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美术教案 >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7 00:00:00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1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2

  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3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能在有折痕的纸上绘画完整的小人,发现折痕与小人的关系。

  2、感受绘画哈哈小人变化的乐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

  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二、观察讨论

  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纸的折叠变化,让孩子们在打开后纸后的发现,使幼儿知道画画位置落在折线的不同部位来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调整: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想一想什么画在折痕上,什么就变长,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2

  活动目标:

  1、爱听幻想故事:感受夸张的故事情境。

  2、运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创造各种人物形象,表现各种人物细节,表达自己的想象。

  3、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人国分段长卷画。

  2、红、蓝颜料每组一份,水笔人手一支,抹布若干。背景音乐《xxx》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小人国”的故事。

  1、回忆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听的故事《小人国》吗?故事里的格列佛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小人国是怎样对待格列佛的?那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在来看看《小人国》的故事吧!

  2、出示课件,教师复述故事。

  (1)教师边看课件边听音乐讲述故事《小人国》。

  (2)看了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喜欢小人国的小人吗?你们发现他们在格列佛身上干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

  (3)你们知道金老师喜欢哪个小人吗?为什么喜欢?

  二、观察尝试表现

  1、教师示范印画小人的方法。

  (1)教师通过儿歌示范印画小人。

  教师:“现在,金老师要来变魔术呢!把这个看报纸的小人变到画纸上。看,我是怎么变的?儿歌:伸出小手指,喝喝颜料水,上面亲一亲,下面亲一亲,我的小人变出来啦!那你们看看我的小人还缺了什么啊?”

  (2)添画人物细节。

  教师:“接下来,我也要请出小黑笔来帮助我,打开小黑哥哥,“小手弯一弯,小脚抬一抬,眼睛圆又圆,嘴巴弯又弯,戴上小帽子,穿上小西装,我的小人真神气!”

  (3)变化手指及手指方向表现小人。

  教师:“伸出大拇指,喝喝颜料水,横着点一点,竖着点一点,我的小人变好啦!”

  (4)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小人国里还有许多小人呢,你们喜欢哪个小人?请你把它画出来好吗?我们来看看他画的小人在干什么?”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边点画边思考,变化自己的手指、手指的方向或组合方法表现不同的人物。

  2、画一个人物后,添画四肢动作,并逐渐添发型和服饰等细节。

  四、分享交流。

  教师:“哇,格利佛身上又来了这么多小人!谁来说说你的小人在格利佛身上做什么?找一找他在哪里?比一比谁的眼睛尖。

  五、结束。

  教师:小人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小人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参加。听,舞会马上开始了,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活动反思:

  “小人国”这一活动是将一个有趣而富有想象的故事情景贯穿始终,通过分段长卷画的形式,引导幼儿用手指点画的方式来画小人国的人物,形成大小强烈对比。活动中,我通过回忆、复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小人,并通过向幼儿介绍手指点画的方法,让幼儿较为清楚地看清点画的部位和方向,使幼儿发现手指点画可以利用不同手指的特点,选择手指不同的部位和变化手指的方向组合**物的头与身体,尝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组合图像,避免幼儿误以为只能用一个手指点画。由于幼儿刚进入中班,他们对表现动态会有较大的困难,为化解这一难点,我仍沿用了小班*惯采用的线条表现的方式,在添加局部和四肢动态时,给幼儿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人物的造型,幼儿无心顾及颜色的变化,可以淡化颜色的表现。通过两次的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变化人物造型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创造出不一样的造型。不过大部分孩子还是局限于用一个手指,不会变化手指进行,我觉得我在操作之前应该给幼儿予提示。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3

  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认知的特点,这阶段的幼儿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由于有意注意水*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喜闻乐见能引起强列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所以,我想到了棒棒糖。我深信幼儿只要听到“棒棒糖”这三个字,几乎都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份模拟棒棒糖的操作材料,不仅在认识颜色、发展小手精细到作、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方面都对幼儿有帮助,而且深得小班幼儿的喜爱!

