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日期: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赏析:

  鉴赏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

  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未必柳条能蘸到水。

  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

  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新柳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新柳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阅读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1)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渔歌子·柳垂丝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翻译

  杨柳低垂着细长如丝的枝条,树上开满了鲜花,楚江*黄莺啼呜,春山笼罩在暮色中。划起一叶轻舟,驶出深深的水浦,缓缓唱着渔歌悠悠去。

  放下垂钓的丝线,斟满一杯美酒,遥望白云尽处的孤村。划过长长的沙汀,停泊在浅浅的渡口,惊起了一行栖息的沙鹭。

  注释

  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楚岸:楚江之岸。长江濡须口以上至西陵峡,古城楚江。

  棹:动词,犹言以棹划舟。

  垂纶:钓丝。

  醑:美酒。李白《送别》:“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汀:水中之洲。

  沙鹭: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lùsī)。

  赏析

  上片前三句,用“柳垂丝”、“花满树”,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

  上片后三句,用“棹轻舟”、“出深浦”,写词人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

  下片前三句,描绘出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词人,不肯作罢。过片“罢垂纶”之句,正是说他为渔郎之获吸引而垂钓长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获,方才作罢。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啸侣相斟酌,亦即词中所云“还酌醑”。这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野餐,人们早自忘却了时光的流逝,直到酒足兴尽才准备回家。“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即是准备返航时的一幅画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们相邀返回,他们遥望着远方,相互指指点点,那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处。

  下片后三句,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

  该词写渔父生活之乐,抒避俗隐逸之思。全篇写景指事,宛转自如,犹如连载之湖山渔隐画轴,幅幅俱精,美不胜收。

  创作背景

  公元925年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达广州,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有感而作。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2

  赠柳圆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浦满是竹实,凤凰来到这里怎么还会饥饿?

  还同月下的喜鹊,绕了三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安然栖息的枝条。

  夫子你就是琼树,倾斜下垂的枝条庇护。

  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别后会日夜把你思念。

  注释

  (1)陆机《诗疏》: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梧桐不食,非醴泉不饮。

  (2)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琼树:即琼枝。以谬琳琅轩为食,凤凰食之。

  (4)谢灵运诗: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赏析:

  诗的开头用凤雏依梧桐而栖和啄食竹实的典故,说明秋浦地方政绩得人心,自己对此地很留恋,接着又用曹操诗强化这种感想,然后把话题转向柳圆,表达自己的心愿。巧妙用典和就典故发议论切入现实,是这首诗的特点。晚年的李白飘泊在江南,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曾有不少夸赞地方长官的诗,常常会将古人的德、言、行随手拈来用入诗中,却并不是累赘繁琐,不妨碍思想的流畅表达,其中既有诗人艺术技巧高超熟练之处,也有暂为人下的无奈。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3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轻,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雷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词人未曾提及雷的远*,然而无论远*,雷都是来自雷的那一边,雷声被雷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荷声者,其叶阵之声也。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雷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夏雨来得及、”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小楼西阁,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夏雨来得急、”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轻,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明”乃寻常之字,本无奇处,但细思之,却表现了如此丰富的意境与层次之美。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在此时显得更加妙不可言,无可着笔处乃偏偏有此断虹,来为生色,来为照影。闺中女主人公出现了,她倚着小楼栏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地伫立在此。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下阕词的意境在“月华生”的基础上再上一层。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天真晚矣。凉波以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竭尽全力渲染清幽处的悲凉。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用华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间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结以钗横,词人此处,神理不殊,先后一揆。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绣阁的静谧精美,不附会本事,这自是一幅闺阁妙画,若附会本事,则本篇虽涉艳情,却也表现清雅而自然。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咏秋柳

  [清代]纪映淮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枝头栖息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种萧瑟稀疏的树。

  柳枝不能留住种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在南京,是一处游乐胜地。竹枝:亦称竹枝词,诗的一种形式,本为乐府,出自巴渝,末有和声。后人以七绝咏土俗琐事,多称竹枝。

  萧疏:稀疏。

  绾(wǎn):系,这里应意为挽留。

  谢女: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秋季的景物,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这是一首咏秋柳的诗,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句句蕴含着柳树的风韵。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的景物:栖息在枝头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行萧瑟稀疏的树。“萧疏”与“秋光”照映,“栖鸦”和“树”关联,使前后句紧密扣合,因而呈现诗人笔端的是一幅深秋萧条凄冷的画图。其中,前句写柳树的特性:“栖鸦”明写鸟而暗点树,以实带虚的手法点出了薄暮中乌鸦栖宿的树;“流水”看似泛指而特指秦淮河。“栖鸦流水”,虽不明言柳树,但已写出柳树常生长在河边的特性。这样写,较之直言“河边柳”来,不仅含蓄,而且静中有动,增加生气。也正是这些上有栖鸦,下依秦淮的柳树,装点金陵,为秋色增辉。后句则点染秋柳的萧疏之态:萧疏是秋柳的特征——秋柳既不像春柳那样金碧染两、临风起舞,也不像夏柳那样繁枝拂地、密叶藏莺,而是落叶纷飞、意态萧疏。但诗人对此并没有精雕细绘,只是以疏荡的笔触,略加点染而已。这种艺术情趣,与秋柳的萧疏风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其中,前句反用前人诗意,偏说“不与行人绾离别”,点明秦淮河畔的秋柳只是供人赏玩而不为人攀折赠别。其中,“不与”两字,不仅翻出了新意,而且用拟人的口吻,增添了一层情韵。后句则是谢道韫咏雪的典故和李白的诗句的结合,写收条通过联翩浮想,展望秋柳的未来:秋柳到了第二年,也将枝繁叶茂,飞絮蒙蒙,而且象瑶台雪花一样地散发出香气来。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译文:

