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古诗赏析作文1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古诗赏析作文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曾记得那是一年的初春我和家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一排排柳树整齐地站立在*静的西子湖旁。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柳枝就像一位少女在欢快的跳舞,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枝叶上刚刚冒出的嫩芽,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碧玉粘上去的一样。我们慢慢靠*湖边,看到那柳枝细长细长的都垂到湖水里去了。古人常常把柳树来形容美人苗条的身段,那么这“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美丽的裙带。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如果这棵柳树真是一个美人的话,那她的长发肯定能去申报世界吉尼斯。如果她要洗发的话,要不知多少瓶洗发水才能洗干净吧!同时也不知有多少广告公司来请她打广告吧!我边走边想:这么美丽的秀发究竟是谁给她修剪的呢?我一定要去看看这位出色的.“理发师”,下次也帮我修剪一下自己的头发,正想着,迎面吹来一阵微风,柳*纤腰又在风中款摆。这时我才明白,哦!原来最好的“理发师”是春风啊!

  柳树真是太美了,再加上又春风这么出色的“理发师”使柳树更添秀色,也使我更加热爱这美丽的柳树,这美丽的大自然。这“理发师”不仅裁制出细长的柳枝,也裁剪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这春风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古诗赏析作文3

  倚坐在高楼的轩窗边,启窗远眺,漆黑的夜幕上是一轮皎洁的圆月。斟上一壶美酒,抿一口,晚秋的清风夹杂着酒香,飘散在月下的水乡里。远处,悠悠的古琴荡漾在漂浮着的云朵之间,随着风儿飘啊飘啊……

  “这玉一般的美好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酒后微醉,我不免突发奇想。小酌一杯热酒,举头仰望那万里之外的明月,心中的疑惑与不解便愈发的强烈起来。都说天上有神仙,可是真有仙人居住在那天宫之上?都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今夜可又是哪一年哪一天了?翩翩浮想之中,身子似乎有些飘飘然了。遐想间,似有一阵清风将我拂起,摇晃着便把我领向那天际的玉盘,我可本就是天上下凡的仙君,今要归于天上去?刚一丝欣喜掠过,心中却又不禁担忧起来,“这风将我领向明月,可要将我置于那用玉石砌成的广寒宫?传说那儿终年的寒冷,我可是万万禁受不住的啊!”恍惚间,转念一想,又不禁一阵苦笑,那乏味无趣、冷漠凄凉的天上,哪里比得上我多姿多彩的世俗凡尘啊!于是,我对着那远在天边的明月,不觉挥起双袖,挪起脚步,忘情的跳起舞来。月下的我的影子映照在墙上,却还真像乘云御风、悠闲自在的仙人一样呢!

古诗赏析作文4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了张家界旅游。最后一天的行程中我们参观了闻名瑕耳的书院。我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山光水色的湘江西岸,知道了这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庭筑群,这就是世人所瞩目的“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

  我们来到各个庭院,欣赏了浓重的古代文化历史。出“岳麓书院”后门,沿石径上行两百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为红叶亭,后来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第三句的句意而改为“爱晚亭”。可别小看这座亭,它的盈额可是*亲自起笔提的词呢!

  看着“爱晚亭”我在心里默默的读着《山行》这首诗,我终于领略到了:“一条盘曲而上的石头小路,由山脚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约可以看见人家的房屋,停下车来,是因为留念这里的美景,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山花还红艳!”爱晚亭不就正如杜牧所说的一样么!当你离开喧哗的城市,摆脱繁重的生活负担,徘徊于千年庭院,你也许会被这古朴、清新、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更为珍贵的,是它闪烁的文化光彩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的每一间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片砖瓦,都深含着悠久的文化品位……

古诗赏析作文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现在农民种地不再那么辛苦了,可是节约粮食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浪费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词的真正含义,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约、不浪费,同时它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素质、品质!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菁华5篇)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译文:

  沿着大路跟你走,双手拽住你衣袖。千万不要嫌弃我,别忘故情把我丢。

  沿着大路跟你走,紧紧握住你的手。千万别嫌我貌丑,别忘情好把我丢。

  注释:

  1.遵:沿着。

  2.掺(shǎn):执,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3.无我恶(è):不要以我为恶(丑)。一说“恶(wù)”意为“讨厌”。

  4.寁(zǎn):去。即丢弃、忘记的意思。一说迅速。故:故人,故旧,旧情。

  5.无我魗(chǒu):不要以我为丑。魗,同“丑”。

  6.好(hào):情好。

  赏析:

  此篇无首无尾,诗人只是选择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镜头,以第二人称呼告的语气反复哭诉。全诗只有两章八句,既没有点明男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而诗人描绘的这幅*常而*见的画面,却是活灵活现的。诗中生动地描述了一幅似乎非常具体的生活场景:一对男女在大路上追逐,女的追上男的,在路边拉扯纠缠,还似乎有女子悲怆的哭诉声,她呼唤着男子,不断重复地说着:“不要嫌恶丢弃我!”“多年相爱不能说断就断!”除此,她已经没有别的`话要说,仿佛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挣扎、希望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她多么渴望在自己的哀求下,他能回心转意,两人重归于好,相亲相爱过日子。这是女主人公唯一祈求。但是,诗至此却戛然而止,不了了之,留下了一大片画面空白,容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去创造,去丰富,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设想,绘出不同结果的精彩画面。所以诗中这幅片断性的画面尽管是一目了然的,但却是极具有包孕性的。

  此诗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原诗纯为赋体,二章四句,每句皆押韵。第二章首句“路”,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作道,与手、魗、好为韵,凡《诗》次章全变首章之韵,则第一句先变韵。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译文: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赏析: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薤露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译文: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注释:

  ①惟汉廿二世: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宏是二十二世。

  ②沐猴而冠带: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③知小而谋强:智小而想图谋大事,这里指的是何进。

