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计划 >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

日期:2022-10-28 00:00:00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1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七、课时安排

  周 次 内 容 课时

  1 数一数、比一 比 、分一分 5

  2 认位数、认数 5

  3 认数 5

  4 认数、认物体 4

  5 ~6 分与合(国庆节) 6

  7~9 加和减(1) 15

  10 期中考试 3

  11 ~12 加和减(1) 8

  13 ~14 统计、认数(2)、认钟表 7

  15~18 加和减(2) 17

  19 期末复* 5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学*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3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一、教学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七、课时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5

  2认位数、认数5

  3认数5

  4认数、认物体4

  5~6分与合(国庆节)6

  7~9加和减(1)15

  10期中考试3

  11~12加和减(1)8

  13~14统计、认数(2)、认钟表7

  15~18加和减(2)17

  19期末复*5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七、课时安排

  周 次 内容 课时

  1 数一数、比一 比 、分一分 5

  2 认位数、认数 5

  3 认数 5

  4 认数、认物体 4

  5 ~6 分与合(国庆节) 6

  7~9 加和减(1) 15

  10 期中考试 3

  11 ~12 加和减(1) 8

  13 ~14 统计、认数(2)、认钟表 7

  15~18 加和减(2) 17

  19 期末复* 5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5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任教班级

  一年级班

  学生人数

  人

  基本情况

  分 析

  全班学生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惯处于初步形成期。

  认 知

  能 力

  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提前上学前班,对于点数、数字的书写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学*数学的经验;而有的学生,没有上过学前班,对于数字和数学语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认识,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学*态度

  及*惯

  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来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目的还未明确,学**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培养目标

  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养成喜欢数学,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其他

  本学期我要狠抓学生的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数学的能力。并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安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数学的现实意义。

  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本教材多构建的“板块”编排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单元里,减少例题,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如“20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二是减少栏目设置,构建了简单明了的结构。教材在综合情境图之后,安排了“你说我讲”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层次,标有红色圆点的一般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非常规性问题,标有绿色圆点的是让学生独立常识解决的问题。“自主练*”板块,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练*,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回顾整理”板块,是让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与深化。“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板块是在一个单元的学*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本教材打破过去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册教材共有九个单元:快乐的校园、妈妈的小帮手、走进花果山、谁的手儿巧、海鸥回来了、有趣的游戏、小小运动会、我换牙了、雪山乐园。

  教材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材难点:体会2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练*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练*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和个体差异,如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另外练*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本册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又有所不同,一打开书一幅色彩鲜明的开学图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内容丰富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活动过程,展示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学新知识打好基础。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学*这课时,我会组织学生有条理地观察,按照“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并且引导学生说一说,说的时候也要注意条理性,并且有意识地使用圆点来表示数字,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语,从而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形成连贯性。本册书突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信息窗2,图中的主信息是教师和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副信息是几个同学在操场上跑步,远处的绿地里还插着标有班级的牌子。这一情景图中的显性问题是“扎小辫的同学排第几?”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如学生有困难,我就来提出。图中的隐性问题,要由学生在显性问题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如“穿花衣服的小朋友排第几?”等等。我还会重视 “合与分” 的教学,结合具体的实物和*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字的意义。再如,本册教材中的“聪明小屋”,背后蕴涵着一种开放、民主、探索、交流的教与学的方式。对一些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我会放手让他们独立解决,提高部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勇于探索数学的良好*惯。我还会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出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使算法的多样和学*的个性化在这里得到较好的体现。

  教学中,我还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充分利用书籍、电视、报纸、家庭、网络等渠道,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查阅资料等,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学了《分类与比较》后,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类统计,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房间等,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探索数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充分调动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此外,教学中,我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将故事、做游戏、搞比赛、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综合情境图的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紧密联合起来。

  三、本年级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年段和本册教材,结合三个纬度拟定板块式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

  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促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的好奇和兴趣,喜欢学*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一年级的学生的,对于学*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却充满了向往,所以,利用一切时机,培养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对于今后的学*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提高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我会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 培养认真听讲的*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会适时地表扬。如,“xxx同学听讲多认真呀,真是个会学*的好学生,同学们真应该向他学*。”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会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我觉得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电脑课件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惯。

  二、培养学生说的*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惯,有利于学生学*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会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得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

