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论文 >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在内的发展*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经济的更快更*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现发展*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2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3

  [摘要]本文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概要性阐述,重点论述了公允价值理论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其在我国会计体系中运用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重新修订后的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实施。这标志着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正式诞生。在基本准则中,除规定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外,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多达18项,涉及面十分广泛。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公*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

  1.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上述规定可能产生以下影响:原先上市公司拥有的物业都被计入了固定资产,因此,物业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报表中。*些年物业升值迅速,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奠定了重估资产净值的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项方法进一步的认可。

  2.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早在1998年6月*发布(1999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就引入过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利润反映。但由于当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发展及监督等所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使用非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公允性,反倒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借口,于是,在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中不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再次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的债务人能够得到债权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以将豁免的债务算为当期受益,在利润表中加以反映。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债权人损失和债务人利益的判断标准,理论上更为严谨。

  3.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期末以历史成本与市价(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市价低于历史成本时,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趋*公允价值,此时进行非货币**易,在公允价值计量法下,不会产生交易收益;而当市价高于历史成本时不做账面处理,即非货币性资产升值时,进行非货币**易可以产生大量收益,所以此时企业仍可通过非货币**易来人为调节利润。按照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立刻改变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水*,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的确会提高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甚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所以,新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既能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也能使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提升。

  4.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在短期投资方面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采用市价法。因此,这种新做法会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的部分利润浮出水面,使得公司业绩有所提升。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按照新会计准则,那么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应体现在当期业绩之中,而按照修订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会出现大幅增加。

  四、公允价值理论运用的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一是标志着会计理论由收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经济学关于资产和收益的概念在会计理论上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观”和“全面收益观”。这与现行的“收益表观”和“当期收益观”是对应的。在这个基础上,有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有责任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而价值的计量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实现。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还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暨南学报,2001(7)

  [3]路晓燕: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3)

  [4]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4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通过协调会计准则参与各方利责关系来保证会计准则执行效率。借鉴高璐(2002年)对英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探讨。

  1、会计准则制定环节

  作为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有力保障,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会计准则应当基于国家现实的经济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制定。其次,会计准则的具体性也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会计准则的具体性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减小会计准则对象操纵会计利润的空间。准则在制定过程中所选择的范围越大,准则选择权越有可能被滥用、导致偏离执行准则实质精神的几率越高(高利芳,2009 年)。另外,会计准则一经制定后的稳定性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威慑力从而影响执行效果。

  2、会计报告编制环节

  会计报告的编制环节是会计准则执行的首要环节,会计准则执行的程度直接取决于会计报告的编制。具体来说,公司的管理层态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业绩等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首先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就会影响会计报告的编制。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认可并支持,便会推动会计准则的执行。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是抵触的,那往往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管理层作为经济人,同时受利益与伦理的约束。当违规成本远大于收益时,管理层自然执行准则。但当违规成本小于违规收益时,管理层可能会倾向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者来获得收益。同时若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受伦理观念支配自身行为,便会仍选择遵守准则而不会冒险违规。股权高度集中时,当股东的控制权愈大,在产生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动机时,便能操控会计信息及会计政策从而影响会计报告编制。

  对于部分由于国家股股东缺位而造成的制造虚假会计事项的公司,而所有者监管方面又监督不足,导致真正具备会计决策权资质的的管理部门及公司,会出于自身利益操纵会计政策的导向,对会计报告编制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的特征会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效率,进而影响公司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都对会计准则执行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公司业绩也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影响。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退市,因此由于业绩持续不佳而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往往无暇顾及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而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短时间内提升业绩上面。业绩好的公司对业绩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其执行准则的意愿度会更高,准则的执行情况可能会更好(高利芳、曲晓辉,2010 年)。

  3、会计报告的审计环节

  注册会计师往往整合考虑会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而审计报告的结果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能影响公司的会计行为。会计报告审计对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对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扩大内部控制测试范围以及程度有利于增强查错防弊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4、会计报告的监管环节

  我国会计报告的监管部门包括*、证监会、银监会等。与会计报告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公司治理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了违反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法律后果。通过监督检查和处罚措施增加公司不遵从会计准则的违规成本,从而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

  摘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是公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将针对新会计准则下,如何灵活开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受益于网络技术,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呈现出信息化和统一化的特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它在生产材料、企业运作上,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企业,对待信息传递及时、灵活是它的特色,所以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信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地域限制的因素越来越小,很多企业都形成了跨地区的集团经营模式。针对这类企业,会计在核算企业成本时,也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集团内部分级核算,最后汇总于集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

  二、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变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在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方面,一直实行的是吸收成本法,计入生产成本核算部分的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比如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成本核算,原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现在归于当期损益,而原来归于当期损益的费用则归属为产品成本。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在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上,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当生产原材料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不足成本时,应当做好计提存货跌价的准备,计算好资产损益情况,并入到当期损益中。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同时还需要做好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直接材料的成本核算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像存贷款等资本费用的利息核算方面的调整。

  (三)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计算中,人工成本的核算工作改变较大。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按照新会计准则,只要是企业为公司职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薪酬和福利,都属于职员的薪酬范围,并把其纳入到服务带来的经济利益中来。即职工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除了解除劳动关系所获得的补偿外,其他都要计入到公司的相关会计工作中,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支出费用太过随意的会计核算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开展会计成本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学*,提高综合素质

  实行新会计准则,是为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而作出的改革和完善。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会计准则,相对之前的会计准则,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也给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难题,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需要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通过学*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能够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企业成本效益观念,发挥成本会计核算职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更重视企业的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树立起企业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发挥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对成本的评价标准都是以企业成本工作绩效为依据,由于成本效益的复杂性,不能仅考虑某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带来的损耗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可以从产品本身成长指标出发,反映出其中的成本效益。比如,为了加强企业工作成本效益的考核,要重视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企业会计人员在核算公司成本时,要明确产品投入越少越好,产出投入越多越有利,产品的投入实际增长最好要低于产出的实际增长,要不断提高产出,降低投入。

  (三)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也让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制度更加接*国际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所产生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的形势,加强各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规则的掌握,更能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新会计准则包含的一些变化,对生产型企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在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组织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外地培训学*或者请专业培训人员展开培训等方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因为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掌握,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好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四)借助财务软件工具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来进行公司财务核算,大大增加了财务工作的便利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的准确度,减少了人为错误。在新会计准则中,很多的细节都可以通过使用财务软件来体现,这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专业财务专业的使用,借助其提供的明确的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五)增加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运作的整体进行核算,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也有利于企业成产、经营体系的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式,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控制职能,很多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企业根据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成本,给企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财务保障,有利于企业增加盈利。