  ④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是指少帝奔*津的事情。

  ⑤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

  ⑥贼臣持国柄:指董卓之乱。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⑦“瞻彼”两句: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诗史”这顶桂冠人们往往奉献给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实这种以诗歌记录现实,展现历史的创作倾向,并不始于杜甫,曹操在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与《蒿里行》就被明代钟惺的《古诗归》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中*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曹操的诗就写了这个历史过程。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弘是二十二世,诗中举其成数,故云“二十世”,一说应作”廿二世”。曹操对何进的讥刺甚烈,以为他本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然终不成其为人。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自然就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作事犹豫不决,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就是招少帝奔*津事。“白日贯虹”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这里是指弘农王少帝于初*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杀戮之事,何进也遭到杀身之祸。诗的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以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反而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这八句中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且有曹操个人对此的鲜明观点,直抵一篇史论。“贼臣持国柄”以下便转到董卓之乱。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自封为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西迁长安,长途跋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人遗,因而曹操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受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这里曹操以此来比况自己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 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感,同时《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曹操的诗,前人都到以为具有悲凉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就以此诗而言,其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如他写何进,并未详说其如何谋划失算,如何所托非人,如何犹豫不决,如何处事不慎,而仅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四句来刻画他的无能,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汉末形势的认识,而且使得诗句不同于史书式的客观叙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写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和盘托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墨的简练及运驾语言的能力,其气魄的沉雄阔大更是显而易见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愤之情,陈明祚说曹操之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采菽堂古诗选》)也说明了曹操诗歌的跌宕悲怆情调基于其感情的深厚诚挚与出语的率真朴素。这正是汉诗与后来诗歌的不同之处,如果以声音作比,则汉诗如天籁,纯出自然,而魏、晋以后即杂以人籁,不无刻意求工之处,自然浑成的格调已逊汉诗一筹。 (王镇远)①薤(xie4):多年生草本植物。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4

  原文:

  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注释:

  1.江汉:长江与汉水。

  2.浮浮:水流盛长貌。

  3.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滔滔:顺流而下貌。

  4.匪:同“非”。

  5.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求:通“纠”,诛求,讨伐。

  6.旟(yú):画有鸟隼的旗。

  7.舒:徐,缓行。

  8.铺:止,驻扎。

  9.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

  10.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

  11.庶:庶几。

  12.载:则。

  13.浒(hǔ):水边。

  14.式:发语词。辟:开辟。

  15.彻:治。

  16.疚(jiù):病,害。棘:“急”的假借。

  17.极:准则。

  18.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19.旬:“巡”的假借。

  20.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维:是。翰:桢斡。

  21.予小子:宣王自称。

  22.似:“嗣”的假借。

  23.肇敏:图谋。戎:大。公:通“功”,事。

  24.用:以。锡:赐。祉(zhǐ):福禄。

  25.釐(lài):“赉”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26.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

  27.文人:有文德的人。

  28.周:岐周,周人发祥地。

  29.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30.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

  31.对:报答。扬:颂扬。体: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

  32.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

  33.明明:勉勉。

  34.令闻:美好的声誉。

  35.矢:“施”的假借。

  赏析: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凫鹥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尔酒既多,尔肴既嘉。

  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尔酒既湑,尔肴伊脯。

  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译文:

  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你的美酒清又醇,你的菜肴味道香。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大大为你降。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你的美酒好又多,你的菜肴美又香。公尸赴宴来品尝,助你福禄长安康。

  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你的美酒已滤清,你的菜肴有干脯。公尸赴宴来品尝,为你降下大福禄。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已在亲庙设酒*,福禄降临你家门。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不断降你身。

  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美酒饮来欣欣乐,烧肉烤肉香喷喷。公尸赴宴来品尝,从此太*无艰辛。

  注释:

  1.凫(fú):野鸭。鹥(yī):沙鸥。《诗经集传》:“凫,水鸟,如鸭者。鹥,鸥也。”

  2.泾:径直前流之水。

  3.尸:神主。燕:通“宴”,宴饮。宁:享安宁。《诗经传疏》:“燕,燕饮也。”

  4.尔:指主祭者,即周王。

  5.肴(yáo):古同“肴”,菜肴。馨:香气。

  6.来成:《诗经通释》:“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成,成就,成全。

  7.沙:水边沙滩。

  8.宜:顺,安享。《诗经通释》:“凡神歆其祀通谓之宜。”

  9.为:帮助。《郑笺》:“为犹助也。助成王也。”

  10.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11.处:安乐。这里指坐。

  12.湑(xū):指酒过滤去滓。酒去滓后则变清,故有清意。《诗经传疏》:“尔酒既湑,犹云尔酒既清矣。”

  13.伊:语助词。脯(fǔ):肉干。《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14.潨(cóng):港汊,水流会合之处。《毛传》:“潀,水会也。”

  15.宗:借为“悰(cóng)”,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毛传》:“宗,尊也。”李樗、黄埙《毛诗集解》:“来居尊位也。”

  16.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17.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毛传》:“崇,重也。”

  18.亹(mén):峡中*对峙如门的地方。《诗经集传》:“亹,水流峡中,*如门也。”

  19.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熏熏,当依《说文》作醺醺,谓尸醉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20.旨:甘美。欣欣:《毛传》:“欣欣然,乐也。芬芬,香也。”

  21.燔(fán)炙:指烧烤肉。燔,本义是焚烧,引申为烧烤。芬芬:肉味香浓貌。

  22.艰:灾难,不幸。

  赏析:

  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为“大*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此诗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人们答谢公尸,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希望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并祈求神灵赐福。

  此诗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诗序》“大*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古诗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古诗原文及赏析1

  原文: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译文:

  ⑴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

  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注释:

  ⑴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

  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赏析: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古诗原文及赏析2

  原文: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译文:

