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1 00:00:00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重点是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说学情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时我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说教学目标(根据前面的分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主要就是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本课也不例外,要求学生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同时还要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觉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因此设置以下重点和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目标、学*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而情境是个很好的引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深刻体验情感、闪现思维火花、发现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创新思想,实现主体性的角色本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依据以上分析,预设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

  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

  说课前准备

  本诗意蕴丰富,在*古典诗歌中算是长诗了,学生必须要课前预*才能一节课完成教学计划,根据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预*,学生能在上课前初步读懂诗歌。

  预*任务:了解作者,初读诗歌,根据注释疏通诗歌了解大意,阅读课文后面的赏析示例,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初步感受写了何景?蕴含了何理?抒发了何情?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学生回忆有关“月”的明诗,教师投引收集的名句。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内容。)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创设情境,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投影展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一读 播放朗诵。(播放,展示图片和配乐)

  学生倾听范读,体会感情和节奏。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春、江、花、夜都只是作为月的陪衬。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作者简介(教材注释①)

  知人论世,主要是了解作者生活在盛唐时期,从而深刻感受诗歌的感情旋律,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教师预设的问题具有连贯性:

  问题1的“月”意象是本诗的主要意象,一切夜景正是因为有了月才能看得见;

  问题2主要是明确本诗中月的几种变化状态,景物也在月的变化后发生变化;

  问题3是月景变化后作者的感情也随之变化。

  由“月”的导入直接进入本诗主要意象更有思路上的连贯性,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三、合作探究:(22分钟)

  二读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旋律,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学生在录音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学*诗歌的方法。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深刻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歌意境,分九组探究“春江花月夜”风景图,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更好的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成果展示:

  1、 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内容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2、 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 教师主持,请每小组的代表朗读优秀的改写片段。

  4、 提示学生从片段中领悟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教师总结归纳,收集学生的思维成果。

  此环节要求学生置身诗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谈美在哪里(注意语言的优美性),学生可能只描绘画面内容,此时我将引导学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还可提醒学生从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赏析诗歌。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我提供下面赏析示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学会鉴赏方法,形成鉴赏能力。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时*见的景色,比较*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5分钟)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经过前面的学*,我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来完成这个难点。)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五、拓展练*:(1分钟)(作业)(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①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②背诵全诗。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六、三读 师生共同诵读 (3分钟)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诵读全诗,在含蓄、隽永的美妙旋律中结束这节课(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春江花月夜 (菁华3篇)

春江花月夜1

二十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就幻想过春江花月夜,那时,在我的心中,船与水,歌妓与王孙,琴师与舞女,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虽然那时我还没有出生。

在我呼吸到这个世界的空气之后(虽然空气不是那么地新鲜,但是毕竟是它让我活了下去),我就经常梦见我拿着一把剑游走在秦淮河畔,我以我冷俊的形象站在精致的画舫的甲板上。那时,月应该很圆,画舫里笙歌燕舞,觥帱交错 。偶尔有了波浪,一些人不老实的时候,我出了手。他们应该叫“大爷饶命”,然后我说“滚”,那些有着漂亮脸蛋的姑娘也泪眼婆娑地说“谢谢救命之恩”。春与江水是浪漫结合,花与月是惺惺相惜,而我还是那副冷傲的样子。春夜与这粼粼的河面,我与这热闹的繁华,都是莫不相干。

我就这样的梦着,是的,我还是那样的想象着自己的冷俊与这多情的春江花月夜。终于有一天,我的梦醒了。我的手里拿着一枝笔,而不是一把剑,我蓦然醒悟:剑可以夺去生命,而笔可以夺去灵魂。春江花月夜只是虚幻,而这虚幻的一切都是我一直的梦幻。我这一直的梦幻,不是春江花月夜,而是血液与泪液。

在梦醒之前,有多少人在秦淮河畔哭泣,就有多少人的性命在我的剑下丧失。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沾满了那些龌龊的人的鲜血与我的鲜血。就像是佛祖悲悯的眼神救不了众生的疾苦,也代替不了众生的眼泪。我在这梦中也曾问自己:这么美的夜,为什么他们还是这么可怜? 你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也在梦中遇到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不哭,也不闹,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站在画舫的甲板上。我问她:“你爱这春江花月夜吗?”她看着我说:“夜再美,无人来看,也是白美了。”我看了看四周,发现河面上只有我这一条船了。