  四、总结

  做好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工作,需要在了解新制度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和探索,像借助财务软件、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1)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在内的发展*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经济的更快更*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现发展*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2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3

  [摘要]本文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概要性阐述,重点论述了公允价值理论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其在我国会计体系中运用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重新修订后的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实施。这标志着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正式诞生。在基本准则中,除规定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外,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多达18项,涉及面十分广泛。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公*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

  1.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上述规定可能产生以下影响:原先上市公司拥有的物业都被计入了固定资产,因此,物业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报表中。*些年物业升值迅速,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奠定了重估资产净值的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项方法进一步的认可。

  2.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早在1998年6月*发布(1999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就引入过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利润反映。但由于当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发展及监督等所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使用非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公允性,反倒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借口,于是,在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中不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再次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的债务人能够得到债权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以将豁免的债务算为当期受益,在利润表中加以反映。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债权人损失和债务人利益的判断标准,理论上更为严谨。

  3.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期末以历史成本与市价(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市价低于历史成本时,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趋*公允价值,此时进行非货币**易,在公允价值计量法下,不会产生交易收益;而当市价高于历史成本时不做账面处理,即非货币性资产升值时,进行非货币**易可以产生大量收益,所以此时企业仍可通过非货币**易来人为调节利润。按照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立刻改变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水*,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的确会提高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甚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所以,新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既能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也能使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提升。

  4.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在短期投资方面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采用市价法。因此,这种新做法会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的部分利润浮出水面,使得公司业绩有所提升。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按照新会计准则,那么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应体现在当期业绩之中,而按照修订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会出现大幅增加。

  四、公允价值理论运用的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一是标志着会计理论由收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经济学关于资产和收益的概念在会计理论上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观”和“全面收益观”。这与现行的“收益表观”和“当期收益观”是对应的。在这个基础上,有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有责任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而价值的计量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实现。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还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暨南学报,2001(7)

  [3]路晓燕: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3)

  [4]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4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通过协调会计准则参与各方利责关系来保证会计准则执行效率。借鉴高璐(2002年)对英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探讨。

  1、会计准则制定环节

  作为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有力保障,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会计准则应当基于国家现实的经济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制定。其次,会计准则的具体性也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会计准则的具体性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减小会计准则对象操纵会计利润的空间。准则在制定过程中所选择的范围越大,准则选择权越有可能被滥用、导致偏离执行准则实质精神的几率越高(高利芳,2009 年)。另外,会计准则一经制定后的稳定性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威慑力从而影响执行效果。

  2、会计报告编制环节

  会计报告的编制环节是会计准则执行的首要环节,会计准则执行的程度直接取决于会计报告的编制。具体来说,公司的管理层态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业绩等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首先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就会影响会计报告的编制。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认可并支持,便会推动会计准则的执行。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是抵触的,那往往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管理层作为经济人,同时受利益与伦理的约束。当违规成本远大于收益时,管理层自然执行准则。但当违规成本小于违规收益时,管理层可能会倾向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者来获得收益。同时若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受伦理观念支配自身行为,便会仍选择遵守准则而不会冒险违规。股权高度集中时,当股东的控制权愈大,在产生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动机时,便能操控会计信息及会计政策从而影响会计报告编制。

  对于部分由于国家股股东缺位而造成的制造虚假会计事项的公司,而所有者监管方面又监督不足,导致真正具备会计决策权资质的的管理部门及公司,会出于自身利益操纵会计政策的导向,对会计报告编制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的特征会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效率,进而影响公司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都对会计准则执行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公司业绩也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影响。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退市,因此由于业绩持续不佳而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往往无暇顾及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而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短时间内提升业绩上面。业绩好的公司对业绩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其执行准则的意愿度会更高,准则的执行情况可能会更好(高利芳、曲晓辉,2010 年)。

  3、会计报告的审计环节

  注册会计师往往整合考虑会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而审计报告的结果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能影响公司的会计行为。会计报告审计对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对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扩大内部控制测试范围以及程度有利于增强查错防弊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4、会计报告的监管环节

  我国会计报告的监管部门包括*、证监会、银监会等。与会计报告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公司治理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了违反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法律后果。通过监督检查和处罚措施增加公司不遵从会计准则的违规成本,从而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

  摘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是公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将针对新会计准则下,如何灵活开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受益于网络技术,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呈现出信息化和统一化的特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它在生产材料、企业运作上,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企业,对待信息传递及时、灵活是它的特色,所以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信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地域限制的因素越来越小,很多企业都形成了跨地区的集团经营模式。针对这类企业,会计在核算企业成本时,也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集团内部分级核算,最后汇总于集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

  二、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变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在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方面,一直实行的是吸收成本法,计入生产成本核算部分的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比如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成本核算,原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现在归于当期损益,而原来归于当期损益的费用则归属为产品成本。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在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上,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当生产原材料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不足成本时,应当做好计提存货跌价的准备,计算好资产损益情况,并入到当期损益中。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同时还需要做好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直接材料的成本核算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像存贷款等资本费用的利息核算方面的调整。

  (三)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计算中,人工成本的核算工作改变较大。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按照新会计准则,只要是企业为公司职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薪酬和福利,都属于职员的薪酬范围,并把其纳入到服务带来的经济利益中来。即职工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除了解除劳动关系所获得的补偿外,其他都要计入到公司的相关会计工作中,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支出费用太过随意的会计核算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开展会计成本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学*,提高综合素质

  实行新会计准则,是为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而作出的改革和完善。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会计准则,相对之前的会计准则,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也给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难题,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需要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通过学*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能够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企业成本效益观念,发挥成本会计核算职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更重视企业的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树立起企业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发挥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对成本的评价标准都是以企业成本工作绩效为依据,由于成本效益的复杂性,不能仅考虑某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带来的损耗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可以从产品本身成长指标出发,反映出其中的成本效益。比如,为了加强企业工作成本效益的考核,要重视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企业会计人员在核算公司成本时,要明确产品投入越少越好,产出投入越多越有利,产品的投入实际增长最好要低于产出的实际增长,要不断提高产出,降低投入。

