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论文 >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8 00:00:00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1

  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原则与主要模型

  1.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原则

  1.1.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估框架与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估的目的一致。首先,与被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绩效评估的目的就是引导、帮助被评估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构建评估框架应根据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来设定和选择绩效评估议题。其次,与绩效评估目的的一致性。目的不同,绩效评估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1.1.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做出两个方面规定。一是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必须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共同属性,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关注的绩效重点。二是评估框架要合理。根据需要与可能设定议题或指标,使评估框架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主、客观条件,既要考虑到评估议题或指标本身的可评估性,又要考虑到评估过程中证据的可收集性。

  1.1.3整体性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要求评估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其次,绩效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反映科技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再次,评估框架要体现管理要求,即体现关键环节做的很好或很差的标准。最后各个评估议题或指标要相互独立,不能重叠。

  1.2科技计划评估的主要模型

  目前在科技计划评估领域最常用的模型是“逻辑模型(Logicmodel)”,而在医学研究领域最常使用的成效评估模型是“回报模型(paybackmodel)”,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模型做简要的介绍。

  1.2.1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最早起源于私立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在绩效评估研究领域,常被国际组织作为一种计划/项目设计、执行和考核评估的工具来使用。逻辑模型勾勒出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影响计划绩效的关键环节,既可以帮助评估科技计划绩效,也适用于对科技计划绩效进行分析并实施改进。作为一种概念化论证项目的方法,逻辑模型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的计划/项目的内涵和关系,注重把项目产生的短期结果、中期影响和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概念化,核心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典型的逻辑模型。通过可以看出,该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个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六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活动及对象、结果、假设、环境。逻辑模型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对于一个科技计划来说,就是依据“情境”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产出包括投入所带来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结果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是产出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假设则是联系情境、投入、产出和结果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组织行为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模型,有利于了解特定行为的发展过程及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找出关键问题,找到进行绩效评估的切入点,确定评估内容;还有利于组织和个人进行评估以及反馈,完善行为。其基本思路是从逻辑模型的分析框架出发,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成效等逻辑环节构建绩效评估的维度。具体的方法是从计划/项目的长期战略出发,通过“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产出-投入”四个层次逐层分解战略愿景,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评估内容。

  1.2.2回报模型回报模型,是MartinBuxton领导的英国BrunelUniversity(伦敦)健康经济学研究组提出的,是当前系统评估健康相关科研活动投入回报时使用最广泛的一套综合方法。在回报模型中,“影响”(impact)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将直接产出、短期成效和长期影响等各个时间窗的效果都纳入到“影响”的范畴中,主要采用性质分类的方式来对不同类型的影响进行区分。将健康相关的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为知识产生、科研能力的建设、对相关政策和产品开发的支撑、健康及健康相关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五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提出若干指标。通过上面的回报模型逻辑图和回报模型指标划分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集中在对结果端的评估,认为结果是否达到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公众以及*的需要,这对科技计划实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模型不仅按照性质分类的方式将结果分成了五个方面,而且也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出不同时间窗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符合健康领域相关科研活动的作用过程。

  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

  2.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基本逻辑

  本研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总结成效和管理经验、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的的绩效评估需求,选择“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的框架设计。采用了“逻辑模型”的逻辑主线,同时在成效部分结合了“回报模型”的成效分类方式,将逻辑模型和成效范畴结合,使评估逻辑模型更加适用于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改进后的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种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四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管理/活动、成效。其中目标,主要是根据上级政策规划、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设计;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主管方采取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措施,第二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执行方的实施活动;成效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建设、政策支撑与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通过该逻辑模型,即可以对成效展开五个方面的评价,又可以把结果端和起始端串联起来,将目标-投入-管理/活动-结果逻辑线路上的所有要素囊括在内,有助于了解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什么因素导致什么结果,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的评估内容。基于改进后的“逻辑模型”,结合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与管理的特点,可得出如图4所示的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从绩效形成机理图可以看出,医学科技工作面临着公众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科技发展的需求。根据*医学科技工作战略目标制定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并决定财政资源规模,同时制定科研组织、资源整合方式和科技计划学术牵头人。在给予一定的投入后,医学科技计划开始组织管理活动,包括确定优先资助的项目、及项目主持、承担单位、牵头人遴选、评审、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这些都是医学科技计划关键的管理环节。经过复杂的科技投入和管理活动,医学科技计划管理直接产出就是组织了一批项目进行研发、组建科技攻关体系、遴选一批牵头专家和搭建科技条件*台,同时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推广、转化转移对知识增长、能力提升、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医疗服务和健康水*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评估准则

  给出的逻辑模型中,展示了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和成效的前因后果。其中已经标识出了医学科技计划投入和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恰恰对应着投入与管理流程中可能的“断点”。如果医学科技计划在这些环节上做得很好或很差,那么直接关系到其绩效是否突出,而其做的好坏的标准也就对应着绩效评估的准则。基于一般科技评估框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的管理要求,本研究认为评估准则包括以下内容。

  2.3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

  在明确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形成机理和开展评估的准则之后,绩效评估的框架得以构建。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框架和议题,其中过程评估包括三个大的维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投入、计划的执行;成效评估包括五个大的维度:知识产出、科研能力建设、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这些维度对应于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中的各个环节,前后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每个维度下,分别开展相应的评估议题。绩效评估框架的维度与关键。

  2.3.1过程评估第一,对目标的制定的评估主要关注相关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的设置应当满足国家或地方医学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即“定位准”。其次,还要有能够落实的机制和措施保证其战略目标的分解、实施,即“可操作”。第二,对计划投入的评估主要关注适当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的资源投入应该做到公正合理,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最需要的领域。其次,其投入的经费和人员的格局应该不偏离其预期结果,形成良性发展的资助体系。第三,对计划执行的评估主要关注效率性和效果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启动之初,应当确保有一套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制度。其次,在*医学科技计划从启动到结题的全过程中,应具有合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3.2成效评估对*医学科技计划成效的评估,主要关注效果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当与其投入相匹配,符合预期定位。其次,*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该体现其战略目标,其事实结果应符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市民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前面在分析*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时,已经对一般*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知识产生,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方面的评估;第二,科研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研能力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团队、*台、数据信息等;第三,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主要评估研究成果是否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以及开发新药物、新的诊疗技术。第四,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主要包括公众健康水*的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的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效果。第五,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劳动力增加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3结语

  医学科技计划的产出和成效与公众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要接受*和公众对其问责。本文运用“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绩效评估综合框架体系,突出评估关键环节和举证的评估策略,对于我国医学科技工作的评估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本文设计的医学科技计划框架是一个综合评估框架,涉及不同的医学科技计划研究类型、不同的疾病领域、而且还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不同疾病治疗阶段。因此,如果采取指标评估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不同疾病领域和不同研究阶段研究成效衡量指标不同,指标设计繁多而复杂,难于统一和量化。所以按照国内外科技计划评估的趋势,本研究采取了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关键问题和举证的评估策略。而且,本文提出的*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体系,是基于整个国家医学科技工作的战略提出的,因此,在针对具体地方或领域医学科技计划进行绩效评估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和具体计划的战略目标,有侧重的在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估体系中选择重点评估议题。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2

  儿童作品可以传达儿童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传达儿童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真情实感,它是一种无声的的语言,他没有程式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唤醒,才能使儿童个性得到张扬,情绪得到释放。正是如此,儿童*时的作业就更能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这样教师作业的设计更加重要,在如今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响,有效作业的设计和落实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与课堂教学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作业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作业的过程,作业的评价方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术作业和其他学科作业相比较,有其特殊性。中小学美术作业是通过美术活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向社会生活。但是纵观现今一些儿童美术作业,却看不到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与灵性,有的只是经过刻意雕琢,完全失去孩子天性的“**”之作。针对如此的原因,美术课的作业设计和实施非常的重要了。

  一、设计生活经验的作业情境

  《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原则。所以对于儿童,切不可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和专业的技巧去限制和约束他们的作业。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更好的设计好怎样的来引导和启发,能将美术知识、技能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将知识、技能融合到教学中,这样可以设计出一套作业的引导方式。

  如在上《快乐一天》的一课时,创设了“看一看、想一想”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在看一看的情境中,让学生欣赏现在最喜欢看的世博会的场景,把那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重温去看世博的感觉,这样就让学生跟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已经对本课的作业做了初步的奠基。在通过“想一想”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运用什么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作业。这样教师用最少的语言,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自己脑中存在的画面,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出创造的天赋,没有任何的约束。

  二、采用不同的材料的作业设计

  *年来,美术材料的不断革新,层出不穷,给学生创作美术作品带来了无穷的新视点,也成就乐个性化得创作形式。通过不同材料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让孩子充

  分感受到材料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让孩子在创作美术作业时能收获一份成功,收获一份欣喜。

  在以前的美术作业布置中,一般总是画画、涂涂、贴贴……没有很好的去利用材料。如此一来,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就降低了,没有了创作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当代儿童的作业形式和表现手法要远远地超出原来的*面绘画和手工艺,而可以呈现作业的多样化,多元化得发展趋势。作为教师,在儿童的作业辅导中,要不拘一格,善于发现并尝试各种新材料,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地表现,让儿童美术作业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在四年级的《塔》的教学中,原来的作业布置就是让大家设计一个美丽的塔,通过欣赏和想象,画出一个有创意的塔。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有点简单,没有创造性。最后我在实施中,让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进行设计,如:泥、钉子、竹条……让学生自由的准备一些不同的材料,作业被这样设计后,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情趣,开拓了学生的制作热情,最后出现了很多的不同的'作品。这样就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不同材料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的作业不拘一格,提高了儿童美术作品质量。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评价作了这样的定位: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以往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都是以一张画的优劣来判断,其实这种评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评价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知识的多少不成正比,并且还容易打消学生学*美术的积极性。这种老套的评价方法已经给很多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只有在学*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的兴趣。”成功的评价对学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 运用评价来提高学生学*美术的兴趣。对此,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各种激励性性的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经验的积累下,发现了几种评价方式比较的合适,如:档案袋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级评价。通过了多种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更好的保存学生的精彩作品,更可以激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有更好的审美能力。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和落实的有效性。所以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中,我结合作业态度、思维、质量经常采用的是语言文字评价和等级符号评价在语言文字评价上,当学生的创意独特时,我经常会写上:“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点子不错哦!”,诸如此类;当学生作业有进步时,可以写上:“看到你有进步,老师非常高兴”,“你可以做得到”!又如,用等级符号评价,按学生作业的情况,可以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但由于同等级中的差别很大,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我往往会给学生的作业评价多划分几个等级,如良上、良下等。

  在美术教学的疑难问题众多的情况下,作业的有效个性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难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开拓创新,发现各种有效的方法,把最有效的作业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又有利于后进生的提高,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教师的负担。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3

  科研是时下教育的热门话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长远战略。科研带来了“校园春意闹”的新气象,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是,要尽量避免科研中可能出现的一哄而上、华而不实、贪大求快,教学、科研相剥离,甚至调子越长越低等现象。教育科学研究是事关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研究,一般周期较长,实验涉及面广,因此,学校科研部门要确保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一、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

  朱永新教授在《享受教育》中说道:“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科学化快速成长的第一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来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的教学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竞争独具魅力的新型广告。作为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战略,变“上级领导看好我搞科研”的殊荣为“我创造条件申请搞科研”的执着,不要把科研视为贴金纸、学校门楣上美丽的光环,而是要动真格,扎实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用长远的战略眼光,使科研服务于教学育人。作为教师,既要认识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从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世纪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思路,对科研课题要讲求循序渐进,不要做急于求成的表面文章,更不能报投机心理,认为哪个课题易出成果,就置正在试验的课题不顾而中途跳题。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达到这种极致,否则科研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科研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育科研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人是关键。要选事业心强、德才兼备,具有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科研领导工作,组成科研队伍,那种看草料定里程的千里马对科研工作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成为科研燎原的星星之火,然后带动一班人,形成燎原之势。任何一所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条件不如人意的学校,都有一、两位相比较之下喜欢写写、能写写的教师。这些人正是可以燎原的“火星”,正是形成学校科研队伍的“起点”人物。学校领导要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同时,要重视教研组长人选的落实与教研组长科研能力的提高,依靠他们开展好学校的科研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带头人。还可以建立竞争机制,每一科研课题至少由三人组成,实行谁有突破谁上的原则。这样不但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而且从教育实验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中,激发了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选好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难点

