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目标1,难点是学*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

  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

  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

  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课文品析:

  《好嘴杨巴》是选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有的是写各地节日风俗,有的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文则属于后者。它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小说开篇就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的奇特之处:他们俩个不是兄弟却赛似兄弟,经营茶厂生意时,一个在内“闷头制作”,一个“专管外场照应”,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松*常的街头小吃”闹得比大买卖还红火。第二段概说杨七手艺好,然后三、四两段详写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一个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面后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对芝麻的加工,炒和压都有严格的要求,炒到焦黄而不糊,压到粗细正好,不费嚼而又嚼头。第五段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须得靠人“吹”,一个“吹”字转入到对“好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来展现这张好嘴。小说让杨巴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形下艰难出场,要表现一张好嘴,作者却惜墨如金,只让他说了一次话,却让李大人明白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小说的结尾却似一个矛盾,让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却让杨七渐渐埋没,实则是为了说明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巴机敏、圆滑、精于世故的性格。小说情节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趋于轻松诙谐。

  教学创意:

  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后文的叙述和描写均围绕“好”字展开,所以整个教学活动也想从“好”字来导入。本文情节较为简单,内容较为浅显,主要写了杨七、杨巴、李鸿章三个人物,所以安排人物概说和复述故事两个小环节以求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而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放在对杨巴这张“好嘴”的正确理解与评价上。本文语言*淡,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此,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学一点写人的技巧,主要安排的是让学生选点赏析。本设计拟安排三个板块的学*活动:概说复述“好”,探究评价“好”,赏析运用“好”。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有意制造认知上的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先板书“好嘴”二字,然后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并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发音洪亮的、话音美妙动人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滔滔不绝的……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要及时收束:但是,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好嘴杨巴》的故事中,主人公杨巴却只说了一次话,就被称为“好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

  二、开展好三个学*活动

  学*活动一 概说复述“好”

  1.积累四字短语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饶有兴味

  孤陋寡闻 痛改前非 人情练达 机敏过人 威名大振

  2.学生择要诉说自己预*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锻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幻灯片概要展示:

  ①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他做过一次长达10年的地毯式考察来抢救*民间文化。

  ②关于《俗世奇人》:它描绘的是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串联起一个有关时代民俗的画卷,俗、奇是其小说要领。

  3.人物概说

  从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杨巴、杨七、李鸿章中任选一个进行概说,建议学生按照“ 是一个 的人”这一句式来概说,先自己说,同位说,最后做全班交流,以求对小说中的人物有大致的了解。

  4.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他说话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来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以求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活动二 探究评价“好”

  1.探究“好”

  本文写的是“好嘴”杨巴,文章共15小段,但一直到11段才让“好嘴”说了一次话,就得到了嘉奖,并且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看来这话很有水*,让学生来细细探究一下。

  ①让学生找到“好嘴”杨巴所说的一次话,并指名学生大声朗读此句,然后全体学生再齐读一遍。

  ② 试分析:“中堂大人息怒!(此句表态“俺错了”)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对大人的恭维,表现出高超的说话技巧,若记过就成为小人了),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态度特恭敬)。”

  ③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可以提供几个角度让学生来探究。

  如:说话的对象(不是一般人,官员们为了他的吃却费心琢磨,可见其权大势大)

  说话的场面(大人把碗摔碎,茶汤撒了一地,大人犯怒,官员吓懵,情势万分危急)

  说话的难度(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 孤陋寡闻,连芝麻都不认识;说不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真是左右为难。)

  说话的措词(前文明明说“内心早猜中大人以前没喝过”,这儿却说“不知道”;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撒在浮头的是芝麻”,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一个“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说话的效果(短期:既让大人明白,有给他留足面子,化险为夷,赢得嘉奖;长期:让茶汤的生意红火,威名大震。)

  2.评价“好”【 可以与前面的人物概说揉在一起】

  ①课文读到此,你认为杨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课文中找到一组词语,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物的理解,比人物概说的初步了解更深一层。

  课文第一段写到“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足见他细白精明。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这里的词语除了“左右逢源”是中性词以外,其他的词语“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都应该是贬义词。这里足见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文章第12段写到李中堂在杨巴说话之后的评价,“……这买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出杨巴机敏过人的性格特点。

  ②解读“需要”

  此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刷子李”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了解杨巴生存的环境。

  幻灯片展示:“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以期达到让学生明白是他在谋生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轻视、排斥,是想求得生存的一种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练就了杨巴的好嘴。与其说是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或智慧。

  ③【预设】根据情况可以安排学生探讨小说令人深思的结尾段。

  在好嘴与好手的较量中,好嘴的胜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存智慧的重要。明确小说的深层主旨。

  学*活动三 赏析运用“好”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的?这里有怎样的技巧?可以让学生选点赏析、交流,以期达到学*和使用这些写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多诵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烘托:(用杨七的好手艺来烘托杨巴)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间接描写:(从李中堂大人的视角对杨巴的评判:……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人物描写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如“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表现了李中堂的官气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表现的是心惊胆战的毕恭毕敬的小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三、小结后推荐阅读

  有人说,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谷杂粮。杨巴叩头如山响,响起的就是这个俗音......

  有人说,俗就是真实,就是生活的现实,毫无浪漫可言,但却饱含生活的辛酸。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俗世中的奇人。

  点评:

  本教学设计优点很多,如:

  1.教学内容厚实,能力的训练点在课文概说上。

  2.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有整体的感知,有内容的选点赏析等,并且在每一个设计中都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等。

  引发的思考:

  1.课文赏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选出文章的波澜,表现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选出一个点或多个点来赏析,如一个美点等,而本设计中的课文赏析侧重于对内容的介绍。

  2.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去掉最后一个活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属于科学界的前沿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惯。

  二、说教法、学法

  1、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孙悟空谈起,这一导入语从学生*日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惯,实现了师生学*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认识。

  3、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是通过解决依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三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说明特点:

  本文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这一块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并学*把深奥复杂的问题写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方法。

  5、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主要是结合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7、辩论: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和小组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六、【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多媒体展示)(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惯,)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多媒体展示图片)屏的设置,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合作学*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媒体展示)(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2)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六)布置作业必做:

  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七)板书设计

  说“屏”陈从周

  作用

  ↗巧↖

  分类→设置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的的几篇文章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文章,作者杨绛用*淡质朴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以及老王死后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老王和杨绛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逐步形成学生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是直接和深刻的。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的体现。

  下面是学生学情的分析,因为这篇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质朴*淡,故事情节直观,所以学生阅读后,就能很快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一个初步印象,但是我觉得要真正的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理解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物质条件优越,思维活跃,生活阅历却很浅显,特别是对xxx那一段历史背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对于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不幸的人关注不够,甚至会忽略。所以我认为,八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走进杨绛的精神世界,认识杨绛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去仰视老王和杨绛崇高的人格魅力,让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华照亮自己的内心。

  2、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最终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大屏幕)下面三点:

  (1)积累掌握本文生字词,分析老王和作者这两个人物形象,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2)朗读课文,品析本文*淡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体会关注身边普通人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愧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选择了文章的中心句来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切入点,并运用了朗读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只要学生理解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这句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展开。

  三、说学法指导

  1、学生是学*的主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做驯服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是当做课堂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将鼓励运动探究性的学*方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异,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能单单把教材当做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读我们的教材,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作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得出自己的独到的体会和心得。

  3、培养学生的课前预**惯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这样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一节课完成,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为此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预*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2—3遍。

  (2)、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词。

  (3、)查找资料,了解杨绛的生*资料以及她的作品情况。

  (4),写出自己的初读感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来说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1、教育是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的行为,做为教师只有动情,学生才会动容,我为此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也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卑微,但是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关注一个在生活中被遗忘的边缘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我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上。

  (二)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请学生简介自己课前查到的杨绛的有关资料,同时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初步检查预*的情况。

  (三)对于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来说,我觉得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那么开篇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写作此文时对老王的感情?学生马上就能找到这个词语“愧怍”,由词语引出文中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后,请学生看这句话里的两个词语:幸运的人,不幸者,那么接着问学生,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很显然,学生阅读全文后,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运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这是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从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概括,来了解老王这个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是:1、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他是单干户、蹬三轮的、无依靠、有眼疾,居破屋,体现出他的不幸。而他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一个送字又体现出他的善良,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还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教师不能做垄断性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养花》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写了养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总结了自己在养花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程度适度的文章,领会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说、目标

  1、通过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等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初步学会据词定义、据句定词义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中心句,能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说出并体会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3、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亲切、自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中心句,能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养花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老舍热爱、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我班共31人,在*时的阅读训练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水*不高,而对于需要思考动脑筋的阅读题目,学生不愿独立思考,表现出望而生畏,无能为力的态度。