  活动目标:

  1、能两手较协调地揉搓橡皮泥。

  2、学会在球体上安装小棒。

  3、欣赏自己与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材料:棒棒糖、橡皮泥、吸管。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起幼儿学*兴趣 “看,老师的口袋鼓鼓的,里面会是什么呢?”小朋友猜一猜。 “听,还有声音呢?到底是什么呢?”揭秘:糖。“是什么糖”(棒棒糖)。

  二、观察棒棒糖的外形,了解棒棒糖的基本特点 “老师手里的棒棒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描述:上面一颗糖果是圆圆的,下面的棒棒是长长的,老师还给它编了一个顺口溜:方的糖,圆的糖,安根小尾巴变成棒棒糖,这种是小朋友经常吃的,噢,那老师要问小朋友有没有吃过其它样式的棒棒糖呢?

  三、制作棒棒糖

  .1、小朋友都吃过这种棒棒糖,那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呢?今天老师也想动手做一个,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棒棒糖,好吗? 先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橡皮泥放在手里,两手对在一起揉一揉,搓一搓,轻轻的搓成一个圆形小球,咦!老师把它按一个漂亮的小尾巴,这样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棒棒糖,老师很开心。

  现在请小朋友也动手做一做,在动手前老师要说一下游戏规则:

  A、做手工时小嘴巴不能发出声音,要安安静静的。

  B、不能抢别人手里的东西,要小心地搓,不能掉在地上了。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咦!现在请小朋友把做好的棒棒糖举起来,看看和老师的是不是一样的,你们的糖没有小尾巴,现在请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根小尾巴,小朋友自己把小尾巴安在上面。

  四、小小棒棒糖展览会

  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拿上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看看他们做得不是很漂亮呀,哦,老师觉得小朋友的小手今天真能干,做的棒棒糖呀都很棒。

  教师:小朋友今天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小朋友有了开心的事情呀,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下面请我们拿起棒棒糖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让他们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快乐心情吧。

  请小朋友排好队跟老师出去洗手。

  五、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出棒棒糖是孩子喜欢的并品尝过的一种糖果,深受孩子的喜爱。酸酸甜甜的棒棒糖,是整个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孩子乐意去表现这种他们喜爱的棒棒糖。从目标上看完成的很好,每个目标幼儿表现的都很棒。就活动过程来说,整节课幼儿都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每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在第三个环节时间:“幼儿有没有做过棒棒糖?幼儿说有的时候,老师认为孩子撒谎或者孩子吃过误认为自己做过。”这时老师反复地强调幼儿没有做过,把幼儿的思想往老师的思想上拉。其实这时应该顺着孩子的思路随机应变说:“今天老师也做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的一样,好吗?”这样会更好些,也能让孩子明白到底什么是做,什么是吃,教师能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参与积极的幼儿,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心情。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让他们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2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3

  教学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教学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1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 妈(哦,你妈 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

  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被折过了。

  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1:手断开了。

  幼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变形、脚变形……

  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

  课件

  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

  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2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妈(哦,你妈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老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被折过了。

  老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儿1:手断开了。

  幼儿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老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老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老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儿:头变形、脚变形……

  老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老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老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老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3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4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5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了不起的人大班教案3篇

  设计意图: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小小的身体有巨大的能量,我们都非常佩服蚂蚁的毅力。为了引导幼儿初步探究和认识蚂蚁的特征和生活*性,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探究蚂蚁的生活*性和特征感兴趣。

  2、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

  3、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难点: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视频 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变魔术: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认识它吗?(幼儿闭上眼睛,快速画出小蚂蚁,激发兴趣)

  二、游戏活动准备.

  1、交流:关于蚂蚁,你知道什么?(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和之前所了解的关于“昆虫”的知识,相互交流)

  2、师小结。

  3、观看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性。

  (1)幼儿探索蚂蚁的实性、触角的作用、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分工及蚂蚁的家。

  (2)幼儿自由表述。

  (3)师小结(可引导幼儿一同进行)

  食性:能吃的都吃,尤其喜欢甜食。

  触角作用:交流。

  如何回家:释放“信息素”气体,从而跟着气味找到家。

  分工:母蚁、义蚁、工蚁、兵蚁。

  蚂蚁的家:群居。

  三、游戏活动过程。

  1、游戏:我是小蚂蚁。

  玩法:幼儿和教师头戴蚂蚁头饰,扮蚂蚁。“蚂蚁妈妈”点兵点将,点到哪只小蚂蚁,哪只小蚂蚁上前自我介绍。

  2、游戏:小小蚂蚁我最棒

  将幼儿分成六人一小组,由蚂蚁妈妈提出问题,小蚂蚁抢答,答对的蚂蚁得到“饼干”一块,最后一起统计,得到“饼干”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游戏主题延伸:

