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撑”“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5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1)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 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 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 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 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 中国人的心中,读 ()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六、 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5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2)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 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英雄 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 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 2008年5.12这是个*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 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 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撑”“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 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英雄 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 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 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3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撑”“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 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 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设计 】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 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2、 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 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 】“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 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 导读:读 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 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5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的内容提前学*、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7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有两处也可。

  2。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学*第一段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地震前)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地震中)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地震后)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评价)

  2、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生互动: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普通

  六、写字指导

  要求:示范——描红——练写——对照改进

  七、课堂小结

  在初读课文后,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他的伟大,他的师德,他的责任,他的爱……而在第一段的学*中,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谭老师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常常的父亲。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地震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爱更伟大。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3)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篇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的内容提前学*、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4)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9篇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

  学*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

  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老师讲课了。“轰隆隆”地震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

  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的。想象一下,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学生们死;二是一群学生跑出去,自己死。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据我所知,他有个小女儿,难道他忍心抛弃可爱的小女儿吗?不!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在“5·12”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壮烈牺牲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谭老师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但在谭老师心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他的心系在学生身上,这种崇高的师德灵魂令我肃然起敬!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微乎其微。然而,大地在怎么震颤,也震不垮人的精神!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了死亡,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们。震魔终究敌不过人的信念,四个学生活了下来……

  地震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不止一位。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铭记。

  在语文书中有许许多的课文,总能找到使我感悟深刻的那篇文章,那就是《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主要讲的是一位叫谭千秋的普通老师,在一次地震中为了保护被困在教室没有逃出去的学生——把他们压在课桌底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们撑起一面希望的墙。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也十分感动。谭老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就这几个学生,他失去了不到五岁的女儿,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永远离我们而去。

  当地震开始时,他离门口最*,但他并没有逃走,而是忙着疏散学生。时间匆匆流去,最后几个学生出不去了,谭老师巍然扑在课桌上,把他们挡在课桌下,等到救援人员赶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最后,我想对谭老师说:“您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我。虽然您离开了人世,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让我明白了比生命更有意义的东西,您也是我的老师,谢谢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刚领完新书回来,闲着没事干,便拿出新语文书翻了起来。

  突然,一个特别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最后的姿势》。

  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他是一位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老师。当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学生都逃出了教室,但在那短暂的几秒钟内,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同学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时,探前期欧老师便用他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还。

  当我读到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一位老师说的话时,我的心灵被震颤了。我不由自主的对这位普通的老师充满了敬意。我想象中的谭老师是这样的:身着普通的衬衣裤子,戴着一副眼镜,认真的在批改作业。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却救了四位同学的宝贵生命。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谭老师一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他这种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下来,我又一次捧起这篇课文,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已铭刻在我心中。

  这篇课文主要讲:谭老师像*常一样早早的起来,赶到学校。可就在这个*常的一天将发生不*凡的事。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忽然,楼房摇晃了起来,谭老师赶忙指挥同学们冲出教室。可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冲出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读到这儿,我想,谭老师肯定会自己逃生,不管这几位同学。可我猜错了,谭老师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出的举动,他张开双臂,竟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获救的学生感激他,老师们赞颂他。就是这样一位*凡的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谭千秋,一位*凡的老师,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最后姿势,让我十分震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我的心中。这姿势,就是人生的价值,这老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奋不顾身,把自己送入了天堂。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最危险时,把唯一的通往安全通道的道路留给了自己的学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放下了自己仅有的四~五岁的小女儿。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师,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他,就是已离开人世间的谭千秋,谭老师!这位高尚的老师就在512大地震时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谭老师的故事一直流传在人间,他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所有人,当然包括了我。至今为止,我的脑海中依然保留着他最后姿势的样子,保留着他的最后一个微笑,他的故事把许许多多的中华同胞感动的热泪盈眶!谭老师,您那舍己救人的品德将永久的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敬重您,我们要用诗歌赞颂您!

  5月12日,谭老师照料好自己的女儿后,便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下午两点多,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在教室里上课,这堂课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课讲到一半,忽然,整幢大楼开始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于是他大叫着同学们让他们赶紧跑,什么都不要拿,但是在大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4位学生没来得及冲出去,于是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拼死护住了他们13日22点12分,人们终于搬下了谭老师身上压着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现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谭老师全身都被砸的血肉模糊,而他保护学生的样子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姿势!