  课题,是科研的基础,科研的基石。课题的选择,直接关系科研的命运。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进展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全局在胸,才能种好一颗科研的种子。第二,选择的科研课题要有价值性。选定的课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的其他领域,有较高的外部价值。要看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看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能否验证、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课题要有前卫性和创新性,要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两三个带有方向性的课题。如我校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先后选择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学案导学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第四,要小题大做。学校作为子课题组,最好选择具体的,教师个人就应选择更具体些、小一些的题目,这样才能游刃有余,有所突破。

  四、构建科研体系,形成科研网络

  学校科研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室式的实验,而是与教育教学、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联系的神经中枢,要构建严密科学的体系,健全机制,形成科研网络。在校内,要组织好“一个网络”,即建立由“校长——科研处——兼职教研员——备课组长——学生课代表”组成的学科教研网络;校外,要构建社区科研网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科研是全新之路,更要加强横向联系。*年来,我们既与同课题的是一级学校建立“联研学校”,又与教研室、教育学会诚握科研之手,开展“名师评课”、“科研成果发布会”等科研活动。

  教育科研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以无限的生机绽放在希望的校园,让我们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热情,以科学的精神去浇灌这朵花!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1)

——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3篇

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越来越注重理财投资,股票、证券等交易行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极为热衷的话题。企业越来越注重扩大收益,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正因如此,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不仅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规模逐年壮大,各种城市商业银行,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然而,竞争压力与发展趋势共生,银行从业人员,其工作性质、压力较一般企业均较特殊,导致我国银行人事行政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对症下药,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银行;人事行政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银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乃至全球经济建设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的繁荣兴盛,亦是国家富强、国家形象的一种象征。因此,各家银行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对其内部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特别是要注重人事行政方面的管理,进而促进银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作为银行基层管理者,日常工作中略有涉及人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本文就*时工作中对人事行政管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作出简要总结,并从中总结出几点解决对策。

  一、银行人事行政管理所需遵循的原则

  在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下,我国银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细化,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分类完善。然而,不论何种性质的银行,在人事行政管理方面,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1]上实施,管理方法大同小异,具体如下:

  原则一,以人为本。人,是企业运转之根本,在银行人事行政管理方面,一定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的管理,是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但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对人的管理上应根据人员的情况灵活变动。原则二,民主*等。人事行政管理,其主要约束对象就是人。然而,决策者必须意识到,员工不仅为其个人奋斗,最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要达到更高的效益,员工必须有一定的自*。企业在涉及人事方面做决策时,一定要遵循自主*等的原则,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原则三,公*公开。公*公开原则在银行的人事行政管理中极为重要。公*让所有员工皆有*等的工作,乃至晋升机会。公开原则是监督银行员工廉洁为公的必要手段。由于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求干部廉洁公正,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处处与钱打交道,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歧途,拥有正确的立场,尤为重要。

  二、银行人事行政管理现存的问题

  笔者从事银行工作有八年之余,就职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此八年银行从业经历中,笔者不仅从事过银行的储蓄柜台、会计柜台的工作;也从事过批发条线业务工作,而目前主要客户群体为大型国企、央企以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笔者深知人事行政管理方面若出现的问题,必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员的管理。现就国内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人事行政管理问题做出粗略的分析。

  其一,我国现有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是依托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更加细化与全面,现在的银行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的优化进度大多保留传统管理特点,对于全面的人才类型无法面面俱到,易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银行决策者人事行政管理理念、方法需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其二,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模式是“官本位”模式,其晋升机制亦可用四个字概括,即“论资排辈”。以上两点,虽在大部分银行中已被逐渐打破,但部分国有银行中却还存在。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是银行人事行政管理不够专业。人事行政管理模式与晋升机制,直接决定了银行员工的质量。如何打破论资排辈,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改革。

  其三,我国目前银行从业人员的质量亟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全球化发展方针中,员工的高素质与高技能是提高企业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2]。对于银行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内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更需细化,更需加强针对性。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渠道不够全面,教育培训的专业针对性有所欠缺,培训方式落后等,均是导致以上现象的客观因素。

  三、银行人事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

  笔者银行就职于银行有八年之余,亦服务于银行多个部门与岗位,对于如何优化银行人事行政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完善现有事行政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银行人事行政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即银行决策者人事行政管理观念需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所制定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若不完善,则容易导致连环问题的出现。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银行不断完善现有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或建立一套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完善的薪酬体系、公*的员工晋升机会、自上而下人员流动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教育培训、符合实际的福利制度、激励制度以及丰富的银行内部文化等等。

  由此可见,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而每一方面内容的定制除了在保障银行自身正常运营的基础上,也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需求,因地制宜。在维护员工权益,为其生活、事业提供充分保障的基础上,达到企业、员工双赢的局面。只有如此,员工才能心无旁骛的为银行创造效益。在公开的激励制度下,员工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使得银行效益同步最大化。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人员的凝聚力,减少人才的流失。公*的晋升机制,能为员工个人未来发展提供公开的*台。同时,必要的岗前培训,对于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品德的塑造也尤为重要。

  3.2实施战略人事行政管理

  所谓的战略性人事行政管理,实际是一套长远的人事行政管理。战略人事行政管理,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对于银行而言,对人员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并且,决策者要对社会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将能够影响到对人员管理的未来事件,提早应用于对人员的管理中。企业决策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战略人事行政管理的特征需要了解清楚。人事行政管理的对象即银行从业人员,银行在丰富其人力资源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召集,而人力资源召集的过程,就是银行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运转的工程中,应充分保存且利用此资源。人才库的迅速建立,有效管理,人才培养对于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其次,人事行政管理的内容应全面。人事行政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人事管理与行政管理,人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人力资源方面,更需要注重行政管理方面,两者全面管理,体现了企业的规范性。要将行政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效利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3.3加强对人事行政管理者的管理

  人事行政管理的工作,是由专业的人事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3]。因此,银行决策者不仅要主要对各层级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培养其自身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力。正如上述所言,人事行政管理对银行员工的管理需要与不断加强、对症下药。同理,银行对人事行政管理者的管理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要求。首先,人事行政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其次,人事行政管理者必须是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套独特的人员管理方法,并且要具备超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凝聚力、执行力等能力,能够为企业吸纳、留住、激励以及开发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人事行政管理是包含人事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两个部分,是一个企业赖以正常运营、赖以发展壮大的核心部分。对于银行而言,因其所涉及的业务相比较于一般的企业,更具有长久性。在全球化的发展情势中,人才的得失,成为了银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银行在其人事行政管理方面必须加强认识,应提高人事行政管理者能力。

  参考文献

  [1]颜蕾,朱秋白.我国银行业运作与国际规范的差距[J].经济论坛,2001-08-24.

  [2]何凡兴.什么叫“好的人才机制”[J].企业管理(京),2011-06-12.

  [3]段刚.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人力资源开发(京),2002-08-10.

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

  【摘要】:本文对西部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人才保留机制进行了探讨: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的认识;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第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西部企业,人才保留机制,以人为本

  1.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建立公*合理的管理制度

  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企业相比,西部企业人才相对不足,但并非没有人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西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的特性、作用、影响力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使西部企业一定程度上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等方面采用的是一系列粗放式、放任自流的方式。在一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着人才闲置的浪费现象,这也是导致人才外流、加剧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但如果仅作为理念而不落实到制度上,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以人为本”其实就是要创造一种制度环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制度保护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首要的是创建一个公*合理的制度环境,包括对员工的使用、选拔、考核、定薪、奖励、约束、淘汰等方面,都必须在制度上体现公*性和合理性。在人才的使用上,强调“适才适用”原则;在岗位安排上,遵循“能岗匹配”原则,同时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薪酬体系要遵从对内公*、对外有竞争力的原则;绩效考核制度应该对不同的岗位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与员工的薪酬、晋升和辞退等制度联系起来,遵循公开化、制度化、实用性和及时反馈等原则。企业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自身在人才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为员工创建公*合理的企业环境,才能真正把“以人为本”从理念转化成行动。认识这一点对于企业建立健全人才保留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深远意义。

  2.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内容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一个群体的概念,不是仅指某一个个体,留住人才是对整体而言的,必须从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生产管理工作效率等角度出发。西部企业需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彻底留住人才。

  2.1物质激励机制

  这是最基本的激励机制,是整个激励系统的基础。调查显示,薪水的高低对于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来说至关重要,原来工作的“薪水不高”是人们跳槽的主要原因。有些企业员工的薪酬并不是与业绩直接挂钩,员工的地位与待遇也不是完全由其贡献决定的。在此种情况下,加上东部和其他地区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人才流失恐怕就不可避免。有一句老话,叫“待遇留人”,就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来说,待遇留人还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一条。对企业来说,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然而对大部分的西部企业来说,目前的企业规模和效益状况都已说明,靠大幅度全面提高所有员工的工资待遇水*和我国东部地区企业甚至国外公司争夺人才是行不通的,这也给西部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可以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包括工资晋升、职称评聘、分配制度改革中打破常规向业绩突出和重要岗位倾斜,有针对性地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倾斜;可以考虑在正常的工资奖金之外,对骨干人员实施股票期权计划;深层次来说,可以确立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用待遇这根杠杆去调节人才配置。

  2.2精神激励机制

  西部企业的发展受到西部地区各种条件的制约,也受到我国整体发展水*的限制,如果仅强调物质激励机制,这也不现实。其实不是仅仅高薪才能留住人才,“非经济性薪酬”对人才来说同样重要。

  在物质激励之外,第二层次是精神激励机制。

  精神激励机制中包括企业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同。高薪并不是留住人才的唯一因素,还包括工作满意度、员工保障心理和个人发展等因素。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往往具有强烈的事业和成就动机,希望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在这部分人看来,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荣誉以及相应的学术地位是物质利益以外的强烈需求。因此,创造和建立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的条件和机会,是精神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特别对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如果能给人才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创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工作条件,营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这比简单用高薪更能激发人员的积极性。

  精神激励机制的建立中,也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基石,同样是企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企业文化的建设应着重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企业文化得不到广大员工的认可,企业缺乏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激发不起员工很高的工作热情,进而导致人员的流失。共同的愿景与价值观是聚集人才最有效的法宝,因此企业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员工知道企业的经营理念,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积极培养员工的参与感,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不是仅仅依令行事的雇员,从而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当然,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避免出现一些误区,如重形式轻内容,过分追求统一,对员工个性尊重不够,等级观念严重及教条僵化等。

  3.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机制,创建员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西部企业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单靠引进显然远远不够,自身的培养也十分必要。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经验本身都有其价值,但也有时间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机制,就是构建企业的“造血机制”,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业务和管理素质。在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中,要改变旧的观念,不能视培训为简单的企业人工成本支出,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投资。

  首先企业应在满足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层次上,根据企业在发展的某个阶段、某个时期的业务发展目标,对处于企业生产经营薄弱环节中的各类人员加强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一个合理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

  其次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兴趣、特长和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员工的能力。为员工提供学*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加强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在职培训。这不仅能带来工作效能与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满足员工对自身增值的要求,提高员工士气,降低人才的流失。

  第三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还需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员工能够清楚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3

  摘要: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和方法,在其运营中逐渐显露出各种弊端和问题,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并提出国有企业人事管理进行战略转变的几点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现状;战略转变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人力资源管理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中存在着企业经营人员管理意识薄弱、人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强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战略转变是当前国有企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包括有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中央或地方直属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同时也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人事管理是国有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当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不如人意,其发展状况并不适应国有企业快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经济体制对其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对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在向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存在多种突出矛盾,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部分国有企业为改变这种现状,进行了企业人事管理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预期目标仍然相差甚远。当前,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变革,依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模式,国有企业中的人事管理部门仍然以工资的分配与管理及人员的调配和晋升为其主要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人事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不仅没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更没有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提升员工工作技能和水*,使得国有企业在以人才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战略转变

  1.培养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意识

  人才的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经营者的人事管理意识,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具体情况,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认真落实人事管理的相关工作。在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需要经营者和管理者应用发展性的眼光、统筹全局,认真对待人事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构架,使人事管理意识深入到员工心中,不断提高企业人事管理水*。

  2.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

  国有企业在人才的引进上主要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进行。因此,国有企业想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引进,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提升国企员工的素质与水*。在制定人才招聘计划时,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招聘方式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同时贯彻并执行严格的任职资格机制,使人才的选拔负荷企业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不仅能使人才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能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还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建立人才竞争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以岗位管理为基础,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调动人才。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并使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企业人事管理水*的提高,促进国有企业快速发展。

