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示儿》教学反思1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学反思2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学好古诗?学生交流学*古诗的方法——抓住词句,边读边想,读中感悟。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迁移到对这首诗的自主学*中,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朗读的感受。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中,我感觉到这种迁移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这节课有一个小插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临终遗愿与陆游临终悲歌进行了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课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处是由我以独白的形式为主向学生阐述我的观点,没能让学生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比较,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生成性的东西,最好由学生生成或引导学生生成。

《示儿》教学反思3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学反思4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新的教学理念,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

《示儿》教学反思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的形象。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补充了两首陆游的诗作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并辅以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达到高潮。紧接着让学生们沉下心来,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诸笔端。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交给孩子们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最后给学生练笔的时间需要再多一些。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学无止境,我必须不断学*新的教学理念,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做到游刃有余。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示儿》教学反思1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学反思2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学好古诗?学生交流学*古诗的方法——抓住词句,边读边想,读中感悟。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迁移到对这首诗的自主学*中,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朗读的感受。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中,我感觉到这种迁移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这节课有一个小插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临终遗愿与陆游临终悲歌进行了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课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处是由我以独白的形式为主向学生阐述我的观点,没能让学生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比较,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生成性的东西,最好由学生生成或引导学生生成。

《示儿》教学反思3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学反思4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新的教学理念,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

《示儿》教学反思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的形象。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补充了两首陆游的诗作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并辅以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达到高潮。紧接着让学生们沉下心来,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诸笔端。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交给孩子们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最后给学生练笔的时间需要再多一些。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学无止境,我必须不断学*新的教学理念,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做到游刃有余。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示儿》教学设计9篇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1、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感悟;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四)情感目标: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难点:

  1、体会这首诗词句简单明了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课件出试“陆游临终”图(配乐),教师深情诉说导入,板书课题:

  《示儿》。

  2、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

  ,共享学*收获。(教师可见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 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三、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你们看,出示(临终图)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出示《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后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

  干什么?——

  5、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

  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

  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

  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

  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

  的音乐)。

  四、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

  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

  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2、学生写作片段;指名朗读交流。

  3、出示学生*作:

  所见

  陆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烧心。

  达官贵权花天地,百姓忧愁累不止。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课时目标

  1、学*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示儿》陆游赏析3篇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品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后世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示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改写示儿作文优选【五】份

  天上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在大地上,黑色的云在天上翻滚,如同两只怪兽在打架。秋风在夜间猛烈地吹着,将窗户吹得“呼呼”响,秋天的落叶慢慢地飘下来,飘飘洒洒的雪花一样,让这个季节更加地凄凉。

  就在这个看似*静的夜晚,有人把窗户轻轻地打开,一张苍老的脸露了出来,脸上的皱纹让人一眼就明白他经历过世间的炎凉沧桑。一片浓密的胡子,让人感受他的博学。他,就是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站在窗前,一动不动,白色的胡须在风中飘拂。许久,两颗泪珠从他的双眼流出。接着,他双手向前一伸,用颤抖的声音念出了一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他停顿了一下,似乎想到了过去的艰辛,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

  那是年轻的自己,他身着雪亮的盔甲,脚跨枣红的战马,双眼直视前方,炯炯有神,眼神中透露着收服国家领土的决心。战鼓响起,他拔出宝剑,听风声在耳边呼啸,与将士们英勇杀敌。战场上,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儿,血腥味儿,让人几乎无法呼吸,但陆游又一次地胜利了。

  他又看到自己,一身白袍,立于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中,那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皇帝啊!皇帝见他战功卓著,于是给他升官,他当上了一个文官。哼哼,将军不拿剑却拿笔,这难道不是笑话吗?不能为国家收复故土,不能拯救铁蹄下的黎民百姓,再高的官位又有什么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终于发出了他悲愤的吼声。然后,他长叹了一声,如此无力,摇摇晃晃,倒了下去,像一座高山轰然坍塌。

  “父亲!”陆游身后的儿孙们抱住了这位含恨的老人。

  陆游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就像秋天里最后的一片枫叶,终于被风带走了。

  又是一年春天,陆游的儿子身着盔甲,骑着战马,站在了父亲日夜思念的故土上,前方是金国的军队,列阵如云;身后,是大宋的军队,如火如荼。柳树的芽探了出来,阳光照在那片草地上,显得异常耀眼。一朵朵白云在天上飘着,默默地注视着一切。

  陆游的儿子从刀鞘拔出宝刀,直指前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杀!”

  这天晚上微风吹动湖面,隐约有一丝寒意。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让人烦厌。厚厚的乌云像棉被一样低低地压在空中,月亮和星星仿佛已经被乌云吞放。好像有件不好的事马上就要发生。

  而此时此刻我正躺在病床上想:这一生真是太遗憾了!同时坐在床边有我的儿子、妻子、还有朋友。我看着他们,他们一个个都眼含泪水。我的儿子跪在床边泪如雨下,说:“父亲,你的病如今该怎么办呀?”边说着边抱住我哭得更加厉害了。我抚摸着他们的头安慰道:“别难过啦!我这一生也为国家效力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更加振奋,完成我的报国之梦!”再看朋友,也是拿起袖子直擦着眼泪。我想,“我要和我一生要好的知己一次要好的知已告别了。妻子也是皱着眉头,低着头满面泪水。我让妻子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们,我死后世间的事情都和我以经无关了。可是我还很遗憾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在朝廷的军队统一中原的那日,祭祀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我!”儿子们点点头眼含热泪,双手紧紧地握住我。于是我紧紧闭上了眼睛。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孤村里的一个草房中隐隐约约地发出一丝微弱的光芒。一位老人躺在病榻上,已经奄奄一息。这位老人就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躺在床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微微地喘着气,他面如枯黄,一双似枯柴的手软弱的放在胸口。