  1、绿烟:指杨柳繁茂如烟的枝条。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2、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

  3、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4、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曲:一本作“笛”。[2]

  5、陌:一本作“曲”。

  6、自:一本作“不”。

  注释:

  1、绿烟:指杨柳繁茂如烟的枝条。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2、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

  3、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4、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曲:一本作“笛”。[2]

  5、陌:一本作“曲”。

  6、自:一本作“不”。

  赏析:

  “题柳”之人应为飞卿本人,题柳、咏柳非其本意,诚如刘学锴先生所言,应是有所寄托的。此诗整体风格纤软柔媚,三四句又引入张静婉、董娇饶,故主旨与女子有关应非妄言。然而“羌管一声何处曲”所吹之曲则未必与《杨柳枝》有必然关系,飞卿或者只借用羌笛悲凉的声色而传递一种哀婉的情绪而已。飞入千门九陌和宫墙之内的当不仅仅是如雪之花,应该还有飞卿所吹奏的哀婉之音。“两自知”的两位主角则应是飞卿与宫墙内某位善歌舞的女子,二人或许有一段恋情,如今却被宫墙阻隔。于是飞卿题柳、吹笛以寄、传惆怅哀婉之思。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6

  解连环·柳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注释

  窣:突然出现。

  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灞桥:在长安东,*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花骢:骏马。

  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注释

  ①窣:突然出现。

  ②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③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④灞桥:在长安东,*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⑤花骢:骏马。

  ⑥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赏析

  这首词咏柳怀人,轻柔细腻。上片着意写柳。露条烟叶,翠阴相接。风流纤软,絮飞如雪。下片因柳怀人。灞桥依依,难禁愁绝。曾系花骢,屡停兰楫。春风时节,故人望断。全词委婉含蓄,情思悠长。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2)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赏析:

  鉴赏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

  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未必柳条能蘸到水。

  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

  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3)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10份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朝代:宋朝

  作者:张辑

  柳户朝云湿,花窗午篆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

  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柳簇拥的院落,清晨空气清新湿润,雕花窗内香炉升起的烟袅袅如云。东风吹得轻柔,天气十分晴朗,我在贪恋海棠花的娇色中度过清明。新燕住进了刚垒成的泥巢,丝笼中紧锁着旧日的莺鸟。一阵音乐传来却难以进入心中,难道是琵琶弹奏得不好、声音太难听?无奈在愁绪满怀的人听来,都是断肠的悲声!

  注释

  [1]柳户朝云湿:指歌妓的居处。

  [2]午篆:一种盘香。

  [3]垒润栖新燕:新燕在刚垒好的新窝里栖息。

  [4]把做:当做。

  赏析:

  此词也是代言体,写一个歌妓对其相好男子的怀念。上片写这个歌妓独居青楼的寂寞和她对旧相好的怀念。下片睹物生感,先是以“新燕”之乐反衬“旧莺”之苦,接着又以琵琶所奏乐音在她听来都是断肠之声的主观化描写,反映出这个女子独处深闺难续旧欢的无限愁思。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2

  解连环・柳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注释

  �@:突然出现。

  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灞桥:在长安东,**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花骢:骏马。

  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注释

  ①�@:突然出现。

  ②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③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④灞桥:在长安东,**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⑤花骢:骏马。

  ⑥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赏析

  这首词咏柳怀人,轻柔细腻。上片着意写柳。露条烟叶,翠阴相接。风流纤软,絮飞如雪。下片因柳怀人。灞桥依依,难禁愁绝。曾系花骢,屡停兰楫。春风时节,故人望断。全词委婉含蓄,情思悠长。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波明。画船移玉笙。

  翻译

  千万条柳丝迎着风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长短亭旁目睹旅客来去匆匆。从暗黄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绿阴浓重,经历了春来春往的整个过程。

  莺、燕在柳丝间缠绵徘徊不断穿行,恰似长短亭上人们依依难舍、含愁相别的情形。环湖柳色绿如烟,映衬得西湖水波明净。一叶画舟在水面上划动,载着幽幽一曲玉笙的乐音。

  注释

  年年长短亭:指年年柳树都在亭边送人远行。暗黄看到绿成阴,

  春由他送迎:春天来时,柳条为暗黄色,春天去时,柳条为碧绿色。

  绕湖烟冷罩波明:指柳树沿西湖环绕。

  鉴赏

  这首词咏柳。作者因古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俗,遂将柳拟人化,借柳以咏离情。上片写驿道旁、长亭边的柳。这是人们祖道饯别之地,这里的柳年年岁岁为人送行,年年岁岁迎送春天,成了离情别绪的象征物。下片转写西湖烟柳。这里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时时注目于湖面摇曳的画船,聆听着船上悠扬的笙歌,感受着男女游客们的莺思燕愁,于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间离情别绪的负载物。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冬柳

  唐代: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译文及注释

  柳汀(tīng)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地。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译文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注释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地。

  简析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原文: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译文

  古堤两旁垂柳葱茏苍翠,柳枝在风中轻摇,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倘若柳丝绵绵不断,就能把心上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注释

  袅袅:形容垂柳随风摆动时的样子。

  若为:倘若。

  赏析:

  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此诗也不脱离情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嫋嫋”、“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之色,冼炼而鲜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之轻盈和春之秾丽,这里径以“一树烟”称之,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等等。雍裕之却不屑作经人道过语,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道人之所未道,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试想,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是何等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自是不言而喻的了。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远映征帆*拂堤”(温庭筠《杨柳枝》)的独特形象,亦是鲜明如画。至此,“古堤边”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诗也浑然一体了。

