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计划 >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

日期:2022-02-19 07:56:17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复*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xx、被直线xxx所截,如果xx,那么xx,为什么?

  2、如图2,如果xx,那么,为什么?

  图1图2

  3、如图3,直线xxx、被直线xx所截。(1)如果xx,那么xx,为什么?

  (2)如果xx,那么xx,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xx的拐角xx,xxx,这时管道xxx、xx*行吗?

  图3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上节课所学*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2.5(2)

  师:请同学们看复*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xx与xx互补,那么xx,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xxx,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已知),(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

  二(1)、二(2)这两个班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较好,口算、笔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尤其是解决问题,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一、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总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5、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6、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7、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区别旋转和*移。

  教学难点: 克和千克的认识和换算,万以内数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中去。

  2.加强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实验的紧迫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方法、学*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 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7.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认真及时地记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及时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2人,优秀生5人,中等生21人,学*有困难的学生有6人。大部分学生学*态度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较为潦草。本班学生比较活跃,自制能力差,教师在抓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学*。大部分学生在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具体分析:

  1、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学生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2、情感方面

  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学期课程目标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2人,优秀生5人,中等生21人,学*有困难的学生有6人,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大部分学生学*态度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较为潦草。本班学生比较活跃,自制能力差,教师在抓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学*。大部分学生在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具体分析:

  1、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学生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2、情感方面

  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学期课程目标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和课程资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减负提质的措施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充分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基础上获得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3、建立探索性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发挥个别学生的特长,培养数学能力。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在把若干个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通过有效的学*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10个单元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校园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你能跳多远》是专题型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选择现实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现实的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数学。例如,选择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三位数加、减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认识方向”以及描述经过的路线,发展空间观念。此外还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例如,用“动物运动会”上不同动物长跑、跳高比赛的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类统计;用具有生活气息的大象搬木头、猴子采桃子等童话场景,引导学生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内容。如加法、减法这两个单元的例题,全部以图书馆为现实背景,用表格呈现数据,以便学生感受和利用这些数量之间的联系来学*新的内容。

  2.努力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数学。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观察、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千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统计时,让学生按不同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

  本册教材安排的2次“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你能跳多远”,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中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6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年级学生共计120人,从上期测评情况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惯,理解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一)、走进乡村、加与减(一)、认识图形、加与减(二)、整理与复*(二)、美丽的植物园、统计、总复*

  三、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

  四、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测量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单间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

  1、设计希望小区示意图。

  2、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片树叶。

  4、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100米大约有多少步;估一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5、用附页1中的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

  6、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

  7、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记录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通过以上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六、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千”“万”的实际含义;利用自制的方向板,让学生在教室内或操场上辨认方向;通过数学游戏“你问我答”、神奇的“495”,练*万以内加减法;通过设计图案复*图形;通过“泡黄豆”的实验,绘制统计图表描述数据。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例如:乘车去机场,有25人,面包车限乘8人,小汽车限乘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想出一种方案就可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如:表格的方式。特别是在回答怎样派车合理时,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理就可以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例如:在估计一筒花生在多少粒;估计一篇文章有多少字;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七、教学用具:

  1、挂图

  2、直尺

  3、小棒

  4、实物图

  5、计数器

  6、几何图形

  八、课时安排(;略)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7

  一、班级分析

  本班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的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复*与提高,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间初步认识(二),三位数的加减法,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借助实例感知千、万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万位知道万以内数的顺序,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正确进行以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笔算

  3、认识钟面,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4、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重量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学的加减法、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 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xx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内 容 备注

  1 2/19~22 一、复*与提高 小复*②;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①;机动①。

  2 25~3/3 相差多少②;练*①;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

  3 4~10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④。

  4 11~15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数射线(千)①;位值图上的游戏①;练*①。

  5 18~22 机动②;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时、分、秒②。

  6 25~29 时、分、秒②;小练*(1)①;机动①;

  7 4/1~3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①;三位数加减一位数①;三位数的加法②。

  8 7~12 三位数的加法②;练*②。三位数的减法④。

  9 15~19 练*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②。

  10 22~28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①;小练*(2)①;机动②。五、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③;

  11 5/2~3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①;机动①。

  12 6~10 六、几何小实践 东南西北②;角②。

  13 13~17 三角形与四边形②;三角形的分类②。

  14 20~24 机动②;七、整理与提高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②。

  15 27~31 万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②;解决问题①。

  16 6/3~7 解决问题②;巧算(2)②。

  17 10~14 练*①;数学广场:列表枚举①;七巧板①;流程图(1)①。

  18 17~21 期终复*

  19 23~28 考查与质量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8

  一、学生现状分析 :

  本班共有学生26人,一年半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乘法口诀九九表背的很熟。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 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 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 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 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性。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要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者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

  2、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注重问题的探索性,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 :

  详见教学进度表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1)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0篇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

  261班共有学生75人,268班共有学生72人。268班学*数学的气氛较浓,但由于高一函数部分基础特别差,对高二乃至整个高中的数学学*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尖子生多或少,但若能杂实复*好函数部分,加上学生又很努力,将来前途无量。若能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圆锥曲线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 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的幻妙多姿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在对不等式的性质、*均不等式及思维方法与逻辑模式的学*中,进一步培养记忆能力。做到记忆准确、持久,用时再现得迅速、正确。

  (2)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解析几何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直观值见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解析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含参不等式的求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解析几何与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解析几何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6)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通过对个性特征的分析研究,提高观察的深刻性。

  (三)知识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不等式的解法;

  2、通过直线与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位置关系,掌握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掌握曲线方程、圆的概念。