  四、说教法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在教学中

  1、以教师讲读和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学*相结合

  2、读写结合,学完文章后,作业中让学生口语交际练*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变序教学法。抓中心再深入课文内容。

  五、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说过程

  本课我总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认识作者,导入课题:由作家老舍的相关资料,引出他的散文《养花》。

  二、检查预*,直奔中心:本环节用10分钟左右,六年级学生经过六年小学生活的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了,这个环节检查了学*的预*效果并让学生自己找到了课文的中心,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题。这一环节完成了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三、围绕中心,研读课文:

  本环节基本在15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分组读课文的3—6小节完成填表。体现了学生合作的力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合作中就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阅读作品,感受人物

  让学生在小组内阅读读老舍先生的《猫》《草原》《趵突泉》《林海》

  等其他文章,感受到老舍是个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这一环节基本用10分钟时间,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件出示作业

  总之,本课的设计理念为以阅读老舍的《养花》等老舍的作品感受作家语言的亲切和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此课例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根据教材及单元目标,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难点:学*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台阶》是一篇语文*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进行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亲》营造气氛)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

  1、文学常识:

  2、字词:

  3、解词:

  检查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既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得到复*巩固。

  (三)、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1、说说故事梗概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3、父亲为什么执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

  三、速读课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亲显然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 行这样写道 。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五、再读课文 品析精美语段

  父亲有着如此优秀的品质,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令我们深思,再读课文,品析精美语段,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动

  1、准备之时(19-20段)

  2、砌成之时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动一:

  准备之时——揣摩父亲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话后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朗读,根据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称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渴望、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父亲这种强烈的喜悦的?

  (例:起床的时间 劳动的动作、身姿 )

  活动二:

  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

  ——动作、神态 无奈、高兴

  小结:生活的艰辛和重压使父亲“驼惯了”,让这位父亲已经不*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而*惯低下头来做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说明台阶虽然高了,但地位没高,之所以“无法挺得起”,不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谦卑的做人态度,这一切都来源于贫穷。正因为贫穷,父亲心中才充满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活动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强)

  ②31、32段应读出怎演的语气和情感?(无奈沮丧 懊恼)

  ③32段体现“我”怎样的请感?(伤感 遗憾——付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

  ④齐读30—32段,体会父亲和“我”的内心。

  这一环节是想利用三个片段,设计三个小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来学*本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是体会细节描写来把握父亲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题

  说说“台阶”的内涵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对台阶内涵的理解,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字词(全体)

  2、课练:

  A组同学:1—7

  B组同学:13—17

  3:C组同学:写作《我眼中的父亲》)

  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的处理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2.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任务(学生合作学*,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来提示。出示练*:

  练一练

  1、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

  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五、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关于教材。

  《悼念玛丽居里》是鲁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于 1935 年 11 月 23 日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的演讲,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悼念文,从叙述死者的生*和业绩着手写,而是独辟蹊径,在悼文的开头提出“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强调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大于才智方面,紧接着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等方面作具体阐述,最后发出呼吁,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现在学生的生活时代与居里夫人的年代相距较远,背景完全不同,因此学生如果对居里夫人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艰苦的科研环境、不*凡的人生历程没有充分的了解,难以理解居里夫人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力量,是难以理解作者对居里夫人的高度评价,结合我们以前学*的《我的信念》,简单补充玛丽居里的有关事例,使学生了解有关背景。

  二、学*目标:

  1、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品味文章语言,学会用精辟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因斯坦真挚的感情,感受并学*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及人格力量。

  三、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任务。

  1、在现代物理学地发展史上,有两位物理学家是必定会被提到的。他们就是玛丽居里和爱因斯坦。

  2、对这两位伟人,你知道多少?

  3、过渡:1934 年 7 月,居里夫人因病去世。1935 年 11 月,在美国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居里夫人悼念会。安因斯坦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在悼念会上发表了一片著名演讲。那么,作为科学界的巨人和居里夫人的挚友,安因斯坦会在悼念会上说些什么呢?

  4、让我们共同阅读安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板书:悼念玛丽居里)

  (二)走进课文。

  1、了解作者。

  2、请大家阅读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1)课文着重从哪一方面悼念居里夫人的?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性地回答问题。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交流内容只要能围绕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力量即可,不必纠缠于语言文字的表达。)

  3、再读课文,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成功的演讲,能以机智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自信的气势,让思想的清泉流进每个听众的心田,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么,本文哪些字词语句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了安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崇敬赞扬和因居里夫人的去世而极度的悲伤呢?

  (再读课文,进一步圈点勾画写批注。)全班交流。

  4、问题研讨:爱因斯坦曾说:“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在演讲对玛丽居里这么一位人格高尚的朋友的悼念词时,他一度哽咽,呼吸急促。那时,他不仅在对居里夫人表示着最真诚地歌颂,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自白。

  如果让你来读这篇演讲稿,你会怎么读呢?(评价时,不仅要注重语音的准确性和朗读的流畅性,更要注重通过语调语速表现感情的程度。)

  6、问题情境:本文着重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人格、品格、力量等,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结合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这么一位崇高人物”的“品德力量”。并以“我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的句式小结。

  板书:

  居里夫人 人格 品德 力量 热忱

  爱因斯坦 诚挚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

  玛丽居里(1867—1934):

  居里夫人 1867 年 11 月 7 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

  玛丽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玛丽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 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 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1898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 1898 年 7 月和 12 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 1911 年诺贝尔化学奖。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 棗 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 1O0 mg 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 年 6 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 11 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 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 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 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

  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 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 1934 年 7 月 4 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居里夫人对孩子的“智力体操”,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注意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居里夫人在女儿们不足 1 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带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有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画画做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栽花、种菜等。居里夫人还抽出时间与孩子们一起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而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这种全方位的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性格。

  从 1896 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发现了 X—射线(他因此获得 19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发射出类似的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的放射性都要强。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 1898 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最终从 8 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 1克纯净的氯化镭,还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 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 Curie)和克莱因(Martha 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和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 X—射线这项新技术。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 年 7 月 4 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 1935 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母亲卓越 女儿超群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 8 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冠军——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核物理学家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是音乐家和传记作家,她的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 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奖,作为普通的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德育教育与品格培养: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在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和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女儿们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关心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其使女儿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所以,居里夫人的女儿们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人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母亲的崇高品德。1940 年他们夫妇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具有高尚的品格。她还告诫她的子女们俭以养志,不要虚度一生,我们要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努力学*,争取取得比居里夫人更卓越的成绩。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管理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管理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

  六、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七、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八、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

  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以千里著称

  千里马,伯乐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属于小说,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品味精彩语言,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使之受到***的熏陶。

  《选举风波》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文章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围绕着选举事件发生的一系列风波,刻画了贾里、鲁艳青、鲁智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活,歌颂了中学生身上那种真诚率直的精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读出体验,作出评价”。依据此标准,本课学*,应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的主题,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体会小说富有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批判等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指导学生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梯度,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学*小说中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方法。

  2、引导品味精彩的语言风格。如极具中学生特征的口语和哲理性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主题,并能从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能力。

  2、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评价人物的方法并能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3、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语言,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2、品味本文幽默活泼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

  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学生

  本文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人物真实形象、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活泼俏皮,学生比较喜欢。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年的初中学*经验,大部分同学对新课堂的要求是较熟悉和适应的,在课堂中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学*,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所以本课中多注意调动和引导即可。但一部分不爱表现而且学*有比较被动的同学要多关注,多鼓励。

  三、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预*、默读、概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等教学方法对全文进行解读。

  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理论指导,教读本文,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惯于这种学*方法,*惯于把个体学*、合作学*、探究学*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灵活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分为两课时来上。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村干部选举和班干部选举的实例导入。然后简介作者秦文君和《男生贾里》这本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它的内容和特点,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用互助的形式解决字词障碍

  (一)字词积累:发酵粉、招徕、贿赂、忌讳、不言而喻、首当其冲、巾帼

  (二)遣词造句:茅塞顿开、泰然处之、耿耿于怀

  (设计意图:扎实基础,积累字词。)

  三、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由于文章较长,这样便于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又达到训练其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后,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告诉读者:“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

  五、总结

  六、布置预*任务:

  1、欣赏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用“我(不)喜欢***,文中第几页写到……可见其是一个……的人”的格式说明,并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你有和文章中人物相同的人生体验吗?其与大家交流交流。

  3、本文的语言很富有我们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请你试举一两例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本课的学*。本文一共出现多少人?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用“我(不)喜欢***,文中第几页写到……可见其是一个……的人”的格式说明,并用片段文字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勾画与批注,落实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教学中运用对话、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出人物身上的个性特征,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

  二、贾里在这次事件中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折,前后有了哪些变化?在生活中,你有和他类似的感受吗?请和大家交流一下。延伸到借此引导学生如何选出自己心仪的班干,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等。

  三、欣赏文中的语言。本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

  其次,文中还有些语言很富生活哲理,也试举一两例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小说的语言。)

  四、总结。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等地参与到学*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目标:

  学*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结构,体悟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学*,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③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

  ②提升自我情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 “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我说课的篇目是《山米与白鹤》,它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

  作为自读篇目,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与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互相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一)知识目标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感受爱,表达爱,让学生能满怀爱心的去处理与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

  2、体会爱使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

  (2)理解山米复杂的情感历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依据,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读中,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点、批注,以这个设想为基础,教给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涵的方法。

  四、学生情况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时较少接触外国读物,贝特西贝尔斯是第一次读到。对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国情、生活饮食*惯了解很少,阅读起来有一些困惑也有一点新鲜感。好在文中的“山米”跟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不难。

  五、教学用具:

  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与鹤有关的另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考察记忆。

  请同学们快速浏课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五分钟后,全班合上书本,教师提问,考察学生临时识记能力。

  1、山米是个几岁的男孩?