  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会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三、养成动手操作的*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有关4的分与合时,我会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根小棒分开:一边放1根,另一边放3根;一边放2根,另一边也放2根;一边放3根,另一边放1根。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以致用,在教学中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拓宽课堂教学领域,为学生提供数学学*的大背景,将数学学*置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广泛联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上完《分类》课以后,我会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小型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在学*了统计后,我会设计一道“调查你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游戏性作业,因为这是跟学生兴趣爱好有关的,相信通过此项作业,同学们对统计调查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和学*的兴趣。

  五、倡导探索、合作、交流式的新型的学*方式。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就15减9教学为例,我将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内10根小棒,盒外5根),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5根中拿掉9根,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小棒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会显现出来。有的可能会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2、3、……9,还剩6根;有的可能说:我是先从一盒10根中拿掉9根,再把盒内剩下的1根和盒外5根合起来得6根;有的可能说: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5根,再拿去盒内的4根,还剩6根;还有的可能说:我是想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面对这些算式,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开展合作的学*,方式有很多,如:二人合作、小组合作、自由结合小组合作、无座次合作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取长补短。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还没有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本领。因此,在教学开始,首先教会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合作时,安排好每组的成员,并为他们确定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的发言,当然,小组长不能总是一人担当,可采取轮流制,让小组内的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例如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组织学生参与到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过程。把这些过程放到小组当中,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整理,作好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指点,发现问题,及时给以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为避免发生形式上的交流,及时给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表扬合作好的小组,树立好的榜样。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收集信息,用一定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再如:教材第73页的“你说我说”要探索的第一层次问题是“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如教材中呈显的,既可以按运动项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也可以按性别计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课上在研究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出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有的采用数数的方法,有的采用“凑十法”等等,算法的多样和学*的个性化在这里均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期间,使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6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学*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102、103两个班教学任务,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

  1、准备课---------------------------4课时 9.1------9.4

  2、位置-------------------------------5课时 9.5-----9.12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22课时 9.15----10.17

  4、认识图形(一)-----------------4课时 10.20----10.23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9课时 10.24----12.3

  6、11-20各数的认识--------------8课时 12.4---12.15

  7、数学乐园--------------------------1课时 12.16

  8、认识钟表---------------------------3课时 12.17---12.22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17课时 12.23---1.15

  10、总复*-----------------------------6课时 1.16开始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为此,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新生,情况有待了解。

  三、全册教材分析

  (一)、 数与计算部分

  1、数一数

  教材第2-3页是一幅“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美丽校园的画面。该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数数,并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材第4-5页出现了10以内的各数,主要是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以便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情况。

  2、第三单元是1-5认识和加减法

  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1-5的认识,二是5以人数的加法和减法。先安排教学1-5的认识和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用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打下基础。

  3、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6、7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是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四是连加和连减,五是加减混合。

  4、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启发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通过让学生数一数,引出例1数数,在讲解数数时,让学生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再接着数到20根,然后把另外10根捆成1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110-20各数的组成。讲解例2数的读法时,教师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学*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完成数的读法学*。讲解例3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例4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学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即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体现了学*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同时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用脑的*惯。此外,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本单元教材中把“用教学”编排在计算当中,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前面的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二)、关于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五单元 分类。

  这两部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点学*,而是一种体验活动。在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位置的相对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有效的合作交流。

  第二单元比较多少、高矮、轻重。“多少”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的,没有出现“同样多”的术语,要求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样多,一样多,一般多”,避免程式化的语言。

  第五单元,分类。 教材创设了两个活动,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个是整理房间,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分类的必要性和怎样进行分类,情境图中有两句指导语,“哪些是学*用品?”指导学生把学*用品放在一起,从而类推出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第二句话“说一说,怎样整理房间。”通过自己的活动,体验分类的过程。相应的实践活动,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渗透培养良好生活*惯的教育。整理书包比整理房间又进了一步,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整理书包可以按数学、语文不同的学科来分类,也可以按书和本来分类。

  (三)、 关于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1.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立体——*面——立体。”因为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到的是体,因此,先认识体,教材通过给物体分类,介绍四类物体的数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通过游戏活动,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特别是 “你说我摆”,通过两人搭积木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指令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摆的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并与上一单元位置与顺序进行综合练*。同时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摸一摸、说一说,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小明的一天”、“小芳的上午”是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钟表,认识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生活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材通过一年级(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要买一些水果,买什么水果比较好呢?就要调查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然后组织统计活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通过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这就是经历统计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来回答一些问题,如第(3)题全班喜欢吃(香蕉)的同学最多。根据统计图帮助同学学会决策,应当多买香蕉和桔子,因为喜欢吃的人多。