  跟着“蚂蚁妈妈”一起去户外找找小蚂蚁,发现它们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设计思路:

  5~6岁的幼儿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意识,但仅有此是不够的,因此在开学初我们两位老师便预设了主题“了不起的我”,展开了如“关心弟弟妹妹”“小小值日生”等一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做哥哥姐姐的光荣感,学着去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因此在主题活动即将进入尾声之时,我设计了今天的活动:了不起的我,让孩子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生存着的价值,学会欣赏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了不起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参与讨论,并能理解“了不起”的含义。

  2.能用各种形式展现自己,学会欣赏自己并树立自信。

  活动过程:

  1,谈话“了不起的我”

  (1)围绕“了不起的我”谈一谈“什么是了不起”

  (2)出示题目:讨论“怎样才能称为是了不起的我?”

  鼓励幼儿从各方面讨论“在幼儿园爱劳动,动脑筋”“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事情”“在外面有礼貌”等。

  小结:其实,爱劳动,爱学*都是很了不起的,我们

  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可以自豪的说我很了不起。

  2,“了不起的我”才艺大展示

  (1) 揭示题目的答案

  再次出示:选择题“怎样才是了不起的我?”

  你们都很了不起,刚才你们的回答其实就是这到题目的答案。

  瞧我变了个魔术,把你们讲的变成了4个答案,解决了这个问题。

  什么是了不起的我?

  A,爱劳动 B,爱学*,本领多 C,有爱心,乐于助人 D,小帮手

  (引导幼儿找到自己回答的问题在本题中所属的位置)如:“爱劳动?刚才谁也讲到了,那么你的回答就该是A”。

  (2)幼儿分组进行才艺展示准备:现在请你们再回想一下刚才自己的回答,然后找到与你讲的类型一样的伙伴,我们共同来展示一下各自觉得了不起的才艺?

  (3)评选最佳“了不起的我”奖

  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才艺并进行相互评选。

  其实今天你们都很了不起,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你没有发现的了不起的事情,今天你们发现了这四个,希望下次还能听到你们有不一样了不起的事情。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交流、分享相关的资料,激发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欲望。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的了不起地方,产生敬佩的情感。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大班美术相框教案 (菁华3篇)

  设计意图:

  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了三年,这三年中给孩子们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将要离开幼儿园之际,不能忘记亲爱的老师,是老师辛勤的培养,孩子们才健康、活泼地成长。大班幼儿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创作欲望强烈的阶段,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设计美丽的相框,将自己美好的幼儿园生活放入其中,赠送给亲爱的老师显得格外有意义。拖色想象的作画形式他们接触较少,所以本次活动对幼儿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有较强的吸引力。

  活动目标:

  1.学*借形想象的方法,尝试通过想象、添画,创作出各种各样美丽的相框作品。

  2.学*用线描的形式进行装饰,提高绘画表现力。

  3.体验创作的乐趣,大胆自信的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幼儿创新力和想象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各色颜料,小塑料瓶,小海绵,方形铅画纸,记号笔,油画棒,自动成像的数码照相机。

  活动重点:

  借形想象的创作过程。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利用自动成像的数码照相机给幼儿与老师相互合照,刺激幼儿对设计相框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时间过得真快,还记得你们在小班刚刚入园的样子,那个时候你们个子矮矮的,长的小小的.....现在你们长高了,长大了,一个个都成大班的能干的小朋友了。再过几天,你们就要离开幼儿园,离开老师进入小学生活,在即将离开之际,我们来互留合影,作个纪念吧。

  教师和幼儿互拍照片。

  二、示范讲解:拖色想象

  1.示范步骤:

  “我们拍了这么多照片,给它加上相框的话就会更好了。今天,我们就来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相框,老师不用油画棒就能变出美丽的相框来,你们信吗?看,老师这儿有个小瓶子,秘密就藏在这个小瓶子里,我们一起把他们变出来吧!”(利用‘变’的说法激起幼儿的好奇、集中幼儿注意力)

  2.借形想象之——说出来

  (1)小朋友们看一下,这像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2)动纸张,激启新发现]

  幼儿再次发表看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小结:像这样利用拖开的颜色进行想象、创作的方法,叫做拖色想象画

  三、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本环节依次解决:确定自己拖出的色块像什么——添画细节特征——花纹装饰——情境创作)

  1.幼儿操作:倒色——拖成块面——(准备记号笔)勾出轮廓

  2.教师过程性引导

  (1)定自己设计的相框的位置

  (2)画细节特征:缺什么就添什么

  (3)案装饰

  引导措施:翁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漂亮的花纹,我们在相框上也可以画上。

  激发创作:你们能想出更多的、不一样的花纹吗?

