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

日期:2023-02-19 00:00:00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任务非常明确。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大家看,这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课件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

  +58.20

  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

  -49.80

  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定。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3)总结算法,课件出示,全体学生读一遍。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置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设置情境,练*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①21.6+5.47=76.3②17.23+2.77=20.00③49.7-5.7=440

  21.617.2349.7

  +5.47+2.77-5.7

  76.320.0044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看看哪组完成又快又对。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着亮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课件显示情境)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2、中国队第一轮和第二轮

  加拿大队多少分?总成绩是多少?

  53.40-49.80=3.6(分)53.40+58.20=111.6(分)

  53.4053.40-49.80+58.20

  3.60111.60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3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更好地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二1-3

  2、应用性练*:练*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

  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二第4、5题。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3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

  本单元从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体育运动为背景,选择运动员在某些运动项目中的得分情况或运动器材的价格为学*小数加减法的素材。它紧密联系2004雅典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联系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情况,联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或事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选择十分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强身健体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小数加减法,能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小数加减运算集中编排。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例1)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3)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笔算方法和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空间。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如例1、例2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

  (4)情境呈现方式故事性强,灵活多样。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看似枯燥,但由于创设了故事性强,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小数的加减运算变得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能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如,例1,父子看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边看边计算成绩,形如场外裁判;例3,一家三口看环城自行车赛,边看边用自己的方式计算运动员还要骑的路程,有一种为运动员着急、鼓励运动员快速、顺利抵达终点的关爱情怀;例4,两位学生推测校运动会中本班4×100米接力赛的成绩,体现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从例1~例4,教材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以及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这些措施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教学建议

  1.选择*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小数加减法。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这些活动中,哪些是在*期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是我们选择素材的一条基本思路。因此,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特别是雅典奥运会中的一些运动项目为素材,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农家各项农产品的产量、收入;购买有关生活、学*用品的价钱等等,都可作为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必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惯。

  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如,例1显示的是父子二人观看女子双人跳水比赛的情境,当记分牌逐一显示*和加拿大运动员第一轮及第二轮动作完成后的得分情况时,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第一轮动作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轮呢?”又如,教学例4时,当学生看到表格呈现4位学生“50米跑的成绩”时,引导他们发问:“看到这张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若干信息发问,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养成面对周围世界的诸多现象不断发问的良好*惯。

  5.这部分内容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1)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

  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以及该项目中金、银、铜牌得主的跳水成绩。通过观察照片,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使学生体会一种自豪、一种激励,体会人类运动技巧给世界带来的无限风光。

  (2)选择与小数计算紧密联系的运动项目为素材。

  奥运会中,许多项目的成绩是通过小数计算来决定的。教材选择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这一项目,是因为这项比赛过程的成绩计算就是小数加减计算(两位小数)的内容,而我国奥运健儿在此项目中荣获金牌。这样选择,既让学生学*了小数加减法,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教学建议

  (1)以人类崇尚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学*小数加减法。

  教学时,除显示主题图,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显示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获其他项目金牌的图片,以及用小数记录他们获奖成绩的情境,由此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也可在此基础上,选用本校、本市*会中的内容(图片、用小数记录的各项成绩)作为小数加减法的学*素材。

  (2)引导学生自主说出主题图下面表格的内容。

  教学主题图下的表格时,可让学生说一说:①表头分了哪三类?(国家、运动员、奖牌)②金、银、铜牌的得主各是哪几个国家的运动员?③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我国运动员的决赛成绩比加拿大的高多少分?比俄罗斯的高多少分?……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2.例1。

  编写意图

  (1)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通过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入小数加减法。教材用表格呈现我国运动员和加拿大运动员在第一、第二轮动作后的得分情况,呈现父子二人在知道得分后兴高采烈的对话:“*队领先3.6分”、“*队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父子二人的对话促使学生思考:“3.6分、111.60分、14.6分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为了解决这一个个的实际问题,小数加减运算便产生了。

  (2)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接着,要知道“*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3)给学生提供自主计算与交流的空间。

  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如,竖式中的 “3.60、111.60”是怎样算出来的,教材没

  有任何说明。它留给学生自主学*的探索空间,它刻意让学生经历自主列竖式、自主计算的全过程,它迫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本例题将故事、表格、数据、计算、思考融为一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怎样让学生读懂这丰富的画面、理解其中的数学意义呢?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如例1中上面一部内容,教学时应让学生有序的陈述自己理解的.信息:①例题中的事情(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②表格的意思,特别说出我国和加拿大运动员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第一轮得分的情况;③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父:*队领先3.6分,子:差距还不到4分。)

  (2)设计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教学过程,突出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一知识经验,设计好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

  ①先教学减法。出示例1中上面一部分内容时,不出现小数减法的竖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两个数据发问:“*队领先多少分?”或者根据父子二人的对话“*队领先3.6分”提出问题:“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小数减法,同时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应引导说一说:

  ●如何列竖式?(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如何计算?(突出退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有区别吗?(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简化。)

  ②再教学加法,并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1中下面一部分内容的情境是上面一部分的继续,是故事往下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同样不要出现加、减法竖式,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或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111.6分和12.6分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

  ●怎样求*队两轮的总成绩?(用加法笔算)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

  ●要求*队第二轮后领先多少分,怎么解答?

  学生中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如:

  方法一:53.40 +58.20=111.60

  49.80 +49.20=99

  111.60 - 99=12.60

  方法二:53.40-49.80=3.6(利用前面的结果)

  58.20-49.20=9

  3.6+9=12.6

  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简洁性。显然,方法二从计算数据来看,更简单,且充分应用了已获取的相关条件(3?6)。

  ●对比两种解法的结果:12?60与12?6,突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

  小数加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交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

  (2)通过“做一做”的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两步进行:①先让学生根据例1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总结是凌乱的,不完整的。②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2)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容易出错。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除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帮助提高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3)“做一做”中的第1题是人人都必须完成的基本练*,应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验算,能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出正确与否的评判。

  (4)“做一做”中的第2题突出计数器在小数计算中的工具性作用。学生作业时,可提出要求: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4.关于练*十六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学生计算如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如看错数据,手写的与口算的内容不一致等;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第2、5题,是小数加减的笔算练*。应要求学生:(1)将笔算竖式尽可能写得漂亮些;(2)仔细计算;(3)自觉验算,知道如何判断自己计算的正误。

  第3、4题,是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可改成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看到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将小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小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通过计算电话费和上网费,使学生对复式统计表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6题,结合人民币、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进行小数计算。这样的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为普遍。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7、8题,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练*。第7题通过购买足球和排球,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第8题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信息:某些女子田径项目的*纪录和世界纪录;另一方面通过计算这些女子田径项目的*纪录和世界纪录的差距,体会我国要赶超世界一流水*,还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5.例3。

  编写意图

  (1)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例创设的学*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随比赛的进程而产生的,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3)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氛围。

  学*型家庭是学*型社会的基础。本例通过一家三口计算自行车运动员未完成的里程数,塑造了一个热爱学*的家庭榜样。通过本例的学*,使学生不但会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和爸爸妈妈共同学*的向上愿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学*氛围。

  教学建议

  (1)继续让学生自主阅读题意。

  与例1的学*类似,先让学生自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如同桌互说、自愿上台说。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步骤呈现例3。

  ①可利用课件或教学挂图先出示例3的上面一部分,即问题部分。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让他们自主解答“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②在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出示例3的下面一部分。先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

  (3)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让学生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一方面检验自己笔算的结果,另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6.关于练*十七中一些*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经常要进行的口算练*。练*时,既要引导学生用常规方法口算,更要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使口算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如,口算“7.1-3.5”时,可以这样口算: 7-3.5+0.1,也可以这样口算,“7.1-3-0.5”。它灵活应用了题中数据的特点,使口算不但算得正确,而且灵活。

  第2题,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另一种表示方式,用这种方式呈现,一方面体现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避免了老面孔带来的单调感,可提高学生计算的乐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还渗透了函数思想。如,当一个加数不变(5.47),另一个加数变化时,和也要发生变化;减数不变(9.86),被减数变化时,差也要发生变化。

  第5、6题,都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呈现的方式和要求略有不同。第5题不带括号,只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第6题中带有括号,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完后还要验算。练*时,应提醒学生看清算式再计算。

  第3、4、7、8题,都是需要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每题解答后,都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第9题,是突出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先将分母为10,1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

  第10题,突出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通过练*,使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日常“流水”账,十分准确、方便、省时。

  第103页的思考题,可让多数学生参与练*。应引导学生先画示意图表示题意(如图),然后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方法计算。

  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的高度为:

  4.9+(4.9+9.8)+(4.9+9.8+9.8)+(4.9+9.8+9.8+9.8)

  =4×4.9+6×9.8(或8×9.8)(尽管这时学生还未学小数乘法,但用计算器可以计算。)

  =78.4(米)

  7.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以校园体育运动为背景,学*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运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来描述、记录运动员的成绩是学生熟知的。本例以某班四位同学参加4×50米接力赛为内容,以这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为素材,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

  (2)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材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小莉和小红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小数加法运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建议

  (1)为了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除教材提供的例4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计算3.56+1.60+2.44和1.60+(3.56+2.44)两个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计算2~3组这样的式题,使学生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关于本例的计算,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学时,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计算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思路。如,有的学生根据4个加数中的整数部分相同的特点,这样计算:

