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1

  教后记在《透镜》这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能根据对教学和学*任务的分析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学案教学较好的把握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让学生从生活去感受物理,尽量实施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2、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学*的同时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但由于受光源的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行光,所以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最后还是靠老师演示来完成。

  3、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仍然需要不断的指导和辅导。但是这种指导已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实验探究还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

  5、教学完后通过课后练*加深了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题中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些练*如果放在课内完成可能会更好,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6、课后设计的最后一题“有一凸透镜,请你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写出你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由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改编而来,原因是课内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布置作业时要发给学生凸透镜安排学生课后(晴天)亲自去做做,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道练*。

  实施教学中感受深刻一点还有就是:学案作为辅助手段,适当的传统板书还是必要的,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了这点。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2

  课前思考:

上周接到学校共同体上课的通知,要上《透镜》这节课,当时的心情很是轻松的说…因为去年培训部的老师来学校视察时,我上的就是这节课,当时备了很久。之后又仔细的反思,现在回想起来,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当我打开一年前的教案和课件时,欣喜冲昏了我的大脑,不知不觉中我的思路已经被这些资料囚禁了…于是周末两天的时间,我一直没有再做任何突破和创新!周日上午,我把成型了思路发给了我的两位师傅,感觉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中午的时候,聂老师对我的学案提出了问题!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

  3、一束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

  A,原来会聚的光发散 B,原来发散的光会聚

  C,原来发散的光变得更发散 D,原来会聚的光一定还会聚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几乎没有,于是我开始设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添加这一步的讲解。想了很久,我决定放弃原有的光学试验箱,改用白纸粘贴在黑板上,直接在黑板上演示。

  下面就是课堂效果:

  这样,把实验的空间变大了,并且可以直接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非常直观,如下图。

  有了上图的作图痕迹,改变光源位置,使光线从焦点处射入。不仅引出了折射光路可逆,而且很自然的实现了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变成*行光这一知识点。现象很明显!凹透镜同凸透镜,图片就不呈现了。

  然后是学生的小试身手,自己练*画光路图,效果比用试验箱要好,因为每次实验之后都有痕迹,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方便他们照猫画虎。

  接下来就是针对上面2、3题的演示实验,由于视频还没有拿到,没有截图,我就用画板简单的画一下吧。

  黑色为放入透镜前的光线,让学生猜想,放入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由于受前面实验演示中特殊光线的影响,大部分认为折射光线会是*行于主光轴的。当我将透镜放入之后,一片惊叹,红色为折射后光线。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会聚是这么回事啊…接下来改变光的方向,改换凹透镜,又展示了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不一定是散开的,也有可能是相交的…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会聚和发散都是相对于原光线而言的!

  在这里添加这么一个环节,用时3分钟,但是却省去了今后*题课上枯燥无味的长篇大论,很直接很生动的给学生感官的认识,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都很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讨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按照袁老师的教学建议,我是这么引出的——其实,我们本节课研究的透镜,就两个三棱镜的组合。通过本节课的学*,结合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光路图,你们能否总结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要求用小白板展示)

  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想,五个小组全部完成了任务,学生很兴奋。只是我对小白板的使用有些生疏,抹杀了这个亮点!

  总体流程就是这样,下面我反思一下本节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环节。

  不足:

  1.教具的组装问题,从图片可以看出,我自己搭配的器材比较简陋,而且激光笔和偏光刻接触不好,很容易就不亮了。

  2.今天天气非常好,太阳光很足很足,导致教师拉上窗帘关上灯还是很明亮,使得演示实验的光线变弱,没有昨天准备时那么清晰。这应该是备课时问题考虑不全面,以后我会注意。

  3.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有些乱,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有待加强!!!

  改进:

  1.上面的演示实验其实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来做的,没人一组器材,自己在白纸上画光路图,印象会更深刻。积极性会更高!但是由于教具资源有限,做不到每组一套!

