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1

  比的化简与以前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直接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对于比的化简,是仅仅需要学生会化简就够了,还是需要对比的化简意义进一步理解?我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通过复*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能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教学我有几点困惑:

  (1)首先是对“=”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时候能把比(表示关系)与比值(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是我产生的第一个困惑。

  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过程中也是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把比化成分数或者除法,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最后根据要求把结果化成比或比值,整个过程都是用“=”号。

  (2)教材中没有出现分数比的形式,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材中如果出现了分数比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比和比值的混淆,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认识比和比值。

  通过教学我也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的学*,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的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2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的《比的化简》有较大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亦或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材中没有提及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先让学生复*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化简。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老教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易接受。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总觉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练*量也不够。但是我在教学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灵活性强,新教材的编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2、教材中虽没有提及分数比的形式,但是在一个化简比的例题中出现了分数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分数比的知识,并注意强调分数比在读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4、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我以为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让学生明白:当比的前项和后项为负质数时,这个比老式是最简整数比。

  5、在教学中发现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位不一样时,学生使用商不变性质就比较容易出错。如:0.7∶0.08基础稍差的学生会这样化简:

  0.7∶0.08

  =0.7÷0.08

  =(0.7×10)÷(0.08×100)(设同时乘上相同的数)

  =7÷8

  =7∶8

  在这方面老师要多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并多举这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巩固。

  6、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3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前的分数与除法性质的再度使用,它是直接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性质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式里的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本节课中,对于比的化简,如果是仅仅需要学生会化简那就比较简单了,但是要让学生对比的`化简意义进一步理解却不是很容易做到。我是通过创设情境,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发现比是可以化简的,我们看到的比其实可以代表很多的具体数据,比如说两袋苹果的质量比为2:3,它代表的意义可以是4千克和6千克,也可以是8千克和12千克等,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讲解化简之前,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复*一下除法算式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我们以前学*的除法和分数的性质来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能清晰的认识,比是一个式子,代表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值,可以是分数、代分数、小数、整数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存在着几点困惑:

  (1)是对比的化简中“=”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时候能把比(表示关系)与比值(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是我产生的第一个困惑。

  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过程中也是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把比化成分数或者除法,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最后根据要求把结果化成比或比值,整个过程都是用“=”号。还有一点不清楚,比化简到最简后,能直接跟比值划“=”,如果在一道题目中既让化简又让求比值该如何去写。

  (2)教材中出现分数比的形式,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材中如果出现了分数比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比和比值的混淆,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认识比和比值。

  通过教学我也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的学*,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的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4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的《比的化简》有较大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亦或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材中没有提及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先让学生复*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化简。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老教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易接受。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1

  比的化简与以前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直接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对于比的化简,是仅仅需要学生会化简就够了,还是需要对比的化简意义进一步理解?我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通过复*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能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教学我有几点困惑:

  (1)首先是对“=”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时候能把比(表示关系)与比值(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是我产生的第一个困惑。

  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过程中也是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把比化成分数或者除法,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最后根据要求把结果化成比或比值,整个过程都是用“=”号。

  (2)教材中没有出现分数比的形式,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材中如果出现了分数比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比和比值的混淆,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认识比和比值。

  通过教学我也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的学*,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的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2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的《比的化简》有较大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亦或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材中没有提及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先让学生复*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化简。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老教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易接受。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总觉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练*量也不够。但是我在教学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灵活性强,新教材的编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2、教材中虽没有提及分数比的形式,但是在一个化简比的例题中出现了分数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分数比的知识,并注意强调分数比在读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4、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我以为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让学生明白:当比的前项和后项为负质数时,这个比老式是最简整数比。

  5、在教学中发现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位不一样时,学生使用商不变性质就比较容易出错。如:0.7∶0.08基础稍差的学生会这样化简:

  0.7∶0.08

  =0.7÷0.08

  =(0.7×10)÷(0.08×100)(设同时乘上相同的数)

  =7÷8

  =7∶8

  在这方面老师要多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并多举这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巩固。