  2、山米为何骂祖父是“骗子”?

  3、祖父在哪里发现鹤?A、树林B、水边C、灌木丛旁

  4、祖父给山米讲了几个他与动物的故事?请复述其中一个。

  5、祖父收养过哪些动物?试举三个。

  6、山米偷吃了祖父的哪些食物?被谁发现?

  7、刚开始山米给鹤喂什么食物?鹤为什么不吃?

  8、鹤后来能够自己吃的是什么?

  9、背出课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或是你喜欢的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分组讨论。

  1、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文章的情节。

  学生口语锻炼:本故事叙述了一场______的冲突,冲突经历了____到___的过程,最终________。

  学生4:本故事叙述了一场祖孙俩的冲突,冲突经历了对立到缓和的过程,最终化解了矛盾,山米爱上了外祖父。

  学生5:本故事叙述了一场爱的冲突,冲突经历了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最终山米理解并爱上了外祖父。

  2、你是否喜欢山米?什么地方吸引你?课文通过什么描写展示山米复杂的情感历程?请将相关的语句找出,并读一读。(课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九段、十一段、十八段、二十二段、二十三段的相应文字。)

  开始:山米与父母来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迁怒外祖父,并不顾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当外祖父喊山米过来看一样东西时,山米认为“这是世上最落伍的诡计”,显示出山米的不信任及儿童的狡黠。

  接下来,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强、天真、顽皮、固执、不肯轻易服输、漠视生命,后来心灵受到震撼,变得有耐心、爱心,并渴望外祖父重新认识他,疼爱他/

  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可以从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中找到。

  老师示例概括出山米一开始对外祖父大感情是“厌恶”,然后由学生也用一个双音节的词概括。

  老师板书:厌恶———接*———理解———深爱

  3、怎么评价爷爷这个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外祖父:对生命抱有真挚的爱,倔强、正直

  4、试背文中有特色的比喻句。

  四、再读课文,归纳主题。

  师:现在我想请问同学们山米从一开始厌恶他的外祖父到爱上他的外祖父之间有多长时间?

  明确:(齐答)一天一夜。

  师:哪一句告诉我们的?

  生:齐读————他真的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现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了。

  师:仅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却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东西的力量呢?我们有领悟到了怎样的生活道理呢?

  参考:1、是爱的力量,我们领悟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2、外祖父对白鹤的爱,感化了山米,使山米懂得了如何去爱。

  3、生活中,爱可以化解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

  师:同学们谈的真好,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她不仅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

  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与人是*等的,爱可以使人与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同它们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的,如果人类任意伤害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五、联想拓展,即兴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为了西特勒***暴力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等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会有暴力倾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这也是二战后德国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原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山米的故事,现在你们能不能也来说说你们的故事,和山米一起分享呢?以“珍惜生命”或“善待动物”为话题,说说你们的看法或你们生活中的情感小故事。同位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

  六、作业:

  1、阅读贝特西贝尔斯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们听。

  2、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篇小作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展现的是几位名人成长的人生历程。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合在朗读中悉心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个人生活体验。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词句,结合前两课积累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补充的牛汉生*,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且对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课标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理解“本”的内涵。

  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进而很难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难点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理解“本”的内涵。

  五、教法和学法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预*作业采取自读自悟法、勾画圈点法,锻炼大家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锻炼大家品味语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面,采取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点拨等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分两部分,一《新学案》,作者、字词、解释,做到合理利用手头资料;第二部分预*题,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确立本节课学*任务,能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极大的调动学*积极性。

  (三)明确学*任务,4个,第一个课前基本已经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温情、感知苦难、感悟主旨三大板块。以两句话为线索展开,抓住“酷似、很难笑起来、荒寒、一点快乐和梦幻”这些关键词展开,插入牛汉生*,让学生对牛汉的苦难生活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

  (五)拓展训练两个题可以任选,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归纳,回扣目标从内容、做人、写作等方面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抓关键句,是本节课渗透的一个重点。

  板书以书轴形式展开,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难篇、感悟篇、技巧篇。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书的含义,把握“本”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老王》。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趋势,让课程不仅带给学生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语文课堂应是洋溢着动人的情感的,应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培养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

  3、语文课堂不仅是带着学生学知识,同时更是活动、是体验,要加强学生的感受性;

  4、立足文本,高于文本;天地阅览室,生活即语文!

  二、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学*作者用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展现人物形象,运用*实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和模仿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善待他人,感受文章中流露的*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还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只知道一味接受爱,而不懂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回报爱了。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四、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悬念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研读人物、主题揭示、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八个版块。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一定要锤在学生的心坎上。”因此,我导入时配乐朗诵了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歌《人力车夫》。人力车夫这个群体,受到很多作家的关注,比如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也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写下了散文《老王》。同学们肯定在想:一个三轮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一起走*《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结合PPT展示)

  (设计说明:以诗歌导入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建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用一个问句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作者介绍:(结合PPT展示)

  了解作者是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

  (三)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结合PPT展示)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让学生对难字注音、难词释义,因为新课标指导我们要时刻关注对双基的牢固掌握。

  1、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

  绷()滞笨()愧怍()

  2、释义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研读人物: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PPT展示)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归纳,然后再重点赏析对老王进行细致描写的8—14段。

  学生活动:

  a配乐齐读8、9段

  b、请两个同学表演第8、9段,让学生模仿老王的神态、动作。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方式,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c、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让学生通过体会老王的语言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3、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一家人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他们是怎样的人?(结合PPT展示)(这个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五)主题揭示:

  (设计说明: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文末作者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觉得作者当时真的是一个幸运者吗?老王为什么是不幸的?

  2、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结合PPT展示)

  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PPT展示)

  (这三个问题可谓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我是通过教师讲述背景链接,加之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古语云: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高度的精诚合作,必定成为突破重点难点的首选。同时,老师的背景讲述也是*等中的首*搭建的一架良梯,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六)拓展延伸

  1、读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

  A、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不幸的人,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B、当你遇到不幸时,你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C、你怎样看待人与人交往首先要付出爱的问题?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的目的。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这个世界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无疑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和老王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展示图片)

  同学们,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为他人_______。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七)课堂总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老师有几句名人名言要送给大家:(结合PPT展示)

  1、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2、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等博爱之念。

  同学们,让我们手携手、肩并肩,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只有这样,我们生存的世界才会充满爱,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设计说明: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主旨,明白本节课学*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并指导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下去。)

  (八)布置作业:(结合PPT展示)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的评选已经开始了,虽然作者和老王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举动,但他们的仁义、厚道、善良、正直,却值得我们由衷钦佩。所以我们不妨把他们作为候选人,让他们参加评选,并尝试为他们各写一个颁奖词。(PPT出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候选人》表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⑴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在七年级基础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地域特点来看,马王堆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的家长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批发市场经营户,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迁户,生活一夜暴富,对孩子要求较低,溺爱较多。我们的学生与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文章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3.将课堂成果的重点放在课外完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堂课正是激发学生愤和悱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某个成果的过程。除极少数真正了解母亲的学生在这堂课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数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的不足。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之一。真正主动地去了解母亲,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外学*的部分,在学生的学案设计里,我将每一个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课内和课后两部分,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鼓励和督促。

  总而言之,我对本堂写作课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指导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达成目标;它重情感体验,淡化技法指导,鼓励体验真情,自由表达。

  所以最后本堂课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如何真实而立体地认识母亲,鼓励在生活中对母亲的观察和体验,积累素材,笔下人物能富有个性特点;能敞开心扉,向伙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时不走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激**感共鸣,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地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情感,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知道如何去爱母亲,如何表达这种爱。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设想:《台阶》是一篇自读文章,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形象,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本节课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2、教学目标简介: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1)学*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进行学*。