  读罢全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心中久久不能*静。同时我也在想一个问题:谭老师这么拼命保护自己的学生,是为了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因为谭老师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为了自己的学生,舍己为人,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

  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让我感受深刻。没错,就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个*静的下午,汶川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天难。在那一瞬间有多少人的生命已经开始向死亡靠*,有多少人将永远地告别这个日新月异、色彩斑谰的世界,“多”这个字,已经无法形容数量了。在这一时刻,也诞生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谭千秋!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那四个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动!这个举动早已让“老师”这个词变成了“父亲”……

  每个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而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一位母亲用自己的姿势诠释了母爱。“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在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保护熟睡的婴儿。抢救人员发现母亲时,她已因缺水而永远停止了呼吸,手里抱着的孩子嘴里还含着母亲的半段拇指。原来,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存下来,把自己的拇指咬下一半,让自己的孩子靠吮吸自己拇指的血液生存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她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弥留之际,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天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爱却不怕天灾,能战胜天灾!

  谭千秋一个很*凡的人,*凡得令我们感到陌生。虽说*凡但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他不再那么*凡。而现在的他的精神已经铭记在了我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永传千秋!

  当我读了这篇课文时,我被深深地感到了,当时他的举止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学生。当有四位同学呗困住时,谭老师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他抛弃了亲人和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可是,在谭老师的眼里,学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虽然是谭老师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那个姿势在我的心中是神圣高洁的!虽然谭老师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恪尽职守,舍已为人的形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5)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6篇

  1.熟悉课文内容情节,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以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沉重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2.普法战争:(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1873年写的。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篡夺可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而当时普鲁士首相仳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但在战争发生后不到两个月,9月,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那破仑三世被俘。法国*实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二、感知课文

  (一)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明确: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可从下表看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

  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常的情况,有哪些呢?

  明确:(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

  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三、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外在装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

  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四、总结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通过这最后一课,体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

  2.课后阅读有关都德的资料及其作品。

  练*说明: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一)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气氛””

  学生”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二找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多媒体课件展示)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

  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学生的心灵。

  上课下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学*主题是家国情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的阅读方法是学会精读,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最后一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篇经典小说,都德以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小说是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的优良材料。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为本课时研究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2.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勾画精彩语句,体会人物感受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句话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和*时不同,非常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了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一段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使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身上也有缺点,但是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诚。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情感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这位工作了40多年的普通教师也曾经不大负责,曾经让我们利用上课时间帮他浇花,为了钓鱼放我们一天假。但是,当他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迸发出爱国热情的老师。无论是他穿着督学来视察的衣服给我们上课;还是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亦或是在下课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这几个画面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哀痛更是一个不屈的韩麦尔先生。

  二、归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1.典型人物形象归纳

  (1)通过小弗朗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再次提炼。

  小弗朗士从一个贪玩不爱学*的孩子变成了爱学*、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曾经教书并不是很负责任,但是无比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老师。

  2.作者为什么选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这两个身份很普通的人作为主人公?

  正因为普通,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三、小结

  运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感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归纳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的原因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四、作业

  下课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

  【教学理念】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抓住作者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形象、情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到:母语被剥夺,文化被侵占所带来的民族创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再由发掘本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学*,像韩麦尔老师那样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尊重本民族语言,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自觉的抵御网络语言、外来文化、港台影片对民族语言肆意曲用、淡化的行为。

  【学情分析】

  作为这一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被侵占的痛苦岁月,更没有太多的关注过别国的历史,怎样从内心呼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对民族、对语言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课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上,以此为突破,紧扣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之产生思想共鸣。

  【教学创意】

  本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感的传统教材,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紧扣“不寻常”三个字构筑情节,使小说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暗示着小说背景的场景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根据这些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感知标题。“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2、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3、感人细节,拓展延伸: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检查预*,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小弗、韩、镇上的人

  2、小说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为什么取名“最后一课”,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有,第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改教德语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很明显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小弗韩

  幼稚的孩子普通教师

  成熟、懂事的学生悲愤的***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10小节教室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受气氛的沉重、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在22小节。

  四、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操练有趣知道布告牌的内容强迫鸽子说德语

  对普鲁士兵:幼稚→坏家秋→仇恨、轻蔑

  迟到

  对老师:怕骂→可怜→崇高

  想逃学、画眉鸟的歌声旷课找鸟窝、溜冰愿花任何代价……

  对学*法语:讨厌→懊悔→难受、渴望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⑶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⑷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总结:战争、国家*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节,行动24~29小节。

  11小节主要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产生悲伤、沉重、依意、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

  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大家联想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设身处地的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6、同学们,面对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或者其他人,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起法语课……

  (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全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请大家在课后以“读后感”或“随想”的形式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这一课后的感悟。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给我们带来的一篇小说。

  师:既然是小说,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小说?