  (四)、整理与复*

  “整理与复*”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并进行自我的评价,从中看到自己成长足迹,起到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考虑学生年龄小,没有完整地要求学生这样做。但是改变了过去的作法。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学会与人交流,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基础。除此之外,本套教材还设立了“问题银行”。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当前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时,就存入问题银行,当能够解决时,就把它取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全期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包括“生活中的数”、“比较”、“加减法(一)”、“加减法(二)”、“认识钟表”等5个单元。

  1.数的认识

  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识别它们的意义。

  2.数的运算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加减运算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常见的量

  能读出钟表上表示整点半时的时刻,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的语句表示时间。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空间与图形包括 “认识物体”等单元。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能对简单几何进行分类。

  统计与概率包括“分类”等单元。

  实践活动

  1.经历观察、调查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本册重难点分析

  本册的教学重点:

  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本册的教学难点:

  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六、教学进度

  注:等第分为5、4、3、3以下。

  总评包括自评、小组评、师评,其中自评占20%,小组评占40%,教师评占40%。60以上为优,53-60为良,45-53为合格,45以下为待合格。

  双基掌握情况的评价。(70%)

  1、 口试。(10%)

  内容:口算、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统计。

  形式:抽查

  2、 笔试。(60%)

  ①期中测试卷(10%)

  ②期末测试卷(50%)

  七、教研专题与研究措施

  一)教研专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的意识

  二)研究措施

  1、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数学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

  2、个案跟踪:选择朱敏进行数学学*跟踪调查,记录他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数学学*表现、课外数学学*表现,既包括他在数学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包括他在数学学*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师生共营:组建“师生合作共营小组”,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了解学生的学*需求和困惑,并通过同学科跨年级的教师团队,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数学学*能力的目的。

  4、每周每月的星级积分制:沿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中的星级积分制,对学生数学学*的过程、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描述。

  5、家校联系:执教教师通过数学家庭作业、家校联系本,采用激励性评价,经常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为家长提供指导学生学*的方法,及时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以此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6、课堂学*评价表:每堂数学课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评价园地,对学生数学课堂表现进行定量评价。结合星级积分制进行综合评价。

  7、多与其他数学教师交流合作,利用星期四,定期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状况。

  三)教研课安排

  第12周

  八、个人业务学*计划

  1、学*内容

  ⑴、《新课程标准》、《教师职业与发展》

  ⑵、有关的教育教学杂志,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湖南教育(数学教师)》;网络上发布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2、学*时间

  学校规定的集体学*时间 及课余时间。

  3、学*方式

  上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参加教师集体学*及自学,多听课、多参加评课、观看教学方面的影碟。

  九、学科实践活动

  1、数一数

  2、数学乐园

  3、我们的校园

  完成实践活动的主要措施:

  1.活动前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分好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细分工任务,准备好必备的活动用品。

  2.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小组之间互相学*观摩竞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完成。教师着重为学生搭建*台,开展交流活动,推荐学生中的优点,吸引学生不断思考,设计,完善。

  3.活动后积极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写活动感想,促进各学生探索成果的快速交流,提高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评价方案:每次活动要注意给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鼓励个性化设计和合作能力的发展,评价力求以多元化方式进行,形式用等级式、话语式相结合。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学*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5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县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进度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2课时

  3.5、4、3、2加几…………………………………………………4课时

  九、整理和复*

  十、总复*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由于分布区域不同,就读幼儿园也不同,所以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学生的行为*惯极不一样,大部分学生幼、小过渡期很难适应。难改幼儿园的*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周次日 期教学内容备注

  19.1—9.3可爱的校园

  29.4—9.10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文具

  39.11—9.17生活中的数整理、动物乐园、

  练一练、高矮

  49.18—9.24练*、轻重、练*、

  比较整理、有几枝铅笔

  59.25—10.1有几辆车、摘果子小猫吃鱼、练*(2)

  610.2—10.8国庆放假国庆放假

  710.9—10.13猜数游戏、跳绳(2)、可爱的企鹅(2)

  810.16—10.22练*(2)、分苹果、操场上(2)