  2.小组合作的问题也很多

  a:各层次的组员没有全部发挥出各自的水*;

  b:组长过于强势,部分组员有旁观迹象,为参加活动;

  c:女生过于强势,对其他组员的一件置之不理,使其他组员弱化,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

  d:小白板的使用有待加强,我比较生疏。

  对于小组合作,应在每一节课中进行调整,监督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纠正!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3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上一节课的*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就更完美了。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4

  在《凸透镜》这一节课中,在实验安排上我没有设计更完美。使实验过程有些拖拉,影响这节课后半部分关于凸透镜应用的时间安排,从而使凸透镜应用这一活动时间过短,有种没说够的感觉,令这节课留有小小的瑕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利用四十分钟的有效时间,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5

  养成积累记录的*惯

  学问靠积累,有积累才能创新。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使学生养成记录的*惯,积累探究方法的*惯。

  如教学《凸透镜》时,学生观察镜片特点时,有的想到了与*面镜片相比较。接下来讨论设计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许多学生自然想到了应用研究*面镜的经验,在仪器的摆放,怎样得到清晰的像,像与物体比较找出像的特点等方面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学生对一些科学探究的积累,使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量变会促使质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探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1

  在《凸透镜》一课的“凸透镜的应用”这一活动中,我首先启发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应用凸透镜的器材,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照相机,提出“照相机什么地方安装了凸透镜”这个问题。学生联系刚刚学到的知识轻松解答出来。接着出示一张人物非常小而景物却非常大的'照片,找一名学生做小摄影师,并用实物照相机为道具,进行现场表演,让其它学生对他的方法进行判断对错,使每一名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选取适当的距离进行人物摄影。这处设计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2

  《透镜》这节课是本章各节学*的基础,但在本节课中出现了较多抽象的概念,由此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出透镜的分类方法和对光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画图,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抽象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有效的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

  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贴*生活,激发他们学*的欲望,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计划进行,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索和讨论的也比较激烈,但气氛活跃的同时,我自己感觉到也显得比较乱,学生到了实验室上课显得有点兴奋,课堂显得较为松散。还有一点,在利用太阳光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由于受场地的影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办法做到,应该说这是一个遗憾!

  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3

  对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所执教的《透镜》一课反思如下:

  透镜是第四章的第一节,起到的作用是引入,让学生简单的认识透镜,为后面透镜作图以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同时,本节课处理时也因与上一章光现象的内容相结合,在讲解时注意两章内容的对比联系,像是面镜与透镜的区别等,尽量在学生已有知识框架上添加新东西。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播放学生儿时的游戏“放大镜燃纸”的视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过渡到我们要学*的内容,学生不会觉得突兀、陌生。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有的将书上的字放大,有的将字缩小等。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介绍了主光轴、光心。所随后教给学生两透镜的简易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练*。光心的特点通过实验从多角度演示,学生亲眼看到“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这部分内容在处理的时候对于透镜应该关于主光轴上下对称强调的不够,所以学生自己练*画图时出现了错误。

  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由于其中一个光源比较暗,后排的很多学生可能看不到。是自己很大的失误。只能利用事先准备了课件展示这两个实验的现象。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对于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的帮助会更大。

  这节课结束后,在第二课时的复*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的不是很到位。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之后我觉得,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除了演示*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后的折射现象,还应该补充演示如果不和主光轴*行的“发散光”、“会聚光”经两透镜后光路的改变,可以让学生对于“会聚”“发散”作用理解的更透彻。

  回顾整节课,新的知识点比较多,整合建构环节时应引导学生理出一个线索,将重点知识突出并能有所迁移,可我这节课在此环节只是泛泛而谈。最后也没能针对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作出全体同学的检测。

  纵观这节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用心备好每一节课,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更多、更详细的预测课并不断的探索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4