  (三)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也让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制度更加接*国际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所产生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的形势,加强各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规则的掌握,更能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新会计准则包含的一些变化,对生产型企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在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组织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外地培训学*或者请专业培训人员展开培训等方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因为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掌握,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好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四)借助财务软件工具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来进行公司财务核算,大大增加了财务工作的便利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的准确度,减少了人为错误。在新会计准则中,很多的细节都可以通过使用财务软件来体现,这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专业财务专业的使用,借助其提供的明确的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五)增加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运作的整体进行核算,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也有利于企业成产、经营体系的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式,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控制职能,很多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企业根据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成本,给企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财务保障,有利于企业增加盈利。

  四、总结

  做好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工作,需要在了解新制度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和探索,像借助财务软件、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2)

——会计电算化实*日记 (菁华5篇)

  今天李姐让我审核记账凭证,凭证虽然容易做,但是最容易出错了,即使是那些做了十几年的老会计做了不审核的话,也难免会出错,一点小小的错误可能就会出大问题,这也就是李姐一直叮嘱我的原因。所以做会计一定要认真细心,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稍微的一点疏忽就可能出大错。听完这些之后,我觉得真得挺有理的,会计就是一项细心的工作,严谨认真是工作的不二法门。作为一名男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细心,摆脱80后的焦躁。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发现自己的进步还挺快的,即使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岗位。除此以外,我也对行政后勤这一行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是我第一天走出公司和客户去面谈。由于自己向来比较内敛而且是第一次的缘故,与客户面谈显得比较紧张,也不大顺利,不过幸亏有同事的提点,再加上合作伙伴的鼓励与帮助,自己尝试大胆的去应付,慢慢的好了许多。不再怯场。

  今天下来,我感到收获良多。以后面对经验比我丰富的阅历比我深的多的多的客户或合作伙伴,我相信自己也能够通过简练清晰的表达让对方熟悉我们的产品,让他们对我们的产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人往往都是这样,没有经历过的话,永远都不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是真的那么难,还是并非如此,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是自己完全陌生的事情,只要有机会,都一定要去尝试,努力去做好。因为没有经验,那么就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另外就是不要害怕失败,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了。等到熟练了,那么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重要的一天就这样充实的度过了。

  一大早我就把昨天购置回来的办公用品按照消耗的多少分给各个科室,这个工作同样繁琐而忙碌,下午忙完后又叫换水工给经理办公室和销售科换饮水机桶,忙的停不下来,像个小陀螺,哈哈。想起*时在寝室晃晃荡荡没事干,觉得日子过得好慢好无聊。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每天紧张的工作状态,完全没有时间考虑其它事情。现在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其实如果可以的话,真想每天多24个小时,但这次的经历却是实实在在的,就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能够接触新的事物,一点一点的吸收进去,觉得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正应了那句话:社会是一所的大学。这些深刻的感受只有经理过的人才会体验到。果然没错。一天的时间快乐的就这样过去了。

  今天的例行会议后,负责人周哥交给我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接待一个外地来的大客户。周哥给了我个大客户的信息说其后天要来我们公司洽谈一笔业务,叫我给他订来回的机票以及下榻的酒店,当然是要物美价廉,既能给公司省钱节省开销也不能太过于寒碜丢了公司的颜面。网上买机票我是驾轻就熟了,大学4年每次放假回家都是自己操办的。因此根据经理拨给我的预算订了商务舱,网上订票比实际价格便宜一些,所以还是算省了点钱。剩下就是下榻酒店的问题了。我想想了肯定要离公司*一些才方便对方来公司洽谈业务,于是上网找了一下新华街附*的商务酒店,上其网站也有合适的价位,中午吃完饭我就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也觉得合适于是就先给订了下来。虽然今天的大任务就是机票酒店的预定,听着感觉很简单的样子,但却是算经理第一次把事情交给我自己决断,所以也算意义非凡啦。预定完毕之后把时间和地点都详细的回报给经理,她很满意。于是我便礼貌主动的联系了该大客户并告知其相关事宜。

  说点什么好呢……浓浓的不舍和深深的感慨…….今天是我实*的最后一天,正所谓“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这40天的实*生活让我认识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老板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对于未来毕业后正式步入社会,我充满信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3)

——员工管理研究论文 (菁华5篇)

  [摘要]为优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预防并减少事故的发生,对煤矿组织安全管理与煤矿员工安全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绩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TD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8-0208-01

  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本研究构建了煤矿组织管理与员工安全绩效的关系模型,试图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煤矿组织安全管理体系来改善员工的安全态度,减少煤矿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预防并减少事故的发生。

  1、组织安全管理

  组织安全管理,即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管理者应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元素,使它们作用于统一的目标。管理者至少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并规范自身行为、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工作。除此之外,较强的基本素质也是管理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安全责任感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有效管理安全生产。目前,关于组织安全管理因素的测量量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田水承等在研究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权重中认为组织管理因素包括与工友的沟通、安全激励、安全承诺等;曹庆仁等在研究组织管理行为用教育培训、安全监督、沟通交流、管理者承诺来测量组织安全管理。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重点研究组织安全管理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沟通和安全保障三方面。安全价值观即组织管理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管理者通过决策、计划和控制来确定组织的安全目标,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对员工做出全承诺等。安全沟通即管理者与员工积极沟通,主动参与。它反映了组织是否有良好的安全沟通途径,员工所感知的安全问题是否与组织安全问题一致,是否能毫无顾虑的表达安全想法。

  2、员工安全绩效

  员工安全绩效由任务绩效、公民行为和反生产力行为构成。良好的绩效意味着在前两个维度上表现出色并且避免第三类行为。安全绩效的指标选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选取相对有点难度。张江石等在研究行为与安全绩效的关系中提到安全绩效的指标可用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来衡量。态度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环境等所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心想法。安全态度指员工所持的对生产中安全问题的内心反映,是员工对生产中安全的重要性的认知,决定着管理者对企业安全方针的拟定以及安全规程等的落实。杜邦公司认为员工的观念、态度将决定安全绩效。煤矿员工在安全管理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管理对象又是安全管理的参与者,所以应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改善他们的安全态度,调动其主动参与性。

