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买铅笔》教学反思3篇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的情境,帮助学生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计算。这节课既是学生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又是学*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的重、难点在与理解“破十”,体会“借1当十”的道理。

  《买铅笔》一课的学*在学生运算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就成我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以下几点对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还是很有效的。

  1、运用探究式的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与其让孩子们听老师讲,不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去探究。所以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特别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接下来是独立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结果;最后集体汇报交流不同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探究→交流汇报结果”一环扣一环的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新知。可以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2、引导有效的交流。

  众所周知“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由于课题时间有限,学生只能通过努力探究出一种算法,那么如何让他们学*理解其他不同的算法,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我这节课特别关注的。独立探究时孩子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画图等多种方式体会感知了“破十”。这些都是自我的感受,这时教师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的*台,创造把自己的探究操作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时空,这才能使探究学*的利益最大化,对孩子们的学*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

  在组织交流环节我就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方面下功夫。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孩子们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高效的氛围。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对退位减法算理“借1当十”的理解。小棒的分摆、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与个位珠子关系等就是“借1当十”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我特别重视学生在此处的操作与描述。让学生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于价值。让学生在学*中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新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内容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不同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但在巩固练*时,各题结束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总结,本课知识没有得到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

  本节课的数学我是按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这样的环节来进行的,买铅笔教学反思。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很感性趣,当我说要与他们合作演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情境时,他们都争着来扮演小白兔,到我前面买铅笔,当真正来到我前面时,他又很认真地从我手里整整捆的里面取出一根与5和在一起,然后拿走9根,。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仔细地观察他是怎样拿走铅笔的,正因为这一环节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在后面教学研究十几-9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进行计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设计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让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教师由故事引入,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

  教学过程:

  (预备铃响后)

  师:请同学们做好,然后将文具盒摆中间,数学书摆右边,小棒摆左边。(老师在学生座位边巡视,并帮没有摆好学具的学生摆好)

  【这是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加强行为*惯的养成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

  (上课铃响后)

  师:上课。

  班长:起立。

  生:老师好。(学生上课情绪很好,大部分学生都面带微笑。)

  师:同学们好。

  【此时老师虽然面带微笑,但还是有点严肃。老师还应该在夸夸孩子“我看到你们真高兴,相信你们一定能上好这节课”。】

  师:我们先进行课前三分钟口算练*,我们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大声地从1数到10,再倒着从10数到1。

  【每节课课前都要进行这样的数数练*或口算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一)问题情景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到“花园里”看一看,那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花园里有2只小鸟和4只蜜蜂。

  【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学生说得不错,说明这半个多月的辛苦没白费,略见成果。】

  (二)建立模型

  1、师: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5只小鸟。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我是1个1个地说出来的。

  生:我是2个2个说出来的。

  生:我是2加3等于5算出来的。

  ……

  师:对,像这样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那算式中的“2”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3” 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5”又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

  生:“2”是花园中左边的小鸟,“3” 是花园中右边的小鸟,“5”又是花园中合起来的小鸟。

  师:我们还可以用小棒代替小鸟摆一摆,左边有2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合起来有5根小棒(老师用粉笔将5根小棒全起来),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摆一摆,说一说。

  生小声地说着,老师在座位间巡视。

  师:现在我们再看看蜜蜂吧。看,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几只蜜蜂?

  2、 生: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5只蜜蜂。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让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教师由故事引入,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

  教学过程:

  (预备铃响后)

  师:请同学们做好,然后将文具盒摆中间,数学书摆右边,小棒摆左边。(老师在学生座位边巡视,并帮没有摆好学具的学生摆好)

  【这是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加强行为*惯的养成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篇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在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 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 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 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 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有几枝铅笔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今天刚上完加减法一《有几枝铅笔》,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认识加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提供的情景,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其中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来说5以内的加法已在幼儿园学过,所以本节课的重要目标应在理解加法意义上以及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上。但是一年级的孩子要完整的描述出情景图并提出数学问题是有些困难,但是我积极发动男女生竞争的课堂氛围,提高孩子“说”的积极性。

