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

日期:2022-02-16 08:45:32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1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犑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3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和发展性练*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4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和发展性练*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5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实用五篇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1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2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3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4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

  (二)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5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屎脱�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 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 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 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 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两步应用题教案6篇

  一.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1.出示学校各个兴趣组的活动情况。航模组18人美术组25人数学组

  2.引导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校园生活,创设现实情境,将数学问题寓于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要知道数学组有多少人,你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师小结:要知道数学组的人数,必须补充一个和数学组有关的条件。出示所有条件。如果要把这些条件分类,你准备怎么分,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出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少人

  航模组的人数比数学组少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人

  数学组和航模组、美术组的总人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倍数一样多

  师小结:如果补充的是左边的这些条件,要求数学组的人数所需要的条件就直接告诉我们了,只要用一步就可以求出来了;如果是右边的条件,要求数学组人数的条件就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把和数学组有关的条件求出来再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从大家补充的这些条件中选出三种情况,一起来研究一下。选出三种情况: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少人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人

  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倍

  谁来完整地这三个题目叙述一下。

  2.学生尝试独立解题这些题如何解决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选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伙伴交流。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尝试解答,然后小组讲座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装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观察比较提示课题提问:

  (1)这在三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说一说为什么这两题都用两步计算?

  (3)为什么都在求数学组的人数,而解题方法却各不相同呢?

  (4)刚才这几题都是先求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观察这几题是不是也要和他们总数比呢?出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少人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多人

  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的倍

  生回答后小结:如果是数学组的人数是和两组的总数在比,就要先求出他们的和,如果是和差在比,就要先把差先求出来,然后现进行计算。象这样的两步应用题还很多,但不管这些问题怎样变化,都要先把和问题有关的条件求出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百合花有3朵,玫瑰花有5朵,睡莲有8朵,太阳花比百合花和玫瑰的总数多2朵。太阳花有多少朵?

  学生独立完成。

  问:如果3+8=1111+2=13,条件怎么改?

  2.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式各样的比赛,比如跳绳比赛。

  (1)指名说说能跳多少下?

  (2)互相提供住处猜猜能跳多少下?

  (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猜猜老师能跳多少下?

  3.大家都知道,如果谁表现好,老师就会给他加上红五星。现在,三(6)班的几个小朋友正在为比谁的红五星最多吵了起来,我们一起去帮他们分清楚,好吗?明明说:我有5颗星兰兰说:我有3颗星亮亮说:我的星数比明明和兰兰的总数少4个小刚说:我的星数是兰兰的3倍小红说:我的星数是明明和兰兰总数的3倍大家讨论一下,谁的星数最多?并说明理由。[评析:本环节的练*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最后一个练*题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求异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

  四.全课总结,知情并举

  师: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对老师有什么建议?[评析: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的学*情感、态度、信心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加强一步与两步应用题的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应用题思路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思路训练。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条件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想和王老师交朋友吗?谁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大家。(生介绍)你想了解老师的情况吗?想知道哪些呢?(生:想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请你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生猜,学生情绪高涨)老师今年到底多少岁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

  王涛同学今年10岁,王老师的年龄比王涛大17岁,王老师今年多少岁?

  二、变化形式,针对练*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王涛同学今年10岁,王老师今年27岁,张老师今年多少岁?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本算一算,(老师装作若无其事)学生开始计算。

  很多学生开始议论,觉得题目有些问题,有的学生已经算好了(用10+27)

  师:为什么不能计算呢?缺少了一个怎样的条件?(生:缺少了一个与张老师年龄有联系的条件)谁愿意来补一个这样的条件?

  2、学生补条件(根据学生的提问,电脑逐步显示)

  张老师的年龄比王涛大x岁。

  张老师的年龄是王涛的x倍。

  张老师的年龄比王老师大x岁。

  张老师的年龄比王老师小x岁。

  张老师的年龄是王老师的x倍。

  (根据学生补充的条件直接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张老师的年龄比王涛和王老师年龄总和大x岁。

  张老师的年龄比王涛和王老师年龄总和小x岁。

  张老师的年龄是王涛和王老师年龄总和的x倍。

  (你有胆量试试吗?学生试做第(1)题)

  3、尝试解答

  4、交流想法

  说说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怎么想到要先求王涛和王老师年龄总和的?(学生相互说说)

  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求张老师今年几岁?张老师年龄与谁有联系?)

