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名句 >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

日期:2022-10-16 00:00:00

1、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

3、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牡丹亭》

4、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汤显祖《牡丹亭》

5、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汤显祖《牡丹亭》

6、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汤显祖《牡丹亭》

7、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蘼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呜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牡丹亭》

8、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牡丹亭》

9、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飞去来。——汤显祖《牡丹亭》

10、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牡丹亭》

1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汤显祖《牡丹亭》

12、〔丑〕世间荣乐本逡巡,(李商隐)〔末〕谁睬髭须白似银?(曹唐)〔丑〕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余)〔合〕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汤显祖《牡丹亭》

13、*睹分明似俨(yǎn眼)然,远观自在若飞仙。——汤显祖《牡丹亭》

14、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汤显祖《牡丹亭》

1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

16、一般桃李听笙歌,此地桑阴十亩多。不比世间闲草木,丝丝叶叶是绫罗。《牡丹亭》

17、好者好也,逑者求也。《牡丹亭》

18、雨过炊烟一缕斜。《牡丹亭》

19、"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牡丹亭》"

20、回头皆幻景,对面知是谁。――汤显祖《牡丹亭》

21、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汤显祖《牡丹亭》

22、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

23、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汤显祖《牡丹亭》

24、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牡丹亭》

25、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汤显祖《牡丹亭》

26、〔丑〕世间荣乐本逡巡,(李商隐)〔末〕谁睬髭须白似银?(曹唐)〔丑〕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余)〔合〕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汤显祖《牡丹亭》

27、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汤显祖《牡丹亭》

28、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汤显祖《牡丹亭》

29、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牡丹亭》

30、贪羊而穷――汤显祖《嗤彪赋序》

31、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牡丹亭》

3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

33、美得流泪的句子,经典!――汤显祖《牡丹亭》

34、袅(niǎo鸟)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汤显祖《牡丹亭》

35、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汤显祖《牡丹亭》

36、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悲痛画出难。――汤显祖《牡丹亭》

37、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汤显祖《牡丹亭?闺塾》

38、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

39、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

40、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1)

——牡丹亭名句 40句菁华

1、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

2、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3、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

4、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5、春鞭打,笛儿唦,倒牛背斜阳闪暮鸦。

6、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7、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8、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9、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0、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汤显祖《牡丹亭》

11、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汤显祖《牡丹亭》

1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13、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汤显祖《牡丹亭》

14、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15、〔丑〕世间荣乐本逡巡,(李商隐)〔末〕谁睬髭须白似银?(曹唐)〔丑〕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余)〔合〕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汤显祖《牡丹亭》

16、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汤显祖《牡丹亭》

17、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18、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汤显祖《牡丹亭》

19、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汤显祖《牡丹亭》

20、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汤显祖《牡丹亭》

2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22、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24、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25、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6、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

27、从来雨中打秋月,更值风摇长明灯

28、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29、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30、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31、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3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33、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飞去来。

34、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35、*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36、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37、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38、庭树不知人去尽,秋春还放旧时华。多情唯有池中鲤,犹为离人护落花。

39、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40、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2)

——《牡丹亭》读后感6篇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和个性**的口号。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

  《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 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 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常不过的事了。

  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是《牡丹亭》之作才使汤显祖得以传名;在昆曲已被联合国宣布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今日看来,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也使*戏剧得以世界扬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牡丹亭》如此跨时跨代的轰动奇迹,邀致跨国跨文化的专宠殊荣?《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里?汤显祖透过《牡丹亭》到底传达了什么重要的讯息,足使世世代代的人为之动心动容?

  在《牡丹亭》前言里,作者如此说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所以她的真情穿破梦幻,她的深情渗透地狱,她的至情征服人间。不仅终在一起的结局感动世界,为情执著,勇敢的冒险更让人动容。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个性**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有一本书最好是在静晚上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是在生离死别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询问自身:梦究竟是什么?于丹说,梦只事关情结,只事关一个人心里的体会。汤显祖却道:梦里之情,何苦非真?天地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非常简单,便是摆脱深闺大院,恍然间,见到哪个真实的自身,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不讳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如此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哪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深刻的怀想。