  *枝啊*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注释:

  ①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②*: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

  ③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④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⑤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⑥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古诗原文及赏析3

  原文:

  谷风

  **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译文:

  山谷来风迅又猛,阴云密布大雨倾。夫妻共勉结同心,不该动怒不相容。采摘萝卜和蔓青,难道要叶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抛弃:到死与你不离分。

  迈步出门慢腾腾,脚儿移动心不忍。不求送远求送*,哪知仅送到房门。谁说苦菜味最苦,在我看来甜如荠。你们新婚多快乐,亲兄亲妹不能比。

  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你们新婚多快乐,不知怜惜我心痛。不要到我鱼坝来,不要再把鱼篓开。既然现在不容我,以后事儿谁来睬。

  好比过河河水深,过河就用筏和船。又如河水清且浅,我就游泳到对岸。家中有这没有那,为你尽心来备办。左邻右舍有灾难,奔走救助不迟延。

  你不爱我到也罢,不该把我当仇家。我的好心你不睬,就像货物没人买。从前害怕家贫穷,患难与共苦经营。如今家境有好转,嫌你厌我如毒虫。

  备好干菜和腌菜,贮存起来好过冬。你们新婚多快乐,拿我积蓄来挡穷。粗声恶气欺负我,粗活重活我担承。当初情意全不念,往日恩爱一场空。

  注释:

  1、邶(bèi):*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谷风:东风,生长之风。一说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

  3、**:和舒貌。一说逢连续不断貌’。

  4、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百物,以喻夫妇应该和美。一说没有晴和之意,喻其夫暴怒不止。

  5、黾(mǐn)勉:勤勉,努力。

  6、葑(fēng):蔓菁也。叶、根可食。菲:萝卜之类。

  7、无以**:意指要叶不要根,比喻恋新人而弃旧人。以,用。**,指根。

  8、德音:指丈夫曾对她说过的好话。

  9、迟迟:迟缓,徐行貌。

  10、中心:心中。有违:行动和心意相违背。

  11、伊:是。迩:*。

  12、薄:语助词。畿(jī):指门槛。

  13、荼(tú):苦菜。

  14、荠:荠菜,一说甜菜。

  15、宴:快乐。昏:即“婚”。

  16、泾、渭:河名。

  17、湜(shí)湜:水清见底。沚(zhǐ):水中小洲。一说底。

  18、屑:顾惜,介意。一说洁。

  19、逝:往,去。梁:捕鱼水坝。

  20、发:“拨”的假借字,搞乱。一说打开。笱(gǒu):捕鱼的竹篓。

  21、躬:自身。阅:容纳。

  22、遑:暇,来不及。恤(xù):忧,顾及。后:指走后的事。

  23、方:筏子,此处作动词。

  24、亡(wú):同“无”。

  25、民:人。这里指邻人。

  26、匍(pú)匐(fú):手足伏地而行,此处指尽力。

  27、能:乃。慉(xù):好,爱惜。

  28、雠(chóu):同“仇”,仇人。

  29、贾(gǔ):卖。用:指货物。不售:卖不出。

  30、育:长。育恐:生于恐惧。鞫(jū):穷。育鞫:生于困穷。

  31、颠覆:艰难,患难。

  32、于毒:如毒虫。

  33、旨蓄:蓄以过冬的美味干菜和腌菜。旨,甘美。蓄,聚集。

  34、御:抵挡。

  35、穷:窘困。

  36、有洸(guāng)有溃(kuì):即“洸洸溃溃”,水流湍急的样子,此处借喻人动怒。

  37、既:尽。诒(yí):遗,留给。肄(yì):劳苦的工作。

  38、伊:句首语气词。一说维。余:我。来:语助词。一说是。塈(jì):爱。

  赏析: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在《诗经》这部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多有反映,《卫风·氓》是一篇,《邶风·谷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卫风·氓》相比,《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并没有对负心汉进行直接的谴责,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复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这样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复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古诗原文及赏析4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原文及赏析5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鉴赏】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春暮》古诗赏析3篇

  原文: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散步的时间和地点:水边*地,刚过清明的暮春之际。作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春光将逝而感伤,因而在夜间不愿就寝,索性出门跑到水边空旷之地独自徘徊。“数点”两句是他的耳闻目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云来去”三字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把约住雨声的风的作用也表露出来了。这两句,上句是耳闻,下句则是目见,行笔错落有致。

  下片起句却是从嗅觉得来。刚过清明,正是桃花杏花盛开之际,值此月夜,轻风送来花香,沁人心脾。由于是朦胧月色,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自然看不分明,只是“依稀”可见,而花香也只能感觉是暗中送到。作者在这里用的是白描手法,却极真实。下面“秋千”两句,曾影响了以后的苏东坡。苏轼也用《蝶恋花》调,其下片就从李词脱胎而来。苏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宋年间流行秋千游戏,富贵人家多设置秋千取乐。此时作者闲步水边,风声、月色、花香触动情怀、引起遐想之际,忽然听到*处有妇女在打秋千,传来一阵阵轻声笑语。作秋千戏者说些什么话虽听不真切,但不断飘来的莺鸣燕啭,对他来说却是一番刺激。从结尾两句,可知作者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经常使他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也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一寸”指心之所在。,一颗心总是思念对方,牵动情怀千头万绪,因而感到人间虽然广阔无边能容纳万物,可是竟没有一个可以安排自己的愁绪的地方。一副彷徨无告之态可掬。作者其所以因春暮而感伤,月夜出来在水边踯躅,从词的终拍两句可以找到答案。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词,是当时词风影响下的产物。虽无积极意义,但写景鲜明。写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极其自然。而词中不用典故,语言浅*,读起来委婉动人。所以,此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特色。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暮春,植物花卉,杨花,柳絮

