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

日期:2023-02-20 00:00:0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方根、算术*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为后继学*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通过学*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解方程(练*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课,练*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题目是这样的: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

  (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

  练*一:教材P641、2,P66*题2.4A组1、2.

  练*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为后继学*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通过学*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态度和方法。

  二、学*者分析:

  1、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在学*完全*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方,等于它们*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方,等于它们*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 P36 *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巩固完全*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3

  课型:新授课

  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

  练*一:教材P641、2,P66*题2.4A组1、2.

  练*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解方程(练*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课,练*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题目是这样的: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

  (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上节课学*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解法,本节课主要是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这是学*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进而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来类推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学*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一)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等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

  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征.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

  学生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但是对于学生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不够熟练,理解还不够深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形成概念

  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的`积存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1200吨而不足1500吨,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的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设问(1):依据题意,你能得出几个不等关系?

  设问(2):设抽完污水所用的时间还是范围?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再独立设未知数,列出所用的不等关系.

  教师追问(1):类比方程组的概念,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怎样表示? 学生自学概念,说出表示方法、

  教师追问(2):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x的取值范围.

  教师追问(3):怎样解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追问(4):通过数轴,怎样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教师追问(5):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自学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概括和自学能力.并且渗透类比思想,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其解集的概念,利用数轴的直观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二)解法探讨 步骤归纳 例1 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尝试独立解不等式组,老师强调规范格式

  设问1:当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老师适当补充,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

  (1)求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三)应用提高 深化认知

  例2 x取那些整数值时,不等式5x+2>3(x-1)与

  都成立?

  设问1:不等式都成立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设问2:要求x取哪些整数值,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先合作交流,再独立解不等式组 设问3.怎样取值?

  学生在不等式组的解集范围内,取整数值.老师强调即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构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同时根据解集求出不等式组的特殊解,这是对学生解不等式组的一次提高训练.

  (四)归纳总结 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外反馈 教科书*题9.3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9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方根、算术*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解方程(练*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课,练*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题目是这样的: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

  (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3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上节课学*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解法,本节课主要是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这是学*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进而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来类推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学*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一)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等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

  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征.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

  学生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但是对于学生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不够熟练,理解还不够深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形成概念

  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的积存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1200吨而不足1500吨,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的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设问(1):依据题意,你能得出几个不等关系?

  设问(2):设抽完污水所用的时间还是范围?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再独立设未知数,列出所用的不等关系.

  教师追问(1):类比方程组的概念,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怎样表示? 学生自学概念,说出表示方法、

  教师追问(2):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x的取值范围.

  教师追问(3):怎样解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追问(4):通过数轴,怎样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教师追问(5):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自学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概括和自学能力.并且渗透类比思想,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其解集的概念,利用数轴的直观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二)解法探讨 步骤归纳 例1 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尝试独立解不等式组,老师强调规范格式

  设问1:当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老师适当补充,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

  (1)求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三)应用提高 深化认知

  例2 x取那些整数值时,不等式5x+2>3(x-1)与

  都成立?

  设问1:不等式都成立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设问2:要求x取哪些整数值,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先合作交流,再独立解不等式组 设问3.怎样取值?

  学生在不等式组的解集范围内,取整数值.老师强调即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构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同时根据解集求出不等式组的特殊解,这是对学生解不等式组的一次提高训练.

  (四)归纳总结 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外反馈 教科书*题9.3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为后继学*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通过学*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

  课型:新授课

  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方根、算术*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8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态度和方法。

  二、学*者分析:

  1、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在学*完全*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方,等于它们*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方,等于它们*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 P36 *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巩固完全*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

  练*一:教材P641、2,P66*题2.4A组1、2.

  练*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0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菁选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初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

  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课本组第2、3、4题。

  初中数学实践课教案设计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

  (1)七边形内角和xx

  (2)九边形内角和xx

  (3)十边形内角和xx

  2、抢答: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xx。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3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认为自己在上课中讲得井井有条,知识条理十分透彻,演算透彻清晰,但结果是有大多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数学学*困难重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很少发现是自己教学能力和素养导致而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共同学校的过程。教师得知学生在数学学*很困难时,是否想到了可能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不够,没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层次没有理清和教学方法不适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在数学学*中,由“听”到“懂”,再到“会”,最后到“通”。为此,教师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批判性地考察自我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到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反思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科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正确的学**惯。数学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有不少教师*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这样使很多学生在学*数学上失去了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例如,在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是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 “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镶嵌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可以,而正五边形不可以?等等。

  这样教师不断地设问,不断地质疑,就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归纳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紧紧抓住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解决好学生学*积极性的问题。

  二、教师要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效果等,都应该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考虑到