  910.23—10.29乘车(2)、练*三(2)、整理与复*

  1010.30—11.5大家来锻炼(2)、

  整理房间(2)整理书包

  1111.6—11.10整理书包、前后(2)、上下(2)

  1211.13—11.19左右(2)、教室(2)、物体分类

  1311.20—11.24认识物体、

  你说我摆(2)捆小棒(2)

  1411.27—12.3搭积木(2)有几瓶奶(2)有几棵树

  1512.4—12.8有几棵树练*四(2)买铅笔(2)

  1612.11—12.15飞行表演(2)练*五 美丽的家园(2)

  1712.18—12.22整理与复*(二)(2)小明的一天(2)小芳的上午(2)

  1812.25—12.29最喜欢吃的水果 练* 迎新年(2)总复*

  191.2—1.6元旦放假 总复*

  201.9—1.13总复*

  211.16—1.20总复*

  221.22—1.28总复*

  231.29—2.2总复*

  242.3—2.7复*迎考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2)

——亲情的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优选【五】篇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的一句话:“理解父母的前提是懂得父母的一片爱心;报答父母的前提是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我理解母亲,更爱母亲,但我也爱弟弟!亲情,不仅仅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今天,我又明白了另一种姐弟之情!

  弟弟弱智多病。爸爸去得早,母亲起早摸黑地干活,对弟弟也照顾不了,经常暗自伤心掉泪。看到弟弟每天满身泥沙痛哭着跑回家中的时候,我就知道弟弟在外面又惹事了!自我懂事以来,每每想到这些,我的泪水不禁悄然而下。弟弟的病好多年前就有,一直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我不知不觉间也读到了九年级。这么多年来,我总觉得自己好像欠了弟弟些什么似的,总想做一点事,可惜总没有机会!

  报考前夕,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和母亲好好谈一谈,我想报读镇里的中学,这样放学以后就可以照顾弟弟了,我决心用自己的亲情一辈子呵护弟弟。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

  “乖女,你的孝心,你的苦心,妈也明白的。我只是怕你弟的病而耽误了你的学业。”母亲的眼睛红了。

  “妈,我知道你一心想我报考一中,全是为我的前途着想,但你为什么不想想弟弟,每天眼看着弟弟……难道你就不觉得心疼吗?”我早已经想好了。

  “我也心疼你弟弟每天这样,妈知道你是怎么也不愿意的'。”母亲擦了擦眼泪。

  “我知道你的苦心,但我不能自私到连亲情也不顾,我不能再让弟弟天天这样下去。”我坚定地说,“我要多花点时间照顾弟弟,我已经决定报我们镇中学了。只要努力学*,在镇中学我一样会考上大学的!”

  母亲哽咽了,“你比任何人都更疼弟弟,怎舍得每天看着他早出晚归的样子!所以你报哪所学校,妈随你了!妈知道你是我的好女儿,更是弟弟的好姐姐!”

  “是的,我愿意把这份亲情献给弟弟。”

  月光下,妈妈,弟弟和我的影子紧紧地融在一起,不,是永远,永远……

  我高兴,因为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源于亲情的心灵选择!

  夕阳的余晖笼罩着大地,金黄色的光恰到好处地播撒给太阳公园。“姥姥,再高点再高点呵呵……”稚嫩的童声把我带入儿时的回忆。

  “姥姥这雪糕可香了,您咬一口吗!”儿时的手拿着雪糕向姥姥撒娇,“姥姥不吃,佳佳吃,佳佳吃了长大个儿”已有些许白发的姥姥嘴角荡着一抹柔色推托着香喷喷的雪糕。儿时未经世的我看着比别人高半头的影子,呆呆的想我已经很高了呀,姥姥不喜欢吃雪糕吗?

  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光很美好,她会做许多小玩意儿:折纸、剪彩字、捏小人儿……可谓是样样精通,我们天天依偎在一起做游戏、做手工,好不快乐!

  门前的花儿,调了又生,生了又调。转眼间我7岁了。父亲母亲要接我回家上学。泪水又一次染红了眼眶。

  城市里的一切让我陶醉,渐渐忘却了当初的不舍,姥姥偶尔打来电话我也是随便啊哈两句地应付过去。殊不知电话那端热切的老人被我伤透了心。

  我忘记一件事,一件天大的事!姥姥也会慢慢变老,渐渐走*天堂的大门。母亲急促的电话令我不安,我顾不得穿好衣服便冲下楼去,用手掌用力地开门却倒在了门口,被路人扶起又是急奔……

  又是一年花开,我没有买花只是提着一袋雪糕缓缓向前面走去……

  思绪回到公园,小女孩摇着我的手“姐姐,姐姐你怎么了?”不觉,泪已打湿衣服。朋友啊,请珍惜与我们并肩而行的亲情!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境地!