  他把孩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孩子呀,我呀,恐怕会一病不起呀!我……”陆游还没有说完,就被儿子的哭声打断了,大儿子一边抹眼泪一边说:“爹呀,你不能死呀!你死了以后,叫我们怎么活!”“对呀!”儿子异口同声地说道。陆游握着大儿子的手说:“孩子们呀,我可能马上就要走了,我知道,你们肯定舍不得,但是,像我这样年已八旬,老了什么事也做不了,也不能帮助国家奋勇杀敌,重建国家,还有什么用!”大儿子说:“爹,你不能走,你还能帮助国家杀敌,这是你的梦想”“是呀……”

  陆游抬头看了看天花板,脑海里仿佛呈现出年轻时穿上盔甲,抗金杀敌的英勇场面,他微微一笑,仿佛是在为年轻时能够帮助祖国的统一贡献一点点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他说:“本以为自己能够走得轻松,没想到走时还是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感到太悲伤了。但是,有朝一日,我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定中原,收复失地,洗血国耻,统一祖国。

  但中原的失地被军队收复,你们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一定不要忘记了!”儿子噙着热泪说:“爹,不会忘记的”陆游向儿子们招了招手,他们都把耳朵凑了过来,只听见陆游用最后力气念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完,陆游就永远闭上了眼睛,静静悄悄地走了。

  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喊,屋外,寒风凛冽的风雨;屋内,蜡烛燃完了最后一滴蜡,熄了。屋外树上最后一片树叶落在地上,树秃了。这一切,仿佛都是为陆游的离去而伤心,难过。

  在一个死一般的夜晚,天灰蒙蒙的,乌云布满了天空。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了重病,正无力地躺在床上。旁边的蜡烛也快燃尽了,但它还是把光明带给人们。

  只见陆游的六个儿子泪流满面地围在床前,骨瘦如柴的陆游断断续续地说:“儿啊,快扶我坐起来。”只见陆游在儿子的帮助下,吃力地坐在床上。陆游用那干枯枝一般的手握住儿子的手。此时,天空闪起了雷电,下起了绵绵细雨。陆游叹了一口气,伤心地说:“唉,我得了重病,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大儿子哽咽道:“爹爹,你不会有事的,你只是得了一点小感冒,我现在就去请最好的医生来为你看病,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陆游摇了摇头:“不用了,我的病我知道,我的命我也知道,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你们就不要为我操心了,可我现在最不放心的就是我的祖国,现在的官军腐败无能,什么时候才能收复祖国失地啊!”最小的儿子坚定地说:“爹爹,你就放心吧,官军一定会清醒的,一定会让我们的祖国统一的。”“儿啊,你们要记住,你们一定要为国出力,为官军出力,为让祖国统一而努力啊!”六个儿子异口同声地说:“爹爹,你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待的。”陆游又叮嘱道:“当官军收复祖国失地时,你们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在我的坟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啊!”“爹爹,我们一定会的。”随后,陆游吟诵出了《示儿》这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然,从陆游口中喷出一团鲜血,他的手也从大儿子手中滑落,一动不动。窗外雷电轰鸣,小雨变成了倾盆大雨,好像在为陆游哀悼。

  就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带着亡国之恨与世长辞了。

  今天,是令人高兴又喜庆的大年初一,而我家的气氛却格外沉重……

  “老爷,你不要那么快离开我啊!老爷!”我的夫人掩面痛哭。儿子也撕心裂肺地叫着:“爹……”我也知道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些画面:被战争摧毁的家园,绝望的人们在痛苦,留下来的泪不再是泪,而是有着血海深仇的血泪,听到这些绝望的哭声,我的心就像被千万只箭一齐射中,痛不欲生。

  我猛然睁开眼睛,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把虚弱的手从被子里伸出来,指了指桌子上的纸笔,我的夫人见到了,连忙泣不成声地帮我磨墨,儿子把毛笔和纸递给我。我又叫儿子凑到我跟前,颤抖着拿起笔边说边写。

  我说:“我的儿啊!我本知等我死后一切都结束了,可我忘不了那可怕的战争啊!我悲痛的是还没有看到中原统一啊!等到匈奴不再进攻,不再挑起战争,一切都和*之时,你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啊!我的儿……”我说完就流下浑浊的老泪,把那张纸交给了儿子,上面写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儿子看了,也痛哭起来,我用粗糙的手摸了摸他额头。突然,我的手垂了下来,目光呆滞,已没有了呼吸。夫人和儿子抚尸再次痛哭起来,儿子斩钉截铁地说:“放心吧!爹,中原一定会统一,不会再有战争了!”

  我一直相信,靠群众的力量,一定可以熄灭战争之火,正如我所写的诗一样,一切都会和*的!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