  3、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图形及性质。

  三、教材简要分析

  1、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性质、不等式证明、不等式解法。不等式性质是基础,不等式证明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解法是在这一基础上、依据不等式的性及同解变形来完成的。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不等式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强有力载体。

  2、直线是最简单的几图形,是学*圆锥曲线、导数和微分等知识的的基础。,是直线方程的一个直接应用。主要内容有: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线性规划的初步知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斜率是最重要的概念,斜率公式是最重要的公式,直线与圆是数形结合解析几何相互为用思想的载体。

  3、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一些运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分别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由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方程,并通过分析标准方程研究它们的性质。

  四、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不等式的证明、解法。

  2、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

  3、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

  (二)难点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

  2、到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的解法。

  3、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坚持与高三联系,切实面向高考,以五大数学思想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研究并采用以发现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参加与*备课,共同研究,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5、坚持向同行听课,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互研究,共同进步。

  6、坚持学法研讨,加强个别辅导(差生与优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培育尖子学生。

  7、加强数学研究课的教学研究指导,培养学识的动手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81课时

  1、不等式18课时

  2、直线与圆的方程25课时

  3、圆锥曲线20课时

  4、研究课18课时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三)班和二(四)班两个教学班级的教学工作。三班是走读班共57人,四班是寄宿班共个51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学生的学**惯、学*品质、思维品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学生缺乏学*积极性,不能坚持,势必会影响整体水*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本学期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充分寄宿生在校时间多而且集中的优势,进行全面均衡辅导教育,逐步提高寄宿生的整体水*。

  二、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使得评价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

  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

  班级分析

  本班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的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复*与提高,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间初步认识(二),三位数的加减法,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借助实例感知千、万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万位知道万以内数的顺序,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正确进行以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笔算

  3、认识钟面,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4、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重量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学的加减法、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 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xx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内 容 备注

  1 2/19~22 一、复*与提高 小复*②;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①;机动①。

  2 25~3/3 相差多少②;练*①;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

  3 4~10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④。

  4 11~15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数射线(千)①;位值图上的游戏①;练*①。

  5 18~22 机动②;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时、分、秒②。

  6 25~29 时、分、秒②;小练*(1)①;机动①;

  7 4/1~3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①;三位数加减一位数①;三位数的加法②。

  8 7~12 三位数的加法②;练*②。三位数的减法④。

  9 15~19 练*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②。

  10 22~28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①;小练*(2)①;机动②。五、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③;

  11 5/2~3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①;机动①。

  12 6~10 六、几何小实践 东南西北②;角②。

  13 13~17 三角形与四边形②;三角形的分类②。

  14 20~24 机动②;七、整理与提高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②。

  15 27~31 万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②;解决问题①。

  16 6/3~7 解决问题②;巧算(2)②。

  17 10~14 练*①;数学广场:列表枚举①;七巧板①;流程图(1)①。

  18 17~21 期终复*

  19 23~28 考查与质量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4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05财会(3)班数学,所选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数学(基础版)》该教材是在原有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重新编写的,具有以下特点: 大纲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把理论上、方法上以及代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各专业必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把函数与几何,以及研究函数与几何的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这套数学教材编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多数学生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中职学生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基本数学水准。

  3.增加较大的使用弹性 考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各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学要求给出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增加了教学的弹性。教材中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必学的内容分两种教学要求(在教参中指出);二是教材中配备一些难度较大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培养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编写了选学内容,选学内容主要是深化基本内容所学知识和应用基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每章专设应用一节,列举数学在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在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恩能够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计数器的技能,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用计数器做的练*题。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使用的是第二册的教材,内容包括:*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 每章编写结构:引言,正文(大节、小节、联系、*题),复*问题和复*参考题,阅读材料(数学文化)等。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 05财会(3)班是我刚接手的班级,因而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熟悉。从总体上看,该班的学*中坚力量主要在一小部分的.女生,其他学生学*积极性较差。在要学*的学生当中,普遍表现出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以往知识的缺漏非常多。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补遗、查漏补缺尤为重要。知识引入环节我设置旧知识补遗,先回顾新课所涉及到的旧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以能处理简单的操作题为主。另外,舒适的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也有挺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2、时、分、秒3、认识方向4、认识万以内的数5、分米和毫米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7、角的初步认识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9、期末复*,以及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1名学生,男生23名,女生18名,大部分学生的学**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0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六、课时安排

  单元序号单元内容课时数周次

  一、有余数的除法81—2

  二、时、分、秒83—4

  三、认识方向85—6

  测定方向47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88—9

  期中检测410

  五、分米和毫米811—12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813—14

  七、角的初步认识415

  八、数据的收集和整理416

  了解你的好朋友417

  九、期末复*818—19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2人,优秀生5人,中等生21人,学*有困难的学生有6人,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大部分学生学*态度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较为潦草。本班学生比较活跃,自制能力差,教师在抓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学*。大部分学生在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具体分析:

  1、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学生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2、情感方面

  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学期课程目标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和课程资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减负提质的措施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充分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基础上获得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3、建立探索性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发挥个别学生的特长,培养数学能力。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还是二年级三班和九班,三班共有学生54人,九班共有学生49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材分析:具体目标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识别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丈量、比拟、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八单元:统计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惯例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实际含义。利用自制的方向板,教室内或操场上辨认方向。通过数学游戏你问我答,神奇的495练*万以内加减法,通过设计图案复*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再如:开展“分一分”活动,大量*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学*丈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肯定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六、课时布置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布置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复*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图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图1 图2

  3.如图3,直线 、 被直线 所截.(1)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 的拐角 , ,这时管道 、 *行吗?