在我梦醒之后的很多个日子里,我始终想象那繁华似锦的夜。我也会听到有人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个时候,不知不觉写下了“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2

  今夜星光灿烂。这是我在奶奶家的最后一个美丽的夜晚。这几天吃完晚饭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院子里欣赏那和蔼可亲的月亮与眨着眼睛对我笑的繁星。

  在太原的夜晚,总是暗淡无光的,令人十分失意;而来到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是那么的灿烂,慈祥。给了我憧憬美好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看着这群星闪烁的夜空,我十分留恋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呼吸这里新鲜的空气,我突然感到十分惬意,让人总是喜欢它,它是那么的可爱,让我总有说不出的感觉。月亮愈来愈暗,像有一层轻纱隐住了它那冰清玉洁的肌肤,惹人十分怜悯这位讨人喜欢的纯洁少女。

  许久,天空的星星更加明亮,似乎每一颗星都在向我诉说着一个个美好动听的故事。忽然,我发现了北斗七星在天边高高地矗立着,这个发现使我惊喜万分。

  寒风涩涩地向我袭来,我该回屋了。走时,我轻轻地摸着皎洁的月亮与为它增光添彩的繁星,对她们说;"我喜欢你们,宝贝儿!“

春江花月夜3

  一夜东风轻拨弦,吹绿了柳丝,吹来了轻柔的花香。深院重重,屋檐上的草绿了,风扑面,几分湿润,几分温柔。

  紫燕归来,双双唤,殷勤处,叠叠细语,又尾尾相碰。燕儿嬉笑,珠帘悄卷,推开的旧窗户,伸出了俏生生的脸庞。

  窗前的迎春花儿,娇媚的黄色,芬芳淡淡。而远处的青山,透出了绿意。

  春是一抹,明媚的色彩,温柔了眸子。春是一种,软软的思念,那人在远方。

  合眸悄聆,泉水在汩汩地流淌。合眸悄思,心绪又柔柔地流淌。

  娥眉婉转,眸眼盈盈,春光满园,一幅静谧的画,无声里,展开。想念的人,在远方……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菁华3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3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春江花月夜(10)份

  春江花月夜 1

  金色的阳光普照着大地,蓝天上,几朵白云悠悠地浮动着。我兴致勃勃地和妈妈一起去春江花月夜公园玩。

  一进入公园,你就会看见一个人工湖。土地里的小草们好奇地探出了小脑袋,四处张望。花儿们各各争奇斗艳,谁都不认输。

  一阵欢声笑语把我们吸引到了游乐场。我兴奋地跑了过去,直奔可以爬的绳子,于是我手脚并用地找到可以上的地方,时不时地还会从圈里面爬上去,不一会儿,我爬到了最顶端,从上面可以看到整个游乐场。

  我又去玩了滑梯,一开始我笔直地坐在滑梯上,吓得我不敢乱动。玩着玩着,我开始做起了各种动作,有时躺着,有时头向下,有时侧着身子,还有时站着滑

  我还玩了一个可以坐在上面的项目,一开始我试了各种方法想坐上去,可是这跟绳子就是不让我坐的了。于是我看了别人是怎么上去的,原来他们都是跳上去的。我也试了试,果然一次就成功了。

  还有许多项目,我就不一一介绍给你们了。

  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我回过头再一次望一望春江花月夜公园,心里依然念念不舍。

  春江花月夜 2

  波光粼粼的江面,春潮荡漾,水天相接,浩淼无穷。一轮明月无意间越过地*线,缓缓升起。放眼望去整个讲面被月色笼罩着。万物似乎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静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那是一种明媚有静谧的梦幻般的美。

  月光,宛如一颗耀眼的珍珠,随着浪潮一起荡漾开去,晶莹剔透,美丽甚哉。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波光荡漾,荡出的圆圈似乎在向江岸靠拢。月光将明亮的光耀洒向春江,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郎照之中!江流绵延不绝,弯弯曲曲,绕着开满鲜花的郊野向远处流淌。顿时,一阵风拂过,风里飘香,那香味迎面扑来,一片又一片的落花飘落在水面,是时光不挽留,还是谁在呼唤?落花的香味,江水的清凉夹杂在一块。飘零的落花随着流水飘逝,流水飘带似的伸向莽莽苍苍的远方。没有尽头亦有尽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落花飘零了,你却仍永不止息地向前奔流。

  白云漂泊不定,突然,遮住了月光的清辉,江面忽而转暗。可月光不忍抛弃这一片清幽的春江之景,透过了云层,抚摸江面。皎洁的月光顿时间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雪珠。

  月色如霜,顿感清凉,飘落于洲上,与白沙融为一体。全然不知其所在。江天澄碧如洗,浑然一体,一层不染。问谁?第一次见到明月,问谁?明月你何时初照人类?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永恒,始终如一。不知江月在苦苦等待何人,却只知道长江送走了东流之水。月亮在徘徊,清凉的光辉洒落在思妇那梳妆的镜台,透过窗帘,卷不走。鸿雁飞过,却不能带回你的音信。愁!愁!愁!

