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二力*衡说课稿9篇

日期:2022-11-17 00:00:00

二力*衡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力*衡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力*衡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学*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衡及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力*衡说课稿2

  《二力*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二力*衡是物体受力*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衡和*衡状态、二力*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衡状态、*衡力、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

  3、*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力*衡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二力*衡、

  教学难点:二力*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法

  教学用具:水*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二力*衡条件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静止悬挂的电灯。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匀速运动的拖车。

  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三、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二力*衡说课稿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衡、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对*衡力理解和应用会产生思维障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二力*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复*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探究其原因。

  活动2【活动】新课学*

  (二)新课教学

  探究:力的*衡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猜想:二力*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衡的条件。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衡状态:静止---*衡状态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衡

  根据二力*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

  1、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练*:“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活动3【活动】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活动4【作业】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一、力的*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二力*衡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或其他物体。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衡)

  引入2

  请学生坐在椅子上保持静止,问他们是否受到了力。结合上节所讲的牛顿第一定律,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2【活动】进行新课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衡状态。 (板书)

  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衡力。 (板书)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静止不动(*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木块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木块静止,用手旋转木块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木块旋转,不能*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两个相同的木块分别系住一个吊盘,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木块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充气船、运动员、公鸡、鸭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衡力的示意图。

  (5)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吊扇的*衡。

  悬挂在教室里的风扇,其重为40N,能求出天花板对它的拉力吗?根据二力*衡条件中的大小相等可知:F=40N。

  (6)请分析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受力情况。

  活动3【讲授】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2.*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3.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

  活动4【练*】课堂练*

  1.光滑水*面上的物体,在水*方向只受一对*衡力的作用,则该物体( A )

  A.可能在水*面上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能以一定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能沿一个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不是静止,就是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衡

  3.吊车吊着质量为2 t的集装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2m/s的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

  分析:首先分析集装箱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集装箱受到重力和吊车对它的拉力。集装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处于*衡状态。不论它是上升还是下降,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彼此*衡,大小相等。根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求出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再根据两个*衡力的关系,求出拉力F = G。

  答案:已知:m = 2 t = 2 000 kg

  求:F

  解: G = mg

  = 2 000 kg× 9.8 N/kg

  = 19 600 N

  F = G = 19 600 N

  答:吊车对集装箱的拉力大小都是19 600 N。

  4.放存水*桌面上的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一个2 N水*拉力作用下沿水*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各多大?

  分析:如图右所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与水*桌面的支持力N,水*拉力F与水*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由于物体在水*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物体所受力一定是*衡力,重力G和支持力N*衡,大小相等N =G = mg=0.5kg×9.8N/kg = 4.9N;水*拉力F与摩擦力f*衡,大小相等f =F=2 N。

  答案: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水*拉力2 N,水*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2 N,重力G = mg=0.5kg×9.8N/kg = 4.9N,水*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4.9N。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第49页3—5题。

  活动5【导入】板书设计

  课题8.2二力*衡

  (一)*衡状态

  *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

  第2节 二力*衡

二力*衡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

  (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①先演示;

  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

  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八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衡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衡的概念、探究二力*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和应用,为后面学*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衡状态。会画二力*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物体所处状态为*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二力*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补充*题基础部分练*

二力*衡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衡/不*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演示:用剪刀把*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衡力( )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

  A 一定是*衡力 B 一定不是*衡力

  C 可能是*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阅读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1)

——二力*衡说课稿6篇

二力*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 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衡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衡的概念、探究二力*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和应用,为后面学*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衡状态。会画二力*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物体所处状态为*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二力*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补充*题基础部分练*

二力*衡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衡/不*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演示:用剪刀把*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衡力( )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

  A 一定是*衡力 B 一定不是*衡力

  C 可能是*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2)

——二力*衡说课稿9篇

二力*衡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力*衡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力*衡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学*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衡及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力*衡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

  (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①先演示;

  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

  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八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衡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衡/不*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演示:用剪刀把*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衡力( )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