  了。教学后,要对实际进程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

  教师教得好,本质上讲是学生学得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乎学生实际呢?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有的教师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认识上鸿沟问题。有的教师只是一味的设想按照自己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也许学生当时听明白了,但往往是是而非,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概念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编者精心编制的.,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对培养学生智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要反思学生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转变数学学*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二至十六岁之间,正处生长发育期,思想不成熟,行为不稳定,办事情绪化,喜表露,易冲动, 既有面见师长的羞涩, 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在数学学*上凭兴趣,看心情,个性反映较为突出,有不少学生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他们往往又很难发现自己的学*方法不妥。所以,教师就应该反思学生的学*方法,找一找哪些问题,并帮助他们努力改变不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教学也是这个规律,只教不思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学生也得不到很好的受益。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只有一边教书一边总结,一边教书一边反思,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4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水*。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问:(3)在格尔木到**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顾: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点归纳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四、例题精讲

  例4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巩固练*

  课本P68练*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1*题2.2第2题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也随之增长和变化。我校进行了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而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教案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教学目标的制定

  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先要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要求。

  2教法学法的制定

  制定教法学法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注重培养其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题的处理;对C层学生则要求要低,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也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4教学过程的设计

  4.1情境导向,分层定标。教师以实例演示、设问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料创设恰当的学*情境为各层学生呈现适合于本层学生水*学*的内容。

  4.2分层练*,探讨生疑。学生对照各自的目标分层自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3集体回授,异步释疑。“集体回授”主要是针对人数占优势的B层学生,为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而组织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为那些来不及解决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分先后在层内释疑即“异步释疑”。

  5练*与作业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练*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7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教学环节3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九、*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8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带有负数的实例若干

  ★预*导学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

  ⑴天气预报20xx年11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⑵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

  ⑶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mm,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0.5(mm),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问题1-3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自然数和分数),它们都是由实际需要而产生的,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由表示“没有”“空位”,产生数0,由分物、测量产生分数 , ,……,但在预*导学中表示温度、净胜球数、加工允许误差时用到数

  -3,3,2,-2,0,+0.5,-0.5。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3,-2,-0.5。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小于设计尺寸0.5mm,像-3,-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0.5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大于设计尺寸0.5mm,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字前的“+”,“-”分别读“正”,“负”。

  正数前的“+”可加也可省略。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把0以外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小组讨论:生活中你们见过带“-”的数吗?(代表发言,教师适当表扬学生)

  例1:下面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11,4.8,+73,-2.7, ,- ,-8.12,100

  例2: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分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怎样表示?(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练*:见书本P5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3:(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一千克,小强体重没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减少值呢)?(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评)

  (3)一潜水艇所在高度为-5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鲨鱼所在的高度是多少?

  (4)向北走-20米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5)某银行职员在一天内经办了五笔业务:取出10000元,存进25000元,取出5000元,存进8000元。求该职员在一天内使银行变化了多少元?

  (6)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成绩在120分以上为优秀120分到119分为合格,100分以下的不合格。老师将他班上的十位竞赛成绩简记为:-10、-5、0、-28、+10、20、-3、+15、+8、-23,则这十位同学中优秀的有几名?

  (7)判断下列各题:

  ①正数就是自然数

  ②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不存在

  ③带正号的数为正数带负号的数为负数

  ④零是最小的整数

  ⑤-a是负数

  练*:见书本P6(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得出结论)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见书本P7 《当堂反馈》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9

  我在这次国培中学*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虽只有短短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过程、分析过程,体现了活动主题。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3、铺垫导入恰当,让预设与生成合情合理。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数学陷阱的设置。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设计:

  1 学*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置。

  2 学*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

  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二.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DEF,△ABC≌△DBC,△ABC≌△AED.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问题:△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解:对应角为∠BAE和∠CAD.

  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

  [例3]已知如图△ABC≌△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由学生讨论完成)

  借鉴例2的方法,可以发现∠A=∠A,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说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做法二:沿A与BC、DE交点O的连线将△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ADE重合.这时就可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三.课堂练*

  课本练*1.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性质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五.作业

  课本*题1

  课后作业:《新课堂》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2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行线,你能说出直线*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行线性质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行线性质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行线性质3: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3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阶段的第二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行线、*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学*兴趣和*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练*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87分左右,及格率75%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综合成绩县前五、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1)课前预**惯;

  (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惯;

  (3)自主作业*惯;

  (4)课后复**惯。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4

  20xx年寒假期间,我读《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很有帮助,感想很多。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了解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很有必要。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可以包括:

  (1) 教学目标。

  在新理念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两个方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

  (2)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几个要点:

  一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第一,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第二,要正确认识教材。对于前者,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科学*的心理规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对于后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本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一个蓝本,覆盖着非常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但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使学生进行数学学*的*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材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消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方式创造条件。事实上,对初中生来说,喜好数学问题,对有关的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心,这是进一步学*数学的首要前提和发展动力。

  (3)教学思路。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附设计说明。

  (4)教学反思。

  主要针对如下一些问题开展反思: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分析其原因,并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或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教学设计的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我们以后教学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天,李老师带着我们去看舞剧《羚羚的故事》。到那里以后,先是主持人讲话,之后是大队辅导员李老师讲话,她带我们一起回顾了羚羚的故事的精彩镜头,看完了我觉得他们太辛苦了!