  (4)境创作

  “哇!小朋友们今天设计的相框这么漂亮,是要去送给谁?(引导幼儿将设计好的相框贴上照片送给幼儿园里的老师及叔叔阿姨)。

  分发油画棒,幼儿继续创作,并写上祝福语。

  四、作品展示、讲评。

  (借鉴同伴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助其提高审美及创作能力)

  1.互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自评:讲讲自己创作的是什么?它要去干什么?及时鼓励、肯定,使幼儿在自信中提高。

  3.教师总结,带领幼儿将设计好的相框贴上照片送给幼儿园里的老师及其他工作人员。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幼儿园的依恋,流露出了对老师的敬爱、依恋之情。但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潜力让我吃惊!同时也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些,毕竟,更大限度的发掘幼儿的潜能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大班幼儿的接受速度几乎是一日千里,我们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孩子们引导者。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一方沃土,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养分,我亦可从中汲取乐趣,这节拖色想象课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起点,我相信,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努力之下,我们的美术活动会越来越精彩的!

  活动目标

  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知道家人的重要性和我对家人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身体的重要性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什么作用。

  活动准备

  一张大纸, 蜡笔, 彩色铅笔, 照片, 各种形状的纽扣, 强力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唱“我爱爸爸妈妈”这首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我爱爸爸妈妈,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

  就有一个可爱的家。

  墙上贴满图画,

  摇篮插满鲜花,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幼儿园大班语言《哈哈镜》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2、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惯。

  I、设计意图(一)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易让幼儿感到好奇,而且它的一些变化可以用身体动作进行模仿。

  (二)儿歌《哈哈镜》来源于中班主题"图形宝宝"中科学活动《哈哈镜》,幼儿对哈哈镜很感兴趣,给幼儿上一节关于哈哈镜的语言活动来加强幼儿对哈哈镜的认识了解。

  (三)中班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可以按照儿歌的结构来替换新词,让幼儿有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用它来仿编儿歌,可以将想象与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相经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趣。

  II、活动设计活动名称:儿歌《哈哈镜》班级:中班课题领域:语言授课人:XX

  一、活动目标

  (一)情感目标:在看看、想想、做做的过程中,理解儿歌的内容,观察并感受哈哈镜所带来的变化。

  (二)技能目标:理解反义词:大――小,长――短。

  (三)认知目标:尝试依据儿歌的结构替换新词仿编儿歌。

  二、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哈哈镜,小老鼠、大象、小花、大树、小兔、狮子、小草、房子卡片各一个;

  (二)知识准备:幼儿在科学活动《哈哈镜》中已看到小猪照镜子的变化,知道哈哈镜的神奇。

  三、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手指游戏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小儿歌做动作)

  【环节小目标】整理幼儿情绪,提醒幼儿此时的注意力应该集中,让幼儿安静并尽快的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集体活动1、教师带幼儿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当魔术师吹泡泡,泡泡泡泡变大了(幼儿手拉手成大圈),泡泡泡泡变小了(幼儿手拉手成小圈),泡泡泡泡变高了(幼儿手拉手举高),泡泡泡泡变低了(幼儿手拉手放低)。

  环节小目标:教幼儿初步体验大——小、长——短。

  2、出示各种卡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儿歌的内容。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贝,它也会变魔术(出示哈哈镜)。它邀请了小老鼠、大象,还有小花、大树。看看哈哈镜将它们变成了什么样?(将小老鼠、大象、小花、大树卡片放在哈哈镜前面)。

  幼儿:小老鼠变大了,大象变小了,小花变高了,大树变矮了。

  小结:哈哈镜将小的变大,大的变小,高的变矮,矮的变高了。

  环节小目标:让幼儿自己观察哈哈镜给各种卡片带来的变化,提前感知儿歌内容。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师:小动物、小花、大树看到自己的变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幼儿认真倾听)。