  【名句】

  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

  【出处】

  宋 无名氏《春暮》

  蜂蝶如知春已归,雨余莺亦缕金衣。

  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

  【译注】

  春风把杨花尽皆剪下,吹的它像轻飘飘的雪花一样满城翻飞。

  【说明】

  此诗写暮春之景,无衰飒残败之气,充满情趣。最后两句“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写得十分精妙,运用比拟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春风和杨花的赞美。

  【赏析】

  唐贺知章《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二月和煦的春风比作一把剪刀,裁出了这细长青翠的柳叶,手法高超,不落窠臼,由衷地赞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首无名氏的《暮春》很明显是受到了《咏柳》的影响,深得其精髓。贺知章说春风像把精巧的剪刀,裁出了柳叶,而无名氏的《暮春》却说,春风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竟然把杨花全都剪了下来,同属比拟,一个是裁,一个是剪,一个说柳叶,一个说杨花,都是对春风的赞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吹作满城轻雪飞”,春风把杨花全都剪了下来,这还不算,还要把它们尽数吹起,杨花满城飘洒,像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无名氏的《暮春》比贺知章的《咏柳》更妙的是,春风不仅有造物者之巧,更有一颗情趣之心,不仅把春风比作剪刀,还要把杨花比作雪花。更多有关柳絮(柳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此诗借杨花歌咏春风,同时又借春风歌咏杨花。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把杨花比作雪花,说她是美的表现者,赞叹她装点了春天。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比拟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怨王孙·春暮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古诗简介

  《怨王孙·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主旨为思妇念远,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以及女主人公对“远信”的痴想,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京城思妇独处深闺的形象。全词语言工巧,情感真挚,尤其是词的结尾以白描手法描摹月色,更见词人遣词之精工。

  翻译/译文

  在京城的暮春时节,在重重门庭、深深院落中,阶前绿草萋萋,黄昏的天空,看不见大雁的踪影。伫立楼上等候音讯,而音讯全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多情人当是多烦恼,想不思念心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寒食节又到了。夜深人静,秋千空荡,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

  注释

  ⑴怨王孙:词牌名,有多体。据《词谱》,此调以秦观同名单调词为正体。此词为变格,双调五十三字。

  ⑵帝里:犹帝乡、帝京,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这里指东京汴梁。

  ⑶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⑷拚(pàn)舍:割舍,舍弃。

  ⑷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⑹梨花:此处为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谐音“离”。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或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同时,是在暮春时节,赵明诚出游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赏析/鉴赏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古诗原文及赏析6篇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原文: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赏析:

  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

  这首诗一起调就笼罩着一股急追之感,令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星夜兼程地奔向征吴之途。他在想像中驰骋万里,在现实中却寸步难行。因此,他愈是把赴吴的心情写得急如星火,就愈足见出他急于有为的如焚忧心。

  秦观

  【原文】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鉴赏】

  杨湜《古今词话》云:“少游《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善于状景物。至于‘香篆暗消鸾凤,画屏萦绕潇湘’二句,便含蓄无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至于因何有感,从词中所写,美人生活规律颠倒,白天红窗稳睡,夜里枕畔难安的情状,显然是描写女子思人难眠、春情难耐的情思。

  词一开始“东风”二句,为春睡渲染气氛,写东风吹拂柳条,春日渐长,雨后斜阳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时光。接着“杏花”两句,枝头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衔沾花的泥土筑巢,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由景而人,美人面对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难再,自然无心红妆,不得不陷于春困矣。这两句与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句颇有相似之处,但写得更为隽永。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说:“温飞卿《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词的下片写女子枕畔难眠所见到的景象。“宝篆”二句写她长时间失眠,直到篆香销尽,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潇湘所致。“宝篆”,盖今之盘香。秦观《减字木兰花》曾有“断尽金炉小篆香”句。“云锁”,指屏风上所画的云雾潇湘图,云锁,则迷不可见。词的歇拍“夜寒”二句,具体描写夜深寒气袭人,女子无法再进入甜蜜的梦乡,只有思前想后,辗转反侧。

  原文:

  南歌子·似带如丝柳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

  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注释:

  1、“似带”句——意思是女子的腰,好像柳一样苗条。据《南歌子》首句一般的语法结构,“似带”、“如丝”都是形容柳的,即像带子像丝线一般的垂柳。这里以柳代女子之腰。

  2、“团酥”句——写女子的手脸白嫩,如雪如酥。酥:凝固的油脂,形容丰润柔嫩。握雪花:形容手上也着脂粉,如握雪花之洁白。

  3、“帘卷”句——玉钩斜挂卷帘。

  4、“九衢”二句——意思是繁华的道路口来来往往的车马,灰尘弥漫。时临暮色,男子的心,还留连着那辆华丽的车子。衢(qú渠):四通八达的道路口。《尔雅》:“四达谓之衢。”香车:华贵的车马。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七香车就是多种香料涂饰的华贵车子。

  赏析:

  这首词是叙写一男子追慕一女子的情景。

  “似带如丝”,“团酥雪花”,是男子所见到的女子的美丽形象,即形如柳丝轻盈婀娜,色如雪花丰润光洁。“帘卷玉钩斜”等三句,写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他见到女子乘坐着华丽的车子,车帘卷起,玉钩斜悬,在繁华的道路上驶过,他留连忘归,时*暮色。他的心,还追逐着远去的香车。词虽仅短短五句,却写尽了缠绵缱绻之情。

  原文: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c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

  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

  妇急与狼争。

  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

  狼蹲不去。

  妇大号。

  邻人奔集,狼乃去。

  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

  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

  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注释:

  [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时至九时。

  [2]稷(jì记)下:地名。此指临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刘向《别录》:“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3]倾仄:倾斜。仄,通“侧”。

  [4]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

  [5]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

  [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

  [7]缓颊:犹松嘴。

  [8]一何:多么。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述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文章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的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述。“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揭示出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