  三、说教法与手段: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能力。这节课,教师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分工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和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的。

  2.“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3.检查学生的预*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4.语文学*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3分钟(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8分钟(检查学生预*情况)

  1、先检查学生预*情况,再让学生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圈点法找出文中关键词句,能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结构。(设计意图:①符合我校的校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②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③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分钟)

  提问:让学生勾画出父亲的模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完成。学生各抒其见,教师小结: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在后代的眼里,显得比较卑微的、胸无大志。但骨子却那么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身上的品质和美德让我们震撼感动。(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②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③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四)全班协作,质疑解惑:(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全班交流。如提问: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异常艰难,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3.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这样做,值得吗?(设计意图:①这个环节有学生自己把握,教师适当引导,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巩固、强化学*效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②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③掌握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五)拓展迁移:(4分钟)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父亲,抓住父亲的特点,仿写一句话。(设计意图:①将语文学*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完成对父亲的解读。②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拓展和写作能力。)

  (六)师生小结:(2分钟)

  学生自主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肯定和补充。(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自动性,真正体现学有所长。)

  (七)作业设置:(1分钟)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设计意图:把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用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五、板书设计:

  台阶--李森祥

  新屋--(有地位、受尊重)

  台阶(线索)

  要强--老实厚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老屋(贫穷、地位低)

  (设计意图:①体现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②直观表现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③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诗词如风,词诗含韵,诗词如画。古诗词是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是我们的责任。因此,从呀呀学语到小学中学许多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诗词的启蒙和引导。到了中学,古诗词的学*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十首古诗词,可见其分量之重。

  古典诗词,词语凝练,意境深邃,韵律优美,须用心、动情地朗诵,把握诗词内涵,留住诗韵在心。

  二、说方法:

  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教法:体验法,激励法。

  学法:诵读法。根据老师提示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再体验老师出示的古诗词。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徜徉古诗词的殿堂,深刻感受古诗词的美丽,激发对它们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情的朗诵自主感悟。析诗谈感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四、学情分析:

  我们学生对古典诗词积累的不太多,好多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有稍微喜欢的,考完以后大多忘记了,对诗歌的学*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好多同学能背下古诗词,但从古诗词中汲取的知识情感却少,不会鉴赏的多。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的学*,不是很爱。

  五、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培养兴趣。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能够自主地课内外搜索学*古诗词。

  六、设置本节课的意图:

  1、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体验诗词魅力。

  2、培养喜读古诗词的*惯和兴趣,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弘扬古典文化传统精华和精神,热爱中华古代文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演绎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的和词,讲述陆唐二人的凄婉爱情故事。把学生带入诵词含情的触目可见触手可摸的意境。

  (二)腹有诗词气自华——围绕主题,出示相应古诗句(了解诗词的主题)

  1、春夏秋冬四季清:

  2、品味乡愁魂牵绕:

  3、话说友谊情意浓:

  (三)声情并茂诵诗词——诵读(读诗入情,听音入画)

  (四)别出心裁赏诗词——诗意描述(描画上色,个性感悟,让诗立体)

  (五)醉月听花唱诗词:推荐流行MTV古诗词演唱。

  《走进古诗词》教案

  付梅华

  (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演绎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的和词,讲述陆唐二人的凄婉爱情故事。把学生带入诗含情的触目可见触手可摸的意境。(出示《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二)腹有诗词气自华——围绕主题,出示相应古诗句(了解诗词的主题)

  1、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

  (1)春: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唐王涯《春游曲》)

  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夏:a.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夏夜叹》唐.杜甫)

  b.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作者:杨万里)

  c.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 (夏日联句作者:李昂)

  (3)秋: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3、《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冬(冰、雪):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唐刘驾《苦寒吟》:

  2、抒写“乡愁”的古诗:a.阳关万里路,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庾信)

  b.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薛道衡)

  3、抒写“友谊”的古诗: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b.(《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三)声情并茂诵古诗——诵读(读诗感情,听音入画)

  (四)别出心裁赏古诗——诗意描述(描画上色,个性感悟,让诗立体)

  (五)醉月听花唱古诗:推荐流行MTV古诗演唱。

  (六)总结:诗如风,诗入画,诗含情。好诗园地繁花盛开姹紫嫣红,走进去吧,采摘你的最爱,让它滋养你丰富你修饰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2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但愿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三、 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分层推进的微型话题式品读的教学思路,采取“说——品——作”的教学模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四、 教法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播放多媒体课件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让学生直接进行体验。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

  (二) 说。这是一个"理解性语言表达“的环节,在研读课文后,教师提炼一些微型话题引领学生自主的合作的进行课文研读,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让学生深深的进入文本。

  1.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2. 按照老师提示的格式说一说:

  这是一篇( )

  这篇文章好在( )

  我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 )

  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老师继续引导出“这是一篇介绍老北京民风民俗的回忆性散文”,“这是一篇生动幽默的介绍老北京民风民俗的回忆性散文”、“这是一篇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的回忆性散文”以此类推,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创造出丰富的答案。在说答案的同时,这篇文章的内容、特色、蕴含的情感就会被学生一一发掘。这个环节由浅入深,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动口动脑,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实践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

  (三) 品。这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追踪,妙点揣摩。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再表达”。

  教师将上个环节的问题深化,提出两个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速读文章,做圈点标注,然后分组讨论,写下讨论结果。

  1.通过吆喝,你听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你闻到了什么?——,

  你领悟到了什么?——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自然的回答:听到了京腔京韵清脆悠扬的叫卖声,是作者追忆过去的低声诉说;看到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是一帧幽默风趣的黑白影片;闻到了老北京小吃的香气;领悟到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领悟到本文以*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领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

  2.以“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为开头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更深一步的赏析品读文章,在对问题的思考求答的时候,就能独立的发现本文幽默诙谐蕴含深情的语言特色,独立的理清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悟到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也能营造出美好的生活。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3

  我说课的篇目是《山米与白鹤》,它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

  作为自读篇目,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与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互相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一)知识目标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感受爱,表达爱,让学生能满怀爱心的去处理与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

  2、体会爱使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

  (2)理解山米复杂的情感历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依据,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读中,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点、批注,以这个设想为基础,教给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涵的方法。

  四、学生情况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时较少接触外国读物,贝特西贝尔斯是第一次读到。对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国情、生活饮食*惯了解很少,阅读起来有一些困惑也有一点新鲜感。好在文中的“山米”跟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不难。

  五、教学用具:

  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与鹤有关的另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考察记忆。

  请同学们快速浏课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五分钟后,全班合上书本,教师提问,考察学生临时识记能力。

  1、山米是个几岁的男孩?

  2、山米为何骂祖父是“骗子”?

  3、祖父在哪里发现鹤?A、树林B、水边C、灌木丛旁

  4、祖父给山米讲了几个他与动物的故事?请复述其中一个。

  5、祖父收养过哪些动物?试举三个。

  6、山米偷吃了祖父的哪些食物?被谁发现?

  7、刚开始山米给鹤喂什么食物?鹤为什么不吃?

  8、鹤后来能够自己吃的是什么?

  9、背出课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或是你喜欢的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分组讨论。

  1、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文章的情节。

  学生口语锻炼:本故事叙述了一场______的冲突,冲突经历了____到___的过程,最终________。

  学生4:本故事叙述了一场祖孙俩的冲突,冲突经历了对立到缓和的过程,最终化解了矛盾,山米爱上了外祖父。

  学生5:本故事叙述了一场爱的冲突,冲突经历了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最终山米理解并爱上了外祖父。

  2、你是否喜欢山米?什么地方吸引你?课文通过什么描写展示山米复杂的情感历程?请将相关的语句找出,并读一读。(课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九段、十一段、十八段、二十二段、二十三段的相应文字。)

  开始:山米与父母来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迁怒外祖父,并不顾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当外祖父喊山米过来看一样东西时,山米认为“这是世上最落伍的诡计”,显示出山米的不信任及儿童的狡黠。

  接下来,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强、天真、顽皮、固执、不肯轻易服输、漠视生命,后来心灵受到震撼,变得有耐心、爱心,并渴望外祖父重新认识他,疼爱他/

  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可以从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中找到。

  老师示例概括出山米一开始对外祖父大感情是“厌恶”,然后由学生也用一个双音节的词概括。

  老师板书:厌恶———接*———理解———深爱

  3、怎么评价爷爷这个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外祖父:对生命抱有真挚的爱,倔强、正直

  4、试背文中有特色的比喻句。

  四、再读课文,归纳主题。

  师:现在我想请问同学们山米从一开始厌恶他的外祖父到爱上他的外祖父之间有多长时间?

