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交流、验证、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确的教学观念,恰当的教学设计,使课堂生动活泼,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到学*的主体地位中

  “兴趣是学*的最好动力。”学生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兴趣和斗志。教师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

  二、细节讲究珠圆玉润、相得益彰

  每个细节都能从整体上加以考虑,能做到衔接得体自然。例如:奇偶数组成整个自然数,在百数表中以及在辨别奇偶数以后都有提问并进行强化。又如:在学*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环节,采用先找出2的倍数,再找5的倍数的方法,然后动态展示集合圈的交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在不揭示“公倍数”这一概念的学*要求下,让学感知“公倍数”这一特点,为下一步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各个环节的处理详略得当、环环相扣

  注重细节,但并不处处皆是面面俱到。各个环节处理既有详,又有略,环节之间还能够水到渠成,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生成。每个环节不会显得突兀,给人一种浑然一起的感觉;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相应的重点内容,显得比较紧凑,缺一不可。

  本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件用绿色代表偶数,偶数变绿色时,颜色太淡,后排看不清楚。

  二、时间分配还有点欠妥,开始进入课题时间稍微长点,消耗学*时间。

  三、教师语言还应该进一步简洁。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

  课堂总会有生成,不管一节课的教学步骤设计的有多严密、多紧凑,课堂教学中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1、导入部分

  不足之处:

  应该说导入部分形式单一,显得过于死板,如果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考考老师,用教师的准确判断激发学生学*本课内容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探索的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更大的数字,此时教师仍然能准确判断,于是让学生更为佩服老师,想进行探究的欲望会更浓,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便水到渠成,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高涨。

  2、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

  成功之处:

  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先引导学生找出2的倍数,并指导找的方法,然后发现、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探索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一个交流互动的*台,也使他们获得了学*数学的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

  课堂生成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必须进入状态,与学生融为一体。

  3、教具学具的使用方面

  成功之处:

  我利用百数表,把1-100的数字中5的倍数,2的倍数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给学生的感观一个有力的冲击。2、5的倍数的特征变得更直观,更明显,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不足之处:

  点找的很准确,应用合理。但现在想想,如果把这个百数表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而且让2和5的倍数用颜色标出,并在变色闪烁的过程中有声音的提示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教学后的思考:

  (1)是否需要验证发现的规律(2、5的倍数的特征),在哪个环节验证效果好。

  (2)如何强化学生的知识,使重点更为突出,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3)备学生很重要

  在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在练*中学生才开始活跃起来。也许在对数学活动的探索中,学生不够自信,只是试着说。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得以改变学生的状态。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3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体会运用特征解题的优越性,明白优化知识的便捷性。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表演三种集体舞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3、精心选题,发挥*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5道练*题。在巩固练*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4)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问题。第(5)题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4

  这节课新授知识较为简单,很适合让学生预*。所以课前我印制了百数表让学生圈出5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设计了两个问题:

  1、观察5的倍数,想想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2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一上课就小组交流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兴致高涨,足以看出预*效果是很好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课堂作业可以当堂完成。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做得还不错。一小部分同*用知识的能力欠佳,比如:写出5个奇数是这样写的:5、15、25、35、45。虽然这样写不能算错,但是这些学生可能对5的倍数与奇数的概念有些混淆。在0、1、5、8,四张卡片中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两位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的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的有()。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

  这道题部分同学答案不全,想想还是正常的,其实这道题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的。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5

  课堂总会有生成,不管一节课的教学步骤设计的有多严密、多紧凑,课堂教学中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1、导入部分

  不足之处:

  应该说导入部分形式单一,显得过于死板,如果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考考老师,用教师的准确判断激发学生学*本课内容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探索的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更大的数字,此时教师仍然能准确判断,于是让学生更为佩服老师,想进行探究的欲望会更浓,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便水到渠成,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高涨。

  2、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

  成功之处:

  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先引导学生找出2的倍数,并指导找的方法,然后发现、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探索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一个交流互动的*台,也使他们获得了学*数学的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

  课堂生成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必须进入状态,与学生融为一体。

  3、教具学具的使用方面

  成功之处:

  我利用百数表,把1-100的数字中5的倍数,2的倍数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给学生的感观一个有力的冲击。2、5的倍数的特征变得更直观,更明显,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不足之处:

  点找的很准确,应用合理。但现在想想,如果把这个百数表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而且让2和5的倍数用颜色标出,并在变色闪烁的过程中有声音的提示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教学后的思考:

  (1)是否需要验证发现的规律(2、5的倍数的特征),在哪个环节验证效果好。

  (2)如何强化学生的知识,使重点更为突出,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3)备学生很重要

  在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在练*中学生才开始活跃起来。也许在对数学活动的探索中,学生不够自信,只是试着说。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得以改变学生的状态。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经历2、5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在观察、猜想、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和合作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初步的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策略,养成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2和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数学王国里的5部落和2部落要召回散落在外的人马了,召回条件:5部落只召回5的倍数,2部落只找回2的倍数。

  2、师生比赛找5的倍数和2的倍数。

  3、老师之所以获胜,是因为运用了“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启今天的探索之旅,一起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拿出尝试研究单,完成第一题。

  读要求,自主找到1—100中2的所有倍数和5的所有倍数。

  2、汇报找倍数的方法和结果。

  三、小组讨论交流

  1、仔细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共同完成尝试研究单的第二题。

  2、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汇报5的倍数特征。

  (1)哪个小组来汇报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谁能举个更大一些的数来进行验证?

  (3)小结: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5或0。

  2、汇报2的倍数的特征。

  (1)哪个小组来汇报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谁能举个更大一些的数来进行验证?

  (3)小结: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2、4、6、8、0。

  3、汇报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最后一列,你有什么发现?

  (2)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五、教师点拨

  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和2的倍数的特征,以后我们再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就行了。

  六、挑战自我

  1、将下面的数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18、24、30、31、45、56、60、72、75、80、95、100

  2、一本30页的画册,翻开后看到两个页码,其中有一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想一想:看到的可能是哪两页?

  3、学校举办集体舞比赛,分“双人舞”和“五人舞”两个项目。看下面几个班的学生人数,你认为各班表演哪种舞蹈比较合适?为什么?