  3.构建多元化的薪酬分配制度

  在当前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现有的薪酬体系较为单一,无法发挥出薪酬对员工激励和调节作用,对于一些长期为企业服务且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如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会被打击,长此以往,容易流失人才。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机制,强化薪酬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调节功能,不仅要做到薪酬分配公正、公*,更要使薪酬向企业的关键人员倾斜。在薪酬分配中,需要更加重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将这些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到薪酬分配体系中,充分发挥出薪酬对员工的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4.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是国有企业进行人事管理战略资源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企业在选人和用人方面需要更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不能仅局限于人员身份、地域界限等方面,重点在人才的管理、技术、知识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于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应打破传统的界限与规定,大胆引进,充实企业人力资源。在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中,还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有企业需要对现有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调节,使其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主要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员工作的监督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及用人失误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这些方面达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实现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战略转型。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在企业内部展开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5.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定过于单一,需要引入新的考核评定机制,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现绩效考核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确定考核评定标准,在考评指标的设计中,目标管理法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由企业高层人员进行考核目标的拟定,拟定的草案作为各部门及员工个人进行考核指标制定的依据。若是各级部门和员工对拟定的草案无异议,则可将总目标及部门目标、个人目标进行定案。接着即可将定案的考核目标予以执行和实施,要求员工将组织制定的总目标作为准则和指南,不断规范个人行为,提高企业效益。除了目标管理法以外,还可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考评方法,适当引入群众考评。国有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需要根据员工的类别和职位层次需要,进行量化考评,将员工素质、智能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纳入到量化考核中,并将这些要素赋予一定的分值,进行综合得分。除此之外,对于考评结果需要进行恰当的运用,在确保考核评价公正、公*的基础上,使考评充分发挥其激励员工的作用,将其作为加薪、晋升和奖励的依据。根据绩效考核评定的结果,还可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根据员工在考核评定中的弱项,加强其某方面技能或专业知识的培训。做好考核评价的反馈,在对考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将其反馈给员工,让员工根据反馈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提升自我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规划并确定努力的目标。

  三、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有企业只有进行人事管理的战略转型,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运营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现人事管理的战略转型需要提升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这几个方面做起,相信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优势,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苟兴中,张秀英.论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及其战略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2013,26(12):77.

  [2]阳晓枫.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及战略转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17):67.

  [3]郭楠.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6(06):167.

  [4]张跃东,江玉兰.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1):123-126,139.

  [5]李新展.浅谈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实现途径[J].经济师,2013,30(1):228-229.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2)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菁华3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1

  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本科大学,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教育品牌的影响力也相对薄弱,独立学校的大学生也不同于普通大学学生,其社会竞争力落后于本科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可以提高竞争力,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

  一、培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的作用

  现今我国依然长期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发散思维、死板教条、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复杂且实际的工作环境,面对艰巨的工作内容,保守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其发展。社会实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工作上提供自我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台,为大学生迈向未来社会生活提供帮助。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利与弊

  (一)优良教育环境不能合理利用的矛盾

  独立学院的师资普遍是母体学校老师兼职或高薪从其他高校聘请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为其学生提高了师资水*,但教师兼职于独立学院并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与母体学院一致,聘用的教师也远不能与重点大学教授的教学质量相比较。独立学院教育设施相对健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环境。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招生分数与普通本科大学分数相差较大,其在校学生学*基础远落后于本科学生,其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相对较低。学院虽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学生却失去了掌握的机会[1]。

  (二)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的偏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矛盾

  人们对于独立学院仍有偏见,多数人将独立学院视为“三本”,认为其在教育行业地位低下,正因为独立学院教育影响力较弱,打击了在校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逐渐失去了竞争的意识。社会上大多企业招收就业人员时,常常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不予重视,认为母体学校学生能力高于其独立学院学生。在受到同等教育的同时,得到不同的学位证书,使其得不到*等的就业机会,让独立学院学生面对就业更加困难。正因为社会“看证看学位”,导致了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实践创新落实与实施的矛盾

  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这些活动往往趋于形式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执行教师所传达的实践内容,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和意识。这使实践创新能力犹如纸上谈兵,学生依然在形式化地完成实践。学生并不能从社会实践中体验到创新能力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提高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从而达不到实践创新的教学目标。

  三、探索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竞争力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独立学院在教学资源上要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在求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先根据学院自身条件,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在培养人才上提出明确的方向,加强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意识,这在学生未来竞争中有着重要的影响[2]。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教育品牌的影响力

  独立学院自2003年经国家规定开始实行,至今地位远低于国内名牌大学,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独立学院的发展要逐步累积,加强其社会影响力,在人才教育上注重个性的培养,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品牌。让独立学院从“三本”的框架中挣脱出来,成为教育行业中独有的教育机构,拥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更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三)改善学校创新实践的形式,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现有的教学形式呆板,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实践是学生与社会互相摩擦、互相撞击的过渡阶段,调动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改变原有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完善学院的基础建设和师资条件。图书馆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图书系统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面。邀请国内外各领域教授来校演讲,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对未知的领域更有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建设[3]。总之,大学是培养人才,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台,其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培养人才的`过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从学院本身、学生自身和社会环境出发,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高独立学院教育品牌。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

  1.大一的认识实*

  认识实*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通过认识实*,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各种系统的生产流程有进一步了解。同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意识;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进而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我校始终坚持前校后厂的办学特色,不仅设有校内实*实训基地,而且联系建立了保质保量的校外实*基地;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典型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与企业生产相关资料录制成影像,并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对相关内容进行的详细讲解;认知实*并非走过场,实*结束后不但要求大学生撰写实*报告,而且还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组织答辩。这样不但使大学生对相关生产线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同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毕竟创新来源于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如果学生连认知实*都没有参加,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二的第二课堂和实验室开放

  2.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又称为兴趣小组,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加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从事简单的科学研究进而获得一定创新性的智力成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指导教师的各种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科技竞赛等获得相应成绩。我校“第二课堂”是以“*梦”理想信念教育为出发点,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从根本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开放实验室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的支持与配合,我校较早的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全校实验室对师生进行开放,将各学科专业实验*台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最大化的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实验室,了解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能够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为创造自主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大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大三的毕业实*、毕业设计

  毕业实*和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毕业实*是与认知实*相对应的环节,如果说认知实*是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那么毕业实*就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理性检测,考察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大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实*中的实际问题选取毕业设计课题,这样就避免了纸上谈兵。我校的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三年来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辅导,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对回到学校的大学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对继续在企业实*的大学生采用“校外导师”指导为主。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校要求课题组内每名大学生一个题目,优先采用来自生产实践中的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梦”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在保证思想道德合格的前提条件下,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转化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又至关重要,三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校通过上述环节,取得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诚信奋斗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3

  【摘要】社会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话题。全国的各个院校都在积极开创和研发更加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技能。实践能力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国这几年来的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各大院校如何在好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十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阐述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分析了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 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213-02

  *年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而促进了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就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全国各个院校都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并招收了大量的学生,旨在培养出优秀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但是目前来说,各个院校在进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各有不同,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也各有千秋。下面将就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理念

  戏剧是演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舞台上,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过程为观众讲述这个角色的故事的艺术。古往今来,戏剧表演不仅是传统舞台表现形式的再现,更加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艺术门类,各个院校在戏剧影视表演的实践教学中,要格外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艺术素质和实务技能,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艺术实践教学。

  就目前情况来看,各个院校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方面基本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这套教学理念是较为系统完善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开展以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剧目演出实践*台为主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是多途径的多方式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是根据表演专业学科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坚持把实现大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并且始终進行艺术教育。

  此外,让大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实践学*,例如校内的剧目展演、毕业大戏、参与校外演出团体的创作等,目的就在于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不断提升表演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作实践能力,张扬自身的个性。总的来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其以后的体系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构架体系,是在达成教育目标的宗旨下按照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编制教学课程大纲,主要环节包括专业能力实验、剧目演出实训、岗位实*、毕业论文等。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创新能力。

  目前,建立专业学科研究*台是各个院校开展戏剧影视表演实践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在给学生提供戏剧表演机会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创作素质。各个院校开展的这些教学活动,虽然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各个孤立的项目间缺乏联系和结合,整体上不能很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其次,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搭建戏剧表演舞台、戏剧影视工作室等等,除了学校的投入外,还需要依靠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需要坚持目标性原则,依照实践教学理念的规范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务技能。其次,协调好学科建设、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培养体系间的关系,建立长效实践体制,实践中的各个环节要保持紧密联系,做到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其三,依据教育的客观规律,遵循层次性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创造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体系。

  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各个院校在经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岗位分析,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影视媒体、演艺团体、影视制作公司和群众文化推广机构,培养表演基本功扎实、角色创新能力强、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和较强学*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演艺人才和群众文化机构的文艺专干。这一定位明确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现学生角色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中心,这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主要从五个层面入手,分别是现场观摩与专业讲座、以课程实训为*台,校内剧目演出综合实训为*台,以校外综合实训为*台,依托专业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原创话剧或影视剧。

  三、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策略

  1.搭建戏剧影视表演创新实践*台

  戏剧影视表演创新实践*台是一个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完成升华的一个*台,从作业到作品、从练*到创作、从实验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大学生能够在这个*台上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个*台不仅是一个中心或者一个工作室,更加具体地说是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特色的*台机制。促使大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以自我为主体进行剧目的策划、剧目的排演、剧目的制作和演出,而老师只是负责指导和考核评价。实践*台为实现学生的创意力量提供了场所,提供了释放能量的场所,使大学生在其中迅速成长,其执行能力也大大提高。

  2.建立戏剧影视表演交流展示*台

  各个院校可以定期举行校内或者校外,乃至全国等级的戏剧影视表演比赛,也可以定期举行校内文化活动或者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展示的*台。长此以往,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以学院为表演基地与国外戏剧艺术专业建立互访学*计划,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多多向西方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学*,开阔自己的见识。学校还可以举办戏剧影视文化节,竞赛专题以戏剧表演、戏剧作品等不同类型为主,相信优秀的戏剧表演专业人才会在此脱颖而出。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各个院校在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之后,要想保证教学体系能够长效发挥实践教学作用并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就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性、强大的实践性以及高要求的创新能力等特质,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就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备完善。首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不仅仅是艺术学院的负责范围,更是一个高校的管理范围,要由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和带动校级、院级相关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其次,实践教学计划不能传统地一概而论,这样不仅剥夺了大学生自主选择课堂的自由,并且抑制了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因此,院校要为学生设立更加灵活的学分选课制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学分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自身创新能力。其三,建立起包括学科专业资源、软硬件条件、校内外实训实*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开放的机制,保证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有效利用,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露.论戏剧表演实践教学体系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众文艺,2016(24).

