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2 00:00:00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

  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

  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

  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

  “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了练*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3篇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课的开始,我出示一盒有9瓶牛奶,一盒有5瓶牛奶的图,请学生提出问题,接着用自制的教具“牛奶盒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源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乐于去探索。

  2、 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圈一圈,拨一拨,是学生体验到9+5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使所学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3、 体现算法多样性

  算法多样性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算法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想;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

  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题。

  通过这节课,至少给了我两点启发:

  1、“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传统的备课往往是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教材上,而忽视了“备学生”。反思本例,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加减法,很多孩子对2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他们能准确的说出9+5的结果,但是还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体验“凑十法”,感受凑十法的简便性,为以后的8加几和7加几的学*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针对学生的经验,在备课时,是先找到几名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几个问题,看学生的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精心设计了学生听得懂的核心问题,预设了学生的回答。

  2、一年级的教学,教学常规很重要,学生的学*兴趣也很重要。一节课一定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的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地去探索、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讲解和引导不够到位,如学生拨计数器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对知识对这节课的真正意义还没有完全领悟,知识停留在很浅显的认识水*上。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2

  一、教材的解读

  “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

  教材这样呈现:

  1.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

  2.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 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3.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

  4.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

  解读:

  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

  2.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不出来,出示课件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说。适时抛出疑问:①为什么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

  3.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 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4.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

  二、教学环节的预设

  (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

  (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

  (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作业,是一种练*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实际教后的反思

  1.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

  2.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与积累的。

  4.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

  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接着出示了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图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动物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具的利用不够到位,如情境中的牛奶瓶等;同时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6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8

  一、 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 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 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 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 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 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 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 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 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 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 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 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 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 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 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 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 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 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 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 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 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 ,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 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 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 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 计算方法,达到了练*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几瓶牛奶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一、 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 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 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 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 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 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 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 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 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 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 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 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 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 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 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 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 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 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 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 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 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 ,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 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 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 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 计算方法,达到了练*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6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8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说课稿3篇

  今天我要说的课的题目是《植物妈妈有办法》。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告诉孩子们长大了会离开妈妈的简单提示简单举例动物并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说明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们帮孩子们旅行的方法。最后讲了还有很多植物的旅行方法要我们同学去观察发现。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的态度要细心,不可粗心(马虎)。

  因此本科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字,还可以编故事”等方法来识字。通过学*生字可以把学过的识字方法引出来。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喜欢编故事识记的同学给一个发挥的*台。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技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植物和事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引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科学。

  1、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句汉语课标,我从三个方面身结论三位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12个认读字和三个会写的字,会写“已、娃、洼”三个字。

  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式学*了解植物知识、引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留心身事物、仔细观察的*惯。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娃、洼”偏旁的大小决定,字在米字格里的位置。

  3、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是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我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分为两大块,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激发兴趣: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识字方法。

  2、书写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兴趣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文的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本文的教学我从以下两点教给学生们学*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生字词”的良好*惯及识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学*识字方法的同时理解词语。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记,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质疑引入。

  1、出示图片:花草、树木、庄稼等(这些称作植物)在哪儿能够见得到呢?(野外)

  板书:植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植物妈妈的到底有哪些办法?

  2、补全课题。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把植物当**来写,就是拟人的手法。

  意图:激趣导读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都有哪些植物要告别妈妈要旅行呢?)学生认真听:回答

  生自由读:读的时候把读不准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认读字:

  认读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图片、娃娃、纷纷、山洼、啪、(象声词)、炸开、蹦着跳着、观察、知识(读轻声)

  2、学*生字、词:

  需要会写的字:已经、铠甲、豌豆、知识、纷纷、已经、如果、好办法、娃娃、山洼

  (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巡视了解识字情况,调整重难点。

  1、参与小组学*。(不会的字首先在小组内解决)同桌也可。

  2、检查生字——自读、看生字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

  3、汇报识字方法或经验。

  意图: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培养独立思考读通课文。

  [不同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发现字的规律和乐趣。]

  四、细读课文。

  1、课文讲了几种植物?它们各自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2、第一小节的时候,把多音字“得”组词,“告别”是什么意思?

  3、第二~四小节:图文结合——“纷纷”是?

  4、“带刺的铠甲”苍耳妈妈靠什么传播?理解“铠甲”的意思?

  5、豌豆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靠太阳

  1、(只要……就……)说一句话。

  2、这些妈妈当中你最喜欢谁的方法?

  3、选择自己喜欢的妈妈部分多读、背诵。

  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收获知识,总结背诵的方法及窍门。

  4、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不会的话老师来提供资料:如凤仙花、椰树。

  意图:引导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要说的课的题目是《植物妈妈有办法》。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告诉孩子们长大了会离开妈妈的简单提示简单举例动物并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说明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们帮孩子们旅行的方法。最后讲了还有很多植物的旅行方法要我们同学去观察发现。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的态度要细心,不可粗心(马虎)。

  因此本科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字,还可以编故事”等方法来识字。通过学*生字可以把学过的识字方法引出来。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喜欢编故事识记的同学给一个发挥的*台。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技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植物和事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引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科学。

  1、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句汉语课标,我从三个方面身结论三位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12个认读字和三个会写的字,会写“已、娃、洼”三个字。