  在《凸透镜》这一节课中,在实验安排上我没有设计更完美。使实验过程有些拖拉,影响这节课后半部分关于凸透镜应用的时间安排,从而使凸透镜应用这一活动时间过短,有种没说够的感觉,令这节课留有小小的瑕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利用四十分钟的有效时间,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5

  在《凸透镜》一课的“凸透镜的应用”这一活动中,我首先启发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应用凸透镜的器材,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照相机,提出“照相机什么地方安装了凸透镜”这个问题。学生联系刚刚学到的'知识轻松解答出来。接着出示一张人物非常小而景物却非常大的照片,找一名学生做小摄影师,并用实物照相机为道具,进行现场表演,让其它学生对他的方法进行判断对错,使每一名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选取适当的距离进行人物摄影。这处设计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6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理解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的应用及其光路图,教学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利用视频简单介绍了哈勃望远镜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探究照相机成像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对于实验交流情况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一组练*(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抢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我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来转变学*方式,看起来有些难度。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不存在施行翻转课堂的动机和需求。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无法达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了呢?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7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8

  在《凸透镜》这一节课中,在实验安排上我没有设计更完美。使实验过程有些拖拉,影响这节课后半部分关于凸透镜应用的时间安排,从而使凸透镜应用这一活动时间过短,有种没说够的感觉,令这节课留有小小的瑕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利用四十分钟的有效时间,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9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用放大镜看书,用老式照相机照像,放大镜看远处同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将实验分割成若干个特定的任务,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

  (3)根据规律进行应用:让学生猜测u=2f时像的情况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尽可能地做好铺垫,如复*引入时的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数据分析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老式照相机作为观察缩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设置不可能的任务: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让学生在失败中轻松理解无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虚像,难点轻松突破。

  4、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四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当然好的设计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10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汇总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再看(课本板图5.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演示:92页实验,用激光演示器将*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二)、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行的,叫做*行光,凸透镜能使*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4所示)凹透镜使*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课堂练*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93页1、2、3、4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行光发散.

  五、布置作业

  练*册,备注:

  板书设计:

  5.1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三、作图:三条光线

  1、凸透镜

  (1)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1)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几个名词

  1、主光轴

  2、光心及特点

  3、焦点

  4、焦距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惯,学会方法,增强学*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3

  教学目的:

  1、知道不同透镜的特征。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透镜

  1、幼儿通过透镜看眼前的事物。

  2、请幼儿讨论: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东西不同,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3、观察透镜

  老师:为什么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两个镜片有什么不同?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透镜。

  中间薄的镜片叫凹透镜,看到东西会缩小。

  边上薄中间厚的叫凸透镜,看到东西变大。

  4、幼儿自由地玩其它镜子

  老师提问:用其它镜子和透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在透镜后面涂上一层水银,就变成凹面镜或凸面镜了。

  教学总结:

  这些镜子太神奇了,能把东西放大或者缩小,远处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透镜、凸透镜、*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 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面镜(幼儿学说)。

  (4)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9篇

  1、一节课能做些什么?课后有老师提出我在和学生设计实验时怎么不考虑误差,我说:“如果我再考虑误差,这节课做得到吗?”很多老师在讲课时,总会发现讲的课中还很知识点没有讲到,主要是和某个教辅书上题目对应的方法或知识应该讲到。我想,每一节课题,让我们物理老师来说,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识内容题目出来,但这个课题的知识目标挖掘得那么充分,要一一实现,只有灌输,我们还哪有机会达成三维目标?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学,有时是该有取舍的,什么都想抓住到后来什么也抓不住。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我们提倡把学生当作有血肉个性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备课时很多人心里装的都是知识,唯独没有学生。如果老师每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来促进学生成长,一定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强。如何把知识准确而通俗地教给学生,每节课学生能学*到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让每节课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什么都按部就班地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其实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常常听到老师们说:我们的学生太差了。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我们的物理教学是生动活泼的还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们学*时的感受。如果老师有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如果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我们可以花时间先把这个障碍帮学生扫清再进行教学,注意并赞赏学生的一丁点进步,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他们一定会用成长进步来回报老师。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让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小,尽可能的小。

