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

日期:2023-03-15 00:00:00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

  理解默写

  ①《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

  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学生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讲解诗文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4、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三)鉴赏

  1.前两句诗——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前贤云集的黄金台,诗人深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渺小(暗喻以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扭转时局)。

  3.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4.在用辞造语方面,语言古朴练达,意境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提问

  1、《登幽州台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面对着燕昭王纳贤之地深感自己英雄空老,报国无门不禁怆然泪下的凄凉画面)

  2、诗人在登临幽州台是在忧心大唐江山还是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深感愤懑?(二者兼而有之)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主的渴望和人生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深感山河依旧,人物不同,不禁悲从中来。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语言奔放,慷慨遒劲。通读全诗,诗人沉郁苍凉的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其自身独具的“汉魏风骨”也为一扫浮艳纤弱的齐梁诗风首开先河。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3、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二、初步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3、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三、赏析诗歌

  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wěi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四、品味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五、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

  2、沉郁悲壮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六、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

  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 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长大之**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xx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6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的别称是九州。

  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

  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

  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长大之**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3.抽查课后练*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的政治理想。

  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资料】

  一、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入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自幼展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职。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归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庆)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持林则徐查禁*。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龚自珍著述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八百首。在这几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他的诗词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在《龚定庵全集》里。

  三、课文赏析之一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土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

  (节选自方铭、阮显忠编《古代散文选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四、课文赏析之二

  《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

  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开头从梅的产地人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人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人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土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暗究可哀”,清王朝扼**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土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土”,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

  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的风气;追求个性**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暗”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

  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白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丁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小河的歌》教学设计

《小河的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河的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前游戏:(课前)

  教师在黑板上画波浪线。

  师(板书:~~ ~~)

  师:同学们,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

  生:头发、裙子边、毛线、浪花……(一上课就结束)

  一、 激趣导入,初学课文。

  1、导入,初读。

  师:我的家乡有条清澈的小河,它每天都唱着快乐的歌儿,向前奔跑着,你想听听它唱的歌吗?

  师(播放流水声音)

  师:小河的歌好听吗?它每天哗哗地唱着歌儿,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读了《小河的歌》,你就会明白了。

  师(板书:小河的歌,并画出小河的形状)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声自由地朗读歌,在读的时候圈出你不懂的词语,想一想,小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自由读诗)

  2、学*生字词。

  师(课件出示生词)

  师: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请你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词语)

  师:播种的“种”这个字怎么读,还有什么读音,课文中应该怎么读?

  生:读种(zhǒng),还可读种(zhng),课文应该读种(zhng)。

  师:当作为名词时读种,作动词时读种。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生词,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词)

  3、回到诗歌,各小节指名读一读。

  师:学完生词,你一定能把诗歌读好。谁来试一试。请其它同学们仔细倾听,想一想,这是一条怎么的小河?认真听就等于自己也读了一遍。

  生(指4名同学读诗)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吗?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课文)

  4、读了诗歌,你知道 :“我”是一条_______的小河?

  师(课件出示: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_______的小河。)

  生: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的明亮小河。

  师(板书:明亮)

  生: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的快乐小河。

  师(板书:快乐)

  生: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的绿色小河。

  师(板书:绿色)

  生: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的奔跑小河。

  师(板书:奔跑)

  5、了解总起句。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是用书上的第一句话来的。放在一段话的开头又是概括本段的意思的句子叫什么句?

  生:总起句。

  师:对,这是一种概括一段话意思的好方法,在我们文时也可以尝试着用用总起句。

  师(课件出示:总起句)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再去细细地读读诗歌,会觉得一首诗歌就像是一杯淳香的清茶,越品越有味!你们愿意品一品吗?

  二、精读诗歌,品味意境,明白小河的高尚品质。

  (一)师:请同学看屏幕。

  师(课件出示: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四个小节,把最让你感动的小节圈起来,多读几遍,并把这一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用“~~”线画出来。)

  (指一生读要求)

  (二)学生自由读。

  (三)品读诗歌。

  1、 学*第一小节。

  (1)师(指名一学生)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一小节。

  师(点击课件)

  生接着(读这一小节诗)

  师:是呀,明亮的小河永远有走不完的路,有唱不完的歌。正是因为它的身旁有谁相伴?