  七、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或5的倍数

  2、了解奇、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发展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是2、5倍数的数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难点:灵活运用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课 型:新授课(概念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百数表

  学具: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目标

  游戏规则:老师先说一个数,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师:同学们都能判断,有的比较慢,也有的速度很快。

  师:为什么有些同学可以这么快就做出了判断呢?老师觉得并不是他比大家聪明,而是因为他通过预*掌握了一个小秘密,想知道这个秘密吗?其实,这个秘密的答案就藏在今天这节课里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首先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学*目标(课件展示)

  二、自主探究

  (一)自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详)

  1、出示课本主题图百数表。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用“○”圈出来。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情)

  2、观察所圈出的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板书学生的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验证学生发现:

  (1)乘法验证:任意报四个自然数(0除外),然后乘以5,并计算出结果。( )×5=( )

  观察所算出的结果,发现:结果的个位上( )(填是或不是)0或5,由此能验证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2)除法验证:任意报4个个位是0或5的自然数(0除外),然后除以5,并计算出结果。

  ( )÷5=( )

  观察所算出的结果,发现:结果( )(填是或不是)整数,即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填能或不能)整除5,即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填是或不是)5的倍数,由此能验证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4、总结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二)独立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略)

  引导学生把探索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和经验迁移到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

  1、汇报: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2、教师讲解:2的倍数都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偶数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双数,那奇数就是我们常说的单数。

  3、游戏巩固1。

  (1)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

  师:还有坐着的吗?也就是说全班同学的学号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2)请学号不是2的倍数的同学坐下,坐下的同学你们的学号是奇数还是偶数?

  (3)剩下的同学你们的学号都是2的倍数吗?你们的学号是什么数?

  (4)请报一下你们学号的个位上的数字,你们学号个位上的数是0,2,4,6,8说明你们的学号都是2的倍数,都是偶数。

  4、游戏巩固2。

  (1)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坐。

  (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坐。

  (3)同时站两次的同学站起来,你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因为他们的学号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4)你们的学号分别是什么?(10,20,30,40)

  (5)你们能否从中发现什么?(先同桌交流,再回答)

  板书: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二、小结: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的数是2或4或6或8或0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2的倍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是奇数。

  三、巩固提高

  1、书本 “练一练”的T1—4。

  2、数字游戏。

  信封里有0—9的数学卡片。

  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2的倍数?

  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2或4或6或8或0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都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52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从1~100的自然数表中找出5的所有倍数和2的所有倍数的活动,并要求说一说自己找的方法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的数,从中归纳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和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进而概括出2、5倍数的特征。接着,通过对“想一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和5倍数的特征是在学*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约分、通分等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今后的进一步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3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 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要做统一要求。

  (1)验证

  (2)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2的倍数

  (1)独立学*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偶数。

  2. 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件?

  3. 用0、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一、作业

  课本相关练*。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3页内容:《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或5的倍数。

  2.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发展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和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2、5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奇偶数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百数表、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12=72

  46÷2=23

  65×5=325

  85÷5=17

  2.在30秒内写出5的倍数,看谁写得快又多。

  师:能写完吗?为什么?

  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二、新授

  (一)在百数表中圈出5的倍数

  师启发:

  怎样写就不重不漏?(有序思考,按顺序写。)

  (二)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5的倍数,同桌讨论:它们有什么特征?

  (1)交流汇报;

  (2)举例验证;

  (3)得出结论: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师小结:

  我们既可以用乘法验证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也能用除法来验证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

  3.练*:快速判断以下各数是否是5的倍数。

  24

  55

  62

  850

  2021

  (三)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四人小组合作,利用百数表圈出2

  的倍数,观察:它们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汇报。

  3.验证得出结论: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四)认识奇偶数

  1.小组同学自学: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代表发言,师板书:

  像2,4,6,8,…这样的数,是2的倍数,也叫偶数。

  像1,3,5,7,…这样的数,不是2的倍数,也叫奇数。

  三、巩固练*:

  1.圈出5的倍数。说说:你能快速圈出5的倍数的方法。

  2.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说说判断的要领。

  3.解决实际问题。

  4.找出2、5各自的倍数,以及它们的公倍数。

  5.小结:

  2、5的公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的数。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36页练*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数学充满规律,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每人准备百数表一张;每人准备o、5、6、7四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诉你一个数,比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在研究一个数的倍数时,人们发现了有一些数的倍数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一个数是730,你觉得它会是2的倍数吗?怎样想的?

  揭题:这说明有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2的倍数的特点。今天我们就利用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通过找倍数,发现和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数。

  出示例4,呈现百数表。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再在2的倍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家注意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的倍数。能行吗?

  学生画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呈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发现特征。

  (1)引导:请观察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引导:你能任意说一个这样的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验证我们发现的特征吗?大家试一试。(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引导用除法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

  (2)提问: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o)

  引导:请同桌两人互相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发现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学生口答举例)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3)引导:观察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说明:个位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3.认识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实用5篇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交流、验证、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确的教学观念,恰当的教学设计,使课堂生动活泼,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到学*的主体地位中

  “兴趣是学*的最好动力。”学生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兴趣和斗志。教师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

  二、细节讲究珠圆玉润、相得益彰

  每个细节都能从整体上加以考虑,能做到衔接得体自然。例如:奇偶数组成整个自然数,在百数表中以及在辨别奇偶数以后都有提问并进行强化。又如:在学*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环节,采用先找出2的倍数,再找5的倍数的方法,然后动态展示集合圈的交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在不揭示“公倍数”这一概念的学*要求下,让学感知“公倍数”这一特点,为下一步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各个环节的处理详略得当、环环相扣

  注重细节,但并不处处皆是面面俱到。各个环节处理既有详,又有略,环节之间还能够水到渠成,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生成。每个环节不会显得突兀,给人一种浑然一起的感觉;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相应的重点内容,显得比较紧凑,缺一不可。

  本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件用绿色代表偶数,偶数变绿色时,颜色太淡,后排看不清楚。

  二、时间分配还有点欠妥,开始进入课题时间稍微长点,消耗学*时间。

  三、教师语言还应该进一步简洁。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这些练*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