  第一幕讲的是在美丽的可可西里,有很多很多的羚羊在玩,羚羚和妹妹跟妈妈在说话,妈妈说:“你们看,蓝蓝的天空多漂亮啊!”羚羚说:“是啊,你看那朵云彩多像我啊!”妈妈说:“这美丽的一切是很多很多妈妈的牺牲换来的!”之后,一位来**旅游的少年来了,她和小羚羊玩耍,对小羚羊特别好。

  第二幕讲的是羚羚听见“砰”的一声,她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这是枪声,咱们赶快跑吧!”羚羚说:“妹妹呢?”她们到处找,突然发现妹妹已经被击中了!羊妈妈刚想去救她,但是来不及了,偷猎者来了!妹妹被偷猎者带走了,羚羚非常伤心!

  第三幕讲的是小羚羊们又累又饿,走不动了。羊妈妈说:“孩子,坚持一下吧!”羚羚问:“妈妈,我们要去哪儿?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可可西里?”妈妈说:“我们要去一个没有人类的地方,因为现在的可可西里已经不是我们的家园了。”羚羚问:“妈妈,您不是说人类是我们的好朋友么?我们为什么要远离他们?”羊妈妈说:“因为现在来可可西里的人是魔鬼,他们要杀掉我们,用我们的毛皮做衣服,我们要离开这里!”小羚羊们走着走着,大雪来了,大雨来了,大风来了,羚羚实在受不了了。这时,她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沼泽地,小羚羊们很着急,怎么过去呢?羊妈妈说:“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说着,所有的羊妈妈都跳了下去,她们背着小羚羊过去了,但是羊妈妈们却被埋在了沼泽地里。羚羚和小羚羊们大喊着:“妈妈!妈妈!”这时少年来了,她正在寻找小羚羊,小羚羊看到她,跑了过去。少年说:“羚羚,是你吗?你身上怎么这么多伤?你的妈妈呢?”羚羚伤心地说:“妈妈死了,妹妹也死了!”

  第四幕讲的是少年带着她的朋友们来了,他们都是动物保护者,他们同小动物们一起打败了偷猎者。小羚羊们又有了新的家园。这时候羚羚也当妈妈了,她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说:“可恶的偷猎者,不许再杀害小动物了!”因为中国的珍稀动物越来越少,比如大熊猫、扬子鳄、白鳍豚,我必须要保护小动物,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小动物,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让我们每个人都做环保的小卫士!

  研究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这一课题,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也应该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和学的方法,努力创造新的教和学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方法选择。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演讲法、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 、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复*测验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演讲法,其优势在于:

  (1)演讲法可以说明一些原则,可以叙述一些事实,解决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某些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具备正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具有在现实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高中政治是一门与时事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但是它同样具有抽象性和蒙蔽性,这些仅仅靠学生的自发理解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候,演讲法就具备了相当的优势。通过演讲法,教师可以将政治学科当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结合时事和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清楚,插入有趣的例子和时事,这样就可以将时效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明白,这门学科对他们而言具有相当的实用性,而又不显得课堂空荡荡。教师就可以通过“演讲法”,把教学内容和例子相结合,就可以解决这些对学生而言非常抽象的概念和理念,毕竟,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挖掘发展当中。

  (2)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教学任务繁重在一节课当中,这个时候,“单向式”的演讲法就可以节省时间,能够顺利完成当节教学任务;

  正如之前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演讲法有其优点,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它主要是在于「单向教学」的'问题,教师不易掌握学生对教材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容易发生灌输式教学的危险,如果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处理能力不强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够,那么在使用演讲法时就很容易陷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情绪当中,因为毕竟来说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枯燥无味”和“学了也没什么用”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了,所以这时候对于高中的政治老师的课堂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使用演讲法来说。因此,当高中政治教师在使用演讲法之时,应当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方法来使用,譬如:讨论式、问题式、游戏式等等,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通过语言的渲染力提高学生上课的情绪。

  比如在讲述到“公民的政治权利”这个概念时,就可以提出当前社会当中易让人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设问讨论,学生的情绪就非常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通过演讲法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弥补了演讲法本身的缺陷。教学的重点并不完全在于将一大堆的知识或材料倾倒给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参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多有运用手及脑的机会是有益处的。对高中这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学生而言,他们自主性很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愈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就学*得愈好。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需要改进的主要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因为不管多好的方法,只有能被学生有效分享,为学生的学*提高助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15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数学的兴趣渐浓,学*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方式,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他人之长处。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9篇

  课型:新授课

  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 、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大多数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练*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 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 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行线,你能说出直线*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行线性质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行线性质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行线性质3: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菁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说明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预*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意识和学*的欲望。

  ⊙预*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图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一、 班级情况分析(LVE)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千米和吨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 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 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 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 初步认识*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 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 教学措施

  本册实验教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4、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5、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第100-101页,信息窗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在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实践探索、观察发现、拓展应用的学*过程,掌握探讨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感受家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吉祥三宝》(点击播放)。

  师:喜欢听这首歌吗?就像歌里唱到的,爸爸、妈妈和我们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老师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老师住的楼房,一起看看吧!(放课件:小区楼房)这是我们家的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居者新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卧室的面积是多少?