  生:星星、月亮、小鸟、花草、树木、小鱼……

  (2)画一画。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上来画一画它们。(指一名学生:上台画:钟节玺、喻力安琪)

  生(画画,其它同学观看)

  (3)学生朗读第一小节。

  师:瞧,小河因为有了星星、月亮、小鸟、花草、树木……的陪伴,变得更美了。

  师(播放流水音乐)

  师:你瞧,它又在山谷里不停的奔跑,多么快乐的小河呀!让我们快乐地把这一小节美美的读一读。

  生(齐读)

  2、回到课件,让学生选择学*第二小节。

  师(指名一学生说)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小节(师点击课件)

  师:喜欢这一小节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

  (1)引导学生回忆,切身体会。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快乐的朗读,小河也快乐地走来了。

  师(播放画面,学生观看)

  师:小河要忍受难熬的寂寞和干渴,你也有过寂寞、干渴的经历吗?(假如你一个人在家无事可做,没有伙伴的时候,假如你很想喝水却滴水未进,很干渴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过寂寞的时候,我很难受。

  生;我有过干渴的时候,我很想渴水,口干舌燥的,很难过。

  (2)朗读指导。

  师:当我们寂寞、干渴的时候非常难受,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出难过的感情。

  师:谁来试一试。(一个学生读)

  师(指导朗读这句)

  师:请左边一小组读一读这句。

  生(左边小组读)

  师:请右边一小组比一比来读一读。

  生(右边小组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难受的感情来。

  生(齐读这一句)

  (3)情感升华。

  师:寂寞、干渴困扰着小河,可小河却把这些当作是一种快乐,你们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师可提示:以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快乐,这是一种什么。不怕自己受苦,只想着奉献,这是一什么?)

  生:助人为乐(教师板书:助人为乐)

  生:乐于助人

  生:无私奉献(教师板书:无私奉献)

  师: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小河,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这是多么可贵的啊!

  3、回到课件,让学生选择学*第三小节。

  师(指名一学生)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小节。(出示课件)

  师:请喜欢这一小节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喜欢的学生朗读这一小节)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没选择喜欢这一小节同学也许你们会读得更好。来你们读读!

  生(未选喜欢的这一小节的学生朗读)

  师:绿色的小河来自于哪里?

  生:大地,大山

  师:大地哺育了小河,大山哺育了小河,它就有了崇高的追求,什么追求?

  生:向往大海

  师:同时它还会为人类做些什么呢?

  生:浇灌禾苗,播种希望……(让学生拓展:还会灌什么:花草树木,牛羊马畜……等)

  师:在小河的浇灌下,小树变绿了,花儿盛开了,庄稼丰收了,牛儿肥了,马儿壮了,小河为了人们的幸福默默地奉献着,人类享受着丰收的快乐。此时,你想对小河说些什么?

  生:(感激、赞美的话语)(朱同、刘小东)

  师:让我们班的女同学把我们最真挚的感激、赞美之情献给,这无私奉献的小河。

  生(女生朗读该节)

  师:(男同学来比一比)

  生(男生朗读该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或许会更好!

  生(齐读第三小节)

  4、回到课件,学*第四小节。

  师(指名一学生回答喜欢的小节和句子)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小节,这个小节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师:正是由于小河的奔跑,才投入大海的怀抱,正是由于小河的奔跑,才有大地的生机。让我们配上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师(课件播放背景音。)

  生(学生有表演读)

  三、整体巩固,拓展延伸

  总揽全文,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师(看板书)

  师:通过学*我们今天认识了这条(师指板书)(生:明亮、快乐、绿色、奔跑)的小河,它奔跑山间,忍受寂寞和干渴,浇灌禾苗,播种希望,让我们人类享受丰收的快乐,你们说在你们心中,这又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生:这是一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小河。

  (2)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小河一样默默无闻,认真工作,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人 。

  比如:(想想看谁像)(生:答:老师、医生、清洁工等)

  师: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先同学们同桌讨论讨论,再来说一说!

  (学生同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生:(说对无私奉献的人的感激的话)(陈纪豪、喻力安琪)

  师:是啊,他们就像一条小河唱着快乐、动人的歌,他们助人为乐,为了人们无私奉献,让我们把这首优美的《小河的歌》献给他们吧!

  生:(全班站立齐读)

  四:教师,以感情激发学生的乐于奉献的感情!

  师:(师)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心中充满快乐;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唱着奉献之歌,用我们的一言一行,让大地更美,(语气上扬)让世界更美。大家说,能做到吗?

  生:(一起大声说:能!)

  师:老师有几名有关奉献的名言想送给同学们,(出示课件),大家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名言)

  师:希望同学们能把它牢牢记在心中,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五、板书设计

  小河的歌

  明亮 快乐 绿色 奔跑

  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要求,自由朗读诗歌

  2.叫学生当老师带读生字

  3.全班开火车读生字

  4.简介总起句意思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谈喜欢的小节,谈感受

  3.教师指名读诗歌,学生评价

  4.师小结

  四:拓展:

  1.小河还会诉说哪些动人的故事?

  2.联系现实生活有哪些人像小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

  3.师总结

  五:感情深华

  师介绍有关奉献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七;下课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

  教学重点: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一:欣赏画面,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要求,自由朗读诗歌

  2.叫学生当老师带读生字

  3.全班开火车读生字

  4.简介总起句意思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谈喜欢的小节,谈感受

  3.教师指名读诗歌,学生

  4.师

  四:拓展:

  1.小河还会诉说哪些动人的故事?