  图3 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上节课所学*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2.5(2)

  师:请同学们看复*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 与 互补,那么 ,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 ,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

  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任教05财会(3)班数学,所选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数学(基础版)》该教材是在原有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重新编写的,具有以下特点:大纲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把理论上、方法上以及代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各专业必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把函数与几何,以及研究函数与几何的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这套数学教材编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多数学生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中职学生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基本数学水准。

  1、增加较大的使用弹性考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各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学要求给出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增加了教学的弹性。教材中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必学的内容分两种教学要求(在教参中指出);二是教材中配备一些难度较大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培养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编写了选学内容,选学内容主要是深化基本内容所学知识和应用基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每章专设应用一节,列举数学在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在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恩能够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计数器的技能,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用计数器做的练*题。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使用的是第二册的教材,内容包括:*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每章编写结构:引言,正文(大节、小节、联系、*题),复*问题和复*参考题,阅读材料(数学文化)等。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05财会(3)班是我刚接手的班级,因而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熟悉。从总体上看,该班的学*中坚力量主要在一小部分的女生,其他学生学*积极性较差。在要学*的学生当中,普遍表现出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以往知识的缺漏非常多。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补遗、查漏补缺尤为重要。知识引入环节我设置旧知识补遗,先回顾新课所涉及到的旧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以能处理简单的操作题为主。另外,舒适的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也有挺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2)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6篇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0人.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已经历适应小学课堂教学,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为了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激发学生学*欲望,从兴趣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一)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二)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三)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决求商。

  (四)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五)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稳、旋转的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七)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八)会探索给定图表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理解的能力。

  (九)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十)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十一)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本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成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读、写多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任务、达标情况。

  本册教学内容:表内除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争取在本学期使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

  五、培优辅差。

  一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所以教师应深入细致地做好辅导工作,既包括精心做好优等生的培养工作,又包括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和耐心帮助学困生的转化。只有心中装满全体学生。认真细致的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让班集体永保积极向前的活力。

  六、特长生培养。

  观察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其学生的特长发展,使其学生全面发展。如画画,发挥其特长,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兴趣。

  七、渗透德育目标。

  (一)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能力,逐步形成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八、具体措施。

  (一)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目的,端正学*态度,树立学*榜样,使学生学有榜样。

  (二)讲练结合,改进教法,坚持读写结合原则,一课一练,一单元一测试。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补救有效措施。

  (三)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四)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努力做到学新、温故和补漏结合。

  (五)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六)发挥家长配合作用,互通情报,有目的的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七)树立学*标兵,以好帮差,在扶好优生的同时,重点培养中等生,辅导好差等生(学困生)。<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

  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其次,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逐步培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精彩段落。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2人,优秀生5人,中等生21人,学*有困难的学生有6人。大部分学生学*态度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较为潦草。本班学生比较活跃,自制能力差,教师在抓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学*。大部分学生在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具体分析:

  第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的共同体。

  (本题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k1>0)与一次函数相交于A、B两点,AC⊥x轴于点C.若△OAC的面积为1,且tan∠AOC=2.

  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不断练*基本功,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1、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学生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2、情感方面

  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学期课程目标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教学中,认真学*《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在同层次的*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和课程资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减负提质的措施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充分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基础上获得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3、建立探索性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发挥个别学生的特长,培养数学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有: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

  (一)、数与代数

  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

  ⑴、千以内数的认识;⑵、万以内数的认识;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似数;⑷、估算;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⑵、简单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

  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二):

  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⑵、估算;

  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⑷、回顾整理。

  5、混合运算:

  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

  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

  ⑴、*面图形的认识: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⑵、图形的拼组。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分段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奇妙的动物世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户外活动:加深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五)、回顾与整理:回顾整理全册内容。

  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 数学思考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3、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4、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5、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经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三)、 解决问题

  1、能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重点内容分析:

  结合教学内容的类别分析,我认为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难点分析:

  在教学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中,关键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出万以内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性和有余数除法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会较好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所以说在该类知识中,教学的难点是学生会结合具体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掌握。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万以内数认识。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

  五、突破本册教材重难点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一)、将数与代数的知识摞列到一个知识板块去教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去教学。

  (二)、在空间与图形时,可以借助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在统计与概率中,可以以学生周围的数据作为统计的资料,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引导学生分段统计,并逐步学会统计的方法。

  六、建议

  我建议首先以新的课标为依据,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如何愉快地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并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各项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各个环节中,创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想无论再难的知识,大家只要有了超前的理念,教学工作都能干的很出色。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4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化、表内除(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均错误率

  速度

  *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除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笔算与学*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5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44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数学。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7.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8.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9.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10.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3)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2篇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数学。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7.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8.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9.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10.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一、学生基本情况

  261班共有学生75人,268班共有学生72人。268班学*数学的气氛较浓,但由于高一函数部分基础特别差,对高二乃至整个高中的数学学*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尖子生多或少,但若能杂实复*好函数部分,加上学生又很努力,将来前途无量。若能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圆锥曲线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 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的幻妙多姿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在对不等式的性质、*均不等式及思维方法与逻辑模式的学*中,进一步培养记忆能力。做到记忆准确、持久,用时再现得迅速、正确。

  (2)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解析几何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直观值见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解析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含参不等式的求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解析几何与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解析几何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6)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通过对个性特征的分析研究,提高观察的深刻性。

  (三)知识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不等式的解法;

  2、通过直线与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位置关系,掌握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掌握曲线方程、圆的概念。