  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一下文中的人物。

  二、学*目标

  师:在听故事前先请同学们了解下我们的学*目标

  屏显: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激发爱国情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原来的小弗郎士

  师:故事的开头是最这样的

  屏显:

  在一个暖和又晴朗的早晨

  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

  由于上学很晚怕老师韩麦尔先生骂自己

  又担心老师提问分词,

  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就想不上学了,到野外玩玩。

  此时此刻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比分词语法有趣多了;可是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从故事的开头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贪玩;不爱学*;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自制力

  四、今天的异乎寻常

  师:正因为这点意志力,小弗郎士还是战胜了自己,选择了去上学。可是,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却发现今天的情况却异乎寻常,请同学们自读一下7----10段,找出今天异乎寻常的地方。

  屏显: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

  (提示:从气氛、学生以及老师等角度思考)

  生:气氛安安静静

  学生安静、今天来上课的人特别多

  老师穿戴正式、对小弗郎士的态度不同与往常

  师:看到这异乎寻常的景象小弗郎士的惊讶可想而知,是谁给小弗郎士解开了疑团?

  生:韩麦尔先生

  师:答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11段

  师:让我们设置一个小情境,更加深刻地体会一下此时此刻韩麦尔先生的心情。

  (情境:老师扮演小弗郎士;一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

  师(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这么异乎寻常。

  师:疑问解开了,原来这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所有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屏显:最后一课

  生:深情朗读11段)

  五、写作背景

  师:为什么这成为最后一堂法语课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屏显:《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六、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

  师:当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候,小弗郎士有何表现?他的“最后一课”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对小弗郎士的描写并说出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在文中找出对小弗郎士的所有描写并说出作用)

  师:当得知这是最后一课的噩耗后,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分析的内容,以:““小弗郎士过去;今天”的句式说句话。(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

  例如:小弗郎士过去逃学,不专心听讲;今天表现出色,作业完成认真,全都听懂了。

  (生讨论并回答)

  生:过去讨厌课本;今天不舍得与它分开。

  生:过去不珍惜学*时间;今天觉得这几节法语课过得太快。

  生:过去对自己的学*毫不在意;今天懊悔自己的过失。

  生:过去对普鲁士兵的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今天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

  生:过去厌恶法语;今天喜爱法语,认为它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生:过去幼稚不懂事;今天有了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过去厌恶学*法语;今天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它。

  生:过去在课前与同学在一起吵闹;今天迟到后安静地溜到座位上。

  生:过去害怕老师;今天同情、理解、热爱老师。

  师:从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屏显:从天真贪玩到认真学*、热爱法语

  从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懂事、热爱祖国

  师: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生: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

  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感染。

  七、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

  师:在小弗郎士的变化过程中,韩麦尔先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对韩麦尔先生的所有描写‘

  并用“从这段描写中;我看出韩麦尔生的句式概括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生讨论,跳读课文并概括)

  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师:故事讲到这里,难道只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么?

  生:还有镇上所有的人。

  生:还有所有的法国人。

  八、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故事,我们见证了法国的普通人民对于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下以下两个小故事:

  屏显:金晶舍身救火炬的故事;胡达拜地依明22个春秋坚持每天升**的故事。

  师: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爱国并不难

  作为一名火炬手,舍身守护手中的火炬是爱国

  作为一名普通老人,22载每天让**冉冉升起是爱国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此时此刻也明白了倾尽自己所能教书育人就是爱国

  那么作为青少年的你,怎么算是爱国呢?