  4、下面是温洲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汉初的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的主人,掌握学*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这学期我接任了八年级106班的物理,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在上每一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三、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

  八年级106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失去兴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数理两学科。大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少数学生学*和纪律都很不好。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里提倡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我从各方面培养学*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主动找他们去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成绩,我把评价做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本学期物理教学,虽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

  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

  《乐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1、通过女子十二乐坊视频播放,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 梁祝2(古筝演奏)等音频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2、我还让有声乐方面特长的学生分别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游戏:声高“大战”、闻其声知其人、耳朵“辨”乐器。声高“大战”的游戏中我一改往日教学中老师敲鼓学生听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转转”、“换换”更是起了关键作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而且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会更容易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同时掌握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4、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之后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体现出他们富有创新意识,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师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与总结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台。既给学生自我展示创造了机会,也让教师能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结论,还能对学生能及时进行鼓励赞美。

  5、“闻其声知其人”播放音频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学生很喜欢周杰伦,所以一听就兴趣盎然。

  6、通过骨传导知识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学*他好学上进、身残志坚的精神。让大家下去多阅读有关他的书籍并向他学*。这些是本节课的亮点。

  第二,以有效问题为另一条主线,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设置有效问题,设置的问题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又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中,本课设计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归纳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背景,通过给水壶灌水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突破难点,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四,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而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时学生展示机会少,所以展示过程语言表达不是太清楚,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达出来,需要*时多锻炼。我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不够,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本周在匆忙和紧张中度过,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好多困惑,写出来,供自己研究。

  关于星期五的压轴课,即第七节,这是一节可怜的课,本身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高,因为这是一周的最后一节课,学生们盼着回家,上课容易不专心,有时班主任有事还占去几分钟。在短短的8周内就被各种原因占去了三节,一次是学校组织学生拔草,一次是学校组织唱歌,一次是学校组织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教四个班的老师多有这个体会,只有一个班缺课,心里还得用心记着。上课不成轮。谁来为这流失的课负责?每一周有每一周的教学任务,哪有时间给学生补课,即使利用饭空给学生补课,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差的。只能希望学校组织活动考虑周全,至少别光用星期五的时间,让别人也体会这种感觉。

  我建议这一节课,给班主任做班会,因为星期一的班会时间学校教师开会,班主任正好利用这节课总结一周的工作,安排周末的任务。

  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有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 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在学*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多观察

  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积极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马上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就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还有问老师来解决。让同学们在自我学*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三、尽要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物理知识的应用

  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例子。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再用来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减弱噪声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噪声。也可以利用回声,来估测一些生活中的距离。这样,同学们既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会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拥有知识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学*兴趣。

  四、不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恐惧感

  刚接触物理,在带给同学们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有些同学产生了恐惧。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状况,要求他们写物理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学*物理的动向。对感到物理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问题的解决。不让他们的困难和疑惑,越积越多,从而感到物理很难,一点都不懂。从而逐渐失去学*物理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如何时刻提起学生们学*的兴趣,是每一个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思考的的问题。

  初二学生由刚接触物理的新鲜感转瞬就到了迷茫期。他们对一些概念似是而非,看似简单不值一提的问题往往出错,考试总得不到高分,学生、老师、家长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如何使学生对物理保持长久的兴趣,轻轻松松学好物理,真值得我们反思。

  结合本学期的教学,我在加强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记忆技巧,使学生能通俗地理解一些较难弄懂的问题,教学上取得了一点点突破。一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性经验,供大家参考。