  结构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结构却完整缜密,*整均衡,单纯精美。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贯完美,通篇委区尽态。结构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

  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若小说。

  五幅画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的全部过程,正好表明地震发生(第一图)、发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

  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5篇)

  游兰溪/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

  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

  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

  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

  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赏析:

  《游兰溪》是一篇山水游记,又是记人之作。记游而记人,记人而及己。这中间,庞安常是个关键人物,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异”是关键之关键。作者去兰溪,原本不是去游山玩水,欣赏名胜古迹,他是去看田的。一个风云人物,不“处庙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穷乡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是“不得签书公文”。只有“无案牍之劳形”。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里地,他一介文弱书生,经不起寒暑的袭击、田间之苦,何况还有心病。

  他没有朝廷太医院供候,只好去找乡村的“赤脚医生”。有一医术高明的人叫庞安常,是个聋子。作者不去写见面寒暄,也无法写他望闻问切,只是抓住“聋”这个特征来下笔。自己只能“以纸画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庞安常只能“以眼为耳”来向你了解病情。可是还没有写上几个字,庞安常医生却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聪明绝顶。

  专程去看田,却不写田。不光是急着看病,何病、何药等也均没有写,由此引出庞安常,径直把庞安常“以眼为耳”的怪异特写在读者面前。

  在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戏言说笑,不怕忌讳。从后文同游来看,他们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看似谐谑,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而又自居“异人”,可见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得这样一位同病相怜、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边,直接写他们在他病好过后同游清泉寺。

  前者以文叙事,说得简洁、生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颖悟绝人”的“异人”形象。后者以词说理,前片写景,画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纯作议论,且一反前人旧说,耐人寻味,而用语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相关,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译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

  1、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

  2、匪:同“非”。克:能。

  3、取:通“娶”。

  4、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5、觏(gòu):通“遘”,遇见。

  6、笾(biān)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赏析: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c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

  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

  妇急与狼争。

  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

  狼蹲不去。

  妇大号。

  邻人奔集,狼乃去。

  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

  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

  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述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文章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的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述。“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揭示出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

  结构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结构却完整缜密,*整均衡,单纯精美。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贯完美,通篇委区尽态。结构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

  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若小说。

  五幅画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的全部过程,正好表明地震发生(第一图)、发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

  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

  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说明地表在上下颠簸。继之是听到房屋倒塌声、儿啼女号声。刚才是从屋里跑着出来的,所有没感觉到不稳。停下来以后,才觉得站立不稳,于是快点坐下,随地转侧。

  此时,人惊恐万状,无暇交流情况。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地震停了,人们情绪稍有安定,这时,大家才有可能“竞相告语”,急于宣泄内心恐惧,抱团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地震的当时,不可能了解其他地方情况。震情和缓了,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才互相探访,打听安危,于是外地情况不断传来,才有某处井倾侧,楼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的传闻。

  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潼关原文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古诗词赏析 (菁华5篇)

  1、岩居僧——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2、庵西——赵师秀

  数里庵西路,东风去更吹。

  稻寒生叶细,松老作花迟。

  小憩嫌无侣,曾游忆有诗。

  新萤光尚小,未暗出空池。

  3、薛氏瓜庐——赵师秀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4、数日——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5、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清*乐题上卢桥》

  作者: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上卢桥:在上饶境内。上片咏景抒情,下片兴叹说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山抱水绕,居然有十里坦途;层嶂叠岭,清泉飞流却穿越无阻;奇壮秀美,动静交错,勃然生气。下片即景遐想,由惊叹眼前的山川,而转向对自然和人世变幻的思索:古往今来,高陵深谷,市朝耕桑,无不发展变迁,相互转化。由自然兴废而历代王朝兴废,自在不言中。

  ②碍:拦阻。按:稼轩《菩萨蛮》写郁孤台下清江水,亦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句。

  ③盘盘:曲折回旋貌。更着:更有。溪山襟带:以山为襟,以溪为带,形容山水萦绕若衣服之襟带。

  ④“古今”两句: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莫测。陵谷:指山陵变为深谷,深谷化作山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市朝耕桑:繁华的都市化为耕作的田野。

  ⑤“此地”两句:作为今天的形胜之地,想来也曾经历过小小的兴衰变化。形胜:兼指形势险要和景色优美。

  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佳节对着明月怀念亲人的诗。诗的开头两句话,就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作者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景色――中秋之夜,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主人公仰望着月亮,想起远在天涯的亲人,是不是也在明朗的月光下想着自己呢?这两句话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我也特别喜欢这两句话。接下来,诗人通过对主人公的“夕起”、“灭烛”、“披衣”等一系列动作叙述,和“怨”、“怜”、“觉”等心理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主人公因为思念亲人而半夜起床,在月光下披着衣服,望月相思的动人情景。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主人公想念亲人的无奈,和期盼团圆的强烈愿望,语言形象真切,温柔缠绵,回味无穷。

  广州蒲涧寺

  苏轼(宋)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赏析:

  从广州市中心驱车十几公里,就到了南粤名山之一的白云山,这里家喻户晓,是广州的名片。人们常用“白云珠海”来特指广州,“白云”指的就是白云山。

  入春后的广州温暖湿润,漫步白云山,只觉空气清新,满目林木花草。在桃花涧,炮仗花、桃花、樱桃花、玉兰花等鲜花盛开,将春天装点得分外繁华,最引人的是炮仗花覆盖的长廊花帘,令人流连忘返。

  从古至今,白云山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志士来此一游,宋代文豪苏东坡也曾多次来此,并留下诗篇。当年,苏东坡被贬谪惠州途经广州,听闻白云山盛名,到山上古寺蒲涧寺游览,还欣赏了宋元清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蒲涧濂泉”。由此写下《广州蒲涧寺》一诗。