  明确:(齐答)一天一夜。

  师:哪一句告诉我们的?

  生:齐读————他真的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现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了。

  师:仅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却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东西的力量呢?我们有领悟到了怎样的生活道理呢?

  参考:1、是爱的力量,我们领悟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2、外祖父对白鹤的爱,感化了山米,使山米懂得了如何去爱。

  3、生活中,爱可以化解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

  师:同学们谈的真好,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她不仅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

  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与人是*等的,爱可以使人与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同它们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的,如果人类任意伤害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五、联想拓展,即兴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为了西特勒***暴力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等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会有暴力倾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这也是二战后德国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原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山米的故事,现在你们能不能也来说说你们的故事,和山米一起分享呢?以“珍惜生命”或“善待动物”为话题,说说你们的看法或你们生活中的情感小故事。同位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

  六、作业:

  1、阅读贝特西贝尔斯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们听。

  2、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篇小作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4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法: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6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内涵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目标1,难点是学*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次的诵读:品味意境。陶渊明的作品以其语言的*淡自然、形象鲜明而著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为了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三道练*题。

  第一题(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传》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诗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为自己作传。

  1、第二题(能力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因以为号

  ②亲旧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结

  ④造饮辄尽

  第三题(潜能发挥题)小练笔: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作传。

  第四个环节:小结:学生自我汇报后由教师总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7

  《长征节选》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八年级收册语文按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经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重点定为: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把本课难点定为:

  1、感受经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的模式,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块是导课,在导课时我是采用引导启发式,先引导他们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然后启发他们回想有关长征的其它体裁的文章节,继而导入这部文学作品。

  第二块是探究新知,在这块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导学法和课堂讨论。即我教学生学*第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总结学*方法分小组讨论着学*剩下的三部分,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精神。

  第三块是课外延伸。在这部分里,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长征艺展;三是小练笔。分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零距离的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长征艺展是让学生讲有关长征的故事。唱有关长征的歌曲待来发扬长征精神。小练笔不仅培养学生快速描写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知识及时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学《长征》节选的总体思路。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8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等地参与到学*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目标:

  学*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结构,体悟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学*,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③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

  ②提升自我情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9

  课文品析:

  《好嘴杨巴》是选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有的是写各地节日风俗,有的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文则属于后者。它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小说开篇就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的奇特之处:他们俩个不是兄弟却赛似兄弟,经营茶厂生意时,一个在内“闷头制作”,一个“专管外场照应”,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松*常的街头小吃”闹得比大买卖还红火。第二段概说杨七手艺好,然后三、四两段详写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一个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面后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对芝麻的加工,炒和压都有严格的要求,炒到焦黄而不糊,压到粗细正好,不费嚼而又嚼头。第五段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须得靠人“吹”,一个“吹”字转入到对“好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来展现这张好嘴。小说让杨巴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形下艰难出场,要表现一张好嘴,作者却惜墨如金,只让他说了一次话,却让李大人明白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小说的结尾却似一个矛盾,让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却让杨七渐渐埋没,实则是为了说明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巴机敏、圆滑、精于世故的性格。小说情节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趋于轻松诙谐。

  教学创意:

  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后文的叙述和描写均围绕“好”字展开,所以整个教学活动也想从“好”字来导入。本文情节较为简单,内容较为浅显,主要写了杨七、杨巴、李鸿章三个人物,所以安排人物概说和复述故事两个小环节以求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而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放在对杨巴这张“好嘴”的正确理解与评价上。本文语言*淡,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此,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学一点写人的技巧,主要安排的是让学生选点赏析。本设计拟安排三个板块的学*活动:概说复述“好”,探究评价“好”,赏析运用“好”。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有意制造认知上的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先板书“好嘴”二字,然后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并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发音洪亮的、话音美妙动人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滔滔不绝的……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要及时收束:但是,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好嘴杨巴》的故事中,主人公杨巴却只说了一次话,就被称为“好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

  二、开展好三个学*活动

  学*活动一 概说复述“好”

  1.积累四字短语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饶有兴味

  孤陋寡闻 痛改前非 人情练达 机敏过人 威名大振

  2.学生择要诉说自己预*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锻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幻灯片概要展示:

  ①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他做过一次长达10年的地毯式考察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②关于《俗世奇人》:它描绘的是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串联起一个有关时代民俗的画卷,俗、奇是其小说要领。

  3.人物概说

  从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杨巴、杨七、李鸿章中任选一个进行概说,建议学生按照“ 是一个 的人”这一句式来概说,先自己说,同位说,最后做全班交流,以求对小说中的人物有大致的了解。

  4.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他说话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来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以求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活动二 探究评价“好”

  1.探究“好”

  本文写的是“好嘴”杨巴,文章共15小段,但一直到11段才让“好嘴”说了一次话,就得到了嘉奖,并且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看来这话很有水*,让学生来细细探究一下。

  ①让学生找到“好嘴”杨巴所说的一次话,并指名学生大声朗读此句,然后全体学生再齐读一遍。

  ② 试分析:“中堂大人息怒!(此句表态“俺错了”)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对大人的恭维,表现出高超的说话技巧,若记过就成为小人了),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态度特恭敬)。”

  ③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可以提供几个角度让学生来探究。

  如:说话的对象(不是一般人,官员们为了他的吃却费心琢磨,可见其权大势大)

  说话的场面(大人把碗摔碎,茶汤撒了一地,大人犯怒,官员吓懵,情势万分危急)

  说话的难度(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 孤陋寡闻,连芝麻都不认识;说不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真是左右为难。)

  说话的措词(前文明明说“内心早猜中大人以前没喝过”,这儿却说“不知道”;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撒在浮头的是芝麻”,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一个“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说话的效果(短期:既让大人明白,有给他留足面子,化险为夷,赢得嘉奖;长期:让茶汤的生意红火,威名大震。)

  2.评价“好”【 可以与前面的人物概说揉在一起】

  ①课文读到此,你认为杨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课文中找到一组词语,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物的理解,比人物概说的初步了解更深一层。

  课文第一段写到“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足见他细白精明。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这里的词语除了“左右逢源”是中性词以外,其他的词语“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都应该是贬义词。这里足见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文章第12段写到李中堂在杨巴说话之后的评价,“……这买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出杨巴机敏过人的性格特点。

  ②解读“需要”

  此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刷子李”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了解杨巴生存的环境。

  幻灯片展示:“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以期达到让学生明白是他在谋生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轻视、排斥,是想求得生存的'一种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练就了杨巴的好嘴。与其说是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或智慧。

  ③【预设】根据情况可以安排学生探讨小说令人深思的结尾段。

  在好嘴与好手的较量中,好嘴的胜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存智慧的重要。明确小说的深层主旨。

  学*活动三 赏析运用“好”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的?这里有怎样的技巧?可以让学生选点赏析、交流,以期达到学*和使用这些写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多诵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烘托:(用杨七的好手艺来烘托杨巴)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间接描写:(从李中堂大人的视角对杨巴的评判:……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人物描写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如“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表现了李中堂的官气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表现的是心惊胆战的毕恭毕敬的小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三、小结后推荐阅读

  有人说,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谷杂粮。杨巴叩头如山响,响起的就是这个俗音......

  有人说,俗就是真实,就是生活的现实,毫无浪漫可言,但却饱含生活的辛酸。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俗世中的奇人。

  点评:

  本教学设计优点很多,如:

  1.教学内容厚实,能力的训练点在课文概说上。

  2.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有整体的感知,有内容的选点赏析等,并且在每一个设计中都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等。

  引发的思考:

  1.课文赏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选出文章的波澜,表现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选出一个点或多个点来赏析,如一个美点等,而本设计中的课文赏析侧重于对内容的介绍。

  2.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去掉最后一个活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0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1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⑴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在七年级基础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2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学*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②通比较阅读三个歌会场面,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③让学生领略民族风情,培养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感到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领略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描写。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同时借助于现有的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领会云南歌会的美妙。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起来领略一下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幻灯片出示云南民歌简介和云南大理石宝山歌会的有关知识,先让同学们有个了解。

  (二)出示教学目标和生字词(幻灯片出示)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幻灯片出示):

  1、“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2、三种歌会形式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目的是让学生归纳出“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村寨传歌(民歌传承)”这三种云南歌会的形式。

  (四)精彩赏析,感悟美点

  让同学们出声的反复朗读三个场面中的最精彩的部分,并体会其好处。然后再由个别同学在班上示范朗读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论,我有意引导同学们在描写方法、修辞、体现作者情感方面多动动脑筋。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五)合作探究,质疑解惑(重点)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同学们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议论读。(幻灯片出示)

  1、比较阅读歌会的三个场面,体会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2、第一个歌会场面中,写了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和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有什么用意?