  学*了声音的特性后,如何快速理解音调的高低这一概念,我借助空玻璃瓶,装不同量的水,通过敲击和吹气使其发声。学生听音,辩别音调高低,引导学生明白:敲和吹时是什么物体发声;发声的物体大小长短有何变化;对音调有何影响。最后得出:敲击时,主要是瓶子发声,水多对瓶子的振动阻碍大,瓶子振动慢,音调低,反之,音调就高。而吹气时,主要是空气柱发声,水少时,空气柱短,振动快,音调高,反之,音调低。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暖水瓶灌水时音调的'变化,来判断水位的高低,加以对音调的巩固,效果较好。

  物态变化学*后,我引导学生画物态变化示意图,强化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液化、凝固、凝华要放热。学生以“熔汽升――吸热,液凝凝――放热”加强印象。

  在长度测量、画*面镜成像图的练*中,学生很容易忘记估读和把*面镜成像画成实线,我充分利用上课师生问好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测长度要估读”,“画虚像用虚线”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测长度立即想到估读,看到作图就想到虚实。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充分利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特点,巧妙解决了蜡烛烧短后,光屏上像的升降问题。我要求学生把这根光线看成“跷跷板”,蜡烛烧短向下,光屏上的像向上,反之就向下。同时强调,凸透镜向上,“跷跷板”向上,像也会向上。学生豁然开朗,永远不会忘记了。

  针对凸透镜成像难掌握的情况,我通过实验,巧妙总结: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并强化理解物*的“*”以焦点为参照物,不管实像虚像只要物体靠*焦点,像就变远变大。只是在焦点以内时,靠*焦点时,物体距透镜较远。

  总之,我们用心教学,多注意学生思想,巧妙利用一些顺口溜,就可以化难为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利于他们学*。

  初二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中这种被动的学*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八年级物理期中反思 (菁华5篇)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取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11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25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第10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20、21、22、23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1、2、3、5题,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过程,寻求学*规律,学生在探究性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过程,悟出学*方法,学会学*。如第25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过程,悟法开窍。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21题、24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6、25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如6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21、22、23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3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如17、21、22题。

  6.计算能力薄弱。

  四、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但我们如果能够在*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0.7左右),考查面越来越广,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高,忽视基础,忽视物理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上,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复*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明、课标学*、研究和落实,*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物理用语规范、书写认真、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步骤规范等)。

  在这次的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均分是72.1分,不算理想。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市教研室提供的,涵盖了上半学期的全部知识,有力地考察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一张较好的试卷。

  通过对卷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一阶段教学中的得失,现分析如下。

  肯定的方面。基础知识大部分掌握较好,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对物理学中的人文历史有正确的了解;物理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较好。分析下来,在*时的教学中强抓基础及非常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密不可分。

  存在的问题。从卷面得分率最低的18题可看出,学生在对物理中单位换算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再从得分率相对低一点的第7、9、13、16、25分析,这几题的得分率在0.6左右,而这几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或正确”,学生失分,说明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理解不透彻的问题;物理计算题向来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我所带班级学生没有出现放弃解题的情况,失分主要是不能准确的运用物理学科特有的解答过程进行解答,突出表现在有原始公式即有依据但没有变形公式,个别人仍用小学的算术题的形式解答,由于缺少说理依据而失分;最后的探究题,又再次暴露出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不足,有不少同学意思差不多,但表述很不严密,前言不搭后语,还有不能正确的审题,最后要求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而学生没搞清“测量量”的意义,把计算整理的量即过程量代入,导致失分。

  总体分析下来,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两点:

  1、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理解偏差。

  2、科学的表述能力欠缺,导致表述质量不高。

  面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接下来将在下面几个方面改进。

  1、在强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适时改变方法,加强相*知识之间的辨析,并通过一些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2、规范语言表述。通过教师课堂师范,在学生口头回答,作业书面表达等各个环节,加强训练。

  3、继续加强物理科学方法的渗透。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取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11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25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第10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20、21、22、23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1、2、3、5题,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过程,寻求学*规律,学生在探究性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过程,悟出学*方法,学会学*。如第25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过程,悟法开窍。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21题、24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6、25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如6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21、22、23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3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如17、21、22题。