  中唐戴叔伦写过一首《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由“丝”而联想到“织”,颇为新颖,但后两句却未能由此加以生发,而落入了窠臼;它没有写出堤上柳与别处柳的不同之处,如果把题目换成路边柳、楼头柳也一样适用。其原因盖在于作者的描写,脱离了彼时彼地的特定情境。两相比较,我们就更感觉到雍裕之的这首《江边柳》,确是匠心独运、高出一筹了。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6

  原文: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译文

  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可长满堤。

  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碧玉似的可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可丝尚未长齐。

  冷风吹来杨可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恐怕狂妄之人北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注释

  原隰(xí):广*与低湿之地。荑(tí):初生的茅草芽。原隰荑绿可:题出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原隰荑绿可,墟囿散红桃。”

  迥(jiǒng)野:指旷远的原野。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⑶可满堤:一作“映可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晋袁峤之《兰亭诗》之二:“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

  拂尘:掸除尘埃。

  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牙:指可树的嫩芽。

  缕:指可丝。

  寒吹:冷风。

  春闺:女子的闺房。

  ⑽狂夫:无知妄为的人。

  ⑾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⑿新莺:初春的啼莺。

  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语出唐刘餗《隋唐嘉话》。

  赏析: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7

  淡黄柳·咏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料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己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古诗简介

  《淡黄柳·咏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发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萧瑟,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

  翻译/译文

  三眠柳还没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临了。树梢上挂着余晖,树上寒蝉幽咽。经过灞陵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空留下悲凉凄切。

  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那些在章台游玩的人来来往往,如同飘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注释

  ①三眠:三眠柳,即柽(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②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③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④倩:请、请求。

  ⑤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宋晏几道《鹤鸽天》:“新掷果,旧分钗,冶游音信隔章台。”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⑥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⑦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齐书·窦泰传》。窦泰之母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浦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后成为古代之风俗,谓女子有孕到河边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隐《柳枝词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与商隐之弟李让山相遇相约,谓三日后她将“溅裙水上”来会。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恋之事。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不祥,根据最后一句“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的词意“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徒留晓风伴残月”推测,该词可能是写给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极有可能是为其妻所写。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开始,点名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时令为初秋时分,一个“乍”字刻画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为写离别之苦展开铺垫。此处虽然没有写道离别,也没有刻画离别,但却从一个“乍”字,就凸显出了离别的伤感。“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蔓延开来,离别便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夕阳西下,在树梢上的太阳,更显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则是直接描写柳条变得枯黄,柳叶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随风而逝,秋天真的到来了。“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纳兰兀自悲切,感伤这季节的无情和人世间无情的变更。

  而到了下片,纳兰却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来,他轻柔地写道“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地折断柳条诉说离别,离别虽有遗憾,但只要不告别,内心便依然充满温情。而后一句“苏小恨,倩他说。”则是在写一代名妓苏小小。苏小小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离别是这个故事的主题,纳兰用苏小小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惆怅与伤感,他达到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后的两句,自然也是围绕离别而写:“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词写到这里,颇有几分柳永的风范,但纳兰更显得干脆,既然红桥之上,离别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别了吧。就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独自相守,为离去的人祝福。这首词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该词咏秋初之柳,作为咏柳之作,纳兰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终结。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在万物调零的秋天,词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伤,整首词的情致极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点评

  张秉成《纳兰词笺注》:“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人去楼空、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8

  冬柳

  唐代: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译文及注释

  柳汀(tīng)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地。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译文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注释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地。

  简析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9

  原文: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r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依立在垂柳飘飘的红桥上,罗裳轻舞随风飘。摘下两片石榴叶,想要留给谁?如果说有情的话,也只有明月了,只有他孤独地送走夕阳。希望借助东风(春风)的力量讲心中话给你听,无奈东风劲,尽吹散。

  注释

  ①越罗句:谓其衣着华美。 越罗,越地所产之丝织物,轻柔而精美。缕金衣,绣有金丝的衣服。

  ②石榴:石榴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石榴,一名丹若。梁大同中东州后堂石榴皆生双子。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

  ③著力:用力、尽力。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写一女子怜春惜春又怨春的情态。其中“采得石榴双叶子”和“只应无伴送斜晖”之句,又透露出她怀春的幽凄孤独之意。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10

  淡黄柳・咏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己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溅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注释

  三眠:三眠柳,即柽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倩:请、请求。

  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

  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溅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注释

  三眠:三眠柳,即柽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倩:请、请求。

  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

  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溅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赏析

  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4)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渔歌子·柳垂丝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翻译

  杨柳低垂着细长如丝的枝条,树上开满了鲜花,楚江*黄莺啼呜,春山笼罩在暮色中。划起一叶轻舟,驶出深深的水浦,缓缓唱着渔歌悠悠去。

  放下垂钓的丝线,斟满一杯美酒,遥望白云尽处的孤村。划过长长的沙汀,停泊在浅浅的渡口,惊起了一行栖息的沙鹭。

  注释

  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楚岸:楚江之岸。长江濡须口以上至西陵峡,古城楚江。

  棹:动词,犹言以棹划舟。

  垂纶:钓丝。

  醑:美酒。李白《送别》:“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汀:水中之洲。

  沙鹭: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lùsī)。

  赏析

  上片前三句,用“柳垂丝”、“花满树”,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

  上片后三句,用“棹轻舟”、“出深浦”,写词人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

  下片前三句,描绘出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词人,不肯作罢。过片“罢垂纶”之句,正是说他为渔郎之获吸引而垂钓长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获,方才作罢。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啸侣相斟酌,亦即词中所云“还酌醑”。这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野餐,人们早自忘却了时光的流逝,直到酒足兴尽才准备回家。“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即是准备返航时的一幅画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们相邀返回,他们遥望着远方,相互指指点点,那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处。

  下片后三句,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

  该词写渔父生活之乐,抒避俗隐逸之思。全篇写景指事,宛转自如,犹如连载之湖山渔隐画轴,幅幅俱精,美不胜收。

  创作背景

  公元925年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达广州,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有感而作。

  赠柳圆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浦满是竹实,凤凰来到这里怎么还会饥饿?