  6、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3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前的分数与除法性质的再度使用,它是直接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性质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式里的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本节课中,对于比的化简,如果是仅仅需要学生会化简那就比较简单了,但是要让学生对比的`化简意义进一步理解却不是很容易做到。我是通过创设情境,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发现比是可以化简的,我们看到的比其实可以代表很多的具体数据,比如说两袋苹果的质量比为2:3,它代表的意义可以是4千克和6千克,也可以是8千克和12千克等,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讲解化简之前,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复*一下除法算式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我们以前学*的除法和分数的性质来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能清晰的认识,比是一个式子,代表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值,可以是分数、代分数、小数、整数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存在着几点困惑:

  (1)是对比的化简中“=”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时候能把比(表示关系)与比值(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是我产生的第一个困惑。

  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过程中也是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把比化成分数或者除法,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最后根据要求把结果化成比或比值,整个过程都是用“=”号。还有一点不清楚,比化简到最简后,能直接跟比值划“=”,如果在一道题目中既让化简又让求比值该如何去写。

  (2)教材中出现分数比的形式,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材中如果出现了分数比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比和比值的混淆,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认识比和比值。

  通过教学我也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的学*,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的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4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的《比的化简》有较大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亦或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材中没有提及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先让学生复*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化简。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老教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易接受。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搅拌均匀后,*均分到10个小杯中,每个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样甜吗?你能用比的知识解释吗?这时,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几比几?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你课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识,制作一期数学手抄报。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教学前,根据学情,我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作业,复*有关比较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量关系。正是有了学生的课前预*,课上学*新知时,学生才能表现的精彩。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课前预*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不仅是一种好的学**惯,还是一种好的学*方法,它使课上的更加顺利、精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图表、式子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 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这是学生第一次见到比,认识比。虽然看着简单,但是对待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来说还是得花时间接受。这本来是两个课时的讲授课,但是我只用了一个课时。所以在之后的练*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在认识比时,我忽略了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这一内容,导致学生在这一方面根本没有概念。然后在比中,有同学提到比赛时有几比几,然后我没有纠正比赛时的比分和我们学的比有区别;在研究比值是,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强调比和比值的区别,导致之后的化简比并求比值这种题学生只写一问。最后,按比例分配问题时仅仅用学过的知识来求比例问题而没有点出比例的实质就是*均分的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重细节和知识的关联性,让我的数学课更加严谨。同时也应该注意课堂的趣味性,在讲课过程中增加和问题有关的趣味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性和参与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 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带领学生学*了《比的意义》一节课,这节课要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多,又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了引导语,预设应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状况。

  在不同类量和同类量的比学*过程中,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升旗仪式行进中,3分钟走了330米,同学们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计算之后,老师问速度还可以说成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之后,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时,教师就忘了对两种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虽然知道了路程比时间,但是却没有引出进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缺失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比”的实际意义,这样成为了这节课的缺憾。

  如果设计的时候进行对比题目形式呈现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五(2)班3分钟走了330米,五(3)班5分钟走了450米,你能说出哪些比?在第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会说: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比表示谁和谁的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3:5是五(2)班和五(3)班时间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时间的比。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比中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发现3:5是时间与时间的比,330:450是路程与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3:5,330:450是相同类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类量的`比。这样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同类量与不同类量,可以起到加深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再如,在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自主学*学*单上的概念:“:”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如,3比5,记作3:5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作比值。如,25 : 160 = 25÷160 =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认识了比的读法和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巩固基础训练,让学生做如下练*,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3 : 7 ,8 : 4 ,0.5 : 1。学生算完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对比值的读法学生产生了异议,3:7=3÷7=,学生读成3比7。这是好事,说明学生对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掌握很好,但是也反应出学生对比值是一个分数,还是一个分数形式的比还分辨不清。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我抓住机会引导:这里的结果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数?如果是比该怎么读?是数该怎么读?学生还是有疑问,老师举例分析之后学生明白。后来思考,为什么我抓住了生成资源学生为什么没有马上领会呢?通过评课和反思,认为教师如果再换一种问法引导会达到更佳效果,如,什么是比值?商是一个数还是一个比?怎么读?从比值的概念中理解,比值是商,是一个数,这里应该按分数来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明白这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比,应该读成几分之几。从而让学生对比的书写分数形式和分数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

  由此感悟到,不同的引导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恰当的话,教师也不要慌,教师也可以把错误当成学*的资源,加以恰当的引导,也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中注重的引导方式和语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和改进。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确定的题目是《比的意义》。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关于比的知识。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教学此课。我阅读《教学参考书》《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在网上搜索关于此课的视频,可以说,我把自己当学生,自学了本课的知识,同时,经过比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多次推翻设计的教学环节。教研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我的收获