  3、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图形及性质。

  三、教材简要分析

  1、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性质、不等式证明、不等式解法。不等式性质是基础,不等式证明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解法是在这一基础上、依据不等式的性及同解变形来完成的。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不等式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强有力载体。

  2、直线是最简单的几图形,是学*圆锥曲线、导数和微分等知识的的基础。,是直线方程的一个直接应用。主要内容有: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线性规划的初步知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斜率是最重要的概念,斜率公式是最重要的公式,直线与圆是数形结合解析几何相互为用思想的载体。

  3、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一些运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分别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由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方程,并通过分析标准方程研究它们的性质。

  四、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不等式的证明、解法。

  2、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

  3、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

  (二)难点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

  2、到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的解法。

  3、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坚持与高三联系,切实面向高考,以五大数学思想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研究并采用以发现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参加与*备课,共同研究,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5、坚持向同行听课,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互研究,共同进步。

  6、坚持学法研讨,加强个别辅导(差生与优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培育尖子学生。

  7、加强数学研究课的教学研究指导,培养学识的动手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81课时

  1、不等式18课时

  2、直线与圆的方程25课时

  3、圆锥曲线20课时

  4、研究课18课时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2人,优秀生5人,中等生21人,学*有困难的学生有6人。大部分学生学*态度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较为潦草。本班学生比较活跃,自制能力差,教师在抓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学*。大部分学生在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具体分析:

  1、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学生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2、情感方面

  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学期课程目标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复*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图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图1 图2

  3.如图3,直线 、 被直线 所截.(1)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 的拐角 , ,这时管道 、 *行吗?

  图3 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上节课所学*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2.5(2)

  师:请同学们看复*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 与 互补,那么 ,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 ,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还是二年级三班和九班,三班共有学生54人,九班共有学生49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材分析:具体目标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识别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丈量、比拟、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八单元:统计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惯例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实际含义。利用自制的方向板,教室内或操场上辨认方向。通过数学游戏你问我答,神奇的495练*万以内加减法,通过设计图案复*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再如:开展“分一分”活动,大量*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学*丈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肯定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六、课时布置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布置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指导思想: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重视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有解决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图形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一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简单的统计、找规律等。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良好的计算*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良好的计算*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后练*,练*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惯。

  训练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重视每堂课的口算5分钟。

  在每天的数学学*中,利用刚上课的5分钟进行口算练*,利用好小考条,小卡片,开火车或限时的形式进行训练。在练*中要注意强化口算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持之以恒,口算速度自然提高。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4)

——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

  为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期我继续授九(2).(4)班的数学课。通过上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班多数同学学*数学的兴趣渐浓,学*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加上本学期是最关键的时期,面临中考,课程进度要加快,才能有计划的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二次函数》共分三节。首先介绍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并从图象得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然后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最后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展现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相似》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图形的相似”主要介绍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小节“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小节“位似”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相似——位似,研究了位似图形的画法以及*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第三章《锐角三角函数》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第四章《投影与视图》分为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课题学*:制作立体模型。总复*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 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三、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四、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五、强化复*指导。分二阶段复*:(一)第一阶段全面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应以课本为主。

  2、 按知识板块组织复*。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行线;第八讲 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 . 复*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 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 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 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 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 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的内容多,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内容是学 生已经学*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根据个人的具 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 复*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效益。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班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最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及价值观:

  通过学*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进学生的学*方式,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估计。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视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难点。

  统计估计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后,先后以百分比、*均数和方差为例,介绍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除了这两章,还要复*初中数学教材其他的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圆这章中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

  的重点。

  统计估计这章的重点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难点:

  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的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统计估计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五、教学中要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3、重视课后反思,及时将每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

  4、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提高教学水*。

  5、积极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建议。

  6、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7、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索学*等学*方法的引导。

  8、 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复*计划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应以课本为主。

  2、 按知识板块组织复*。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行线;第八讲 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第十一讲圆。

  复*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的内容多,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内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效益。

  三、周程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周课时

  11、圆的基本概念;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5

  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

  3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测试与评讲;5

  4统计与概率5

  5第一讲 数与式

  1.1有理数 1.2实数 1.3代数式 1.4整式5

  61.5分式第一讲 测试与评讲

  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

  2.1方程与方程组5

  72.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二讲 测试与评讲

  第三讲 函数

  3.1*面直角坐标系 3.2函数5

  83.3一次函数 3.4反比例函数 3.5二次函数

  第三讲 测试与评讲5

  9第四讲 统计与概率

  6.1统计 6.2概率5

  10第五讲 基本图形

  第七讲 角、相交线和*行线 第八讲 三角形

  第九讲 四边形 第十一讲圆5

  11第五讲 测试与评讲

  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

  6.1图形的轴对称

  ?6.2图形的*移5

  126.3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相似

  第六讲 测试与评讲5

  13五一放假5

  14专题一 选择题专题 专题二 开放探索题

  专题三 阅读理解题5

  15专题四 方案设计题 专题五 跨学科综合题

  专题六 动手操作题5

  16专题七 图表信息题5

  17专题八 数学应用问题 专题九 数学综合题

  专题十 课题学*5

  18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为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期我继续授九(2).(4)班的数学课。通过上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班多数同学学*数学的兴趣渐浓,学*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加上本学期是最关键的时期,面临中考,课程进度要加快,才能有计划的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二次函数》共分三节。首先介绍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并从图象得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然后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最后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展现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相似》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图形的相似”主要介绍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小节“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小节“位似”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相似——位似,研究了位似图形的画法以及*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第三章《锐角三角函数》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第四章《投影与视图》分为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课题学*:制作立体模型。总复*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 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三、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四、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五、强化复*指导。分二阶段复*:(一)第一阶段全面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应以课本为主。