  [2]周曙.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视听,2015(06).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3)

——企业员工存在的问题3篇

  1.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形成健全的员工管理管理体制。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够科学,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混乱。在企业的发展中,没有专门的员工关系管理部门,当员工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其次,没有完善的企业员工管理管理机制。在企业发展中,企业领导层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了企业员工管理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企业管理的稳定进展;再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企业的激励机制缺乏,造成了企业员工的不公*感,企业缺少发展的内在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稳定运行。

  2.企业文化建设脱离管理实践。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是加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应用还不够完善,处于一种起步阶段。

  许多企业与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存在一种误解,他们常常以为,企业文化无非就是一种精神鼓励而已。企业相关负责人只是单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统一的服装、标志等,而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把企业文化落实到实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企业文化,那么就会使员工的行为脱离企业发展的真正方向,企业也难以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为提高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奠定重要的基础。

  3.企业沟通机制和沟通意识缺乏。

  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中,加强企业中的沟通非常重要。通过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种种矛盾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根源大都是员工关系的紧张造成的。当企业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出现矛盾、争吵和冲突时,沟通将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是,在当前的企业运行中,很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信息的不畅通,影响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而言,积极有效的沟通能够减少员工之间的内耗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企业员工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了解员工的需要

  首先,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员工的需要,要意识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时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本前提,要把尽量满足员工合理的需要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其次,管理人员要花时间去研究员工的需要。研究员工的需要,除了要经常进行认真观察外,管理人员还要时常与下属员工谈心,了解员工较隐秘的个人需要。最后,管理人员根据调查的结果具体分析员工的需要,再结合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对于那些目前能够满足的需要,餐饮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组织力量来尽快解决;对于那些合理但当前餐饮业却不能满足的需要,应当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并对员工做好解释工作。而对于员工的不合理要求,应当进行教育引导和纠正,而不是嗤之以鼻。

  沟通不畅是很多饭店都存在的问题,而员工管理的很多问题根源实际上都在沟通上。员工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怨气是必然的,如果管理者能及时体察,主动坦诚地与员工沟通,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中,无疑是争取双赢的必要途径。上下之间良好的沟通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一家饭店的组织沟通是否良好,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都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须让员工参与到可能对他们造成影响的决策中去,而不是仅仅在事后把结果通知他们。如果有人表示对一个新的计划心存顾虑,想一想该如何减少他们的顾虑。对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释,让他们知道是如何进行计划和开展工作的,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在工作的早期阶段,就让员工参与其中,这会使员工感受到他们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良好的沟通需要有效地沟通方法,以达到沟通效果的最大化。

  (二)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曾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有好奇心,越是变化和新颖的事物,越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并对其进行探究。因此,工作本身越具有挑战性、新奇性和变化性,就越能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实际工作中。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实行工作轮换,培养多面手,让员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岗位,以及改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等来丰富工作内容。人具有实现目标的欲望,当人经过努力实现了既定目标后,就会感受到一种满足,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动机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不断的挑战新目标。餐饮企业为员工设定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使员工在不断努力地过程中增长知识和经验,将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每个员工都希望在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已实现自身价值。餐饮企业管理人员要想方设法改善经营管理,在创造更多效益和更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上,使员工对本餐饮企业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饭店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因为经营的短期性会使员工看不到饭店的未来,缺乏安全感。即使饭店有清晰的远景,如果不能使员工明白自己与饭店远景的关系以及自己在饭店实现远景的过程中将起到的作用,也就无法给员工以满足感和希望。因此,饭店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如文件、饭店报纸、员工会议、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明确饭店前景,制定饭店的长远发展规划。让每一位员工都知道饭店的发展目标。饭店应将员工的个人进步融入饭店的长远规划之中,让员工在饭店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感到自己在饭店里的发展前景和价值,从而使员工愿意在饭店长期工作下去。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最为宝贵,有了“人和”才能去争取”天时”;有了人和菜油可能逐步完善和发挥地利.如果没有人和,经营者与员工纠纷不断,企业领导班子,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遇事互相扯皮,则再好的创业机会也将错过.良好的际关系和群体气氛不但可以增加个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所以培育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极力员工的温床。饭店创造与培养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对稳定员工队伍,减少流动具有重大意义。开放的用人制度与工作气氛对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很重要,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也是员工愿意在饭店长久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饭店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注意企业文化的统一与均等,应在整个饭店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良好的风气。要用饭店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文化机制吸引和留住员工,使员工建立起对工作的自豪感。

  (三)建立健全的考核奖罚体系

  调查表明,餐饮企业的普通员工最看中薪酬激励。餐饮企业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这一调查结果,将员工不太看重的福利等开支削减,而集中优势财力于员工的奖金发放上,这样将取得明显的激励效果。而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骨干可采取不同于普通员工的薪酬分配方式。如实行年度分红、期权激励等。认可和奖赏不仅能加强反馈和沟通,还能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餐饮企业如果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有时可能比金钱更具有激励作用,认可与奖赏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属于最佳员工啊,佩戴公开标志啊,颁发证书扥发,将奖状奖品,照片上光荣榜,进行宣传报道,成为“店内新闻”人物等,起到形象激励和名誉鼓励的作用。考核时对员工完成工作目标或执行饭店各项计划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评估,是对员工奖罚的依据。奖罚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大小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举措的方法,也是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反馈。饭店定期对员工的工作成绩做出正确的考核和评估,并建立合理的奖罚体系,会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到奖勤罚懒,鞭策鼓励的作用。

  (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餐饮企业实行有效激励,就必须创建相对公*合理的制度环境,在对员工的使用,选拔,考核,定薪和奖励等方面,都要在制度上体现相对公*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其中,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又是制度中的核心,没有考核就难激励员工。要使激励效果最大化,关键要让员工认识到他们的努力能够导致良好的绩效评估成绩,而这种成绩会给他们带来自己珍重的奖酬。此外,餐饮企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个关起门来做出的而又不作解释的决定可能会抵消决策的可靠性。还有可能很快引发一些谣言。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缺乏行动,可能会带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业绩的下滑。餐饮企业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能够使员工意识到自己是单位的一份子,单位的事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个人在饭店的去留,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是饭店各级管理者的能力与领导风格。员工对管理者的满意程度与员工流动参在着必然联系,主要表现在管理者能力不足和品质恶劣,难以令员工信服,管理者不讲究工作方法,对于不会工作的员工不予指导,却只是在其犯错之后加以指责,使员工感到紧张或产生反感情绪,当员工压力过大,讲工作当做一种负担时,便会考虑离开饭店。要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饭店应健全管理层的任用制度,首先,对中高层管理者,应定期进行专业能力与管理技能分析,对有不足但有培养价值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对专业不精,难以胜任管理岗位者,应降职,调职或辞退;对管理不讲究方法,并已严重影响众多员工工作积极性者,应将其管理不足造成的影响纳入绩效考核或作其他处理。第二,加强管理者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包括如何形成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容才得胸怀,用才的艺术等。尤其是对如何知道下属工作,如何看待下属的不足,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纠正下属的错误等,更要加强培训。第三,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与员工的交流中,应让员工学会适应领导,不要将领导的态度放在第一位,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工作本身。饭店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的调动及饭店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有效运转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领导力和激励。沟通技巧的各级管理人员,为各类人才的选拔、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是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饭店特有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增强饭店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饭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

  社会上存在的“餐饮企业是吃青春饭的行业”的错误认识,使许多员工把餐饮企业看作临时性的职业,这是餐饮企业的员工跳槽率过高的原因之一。餐饮企业只有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按系统性,制度化的原则实施多跑道,多层次的激励模式,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出不同的激励制度,注重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员工安心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这是餐饮企业留住优秀员工,保持员工满意度,培养员工对餐饮业忠诚感的必由之路。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饭店员工需要不断学*,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饭店应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协助员工学*各种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使每位员工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进行评估,使自己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环境的变化。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个人发展计划,帮助员工适应饭店多方面的工作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饭店通过为员工制定良好的个人发展计划,给予员工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能够促进员工个人和饭店的共同发展,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物质奖励激励物质利益永远是员工十分关心的问题,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往往能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良好作用。目前,不少饭店实行了优秀员工工资制度,即对经过层层考核、评选,最终获得了“优秀员工”称号的服务员,在工资上进行奖励性上调,上调后,有的员工工资甚至能超过领班、主管的工资。但这种奖励并不是终身制的,在下一年度评选中如果没有选评上,奖励性工资将取消。这一措施的实行,能极大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员工充分感受到了酒店对他们的重视及他们自身的价值的体现,可谓一举数得。

  精神激励“要员工快乐很容易,只要我们给他们足够的钱。”遗憾的是现实中并没有哪个饭店给员工“足够”的钱。因为这样做不现实,给不起,而且任何人都没有“足够”的概念。因此,要让员工快乐,就必须寻找他们精神上的家园,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心理学家分析,荣誉感是人的生活和生存的第一需要,给员工一些荣誉和尊严往往比给员工一些金钱物质奖励的作用更大。据此,饭店管理者应该充分地掌握员工心理,在他们付出了汗水和智能取得了成绩的时候,适时地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组织气氛激励建立互尊、互信、协调一致、和谐融洽的组织气氛,对饭店和员工的发展都有好处。饭店管理层要对员工和蔼可亲,保持微笑,使员工感觉饭店浓厚的人情味。人与人交往是靠感情来维系的,注重与员工之间感情的交流,是打开员工心灵的“金钥匙”。员工对饭店有感情,就不会轻易离开。

  信任激励信任员工,意味着充分授权。充分授权,意味着管理者相信员工的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信任是对员工的智能和创造力的肯定。信任能够唤起员工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是一种很大的奖赏,员工因为得到授权而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能够为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赢得宾客满意。有人担心,对员工授权过度会增加饭店的负担,员工会为赢得宾客满意而牺牲饭店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副作用,关键是管理者需要权衡这样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结语

  餐饮企业是以产品、服务和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竞争的行业,但餐饮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餐饮企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员工,而一个餐饮企业的做得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因此员工的激励问题成为了餐饮企业制胜的重要问题。餐饮企业员工激励工作做到不到位,就会使员工失去工作热情,造**才的流失,企业内部混乱,人心涣散,这样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效益。本文正是在分析现在餐饮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的沟通上、激励方式上、企业的独特文化环境上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的建议,同时针对餐饮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的这些现实性的问题提出了几种具体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餐饮业企业的寻找到有效地激励方法提供了参考。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及管理方式的限制,员工的管理与激励上存在着趋向于非正式化,激励方式单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为了实现企业长足的发展,需要企业管理者转变管理方式、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和结合企业所处阶段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员激励现状

  首先,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制度性的缺乏,激励往往是企业管理者一人说的算,激励方式、激励的对象、激励的内容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激励内容上以物质激励为主,奖金激励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最常用的激励方式,不仅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而且忽视了奖金等物质激励的时效性,即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奖金的数量低于员工期望时,这种激励作用也就失效。最后,在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员工工作上出现差错时,扣钱、批评等负激励是员工应该承受的,频繁的使用会使员工难以承受,引起消极怠工甚至造**员的流失。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员激励问题分析

  1、家族管理方式,激励意识淡薄。

  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家族建立,而家族管理崇尚血缘关系,所以企业内的核心成员一般都是本家族的成员。“任人唯亲”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是常见现象,对于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一定的信任,家族成员占据着企业内部如财务、采购等重要的位置。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未受过专业的管理教育,管理者主要依靠个人经验、智慧、情感、关系等来管理经营企业,管理方面的主观随意性较大,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激励的阻碍。

  2、激励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负激励,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采取单一的激励方式,即一种激励方式可以适用于整个企业,缺乏针对性。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激励体系的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激励知识体系。二是受限于企业的规模和能力,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在专业的激励方式的运用上能力缺乏,单一、“一刀切”式的激励手段既省钱又省力,企业容易操作,所以使用频繁。

  3、未建立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有的学者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正规的人力资源体系。企业的选人、用人、提升、薪酬等人力资源问题一般由企业的管理者一人说了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员工招聘上,管理者持有核心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是家族的人的观点,所以企业中重要的位置必须是家族成员控制,对于这些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则考虑的很少;二是由于对员工缺乏一定的信任,害怕对进行培训后,员工掌握了技能后就会离开企业,缺乏后续的培训使得员工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是绩效考核上存在着标准单一和信息不流通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进行信息反馈。

  三、中小民营企业人员激励对策建议

  1、转变管理观念,注重培养企业特色文化。

  中小民营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跳出家族内部选拔晋升的接班式管理方式,大胆吸收外部优秀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管理者转变原有的经营管理观念,引进外部人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社会信息获得同时多样化管理层人员的思路。管理观念转变的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还要注重培养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树立“以人为本”,建立普遍认同的文化机制和公*的激励理念。

  2、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激励方式。

  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财力、物力的投入,还有人力的需要。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物质激励的方式,将其他的激励方式如情感、职业发展、工作环境、荣誉等各种激励方式纳入激励的范围,依据不同的层次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其次是建立顺畅快捷的沟通机制,如采取书面报告,定期的面对面交流、座谈会、文化娱乐活动等增加企业内部上下员工之间的交流,使管理者能够倾听到下属的心声,从而找到激励的基线。最后是规范使用奖惩机制,不能因为职位、关系而区别对待,奖罚要公*、分明。

  3、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建立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我国的民营企业一般是家族企业,根据家族的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一是原始家族企业阶段即通常的“夫妻店”、“兄弟店”等;二是纯粹家族企业阶段,主要表现是企业规模扩大,采用人治管理,部分管理权分离;三是范家族企业阶段,管理方式从人治过度到法治,情感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四是现代家族企业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家族控制所有权。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很难突破第二个发展阶段,此时对于这类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难度很大,这时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要做的“举贤不避亲”、“不任人唯亲”,企业的管理需要认清一个现实即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处在纯粹家族企业阶段的`民营企业要想过渡到范家族阶段尤为需要人才。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招牌、培训和考核机制,不能单纯的依靠管理者单独的“人治”方式。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4)