  8.42+8.46+8.54+8.58

  =8×4+(0.42+0.58)+(0.46+0.54)

  =32+1+1

  =34

  上述算法中,既有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应用,也有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转换成乘法,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对这些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算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价,使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上升为一种技巧。

  (3)“做一做”中第1题的填空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运算定律的练*。练*时,应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这组填空题的练*,真正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

  第2题中的简算有的要用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的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如计算5.17-1.8-3.2,就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练*时,须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思考清楚了再下笔。

  8.关于练*十八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练*。练*时,应让学生写出简算步骤,并说明理由。如,计算“1.29+3.7+0.71+6.3”,其过程如下:

  1.29+3.7+0.71+6.3

  =(1.29+0.71)+(3.7+6.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10

  =12

  第3题,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练*。练*时,要求学生按序如下操作:①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数据特点作出判断,看看能否简算;②若能简算,则想清楚是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还是利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③写出简算过程。

  第4、5题,是加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4题的练*背景和计算方法是例题4的继续。练*时应注意两点:①表中最后一栏“可能的总成绩”表示的意思应让学生自己解释。在明确所求问题的情况下再进行计算;②由于本题中所有小数的整数部分都相同,可提示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简算。

  第5题,练*的素材来自生活中常用的购物发票。通过模拟售货员计算购物的总价和交易找零的余款,使学生学会看懂发票的内容,理解发票的作用,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练*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发票中的方框里要填什么,怎样列式,然后再动手做。做完后再用计算器检验。

  第7、8题,是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练*。第7题以我国20年来(1978~1998年)城镇及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为素材,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中,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应为后续学*小数的乘除法做好准备。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是1978年的几倍”时,学生的解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1)9.3÷3.6≈2.5(多数学生不会笔算,只能用计算器算。)

  (2)3.6+3.6=7.2(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大约是1978的2倍多一些)

  (3)9.3-(3.6+3.6)=2.1(大约是2.5倍)

  对于上述第(1)种解法,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否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讨,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第8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关于世界人口情况方面的信息。练*时,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让学生知道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口,从而体会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策略。

  第9题,是例1的继续。通过计算三个国家运动员5轮跳水的总成绩,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简算的良好*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实有着广泛的作用。练*时,可采用比赛的方式,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真正掌握“对、快”的一般方法。

  (四)参考教案

  课题: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104页例4及“做一做”、练*十八第1~3题、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把练*十八第4题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育才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米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米成绩的情况表:(练*十八第4题,将(1)班与(4)班的成绩对换了。)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得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每个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同算法。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不同算法的计算过程),并说明理由。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三种:

  ①8.48+8.54+8.52+8.46

  =17.02+8.52+8.46

  =25.54+8.46

  =34(秒)

  ②8.48+8.54+8.52+8.46

  =(8.48+8.52)+(8.54+8.46)

  =17+17

  =34(秒)

  ③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自言自语或轻声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让多数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较优算法的依据有二:①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定律;②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变成乘法。

  3.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四(3)、四(4)班的总成绩吗?算完后,用计算器验证你的结果,并预测冠军是哪个班,四(1)班可能得第几。

  (1)要求每位学生先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

  8.40+8.56+8.61+8.39

  =8.40+8.56+(8.61+8.39)或=8×4+0.40+0.56+(0.61+0.39)

  =8.40+8.56+17 =32+0.40+0.56+1

  =33.96 =33.96

  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是34?06秒、34?17秒(过程略)。

  (2)全班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上述结果。验证后将4个小数排队:

  33.96<34<34.06<34.17,估测出冠军可能是四(2)班,四(1)班可能是第二名。

  (3)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你能否再举1~2个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4)小结:请学生翻开教科书104页,说明例4就是今天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小结,请学生默读并理解例4下面的一段话:“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 基本练*。

  自主完成“做一做”第1、2题,要求学生在每一题的后面写上简算的理由,做完后及时反馈。

  2.综合练*。

  (1)用竞赛的方法完成练*十八第1题。对于口算错误较多的学生,应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更正。

  (2)自主完成练*十八第2、3题(第3题也可以在课外做)。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弄清楚哪两个数合并能凑整,再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完成练*十八第7题。本题有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案,一般学生只需做一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写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3.提高练*。

  计算:1+1.2+1.4+1.6+1.8+…+9.6+9.8+10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

  本单元从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体育运动为背景,选择运动员在某些运动项目中的得分情况或运动器材的价格为学*小数加减法的素材。它紧密联系2004雅典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联系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情况,联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或事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选择十分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强身健体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小数加减法,能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小数加减运算集中编排。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例1)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3)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笔算方法和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空间。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如例1、例2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

  (4)情境呈现方式故事性强,灵活多样。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看似枯燥,但由于创设了故事性强,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小数的加减运算变得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能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如,例1,父子看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边看边计算成绩,形如场外裁判;例3,一家三口看环城自行车赛,边看边用自己的方式计算运动员还要骑的路程,有一种为运动员着急、鼓励运动员快速、顺利抵达终点的关爱情怀;例4,两位学生推测校运动会中本班4×100米接力赛的成绩,体现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从例1~例4,教材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以及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这些措施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教学建议

  1.选择*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小数加减法。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这些活动中,哪些是在*期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是我们选择素材的一条基本思路。因此,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特别是雅典奥运会中的一些运动项目为素材,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农家各项农产品的产量、收入;购买有关生活、学*用品的价钱等等,都可作为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必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惯。

  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如,例1显示的是父子二人观看女子双人跳水比赛的情境,当记分牌逐一显示*和加拿大运动员第一轮及第二轮动作完成后的得分情况时,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第一轮动作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轮呢?”又如,教学例4时,当学生看到表格呈现4位学生“50米跑的成绩”时,引导他们发问:“看到这张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若干信息发问,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养成面对周围世界的诸多现象不断发问的良好*惯。

  5.这部分内容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1)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

  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以及该项目中金、银、铜牌得主的跳水成绩。通过观察照片,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使学生体会一种自豪、一种激励,体会人类运动技巧给世界带来的无限风光。

  (2)选择与小数计算紧密联系的运动项目为素材。

  奥运会中,许多项目的成绩是通过小数计算来决定的。教材选择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这一项目,是因为这项比赛过程的成绩计算就是小数加减计算(两位小数)的内容,而我国奥运健儿在此项目中荣获金牌。这样选择,既让学生学*了小数加减法,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教学建议

  (1)以人类崇尚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学*小数加减法。

  教学时,除显示主题图,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显示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获其他项目金牌的图片,以及用小数记录他们获奖成绩的情境,由此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也可在此基础上,选用本校、本市*会中的内容(图片、用小数记录的各项成绩)作为小数加减法的学*素材。

  (2)引导学生自主说出主题图下面表格的内容。

  教学主题图下的表格时,可让学生说一说:①表头分了哪三类?(国家、运动员、奖牌)②金、银、铜牌的得主各是哪几个国家的运动员?③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我国运动员的决赛成绩比加拿大的高多少分?比俄罗斯的高多少分?……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2.例1。

  编写意图

  (1)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通过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入小数加减法。教材用表格呈现我国运动员和加拿大运动员在第一、第二轮动作后的得分情况,呈现父子二人在知道得分后兴高采烈的对话:“*队领先3.6分”、“*队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父子二人的对话促使学生思考:“3.6分、111.60分、14.6分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为了解决这一个个的实际问题,小数加减运算便产生了。

  (2)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接着,要知道“*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3)给学生提供自主计算与交流的空间。

  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如,竖式中的 “3.60、111.60”是怎样算出来的,教材没

  有任何说明。它留给学生自主学*的探索空间,它刻意让学生经历自主列竖式、自主计算的全过程,它迫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本例题将故事、表格、数据、计算、思考融为一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怎样让学生读懂这丰富的画面、理解其中的数学意义呢?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如例1中上面一部内容,教学时应让学生有序的陈述自己理解的信息:①例题中的事情(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②表格的意思,特别说出我国和加拿大运动员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第一轮得分的情况;③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父:*队领先3.6分,子:差距还不到4分。)

  (2)设计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教学过程,突出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一知识经验,设计好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

  ①先教学减法。出示例1中上面一部分内容时,不出现小数减法的竖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两个数据发问:“*队领先多少分?”或者根据父子二人的对话“*队领先3.6分”提出问题:“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小数减法,同时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应引导说一说:

  ●如何列竖式?(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如何计算?(突出退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有区别吗?(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简化。)

  ②再教学加法,并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1中下面一部分内容的情境是上面一部分的继续,是故事往下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同样不要出现加、减法竖式,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或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111.6分和12.6分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

  ●怎样求*队两轮的总成绩?(用加法笔算)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

  ●要求*队第二轮后领先多少分,怎么解答?