  2、 按知识板块组织复*。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行线;第八讲 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 . 复*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 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 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 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 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 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的内容多,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内容是学 生已经学*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根据个人的具 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 复*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效益。

  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仍是81和85,85班是普通班,基础知识水*较差,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及格人数占20%;81班的总体水*比85班较好,但是从本次的考试成绩来看,成绩较为一般。及格人数只占到60%。这与我之前的计划相差还有一截儿。85班差生较多,期末成绩单位数的就有4人,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氛围。

  三、新课标要求: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过的四种图形变换(*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 “课题学*”“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五、个单元章节:

  第26章 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26.1节“二次函数”首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引发和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由函数 开始,逐步深入地、由特殊到一般地、数形结合地讨论图象和基本性质,最后安排了运用二次函数基本性质探究最大(小)值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它们为后面两节的学*打下理论基础。第26.2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例如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第26.3节“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安排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以商品价格、磁盘存储量和拱桥桥洞的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通过这一节的学*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在已经学*了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些都是代数函数,即解析式中只涉及代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函数。至此,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已告一段落。

  第27章 相似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和位似变换等。此前学*的全等是图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本章学*的相似是比全等更具一般性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可以被认为是特殊的相似(相似比为1),对于全等的认识是学*相似的重要基础。第27.1节“图形的相似”从学生熟悉的一些实际问题说起,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以及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等,使学生对相似先有一个一般性的认识。第27.2节“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是讨论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相似关系,这是认识相似关系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首先安排了证明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行于另一边的直线,截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然后将其推广到更一般的结论“*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安排了三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种主要判定方法。教科书对于其中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推导证明,另两个问题的推导证明安排学生自己完成。接着,教科书通过三个例题讨论在测量中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这些例题代表了测量中的常见典型问题。本节最后安排了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第27.3节“位似”讨论一种图形变换──位似变换。位似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相似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都交于一点(位似中心)”。教科书安排了利用坐标描述位似变换的内容,这是数形结合方法的体现。本套教科书中先后共出现了四种图形变换:*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本节最后安排了一幅包含这四种变换的图案,学生通过思考图案中的问题,可以对四种变换进行综合回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是自变量为锐角时的三角函数,即缩小了定义域的后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勾股定理等内容也是解直角三角形时经常使用的数学结论,因此本章与第18章“勾股定理”和第27章“相似”有密切关系。

  第28.1节“锐角三角函数”中,教科书从沿山坡铺设水管的问题谈起,通过讨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使学生感受到锐角的大小确定后相应边的比也随之确定,而且不同的角度对应不同的比值,这种对应正是函数关系。教科书设置了“探究”栏目,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相似三角形得出结论,由此引出正弦函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对正弦函数的讨论,得出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接着教科书讨论了“已知角的大小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这两种问题,这样就从两个相反方向再次强调了锐角与其三角函数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现在计算器已经成为学*和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力工具,教科书在本节最后介绍了如何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以及如何由三角函数值求对应的角。第28.2节“解直角三角形”中,教科书借助实际问题背景,要求学生探讨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求解直角三角形,并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接着教科书又结合四个实际问题介绍了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分别属于几种不同类型,解决方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正弦、余弦和正切这几个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本节最后通过对比测量大坝的高度与测量山的高度,直观形象地介绍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曲为直,以直代曲”的数学基本思想。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投影和视图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的实践活动。全章分为三节。

  第29.1 节“投影”中,首先从物体在日光或灯光下的影子说起,引出投影、*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等概念;然后以铁丝和正方形纸板的影子为例,讨论当直线和*面多边形与投影面成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时的正投影,归纳出其中蕴涵的正投影的一般规律;最后以正方体为例,讨论立体图形与投影面成不同位置关系时的正投影。整个讨论过程是按照一维、二维和三维的顺序发展的。第29.2节“三视图”讨论的重点是三视图,其中包括三视图的成像原理、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等,最后通过6道例题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包括相应的表面展开图)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包括了有关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包括了反映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联系与转化的内容,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第29.3节“课题学* 制作立体模型”中,安排了观察、想象、制作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这是动脑与动手并重的学*内容。进行这个课题学*既可以采用独立完成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合作式学*的方式。应该把这个课题学*看作对前面学*的内容是否切实理解掌握以及能否灵活运用的一次联系实际的检验。

  六、教法和学法指导方案: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2)指导学生学会预*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教材的方法.3.学*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5.良好学*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学*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七、阶段性测试或检查方式及辅导措施:

  (1)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2)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3)按时检验学*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4)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辅导。

  八、教学进度安排:

  3.1---3.8 第一周: 讲评期末试卷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12)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

  3.9---3.15 第二周: 26.2 二次函数的应用

  3.16—3.22 第三周: 26.2 二次函数的应用 26.3 课题学* 建立函数模型

  3.23—3.29 第四周: 综合小复* 单元测试及讲评

  3.30—4.5 第五周: 第二十七章 相似(13) 27.1 相似形

  4.6—4.12 第六周: 27.2 相似三角形

  4.13—4.19 第七周: 27.2 相似三角形 27.3 相似多边形

  4.20—4.26 第八周: 27.3 相似多边形第

  4.27—5.3 第九周: 小复* 单元测试及讲评

  5.4—5.10 第十周: 期中考试 讲评试题

  5.11—5.17 第十一周: 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12) 28.1 锐角三角函数