  在执教《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跨年级学*新数学知识,知识衔接不上,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2、5、3的倍数的特征看起来很简单,探究的过程可能没有什么困难之处,但要内容让学生学懂,首先存在知识衔接问题,整除、倍数、因数这些概念学生都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在课开始安排了整除、倍数、因数新概念的介绍,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二、为了体现“容量大”,教学延堂。

  备课时也参考了不少资料,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将这一内容分成两节课来学*,一节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节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确定用一节课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容量大,我的设计内容多,相应的学生自学、展示、巩固练*的时间和机会就压缩的比较少了。而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又完全不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单独作为一课时学*。最后的环节达标测试拖堂了。

  三、学生合作学*的效果较好,但展示未体现立体式。

  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学生会学,学会,在本节课上,学生合作学*的热情高,通过展示,发现学生学懂了,总结出了2、5、3的倍数的特征,在展示环节,学生讲的、板书的相互干扰,于是,我临时安排按先后顺序进行,没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立体式”这一特点。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4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所提出的“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模型是数**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节目交谊舞、圆圈舞叠罗汉舞选人数,学生发现人数必须是2、5、3的倍数,激发探究欲望。再结合导学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5的倍数只要是个位是0或5,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型,数的倍数的特征首先应看个位。通过验证,发现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新知的形成自然而然。另外,本节里,总结出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本身也是一个数学模型。学生利用模型,认识奇数偶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其实,每堂数学课均可以形成一个核心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进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阶段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构建出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建模是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课堂上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晰、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会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作为一线教师,理清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研究好每堂课中所应建立的数学模型,才能有效的设计好整个建模过程,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数学的魅力。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5

  这一周我和学生一起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情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新知的热情,学生借助“百数表”分别直观地找出2和5的倍数,通过合作和独立思考的方式概括出2和5的倍数特征,再举例比100大的数加以验证,以“猜想——验证——结论”的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2的倍数特征,进而让学生认识、理解奇数和偶数含义,再通过游戏获得‘既是2又是5的倍数特征’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简单的生活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中,体验了探索的成功乐趣,也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对学*3的倍数打下了基础。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课,但我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也有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倍数的特征。这还有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巩固中改变。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有方法,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的。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 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要做统一要求。

  (1)验证

  (2)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2的倍数

  (1)独立学*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偶数。

  2. 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件?

  3. 用0、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一、作业

  课本相关练*。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因数、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不仅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以后学*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熟练掌握2、5的倍数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自从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来,东关小学举办了多种活动(课件出示照片),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一整天”,这就是我们的切身体会。

  (1)请你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跳交谊舞的2人一组,跳圆圈舞的5人一组,叠罗汉的3人一组。

  (2)下周学校要举行比赛,如果让你选派人数,每项活动可以选派多少人?

  得出:跳交谊舞的人数都是2的倍数。

  跳圆圈舞的人数都是5的倍数。

  叠罗汉的人数是3的倍数。(板书)

  小结:看来,无论选什么项目,我们所选派的人都应该是2、5、3的倍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2和5的倍数。(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一)、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无数个)我们不可能研究所有5的倍数,怎么办呢?那我们就先来研究100以内的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吧!

  2、出示百数表:

  (1)、在百数表中用“△”圈出5的倍数。

  (2)、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四人小组,在组内交流并讨论 。)

  学生汇报:

  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3)师:你们都发现了5的倍数与个位有关,那么与十位有没有关系?

  (4)举例验证。

  (5)刚才我们研究的是100以内5的倍数的特征,那100以上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谁能报一个数我们来试一试。254是5的倍数吗?

  过渡:100以内个位上是0或5的数就是5的倍数,100以上的数也是一样。

  (6)现在你能对5的倍数的特征下一个结论吗?

  过渡:知道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吗?

  (7)、出示卡片: 271、375、240、2357 64300这是5的倍数吗?

  (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二)、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请在你的百数表上,用“o”圈出2的倍数,找完后自己研究发现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3)总结得出:2的倍数的个位是0,2,4,6,8。

  过渡: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你能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吗?

  (4)相继出示卡片: 84、215、18、22、703、456、940、57

  这是2的倍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5)刚才找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时,你还有没有其它发现?

  学生: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的认识

  过渡:同学们,是2的倍数的数和不是2的倍数的数,在数学中都有自己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数学书第74页,看看它们分别叫什么?学生自学。

  (1)学生汇报。(板书:偶数,奇数)

  (2)师:说一说偶数有什么特点?奇数有什么特点?

  (3)师: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要看什么?

  师:偶数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什么数?(双数)

  奇数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什么数?(单数)

  (4)出示卡片:请你帮忙分一分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三、练*巩固:

  1、请你找一找:

  21 ,1,30, 35, 39, 2, 40,

  12,15, 60,18,72,85,90。

  (1)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2)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

  (2)5的倍数:7□ , □5

  4、小游戏

  (1)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同学有没有没站起来的?我们研究的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以分为几类?

  (3)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4)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5)请学号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四、总结汇报: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五、拓展训练:

  1、同时是2和5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是( )。

  2、同时是2和5的倍数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最小的四位数是( ),最大的四位数是(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中,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大课间活动中各种活动的人数,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比较、讨论、合作等手段,从百数表中探究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进而推广总结出所有自然数中2和5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整节课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方法的指导、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的基础,也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看演出的情境入手,通过单、双号的形式进入会场,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为下面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做好铺垫。

  2.猜想验证,激发学生学*的自主性。

  数学猜想属于数学方法论的范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猜想—验证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材料或知识经验,做出符合一定规律或事实的推测性猜想,然后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才能,完善自己的猜想,最终发现规律。本设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运用“猜想——观察——验证——归纳”来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促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百数表

  学生准备 百数表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明天将在学校的剧场举行文艺汇演,学校提出了入场要求,大家请看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由于我们学校人数较多,因此需要分两个门入场,分别是单号入场口和双号入场口,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号码的同学能从双号入场口进入呢?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执教《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跨年级学*新数学知识,知识衔接不上,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2、5、3的倍数的特征看起来很简单,探究的过程可能没有什么困难之处,但要内容让学生学懂,首先存在知识衔接问题,整除、倍数、因数这些概念学生都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在课开始安排了整除、倍数、因数新概念的介绍,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二、为了体现“容量大”,教学延堂。