  2.联系现实生活有哪些人像小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

  3.师

  五:感情深华

  师介绍有关奉献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七;下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军河队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

  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他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么?(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她在唱自己的歌,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学生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坎坷

  干涩

  乳汁

  哺育

  崇高

  浇灌

  寂寞

  嘴唇

  播种

  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生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男鞋、易错的字。如哺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时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

  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

  他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

  指名同学读,然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

  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

  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那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小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可能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他作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

  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的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么?你有过寂寞的时候么?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唯一)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快乐的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得要命的小动物见到了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诗歌时都用了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这两个小节。

  (1)自己画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渡: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他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他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他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他不知疲倦,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齐读最后一小结,说说你们是怎么样理解奔跑的?

  是啊!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

  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课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执著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和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在学*、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

  (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

  (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题目: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登金陵凤凰台》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简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 .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姓氏歌教学设计菁选

姓氏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姓氏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3.认识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仿照课后例子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

  教学准备:

  教师:“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易混字音的拼读

  1. PPT出示下面汉字和音节:

  qīng蛙、qīn人;星xīng、xīn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读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小结:读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舌尖前音和翘舌音,有助于读准字音,帮助我们纠正地方音。

  (二)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 PPT出示有关字词:什么 双木林 ** 地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书写了。

  (三)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了识字课文《春夏秋冬》,了解了四季各有的气象现象和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一些事物现象。今天学*另一篇识字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②姓氏歌(“姓氏”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3.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歌谣,是一首关于“姓氏”的歌谣。“姓氏”是指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这篇识字课文,不但要知道“姓氏”指什么,还要学*这一课文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并且背诵下来。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在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课文是一首歌谣,歌谣的朗读讲究的是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歌谣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歌谣的朗读要讲究节奏,就像我们歌唱一样,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

  (一)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拍手歌的教学设计菁选

拍手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拍手歌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能较准确地演唱连续的附点节奏,内心节奏感得到强化。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什么是幸福?你们能告诉我吗?在生活中,同学们有什么感到特别幸福的事情吗?谁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请告诉我歌里是怎样表达幸福的?

  二、学*歌曲:

  1、初听音乐,问:谁来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内容,他们唱到了哪些动作?(拍拍手、跺跺脚)

  2、这些都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示的,对吗?

  3、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日本儿童歌曲《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4、请同学们看着歌词,听一遍这首歌。

  这首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5、板书×.×节奏型,解释并学*。教师带领学生边划拍边念节奏。

  6、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要求:学生仔细听并仔细看歌词。

  7、同学们能否按照节奏读一读歌词呢?”

  要求:学生试一试。哪些句子读的不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8、学生跟着多媒体视屏轻声唱一唱。要求:积极唱好×.×节奏。

  9、多媒体出示歌曲,学生跟唱全曲。

  (1)学生听好前奏,听老师喊拍起唱。

  (2)解释弱起,开始的这一拍要唱的弱一点。重音在小节线的后面。

  (3)这一遍歌唱中不做动作。

  10、完整演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

  1、“同学们唱得真好,你们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达自己幸福的'情感与心情吗?”让我们自己当一回小小作词家,编一段歌词唱一唱好吗!

  2、自由讨论

  3、学生上来唱,其他的同学配合做动作。

  四、分组创编综合表演

  大家表现得真出色,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争取让自己的小组创作出最有特色的节目,好吗?

  各小组表现。

  五、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想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这节音乐课好吗?记得,要配合歌声做动作哦: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跟我走。

  如果幸福的话一起说声再见吧,那么大家都一起说再见。

  教学内容:

  1、复*歌曲《小毛驴爬山坡》;

  2、学*歌曲《幸福拍手歌》;

  3、音乐活动:化妆舞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幸福拍手歌》;

  2)掌握附点音符的节奏,并能够清晰的吐字。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完成歌曲的创编,并能随音乐的节拍自如地表演动作;2)通过续编第2、3、4……段歌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并养成创造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带,复*学*过的歌曲《小毛驴爬山坡》,请同学们跟随音乐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小毛驴爬山坡》。

  师:对了,通过学*这首歌,我们知道了小主

  人要和他的'小毛驴去参加节日庆祝会。那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去庆祝节日,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那里的小同学们在干什么?

  三、学*歌曲《幸福拍手歌》

  1、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引导同学们跟随音乐拍手。

  师:参加庆祝会的小同学说了,到那里的同学必须都得会唱这首歌,那为了早一点儿到那里,

  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啊?