  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式学*了解植物知识、引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留心身事物、仔细观察的*惯。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娃、洼”偏旁的大小决定,字在米字格里的位置。

  3、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是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我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分为两大块,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激发兴趣: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识字方法。

  2、书写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兴趣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文的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本文的教学我从以下两点教给学生们学*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生字词”的良好*惯及识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学*识字方法的同时理解词语。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记,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质疑引入。

  1、出示图片:花草、树木、庄稼等(这些称作植物)在哪儿能够见得到呢?(野外)

  板书:植物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牛奶》小班教案3篇

  【活动目标】

  1、养成每天喝奶的*惯。

  2、区分纯牛奶和牛奶饮品,了解它们的差异。

  3、认识常见的奶制品:纯牛奶、酸牛奶、果奶等。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了知识。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喜欢喝的牛奶,分别统计喜欢喝纯牛奶和牛奶饮品的人数,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引导幼儿将牛奶按纯牛奶和牛奶饮品两大类分类摆放。

  3、观看课件,了解它们的差别。

  师小结:多喝牛奶,少喝饮品。

  4、讨论喝牛奶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呢?

  5、理解喝奶好处多,喝了奶后变得怎么样?

  6、教育幼儿选择有营养的牛奶,掌握科学喝奶的方法,天天喝,搭配喝,保质期内喝。

  7、友情提醒,天天喝奶,主动关心身边的人。

  8、做个小小宣传员,宣传健康喝奶的知识。

  【活动结束】

  继续丰富对奶制品的认识。

  小百科: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牛奶顾名思义是从雌性奶牛身上所挤出来的。在不同国家,牛奶也分有不同的等级。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和牛奶都是有营养的,激发幼儿愿意吃、喜欢吃水果和牛奶。

  2.尝试制作水果牛奶和多种水果牛奶混搭的吃法,体验自己制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爱吃水果的牛》动画短片;音乐《果汁分你一半》

  2、各种水果丁(菠萝、橙子、草莓)、牛奶每组2盒,4组、一次性小碗若干、一次性桌布、勺子若干。

  活动过程:

  1.音乐律动导入活动《水果歌》

  师:宝贝们我们一起出发水果乐园去喽!---老师带着孩子进场配班老师播放水果歌视频一起跳个开场舞。

  2.引出喜欢吃水果的奶牛,知道水果和牛奶都是有营养的

  (1)师:刚刚看见那么多好吃的水果出来跳舞,好像咬一口他们啊,宝宝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2)师:我最喜欢吃红红的,甜甜的苹果。你们呢?---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3)师:哞哞!瞧,一只可爱的'奶牛也和我们宝宝一样喜欢吃水果的,---师播放《爱吃水果的奶牛》

  (4)师:小奶牛怎么没感冒生病啊?

  小奶牛都吃了哪些水果呀?(原来各种水果都有营养,让奶牛变得更健康)

  出示杨桃(像星星一样的杨桃)、木瓜(黑黑的籽…)

  (5)师:主人生病了,小奶牛给他喝了什么?(草莓牛奶、香蕉牛奶……)

  最后,生病的人都好起来,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了?(爱吃水果的人)

  :水果里有维生素,牛奶里有蛋白质,吃了身体棒棒的!

  3.初步尝试自己制作水果牛奶,播放音乐《果汁分你一半》

  (1)师:既然水果和牛奶都这么有营养,我们一起来试着做水果牛奶吧。

  (2)幼儿探索,制作水果牛奶,教师巡回指导。

  (3)闻一闻,尝一尝,引导幼儿说出:我真喜欢吃。(吃完了坐回来)

  4.榨汁机榨出水果牛奶

  师:今天奶牛阿姨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哦,她还给我们带来了神奇的榨汁机,榨汁机能帮助我们把水果牛奶变得更好吃。

  奶牛阿姨取水果,分别放进榨汁机。

  5.结束:

  师:宝宝们客人老师和园长妈妈也希望自己的身体棒棒的,我们把水果牛奶送给她们一起分享吧!

  记得提醒客人老师要像我们一样爱吃水果和牛奶,身体才会更棒哦!

  活动目标

  鼓励幼儿大胆学说单词;milk

  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

  通过看、听、说等方式,让幼儿初步掌握单词的发音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朗读单词。

  复*以前的内容,学新词新句。

  活动准备

  milkbook的实物。

  活动过程

  一、 Warm Up 热身复*《eight ducks 》

  One little twolittle babyducks

  Threelittle fourlittle babyducks quick quickquick quickquickquick oh! Comefor little babyducks

  Fivelittle sixlittle babyducks

  Sevenlittle eightlittle babyducks quick quick quick quick quick quick oh !comefor little babyducks

  教师带着幼儿唱唱跳跳学过的歌曲,激发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愿望。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逐一出示book,bed的实物,引导幼儿大胆学说,注意纠正幼儿的发音。

  师:What is it? (并做出夸张闻的动作 )

  幼:嗯

  师:it’s milk。milk milk (幼儿答不出来的,老师就带读几遍) 。

  2、 A game游戏 : 瞎子摸象

  请一名幼儿并蒙上眼睛到台前来的实物放在地上,老师说:“Show me your book,”幼儿就摸取该物并说“Here it is。”

  摸不对的就换另一名幼儿玩。

  三、结束部分

  Song :《eighter ducks》幼儿跟唱歌曲。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中班语言课《猜猜我有多爱你》说课稿3篇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在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您对您的家人表达爱的感受的话,您会怎么去说,怎么去表达呢?也许您会说:爱在不言中。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语言是表达爱的最好的工具。

  如果母亲节的时候,您为您的妈妈送上一朵美丽的康乃馨,再俯在她的耳边轻轻的说一声:妈妈,受累了,我想老人家可能会侧过身去,悄悄的抹眼泪;如果“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您稚气未脱的孩子搂着您的脖子给您送上一个甜甜地吻,再对您说一声:妈妈,我会永远疼您的,您是不是会忘记所有的辛劳与烦恼?