——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论文3篇

  随着*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企业变得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我国这些增加的企业是否能够得到很好得发展与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息息相关,自从我国在加入世贸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因此,我国国内各种企业是否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激烈的竞争,我国各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类的人才不仅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如今的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合个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各种企业需求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成为我国如今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所谓的工商管理就是指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得到与企业出现基本问题的管理方法与技能、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从而能够掌握在实际中能够分析与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人才群体。这种群体是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战略选择、规划制定,甚至是是否能够比其他企业更为优秀的的重要影响力量,是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质量较高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与本企业是否能够在如今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取得较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后,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着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虽然我国*几年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上,无论是方法还是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发展的不*衡,过分重视理论的掌握,使得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虽然掌握着熟练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很好得将理论知识作用到实践中去。想要培养出我国如今社会真正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就必须解决我国如今工商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工商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就如今目前的国家与国际形式来看,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的工商管理机构无论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质量还是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就我国如今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工商管理机关的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乏

  虽然我国在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做出了很大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就如今目前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合个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只能满足初级工商管理机构的需求,或者满足一部分中级管理机构的需求,但是对于高级管理机构的人才需求来说,是十分紧缺的。

  (二)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如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机构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公山管理机构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想要更好得发挥工商管理机构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就必须在客观上将工商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并且将其在管理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改进,使得工商管理机构能够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身的重大作用。不仅如此,工商管理机构还要对很好得对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进行监督、调控,并且很好得对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公有制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能够真正实现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最终目的。

  然而,对于如今我国的工商管理机构来说,由于各个工商管理机构都是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域划分因此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机构切割成了一个个的部分,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想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商管理体制。

  (三)工商管理执法力度弱化

  由于如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社会关系中的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变得越来越薄弱。尤其是我国法律规定了,工商管理部分部门虽然具备能够做出行政处罚的决定,但是却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利。而且,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自进行管理、调节的过程中,会受到地方的保护主义干预,从而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度。

  三、对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想要培养出能后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就必须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改革,一定要以实践教育作为重点,改变传统只传授课本知识的缺陷,高度重视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很好得运用到时间中去,真正培养出能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完善工商管理体制,真正发挥出工商管理的作用

  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登记管理的办法,要求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对作品所进行的工作进行记录,严格把握各类厂商的宽严度,防止生产的产品出现比例失调的现象。而且,还要完善工商管理机构的的监督职能,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能够得到更好得调节与控制,从而我国市场机制变的越来越完善。不仅如此,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建立统一的工商管理体制,强化工商管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监督管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的工商管理机制进行健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工商管理的垂直领导,使工商管理机构变的更加具有权威性、效率性以及统一性,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语

  总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得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工商管理的发展,努力争取打造最完美的工商管理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寒时.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行政的职能[J].武汉学刊,2013(3).

  [2] 许昌浩.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理论思考[J].*工商管理研究,2012(4).

  [3] 书绍文.工商管理现存问题的探讨[J].中火工商行政管理研究,2013(6).

  1.工商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工商管理是我国*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重要手段,可以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它也是一门学科,其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对企业进行管理,从而使得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工商管理具有一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院首先是工商管理的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在经济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就存在着管理监督的综合性,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够更好的稳定经济市场。而且工商管理的环节也具有多样性,市场准人、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等环节都需要工商管理。正因如此,工商管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其次,工商管理发挥着监督的职能,具有程序性。工商管理最主要的职能便是监督职能,要想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使其具有程序性。在监管过程中要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也要遵循已有的法律法规,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执法,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工商管理各个环节当中确立执法规范和执法程序,顺利完成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等活动,确保工商管理能够有效落实。

  最后,工商管理并不存在于经济市场之中,具有超脱性。经济市场中的个大主体并不包括工商管理,而且也不具有明显的经济利益关系。工商管理是国家的行政部门,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在执行其监督职能过程中才能够认真严格,不徇私枉法。工商管理具有超脱性是其维护国家经济稳定,确健全住房保障体系。髙房价下征收房产税,可能加重*与纳税人矛盾,使得广大纳税人产生双重埋怨,从而不利于房产税的进一步推行。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遵循“人人有房住”而非“人人有房产”的目标,应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也提到,要下决心再建1000万套保障房。通过保障房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逐步改善居住条件,使广大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有助于*抑房价,缓解因房价髙涨而房产税税负陡增造成的社会矛盾,从而为房产税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在房产税改革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诸多的难点与阻碍。根据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房产税推广至全国,还存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房产税的改革不是简单的税种保经济市场公开公*的基础,是其能够严格执法、公正监管的保证,更是维护各个经济主体切实利益的有效条件。

  由于工商管理具有以上几点特点,才能更好的行使监督的职能,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使得我国经济市场*稳运行,营造公*公正的市场环境,让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2.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意义

  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市场起着监督的作用,工商管理的有效施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市场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保障市场有序发展。工商管理能够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可以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对合法经营的企业进行保护,对于不合法经营的企业进行取缔,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避免市场失灵,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维护市场的公*公正。另外工商管理还能够使得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既能够保证公*也能够兼顾效率,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使得经济发展更加*稳更加有效,实现社会的公*,缩小贫富差距。让各个经济主体有序发展合理竞争,最终才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

  (2)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是单单是市场自行调节很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来进行辅助调节,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资源具有稀缺性,发挥出资源的最大价值实现最优配置才能使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工商管理能够采取宏观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让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合理分配,也能够通过微观搞活等手段,将各个部门之间已有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最终避免资源浪费,让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它涉及各方利益的再分配、税制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全局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物业税酝酿7年难产,到借道房产税试点,其中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因此,房产税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冤合理构建市场结构。工商管理部门具有程序性,这就要求其对企业进出市场进行登记管理袁能够实现市场结构的调整。对于生产环保型、科技型等国家支持的产品企业进行鼓励,支持其产业结构的壮大,对于一些髙污染髙消耗的企业,应当及时监控其污染排放、产品质量,在人不敷出时合理管理,进行转型、合并或者破产的登记。经过这些程序性的规划,能够宏观了解我国市场结构,并且对其进行规划,使其合理发展。

  (4)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在工商管理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能够调整市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会是国家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工商管理还能够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在一个公*公正的市场环境下经营消费,这样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3.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市场主体繁杂,工商管理的任务加重,工商管理的发展无法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匹配,这就使得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以下是几个最重要的问题:

  (1)工商管理人才缺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增加。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起步晚,人才培养时间长,这就导致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年来各大髙校都在积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但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无法相结合,有些工作无法按时按质完成,这就说明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的,不能一蹴而就。

  (2)工商管理经验不足。我国的工商管理起步较晚,管理经验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就显得不足,管理经验不足容易导致工作完成慢质量差,尤其在实行监督管理职能时容易出现监管漏洞,这就将导致市场的内幕交易或者违法交易,让市场中的生产者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也会让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因此提髙管理经验是刻不容缓的。

  (3)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工商管理的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在监管过程中容易出现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可依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也容易使的一些不法商家钻法律的漏洞。另外一些行业采取保护政策,在监管方面难以实行,严重削弱了监管力度。

  4.促进工商管理的措施

  工商管理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工商管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想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就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下是几点解决措施:

  (1)加强工商管理的职能的相互联系。

  工商管理的职能不仅包括最主要的监督职能,还有控制职能、协调职能、组织职能和服务职能。现如今都只是重视其监督职能,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职能,这就使得工商管理的难度加强。因此应当联合其他职能,形成以监督职能为核心,其他职能为辅助的形式,为更好的监督管理形成推力,发挥出工商管理的最大效用。

  (2)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提髙相关人员的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工商管理的实物也更加繁杂,这就需要更多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培养我国工商管理人才,让企业与髙校相联系,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输出,不仅仅提髙人才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具有经验性、创新性的人才,这样才能够胜任工商管理的岗位。另外,应当组织专业培训和素质讲座来对在岗的职工进行培训,提髙其专业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得到更好的提髙。

  (3)加强国内外工商管理经验交流。在我国,工商管理起步晚,导致了我国工商管理经验的不足,因此应当学*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与国外的髙校建立联系,让其进行培训,并且对国外的企业进行参观,对国外的法律法规进行借鉴,这些都能够更好的加强我国工商管理的经验,让我们在探索经营的同时更好的指明方向,避免走错路弯路。

  (4)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法律。为了确保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的发挥,就要对于部门内部的权责进行详细的划分,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机构能够髙效的运作,在发生事情时也能够追究到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认真负责,对于市场监督不放水,保证其依法检査依法处理。另外也要对法律制度的漏洞进行填补,保证有法可依,避免一些企业钻法律的漏洞。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工商管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运用一些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着重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人才的缺失、制度的漏洞、经验的缺乏等,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积极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实现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工商管理有效运用到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市场的*稳运行。

  一、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研究

  (一)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是整体的企业发展指导方向,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过去,我国企业管理对管理战略的研究和关注都比较少,很多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都只顾眼前的发展形式,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对于企业全面的管理,发展的管理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没有研究出全面的管理战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是*些年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工作发展带动起来的新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在工商企业管理工作中,其地位正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中开始注重发展战略的分析,对于企业进行综合全面的发展战略管理。当前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中,把战略管理提升到一个热点关注地位,这不仅在企业中备受管理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

  (二)企业文化管理研究

  工商管理中,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研究增加,也成为*些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企业文化关系着对企业员工价值观的树立,是企业员工凝聚力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过去企业发展中,对于文化这样的企业竞争软实力并不注重,但是,*些年来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注重管理手段的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变革,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大多是结合*传统文化和企业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研究而制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设,是工商管理工作中一个新的研究点。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把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企业形象,经营理念等多种文化思想相结合,对企业整体的文化建设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企业的发展中,竞争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软实力。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工商管理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促进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工商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人力资源因素的整合和管理,也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从管理类学科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分支,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人的价值,协调好人力资源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前我国工商管理问题研究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把握也是比较突出的,国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激励体系构建、工作外包化、员工满意程度、企业薪酬设计、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集团企业继任者的管理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运营和组织管理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这种企业组织管理形式的不断变化,就为工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研究课题。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模式的不同来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向。从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角度来说,也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不断建立新的管理方法和体系手段,以保证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适应企业整体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热点问题发展趋势

  (一)整体的企业运作管理国际化水*提升

  从当前的工商管理工作发展的形式来看,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水*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和世界接轨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在工商管理的研究工作中,也会有更多更全面的管理思想呈现出来。企业的整体运作管理,将在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有更深的发展。企业整体的运作管理,也将会出现管理内容的不断细化,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战略管理相结合,未来将会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工商管理中营销管理的内容将会有所扩展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5)

——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论文 (菁华5篇)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的多种变化来表达内涵的一种以声音作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它是通过系列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音乐成于流动的声音,也可以说声音形成流动的音乐宇宙。生命本身就是流动的,同音乐一样的流动。人们一听到音乐,生理和心理便为之颤动起伏,艺术和生命打成一片的无过于音乐了。音乐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极擅长于抒发感情和情绪。因此音乐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睛”,即感情。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它是以声音来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包括情感、意志、欲望等),它是无形的、抽象的、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构成音乐形象的声音,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乐音,它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等基本要素,音乐形象是在乐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有生命的,它作用于人的听觉,使感受者产生一定的联想,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不少音名作,是以文学原著为脚本的。如莫扎特的《紫罗兰》取自世界大文豪歌德的同名抒情诗,舒伯特的《圣母颂》,是采用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所作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写而成。当欣赏这类动听的音乐时,有的可以直接得到感受,有的则会得到文学原著中所没有的联想。相较于需要一定知识准备的文学,音乐更为直接地唤醒人内在的心灵律动,听众可以闭眼拒绝一首诗,却无法拒绝一种声音,它像空气那样渗进听众的耳朵,敲打听众的每一根神经,要是拒绝它,就等于拒绝了置身其中的整个世界。

  一、音乐欣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书中这样说: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地获得音响美感。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听觉实现的审美过程。

  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音乐欣赏者为对象的,音乐欣赏者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基础。这里所说的音响感知,也就是指通过听觉达到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相对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值得强调的是,音乐是时间艺术,乐音随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因此,音乐听赏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说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包含两层含义。其一,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首先构成对音乐形式的美感,或对音乐感性存在形式外在意蕴的把握。音乐的形式美表现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巧妙精制的音乐结构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其二,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如果脱离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感知,音乐欣赏也就无从谈起。有些音乐听赏者,从表面上看他们在听音乐,但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倾听音乐本身,而是猜想音乐在说什么,描述了什么具体形象。由于他们的想象没有建立在音响感知的基础上,当然总是感到不能真正的体验和理解音乐。

  二、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

  (一)美感欣赏法

  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欣赏者通过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纯粹为了体会对音乐音响的乐趣而倾听。在这个阶段,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他们通过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引自玛克思·德索: 《美学与艺术理论》-书中第三章“审美体验”)。这是一种*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响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