  1.讲练结合适合概念多的进授课。《比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比的意义、比号、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多而且杂,对于部分提前学*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难,但是对于预*效果不好的学生来说,不把这些知识在新授课交代清楚,之后做很多的练*都不能弥补,从而影响后面学*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在多次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割,逐个学*,并练*跟进。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2.老师讲、学生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是总体设计,我又思考了该如何“讲”的问题:讲授比的意义以我领学为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广泛说,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比的意义;讲授比号、读法和写法、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汇报及跟进的练*检测学*效果;其中比的写法中,有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我预设的方案是让提前认知的学生来领学,课堂上也确实有学生知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进行理解,并顺势掌握了比的读法。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老师领学、学生自学、学生领学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也丰富了课堂学*的方式。

  3.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服务教学。备课的过程是精练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几个重要的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教学。我在《比的意义》备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例如:领学比的意义时,我所设计的句式就是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充分尊重教材最后敲定的,课堂上,也不断的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去说,才在大量学说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比的意义的。我感觉课堂问题的设计是重难点的体现,是教学环节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问在该问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前松后紧的现象仍然存在。

  2.备课深度不够,难点体现不够合理。本课中的难点是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备课,我感受到,这个难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充分学*前面的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就要看学生在前半段知识的学*情况。领会到这一点,是我自己备课的一大突破,是我的重要收获。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用表格的方式方便学生总结。对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罗列,总结了三种区别。课堂上,学生们对于表格的填写是很顺利的。在回答他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我给出的课件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现,因此,这张课件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总结出这些区别,也实在有些难。

  3.板书过于复杂,缺少规范性。要善于利用四块黑板,做好功能分布,保证在板书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三、努力方向

  1.加大备课力度,做好课前功。对于我这个半路教数学的美术老师,扎实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扎实,课前备课尤其重要。

  2.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自觉把每一节课当做提升自己能力的训练场,在日常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强理论学*,提升综合能力。以身边的数学老师为师,以互联网资源为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让我这个爱上数学的美术老师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数学老师。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确定的题目是《比的意义》。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关于比的知识。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教学此课。我阅读《教学参考书》《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在网上搜索关于此课的视频,可以说,我把自己当学生,自学了本课的知识,同时,经过比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多次推翻设计的教学环节。教研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我的收获

  1.讲练结合适合概念多的进授课。《比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比的意义、比号、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多而且杂,对于部分提前学*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难,但是对于预*效果不好的学生来说,不把这些知识在新授课交代清楚,之后做很多的练*都不能弥补,从而影响后面学*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在多次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割,逐个学*,并练*跟进。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2.老师讲、学生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是总体设计,我又思考了该如何“讲”的问题:讲授比的意义以我领学为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广泛说,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比的意义;讲授比号、读法和写法、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汇报及跟进的练*检测学*效果;其中比的写法中,有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我预设的方案是让提前认知的学生来领学,课堂上也确实有学生知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进行理解,并顺势掌握了比的读法。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老师领学、学生自学、学生领学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也丰富了课堂学*的方式。

  3.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服务教学。备课的过程是精练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几个重要的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教学。我在《比的意义》备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例如:领学比的意义时,我所设计的句式就是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充分尊重教材最后敲定的,课堂上,也不断的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去说,才在大量学说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比的意义的。我感觉课堂问题的设计是重难点的体现,是教学环节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问在该问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前松后紧的现象仍然存在。

  2.备课深度不够,难点体现不够合理。本课中的难点是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备课,我感受到,这个难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充分学*前面的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就要看学生在前半段知识的学*情况。领会到这一点,是我自己备课的一大突破,是我的重要收获。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用表格的方式方便学生总结。对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罗列,总结了三种区别。课堂上,学生们对于表格的填写是很顺利的。在回答他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我给出的课件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现,因此,这张课件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总结出这些区别,也实在有些难。

  3.板书过于复杂,缺少规范性。要善于利用四块黑板,做好功能分布,保证在板书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三、努力方向

  1.加大备课力度,做好课前功。对于我这个半路教数学的美术老师,扎实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扎实,课前备课尤其重要。