  生:好好学*是爱国

  生:维护班级的秩序是爱国

  生:保持好学校卫生是爱国......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国家的热爱,也看出了你们报效祖国的决心,最后我们就全体起立,高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说》向所有的人呼喊出我们的决心与勇气。

  全体学生起立高声朗读《少年*说》

  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6篇

  一、收集资料,激**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 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好课文。充分预*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文章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对于文章的主人公,学生都是只知其名,对他的英雄事迹不是很了解。课前,我搜集了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大爱无言:英雄父亲谭千秋的承诺》,这是谭千秋的女儿谭君子的真实回忆,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催人泪下。这份材料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谭千秋其人的了解和认识,为学*课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品读课文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主人公的高尚品质。作为父亲,谭千秋关爱家人;作为老师,谭千秋对工作尽职尽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光荣的*员,谭千秋在危难面前显示了他的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课文的每一处细节都折射出了谭老师的高贵品质。可以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心灵受到了震撼。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7)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菁华6篇)

  今天,我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普通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身体为四位未能逃出教室的学生撑起了一片天。 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常一样在给学生上课。他在讲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和国家着想。突然,楼房摇晃起来。地震了!他立刻意识到。大家快跑!当然短暂的几秒钟学生不能全部跑出去。他就把没逃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手撑在课桌上,挡住了倒塌的水泥板,四位学生得救了。

  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深深懂得了老师的伟大:老师站在讲台上,离门口最*,灾难来临时最容易逃生。但他不是自己逃生,而是指导学生迅速撤离教室,并用肉体报住了四位学生的生命。老师虽然去了,但是他最好的姿势像他的名字谭千秋一样,将精神永存,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在今天,我们也了解了其中一个恪尽职守。大爱无疆的政治老师。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护卫四名学生,最终他与世长辞了,但却换来了四名学生的生还。

  多么伟大的师生之爱呀!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家的女儿,而是身在教室中的学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义无反顾的张开双臂,保护自己的学生!

  在救援人员刨开碎石之后,谭千秋老师死去仍保持双臂张开的姿势,他至死也不忘——自己是一个老师呀!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也是一个永恒的姿势,一个充满爱的姿势,更是一个责任的姿势!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舍己为人的人虽然很多,但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为了“炒作”自己,不惜利用人性的善良使自己名声大噪。比如网络上疯传的“最美女孩”给乞丐喂饭,还帮助其寻找家人的故事。在文字解说上还附加了照片,做得极其逼真。但经记者一调查,完全经不起推敲。原来网络上所传的“最美女孩”不过是喂了老人两口白米饭,和老人拍了两张照片后,便扔下其不管了帮助其找家人完全是无稽之谈。这一切都是“网络推手”的“功劳”。

  善良永远也不会用伪装,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人性中做可贵的“*”!善良永远都是无价之宝,百利而无一害,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唤醒内心的“善”,学会去守护吧!

  他,绵竹市东汽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它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5月12日下午,当教学楼摇晃起来,谭老师立即让同学们逃跑,可在教学楼即将坍塌之际,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砸下来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学生们。

  当人们从废墟中找到谭老师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声明中最后的姿势,而这个姿势也被永远定格在了人们脑中。

  谭千秋,一位*时默默无闻*时耕耘在三尺讲台的老师,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我为他的勇敢,为他的举动,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而震撼,而流泪。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您死的重于泰山,死的轰轰烈烈,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成了人世间最伟大的姿势,我们永远爱戴您!

  5.12这个特别的日子你们还记得吗?信任大家也都不会忘却的,那是汶川产生8级地震的日子,在那天的14时28分,屋宇倒塌了,学校倒塌了,工厂也倒塌了,四川同胞们的生命也在刹那间被天灾夺去了。在*得悉这新闻后第一时光来到汶川指挥救济工作,后来,经由中外国民的踊跃捐钱,才使得汶川同胞们渡过这次灾害,这就诠释了天灾无情,世间有爱啊!

  固然这次劫难使得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很多家长失去了亲生骨肉……然而,在这场从天而降的灾害中,让咱们看见了人间处处都有情,就拿一所中学的一般老师谭千秋老师来说吧,乙肝民间偏方!5月12日下战书,谭老师在课室上课,忽然课桌动摇起来,谭老师意识到地震,立刻指挥学生撤退,但是最后有四位同窗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破行将学生拉倒课桌底下,自己双手撑在课桌上维护学生。当救援职员发明谭老师时,他自己牺牲了,身下护住的四位同学却得救了。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可贵生命诠释了爱与义务的师德灵魂,人们赞扬他“豪杰不逝世,精力千秋”。