  备课时也参考了不少资料,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将这一内容分成两节课来学*,一节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节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确定用一节课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容量大,我的设计内容多,相应的学生自学、展示、巩固练*的时间和机会就压缩的比较少了。而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又完全不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单独作为一课时学*。最后的环节达标测试拖堂了。

  三、学生合作学*的效果较好,但展示未体现立体式。

  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学生会学,学会,在本节课上,学生合作学*的热情高,通过展示,发现学生学懂了,总结出了2、5、3的倍数的特征,在展示环节,学生讲的、板书的相互干扰,于是,我临时安排按先后顺序进行,没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立体式”这一特点。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一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倍数和因数、2和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而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我先复*了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时,我还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进行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到自主学*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而练*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

  《3的倍数的特征》看似一节知识简单的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使学生站在跳板上学*数学,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机会,其宗旨也就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学*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虽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采用了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形成技能,升华至应用于生活。

  本课主要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仅停留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本课重点是要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我采用的是复*导入,先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一下

  2、5的倍数特征,然后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新授环节先让学生猜测一下3的倍数会有哪些特征呢?接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在1~100的数字卡里找一找3的倍数,然后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起来,然后观察小组讨论汇报。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像

  2、5的倍数特征一样,看一个数的末尾了,引导学生是不是要看这个数其它的数位上的数呢?学生发现也不是很难。教材中有提示,学生回家预*后也会清楚叙述出3的倍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相加的和。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这是一节课的出彩之处,刚开始我们先采用课本上百数表来研究,结果在一个班实践后认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数太多,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的这些数时,并从中找出相同的地方,结果,很多同学找了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东西,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又讨论是不是找一些数代表百数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并观察这些数,这些数的个位分别从0到9都有,让学生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跟数的个位没有关系,然后从中又把像45和54,75和57,123和321等特殊的数单独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结果我又重新上了这节课,效果比上节课要好。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而练*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如用卡片练*判断,或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或先听老师——这样效率更高,课堂氛围好,课堂不是同步,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这样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

  《2、5、3倍数的特征练*课》是一堂练*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5,3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分数,特别是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到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要用到质数、合数的概念,而最基础的就是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从开始学*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数上,到学*3的倍数特征时从只看个位转向考察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学生已经有了思路上的转变,思维的转折,观察角度的改变,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索4的倍数特征,但由于与2,5,3的倍数特征又有些许不同,对学生依然有一定难度。

  如果只是单一的做*题,势必有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子学生的学*效果难以保障,对教师的功底与教学策略有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式的先对前面学*的知识进行复*梳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也是正在使用着的工具——“手机”的锁屏密码为线索,通过提示让学生解密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以破解后的密码1080,导出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4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带着趣味,自主的去探索。由于有了前面探索2,5,3倍数特征的基础在,所以在探索4的倍数特征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通过计数器,让学生明白判断4的倍数特征背后的原理。最后在练*巩固中,逐渐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感知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让练*课不仅仅只是做练*,让学生能在练*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上实质的提升,仍然值得我在好好的去思考探索。

  站在跳板上学*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看似一节知识简单的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使学生站在跳板上学*数学,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一定的难度。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这一课的基础。所以,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首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但针对这样的环节,也有老师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正迁移,还要防止负迁移的产生,要能正确地预见学生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达到所谓“防微杜渐”的目的;他们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但是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是劳动的成果,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有个教育专家说得好:“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正式因为如此,我们的新课堂也呼唤“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海纳百川的境界和从容应变的机智,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和权利。

  其次,看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个位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个位是0、5的数就是5的倍数。而3的倍数特征则不然,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而要看它所有所有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在教学中,我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更多的是关注两者的不同,注重让学生对两种特征进行区分,因此,教学中往往刻意对比强化,凸显这种差异。但这样的处理很明显在数论的角度上割裂了两者的共同点。实际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独特特征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归纳2、3、5倍数特征的共同点。别小看这寥寥数言的引导,实质它蕴藏着深意。因为从数论角度讲一个数能否被2、3、5乃至被其它数整除,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即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被某数除,所得的余数的和能够被某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也一定能被某数整除。当然,小学生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还不可能从数论的高度去建构与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可以作相应的渗透。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点拨:“其实3的倍数特征与2、5的倍数特征其实有一点还是很像的,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学生才可能从2、3、5倍数特征孤立、割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表象中跳离出来,朦胧地感受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2、3、5倍数特征可以看作是一样的,都是看它是不是谁的倍数,只不过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是不是2、5的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就要看它所有数位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3 的倍数和特征》一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把复*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2、5的倍数特征的复*,设置了“陷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

  一、引发猜想,产生冲突。

  前一课时,学生在发现2、5的倍数特征时,都是从个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复*旧知时,我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猜想3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时,不少学生知识迁移,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应该是3 的倍数;3 的倍数都是奇数。提出猜想,当然需要验证,很快就有学生在观察百数表后提出问题:个位上是3、6、9的数只是有些是3的位数,有些不是3的倍数;有些偶数也是3的倍数,而有些奇数却不是3 的倍数。学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决了。既然没有这么明显的特征,那么在百数表里找出3的倍数,不少学生就开始了繁杂的计算,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时间慢慢去算,用意在于体会这种计算的不方便,从而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 的倍数。

  二、自主探究,建构特征

  找3 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处理这个难点时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个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完成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数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衡,然后我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计数器,于是我给学生准备了简易计数器,让学生多次拨数后,观察算珠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就有了发现:所用的算珠个数都是3 的倍数。在学生提出这个猜想后,全班学生再一次进行验证第二个猜想,这个验证也是在突破难点,学生在验证中掌握难点。同时,我也让学生对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体验这个新方法的快捷与简便,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虽然用了很多时间,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只操作了一两次,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通过不完全 归纳的方法得出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无论是方法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均将对后继的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数的特征后,我提出了问题: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对吗?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意义在于通过“更大的数”和“任意找”两方面,使学生深切体验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这一要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义务教材新课程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引入的、有让学生通过摆火柴棒研究的,其中不乏好点子好设计。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火柴棒的总根数跟3的倍数有什么联系?”或者干脆问“3的倍数和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有什么关系?”总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于直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一般都能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也能用语言来表述。我认为,我们的关键不但要让学生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更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与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我考虑,能不能在本节课中运用分类,让学生自主探究呢?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让学生用30秒时间,写3的倍数,大部分学生都从小到大写了25个左右