  生:有。(信心十足的)

  (打开课本P34)

  2、教师范唱一遍歌曲,请同学们配合老师在相应节奏处拍手。

  3、跟教师朗读歌曲歌词。(教师利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忆)

  4、教师大声、同学们小声地唱一遍,给学生

  个完整印象。

  5、加上附点节奏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严格纠正学生不对的节奏,及时给予表扬。(利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学*附点节奏的兴趣)

  6、教师分句教唱歌曲,重点学*“如果幸福就用行动把它表现出来吧”(七次附点节奏)这一句。

  7、齐唱歌曲,教师点评。

  8、纠正个别学生只拍手、不唱歌的毛病,告诉他们要将歌唱好,再加上拍手,就更好听了。

  9、全班同学再次演唱歌曲,请同学们自己加动作。

  四、歌曲扩展

  1、自由结组,引导同学们发现还可以用哪种行动表现幸福的心情。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同学相互配合,表演或回答:跺脚、跳舞、拍腿、拍肩、揪耳朵……)

  2、分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举例如何创编歌词,带领同学们试唱一遍。

  4、请个别同学到前边来表演。(让学生偷偷地告诉老师用什么动作表现幸福,然后大声唱出来,带领大家一起唱)

  5、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6、全体同学共同创作一首四段歌曲《幸福拍手歌》,一起唱一唱,并表演。

  五、活动:化妆舞会

  师:同学们可真棒,《幸福拍手歌》这么快就学会了,看(拿出各种头饰),那里的同学们邀请我们跳“化妆舞”呢。

  (分发头饰,全班同学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一起舞蹈)

  六、教师总结

  师:今天,我们和好多同学参加了节日庆祝会,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幸福拍手歌》,大家高兴吗?(高兴)没有戴上头饰的同学也不要着急,下一堂课我们再继续,好吗?(好)

  (师生再见,下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正确读写“深处、熊猫、朋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3)巩固识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交流动物知识,增强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讲解,鼓励,启动,合作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到动物园参观,准备好了吗?开始出发。(播放动物图片)这些动物可爱吗?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我们今天一起学*识字

  板书课题:

  3、拍手歌

  师:跟老师起写课题,一起读。

  二、读文,初认生字。

  (一)指导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二)学文,巩固生字。

  1、再默读课文,圈出动物名称。

  (1)同学们找得真快,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动物?

  (2)贴图片。一起读:动物名称。

  2、看图识字。

  (1)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认读后重点指导“歌、林、深”三个字结构相同之处,分为左右两部分,理解意思,说说各自记忆的方法。指导“丛、处、六”主要是书写应注意的地方。(2)(2)根据交流,出示练*:练*组词和用词语造句,看谁用得准确。

  三、图文结合,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巩固生字。出示会认和会写的两类字,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多种形式加以巩固。将生字放到词里,放到课文句子里,理解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话。

  2、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

  结合图片组词说话。

  四、作业。

  继续读课文,把课文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儿歌、巩固全文。

  1、自己拍手读课文,注意节奏。

  2、同桌拍手互读。

  3、全班拍手互读。

  二、学*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节,学“孔、雀、锦、鸡”

  师:谁和谁是伙伴?

  2、出示课文第三节,学“鹰、飞翔”。

  师:你们看,谁在蓝天上飞翔?谁来表演?

  3、出示课文第四节。

  师:蓝天上会飞的不仅有雄鹰,还有会写字的大雁。大雁会写什么字?(齐答:“一”和“人”),你们真聪明!请女同学读这句话。

  4、出示第五节。

  师:告别大雁、雄鹰,我们来看看老虎在什么地方生活?那丛林是什么意思?丛林:茂密的树林。我么一起读这个词。这个“丛”字怎么写呢?

  老师范写,学生用手指跟着比划写。

  师:竖起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边写边解说这个字的写法,写完后说说这个字中两个“人”字第二笔的不同。

  5、出示第六节。

  师:丛林里除了老虎,还有歌唱家呢,是谁呢?它们在干什么呢?不休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答:不停。)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我们在理解“飞翔”这个词的时候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理解不休,我们还可以用换一换。请第一行的同学来读一遍这句话。

  6、出示第七节。

  师:走出了丛林来到了一片美丽的竹林。猜猜看,竹林是谁的家?熊猫在竹林里干什么?“嬉戏”的意思就是开心地玩耍,谁会用“嬉戏”来说一句话。请第二行的`同学读一遍这句话。

  7、出示第八、九、十节。

  师:是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就像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一样,我们和动物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出示):人和动物是朋友。第三行的同学读这三句话。

  三、整体把握,练*说话。

  1、默读:思考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讲了什么道理。

  2、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

  3、抓住文中动物特点,练*说话,交流对动物的了解。

  4、模仿例句,夸夸动物,抓住动物的特点。

  四、总结:

  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

  五、课后作业。

  1、与家长一起读识字3这首拍首歌。

  2、找一找有哪些国家级的保护动物。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学*儿歌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2.通过边念儿歌边愉快的开展拍手游戏,培养幼儿乐意与同伴合作的精神。

  3.要懂礼貌,学文明

  活动过程:

  1.教师念一遍儿歌让小朋友听仔细问题:你在这首儿歌里听到了什么?举手回答。

  2.这首儿歌里你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问老师。来举手回答。

  3.小朋友跟着我边拍手边念儿歌

  4.刚才你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念这首儿歌那除了这么拍还可以怎么拍?举手回答。

  5.现在每个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边拍手边念这首儿歌。

  6.找一组好朋友上来表演,下面的`小朋友一同念这首儿歌念完谢谢大家。

  问题:谁来告诉我谁来告诉我她们是用怎样的拍手方式?