  一个与员工安全态度相关并引起学者广泛关注的概念是员工参与。员工的参与行为不同于遵守行为,遵守行为是员工按照组织的要求表现出的符合安全规章与规程的行为,是相对被动的一类安全行为,而安全参与行为则为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的行为,如对同事提供帮助、对管理者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等。它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安全绩效,但却能改善组织的安全氛围,使其更为和谐。积极参与的员工对工作非常热情和投入,消极参与的员工则表现在工作不认真、不上进、没动力或激情等方面。

  3、组织安全管理与员工安全绩效

  安全绩效能够很好的衡量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组织安全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安全管理手段能够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起到显著影响作用。在安全管理方面,Barling等认为组织管理者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安全水*。Kelloway等认为组织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对员工的安全态度有显著影响。刘文俊在研究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时,发现安全管理的缺陷、激励机制的混乱、对员工缺乏关怀等不合格的管理行为是促使煤矿频繁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4、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設计原则

  “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适用性、客观性等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任何管理都是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所以在选取指标时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这样才能对企业做出系统评价。

  (2)全面性原则。指对评价对象属性的覆盖及刻划深度。虽然煤矿安全管理包含的因素众多,要建立一个广义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完全,但要尽量根据管理科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全面考虑,避免以偏概全。

  (3)科学性原则。包括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信度是指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即同样一个项目的不同专家在不同场合、时间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评价的准确性程度,即指标含义需具有单一性特征,评价指标的定义无兼并、交叉、重复。效度的作用比信度作用更为重要。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流程

  煤矿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筛选编制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模型,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1)识别出煤矿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及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众多,怎样尽量识别出完备、齐全的影响因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一些文献、安全管理理论和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对识别出煤矿安全管理绩效指标进行筛选,剔除不合适的指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了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本文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引入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根据专家的判断矩阵,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规范化特征向量作为专家指标赋权的依据,并应用相对熵信息集结方式,集结专家偏好,求得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根据一级指标权重和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出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关联度,通过各因素的关联度来评价煤矿安全管理绩效水*。

  (3)煤矿安全管理绩效体系的合理性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得出文中建立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合理,可作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之一。安全管理评价作为现代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内容之一,对于提高煤矿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是针对煤矿安全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绩效指标体系,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利用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硬性的制度化管理,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企业管理,以便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水*,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员工自我激励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为今后我国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一点有益借鉴。

  【关键词】员工自我激励;企业管理;关系研究

  一、企业员工自我激励简单介绍及其重要意义

  所谓员工自我激励,就是说企业在管理员工方面要采用一种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员工对企业的那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真正从内心深处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意识,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地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去,对企业的兴衰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当一个人树立起强烈的自我激励信心,拥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就会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从过去一个“被动的”工作人员成为一个更为“主动的”人,这对于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和业绩以及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这个人本身的这种行为又会对其身边的其他人产生强烈的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促使身边的人也逐渐地向其学*。因此,毫无疑问,企业需要帮助每一个员工真正地树立起自我激励意识,不断鼓励并发展他们的自我激励意识,这不仅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和观念对每个企业提出来的重要要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佯做除了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扩大其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更能提升服务水*,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都是大有裨益的;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总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新趋势,而总是拿制度化的规章制度来硬性压制员工,遇事不考虑员工的感受,不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动不动就给予员工处罚等等,试想,这样的企业经济效益能上去吗?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整个企业气氛紧张,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没有创造活力,企业死气沉沉,经济效益是肯定不能上去的。企业员工的自我激励就是要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都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员工能够真正地从内心中接受企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自己在企业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增长了见识,企业管理者要充分的尊重员工,承认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自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主动学*,增强自身生产技能和自我素质,提高自身价值,为企业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员工自我激励和企业管理的紧密关系

  一方面,毫无疑问,如果企业员工都能做到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不断主动地提高自身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真正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才可以认为是更加高效的、更加成功的。企业只有不断地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这个企业才会拥有更好的企业氛围,才能体现出更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员工之间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企业也才会具有更好的吸引力,为企业在未来不断做强做大打下更好的基础;如果这个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重要性,不重视对员工自我意识的培养,而是死板地拿那些制度化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那么这个企业肯定不会有良好的企业氛围和企业形象,即使一时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也不会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对企业员工的自我激励对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适应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激发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不仅是企业现实发展的紧迫要求,更是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二选择。

  另一方面,只有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水*,企业健康发展,管理科学,企业运行正常,那么才有可能有条件促进企业的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和形象。毫无疑问,一个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水*和方法是这个企业鼓励员工树立自我激励意识的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企业运行举步维艰,不能正常地运转,那么这个企业即使有心对其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也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要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从企业员工进行自我激励和企业管理的关系上来说,这二者当中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条件达不到,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等等都是一种空话,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想对其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措施,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使得企业能更好的进行运转,创造出能够进行这项措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主要的措施步骤

  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身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的观念,这其中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无疑就是一个极好的方法。那么要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除了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以外,员工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来进行自我激励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主要的措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讲,其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企业要组织员工自我激励的相关专家、知名的企业家、学者等等,请他们到企业来对企业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教育和演讲,请他们举例子讲述他们身边的哪些员工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了自我激励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同时对企业的员工宣传进行自我激励的益处,给他们列举身边的普通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使这些员工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这一措施,为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对这一措施产生情感共鸣,并认同这一措施,认识到这一措施是真正的有效的,是可以取得成功的,这对于企业管理者下一步进行的员工自我激励措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的。 (二)企业从自身入手,对员工开展一系列自我激励的教育活动,对自身企业里面那些主动接受这一措施进行主动地自我激励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等,在自身企业当中树立典型和榜样,只有这样真正地挖掘自己员工的典型,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起企业其他员工的自我激励的积极性,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这些员工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伴因为进行了自我激励最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技能,而且受到了企业的奖励和重视,那么这些动力就会激发他们主动地去接受这一措施,主动地对自己进行自我激励,从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接受,最终养成自我激励的好*惯。

  (三)采取制度化的激励奖励措施,制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硬性地“困住”员工,而是最终要使得员工养成自我遵守这些制度的好*惯,制度化的管理措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员工进行自我的激励,使得他们最终养成遵守企业规范,主动地去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持久的动力。那么,企业管理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规章制度来对自身员工进行激励,企业要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死板的硬性管理员工的办法,建立起真正的人性化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对待员工要真正地做到关心他们,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员工进行热心的帮助,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可发展的空间,做到真正地符合员工的心理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将普通员工看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只有这样,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讲,自我激励就更加重要了,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员工要从内心深处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有家一样的热情。如果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只是为了挣钱,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过企业,那么他是不可能进行自我激励的。一个员工,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真正的热情,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那么才有可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做到精益求精,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发展;相反,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随心所欲,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其自身来说都是有害的。