  爱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语言最直接。今天,我就是要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大声说出心中爱的感受,《猜猜我有多爱你》,它是从省编教材中班下册主题二《这就是我》中生成的。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诞生于英国,是一部经典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山姆`麦克布雷尼。他用简单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母子之爱的故事。说的是小兔子想要告诉妈妈大兔子我有多爱你,而大兔子回应小兔子我更爱你,直到小兔子累得在大兔子的怀中睡着了,也没有比过妈妈的爱……

  故事具有一种有别于传统幼儿语言故事独特的、富有想象力的意境美,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故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对话式语言,将动物拟人化,将爱的程度具体化,幼儿易懂、易学、易模仿,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具有实用性;同时,故事能引导幼儿感受浓浓的母子深情,具有思想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纲要》要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所以幼儿教师应是一个有智之人,从教材的选择到活动的实施都应该充满智慧的光辉,做到以智选材,以智施教。

  中班幼儿对于母子之爱已经具备初步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已初步发展,幼儿具有了一定的语言发展及思维水*。而在当前“4.2.1”的典型家庭结构之下,因为母爱的无私与不求回报,使幼儿*惯于接纳、享受,而不懂或不会回报,情感意识、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因此,通过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让其受到语言艺术美的陶冶,促进幼儿文学素养的早期启蒙;能引导幼儿感母子之爱,去自我中心化,唤醒幼儿的情感意识,引领其感受、认识并回应、给与爱,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

  2.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故事中温馨感人的母子之情,激发幼儿“人爱我,我爱人”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学*用言语等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

  3)知识目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大意并乐于表演故事内容。

  目标一的制定是基于新《纲要》对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视及作品本身的特点;目标二、三的制定考虑了幼儿当前语言发展知识、能力水*及发展趋势。

  3.活动准备

  1)幼儿前期经验储备

  在班内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并拍照留念,丰富幼儿关于母子同乐的情感体验。

  2)活动中的物质环境创设

  材料有:

  故事大画书:钢琴曲轻音乐和歌曲《让爱永远驻我家》;照片和大相册;立体环境等。

  朱家雄教授说:幼儿园教学要具有高品质、可操作性。此教具的准备让简单易行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

  4.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体验母子情深,乐于表演故事内容,大胆并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表达。

  确立此重点的依据是:新<纲要>要求和幼儿言语发展水*的要求。

  活动难点是:理解“我爱人,人爱我”的双向情感。

  确立此难点的依据是:幼儿当前思维水*的局限性:

  1)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理解爱的情感对于幼儿思维活动具有挑战性。

  2)幼儿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不善于移情,且自我中心,理解情感的双向性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谈话法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不应成为各种方法的集合,而应回归语言的本质,成为一种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谈话或说交流活动。在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互动性的交流和对话能让幼儿主动“与他人进行动态的意义协商和知识建构”。

  2)完整讲述法

  完整讲述法直接性强,发现性差,之所以保留这种看似传统的教法,是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艺术作品的原貌,保留作品独特的情感韵味。

  3)情境激励法

  布置立体式环境作用激发幼儿感知兴趣;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创造轻松的言语情境激励幼儿充分表达。

  4)启发提问法

  其作用就是运用提问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从有意到无意,从感知到概括,从感受自我内心到感受他人内心。

  2.说学法

  1)情境体验法

  促使幼儿在情景中不断进行体验并提升自己的体验。

  2)内心探索法

  引导幼儿对自身内心感受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3)经验分享法

  让幼儿当众表演、表达,在同伴互动中提升对情感的理解。

  三 、教学程序

  在设计活动时,遵循幼儿情感发展规律,从引导幼儿感受爱入手,引起幼儿内心体验并进行情感内化,进而情感迁移关爱他人,达到“人爱我,我爱人”的和谐境界,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活动的主线为:感知——体验——表达——移情——行为。

  依据此主线,设计以下活动流程:经验回忆,以情导入——深情讲述,整体感知——快乐表演,体验角色——情境体验,感受内心——行为扩展,情感迁移。

  1. 经验回忆,以情导入

  活动开始,教师拿出相册,提问:上面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人物的情绪,激起幼儿对相亲相爱的母子之情的初步感知。

  生活照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熟知,相亲相爱的母子之情容易引起幼儿认同,营造爱的氛围,奠定活动基调。