  生2: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出示房间图)

  师:怎样求小卧室的面积?

  生1:小卧室地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生2: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

  二、合作实践 探究新知

  问题一: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

  学生展示

  生1铺一铺: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长方形纸片全部铺满,共用了20个。它的面积是20*方厘米。

  生2摆一摆:我沿长摆了5个,沿宽摆了4个,就说明可一摆四行,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方厘米。

  生3量一量:我量出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就能想出沿长能摆5个,沿宽能摆4个,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方厘米。

  问题二:你会求下面长方形的'面吗?

  生:先测出长和宽,再想一想沿长和宽各能摆几个面积单位。沿长可以摆5个面积单位,沿宽可以摆3个面积单位。53=15(*方厘米)21cnjycom

  师:回顾刚才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卧室的面积:54=20(*方米)

  答:小卧室的面积是20*方米。

  问题三: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生1:餐厅地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生2:长方型的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了。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总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餐厅面积:44=16(*方米)

  答:餐厅的面积是16*方米。

  三、自主练*

  师: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决生活中、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出示题目)

  孝心贺卡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家付出了很多,大家想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老师提议,咱们做一张孝心贺卡送给爸爸、妈妈,好吗?(出示要求,师读题,生独立制作)汇报展示

  师:爸爸、妈妈看到这张充满祝福、充满收获的贺卡,一定会很高兴的!在这里,老师也祝同学们学*进步!(放歌曲《吉祥三宝》)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的好奇心,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教材解读】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

  1.出示:练*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 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 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 依据 测量。

  三、巩固练*

  1.练*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87—9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重点:负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截然相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王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五月上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珠峰朗玛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朗玛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和海*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面为界线,高于海*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练*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设计说明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在学*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每个例题的学*都安排了相关的操作活动,以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1.鼓励学生用分数表达操作结果,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通过动手折一折,使学生在巩固四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尝试、合作探讨,借鉴前面的学*经验用分数来表达操作结果,加深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

  2.关注经历和体验,启发多角度思考。

  在比较几分之一时,学生积累了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的经验,随着对简单分数的逐步熟悉,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复*铺垫

  1.复*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  (  )  (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再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4)课件出示教材92页“做一做”1题,指名回答。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1、双基情况

  大部分学生本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较好,尤其是分数计算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

  2、学*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课前预*,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成绩较不理想。

  3、学**惯

  学生学**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差生学*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较应付。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⑤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图纸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自主性和学*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

  质量的提高。

  6、继续写数学学*周记,以培养学生总结概况的能力,以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1、教师创设情境:体育课可好玩了,瞧,同学们都在跑步呢。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

  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十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十4、7十6、6十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6、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是利用“凑十”。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十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

  1、练*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台。

  就学*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

  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生2:2号也不是角生3:3号是角生4:4号是角生5:5号也是角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生1:它有两条边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

  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2、角的读写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初中教学设计菁选

初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立业之本。这节课通过三个事例的叙述,依次需要学生掌握人格是*等的重要内容,维护人格*等就要维护人格尊严,让学生了解法律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学情分析

  我今年带四个班的思想品德课,这届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七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也没有掌握学*这门课程的方法,所以上课感觉很吃力,课后作业的完成也不太理想。有的学生对学*的抵触心理较大,所以*时表现不太积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自尊心,自觉地尊重他人,增强捍卫自身人格尊严的.意识。

  能力:

  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知识: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侵犯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主要内容。

  2、维护人格尊严。

  新课改中的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英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树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

  常规的英语教育以语言知识为本,教师主要担当着一名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景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扭转学生长期以来在课堂学*中的被动接受,变被动为主动。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应以传授知识教学中的客体转化为主体,他的任务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以主角参与学*、创造,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关系,彻底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和题海战术等旧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教给学生学*方法的精神,达到既“授生以鱼”又“授生以渔”的最高境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

  教育的惟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学*是学*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都是“自学”。可以这样说,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就是塑造和建构学*主体的过程。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

  三、巧妙设计课堂活动

  英语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者是否能够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为达成这些目标通常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这些主体完全投入到学*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

  (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于外语教学,它可以再现图、文、声并茂的语言环境,为外语教学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创造出一个更富表现力和真实感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学*效率倍增。

  总之,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对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及增加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伴随着2l世纪的到来,英语教学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求与未来社会的需要接轨。对于教与学这相辅相成的二者来说,光教师“满堂灌”,而不寻求学生的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唱独角戏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尤其对于现今活泼好动、分析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能力。因此,新课改中的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气氛中,更好地掌握英语学*的方法,从而在学*英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学*自然会进入佳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让学生认识到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攻破思维定势,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团体活动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2-3分钟)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叫做“大-小西瓜”。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当我说出大西瓜的时候,你们的手就要相应的摆出小西瓜的形状,当我说小西瓜时,你们的两只手必须摆出抱着一个大西瓜的形状。做对的同学就坐下,做错的同学继续做,同组的人互相监督。游戏开始!