  流水无情,卷走落花,拂去春光,花已飘落,月已将落,沉入海底,携着愁情。千里之外,难以相聚。

  春江花月夜 3

  我喜欢边写文字,边听《春江花月夜》这曲古音乐。

  我随着这曲典雅、抒情的音乐,感受着一幅“江南春江潮水”图景。

  这曲古音乐,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张若虚描写“江南春夜”美景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遶芳甸,月明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萧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绪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以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一、江楼钟鼓——夕阳照江舟萧鼓动心弦

  乐曲开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洞箫、古筝波音的奏出,则犹如远处钟声的回响,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优雅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乐队合奏出了那流畅、委婉的主题乐段。

  这一江南风格的主题旋律以“鱼咬尾”的方式展开,使音乐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从而增强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所以,当这一主题乐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时,使人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此后,大鼓轻声击奏,反复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二、月上东山——明月升长空江水泛涟漪

  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乐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稳,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三、风回曲水——晚风轻吹拂江水起荡漾

  此段旋律与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变化—节奏在此得到拉宽。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节奏似乎又慢慢变得密集起来,从而使乐曲的情绪与“月上东山”的那种在宁静淡远中感受到的广阔深沉有了一种对比。似乎“风回曲水”那较为热情的曲调则更多的是表现江风拂水的情景。

  四、花影层叠——熏风弄花影层要映水中

  一开始就由琵琶奏出了四个急促的华彩句,情绪陡然起伏,颇有气势。与前面恬静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

  此时,水中倒映、**花木和空中明月变得层叠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纷乱之貌。之后,乐曲在“合尾”中结束,江面又归于*静。

  五、水深云际——皎空孤月轮水天云弄影

  音乐此时进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区不断迁回变化,接着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乐器那饱满结实、醇厚深沉的音响,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雾的深沉阔大。

  忽而,音乐中悠然飘出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筝的长颤音以及曲笛轻巧明亮的波音,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受。

  六、渔舟唱晚——歌声划寂静渔人唱晚归

  此时萧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着,琵琶进行领奏,就仿佛渔夫一边摇槽一边歌唱,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犹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在这一段音乐中采用了同一音型不断的下行模进,营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悠远的气氛。然后,音乐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就好像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远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

  七、回澜拍岸——渔舟竟相归回澜拍江岸

  一开始,由琵琶以扫和轮奏出一连串由慢至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萧、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犹如群舟竞归、破澜拍岸的动态。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轻弱而收。此段音乐流利酣畅、一气呵成,充满了律动。使整个画面静中寓动、动静相济,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

  八、挠鸣远籁

  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

  九、唉乃归舟——归舟溅浪花格声唱唉乃

  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筝琶音衬托下,乐队合奏出复线式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不断起伏模进,紧促而有力。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槽声唉乃的意境,从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十、尾声——归舟万籁寂春江更出静

  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那清丽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静,在那星斗满天、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乐曲在诗晴画意和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结束了全曲。整曲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以景抒情,情寄于景。

  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 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 这首曲子“哀而不伤” , 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羡宇宙之无穷, 哀吾生之须臾。 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 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 丝丝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 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 问: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 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 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 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是我 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赏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从其曲调、韵律、节奏等方面综 合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借助张若虚同名诗歌的意境,来领悟其欢悦后的沉思。人生代代无穷更替,唯独不变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旧了;但从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 短暂,宇宙万物却生生不息,拥有无穷生命力。哀伤,但却不乏希望。

  春江花月夜 4

  有幸夜航江上,春月花林,心有所感,不觉沉吟“春江花月,生命之夜哉。”