  先是我与全班同学手拿铅笔玩问答游戏,然后请个别表达完整的孩子作示范问答游戏,再让同桌两人互相进行问答游戏,尽量做到让全班孩子都学会看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枝铅笔?”在这样“先拿2铅笔,再拿3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一共有5枝铅笔。”模拟及问答中我引出加法算式,即是用来记录这一操作过程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其中加号表示“把两部分的东西合起来”,并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数学问题,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整节课我坚持让孩子在描述完情景图之后,先提数学问题,再让其他同学列完算式再回答“一共有几…”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加法算式是用来解答加法问题的,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孩子明确所列算式要与所问问题相对应的原则。

  一、如何准备片段教学。

  1、依据三维目标设定片段目标。

  片段教学也要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来设定,做到具体明确。

  如本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加号,学会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数学的问题意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

  我认为,抓住教材文本不放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在短暂的1小时内想要追求多么精彩的设计我认为是不理智的!而应该抓教材内容,把教材中每个必教的内容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展示在评委面前,基本就能把握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了。

  3、体现扎实有效的能力训练。

  片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再现,同样要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过程。

  比如,《有几枝铅笔》学生“说”的训练:

  师:请认真观察说一说老师每只手上各有几枝铅笔?

  师:一只手上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上有2枝铅笔?你说得很正确。

  师:再看我这样做,你也能用一句话来说吗?(做合并的动作)

  师:合并在一起有5枝铅笔。你也观察的很认真!

  师:谁能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

  一边有3枝铅笔,一边有2枝铅笔,一共有几只铅笔。说得非常棒。

  师:谁也能象他这样说,再请一个人说一说。……

  师:请全班的同学也能这样完整的说一次。……

  4、发挥想象设计课堂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读、讲、议、练等活动来完成。片段教学缺少学生这一主体,因此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拟师、生双边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有如本课的“辨一辨”的设计。

  发挥想象,虚拟师、生双边活动来表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在片段教学中表现教师的“学法指导”、体现“课后内容的延伸”、以及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设计来表现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

  二、片断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语速适中。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真实的课堂教学有学生的反映过程,而片段教学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表演所以容易造成语速过快,评委还没有听明白说什么就把一个教学环节完成了。只有语速慢些才能让评委听明白你说什么。再精彩的设计如果评委都没有听明白,也是徒劳!!

  (2)片段教学的呈现方式上要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只有做到步骤分明,才能让听者听得明白教者的教学过程。比如本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步骤:一是说一说。二是摆一摆。三是辨一辨。四是找一找。然后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呈现,这些步骤是由浅入深的,体现出层次清晰。

  (3)片断教学的细节设计上侧重于展示自己的个人特长。

  片断教学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但是每个教师的特长是不同的,片段教学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要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评委面前。

  比如粉笔字优秀的可以多写些,语音标准的可以多读,多说些。简笔画老炼的可以多画些等等。

  总之,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必须表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只有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才跟得上教育教学新形势,片段教学才有价值。

  《有几枝铅笔》一课是学生对加法的初步认识,对学生日后的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能走进数学,学会使用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教学中我创设了关于5枝铅笔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最后再通过在教室里找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过程,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练*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要求算式正确,更重要的是放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观察过程说出来,并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寻找做题的多种方法。

  3、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力,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低年级教学就需要老师去多想办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例如: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去学*,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同时在我的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缺憾:

  1.教学经验还有所欠缺。

  做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自己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都有些弱,有待以后逐步加强。

  2.学生反馈上存在问题。

  应注意将反馈方法细化。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买铅笔教学反思菁选

买铅笔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买铅笔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买铅笔》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发散思维,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这节课中,我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 “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并从多样的算法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而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则通过学生摆小棒独立思考,同桌两人交流方法,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火花的碰撞,在学生提出想法但解释不清时,我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将算理算法理解清楚,并能理解同伴的方法。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但在具体的练*中,学生还是做不到举一反三,这是本节课后需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地方。