  (二)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进行自我激励要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对于自我的激励要做到持之以恒,毫不懈怠,不能仅仅因为物质上的奖励就动摇自己的信念,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这一理念才会成功。

  四、总结

  总之,员工自我激励对企业管理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员工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必要而有益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企业要采取措施来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更需要员工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激励,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对员工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龙小兵.知识型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机制与创新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白少君.企业伦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程江.激励的本质与主体性的转化[D].南开大学,2012

  [4]李家龙.对自我管理要素体系及其实现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5]王永.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1

  一、前言

  酒店员工流失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酒店基层服务人员占据绝对比重,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使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员工流失对酒店的影响

  员工流失给酒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人力成本。酒店对员工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虽然不高,但是招聘、培训及相关人员管理工作都会产生成本。首先,在招聘环节,如果员工流动频繁,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不断开展招聘工作,每一次招聘又要经过资料筛选、面试、复试等多个流程。其次,员工入职后,酒店会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即产生培训成本。如果员工短期内就发生离职,重复以上招聘环节就势必会重复培训工作,所以员工流失越少,培训成本投入越少,而且可以将节省的成本用于开发更深入的培训课程,以提升员工素养。最后,员工从办理入职手续开始,人力资源及后勤部门也会投入一定的管理成本。员工流失同样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因此,酒店员工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且重复劳动多。

  而员工流失亦会间接影响酒店的品牌声誉以及人才资本积累。员工在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会带来对酒店评价的传播,如酒店内部的管理是否合理,对顾客服务情况、价格水*、员工满意度等。如果*居多,将会影响到酒店的品牌声誉。而且员工在酒店工作期间接受专业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实质是为企业积累人才资本。一名在酒店工作多年的优秀员工无论是专业技术技能,还是心智的成熟,都是行业中所难得的。一旦员工流失,将会影响本企业的人才资本积累,同时又促进了同行企业人才资本的积累。在酒店业激烈的竞争中,人才资本流失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积聚。

  三、酒店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

  酒店员工流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作满意度不高,工作满意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决定着员工的衣食温饱。不少酒店服务人员来自偏远地区,希望通过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以酒店能否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如按时发放工资、按时为员工缴纳保险,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满意度。*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如果同行企业薪酬福利更为理想,员工流失也不可避免。

  第二,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逐渐递进的。当员工衣食温饱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他们希望获得企业给予的尊重。酒店服务工作比较辛苦,员工理应获得企业的尊重。如果企业对员工尊重和关心不足,片面要求员工付出,员工自然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无法与企业建立心理契约,很有可能选择其他工作机会。

  第三,个人发展前景。员工进入企业工作,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发展。酒店服务工作虽然要从基础做起,但同样拥有晋升的可能,而且只要个人付出努力,能力出众,服务人员也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所以长期就职于一家酒店,如果晋升发展空间有限,员工也会寻求其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酒店治理员工流失问题的管理对策

  为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从薪酬福利、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方面改进当前的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

  第一,薪酬福利激励。酒店企业首先应建立公*、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将基本薪酬、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共同作为薪酬的组成部分。基础薪酬对应员工日常额定工作量和加班工作量,如酒店服务时间的延长、临时开展庆典准备等;奖励薪酬包含员工服务顾客情况、自身学*进步、为酒店管理出谋划策等,如果员工表现优秀,酒店应给予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则适用于鼓励员工长期任职于现在的企业,而且随员工工作年限增长、工作表现情况而增加,例如年终分红、职位晋升、旅游休假等。通过薪酬体系的丰富,员工的付出与收入形成正比,同时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鼓励。

  第二,培训激励。培训是提升酒店员工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为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引发的人力成本投入过高问题,酒店可以设立阶梯培训模式。所谓阶梯培训,就是培训内容依据员工在本酒店的任职年限、职位、工作表现等递进式发展,并且以员工工作年限为首要参考因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任职时间越长,将有机会参加更多的专业培训。酒店建立业内富有竞争力的培训模式,悉心栽培员工,员工也能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怀。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员工入职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帮助其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使员工将目光放置在更远的位置,认真对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因此,酒店应为员工制定多重职业路径和明确的晋升制度,鼓励服务人员向管理层晋升。如果员工通过接受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积累,酒店应为员工提供晋升以及参与不同部门工作的机会,使员工发挥才能,释放工作热情。

  第四,企业文化激励。为防止员工流失,酒店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将酒店作为一个大家庭,将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成员,营造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当员工生病时,领导应主动探望问候;当员工家庭遇到困难或员工面对其他难题时,领导要及时帮助员工解决,鼓励员工战胜困难,真正做到关心员工以及员工的家庭;酒店各部门员工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酒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自然形成。

  五、总结

  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居多,准入门槛较低,因而企业内部员工流失现象非常普遍。为此,企业应制定富有吸引力的激励举措,鼓励员工,帮助员工,用真诚打动员工,从而积累人才资本,凝聚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从现有人力资源中发掘、获取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训。从“胜任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于企业如何进行培训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进行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培训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4)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 (菁华3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第十五条

  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 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来源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成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成片承包、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

  利 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第三十九条

  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马上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列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披露对于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

  第七条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5)

——员工管理研究论文实用5篇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在新形势下构建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当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对同业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绩效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商业银行生存竞争的实质是绩效管理的竞争。绩效管理是一项从总体战略着眼,以提高整体业绩为目的,针对员工个体和部门整体进行考核的业绩管理制度。加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现状

  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与金融体制的变迁相对保持一致,其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为银行内部管理提供了方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的发展。但自从银行业改革进入控股后,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已无法满足银行业的发展,绩效标准缺乏科学性、应用性和合理性;绩效管理的定位缺乏规范性、准确性、务实性;绩效管理效果不明显,出现了短期经营与长期经营的目标失衡,管理层与员工沟通不畅导致部门之间目标的偏离,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失衡,绩效不能全面反映银行整体营运情况等问题。因此,建立新型的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要适应银行业的实际发展,尽快和国际金融业接轨。

  二、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成因

  1.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1)部分商业银行领导层风险观念淡薄,重业务而轻管理。在人才选拔时,强调业务推广方面的能力,而忽略技能操控方面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2)受薪资、工作模式以及制度等影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利于银行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