  6.计算能力薄弱。

  四、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但我们如果能够在*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0.7左右),考查面越来越广,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高,忽视基础,忽视物理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上,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复*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明、课标学*、研究和落实,*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物理用语规范、书写认真、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步骤规范等)。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八年级3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下面我简要分析本次考试3班的物理成绩。

  先分析试卷:本次考试试题较为容易,主要考察八年级物理前3章的知识,考点较为全面,但试题难度适中,学生在完成时感觉不会吃力,试卷中第一章37分,第二章29分,第三章34分,学生在第一章计算题中丢分较多,尤其是24题难度较大,第二章声现象较为正常,另外3班失分较多的还有第三章,物态变化的名称分析不清,题中给出物质状态改变后,有些概念理解不清的学生没有得分,这也是3班与其他2班差距较大的一个原因。

  成绩分析:本次考试3班成绩明显下滑,我应负主要责任,先看*均分,我班*均分与1班、2班差距较大,比2班差了7分多,比1班差4分多,在于3班本来尾巴较大,10月份我对他们学*管理不到位,造成低分学生较多,40分以下4个,分别是冯鑫、李文越、张鑫、赵园园,*均分低导致及格率也低,我们班50分以上60分以下的人数最多,其中徐洋洋、曹裕59分、赵梦友58分、刘晓东56分,如果期中前多拉一把,他们应该可以及格。优秀率相比级其他两班基本持*,但高分不如人家,1、2班最高分都是97,我班只有92,这说明,我讲课的精细程度不够,在后面的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落实。

  方法:(1)针对3班较大的尾巴我们学*数学的方法和高老师制定了一个物理问题表,让物理较差的学生每天完成一项任务,我相信付出总会收到回报,希望他们成绩有所提高。

  (2)针对于优秀临线生也要定期定量抽查,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加以改正,争取提高成绩进入优秀的行列。

  一、试卷分析

  1.试卷在考查目标、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突出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物理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卷试题覆盖面广,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并突出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试卷层次分明,试题在设计上难易有度,各难度的题目相互交融。

  3. 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围绕课本,无怪题、偏题和超纲题,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4.题型稳定。有填空题、选择和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四大题型。由于题型结构不变,有利于教师学生心理上的稳定,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5.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共有56人参考,总分为3906分,人均分69.8分,优秀人数19人,及格人数40人,优秀率为33.9%,及格率为71.4%,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29分。

  三、得失分析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一节课能做些什么?课后有老师提出我在和学生设计实验时怎么不考虑误差,我说:“如果我再考虑误差,这节课做得到吗?”很多老师在讲课时,总会发现讲的课中还很知识点没有讲到,主要是和某个教辅书上题目对应的方法或知识应该讲到。我想,每一节课题,让我们物理老师来说,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识内容题目出来,但这个课题的知识目标挖掘得那么充分,要一一实现,只有灌输,我们还哪有机会达成三维目标?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学,有时是该有取舍的,什么都想抓住到后来什么也抓不住。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我们提倡把学生当作有血肉个性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备课时很多人心里装的都是知识,唯独没有学生。如果老师每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来促进学生成长,一定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强。如何把知识准确而通俗地教给学生,每节课学生能学*到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让每节课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什么都按部就班地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其实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常常听到老师们说:我们的学生太差了。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我们的物理教学是生动活泼的还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们学*时的感受。如果老师有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如果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我们可以花时间先把这个障碍帮学生扫清再进行教学,注意并赞赏学生的一丁点进步,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他们一定会用成长进步来回报老师。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让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小,尽可能的小。

  4、下面是温洲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汉初的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均速度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的方式进行学*,预*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比课上直接学*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尤其是电压表的学*,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的方式为主进行学*。学案中课前的预*展示,课上学*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在学*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家庭电路》一节主要讲述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其中,重点是试电笔的使用及开关、插座的接法。我在讲授本节内容时紧紧抓住这个重点来开展我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通过播放触电的视频,使学生明白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体现物理的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和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课题。