  3、第二个歌会场面中,自由歌唱写的少,而作者在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上,却着墨不少,你怎么理解?

  4、你读了第三个歌会场面,有什么感想?

  5、你猜想一下,作者写下本文的初衷(即主旨)是什么?

  (六)体验感悟,加深理解(幻灯片出示)(难点)

  1、这节课,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或你有什么大的收获)?

  2、你认为流行歌曲和民歌,哪一个更有生命力,为什么?(为下一个环节铺垫)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难点)

  播放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和一个流行歌曲片断,让同学们说一下它们各自的特色,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把他们活跃的思维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云南的歌会》,不仅能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让他们了解了民俗文化,感悟了生活的美好。

  课下作业(幻灯片出示):

  1、课下阅读《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第四、教后札记

  通过学*这篇文章,让师生受了一次民俗文化教育,领略了一下祖国传统民歌的无限活力,特别是对热衷于追星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民族文化教育。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在思想上,也使他们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在七年级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中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赛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本课教学中,还应强调学生课前要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略文章的美。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情,请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感想,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整体感知

  首先,随着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与此同时,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注音、边听边划节奏。然后,指导学生试读、评读、齐读,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眼、读清句读、字正腔圆,以此体会山水古文的语音美、节奏美。

  最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欲望,特举办小组赛读品读活动,力争使学生读出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险峻;读出水势浩大、流速迅猛的气势;读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的美感;读出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哀伤。让学生感受山水古文的景物美、情感美。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赛读、品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

  初中阶段文言文学*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第四步,总结延伸增积累。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三峡有过描写,请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名句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描写三峡的相关诗文,增加积累,扩充储备,相互印证,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语言和感情,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个个题诗,写不尽千秋花月,人人作画,描不完天地江山,昔日的三峡多姿多彩,今日的三峡熠熠生辉。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五、预期效果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在竞赛中寻找学*方法,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在诵读中感悟美丽。学生不仅会学到文言知识,还能得到审美体验、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濡染。

  六、课堂评价

  1、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2、对小组采用计分制进行评价

  3、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评价激励。

  (如:每周评一位课堂明星,每两周评一个优胜小组)

  七、板书设计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紧扣“山”“水”二字,突出不同季节水的点不同特,引导学生抓住山水特点来品析三峡,体会美感,此板书设计提纲挈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4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扬州一瞥》,它是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前七年的学*,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积累了一些解读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而思想意识尚未成熟, 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发展阶段。使他们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问, 闻疑善思、能解,并培养其琏接能力,发散思维,是教师主导的方向。

  三、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扬州一瞥>>所在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开阔了人类的视野, 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编者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光辉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 学*借描写景物、说明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扬州一瞥>>属游记类文章, 但又与一般游记不同, 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丽的语言描述了他所听到、见到的扬州。重点不是写所见到的景物, 而是根据景物生发开去, 写历史沿革, 写自己的感受、体会。让读者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味与扬州相关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品读历史沿革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基于以上分析,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投影等,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思维琏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识。

  2、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4、体会文章层层深入的写法,以及引用古诗文对于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所起的积极作用。

  重点: (1) 目标2; (2) 目标3

  难点: 目标3

  四、 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双自主”教学法,辅以现代技术。

  1、以“自主学*、自主发展”为基本方向,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网络、多媒体电脑、投影等电教设施:

  ①扩展资源空间,培养自主探知、筛选能力;

  ②使学生的“看、听、想、说”,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能力, 思考能力, 相关信息的琏接、分析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 ;

  ③扩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④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自主查找、选择信息。

  (二)、课堂教学:

  1、导入课题: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新课,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

  2、展示预*及查找情况:

  请学生将写在卡片上的内容、或软盘上的内容,以投影、电脑演示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3、配乐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悠悠情韵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齐读分读结合,既鼓励个体展示又培养合作精神。

  4、对比欣赏,品味异同,引导阅读,激发思考。

  作者认为,到扬州首先应看的是什么风景?[瘦西湖](以此问题引出下文 )

  用多媒体电脑,放映瘦西湖风光片,请学生体会片中所展示的内容,与课文中有什么不同?感觉如何?看后学生各抒己见。

  5、小组合作探究:

  用5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指点学生主要围绕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课文,从中提炼出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尚有哪些疑问,并要求各小组将读懂的内容、未懂的问题,分别整理在卡片上或输入电脑,以待全班交流。

  6、各组分别展示读懂的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机举手或派代表主动到台前(快的优先),用大屏幕展示读懂的的内容,并朗读给大家听。台下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主动及时发表,或适当讨论,若分歧较大教师可简单点拨。

  7、各组展示所存疑问:

  各组将已懂疑问删除,尚存疑问主动展示,同学们思考后可主动站起各抒己见。教师作为参与者适时点拨(有标准答案的),或适时给予一些评论(属多角度思考的问题)。

  [附:可能产生的疑问:

  ①、开篇五个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为什么说扬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④、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8、深入品味:教师引导深入思考一些学生未品透的,又与本课的学*密切相关的内容。既使教学完整,又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意识。

  9、小结:兼检验重点、难点的把握情况。

  把从网络上查找到的相关图片,用电脑排列显示。学生主动到台前,结合图片,总结本课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写作目的。

  10、进行思维扩展:

  [过渡:作者怀着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所见所闻扬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出江南的悠悠神韵。可爱的江南令人流连,发人深省,祖国的塞北亦是神韵悠远。]

  观赏一段用计算机剪切下来的内蒙草原风光,请同学们边看边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点,所蕴含的人文底蕴,观后请简单描述。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构思成文。

  板书设计:

  想扬州 古人的“矛盾评价” (疑惑)扬 到扬州 瘦西湖 来历 、 虹桥、 白塔、 命名

  州 余 (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一 心 *山堂 借景之法、琼花衰兴

  瞥 言 (神奇、创新)

  大名寺 鉴真东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难

  (反抗、觉醒)

  思扬州 写感受,赞奋斗与创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点:“形散神聚”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2、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赏读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四、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3篇

  一、说教学理念

  我们先看几组信息:

  *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他们曾进行过一次统计,在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

  为什么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风中接连飘落?我想,一方面是有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超出其承受范围;更主要的是未成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生命”的问题开始有了朦胧的思考但往往因不能正确认识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他们往往对“自尊”看得很重,相反对生命的本质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

  这给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我们的教育还有着浓重的应试教育痕迹,看重学生的学*成绩,缺少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本课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珍爱生命》是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科学*的开篇,奠基学*的基础。而第1课时《珍爱自己》在本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生命的珍贵与神奇,知道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探究,引导交流,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维目标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又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珍爱自己的生命。因为这是正确的生命观的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致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因此,在本课中,我侧重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探究。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讨论法;

  体验感知法;

  观察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现象、材料的分析,能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进行简单的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并落实到生活实践。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

  指导学生用合作学*、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学*。这样有利加强学生的主动感知和主动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的发现式教育理论等。

  四、说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家提前查阅、了解“韩国演员崔真实”的相关新闻和资料。

  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具有实效性。

  五、说教学评价

  从内容上主要采用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形式上,则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的优秀表现得到及时肯定,有所偏颇的观点、看法,在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纠正。教师再给予点评。

  六、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将分为三个环节:

  新闻追踪:热点链接,吸引学生;新闻分析,突破重点。

  心灵叩问:生活考场,反思自身;情感渗透,突破难点。

  生命感言:情感升华,感悟生命;生命计划,指导实践。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

  环节一:新闻追踪

  学生观看“韩国演员崔真实”的视频片段,结合自己查阅、了解到的相关内容,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崔真实的死值得吗?

  2、崔真实表现的是对待生命的一种什么态度?