  学生中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如:

  方法一:53.40 +58.20=111.60

  49.80 +49.20=99

  111.60 - 99=12.60

  方法二:53.40-49.80=3.6(利用前面的结果)

  58.20-49.20=9

  3.6+9=12.6

  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简洁性。显然,方法二从计算数据来看,更简单,且充分应用了已获取的相关条件(3?6)。

  ●对比两种解法的结果:12?60与12?6,突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

  小数加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交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

  (2)通过“做一做”的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两步进行:①先让学生根据例1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总结是凌乱的,不完整的。②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2)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容易出错。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除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帮助提高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3)“做一做”中的第1题是人人都必须完成的基本练*,应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验算,能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出正确与否的评判。

  (4)“做一做”中的第2题突出计数器在小数计算中的工具性作用。学生作业时,可提出要求: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4.关于练*十六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学生计算如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如看错数据,手写的与口算的内容不一致等;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第2、5题,是小数加减的笔算练*。应要求学生:(1)将笔算竖式尽可能写得漂亮些;(2)仔细计算;(3)自觉验算,知道如何判断自己计算的正误。

  第3、4题,是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可改成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看到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将小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小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通过计算电话费和上网费,使学生对复式统计表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6题,结合人民币、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进行小数计算。这样的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为普遍。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7、8题,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练*。第7题通过购买足球和排球,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第8题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信息:某些女子田径项目的.*纪录和世界纪录;另一方面通过计算这些女子田径项目的*纪录和世界纪录的差距,体会我国要赶超世界一流水*,还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5.例3。

  编写意图

  (1)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例创设的学*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随比赛的进程而产生的,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3)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氛围。

  学*型家庭是学*型社会的基础。本例通过一家三口计算自行车运动员未完成的里程数,塑造了一个热爱学*的家庭榜样。通过本例的学*,使学生不但会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和爸爸妈妈共同学*的向上愿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学*氛围。

  教学建议

  (1)继续让学生自主阅读题意。

  与例1的学*类似,先让学生自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如同桌互说、自愿上台说。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步骤呈现例3。

  ①可利用课件或教学挂图先出示例3的上面一部分,即问题部分。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让他们自主解答“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②在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出示例3的下面一部分。先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

  (3)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让学生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一方面检验自己笔算的结果,另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6.关于练*十七中一些*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经常要进行的口算练*。练*时,既要引导学生用常规方法口算,更要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使口算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如,口算“7.1-3.5”时,可以这样口算: 7-3.5+0.1,也可以这样口算,“7.1-3-0.5”。它灵活应用了题中数据的特点,使口算不但算得正确,而且灵活。

  第2题,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另一种表示方式,用这种方式呈现,一方面体现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避免了老面孔带来的单调感,可提高学生计算的乐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还渗透了函数思想。如,当一个加数不变(5.47),另一个加数变化时,和也要发生变化;减数不变(9.86),被减数变化时,差也要发生变化。

  第5、6题,都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呈现的方式和要求略有不同。第5题不带括号,只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第6题中带有括号,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完后还要验算。练*时,应提醒学生看清算式再计算。

  第3、4、7、8题,都是需要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每题解答后,都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第9题,是突出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先将分母为10,1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

  第10题,突出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通过练*,使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日常“流水”账,十分准确、方便、省时。

  第103页的思考题,可让多数学生参与练*。应引导学生先画示意图表示题意(如图),然后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方法计算。

  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的高度为:

  4.9+(4.9+9.8)+(4.9+9.8+9.8)+(4.9+9.8+9.8+9.8)

  =4×4.9+6×9.8(或8×9.8)(尽管这时学生还未学小数乘法,但用计算器可以计算。)

  =78.4(米)

  7.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以校园体育运动为背景,学*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运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来描述、记录运动员的成绩是学生熟知的。本例以某班四位同学参加4×50米接力赛为内容,以这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为素材,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

  (2)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材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小莉和小红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小数加法运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建议

  (1)为了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除教材提供的例4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计算3.56+1.60+2.44和1.60+(3.56+2.44)两个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计算2~3组这样的式题,使学生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关于本例的计算,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学时,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计算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思路。如,有的学生根据4个加数中的整数部分相同的特点,这样计算:

  8.42+8.46+8.54+8.58

  =8×4+(0.42+0.58)+(0.46+0.54)

  =32+1+1

  =34

  上述算法中,既有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应用,也有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转换成乘法,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对这些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算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价,使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上升为一种技巧。

  (3)“做一做”中第1题的填空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运算定律的练*。练*时,应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这组填空题的练*,真正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

  第2题中的简算有的要用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的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如计算5.17-1.8-3.2,就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练*时,须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思考清楚了再下笔。

  8.关于练*十八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练*。练*时,应让学生写出简算步骤,并说明理由。如,计算“1.29+3.7+0.71+6.3”,其过程如下:

  1.29+3.7+0.71+6.3

  =(1.29+0.71)+(3.7+6.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10

  =12

  第3题,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练*。练*时,要求学生按序如下操作:①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数据特点作出判断,看看能否简算;②若能简算,则想清楚是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还是利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③写出简算过程。

  第4、5题,是加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4题的练*背景和计算方法是例题4的继续。练*时应注意两点:①表中最后一栏“可能的总成绩”表示的意思应让学生自己解释。在明确所求问题的情况下再进行计算;②由于本题中所有小数的整数部分都相同,可提示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简算。

  第5题,练*的素材来自生活中常用的购物发票。通过模拟售货员计算购物的总价和交易找零的余款,使学生学会看懂发票的内容,理解发票的作用,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练*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发票中的方框里要填什么,怎样列式,然后再动手做。做完后再用计算器检验。

  第7、8题,是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练*。第7题以我国20年来(1978~1998年)城镇及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为素材,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中,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应为后续学*小数的乘除法做好准备。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是1978年的几倍”时,学生的解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1)9.3÷3.6≈2.5(多数学生不会笔算,只能用计算器算。)

  (2)3.6+3.6=7.2(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大约是1978的2倍多一些)

  (3)9.3-(3.6+3.6)=2.1(大约是2.5倍)

  对于上述第(1)种解法,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否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讨,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第8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关于世界人口情况方面的信息。练*时,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让学生知道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口,从而体会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策略。

  第9题,是例1的继续。通过计算三个国家运动员5轮跳水的总成绩,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简算的良好*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实有着广泛的作用。练*时,可采用比赛的方式,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真正掌握“对、快”的一般方法。

  (四)参考教案

  课题: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104页例4及“做一做”、练*十八第1~3题、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把练*十八第4题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育才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米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米成绩的情况表:(练*十八第4题,将(1)班与(4)班的成绩对换了。)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得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每个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同算法。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不同算法的计算过程),并说明理由。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三种:

  ①8.48+8.54+8.52+8.46

  =17.02+8.52+8.46

  =25.54+8.46

  =34(秒)

  ②8.48+8.54+8.52+8.46

  =(8.48+8.52)+(8.54+8.46)

  =17+17

  =34(秒)

  ③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自言自语或轻声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让多数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较优算法的依据有二:①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定律;②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变成乘法。

  3.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四(3)、四(4)班的总成绩吗?算完后,用计算器验证你的结果,并预测冠军是哪个班,四(1)班可能得第几。

  (1)要求每位学生先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

  8.40+8.56+8.61+8.39

  =8.40+8.56+(8.61+8.39)或=8×4+0.40+0.56+(0.61+0.39)

  =8.40+8.56+17 =32+0.40+0.56+1

  =33.96 =33.96

  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是34?06秒、34?17秒(过程略)。

  (2)全班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上述结果。验证后将4个小数排队:

  33.96<34<34.06<34.17,估测出冠军可能是四(2)班,四(1)班可能是第二名。

  (3)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你能否再举1~2个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4)小结:请学生翻开教科书104页,说明例4就是今天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小结,请学生默读并理解例4下面的一段话:“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 基本练*。

  自主完成“做一做”第1、2题,要求学生在每一题的后面写上简算的理由,做完后及时反馈。

  2.综合练*。

  (1)用竞赛的方法完成练*十八第1题。对于口算错误较多的学生,应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更正。

  (2)自主完成练*十八第2、3题(第3题也可以在课外做)。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弄清楚哪两个数合并能凑整,再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完成练*十八第7题。本题有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案,一般学生只需做一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写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3.提高练*。

  计算:1+1.2+1.4+1.6+1.8+…+9.6+9.8+10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2)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1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更好地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二1-3

  2、应用性练*:练*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

  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二第4、5题。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任务非常明确。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大家看,这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课件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

  +58.20

  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

  -49.80

  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定。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3)总结算法,课件出示,全体学生读一遍。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置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设置情境,练*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①21.6+5.47=76.3②17.23+2.77=20.00③49.7-5.7=440

  21.617.2349.7

  +5.47+2.77-5.7

  76.320.0044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看看哪组完成又快又对。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着亮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课件显示情境)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2、中国队第一轮和第二轮

  加拿大队多少分?总成绩是多少?