  还同月下的喜鹊,绕了三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安然栖息的枝条。

  夫子你就是琼树,倾斜下垂的枝条庇护。

  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别后会日夜把你思念。

  注释

  (1)陆机《诗疏》: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梧桐不食,非醴泉不饮。

  (2)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琼树:即琼枝。以谬琳琅轩为食,凤凰食之。

  (4)谢灵运诗: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赏析:

  诗的开头用凤雏依梧桐而栖和啄食竹实的典故,说明秋浦地方政绩得人心,自己对此地很留恋,接着又用曹操诗强化这种感想,然后把话题转向柳圆,表达自己的心愿。巧妙用典和就典故发议论切入现实,是这首诗的特点。晚年的李白飘泊在江南,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曾有不少夸赞地方长官的诗,常常会将古人的德、言、行随手拈来用入诗中,却并不是累赘繁琐,不妨碍思想的流畅表达,其中既有诗人艺术技巧高超熟练之处,也有暂为人下的无奈。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轻,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雷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词人未曾提及雷的远*,然而无论远*,雷都是来自雷的那一边,雷声被雷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荷声者,其叶阵之声也。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雷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夏雨来得及、”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小楼西阁,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夏雨来得急、”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轻,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明”乃寻常之字,本无奇处,但细思之,却表现了如此丰富的意境与层次之美。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在此时显得更加妙不可言,无可着笔处乃偏偏有此断虹,来为生色,来为照影。闺中女主人公出现了,她倚着小楼栏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地伫立在此。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下阕词的意境在“月华生”的基础上再上一层。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天真晚矣。凉波以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竭尽全力渲染清幽处的悲凉。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用华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间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结以钗横,词人此处,神理不殊,先后一揆。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绣阁的静谧精美,不附会本事,这自是一幅闺阁妙画,若附会本事,则本篇虽涉艳情,却也表现清雅而自然。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原文:

  咏秋柳

  [清代]纪映淮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枝头栖息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种萧瑟稀疏的树。

  柳枝不能留住种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在南京,是一处游乐胜地。竹枝:亦称竹枝词,诗的一种形式,本为乐府,出自巴渝,末有和声。后人以七绝咏土俗琐事,多称竹枝。

  萧疏:稀疏。

  绾(wǎn):系,这里应意为挽留。

  谢女: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秋季的景物,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这是一首咏秋柳的诗,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句句蕴含着柳树的风韵。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的景物:栖息在枝头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行萧瑟稀疏的树。“萧疏”与“秋光”照映,“栖鸦”和“树”关联,使前后句紧密扣合,因而呈现诗人笔端的是一幅深秋萧条凄冷的画图。其中,前句写柳树的特性:“栖鸦”明写鸟而暗点树,以实带虚的手法点出了薄暮中乌鸦栖宿的树;“流水”看似泛指而特指秦淮河。“栖鸦流水”,虽不明言柳树,但已写出柳树常生长在河边的特性。这样写,较之直言“河边柳”来,不仅含蓄,而且静中有动,增加生气。也正是这些上有栖鸦,下依秦淮的柳树,装点金陵,为秋色增辉。后句则点染秋柳的萧疏之态:萧疏是秋柳的特征——秋柳既不像春柳那样金碧染两、临风起舞,也不像夏柳那样繁枝拂地、密叶藏莺,而是落叶纷飞、意态萧疏。但诗人对此并没有精雕细绘,只是以疏荡的笔触,略加点染而已。这种艺术情趣,与秋柳的萧疏风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其中,前句反用前人诗意,偏说“不与行人绾离别”,点明秦淮河畔的秋柳只是供人赏玩而不为人攀折赠别。其中,“不与”两字,不仅翻出了新意,而且用拟人的口吻,增添了一层情韵。后句则是谢道韫咏雪的典故和李白的诗句的结合,写收条通过联翩浮想,展望秋柳的未来:秋柳到了第二年,也将枝繁叶茂,飞絮蒙蒙,而且象瑶台雪花一样地散发出香气来。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原文: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译文:

  1、绿烟:指杨柳繁茂如烟的枝条。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5)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译文

  整日没有心思去描眉梳妆打扮,我愁容满面地看着心上人打点行装。饯别的宴*上担心破坏了你的心情,双眼蓄满泪水不敢落下来。

  为君捧杯饯行,相斟相劝又怎么忍心分离呢?不如让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时离我而去的。