  环节小目标:教幼儿正面感知儿歌内容。

  4、幼儿学*儿歌

  (1)幼儿随教师一起学会儿歌师:你们想不想学这首儿歌?(想)现在老师念一句,请你们跟着念一句。(然后教师念一句,幼儿跟念一句)

  (2)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用不同的体态动作表现出小老鼠、大象、小花、大树的变化。(引导幼儿从小、大、长、短的状态来做动作)环节小目标:

  A、让幼儿亲自感受儿歌内容;

  B、用动作来表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

  5、幼儿集体完整地念儿歌(要求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整齐的念出来)环节小目标:检查幼儿对儿歌的掌握程度

  (三)扩展活动,引导幼儿仿编儿歌师:神奇的哈哈镜真有趣,大的`能变小,小的能变大,高的能变矮,矮的能变高,还会将谁变了呢?变成什么样了?(出示小兔、狮子、小草、房子卡片)幼儿:小兔变大了,狮子变小了,小草变高了,房子变矮了。

  师:那我们将这些动物放进儿歌里来念一念吧。(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哈哈镜/真奇妙/大家快来照一照/小兔照照变大了/狮子照照变小了/小草照照变高了/房子照照变矮了。)环节小目标:A、进一步理解反义词:大――小,长――短;B、尝试依据儿歌的结构替换新词仿编儿歌

  (四)结束活动:游戏"我也变"师:现在我也请每个小朋友排队来照一照哈哈镜,看看哈哈镜将你们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排队一个一个的照哈哈镜,要求幼儿不要插队,不要拥挤)(五)活动延伸1、在语言区角里投放一些大小、高矮、胖瘦的事物卡片,也将哈哈镜放在里面,同时在墙上附上图谱,让幼儿根据图谱、事物卡片来仿编更多的儿歌,以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2、让幼儿认识凹面镜及凸面镜,探索哈哈镜的镜面凹凸的不同给事物带来的异样变化。

  活动反思:

  在科学发现室里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易让幼儿感到好奇,而且它的一些变化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同时还可以用身体动作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有很大的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用它来仿编儿歌,可以将想象与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相经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让幼儿学*得更主动,有更趣,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初步进行试上后发现,其实这首儿歌还是蛮简单的,加上有趣的课件辅助,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难度上没有什么层次性,所以第二次试上时我有所调整,将仿编的部分加了上去,前面学*儿歌的部分也加快了节奏,最后在上完展示课后,发现还有很多部分需要调整,比如说后面的游戏环节其实可以放到开始部分作为导入,仿编部分可以问幼儿哪些小动物想把自己变大呢?这样更有重点有目的性,在学*儿歌的部分图标突然拿掉有些突兀,可以有个过渡,拿掉一半另一半用符号代替,这样也可以为后面的创编做铺垫。

  以上有自己的感悟,同时也有同事和领导们的建议,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了很多,无论从目标还是过程再到提问乃至语气语调,对于这些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再次感谢为我提出宝贵意见的同事和领导们,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去的不断地进步!

  设计意图:

  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易让幼儿感到好奇,而且它的一些变化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同时还可以用身体动作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有很大的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用它来仿编儿歌,可以将想象与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相经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让幼儿学*得更主动,有更趣。

  教学目的:

  1、在看看、想想、做做的过程中,理解儿歌的内容,观察并感受哈哈镜所带来的变化。

  2、理解反义词:大——小,长——短,胖——瘦,高——矮3、尝试依据儿歌的结构替换新词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a小猫、小兔、熊猫、长颈鹿、老虎等动物卡片若干;

  b电脑及课件、录音机、磁带

  2、知识准备:课前已让幼儿玩游戏《哈哈镜给我来照相》,让幼儿观察了哈哈镜给自己所带来的神奇变化。教学过程:

  一、通过想象及肢体动作区分大小、长短、胖瘦、高矮等反义词,初步感受并理解反义词。

  1、教师以变魔术的口语,用语言描述自己口袋里有一根短短的皮筋,并示意幼儿跟自己一起动手摸口袋,并用动作表示,想象皮筋慢慢地变长、变长,然后又变小、变小……

  2、同上方法想象演示气球变大、变大,然后又变小、变小,感知反义词大、小;

  3、演示一粒种子发芽后从矮慢慢长高、长高,理解反义词高、矮。

  二、学*儿歌,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和结构

  1、动画演示小老鼠、大象照镜子的画面,引起幼儿兴趣。师:今天不仅我会变魔术,你们看,我的哈哈镜也会变魔术。谁正在照镜子?镜子里的它们有什么变化?