  2.深情讲述,整体感知

  播放钢琴曲轻音乐,营造温馨的情境,教师深情完整讲述,让幼儿整体感受故事内容及意境。

  在讲述时,可以与幼儿围坐在一起,就像在生活中一起翻看画书一样,边翻书边声情并茂的讲述,孩子们可以小手托着下巴,可以搭着老师的肩膀,甚至可以趴在老师的膝盖上……营造一种自然、随意,亲密无间的师幼氛围,教师完整地讲述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利于幼儿感知、体验。

  2. 师幼互动,以情激情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关键,其中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认知主线。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创造性的表达;另一条主线是:情感主线。引导幼儿从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到感受自己的内心,进而感受他人的内心,理解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情感的交融,最终化为爱妈妈的行为。其中,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升华,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是最终目的。

  整个过程,谈话法贯穿始终,运用谈话法时,我注意做到一是真正融入谈话情景,成为幼儿忠实地倾听者及言语活动支持者;二是规范、美化自身的语言,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引起并保持幼儿的有意注意,声情并茂,为幼儿提供言语的想象空间。三是运用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指导语,把话语权交给幼儿,让幼儿主动参与,自主表达。四是在谈话过程中注意随机语言的运用,巧妙地对幼儿的谈话内容进行归纳、提升并导入更高层次的交流。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并表演

  谈话导入,互动表演。教师说:“小兔子有多爱她的妈妈呢?小兔子对妈妈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做的?谁能来学一学?”引起幼儿强烈的表演兴趣,在幼儿学小兔子的时候,教师很自然地扮演起大兔子的角色,双向互动:“大兔子呢?来,我们来比一比”,前面提到过幼儿教师应以智施教,在这里说一说:快乐施教。在互动时,为了达到一种更加自然的状态,教师首先要快乐投入,乐在其中,与幼儿比一比长、比一比高、比一比跳,如果技能允许,和孩子们玩个倒立比赛也未尝不可。(分别点四次课件)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表达。在这一环节,鼓励幼儿大胆想办法,并有机渗透其他领域的内容,教师可以说:你们知道世界上那一座山峰最高吗?对,我爱你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师幼之间的互动就像相声表演艺术中的逗哏和捧哏,只有捧的出色,才能逗得精彩。在这一环节,教师语言、体态、表情都略显夸张,情绪激昂,极富煽动性,带动幼儿积极主动表演,激活幼儿思维,幼儿的创造激情将达到顶峰,气氛会非常热烈,也将引领幼儿由简单的模仿转向有目的的创造,较好的解决活动重点。

  2)体验角色,挖掘内心

  提问:小兔子为什么着急了?让幼儿体会到小兔子是爱妈妈的,小兔子着急是为了急于表达对妈妈的爱。

  在幼儿充分体验到表演和创造的快乐之后,抛出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将幼儿由关注角色的外部语言、动作转向思考其内心情绪变化,活动气氛由动入静。这一提问既是对上一步活动的归纳,又为下一步幼儿体验内心情感做好铺垫。

  3)创设情景,真情体验

  幼儿模仿小兔子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然后轻轻自然躺下,这时,活动由初步的内心探索又转为情感外部体验,由故事情节转为生活现实,老师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活动气氛静到了极致,温暖、安静而甜蜜。孩子们静静地躺着,等待着妈妈的亲吻和抚摸,亲亲孩子的脸,摸摸他们的头发,搂一搂他们……而幼儿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在老师妈妈轻柔的触摸中,他们仿佛真正感受到了妈妈传递给她的浓浓爱意,他们尽情地享受着。这时,教师边亲吻幼儿,边用诗一般的语言朗诵:我爱你们,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

  这是情感的引爆点。情感获得的最好方式是“以情激情”,进而认同、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活动完全变为真实的情感体验与交融。通过情景的营造及教师与幼儿的真情流露,使幼儿真实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惊醒般地意识妈妈的爱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甜蜜与幸福,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幼儿爱的体验。重点的突破可谓水到渠成,同时又为下一步引导幼儿移情,理解情感的双向性做好铺垫。

  4)感受内心,情感表达

  提问:小兔子被大兔子亲吻后,心里会觉得怎么样?

  这一提问能引起幼儿对已获得的情感体验的再度认识,由于体验充分,幼儿的认识会比较清晰,能做到言之有物。为难点的突破再次打下基础。

  5)经验扩展,情感迁移

  提问:如果你是小兔子,听到妈妈的最后一句话,心里会想什么呢?

  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在情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表达与迁移,促使幼儿从自身角度思索母子之间的情感关系,难点初步突破。

  6)经验讲述,情感升华

  幼儿联系实际谈话,真切体会生活中爱与被爱的幸福,教师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心中对身边的人的爱,萌发爱的行为意识。

  提问:你的妈妈爱你吗?她是怎么爱你的?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做什么?你身边还有没有最爱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做什么?