  5.18—5.24 第十二周: 28.2 解直角三角形

  5.25—5.31 第十三周: 28.2 解直角三角形 28.3 课题学* 测量 小复* 单元测试及讲评

  6.1—6.7 第十四周: 第二十九章 视图与投影(11)29.1 三视图

  6.8—6.14 第十五周: 29.1 三视图 29.2 展开图

  6.15—6.21 第十六周: 29.2 展开图 29.3 课题学* 图纸与实物模型小复* 单元测试及讲评

  6.22—6.28 第十七周: 综合复*一

  6.29—7.5 第十八周: 综合复*二

  7.6—7.12 第十九周: 综合复*三

  7.13—7.19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以上就是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九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数学,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进步,考试顺利!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期我继续授九(3)班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多数同学学*数学的兴趣渐浓,学*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尤其是女生,面对难一些的数学题,都做得不太好,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二次函数》共分三节。首先介绍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并从图象得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然后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最后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展现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相似》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三章《锐角三角函数》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第四章《投影与视图》分为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 总复*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协作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试卷,统一考测,统一评比。让数学更贴*学生的生活。 ;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真捕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切实使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也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爱数学。通过观察、实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兴趣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的学*,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原本复杂的知识通过新技术教学直观、简单、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5.做好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积极向其他教师学。*年来,;的现象愈来不适应现代化教学。反之,备课组、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备课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将努力学*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复*的系统性。总复*是本期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对初中数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质量。总复*要特别注意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有纲可举,有目可循。

  7.抓住复*的重难点。总复*要在普遍撒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结,学生知识系统的初步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到了紧要关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周课时 负责人

  1--2 二次函数 10

  3-4 相似 11

  5—7 投影与视图 9

  7 第一讲 数与式和测试与评讲 谭 静

  8 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和测试与评讲 段立明

  8 第三讲 函数 江 *

  9 函数测试与评讲

  9 第四讲 统计与概率 徐爱丰

  10 第五讲 基本图形 谭 静

  10 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 段立明

  11 第七讲 角、相交线*行性; 江 *

  11 第八讲 三角形 徐爱丰12 第九讲 四边形 谭 静

  12 第十讲三角函数 段立明

  13 第十一讲圆 江 *

  13—16 强化模拟训练

  并穿插讲解专题:(更具时间选择性地讲解)

  专题一 选择题专题

  专题二 开放探索题

  专题三 阅读理解题

  专题四 方案设计题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5)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5篇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想学*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复*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图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图1 图2

  3.如图3,直线 、 被直线 所截.(1)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 的拐角 , ,这时管道 、 *行吗?

  图3 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上节课所学*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2.5(2)

  师:请同学们看复*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 与 互补,那么 ,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 ,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三)班和二(四)班两个教学班级的教学工作。三班是走读班共57人,四班是寄宿班共个51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学生的学**惯、学*品质、思维品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学生缺乏学*积极性,不能坚持,势必会影响整体水*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本学期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充分寄宿生在校时间多而且集中的优势,进行全面均衡辅导教育,逐步提高寄宿生的整体水*。

  二、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使得评价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

  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六、全册课时安排:

  (约60课时)

  一、指导思想: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重视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有解决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图形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一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简单的统计、找规律等。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良好的计算*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良好的计算*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后练*,练*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惯。

  训练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重视每堂课的口算5分钟。

  在每天的数学学*中,利用刚上课的5分钟进行口算练*,利用好小考条,小卡片,开火车或限时的形式进行训练。在练*中要注意强化口算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持之以恒,口算速度自然提高。

  (二)、利用《口算练*册》进行计算训练。

  1、在每天的作业中,利用《口算练*册》进行口算练*。指定统一的内容,统一要求。要求家长签字、计时,我及时批改作业并及时表扬进步的同学。

  2、组织好口算月检测

  每月月末口算比赛的模式进行口算检测,在口算比赛时,可以灵活机动地进行,让学生互换试题,集体批阅,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又减轻了教师批阅试题的工作压力。达到满分的就发一张“口算明星”小奖状。此外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哪些类型出错较多,哪些孩子能力下降了,并督促学困生的学*,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进度、寻找正确的辅导方法、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掌握学生在校的学*情况,共同提高学生的口算水*。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1——8页

  第二周9——16页

  第三周17——24页

  第四周25——32页

  第五周33——41页

  第六周42——49页

  第七周50——57页

  第八周58——63页

  第九周64——70页

  第十周71——77页

  第十一周78——85页

  第十二周86——93页

  第十三周94——101页

  第十四周102——110页

  第十五周111——119页

  第十六周120——127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课进课进课课

  1、解决问题4

  2、除法的初步认识4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

  5、图形与变换4

  6、用7、8、9的口诀求商4

  7、解决问题4

  8、整理和复*4

  9、万以内数的认识4

  10、万以内数的认识4

  11、克和千克4

  12、五一放假4

  1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4

  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4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整理和复*4

  18、总复*(一)4

  19、总复*(二)4

  一、学生基本情况

  261班共有学生75人,268班共有学生72人。268班学*数学的气氛较浓,但由于高一函数部分基础特别差,对高二乃至整个高中的数学学*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尖子生多或少,但若能杂实复*好函数部分,加上学生又很努力,将来前途无量。若能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圆锥曲线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 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的幻妙多姿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在对不等式的性质、*均不等式及思维方法与逻辑模式的学*中,进一步培养记忆能力。做到记忆准确、持久,用时再现得迅速、正确。

  (2)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解析几何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直观值见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解析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含参不等式的求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解析几何与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解析几何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6)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通过对个性特征的分析研究,提高观察的深刻性。