  杜丽娘,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叙述的爱情小故事所触动。梁梦里,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此后欢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人死之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苑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轴,忆起梦里佳人。他不管不顾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墓葬,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曲折,两个人最后兴得皇上赐予婚缘,此后相随相伴,相识恩爱。假若缘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一样,它沒有皇家宫苑,沒有金盆玉石,仅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青石板,满园春色,也有那一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也许假如丽娘不摆脱那深闺大院,沒有看到袅晴丝吹来闲院落,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一段爱情是否会锁进封尘中,不容易出現呢?不,它会出現。因为它的身后有二颗脱去凡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交给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个宋明理学抑制,封建社会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释放个性化,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祸?我讲,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越来越固执英勇,勇于为爱情舍弃性命,敢于在朝堂以上据理辩驳,慷慨陈词。仅有为随意,为信心拼搏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找寻本真的刚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实的自身。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在污秽的官场,因此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荣华富贵因此他逐梦青山绿水,无拘无束。请相信,人有时候会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会被别人当做冰穹,光辉立在身旁,却没法被庇佑,但人有时候会因为微不足道而强劲,要是他坚信自身,超越自我,实际上人的本真很强劲。

  我想,我该再次打开第一页,由于爱情的小故事沒有终点,自身的完成沒有终点站。今夜,也是一静夜。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3)

——描写牡丹的诗句 40句菁华

1、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2、轻暖与轻寒,又是牡丹花候。

3、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4、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5、浅画香膏拂紫绵。牡丹花重翠云偏。

6、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辞三首》

8、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9、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0、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11、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书荔枝谱后》

12、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13、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14、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5、莺涩馀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元稹《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16、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17、红锦芙蓉碧牡丹,今番灯火减前番。——杨万里《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红锦芙蓉碧牡丹》

18、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佚名《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

19、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20、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朱庆馀《登玄都阁》

21、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辛弃疾《临江仙·诸君亦不果来》

22、去岁君家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辛弃疾《鹧鸪天·再赋牡丹》

23、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

24、夜合带烟笼晓日, 牡丹经雨泣残阳。——元稹《莺莺诗》

25、牡丹开就应难比,繁富犹疑过海棠。——李之仪《鹧鸪天·浓丽妖妍不是妆》

26、鲜妍脂粉薄,暗淡衣裳故。最似红牡丹,雨来春欲暮。——元稹《梦游春七十韵》

27、窃见胡三问牡丹,为言依旧满西栏。——元稹《酬胡三凭人问牡丹》

28、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29、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辞三首》

30、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31、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32、弱枝秾艳逐归轮,装出雕盘露色新。满酌酒卮聊自庆,一年齐见两邦春。——韩维《明叔惠洛中花走笔为谢》

33、金谷春来柳自黄,晓烟晴日映宫墙。不堪花下听歌处,却向长安忆洛阳。——寇准《忆洛阳》

34、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宋。沈括

35、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36、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犹为天下奇。

37、国色朝酣酒,天香也染衣。

38、牡丹——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夜深闲共说相思。

39、清*调——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40、红牡丹——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4)

——谷雨牡丹的诗句 40句菁华

1、和梦卷帘飞絮入,牡丹无语正盈盈。——陈著《捣练子·花影乱》

2、红锦芙蓉碧牡丹,今番灯火减前番。——杨万里《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红锦芙蓉碧牡丹》

3、牡丹牡丹吾语汝,三月八日始谷雨。——康海《题王秀才牡丹图》

4、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白居易《移牡丹栽》

5、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王维《红牡丹》

6、牡丹先几日,销歇向尘埃。——齐己《蔷薇》

7、看尽徽苏谱与园,牡丹未见粉丝君。——杨万里《咏绩溪道中牡丹二种·丝头粉红》

8、世间娶容非娶妇,中庭牡丹胜松树。——王建《斜路行》

9、前日寒食在绵州,牡丹盛开海棠洛。——文同《深渡》

10、瀑布寺应到,牡丹房甚闲。——贾岛《送敡法师》

11、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12、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13、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白居易《伤大宅》

14、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王建《闲说》

15、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16、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7、牡丹澹兮白如雪,打毬妙兮多指诀。——赵光义《缘识·春色春兮景媚妍》

18、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辛弃疾《杏花天·牡丹比得谁颜色》

19、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20、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宫里神仙。——张可久《越调·寨儿令》

21、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22、凭谁传语牡丹花,为做取、东君些主。

23、结成幽洞自深沈,荫此芳醪更奇绝。

24、今日花间天色明,向人艳冶百媚生。

25、衮衮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离伦。

26、聊将芳晋发微殷,岂是冰肌不耐寒。

27、五花结队香如雾,一朵倾城醉未苏。

28、天下花王都洛京,清明寒食走香軿。

29、洛浦风光烂熳时,千金开宴醉为期。

30、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焕双明。

31、对立亭亭真妙绝,可将*侍乏雌丹。

32、几时流落在人间,半间仙露,馨香艳冶,吟看醉赏,叹谁能留住。

33、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34、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35、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36、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37、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38、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39、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0、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5)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40句菁华

1、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2、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4、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5、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6、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7、秀