  注释

  镇日:整日,成天。扫黛眉:画眉,意即化妆。

  阁泪:含着眼泪。

  瑶卮(zhī):玉制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称。

  赏析

  本词是一首送别词。写一位女子与爱人分别时的打情愁绪。起首一句,写女子在爱人打别之前无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无聊赖,连黛眉也不扫了,可见心情确实糟糕透了。古代有“女为悦已者容”之说。《诗经》中也有“了伯之东,首如琶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这里的女主人公既有为爱人要己门远行,没有心情去化妆之意,也寓有今后没有爱人的欣赏,不必化妆之意。了己没有心情化妆也就罢了,她甚至一见爱人打点行装就产生了无限愁绪,可见两人之间依恋之情是多么深厚。这里的“愁见”一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与“愁看”是有意识、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见”则有情绪突然触发,没有思想准备之意。同时也说明了她虽然知道爱人即将己发,但对于何时理征衣却还没来得及想过,这也表观了女子在打别突然到来之时的种种惊愕和惘然。“愁见”对应前句“无心”,意思上则深入一层。虽然分别在即,心存难舍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对方伤心,便竭力控制了己的情绪,以至于饯别的宴*上,女子虽然难受得两眼是泪,却不敢让了已的泪泉涌流己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赠别》)可见别情之凄婉厚重。

  下阕写停下车马、把酒相别的情景。送别前“相不相劝”,一语道破送别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静和内心隐伏的痛苦相对比。此处“相”是相互之意,说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别的伤心之情。“忍分打”的“忍”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不忍”,即内心不忍分打;另一方面又是必须“忍”,即强忍住痛苦,以免对方过分感伤。结尾两句是女子深挚婉曲的内心独白,构思奇特,最为警策。前面写了己强忍着眼泪想宽解心上人,但感情的了控总有个限度,说不定到分手时还会伤心流泪,情难了已。与其见证分别场面的种种痛苦情状,倒不如索性醉倒梦乡,不见打别不见泪,或许对于双方求说更好些。这两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伤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发。在全篇蓄势已足的情况下,正话反说,使得所有酝酿已久的情绪得到激发。以此收尾,也给人以含思不尽之况味。

  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诚为早期送别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七真道观已经倾塌颓败了,世间的人事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心中激荡着一种郁气便放歌远望,但依然免不了意气萧飒,心绪茫然。江山历经千劫,帝王的瑞气几度消亡,朝代几经变迁,在春风吹来的桃花、李花中又过了一年。

  远山横亘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岚悬浮在山顶,犹如架起一条通向天际的桥梁。原野上长满了野花,杜鹃悲凄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哀怨。这一切都让人忍不住质问“何限人间梦”,而面对一切的未知,只有到那能解千古忧的酒里寻找答案了。

  注释

  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于中好”。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韵。

  七真洞:即纪念七真的道观,道家以茅盈、许穆等七人为七真。

  花界:犹香界,指佛寺。词中指道观。

  王气:象征帝王运数的瑞气。

  千劫:极言时间之久。

  *碧:犹*芜。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是由金入元者,虽得元朝重用,但身历两朝,心灵深处自然不免有所隐痛。当词人目睹花落春归,道观倾圮时,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片以佛比道,感朝代之兴替;下片写荒凉满目,叹人事之无常,寄寓了词人对人生、历史的无限深思。全词尽管体制短小,却写得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同时又笔触细腻,不失婉柔。

  词的上片起首紧扣词题,叙写眼前“七真洞”的景况:“花界倾颓事已迁”。“花界”(道教宫观)本是尘世中的众生躲避灾祸追求解脱的一块圣土,当年也曾是香火不断,信徒云集,而这样的往“事”如今早已“迁”变无存了,就连其自身也已颓败崩塌,七真洞盛衰迁移在词中显然是整个世事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词人并未继续描绘眼前道观“倾颓”的景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山河大地,发出了“浩歌遥望意茫然”的感慨。词人高歌长啸,意欲抒泄心头的郁闷,然而怅惘迷茫的意绪却是无法摆脱。

  面对颓败的道观和大好的“江山”,他陷入了历史兴亡的深思和困惑之中:“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古代的望气之术认为天子所在之地的上空有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的“王气”。史载,词人通晓“星历、筮卜、杂算”等古代方术,作为缺乏现代科学意识的古代文人,他自然相信眼前的燕京古城有着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气;然而无情的事实使他看到的则是一座座高耸的帝王大厦接连的崩塌。一个“空”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在他难以理解的历史兴亡面前所感到的惊愕与困惑。“桃李春风”一句又以大自然的永恒更进一步反衬世事的沧桑翻覆。由此,词人的“茫然”之慨犹如出岫之云,浓浓地弥漫了词的上片。

  下片“横翠嶂,架寒烟,野花*碧怨啼鹃”三句承接“桃李春风又一年”继续写“遥望”所见的自然景象:远山横亘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岚悬浮在山顶,犹如架起一条通向天际的桥梁。一片碧绿的草原上点缀着朵朵艳丽的野花;杜鹃悲凄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哀怨。这一切看似全为眼前景色的描写,而实则皆是心中情语的吐露。迷茫的山峦、荒凉的原野、悲鸣的啼鹃,无一不透露着词人茫然、失落、悲凉和怅惘的心境。一个“寒”字、一个“怨”字,便是词人这种心境的标志。

  至煞尾处,词中的这种情感则由隐而显:“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面对这世道的沧桑翻覆、人事的盛衰兴亡,词人苦苦地思索,只觉得它如同梦幻一般无法理解和把握,于是只有借酒来解脱这深深的迷茫和无奈了。词的最后两句,既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清淡之风,同时又体现了词人悲慨激越的豪健之气,“出世”与“人世”的矛盾同时融合在了词句之中。

  在表现手法上,全词通过把眼前荒败的台观与远处生机的野草闲花相互映托,来达到显衬人事无常之艺术效果,颇具气象。又通过移情于物,使烟泛寒,鹃啼怨,来寄慨词人之幽情,抒发作者之百感交集,造成了很深的意境。又以“横”写山峦,以“架’’写云烟罩峰,体物无不工细。全词的特点是淡而穆,格调清放俊健。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古诗简介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翻译/译文