  (二)表达欣赏法

  艾伦·科普兰说过:“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含义,而这种含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我们在这个阶段欣赏乐曲时,首先选择一些主体单一、表达意义明确的音乐去聆听,而后再有选择性地欣赏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文化素质、艺术品位不同,对欣赏主题音乐含义的理解和描绘,也会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征。

  (三)比较欣赏法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区别点和共同点的方法,它是自然科学中经常采用的思维方法之一。艺术虽不同于科学,却并不排除把比较作为了解音乐、鉴别音乐的一个基本方法。

  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在音乐中,音的高与低,音值的长与短,力度的强与弱,速度的快与慢,节奏的疏与密,和声的协和与不协和,音色的亮与暗、浓与淡,以及音乐形象的美与丑、悲与喜、粗犷与纤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等等,都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音乐中处处表现出一与多的辩证法。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从A出发,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又回到了A,但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实现了音乐形象或思想、意境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没有*地,不显高山”,对比的运用,为欣赏者提供了对象,也提供了方法。

  比较,有美和丑的比较,同和异的比较,格调较低和较高的比较,内容深与浅的比较,内涵丰富与浅薄的比较,等等。丑的、格调低的内容浅薄的东西听得多了,结果是欣赏水*的日益下降。有的人初听港台风格的“流行歌曲”还觉得有些刺耳,觉得软绵绵,听了多次以后反而觉得听听无妨。歌曲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变的是听者的鉴别能力下降了。听者的欣赏趣味和欣赏水*是不断变化的。愈是有文化、讲究道德修养的人,愈是倾向于欣赏内涵更丰富的音乐,因为每一次欣赏都会使他们得到新的感受。世界上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耐人寻味、百听不厌,与他们的音乐中深邃的内涵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当前的音乐生活中,一些青年人从“流行歌曲热”逐步转向“交响乐热”,反映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的趋势。

  三、音乐欣赏中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欣赏的方法与原则构成了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系统,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其欣赏方法和原则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统一的。首先我们认识音乐,就其前提是学会认识节奏。音符本身的变化是有限的,而无限的正是组合音符的节奏。

  音乐中由于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音乐的节奏一是指长短的交替,二是指强弱音的反复。它是持续不断出现的乐音组织起来的基本手段,是音乐骨架。在音乐的诸多因素中,节奏最先形成,它起源于人们对劳动及其它运动状态的一种模拟或反映。随着人类审美和认识的提高与深化,节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了立体化的节奏织体。

  节奏构成了音符的长短关系,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性。在音乐中,把音乐用有次序的强弱关系组织起来的是节拍,它是测量音乐长的基本时间单位,谱面上2/4或3/4这样的标记就是节拍记号,它表明音乐以四分音符为一拍,重音次序是强弱或强弱弱。在音乐中节拍是持续不断的,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获得了变化的节奏感觉。郭沫若曾具体分析了节奏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鼓舞的节奏,先抑后扬;一种是沉静的节奏,先扬后抑。

  其次,认识音乐的旋律。节奏因形式因素有规律的重复,而产生单纯、明确的联系,富有机械美和静态美;旋律因形式因有规律的变化,而产生高低、起伏、进退和间隔的律动关系,富于充实的变化美和动态美。节奏是旋律的纯化,旋律是节奏的深化。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的色彩便形成旋律。旋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

  旋律是集中体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思想及其情感性质的手段。它是音乐主要魅力所在,有人称它为音乐的灵魂。在欣赏音乐时,旋律是最鲜明和最易被人感知的。在某种意义上,旋律常常被看作是作品的象征和代表。旋律的表情功能是很强的,但通常是节奏的安排、速度的快慢、和声的动力和色彩等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形成一种效果,使旋律具有感人至深的表现力。作为一种天赋本能,人人都有鉴赏音乐的潜能:但由于是本能,鉴赏音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与智力一样,生来并不*等,只有极少数人拥有最高的敏感度。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在西斯汀教堂,将秘不外传的包括5个声部的变调大合唱,只听一遍就记了下来,这就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无比敏锐的听觉记忆。对于音乐的领会能力虽然有个体差异,但都有培养的空间,任何天赋也都需要培养才能发扬光大。要形成一对“音乐的耳朵”,大量的教育训练和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并深入到音乐的结构之中,领会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因素,听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开阔音乐修养的视野,都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此外,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所以,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欣赏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欣赏。

  一、前言

  在音乐教学当中,心理活动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二、音乐表演心理――理解感知

  理解是一个人理性活动的过程,人们一般用它来表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对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内在特性的把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感知或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比感觉更高级的感性映像,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对象的各种特性的总和。

  如沈心工在《小学唱歌教授法》一文中说“儿童初学唱歌,则专从听觉入手。”由此可见,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首先运用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然后再进行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借助于乐器(包括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行发其思想感情的艺术创造性活动,涉及到认知、情感、理智、想象、才能、记忆等多种心理要素。音乐表演心理是演奏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音乐学*与演奏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并且在大脑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音乐反映。音乐表演心理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演者对自身的姿势及其演奏时的心理照应和相互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二是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正确的心理状态以及各种表演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生学*心理

  1900年至1919年的*处于各种思潮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对于音乐教育心理的意识已经在初步的构建。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写出《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在此基础上于1913年至1914年写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对于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应该主要考虑学生学*的心理和对教师的心理。首先,对于学生学*的心理方面应该考虑的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学*的心理特点。

  剑虹在《音乐於教育界之功用》一文中写到:“于小学教育,有绝大之关系者四:一曰以音乐输入科学也。嬉戏娱乐儿童天性,今以其性所最*者,唱歌之中,即输入以各科教学,儿童常常复*,了解自?。一曰以音乐节其劳逸也。国文算学之后,教以音乐,音乐之后教以修身,难易分配,儿童方不觉其苦。”上述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由于年龄、年级的不同,学生学*的心理特点会有所同,当然所进行的音乐教育也应是不同。在当前看来就是,要想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制定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并将其付诸到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当中。

  四、构建音乐欣赏心理的方法

  1.“三态”联动、不可偏废

  音乐欣赏在本质上实为人之生理、心理与音乐音响、音乐文化交互作用的一种音乐心理活动,在音乐活动形成过程中,它居于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音乐创作,以音乐艺术特有的方式为人们留下符号性音乐信息,在艺术音乐中,这种信息是以曲谱的方式进行记载的。从五线谱诞生以来,音乐存在与衍生的4个性质,即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就以书面的形式得到相对完整的记载,尤其是高低与长短两个要素,正体现出五线谱记载方式的科学性特征。而强弱与音色这两个要素,在曲谱中主要以文字性符号做提示性的标记。

  所以,我们可以说记载音乐信息的曲谱本身就是音乐形态与音乐文化的合成物。在一般情况下,对曲谱所载音乐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描述与分析就构成音乐形态学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音乐之“乐态”所在。而曲谱的文字性符号与其所映射出的与音乐作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音乐事项与背景信息,就是音乐作品萌生与孕育的土壤,也就构成音乐之既定“物态”。音乐活动过程第二阶段的表演环节,一方面是表演者基于对音乐作品特定之“乐态”和“物态”诸要素的认识,同时,再结合个人的心理感受和文化诠释,并以音响的方式将之做出从无声到有声的创造与升华。

  2.体验音乐情感的方法

  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经典音乐是音乐的精华,有较强的欣赏价值,是音乐欣赏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等大型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应采用情感内涵的体验方法。通过对作曲家生*、创作动机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真正理解。熟记主题音乐和对曲式的分析是准确、细致地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方法。

  对主题音乐表现思想内容、情绪风格、艺术形象以及旋律、节奏、调式、拍子有了深刻印象后,再去进行完整欣赏,这样就会从错综复杂的音符组合中把主题辨析出来,在脑海中便会树立起清晰、深刻、完美的艺术形象。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间接的,没有经历音乐家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所以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密切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情体验,达到音乐自我感情的抒发。具有个人直接的性质。

  3.联想和想像的诱导

  诱导非音乐性的内容的联想和想像。需要在教学中把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和综合,不只是把音乐作为一个单纯的音乐音响去感知。如贝多芬在《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中,用不同的木管乐器对各种鸟叫进行模仿,教学时可要求学生通过对音乐模拟的声音和现实生活中春天的鸟鸣声音进行联想,从中体味出贝多芬用音乐声响描绘鸟语花香的春天画面。

  此外,还可运用声音与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象征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描绘自然界没有声响的13出景象,通过音量由弱而强不断增长,象征着早晨日出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音乐要求学生把听觉和现实生活中视觉看到的状态进行联想。达到音乐表现的意境。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上述方法,对于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心理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在*时的教学当中注重音乐欣赏的心理培养和引导,就能够帮助学*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音乐素质的提升。

  教育部20xx年关于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xx]5号)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是人类抒发、表达感情,或对感情予以寄托的完全表达在弹与奏之中的一门艺术。而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中职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更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可以归纳为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音乐沟通情感,使美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职业学校的音乐欣赏课可使学生欣赏体味乐音和谐搭配的美妙和独特的技巧,进一步提升音乐艺术的赏析水准。中职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具有很强的职业技术性。但是职业学校的教育也包含素质教育,是高于基础教育的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所以,合理地进行音乐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一、欣赏古典民间音乐,品味中华艺术底蕴,激发学生爱国热忱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5000多年,在这些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就包含了音乐文化。音乐欣赏课堂上,通过对这一块的学*,可以让学生体味到我国古典音乐的意境之美和无与伦比的深厚底蕴,并为此自豪,同时,进一步激发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琵琶的铮铮之音,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出色地运用琵琶这种音乐手段表现了垓下决战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箫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箫声的深沉勾画出从天上到地下的辽阔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等种种细腻的感情,环环紧扣、连绵不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笛子独奏曲《泛龙舟》,笛声清脆、音调谐美,乐曲的结构和旋律以及节拍都使我们能够感受到隋唐时期的均拍韵律。《百鸟朝凤》这一山东民间乐曲是由唢呐独奏,模仿各种禽鸟的鸣叫声,音乐化、艺术化融为一体,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的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二、有针对性的选择题材,通过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励志育人教育

  艺术无国界,音乐亦无国界。音乐的主要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对听众进行影响、教育和改变。中职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第一次接触社会时会遇到选择的彷徨,甚至会受到第一次实践失败的打击。结合这种情况选择贝多芬的《命运》,提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贝多芬同聋疾作斗争,向厄运发出挑战:"真正的命运掌握者是自己!",那些所谓"命中注定"的论断在这里是没有土壤的。贝多芬交响曲以扣人心弦的叩门声引出乐章,并以命运的四次敲门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通过四次敲门声演化出作者与命运的不懈抗争的艰难过程,激励人们不要对命运屈服要勇于对命运发出挑战。

  好的音乐可以给人以生命的启示,陶冶人的情操,有音乐伴随将使人生充满智慧和活力。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审美群体,自我意识独立、民主,时代敏锐性、价值稳定性强。因此需要通过音乐欣赏课,有目的地培养,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所需音乐题材,实现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三、通过比较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典音乐在组织形式上非常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前后一致性以及整体的统一性。古典音乐绝大多数篇幅都较长,思路表达相当的完整。"现代音乐"是对20世纪初以来的多种音乐流派的总称,甚至流行音乐。我们现在谈到的"现代音乐"一般都是一个美学范畴,指的是音乐的风格。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不同点是:类型不同、音乐特质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还有最重要的是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它们的组织方式完全不同。古典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流行音乐的音乐组织关注的逻辑性逊色很多,给我们更多的是感性上的东西。这类音乐作品旋律清晰,音域适中,伴奏和和声手法都非常简易,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富于娱乐性、生活性和通俗性,歌词大多*似白话,表达的内容很贴*生活。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出,现代音乐是源于古典音乐的。通过欣赏,学生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对不同的音乐进行分析评判,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

  音乐是反映人们思想情感生活的艺术,音乐欣赏课,能够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上,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一项以音乐艺术作为媒介,以满足审美为目的的音乐活动。在高校,如何开展审美活动、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调都将会对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音乐欣赏中,只有充分发挥出音乐自身的特质,感染大学生的审美视角,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念,才能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才能实现音乐欣赏的终极目标――促进素质教育水*的不断提高。