  蒲涧位于白云山南麓,据介绍,因涧边生长有菖蒲,一寸九节,故称“蒲涧”。蒲涧东边有飞泉挂壁如帘,名“帘泉”,或称“濂泉”。

  如今,古寺虽已不见踪迹,但诗里的景色仍可观览。“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山间林木高大茂密,蒲涧犹在,泉水蜿蜒,只是水量已不复当年。走到微汗时,掬一捧溪水于脸上,溪水流到嘴边,甘洌清爽。

  沿蒲涧溯溪而上,一座苏东坡石像映入眼帘,东坡手扶竹筒,一旁石刻“东坡引水”四字。相传当年,广州城瘟疫肆虐,苏轼分析发生瘟疫的主要原因是饮水不洁,便提议在白云山滴水岩下凿一石槽,承蓄百尺飞涛之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顺着地势将山上泉水引到广州城内。这个方法实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广州不再发生瘟疫,这也被称为“土自来水”,于是有了东坡引水的典故。了解故事再看雕像,东坡先生眉头微蹙,凝神深思,好像仍在为民生思虑。

  转眼间,一下午的时光悄然而过,乘缆车而下,俯瞰白云山景,那些与名山有关的典故盘旋脑中。此一游,自然风光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并享,心中愈发开阔,好不惬意。

  人月圆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7)

——古诗赏析作文600字实用10篇

  中国文化里的一颗明珠——古诗,他从唐代流传到今,很有韵味,诗中包含着是人所有想表达的情感。

  在《春夜细雨》中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天到了,万物都从沉睡中醒了过来,在历经一个漫长的寒冬腊月过后,植物们都渴极了,他们都需要甘雨的浇灌,雨好像知道植物们的心思似的,悄悄的来了。诗人杜甫在春雨绵绵的小路上行走,看看路旁的田地里农民们正为这场及时雨而喜悦着:“这场雨来的真及时,田地正需要灌溉呢,他却悄悄地来了。”稻子们吃饱喝足了,个个都精神包满地从田地里探出了头,来观赏这春雨中朦朦胧胧的景色,杜甫再看看身旁的柳树,他的柳条随风摆动,好像在为这场及时雨的到来而欢呼。杜甫心想:这真是一场好雨呀!让到处都充满生机。

  晚上,雨又悄悄地来了,诗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路旁的小屋里灯火已经熄灭了,茅屋里传出农民的鼾声,真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呀!但还是充满生机,雨正默默无闻的浇灌着花草树木,植物们则大口大口地喝着甘泉,杜甫深深吸了一口气——真清爽,他回到家,早已联想到了明天早上起来,锦官城中一片美丽迷人的景色,他躺在床上,在这片春雨绵绵的夜晚中,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了梦乡。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完成了本应该假期完成的作业——诗词赏析。我星期五上课时竟然听错了作业,写了阅读题哎,下次可不能大意了。

  《宿建德江》这首诗的译意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朦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中,仿佛与人亲*。此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羁途之愁。有一个问题是赏析诗句的后两句,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手法赏析、例句赏析、情感赏析和画面赏析。手法赏析有这样一个公式:手法+诗句翻译+情感表达,例字赏析一般选的是动词,而且两个字刚好,然后写出此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和情感表达。情感赏析和手法赏析的公式一样,情感表达尽量写两个方面。画面面面赏析就比轻简单了先写四个字:画面描述,冒号,再写诗词翻译,这时不仅仅要写诗人所表达的意思,也要融入自己的联想。比如如果是对“野时天低树,江清月*人”进行例字赏析,就可以写:我认为此句诗中“低”和“*”两字用得好。“低”是指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是指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与人亲*。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羁旅之愁。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很容易登上考卷。在这我就只说一点:从“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可以看出湖阴先生的什么性格特点?答: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清净高雅,勤劳简朴,超凡脱俗的性格特点。只要有这三个词这道题就不会失分。

  今天就说到这了,同学们认真复*,好好迎接期未考试吧!

  寒假里的一天,我正在房间背古诗,这时爸爸过来站边上默默看着我。我本来就背得不熟练,爸爸的到来无形中又给我带来一点压力,脑中原本断断续续的诗句瞬间支离破碎直至消散得无影无踪。我恼羞成怒,冲着爸爸喊:“都怪你!”爸爸笑着说:“我们一起来学*,说不定你就能背得又快又好。”

  后来,我发现爸爸的方法真的很管用。在这里我把它分享给大家。

  背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诵读要大声地读,要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熟读的时候你会发现诗句的对仗,押韵,这些都有助于记忆。

  熟读之后要理解古诗的释义。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写人写景或写物,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把古诗翻译成连贯的,容易记忆的现代文,到背诵时你自然知道需要还原哪里。

  古诗的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推敲,我们不能随意变换。推敲的典故来自于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背古诗如果有改诗还不以为然的要及时改正。

  学*古诗时,大脑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句句诗词转换成一幅幅画面,这些生动而传神的画面连贯成一部微电影,这样一定可以加深你对诗文的记忆,经久不忘。

  最后我用一首我和爸爸爸一起写的诗来做个总结。《学古诗》:熟读声铿锵,领略意明朗。推敲有学问,遐想乃良方。

  ”秋光冷屏画银烛,灯光小扇扑萤。白天秩序中的夜凉如水,坐着看牵牛花织女星。这是古诗词《秋夕》,我要背的第一首唐诗,把我带进了古诗词的海洋。

  小时候和热爱唐诗的爷爷住在一起,整天听他朗诵各种唐诗。久而久之,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也变得诗情画意,经常主动去读各种唐诗。

  有一次,我爷爷教我一首《长恨歌》,其中有一首最让我欣赏:“年轻不努力,老板伤心。”这句话简洁明了,说明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不要浪费,否则老了学也来不及,留下的只有满满的悲伤。在这首诗中,“绿色花园里的向日葵,晨露在等待日出。”我很困惑,因为我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是多余的。后来我去问我那博学的爷爷,他笑着回答了我的问题。原来诗人对这一幕的描写是为了更好的衬托下面的意境,为后面做铺垫。就这样,我从古诗词中学到了另一个窍门,在我*时的练*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给我的作文增加了很多分。所以我越来越爱古诗词,因为读古诗词不仅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在练*中更加精通写作技巧。比如我从古诗词里知道,结尾要写出来总结全文,这样才能画龙点睛。我知道有些地方要高度简洁,有些地方要写得详细。我也知道,写东西的时候,人要分章节,有条理,读起来舒服,得高分。

  总之,古诗词里的我爱你!我从你身上受益匪浅。我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净化了我的灵魂!