  老师板演了10个:105、111、156、273、300、339、504、918、1527、2442……然后提出探究的任务。

  师:请你给自己写的3的倍数分类,看看能不能找到规律。限时2分钟。

  (结束)学生回答。

  生1:3、6、9;12、15、18、21、24……按位数分类。(有3人和他一样分)师:按位数分类,那么3位数里哪些是3的倍数呢:103、208是3的倍数

  吗?(学生答不出)

  生2:3、6、9、12、15、18、21、24、27、30;

  33、36、39、42、45、48、51、54、57、60

  63、66……

  (有32人和他一样)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2:个位是0——9的都归为一类,共两类。

  生3:共十类。个位是0的一类,个位是1的一类,个位是2的一类,到个位是9的一类。

  师:懂了。3、33、63是一类;6、36、66是一类,共十类。那21253是不是3的倍数,能迅速判断吗?(生无语)

  师:看来,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哪一种分类才能帮助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是有价值的呢?(学生陷入沉思)

  以上学生的分类方法,都有不同的标准,从单一分类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寻求3的倍数的特征,却没有意义。大部分学生是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受到启示,这是学生的经验,却是一种负迁移。课前,我也想到了,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要先提醒学生,不要走弯路呢?我认为,负迁移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历过挫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无需刻意回避。

  教学片段二:

  师:继续观察这些数,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限时5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5分钟后,共有15位学生举手,巡视一遍。)

  师:谁来介绍自己新的分类方法?

  生1:3、21、30;

  6、15、24、33、42;

  9、18、36、45、63;

  12、39、48、57;

  ……

  师: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1: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第四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2;以此类推。

  师:谁来帮他“以此类推”?

  生2: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5,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8,也是3的倍数。

  生3: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1,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4,也是3的倍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解决“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本案例中,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上面案例中,教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不断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初次实践】

  课始,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课前的预想。“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对!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怎么办?”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变“探索”为“验证”,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将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验证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最后进行一系列巩固练*……

  [反思]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为”,即有些学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识和盘托出。我们的*惯做法就是变“探索”为“验证”,当然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课中“验证”的过程真能取代“探究发现”的过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试一试,验证方法单一,思维含量低,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执行操作命令的“计算器”,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发展?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还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浅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结论的不良学*风气。怎么办,置之不理吗?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已经揭开“谜底”的情况下,再试图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发现,体验遭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激动,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呢?

  【再次实践】

  (与第一次教学情况基本相同,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一些学生却依然感到困惑,我设法将这一困惑激发出来。)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只和什么有关?

  生: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与今天学*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生2: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确实比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5的倍数为什么只和它的个位有关。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

  生1:我在摆小棒时发现,十位上摆几就是几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数,因此只要看个位摆几就可以了。

  生2:其实不用摆小棒也可以,我们组发现每个数都可以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个位数,整十数当然都是2、5的倍数,所以这个数的个位是几就决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数。

  师:同学们想到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是个好办法。

  生3: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就不行了。比如13,虽然个位上是3的倍数,但10却不是3的倍数;12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12 = 10 + 2 = 9 + 1 + 2 = 9 + 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发现十位上余下的数正好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生5:(面带困惑)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试三十几、四十几时就不行了。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不一样了,比如40除以3只余1,余下的数就和十位数字不同。

  生(部分):对。

  生4:其实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余下的数不就和十位数字相同了吗?

  生6:也就是说整十数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个3的倍数的数。这样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确实很厉害!那三位数、四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用“拆数”的方法继续研究三、四位数,发现和两位数一样,只不过千位、百位上余下的数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进行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你们不仅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还弄清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现在你还有哪些新的探索想法呢?

  生1:我想知道4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我知道,应该只要看末两位就行了,因为整百、整千数一定都是4的倍数。

  师:你能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非常棒!

  生3:7或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

  师: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反思]

  1.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活学*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一、猜想

  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二、验证

  先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找看,显然像13、16、19等等的数不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探究: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出3的倍数的数,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四、验证

  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2、3、5倍数的特征我设计的是一节课,但上完这节课上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不难理解,对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容易掌握,但我由于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时间用到2、5倍数上的较多。以至于对3的倍数特征探究不到位。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伊始,我设计了抢“30”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找到3的倍数,但我发现这个游戏没让学生部明白要求没有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意义不到。数学学*过程中应该是观察、发现、验证、结论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首先让学生独圈出写出100以内2、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特征,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但我对这部分的处理太过于复杂零碎。以至于用的时间过多。比如说2、5倍数与其他数位的关系,着就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小组合作,发挥团体的作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觉得我们班小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部足的地方,比如说学生的之一能力倾听能等等还需进一步训练。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利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随后设计了一系列*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过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

  但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进行,一个学生在我没有预想的前提下说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我准备让四人小组去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只是让学生两人去再说一说刚才那个学生的发现,加以理解,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备课不充分。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好好的去备学生,没有做好多方面的预设;

  2、在观察百数表到后面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都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老师不要着急,学生能说出的尽量让学生说,多放手,相信学生。

  【初次实践】

  课始,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课前的预想。“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对!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怎么办?”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变“探索”为“验证”,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将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验证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最后进行一系列巩固练*……

  [反思]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为”,即有些学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识和盘托出。我们的*惯做法就是变“探索”为“验证”,当然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课中“验证”的过程真能取代“探究发现”的过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试一试,验证方法单一,思维含量低,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执行操作命令的“计算器”,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发展?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还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浅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结论的不良学*风气。怎么办,置之不理吗?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已经揭开“谜底”的情况下,再试图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发现,体验遭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激动,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呢?