  2、演示小草和大树照镜子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师:现在谁照镜子?它们变了吗?

  3、引出儿歌内容,学*儿歌。师:小老鼠、大象、小花、大树看到自己镜中的变化,你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哈哈镜/真奇妙/大家快来照一照/小老鼠照照变大了/大象照照变小了/上花照照变高了/大树照照变矮了。

  4、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大班教案《娃哈哈》合集五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大胆尝试,能初步跳整个舞蹈,节奏正确。

  2、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复*歌曲

  1、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娃哈哈了,先跟着音乐演唱一次。

  2、我们唱的时候要用好听自然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3、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舞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教师示范舞蹈

  1、刚才老师跳了娃哈哈的舞蹈,你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2、老师在跳的时候用到了一个步伐有谁知道?

  3、娃哈哈的舞蹈老师用了一个垫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垫步好吗?

  三、幼儿学*舞蹈

  1、刚才小朋友已经看到老师跳的舞蹈了,请你们找个空地方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我们用慢动作来学*这些动作,手边转脚边垫看看行不行?

  3、现在找一个好朋友去练*一下简单的步伐和手部动作。

  4、小朋友本领真大,已经学会一点了,我们跟着音乐试试看。

  5、小朋友跳的时候跟上表情就更加完美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6、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跳一遍,做慢动作看看能不能跟上节奏?

  7、原来跳舞是那么快乐的'事情,小朋友跳的也不错。

  四、幼儿完整舞蹈

  1、小朋友真厉害,现在跟着音乐完整来一次。

  2、你如果还不会就找一个会的好朋友来教教你,慢慢的做动作。

  3、最后我们和老师一起再来舞动一次。

  价值分析与调整反思:

  价值分析:通过歌曲的再现,勾起幼儿的回忆,让幼儿能在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活动。

  观察与调整:

  幼儿们对旋律还是很熟悉的,但两段不一样的歌词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在回顾了两遍之后,大多能正确唱出歌词了。

  价值分析:教师来示范舞蹈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看到动作,也能调动幼儿的兴趣。

  观察与调整:

  我边放磁带边示范动作,几个幼儿已经开始忍不住边看边做起动作了,歌曲的节奏感很强,所以看我示范一遍之后,幼儿就能跟着老师边唱边做舞蹈动作了。

  价值分析:幼儿学*舞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与同伴的切磋来学*舞蹈。

  观察与调整:

  我请幼儿们围成圈,练*踏点布,主要是两脚微微交叉,前面的脚完全着地,后面的脚用脚尖点。几个妹妹宝宝做的有模有样的,弟弟宝宝美感稍有欠缺。

  价值分析:幼儿完整表演舞蹈可以让老师检查幼儿的学*情况,以便及时更进。

  观察与调整:

  今天学下来,单单做手上的动作没有问题,配上脚的踏点步,就会有点手忙脚乱了,个别幼儿的踏点步不标准,还需要纠正。

  一、作品

  游戏玩法建议

  1、点兵点将游戏中尽量让每个幼儿有游戏的机会。

  2、演唱歌曲部分: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3、游戏形式逐渐递增,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准备】

  1、草帽17顶、老爷爷的装扮一套、带绳子的塑料筐两个。

  2、听过故事《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感受黄梅戏的曲调风格,体会其中的诙谐和幽默。

  2、尝试根据情节、角色创编动作帮助理解记和忆歌词。

  3、乐于参加戏剧表演,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要拥挤。

  【活动过程】

  1、欣赏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导入课题。

  (l)教师:你们听过黄梅戏吗?黄梅戏是安徽的一种地方戏曲。

  (2)教师完整地表演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幼儿欣赏。

  2、初步熟悉歌词,理解戏曲内容,了解戏中角色。

  (1)教师:戏曲里表演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再次完整演唱并提出要求。

  教师:戏曲里有哪些角色?他们怎么唱的?

  3、幼儿初步学*戏曲中的对唱部分。

  (1)教师:老爷爷做了哪些动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幼儿回忆戏曲中的爷爷角色唱段并学唱。

  (2)教师:小猴子怎么学样的?师生互动,交换角色进行表演。

  (3)游戏“草帽在哪里”。

  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人的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捏对唱部分,注意根据幼儿的掌握情移时调整速度和韵味。

  4、幼儿尝试完整地演唱黄梅戏《新猴子学样》。

  5、师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戏曲,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大胆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儿进行黄梅戏表演唱。

  教师:小猴子怎样发现草帽的?他们说了什么?