  春潮涌动,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熠熠生辉。

  缕缕微风扫过江面,吹起圈圈涟漪,犹如舞动的银蛇,又好比仙女的裙边,令人陶醉,江水轻抚船底,低吟入耳。似是游子寂寞哀思的倾吐,又似是岸边闺阁思妇的埋怨,眺望远方,层层月色中薄雾隐现,山峦、楼阁交错起伏,连绵不断。点点烛光漂浮于天际,透出一股深沉与寂寞。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似有时光错杂之感。暮然,丝丝淡香味袭上鼻尖,清新优雅的,不觉心生寻源之趣。

  船头骤转,顺着香味寻了过去。江流一弯,一丛繁密多彩的花林呈现于眼前。朵朵春花恬静的绽放,没有争奇斗艳,只有一种暗合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花瓣上,为花儿增添了几分灵媚与可爱。花蕊中央,一只不知名的小甲虫轻轻飞舞,它那银色的外壳闪闪发光,像一盏玲珑的灯笼,又像是顽皮的`月夜小精灵,让人犹生怜爱之心。

  花朵儿随风摇曳轻柔的身躯,好似一群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繁杂的叶片是她们贴身的裙服,雪白的花瓣是她们光滑的肌肤……这些纤弱的身躯缓缓摆动,时而曲,时而直,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娇俏诱人,时而纯丽冰洁……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

  风声消逝,春花归于*静、安详。她们睡着了,睡得很香甜、好柔美。光线澄明,点点明光浮动与花朵周围,也许这些是大自然对她们的真诚祝福吧。夜色幽静,枯寂与黑暗蠢蠢欲动,却也似不想打搅这些安然的“睡美人”,只从旁边悄悄溜走。

  渐渐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愈加浓重,却不呛人,唯蕴含着清香与恬美。像是十七八岁少女的体香,又似是梅花潭那股清新幽深的绿味。亦或是永州西山那深远恬淡的天地之味。

  静静地,春花们无声的倾诉入耳。岁月悠悠,游子们徜徉于此,赏花赏月赏风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也难遣心头那一段幽幽思情。或是多少思妇,明月高楼,江畔孤身难以入眠。声声轻叹,随着月光流转天涯,化作氤氲雾气,化作轻风流水,在这花林下游荡,成了游子眼里难舍的情丝。“故土天涯同一月,江头江尾一水连。”月下春花寄思念,不管是孤舟游子,还是闺中高阁,都摆脱不这无尽的思愁。春江水荡漾,月下花语人,月圆的夜,更是思人的夜。

  停泊岸边,沿着小径,拾级步上一座小山坡。向下望去,朦胧月下葱郁的小山幽森森的,而江水却明滑异常,像涂了明油一般。江面上的薄雾散去,天穹陡然一静,江水波澜不惊,天倒映在里面,月儿,星儿,团团顽皮的流云儿……俨然构成一幅“春江映天图”,江水中央,月光驱赶夜色,拂照在明暗参半的水面上,明亮的波光粼粼,像仙女梳状用的铜镜,将满天星光收纳进去,却顽皮地遮挡了娇容;幽暗的,脉脉孱孱,像山谷里行走的风岚,襟带同色却无形无迹,窸窣的虫鸣声传来,正想着,江面上忽的出现一群玲珑娇小的萤火虫儿。它们时而戏水,时而你追我打,时而像一面细密的金线网,时而又像一颗颗闪耀的金珠,不经意间,它们便仿佛受惊似的逃离了月光,消逝在苍茫的夜色中。

  下山,来到江边。拂着清凉的江水,静心沉思。刹那间,天地交合,万物停息,我仿佛也消失了。渐而心境归一,古井无波,神识游离天外……良久,回过神来。只见夜色已深,月至中天,脑海中遗留的,唯有那一幕幕自然的奇妙,生命的律动和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觉。也许,这便是自然,便是生命吧!那思念,那春花,那月夜,还有这小山、小虫……也许这都是生命吧!

  春江花月夜,便是生命之夜!

  硕大的明月下,一个隐现的背影渐而消失在远方,那摆渡人继续踏上了生命之旅……

  春江花月夜 5

  此时正值春季,潮水哗啦哗啦地从远处的水*面奔涌而来,带着几分张扬,又有几分无奈。一轮明月缓缓地从地*线上升了起来,静静地散发着皎洁的幽光。

  这是一轮洁白无暇的圆月,如同碧玉盘一般,在水面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来一般,是在向独在异乡的游子传达亲人的思念之情吗?还是在传达远方游子对少妇的思念之情?