  【再次实践】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一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倍数和因数、2和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而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我先复*了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时,我还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进行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到自主学*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而练*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

  《3的倍数的特征》看似一节知识简单的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使学生站在跳板上学*数学,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机会,其宗旨也就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学*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虽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采用了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形成技能,升华至应用于生活。

  本课主要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仅停留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本课重点是要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我采用的是复*导入,先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一下

  2、5的倍数特征,然后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新授环节先让学生猜测一下3的倍数会有哪些特征呢?接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在1~100的数字卡里找一找3的倍数,然后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起来,然后观察小组讨论汇报。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像

  2、5的倍数特征一样,看一个数的末尾了,引导学生是不是要看这个数其它的数位上的数呢?学生发现也不是很难。教材中有提示,学生回家预*后也会清楚叙述出3的倍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相加的和。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这是一节课的出彩之处,刚开始我们先采用课本上百数表来研究,结果在一个班实践后认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数太多,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的`这些数时,并从中找出相同的地方,结果,很多同学找了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东西,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又讨论是不是找一些数代表百数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并观察这些数,这些数的个位分别从0到9都有,让学生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跟数的个位没有关系,然后从中又把像45和54,75和57,123和321等特殊的数单独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结果我又重新上了这节课,效果比上节课要好。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而练*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如用卡片练*判断,或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或先听老师——这样效率更高,课堂氛围好,课堂不是同步,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这样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3 的倍数和特征》一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把复*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2、5的倍数特征的复*,设置了“陷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

  一、引发猜想,产生冲突。

  前一课时,学生在发现2、5的倍数特征时,都是从个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复*旧知时,我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猜想3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时,不少学生知识迁移,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应该是3 的倍数;3 的倍数都是奇数。提出猜想,当然需要验证,很快就有学生在观察百数表后提出问题:个位上是3、6、9的数只是有些是3的位数,有些不是3的倍数;有些偶数也是3的倍数,而有些奇数却不是3 的倍数。学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决了。既然没有这么明显的特征,那么在百数表里找出3的倍数,不少学生就开始了繁杂的计算,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时间慢慢去算,用意在于体会这种计算的不方便,从而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 的倍数。

  二、自主探究,建构特征

  找3 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处理这个难点时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个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完成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数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衡,然后我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计数器,于是我给学生准备了简易计数器,让学生多次拨数后,观察算珠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就有了发现:所用的算珠个数都是3 的倍数。在学生提出这个猜想后,全班学生再一次进行验证第二个猜想,这个验证也是在突破难点,学生在验证中掌握难点。同时,我也让学生对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体验这个新方法的快捷与简便,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虽然用了很多时间,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只操作了一两次,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通过不完全 归纳的方法得出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无论是方法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均将对后继的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数的特征后,我提出了问题: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对吗?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意义在于通过“更大的数”和“任意找”两方面,使学生深切体验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这一要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3 的倍数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五个环节包括:一、复*旧知,直接导入。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三、总结提升,共同验证。四、运用结论,巩固训练。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赵老师先复*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为这节课的学*打下了基础。赵老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二、亲身经历,探索规律。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让学生继续利用小棒摆一摆,进而发现不止是3根、6根小棒能摆出3的倍数,9根也能“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教师将“动手摆小棒”升级为“脑中拨计数器”,将“直观性思维”升华为“理性思维”,通过小组交流、集体验证,学生的探索发现离“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咫尺之遥。整节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

  三、精心选题,巩固新知。

  *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3道练*题。在巩固练*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教师努力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四、回顾梳理,举一反。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注意“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方法才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静静的回顾这节课的学*历程“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使其在数学思想上做进一步的提升。

  3的倍数是在学*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我让孩子们提前进行了预*,通过授课发现孩子们的预*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汇报时能够圈出3的倍数,而且非常准确,在汇报3的倍数的方法时,他们大多数是借助结论得出来的,没有体现出他们研究的过程。因此,我在课上进行了及时的指导,把孩子们需要汇报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立刻进行了新的分工。第一位同学汇报了他们找到的3的倍数,并介绍的找3的倍数的方法即,用这个数除以3,看商是不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接下来汇报百数表中前十个3的倍数,让大家观察个位上的数字,通过观察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是0-9的任意一个数,不能像2、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的特殊数就行了。因此只看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

  由于孩子们有了提前的预*,孩子们心目中已经有了结论。因此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思考的深度不够,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教师把教材的意图有意识地进行了渗透,让学生驻足片刻,把握课堂的结构。

  第三个环节,孩子们发现斜着看每个数的各位逐渐加一,十位逐渐减一,因此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不变,而且都是3的倍数。让孩子试着总结结论:两位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第四个环节,其实并不是把3的倍数特征总结出来了就完成任务了。这个结论只是通过观察百数表得出的关于两位数的结论,两位数满足这个特征,是不是所有的数都适用呢?于是让孩子试着写一个三位数、四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然后用这个结论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孩子们先试着写几个3的倍数,老师罗列到黑板上,然后分别用用各个数位之和相加的方法和除以3是否有余数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是肯定的,因此得出的结论适合所有的数。

  到这里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做起练*来也显得得心应手。孩子体验了结论得出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他的意图,在每个环节孩子都有思考,有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教材的意图,才是真正的数学课。

  心理学原理表明,新异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学*的兴趣,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巩固练*:

  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学生利用3的倍数的特征一下子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时我接着说:“我们来一场老师、学生打擂台怎么样?看谁说的3的倍数的数最多,我们看谁能考倒老师。”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出题来考老师。

  生:42

  师:111

  生:78

  师:57

  生:81

  师:20xx

  生:6891

  …………

  这时师故意出错:369041

  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师问:“你能不能改一改其中的某个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

  生:“可以将1改为2。”

  生:“可以将4改为5。”

  生:“可以将1改为5。”

  生:“可以将1改为8。”

  生:“可以将4改为2”

  生:“可以将4改为8”

  学生回答完后,我及时提问:“你们为什么不改其中的3、6、9和0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因为0、6、3、9每一个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只要改4和1这两个数就行了。”这时我及时指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用筛选法来判断,在各数位的数字中先筛去3的倍数或和为3的倍数的数字,若余下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原数就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这时我逐渐地出示下列这组数要求学生马上判断是否3的倍数。

  56

  561

  5617

  56178

  561784

  5617849

  …………

  这个巩固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激起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学*、主动探索,带来了内心的满足感。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与2、5倍数的特征难度上有不同,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从表面去判断,因而我特设以下环节突破重难点预*题。

  1、给出一些数让学生先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从以上的`3的倍数进行思考:

  (1)、3的倍数与它个位上的数有关系吗?

