只作为一个课堂环节,一个程序,没有将猜测与后面的环节建立联系,致使“猜测”环节形同虚设。

  另外,在学生猜测后,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发现猜测不对,腿的总条数多了,该怎样调整;反之,又该怎样调整,其实调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每一次调整,一个一个地增,或一个一个地减,腿数之间都相差2。这是关键。就应给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探究明确了目标和指明了方向。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汇报中的“尝试法”的孤立无援了。

  虽然列表尝试法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笨拙的方法。但本节课的列表尝试法是让学生经历由常规逐一举例向减少举例次数的过渡,实现“跳跃式”列举,而且在学生在思考、交流、感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每增加一只鸡同时减少一只兔,就会减少2条腿;反之,每增加一只兔同时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2条腿。”学生在这样发现下就很容易找到了“假设法”的影子。为下面的假设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做了提前渗透和有力地铺垫,同时也能感受到量与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然而由于我把尝试法探究活动与寻找其他策略并入一个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只顾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而有的同学直接忽略尝试法,失去了此处探究活动的价值和好处。如果我能分步实施,细化活动要求:活动一、列表尝试,汇报后,再进行活动二:寻找其他策略,就不至于出现汇报中的“混乱”

  三、数学课上的语言规范性有待加强。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明晰,具有逻辑性。本堂课假设法算理是一个难点,如果老蚰能用清晰而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算理引导出来: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一共有几只脚?条件告诉我们几只脚,这样就少了几只脚呢?为什么会少了10只脚呢?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明朗。所以我感到教师的言之有序,才能成就学生的有序思维。

  当我上完了课,我留下了开篇的感悟。由于本课的诸多不足,后面的*题一道也没有练。对这种低效的课堂我有些惭愧,但我想“教后知困”。使我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来,在数学教学的这条路上,加强身身的数学修养是教好数学的根本。

  今天,我上了《鸡兔同笼》一课作为我们教研组的展示课。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说实话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对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理解不一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方法的应用自然也不一样。最后我们在组内研讨决定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题的处理。高效课堂的体现在一节课中应该是无处不在,他应该分布在教学的每一个坏节,如:重难点的解决,巩固新知的教学活动,例题变式题型的出示等。另外所教学的年级、教学内容不同也应该存在区别。

  《鸡兔同笼》这一课我决定把突破重难点作为高效课堂的手段。课本介绍了3种解题方法,既: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列表法麻烦计算量大;假设法相对来说计算量小,但不容易理解;方程法容易列式不容易解方程教参中说这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没有提出方法优化。那么,克服三种方法的弊端就成了这节课的难点。于是课上在提出猜测法后解决问题的朴素解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汇报中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列表法由于数据小没有出现计算量大的问题,这时我引而不发。继续探究第二种方法——假设法。

  学生汇报完后,我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什么疑问,没有学生提问这时我问汇报的学生:“你为什么用6除以二?”让学生结合画图演示。说明多出6只脚,应再添6只,每只动物添2只,6只里面有几个2只就够添几只动物,所以用6除以2等于3,这三只动物添了2只脚就变成4只脚所以是兔子。在方程法的汇报中(由于这节课不是新授所以没有出现设鸡的只数为未知数的情况)自然避免了不好解的情况。紧接着回过头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这时在汇报列表方法中出现了数据大的问题,学生的方法出现了我预想的“取中列表”也出现了“脚数找规律法”,在“取中列表”中接着算下去是难点,学生在汇报中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法和根据脚数决定鸡和兔谁的数量增加谁的数量减少)解决了这个难点。

  在*题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安排了6道*题,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率虽然不能单纯做*题,但是*题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鸡兔同笼”问题不是单纯的解决鸡和兔的问题还涉及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也是我担心的一个问题,例如:植树,坐船等。在坐船一题中我也安排了演示法加强理解假设法同时也总结规律多或少的只数、人数应该除以几。这样下来一节课看似解决了预想的难点,但是我也有一些遗憾例如因为不是新授所以没有出现第一次上课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另外假设法没有出现类似假设全是鸡的形式,从这一点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由于有些紧张在课堂结束时本想安排总结——同学们相互提醒做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却忘记了。另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比较生硬不自然。

  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在新授中的探讨式气氛,如:新授时我问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大多数学生说喜欢假设法,我说:“那好,我们来做一道题(植树、坐船问题)”做着做着,有的同学会问:”老师,接下来除以几呀?”没有类似这样的生成,整节课堂比较*静,*静像没有一丝涟漪的湖面,不活跃不生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同组的老师给我的一些建议,真的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是的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充实自己。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原先是小学奥数学*的内容之一。现作为数学教材内容《数学广角》,对于我班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原因一,它原先是奥数内容,奥数学*学生感觉很难,思想上存在一个“怕”字。二是班级学生整体基础不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三是学生学**惯不良,缺乏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志。针对上述学生现状,我在教材的处理和目标的制定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多角度地思考,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并且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更具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即假设法和列方程的解法。教学中,当学生经过猜测,并列表进行验证后,提出: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在给学生约五分钟思考或同学互助后,再请学生汇报。用假设法解答,采用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特别指出的是让学生弄清假设全部是鸡或兔时,实际总脚数与假设情况下的总脚数之差表示什么,进而推导出鸡、兔的只数。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由于数量关系非常明确,思路更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明确设一个量为X,另一个量是总头数减X,然后根据只数与脚数之间的关系式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但本节课还存在较多不足。首先是教学时间调控欠合理。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课堂上让学生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的过程,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就只好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类似“鸡兔同笼”问题,待到下一节课再研究。其次课堂预设对学生估计不足。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时,“实际脚数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的交流讨论,用时过多,影响后面的进程,导致与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草草过场。第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虽然帮助了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或理解得比较模糊。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必须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