  变化作文600字古诗词朗读的“微创新”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5(2)班也有了新面孔。在新的学期和新的氛围中,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渴望为新的学年而努力。一天的工作是在早上。晨读作为每天早上的第一道“非正式课程”,显得尤为显眼和重要。有了早上读古诗的手册,我成功完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微创新”。

  事情发生在我十一放假回来的那天,因为每节课前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我拿起《古诗晨读手册》看了看,因为古诗比较短。到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已经在短短两分钟内读了三遍古诗。“咦?原来这两分钟还可以这样用。"之后在每次上课前的准备时间,早上看古诗词阅读手册。三天后,坐在我旁边的五六个同学也了解了我的长相,拿起《古诗晨读手册》看了起来;五天后,十几个学生加入了;半个月后,全班同学在课前的准备时间里,加入团队阅读《古诗晨读手册》。这节课的前两分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我感到了一种成就感。班主任余老师也发现了班里的这种变化,于是**脆在课前准备时间里担当起了古诗词“读书手”的角色,带领班里的同学好好利用这两分钟的“碎片化”时间。

  从此,课前准备时间读古诗成为5(2)班的“常态课”,我们对古诗的掌握也越来越熟练和透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古诗有云:“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初春时节,细雨在夜里静悄悄地降落,睡梦中的人却无知无觉。翌日出门,惊喜地发现地上已长出绿茸茸的细草。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无言独化,表现的却是诗人内心无所牵挂的安详与淡泊,暗喻着这世间不求名利从容宁静的那一群体。(对“春”的解读很深刻)

  “春来草自青”,与人无关。春天来了,草儿就葱茏起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世间万物,自身自长,循环往复,与人毫不相关。重要的是人心也不会执着于草青不青,草何时青。草,该青时便青了;春;该来时便来了,这一切都有造物主的安排。

  其实,只要人们能从寻常无事的恬淡之心关照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就能从“春来草自青”中体会出人生的情趣,心灵境界一经扩展,整个人便极具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就不会睡时不肯睡,吃时不肯吃,百般需索了。

  人既然能领悟时序代换万物荣枯的道理,那么又有什么放不下甩不脱的呢?一切都不系于心的人,又怎么固执拘泥,胸襟狭窄呢?只不过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罢了。

  人要做的,无非就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享受春光,沐浴春色,在顺应季节的变化中编织梦想的花篮,在恬淡的日子里,以宁静的心灵去领略生命的灿烂。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香。不用刻意安排,不要执意等待,也如春暖花开一般,春的温馨会暖人的心,让爱在春天延续……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这是一个清晨,我心情特别愉快,所以决定出门放松放松。

  我路过河边,看见了一个牧童在放牛,便快步走上前,跟他聊起了天。他见到我很吃惊,兴奋的跟我讲:“叔叔,我有次路过学堂,听见一个先生正在讲你的诗。你能不能把我也写进你的诗中呢?”

  “行。”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于是决定跟着他。这时,牛不走了,牧童说:“他渴了,我们去小河边吧。”

  我跟着他去了小河边。牛儿趴在青青的草地上,大口大口的喝着河水,牧童侧坐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大石头上。河水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在水里嬉戏着,五颜六色的小石子嵌在水底,把池塘装点的像条五光十色的丝绸。

  牛儿喝完水,我们也该上路了,牧童开心地唱起了他自编的歌:“我是快乐的牧牛童。每天喂牛、牧牛呀喂……”到了树丛里,他还在唱歌,突然,我的耳边又传来一个声音,“知了,知了,知了”。原来是一只蝉在唱歌。牧童也听见了,不满意的嘟起了小嘴,对老牛和我“嘘”了一声后,悄悄的走到蝉的身后,“啪”的一声抓住了蝉。说时迟,那时快,蝉迅速地飞出了他的手掌。他不甘心,快步去追蝉。我看了看太阳,要到中午了,我只好回家了。

  虽然只有一个上午,但我已经有了思路,写下了一首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或许,这小牧童会喜欢吧……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江南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如诗如画的高山流水,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古香古色的小桥人家,悦耳的鸟啼声,让我一下子联想到诗人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书本上那么生涩难懂的古诗,现在就活生生地映在眼前,仿佛诗人正在身边和我一起欣赏这人间美景。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把书架上所有关于古诗的书籍找出来阅读,有些千古名句和诗人的不朽之作已经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还时不时的从我嘴里溜出来,抒发一下感情。从此,我就和古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对有些诗的几层意思还不太理解,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古诗的热情。

  诗圣杜甫曾说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李白的酒量和才华。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李白一斗诗百篇”这句话不像是个夸张的写法呀?难道喝一斗酒真能写出几百篇好诗吗?酒还有这功效?好,我试试。不,我喝上等的------红酒,想到这里,我就打开了老爸珍藏的红酒,咚咚咚,倒上满满一杯,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哇!酸啊!不用说,诗是写不出来了……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8)

——古诗赏析作文400字合集5篇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白写过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就有一首古诗《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主要在讲诗人李白在抒发路途上坎坷的苦痛和忧烦,前两句是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然而,三、四两句是写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接下来两句,写出了自己在寻找人生的路上的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找出路。