  (2)、 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

  新课时让学生从上面的练*中去发现了什么,从而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然后再让每个同学任意写一个3的倍数,再看看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和思路。

  经过以上这些活动后学生都能对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进行简单的判断。特别是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判断大多数的学生能先求出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再进行判断,效果很好。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这节课新授知识较为简单,很适合让学生预*。所以课前我印制了百数表让学生圈出5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设计了两个问题:

  1、观察5的倍数,想想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2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一上课就小组交流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兴致高涨,足以看出预*效果是很好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课堂作业可以当堂完成。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做得还不错。一小部分同**用知识的能力欠佳,比如:写出5个奇数是这样写的.:5、15、25、35、45.虽然这样写不能算错,但是这些学生可能对5的倍数与奇数的概念有些混淆。在0、1、5、8,四张卡片中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两位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的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的有()。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

  这道题部分同学答案不全,想想还是正常的,其实这道题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的。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义务教材新课程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引入的、有让学生通过摆火柴棒研究的,其中不乏好点子好设计。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火柴棒的总根数跟3的倍数有什么联系?”或者干脆问“3的倍数和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有什么关系?”总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于直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一般都能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也能用语言来表述。我认为,我们的关键不但要让学生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更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与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我考虑,能不能在本节课中运用分类,让学生自主探究呢?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让学生用30秒时间,写3的倍数,大部分学生都从小到大写了25个左右

  老师板演了10个:105、111、156、273、300、339、504、918、1527、2442……然后提出探究的任务。

  师:请你给自己写的3的倍数分类,看看能不能找到规律。限时2分钟。

  (结束)学生回答。

  生1:3、6、9;12、15、18、21、24……按位数分类。(有3人和他一样分)师:按位数分类,那么3位数里哪些是3的倍数呢:103、208是3的倍数

  吗?(学生答不出)

  生2:3、6、9、12、15、18、21、24、27、30;

  33、36、39、42、45、48、51、54、57、60

  63、66……

  (有32人和他一样)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2:个位是0——9的都归为一类,共两类。

  生3:共十类。个位是0的一类,个位是1的一类,个位是2的一类,到个位是9的一类。

  师:懂了。3、33、63是一类;6、36、66是一类,共十类。那21253是不是3的倍数,能迅速判断吗?(生无语)

  师:看来,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哪一种分类才能帮助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是有价值的呢?(学生陷入沉思)

  以上学生的分类方法,都有不同的标准,从单一分类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寻求3的倍数的特征,却没有意义。大部分学生是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受到启示,这是学生的经验,却是一种负迁移。课前,我也想到了,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要先提醒学生,不要走弯路呢?我认为,负迁移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历过挫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无需刻意回避。

  教学片段二:

  师:继续观察这些数,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限时5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5分钟后,共有15位学生举手,巡视一遍。)

  师:谁来介绍自己新的分类方法?

  生1:3、21、30;

  6、15、24、33、42;

  9、18、36、45、63;

  12、39、48、57;

  ……

  师: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1: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第四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2;以此类推。

  师:谁来帮他“以此类推”?

  生2: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5,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8,也是3的倍数。

  生3: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1,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4,也是3的倍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生4: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12、15、18等,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5: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很厉害。但是,我们需要验证。判断老师刚才写的3的倍数(前5个)105、111、156、273、300。

  生4:1加0加5等于6,6是3的倍数,105也是3的倍数。

  生5:1加1加1等于3,3是3的倍数,111也是3的倍数。

  ……

  (一个学生根据规律回答,其他学生用竖式验证。)

  生6:3的倍数的特征是找到了,但这样的分类太乱。我一共分3类:

  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3、12、21、30;

  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6、15、24、42、51;

  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9、18、27、36、45……,

  这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那老师的这些数:339、504、918、1527、2442属于哪一类呢?

  生6:339,3加3加9等于15,然后1加5等于6,分到第二类;918,9加1加8等于18,然后1加8等于9,分到第三类;1527分到第二类;2442分到第一类。所有3的倍数没有超出这三类的。

  师:厉害!(让其他学生说了两个四位数,用他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大概有三十个左右的学生能用这样的方法分析。老师又举了一个反例。)

  师:谁能用几句话来概括?

  生6: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如果和大于9的,数位上的数再加,直到出现一位数,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真佩服你们!

  第二天,有学生告诉我他发现了一种更快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不用把数位上的数都加起来,比如538,3是3的倍数就不要管它了,只要5加8加一下,13不是3的倍数,538就不是3的倍数。我又说了一个五位数20xx,学生分析,6是3的倍数,不去管它,2加7是9,9是3的倍数,整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此之强,是我没想到的,学生快速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实际上已经综合了很多的知识,尽管不能很明确地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实这又是一个学生新的'探究的开始。

  从本节课中,我有几点小小的感悟:

  一、教师不要害怕学生探究的失败。学生第一次探究的失败,完全是正常的,这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后的结果。尽管这种经验的迁移是负作用的,但是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记忆是深刻的。负迁移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们不但不能回避,而且要好好利用,要让学生积累对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能将“经验材料组织化”。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探究能力其实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最后一位学生对3的倍数的概括(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如果和大于9的,数位上的数再加,直到出现一位数,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尽管实际的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它更具有横向的关联,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或许,这种类比联想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更何况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其实很多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关键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载体,一种探究的环境。

  三、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地进行整合。新教材的特点是有些知识点分得比较散,所以教师要经常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在新知中不知不觉地再应用,再巩固。温故而知新,在复*与巩固中,学生会对旧知有更高的认识,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排除学生对新知的畏难思想。同时要经常地对各种知识进行串联,编织学生知识的网络,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以利于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综合性问题。

  四、教师要经常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数学思维的工具。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学生就接触了分类《整理房间》,第七册《角的分类》、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更多的理解。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分类:超市货物的摆放、自己书本的整理、性别之间、班级之间等等。对于分类的标准,分类的原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感悟。借助分类,有40%的学生找到了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完全是在观察、尝试、验证的基础上探究的,是自主的行为研究。在小学数学中,渗透了很多数学思想,如集合、对应、假设、比较、类比、转化、分类、统计思想等,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对学生学*数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会让我们的数学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除此之外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利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随后设计了一系列*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是从课堂的练*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我并不反对,毕竟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肯定会得到提高,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总觉得知识的*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应因学*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除此之外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是从课堂的练*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我并不反对,毕竟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肯定会得到提高,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总觉得知识的*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应因学*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今天我教学了3的倍数的特征,我首先复*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我出示了几个不同的四位数,问生: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是3的倍数?想知道有什么窍门吗?这们引入课题很顺当,学生也很有兴趣。