  (3)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不足或专业知识欠缺,导致银行风险规避不到位,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

  2.绩效管理定位不明确。

  (1)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是不正确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手段,侧重于判断和评价,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2)绩效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或是为了分配工资而考核,这些都会导致绩效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3.绩效考核的指标制定不合理。

  (1)目前,银行的考核机制主要依赖单位的财务指标体系,缺少内部系统化的管理条例,没有根据实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考核体系,对员工的考核范围界定不明确,内容笼统,指标较少,设计比较模糊,不能体现考核的公*性。

  (2)部分银行个人绩效考核的计划和单位、部门的绩效承接不默契,阻碍了单位整体性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的方式、程序缺乏科学性。

  (1)绩效考核应包括目标设计、过程指导、考核反馈和激励发展四个环节。但现行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任务下达、核算任务完成情况、兑现绩效奖金几个方面,这种粗放型的绩效考核办法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2)考核范围局限在可量化的指标上,对不可量化的指标缺乏相应的考核方法,如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造性等,这些都是相当关键的影响因素。

  三、解决商业银行绩效管理问题的相应措施

  1.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考核工作。银行应该不断完善整个考核流程,建立配套制度,对整体的绩效考评进行评估和改进,利用科技手段,对绩效信息进行归集和分类,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衡量员工的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具体措施是:

  (1)考核办法的制定,要合理征求多方面的意见,通过讨论确定并实施,保证考核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促进考核体系的透明化,保证考核有效性。

  (2)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并评价,从而确定员工的绩效。

  2.制定健全合理的指标体系。

  (1)丰富考核指标内容,增加非财务性的考核指标,包括客户指标、员工自身发展指标、单位内部运营指标等,实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衡,促进银行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均衡发展。

  (2)弱化市场份额指标,禁止在绩效考核规定体系之外下达相关市场份额指标。由于目前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发展,容易引起相关竞争。

  (3)增强内控合规发展的考核力度,把合规建设列入单位的考核中,加强内部治理模式的发展,建立符合单位发展的长效机制,把经营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建立合理的外部绩效监管机制。

  (1)依据国家制定的绩效考核法则,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有效发挥监管导向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经营机构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

  (2)对商业银行发展进行全程监控,从促进单位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的方案,完善业务费用管理和监控制度,督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抑制盲目扩张规模和非理性的竞争行为。

  4.绩效考核要做到公*、合理、透明。

  (1)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绩效考核结果透明公开,防止考核指标不清晰、设计复杂以及不透明考核等问题,增强政策的指引效果。

  (3)将全年的经营计划和单元价格挂钩,把整体利益和个人贡献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5.建立有效的、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学*、会议讨论等沟通方式来渗透和深化绩效管理理念,通过绩效的计划、目标监控和结果评价来完成组织目标的,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真诚合作。同时,加强管理者对绩效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控,减少失误,逐步提高员工素质和个人技能,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

  四、结语

  绩效管理是银行业常用的一个管理手段,加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性的任务。银行体制对绩效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构建有效互动的制衡机制,找好契合点,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导向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

  [2]王蕊.绩效反馈的价值、问题与优化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1(01).

  [3]薛峰.银行业改革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1(05).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实行核心员工管理。目前,核心员工管理有了更加广泛的内容,虽然在企业中一些员工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只要这些员工有上进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因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核心员工的管理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核心员工作用和意义和企业核心员工辨识和培养以及企业核心员工管理对策。

  关键词:

  企业;核心员工;管理

  在一个企业中虽然核心员工的人数不多,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经常会把一个企业中的管理者当作是企业的核心员工,事实上并非如此,企业的核心员工是更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企业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员工的管理,实现核心员工的价值,体现核心员工的地位。

  一、企业核心员工作用和意义

  (一)核心员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人是企业中最基本的要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核心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社会地位,就需要核心员工的先进技术做后盾。只有核心员工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才能让企业开发出更多新的产品,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管理水*的提高以及企业业绩的不断提高都离不开核心员工的努力和支持。

  (二)核心员工具有规避风险的能力

  企业的核心员工具有普通员工所不具备的创造性,核心员工可以创造出更多新的产品,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如果企业的没有合理的规避这些风险,就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核心员工拥有规避风险的能力,可以在企业遇到风险的时候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帮企业渡过难关。

  (三)企业核心员工可以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是企业的象征,企业文化可以更好的影响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企业中核心员工的价值观就代表了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核心员工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都对企业文化有巨大影响。

  (四)企业核心员工具有特殊价值

  企业的核心员工除了具备以上价值之外,还具备一定的特殊价值。在企业中会使用或者修理一些特殊的机器设备,懂得一些特殊的技术,这些核心员工都属于有着特殊的价值,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就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财富。卡耐基曾经说过:“就算把我的机器设备,办公用品以及使用资金全部拿走,但只要把有价值的人员留下,几年时间以后,我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卡耐基的话中也可以感受到核心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在我国,一些相对成功的企业中必定都拥有大量的核心员工,并且合理的对核心员工进行管理。

  二、企业核心员工辨识和培养

  (一)企业核心员工辨识

  核心员工之所以能在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就是因为核心员工掌握了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相对普通员工来说,核心员工对这些技术的掌握更准确。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会花大价钱从其他企业挖掘人才,而核心员工就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除此之外,拥有良好外部关系的员工也可以称之为核心员工,这部分核心员工成为企业和外咳嗽敝沟通的桥梁,企业只有通过这部分核心员工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及销售出更多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核心员工和普通员工之间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区别,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就可以简单进行区分,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留住更多的核心人员,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核心员工培养

  在企业中培训是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中核心员工的培训需要更有针对性,要不断健全核心员工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也要符合核心员工的自身发展特点,首先要了解核心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需求,其次还要了解核心员工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更注重实践性,把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一定不能使用统一的培训方法,那样就失去了企业培训的意义。在对核心员工进行培训以后还要针对培训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评价中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解决对策。

  在现代企业中必须要重视核心员工的忠实度,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核心员工忠实度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内部要多沟通交流,坦诚相待,让核心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二是可以不断提高核心员工的企业地位,让核心员工参与到企业重大事务的决策中来,增强核心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三是加强企业中的团队合作,让核心员工在团队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华5篇)(扩展6)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实用五份