  谁想来分享一下你在做这个游戏时的感受呢?

  我们这个活动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创新思维的乐趣。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创意集市》。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大-小西瓜”游戏这个环节,活跃课堂气

  氛,同时利用游戏中的逆向思维,导入新课内容—创新思维。

  二、创意集市第一站:创意解题

  1、每人手中的白纸上有3x3排列的9个点。请用四条连续的直线连接九个点。

  先独立思考,若3三分钟后还不能解决,可以小组内相互交流。

  2、展示结果:请成功连接9个点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结果。

  3、分享: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揭开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请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请没有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师总结:面对在框内连线的题目,我们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所画的线不能超出框的范围。这其实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只有利用与之相对的创新思维去突破它,我们才能解开这个谜题。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心理学家说,创新能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也离不开后天的训练。希望下面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帮助你掌握打破惯性思维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讨论的总结,引出本课核心内容——创新思维。

  三、创意集市第二站:百变回形针活动规则:

  (1)请在3分钟内想出尽可能多的回形针的用途;

  (2)想法最多、最新奇的小组获胜。注意:

  1、做活动中不要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

  2、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开;

  3、所要求的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4、可以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小组讨论:

  1、你在活动时有什么样的顾虑?看到别人的创意后,你有什么想法?

  2、为什么组内小组成员会有如此多的创意,他的积累源自何处?

  3、看到组内成员的分享和经验之谈,你又有和感触?你觉得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让学生交流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教师依据小组分享梳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四、创意集市第三站:创意小屋

  有两个房间,在A房间里有三盏灯,这三盏灯的开关都在B房间里(每一个开关只能控制一盏灯),另外,只有进入A房间才能看到里面的三盏灯是否亮着。现在假设,你只能进一次A房间,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出三个开关分别控制哪三盏灯?(最多

  给学生3分钟时间思考)

  请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请没有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教师讲解:*时我们都*惯于认为,灯就是用来照明的,那么自然就会想到“看”它是否亮过,再沿着这一思路去找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一思维定势,联想到灯不但会发光还会发热,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以后成为一名侦探,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不会很有用呢?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提示下,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五、创意集市第四站:创意大比拼

  根据老师发给每个小组的材料,要求每组在15分钟之内用所发的材料建造一个外形美观,富有创意的物体。给这个物体命名。各小组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比。

  小组讨论:

  (1)在活动中,组员们表现如何?

  (2)在活动中,你做了那些工作?

  (3)参加本次活动你有何感受?每组选一名学生上台分享活动收获。

  设计意图:发挥团队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生活中。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你们表现很出色,老师欣喜的看到你们具备了创

  新人才的素质,你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创新思维,还有创新意识。神奇的大自然正等待你们去探索,老师坚信,通过努力,你们中间也许会出现第二个爱迪生,第二个阿基米德,你们相信吗?

  创意集市

  学情分析

  中学生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辩证思维能力的增强,让他们看问题不再那么绝对化,思维的创造性也在迅速发展。但是,七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发展相对不成熟,存在思维定式、功能固着等现象。本节课旨在鼓励学生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处理问题,逐渐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意集市》效果分析

  本节课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创意集市》。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环节,通过设计“大-小西瓜”游戏这个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利用游戏中的逆向思维,导入新课内容——创新思维。

  二、活动开始让学生体验思维定势带来的解题困惑,通过老师提示,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创新思维的乐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

  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分享,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达到高潮。教师依据小组分享梳理补充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解决了一个开始看来不可能的问题。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的内容,点拨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完成背诵任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并演唱《龙船调》这首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到湖北民歌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学唱、以及创编歌曲,能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对唱的概念与形式及衬词的特点,熟练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熟练、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体会到歌曲中强烈的湖北土家族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通过表演导入的方式演唱三首民歌,请学生根据歌曲猜测所属省份:

  歌曲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内蒙古);

  歌曲二:“达阪城的姑娘”(新疆);

  歌曲三:“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山东)。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请学生回忆湖北有什么民歌?引入本课《龙船调》。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是用怎样的速度演唱的?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整体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速度稍快,情绪优美抒情。

  2.复听歌曲

  引导学生聆听歌词并设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内容?歌词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言。(讲述了妹妹去过河,请艄公来推她过河的情景;特点是有很多衬词,生活气息浓厚等。)