  此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延伸和深化,通过生活经验回忆及讲述,强化已获得的情感体验及认知,形成“人爱我,我爱人”的双边情感,并以情促行,让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孩子们用稚嫩的话语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

  活动到此,幼儿的情感认知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意识,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迁移为对生活现实的感悟。重难点获得最终突破,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4.爱在心间,迁移他人

  这时,《让爱永远驻我家》的音乐响起,教师鼓励幼儿对同伴和他人说一声:猜猜我有多爱你!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们表述情感。

  这是爱的情感表达的多维度延伸,此时,所有的人都被纳入爱的情境中,大家共同体验爱,表达爱,在温馨感人的气氛中自然结束。

  每设计一个活动,对于自身就是一次经验积累、专业成长及心灵净化、提升的过程,在设计此次活动时,我也获得不少感悟,只有真情才能激发真情,真情是开启每一扇幼儿心门的钥匙。感情真挚,教师会具有非同一般的魅力教师应在熟知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忘记教材教法,甚至忘记自我,“无为而教”,将教育活动回归为师幼之间一种淳朴而自然的交往、交流,将教育活动升华为一曲由幼师双方共同谱就的心灵之歌。

  我希望,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结束后,我能听到我班小男子汉们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能帮您做很多事情;我能听到我班的小姑娘们说:妈妈,我多想为您唱一首歌,我会永远疼您的……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萨北总园学府幼儿园的老师张丹妮。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我说课的内容共分为七个环节,即说教材、说活动目标、说活动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和说活动反思。下面就这七个环节做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猜猜我有多爱你》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个表达爱的故事,两只兔子朴素而真诚的话语令人感动。对幼儿的语言及情感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我们小班三月定的主题是《我有多爱你》,而《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其中的一个预设活动。

  幼儿分析:如今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而小班的幼儿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他们大多沉浸在爱的海洋里,只是一味地享受,不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父母及他人,也不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设定我主要从幼儿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着手,其具体目标如下:

  1

  (1)认知:倾听故事,感知可爱的小兔和妈妈之间真挚深切的母子深情。

  (2)情感:能够感悟被爱的幸福,并萌发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的情感。

  (3)技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对妈妈的爱,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说活动重点

  《指南》中指出4岁左右幼儿的语言目标之一为:“幼儿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因此本节教学目标

  重点:理解故事大意,感受故事所传递的情感。

  难点:支持和帮助幼儿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故事,并学*大胆表达。

  四、教学法

  因为幼儿具有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天性,使幼儿在学*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特点。

  据此,本次活动的教法我分别采用了提问法,多媒体演示法、表演法、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表现,使幼儿在轻松愉快,温馨的氛围下,感受爱,表达爱。

  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对比式指导法、观察法、体验法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积极思考。

  五、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主题《我有多爱你》,感受宝宝和妈妈之间的浓浓爱意。物质准备:《猜猜我有多爱你》PPT课件(内有抒情音乐)、小兔子和大兔子的头饰若干

  环境准备:温馨的家庭式环境,将幼儿收集的照片分类粘贴在主题墙上

  2

  六、说活动过程

  此次的教学活动过程共设计成五大环节:

  第一、提问导入;

  第二、故事欣赏;

  第三、感悟尝试;

  第四、交流表达。

  第五、课后延伸。

  1、提问导入

  我首先采用提问法,向幼儿抛出问题

  1)“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2)“有多么爱呢?"

  3)“你们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爱呢?”

  然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活动开始时,幼儿与老师都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抛出几个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相处,唤醒幼儿的情感经验,在故事开始之前,有了一个心理准备,在故事开始后,能够更快进入故事的情境中,把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与两个兔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起来。

  2、故事欣赏

  1)在抒情音乐的背景下,边播放绘本PPT边有感情的讲述《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

  2)出示绘本,与幼儿再次共读一遍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两只兔子之间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要做的就是安静地听故事,而老师负责将故事生动形象地完整地讲述出来。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听故事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加上背景音乐,老师生动地讲述,能将幼儿带入一个奇妙的境地,故事吸引了幼儿,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能渐渐*惯认真地去倾听,去感受。

  3在这样的状态下,再次共读便起到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的作用,使幼儿能感受到两只兔子之间的爱,也能注意到两只兔子之间温馨的表达方式。

  3、感悟体验

  幼儿带上头饰模仿两只兔子的对话,学学他们的动作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模仿与记忆能力都有差异,老师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能力给予不同提示与帮助,鼓励幼儿大胆模仿。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给幼儿带上头饰,能让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也很有表现欲,设定这样一个环节,给幼儿更多的表现机会,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4、交流表达

  通过上一环节的表演和经验积累,让幼儿说一说听完故事模仿对话和动作之后的感受,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动作语言都可以,互相之间说一说,并提醒幼儿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爱是抽象的事物,幼儿对爱的理解会因为他们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师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想到的各种表达方式,对孩子的不同想法表示接纳,并积极鼓励幼儿去思考,去表现。

  5、课后延伸

  1)回家给父母“爱的轰炸”:如拥抱、亲吻、大声说:“我爱你”等等。

  2)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作品,并表演。体验父母和自己的爱是相互的。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猜猜我有多爱你》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两只兔子朴素而真诚的话语令人感动。它们用形象的动作、通俗的语言诠释和表达了相互之间的爱,其中蕴含的爱的意义更是震撼人心。而我们选择这个绘本作为教材的目的则是在于引发幼儿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并且能表达自己的爱。

  二、说目标

  本次活动是第二课时。前期,孩子们已经完整欣赏过故事,并且尝试了用肢体动作表达爱。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活动,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的'见解”,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确立了以下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发展扩散思维,学*用具体的事物、语言表达抽象的爱。

  2、能用句式“××有多××,我就有多爱你”积极、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爱”的叙述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懂得“爱”是需要表达出来的。