  7.再上来一组现在是四个人上来表演。

  问题:谁来告诉我这一组跟上一组拍手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8全体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

  9.教师打鼓跟着节奏来!

  最后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像儿歌里念的做一个文明诚信的好孩子,好吗?

  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能较准确地演唱连续的附点节奏,内心节奏感得到强化。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体会到幸福感,并有帮助别人获取幸福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

  2、创编歌词。

  教具准备:

  钢琴、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

  二、视频导入:

  1、欣赏央视《你幸福吗?》采访片段,导入

  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说说幸福这个话题,我也来采访一下探讨一下?

  老师:“同学们,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

  来表达”?(学生回答)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这首歌里是怎样表达幸福的”?(肢体)

  三、学*歌曲:

  1、初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问:谁来告诉我?(活泼、欢快)

  2、揭示课题:这是一首44拍的日本儿歌《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3、复*44拍含义以及强弱规律。

  4、请同学们看着歌单,听一遍这首歌。

  要求:1、可跟着歌曲的节拍随意做做动作,但是嘴巴不能发出声音

  2、找出歌曲中出现最多的节奏?

  5、板书×.×节奏型,解释并学*,附点八分音符。

  6、听辨旋律,比较哪一条更具有跳跃性,更能表现欢快的情绪?

  7、跟教师拍一拍节奏、读一读歌词。

  8、用“da”模唱旋律。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场景歌教学设计菁选

场景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场景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学*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愿意吗?请你给我招招手,(我就跟你招招手)、点点头、笑一笑、去旅游。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一群少先队员去旅游,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少先队员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板书:(海边、乡村、公园、校园)

  三、随情境学文、识字

  1.学*第四小节:

  ⑴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你看到了什么了?指名说,引导说出事物与数量词的搭配(出示图片: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⑵师:要想去玩呀,得先拿生字参观券啊!

  (出示:“铜号”、“红领巾”)认识生字“铜、号、领”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读对了,这张参观卷就送给你了。我们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的去郊游。大家是多么高兴啊!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2.情境延伸,学*第一小节:

  师:出发喽!我们先去海边,好不好?(出示:海边景色)

  ⑴预设学路1:

  ①师:(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②小朋友说的真好!这里啊藏着几个生字宝宝,说说怎么记住他们的(引导识记生字方法),记好了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卡片:海、鸥、滩、军、舰、帆)

  ③师: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大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

  丽的沙滩上玩耍。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出示图片: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你想读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⑵预设学路2:

  ①师:前面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师:(出示:乡村景色),你看到了什么了?(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这里的生字宝宝也想考考你。通过了,我们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稻(禾字旁跟禾苗有关)

  自主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师: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向你们招手呢,小村子美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它。(出示: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赛读)。

  ⑶预设学路3:

  ①师: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站。(出示:公园景色),你看到了什么?

  (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你会读这两个词语吗?(出示:石桥、翠竹)并且认识“桥”

  “翠”。特别注意“桥”的右边是“乔”而不是“交”。

  ②师:瞧,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

  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出示图片: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同学们,我们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那那些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能认的出吗(开火车认读,玩摘苹果游戏,检查生字)

  四、诵读全文

  1、师:同学们,这些美丽的景色呀,都在我们的课文里。快来读读吧。翻到课本第16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蕉烈欢痢#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评价)

  3、多种形式读(对读,拍手读,男女生读)

  师: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看到的美景,尽情地读一读。(齐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这么多姿多彩,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快乐啊!

  板书设计

  1场景歌

  海边乡村公园校园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词,认读词语

  2.出示课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创境学文,培养语感

  1.出示图片,感受美景。教师不由自主状随着学生一起说出:海鸥,沙滩,军舰,帆船;垂柳,稻田,鱼塘,果园;翠竹,小溪,石桥,飞鸟。

  2.感受美景,导入数量词。

  (1)感受美景,感受数量词。师:这些东西美吗?我们再次来欣赏。师口中念念有词:啊,一只漂亮的海鸥;啊,一片美丽的沙滩……

  (2)导入数量词,出示课题。大家看,像一只、一片、一艘这样的词我们把它叫做“数量词”(板书:数量词)。你们能从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并用笔把它们划出来吗?

  3.指名用我们书本中的数量词来说一说呢?

  4.我还能说(看谁说的多)

  师:“一只海鸥、一群海鸥……”除了书中的数量词,还能用哪些数量词来形容这些事物。

  三、指导书写,练*背诵。

  师:读了,说了,同学们的嘴巴越来越灵活了,老师还想检验下同学们字写得好不好,大家有信心吗?