  教师结合多媒体补充总结:这是一首湖北民歌,一首对唱歌曲,由《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词义精炼,旋律流畅、优美动人,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和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音乐特色在于其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并在上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40首民歌大连唱》优秀民歌。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熟悉曲调以及歌曲中的节奏规律。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发现学生节奏与旋律有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纠正并范唱一遍。

  4.教师播放歌曲表演视频,带领学生以模仿的形式感受歌曲中衬词的特点以及表现方式。

  5.教师讲解对唱的概念及衬词的相关内容,借用音频引导学*湖北方言在歌曲中的表达。(正zeng;是si;雀qiuo;哥guo;河huo;个guo)

  6.组织学生对衬词部分进行男女分角色搭配演练。

  6.教师弹伴奏,学生填词演唱,提示注意模仿表演视频中情感的`突出与表达。

  7.以对唱的形式进行男女及分组练*演唱。

  (四)巩固提高

  播放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唱《龙船调》的视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外国人在演唱中国方言歌曲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分享,教师给予评价。

  播放《新龙船调》,请学生对比分析有什么异同。(加入流行元素,不失民族风味)。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演唱《龙船调》。了解了歌曲的背景,感受到了湖北民歌的特点,对民族音乐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希望同学们保持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更加热爱我们不同民族的音乐与文化。

  作业:请学生课后收集一些其他的民歌,进行对比分析。

  四、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这一节课的学*方法。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以下是我的而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按照8个环节进推进: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变魔术,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认为我的魔术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时,我让一个学生也上来变一个(给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15厘米,9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了三角形。我说,他没能围出一个三角形,你能吗?(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如果是这样,我就把第三根小棒换成5厘米的,还是围不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看来,看来,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5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2根)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并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反馈(1)3 3 5(2)3 3 7

  (3)3 3 8(4)3 5 7

  (5)3 5 8(6)3 7 8

  (7)5 7 8(ppt出示表格)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

  回到变魔术的环节,验证学生没有围成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15<26再一次引起冲突,但是9+15>5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完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老师变出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0+13>15 10+15>13 15+13>10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验证: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应用模型。

  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2厘米3厘米8厘米()

  (2)4厘米7厘米8厘米()

  (3)6厘米5厘米8厘米()

  (4)5厘米14厘米9厘米()

  (5)5厘米9厘米13厘米()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有的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有什么诀窍?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打破刚才建构的数学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留下两条短边与长边比较,形成最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提问: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第三边不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请你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

  走小路*(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教师讲述:古希腊有一位聪明国人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视察军营(出示图),怎么走路线最短?(出示路线图)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吗?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的前提,是学生学*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一、学*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

  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请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普希金创作于被流放期间,遭受了人生的巨大挫折。诗人非但没有抱怨生活,还把时下的磨难当做一段丰富的经历,反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富有哲理。可使学生心灵得到洗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基础较好,且本课直抒胸臆,篇幅短小,为现代诗歌,学生阅读上没有障碍。但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受的.挫折对于现代中学来说无法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因此我将以创作背景着手,拉*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去感受着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普希金生*及创作情况;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提高品味、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朗读、对比阅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从语句中,揣摩作者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重点:了解普希金生*及作品;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难点: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及工具

  教法:析疑法、读书指导法、启发法

  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

  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性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海伦·凯勒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她的故事?这位同学向我们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人,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微笑着面对自己的缺陷,努力生活,成为了一位作家。海伦·凯勒笑对挫折、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改写自己命格、不服输的精神令我们敬佩。“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在面对挫折时,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检查预*,积累常识

  1.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更赞誉他“一代宗师”。

  2.写作背景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于革命,追求自由,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的阴谋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此诗写于其流放期间。

  3.主要作品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唤醒诗中的情感(第一乐章)

  1.听音频范读(要求:注意PPT上红体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生自由朗读,再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按照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对于两位同学语气的舒缓、情感的把握提出自己的见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舒缓地)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女,真诚安慰地)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安静:(男,稳重的)相信吧,快乐之日将会来临。(男女合,乐观地)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男,*稳深沉地)现在却常是忧郁。

  3.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一切都是瞬息,(女,响亮亲切地)怀揣希望、积极向上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男女合,深切怀念地)

  (四)感悟诗人的情感(第二乐章)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思考1:一读标题,生活欺骗了作者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用?

  使作者遭受了挫折。拟人的手法,赋予生活以人的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2:忧郁的日子可以换成(在逆境中)日子。

  思考3:作者创作时身处于逆境,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感伤了么?为什么?