  引言

  当今社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迅速,企业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会计的所有领域都在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会对传统会计的业务流程进行全新重整,逐渐实现会计信息的集成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发展不容分割,虽然会计信息化在我国所提出的实践并不长,对于本质以及内涵还有待于研究。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会计信息化的建立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的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时间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化运用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信息,是当今企业可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的搜集与发布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信息会成倍增长,如果采用原始的手工方法进行核算会大大减弱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的运用给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带来福音,会计信息化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日常会计的核算当中,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已经接*普及,計算机具有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以计算机来代替人工,完成财务报表的定制以及数据的分析,可以大大减轻会计部门的工作量,省去了中间许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压力,传统的会计运算模式比较复杂,而计算机的正确运用使得日常的会计工作得到简化,只需要根据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其余的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来替代完成,会计信息化会对会计工作以及人员会提出规范的要求,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较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会计信息化可以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及管理程序更加合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的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提高会计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水*,关注*些年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在不断增强,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许多企业都已经应用了核算型的会计软件。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会计信息化还存在发展的空间,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计的核算可以达到适时核算的水*,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可以随时地了解企业运作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当前财务方面的软件非常多,所适应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中小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方面,由于对自身以及企业的认知不够清楚,所以购买的财务软件不能够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进展,企业在对会计软件的购买时往往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功能,解决企业临时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忽视了软件的其他功能,在会计部门实际运作中就会发现软件的兼容性比较差,根本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使会计工作变得烦琐,加大了企业会计的工作量,还有一些企业购买的财务软件,许多功能都处于闲置状态,有的企业规模小,会计人员也很少,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使用软件方面的培训时间比较短,使得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不经常运用的板块,会计人员使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在选用财务软件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选择正确的匹配的财务软件。

  2.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不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运用基本普及,但是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并不高,在技术人员上比较缺乏,会计人员的技能掌握也高低不一,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管理者认为运用了会计信息化就会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对会计人员的实际运用水*却不够重视,会计人员培训也不全面,许多企业高层领导甚至对企业资源的认知还处于模糊状态,不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在企业中,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互不联系,不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许多会计模块不健全,甚至一些企业会计管理部门认为有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了,忽视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只了解会计信息化的表面,对其真正的内涵却模糊不清。

  3.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当前我国专业会计人员严重缺乏,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一部分会计人员无法正确地使用会计软件,这是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会计信息化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真正的尖端会计人才相当缺乏,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不能够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运用不够充分,许多功能都不了解,再加上企业对工作人员培训不足,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

  4.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要依靠企业来推进,而且需要社会的支撑和保障,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好,同时又没有更好的融资渠道,企业的运转资金比较紧张,所以用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高,导致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的融资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料几乎没有,基于企业管理观念的落后与人力资源的不健全等一系列限制条件,所运用的产品就会偏向简单易懂、价格低廉的办公软件,再加之许多供应商不能够及时地提供服务,不能对会计软件进行合理的维护与升级,只要系统出现问题就会非常的棘手,对公司的正常运作产生严重影响,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三、会计信息化有效地运用于中小企业的对策

  1.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中的会计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避免工作中由于操作不正确而造成数据的丢失,企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后才可以上岗,企业要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会计运作水*,通过比赛的形式鼓励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知识的学*,熟练掌握办公软件,了解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只有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水*,才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会计部门员工不但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严格地按照企业的制度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

  2.加强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管理层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管理者的素质水*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息息相关。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涵,高度重視企业会计制度的管理,开展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工作,要正确看待这项工作将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将信息技术的推广合理地运用到会计工作中,设置专门的会计信息化主管部门,充分地了解本企业的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体系。

  3.选择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都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一个财务软件都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部门领导在选用财务软件时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除了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还要认清财务软件的具体实用性。大部分财务软件都是根据模块来销售,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购买部分模块,避免购买模块的限制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所购买的财务软件要确保在日常工作中,简单易操作,尽量缩短调试时间,与运营商协议好软件的升级和售后服务,使供应商提供技术培训的服务,确保会计人员可以熟练地使用。

  4.严格执行会计信息化制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严格的企业制度下顺利进行,会计部门同样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制度。在会计信息环境下,账目的等级与报表的输出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数据的存储都保留在计算机当中,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会计信息化制度,确保信息的安全。在工作上,所有会计人员合理分工,每位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确保系统的安全。

  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中小企业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高度重视。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加强部门制度的管理,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重重阻碍,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及时地给出有效措施,使企业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东梅.基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2] 齐莲花.重构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

  [3] 李洁.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4).

  [4] 黄文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3,(8).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正在全面的改革与完善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刺激,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外部的风险如政治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还有属企业内部的风险,如战略性风险,经营风险等。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推进较慢,管理水*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风险管理工作发展也不够*衡,部分企业也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强,因而面临较为严峻的风险防控形势。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风险规避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房地产这样具有较大市场风险的行业来说,能否建立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营,这对其是否盈利乃至企业能否存续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当前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有明显的产业特点:资金需求量大,前期投入大,开发时间长,成本回收慢等,因此,房企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加大。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资金管理就非常的重要,充分的流动性资金是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资金筹措方式及资金*衡等管理水*在企业资金流动、偿还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其经营风险的大小。但是我国目前依然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没有及时的转变资金管理模式,依然采用过去房产牛市的管理经验,并且始终坚持着乐观销售的价格策略,所有的成本、资金测算都没有按照当前的销售形势做及时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房地产销售预期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面临销售回笼款滞后、而工程款等开支不得不按期支付的资金短缺困境。

  目前房企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工程结算的滞后性,这样就使得会计系统的统计以及成本核算存在着很严重的滞后性,对于资金的定期需求完全取决于市场工程部门,所以说如果工程部门前期的预算与实际施工之后的支出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距时,会计部门对资金的安排计划就会跟计划脱节。尤其是在采用单包方式的项目工程中,自身的采购环节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和情况。也就是说,房企项目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有着严格考核体系,而工程资金的配置问题则几乎没有跟踪体系。

  为应对当前销售困境,很多房企通常采用的是降价减持存货的经营策略,这种似乎杀鸡取卵的经营策略,企业发展规划存在着极大的迷茫性。可以说目前房地产企业缺乏一套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而财务部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参与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更谈不上会计内部控制对经营决策的影响力。

  二、对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首先针对房地产会计内部控制策略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企业的风险预期管理,并且不断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长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评估制度,从而增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风险意识与风险预期,这样保证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 也能够使得房地产市场转型到买方市场。