  53.40-49.80=3.6(分)53.40+58.20=111.6(分)

  53.4053.40-49.80+58.20

  3.60111.60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3)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菁选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页至107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学*中有广泛的运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研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数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发现方法。

  3、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

  1、首先出示复*题,让三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老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么算的。接着问:谁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识。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连贯性。)

  (二)探索新知,发现方法 (25分钟)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例1的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4、在教学例2的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能力。)

  5、“算一算”的练*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6、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7分钟)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做“课堂活动”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游戏的玩法,在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进行游戏。

  2、做“课堂活动”第2题时,先让学生写出每道题的得数,再组织全班核对。全班核对时,教师抽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口算题让学生口述口算过程。

  3、做“课堂活动”第3题时,先让学生估算,并与同桌交流估算方法。接着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此来验证自己的估算结果。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3分钟)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节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24.83+51.6=7***3(元) 小 49.5-32.48=17.02(吨)

  24.83 数 49.5

  + 51.6 点 - 32.48

  ————— 对 —————

  7***3 齐 17.02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3元。 答:大田村比黄桷村多出售小麦17.02吨。

  (设计理念:让学生记住,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设计,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2

  一、读教材: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及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两个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算式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整体上说,这节课对于学生的挑战并不算大。

  二、谈设计:

  基于以上的些认识,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就主要针对以上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学*特点。

  1、明确目标定位 创设和谐情趣

  本节课以“帮老师解决问题“为主线,创设“送礼购书”的情节,并围绕着“书”作文章,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并作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氛围。教师将走出知识技能的重围,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更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灵活使用教材 体现数学实用价值

  我觉得在运用教材时,教师可以有所选择,要大胆、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课本上的的例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于是我就选用与学生比较*的“购书”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搭配找到算式,又让学生比较两种方差价,进而让学生算算如果是100元钱,又该找回多少钱呢?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及方法,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学生的双基。

  当然像这样的计算课,学生计算的`基本技能是必须要达到的。如果不会算,那么任何东西都是空谈,学生的有效性学*更如空中楼阁。而这种技能的达成,我想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才能达到。因此,我也设了一些练*加以巩固,当然,这些练*渗透于实际运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4、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来在这节课上,我设了这个环节,在比较两种方案相差多少钱时,我想让学生估一下,在付100元后应该找回多少钱?我也试图让学生进行估算,但都没有体现。总之,这方面的体现是非常欠缺的。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估算,比如在付钱时,总会估计一下多少钱再付。

  5、练*的设计层层递进。

  在设计练*时,我也是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注意层层推进。从刚开始的有小点可以对齐,到后来整数加小数,在减法时,从借一位到后来的整百减二位小数,连续的借位,对学生的挑战是逐步上升。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3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教材97页小数加、减法。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分析,知识的前后联系,小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以及对学生学*情况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新知识。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和游戏卡片等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我采用复*导入的方法,由一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复*整数加减法的法则,为后面帮助学生学*新知识作好铺垫。

  2、谈话。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自然过度到新课中。

  3、出示情境图。选用学生十分熟悉的购买学*用品情境和价钱,让学生从多个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信息,并按自己的愿意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学*的过程。使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的数学相联系,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我准备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应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和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合作意识。

  5、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法则。总结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两步进行:①先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总结可能是凌乱的,不完整的。②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6、练*和游戏的设计目的。用竖式计算练*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并灵活的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错题门诊设计,选择学生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纠正错误。游戏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拓展知识,培养团队精神。

  七、教法和学法

  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主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法:主要是小组合作学*,小组合作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教学效果预测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灵活应用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4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教学过程将是我阐述的重点。

  一、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之所以要把它安排在这里,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学生在进入五年级后已经相继学*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也就是说,学生到此时已经具备了接受小数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的基础,其二,通过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知识的掌握,就会为紧接其后的小数的混合运算做好铺垫,而且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认为教材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安排在此处是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此,我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学**惯,培养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将从学情分析与适宜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对小数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应该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又因为五年级学生的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相宜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况,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配合小组的交流合作。

  3、教学措施

  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的课件展示,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利于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分析

  那么我将教给学生怎样的学*方法呢?

  由于学生已经对小数的一般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对小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概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把生活中的小数通过计算超市购物花了多少钱引入数学领域,抽象为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新知的探索及内化

  1、在教学例1的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能力。)

  3、“试一试”的练*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3)新知运用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回顾小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5)作业布置:分为A组必做题,B组选做题,C组思考题,分层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5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于2004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

  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回顾这节课,觉得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过于仓促,在课堂中,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作为“挖掘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发挥个性的舞台,这是我的的思考,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学吧)*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任务非常明确。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大家看,这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课件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

  +58.20

  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

  -49.80

  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定。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3)总结算法,课件出示,全体学生读一遍。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置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设置情境,练*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①21.6+5.47=76.3②17.23+2.77=20.00③49.7-5.7=440

  21.617.2349.7

  +5.47+2.77-5.7

  76.320.0044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看看哪组完成又快又对。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着亮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课件显示情境)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 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在教学例1的第

  (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

  (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能力。)

  3、“试一试”的练*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 《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①小数点对齐②最低位加起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 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

  1.用竖式计算 4.37+2.93 7.54+6.84

  【设计意图】练*的目的是巩固算法,同时暴露新的认知冲突,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五)、作业设计:37页2题

  (六)、板书设计: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10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更好地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二1-3

  2、应用性练*:练*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

  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二第4、5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9到1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探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由于三年级下册时已经接触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又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基于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可以以自主学*和探究学*为主。

  三、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xxxx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xx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五、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以及法则归纳的全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六、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一定都知道,全世界最瞩目的运动盛会当属奥运会了。下面,我们就一起到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现场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第95页主题图及统计表)

  2、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把中国队与加拿大队作一下比较。

  (二)尝试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第一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出示父子的对话)同学们想一想,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横式。

  (4)如何列竖式计算呢?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请一人板演。

  (5)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要点。

  (7)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大小有区别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计算结果要进行简化。

  (8)(出示第二张统计表及父子的对话)这111.6分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9)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一人板演。

  (10)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11)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12)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

  (13)怎样计算出中国队第二轮后领先12.6分呢?

  (14)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15)汇报交流结果。请不同思路的学生上黑板板书横式和竖式。

  方法一:49.80+49.20=99(分)

  111.6-99=12.6(分)

  方法二:58.20-49.20=9(分)

  3.6+9=12.6(分)

  2、教学例2.

  (1)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完善板书。

  (三)反馈练*,巩固提升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的第1题。

  选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第97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集体订正。

  3、口算比赛:练*十六第1题。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第71、72页《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买学*用具来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小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五、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热情。

  六、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部分。?

  2、笔算下面各题。

  1617+2976= 2613—268=

  3、结合上面两道算式,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相同位数要对齐,从低位算起。

  (2)做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做减法时,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当作十。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小丽和闹闹去书店买书了,我们也一起去书店看看好不好?书店的书可真不少,看小丽都买两本了,谁来说一说小丽都买了什么书?每本多少钱呢?让我们一起帮小丽算一算这两本书多少钱好不好?

  (1)要求一共多少钱我们应怎么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学生先估算一下这两本书大概多少钱?

  (3)这两本书到底多少钱呢,下面我们就开始来计算这两道题,这是小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板书:小数加减法)

  (4)学生在练*本上试做,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6)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归纳出小数加法的算法。(多媒体演示正确的计算过程)

  计算方法上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整数加法了。

  2、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算法:

  (1)看情境图,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

  请同学们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应怎样列式呢?

  (2)学生试计算,并交流做法

  刚才加法我们会做了,小数的减法我们应怎么做?请同学们做完后小组交流?谁来说一下小数的减法我们应怎样做?

  3、引导比较,总结应怎样做小数的加减法?作小数加减法我们应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看我们刚才做的这两道题,我们是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我们应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别忘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口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下面的题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4页练*十七第2、4题。

  (六)板书设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4)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

  本单元从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体育运动为背景,选择运动员在某些运动项目中的得分情况或运动器材的价格为学*小数加减法的素材。它紧密联系2004雅典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联系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情况,联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或事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选择十分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强身健体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小数加减法,能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小数加减运算集中编排。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例1)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3)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笔算方法和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空间。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如例1、例2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

  (4)情境呈现方式故事性强,灵活多样。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看似枯燥,但由于创设了故事性强,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小数的加减运算变得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能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如,例1,父子看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边看边计算成绩,形如场外裁判;例3,一家三口看环城自行车赛,边看边用自己的方式计算运动员还要骑的路程,有一种为运动员着急、鼓励运动员快速、顺利抵达终点的关爱情怀;例4,两位学生推测校运动会中本班4×100米接力赛的成绩,体现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从例1~例4,教材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以及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这些措施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教学建议

  1.选择*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小数加减法。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这些活动中,哪些是在*期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是我们选择素材的一条基本思路。因此,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特别是雅典奥运会中的一些运动项目为素材,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农家各项农产品的产量、收入;购买有关生活、学*用品的价钱等等,都可作为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必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惯。

  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如,例1显示的是父子二人观看女子双人跳水比赛的情境,当记分牌逐一显示*和加拿大运动员第一轮及第二轮动作完成后的得分情况时,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第一轮动作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轮呢?”又如,教学例4时,当学生看到表格呈现4位学生“50米跑的成绩”时,引导他们发问:“看到这张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若干信息发问,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养成面对周围世界的诸多现象不断发问的良好*惯。

  5.这部分内容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1)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

  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以及该项目中金、银、铜牌得主的跳水成绩。通过观察照片,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使学生体会一种自豪、一种激励,体会人类运动技巧给世界带来的无限风光。

  (2)选择与小数计算紧密联系的运动项目为素材。

  奥运会中,许多项目的成绩是通过小数计算来决定的。教材选择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这一项目,是因为这项比赛过程的成绩计算就是小数加减计算(两位小数)的内容,而我国奥运健儿在此项目中荣获金牌。这样选择,既让学生学*了小数加减法,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教学建议