  没有。因为作者的态度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他相信“快来的日子将会来临”

  思考4:你是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还念”?(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五)做自己情绪的掌控者(第三乐章)

  思考5:再读标题,想想生活会欺骗你么?如果有,你会怎么应对?(自由发言,分享生活)

  师以图片举例,启发学生思维。

  (六)拓展延伸,个人展示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假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七)课堂小练,复*巩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A)A.劝说的口吻B.教训的语气C.激昂的语调D.激动的语态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八)作业布置,不断提升

  1.反复朗读,再次体会诗歌中的哲理

  2.回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你的心路历程以及解决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课前学*:

  阅读原著或青少版,养成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惯。

  一、歇后语引入

  猪八戒照镜子——花果山猴子——猪八戒的武艺——猪八戒的后背——

  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猪八戒吃人参果——《西游记》剧组开会——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这些有趣的歇后语都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西游记》。板书:西游记

  二、回顾阅读方法

  1、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当你拿到这样一本的书,你通常是怎么读它?或

  有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老师总结了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四点。幻灯出示:

  (整本原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③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④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作批注或摘记。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主要内容。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之前你们都从哪些渠道了解过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谁来说说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幻灯显示:小说的前七回写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八到十二回交代了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最后,写的是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和八戒沙僧护送唐僧,一路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西天取的真经。

  2、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

  浏览书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 认识了那些特征鲜明人物?板书:情节、人物

  《西游记》提到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对于这四个主角,有人喜欢活泼的猪八戒,有人喜欢憨厚的沙和尚,有人喜欢孙悟空,也有人喜欢唐僧,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这样,咱们就替他们来个自我介绍,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小组推荐一名来说说。

  四、细读情节

  1、明确读法。

  同学都谈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很多同学对三打白骨精经典片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经典的片段。这是在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读这些经典片段,又该怎么读呢?

  小结(经典片断----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

  2、情节回顾。谁愿意帮助大家回忆一下“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指导回顾:按情节发

  展,先说起因,再说经过、结果。

  3、细读“三打”,感受情节曲折,感悟人物性格

  快速浏览这一回,找出写悟空“三打”的句子

  投影出示:“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自由读一读这描写“三打”句子,选择一句你喜欢,反复读一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想象悟空打时情景,在边演边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

  读这“三打”,你的心情怎样?这三打出了什么?指导细细体味描写悟空动作、语言的这些话。

  体会三打的妙处。可是,有人说一打就是打死白骨精,这样写更能表现悟空的本领高强。你怎么认为?

  4、感悟写法。

  这种写法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整本书都像这个故事,都可以看成是反复叙事。在情节设计上,八十一个历险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遇到妖魔鬼怪——唐僧被抓——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降妖;不成向上界求助——唐僧获救,将一个个情节像冰糖葫芦式的串联在一起。把白骨精替换成别的妖精,说说情节的发展。

  这种反复叙事的写法在小说还有,比如——“三借芭蕉扇”,《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聊故事中的人物。

  投影出示: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结合具体的情节、片段谈人物性格。重点交流对四个主角。鼓励有个性的解读,引导全面地理解。

  如交流对八戒的人物评价的句子。

  八戒挑唆道:“师父,这女子分明是此间农妇,哥哥失手将她打死,怕你念什么紧箍咒,故事使个障眼法儿,变作这等样东西,哄你不念咒哩。”

  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八戒道:“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

  小结: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宏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一定会读出一些有自己个性的独特见解。出示人们读《西游记》的经典评述。

  六、课外延伸。

  运用学法,推荐阅读《野生的爱尔莎》、《绿山墙的安妮》、《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草房子》。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四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兴趣中形成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促进同学间、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对同学热情帮助;对集体善于关心的良好品质。通过小组的协作学*和自主学*,促进交流与协作,从而达到提高机能,发展体能,增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与对象

  1.教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四,篮球熟悉球性、运球技术。

  2.对象:初一男生。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参与、促进协作、熟悉球性、提高篮球运球技能。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和小组协作学*,培养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教法、手段与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语言激发、表扬鼓励、纠正错误、分组练*等。

  2.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推车、体育教学课件等。

  3.学法:观摩思考、动手动脑、自主学*、小组协作学*、互纠互勉等。

  五、课的程序与构思

  1.常规导入: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集中注意力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

  2.愉悦热身:(1)在教师或体育委员的带领下,做慢跑和“喊数抱团”游戏。(2)采用迪斯科音乐带领学生做热身操。

  3.小组协作学*与自主学*:分四小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各小组长的带领下,应用教学课件,确定本小组的复*内容(1)熟悉球性;(2)传球。通过小组协作学*和同学间的互学、互纠、互帮、互勉,达到共同探究和掌握篮球运动技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参与与协作。

  4.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的空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教学课件,学*篮球的运球技术,逐步掌握篮球的直线运球、曲线运球技术,提高运球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自主学*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5.展现与评价:全班集中,小组推荐1~2位同学参加全班运球技术的大比武──评选“每日之星”。通过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由此达到相互学*、相互勉励的目的。

  6.恢复身心: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愉快的放松动作──“托起心中的太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六、预计运动负荷