  其次,通过让学生知道触电是因为碰了火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找出火线,并让学生上台找出火线。这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物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保险丝要接在火线上,而且只能接在火线上,教师从旁指导,并用接在零线上的图进行对比,方便学生认识比较,在学*三孔插座中间的孔接地时,用了实物图进行分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体而言,本堂课是在充分理解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基础上设计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练*的设计,也充分抓住了中考的考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得学生明白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进而会利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同时能利用这个知识来规避危险。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有较充足的准备,也很仔细的考虑了各个环节。但是,上完课发现有的地方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教学过程中语言还是过于*淡,没有抑扬顿挫,还得加强训练。在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中,还可以让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方面可以更加精炼,课堂气氛可以进一步的调动,这些地方略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学生思维的发展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梯度的问题,所谓梯度,就是经历由易到难,由简而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因此我们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导向,突出课堂教学进程的层次性,要紧扣学生的起点、思维的转折点。因此我们在设置思维的过程中要诱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该问题特征上来,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比如学*弹力时,可以设计这样等一系列的问题: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

  (2)通过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说说你感受到的力?

  (3)除了手可以施力,物体可以施力吗?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菁选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在目前教改日新月异的大前提下,创新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了。所以课堂形势应该多样化,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研究。但因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很多行为*惯及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没有养成,从这样的现实基础出发,本堂课教学仍然以教师引导为主;

  2、未来社会的要求,不是只懂枯燥的知识,而更要求掌握一些技巧,并懂得应用和探究规律,懂得创新,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表述的,不是很具科学的说法和他们得出的结论,一般不要过分的纠正他们,不让他们对物理产生畏惧感,是很重要的,是要长期做好的工作;

  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选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要精选达到效果就好;

  4、以上是我本节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在教学中发现,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仍在不断改进中,在不同的班级中上课,教学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的。

  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并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复*海波熔化实验,讨论水沸腾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启示;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节的授课的密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刚刚学*物理的兴趣而定的。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示实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的感知水*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原本是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可见度小且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

  现在,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

  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并讨论学*托盘天*的结构。

  2、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学*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

  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6、课堂基础*题过关检查。

  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托盘天*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兴趣很高,课堂学*效率高。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讲授法是物理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讲授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在较少的时间内容纳较多的信息,因而教学效率高。另外,教师的讲授具有解释、分析和论证的功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传授新课,在其他课型中也广为使用。

  1、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讲解法的基本要求:

  ①科学性;②逻辑性;③启发性;④突出重点;⑤简明生动;

  ⑥讲解要适当,并要与其它的教学方法有机地配合使用。

  2、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叙述有关事实;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有关事实或问题进行分析;为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由于谈话法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谈话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谈话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谈话前要准备好谈话内容,提出的问题必须经过精心设计,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第四,教师应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促使全体同学积极思考,同时谈话结束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谈话法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那种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对、不对”,“要、不要”,“是、不是”等问题不宜作为谈话法的提问。

  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某些主要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乃至辩论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最大优点在于能活跃学生的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讨论甚至辩论,达到明辨是非、深化认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运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选择好讨论题,这是指能否提好讨论法教学的一个关键。讨论的问题最要紧的是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思维上的冲突;要能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开展热烈的讨论。还有,问题要具体,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太大、太深、也不能太容易。这样才能使用权课堂出现议论纷纷,热烈讨论的场面。

  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讲义的*惯。

  ③做好讨论的小结

  小结采用可边讨论边小结和讨论后小结的两种方法。一般应让学生自己小结,再师生共同进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再用文字、图表或公式表达。

  4、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包括参考书)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惯的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不仅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开始。

  第二,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预*、复*活动的指导。

  第三,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好读物,同时教给他们阅读的顺序和方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导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直观法和参观法。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