  面对危险,谭老师基本不想到自己,二心只想将生的盼望留给学生,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不能让学生受到任何损害。假如当初谭老师站在我眼前,我要对他说:“谭老师,你做得对,我支撑你,你是好样的,你为了救四位学生,不怕就义自己的生命,我信服你,你是位铁面无私,忠于职守的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他短暂的毕生中,用本人的性命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他的好汉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那种大爱永世长存。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刚读完一遍,我双眼便含满泪水,细细再读一遍,泪水已忍不住滑落脸颊,我被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的英雄壮举深深的震撼了。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他坚强有力的双臂毫不犹豫的张开,牢牢地趴在课桌上,护住他心爱的学生,为学生搭建起一片生命的天空。我由衷的敬佩谭老师,他是*凡而又伟大的英雄。谭老师没有走,他永远的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的那一场可怕灾难。那一刻地动山摇,砖瓦破碎,楼塌地陷,大自然用最无情的手段顷刻间摧毁了我们的希望,上帝仿佛遗忘了这里,丝毫不顾人们的悲泣,任凭黑暗无情的`将这里笼罩,美丽的汶川成为了一片荒芜悲惨的大地,人们痛彻心骨。但是,你看,原来希望的火光从来都没有熄灭,在那乱石碎砾中,谭老师正用他的血肉之躯竭力与黑暗对抗着,看着那血肉模糊仍誓死护卫着学生的背影,我们怎么会不伤心难过,不悲恸,不落泪呢?

  谭老师不是伟人,他只是千千万万个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地震来临时,他离门口只有咫尺,完全可以*安撤离教室,但谭老师却镇定自若的组织学生有序逃离教室。危急时刻,他又毫不畏惧的选择奉献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学生,他用他宝贵的生命完美的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实际行动真正实践了他所讲授的人生的价值——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我难以想象经历着地震灾难的学生心中该有多么的恐惧、惊慌和绝望,但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谭老师那有力的双臂为学生搭建出来的生命的天空是多么的晴朗。这小小的一片天空,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一样耀眼而清新,它赶跑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惧,让学生们获得了希望和新生。我相信他的学生们一定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无畏惧,他们会奋勇前进,珍惜生活,驾驭生活,永远昂首挺胸的去完成自己的完美人生旅程。谭老师一定是心怀安慰的,因为他相信黑暗不会永远掌控一切,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他知道当太阳从东方升起,他的学生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人世间除去亲情之爱,还有一种大爱,就是别人倾尽全力乃至付出生命帮助你时却从不期待你的回报。大爱无欲,谭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充满大爱的人。“世界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歌,你报世界以歌,世界许你新生。”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有天堂,相信谭老师一定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天堂里继续着他心爱的事业。

  自从学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甚是感动,5月12日,汶川四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时谭老师【谭千秋】正在讲课,突然地震来了,谭老师用急促的声音催促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楼房快塌了。这么短的时间那里可以让大家全部出去呢?还有4个人没逃出去啊!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以为谭老师会逃走,应为毕竟谭老师离门口最*嘛,可我继续看下去时惊叹不已,谭老师奋不顾身没有丝毫顾虑,立马把学生拉到课桌下,自己挡在课桌上。我震撼了,他还有孩子和妻子啊!他好歹犹豫一下再挡。可他丝毫没有忧虑,可以看出他多么爱学生啊!

  当求援人员发现谭老师时,他虽然已经没有气息了,但他还是死死的护住学生,多么让人感动啊。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他一生恪尽职守,热爱学生。地震来临,他舍己为人,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8)

——最后姿势读后感(精选5篇)

  5月12日,一个看似*凡却不*凡的日子里,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一个又一个爱的姿势,永远清晰地刻在了所有学生的脑海里……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谭老师的那一声吼,把同学们从惊呆中拉了回来……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那短暂的几秒钟,谭老师做出了一个决定――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而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样子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人们对他的赞颂。

  教师,是一个可以为了学生不顾一切的职业。

  5月12日下午,是吴忠洪老师的英语课。

  “beach、beach……”2点28分,距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带领大家复*完了旧单词的吴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又一个单词。

  然而就在这时,地板剧烈地摇动起来,门窗“哐哐”地发出响声,桌上的东西全被甩了出去。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同学们,面对突发的地震,一下子就全傻了。“同学们,快跑!快点下楼,地震了!”吴老师扯着嗓子的吼声,把同学们从惊呆中拉了回来。

  眼看门框要倒,吴老师牢牢地将门框扳住,引导着同学疏散。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吴老师忽然转身跑向四楼――还有两名同学还在楼上!

