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军令状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水寨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检查预*,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⑴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⑵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⑴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⑴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⑶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⑴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⑵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⑵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军令状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水寨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检查预*,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⑴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⑵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⑴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⑴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⑶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⑴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⑵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⑵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篇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前文

  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3)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学*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第三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巩固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学*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

  分组读、

  领读、

  指名读、

  齐读

  学*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

  板书草船借箭

  邀请鲁肃同去取箭

  船*曹营擂鼓呐喊

  曹操惊疑万箭齐发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

  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

  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

  d、周瑜借刀**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特别认真。学*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旧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 天 时

  (一)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

  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二)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

  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 、懂 地 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 人 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教学要求

  1、学*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篇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

  (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xx?周瑜心中的大事是xx?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联吴抗曹、刘备

  周瑜xx、诸葛亮

  (妒忌)(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教学目标

  1.学*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

  (1)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巩固,导入第三段学*。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学*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学*本课10个生字,部分词语;学*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感悟,懂得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了解本课的情节,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是重点。

  难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激趣求知

  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看书,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打出屏幕)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板书题目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所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

  生:周瑜---妒忌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吗?打出三国结构图

  师: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自主学* 彰显自性(根据学*目标自我学*)

  初读课文,根据学*目标完成问题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3、找到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如何?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很认真一定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三、合作探究 团队共赢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3、精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出句子:

  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很多,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结:同学们经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想好好的表现自我,那我们就进入:

  四、交流分享 展我风采

  打出屏幕要求,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草船借箭的理解

  2、课文顺序

  3、读起因部分:齐读。抽生读,表演度(指导读周瑜要读出妒忌强硬的口气,诸葛亮要从容,胸有成竹的口气)

  4、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5、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6、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7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五、阅读链接 拓展提高

  请快速阅读《舌战群儒》后回答问题。

  (详见阅读资料)

  六、评测练* 知识升华

  详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们要学*诸葛亮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思多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最新《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菁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____联吴抗曹____刘备

  周瑜 ———————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检查预*,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⑴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⑵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⑴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⑴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⑶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⑴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⑵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⑵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想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抓出故事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点:

  通过《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识记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妒(dù)督(dū)寨(zhài)擂(lèi)呐(nà)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从重点词句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