  2.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自觉把每一节课当做提升自己能力的训练场,在日常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强理论学*,提升综合能力。以身边的数学老师为师,以互联网资源为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让我这个爱上数学的美术老师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数学老师。

  在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时,我作为六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下面就谈谈我在“比的意义”一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教学片段:

  1、引入课题

  ①出示“∶”号,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符号。

  ②展示一组资料,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A 第47届世乒赛,王励勤以4∶3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B 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是8∶1。

  C 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7∶8。

  D **长和宽的比是3∶2。

  E 一种农药,药粉与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不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差比关系,主要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2、新授

  ①学*“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之间的比。

  A 根据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是8∶1,写出几组等值的人民币和美元。

  B 根据**长与宽的比是3∶2,设计一面**。

  通过练*,使学生明白8∶1,3∶2既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②教学“比”的概念

  A 提问:通过以上练*,你觉得比相当于一种什么运算,比号相当于什么符号?

  B 归纳比的意义。

  ③举例应用,并学*“比”的另一个作用: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a学生举例:应用“比”来描述生活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b根据学生回答与随机引导,选择“总价、数量之比”作为例子,通过讨论比值“单价”的含义,引出比的另一个作用。

  ④自学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3、应用练*。

  4、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比”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预设中我期望着,自己的教学能得到学生的肯定。事实证明,本课的教学设计使我走*了学生,看到了学生的真实风采。

  一、新课的引入贴*学生实际。从询问学生入手,使学生*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于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有助于学生分辨差比与倍比的区别。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我所展示的一组资料中a、b两条就是由学生提供的。当然也有学生看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为8∶1时,脱口而出:8元人民币只能兑换1美元,真是不学无知啊。

  二、新课的教学贴*学生心理特征。对常见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的设计,学生饶有兴趣,而且很快写出了几组简单的比,所举的例子也丰富多彩、思维活跃,自学反馈也较好。这一切说明本节新知识的传授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构建,自我内化。无论是动手操作,思考提问,还是自主学*都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变换符合学生的学*历程,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了学*的主人。

  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而让学生动起来,最基本的条件是:课堂教学应走*学生,走*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差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训练思维、展示才能、发展素质的场所,才是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的真实的课堂。

  最后引用徐校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课堂上学生的学*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把句子读好。

  课堂回归真实,不需要玩花样,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上课不需要有花样,不是公开课,就是一节正常的课,就按*时上课的方式来,把所有知识都讲到,学生学会就行,那么你这节课就成功。我在上课时总想着如何吸引别人眼球,如何让这节课出彩,听过老师的意见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想运用多种方法来教学生识字认字,结果浪费了太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三真四实,即“真说”“真读”“真改”和“真实”“扎实”“*实”“朴实”,虽然短短的几个词,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会以此为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次在各位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多次修改,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最终呈现给大家,虽有各种不足,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我*时花再多时间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向同级组的同事多多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今天,在学校语文同伴互助组活动中我执教了第10课《比尾巴》,我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空间。下面就谈谈上完这堂课后我的一些感受。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一.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一个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生字教学力求扎实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我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我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四.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中,因为我运用了三种角度引出本课学*的生字,所以导致生字学*的时间比较长。我想如果抓紧生字学*速度,整堂课应该在时间掌控上会更合理。

  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

  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

  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

  昨天,我有幸听了一堂新基础语文课《比尾巴》,感触颇深,也使我当天在自己班级执教该课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身上,自身的引导语言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年级的《比尾巴》一课是堂充满童趣的课,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要建立在尊重和灵活运用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创造的资源。那么如何创造有效的资源与教师的引导的恰当与否设计的精妙与否密不可分。“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引导。

  本课的拓展说话训练在于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耳朵、鼻子之后,试着说一说。当出示大象的图片时,学生往往能够正确地说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或者大象的耳朵像扇子等等,但是却无法说出大象的身体像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大象很大,可是对于大象身体到底如何庞大没有形象的认识。尽管之前语文晨会课上学生在广播中了解到大象重约5吨,但是毕竟一年级的学生太小了,对“5吨”到底是多重毫无概念,有的同学甚至说大象的身体像月饼。若在从前,我或许会直接出示答案,但是今天我认识到不能这么做了。