  A 一定是*衡力 B 一定不是*衡力

  C 可能是*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衡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衡、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对*衡力理解和应用会产生思维障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二力*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复*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探究其原因。

  活动2【活动】新课学*

  (二)新课教学

  探究:力的*衡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猜想:二力*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衡的条件。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衡状态:静止---*衡状态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衡

  根据二力*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

  1、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练*:“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活动3【活动】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活动4【作业】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一、力的*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二力*衡说课稿5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或其他物体。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衡)

  引入2

  请学生坐在椅子上保持静止,问他们是否受到了力。结合上节所讲的牛顿第一定律,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2【活动】进行新课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衡状态。 (板书)

  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衡力。 (板书)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静止不动(*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木块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木块静止,用手旋转木块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木块旋转,不能*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两个相同的木块分别系住一个吊盘,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木块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充气船、运动员、公鸡、鸭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衡力的示意图。

  (5)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吊扇的*衡。

  悬挂在教室里的风扇,其重为40N,能求出天花板对它的拉力吗?根据二力*衡条件中的大小相等可知:F=40N。

  (6)请分析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受力情况。

  活动3【讲授】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2.*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3.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

  活动4【练*】课堂练*

  1.光滑水*面上的物体,在水*方向只受一对*衡力的作用,则该物体( A )

  A.可能在水*面上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能以一定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能沿一个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不是静止,就是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衡

  3.吊车吊着质量为2 t的集装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2m/s的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

  分析:首先分析集装箱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集装箱受到重力和吊车对它的拉力。集装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处于*衡状态。不论它是上升还是下降,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彼此*衡,大小相等。根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求出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再根据两个*衡力的关系,求出拉力F = G。

  答案:已知:m = 2 t = 2 000 kg

  求:F

  解: G = mg

  = 2 000 kg× 9.8 N/kg

  = 19 600 N

  F = G = 19 600 N

  答:吊车对集装箱的拉力大小都是19 600 N。

  4.放存水*桌面上的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一个2 N水*拉力作用下沿水*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各多大?

  分析:如图右所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与水*桌面的支持力N,水*拉力F与水*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由于物体在水*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物体所受力一定是*衡力,重力G和支持力N*衡,大小相等N =G = mg=0.5kg×9.8N/kg = 4.9N;水*拉力F与摩擦力f*衡,大小相等f =F=2 N。

  答案: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水*拉力2 N,水*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2 N,重力G = mg=0.5kg×9.8N/kg = 4.9N,水*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4.9N。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第49页3—5题。

  活动5【导入】板书设计

  课题8.2二力*衡

  (一)*衡状态

  *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

  第2节 二力*衡

二力*衡说课稿6

  《二力*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二力*衡是物体受力*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衡和*衡状态、二力*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衡状态、*衡力、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

  3、*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力*衡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衡的概念、探究二力*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和应用,为后面学*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衡状态。会画二力*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物体所处状态为*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二力*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补充*题基础部分练*

二力*衡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二力*衡、

  教学难点:二力*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法

  教学用具:水*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二力*衡条件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静止悬挂的电灯。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匀速运动的拖车。

  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三、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二力*衡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3)

——《二力*衡》说课稿

《二力*衡》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力*衡》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力*衡》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衡/不*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衡/不*衡)

  演示:用剪刀把*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衡力( )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

  A 一定是*衡力 B 一定不是*衡力

  C 可能是*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衡》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 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衡》说课稿3

  《二力*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二力*衡是物体受力*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衡和*衡状态、二力*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衡状态、*衡力、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

  3、*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力*衡》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衡的概念、探究二力*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和应用,为后面学*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衡状态。会画二力*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物体所处状态为*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二力*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补充*题基础部分练*

《二力*衡》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学*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衡及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力*衡》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二力*衡、

  教学难点:二力*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法

  教学用具:水*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二力*衡条件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静止悬挂的电灯。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匀速运动的拖车。

  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三、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二力*衡》说课稿7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或其他物体。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衡)

  引入2

  请学生坐在椅子上保持静止,问他们是否受到了力。结合上节所讲的牛顿第一定律,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2【活动】进行新课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衡状态。 (板书)