  (三)知识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不等式的解法;

  2、通过直线与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位置关系,掌握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掌握曲线方程、圆的概念。

  3、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图形及性质。

  三、教材简要分析

  1、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性质、不等式证明、不等式解法。不等式性质是基础,不等式证明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解法是在这一基础上、依据不等式的性及同解变形来完成的。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不等式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强有力载体。

  2、直线是最简单的几图形,是学*圆锥曲线、导数和微分等知识的的基础。,是直线方程的一个直接应用。主要内容有: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线性规划的初步知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斜率是最重要的概念,斜率公式是最重要的公式,直线与圆是数形结合解析几何相互为用思想的载体。

  3、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一些运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分别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由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方程,并通过分析标准方程研究它们的性质。

  四、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不等式的证明、解法。

  2、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

  3、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

  (二)难点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

  2、到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的解法。

  3、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坚持与高三联系,切实面向高考,以五大数学思想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研究并采用以发现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参加与***备课,共同研究,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5、坚持向同行听课,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互研究,共同进步。

  6、坚持学法研讨,加强个别辅导(差生与优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培育尖子学生。

  7、加强数学研究课的教学研究指导,培养学识的动手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81课时

  1、不等式18课时

  2、直线与圆的方程25课时

  3、圆锥曲线20课时

  4、研究课18课时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05财会(3)班数学,所选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数学(基础版)》该教材是在原有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重新编写的,具有以下特点: 大纲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把理论上、方法上以及代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各专业必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把函数与几何,以及研究函数与几何的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这套数学教材编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多数学生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中职学生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基本数学水准。

  3.增加较大的使用弹性 考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各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学要求给出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增加了教学的弹性。教材中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必学的内容分两种教学要求(在教参中指出);二是教材中配备一些难度较大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培养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编写了选学内容,选学内容主要是深化基本内容所学知识和应用基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每章专设应用一节,列举数学在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在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恩能够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计数器的技能,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用计数器做的练*题。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使用的是第二册的教材,内容包括:*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 每章编写结构:引言,正文(大节、小节、联系、*题),复*问题和复*参考题,阅读材料(数学文化)等。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 05财会(3)班是我刚接手的班级,因而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熟悉。从总体上看,该班的学*中坚力量主要在一小部分的女生,其他学生学*积极性较差。在要学*的学生当中,普遍表现出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以往知识的缺漏非常多。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补遗、查漏补缺尤为重要。知识引入环节我设置旧知识补遗,先回顾新课所涉及到的旧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以能处理简单的操作题为主。另外,舒适的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也有挺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教学想法:

  上学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共42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惯,理解能力较差,对乘法、除法意义认识还不够。

  今年奋斗目标:及格率96%,高分率90%,特忧率80%

  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

  6、 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

  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六、教学课时

  一、 除法 6课时

  二、 方向与位置 4课时

  三、 生活中的大数 8课时

  四、测量 5课时

  五、 加与减(一) 16课时

  六、 认识图形 7课时

  七、 时分秒 8课时

  九、 调查与记录 5课时

  班级分析

  本班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的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复*与提高,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间初步认识(二),三位数的加减法,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借助实例感知千、万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万位知道万以内数的顺序,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正确进行以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笔算

  3、认识钟面,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4、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重量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学的加减法、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 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xx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内 容 备注

  1 2/19~22 一、复*与提高 小复*②;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①;机动①。

  2 25~3/3 相差多少②;练*①;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

  3 4~10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④。

  4 11~15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数射线(千)①;位值图上的游戏①;练*①。

  5 18~22 机动②;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时、分、秒②。

  6 25~29 时、分、秒②;小练*(1)①;机动①;

  7 4/1~3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①;三位数加减一位数①;三位数的加法②。

  8 7~12 三位数的加法②;练*②。三位数的减法④。

  9 15~19 练*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②。

  10 22~28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①;小练*(2)①;机动②。五、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③;

  11 5/2~3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①;机动①。

  12 6~10 六、几何小实践 东南西北②;角②。

  13 13~17 三角形与四边形②;三角形的分类②。

  14 20~24 机动②;七、整理与提高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②。

  15 27~31 万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②;解决问题①。

  16 6/3~7 解决问题②;巧算(2)②。

  17 10~14 练*①;数学广场:列表枚举①;七巧板①;流程图(1)①。

  18 17~21 期终复*

  19 23~28 考查与质量分析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 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0人.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已经历适应小学课堂教学,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为了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激发学生学*欲望,从兴趣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一)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二)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三)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决求商。

  (四)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五)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稳、旋转的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七)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八)会探索给定图表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理解的能力。

  (九)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十)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十一)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本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成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读、写多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现状分析 :

  本班共有学生26人,一年半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乘法口诀九九表背的很熟。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 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 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 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 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性。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要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者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

  2、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注重问题的探索性,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您现在访问的是数学教学计划,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 :详见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数学。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7.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8.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9.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10.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一、上学期学生学*本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一)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

  二年(2)班:优等生较多,但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口算能力要加强。

  二年(3班: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二)情感方面

  两个班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二年(2)班缺点:个别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年(3)班缺点: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二、本学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

  *均错误率速度*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除法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本学期本课程教材内容的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2、综合算式的应用。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变换(包括:*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2、知*移、旋转现象。3、画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现在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学完之后,再学*用口诀求商,所以表内除法(二)的编排和以往不同,只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前是7、8、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穿插编排。

  单元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6)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班级分析

  本班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的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复*与提高,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间初步认识(二),三位数的加减法,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借助实例感知千、万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万位知道万以内数的顺序,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正确进行以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笔算