  妈妈珍藏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我们仨:年幼的我、31岁的妈妈和九十高寿的太婆婆。太婆婆是妈妈的外婆,我已经不太记得她了,但她的故事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太婆婆1920年左右出生,十来岁时已经开始在地里干活了,地是从地主家租的,每年要交大量的粮食,太婆婆和家人总是吃不饱。遇到粮食收成不好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太婆婆干活时饿了渴了就趴在水沟旁咕咚咕咚喝个饱。有一次她割草时发现了一条胳膊粗的大花蛇,蛇受到惊吓飞快的往洞里钻,太婆婆冲上去揪住蛇尾巴,硬生生把蛇大半个身子从洞里拖了出来,晚上一家人美美的喝了一锅蛇汤。

  讲完太婆婆**前悲催的少年时代,接下来就要讲妈妈的少年时代了。妈妈出生于1980年,属于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她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太婆婆之比有天壤之别。妈妈小时候能吃饱穿暖了,也能安心的上学。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在80年代末家里已经有了彩电、冰箱和空调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

  和妈妈相比,我这一代就更幸福了,用爷爷奶奶的话说,我们是蜜罐里长大的娃儿。我们生活富足,无忧无虑,有机会去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能通过网络去探索未知世界,能在窗明几静的教室里接受优质的'教育,我们是红旗下幸福成长的一代!

  看着照片上的我们仨,我不由的心想,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才带来了我们家庭一代代的巨大变化。国富**强,国家的强盛和发展才能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幸福安定的生活。

  国家如何才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发展?我们能做些什么了?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我们不懈的努力,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未来努力学*,做最好的自己!加油!

  童年的我一直是沐浴在亲情之中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对我的亲情。

  从我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妈妈就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让我感到十分幸福。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有一盏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妈妈。一直有一双手为我遮风挡雨,那也是妈妈。一直有一个微笑给我力量,那还是妈妈。

  我一直记得,在那个放学的傍晚,那天天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天好像很生气。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家走去。

  过了一会儿,天空下起了小雨,“滴答、滴答……”颇有节奏。我的心里一阵落空,妈妈怎么还不来带我,天已经下起雨了,再不来,我就回不了家了,如果再走我就会被淋湿的。我到底走不走呢?

  我在阴凉下犹豫了一会儿,雨水调皮地溅到我身上,使我原本已经落空的心更加阴凉。妈妈,你在哪里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怎么还不见妈妈的踪影?我着急地流下了汗水。焦急地等待着……

  “原来你在这儿!”

  我的耳旁传来一阵声音,是妈妈呀!

  我含着泪水,跑向妈妈,任泪水和雨水浸湿我的衣间。

  “你可把我急死了!”

  “妈妈,我……”我说不出话来。

  “哎呀!你身上咋湿了?快回家换衣服!坐上去,千万别感冒了!”

  “嗯!”我的泪水“哗”的一下流了下来。

  ……

  妈妈,我们之间的亲情和爱,我一生都铭记!

  妈妈,我爱你!

  谢谢你,妈妈

  又是一年春夏秋冬,萧瑟的寒风中,飘落不再是梧桐叶火热的美丽,而是那片凋零的我的心。 ——题记 曾记得,那一年的冬天,我认识了你。在那一刻,我懂得了珍惜。 还知道,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我早起了床,看见了你。你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就为我的一天开始了忙碌。你边做饭还边看我,我连忙装睡,生怕你发现了我。

  当你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你悄悄地走过来“儿子,该吃饭啦!”我睁开了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这让我又想起了我的家庭。在我小的时候,我是家里的王子,可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便传来了噩耗:我的爸爸下岗了!从此,家里的重担都挑在了妈妈的身上。我的家庭由高山掉下了深谷,妈妈每天都起来的很早,家里的农活全是她干,爸爸在很早的时候就出去找工作。