  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那声声杜鹃鸣就跟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赏析/鉴赏

  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高山郁翠微”;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历代诗词中有关杜鹃的吟咏甚夥,而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去”,所以其中表现乡思的作品尤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鹧鸪天·别情

  宋代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译文

  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的惨白,花朵也开得如此悲愁。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真希望能和你在梦中相会,但是好梦又难寻成。有谁知道我此时的情怀?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注释

  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韵,后段五句三*韵。

  玉惨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脸。

  凤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莲花楼:饯饮之处。

  阳关:即《阳关曲》,古人送别时唱此曲。

  人人:那个人,指所爱的人。

  程:里程,古人称一站为一程。

  赏析

  这是一首根据在离别时的所感所受而做的幕。《青泥莲花记》载:“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钦于莲花楼,唱一幕,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妆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幕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了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这一段记载,叙述了聂胜琼创作这首幕的全过程。聂胜琼虽然是京师名妓,见到人非常多,但感情却非常真诚和专一。

  幕的上阕写离别,下阕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了虚写结合,现实了想象融合为一。起句以送别入题,“玉惨花愁出凤城”,“玉”了“花”喻作者自己,“惨”了“愁”表现送别的愁苦,显示她凄凉的内心世界。凤城指京都,她送别李之问时,情意绵绵,愁思满怀,显示了她不忍分别的真挚情感。莲花楼是送别的地方,楼下青青的`柳色,正了离别宴会上回荡的《阳关》了相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眼前的青青柳色了悲哀的离别之了一起颤动着离人的心弦。何况“一唱《阳关》后”,心中的人儿马上就要起程了。“别个人人”意谓送别那个人,“人人”指李之问,“第五程”极言路程之远。在唱完一了《阳关》之后,就一程又一程地远远离开了她。离别是痛苦的,但别后更苦;幕的下阕,叙写别后思念的心情。

  相见时难,别也难,但作者别后希望在梦里依稀可见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难以成梦。“寻好梦,梦难成”句,写相恋之深,思念之切。幕人把客观环凄和主观感情相结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托了离人凄苦,“况谁知我此时情”一句,道出了幕人在雨夜之中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了痛苦的相思之情。接下去,“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两句,画面感人而意凄凄静深沉,显示了幕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幕的独特的美。“帘前雨”了“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动,温庭筠《更漏子》一幕的下阕,曾这样描写过雨声:“梧桐树,三更下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也写到:“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跟温庭筠幕相类似,都写雨声对内心情感的触动。然相比之下,聂胜琼这首幕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它把人的主体活动了雨夜的客体环凄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枕前泪”了“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幕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明”,不仅是“帘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泪”。后来李之问的妻子读到这首幕时,“喜其语句清健”。她欣赏作者的艺术才华,被作品中的真挚感情所感染,因而作了毅然的决定,“出妆奁资夫取归”,让聂胜琼能遂所愿。

  宋时的歌妓得以从良成为士人的小妾,已是相当美满的归宿了。能得到这样结果的人并不是很多的。聂胜琼这位“名倡”注重自己的前途。这首幕和它的故事,了乐婉同施酒监唱和的《卜算子》幕所反映的感情来比较,结局的喜剧和悲剧性质虽然不同,但对于理解当时歌妓的命运和她们的心理,具有同样的价值。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翻译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注释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骚人、

  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赏析一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在青州之时。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朝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西都作》译文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这样的狂放不羁。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鹧鸪天·西都作》注释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章:写给帝王的奏章

  觞(shāng):酒器

  玉楼金阙慵(yōng)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鹧鸪天·西都作》赏析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该词是北宋末”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于野之望”,靖康”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究拂衣还山。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世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世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 “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世作者远避俗世,怡的自得的心理。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的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态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态对王侯的傲骨铮铮。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二句表现世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词清隽婉丽,自的流畅,前后呼应,章法谨严,充分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傲视王侯、潇洒狂放的性格特征。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骨,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全词清隽谐婉,自的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鹧鸪天·西都作》创作背景

  此词是词人早年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体现了词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轻时期,他一直隐居在洛阳的山水之间,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生活。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原文: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

  春入*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6)

——相思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10篇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译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注释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调有几种不同格体,俱为双调,此词为三十六字体。

  重:量词。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赏析

  后主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但也有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只是通过写词即兴抒发内心的情感,《长相思·一重山》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吴山青,越山青,**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谁知离别情 一作: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江边 一作:江头)

  赏析

  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君泪盈,妾泪盈”,过片承前,由写景转入抒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江头潮已*”,船儿就要起航了。“结未成”“潮已*”,益转益悲,一江恨水,延绵无尽。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词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咏的艺术效果。词还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显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无间阻,一往情深。林逋沿袭《长相思》调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用清新流美的语言,唱出了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谁能理解恋人的离别愁绪。

  你泪眼盈盈,我泪眼盈盈,你我相爱却无法相守在一起。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静了,船儿扬帆要远行。

  注释

  吴山:指钱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吴国。越山,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越国。

  罗带句:古代结婚或定情时以香罗带打成菱形结子,以示同心相怜。南朝《苏小小歌》:“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江边句:通过潮涨暗示船将启航。