  《比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对话形式的儿歌,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形式的课文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课文的写作方式。儿歌共四节,有问有答,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学*课文的欲望和细心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

  《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认识并熟读生字的基础上,顺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汉字和用心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这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认识教材要求学*的八个生字,并能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文中问句的意思,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生富有童心童趣,关爱小动物,所以对动物尾巴的描写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情境法、直观法、以读代讲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有效运用感知、感觉的方式,并以感情作为基础,把朗诵的训练作为主线,充分地引导学生朗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通过看、比、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学*课文。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空间,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层,在课堂上会出现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眼中,动物是他们最亲*的朋友。由此,我这样导入课题:“今天,有许多可爱的动物来到我们身边,它们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比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一开课,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创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进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将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词“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指导学生学会简单的识字方法,并进行说话练*,让学生能够有话就说,畅所欲言,使他们能自由地、自主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读”是这节课的学*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语言的趣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齐读、表演读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充分地调动积极性,慢慢掌握语言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表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拉*了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真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各样各式的练读,活跃了课堂,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有趣的环境中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突破教材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物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在大千世界中,各种新奇的动物还有待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结合课文所学*的动物尾巴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建议有几个:一是让学生在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二是鼓励学生在周末与家人一起出游,到大自然中寻找动物的踪迹,了解动物的特点;三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五、创新板书

  在课堂的学*中,一个好的板书对提高课堂质量至关重要。板书要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卡片,让学生把参加比尾巴的动物名称说出来,让学生认读这些动物词语,然后请学生上台把动物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另外,考虑到低段学生易忘的特点,我把动物尾巴的特点放在文本教学之后才板书,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说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再逐个板书,再一次复*巩固。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着眼于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入手,了解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和突破,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质。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搅拌均匀后,*均分到10个小杯中,每个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样甜吗?你能用比的知识解释吗?这时,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几比几?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你课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识,制作一期数学手抄报。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教学前,根据学情,我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作业,复*有关比较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量关系。正是有了学生的课前预*,课上学*新知时,学生才能表现的精彩。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课前预*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不仅是一种好的学**惯,还是一种好的学*方法,它使课上的更加顺利、精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图表、式子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 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范本10份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化简比的理解,自己在练*中归纳化简比的方法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几乎都从学生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概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学的也比较主动。我清楚地记得,当学生化简比(演板)时,一个学生这样写:

  0.7:0.8=0.710:0.810=7:8

  很显然,学生漏写了括号,不过,这个细节错误也是常有的事。以前,都是老师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知道该加括号。而这次课堂上,我指着学生的演板让学生评价,他们竟真的发现问题了,于是比的前项、后项乘上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要添括号就根植在学生意识之中,这才有后面总结化简比的方法时,在前几个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有学生补充化简比的方法:遇到小数比,可先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写成分数的形式,再把分子、分母扩大变成分数,再化简比,这样就可以避免漏掉括号的失误。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显示无疑。如果我们的课堂上的学生都是如此,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灵动力。

  2、练*层次鲜明,层层递进。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安排了模仿练*(化简整数比)、提高练*(化简小数比、分数比)、综合练*,循序渐进,使学生练而不厌,让学生一步步体验化简比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做了准备。

  另外,我注意照顾个性差异,分层练*。

  化简比有几种类型,我并不强调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根据他们的知识经验,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又拿手的方法。在最后的综合练*中,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选择地做不同数量、不完全同类的题,既照顾了其个性差异,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感受到,只要我们把握好教材,理解好课改的理念,多注意教学策略,同样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教出甜来。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前的分数与除法性质的再度使用,它是直接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性质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式里的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本节课中,对于比的化简,如果是仅仅需要学生会化简那就比较简单了,但是要让学生对比的化简意义进一步理解却不是很容易做到。我是通过创设情境,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发现比是可以化简的,我们看到的'比其实可以代表很多的具体数据,比如说两袋苹果的质量比为2:3,它代表的意义可以是4千克和6千克,也可以是8千克和12千克等,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讲解化简之前,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复*一下除法算式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我们以前学*的除法和分数的性质来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能清晰的认识,比是一个式子,代表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值,可以是分数、代分数、小数、整数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存在着几点困惑:

  (1)是对比的化简中“=”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时候能把比(表示关系)与比值(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是我产生的第一个困惑。

