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论语》教学反思1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论语》教学反思2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论语》教学反思3

  《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的学**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教学反思4

  记得*x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论语》教学反思5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时的交往中,运用在*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论语》教学反思1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论语》教学反思2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论语》教学反思3

  《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的学**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教学反思4

  记得*x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论语》教学反思5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时的交往中,运用在*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论语》教学反思6篇

  *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方法,它的意思是:温*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每次复*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员贾起面对国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环节。在小组学*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

  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时的交往中,运用在*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论语》试题 (菁华5篇)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论语》推荐

  《论语》四则(安徽卷)20xx年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14.(3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学*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湖北武汉卷)20xx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一)7

  (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

  20xx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三、语文综合运用(15分)

  14.(3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一、基础训练

  1、《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记录 ,它是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共称“四书”。

  2、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4、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⑵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

  ⑶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⑷君子**之美(美: )

  ⑸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斯: )

  6、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⑶君子**之美,不**之恶。

  ⑷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

  二、同步解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乏。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8.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

  9.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10.孔子对富与贵的态度是什么?

  11.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得到官?你赞成孔子的观点吗?

  1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子的观点?

  13、你的理想是什么?学了《论语》十则后,对你世界观的形成有什么帮助吗?

  三、美文赏读

  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⑷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⑸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14、给下列字注音:

  省( ) 更( ) 徙( ) 传( )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见贤思齐焉( )A、贤明 B、贤明的人 C、旧时敬词,用于*辈或晚辈

  ⑵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反省 B、节省 C、国家行政区域

  ⑶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A、拜访 B、犯过错 C、过错

  ⑷更也,人皆仰之( )A、更改 仰望 B、改错 仰望 C、改错 敬仰

  ⑸子在川上曰( )A、河边 B、船上 C、四川境内

  ⑺德之不修( )A、助词,的 B、主谓之间,无实义 C、它,代词

  ⑻是吾忧也( )A、表判断 B、这 C、真实

  ⑼知者不惑( )A、知识 B、知识分子 C、聪明

  ⑽吾日三省吾身( )A、太阳 B、日子 C、每天

  16、文中的第1则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的六则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

  17、本文中与“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18、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 就 是

  19、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见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C、看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检查自己。

  ⑵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它。

  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A、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C、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聪明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参考答案:

  1.孔子的言行;《大学》《中庸》《孟子》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月不知肉味

  5.⑴诚实⑵施加⑶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⑷美德⑸这样

  6.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⑵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⑶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⑷不料想音乐创作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7.任重道远、**之美、见贤思齐,解释略

  8.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9、恕

  10、以其道得之

  11、通过修养仁德而得到,观点有道理,有正确的一面,但不全面。

  12、因为曾子的话暗合孔子的想法。孔子一生本想通过做官以仁道治天下,然而终不得志,最后产生了“道不得,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13、言之有理即可。

  14.略

  15、⑴B⑵A⑶C⑷B⑸A⑹B⑺A⑻B⑼C⑽C

  16、意思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就应向别人学*,看到别人的短处就要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修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传而*乎?”

  18、见贤思齐

  19、依次是:*)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答案] 17.(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1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溪边自有舞雩风”中的“舞雩风”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为曾皙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句表达的人生理想,有各种说法。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者的思想”,要求考生对苏轼的儒道释的思想有一定了解。结合“本诗内容”,要把苏轼的思想和具体的文本结合起来分析。“舞雩风”的典故可根据儒家思想解读,也可以根据佛道思想解读,苏轼又多家皆修,所以答案也可以作两解。

  [赏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儋州时期,他在城南建造泥房居住,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感情。作品浅易如话,毫不雕琢,把朴素的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在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极具大家气象。第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者和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几个少年口吹葱叶迎送微醉的“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第三、四两句蕴含哲理思考,使用对比手法,“莫作”说得斩钉截铁,态度何等坚决;“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何等自在;“天涯万里”“溪边舞雩”对举,一舍一取,足见词人志趣。苏轼的思想是驳杂的,兼融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淡泊和佛家的超脱,我们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典名篇中已经领略。

  一、基础知识(30分,其中1—12每小题2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窥见(kuī)喟然(kuì)鲜为人知(xiān)斐然成章(fěi)

  B.狂狷(juān)恸(tòng)哭博闻强记(qiáng)侃侃如也(kǎn)

  C.讪笑(shān)莞尔(wǎn)苦心孤诣(yì)自牖执其手(yǒu)

  D.攻讦(jié)赊(shē)账恬(tián)不知耻行行如也(hàng)

  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斐然成章循循善诱和而不同各安其份

  B.察言观色过尤不及仰之弥高博我以文

  C.卓尔不群升堂入室鞭辟入理折中主义

  D.暴虎冯河一层不变别出新裁集思广益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莫春者,春服既成B.女与回也孰愈唯求则非邦也与

  C.无所取材人皆有兄弟,我独亡D.闻斯行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选出加点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仁者先难而后获(指先付出努力)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B.子路率尔而对曰(飞快地)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吾与女弗如也(赞同,同意)

  D.舍瑟而作(起身)行行如也(刚强的样子)

  5.选出下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C.季路问事鬼神D.如会同,端章甫

  6.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风乎舞雩秦伯说,与郑人盟

  C.冠者五六人斯为美知和而和

  D.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不以礼节之

  7.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 )


《论语》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此刻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向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务必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个性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须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透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向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符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两部分内容。

  成功之处:

  1.注重规律的总结,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在例4的教学过程中,由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通过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直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在分子相同的大小比较中,使学生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2.掌握通分的含义及目的。在例5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2/5和1/4的大小,如果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必须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通分的必要性,进而学生明确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由此得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可以以两个分母的任意一个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也可以选取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通分后,由于受两个例题的影响,学生在练*做一做第2题时不仅进行了通分,还进行了分数大小的比较,看来学生非常容易受新知识学*的影响,非常容易照葫芦画瓢。

  2.学生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总是出现只比较通分后的分数的大小,而不把原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再教设计:

  注意讲清通分的含义和目的,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不要与分数的大小比较混为一谈。

  在教学导入时,我由《识字3》中粗心的宁宁引入,带来新朋友“苗苗”,这样既衔接前一课,又为新课的学*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由“苗苗”带来她的相似朋友,让学生在情景中学*识字。当学生区分“猫”和“锚”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猫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而“锚”的理解,学生不是很懂,因此在我不能拿出实物的情况下,进行了板画,并且进行语言描述,告诉学生,这长有两个角的就是锚,对锚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解说,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锚”是铁做的,跟金属有关,所以它是金字旁,显然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既区分了字形,又了解了字的含义。所以,有了前面的教学,接下来在学*儿歌的时候,学生便能很快地理解了,并且在整个课堂里,学生说话的氛围非常热烈,课堂中,他们都能立足文本,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老师的引领下分清了“锚”和“猫”。

  《搭石》这一课,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搭石教学反思。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