  波光荡漾的江水婉转地绕过长满花草的郊野,载着满江的月光,向青草更青出慢溯。而江岸上的鲜花和树林,在月光的照耀下,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就连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在一起,看不分明。这月色就像霜一样,所以霜飞无从察觉,只能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到底谁是第一个在这幽静的江畔看到这轮明月的人呢?而这轮江月又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呢?

  是啊!人生虽然短暂,但人类却可以代代相传,一直把人类的文明延续下去,而江月虽然朝隐暮现,但每年看上去都没什么变化,是在静静地等待什么人吗?还是……

  江面和天空依旧是连接着,一尘不染。明月依旧静静地悬挂在空中,散发着幽光,长江的水依旧不停地流着,流着……

  春江花月夜 6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根本就不敢讲。不仅仅是担心破坏诗歌美丽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讲。过去这首诗在读本里出现,我只是要求学生背一下。现在,这首诗成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轻易的放过,不用别人,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这样一来,我就绕过了在我看来最艰难的“感性分析”阶段,而且还能与考试联系到一起。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后专门讲诗歌鉴赏技巧的时候举例来解读。

  春江花月夜 7

  春天,是春意盎然的,是鸟语花香的,人们都爱那白日里五彩斑斓的春天,而我却独爱朦胧月色下的春夜。

  夜渐渐深了,月渐渐明了。

  薄纱般的月色照在春天的江上,江水折射出一道道纯白的光,与月光交织,沉静灵动。一丝凉风拂过,江水一波一波跟着涌动,江面上浮现出一圈圈涟漪,闪闪的,水光潋滟。月光洒在江面上,闪出一丝倒影,倒映出月光的'轻柔。绵绵不绝的江水,缓缓地向那似乎拥有极大吸引力的地方漂去。

  花,虽然没有白日那样笑靥迎人、五彩斑斓,但它依旧娇嫩、坚强,在春作文夜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亭亭玉立,犹如披着洁白婚纱的温柔新娘。

  在幽静的夜晚,一轮明月向你指引方向。月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还牵引着游子的乡思。月,如一个白玉盘,挂在宁静的夜晚,散发出一丝丝白光,带给人们光明。月光洒在树丝中,使树影显得更加斑驳,零乱;月光照在人身上,使人拖着长长的影子;月光漫步于妆镜台前,离人帘卷月光,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冬天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开,春天的气息已经透露在江水、花朵、明月、夜晚之中。我爱春天,更爱这朦胧月色下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8

  望着窗帘被月光笼罩,幻如蝉翼一般,显出无比飘逸.拉开帘子,如瀑的月光立即倾泻下来.多么神幻,多么洒脱.

  --题记]

  看吧,在烟波浩渺的江潮海浪中,涌出了一轮明月.于是,一刹那间,"月光滟滟随波千万里",整个江海水面,乃至整个宇宙都仿佛充溢了月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多美,多富韵味的月景.

  在月夜,没有白昼的谣言与鲜明,一切都埋没于黑暗.月光淡淡的勾勒出它们美丽的轮廓,神秘而美丽.

  你站在月下,让月光穿过你的发梢,流下缕缕灿烂的光芒.任凭你独自享受这月之美,月之馨,月之醉.

  月已西移,天穹中的一条条银带衬着那即将逝去的月色,有些恋恋不舍,徘徊着不愿离去.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畔何人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歌颂月光,它是自然界也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美!

  春江花月夜 9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的珍品,更是传统琵琶演奏艺术中的瑰宝。我爱《春江花月夜》,觉得它是天籁之音。

  记得我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是在考试失意后和伙伴儿去江边散步时听到的,当第一声乐声飘进我的耳朵,我便被它那质朴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吸引了。

  月儿高挂在天空,倒映着江南水乡的美景……听着这首琵琶独奏,我渐渐进入了幻想里的美景,陶醉得难以醒来。仿佛是我13年中第一次接受艺术的洗礼。

  后来,从朋友那得知,那首乐曲名叫《春江花月夜》,相传为唐朝虞世南所作,原名《夕阳萧鼓》。

  这景迷得我神魂颠倒;这曲,更让我醉得不清。

  我到江边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只是想望着高挂的新月,欣赏这首《春江花月夜》,感受这绝妙的美景。