  3、你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结论:珍爱自己的生命。

  通过热点链接,及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特别是对崔真实的生命态度的分析,帮助学生对不珍爱生命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的良好开端。为下面深入体会珍爱自己坐下铺垫。

  播放影音文件《妈妈的一封信》,以生命运与成长的图片为背景,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于父母培养孩子的不容易。进而探究得出:生命是神奇而珍贵的:因其独特而珍贵;因其不可重复而珍贵;因其有限而珍贵。让学生认识到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教师顺势提出问题:那怎样才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呢?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心灵叩问。让学生通过问自己的心,达到行为反思的目的。

  环节二:心灵叩问(强化体验,认识生活中应如何珍爱生命)

  (1)请学生听《伐木工人的故事》并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听故事,让学生懂得要珍爱生命,就要有永不放弃生命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层次:怎样理解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指既不放弃自己生的希望,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要顽强战胜,决不屈服,决不放弃。

  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前提自己要掌握一些求生的技能。

  设计一组问题,是学生在*时的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让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完成。

  通过这一组抢答题,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应怎样处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升华在遇到任何危急情况时,应珍惜自己的生命,决不放弃生的希望。

  (2)珍爱生命的行为不仅体现在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更多是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设计小环节:“生活大考验”。大屏幕上呈现几组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抢答,在这些情况中,怎样做是不珍爱生命的行为,珍爱自己的生命又应怎样做?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是珍爱生命的行为,并得到正确的方法指导。通过这一小测试,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适当地点评。鼓励学生爱自己,更多地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珍爱自己的生命,就应该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

  此部分最后一题,教师设计为:当身体有缺陷时,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即使身体有缺陷,也应爱自己,并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精彩。由此问,引入第三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应延伸生命的价值。

  (3)图片观察,大屏幕展现一组图片。如:邰丽华,林秀贞,微尘(群体)等。教师用正面的事例感染学生,使之受到鼓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他们的生命都是*凡的,甚至有的是有残缺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不*凡的。他们自信的面对生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也是珍爱生命的体现。

  通过“心灵叩问”环节中三个步骤的设计,使学生参与教学,有层次的逐渐体验到教学的重点应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归纳、总结出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并加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由此突破教学难点。但,仅有认识是不够的,必须促进学生从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因此,进行第三环节:生命感言。

  第三环节:生命感言

  1、让每位学生设计自己的生命写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通过思考,酝酿,可以对本课主题进行总结,反思。设计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言。

  2、制定“珍爱生命”计划,以一月为限。在一个月内,自己将从哪些方面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月后,反思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并重新制定。

  通过制定计划,让学生养成反思自身行为的*惯。用正确的生命观指导行为,将珍爱生命的理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说教法

  教学活动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展开,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的兴趣。为了降低学*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法和创造作业法。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的两种方式,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本课时的另一个学*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对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等的地位。

  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刀法尝试)——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

  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第一课时的学*活动中,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兴趣,重点。

  欣赏一些古今优秀的篆刻艺术作品,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介绍篆刻方法步骤

  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稿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学*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如:切刀法、冲刀法、写印稿等。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降低学*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篆刻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肖形印,直接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课堂练*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篆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我知我家》。我打算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它们分别是:说教学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

  第一:说教学资源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为下面内容的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第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第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八年级英语说课稿3篇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

  Teaching goals:

  1. Words&phrases: robot, paper, less, fewer, simple, unpleasant, factory, seem, etc .

  2. will构成的一般将来时态的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回答.

  3. 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 4. more , less , fewer的用法.

  5.学*一般将来时态的相关知识,学会对未来进行预测.

  6.对five years ago ,today ,in five years简洁回顾与展望的方式,贴*实际符合学生心理,激发学*兴趣.

  7.通过时间对比复*一般过去时态、一般现在时态,巩固一般将来时.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

  1. will构成一般将来时态的句式。

  2. 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态。3. more , fewer , less的用法。4. How to make predictions .

  Period 1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g in

  1. Greetings: Welcome to school .

  What’s the&nb

  sp;date today ? Who’s on duty today ?

  Do you enjoy your winter holiday ?

  Do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

  Do you want to live on the moon ?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in ten years ?

  Collect the Ss’ answers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predictions .

  Step 2 Pre-task SB Page 2 ,1a .

  1. Look at the picture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100 years from now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sth in 100 years .

  2. Read each predictions to the class .Explain the new vocabulary .

  3. Read ;the instructions .Make sure Ss know what they should do .

  4. Do it by themselves .5. Talk about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

  Explain :一般将来时态

  构成: will /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2 ,1b .

  1. Practise reading the six predictions .

  2.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Ss .Circle the things you hear on the recording .

  3. Play the tape twice .4. Play the tape a third time .At the same time ,check the answers .

  SB Page 2 , 1c .

  1. Pay attention to the dialogues .2. Read the dialogues fluently .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1、新目标英语教材概述

  《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语言教育理念是:知识用于行动强调“语言应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策略”。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教材中每单元都设计一个或几个与该单元话题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目标英语》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图文并茂。翻开课本,你都能够在每一页上看到一幅副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令你眼睛一亮。

  (二)实用性强。每个单元的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学*和生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三)注重交际。针对*学生学英语普遍存在的“聋哑病”,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材料。

  (四)词汇量大。第一册有词汇700个左右,第二册约450个,第三册约450个,第四册约400个,第五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这一点正好达到《英语课程标准》5级的要求。

  2、单元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课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材以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为中心话题,围绕着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展开,学*和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一般疑问句did you go/see /buy…? were there any…?询问过去的事件,让学生学会谈论和分享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section a的主要学*内容是:复*一般过去时态和动词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学*一般过去时态的两种一般疑问句: did you…? were there any …?教材安排了许多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我将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将其中的一些活动进行变化或整合,如:1c,2c和3c的pairwork活动内容相似,我将把2c和3c整合成一个interview(采访)的任务活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第八单元的教材内容,我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

  1、知识目标:单词:学*掌握词汇aquarium, science center, gift shop, seal, shark, octopus, autograph, won,ate,chicago.else等。

  功能: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言结构: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

  句型: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 i did. no, i didn’t. i went to the aquarium.

  were there any seals? yes, there were. no, there weren’t any sharks.

  i saw some sharps/ i went to the aquarium.

  2、语言技能:听: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并能根据语调变化,判断句子意义的变化;能听懂本课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出较得体的回答。

  说:能在本课的任务型活动如:游戏、调查、故事接龙等中进行简单有交流。

  读:能正确朗读本单元对话和句型;能查阅工具书为完成任务做准备。

  写:能写出本节课学*的单词和句型,能运用简单的句子写出过去的活动和感受。

  3、学*策略: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必要时借

  助手势和表情。

  主动参与学*活动,善于和他人合作。

  4、情感目标:通过描述过去所做的事,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喜好,增进情谊。

  5、文化意识: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或自己的观点;了解英、美国家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世界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难点

  1.复*词汇museum, beach, zoo, dolphin, pizza, ice cream, friend, movie, went, saw, were, played, read, visited, cleaned等句型:how was your weekend? it was great.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vacation? i went to the beach.

  2.学*词汇aquarium, science center, gift shop, seal, shark, octopus, autograph, win

  3.学*句型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 i did. no, i didn’twere there any seals? yes, there were. no, there weren’ti saw some sharps/ i went to the aquarium.what else did you do?

  1、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2、一般过去时的肯定句和否定句。3、did you, were there引导的一般疑问句。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本课拟以故事、小品、漫画或动画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观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中去。

  2.初中生的学*心理特点:(1)兴趣:对英语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课文的简单重复。(2)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遵从记忆规律。(3)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4)评价:主要通过他人评价初步形成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很在乎他人的评价;自我认识较模糊、片面,但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情景交际法,全身反应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3.初二上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正逐渐向读、写过渡,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还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

  4.本单元学情剖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谈论过去的事情,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和role playing的学*策略,学*新词汇,掌握重点句型,同时能比较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类似问题。做到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三、教法渗透

  1、教学设计思路与教材处理:

  《新目标英语》中的具体语言目标是通过各种各样的tasks来实现的;学生需要运用具体而特定的行动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种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与不同的学*任务有机的结合。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形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我将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经验,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for using)。

  2、教学原则

  l活动性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

  l合作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交往。

  l任务型原则任务驱动—激发动机;任务完成—激励学*积极性;执行任务—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l情感性原则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情绪。

  3、教法运用:

  本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辅助于tpr全身反应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猜谜活动。

  l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的教学活动,是让学*者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和掌握语言。它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设计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学生生活的交际问题。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在本课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将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l全身反应教学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缩写为tpr)是加州心理学家james j. asher(詹姆士j.艾谢,1988)提出来的,注重语言学*中的互动模式,认为学生在一个较放松的环境中学*效果。紧张、焦虑的情绪对学*英语不利。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让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做动作,或模仿声音。孩子不必用语言做出反应,以听力训练为主,待听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后,方进入说话训练,是自然而然的学会语言的方法。

  l情景交际法

  课堂教学以情景交际教学法为主,尽量给学生以足够的听、说、读的机会,联系课文实际,创设情景,引入讨论主题,在交际中学英语。情景的设计注意衔接的自然性,主题的设计强调知识的渐进性和讨论的可行性,并注意情感体验和概括、推理思维的培养。

  4、教学手段

  l多媒体辅助:用flash软件将本课所需要的动画、录音、图片、文字、图表和音乐制成cai软件,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l非测试性评价: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出发点是学科本位,只重学科,不重学生发展。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外语学*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因此,本课我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四、学法指导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惯和形成有效策略,发展自主学*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依据课改的精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学*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学*积极性的调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

  3、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学*策略的指导

  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学*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创建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有意识渗透学*策略的训练。我让学生观察课件画面,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认知策略;让学生表演对话,实现交际策略;引导学生交际,主动练*和实践,是调控策略的体现。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卡片等是资源策略。