  (1)以人类崇尚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学*小数加减法。

  教学时,除显示主题图,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显示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获其他项目金牌的图片,以及用小数记录他们获奖成绩的情境,由此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也可在此基础上,选用本校、本市*会中的内容(图片、用小数记录的各项成绩)作为小数加减法的学*素材。

  (2)引导学生自主说出主题图下面表格的内容。

  教学主题图下的表格时,可让学生说一说:①表头分了哪三类?(国家、运动员、奖牌)②金、银、铜牌的得主各是哪几个国家的运动员?③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我国运动员的决赛成绩比加拿大的高多少分?比俄罗斯的高多少分?……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2.例1。

  编写意图

  (1)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通过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入小数加减法。教材用表格呈现我国运动员和加拿大运动员在第一、第二轮动作后的得分情况,呈现父子二人在知道得分后兴高采烈的对话:“*队领先3.6分”、“*队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父子二人的对话促使学生思考:“3.6分、111.60分、14.6分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为了解决这一个个的实际问题,小数加减运算便产生了。

  (2)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接着,要知道“*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3)给学生提供自主计算与交流的空间。

  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如,竖式中的 “3.60、111.60”是怎样算出来的,教材没

  有任何说明。它留给学生自主学*的探索空间,它刻意让学生经历自主列竖式、自主计算的全过程,它迫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本例题将故事、表格、数据、计算、思考融为一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怎样让学生读懂这丰富的画面、理解其中的数学意义呢?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如例1中上面一部内容,教学时应让学生有序的陈述自己理解的.信息:①例题中的事情(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②表格的意思,特别说出我国和加拿大运动员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第一轮得分的情况;③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父:*队领先3.6分,子:差距还不到4分。)

  (2)设计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教学过程,突出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一知识经验,设计好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

  ①先教学减法。出示例1中上面一部分内容时,不出现小数减法的竖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两个数据发问:“*队领先多少分?”或者根据父子二人的对话“*队领先3.6分”提出问题:“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小数减法,同时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应引导说一说:

  ●如何列竖式?(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如何计算?(突出退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有区别吗?(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简化。)

  ②再教学加法,并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1中下面一部分内容的情境是上面一部分的继续,是故事往下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同样不要出现加、减法竖式,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或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111.6分和12.6分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

  ●怎样求*队两轮的总成绩?(用加法笔算)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

  ●要求*队第二轮后领先多少分,怎么解答?

  学生中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如:

  方法一:53.40 +58.20=111.60

  49.80 +49.20=99

  111.60 - 99=12.60

  方法二:53.40-49.80=3.6(利用前面的结果)

  58.20-49.20=9

  3.6+9=12.6

  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简洁性。显然,方法二从计算数据来看,更简单,且充分应用了已获取的相关条件(3?6)。

  ●对比两种解法的结果:12?60与12?6,突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

  小数加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交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

  (2)通过“做一做”的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两步进行:①先让学生根据例1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总结是凌乱的,不完整的。②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2)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容易出错。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除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帮助提高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3)“做一做”中的第1题是人人都必须完成的基本练*,应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验算,能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出正确与否的评判。

  (4)“做一做”中的第2题突出计数器在小数计算中的工具性作用。学生作业时,可提出要求: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4.关于练*十六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学生计算如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如看错数据,手写的与口算的内容不一致等;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第2、5题,是小数加减的笔算练*。应要求学生:(1)将笔算竖式尽可能写得漂亮些;(2)仔细计算;(3)自觉验算,知道如何判断自己计算的正误。

  第3、4题,是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可改成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看到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将小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小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通过计算电话费和上网费,使学生对复式统计表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6题,结合人民币、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进行小数计算。这样的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为普遍。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7、8题,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练*。第7题通过购买足球和排球,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第8题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信息:某些女子田径项目的*纪录和世界纪录;另一方面通过计算这些女子田径项目的*纪录和世界纪录的差距,体会我国要赶超世界一流水*,还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5.例3。

  编写意图

  (1)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例创设的学*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随比赛的进程而产生的,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3)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氛围。

  学*型家庭是学*型社会的基础。本例通过一家三口计算自行车运动员未完成的里程数,塑造了一个热爱学*的家庭榜样。通过本例的学*,使学生不但会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和爸爸妈妈共同学*的向上愿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学*氛围。

  教学建议

  (1)继续让学生自主阅读题意。

  与例1的学*类似,先让学生自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如同桌互说、自愿上台说。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步骤呈现例3。

  ①可利用课件或教学挂图先出示例3的上面一部分,即问题部分。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让他们自主解答“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②在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出示例3的下面一部分。先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

  (3)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让学生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一方面检验自己笔算的结果,另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6.关于练*十七中一些*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经常要进行的口算练*。练*时,既要引导学生用常规方法口算,更要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使口算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如,口算“7.1-3.5”时,可以这样口算: 7-3.5+0.1,也可以这样口算,“7.1-3-0.5”。它灵活应用了题中数据的特点,使口算不但算得正确,而且灵活。

  第2题,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另一种表示方式,用这种方式呈现,一方面体现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避免了老面孔带来的单调感,可提高学生计算的乐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还渗透了函数思想。如,当一个加数不变(5.47),另一个加数变化时,和也要发生变化;减数不变(9.86),被减数变化时,差也要发生变化。

  第5、6题,都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呈现的方式和要求略有不同。第5题不带括号,只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第6题中带有括号,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完后还要验算。练*时,应提醒学生看清算式再计算。

  第3、4、7、8题,都是需要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每题解答后,都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第9题,是突出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先将分母为10,1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

  第10题,突出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通过练*,使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日常“流水”账,十分准确、方便、省时。

  第103页的思考题,可让多数学生参与练*。应引导学生先画示意图表示题意(如图),然后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方法计算。

  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的高度为:

  4.9+(4.9+9.8)+(4.9+9.8+9.8)+(4.9+9.8+9.8+9.8)

  =4×4.9+6×9.8(或8×9.8)(尽管这时学生还未学小数乘法,但用计算器可以计算。)

  =78.4(米)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5)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6篇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对于4.75+3.4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2、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对齐,再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

  3、这节课的教学我能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实践,并能及时捕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计算结果不化简,反馈时我把他的练*纸展示出来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订正,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错误了,我想: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比我直接告诉他要注意什么,给他的印象会更深刻。

  4、课堂上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课后练*中我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很粗心,计算正确率不高,主要是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容易算错,结果不化简,特别是口算问题很多,如3.2+6=3.8…还需要加强练*,提高正确率。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真实、亲切,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 同时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在学*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2、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3、练*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高潮。

  本节课例1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6、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含有整数加减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中发现错误,这样比老师直接讲效果会更好一些。整个课堂气氛不算是太高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也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6)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爱是什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爱是什么”为线索,一萨勒老师的行动与语言为主要形式,以萨勒老师帮助海伦理解爱为主要内容。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2)理解爱的深刻含义。

  (3)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爱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爱是什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体验,感悟爱——拓展巩固,延伸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段海伦的视频,让学生对一个陌生的人物加深理解,引入课文情境。营造“课始激情情即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从而导入课文中心:“爱是什么?”

  当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课件出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边读边合作探究学*成果。而我呢,要深入到学生的学*小组中,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合作探究,共同寻找真知。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说到这里,我想与在坐的各位教师分享一点我的教学心得:引导小组合作学*是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努力地方向,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学*方法,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是一种福利,因为我们的课堂轻松了,为孩子们也学会了自主学*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但觉不能让这一学*方式成为一种课堂花哨的形式。所以怎样让孩子们在合作学*中尽可能地做到集体参与,就值得我们探究了。在我的班上,我一直采用这样的学*方式,不仅让他们尽情讨论,每个人还得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学*小组的组长必须检查,无一例外。探究完后,再统一汇报交流。

  这样的教学咱们是不是轻松多了。(那是题外话。)

  我们再回到本堂课的教学话题。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理解了爱的含义,从而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引导说话“爱是什么?”在学生不断的回想与回答之中,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悟。语文源自于生活,我们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这样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了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体会了爱的深刻含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她轻轻地搂着我。

  (2)老师把我搂得紧紧地。

  (3)爱有点像太阳,也有点像云彩……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把文字的情感通过你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学生探究体验之后,渗透思想教育,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最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拓展巩固,延伸爱。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感受爱,学会感恩。我让学生以“爱是什么”这一主题写一篇诗歌。

  这堂课的教学到此就划上了句号,谢谢大家的聆听!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

  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袁鹰在文中写了自己在黄河上所见到的有关景象: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凭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镇静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顿生赞美之情,用抒情的笔法着力赞颂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镇静、机敏。作者运用语言老道、气势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运用一种反衬烘托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赞颂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赞颂艄公的伟大。

  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体现作者的意思,表达文章的主体意思:

  一、 建构联系,多角度、多侧面来了解说明有关内容。

  文章对于黄河的介绍不是很多,但语言精炼,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对黄河的情况也会有许多的疑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从多角度,从课外去全面地了解黄河,建构多学科的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从社会、地理、文学等方面全面地了解黄河,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滚滚黄河。