  1.(课件出示“园、旗、领、群”等字。)

  ⑴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⑵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

  ⑶学生照样子书写。

  ⑷写完后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和结构美。

  2.小组分节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流利、最整齐。

  3.师生“对口令”游戏:老师说数量词,学生说出相应的事物。

  4.(课件出示全文),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试着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游戏“找朋友”

  2.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数量词学的这么好,老师有一首“数量词”歌也不错,想送给你们。大家听听吧……(出示课件)

  一盆花、一杯茶、一棵树、一台电视、一辆车、一幅画、一双鞋、一件衣服。

  3.大家想生活中的例子,也学着说说。(视时间灵活处理要作为课内延伸或作业)

  4.出示图片,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什么。(课件出示)。

  5.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用上数量词说一说。(小练*)

  6.总结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学*了数量词,掌握了几种识字方法,还写了一手好字,下面请看作业: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物品,用上数量词说给父母听。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级的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的量词,但对于本课中的量词,学生是初次接触,因此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量词,并学会正确的使用这些量词。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学*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铜、队”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美,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愿意吗?请你给我招招手,(我就跟你招招手)、点点头、笑一笑、去旅游。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一群少先队员去旅游,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少先队员分别到了哪些 地方?

  板:(海边、乡村、公园)

  三、随情境学文、识字

  1、学*第四小节:

  ⑴ 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你看到了什么了?指名说,引导说出事物与数量词的搭配(出示图片: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⑵师:要想去玩呀,得先拿生字参观券啊!

  (出示:“铜号”、“红领巾”)认识生字“铜、号、领”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读对了,这张参观卷就送给你了。我们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的去郊游。大家是多么高兴啊!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2、情境延伸,学*第一小节:

  师:出发喽!我们先去海边,好不好?(出示:海边景色)

  ⑴ 预设学路1:

  ① 师:(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② 小朋友说的真好!这里啊藏着几个生字宝宝,说说怎么记住他们的(引导识记生字方法),记好了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卡片:海、鸥、滩、军、舰、帆)

  ③ 师: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大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丽的沙滩上玩耍。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出示图片: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你想读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⑵ 预设学路2:

  ① 师:前面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师:(出示:乡村景色),你看到了什么了?(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这里的生字宝宝也想考考你。通过了,我们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稻(禾字旁跟禾苗有关)

  自主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师: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向你们招手呢,小村子美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它。(出示: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赛读)。

  ⑶ 预设学路3:

  ① 师: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站。(出示:公园景色),你看到了什么?

  (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你会读这两个词语吗?(出示:石桥、翠竹)并且认识“桥”“翠”。特别注意“桥”的右边是“乔”而不是“交”。

  ② 师:瞧,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出示图片: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同学们,我们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那那些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能认的出吗(开火车认读,玩摘苹果游戏,检查生字)

  四、诵读全文

  1、师:同学们,这些美丽的景色呀,都在我们的课文里。快来读读吧。翻到课本第16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评价)

  3、多种形式读(对读,拍手读,男女生读)

  师: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看到的美景,尽情地读一读。(齐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这么多姿多彩,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快乐啊

  六、板书设计

  《场景歌》

  海边 乡村 公园 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词,认读词语

  2、出示课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创境学文,培养语感

  1.出示图片,感受美景。教师不由自主状随着学生一起说出:海鸥,沙滩,军舰,帆船;垂柳,稻田,鱼塘,果园;翠竹,小溪,石桥,飞鸟。

  2.感受美景,导入数量词。

  (1)感受美景,感受数量词。师:这些东西美吗?我们再次来欣赏。师口中念念有词:啊,一只漂亮的海鸥;啊,一片美丽的沙滩……

  (2)导入数量词,出示课题。大家看,像一只、一片、一艘这样的词我们把它叫做“数量词”(板书:数量词)。你们能从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并用笔把它们划出来吗?

  3、指名用我们书本中的数量词来说一说呢?

  4、我还能说(看谁说的多)

  师:“一只海鸥、一群海鸥……”除了书中的数量词,还能用哪些数量词来形容这些事物。

  三、指导书写,练*背诵。

  师:读了,说了,同学们的嘴巴越来越灵活了,老师还想检验下同学们字写得好不好,大家有信心吗?

  1、(课件出示“园、旗、领、群”等字。)

  ⑴ 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⑵ 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

  ⑶ 学生照样子书写。

  ⑷ 写完后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和结构美。

  2、小组分节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流利、最整齐。

  3、师生“对口令”游戏:老师说数量词,学生说出相应的事物。

  4、(课件出示全文),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试着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游戏“找朋友”

  2、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数量词学的这么好,老师有一首“数量词”歌也不错,想送给你们。大家听听吧……(出示课件)

  一盆花、一杯茶、一棵树、一台电视、一辆车、一幅画、一双鞋、一件衣服。

  3、大家想生活中的例子,也学着说说。(视时间灵活处理要作为课内延伸或作业)

  4、出示图片,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什么。(课件出示)。

  5、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用上数量词说一说。(小练*)

  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学*了数量词,掌握了几种识字方法,还写了一手好字,下面请看作业: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物品,用上数量词说给父母听。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学*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

  学法设计:

  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辨析比较“队”和“对”。对、队。

  xx号入座xx员xx不起排xx

  (引导学生先认真)

  (2)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3)一队“红领巾”:*常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对红领巾”指的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诵儿歌,积累运用。

  1.拍手游戏,背诵积累。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在田间休息一下,做做课间操,玩玩拍手歌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海鸥展翅飞。

  你拍二,我拍二,一片沙滩在眼前。

  你拍三,我拍三,一艘军舰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一条帆船向前驶。

  你拍五,我拍五,一方鱼塘许多鱼。你拍六,我拍六,一块稻田**收。

  你拍七,我拍七,一行垂柳燕子戏。

  你拍八,我拍八,一座花园开满花。

  你拍九,我拍九,海滩边上走一走。

  你拍十,我拍十,乡村风光真美丽!