  妈妈还要送我去上学,到了晚上,她还要为我们做饭。想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嗯!”我对妈妈回应了一声。不一会儿,爸爸回来了,他脸色不太好,看样子并没有找到工作。“回来啦!快吃饭,都在等你一个呢!”妈妈招呼他说,“嗯”爸爸淡淡地回应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一直这样。“爸爸,没找到工作没什么,至少我们还有一个家呀!”“儿子,谢谢你!让我知道我还拥有一个家!”“嗯!快吃饭吧菜都凉了!” 现知道,我所拥有的亲情是永不下岗的! 在茫茫的黑夜中,那遥遥的散发着光亮的小窗口,就是亲情居住着的地方。那里,也是孩子们在外唯一的牵挂与依靠。 ————后记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3)

——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5)份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小学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

  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一、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从《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学*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须回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富有活力与灵性。"一分钟"这个概念确实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把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的教与学中,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同时也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佐证。

  二、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许多孩子都对足球感兴趣,他们差不多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老师将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数学学*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三、 学生在学*与活动的空间中获得了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与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本节课,老师创设了多次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在从事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先前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这课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也只有那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的课堂文化。

  "一分钟能干什么"的估计时间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后,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这一问题究竟是怎样呢?"看球赛""试一试""数一数""数据的教育"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也是学得悠然心会呀,课后,细想了想,是呀1分钟做这么多事,可是这1分钟是老师计时表中的1分钟,是学生自己的1分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计时表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还没有内化。

  以上的教学环节,结合*时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小学数学中,知识是能从老师这边学到的,但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到自身课堂上前后的知识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上要产生深刻的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并转换、内化为自己确确实实的收获。

  《一分钟》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今天,我给学生新授了《一分钟》。由于我刚刚参加工作,对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理解能力的大小,还不能完全地了解,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我由一分钟本应该等于六十秒,但元元却让一分钟等于了二十分钟,这个小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揭开了本节课的序幕。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学*本节课的生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积极性很高,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很顺利。下一个环节是整节课的中心环节,及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带着“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读课文。我在给学生提问题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认为自己能理解的问题,学生们应该也能理解。正是因为我的这种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使大多数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不理解。因此,他们在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感知课文,也就使这个教学环节失去了它本身的教学作用。

  其次,我让学生听范读的录音,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划出来再说说为什么这部分给你的感受最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把整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而丧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我自身的理解出发编设问题。学生能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但大多数学生找不到点子上,而我由于刚刚参加工作,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根本驾御不了整个课堂。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使整节课也就无法向下进行。这是我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

  再次,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朗读来体会元元的心情,从而教导学生要珍惜时间。在这个环节中,我本来设计的是,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咋一看,朗读的点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虽然设计的很好,可是由于在教学时,对学生放手放的过大,以至于出现了网放出去了,却收不回来的现象,正因为上述的问题,使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元元的心情,学生体会不到元元的心情,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为何要珍爱时间。

  四月十五日在下孔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我认为这一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离一节成功的课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节课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构建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猜谜语引出苹果,通过分苹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

  2、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全员动手参与,贯穿始终。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上都能成功。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

  3、在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写半个字,画半个图形等等一些方法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活动,最后我有又以分苹果游戏让学生回归生活。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差,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由于怕任务完不成,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这也是我*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课文内容较为通俗,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融,进而读出感情,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反思:

  通过《一分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阅读对话理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如,学生对“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认为元元做事很麻利,他很爱学*;对“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他的安全意识很强;对“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遇事肯动脑筋,能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没车也要走路去上学。这些都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体验。

  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能力。《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不断提高阅读效果。

  3、实实在在地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应紧紧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学生有了这份情感,必然能自觉做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4)