  比较两种思路。(小组交流)

  选择自己喜欢的思路解答余下的两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路。

  比较刚才3题,解题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都要先求王老师的年龄)

  5、加强比较

  6、为什么前面几题只需一步计算,而刚才的几题需两步计算呢?(小组讨论,突出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比较)

  三、加强联系,综合练*

  1、出示题目,让学生选择条件做一做。

  华南实验学校三年级同学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科技兴趣小组的有20人,参加电脑兴趣小组的多少人?

  (1)电脑组的人数是英语组的3倍

  (2)科技组的人数比电脑组少25人

  (3)电脑组的人数比科技组和英语组的总数多10人

  (4)电脑组的人数比科技组的2倍多5人

  (5)电脑组的人数比科技组的3倍少5人

  (6)文艺组的人数比英语组和科技组的总数少5人。

  2、学生说说思路

  3、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总评:新课导入从学生与老师的谈话交流中生成数学问题,以学生熟悉的年龄问题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出所要探索的问题。在展开阶段,能通过创设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来补条件,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需求,使学生能多角度、多侧面的考虑问题。练*题的选材能充分联系学校、社会实际,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补条件、选条件,突出了应用题的思路训练,加强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比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95、96页例4,“练一练”,练*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答这类应用题的两种方法,并会解答。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

  (1)一本书140页,看完80页?

  (2)商店运赖100箱苹果,卖掉120箱?

  (3)一段布长15米,还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

  2、:

  从上面可以看出,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根据一个问题,可以想到需要什么条件,补上缺少的条件。

  3、出示

  商店有48台电冰箱,卖出35台,还剩多少台?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求的?

  二、教学新课

  1、导入:

  老师把第2个条件改为:第一天卖出15台,第二天卖出20台。

  (1)提问:你会计算吗?

  (2)学生读题,并找出条件和问题。

  (3)学生尝试解答。

  (4)反馈时,学生讨论: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5)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7)同桌互相说说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8)比较,思考: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先求什么?

  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先求什么?

  2、课堂:

  第1种方法是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根据两个条件确定先算什么。第2种方法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根据问题找到缺少的条件,确定必须先求什么。以后在解题时,既可以用第一种方法,也可以用第2种方法。

  三、巩固练*

  1、第96页练一练

  (1)学生读题

  (2)学生画线段图

  (3)学生列式解答

  (4)说一说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97页第3题

  比一比,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是不是相同?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第97页第1、2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www.3edu.net)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教学内容:课本第122页例4,练*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做课本P121页第11题。

  2.出示复*题: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用笔画出重要的词字。独立计算。教师画出线段图:

  二、新授:

  1.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算术的方法解答了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下面我们就来学*用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出示例4: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问:“例题与复*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数量关系相同,都是合唱队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复*题中是知道舞蹈队的人数求合唱队的人数;例是知道合唱队的人数求舞蹈队的人数。)

  使学生明白:复*题和例题数量关系相同,只是未知数和一个已知数互换了位置。

  问:这道题如果用以前的方法,应该怎样解答?(学生试做,教师提示:先要用合唱队的人数84人减去比舞蹈队的3倍多出的15人,求出舞蹈队3倍的人数,再除以3,就求出舞蹈队的人数。)

  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出来吗?试试看。

  教师将图改为:

  让学生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出方程:3x+15=84,解答并进行检验。

  问: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使学生明白这道题列方程解答比用算术方法解答容易。)

  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教师板书:84-3x=15,3x=84-15

  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再说一说哪种等量关系容易思考,便于列出方程,并向学生说明,课本的解法容易掌握。列成“84-3x=15”也可以。最好不要列成第三个方程,因为“84-15”实际上是按照算术方法先求3x等于多少,这种方法需要逆思考,比较难。

  三、巩固练*。

  1.P122页的“做一做”。

  A.做第1题。把例4中的第二个条件改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让学生列出方程,然后与例4比较,使学生知道:这种用算术方法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解都比较容易。

  B.做第2题。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2.练*三十的1~4题。

  课后: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知道列方程解应 用题的步骤,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1.口头解下列方程(小黑板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题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两步应用题教案 (菁华5篇)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六月吗?……

  刚刚听了这么多的小朋友发言,老师真是替六月感到高兴因为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他。

  一情境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喜欢六月,其实老师也喜欢六月,你知道为什么吗?