  二、读、思相结合,深入地有层次地读懂文章。

  本文文笔优美,以赞颂艄公为主线,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赞颂艄公这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层逐渐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读是理解内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在读的表现上,读得好了,理解势必到位,也就是在读中求感悟。开始从读通文章开始,到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联系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思,体会黄河的壮观,而艄公更伟大,感受深入一层,又细读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对比、思考,体会艄公更加伟大,又激起一层浪,情到深处。以读来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真情,颂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紧扣内在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语言”。

  学生学语文学什么,仅仅是一两个好词,两三句佳句吗?更重要的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文学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领悟,因为这些是学生学*的根本,是终生受益的知识,而不仅是一两个死板的词条。用语言是学语文的宗旨目的。对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动的文字语言,在写作上,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烘托艄公的伟大,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到,也许不需要直接用语言表达叫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何优点。教学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几组对比朗读:

  1、黄河的壮观与赞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轻小与赞美艄公,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写黄河的壮观,羊皮筏子的轻小不是浪费笔墨,不是废话连篇,而是作者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学生从领会开始,也许就在他的以后的文章中不自觉的运用了进来,这样不是锦上添花、学以致用,学活语文吗?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题定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

  怎样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呢?我借鉴了其他语文老师的经验,没有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而是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我所讲的第二课时中,我想要落实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学*课文语言的表达,抓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竺可桢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了解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去体会学*。确定了总体的教学思路,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来围绕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来学*。如:抓住“爷爷,你又看花来啦?”“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的问……”等几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竺可桢爷爷研究的严谨、认真以及对待他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从朗读指导中,我抓住“时间像飞箭……杏树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对话描写。分别从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结尾的学*中,我本着从重点词语,如:顷刻间、兴冲冲、郑重等一些词语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

  尽管预设比较细致,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多处的感悟学*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觉,存在着处理不妥之处。

  1、抓住了动作词语,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学中我选择了“*惯的问”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探究,长期观察的精神。在备课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没有深刻体会到,可以说带有一种模糊性进入了课堂。通过课后与小教科滕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是自己没有发觉理解这段内容的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如果在抓住这一点的同时结合前后的内容,包括竺可桢观察杏花时的动作,与孩子交谈时的一些词语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这一点。

  2、借助对话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没有彰显学生的个性朗读。

  在对话朗读部分,我设计了想象补充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尽管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读得很是起劲,但总觉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回顾教学过程,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过于急躁,包括提示语的显示。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达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但没有放开。

  我以为这节课教师放的不足,今后应在教学时在放的同时应及时的收回,应抓住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爷爷弯下腰来,*惯的问”这时,应抓住“*惯”一词,从哪还可以看出来?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发展多种能力,体验文章的有趣。

  课文的第4—11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体现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鸟儿真的有语言吗?课文中的“我”真的能“听懂”鸟语,与鸟儿交谈吗?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去深切地体会“我”与鸟儿的那份亲密无间、心心相通的浓浓的人鸟情是我要重点把握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与鸟儿的交流过程,体会“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热情。

  其中目标3是重点也是难点。我预设用三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揭示课题,(板:鸟语)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对“犒”“矫”“公冶长”等字词进行正音,并对一些不容易读好的句子留心指导,如“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读课文,并适时梳理课文,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我”怎么会想要通晓鸟语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我”与鸟儿的交流?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走进鸟的世界。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指名交流接着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森林画面及百鸟争鸣的热闹声音,生动的画面很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鸟儿的世界,为进一步学*作好了铺垫。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鸟情深。

  课文的4—10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两次对话,我准备“一扶一放”,与布谷鸟的对话,我准备扶着学生去研读感悟,分六步进行:

  一“读”。引导学生自读4—9自然段,知道作者听懂了布谷鸟的叫声。

  二“听”。多媒体展示布谷鸟及它的叫声,引导学生认真听,从而了解布谷鸟其实不会说话,那是作者根据鸟叫声进行的猜测,(板猜想)所以,我将提醒学生注意“种田织布”“勤劳刻苦”与“布谷布谷”句尾都以“u”压韵,读时要注意节奏。

  三“演”。我将引导学生小组来演一演对话,表演时可戴上头饰,以使学生尽快融入角色。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无拘无束”“仿佛也变成了……鸟儿”等词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引领学生感悟到“我”与鸟儿的倾心交流、物我相融。

  四“质疑”。我将适时出示句子“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为什么呢?学生可畅谈自己的理解,我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五“议”。为什么“我”和布谷鸟之间能达到这样心心相通、物我相融的境界呢?我将引领学生联系1—3自然段,找相关句子,了解到作者从小就爱看鸟儿“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板倾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为了想要和公冶长一样通晓鸟语,常和鸟儿去谈心聊天。

  六“再听”。多媒体再次播放布谷鸟的叫声,引领学生用心听,用心揣摩鸟语,看看能不能听出自己的感悟。

  关于和喜鹊的对话,我将利用媒体播放鸟叫声,然后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创造性地去解读,表演。

  此时,我想学生已不单单满足于跟着作者走了,而也想让自己做一回鸟的知音人了,因此我将适时播放一些鸟叫声,如黄莺啦、百灵啦……让学生来猜猜它们在说些什么。这个拓展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爱鸟护鸟。

  在学生激昂的情绪中我将引读并出示第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并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这些鸟儿是否拥有这种精神。另外,结合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和句式训练,即运用“从那里,我认识到 ;从 那里,我懂得了 ;从 那里,我学到了。”写一写还可以从其它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此时此刻,不管是作者,还是学生,都将涌起强烈的感觉: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哇!(板人类的朋友)此时此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定能达到披情入文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深化爱鸟认识。

  1、看一看,你喜欢的鸟是什么样子?听听它们的叫声。

  2、做一做,为护鸟做一件有益的事。

  第三课时,主要是指导造句“疏忽”和“倍感亲切”,以及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以上只是我的预设,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生成”,我将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板书设计:

  鸟语

  倾听 猜想

  人类的朋友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2、小组合作,探究学*。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 ( )的江水( )的太阳 ( )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轻读句子。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今天,我准备的说课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燕子》,《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⑴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荡漾、音符”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课拟定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将重点实现目标1、2、3。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吟喔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得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由齐唱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导入,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歌词里的“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与课文结尾“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走入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不必用教师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并将犯有较普遍的错误的生字词板书,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查字典正音,纠偏,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然后,由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7)

——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案(精选10篇)

  活动设计背景

  部分幼儿对10以内的数的排序混淆,数前后爱颠倒,遇到抽象的数学就只能呆呆地看着你,设计这节课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也是一门快乐的学科。

  活动目标

  1、学*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让幼儿知道2的相邻数是1和3,3的相邻数是2和4,4的相邻数是3和5,5的相邻数是4和6,6的相邻数是5和7,7的相邻数是6和8,8的相邻数是7和9,9的相邻数是8和10。

  2、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数字填写卡(人手一份)、电话、1-10的数字卡

  2、贴绒教具:十间房子、十位动画客人卡片(孙悟空、葫芦娃、米老鼠、黑猫警长、奥特曼、小一休、圣诞老人、天线宝宝、蓝猫、哪吒)、课题《1-10的相邻数》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1、制造悬念,以找客人的方式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1-10的相邻数》学*新课)

  学*新课

  1、分别展示十位动画“客人”2、点一名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1-10的数字贴在房子上,再点十名幼儿给卡通人物分房子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个幼儿参与表现的欲望都很强,说明了幼儿是非常热情好客的,从而增添了幼儿亲和力并且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从中获得良好的性情)

  2、引导幼儿认识相邻数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3-10号房的邻居,从而引导幼儿找出它们的相邻数。

  4、老师讲解:相邻数就像邻居一样是挨在一起的。

  2、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课,我总结了以下心得体会:

  1、设计活动应考虑多角色,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

  2、部分幼儿在下面表演时,要注意带动下面幼儿一起参与其中

  3、通过加入游戏在其中,符合了幼儿边玩边学的心理。

  4、如果下次再上这样的课,我会把卡片贴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排序,感受数与人排序的相同点。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71-72页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3、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5、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与态度: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惯。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放松放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师:老师也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老师也比较喜欢玩这个项目。大家都去过游乐园吗?你们去游乐园都喜欢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师:通过课前对大家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都特别喜欢去游乐园玩,如果周末我们可以去游乐园玩一天的话,你想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师:听着大家说的就觉得有趣,在出发之前,你想为游玩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生:巧克力,伞,照相机,帐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师: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带一些食品是必须的。老师为大家在超市里选出了一些食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薯片、火腿肠、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师:这么多食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全。

  生:我发现每袋薯片4.29元,每个面包***5元,一袋火腿肠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矿泉水2.58元。。。。。。(找2个学生来说,一定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因为图中的信息多,老师最后在带领学生梳理一遍)

  师:真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你能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且用竖式进行解答?

  生:能

  师:那同学们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着在练*本上用竖式进行解答。

  (指名两名学生板书解答过程 一个加法问题一个减法问题)

  师:解答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开始!(孩子交流时,老师参与其中,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两位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利用迁移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放手放学生去尝试。

  三、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归纳交流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黑板上的这道题,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我提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个面包一共多少元?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9+***5=

  师:大家看看这样列式对不对?