  14日清晨7点,救援战士从一片瓦砾中找到了吴老师的遗体。在他的身下,大家又抬出了两名学生的遗体,虽然3个身体早已僵硬,但吴老师仍然将两个学生紧紧地护在身下……

  5月12日的大地震,一名又一名老师,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决定。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地震知识与歌颂老师相关的课文,所以我读得比*时更加认真、仔细,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的读。谭老师为学生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5・12大地震的瞬间,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学生们活了下来,自己却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但我读到“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这段话时,被谭老师那以学生安危为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动了!

  师生对比,一方是血肉模糊,一方是安然无恙,从中可以看出谭老师在生死抉择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他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为集体着想,为别人着想,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在我读完第二自然段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我知道了:这段话写的是谭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但这也是谭老师做人的标准:“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可见谭老师正用他的学识、人格影响着同学们。在学*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态度端正、严谨,做一个好学生,像潭老师那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读完文章,我掩卷沉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句话记录了谭千秋老师救护学生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我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以为舍己救人的老师形象,赞美了他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看到像谭老师那样的人,他们都很*凡,但正是这*凡铸就了不*凡!正是这些人,让世界充满真情,充满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5月12日,一个看似*凡却不*凡的日子里,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一个又一个爱的姿势,永远清晰地刻在了所有学生的脑海里……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谭老师的那一声吼,把同学们从惊呆中拉了回来……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那短暂的几秒钟,谭老师做出了一个决定——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而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样子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人们对他的赞颂。

  教师,是一个可以为了学生不顾一切的职业。

  5月12日下午,是吴忠洪老师的英语课。

  “beach、beach……”2点28分,距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带领大家复*完了旧单词的吴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又一个单词。

  然而就在这时,地板剧烈地摇动起来,门窗“哐哐”地发出响声,桌上的`东西全被甩了出去。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同学们,面对突发的地震,一下子就全傻了。“同学们,快跑!快点下楼,地震了!”吴老师扯着嗓子的吼声,把同学们从惊呆中拉了回来。

  眼看门框要倒,吴老师牢牢地将门框扳住,引导着同学疏散。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吴老师忽然转身跑向四楼——还有两名同学还在楼上!

  14日清晨7点,救援战士从一片瓦砾中找到了吴老师的遗体。在他的身下,大家又抬出了两名学生的遗体,虽然3个身体早已僵硬,但吴老师仍然将两个学生紧紧地护在身下……

  5月12日的大地震,一名又一名老师,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决定。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奋不顾身,把自己送入了天堂。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最危险时,把唯一的通往安全通道的道路留给了自己的学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放下了自己仅有的四~五岁的小女儿。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师,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他,就是已离开人世间的谭千秋,谭老师!这位高尚的老师就在512大地震时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谭老师的故事一直流传在人间,他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所有人,当然包括了我。至今为止,我的脑海中依然保留着他最后姿势的样子,保留着他的最后一个微笑,他的故事把许许多多的中华同胞感动的热泪盈眶!谭老师,您那舍己救人的品德将永久的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敬重您,我们要用诗歌赞颂您!

  5月12日,谭老师照料好自己的女儿后,便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下午两点多,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在教室里上课,这堂课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课讲到一半,忽然,整幢大楼开始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于是他大叫着同学们让他们赶紧跑,什么都不要拿,但是在大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4位学生没来得及冲出去,于是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拼死护住了他们13日22点12分,人们终于搬下了谭老师身上压着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现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谭老师全身都被砸的血肉模糊,而他保护学生的样子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姿势!