  ……

  天气热了,我们可以吃……,

  那我们小朋友在学校里能不能吃冷饮?(不能)

  那我们靠什么来解渴呢?对呀,可以喝纯净水。

  师:我们小学的小朋友一天大约可以喝掉几桶纯净水?

  那我们想想看,明天送水的叔叔会给我们小学送来多少桶纯净水呢?现在老师再告诉你,我们小学原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看着这三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没有人说出来的话,教师可以这样引:那如果根据这三个条件,请你编应用题的话,你打算怎么编呢?)

  二、新授课

  (一)、根据情境编题并解答。(例题)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编题。

  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题目补充完整。

  请学生把题目齐读一遍。

  师:看到这道题目,你打算怎么来做呢?

  ……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我们来看题。

  师:根据一、二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求什么?(板书:吃了某某桶水之后,还有多少桶水。)算式会列吗?请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反馈,并且提问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你为什么用减法来做?

  师:那么根据第三个条件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板书:现在有纯净水多少桶?)

  算式怎么列,请写在自己本子上。反馈,并且提问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你为什么用加法来做?

  师:这道题目做好了没有?还漏了什么?集体口答一遍。(板书:现在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一起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那哪位小朋友来回忆一下,刚才这道题目我们是怎样做的?

  (二)看图编应用题并解答。(尝试)

  1、师:我们有些小朋友呀嘴特别的馋,在学校里喝纯净水觉得还不解渴,放学一回到家里之后,就去开冰箱,小朋友猜猜看,他会去干嘛?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棒冰,

  那你想一想,这题该怎样编成应用题呢?

  (几个同学反馈之后,同桌在互相讲一讲。)

  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买来了8根之后又吃掉2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请小朋友齐读一遍。

  师:这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这题是用几步计算的?想一想第一步应算什么?

  学生自己做题,教师巡视。

  反馈。并及时提问:第一步算出来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或减)来做,第二步算出来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或减)来做?

  2、刚才有些小朋友编了另外的题目,请看(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吃掉2根后,又买来了8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

  师:这题你们会不会做呢?(学生独立做题,反馈并适当的提问。)

  (三)直接做文字应用题(加强练*)

  师:我们出了喝纯净水、冷饮解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来解渴?(引出水果)

  老师这里就有许多的水果,我们要不要去看一看。(出示水果图,有超级连接)

  师:有这么多的水果我们先看哪种水果呢?

  (题目:1 商店有苹果67千克,卖出32千克后又运来50千克,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2 超市原有西瓜50个,又运来32个之后卖掉了48个,现在超市有西瓜多少个?)

  (四)编题

  A 12+5-8

  师:刚才我们做了几题有关水果的题目,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个算式也来编几题算式?

  B 任意编题。

  师:如果连算式都没有的话,你还能不能编这样的应用题?

  三、总结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编的题目都有一个什么特点?(板书:两步应用题)

  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补充:加减法)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四、发展题

  师:课的一开始小朋友都说了,六月里有六一儿童节,所以小朋友都很喜欢六月,那你们知道九月十日是什么节吗?

  师:老师这里就有两位小朋友他们打算买鲜花送给老师,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请看:教师节那天,小红和小明分别买了6朵花,两人一共送给李老师4朵花,问他们一共还剩下多少朵花?

  教学内容: 两步应用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检查

  今天,我们继续学*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先看一道题(投影):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白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XXXX?

  默读一遍(师指上题),谁会把这道题补充完整?老师在上题横线上板书:买白粉笔多少盒?

  怎么解答?(找1人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

  哪两个条件?

  如果两个条件都直接告诉我们了,要求这个问题用几步解答?

  (3)我们看看做的,请你读一下。

  为什么用加法?

  刚才我们复*了旧知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如果我把这道题里的问题改成: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老师写在黑板上)谁来读一遍?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还能用一步解答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两步应用题(板书:两步)。

  2.新课

  (1)例4: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X 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粉笔16盒(见上图)。

  再用一条线段表示白粉笔的盒数,这条线段画多长?为什么?

  谁来指指哪段表示白粉笔比红粉笔多的32盒?(师指白粉笔和红粉笔同样多的一段)这段是多少盒?为什么?问题是什么?

  你们会分析这道题吗?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谁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刚才是从哪儿入手分析的?