  一、音乐欣赏概述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发展现象,是人类重要的精神产物,也是一种最富情感的伟大艺术。音乐欣赏是音乐实现其价值的必经环节,是传递文化的重要部分。音乐欣赏是指欣赏者在接受音乐、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从音乐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理性的思考体验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了对音乐作品中的曲调、乐谱、感情抒发及音乐创作者等多方面的分析,从而产生的与作者的音乐欣赏的共鸣,开阔欣赏者的视野,从精神上体验音乐美。

  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音乐会通过人类的感官系统与欣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相融合,进而激发出欣赏者对于音乐的独有的理解、感知,进而实现对欣赏者的情操的陶冶和情商智商的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因音乐欣赏给人们带来的众多美的体验和享受,*年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并以音乐欣赏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音乐欣赏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项高级的人类文明,是启发人类感知与情感的重要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是启发智商、培养情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欣赏的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和水*,使其认知、了解音乐的音高、音长、音强等要素,熟悉音色的不同,明了音乐节奏的快慢以及和声等音乐表现形式的运用和效果,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同时,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往往要求欣赏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要求始终保持着一种较为专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只有如此才能使欣赏者的心理与音乐活动保持稳定的联系,进而实现帮助欣赏者培养和锻炼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音乐欣赏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着音乐节奏肆意想象,通过思维遐想实现思想的扩展,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经常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还能给予学生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开放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音乐欣赏不仅仅是一项放松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愉悦身心、开发思维的良好方法。音乐本身就极具开放性和愉悦性,可以使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的同时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理解音乐形象是一项重要方面,而每一个欣赏者在进行音乐欣赏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征和感触进行音乐形象的个性化再造,进行二次创作,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如在著名的二胡曲目《二泉映月》中,大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有的学生也在其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悠久和时代的进步,还有的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了爱情的浓浓深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也是如此。音乐是思维者的世界,是思维者的声音,音乐欣赏是一项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二次创作的复杂过程,是一项可以帮助学生开放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工程,它鼓励学生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创新、敢于去质疑、敢于去突破,这正是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三)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

  音乐欣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审美学*和实践机会,是学生感受音乐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也帮助学生转变了学*只能从书本获取、能力只能从动手中获取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在审美中去伪存真、在审美中获取能力、在审美中收获知识。音乐具有非常丰富的种类和曲目,给予了欣赏者多样、广泛的选择性,也使欣赏者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音乐的欣赏活动,并且充分的隔离旁人的干扰和干预。在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大学生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品味和喜好进行欣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的特性和品质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其音乐欣赏选择的独立自主。同时,在同一个曲目的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每位同学对于音乐的感受和体会也各不相同,而音乐欣赏是认同并鼓励这种自我的思维发散的,鼓励实现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想留白,帮助学生实现其思想的独立自主特性。

  三、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高校践行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渠道。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音乐教学与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是一项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如果缺少了学生的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其教学效果都将大打折扣,音乐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不同的音乐曲目,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将音乐的思想、感情、风格进行融合教授,结合教学实际设置生动的视听设置安排,给学生呈现一个全方位接触音乐、多视角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精神盛宴,完美实现教学效果。高校在适当的范围内,要给予音乐欣赏课程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设备与物理环境,充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为大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学*打好基础。

  (二)牢固音乐基础知识

  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夯实的基础知识,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来说,音乐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在音乐欣赏课程的进行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要从音乐基础的乐理知识、节奏等方面入手,正视对大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在充分熟悉音乐欣赏过程的侧重上和关键点的基础上,使其充分领会音乐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和思想。同时,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学会做好音乐欣赏的准备工作,要在充分占有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体验音乐的思想和灵魂,才能实现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实践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也应给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实践的权利和机会,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学生的讨论环节和音乐演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良性互动,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可适当为学生营造音乐学*交流的*台,鼓励学生成立音乐欣赏社团组织等,为大学生音乐创造性的发挥和实践提供*台,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惯,提高其综合素质。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聆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不断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把握和体会,提高感性认知能力。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音乐素养

  教师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导者和负责人,其自身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音乐欣赏素养和能力,充实音乐理论知识,深刻音乐思维和见解,在授课时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要积极拓展自身的思维视野,避免形成思维定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不压制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采取引导的方式,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适当开展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充分开展不同类型的授课过程,为音乐欣赏教学过程营造一个较为活泼、生动的氛围,适当将学生放在音乐欣赏的主体地位上,尊重学生的感知和不同的音乐欣赏能力,给予不同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学生以有所侧重的教学,实现兼顾公*的差异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集体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步提高。

  音乐是一项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艺术,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无不充斥着多样的音乐。音乐欣赏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还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要充分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高校,要积极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和变革,充分重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发挥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弥补大学生音乐知识的匮乏不足,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全面的提高。

  摘要: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思想潮流当中,流行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体现形式。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是有着独特的偏好的,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其不仅仅会在塑造大学生价值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更代表着大学生的价值趋向。

  关键词:流行音乐;大学生;音乐喜好

  为了更好地研究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好问题,笔者专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询问他们对现代流行音乐的看法,了解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具体喜好。

  一、关于流行音乐的简要概述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6)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菁华3篇)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表现

  1.功利心理,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其调适。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您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之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在少数。

  3.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4.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多少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5.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打工仔填补了空白。在一些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有些热门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6.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为了离家*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大城市而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门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选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23.2%;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方便。1987年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7.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8.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9.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就业参考《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其调适》。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选择。

  (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1.择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等。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有自卑感。怎样消除自卑感呢?首先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卑主要产生于缺乏自信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正如有的人讲“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应该说张海迪是最不幸的,她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连行动的自由都没有。但她身残志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不但获得硕士学位,还自学掌握了几门外语,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著作,赢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行动,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加强一种信念——**什么都行。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

  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2.择业焦虑及其调适。

  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事实也是如此,毕业分配制度未改革,大学生们呼唤新的毕业分配政策的出台,想冲破旧制度的束缚;然而一旦把求职的自*送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例如,这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一时没找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但不少同学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当然还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择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加之我国刚刚进行毕业分配改革没几年,很多人对人才竞争不了解,没体验,心中无数也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心理。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这样的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问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择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某些国家正式将其列为一种心理疾病。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如嫉妒别人长得高、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好等。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新时代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古时候孔子在解释“仁”的涵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爱人者恒爱之”,是古今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定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90年代的大学生应有这样的胸怀,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4.择业怕苦心理及其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兰(兰州)的现象是明显的例证。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大学生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六点”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有些同学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六点”的结果。怕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级企业家美国的哈默博士,他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间,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没有面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做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董等多项生意,他的事业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从有了去韩国留学的想法,大家多少都会经历一个比较茫然的阶段,这个阶段大家可能会从四面八方了解非常多的韩国大学和专业,但是却不知道哪一个是最适合自己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韩国留学专业和大学选择问题!

  一、切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

  根据自身的学历情况,选择门当户对的大学。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进入韩国大学后跟同学之间的学*能力差距小,提高自己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差距不大理解能力差不多,这样才能够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目前韩国的大学教育处于宽进严出的现状,语言关通过以**学还是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每年要修的学分修不够,最终也只能延缓毕业甚至是无法毕业。

  二、根据家庭实际经济情况选择就读城市

  首尔是韩国的首都,同时也是韩国消费最贵的城市,目前消费水*超过日本的东京,排在亚洲首位。消费高不仅仅体现在*时的餐费和住宿费上,还有学费也是要比其他城市贵很多。第二大城市釜山,是韩国的最大港口,消费水*仅次于首尔。除此以外的城市,费用数额比以上两所城市偏低10%-15%。

  三、慎重选择专业

  目前,韩国领先的专业有:电子通讯,船舶制造,电子商务,汽车制造,游戏软件开发、美容等。除了需要考虑自己目前的语言水*,能否在这个专业学*上顺利沟通顺利求学,还要考虑这个专业毕业后就业率如何。

  澳洲留学选择大学与专业之前需考虑的两大问题。前往澳洲留学的留学生在选择哪个大学和专业之前,提醒大家应该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留学之前有没有进行全方位的自我审视

  在国外安心学*的人是留学生中的主流群体,他们在努力学*的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时间打工赚钱,但也不乏有个别人出去后不好好学*,经常旷课、逃学、考试挂科,甚至有人还染上了一些不良*惯这部分人的行为,甚至影响到了*留学生群体的声誉。他们不仅浪费金钱也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据介绍,很多学生刚开始去不*惯国外的生活方式,语言不通,为了尽快适应生活,他们会去找同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大家一起互相鼓励、打气,共渡难关。

  因此提醒并建议家长和学生们,在决定出国留学之前一定要先确定你出国留学的目的以及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自制能力。

  第二,出国留学后准备移民还是回国

  也有的学生说:这主要看自己的专业在国内的前景。我是学教育的,回国后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技巧进行推广,这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肖老师也了解到有些学生说,暂时不想回国,他们觉得国外的生活环境不错,也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想多学点知识。也担心自己在国外学的知识回国后得不到认同,找不到理想的职业。

  面对不断攀升的出国留学生人数,他们毕业后的出路也值得深思。回国还是继续留在国外,是摆在他们面前无法逃避的一道选择题。该怎么走,去哪儿,需要认真权衡。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扩展7)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实用5篇

  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消费呈现出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增长势头,体育产业因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投资热点。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虽方兴未艾,但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域发展不*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较高,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而西部地区如宁夏等,体育消费投入微乎其微。第二,运动项目产业开发不*衡,由于运动项目的竞技水*、观赏性、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上取得成绩的含金量有较大差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的个别项目等市场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且带来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难以进入市场。

  (二)相关产业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质量不高

  目前的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如体育场馆的租借和经营,但对无形资产如对各赛事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开发不够。从体育用品市场上看,高档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直接生产或合资生产,而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的一些明星企业高档产品在整体上仍有很大差距,许多体育用品企业没能开发新的名牌产品,普遍存在着款式品种陈旧、质量低劣的现象。产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各类体育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水*较低、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市场竞争力较弱。大部分体育企业缺乏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品牌意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能否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至今中国彩票市场仍未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彩票的发行销售体制,更别说引进竞争,建立起一个独立有效的公众监督体系。

  政策倾斜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助推剂,体育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对体育比赛收入和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可减免税收等。而我国由于体育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融资、赞助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很难想象一批没有高学历、没有经营管理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能经营出高效率、高产出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调整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衡发展

  为解决地域不*衡的问题,可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启动和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和培育骨干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国家财政增投资金、体育部门自筹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既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阵地。同时乘西部开发之风,发展西部体育产业,提高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加大比赛和表演的观赏性,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衡。

  (二)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质量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必须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并通过相应的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使国内体育用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出口量、占国际市场。

  应着力把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等作为重点,并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从企业投资来看,由于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高水*的竞技体育可以创造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投资者和生产者,而投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效益,因此,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竞技项目应当受到关注。

  作为体育产业承担主体的体育企业应把重点放在无形资产的变现上,即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现存的体育企业,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业,尽而提高产业质量。

  (三)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借助政策手段适度扶持

  当今至关重要的是加快和完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治的轨道。法制建设主要应从体育产业的主体组织、行为规范以及市场环境秩序的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

  国家在规划布点、发展项目和发展产品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简化管理程序、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和对投资者利益特殊保护等,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体育,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

  必须彻底改革由体育工作者或行政干部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培训、选拔既懂体育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是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高校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已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体育产业尽管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其效应并没达到预想的目标。因此我们应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入手,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借鉴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经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 要】

  *年来,以苹果公司在线网络商店为代表的新型双边市场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基于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对苹果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给出了双边市场模式成功的原因,并论证了我国适合采取新型双边市场模式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

  一、引论。

  *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形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一个双边市场的简单定义,就是作为*台(platform)的企业,同时服务两组不同的消费者。比如,ebay、易趣网、淘宝网这类的电子交易中介*台,同时服务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珍爱网、百合网这类婚姻介绍网站,同时服务男性和女性顾客;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类的工作招聘网站,同时服务企业和求职者。

  这种新兴的电子*台,成功的开发出新的双边市场,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上,双边市场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很早就出现的,那就是媒体产业,比如报纸和电视就同时服务观众和广告商。到底新兴的双边市场成功的原因何在?它与传统双边市场有什么区别?这种新兴的双边市场,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又有什么启示呢?