  幼儿学说黄梅戏中的说白,并学唱戏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游戏内容:启发幼儿最后不再学样,改变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大班音乐——《我的小花园》

  一、目的:1、通过图谱教学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2、唱准弱拍起唱的歌曲,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3、感受歌曲清新、优美的特点。

  二、准备:1、花园情景图一张,节奏谱若干,图谱一张;

  2、录音机一架 ,磁带一盒,钢琴一架。

  三、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律动《新疆舞》入室

  2、发声练*《逛公园》,要求愉快地演唱并唱准弱拍起唱的乐句 。

  3、节奏练*:

  我 的 花 园 种 满 了 什 么 ? ( 鲜 花 )

  0/ /0/

  ——————

  0X / X XX X/X0

  ——————

  这 里 有 什 么 颜 色 的 花 ? ( 白 花 )

  0 / / 0

  —— ——

  0X /XXX /X 0

  ————

  那 里 有 什么 颜 色 的 话 ? ( 红 花 )

  0 / / 0/

  —— ————

  0 X /X X X X/ X0

  —— ————

  (二)结合图谱,理解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2、师有表情地示范清唱一遍歌曲,表现歌曲清新、优美、舒畅的特点。

  3、提问:听了刚才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学*歌词,掌握节奏。

  1、幼儿完整跟读。

  2、分句朗诵并根据歌词用体态节奏表示。

  3、幼儿根据图谱按节奏完整朗诵歌词。

  (四)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按旋律朗诵歌词。

  2、提醒幼儿注意休止符,唱准弱拍起唱的乐句。

  3、认识图谱中“”(连贯)“”(放声唱)“”(弱拍起唱)的符号。

  4 、重点练唱弱拍起唱的句子,引导幼儿利用打拍子的方法帮助掌握并唱准音。

  5、幼儿练唱,采用合唱、轮唱、分组唱、个别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五)幼儿复*舞蹈《拾豆豆》。

  (六)律动《兔子舞》出室。

  一、作品

  游戏玩法建议

  1、点兵点将游戏中尽量让每个幼儿有游戏的机会。

  2、演唱歌曲部分: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3、游戏形式逐渐递增,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准备】

  1、草帽17顶、老爷爷的装扮一套、带绳子的塑料筐两个。

  2、听过故事《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感受黄梅戏的曲调风格,体会其中的诙谐和幽默。

  2、尝试根据情节、角色创编动作帮助理解记和忆歌词。

  3、乐于参加戏剧表演,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要拥挤。

  【活动过程】

  1、欣赏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导入课题。

  (l)教师:你们听过黄梅戏吗?黄梅戏是安徽的一种地方戏曲。

  (2)教师完整地表演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幼儿欣赏。

  2、初步熟悉歌词,理解戏曲内容,了解戏中角色。

  (1)教师:戏曲里表演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再次完整演唱并提出要求。

  教师:戏曲里有哪些角色?他们怎么唱的?

  3、幼儿初步学*戏曲中的对唱部分。

  (1)教师:老爷爷做了哪些动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幼儿回忆戏曲中的爷爷角色唱段并学唱。

  (2)教师:小猴子怎么学样的?师生互动,交换角色进行表演。

  (3)游戏“草帽在哪里”。

  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人的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捏对唱部分,注意根据幼儿的掌握情移时调整速度和韵味。

  4、幼儿尝试完整地演唱黄梅戏《新猴子学样》。

  5、师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戏曲,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大胆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儿进行黄梅戏表演唱。

  教师:小猴子怎样发现草帽的?他们说了什么?

  幼儿学说黄梅戏中的说白,并学唱戏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游戏内容:启发幼儿最后不再学样,改变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大班音乐——《我的小花园》

  一、目的:1、通过图谱教学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2、唱准弱拍起唱的`歌曲,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3、感受歌曲清新、优美的特点。

  二、准备:1、花园情景图一张,节奏谱若干,图谱一张;

  2、录音机一架 ,磁带一盒,钢琴一架。

  三、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律动《新疆舞》入室

  2、发声练*《逛公园》,要求愉快地演唱并唱准弱拍起唱的乐句 。

  3、节奏练*: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