  师:(指图)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买红粉笔多少盒和买白粉笔多少盒,买红粉笔的盒数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白粉笔的盒数,再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谁会解答?

  ①买白粉笔多少盒?

  16+32=48(盒)

  ②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16+48=64(盒)

  写不写“答”,为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64盒。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两个条件,而且相同,为什么这道题用一步解答,(指准备题)这道题却用两步解答呢?(指例4)

  所以光看条件就盲目列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2)下面,我把例4中的第二个条件变一下“买白粉笔比红粉笔少3盒”(贴上)谁来读题?谁说说条件和问题? X 我们来画线段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和刚才的图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谁来分析这道题?会解答吗?

  ①16-3=13(盒)第一步求出的13盒是什么?

  ②16+13=29(盒)第二步求出的29盒是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29盒。

  (3)这道题你会做了,我再变一下,你们愿意做吗?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粉笔的盒数是红粉笔的3倍,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默读一遍,小声说说条件和问题。

  能自己分析吗?试试看。

  请你打开练*本,在本上解答,不写小标题(找1人写在黑板上)。

  订正:谁做的读一读,求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

  (4)对比:

  我们看看刚才做的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②问题相同,第一个条件相同;③都用两步计算;④第二步方法相同。为什么?

  有什么不同之处?①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②第一步解答方法不同。为什么?算式跟原来比有什么不同?其中一个条件用了两次。

  (5)小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已知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一定用一步解答吗?

  今天我们学的这种题就用两步解答,所以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3.练*

  (1)一把椅子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4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谁来读题,自己小声分析一遍。在练*本上解答。

  订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

  (2)再看一道题:

  学校有长跳绳18根,短跳绳的根数是长跳绳的2倍。XXXX?齐读,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①短跳绳有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有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②一共有跳绳多少根?要求“一共有跳绳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③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④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几根?要求“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条件相同,问题不同,解答的步数一样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

  刚才你们在分析这种应用题时,有的愿意从条件入手分析,有的愿意从问题入手分析,哪种都可以,只要你能分析清楚,正确解答就行了,今天的这种应用题和原来学过的结构不同,有一个条件在解答时用了两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正确判断用几步解答。

  5.作业

  (1)打开课本第100页,这就是今天咱们学的新知识,回家看看书。

  (2)课本第101页第1~4题。

  6.板书安排

  两步应用题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X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粉笔比红粉笔少3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X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粉笔的盒数是红粉笔的3倍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理解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区别。

  2、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会用方程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计算下列各题

  (1)甲数是278,乙数比甲数的6倍还多32 ,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78,比乙数的6倍还多32,乙数是多少?(用两种方法计算)

  2、计算后讨论

  (1)这两题不同在哪里?

  (2)第2题用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的?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1)审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答:

  学生试着用两种方法(算术方法和方程)

  (3)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法1:(1700-32)÷6

  =1668÷6

  =278(元)

  解法2:解:设人均收入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6x+32=1700

  6x=1700-32

  6x=1668

  x=278

  (4)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用算术方法解时怎样思考?

  列方程解时又如何思考的?

  教师指出:两种解法的思路不同,象这样的逆向题一般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2、根据图意列方程

  (1)课本练一练第一题

  (2)第2题

  (3)说说与第三题的相等关系。

  三、巩估练*

  1、王大叔承包的果园,有苹果树280棵,比梨树的3倍少20课,有梨树多少棵?

  (1)先说出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解。

  (2)解题后讨论:

  你是根据怎样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梨数的3倍-20棵=苹果树280棵

  能否列成3x-280=20这样的方程?那个方程比较容易理解?

  2、学生独立解答练一练的2、3两题。

  (1)要求先写出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解。

  (2)你还会列出其他的方程吗?