  二、双边市场相关理论研究。

  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最早系统的研究双边市场的是Caillaud和Jullien (2001,2003),Rochet和Tirole (2003,2006)以及Armstrong(2006)。 Rochet和Tirole(2003)首先给出了粗略的定义:双边(更一般的说是多边)市场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台能使最终用户相互作用,并通过合理地向每一边收费试图把双方(或多方)维持在*台上的市场。双边市场中的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

  在这样一个双边市场中,两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交叉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网络外部性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在双边市场中,这就表现为一种交叉网络外部性,也就是每个参与者从*台获得的效用或收益,与另一组参与者的总数量有关。一组参与者的总数量越多,另一组参与者得到的效用或收益越高,这就被定义为是正的网络外部性;反之,就被认为是负外部性的情形。

  在传统双边市场中,往往表现为一边参与者对另一边参与者的网络外部性为正,反之,网络外部性为负。比如在媒体市场中,该媒体的观众越多,广告商投放广告的收益就越大;反之,广告商投放的广告越多,对使用该媒体服务的观众而言,造成的干扰就越多,获得的效用也就越低。

  *年来,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把精力投入到对双边市场的研究中来,这也使得双边市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外的研究中,Caillaud和Jullien (2001,2003), Rochet和Tirole(2003,2006)以及Armstrong(2006)主要分析了在双边市场中的定价策略。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双边市场中,定价策略不同于一般的单边市场。企业在定价上拥有更灵活的空间,完全可以通过对一边参与者的收费来补贴另一边,例如现实中有些报纸就选择完全免费发放给读者。还有些研究侧重于对市场失灵的分析,提出了媒体市场的这种交互网络外部性会导致媒体产品的同质性,产品不够多样性,从而减少社会福利(比 如Gabszewicz等(2004),Gal -Or和Dukes(2003))。

  在我国,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关注双边市场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定价策略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对双边市场竞争的**规制建议。主要实证分析也还是集中在媒体或银行卡市场这样的传统双边市场上。新兴的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双边市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比较缺乏。

  事实上,*年来出现的许多新型双边市场的特征,并不同于传统双边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双边市场所服务的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不再是一正一负,而都为正的。例如,加入淘宝网的卖家数量越多,买家就越可能找到更便宜且更适合自己的商品;使用淘宝网的买家越多,卖家就可能卖出更多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区别,主要来自于参与者对于信息的获取过程是不一样的。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析重点就是信息,因为现实中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做出最优决策,市场中的微观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等)需要为信息支付额外的成本。这个成本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交易成本,而这种成本有时可能很高以至于潜在的交易不会发生。我们再以传统媒体市场为例,阅读报纸的读者越多,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企业就可能卖出更多的商品,所以读者对企业的网络外部性为正。但当报纸中的广告越来越多时,必将占据刊登其他新闻内容的版面,读者阅读报纸所获得的效用会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潜在的消费者)在报纸上接受到的关于交易的信息,已经被报纸这个*台所限定,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不排除有部分读者因为广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但这个效应比因广告而造成的效用损失要小,所以在报纸这个*台上企业对读者的网络外部性为负。报纸能提供的关于另一组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实在有限,交易成本没有被显著减少。而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双边市场中,因为有效而便捷的搜索手段,使得使用*台服务的任何一组参与者,都可以以非常小的成本迅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另一组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原来因为潜在交易成本过大而没有发生的交易,在新兴的服务*台能够以比较低的交易成本发生,这对两组参与者,*台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这也是*年来新兴双边市场模式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理论上,这种交叉网络外部性都为正的双边市场,会使得交易成本下降,而这种下降的趋势,会随着参与者规模的增大而更加迅速,从而呈现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也就是说,参与者进入这样的双边市场的好处,会随着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呈现出几何增长的趋势。但实际中,这样的市场模式又会有什么问题,以及对我国有何启示呢,我们下面将通过双边市场的实际案例予以说明。

  三、双边市场实例分析。

  *年来,全世界最成功的、最引人津津乐道的双边市场的案例,莫过于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iOS和服务*台iTunes Store了。苹果的迅速崛起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新型的双边市场关系,以iTunes Store中专门提供只针对苹果产品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为例,根据调研机构AdMob的报告,2010年App Store年收入*24亿美元。每位iPhone用户从苹果App Store在线商店*均每月下载10.2个应用程序,iPod Touch用户*均每人每月下载的则更多,达到18.4个。苹果从App Store中每月*均收益*2亿美元。而考虑到消费金额,*均每位iPhone用户每月在App Store上会花费9.49美元,2640万iPhone用户每月会给App Store带来1.25亿美元的收入;iPod Touch用户*均每人每月会在App Store上会花费9.79美元,1860万iPod用户每月会给App Store带来7300万美元的收入。截止2010年8月份,App Store美国商店应用数量251007个,它们来自50304个发布者(个人开发者或开发商)。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iPhone 4和iPad的推出和热卖,以上这些数字还在飞快的增长中。

  在截至6月25日的2011财年第三季度,苹果的营收增长至285.7亿美元,净利润为73.1亿美元,稀释后每股收益为7.79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在2011财年第三季度,苹果售出2034万部i-Phone,同比增长142%;售出925万台iPad,同比增长183%。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网络商店模式的成功又进一步带动了*台服务终端的销售。

  普遍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其出色的工业设计和制造理念,更加得益于这种优秀的商业模式,苹果公司将其旗下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和iTunes Store这个十分强大的应用*台相捆绑。 iTunes Store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多媒体商品和软件的供给者搭建了一个方便而又高效的销售*台。对于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因为用户们对其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应,使得供给者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适应了用户们对商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是一个对用户们的正网络外部性;同时,因为苹果在线商品的产品都是音乐、书籍、应用程序这样的虚拟产品,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当商品的供给者越多时,竞争越激烈,价格可以越来越低以至于趋*于零,但低价会吸引更多用户来购买和使用他们的产品,两组参与者再次呈现出对对方的正的网络外部性。总而言之,用户们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供给者们虽然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只要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就有利可图;作为*台的苹果公司在赚取*台服务费用的同时,还能售出更多的*台服务终端。对三方而言,这种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从而使得iTunes Store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良性、相辅相成的发展轨道。在其他IT领域,网络化,*台化运营也已日益成为当下IT的主流商业模式。

  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台竞争,因为正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很多企业都想参与进来分一杯羹,然而这就可能造成重复投资,资源会被浪费。就以和苹果公司竞争的其它几个移动终端服务*台为例,除了谷歌公司的安卓(Android)系统外,诺基亚公司的塞班(Symbian)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统在市场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标榜所有应用程序免费的安卓系统虽然市场占有率高,但相关商品的利润率却比苹果公司的低很多。这是因为在交叉网络外部性都为正的双边市场中,两边的参与者越多,就会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越高,规模报酬递增,这类似于经济学中定义的自然垄断。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存在多个*台瓜分两组参与者,反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效应没有得到体现,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任由一家企业做大,成为市场中的垄断者,又会抬高商品价格,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所以适当的**规制是必要的。

  而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我国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因为现在的相当多的新型网络*台,所提供的都是很多虚拟产品,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规定以及监管地相对不足,企业采取双边市场模式,如何保证商品提供者的合法权益和利润,值得思考。

  双边市场为市场中的参与者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使得更多的交易得以发生,但如果有部分参与者提供的是虚假信息,则会造成与之交易的参与者的损失,使得整个*台的效率和社会总福利下降。这种情况下,要求作为*台企业对于*台上所有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检查和辨别成本又太高,所以相关**机关和部门的监管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双边市场的潜力,也了解到在市场任由双边市场发展会出现的问题。结合到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际,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这种新型双边市场模式是合适的。

  四、新型双边市场对发展有中国特色服务业的启示。

  国家以及各级地方**的“十二五”规划,都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现代服务业体系中,金融业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于相关经济金融法律的保护,依赖度很高,考虑到我国相关经济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发展现代金融业,难度很大;而类似的原因也适用于法律咨询、会计师咨询、创意产业等其它相关行业。而发展新型双边市场,更加准确地为市场中各个微观个体提供相关交易信息,降低成本,在我国则更具潜力,主要理由如下:

  (1)我国双边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很多跟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易信息获取不易,信息成本过高,这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比如,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很重要的水、电、煤气等服务往往信息不充分,查询和缴纳方式原始,交易成本过高。

  (2)我国人口基数使得潜在规模效应巨大。如上所述,这样的新型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会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甚至会呈现几何增长的速度。如果能建立全国范围的双边市场和服务*台,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经济利润的增长,也会相当可观。

  (3)我国强大的**机构和**职能,能够有效地调控和监管双边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文提到了双边市场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的重复投资或者是垄断者,知识产权保护和虚假信息问题,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制和监管。

  (4)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发展新型双边市场有了完备的技术基础。

  综上,笔者认为在我国发展新型的双边市场潜力巨大,通过**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双边市场模式能有效减少信息成本,增加交易数量,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政策建议。

  最后,根据本文之前的理论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给出如下对**的政策建议:

  (1)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或者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水、电、煤气等市政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社保等,**可以自己建立服务*台,整合各级**机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医院、学校的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使国有企业等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信息和需求。

  (2)对于其他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行业,应该鼓励有潜质的企业投资设立新的服务*台,发展新的双边市场。同时注意不要重复投资和浪费。

  (3)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双边市场,要注意监管,以免出现行业垄断。加强司法建设和监督,保障双边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推广互联网的建设,不断增大受众人数,包括广大农村人口,使得双边市场规模效应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陈玲。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市场*台研究[J].商业研究,2010(4)。

  [2]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9)。

  [3]彭移风。双边市场定价方式及其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挑战[J].价格月刊,2007(3)。

  [4]尚秀芬,陈宏民。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竞争策略与规制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4)。

  [5]熊艳。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摘要:自AMA对市场营销进行官方定义以来,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非常大的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使市场营销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与内容,这也使市场营销的含义得到了不断扩充。本文通过对AMA定义及其两次转变进行阐述,并基于AMA定义的转变对市场营销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AMA定义转变下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AMA定义;定义转变;市场营销;发展路径;趋势

  关于市场营销的学术研究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时间,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扩充,使市场营销模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而这其中AMA对市场营销的官方定义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有必要对AMA的市场营销定义及其转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才能对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与预测。

  一、AMA定义及其两次转变

  (一)AMA定义。上世纪30年代,学术界与企业界中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并于1937年在美国成立了市场营销协会,英文简称为AMA。目前,AMA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协会之一,协会成员超过三万名,这些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营销教学工作及市场营销研究工作。AMA秉承引领全世界市场营销的教学、实践与开发的重要使命,担负着连接、沟通与促进的职责,贯彻创新与发展精神,致力于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市场营销交流*台与营销资源*台而不断努力,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汇拢优秀的营销人才,为推动市场营销的职能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

  (二)AMA定义的两次转变。1935年,在AMA尚未建立以来,由学术界的精英所建立的美国营销教师协会对市场营销进行了首次的官方定义,这也成为AMA建立以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AMA定义又先后于1985年与2004年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给市场营销领域带来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也使市场营销领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关于AMA的初次定义,应从AMA建立以前说起,在1935年,美国营销教师协会便对市场营销进行了首次官方定义,即市场营销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使劳务或产品能够从生产方流入到消费者当中的一种企业营销活动,而这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在AMA成立以后,于1948年对该定义予以了采纳,这也成为AMA的首次定义。在1960年时,AMA对市场营销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但最后决定不进行修改,这也使初次定义一直被沿用了半个世纪,直至1985年时,AMA定义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发展,因此AMA对定义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修改,即市场营销是对劳务、思想和产品进行定价、分销、设计与促销的计划及落实所形成的过程,以此满足组织与个人两者之间目标的交换。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与新型市场营销理念的不断涌现,于2004年,AMA在波士顿所召开的研讨会中,对AMA定义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即市场营销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组织职能,又可以被看作是组织为了自身利益或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建立的一种能够对客户价值进行传递、创造、传播,又能够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全部过程[2]。

  二、基于AMA定义转变分析市场营销的发展路径

  (一)首次定义中市场营销的发展。在AMA对市场营销进行初次定义以后,企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一直沿用着此定义,该定义指出市场营销属于一种过程营销,而企业在AMA定义的引导下,也一直也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产品销售,这也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为了对产品进行销售而开始进行不断的努力,而在那个时期,由于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只注重对产品的销售,而忽略了对产品的售前活动与售后活动,这就造成企业的产品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进而造成产品的销售效率低下。这也使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意识到产品销售不仅仅需要对产品或劳务向消费者进行引导,企业还需要在产品销售之前进行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等产前活动,此外还要对产品在售出以后的反馈进行收集等售后活动,这就使原有的AMA定义难以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全过程进行准确而又概括的表述,从而为AMA定义的第一次转变埋下了伏笔[3]。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