  通过建立完善的以预算为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当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整体环境。进一步保证资金链的*稳运行,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度的关键,进一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损益类、资金类等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对于预算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比较和编制,也是要进一步强化经营行为的一种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动态调整的决策体系,也能够使得风险预警作为主要依据。从而不断加强预算的权威和指导性,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纪律。

  通过建立和管理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管理体系,确认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功能,以消化会计收入的滞后确认以及税收提前等问题。房地产企业一般都存在着预售、工程决算、工程竣工、税务清算等步骤,所以从前期预算到后期的资金收付、收入成本核算,都需要专业的会计来进行确认。正确的会计确认保证了动态管理的前提,而动态管理的会计控制体系又将科学引导会计核算功能。

  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化促进公司内部交流。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全球的资源都是流通的,信息成为极其重要的资源之一。一个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又怎么能互相没有交流呢?大量的信息蕴含无限的价值,如果忽视这些信息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想要物尽其用,首先就是把资源进行整合。正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做出科学的决定。房地产企业要是想做出财务信息整合,首先要将这些资源信息化、系统化,作为公司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应该建立起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只要运行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较为完善正确的信息,就会有利于公司的财务运营,提供决策参考,尽量规避经济等各方面的风险。这个系统不是摆设,而是应该被实际用到的,比如记录数据、做报表、互传资料、信息共享等等,每个员工都能用得到,有条件的话公司还可以组织培训,这个系统不应该被忽视。

  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福音,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部门,这些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这个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就能推动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降低存在的各种风险,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审计管理。有了规章制度、会计信息系统以后,还需要监督制度的实施和系统的运行。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的控制除了用之前提到的两者以外,还有一个监督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监督体系通常包含法律和财务审计等。下面举几个具体的监管方法的例子。建立内审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来监督,比如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监督工程的财务状况,是否有超标情况发生,工程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工作人员是否有违纪现象等等。监管的过程中要落实好责任制,出了问题要能追责到个人。

  建立和强化公司的风险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司内部风险体系,不是只有管理层。决策层才需要参加,而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要了解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在工作中小心细致尽量规避风险,并具有解决财务风险的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很容易流失,那么企业就更应该注意人才管理的问题,大的方向上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根据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进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人事任命等,尽量做到让员工在适合自己的职位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对于管理公司财务的人员,领导层不但要重视他们,还要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推动财务管理团队的精英化,最终有效提高企业财务方面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之,如何有效地利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健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对现代房地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房地产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应该从企业管理的本质出发,即从企业内部自身的管理问题着手。因此,笔者建议,房地产企业在运用时,首先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系统剖析析,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改善本公司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会计内控制度,使本公司内部行事有规定可依。更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事物,无论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决策者要顺应时势改变策略和计划,才有利于利益最大化。

  摘要:PPP模式在我国传统公共项目融资方式出现弊端的背景下产生,能够较好地填补公共项目融资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PPP模式会计核算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PPP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性建议。

  关键词:PPP;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一、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公私合营、公私合办或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最早应用于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或短缺问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造。当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类型,其运作形式较为复杂。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应满足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两大关键点,项目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体现产权变动关系的会计信息;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PPP项目的结构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差异,因此,项目范围界定应从PPP项目本质出发,而非以形式限定。会计核算上,由于PPP项目为公私协作项目,因此,分析会计问题应当从**与企业两大主体出发。

  (一)**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现金收付制基础上的公共设施建设,其固定资产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不在**部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来,而责权发生制下的PPP项目建设,需要将资产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从**主体出发,PPP项目建成的资产**拥有最终所有权,项目公司具备定期使用、收益的权利。**在取得资产时,也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基础,而应当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在会计处理中,**必须理清PPP项目资产类型,才能进行资产核算。

  (二)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相关问题

  按照PPP项目流程,会计核算应当分为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及资产移交阶段四大阶段,以下分阶段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项目公司由**以特许权协议,授权投资代表机构与私营部门联合出资注册成立。一般的,公共部门构成较为简单,而私营部门构成较为复杂且通常以联合体形式存在,这就会出现部门内部划分了若干个产权主体,由于PPP项目会计目标中包含“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传统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以企业为一个核算主体,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关系,因此,要在PPP项目中准确反映各方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影响,并符合会计目标,就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2、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首先,PPP项目资产性质存在区别,一般会分为完全产权资产与特许经营权资产,项目公司应当清晰区分核算,不能混淆。第二,要关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由于资产建造完成所有权归属公共部门,特许经营权以取得资产为代价,且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能够取得预期经济利益并可以可靠计量,因此,特许经营权也具备资产属性,应当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时,应该关注益物权与无形资产的差异,在确认为金融资产时,应该注意资产属性界定中,财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第三,借款费用的处理。项目资产在没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全部资产投入应视为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则应归属“全部投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产要在后续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支出,并且费用的确认需要费用“效用”确实发挥出来。因此,建造期间由于费用“效用”并未实际发挥,该借款费用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建造期间资本化处理,以增加项目资产账面价值,其他情况要做费用化处理。

  3、项目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根据解释2号,项目公司应当注意,金融资产模式下,项目收入若确认为投资净收益,会造成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异动,以及营业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若PPP项目以债权方式融资,就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同时,在后续支出处理上,PPP项目应注意更新改造义务支出的属性,这类支出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是PPP项目资产价值组成的部分,为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期结束后,公共项目资产当移交公共部门,剩余资产属项目公司资产。对于无偿移交部分,由于不计残值已经在运营阶段摊销完成,因而不需做会计处理,而对于剩余资产,就必须按照协定及法律做清算处理。

  三、优化PPP模式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适用的,PPP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强调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例如,应当将资产分类简约化,避免确认中金融资产处理及无形资产处理中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避免无形资产摊销中漏洞为不法者提供盈利后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二)关注业务流程

  以BOT项目为例,PPP项目主要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及移交七大环节,要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处理,在流程上就应当对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主办人出资提出合理要求,在保障**社会效益与项目公司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对项目评估,确定投资结构、贷款比例、权益及再融资安排等项目,避免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权益、资产属性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关注会计原则确定

  会计原则指导PPP项目会计核算,因此,工作中必须重点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一般的,PPP项目会计原则的明确应当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及会计要素计量三方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失误及偏差。

  参考文献: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