  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衡力。 (板书)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静止不动(*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木块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木块静止,用手旋转木块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木块旋转,不能*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两个相同的木块分别系住一个吊盘,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木块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充气船、运动员、公鸡、鸭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衡力的示意图。

  (5)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吊扇的*衡。

  悬挂在教室里的风扇,其重为40N,能求出天花板对它的拉力吗?根据二力*衡条件中的大小相等可知:F=40N。

  (6)请分析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受力情况。

  活动3【讲授】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2.*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3.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

  活动4【练*】课堂练*

  1.光滑水*面上的物体,在水*方向只受一对*衡力的作用,则该物体( A )

  A.可能在水*面上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能以一定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能沿一个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不是静止,就是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衡

  3.吊车吊着质量为2 t的集装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2m/s的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

  分析:首先分析集装箱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集装箱受到重力和吊车对它的拉力。集装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处于*衡状态。不论它是上升还是下降,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彼此*衡,大小相等。根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求出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再根据两个*衡力的关系,求出拉力F = G。

  答案:已知:m = 2 t = 2 000 kg

  求:F

  解: G = mg

  = 2 000 kg× 9.8 N/kg

  = 19 600 N

  F = G = 19 600 N

  答:吊车对集装箱的拉力大小都是19 600 N。

  4.放存水*桌面上的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一个2 N水*拉力作用下沿水*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各多大?

  分析:如图右所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与水*桌面的支持力N,水*拉力F与水*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由于物体在水*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物体所受力一定是*衡力,重力G和支持力N*衡,大小相等N =G = mg=0.5kg×9.8N/kg = 4.9N;水*拉力F与摩擦力f*衡,大小相等f =F=2 N。

  答案: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水*拉力2 N,水*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2 N,重力G = mg=0.5kg×9.8N/kg = 4.9N,水*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4.9N。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第49页3—5题。

  活动5【导入】板书设计

  课题8.2二力*衡

  (一)*衡状态

  *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衡。

  第2节 二力*衡

《二力*衡》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衡、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对*衡力理解和应用会产生思维障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二力*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复*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探究其原因。

  活动2【活动】新课学*

  (二)新课教学

  探究:力的*衡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猜想:二力*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衡的条件。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衡状态:静止---*衡状态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衡

  根据二力*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

  1、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练*:“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活动3【活动】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活动4【作业】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一、力的*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4)

——《二力*衡》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二力*衡的概念、探究二力*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和应用,为后面学*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衡状态。会画二力*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物体所处状态为*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二力*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补充*题基础部分练*。

  一、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5)

——《摩擦力》说课稿3篇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6)

——二力*衡教学反思3篇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不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节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建立*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二力*衡的条件。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不要完全从概念出发处理。

  本节课讲解时我尽量让学生体会力和运动的第一种关系;*衡力——*衡状态;非*衡力——非*衡状态。怎样知道两个力是*衡力,然后学**衡力的条件;最后*衡力的应用。我觉得我最好之处在于让学生体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现实意义,物体受到*衡力作用相当于不受力的情况。不足之处,从其他教师的反思中,我体会到,让学生体会*衡力的条件生活经验不足。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个物体体会,两力*衡时大小相等,从不在同一直线拉一个物体,体会*衡力需要同一直线上。

  应该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题。

  二力*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y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二力*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具体问题分析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

  在授课中,我以桌子上书本为例,讲解二力*衡*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进行了受力分析,但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造成了教学过程( )中的难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分析力学问题;为此,在*题课上,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巩固提高;

  通过这样的练*,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中的难点。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7)

——二力*衡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 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 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二力*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衡的学*是学生学*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衡及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衡的概念。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8)

——《二力*衡》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知道二力*衡、*衡力的概念及物体的*衡状态;使学生掌握二力*衡的条件,领会二力*衡时的合力为零。

  过程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二力*衡概念及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物理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科学。感悟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产生学好物理,为将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打好基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二力*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儿童玩具也越来越高档。这里有一部遥控ae86小汽车,请一位同学操从汽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其他同学观察小汽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一同学操从汽车,其他同学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析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有哪些?