——高中第一册一单元作文:心灵的触动_550字实用五篇

  数一数,我已经度过了11个年头,在这11年,我和家人经历了许多事,但有一件事在我的心灵上触动最大。记得在我上3年级的时候,我上音乐课,老师说让我们买盘空带录歌,当时我很着急,因为家里没有空带,中午回家后,我直嚷嚷着要用空带,姥姥、姥爷没办法,为了不让我这个小祖宗难受,大中午,姥爷顶着炙热的太阳出门跑着去给我买空带,出门时,从姥爷的神情中,我看出,姥爷是怕我上学前拿不到,透过窗户,我把这一切都尽收眼底,看着看着,我忽然感觉我的所作所为有些不妥并在心里开始暗暗责备自己:怎么能这样,让姥爷一把年纪再为你劳累!要去也应该是自己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只不觉间钟表响了12下,姥爷已出门半个多小时了。“丁冬,丁冬……”门铃响了,我急忙打开门,是姥爷!眼前的姥爷满头大汗,头发都湿了,直喘粗气,显然很疲劳,苍老的脸颊上又多了几条皱纹。我拿出手帕擦干姥爷脸上的汗珠,姥爷忙说:“没事!没事!锻炼身体!不累,进屋吧!”一边说,一边用微笑来掩盖自己无尽的疲惫。姥爷进屋后,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喝了几口水后,脱下了鞋。我这才发现,汗水湿浸了姥爷的袜子,而且膝盖还擦破了皮。我忙问姥爷怎么会事儿,姥爷笑而不语,手里的带子似乎沉重了几分,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空带子,它记载了一个年*古稀的老人对自己外甥无尽的关怀与无私的爱。后来,老师并没有用这盘带,但是我仍然保存了下来,一直很好的保存着,同时,我会把这份姥爷的关爱收藏在心中最珍贵的地方。

  我再次回到我熟悉的古厝,院子深处散发出一阵芬芳……

  在古厝的院子里,种着一棵茉莉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是曾祖父和曾祖母生前亲手栽下的。听奶奶说,曾祖父和曾祖母年轻时是村里的模范夫妻。曾祖父高大英俊,曾祖母温文尔雅,每天都能看见曾祖父骑着单车,载着他心爱的去买菜,回到家里一同做饭、赏花,单调的古厝萦绕着欢声笑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但自从曾祖父逝世后,一切都变了。

  曾祖母变得沉默,终日守在古厝里,时常望着萧条的古厝中生机盎然的茉莉树,看得出神。高大的茉莉树并没有因为曾祖父的离开而衰败,反而长得越发的浓密。

  曾祖母每天都会打理茉莉树,修剪枝叶,定期施肥。邻里的孩子们,拄着拐杖的老人和不知名的路人经过古厝时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深吸着这沁人心脾的茉莉芳馨,然后说:“这茉莉可真香啊!”

  我轻轻推开古厝岁月斑驳的木门,看见曾祖母躺在摇椅上,望着茉莉树出神,她丝毫没发觉我的到来。

  “阿太,阿太。”我轻唤了她两声,她这才收回不舍的目光,缓缓地移到我的身上。“哎,孙阿,你来啦,快坐。”我从屋里搬出一块板凳,挨着曾祖母坐。我看着茉莉,对曾祖母说:“阿太,这花被您照料得真好。”只见曾祖母凝望着高大的树,说:“是呀,这可是那老头子最爱的花呢!”温柔的目光流露出丝丝幸福,“唉,只可惜这老头子看不到了。”说着走到树下,伸出枯树枝般苍老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粗壮的树干,那温柔的眼神仿佛在看自己的爱人。

  一阵微风吹过,清新的香味扑面而来,星星点点的米白色花瓣也纷纷掉落,落在地上,摇椅上,落在曾祖母花白的发丝上,晶莹的泪珠在曾祖母眼里悄然贮满。

  大家都说曾祖母爱着那棵树,我想,她真正热爱的恐怕是那棵树满载的青葱记忆以及她深爱着的曾祖父吧!

  院子里仍散发着阵阵茉莉的芬芳……

  当清晨的一丝阳光射进我的床前,我打开了窗,一阵阵凉风袭来,使全身感到一丝丝寒意。

  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阳台上,回想起昨天那一张成绩单,心情一下子不由得加重了。我打开了家门,来到大自然的拥抱之中,来宣泄我心中沉闷的心情。

  早晨的秋天有点凉凉的,寒风阵阵像我袭来,旁边的花把风吹的东倒西歪。我迈着步伐来到了小路,来到了我已走过无数遍的路。

  沿着小路,我来到了陪伴我度过童年的树林,来述说我的心情和烦恼。身边和脚下是已发黄飘落的叶子,不能起来了,不能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就算到了春天,叶子虽然会多起来,但那片生长在那里的树叶,早已不是已飘落下来的了。