  教学步骤活动内容设计思路

  warming up(7”)1. listening to a song (2”)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this old man, let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on while they are listening.歌曲欣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新课打下伏笔。

  2games:(5”)l play three short passages by using the multimedia,showing the key words on the screen. each group chooses a student to act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eard. see who do best.采用tpr全身反应教学法,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尝试运动的好心情方式,完成动词的复*巩固。全方位的运动,全感官的参与使记忆更加顺畅。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和掌握知识。

  pre-task任务前活动(12” ) 1.brainstorm(2”)show what i did in my vacation by using the multimedia, ask the students: where did i go on my vacation? what did i do?how was my vacation? etc.then get ss to talk something they did over the weekends or on their last school trip so that they can revise uses of the past tense learnt before.多媒体展示了同学们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表达过去活动的欲望。生活就是知识,对于他们熟悉的话题,学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倍增。采用brainstorm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小竞赛,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presentation(5”)let ss list 3 things at least they did in their last vacation or school trip. ask them questions: did you go to the beach/museum/zoo? were there any dolphins/pandas/ lions? etc.meanwhile lead in the new words concerned with this period by using the multimedia.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新知识;多媒体采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图片,保持学*新知识的兴趣。

  3. listening(2”)play the tape of 1b twice for ss to listen and follow. then get them to circle what tina did in last school trip.本环节是教材安排的任务型听力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听音时抓住关键词,培养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的学*策略。

  4. pair work(3”)ask ss to make dialogues in pairs about the picture on the top of page 57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 patterns in 1c. get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任务前活动用于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因此在教学上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主,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操练语言,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while-task任务环活动(21”) l task 1:memory challenge(2”)show what tom, jim, tina, susan and bill did in their last school trip on the screen for 30 seconds. then hold a competition, see which group can remind what they have seen most and correctly.l task 2:listening(5”) let the ss look at the picture in 2b and guest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play the tape of 2a twice,ask ss to tick the answers. then play the tape a third time for them to check whether their answers are correct or not. finally play the tape for ss to listen and repeat. l task 3:jigsaw(5”)disorder the reading passage in 3a by cutting it into single sentences. put each sentence on the small piece of papers and give them out to ss of the divided groups. see which group can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in the shortest time. then get the whole class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is part.。l task 4:school trip survey(10)1. get ss to make a survey about what they did in their school trip and fill in the form below:name how where activities

  when surveying, they can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patterns: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where did you go?did you see any…?were there any…?what else did you do?2. get each group to send a representative to make a report after they finish the survey.在任务环活动中,我通过设计不同的四个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竞争,每个任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易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急于知道最终结果的心情,在活动中他们一定会努力表现自己,做到。四个任务所侧重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post-task任务后活动(4”) 1. grammar focus(2”)go through the grammar focus with the whole class,ask ss to point out the main points in this period. then show the use of the past tense on the screen, especially the regular and irregular changes of verbs. 2. language practice(2”)practise the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use of the past tense, especially the errors which ss made while carrying out their tasks. such as subject-verb agreement or tense-agreement, etc. for example: were you see any sharks? he go to the beach.在学生尽情地参与活动后再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语法焦点,并进行适当的操练,对学生在任务活动中的语言失误进行纠正,使学生保持学*信心。语法讲解采用动画形式又保持了学生的学*兴趣。

  homework(1”) 1. circle story: let ss make up a story in their groups, each student adds a sentence, then write down their stories in the exercise.2. searching information give ss some websites,由于教材中section a的环节较多,在一节课中要全部完成不大可能,因此我将最后一个环节“故事接龙”作为作业,将课堂小组活动延伸的课外。为学生提供网址,使学生充分利用学*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标题为What’s the matter?主要学*如何表述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及给出恰当的建议。本节课的上课内容是section B 1a-2c主要是对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复*和扩展,主要复*的句型是What’s the matter? What should he / she / it do?同时,教材通过练*让学生学*新单词,并能用所学的新单词去说,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学*并掌握句型:What’s the matter?

  学*情态动词should/ shouldn’t的用法

  能够对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You should ……

  语言技能目标:能听懂谈论健康问题的对话材料:What’s the matter?

  能对别人的健康问题提出建议:

  a)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

  b)You shouldn’t eat anything.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谈论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爱心

  不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而学生也相应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开课堂Pair work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到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并熟练掌握了一些句型。他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能用所学的英语来表述一些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本单元通过表述身体的各种不适和谈论个人健康问题,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身体健康,并能提出一些建议。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表达法和健康问题的表达法;掌握情态动词should/shouldn’t的用法

  重点词汇:tired, hungry, thirsty, be stressed out

  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电流和电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后,认为力学是学*物理的基础,而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应该放在力学之后学*。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很贴*,而且很有用,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电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电学知识的基础,而本节中的电流、电路、电路图的内容又是学*本章的基础,因此,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电学内容的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②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③结合小灯泡、电子门铃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观察实验现象,学*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可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概括性表达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学*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本节又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连接;第一次进行物理作图,对于八年级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重要。能否会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电学各章的学*。因此,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的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来认识电流与电路的关系,电源和用电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本着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指导原则,在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练*法等,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电学实验*惯,提高认识电路、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激发学*兴趣

  用录音机播放节奏感强的一段音乐,让学生看到突然断开录音机电源,音乐声停止。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音乐声?从而引入了“电”,并且结合演示实验(如图)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实验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通过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等方法得出电流的概念。

  (三)分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1、利用课本中“想想做做”的器材和要求让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挂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短路、断路和通路以及短路的危害。电流的方向以及形成条件的教学采用学生实验分析归纳、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电流的方向和形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2、在电路的构成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的作用,对于电源的作用,可结合课本103页的小资料进行讲解,以加深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正确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是学*电学的基本功,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1、让学生认识课本104页图5.2—8中的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为画电路图打下必要的基础。2、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分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可在课后让同学们练*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小小比赛)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0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回家动手练*,实验。

  六)、板书设计

  二、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了形成电流。

  电流方向: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

  形成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电路闭合

  电路: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等连成电流的路径。

  电源和用电器:

  (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等。

  电路图:用元件的符号表示出电路连接形成的图

  一、说教材

  《电流和电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后,认为力学是学*物理的基础,而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应该放在力学之后学*。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很贴*,而且很有用,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电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电学知识的基础,而本节中的电流、电路、电路图的内容又是学*本章的基础,因此,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电学内容的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②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③结合小灯泡、电子门铃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观察实验现象,学*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可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概括性表达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学*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本节又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连接;第一次进行物理作图,对于八年级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重要。能否会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电学各章的学*。因此,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的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来认识电流与电路的关系,电源和用电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本着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指导原则,在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练*法等,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电学实验*惯,提高认识电路、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激发学*兴趣

  用录音机播放节奏感强的一段音乐,让学生看到突然断开录音机电源,音乐声停止。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音乐声?从而引入了“电”,并且结合演示实验(如图)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实验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通过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等方法得出电流的概念。

  (三)分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1、利用课本中“想想做做”的器材和要求让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挂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短路、断路和通路以及短路的危害。电流的方向以及形成条件的教学采用学生实验分析归纳、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电流的方向和形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2、在电路的构成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的作用,对于电源的作用,可结合课本103页的小资料进行讲解,以加深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正确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是学*电学的基本功,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1、让学生认识课本104页图5.2—8中的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为画电路图打下必要的基础。2、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分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可在课后让同学们练*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小小比赛)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0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回家动手练*,实验。

  六)、板书设计

  二、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了形成电流。

  电流方向: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

  形成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电路闭合

  电路: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等连成电流的路径。

  电源和用电器:

  (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等。

  电路图:用元件的符号表示出电路连接形成的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同时还缺少逻辑思维的经验。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学*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现象和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以导学案引导学生学*、在学生学*过程中教师只作一个参与者。同时让“研究性学*”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实现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小组合作学*。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学*步骤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城市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让学生产生学*这节课的兴趣。

  阅读课本自主学*,就问题学生讨论光源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

  (1)提出问题:

  “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小组猜想。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水等。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展示光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提出问题

  为什么强调“同种均匀”,引导学生完成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小组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强调一些语言表述方式。接着学生小组完成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4、光的传播速度

  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就所学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同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6、师生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教师展示本节主要内容与导学案上。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做好铺垫。

  2.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突出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长度和时间的侧量

  3.长度的单位

  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问题三:请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教师总结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认:认清刻度尺上标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读:读出准确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问题四:让学生回答裁判是怎么判断出长跑运动中的冠亚军的,教师总结

  5.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问题五:让学生回答我们测量所得的值就一定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吗?

  教师总结并引入误差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

  (五)学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

  2单位国际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错误可以消除。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