  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过程中也是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把比化成分数或者除法,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最后根据要求把结果化成比或比值,整个过程都是用“=”号。还有一点不清楚,比化简到最简后,能直接跟比值划“=”,如果在一道题目中既让化简又让求比值该如何去写。

  (2)教材中出现分数比的形式,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材中如果出现了分数比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比和比值的混淆,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认识比和比值。

  通过教学我也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的学*,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的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上了比的化简这一课,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们,我和我女儿每天都要喝蜜糖水,有一天,我调帛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蜜糖,360毫升水,而我女儿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我俩调制的蜂蜜水,哪杯水更甜 学生听了这一问题,展开了激励的讨论,到底哪杯水更甜呢此时学生体会了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实际上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来化简比,从而学生经过交流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课中,有同学还说到:"老师,在我们生活中煮菜材料一样,调盐,油比例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怪不着有大厨小厨之分了."这位学生的说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我还奖了他一个大红苹果贴到雏鹰奖台上.纵观整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2,让学生积极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教师从不包办代替;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我没有强调指出,化简比最后不能写比值,导致学生做错,如有学生化简比时出现如下错误:

  168:84=2, 1.2:0.12=1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一课教材不像以前给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另外,让学生关注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单纯地记忆结论更有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展开教学。首先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哪一杯会更一甜一些?

  引发学生的冲突,有的说淘气调制的甜一些,有的说笑笑的,有的说一样甜。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借助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把蜂蜜与水的关系写成比再来比较,当发现数字较大难以一下子比较出来时,很多孩子懂得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分数再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两杯一样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如果不转化为分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化简比。这样在学生解决哪杯水更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到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来化简比。接着,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都可以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来化简呢?能不能找一些比来验证?(提示: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所找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应尽可能范围广一点,不能都局限在同一类数上。)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兴趣很浓,所选取的数据各有特点,因而让学生在整数与整数的比,小数与小数的比,分数与分数的比,整数与分数的比,整数与小数的比等不同题目中体验、巩固化简比的方法。最后与全班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谈收获。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反馈,我对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挺满意的。

  1、在本课教学中,能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并合理的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合理地把有效的生成转化为课堂资源。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将化简比与求比值混淆在一起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对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的《比的化简》有较大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亦或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材中没有提及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先让学生复*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化简。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老教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易接受。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总觉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练*量也不够。但是我在教学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灵活性强,新教材的编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2、教材中虽没有提及分数比的形式,但是在一个化简比的例题中出现了分数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分数比的.知识,并注意强调分数比在读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4、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我以为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让学生明白:当比的前项和后项为负质数时,这个比老式是最简整数比。

  5、在教学中发现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位不一样时,学生使用商不变性质就比较容易出错。如:0.7∶0.08基础稍差的学生会这样化简:

  0.7∶0.08

  =0.7÷0.08

  =(0.7×10)÷(0.08×100)(设同时乘上相同的数)

  =7÷8

  =7∶8

  在这方面老师要多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并多举这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巩固。

  6、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一、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有两个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提供了一个“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

  教材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教材并没有给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也能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所以不想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但不作为基本要求。

  二、教学构思

  对于化简比的必要性,在“定向诱导”环节引入,我说,某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3,那么猜一猜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可能是多少?还要让学生说出你的思考过程,学生兴趣很高,说出了很多答案,既可以引入化简比的必要性,又对化简比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学*做了铺垫。

  对于化简比的方法,在“自学探究”环节采用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完成。我出了三道题(有整数比、有分数比、有小数比),让学生先自学课本中的例题,再尝试完成。我的自学提纲是:

  1、看书中的例题,你认为什么是化简比?

  2、课本中化简比有几种方法?过程有什么依据?