  4、培养安静倾听、热爱阅读的*惯。

  三、说环节

  为了在活动中能更好的让孩子们达成目标,让孩子们能够主动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在听故事环节,我将通过PPT、故事录音等多种载体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兴趣。然后我会抛出问题:“小兔子用了什么动作来表示对妈妈的爱?”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大胆的、清楚的表达自己所听到的故事内容。随后,活动的重点落在“小山坡下”这一页,我将引导幼儿学*用图画中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爱,学会用句式“××有多××,我就有多爱你”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迁移活动中,我又将以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以柳树、大海、星星、月亮等鼓励幼儿选择图片当中的一个点来表述自己的爱。如: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你等.....最后,对爱的表达将迁移到生活中,我将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表达爱。

  整个活动中,我将采用师幼互动、*互动等多种学*形式,引导学*,观察学*。并采用观察、倾听、体验感受等多种学*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能说、敢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萨北总园学府幼儿园的老师张丹妮。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我说课的内容共分为七个环节,即说教材、说活动目标、说活动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和说活动反思。下面就这七个环节做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猜猜我有多爱你》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个表达爱的故事,两只兔子朴素而真诚的话语令人感动。对幼儿的语言及情感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我们小班三月定的主题是《我有多爱你》,而《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其中的一个预设活动。

  幼儿分析:如今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而小班的幼儿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他们大多沉浸在爱的`海洋里,只是一味地享受,不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父母及他人,也不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设定我主要从幼儿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着手,其具体目标如下:

  1

  (1)认知:倾听故事,感知可爱的小兔和妈妈之间真挚深切的母子深情。

  (2)情感:能够感悟被爱的幸福,并萌发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的情感。

  (3)技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对妈妈的爱,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说活动重点

  《指南》中指出4岁左右幼儿的语言目标之一为:“幼儿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因此本节教学目标

  重点:理解故事大意,感受故事所传递的情感。

  难点:支持和帮助幼儿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故事,并学*大胆表达。

  四、教学法

  因为幼儿具有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天性,使幼儿在学*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特点。

  据此,本次活动的教法我分别采用了提问法,多媒体演示法、表演法、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表现,使幼儿在轻松愉快,温馨的氛围下,感受爱,表达爱。

  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对比式指导法、观察法、体验法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积极思考。

  五、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主题《我有多爱你》,感受宝宝和妈妈之间的浓浓爱意。物质准备:《猜猜我有多爱你》PPT课件(内有抒情音乐)、小兔子和大兔子的头饰若干

  环境准备:温馨的家庭式环境,将幼儿收集的照片分类粘贴在主题墙上

  2

  六、说活动过程

  此次的教学活动过程共设计成五大环节:

  第一、提问导入;

  第二、故事欣赏;

  第三、感悟尝试;

  第四、交流表达。

  第五、课后延伸。

  1、提问导入

  我首先采用提问法,向幼儿抛出问题

  1)“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2)“有多么爱呢?"

  3)“你们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爱呢?”

  然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活动开始时,幼儿与老师都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抛出几个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相处,唤醒幼儿的情感经验,在故事开始之前,有了一个心理准备,在故事开始后,能够更快进入故事的情境中,把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与两个兔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起来。

  2、故事欣赏

  1)在抒情音乐的背景下,边播放绘本PPT边有感情的讲述《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

  2)出示绘本,与幼儿再次共读一遍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两只兔子之间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要做的就是安静地听故事,而老师负责将故事生动形象地完整地讲述出来。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听故事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加上背景音乐,老师生动地讲述,能将幼儿带入一个奇妙的境地,故事吸引了幼儿,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能渐渐*惯认真地去倾听,去感受。

  3在这样的状态下,再次共读便起到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的作用,使幼儿能感受到两只兔子之间的爱,也能注意到两只兔子之间温馨的表达方式。

  3、感悟体验

  幼儿带上头饰模仿两只兔子的对话,学学他们的动作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模仿与记忆能力都有差异,老师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能力给予不同提示与帮助,鼓励幼儿大胆模仿。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给幼儿带上头饰,能让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也很有表现欲,设定这样一个环节,给幼儿更多的表现机会,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4、交流表达

  通过上一环节的表演和经验积累,让幼儿说一说听完故事模仿对话和动作之后的感受,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动作语言都可以,互相之间说一说,并提醒幼儿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爱是抽象的事物,幼儿对爱的理解会因为他们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师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想到的各种表达方式,对孩子的不同想法表示接纳,并积极鼓励幼儿去思考,去表现。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8)

——牛奶记叙文 (菁华3篇)

  有一种缘分叫“行云流水”,有一种离别叫“似曾相识”,人总是在聚散离和中慢慢变老――

  林晓希是我中一的同桌,也是我的好朋友,不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只要一看到他,所有怨气都没有了。很喜欢和他说话,很喜欢看着他可爱的笑。高三就像波澜壮阔的大海,,总爱挤出些许浪花,抑或碰出一串漪沦。在潮起潮落中,是他陪我度过了痛苦,躲过了风雨。记得他曾经说过:“你高兴时我也会高兴,你痛苦时我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坏。”以后我会一直都快乐,不会让他不开心。