  3、认识钟面,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4、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重量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学的加减法、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 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xx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内 容 备注

  1 2/19~22 一、复*与提高 小复*②;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①;机动①。

  2 25~3/3 相差多少②;练*①;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

  3 4~10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④。

  4 11~15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数射线(千)①;位值图上的游戏①;练*①。

  5 18~22 机动②;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时、分、秒②。

  6 25~29 时、分、秒②;小练*(1)①;机动①;

  7 4/1~3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①;三位数加减一位数①;三位数的加法②。

  8 7~12 三位数的加法②;练*②。三位数的减法④。

  9 15~19 练*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②。

  10 22~28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①;小练*(2)①;机动②。五、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③;

  11 5/2~3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①;机动①。

  12 6~10 六、几何小实践 东南西北②;角②。

  13 13~17 三角形与四边形②;三角形的分类②。

  14 20~24 机动②;七、整理与提高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②。

  15 27~31 万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②;解决问题①。

  16 6/3~7 解决问题②;巧算(2)②。

  17 10~14 练*①;数学广场:列表枚举①;七巧板①;流程图(1)①。

  18 17~21 期终复*

  19 23~28 考查与质量分析

  一、教学想法:

  上学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共42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惯,理解能力较差,对乘法、除法意义认识还不够。

  今年奋斗目标:及格率96%,高分率90%,特忧率80%

  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

  6、 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7)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数学。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7.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8.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9.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10.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05财会(3)班数学,所选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数学(基础版)》该教材是在原有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重新编写的,具有以下特点: 大纲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把理论上、方法上以及代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各专业必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把函数与几何,以及研究函数与几何的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这套数学教材编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多数学生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中职学生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基本数学水准。

  3.增加较大的使用弹性 考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各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学要求给出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增加了教学的弹性。教材中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必学的内容分两种教学要求(在教参中指出);二是教材中配备一些难度较大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培养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编写了选学内容,选学内容主要是深化基本内容所学知识和应用基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每章专设应用一节,列举数学在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在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恩能够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计数器的技能,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用计数器做的练*题。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使用的是第二册的教材,内容包括:*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 每章编写结构:引言,正文(大节、小节、联系、*题),复*问题和复*参考题,阅读材料(数学文化)等。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 05财会(3)班是我刚接手的班级,因而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熟悉。从总体上看,该班的学*中坚力量主要在一小部分的女生,其他学生学*积极性较差。在要学*的学生当中,普遍表现出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以往知识的缺漏非常多。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补遗、查漏补缺尤为重要。知识引入环节我设置旧知识补遗,先回顾新课所涉及到的旧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以能处理简单的操作题为主。另外,舒适的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也有挺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学*情况分析

  (一)在 学生的认知方面: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在我执教的一班:优等生较多,但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学**惯要加强 。 在我执教的二班:学*成绩比较*均,尖子生较少,学*困难生比较多。

  (二)在学生的情感方面: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上课的时候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一班同学的缺点: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二班同学的缺点: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

  二、本学期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方面

  让学生学会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他们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详细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减负提质的措施

  1、学生在数学学*中必须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主动的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充分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生活中还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基础上获得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3、学*方式要探索,建立探索性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发挥个别学生的特长,培养数学能力。

  一、学生基本情况

  261班共有学生75人,268班共有学生72人。268班学*数学的气氛较浓,但由于高一函数部分基础特别差,对高二乃至整个高中的数学学*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尖子生多或少,但若能杂实复*好函数部分,加上学生又很努力,将来前途无量。若能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圆锥曲线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 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的幻妙多姿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在对不等式的性质、*均不等式及思维方法与逻辑模式的学*中,进一步培养记忆能力。做到记忆准确、持久,用时再现得迅速、正确。

  (2)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解析几何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直观值见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解析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含参不等式的求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解析几何与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解析几何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6)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通过对个性特征的分析研究,提高观察的深刻性。

  (三)知识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不等式的解法;

  2、通过直线与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位置关系,掌握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掌握曲线方程、圆的概念。

  3、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图形及性质。

  三、教材简要分析

  1、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性质、不等式证明、不等式解法。不等式性质是基础,不等式证明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解法是在这一基础上、依据不等式的性及同解变形来完成的。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20xx年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不等式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强有力载体。

  2、直线是最简单的几图形,是学*圆锥曲线、导数和微分等知识的的基础。,是直线方程的一个直接应用。主要内容有: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线性规划的初步知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斜率是最重要的概念,斜率公式是最重要的公式,直线与圆是数形结合解析几何相互为用思想的载体。

  3、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一些运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分别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由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方程,并通过分析标准方程研究它们的性质。

  四、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不等式的证明、解法。

  2、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

  3、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

  (二)难点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

  2、到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的解法。

  3、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坚持与高三联系,切实面向高考,以五大数学思想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研究并采用以发现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参加与***备课,共同研究,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5、坚持向同行听课,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互研究,共同进步。

  6、坚持学法研讨,加强个别辅导(差生与优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培育尖子学生。

  7、加强数学研究课的教学研究指导,培养学识的动手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81课时

  1、不等式18课时

  2、直线与圆的方程25课时

  3、圆锥曲线20课时

  4、研究课18课时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化、表内除(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均错误率

  速度

  *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除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笔算与学*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2、时、分、秒3、认识方向4、认识万以内的数5、分米和毫米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7、角的初步认识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9、期末复*,以及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1名学生,男生23名,女生18名,大部分学生的学**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0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9篇(扩展8)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汇总5篇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44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简单介绍天*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