  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衡状态,其他运动状态称为非*衡状态。

  学生活动:分析物体处于两种*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离*衡,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屏幕展示:

  二力*衡。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这二力是*衡的。(这二力叫*衡力)

  分析。*衡力不是一个力,一般是两个力(一对)。

  师:根据二力*衡及*衡力的概念,要判断物体受到的二力是否*衡,只要看在这二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处于*衡状态。

  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受*衡力的作用?请指出哪几个力*衡?

  学生举例:拖在手中的一本书、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匀速行驶在水*公路上的汽车等。

  师:物体受两个离的情况很多,但物体受二力作用时,有时处于*衡状态,有时又不是。如,托在手上的书加速向上运动、直升飞机减速下降等。说到这里,我们同学是否产生了一些疑问?想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提问:(省略)

  师: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二力*衡时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二力*衡时,二个力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二力*衡时,二力大小可能要相等,方向可能要相反……

  师:下面我们就用桌子上的小汽车来探究它在水*方向受到的两个拉力*衡时,大小是否要相等……

  屏幕展示:二力*衡时,二力大小是否要相等?

  二力方向是否要相反?

  二力作用点是否要相同?……

  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ties;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方向二力*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题5、6、7。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方向二力*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作业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衡状态给出什么是*衡力;二力*衡的条件;研究*衡力和二力*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衡力和二力*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二力*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处于*衡状态的含义,物体处于*衡状态与*衡力的关系。

  2、二力*衡的条件、应用

  教学重难点

  1、二力*衡的条件与应用

  2、理解物体处于*衡状态与*衡力的关系,判断物体受到哪些*衡力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惯性定律、提出生活中有些物体受力但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点:力的*衡

  阅读教材认识*衡力的概念

  小组讨论:

  1、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在*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奥运会颁奖台上冉冉升起的**,它们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保持不变,这种状态叫做*衡。

  2、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衡力。物体受*衡力作用时,各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受非*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二)探究点: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运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衡,这两个力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根据教材图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在研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桌面上,向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盘砝码质量相等时,木块静止。(2)保持两盘砝码的质量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力F1和F2不在同一直线上。观察到木块发生转动。当木块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拉力F1、F2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由上述实验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四)探究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典型例题:起重机所吊物体重2×102N,分析在下面几种情况下,起重机的钢绳对物体的拉力各是:

  (1)物体悬吊在空中静止,拉力是

  ;

  (2)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上升,拉力是

  ;

  (3)物体以4m/s的速度匀速上升,拉力是

  ;

  (五)探究点:一对*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一对*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板书设计】

  二力*衡

  1、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衡状态。

  2、二力*衡的条件

  ①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②大小相等

  ③方向相反

  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

  四、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衡的。(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方向二力*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题5、6、7。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衡状态给出什么是*衡力;二力*衡的条件;研究*衡力和二力*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衡力和二力*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力*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衡教学反思:

  二力*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衡和二力*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ties;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方向二力*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题5、6、7。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复*设疑: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是否一定改变呢?力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1、二力*衡定义

  学生读图:

  分析吊灯、货物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教师引导分析:

  吊灯——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二是细线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吊灯处于静止状态。

  货物——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向下;二是钢索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货物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得出结论:

  物体受到力其运动状态并不一定改变,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衡力。

  学生举例:

  请举出两个二力*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到的是那两个力,小组交流。

  教师讲解:

  现实生活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后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衡的,二力*衡的力的*衡中最简单的情形。

  设问: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衡呢?或者说二力*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2、二力*的条件

  教师讲解:

  由于在实验中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困难,我们先讨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的两个力之间应该满足条件呢?

  设计思想: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塑料板。要研究的是塑料板两边绳子受到的两个拉力之间的关系。

  受力分析:塑料板受到几个力?

  学生:三个力:重力、两边细绳的拉力。

  教师:如果要忽略重力的影响,对塑料板有什么要求?