  1、直观法直观法是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对演示实验、模型、挂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影像的观察等。直观法对于为学生提供学*物理概念和规律必需的感性材料,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思维方法教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仅是演示实验必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①明确目的;

  ②确保成功;

  ③保证科学性;

  ④加强直观性;

  ⑤力求单;

  ⑥控制时间;

  ⑦指导观察和思维;

  ⑧注意规范与示范性。

  2、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自然界、社区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或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参观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运用参观法应注意:

  ①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

  ③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实验、实*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法、实验法、边讲边实验法。练*法练*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练*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具有重复性。在教学中练*法被物理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广泛地采用。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练*法。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练*在各科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实*法。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物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3、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实验法也就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目前学生实验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除去仪器设备的问题外,“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严重存在,导致学生只注意实验结果,至于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过程所体现的科学方法等则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另外,由于实验课指导难度较大,造成实验课秩序混乱,难以完成。

  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应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包括使学生充分领会实验原理、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规则,以及培训指导学生实验的“小先生”。

  第二,做好课堂指导:包括注重点拨学生思维、注意因材施“导”,以及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

  第三,做好反馈补救工作。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是发现法、启发式发现法又称探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

  ①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②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各种不同的假设和答案;

  ③从理论和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④对结论做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运用以引导探索为主的发现法研究注意:

  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索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面镜成像》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探究*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

  《乐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1、通过女子十二乐坊视频播放,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 梁祝2(古筝演奏)等音频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2、我还让有声乐方面特长的学生分别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游戏:声高“大战”、闻其声知其人、耳朵“辨”乐器。声高“大战”的游戏中我一改往日教学中老师敲鼓学生听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转转”、“换换”更是起了关键作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而且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会更容易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同时掌握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4、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之后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体现出他们富有创新意识,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师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与总结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台。既给学生自我展示创造了机会,也让教师能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结论,还能对学生能及时进行鼓励赞美。

  5、“闻其声知其人”播放音频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学生很喜欢周杰伦,所以一听就兴趣盎然。

  6、通过骨传导知识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学*他好学上进、身残志坚的精神。让大家下去多阅读有关他的书籍并向他学*。这些是本节课的亮点。

  第二,以有效问题为另一条主线,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设置有效问题,设置的问题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又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中,本课设计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归纳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背景,通过给水壶灌水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突破难点,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四,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而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时学生展示机会少,所以展示过程语言表达不是太清楚,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达出来,需要*时多锻炼。我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不够,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个(两个以上)的挂钩上挂钩码,能否使杠杆*衡,结果又会如何?满足什么关系?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2,没办法让每一组都能进行探究,需在下一课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胆实施。

  二、要反复推敲,拿出最佳学案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

  三、要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

  四、要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不足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

  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可以说是匮乏的,涉及微观世界的知识知之甚少,手头有又缺乏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渠道有限,想通过自主学*来完成这节内容难度较大。所以我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实验,观察现象后陈述实验现象并采用探究方法猜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论证猜想这样的实验探究顺序得出结论,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展台把铅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二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自己提出了关于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的猜想,我又用黄豆和大米混合举例,学生很容易就肯定了自己刚刚的实验猜想。我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发言,最终起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发现:小小的几个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学*了这一节的知识后,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能够发现一些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但对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排斥力不容易理解。只凭自己的处理不是很有效,最好能借助课件或事物进行。学生不太了解无规则运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语言的表达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比较抽象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对自己语言的逻辑严密程度要求上我因为经验不足还比较欠缺,为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我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应注意引导的准确和环境的创设,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能够答出来,但是不够严密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指出问题所在,没必要纠缠不清等。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始终要坚持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和进步。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个(两个以上)的挂钩上挂钩码,能否使杠杆*衡,结果又会如何?满足什么关系?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2,没办法让每一组都能进行探究,需在下一课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