  师:好,同学们,我们关注一下他的竖式,4.29+***5,你接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4和6都要写在个位上,4和2写在十分位上,5和9写在百分位上。

  师;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也就是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了,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你说的太棒了,谁能像它这样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找2-3人。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一个孩子表达列竖式方法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师:请你接着说各个数位上的数怎样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满十向前进一得14,十分位2+4+1得7,个位4+6满十向前进一得10,小数点对齐,最后就是10.74。

  4. 29

  + 6 . 45

  -------------------------------

  10. 7 4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肠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师:这样列式对不对?竖式是4.29+9.61,大家听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1满十向前进一得10,十分位2+6+1得9,个位4+9满十向前进一得13,小数点对齐,得13.90.横式写13.9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写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师:非常好,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横式时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所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使孩子能够注意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

  生3:我的问题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列式是2.58+14.39。

  写竖式时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8+9满十向前进一得17,十分位5+3+1得9,个位2+14满十向前进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师:每一步说的非常清楚,我觉得你提的这道题很有难度啦,每一个数位都要向前进位,你能告诉大家,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找2人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做到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为对齐)计算时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要忘了加小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为计算小数减法做基础。

  师:看来两位小数的加法大家会做了,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道减法题是怎么做的。刚才这位同学,你说说你提的什么问题?(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1: 我的.问题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贵多少元?

  列式***5-4.29。

  师:大家来看看他的式子写得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相同数位怎么对齐吗?

  生: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

  师:这样对齐也就表示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好,下面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百分位算起,5-9不够减,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变成3减2得1,个位6减4得2,结果是2.16.

  师:你做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减法的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肠贵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够减,向前借一得7,个位14变成13-9得4,结果是4.75.(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好,谁还提的是减法的问题,也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贵多少钱?列式14.39-***5。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够减,向前借一得9,个位14变成13-6得7,结果是7.94.(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解答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给大家的吗?

  生: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谁再说说,计算小数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找两人说)

  师:的确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并强调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突出重点。

  师:(组织学生做好,看黑板,对照板书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自己提出并解决了这么多小数加减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的问题,要想知道我们这些问题解答的是否正确,可以进行验算,谁来说一说小数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验算。

  师:那小数减法呢?

  生1:减数加差。

  生2:被减数减差。

  师: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你刚才解决的问题在选择一种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对不对。(找两个学生验算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看黑板订正黑板上的验算)

  设计意图:计算小数加减法不仅考察学生的仔细认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惯。

  师:看来同学们都算对了,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老师这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出示投影)

  四、巩固练* 应用拓展

  一 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 . 0 3 1 5 . 6 2 2 3 . 4 7 . 8 5

  + 0 . 9 8 - 7 . 4 6 - 1 3 . 4 + 9 . 1 9

  ————— —————— —————— ——————

  7 . 0 1 8 . 2 6 1 0 0 1 7 . 0 4

  (逐一看说理由)

  师:大家来看看这几道题,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题有没有什么问题,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大家的眼力真好,发现了同学的问题,还帮助他们改正了过来,老师相信大家在计算时肯定不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做几道题试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做题积极性,并能发现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计算下面各题。

  2.98+0.5612.53+4.676.07+4.895.64-1.787.2-0.815.62-7.46

  师:一共六道题,分成三组。

  师: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对错,强调需要注意问题。

  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大家真棒。同学们,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评比体育测试的成绩,比较人的身高体重,都会用到我们今天学*的小数加减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这节课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师:刚才咱们只做了其中的两道题,剩下四道计算题还有这道图形题是我们书上做一做的题,我们留作课下练*。好,同学们,下课。

  大班数学教案《1—10的相邻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1—10的相邻数》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背景

  根据大一班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以讲故事、带孩子们参观动物园等环节,让孩子们轻松地进入课题。

  活动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难点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一套。

  2、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座位,那谁挨着你坐呢?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1:师讲故事《找问题。

  (1)熊猫说6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他的邻居又是谁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9号的邻居,9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8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帮数字宝宝找邻居。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是几?比2少1又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10

  3、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1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0是1的相邻数,2是1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利用玩具摆一摆,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能摆出比2多1的数吗,是多少?你能摆出比2少1的数吗,是多少?”依次找摆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6、7、8、9、10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

  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发给每个小朋友1-10的数字卡,让他们在桌子上找出相应的邻居数,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讨论,看看谁能很快找到卡片上的邻居。

  教学反思

  1、活动是授课的第一课时。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帮助小动物的房子编门牌号来引出课题,让小朋友来为小朋友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两个邻居。

  2、在学*时,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游戏贯穿到教学当中。并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从而提高幼儿学*相邻数的兴趣。

  3、在活动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为数宝宝找邻居的这一过程,我是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转换,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相邻”的关系。

  4、最后运用人手一套的数宝宝操作,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完成目标。

  大班数学教案《1—10的相邻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1—10的相邻数》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背景

  根据大一班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以讲故事、带孩子们参观动物园等环节,让孩子们轻松地进入课题。

  活动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难点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一套。

  2、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座位,那谁挨着你坐呢?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1:师讲故事《找问题。

  (1)熊猫说6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他的邻居又是谁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9号的邻居,9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8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帮数字宝宝找邻居。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是几?比2少1又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10

  3、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1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0是1的相邻数,2是1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利用玩具摆一摆,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能摆出比2多1的数吗,是多少?你能摆出比2少1的数吗,是多少?”依次找摆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6、7、8、9、10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

  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发给每个小朋友1-10的数字卡,让他们在桌子上找出相应的邻居数,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讨论,看看谁能很快找到卡片上的邻居。

  教学反思

  1、活动是授课的第一课时。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帮助小动物的房子编门牌号来引出课题,让小朋友来为小朋友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两个邻居。

  2、在学*时,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游戏贯穿到教学当中。并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从而提高幼儿学*相邻数的兴趣。

  3、在活动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为数宝宝找邻居的这一过程,我是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转换,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相邻”的关系。

  4、最后运用人手一套的数宝宝操作,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完成目标。

  活动设计背景

  部分幼儿对10以内的数的排序混淆,数前后爱颠倒,遇到抽象的数学就只能呆呆地看着你,设计这节课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也是一门快乐的学科。

  活动目标

  1、学*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让幼儿知道2的相邻数是1和3,3的相邻数是2和4,4的相邻数是3和5,5的相邻数是4和6,6的'相邻数是5和7,7的相邻数是6和8,8的相邻数是7和9,9的相邻数是8和10。

  2、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数字填写卡(人手一份)、电话、1-10的数字卡

  2、贴绒教具:十间房子、十位动画客人卡片(孙悟空、葫芦娃、米老鼠、黑猫警长、奥特曼、小一休、圣诞老人、天线宝宝、蓝猫、哪吒)、课题《1-10的相邻数》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1、制造悬念,以找客人的方式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1-10的相邻数》学*新课)

  学*新课

  1、分别展示十位动画“客人”2、点一名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1-10的数字贴在房子上,再点十名幼儿给卡通人物分房子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个幼儿参与表现的欲望都很强,说明了幼儿是非常热情好客的,从而增添了幼儿亲和力并且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从中获得良好的性情)

  2、引导幼儿认识相邻数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3-10号房的邻居,从而引导幼儿找出它们的相邻数。

  4、老师讲解:相邻数就像邻居一样是挨在一起的。

  2、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课,我总结了以下心得体会:

  1、设计活动应考虑多角色,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

  2、部分幼儿在下面表演时,要注意带动下面幼儿一起参与其中

  3、通过加入游戏在其中,符合了幼儿边玩边学的心理。

  4、如果下次再上这样的课,我会把卡片贴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排序,感受数与人排序的相同点。

  活动目标:

  1、学*6—9的相邻数,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

  2、初步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8)

——四年级《小数意义》说课稿(精选10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17——120。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价值和乐趣。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转自数学吧)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设疑诱导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课桌的长等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便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展开新课,探索新知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多少,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4)课堂小结

  我会问学生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我会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圆、角、分及分数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使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积极的学*愿望。这对于学生学*小数的意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靠教师的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一开始就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在是简单枯燥的教学。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得来的?这是本节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的氛围中。又能为以后的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正确、熟练地读、写小数。

  2 、能力目标: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思,树立学好数学的学*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 “操作法” 、 “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课件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小数意义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亲身感悟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学*小数的意义

  1、用课件演示,探索新知。

  (1)取一张正方形纸,明确说明用“1”来表示什么。然后再用课件制作的幻灯片来表示。

  (2)课件演示:把这张纸*均分成10份,让学生给其中一份涂色。

  教师说明把“1”*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这张纸的几分几?让学生用一个分数表示。(十分之一)鼓励学生思考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可以怎么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说明十分之一也就是0。1;再让学生将课本中的3份涂色。教师问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三),十分之三写成小数是多少?(0。3)

  2、小组交流

  把“1”*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教师问:把“1”*均分为100份取其中23份,用分数表示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百分之二十三写作0。23)。

  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学生会更加深地感知、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

  4、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5、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

  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6、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7、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更能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五、及时练*

  1、让学生读数。

  2、拨数,说小数的意义。

  3、并写小数。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六、归纳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是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等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是小

  数的整数部分,它可以是0,也可以是其他整数,如:0.9元、7.98秒等;小数点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