  天空忽然飞过一群鸟,望着它们的喜悦,心情就更沉了。

  眼前飞来了一只鸟,我望着它,它望着我,相视几秒便飞来,飞一下就掉在地上。我很好奇,就它落地的那一刻,我走了过去。

  我看着这一只鸟,原来是一只雏鸟,它在地上一动不动,累极了。这只鸟想尝试飞向那令人向往的蓝天。我拾起它,想帮助它。它一下子就飞走了,不过几秒,又落在了地上。

  经过这样不断的失败,一次,鸟飞了起来,并没有落在了地上,它飞往蓝天,给人希望的蓝天。

  我的心灵在一霎时被触动了,失败只是短暂的,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它,有没有从头往来的勇气。

  那只鸟我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在树林中,是它给我指明了方向,或许它正在蓝天下飞翔,但永远飞不出我的心灵。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许多事情,这些事像钻石一样夺目,每一件都让我很留恋,但在这些钻石中,有一颗是最大,最耀眼的,让我永远都有不能忘却。

  我曾是一个懒惰的爱耍小聪明的孩子,妈妈因为我伤透了脑筋。妈妈每天都要上班,少则五小时,多则八小时,有时更久,而一天的工资却少得可怜——100余元。我在校内却还不努力学*,看着自己新买的鞋,那是她做了整整一天的蛋糕换的啊,再看看妈妈的鞋,从来没有穿超过50元的,爸爸送她的那双100多元的,她也舍不得穿,只有出去办事时,才会穿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自问,我对得起妈妈付出的劳动吗?

  前几天,妈妈来学校看我,我甚至能从她的眼中,看出憔悴。“儿子,你怎么瘦啦?”妈妈急切地问,沉默了许久,她又问:“学*怎么样?累不累?”“不累?”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我给你拿了点月饼,中秋节你就吃点月饼吧,这是给你买的新鞋,试试吧!”我拼命摇头:“您以后别总来看我了,家又离这里那么远。”我想表明内心的愧疚,于是继续说:“其实……”“我都知道了,孩子,一次考试的失利并不代表什么,下次努力就行啦。”妈妈语重心长地说。

  “好了,快回去睡觉吧,我去上班啦。”其实,她不是怕自己上班迟到,而是担心我下午的课程。

  这时,她转身就走,我望着她的背影,那逐渐消瘦的身体。我大声喊道:“妈妈,你别为了省钱不吃饭,你也瘦了。”她停住了,又继续向前走,我也转头走向宿舍,但还想再看妈妈一眼,于是转了头,我发现,她就站在路边静静地看着我。我的心为之一震,原来……

  我知道,她愿意在烈日下,守望着她的孩子,永远……

  在我家楼下的一个小角落里,曾经生长着一株小桑树。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它悄然地从墙壁和水管之间的缝隙里冒了出来,渺小的它在角落里顽强地生长着,一点也不起眼。在这个所有人都脚步匆匆的世界里,也许只有我才能在路过的时候悄悄关注一下它吧!

  在它刚刚抽出新枝的时候,感觉有些畏畏缩缩的,可能是出于对于这个世界的恐惧,在它那嫩的仿佛一碰就会折断的枝头上,居然看不见一丁点绿色。于是,我就幻想着一副美好的画面---它得到充足的养料,某一天一下子变得枝繁叶茂,充满活力的枝丫和绿叶在风中不停地摇曳。

  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小桑树长大了,虽然还是小小的个头,但它翠绿翠绿的叶片已经有我的手掌大小了,在阳光的映衬下反射出一种美丽的光辉。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肥料的滋养,使得它是比一般的桑树矮小一点。但是在我心中,在这样的还环境下它能够长成这样,就十分了不起了。只见它在风中左右摇晃着它那唯有的两片翠绿的叶片,我想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顽强生命力而感到得意,向我炫耀着。

  又过了一个月,我再次路过,却见小桑树歪倒在了一旁。我的心里一沉,仔细一看,原来它是被别人折断了,即使是歪倒状态,但是它还是将自己的枝丫极力伸展开,叶片在风中摇晃着,仿佛在为自己加油鼓劲,亦或是向我挥手告别……就在我因为小树的命运而陷入思考的时候,突然间,我的目光变得闪亮了,心灵仿佛被什么触动了一下,我看到就在这棵折断桑树的断口处,又有一株新生的枝丫在悄然生长着,面对着我,像是顽强地挺起了自己的胸膛,原来,自信和坚强是可以用这种方式呈现的啊!我注视着这株桑树良久,相信它能够继续生长的很好我才离开。

  小桑树顽强的生命力,触动了我的心灵。现在,在我的心中,也有这样的一棵小桑树在暗暗地生长着……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