  高一最后一个月,他每天给我送牛奶,我真的很感动。每次喝牛奶时,心里总是怪怪的,是开心,还是感动,也许什么都有,或者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种情愫,一种心情。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条小溪,里面倒映着我们的过去。回忆也是一种幸福,我一直这么认为,也一直这么坚守。

  科学课是一门充满知识和趣味的课程,我们的科学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鼓励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细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耐人寻味的科学现象还真引发了我的科学兴趣。

  最*一段时间,妈妈总是给我泡牛奶喝,说是要多给我补充营养。上个星期六,妈妈出门前又给我泡好一杯牛奶,因为我正在做作业,忘了及时喝牛奶。过了几十分钟,作业完成了,我才记得桌子上放着妈妈为我准备的牛奶。我摸了摸杯子,牛奶已经凉了,喝起来口味就变差了。于是就自己动手把牛奶放微波炉里再加热一下,不久,一股沁人心脾的奶香溢出来,飘进我鼻子,正想美美畅饮时,我忽然发现我的牛奶长“皮”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层皮可以喝进嘴巴里吗?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用筷子轻轻拨开这层薄膜,尝了一下,甜甜的奶香味道。为什么牛奶加热会有一层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又不在家,不然还可以问问经验丰富的妈妈。我想到了家里的百事通——上网的电脑。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我才知道原来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因加热而凝固。牛奶在煮熟后,牛奶里面会有一些蛋白质跑出来,再与空气接触以后,就会在牛奶表面凝固成一薄薄的膜。其实这层浮在牛奶表面的“皮”就是凝固了的蛋白质。这层“皮”不是什么不好的物质,而是充满着营养的蛋白质呢!这个小小的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明白了蛋白质一旦受热就会凝固,也了解到了牛奶皮的知识。想不到在日常生活中还真隐藏着各种各样有趣的科学现象啊!今后,就让我们一起细心地观察,注意细节,解开更多不为人知的科学谜团吧!

  晨曦微露,流霞成彩,未几霞散,几抹朝阳筛泻下来,带着一种不可释怀的醉意。

  屋内依旧如故,如流水般寂静,我一如既往地晨读,可心里却有种莫名的化不开的愧意。昨晚,我与母亲展开了激烈的“抗衡”,说了让母亲伤心的话语,事后我五味杂陈……

  突然,门开了,母亲端着一杯热奶,走了进来,房间里弥漫着几缕白烟,散发着淡淡的奶香。望着这杯每日准时出现的热奶,蕴含着亲情的美好,心里涩涩的。我小心翼翼地端起热奶,抿一小口,仰脖,醉香四溢的牛奶进口腔,过食道,入肺腑,沁心脾。我浑身一颤,*日里*以为常的牛奶在此刻显得格外珍贵。

  房门又被推开了,母亲抱起我床上的被子,走向了阳台,我知道晚上的被子里,肯定溢满阳光的味道。妈妈返回房间,见我呆呆地拿着空杯,脸上泛起笑容,此时,我按捺不住心里的愧疚,走到母亲身边,轻声地对她道歉。母亲转过头,清澄的眼眸里漾满了温柔,上扬的嘴角盈满了笑意。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的情感奔泻,扑进了妈妈的怀里,一切的不快都释怀了。

  母亲用柔嫩的双手抚摸着我的脸颊,如沐春风,用温和的话语说着:“知错就改就好,还要一杯吗?”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感动的藤蔓越过篱笆,温暖的潮水越过堤坝,那杯牛奶渗透着浓浓的母爱……随着年级的升高,妈妈越来越注重我*惯的培养,于是学*的旋律中常常奏起了不和谐的音符。妈妈的用心良苦,我视若罔闻,妈妈的付出,我以为理所当然。我在学*上虽然初露锋芒,但背后妈妈的付出,我又记得多少?又何曾珍惜过?

  开窗与微风撞了个满怀,思绪激荡,母爱与亲情的温暖流入心间,握着母亲递过的第二杯热奶,手里暖暖的、热热的,它温暖了我幼小稚嫩的`心灵,珍惜当下,就是最大的幸福。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9)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菁华3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磁铁有磁性》

  一、教材分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通过上一课的学*,学生了解了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以及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这为本课深入了解磁铁的性质做了铺垫。本课中磁铁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一概念,学生容易混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而事实上磁铁能吸引铁、镍、钴制材料,而不能吸引铜、铝制材料。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第二个活动是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第三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非铁质物体吸铁。为什么强调要隔着非铁质物体,后面我会专门讲到。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见过磁铁,多数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玩过磁铁,他们对磁铁能吸住一些物体,两个磁铁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会相互推开,感到非常奇怪。并且通过第一课的学*,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磁铁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对磁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他们愿意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磁铁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1.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不能吸引什么物质。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五、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六、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以活动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

  七、学法:

  本课中学生以参加探究为主的学*活动,通过动脑思考、亲手实践,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本课。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本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课开始时,我先为学生表演一个魔术,目的就是通过充满神秘的画面,激发学生对现象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在导入时,我在手心偷偷地贴了一块磁铁,在乒乓球里也偷偷地放了一根铁丝,这样就把乒乓球吸在了手心上,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并不会气功,让学生们猜猜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猜到了我的手里可能藏着磁铁,并且也猜到乒乓球里也可能藏着铁制的物体或磁铁,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本课要研究的主题--磁铁。然后,我接着进行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猜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我知道磁铁能吸铁。