  读罢全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心中久久不能*静。同时我也在想一个问题:谭老师这么拼命保护自己的学生,是为了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因为谭老师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为了自己的学生,舍己为人,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

  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其中,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为让人感动。 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他讲得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在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课。突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他离门口最*,最容易逃生,但他没有那么做,大喊“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一个接一接个地跑了出去,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同学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让同学们钻到课桌底下,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一块水泥板,大家都惊呆了,谭老师的头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还死死地撑着,同学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

  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深情,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面对倒下的水泥板,毫不退缩,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扩展9)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5)份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思绪万千。

  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谭老师。他在地震发生时,只为学生着想,却没有为自己和女儿想过。在他眼中,“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些他都做到了,但却因此失去了生命。这也许正如司马迁所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

  地震时,他选择了救护学生,却忘记了自己和女儿,这是他的大公无私。

  地震时,他选择了死死护住学生,即使后脑勺被砸得深凹下去……这是他的舍己为人。

  地震时,他告诉学生,什么都不要拿,这是他的临危不惧。

  地震时,他选择飞身扑到学生身上,即使他知道这样做会死,这是他的勇于献身。

  谭老师,您是在太伟大了!您的才华,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敬佩。我们赞颂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地震知识与歌颂老师相关的课文,所以我读得比*时更加认真、仔细,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的读。谭老师为学生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5・12大地震的瞬间,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学生们活了下来,自己却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我读到“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这段话时,被谭老师那以学生安危为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师生对比,一方是血肉模糊,一方是安然无恙,从中可以看出谭老师在生死抉择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他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为集体着想,为别人着想,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在我读完第二自然段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我知道了:这段话写的是谭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但这也是谭老师做人的标准:“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可见谭老师正用他的学识、人格影响着同学们。在学*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态度端正、严谨,做一个好学生,像潭老师那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读完文章,我掩卷沉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句话记录了谭千秋老师救护学生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我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以为舍己救人的老师形象,赞美了他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看到像谭老师那样的人,他们都很*凡,但正是这*凡铸就了不*凡!正是这些人,让世界充满真情,充满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生命在延续。

  谭老师是我们学*的榜样,爱和责任是师德灵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它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车,刚坐下,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我让位给她坐,她看看我沉重的书包,笑着摇了摇头。我赶紧说:“我就到了,一会下。”老奶奶坐下说:“谢谢你了!”我不好意思的说:“不用谢”过了一站又一站,老奶奶疑惑的看着我,我赶紧躲到后面去了,免得老奶奶心不安。

  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体现了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爱与责任。谭老师在天堂用他那睿智的目光看着我们呢!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为拯救四位同学的生命而英勇牺牲。

  5月12日这天下午,谭老师正在教室了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祖国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楼房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同学们立刻往操场跑去。

  可是,有四位同学没冲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自己在桌子上面,双手撑在上面,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

  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了谭老师头身凹下去,还是做着原来的动作,下面的四位学生都还活着,在场人员全都感动了。谭老师护住学生的姿势被定格为永恒,他的永恒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学完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谭老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了四位学生的生命,他也许在新了想着:学生的未来很广阔,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绝不可以死去。我们大家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无私的爱。今天,我读了《最后的姿势》,深深地感动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母爱伟大,特别是生命被死神骤然紧逼时,更显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

  故事写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十万鲜活的生命,霎那间归为沉寂。许多母亲,都把孩子紧紧护在怀中,僵硬为不朽的雕塑。这些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虽然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们的身体却毫发未伤。母亲们死了,但她们的这种姿势,将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母爱不朽,在人世间永恒,动物们也是如此。

  这也是一则关于母爱的故事,动物们之间的亲情也同样震撼人心。

  一只母鼠,被铁夹夹断了后腿,它拼命挣脱,挣扎着回到自己的窝里,窝里有九只幼鼠,它们还没断奶。母鼠趴在窝里,断腿鲜血淋漓,不能再动弹一步。它仍给幼鼠喂奶,最后的时间里,就啃吃自己那条断腿,维持一点可怜的奶水……

  母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我的母亲也给了我无私的爱,让我铭记于心。

  那天下雨,我没有带伞,当天上下起倾盆大雨时,我后悔也来不及了。我急得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在教室里来回踱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妈妈来了。她撑着一把伞,对我只是*淡地说了一句“走吧”。我在妈妈的伞下走回家。走到半路,我随便问了一句:“妈妈,你撑得到吗?”妈妈笑了笑,说:“撑得到,一点儿都没淋湿,快走吧。”我们便继续往前走。回家后,我身上没有一块儿湿的,我以为妈妈也没有淋湿。可是我一回头,看见妈妈在换衣服。这时我才明白,妈妈为了不让我淋湿,宁愿自己被雨淋。为了不让我担心,说自己并没有淋湿。这件事虽小,却反映出母爱的伟大。

  读了《母爱不朽》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它总是在无声中给我们带来温暖,母爱不朽!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