  下面,我先让学生写出50以内3的倍数,再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一时很难发现,仍从个位上的数去观察,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当时我心里有点担心怎么看不来呢?,我启发学生再看看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通过交流后,在部分学生马上发现把每个数的数字加起来的和除以3都是正好除的,我让学生用这个发现对书上第76页的表格100以内的数进行验证一下,学生验证后我又让学生从100以外的数来验证。从而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再通过用1、2、6可以写成哪些三位数?这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吗?由此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3的倍数跟数字的位置没有关系,只跟各位上数的和有关系。这样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思考时就不会漏写了。最后,通过后面的练*,我觉得在教学某些知识时,最好老师不要轻易下结论,只有让他们自己在反复实践中自己得出结论,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3 的倍数和特征》一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把复*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2、5的倍数特征的复*,设置了“陷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

  一、引发猜想,产生冲突。

  前一课时,学生在发现2、5的倍数特征时,都是从个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复*旧知时,我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猜想3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时,不少学生知识迁移,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应该是3 的倍数;3 的倍数都是奇数。提出猜想,当然需要验证,很快就有学生在观察百数表后提出问题:个位上是3、6、9的数只是有些是3的位数,有些不是3的倍数;有些偶数也是3的倍数,而有些奇数却不是3 的倍数。学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决了。既然没有这么明显的特征,那么在百数表里找出3的倍数,不少学生就开始了繁杂的计算,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时间慢慢去算,用意在于体会这种计算的不方便,从而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 的倍数。

  二、自主探究,建构特征

  找3 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处理这个难点时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个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完成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数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衡,然后我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计数器,于是我给学生准备了简易计数器,让学生多次拨数后,观察算珠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就有了发现:所用的算珠个数都是3 的倍数。在学生提出这个猜想后,全班学生再一次进行验证第二个猜想,这个验证也是在突破难点,学生在验证中掌握难点。同时,我也让学生对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体验这个新方法的快捷与简便,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虽然用了很多时间,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只操作了一两次,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通过不完全 归纳的方法得出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无论是方法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均将对后继的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数的特征后,我提出了问题: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对吗?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意义在于通过“更大的数”和“任意找”两方面,使学生深切体验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这一要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通过练*回顾旧知: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这样能较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与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有些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等等,学生能想到这几点是非常不错的。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举例说说。”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练*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百数表中的数据太多,部分学生的发现是乱七八糟的;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还不够,学生亲自从算中去体会更好;总结不太及时,从及时总结中提炼、提升会更好。

  1.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激活学*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初次实践】

  课始,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课前的预想。“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对!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怎么办?”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变“探索”为“验证”,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将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验证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最后进行一系列巩固练*……

  [反思]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为”,即有些学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识和盘托出。我们的*惯做法就是变“探索”为“验证”,当然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课中“验证”的过程真能取代“探究发现”的过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试一试,验证方法单一,思维含量低,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执行操作命令的“计算器”,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发展?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还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浅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结论的不良学*风气。怎么办,置之不理吗?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已经揭开“谜底”的情况下,再试图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发现,体验遭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激动,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呢?

  【再次实践】

  (与第一次教学情况基本相同,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一些学生却依然感到困惑,我设法将这一困惑激发出来。)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只和什么有关?

  生: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与今天学*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生2: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确实比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5的倍数为什么只和它的个位有关。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

  生1:我在摆小棒时发现,十位上摆几就是几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数,因此只要看个位摆几就可以了。

  生2:其实不用摆小棒也可以,我们组发现每个数都可以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个位数,整十数当然都是2、5的倍数,所以这个数的个位是几就决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数。

  师:同学们想到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是个好办法。

  生3: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就不行了。比如13,虽然个位上是3的倍数,但10却不是3的倍数;12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12 = 10 + 2 = 9 + 1 + 2 = 9 + 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发现十位上余下的数正好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生5:(面带困惑)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试三十几、四十几时就不行了。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不一样了,比如40除以3只余1,余下的数就和十位数字不同。

  生(部分):对。

  生4:其实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余下的数不就和十位数字相同了吗?

  生6:也就是说整十数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个3的倍数的数。这样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确实很厉害!那三位数、四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用“拆数”的方法继续研究三、四位数,发现和两位数一样,只不过千位、百位上余下的数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进行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你们不仅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还弄清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现在你还有哪些新的探索想法呢?

  生1:我想知道4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我知道,应该只要看末两位就行了,因为整百、整千数一定都是4的倍数。

  师:你能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非常棒!

  生3:7或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

  师: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反思]

  1.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活学*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一、猜想: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二、验证::先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找看,显然像13、16、19等等的数不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出3的倍数的数,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四、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一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已认识倍数和因数、2和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阶段我复*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就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学生在经历了猜测、分析、判断、验证、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真正发现: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数。从而,使学生明确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进行练*与拓展。这样的探究学*比我们老师直接教给他们答案要扎实许多,之后的知识应用学生就相应比较灵活和自如,效果较好。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在最后的拓展练*上,由于自己事先练*下水没有做足,所以误导了学生。题目如下:“从3、0、4、5这四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以下条件:1、是3的倍数。2、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同时是3和5的倍数。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学生问要写几个时,我回答如果数量很多至少写3个。呵呵,其实此题不需要如此考虑,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有限。

  在执教《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跨年级学*新数学知识,知识衔接不上,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2、5、3的倍数的特征看起来很简单,探究的过程可能没有什么困难之处,但要内容让学生学懂,首先存在知识衔接问题,整除、倍数、因数这些概念学生都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在课开始安排了整除、倍数、因数新概念的介绍,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二、为了体现“容量大”,教学延堂。

  备课时也参考了不少资料,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将这一内容分成两节课来学*,一节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节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确定用一节课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容量大,我的设计内容多,相应的学生自学、展示、巩固练*的时间和机会就压缩的比较少了。而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又完全不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单独作为一课时学*。最后的环节达标测试拖堂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