  远处传来悠扬的曲声,正在放第一段“江楼钟鼓”琵琶模拟的鼓声,箫和筝奏出轻微的波音,展现出夕阳西下、微风拂涟漪的情景。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秀丽画面映入眼帘。哦!原来是第二段“月上东山”了。第三段“风回曲水”描绘了微风阵阵、水流回旋,令人目眩神往。第四段“花影层月”显示簇簇鲜花,倒映在*静如镜的湖面,相映生辉,增添了河山的风姿异态。乐曲进入第五段“水云深际”时,那种水天一色的壮阔奇景油然而生,令人心旷神怡。“渔歌唱晚”描摹出渔翁在归途中,悠然自得的唱着歌,歌声由远而*,沁人肺腑。望着长江上波光粼粼,远有渔船,*有垂钓者,心与景及曲同醉。第八段“挠鸣远濑”强弱拍有明显的对比,仿佛从远处传来橹桨击水声。第九段“欸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的意境。“尾声”顾名思义,是全曲的'结尾部分,出现了箫的抒情优美的旋律,衬托出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中结束。我心中却还留恋着那一刹那的美好。此时教堂的钟声隐隐传来,天上霞光渐淡,街上行人渐少,很有一种江楼暮鼓的韵味。我真想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眼前美景、曲中意境,真是“何以解忧,唯有《春江》”。

  每次听到这首乐曲,我都是在接受心的洗礼,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它让人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人性的浮躁,让人对恬静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春江花月夜》,爱你没商量。

  春江花月夜 10

春江花月夜

昨夜闲塘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

归宿,我在寻找一个归宿。春愁,总是淡哀、缄默的。离别的声哨吹得响亮,我们都在闪闪春光中渐行渐远,嗅着花香和泥土的清爽——渐行渐远。

那夜我梦,袭一长衣拂袖立于江边。看花怎谢怎飞怎满天,我怕落得的却是满地箫凉吧!柔静中总卷得那一丝凄美,迟迟抬不开脚步,被花所牵绊。不愿远去,终也不忍走进。不知你是否会晓得,我心底的那一捧纠结。落花流水,又岂能带走我心中忧虑。不过是梦罢了!罢了,合上眼眸,静思这一片安宁,享受这仅剩的一刻安宁。挣脱安宁,睁开眼眸,见到的是满树的花开,满天的`喧嚣。闹中取静的不过是前人,我做不到。最*疲倦,不再活跃,我不知是仍在怀念过往,还是不敢展望。因为幸福,所以才会爱笑!我知道我一直很幸福,所以才会怀念,才会舍不得,连回忆都不舍得唾弃。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爱笑了,幸福了,也就不舍了。换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真的很难,难得你经常一个人。因为你根本就不懂要去找谁完成。春江花月夜,怎么看都觉得惨淡?一路走来,我遇见了许多,也遗忘了许多。留得住的,我以为便就是最真的。

摸摸索索,跌跌撞撞,走到了这一步,便要一直勇敢下去……

那夜我梦,春江花月夜,花谢花飞花满天。

——后记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张若虚此篇虽说也没完全摆脱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全诗气象恢宏、意境深沉,与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其诗情与哲理自然融合的笔法、清丽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初唐流行的浮艳诗风截然不同,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诗人,都从中吸取过艺术营养。后人还将《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写月亮的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二、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滟滟霰穷已但见扁舟清风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逐月华摇情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

  2、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依题目摹写。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 )。

  三、合作探究

  1、欣赏诗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2、领悟诗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3、体会诗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入诗歌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情理:

  问: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请朗读相关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2)、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受到诗人因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而深感惆怅。

  (回答从这两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回忆古人相关主题的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小结: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历来是文人感叹的主题。诗人却从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绵延悠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中得到了欣慰。诗人虽对人生短暂而感伤,但并不颓废而绝望,这源于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C、思妇怀远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这流水一样经久不息。流水无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妇怀远的情结。请大家齐声朗读下面六联,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我们同学化用自己一双双巧手描摹出了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投影展示学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随着风悠然飘去,离我远去。青枫浦的枫叶红了又绿,春去了又回。我的愁还是愁,思依然思。你却是不归,今夜又是谁家飘荡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对月寄托着思念。楼上的明月正照着梳妆台,照出一片相思冰凉,一片寸断肝肠。只恨月太明,卷起玉帘,卷不去它半分清辉。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华。相思无限化作泪,凉如水,更胜清辉。只愿随着月光,照耀着你。却只能仰望鸿雁,俯视鱼龙,却依旧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纹,化作点点相思,相思点点。