  优点:

  1.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本课创设小兔买铅笔这一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

  2、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再统一汇报归类总结,这个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本节课在教学15-9=?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不足:

  1、没有给足够的时间学生思考与消化吸收。

  2、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学做得还不够。

  3、练*比较单一。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的情境,帮助学生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计算。这节课既是学生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又是学*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的重、难点在与理解“破十”,体会“借1当十”的道理。

  《买铅笔》一课的学*在学生运算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就成我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以下几点对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还是很有效的。

  1、运用探究式的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与其让孩子们听老师讲,不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去探究。所以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特别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接下来是独立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结果;最后集体汇报交流不同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探究→交流汇报结果”一环扣一环的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新知。可以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2、引导有效的交流。

  众所周知“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由于课题时间有限,学生只能通过努力探究出一种算法,那么如何让他们学*理解其他不同的算法,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我这节课特别关注的.。独立探究时孩子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画图等多种方式体会感知了“破十”。这些都是自我的感受,这时教师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的*台,创造把自己的探究操作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时空,这才能使探究学*的利益最大化,对孩子们的学*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

  在组织交流环节我就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方面下功夫。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孩子们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高效的氛围。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对退位减法算理“借1当十”的理解。小棒的分摆、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与个位珠子关系等就是“借1当十”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我特别重视学生在此处的操作与描述。让学生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于价值。让学生在学*中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新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本节课的数学我是按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这样的环节来进行的,买铅笔教学反思。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很感性趣,当我说要与他们合作演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情境时,他们都争着来扮演小白兔,到我前面买铅笔,当真正来到我前面时,他又很认真地从我手里整整捆的里面取出一根与5和在一起,然后拿走9根,。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仔细地观察他是怎样拿走铅笔的,正因为这一环节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在后面教学研究十几-9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进行计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设计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1、《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9”的算法。教师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的上,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十几减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虽然学生刚进校门不久,但学生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以前知道答案的(幼儿园背过),还是暂时没想出答案的,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2、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不但体现在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探究“15-9”各种算法的交流后,提出“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再次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等要求。学生的学*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这时,让学生“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教时,学生初次接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尝试计算,然后通过“小狗翻卡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对“想加算减”初步感受和了解,既尊重学生认识掌握新知的规律,又照顾教材编排的特点——为进一步学*减法,用“想加算减”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好铺垫。

  3、数学教学情境化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

  本课以“小兔和妈妈到袋鼠阿姨文体超市买铅笔,小猴过生日”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摆小棒、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本节课在教学15-9=?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

  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学,又如何用教师的'教对学生进行更准确的引导。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10的数,比大小后进行的,是计算数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有几支铅笔”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我演示小兔和小鹿赛跑,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并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同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反思整节课,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这样在活动中学*数学,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方式为多样的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掌握数学知识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继续中东参与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新理论,我们既要不断的学探索,又要积极实践,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育人至上,尊重差异,重视发展。

  “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再列出要计算式子,15-9,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从课堂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练*为主线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运用探究式的学*。

  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中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感知,合作与交流,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学*过程中,自始自终为学生设置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体会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主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算理,学得主动积极,生动灵活。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教师充分利用知识与认知的迁移规律,展开探究式学*,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这是学*数学的一个良好方法。

  3、交给学生学*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不论从小棒的分摆转化还是算理阐述、总结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的思想。