  学生:应使塑料板受到的重力远远小于两边细绳的拉力。

  教师:怎样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学生:塑料板的重力要比钩码的重力小得多。

  教师:我们就用重力比钩码的重力小得多的塑料板,这样就可以它*似看成只受到两边绳子的拉力。

  实验探究:

  当两边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时,塑料板处于静止状态;反之,当大小不相等时,塑料板不能保持静止;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力*衡,必须使两力的大小相等。

  再设问:

  只要两力的大小相等两力就一定会*衡吗?

  当两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即使两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力*衡,还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再设问:

  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一定*衡吗?

  当两边的力大小相等、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个力*衡,还必须方向相反。

  学生归纳两个力*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力*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应用——问题讨论

  例1、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已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举例分析:小组讨论。

  例2、二力*衡条件的逆应用: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当这两个力满足二力*衡的条件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不满足二力*衡条件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八节二力*衡的条件

  1、二力*衡定义

  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衡力。

  2、二力*衡的条件

  实验探究:

  结论1:要使两力*衡,必须使两力的大小相等。

  结论2:要使两力*衡,还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结论3:要使两个力*衡,还必须方向相反。

  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应用——问题讨论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在*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知道物体的两种*衡状态、

  3、知道*衡力的概念、

  4、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辨证思想。

  重点:

  二力*衡的条件

  难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提问引入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都受到____力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

  二、新课教学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一下什么是物体的*衡状态、*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所以相当于不受力。

  1、*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判断下列物体处于*衡状态的是( )

  A、放在桌面上书B、正在起步的.汽车C、悬吊着的电灯D、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

  2、二力*衡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如图6、6-1所示,进行实验。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回答下列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衡力、如果电灯受到的重力是5N,则电线对它的拉力是____N;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衡力,如果这本书重3N,则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N;在水*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________和_______是一对*衡力,如果牵引力是5×104N,则它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N;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总重为700N,则他受到的阻力是_____N、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问题,1、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

  2、对于能够应用二力*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三、巩固练*

  1、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几对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

  A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的旗的拉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引力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衡的两个力是( )

  A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3、汽车在*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重力是一对*衡力

  B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衡力

  C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衡力

  D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

  4、起重机臂下吊一个质量为5t的重物,下列情况中钢丝绳所受的拉力T应为( )

  A只有静止时,T=4、9×104N B匀速上升时,T>4、9×104N

  C匀速下降时,T

  5、下面关于二力*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定*衡

  B若两个力的合力为零,这两个力一定*衡

  C若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这两个力一定*衡

  D用一水*推力推水*放置的木箱,但没推动,其原因是推力小于摩擦力

  6、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B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瓶子受到向下滑力减小D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不变

  7、直接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100N的物体,所需的拉力的大小是_______N;如果改为沿水*面匀速拉物体,物体与水*间的摩擦力为20N,则所需的拉力的大小为_____N、四、总结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做做”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

  板书设计

  一、力的*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二、二力*衡

  1、条件: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b大小相等c方向相反d在同一直线上

  2、应用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初步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衡

  1.力的*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衡.

  物体的*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

  (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衡呢?

  [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

  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答: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4]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力的*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衡状态,找出*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衡状态.

  [板书5]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

  (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

  (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

  (4)*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研究对象:汽车.

  受力分析:水*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

  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衡,F合=F-F.

  运动状态:不能处于*衡状态.

  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

  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

  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牛,水*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答:支持力是2牛.

  3.布置作业

  (1)思考题:课本第108页“想想议议”.

  (2)书面作业:课本第108页练*1-4.

  (3)做做看:课本第112页巧找重心.


二力*衡说课稿9篇(扩展9)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10篇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甚至高中学*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们学*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们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们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们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利用对教材的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们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们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们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方法。在本环节学生们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们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们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学*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们的学*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信心;二是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们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们学*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学*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们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们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们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们主动总结,学生们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们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们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内容:

  1、感知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zy?U/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文章来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小议摩擦力

  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

  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

  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

  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

  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那么写字和画图是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的。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

  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

  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会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

  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

  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七) 课后作业:

  (1) 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