  三、比较发现,指导书写。

  观察“巾、队”,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巩固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看图说话,合作探究。

  (1)学生合上课本,观看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图片,并填空。题目:一(丛)翠竹一(块)稻田一(道)小溪石桥

  (2)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3)学生看课文,对照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

  2.解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2)教师逐一展示课文中的各个场景,分别进行讲解。

  如:一只海鸥,海鸥是一种鸟,用于描述鸟的量词是只,如一只小鸟。

  一片沙滩,沙滩远远看去是一片一片套,所以是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军舰是大型的船,如一艘船。

  一条帆船,帆船的个头比较小,量词用条。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量词进行理解。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入手理解“面、把、队、片”。

  3.知识延伸

  (1)学生说一说“一群海鸥”和“一只海鸥”的区别。

  (2)学生讨论、回答。(“群”指很多,一只就是数量是一)

  (3)师:通过课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课文标题是场景歌?

  (4)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回答,(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不同)

  (5)现学现用:学生就课堂上的事物进行练*。如:一把伞一片朗读声一块黑板一面班旗一群小学生三指导书写生字

  园、孔、桥、群、旗、铜、领、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五、拓展活动

  学生查一查《场景歌》中哪些量词可以用其他的量词代替。

  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今天呀,秋高气爽,我们班要举行一次秋游活动,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的出发吧!同学们,你们看,少先队员们多么高兴啊,你们能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等会请同学起来读,好开始吧!

  【指生读,齐读】

  师:让我们在这欢声笑语中快快上车吧!车来了,可是司机叔叔给了我们一个考验,他准备了一些生字卡片,只有读对卡片上的生字,才能上车,同学们愿意接受考验吗?

  生:愿意

  师:都这么勇敢,那就开始吧

  【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读】

  师:看来这几个词语难不倒大家,我们一起来读吧!

  师:勇敢的红领巾们,我们上车出发吧!

  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海边,海水轻轻拍打着沙滩,一只海鸥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海面上驶来一艘军舰和一条帆船。

  接着,我们要去乡村,太阳暖暖的照在稻田,稻田的旁边有一方鱼塘,小鱼儿们快乐的游来游去。

  最后,我们来到山林间,放眼望去,一丛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的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风景美吗?生:

  师:我们把今天旅游是看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韵文,你们想读吗?

  快快翻开课本的第16页,不用老师教,你们自己能读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把他读准确,好,开始读吧!

  1、看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字宝宝想和大家来打声招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们好吗?

  【指生读生字,多种形式读】

  2、字宝宝还给我们带来了他的好朋友词娃娃,我们也和他打声招呼吧!

  【认读词语】

  3、生字都认识了,谁愿意给大家来读读课文。

  【指生读课文】

  4、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旅游客车来到海边,乡村和山林,老师在海边看见一片沙滩,一只海鸥,一艘军舰和一条帆船。

  你在哪里看见了什么?谁能像老师这样试着说一说。

  【指生说】

  5、同学们,今天我们读到的这种词语,像一只、一片·····这样的词语叫数量词

  6、老师这里还有几组图片,谁愿意像课文里那样,用上数量词说一说

  【指生说】

  7、让学生观察我会写的生字,自己观察那些字自己容易写错要提醒同学注意的由此引导老师要教写的三个生字,孔、桥、领,独体字作偏旁或者部件时,笔画改变。

  二、拓展《量词歌》

  三、课下,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用上数量词说一说

  【教学目标】

  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处、园”等1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量词的不同表达。

  3.能仿照课文,用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

  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处、园”等1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量词的不同表达。

  【课前准备】PPT、希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桥、群、队、旗、铜、领”6个会写字。

  2. 认识数量词描绘的场景,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1:

  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你会用数量词分别形容一下这些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更多的数量词,认识更多的场景。

  二、指导看图,认识场景

  1、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个场景?

  2、提出要求:听老师读完课文,谁能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的场景?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分别出示场景图。

  出示课件2、3、4、5:海港军舰图、山村田园风光图、公园美景图、少先队员活动图。

  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场景。(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海港军舰图、山村田园风光图、公园美景图、少先队员活动图)。

  4、每个小节分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场景图,再请同学们找一找:每个小节有几个数量词?写了哪几件事物?