  安静心率:80次/分、最高心率:150~170次/分、*均心率:130~140次/分、练*密度:约50%。

  七、场地器材

  球场,多媒体手推车,篮球等。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将会以更巧妙更隐蔽的手段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因此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增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意识,掌握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上册)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第3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理论为主,全面介绍了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知识,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特征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和查杀病毒的方法,使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能学以致用,加强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措施。本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缺乏实践和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但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较大,不容忽视。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初一的学生,学生们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可能遇到过计算机病毒,也略知一二,很多学生不知道计算机病毒,有些甚至以为计算机病毒会传染给使用者。所以要具体的、形象的来解释这个定义来加深印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在锻炼着提高着,但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却流于形式。加强学生的防病毒的意识,同时自觉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同时杜绝学生制作病毒与复制病毒的传播,保证网络的正常,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1)初步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3)学会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常用措施。

  2、操作领域

  1.通过学*活动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危害。

  2.掌握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3、情感领域

  1、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养成。

  2、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计算机安全与杀毒软件的使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安全的防范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到现在的五十三年的时间里,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开始逐步走进家庭,但是,同学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尤其是上网以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今天这节课,我就给大家介绍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意义与措施。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计算机安全包括哪两个方面?

  (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

  (1)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做有损信息安全的事。

  (2)采取防范措施:掌握一些保障信息安全、防范各种事故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方法:

  如:硬件系统的安全;软件系统的安全;用户数据的安全;病毒、黑客的防范等。

  讲到“病毒、黑客”四个字时,语气要强烈一些。然后立刻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黑客”和“计算机病毒”?

  “黑客”往往是指那些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未经授权非法入侵别人的计算机系统而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的人。

  “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程序,它通过自我复制或者修改其他程序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计算机病毒是一个小程序,能够自身复制自身,会将自己的病毒码依附在别的程序上,通过宿主程序的执行,伺机传播病毒程序,有一定潜伏期,一旦条件成熟,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影响计算机使用。

  注:提问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

  (1)“计算机病毒”首先是某些人编写的一种计算机程序;

  (2)为了掩人耳目,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内怎么藏身?

  (3)既然病毒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怎么被执行?

  (4)计算机染了病毒之后,是立即发作吗?

  (5)为什么把这种程序称作“病毒”?像生物病毒一样有复制能力。

  (6)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毁坏数据,影响使用;

  3、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

  (1)降低系统执行效率;

  (2)在屏幕上显示各种信息;

  (3)造成死机;

  (4)部分文件被删除;

  (5)改变存储在硬件上的程序;

  (6)破坏整个硬盘或软盘内资料。

  4、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的病毒多种多样,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它们都有如下共同特点:

  (1)具有破坏性。病毒不但能影响屏幕的正常显示,减漫运行速度,占用磁盘存储空间,它还能破坏磁盘中的数据和程序,甚至能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如CIH病毒能破坏计算机的主板。

  (2)具有隐蔽性。病毒大多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很难发现。

  (3)具有潜伏性。病毒侵入计算机后,它能长期潜伏,待一定的条件满足后才起作用。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它发作的条件是:每月的13号且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五。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具技巧性,而课堂调控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课程下,合理运用调控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等具有积极意义。

  1课堂心理调控

  体育教学主要在户外进行,空间大,扰动因素多,不确定性突出,学生活动的个性化,兴趣的广泛性,教学的动态性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从心理上加强调控,引导积极心理,减少消极心理,让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的心理准备。

  1.1注意力与兴趣的引导: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由于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和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化倾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泛化,要把这些心理统一到教学的既定目标上来,其心理准备是重要前提。首先,在体育教学的开始环节中加强学*导入,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其次,有趣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步入学*的轨道;第三,在确定学*目标的情况下,应尊重学生的活动兴趣、活动空间和运动快感的体验。

  1.2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心态: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课堂上教师的心态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积极良好的心态能让我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充满热情,这对一堂课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心态不稳必然自乱阵脚;二是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谓“用心去塑造心灵”,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这就是用“心”去调控;三是以极大的热情去面对每一堂课,心理学家认为:“热情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水*,更能感染学生。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选【10】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方根、算术*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

  (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态度和方法。

  二、学*者分析:

  1、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在学*完全*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方,等于它们*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方,等于它们*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 P36 *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巩固完全*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

  练*一:教材P641、2,P66*题2.4A组1、2.

  练*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题2.4A组3、4、5.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00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分类:数学2014-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行线的性质,它是*行线及直线*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行线,你能说出直线*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因为a‖b

  所以∠1=∠2所以∠1=∠2

  又∠1=∠3又∠1+∠4=180°

  所以∠2=∠3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110°,则∠2=°.理由:.

  ②若∠1=110°,则∠3=°.理由:.

  ③若∠1=110°,则∠4=°.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A)∠1=∠2(B)∠2=∠3

  (C)∠1=∠4(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180°(B)270°(C)360°(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态度和方法。

  二、学*者分析:

  1、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在学*完全*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