  鉴赏

  这首小词这首词用复沓语,离情于山水物态之中,流畅可歌而又含思婉转,具有很浓的民歌风味。

  此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下阕抒情,以情托景。“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承上片离别,写情人离别难舍难分,无语凝噎,泪眼相视。离别之时总易睹物生情,难以自已,而此处写到离别时的表现是泪水盈眶,却不是哭泣,显示出了双方都是在有意地压抑自己的悲痛,以免给对方造成更大的悲痛和感伤。一方面要承受着分别的痛苦.一方面却要假意宽慰,不要过多牵挂,可见双方相互体贴入微,相爱之深。古代民间男女定情,常用香罗带打成心状结,送给对方作为信物,表示双方同心,永远相爱,但这对男女分手在际却“结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终身。末句“江头潮已*”,以景作结,写江潮涨满,船儿正该启航了,景中寄情,蕴藉深厚。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词采用了《诗经》以来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词还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显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无间阻,一往情深。而这,乃得力于作者对词调的选择。唐代白居易以来,文人便多用《长相思》调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林逋沿袭传统,充分发挥了此调独特的艺术效应,又用清新流美的语言,唱出了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使这首小令成为唐宋爱情词苑中一朵溢香滴露的小花。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创作背景」

  清康熙21年2月15日(1682年),康熙因云南*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赏析」

  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原文

  长相思·秋风清

  秋风清,秋月明。叶叶梧桐槛外声。难教归梦成。

  砌蛩鸣,树鸟惊。塞雁行行天际横。偏伤旅客情。

  翻译

  月明风清,秋色宜人,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发出阵阵轻响。睹景伤情,不禁悲从中来,辗转反侧,归梦难成。

  台阶旁蟋蟀的悲鸣,夜间寂静,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横于天际。北雁南归,更使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

  注释

  槛:栏杆。

  砌蛩:台阶旁的蟋蟀。蛩,蟋蟀。

  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飞回,故称。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的小令。上片起首三句,月明风清,秋色宜人,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发出阵阵轻响。思乡的词人睹景伤情,不禁悲从中来,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于是辗转反侧,归梦难成。

  下片,写户外*处的景物。传入耳中的是台阶旁蟋蟀的悲鸣,夜间寂静,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两句见出环境的凄凉、冷寂,正应词人孤独的思乡心理。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横于天际。北雁南归,更触动了他的乡情,使他这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拓宽了词作的意象空间,加上烘托、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游子思乡的主题逐渐深入,水到渠成,引出尾句,以“偏伤旅客情”重笔直陈作结。

  全词把极寻常的思乡之情,写得含蓄蕴藉,曲折动人,移情于景,借各种具体可感的意象把无形的思乡曲曲传出,文心细密,动人心弦。

  长相思·长相思 宋朝 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相思·长相思》译文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长相思·长相思》注释

  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名。

  甚(shèn)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似(sì):给与。

  浅情人:薄情人。

  《长相思·长相思》赏析

  此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词的上片,一气流出,情溢乎辞,不加修饰。“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小晏却认认真真地把它说了出来,正是如黄庭坚《小山词序》所云“其痴亦自绝人”。

  结句非同凡响,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纵使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小晏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那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下片四句,以“浅情人”反衬小晏相思苦恋之情,无奈和遗憾。

  此词为作者词中别调,语极浅*,情极深挚,在朴直中自饶婉曲之致,缠绵往复,姿态多变,回肠荡气,音节尤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用情之深。

  《长相思·长相思》创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词人已经趋于老年,写作风格也趋于回忆以及悲情。这首《长相思》就是词人为怀念旧情人且为了抒发自己的多情而写下的.一首词。

  原文:

  长相思·其二

  唐代:李白

  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如素一作:欲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断肠一作:肠断)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注释: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yuān)鸯(yāng)弦。

  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赏析:

  “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景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诗人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呐喊“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李白在《关山月》中曾经这样描写过征客的心境“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样的思念,比起“一种相思、两种闲愁”的“闲愁”更多了几分烟火气息和现实意义。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长相思》第二首相比第一首,言语更加浅显易懂、音韵更加曲调化,我想,这与唐朝音乐鼎盛有关,从宫廷乐府到民间教坊,许多诗词都被谱上曲谱,四处吟唱,李白的乐府诗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二首又用了夸张、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从多个角度把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对出征边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虽不是女子,却能刻画如此生动、细腻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却能读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样,我想,世间无论男女,也许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读懂对方,此生足矣!

  原文:

  长相思令·烟霏霏

  宋代:吴淑姬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译文: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云雾迷蒙,小雪飘飘。梅花枝上堆满雪,春天从哪里来?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朦朦胧胧翻开悟,那时的梅景还存在吗?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

  注释:

  烟霏(fēi)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霏霏:纷飞的样子。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从教:任凭管:乐器。

  赏析:

  上片连用“霏霏”叠字,强调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一团团的残雪无情地堆积到梅花枝上,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虽然明知冬天不会太久了,残冬一过,春天就要来临。但眼前这种烟雨、雪压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怀疑春天还会有么?不言而喻,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蒙受种种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对她的重压。她从心底发出“春从何处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临,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下片憧憬获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时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从睡梦中醒来,绽开了绯红的醉眼。月亮出来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存在,现实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是以设问句提出的,这就与上片设问承接起来,并更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从教塞管催”作结,意思是:既然无情雪堆积在梅枝上,梅花无法展现她的美丽,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纷纷飘落也毫不怜惜(古有《落梅花》笛曲。)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孙舣《落梅词》:“一声羌管吹鸣咽,玉溪半夜梅翻雪”;既然一切诬告不实之词象脏水一样往我身上泼来,我的冰清玉洁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让脏水继续泼吧,直至我窒息、消亡!这是出自愤愤不*的呼喊。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小词,正象婷婷玉梅那样,天然、淡雅,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而又风流蕴藉,情致缠绵。也象羌笛声那样,哀怨、悠扬,余音娟,不绝如缕。构思极巧,是咏雪?还是咏梅?亦此亦彼,浑然莫辨。出自步性的锦心绣口,倍觉细腻、灵巧。笔笔写景同时又曲曲传情,化实为虚,终不许一语道破。作者的真实感情隐藏在霏霏烟雾、纷纷雪片背后,让读者去玩味。小词的语言也清新而纯净,声调和美。即如开头三句;叠字“霏霏”,又复沓一次,“雪”宇也以“顶针”的形式重叠,造成轻快的节奏,如同小儿女的窃窃私语,又如哺晡梦呓,与词的内容十分协调。“堆"字下得新颖而贴切,形象感强,完全是从口语中提炼出,绝无文人笔下的书卷气。这种天籁之趣,十分难得。