  七、作业

  第6页的“练一练”第4、5题。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巴瑞,来自淮河东路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我说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第一课时。

  三、说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我设计了如下学*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根据以上学*目标我预设: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将成为本节课的学*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将成为本节课的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五:说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本做一做和基础练*题,对目标1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探索过程中表现状况和提升练*对目标2进行评价。

  六、说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学*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学*环节:

  1、结合生活设疑 激**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通过在估测再测量90厘米长的红彩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这时人们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对新课的思考。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过观察分数的相同点及小数间的相同点,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接着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测量彩带及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按要求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结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 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完成学*目标一: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3、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0.8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7里有()个百分之一;0.09里有()个百分之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孩子,像0.8,0.6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小数的技术单位是十分之一,记作0.1。像0.07,0.09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记作0.01;同学们想一想: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四位小数呢?通过课件演示:1/10米里面有()个1/100米,1/100米里面有()个1/1000米,从而认识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完成学*目标二: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题:

  (1)基础练* (通过这个练*,巩固新知。)

  (2)提升练* (连线题体现学*知识的灵活性。)

  (3)发散练*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八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100,问:认识吗?一起说(100)、把100缩小10倍是多少?(板书:10)、把10缩小10倍是(1),把1再缩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吗(0.1或),把0.1缩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书:0.01或),接下去是……?(板书:0.001或)

  2、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地写下去(用省略号表示)。

  3、这里的0.1、0.01、0.001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吗?引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意义

  (1)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白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2、(展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0.1的。小结:要想准确地表示出0.1,我们应该先把这个正方形*均分成十份,再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取出一张*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里面有()个0.1。

  (2)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5、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6、生汇报

  (3)教学0、001

  1、对于0.001,你有什么想说?2.黑板上掩饰0.001

  3、看到0.001,你会想到哪些小数?

  (三)提炼小数意义

  1、请你观察这三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板书: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完善板书)

  3、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0.01。

  4、思考:(电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四)解决问题练*

  (五)总结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元、角、分及分数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使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积极的学*愿望。这对于学生学*小数的意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靠教师的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一开始就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在是简单枯燥的教学。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得来的?这是本节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的氛围中。又能为以后的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正确、熟练地读、写小数。

  2、能力目标: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思,树立学好数学的学*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课件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五、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小数意义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亲身感悟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学*小数的意义

  1、用课件演示,探索新知。

  (1)取一张正方形纸,明确说明用“1”来表示什么。然后再用课件制作的幻灯片来表示。

  (2)课件演示:把这张纸*均分成10份,让学生给其中一份涂色。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菁选(扩展9)

——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优选【十】篇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6课《画嗅觉》。

  2、 教材分析:

  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的学*内容,是《五味瓶》《感受声音》等课的延伸与继续,它与画味觉、画声音、画情绪、画性格等构成一个系列。这个表现感知的系列旨在通过联想、想象用色、点、线、形等美术元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为学生丰富情感体验、表现感觉感受积累知识与方法。从心理学上讲,嗅觉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个性化的新感觉。美术与嗅觉形成色、嗅联觉。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嗅觉感受的刺激下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色、点、线、形表现自己对各种气味的嗅觉感受。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各种气味的特点,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嗅觉。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工具以不同的色、点、线、形表达不同的嗅觉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各种工具画出不同的色、点、线、形,表现各种嗅觉感受。

  难点:嗅觉如何用色、点、线、形表达。

  二、说教法学法

  《画嗅觉》是抽象的。新课程提出要求改变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了用色、点、线、形表达味觉与声音,同时对于点、线的种类、性格、排列,色彩的冷暖、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毕竟画嗅觉与画味觉和声音还是不同的,它是在画味觉与声音上的提高与拓展。怎样用色点线形表达出各种嗅觉感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引导他们在创作抽象画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想象,来完成造型表现。

  三、说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a.、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嗅觉的名句,如“暗香浮动月黄昏”“一阵微风吹来,荷花的清香,宛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麦子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并亲身体验这些气味。

  B、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带有气味的物品,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如花卉、水果、醋、酒、香水、中药等)放在不透明的.容器中。带好水彩、水粉、彩色铅笔等所需绘画工具。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亲身体验不同的嗅觉,是上好这堂课的情感准备。富有家乡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词句能滋润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联觉。多元化的嗅觉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创造。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入,初步创作——欣赏作品,指导创作——自主选择,再次创作——展示评价,分享创作。

  (一)、激趣导入,初步创作:

  1、星期天,我经过麦当劳门口,一股浓浓的香味吸引了我,顿时我的口水就流出来了,你们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味道吗?可以抢答。(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嗅觉上,“闻到了什么味道”激活了感知储存)面对学生各种回答,我只是说“我把答案画出来,你们猜一猜,到底是什么?”顺手拿起水粉笔饱蘸橙色点个很大的点,淡黄色画几条短线。 (看点线猜物既让学生感悟到实物与色点线形的联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学生猜完后我追问:①你是怎么猜到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点线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嗅觉是可以用色点线形表达出来的)②你还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气味作联想)③是什么心情?(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在嗅觉中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比如对同一种香味,有的人是喜欢,有的人是厌恶,由于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色彩,如果把嗅觉与情感剥离,只剩下实物的气味,表现的内容就单调、不感人了。)请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用色点线形画出快乐的薯条、汉堡、圣代等。(引导学生用线条、形状的变化、夸张来表现,这既是对二次创作的铺垫,也是对点线性格的承接。)学生尝试作业。

  3、画完后请学生简单谈一谈画中色点线形表达的意义,教师及时肯定小结:这些简单的色点线形就是你根据气味所想到的东西和你当时心情的表现。那么,这些简单的色点线形怎样更好地表达你的嗅觉感受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的先导”。这个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三个步骤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嗅觉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了解嗅觉与视觉中的色点线形是如何相通的,同时通过初次作业,增强了学生画嗅觉的信心。

  (二)、欣赏作品,指导创作:

  1、思维拓展,启发创作:

  (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令你难忘的嗅觉呢?请你们谈一谈为什么难忘。能够用哪些色彩来表示?

  (2)、现在我们来看一组作品,看看他们最难忘的嗅觉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茉莉花真香》、《辣》、《难闻的焦味》《腥味》《奶奶煎中药的气味》等,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色彩的点线形上展开想象自由谈一谈。

  (3)、根据学生的各种回答小结:不同的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选择的色调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的欣赏,最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画嗅觉的第一个步骤:色彩的选择。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与拓展学生的色彩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创作提供参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比较欣赏,探究创作:

  (1)、这些简单的点线形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嗅觉呢?我们再来看一组作品:

  先看一幅《臭》的图片(),仔细观察后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什么工具?作品中的点线形是怎样处理的?引导学生回忆点的聚散、疏密等排列方法。

  再看第二幅《草莓的香味有点甜》(课件),提问:和第一幅相比,作者在工具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怎样?引导学生联系画味觉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看一幅《妈妈的香水味》(课件):你看得出这幅图是怎样表现嗅觉的吗?这种方法你会吗?说说看。

  (2)、教师小结:看了他们的作品,我们知道了点、线、形的种类、方向、排列的不同,表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了。你还想怎样表达你的嗅觉感受?一会儿我们创作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表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展示的作品是根据技法分类的,分别介绍了水粉、彩色铅笔、水彩这些工具的运用和技法的表现,为学生的技法学*提供了范例。如果说上面的第一次欣赏是解决色彩选择的,是从广度上突破学*难点。那么这次的欣赏是从深度上解除学*障碍,在赏析中了解灵活运用不同色彩的点线形,这种技法的学*是更接*学生创作发展区的,是为下面画好嗅觉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第四个环节中学生评价服务,为他们提供评价的范本。

  (三)、自主选择,再次创作: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你们想不想再来画一画嗅觉?画之前先想一下,这种气味能让你联想到什么?会产生什么心情?你打算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2、媒体揭示作业要求:(请同学们任选一题)

  (1) 按照你欣赏的作品,重新画一画《麦当劳的香味》。

  (2) 闻一闻你收集到的气味,然后把它画出来。

  (3) 画出回忆中喜欢或讨厌的气味。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要求给学生创作带来一个自主学*的空间,在欣赏、讨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胆自由地表达。

  (四)、展示评价,分享创作:

  1、请先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我很棒”的展示板上。

  2、相互猜一猜各自画的嗅觉,并说说猜测的理由。对争议大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价一下: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嗅觉是……;我是这样认为的……请作者自评然后再互评,这样一种嗅觉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表现……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与评价作精要的点评。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互评可能争议会大一些,因为每个人生活体验与色彩感觉都不同,但正是这种争议,学生思维的变化与冲突会是一次思想上的再创新。互评与自评两者相对照,对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理解与深化创意更有帮助。但评价环节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力图引导学生从不够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优点,找到完善作品的更佳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愿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有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

  (五)、总结:

  透过你们的画面,透过你们的色点线形,我闻到了各式各样的气味。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知道是什么让你们的色点线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你的嗅觉吗?媒体展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中,借助观察与想象的双翅,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

  (六)收拾与整理

  推荐阅读:

  【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说教法】

  因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说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课前准备】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说程序】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说教法】

  因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说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课前准备】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说程序】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1.知识结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决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