  《买铅笔》教学反思本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用自己学到的算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基本上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买铅笔》是寒假过后开的第一节新课,学生兴致极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学**惯培养的不够扎实,在动手操作环节,不能达到收放自如;一年级的学生受到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不能顺利的探索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备课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这样几个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退位?怎样评价学生千奇百怪的方法?怎样上好计算课?带着这些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环节,为了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仔细推敲每个环节的设计依据,我还针对学生在每个问题上的回答做了预设。针对我的课堂,同学科教师给了一些实质的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也解决了我在备课时的困惑。首先,知识方面,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的研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小标题”,从“小标题”出发进行新课的讲解,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减法的原型,学生对减法的计算并不陌生,但是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算法,通过充分使用教学用具和学*用具,从摆小棒的算法抽象出数的计算,感受直观到抽象,理解退位减法的道理(退一当十)。其次,关于反馈,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针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遇到不确定的方法要实施延迟评价,在新授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的主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数学学**惯的培养也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听课状态—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等都需要教师一点点培养,学生上课的状态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状态影响孩子的状态,营造良好的学*氛围,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们的点评使我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收益颇丰,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脚踏实地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铅笔有多长》教案合集五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课件。)星期天,小猴子蹦蹦跳跳地要去数学游艺宫去玩,到了游艺宫门口,刚要进去,有—个声音在说:“小猴子,要想进入游艺宫,必须完成门上的题目。”小猴急忙跑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先估—估,再量出铅笔有多长。

  它急得抓耳挠腮,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一)学*分米。

  1.师:我们用小棒代替铅笔,请小朋友们把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小棒拿出来,先估计有多长,填在发给你们的练*纸上。然后动手量—量有多长,并好记录。再在小组内交流—下,你是怎样测量的。

  小组活动,教师到各小组内巡视、指导。

  小组活动完毕后,教师让1: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与方法,在全班交流,(教师板书:10cm。)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测量时注意的事项:

  ①0刻度线与物体的一边对齐;

  ②物体的另一边对着哪一个刻度就是几,眼睛正视直尺和物体的另一边(不能斜着看)。

  汇报完毕后,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估测的值与实际测量的值相差多少。

  2.学*表示方法。

  师:小朋友们,在一年级时,我们学过米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生:m。)厘米呢?

  (生:cm。)我们刚才测量的小棒长度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dm来表示,那

  么1分米还可以写成什么?(生:1 dm。)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10cm

  或1 dm=10cm。让学生读几遍。

  3.师: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猴测量完铅笔的长度后,门开了,里面是碰碰车,小猴

  高兴地坐上去,咦?怎么不动呢,这时,一个声音说,“做完下面的题目,你才能玩碰碰车。”1 m=( )cm,1 m=( )dm。

  小猴很快就填上了,开始玩车去了。

  同学们,你们会做吗?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口答,并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教师板书。)

  (二)学*毫米。

  小猴子玩了碰碰车后,又想去划船,但是在船上也有一道题,要做正确后,船才能动。

  出示:小朋友,你已经学会了怎样去测量物体,下面请你测量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6㎝多3个小格)和小猴一起测量这枝铅笔,然后汇报。

  (学生: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3个小格。)

  师: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生观察后回答:10个。)

  师:每个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所以1厘米= 。(生:10毫米。)(师板书。)所以这枝铅笔的长是 。(生:6厘米3毫米。)同学们帮小猴完成了这道题后,小猴可高兴啦,蹦蹦跳跳地去划船去了。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1毫米有多长?用手势比划一下?看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让学生商量一下,再让几个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

  小猴划了船,又想去玩别的玩具,他每玩一次,都会碰到一道题,小猴利用所学的 知识把每道题都做对了,把数学游艺宫逛了个遍,同学们,你们也来试着做做这些题吧。

  1.课件出示第1题,让学生自己先估计一个值,再用尺子量,集体改正。

  2.课件出示第2题,让学生试着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点拨;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3.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

  课后反思: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的兴趣。

  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策略: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资源: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由于毫米非常短,你能借助铅笔进行比画,在尺子上找出1mm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吗?

  3、请找出3mm的长度与同桌互相判断找对了没有。再找5mm,8mm呢?你能找出10mm的长度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1、引入:除了米和厘米外,我们今天又学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那如果要测量书桌面的长,我们选择毫米做单位,大家认为合适吗?有更好的选择吗?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