  (选择其中一两篇既可。)

  点评:同学们将思妇的内心世界描写得非常形象细腻,其中一卷、一拂这两个小动作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同学们,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描写思妇的愁苦?先请大家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表达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作描写等)、议论、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

  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要求:下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分析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来书写思妇的愁苦?请你书写在书的空白地方。

  学生发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运用“白云”、“青枫浦”这几个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离愁的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达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相思”诗人直接流露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对这位思妇心生爱怜,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来陪伴她,为她疏愁解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却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辉能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愿”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与期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想叫鱼雁传递音讯,可如今鸿雁长飞却飞不出光的影子,鱼龙潜跃,只激起点点波澜。诗人借景抒情,思妇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语。

  D、游子思乡

  从别后,忆相逢,柔肠一寸愁千缕,几回魂梦与君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以思妇怀远的方式虚写游人的乡愁,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发了游子的思归之情。

  请大家自由朗诵。

  三、总结全诗:

  朗读:集体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由朗读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其它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张若虚此篇虽说也没完全摆脱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全诗气象恢宏、意境深沉,与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其诗情与哲理自然融合的笔法、清丽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初唐流行的浮艳诗风截然不同,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诗人,都从中吸取过艺术营养。后人还将《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写月亮的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二、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皆似霰绕芳甸汀上皎皎扁舟子捣衣砧碣石潇湘

  2、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滟滟霰穷已但见扁舟清风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逐月华摇情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3、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

  三、合作探究

  1、欣赏诗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2、领悟诗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3、体会诗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003

  这种 “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它使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提示学生:音乐艺术的主体特征是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欣赏乐曲时可以视听结合,借助画面来感受音乐,但不宜机械地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标题所提示的具体景物,而应该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文化内涵。

  四、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 体味诗韵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提问:诗歌的意境与乐曲表现的意境相同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欣赏2

  绘画 《春江花月夜》:感受画的意境。

  提问:画面与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吻合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欣赏装饰画 《春江花月夜》。

  师生交流:画的构图很合理,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很和谐,黄色的月亮在蓝色调的背景衬托之下愈发显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隐约可见,几座山头有明有暗,通过明度上的对比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个画面表现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种悠远、朦胧、宁静之美,与主题非常吻合。

  欣赏3

  古典舞 《春江花月夜》

  师:在我国古代,乐与舞是不分开的,乐就包括舞,现在相对分成两个专业,但他们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舞蹈离不开音乐。乐曲凭借声音塑造听觉形象,舞姿凭借形体塑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舞蹈艺术形式。悠远婉转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提问:舞蹈的动作和情节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和谐一致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赏后回答:整个舞蹈的动作很美,很舒展,情节有趣,舞蹈动作的幅度、快慢与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谐一致。当音乐起伏大时,动作的幅度也大;音乐欢快时,动作的节奏也快而轻巧;而音乐*静时,舞蹈动作和情绪也较*和。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

  3.分组讨论分析

  (1)诗歌、美术、舞蹈的欣赏,对理解、体验乐曲《春江花月夜》有帮助吗?为什么?

  (2)《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与诗歌、美术、舞蹈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同教师进行交流:

  通过欣赏诗歌、绘画和舞蹈 《春江花月夜》,开阔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虽属不同的几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是姊妹艺术,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乐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舞蹈是 “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 “听得见”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都是塑造艺术形象,诉诸于情感表达,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美,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师:《春江花月夜》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艺术中有无数珍品,他们既有各自独特的风情又有共同的神韵,这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这充分表明,艺术既有千姿百态又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借助其他艺术门类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他们与音乐相融相衬,相互渲染,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五、表现与创造

  1、演唱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 《春江花月夜》为题,选择下列你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画 c.诗歌

  d.散文 e.自编舞蹈片段

  要求: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出东方古典美,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发挥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最后,让我们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张若虚此篇虽说也没完全摆脱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全诗气象恢宏、意境深沉,与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其诗情与哲理自然融合的笔法、清丽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初唐流行的浮艳诗风截然不同,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诗人,都从中吸取过艺术营养。后人还将《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写月亮的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二、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滟滟霰穷已但见扁舟清风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逐月华摇情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

  2、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依题目摹写。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 )。

  三、合作探究

  1、欣赏诗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2、领悟诗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3、体会诗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自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后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春江花月夜》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

  1、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自主学*,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情境导入

  我们*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