  二、探究部分: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吸引哪些物体:我是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见到过的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例子,再引出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物品,这组材料是学生身边的、在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出示PPT1有回形针、铁钉、铜导线、玻璃珠、木片、卡纸、橡皮筋、塑料尺、棉线、铝片、笔头。其中,铝片和铜导线我会特别强调以便学生能明确其材料构成,在学生对这些材料熟悉后,先让他们对这些物体进行猜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经猜测后,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因为有些学生对磁铁能吸铁的前概念认识得还很模糊,可能会认为是金属的物品都能被磁铁吸引。紧接着,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去验证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然后完成实验记录,也就是书上66页的表格(出示PPT2)。为了强化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学生做实验前,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做实验前应注意什么?然后指名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接着我出示幻灯片PPT3,总结实验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1、将被测物体整齐的排列好;

  2、用磁铁有次序地一一检验被测物体,测完的物体摆放在另一侧;

  3、小组内分好工,谁负责做实验,谁负责记录。明确要求后,小组开始做实验,这个时候,我就巡视各个小组的情况,对按要求进行操作的小组予以表扬,适时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后,做完实验,小组进行汇报,得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共同点是铁材料制成的,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共同点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由此推知,磁铁可以吸引铁材料做成的物体。这个时候,我就板书: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磁铁这样的性质叫做磁性,因此,我们说磁铁有磁性,再板书:磁铁有磁性。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测结果——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得出结论”这一探究过程。

  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品后,进行第二个探究活动—-用磁铁来识别物体中是否含有铁: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身边的问题上。这部分中的材料,我特意选了几件用眼睛很难辨别是否是铁材料的物品,而用磁铁就能准确无误地识别,我选的材料是铜钥匙、铁钥匙和铝钥匙(出示PPT4)。然后我故作困惑地说:老师也不知道这些物体中是否含铁,怎么办呢?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用磁铁来辨别。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并且尝试着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之后,我又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让他们知道有些精密的仪器如:手表、电脑等,不能用磁铁来辨别它们的材料,因为磁铁会干扰它们的工作环境。

  最后一个探究活动是隔物吸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部分,我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续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个杯子,杯子里装入一点水,在水里又放入一枚回形针,然后说要求,谁能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把回形针取出来?这时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经过思考后,说出用磁铁来解决,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行去设计实验方案,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对学生在实验中生成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用语言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竞争的意识,如: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实验等,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当学生发现磁铁隔着杯子、水也能吸铁之后,我接着启发学生,那隔着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能吸铁呢?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接着,我让学生从纸、布、塑料片、铝片、橡胶皮、薄木片这几样材料中,进行自主地选择,来验证磁铁是否隔着所有物体都能吸铁。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完成68页的表二,(出示PPT5)为了操作起来更简便,我稍微改变了填表格的要求,吸住的打“√”,吸不住的打“×”,学生只需要用“√”或“×”,表示,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这个时候我就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做这个实验后,学生可能提出隔着铁质物体会怎样,为什么结论中的“物体”是“一些”而不是全部呢。为什么隔开铁和磁铁的物体都是非铁质的材料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会通过演示的方法告诉他们。把一片铁片吸在磁铁的边上,然后在距磁铁较远的的铁片的边上可以吸起回形针,在距磁铁较*的铁片的下面却吸不起回形针。铁片好像把磁力传到远处,又好像隔断了磁力的作用,情况比较复杂。告诉学生,隔着的铁片大小、厚薄不同,现象也会不同,今后你们会研究的。在实验中,学生们还可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而且体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的理念。

  三、 总结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我最后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我个人的水*有限,有些地方的设计可能还不太成熟,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四、板书设计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磁铁有磁性

  2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洗铁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惊醒探究的。本课设计了3个探究后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后动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省的有去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重视猜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的,培养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直接导入

  1、出示磁铁:这是什么?玩过吗?怎么玩?请你在座位上用磁铁去吸,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哪些不能?

  2、初步结论:磁铁能吸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磁铁吸硬币

  1、展示几种不同的硬币,那几个能吸?为什么?

  5毛的硬币引出矛盾冲突:磁铁到底能不能吸铁

  2、学生实验

  (1)、展示介绍三种金属:铁片、铝片、铜片

  (2)、动手实验,看看磁铁能吸哪种金属。

  3、探究结论

  (1)、交流实验结论:磁铁能吸铁,不能吸铜和铝

  (2)、科学家就把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

  教师补充课题:有磁性

  4、深入探究

  展示台出示几种硬币:课件出示他们的制作材料

  解释:镀铜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实验、结论等步骤得出磁铁有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刚才在硬币实验中我们看见磁铁隔着铜也能吸铁,那么其他材料呢?

  教师出示课件: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学生猜测。

  2、现在请材料员在你们的材料袋里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物体做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

  材料员拿出材料,小组成员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地悬着喜欢的物体进行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2、机动:现在老师也遇到一个难题,老师不小心将一枚回形针掉进了装满水的塑料杯子里,要想不碰到水,该怎么办才能把回形针取出来?

  学生汇报并演示:用磁铁紧贴着杯壁往上移动。

  3、其实,磁铁里面还蕴藏着很多的秘密,希望小朋友们课下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学科学,关键要用科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从而让学生继续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