  读了这篇古诗我有很多感受,李白竟能在如此坎坷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这让我想起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次我姐姐为了能让我早点会骑自行车,早早的地醒了。一开始,我连车龙头都控制不住,它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直到后来,我摔了下来,摔了好几次,身上一块青,一块紫,都不**样了。可是,我还是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我的努力,几天后我终于会骑车了,我成功了,是用我那汗水换来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何况我们人呢?要想像滴水一样把石头穿透,就必须先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我很小很小刚刚能够说话时,爸爸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过,那时我并不了解唐诗的意义,只是跟着爸爸妈妈的音调,咿咿呀呀地念着朗朗上口而富满童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

  我上幼儿园了。这时,我不仅能够解释出昔日“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的意思,而且还知道了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诗,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类思乡抒情的唐诗,每当老师考我们时,我虽然不了解诗的含义,但也会装模作样地吟上几句,这时,就会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从这开始,我就更加喜欢唐诗了。

  小学低年级时,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景致的诗,我又更进了一步。这时才知道,原来唐诗里还有很多深刻的道理等我们来探索,而且,读唐诗也提升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使我受益绯浅。

  慢慢地,到了高年级,不知不觉,我发现唐诗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伤心时,唐诗就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那样静静地陪伴着诗人似的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我高兴时,它就像“**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似的,载着我遨游天地见。其实,它一直守护着我,它就象一个朋友,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看事的.哲理,它已经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一个一直守护着我的朋友。

  渐渐地,我已经长大了,可是,唐诗却没变,每一个字符,每一句诗段,都照映着我童年的每一个脚印,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座指南针。

  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小时候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你可能会问“你是怎么对古诗词产生兴趣的?”好问题!我告诉你吧。

  小时候父亲认为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教我学古诗。而且我也很努力学*。但好景不长,学*古诗词的兴趣渐渐淡去。有一次,父亲说:“你知道‘山中无水,无路可退’是什么意思吗?””我随口答道:“不知道。”爸爸解释说:“当你走过许多山和蜿蜒的河流,你怀疑前面没有路的时候,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突然出现了。比喻永不言弃,也许你坚持到牙齿就能成功。”我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也许我再努力一点,就会成功!”“还不错。”爸爸笑了。

  从那以后,我和父亲积累的古诗往往比任何人都多。有一次我用刚学的古诗《江南春》难住了父亲。当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欢呼:“耶!我赢了!爸爸输了!”咳咳,我想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开心吧。按照我的古诗来说,打父亲是很难的。

  还有一次我背《过故人庄》的时候,把诗的朝代搞错了。父亲开玩笑说:“嗯?王朝怎么错了?不怕诗人从地里爬出来找你?”“哈哈哈……”我笑了好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我喜欢古诗,因为它启发了我,给我带来了乐趣。

  我爱古诗词!

  在家乡,遇到了思念已久的亲人。看到家乡的风景,还是青山绿水,田野小桥流水,还有其他。一点变化都没有。我很开心,脸上挂满了笑容。

  春末的一天,我去野外玩。我看见河边的绿色。柳树摇动着绿色的树枝,像一位高贵的公主。草长大了,像一群可爱的孩子踮起脚尖,要求公主签上他们的名字。河边,水轮在转动,清澈的河水被引入稻田。山坡上,高大的树木挺立着,仿佛在守护着它们。茶园里,采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采茶人。在河里,鸭子在水里玩耍。他们玩得很开心。花儿死了。鸟儿在枝头歌唱追逐。

  玩了很久,很累,就躺在草坪上。不知不觉,天空中飘来了如牛毛般的细雨。我抬起头,却看不到雨,只是觉得脸有点冷。很快太阳出来了,太阳照在我身上。天气非常暖和。地*线上出现了彩虹。阳光照射在满是露珠的树叶上,露珠闪闪发光。那一刻,大地一片光明。

  我舒服地躺在草坪上,春风风吹着我,我渐渐睡着了。在梦里,春风带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洛阳。在家乡,遇到了思念已久的亲人。看到家乡的风景,还是青山绿水,田野小桥流水,还有其他。一点变化都没有。我很开心,脸上挂满了笑容。

  那一首首诗歌,谱写的是风花雪月,道出的是离愁别绪······最打动我心灵的那便是诗中如画的春夏秋冬。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开始闯入的便是那春风吹拂下蹦出新芽的柳树,这是春的使者,告诉人们:柳树发芽了,

  春天到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温暖春日的照耀下,桃花开始绽放出笑容,小鸭子从舒适的窝中跑入流水里,向我们大声宣告;春天来了!大地苏醒了!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当布谷鸟卖弄着清脆喉咙欢快的唱歌时,夏天一转眼就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夏日湖畔,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迎风招展,在碧绿荷叶的装点下愈加美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色彩虽然单调,但也表明可它独有的特点,枫叶红火,让人想到火热——活力,枫的红火是秋天的写照。

  “燕山雪花大如*,偏偏吹落轩辕台”,冬天是白雪的世界,是冷酷的,但是,冬天的冰雪却造就了梅的传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大雪纷飞时,梅的坚韧成就了它的美,那白雪映照着的红梅散发着淡淡幽香,无言的展示着她的傲骨。

  古诗中的风景,随处可见,但诗人用那敏锐的目光,灵动的笔法,开启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大门,陶冶我们的情操,引导着我们发现美,欣赏美,对我们的灵魂进行着洗礼,让我们向美求真!

  美哉——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古诗赏析作文 (菁华5篇)(扩展9)

——古诗清明赏析通用5篇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烟雨画”。

  本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二佳。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这首古诗大家是否学*了?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日对酒(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

  朝中措·清明时节(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破阵子·春景(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清明节的古诗文解释及赏析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