  四、课堂总结

  1、学生讨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2、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必须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所求的数为X,然后根据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的兴趣,增强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的兴趣,增强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1.一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六(l)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份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3,女生分到:(2052);有的学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男生分到:30:20=3:2,20;女生分到:20);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男生分到:设男生分到X个,=,X=12;女生分到:20-12=8个)。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此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如当学生没有化简30:20,直接1列式时教师可以问:观察一下,30:20是最简整数比吗?1可以怎样?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辑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对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对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考整等认知能力。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I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的广泛迁移。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10】份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应用题教学改革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这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增强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开放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单一,条件答案唯一的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生动、有趣、有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较好地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心理研究表明,当学*内容越接*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为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应用题的选材要从学生的生活及学*背景出发,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材料,扩展或替换教材的例题和*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本节课中,新授部分:同学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想为你们购买一些体育用品,你们高兴吗?我们看一看学校要为我们买什么呢?(足球)出示图(有三箱足球、每箱有6个、每个50元)问:从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这就解决了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再根据第一步求出的数量与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就不难求出题目的结果了。这就为学生在学*连乘应用题时,采用综合思路,从寻找有联系的条件出发确定中间问题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有关生活费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本课,我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5、练*设计开放,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本节课时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的常规,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应用题教学改革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这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增强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开放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单一,条件答案唯一的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生动、有趣、有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较好地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心理研究表明,当学*内容越接*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为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应用题的选材要从学生的生活及学*背景出发,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材料,扩展或替换教材的例题和*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本节课中,新授部分:同学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想为你们购买一些体育用品,你们高兴吗?我们看一看学校要为我们买什么呢?(足球)出示图(有三箱足球、每箱有6个、每个50元)问:从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这就解决了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再根据第一步求出的数量与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就不难求出题目的结果了。这就为学生在学*连乘应用题时,采用综合思路,从寻找有联系的条件出发确定中间问题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有关生活费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本课,我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5、练*设计开放,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本节课时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的常规,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较好地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心理研究表明,当学*内容越接*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为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应用题的选材要从学生的生活及学*背景出发,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材料,扩展或替换教材的例题和*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本节课中,新授部分:同学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想为你们购买一些体育用品,你们高兴吗?我们看一看学校要为我们买什么呢?(足球)出示图(有三箱足球、每箱有6个、每个50元)问:从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这就解决了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再根据第一步求出的数量与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就不难求出题目的结果了。这就为学生在学*连乘应用题时,采用综合思路,从寻找有联系的条件出发确定中间问题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有关生活费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本课,我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5、练*设计开放,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本节课时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的常规,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应用题教学改革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这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增强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开放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单一,条件答案唯一的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生动、有趣、有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较好地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心理研究表明,当学*内容越接*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为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应用题的选材要从学生的生活及学*背景出发,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材料,扩展或替换教材的例题和*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本节课中,新授部分:同学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想为你们购买一些体育用品,你们高兴吗?我们看一看学校要为我们买什么呢?(足球)出示图(有三箱足球、每箱有6个、每个50元)问:从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这就解决了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再根据第一步求出的数量与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就不难求出题目的结果了。这就为学生在学*连乘应用题时,采用综合思路,从寻找有联系的条件出发确定中间问题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有关生活费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本课,我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5、练*设计开放,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本节课时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的常规,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的教学难度较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初涉简单应用题知识,对以后学*复合应用题、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因此,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依照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应对症下药。下面就对低年级学生讲简单的应用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针对“儿童愿意算而不愿想”的特点应采取的措施

  低年级数学简单应用题,是随着四则运算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这时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是显得尤为重要。一年级学生经过大量的试题和口算训练后,就形成急于算的心理现象,只看是“加或减”还是“乘或除”急忙算出得数,不善于动脑考虑为什么这样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采取这样两种办法:

  (一)同一算式,多种提法。

  例如:“9-5=?”有八种提法:

  (1)9减去5得多少?(2)9比5多多少?(3)9与5相差多少?(4)5比9少多少?(5)比9少5的数是多少?(6)什么数比9少5?(7)9减去5差是多少?(8)被减数是9,减数是5,差是多少?

  (二)穿插编排,综合变换

  例如:笼子里又白兔5只,黑兔8只,黑兔比白兔多几只?

  可以变换这样几道练*题:

  (1)笼子里有黑兔8只,白兔5只,黑兔比白兔多几只?(2)笼子里有白兔5只,黑兔8只,白兔比黑土少几只?(3)笼子里有白兔5只,黑兔8只,黑兔与白兔相差几只?(略)

  二、针对低年级学生只知单一词句的特点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过多的使用单一提法学生只产生条件反射,不能促使思维活动。

  例如低年级学生做了大量的单一提法,“一共是多少?”或“还剩多少?”的加减法应用题后,他们一见到“一共”二字就想到加法,“还剩”就想到减法。像这样“10斤油菜籽可以榨油3斤,50斤油菜籽一共榨油多少斤?”他们一见“一共”就列出算式为:10+3+50=63斤,这显然不是该题的得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