  预设:每个小节介绍了四个数量词,四个事物。

  出示课件6、7、8、9:

  海港军舰图:数量词:一只、一条、一艘、一处

  事物:海鸥、帆船、军舰、港湾

  山村田园风光图:数量词:一方、一块、一行、一座

  事物:鱼塘、稻田、垂柳、花园

  公园美景图:数量词:一道、一座、一丛、一群

  事物: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少先队员活动图:数量词:一面、一把、一队、一片

  事物: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

  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生字正排着队,等着大家 去认识呢!

  1、出示课件10: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认读,接下来,去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现在只出示单个的生字,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男女生比赛读,教师指名读。

  2、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军、舰、帆”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铜”是后鼻音。“艘”和“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学*“队”时,和“对”进行比较辨析。

  出示课件12:

  对 队

  ( )号入座 ( )员 ( )不起 排( )

  出示课件13:铜号

  长号、短号、圆号、小号,以及标点符号,逗号、顿号、省略号。在反复认读中,牢记“号”字。

  四、写字指导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指导左右结构生字“桥、群、队、旗、铜、领”。(板书:桥、群、队、旗、铜、领)

  2、出示课件14:出示“桥、群、队、旗、铜、领”动画笔顺。同学们边看,边书空记忆生字笔顺。

  明确要求:再请同学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写一个,写完后观察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

  【板书设计】

  1、场景歌

  海港军舰图

  山村田园风光图

  公园美景图

  少先队员活动图

  左右结构生字:桥、群、队、旗、铜、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处、园、号、巾” 4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不同事物量词的不同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巩固旧知

  出示课件15:

  提出要求: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出示数量词语: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块稻田、一丛翠竹、一队“红领巾”、一把铜号、一座花园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四个场景图,如果你想真正看到大自然的美,那还需要细心地看一看,用心地想一想。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

  2、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逐小节指导朗读。全班交流,先指名读文,接着说读完之后眼前看到了什么?通过课文插图或视频资料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第一小节:这组是写海边的美景。出示课件16:

  看图认识白帆、军舰、港湾,想象美丽的海滩风景。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只(飞鸟) 一条(小鱼)一艘(小船) 一处(美景)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一只、一条、一艘、一处 海边美景)

  第二小节:这组是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出示课件17:

  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方)水土 一(块)红布

  一(行)行人 一(座)凉亭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一方、一块、一行、一座 田园风光)

  第三小节:公园景色。出示课件18:

  看图体会一丛翠竹的茂盛。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道)数学题 一(座)房子

  一(丛)青草 一(群)大雁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一道、一座、一丛、一群 山区景象)

  第四小节:少先队员活动的场景。出示课件19:

  引导学生思考:*常都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队‘红领巾’”指的是谁?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面)镜子 一(把)小刀

  一(群)山羊 一(片)蓝天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一面、一把、一群、一片 学生活动)

  3、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小节与小节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4、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三、开放课堂,语言实践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出示课件20: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说一说上面的内容。

  四、写字指导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指导书写生字“处、园、号、巾”。

  2、出示课件21:出示“处、园、号、巾”动画笔顺。同学们边看,边书空记忆生字笔顺。

  明确要求:再请同学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是半包围结构;园是全包围结构;号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巾是独体字,第一笔竖短,第三笔竖压在竖中线上,稍长。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写一个,写完后观察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请同学们抄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数量词,认识了很多事物,我们会用连词成句。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找些自己的照片或图片用这样的方式练*着说一说。

  【作业设计】

  1、背过课文《场景歌》。

  2、课下练*使用量词描述一样事物。

  【板书设计】

  1、场景歌

  一只、一条、一艘、一处 海边美景

  一方、一块、一行、一座 田园风光

  一道、一座、一丛、一群 山区景象

  一面、一把、一群、一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场景歌》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美丽的场景图图。教学本课,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将图文对应起来,能形象地记住词串,有滋有味地朗读韵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对四幅场景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深切的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有些难度。为了攻克这一难点,课上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以文中插图,这样这些场景就在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军舰”、“帆船”、“铜号 ”、“队旗”等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再来体会词语意思就水到渠成。

  2.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特点,识字的基础上组词、在组词的基础上练*说话,实现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不足之处:总感觉学生对本课词串的认读没有多少障碍,因而给他们留出读书识字的时间少了些,而强调画面多了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读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会写“孔、桥、群”。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学*数量词的运用;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些生字宝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现在我们来复*一下吧。(课件出示生字、词语,采用开火车形式)

  (2)同学们都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了,那现在请大家把生字宝宝带入课文中自由朗读。

  二、随情境学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当导游带大家去几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好吗?还有一群小伙伴也要跟我们一起呢,咱们排好队一起去认识一下他们。

  1、学*第四小节,出示图片。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出示词语(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一队“红领巾”:*常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对红领巾指的是谁?

  这些孩子们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的去郊游。大家是多么高兴啊!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指名读,引导读出高兴,喜悦的心情,节奏轻快)

  2、情境延伸,学*第一小节:

  (1)师:出发喽!我们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哪里呢?(出示:海边景色)师:(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师: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丽的沙滩上玩耍。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大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出示图片: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