8、倒装句: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3、临:靠*。

14、于:在。

15、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16、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17、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18、寓:寄托。

19、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20、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21、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2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23、伛偻(yǔ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24、觥(gōng):酒杯。

25、归:返回,回家。

26、翳(yì):遮盖。

27、壑:山谷。

28、潺潺:流水声。

29、暝:昏暗。

30、晦:阴暗。

31、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32、临:靠*,这里是“……旁”的意思。

33、山肴:野味。

34、野蔌:野菜。蔌,菜蔬。

35、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36、陈:摆放,摆设。

37、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38、觥:酒杯。

39、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40、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6)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30句菁华

1、皆:副词,都。

2、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3、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4、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5、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6、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7、于:在。

8、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9、辄(zhé):就,总是。

10、乎:相当于“于”。

11、寓:寄托。

12、归:聚拢。

13、晦:昏暗。

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16、渔:捕鱼。

17、洌(liè):清澈。

18、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9、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20、苍颜:容颜苍老。

21、归:返回,回家。

22、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23、谓:为,是。

2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2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26、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27、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28、而

29、倒装句:

30、省略句: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7)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咏牡丹

  陈与义〔宋代〕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及注释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一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诗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诗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然游故地,然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上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上,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岑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岑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上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诗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诗末句诗上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然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鉴赏

  借咏牡丹以走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甫,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甫,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走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甫,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甫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诗末句以花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鉴赏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40句菁华(扩展8)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5)份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章**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在这3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这里运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愤的变换。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一份坚持一份勇敢的。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牡丹亭》的演出时间是晚上6点半,据说要根据每晚的日落时间进行微调,以应和日暮的剧情。My way的阿姨讲,去课植园10分钟的路程,我们5点从房间出来,一路向东,穿堂过巷,跨了几座小桥,到课植园时已经6点多了。爸爸研究了街上矗立的导游图后说,"我们从镇子的西南端走到了东南端。"途中给溪溪买了一把折扇、一个绣面圆镜,溪溪喜欢得紧。

  课植园已经闭园,和溪溪一起在课植园门口的《牡丹亭》海报前留影,溪溪指着海报说:"妈妈,我喜欢那上面的衣服"--妈妈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曾经非常的迷恋戏服,嘿嘿!

  课植园门口的服务人员穿着绣有牡丹亭的背心,检票时每人发给一个小袋子,妈妈一开始还以为是湿纸巾,撕开才发现原来是驱蚊带,室外看戏,蚊子想来不少,到也难为组织者的贴心。

  穿过几进厅堂,来到课植园的后花园,花园小径的尽头,一池秋水以及竹林掩映中的一亭、一桥,便是实景舞台了。

  日暮将至,东南角亭子前的古琴叮咚渐响,接着西北角小桥后的箫声呜呜应和,琴抚箫吟后,春香和杜丽娘浅唱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逶迤而来。

  溪溪悄悄的说:"妈妈,那个穿粉衣服的是杜丽娘?"

  妈妈悄悄回答:"粉衣服的是丫鬟春香,穿青衣服的是杜丽娘。看戏不能讲话的,有问题,看完戏再问。"

  "要是粉衣服是杜丽娘就好了,我喜欢粉衣服。"溪溪细声细气的说完后开始安安静静的看戏。

  《牡丹亭》原文共有五十五出,这次节选的是原文戏折里面的第十出《游园惊梦》、二十三出《冥判》和二十八出《幽媾》。看演出前,见有文章将谭盾的实景《牡丹亭》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进行对比,批评实景《牡丹亭》--《冥判》一出中阎王殿下的胡判官、黑白无常等大鬼、小鬼太闹腾,但是我却觉得这段处理得很不错--阴冷而不阴森的阎王殿,鼓点清冷而明快,最主要的是扫掉了我唯的一顾虑--演出前,我一直担心阎王殿的那段戏会吓坏溪溪的。当那个判官说到:"想我当年也是个多情的.",观众*上顿时笑声一片。

  三出戏衔接得很紧凑,毫无突兀之感。印象比较深的是《惊梦》里柳梦梅的浪荡、《冥判》里阴间的温情。最爱的仍然是唱词,像"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唱词,心中念过不知多少遍了,现在软软糯糯的苏白唱出来,心中仍是感慨无限!

  溪溪的兴趣则是大团圆的结尾,杜丽娘和柳梦梅穿着花团锦簇的大红喜服拜堂成亲。

  尾声处理得很有现代感,抚琴的和吹箫两位年轻女郎梳马尾辫,着黑T恤,乘一叶扁舟渐行渐远。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它的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必然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的理想,也必然是两个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