  3、用你掌握的方法尝试解决黑板上的三道题。

  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有的学生把结果写成了一个数,借此机会让学生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效果较好。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课本中的方法概括为两种:

  1、约分的方法;

  2、求比值的`方法。依据分别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让学生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解疑”环节我预设的问题是,化简比的结果怎样才是最后的结果,在讨论中引入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概念。

  “反馈总结”环节给我的提示是,日日清,堂堂清非常重要。针对今天学*的内容我出了几道最基本的练*题,要求谁过关谁回家,效果很好。*时的几个“困难户”都完成了任务。就连王军鹏都兴致很高,积极要求再出几道这样的题目。以往对日日清,堂堂清不够重视,所以才造成学生掉队,补差困难。今天的教训告诉我,必须让学生做到堂堂清,至少日日清。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前的分数与除法性质的再度使用,它是直接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性质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式里的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本节课中,对于比的化简,如果是仅仅需要学生会化简那就比较简单了,但是要让学生对比的化简意义进一步理解却不是很容易做到。我是通过创设情境,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发现比是可以化简的,我们看到的比其实可以代表很多的具体数据,比如说两袋苹果的质量比为2:3,它代表的意义可以是4千克和6千克,也可以是8千克和12千克等,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讲解化简之前,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复*一下除法算式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我们以前学*的除法和分数的性质来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能清晰的认识,比是一个式子,代表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值,可以是分数、代分数、小数、整数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存在着几点困惑:

  (1)是对比的化简中“=”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时候能把比(表示关系)与比值(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是我产生的第一个困惑。

  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过程中也是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把比化成分数或者除法,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最后根据要求把结果化成比或比值,整个过程都是用“=”号。还有一点不清楚,比化简到最简后,能直接跟比值划“=”,如果在一道题目中既让化简又让求比值该如何去写。

  (2)教材中出现分数比的形式,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材中如果出现了分数比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比和比值的混淆,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认识比和比值。

  通过教学我也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的学*,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的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有两个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提供了一个“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

  教材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教材并没有给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也能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所以不想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但不作为基本要求。

  二、教学构思

  对于化简比的必要性,在“定向诱导”环节引入,我说,某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3,那么猜一猜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可能是多少?还要让学生说出你的思考过程,学生兴趣很高,说出了很多答案,既可以引入化简比的必要性,又对化简比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学*做了铺垫。

  对于化简比的方法,在“自学探究”环节采用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完成。我出了三道题(有整数比、有分数比、有小数比),让学生先自学课本中的例题,再尝试完成。我的自学提纲是:

  1、看书中的例题,你认为什么是化简比?

  2、课本中化简比有几种方法?过程有什么依据?

  3、用你掌握的方法尝试解决黑板上的三道题。

  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有的学生把结果写成了一个数,借此机会让学生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效果较好。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课本中的方法概括为两种:

  1、约分的方法;

  2、求比值的方法。依据分别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让学生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解疑”环节我预设的问题是,化简比的结果怎样才是最后的结果,在讨论中引入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概念。

  “反馈总结”环节给我的提示是,日日清,堂堂清非常重要。针对今天学*的内容我出了几道最基本的练*题,要求谁过关谁回家,效果很好。*时的几个“困难户”都完成了任务。就连王军鹏都兴致很高,积极要求再出几道这样的题目。以往对日日清,堂堂清不够重视,所以才造成学生掉队,补差困难。今天的教训告诉我,必须让学生做到堂堂清,至少日日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化简比的理解,自己在练*中归纳化简比的方法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几乎都从学生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概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学的也比较主动。我清楚地记得,当学生化简比(演板)时,一个学生这样写:

  0.7:0.8=0.710:0.810=7:8

  很显然,学生漏写了括号,不过,这个细节错误也是常有的事。以前,都是老师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知道该加括号。而这次课堂上,我指着学生的演板让学生评价,他们竟真的发现问题了,于是比的前项、后项乘上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要添括号就根植在学生意识之中,这才有后面总结化简比的方法时,在前几个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有学生补充化简比的方法:遇到小数比,可先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写成分数的形式,再把分子、分母扩大变成分数,再化简比,这样就可以避免漏掉括号的失误。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显示无疑。如果我们的课堂上的学生都是如此,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灵动力。

  2、练*层次鲜明,层层递进。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安排了模仿练*(化简整数比)、提高练*(化简小数比、分数比)、综合练*,循序渐进,使学生练而不厌,让学生一步步体验化简比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做了准备。

  另外,我注意照顾个性差异,分层练*。

  化简比有几种类型,我并不强调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根据他们的知识经验,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又拿手的方法。在最后的综合练*中,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选择地做不同数量、不完全同类的题,既照顾了其个性差异,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感受到,只要我们把握好教材,理解好课改的理念,多注意教学策略,同样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教出甜来。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