  长相思·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古诗简介

  《长相思·长相思》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写的一首词。词人运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一位相思女子的相思恋情的深切急迫难耐,以及其无望而又无法宣泄情感的心绪变化。

  翻译/译文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注释

  ①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名。

  ②甚(shèn)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③似(sì):给与。

  ④浅情人:薄情人。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词人已经趋于老年,写作风格也趋于回忆以及悲情。这首《长相思》就是词人为怀念旧情人且为了抒发自己的多情而写下的一首词。

  文学赏析

  “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词人却将这种相思之情用语言说了出来。

  最后四句以“浅情人”反衬词人相思苦恋之情,无奈和遗憾。结句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就算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词人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相思之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

  该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

  名家点评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小山词序》:“其痴亦自绝人。”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7)

——豫章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豫章行

  李白〔唐代〕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译文: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生于太*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

  豫章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卷列于《相和歌辞·清调曲》,引《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度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阳湖。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白马:一作“百鸟”。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休明人:太*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闲:通“娴”,娴熟也。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忘:一作“云”。惮:怕,畏惧。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赏析: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诗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安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安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势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安,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势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安,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势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势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诗上,这是势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安二字这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围动地,使得围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围野草间安,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围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围围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围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诗马,实际上是对上面诗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安,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诗作顺序是先诗人,再诗马,后诗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势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势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势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势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势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安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势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势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势。“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安遥应“吴兵照海雪安句,诗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安势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势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安句,笼括第二层八句。势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诗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总括全势,人们突出地感到势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势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安、“三别安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势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势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译文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生于太*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

  豫章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卷列于《相和歌辞·清调曲》,引《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度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

  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

  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阳湖。

  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一作“百鸟”。

  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休明人:太*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闲:通“娴”,娴熟也。

  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忘:一作“云”。惮:怕,畏惧。

  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

  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赏析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原文: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译文: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生于太*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

  ⑴豫章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卷列于《相和歌辞·清调曲》,引《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度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

  ⑵“胡风”句:一作“燕人攒赤月”。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

  ⑶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⑷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阳湖。

  ⑸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⑹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⑺白马:一作“百鸟”。

  ⑻“白杨”二句:古辞《豫章行》:“白杨初生时,乃在豫章山。”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⑼休明人:太*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⑽闲:通“娴”,娴熟也。

  ⑾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⑿"精感"句:《西京杂记》卷五:“辛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饮矢没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碳破干析而石不伤。祭尝以同杨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此用其意。

  ⒀忘:一作“云”。惮:怕,畏惧。

  ⒁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

  ⒂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⒃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赏析: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译文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生于太*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

  豫章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卷列于《相和歌辞·清调曲》,引《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度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

  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

  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阳湖。

  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一作“百鸟”。

  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休明人:太*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闲:通“娴”,娴熟也。

  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忘:一作“云”。惮:怕,畏惧。

  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

  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赏析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原文: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译文: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8)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终风

  佚名〔先秦〕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译文

  风整日的吹,又猛又急,他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慢傲,让我心内深感悲伤更寂寥。风儿整日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不来也不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风儿整日吹呀天色阴沉,前天阴沉沉没几天又发昏。一梦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为你我伤风感冒思念殷勤。风凄凄呀天昏地暗阴沉沉,雷声远远地传来约约隐隐。梦乡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我总是不能排谴倍感伤心。

  注释

  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急骤,猛烈。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中心:心中。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惠:顺。莫往莫来:不往来。曀(yì):阴云密布有风。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寤:醒着。言:助词。寐:睡着。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曀曀:天阴暗貌。虺(huǐ):形容雷声。怀:思念。

  鉴赏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凯风

  凯风自南⑴,吹彼棘心⑵。棘心夭夭⑶,母氏劬劳⑷。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⑸。母氏圣善⑹,我无令人⑺。

  爰有寒泉⑻?在浚之下⑼。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⑽,载好其音⑾。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⑴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⑵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⑶夭夭:树木嫩壮貌。

  ⑷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⑸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⑹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⑺令:善。

  ⑻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⑼浚:卫国地名。

  ⑽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⑾载:传载,载送

  【译文】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鉴赏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终风

  佚名〔先秦〕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译文

  风整日的吹,又猛又急,他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慢傲,让我心内深感悲伤更寂寥。风儿整日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不来也不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风儿整日吹呀天色阴沉,前天阴沉沉没几天又发昏。一梦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为你我伤风感冒思念殷勤。风凄凄呀天昏地暗阴沉沉,雷声远远地传来约约隐隐。梦乡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我总是不能排谴倍感伤心。

  注释

  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急骤,猛烈。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中心:心中。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惠:顺。莫往莫来:不往来。曀(yì):阴云密布有风。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寤:醒着。言:助词。寐:睡着。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曀曀:天阴暗貌。虺(huǐ):形容雷声。怀:思念。

  鉴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